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艺术人生论文

时间:2023-04-01 10:06:12

导语:在艺术人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艺术人生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劳特累克

 

劳特雷克出生在阿尔比一个大贵族之家,是阿尔丰瑟公爵和阿戴勒·塔皮埃·塞莱朗这对表兄妹的儿子。阿尔丰瑟是的个浮华而爱好体育的绅士,其母亲是个简朴充满爱心和宗教感很强的人。

劳特雷克曾经是个健康但体弱、活泼而好奇的男孩,巴黎丰塔纳公立中学的优等生。但不幸的是,由于多病的身体,他不得不退学。后来开始自学,那时已经显露出绘画的天资,他开始画一些动物和家人的肖像。1878年他因骑马摔下跌断了双腿。由于缺钙,他的骨骼没有能长结实,他的双腿再也无法如正常人那样发育。年少的他,唯一的慰藉就是速写本人文历史论文,是一个诚实但平庸的画家送给他的,这个画家教他画画并鼓励他。于是年轻的劳特雷克在这名画家的推荐下于1882年到了学院派画家翁纳特的画室,学习正确的技法和职业培训,在这里,他一直呆到1883年。第二年他为了提高画艺,他到科蒙画室求学。

在科蒙画室他遇到了伯纳 、梵高等一批艺术家。由于梵高古怪的性格和他对艺术具有独特的见解,所以对梵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他给梵高画了一幅肖像画,笔触既有深度又有力度,色彩大胆,画面凝重的表情,画出梵高内心孤独的无耐。在劳特累克的建议下,梵高去了法国阳光充足的南部城市阿尔,在那里他造就了人生艺术的巅峰。

1886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劳特累克离开了亲友,迁到了巴黎蒙马特区,并建立画室,站在画室的窗户前就可以看到德加的画室。在那里他结识了那个地方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如晚上去跳舞的年轻女裁缝、在酒吧消愁的劳动工人、在这表演的贫困舞蹈演员和姑娘或大众节目里的表演者,他怀着人道的同情和绝对的尊敬给他们所有的人作画,也从他们那里挖掘出人性的痕迹和缩影。

劳特累克对马奈和德加都是十分敬仰人文历史论文,特别是德加。德加的色彩、构图、题材对他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德加是法国动态的绘画大师,色彩具有印象派特色。题材大多取自芭蕾舞剧院、咖啡厅和赛马场等。从70年代开始画粉画,有时同油画相结合,色彩鲜艳柔和。从劳特累克给梵高画的自画像中可以感受到德加的影子。

在《红磨坊的舞蹈》这幅画中,劳特累克运用与杜米埃相似的讽刺和稍有夸张的造型手法,为我们展现了红磨坊乐园的场景。画面由前、中、后三个不同的空间构成,并且木地板的线贯穿整个画面。前景为高贵的女性和几个即将消失在画布左端的几个人统一了整个画面;中景是一对跳舞的人构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在以绿色调的环境衬托下,他们在尽情的跳舞,从造型上看,那个跳舞的男性的身影随意伸曲并跳动,陶醉在一种既幽默又放肆的自由状态中。再看那女的撩起她的长裙,翘起她的腿,在跳踢踏舞,摆能,但是她的面部表情十分呆板,好像所有的动作只是下意识的机械的动着;后面部分人围绕在舞池的边上,与前面的人构成呼应。这种夜生活对劳特雷克来说太熟悉了,因为他经常出入这些音乐咖啡馆、舞厅、酒吧间林立的大街上。用病态的心理和异常敏感性,来表现这种半上流社会的喧闹景象,“红磨坊”娱乐成了他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

同时劳特雷克在创作技法上吸收了日本版画的很多因素人文历史论文,如淡颜色的使用,和单线平涂的技法等,都是很明显的。劳特累克的招贴画是通过石版技术绘制出来,他对他的创造性活动很感兴趣。这从他给母亲的信中可以得到证明,他在1891年的信中写到:“今天,我的招贴画被贴在巴黎的城墙上。这是我略感兴奋,我还要在做一幅……”。

1893年,他在梵高工作过的古庇画廊举办了一系列的油画和素描展览。同年,他开始从事绘制招贴画的活动,并获得极大的成功,以至他的招贴画大大地超过了他的绘画作品。

《红磨坊的拉·姑柳小姐》是劳特累克第一幅招贴。在当时巴黎万博会给巴黎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无限的竞争,红磨坊在竞争的面前生意一天比一天差,老板齐得拉十分着急,他不惜金钱请了很多在当时很知名的艺人加盟红磨坊,使红磨坊在舞会形式和人力资源上优越与其他的舞厅。同时老板也想到了找劳特累克为其制作宣传海报招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至于为什么请劳特累克,或许是劳特累克在巴黎小有名气;或许劳特累克是红磨坊的常客;或许是红磨坊的老板齐得拉深知劳特累克对舞女及演艺人比其他的画家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总之齐得拉是再三恳请劳特累克为为他画几张精彩的招贴画来吸引顾客。这张招贴画非常的成功,轰动了当时的巴黎,不仅让红磨坊的生意蒸蒸日上,也让画家本人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

劳特累克并不是一直在蒙马特的,有事他也出去旅行。1895年他到过伦敦,在那里人文历史论文,他看到了惠斯勒的绘画,并且十分欣赏。1896年他在欧洲旅行了很长时间,去过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回来后,他加入了由纳唐松兄弟领导的《白色画刊》的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与之合作的还有波纳尔、维亚尔、瓦洛通等当时的天才插图画家。

夜生活过度的酒精和连续的工作使他几乎发疯,于是,他的母亲把他送到勒伊的一个精神病院治疗。没有呆上多久便出来了。他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但不在是原先一模一样的生活。他的绘画开始表现出一些奇怪的不稳定性和改变技法及色彩的企图。1901年9月9日,他的母亲合上了他的双眼,一颗艺术之心随着他生命的终结而枯竭。时仅三十七岁。劳特累克在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绘画、招贴画、石版画、插画等作品,他影响了后代的很多人,受影响中最有名的当属毕加索、蒙克、马蹄斯等人。

第2篇

关键词手术室音乐心率变异性生理

Operting-theaterMusicHeartrateVariabilityPhysiology

音乐是种特殊的语言,有时可帮助改变人的行为举止。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仅可使人精神愉悦,而且可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影响。我院手术室自1997年12月开始对820例手术病人播放背景音乐,经随访满意率达到95.7%。为进一步探讨音乐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我们在国内率先对22例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病人进行血压、心率、心率变异性的测试,观察音乐对手术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和病人情绪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病人:男7例,女15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2岁。麻醉选择:全麻3例、颈丛麻醉19例。文化程度:大学2例、高中(中专)12例、初中7例、文盲1例。

2、方法

2.1测试项目:用Spacelabs多功能监测仪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PBP)、平均压(MAP)、心率(HR);用HDX-I型多功能监测仪测定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各项指标:低频成分(LF)、高频成分(HF)、低高频均衡性(L/F)、总频谱(L+H)。

2.2测量方法:病人进手术室即刻测量HRV上述各项指标,接着在不听音乐的情况下5min、10min、15min各测量一次,然后开始播放音乐,听音乐后同样在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各测量一次。音乐选择慢节奏、抒情、流畅的轻音乐,曲目基本相同。为避免术前镇静剂的影响,本组病人测试前均不用术前用药。

3、结果

3.1血压、心率变化:没听音乐情况下,血压、心率所有指标与基础相比较P值均>0.05。听音乐前后血压无明显改变。听音乐前心率无明显差异,但在听音乐后5分钟、10分钟时逐渐减慢、15分钟时心率减慢明显,与听音乐前及基础值相比,P值<0.05。

3.2HRV各项指标:反映心交感和迷走神经活性的低频成分(LF),听音乐5分钟时P值为0.05;10分钟时P值为0.019;15分钟时P值为0.0048,与听音乐基础值相前比较有显著意义。高频成分(HF)受迷走神经张力的调节,是迷走神经活性的指标。当听音乐到15分钟时,其P值<0.037。总频谱(LF+HF)听音乐15分钟时,P值<0.04。与听音乐前基础值相比较都显示有显著差异。高低频均衡性指标(LF/HF)听音乐前后无显著改变。

4.讨论

4.1心率变异性特性心率变异性是指逐次心搏间期的微小差异,它产生于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窦房结的调制,使得心搏间期一般存在几十毫秒的差异和波动。迄今已有大量研究揭示,HRV正常心血管系统稳态调节的重要控制,反映了心脏交感迷走神经活动的紧张性和均衡性。近年来,围术期心率变异性(HRV)的研究已开始得到关注,围术期创伤、应激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病人的自主神经系统,使HRV出现显著改变[1]。HRV分析方法为深入了解围术期自主神经活性与均衡性的改变及其与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测试手段。

4.2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HRV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时域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两种。时域分析法计算较简单,指标意义直观,但灵敏度、特异性较低,不能进一步区别交感或迷走神经的作用及均衡性。故在围术期HRV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是频域分析法即心率功率谱分析法(heartratepouerspectrum,HRPS)。本组实验采用频域分析法。另外HRV的变异性很大,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但每个个体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均有一定规律,故本组实验采用自身对照法。

4.3.1心率变异性测试结果分析从测得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当病人听音乐后,血压无明显改变,心率逐渐减慢,LF、HF、LF+HF指标与听音乐前比较都显示有意义下降,说明交感和迷走神经活性,随着播放音乐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从而显示整个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由此可见,优美、动听的旋律,通过听觉产生美感,会使人产生安宁、愉悦的心情[2]。在手术室紧张环境中应用音乐疗法,可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促使感情、情绪镇静化。有利于稳定病人情绪和手术顺利进行。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医院新近的一项研究结果同样表明,给在外科候术室等待手术的病人播放他们喜爱的音乐,可有效地减轻其焦虑和紧张情绪[3]。

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日本心脏血压研究所曾报道[4],对47名进入ICU3-5d后出现心肌梗塞及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进行音乐欣赏疗法。其采用植物神经活动和心率变化的频率数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付交感神经活动指标的高频率成分在用音乐欣赏法后呈有意义上升,交感神经活动的低频率成分和高频成分的比值则有意义地下降。提示用音乐欣赏疗法可使交感神经活动系统活动减少,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加。而我们测得的结果是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同时有意义下降,本组高低频均衡性指标无显著差异,更进一步说明整个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

4.3.2在随访过程中有位当教师的病人反映,过去只听说国外手术室有播放音乐,没想到国内手术室也有播放音乐,真是太好了。她还说:治疗疾病应心理、生理与音乐相结合;术前、术中听音乐可放松紧张情绪,十分符合其需要。播放音乐对病人生理作用的研究,我们尚在探索中。副交感神经变化不大可能由于室内环境时有干扰的缘故。另外音乐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作用,可能有所差别,有待今后积累病例,进行专题讨论。

第3篇

 

摘要:当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困内各级电视台热播,主要因为这奖节目同时满足了公众和制作机构的多种需求.但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一直在刻意回避节目本身存在的讲;问题和矛盾,事实上,只有进一步探索更合理有效的情感类访谈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方式,才能让情感类谈话节目迅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谈话节目 煽情化 《艺术人生》

一.以《艺术人生》为例揭示电视谈话节目的煽情化现象

大型情感类谈话节目《艺术人生》 从20xx 年年底开播至今, 以其内容的真实与栏目风格的平和牢牢站在了收视排行榜的前沿, 主持人朱军与节目相互衬托 ,相得益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人生》成就了朱军, 同时朱军也成就了《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是一个谈话性栏目,带有浓厚的纪实性质, 每期节目全长50分钟,相当于半部电影的长度,节目不仅能够清晰地叙述人物经历,还能突出个性品格,深入感染众多观众。从创办至今,《艺术人生 》的节目中不乏好作品 。比如《 陈凯歌》《 秦怡》《刘欢》《生于六十年代人》 以及轰动一时的主体策划节目 《红楼梦再聚首》 赞声一片 ,可是在赞誉的同时我们却越来越多地发现情绪化的抒情已经成为了贯穿节目的基调,用嘉宾的伤痛来逼出嘉宾的眼泪几乎成了杀手锏。可是这种杀手锏观众并不买账,比如在《红楼梦再聚首》中,对欧阳奋强的采访,非要拿出欧阳奋强的丧子之痛来说事,惹得欧阳大男人当场哽咽。说实话,这样的段落虽然泛起了一些感动。可是同时泛上来的还有作秀的感觉。电视评论专家尹鸿认为谈话节目应该做到“ 知情趣意 ”相结合,提高内容的含金量,以此打动观众,光有煽情不够。煽情表演只是包装,谈话应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

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目前有的节目形态模式化,光靠赚取观众一把眼泪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加强个性,提高节目质量才是关键。

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过十年,由于处于探索与开拓时期,在十年之间有影响力的电视谈话节目并不多见,而《艺术人生》就是少有的形成了较大影响力的节目。《艺术人生》的对于怀旧思维的重新发现和对怀旧手法的重视运用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现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怀旧的出现反映了特定的历史内容。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划时代变迁造成了人们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方面的巨大不适,精神上的失落、恐惧、怀疑、惶惑一旦不能在现实中找到答案,就有可能通过怀旧的手段实现对于现实的解释和干预,艺术人生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社会和文化巨变的必然反应,而节目本身也因为表现和顺应这种趋势而取得了成功。

精英文化的理想主义和怀旧主义,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与大众的消费需求互相交织,《艺术人生》处处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也构成了《艺术人生》怀旧话语的内在矛盾性:那就是电视传媒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调控机制的宣传属性与其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的商业属性,在精神实质和价值诉求上很不一致。 回忆所要高扬的理想主义和温情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商业本质使得节目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的复杂统一体,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内在的矛盾性不仅仅是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彼此拆台,它本身就反映了在社会转型年代大众传媒的现实困境。节目的理想化和庸俗煽情趋势之间的矛盾只是这一矛盾的冰山一角,而节目本身所采取的文学化的叙事方式更是与谈话节目的一般特征格格不入,这更加深了这一矛盾的深度。

二.后情感社会的悲情叙事

古语有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和月”,情感向来都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私密话题。然而,如今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却为这私密话题的广泛实践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传播空间。由此,我们的情感世界不再是昔日不可触犯的禁地,聚集于此的人们可以津津乐道,也可以袒露于人,公之于众。有学者将这一现象视作“私人话语走进公共领域”。而事实上,中国人向来都是以含蓄为美。

那么,为什么一贯含蓄的中国人如今却能够大方地将内心情感视作一种电视文本呢?细究之,这无疑涉及到当今的社会文化语境。自19世纪末开始,如火如荼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呈散沙状的人们处在“一个被钢筋水泥、不锈钢、玻璃幕墙所建构的都市迷宫与危险丛林之中”哪,习惯于用符号化的面孔和表情来应对一切,而从一张张符号化的脸上,我们却难以看到他们的内心情感。换句话说,现代社会塑造出了“孤独的人群”,尽管人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内心却越来越疏离。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曾在其著作《后情感社会》中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操作的基础”。而这种“后情感社会”的 明显标志之一,就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人们的生活被文化产业普遍操纵,“不仅认知性内容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于是,情感在多数情况下都不过是被虚拟和包装过程所消解的情感,丧失了哈贝马斯所强调的沟通的真实性、真诚性和有效性。诚如一位学者所言,“根本性的无情和对情感的本能渴望形成了当代个人存在的内在焦虑。因为无望寻找一条超越焦虑的现实出路,个人或者用美化旧日时光的虚拟性回想,或者用一种模式化的情感反讽来淡化或释放自己的内在焦虑”。因此,对于迷茫的芸芸众生来说,渐行渐远的人间真情正合乎他们的需求。而毫无疑问,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适时地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整个过程称为叙事。“叙事是人类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的认知模式与表达模式之一,是人们按照日常生活经验,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把事件组织起来形成某种与现实世界相关的意义。”其实,一类文本的盛行背后必定有着某些深刻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或者毋宁说,文本的盛行总是暗合了某些社会需求,所有的文本都是特定语境中的文本,这也是传播活动的内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正是其现实意义之所在。因而,《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真情旋律》《人间》《寻情记》等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蔚然成风并不偶然,它们都是后情感社会的必然产物。

三.传播者:情感消费中的“互利共赢”

不可否认,对于日益淡漠的情感世界而言,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使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舞台以及颇为宏大的扩张气势。而在这一舞台上,其最具感染力的无疑是当事人的悲情故事、主持人的适时煽情,以及由此而释放出来的火热的情感效应——爱恋、焦急、失望、愤怒、悲伤、绝望……总之,林林总总的情感都在这里得以凝练与彰显。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种媒体的描述、曝光、激化,昔日被视作“圣洁”的情感如今亦渐渐沦为一种供人消遣和发泄的消费品,而其始作俑者显然是我们的传播者。通常而言,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传播者包括媒介机构和参与嘉宾二者。其中,媒介机构负责节目的整个运作过程,而参与嘉宾负责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那么,为什么媒介机构偏爱悲情叙事?而参与嘉宾又为什么乐于在众目睽睽下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秘密呢?

毫无疑义,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介机构应该生产什么类型的文本,文本的内容又应该如何安排。而在各种电视节目中,利润就是由所谓的“收视率”决定的。正如布尔迪厄所说:“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这个圈子,失去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在某种情况下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电视媒介不得不仰赖普罗大众以求得生存。因此,该怎样判断受众的口味和需求并尽可能地加以满足,已成为媒介机构孜孜以求的核心目标。于是在这样一个情感冷漠、终日惶惶的年代,以情感为基调和诉求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遂成为众多媒介觊觎的对象。就此而言,我们的情感也已经被自我和他者操纵为机械化、模式化、批量化的商品,而收视率直接决定着它的存亡。故而,一旦节目收视率下降,荧幕上弥漫的悲情因子也必将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我们的媒介机构又将马不停蹄地推出另一种类型的商品,以此来应对受众偏好的日新月异。煽情化不仅是媒介机构用以攫取商业利润的工具,对于参与嘉宾而言,它同时还是一个情感交流与宣泄的舞台。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整个叙事过程显然偏于煽情化,而这一叙事特色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抒情,它崇尚的不是现实主义的隐蔽抒情原则,也不是浪漫主义的直接抒情原则,更不是现代主义浇铸于理性的抒情原则。它常常是在表达内容的基础上漫溢性地进行抒情,从而导致整个作品情感的泛滥。凹因此,当我们为之唏嘘不已时,情感的原有路径实际上已遭到某种程度的扭曲。但是,我们的媒介机构和参与嘉宾却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了“互利共赢”。

四.受众:情感交换中的“使用与满足”

如上所述,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一方面为媒介机构攫取商业利润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为参与嘉宾提供了情感交流与宣泄的平台。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者与受众构成了传播过程的两极,传播的终极目的在于传播效果的实现,即文本的意识形态按照传播者需要的方式为受众所接受。

那么,受众在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又为何热衷于聆听种种的悲情故事呢?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一切活动应该归结于人的本能欲望的驱使。而美国的神经学家也通过实验发现,人的大脑在涉及情感话题时受到刺激的区域与吸食可卡因后产生的区域相同。因为它们都会刺激大脑,使其出现令人产生的化学物质多巴胺。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中获得了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众所周知,人是一种交换动物,因为人不能自给自足,每个人的需要都是通过他人来满足的。按照社会学交换理论,人们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交换资源的过程,这其中也包括情感的交换。霍曼斯就把情感作为自己交换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并把情感互动定律作为社会交换的重要定律。进一步说,人并非经济学家所以为的仅仅对金钱和物质感兴趣。作为社会人,他们“用来交换的东西除去金钱以外,还有其他商品,包括认可、尊重、顺从、爱恋、情感以及其他物质性不强的东西”。并且,在另一位学者布劳看来,情感交换能带来一种内在的社会报酬,即心灵上的满足,或愉快、或荣耀、或欢爱。吵故而,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换与其说是基于利益,不如说是追求意义。更进一步说,其实,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都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其媒介接触活动也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所以,对于受众而言,观看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情感交换的过程,还是一个“使用”与“满足” 的过程。

不容置疑,好奇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证实,窥视欲即好奇心的一种变异形态,它就像一个心魔,隐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从麦克卢汉到希区柯克,人们通常都把照相和电影看作满足窥视欲的工具。而在电视媒介中,这种窥视功能显然发展到了极致。日本电视学者藤竹晓说过:“大众以电视为桥梁能够接触到以前无法接近的‘秘密’。这个‘秘密’往往被作为人的弱点的社会性暴露而提示在大众面前。”同时,“大众接触这种‘秘密’的场所主要是家庭。家庭对于人们来说,是最安全的场所。大众在最安全的场所目击决定性的瞬间,接触他人的秘密。”在这里,“秘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私”。无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其实都来自于对“他者”的关系。

事实上,受众不但可以在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家长里短中获得一种窥视后的心理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各式各样的悲情诉说中,他们还能够获得某种情感上的补偿以及心态上的平衡。正如上文所述,随着后情感社会的来临,“城市冷漠病”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印记,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也使得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态失衡骤然加剧。于是,一种对于情感的渴望与日俱增。正是基于这种情感状态,受众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接受不同的媒介产品来获得情感上的抚慰和体验。而借助于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悲情故事,人们不仅聆听了他人的秘密,也常常通过幻想中的角色置换来进入他人的私人领域,以获得一种侵犯、扩张的。与此同时,这种换位思考引发的同情和怜悯也易于使人设身处地地联想到自己,继而通过自身与他人的比照来获取某种精神慰藉和心理补偿。

五.结语

大量的电视谈话节目还在电视屏幕上热播,这说明虽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此类节目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它仍然受到观众的喜爱,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随着节目竞争的加剧、受众的逐步成熟,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一直在回避的问题正逐步凸现。并成为阻挡这类节日发展的重要障碍。现如今,回避显然已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只有进一步探索更合理有效的情感类访淡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问题和矛盾.让情感类谈话节目迅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莲华 电视谈话节目前景分析[期刊论文]-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11)

2.约书亚•梅罗维茨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20xx

3.张颂 播音语言通论 1994

4.约书亚•梅罗维茨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时社会行为的影响 20xx

5.姚丽萍 关于电视谈话节目人际化的思考 20xx(12)

6.禹雄华;于红岩 此"谈话"非彼"谈话"--试论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的特殊性[期刊论文]-新闻界 20xx(02)

7.期刊论文 胡辛.郭敏秀.hu xin.guo min-xiu 电视人文谈话节目:大众传媒中的精英文化绿洲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38(3)

第4篇

党禺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书法家和书法艺术理论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多次参展国家级书法活动并十七次获得大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学仲先生最有成就的亲授弟子之一。

党禺先后在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海南大学教授书法,曾主持编写中国司法部所属大专院校统编教材《书法与司法笔录训练》,并主编出版多部《书法教程》。其中最负盛名的《书家必携》、《增广书画家必携》在书画界流传甚广。

党禺还是一个书法理论家,1982年以来他以《狂怪和美》、《狂怪和创新》等美学论文,开创了“传统的核心就是创新”的理论体系,形成自成一家的书法风格。

喜爱党禺,出于两点,一为艺品,二为人品。

就艺品而言,党禺书法展示出的创新精神和精妙技法,广为艺术界高层所认可,党禺先生专心致力于书法技艺,数十年磨一剑,只用作品说话,具备当代稀缺的真正做艺术的精神;党禺书法不仅有扎实的艺术实践,还有超前的理论依据,作为一个艺术大家,他具备了理论与创作的内外统一。

就人品而言,党禺先生堪称君子。与书法作品的生动张扬相比,生活中的党禺谦和朴诚,只有在学术互动的场合,才能领略到他神采飞扬的艺术家神韵。

品鉴书法作品,还必须对其进行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双重考量。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党禺先生力倡创新数十年,其书法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品位,虽然面目上与古代乃至同时代的书法作品大相径庭,但其笔墨形式却无笔不圆、无点不厚,作品呈现出的雄健体势、刚正气韵,与传统书法造型艺术所表达的尚和、尚善、尚美、尚进精神,正所谓一脉相承。

就历史文化价值而言,党禺书法艺术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其作品所展现出的磅礴大气、潇洒自由、刚健雄浑,与当下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的风貌不谋而合,其历史价值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愈加彰显。

喜爱党禺,我更为看重他不满现状、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

党禺先生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反对将活泼灵动的书法线条束缚在千人一面的“主流派”之中,因此他不惧特立独行,顽强坚持自己的“创新”,使他具备了引领一代书风的大家风范。

第5篇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士大夫家庭,自由博览群书,年长后爱好弹琴、骑射、击剑、学佛习道,对戏曲有着精深的研究。他才华横溢,在诗文、戏曲、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徐渭的一生可以说是戏剧化的一生。

徐渭的一生充满悲剧:年纪轻轻,亲人就一个个地逝去;20岁时中秀才,后在科举上屡试不中;37岁时应浙江总督胡宗宪之邀在其幕府任书记,参谋机要,曾献计打败沿海倭寇的侵扰;晚年相对安定,而胡宗宪因涉严嵩案被查办入狱,徐渭因此精神异常痛苦,导致神经失常,多次自残未死,又因误杀其妻入狱从而坐牢7年,出狱后曾应友人邀请赴北方边关游历。徐渭晚年穷困潦倒,靠卖画度日。但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有书数千卷,后斥卖殆尽。畴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稿寝”,常“忍饥月下独徘徊”,闭门谢客,只有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以73岁高龄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相伴,床上连一张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

当代戏剧学家王长安先生在《徐渭三辨》一书中曾用一首“十字歌”来概括徐渭的一生:“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十堪嗟叹!”

二、从绘画作品中品味徐渭的“墨戏”人生

(一)文人画对徐渭绘画作品的影响

徐渭生性高傲,狂放不羁,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是他愤世嫉俗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表现在他的绘画艺术作品中。如果说徐渭的一生是戏剧化的一生,那么他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画在纸上的戏剧”。而文人画中对生命的觉解,深深地影响着这位伟大的花鸟大写意画家,他将自己整个生命融入到绘画作品中,成为带有浓厚文人画的杰出代表。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画的画),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的“文人意识”。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衡恪论文人画,认为“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他用“思”来概括文人画的基本特征。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南田说:“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为之。不然,不若听寒蝉与蟋蟀鸣也。”看一幅《秋声赋图》,如果不能给人以智慧的启示,不如去听寒蝉鸣叫。这些更好地诠释了文人画智慧启迪的重要性。徐渭说自己的画:“百年枉作千年调。”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作出对这混乱人世思考的图式,却嬉笑自己是“墨戏”之笔,道出了他的画不在形似,而在于表现他人生的真实本色。正如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幅四米长卷《拟鸢图》中,画心自题“漱汉墨谑”四个大字,把他人生的悲歌用淋漓的水墨泼洒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叹息。

“墨戏”中崇尚自由创作的精神,在元代文人画代表吴镇身上也常常体现:如他的《秋江渔隐图》题诗中落款所提到的“梅花道人戏墨”,在《芦滩钓艇图》中诗后落款“梅老戏墨”等。被称为“墨戏”的创作方式,最早追溯到北宋二米的“云山墨戏”,而后到徐渭这,成为“墨戏”之法的鼎盛代表,可以说文人画的创作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徐渭的艺术人生,反过来,徐渭又把其这种精神发展到极致。

(二)徐渭绘画作品中的“戏而非戏”

徐渭用一种“游戏”的心态作画,在纸上为所欲为,而这种“游戏”的心态并非儿戏,而是用大胆、泼辣、乱头粗服的画风,发挥了文人画中以笔墨抒情写意的传统,并结合苍劲奔放的书法题诗,表现他倔强不驯的鲜明个性,体现其绘画作品中的“戏而非戏”。

徐渭的绘画代表作有《墨葡萄图》《榴实图》《荷蟹图》《杂花图卷》等。著名的写意作品《墨葡萄图》,画的不是传统美学中所表现的晶莹剔透的葡萄,而是暗黑的月影下枯萎干瘪的烂葡萄。画中以狂放泼辣的行笔和淋漓酣畅的水墨,画出枝叶低垂掩映着的串串葡萄,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画上方以奇倔的行草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恰如其分地结合,他一生饱经患难、抱负难酬的愤恨抒泄于笔墨中。

除此之外,徐渭的泼墨牡丹,不拘于牡丹的富贵高雅特征,色彩绚烂,却常常以水墨绘之,有意改其本性,用一种“游戏笔墨”刻意营造强烈反差的意象,其目的是赋予牡丹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韵,表达对现实的激愤,所谓“从来国色无装点,空染胭脂媚俗人”。他笔下的墨竹,枝淡叶浓,逸笔草草,竹枝气势劲健,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审美张力,来表现竹的高洁清爽之气,这正是画家身处下层、怀才不遇、品格高洁、绝世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

第6篇

以一切人的发展为宗旨,是基于人文培养的素质教育,是着眼精神成人的生活教育,是针对应试死教育旧教育而倡导的活教育和大教育。我校语文教育教学注重课外的积累、熏陶和感悟,以期能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彰显人文关怀和精神建设,依托的就是阅读,是比分数教育更重要的东西,最是阅读滋味长。

如何把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如何把阅读当成提高语文素养的“支撑点”?如何构建一所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型的学校?

我校在每个星期的课程地安排了一节语文课外阅读课,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力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中,能坐下来读点书,读点好书。

要求语文教师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比如开列阅读书目,帮助学生制定好课外阅读计划,保证学生在每个时间段都有课外书读;或者由语文教研组在阅览室灵活安排一些经典书籍,以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或者利用学校期刊阅览室,向学生介绍各类期刊,让学生自选一本期刊,不定期到阅览室阅读;并鼓励学生积极订购报刊,尤其像《演讲与口才》《杂文选刊》《读者》《散文》《青年文摘》《语文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晶报》等报刊,里面的美文短小精悍,十分适合学生阅读。

倡导学生积极广泛地阅读,关注影视媒体,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节假日、周末等课余时间,我们要求每位同学在高中阶段应读十本以上的中外名著。并要求多观看优秀的影视节目,如“焦点访谈”“中国新闻”“子午书简”“考古中国”“艺术人生”“实话实说”“文化访谈录”“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坛”等等,看完后应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力求每读完一本书、看完一个节目都能有所感想。

要求学生坚持摘抄,注重回顾和交流。阅读笔记(摘录本)由专人在指定的时间内定期检查同学的完成情况,同时做好记录及反馈工作。这样做,既有效地促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吸取有益营养的任务,又避免了“一曝十寒”的现象。定期做适当的评比展示活动,有条件地辑录成集,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证明,我校开设阅读课以来,学生的阅读意识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学生非常重视阅读课,并有相当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借阅在阅读课上没有阅读完的书籍。通过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使学生拓展了视野,严密了思维,高雅了修养,健康了情趣,坚韧了意志,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提升了语文素养,拥有了在未来社会和时代生存、发展的利器。

为了丰富和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和品位,我们采取了“以写促读,听读结合,讲读并进”的方式,通过“每日一诵”“每课一讲”“每周一品”“每周一剪”以及“读书报告会”“辩论赛”“演讲会”等活动体验,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及人格的健全。

我校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与生成,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价值的提升。要用语文教育丰富孩子的生命内涵,让学生接触各种情感体验,启迪心智,形成健全人格和拥有丰富情感的内心世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把学习当成自己生命的一段历程;在活动中体验,通过参与活动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体验,在拓展现实生活空间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学生在多彩的生命体验中提升生命内涵。

1、每日一诵。即朗读、诵读。凡课内外的优美散文、诗歌都要求大声诵读、美读。要求每天能利用30分钟时间早读,每周三、五起床后读语文,每周二、四早读时间读语文。或有选择地给学生准备一些著名作家学者及各界名人的生平事迹、创作成就、生活轶事、名人名言等,以供学生在早读时去朗读或观看,有助于学生理解各个作家的作品内涵,拓展平时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学生不仅培养了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还使自己的思想在伟人和名人的事业及作品成就中获得了成长。

2、每课一讲。即课前5分钟演讲,由演讲(用时3分钟)和评价(用时2分钟)组成。演讲按学号轮流进行,自选话题,制作课件,主要采取“学生讲―学生评―老师评”的方式,制定具体的评分规则,演讲后要求学生写“演讲后感”。通过演讲,既锻炼了胆识、活跃了思维,训练了口才,又检阅了读书的效果,把读写说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相互检查、相互促进的作用。

3、每周一品。要求对文学名著、报刊佳作进行美文欣赏感悟,主要写作形式是“名句按语”和“读书札记”。通过大量地阅读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自己,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做美好生活的有心人,积极通过写作和说话反映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所谓“名句按语”,指的是对名句加以分析说明阐述的一种练笔形式。既培养了学生议论文的文体意识与语言表述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论证能力与思辩能力,也为学生积累名句,理解名句,运用名句进而积累素材提供了情境、机会与途径。

所谓“读书札记”,即对阅读文本的评价赏析或联想感怀,可以是对一个文段一个句子的品味咀嚼,可以是课文学习时意犹未尽的延展生发,可以是身边生活的精彩捕捉,可以是人情世态的窥看思考,时事热点的倾情关注,也可以是自我天地的心情写真。“读写结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丰富学生的思想、文化积淀,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周对优秀随笔习作给予表扬,进行范读,并把其中文章、书写皆优的精品复印张贴,或印发给学生以作示范。读与写互相促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每周一剪。充分利用学生家庭订阅的报刊,或网络影视专题等丰富又鲜活的时代感很强的信息,开启作文的源头活水,开展读报、剪报、评报活动,每周由学生小组互评,推荐优秀稿件。要求学生选择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较强的杂文、散文、随笔进行剪报评报、圈点勾画,写300字左右的评论;交流反馈――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剪报印发,“资源共享”“奇文共欣赏”,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阅读、评析。特别强调要求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积累和思想文化素养的积淀,建议学生从历史名人、中外名著、民俗文化、体育赛事、影视文化、时政风云、艺术人生、寓言故事等诸多方面择其一二深入研究开掘。实践证明,自我校高中生开展此活动以来,学生对报刊的阅读和影视媒体的兴趣明显有所增加,学生阅读心得的交流情况也日渐改善。

阅读已成为我校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阅读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既提升了语文素养,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我校“荷洁”文学社连续两届荣获“深圳市十佳文学社”,并荣获“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百家”等称号,《荷洁诗报》《荷洁文学报》《荷韵》也均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社报刊”。仅2006年,我校学生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深圳晚报》、《晶报》等市级以上的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和随笔30多篇和诗作40多首,20多人次获得区级、市级和国家级的各种文学奖项,充分展示了罗外学子的青春才情和文学素养,有力地彰显了罗外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我校还先后荣获“广东省诗教先进单位”,“全国诗教先进单位”,被邀请在全国校园诗教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

倡导活教育和大教育,抓好了高中生阅读,彰显人文关怀和精神建设,分数和高考更加出彩:我校语文学科高考成绩逐年飙升,已跻身深圳市高考语文前十五强;高考升学连年告捷,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次获得“深圳市高考进步奖”。2007年,获得含金量很高的深圳市“高考工作卓越奖”;高分通过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验收,被广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8、2009、2010年连续荣获深圳市“高考工作卓越奖”、高分通过健康促进银牌学校的评估验收、荣获“广东省书香校园”称号,2011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1.3%,本科上线率连续四年以超10%的幅度攀升,跃居全市前列。

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鲜艳的花朵,罗湖外语学校已发展成为深圳市连续几年实现了“低进高出”、创造了巨大“进步率”、极富成长性和生命力的品牌学校。

第7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艺术实践;构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09-02

实践教学对于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年来高校实践教学的逐步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出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在2009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一、艺术类课程基础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艺术实践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如写生、考察、参观、调查等等。在具体的实践中,既有单一实践形式的实习,但更多的以综合、多种的实践形式相结合的。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促进学生艺术技能的吸收和掌握,在艺术实践中陶冶学生情操,完成道德的升华,帮助学生建议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溶于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创作出反映时代特点、体现艺术精神的优秀作品。

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就是强调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也是历代艺术家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作为教师,要利用一切手段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创造热情,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将实践中的“看”和“想”结合起来,在实践基地尽可能的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弥补课堂和书本中的不足,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发现自然美、人文美等。

二、艺术实践体系构建的基本对策

(一)积极探索艺术实践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艺术实践与一般学科相比较,既有共性,需要遵循常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艺术类课程以技术性、技能性、表现性、实践性课程为主。特别是实践性是此类课程的重中之重。“实践性是体现艺术教育特点的重要因素,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塑造是艺术教育首先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必须强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强化教学与社会的直接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艺术实践过程中包含写生、考察、参观、调查等多个环节。

写生实习环节,一般由教师带领进行野外写生,穿插作业讲评。通常选取的地点要求风景优美、富有地方特色。艺术类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环节,写生的对象一般具有人为性、适应性,即对象为人为摆设或修建,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易产生审美麻木。而外出野外写生时看到的景物则为天然而成,建筑物、风土人情也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适当调节。

参观考察环节,一般选取的地点则是要求人文氛围浓厚,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该类艺术实践,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之前对教学地点进行深入了解,其中包括该地风土人情、历史脉络、建筑特点、民间艺术等等。在参观考察过程中,通过讲解,加深学生对实践地点艺术的理解。切不可之将学生带到实践地点,任由学生自己看看就行。

调查环节,可以和参观考察环节相结合,老师讲解后,设立几个命题,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团队协作精神。

(二)配备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艺术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但要规划、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被动的只是接受者,而且还是艺术实践的参与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创造力强的师资队伍。对于新教师,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将老教师的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既要强调老师的指导性,又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非线性。工作的中心放在引导学生开发创造思维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事件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技能的理解和把握,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过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据实践活动的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交际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风俗、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建筑等艺术形式,为今后的创作收集素材,从而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艺术实践条件的建立及保障

良好的艺术实践条件是保障艺术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艺术实践条件包括实习经费和实习基地两部分。

实习经费是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艺术类专业中艺术实践的环节较多,对实习经费的需求也比较大。实习材料的准备、实习基地的建设、老师及学生的差旅费等都与经济基础息息相关。但现在各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学校财政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积极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增加实习经费投入。

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好的实习基地,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实习要求,从而保证实习的顺利展开和实习效果。实践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对于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除了论证必要性,还需要保证资金的投入。校外实践基地的确立,则需要进过详细、周密、细致的论证,从众多符合要求的实习地点中,精中选精的确定实习基地。

(四)建立完善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艺术实践教学的监控与评价体系指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过程、成果、质量、管理等的管理制度、信息采集制度、督导制度、评价制度等的集合体。实践评价体系是保证艺术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为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实践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采取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调查问卷、企业反馈、专业教师反馈、督导评价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信息。教学检查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对实践大纲、实践计划、实践运行过程等环节的指导监督。学生调查问卷可以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在实践教学刚结束时进行,重点了解学生对于实践运作过程的意见;第二次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了解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加深对基础课程作用的认识后,对实践教学的再思考。专业教师反馈则是从今后专业教学角度对艺术基础实践提出要求。重视督导环节,需要制定科学的、规范的督导管理办法,真正将保督导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艺术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只有加强艺术实践,才能不断提高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艺术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实践能够造就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要让学生在生活中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激发学生创造力。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建设的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以及相互之间配合。

参考文献:

[1]陈勇军、刘涛.高等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4):131-136.

第8篇

论文摘要:电视综艺栏目名称的语言特色集中表现在语音、词汇和修辞上。本文试从语音、词汇、辞格等几个方面粗疏地分析内地各类综艺电视栏目名称的语言特色,以管窥电视栏目名称语言美。

在如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栏目的多样性更是让我们眼花缭乱。如何在众多电视栏目中脱颖而出,如何抓住观众的眼球,如何增强对观众的冲击力、感染力以及吸引力,如何更好地树立节目形象等一列问题都是各个综艺栏目制作团体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好的节目名称对于综艺栏目来讲更加重要。面临激烈的综艺媒体竞争,综艺节目的名称是保证节目成功与否的第一步和关键因素。作为一种具有传播学意义的手段或策略,综艺栏目名称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艺术。

一、综艺节目分类

综艺节目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目前,从节目内容上内地综艺栏目可以分为以下十五类:

⑴情感交友类⑵综艺类⑶访谈类⑷时尚生活类⑸选秀类⑹歌舞类⑺曲艺类⑻挑战竞技类⑼益智类⑽脱口秀类⑾文艺评论类⑿艺能培训类⒀展现才艺类⒁大型文艺晚会⒂其他

二、综艺栏目名称的语言分析

(一)语音美

语音是语义的载体,是电视栏目名称的外在表现形式。电视综艺栏目名称巧妙地把声母、韵母及声调这三个部分搭配起来,构成双声、叠韵、叠音、平仄相间等各种形式,使语音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营造出一种音乐美,这是综艺栏目制作人在给栏目命名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1、双声,如 “时尚星达人”和“第一时尚”中的“shí shàng”,“爽食赢天下”中的“shuǎng shí”,“达芬奇密码”中的“mì mǎ”。

2、叠韵,如“可凡倾听”中“qīng tīng”,“第一时尚”中“dì yī”,“天天向上”中“xiàng shàng”……这正像李金华在《贞一斋诗说》里对双声和叠韵所做的精辟阐述: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

3、叠音音节连用,不仅声音好听,词义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如:天天饮食、天天向上、节节高声、花儿朵朵,还有“lady 呱呱”中的“呱呱”,有形容鸭子、青蛙等响亮的叫声,这里不仅暗示了节目的脱口秀性质,同样巧妙展示出节目的内容会十分火辣而引得关注和热议。

4、平仄相见即构成“×平×仄”或“×仄×平”的格式。四音节词语在栏目名称中占绝大多数,因此韵律感更明显,如“以一敌百”、“星光大会”、“开心辞典”“舞林大会”等是“×平×仄”式,“艺术人生”、“天下女人”、“家政女王”是“×仄×平”式。这些变化形成了音高上的错落有致,为人们构造出一种抑扬顿挫的旋律美。

双声、叠韵、叠音、平仄相间四种构造出综艺栏目名称语音美的形式,既符合心理习惯,又符合欣赏共识。

(二)词汇美

词语的选择锤炼,是修辞运用的基础和表现。除了承袭一些基本词汇外,当下众多综艺栏目的栏目名称在选择词语上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词语的超常搭配与选择

经过二十多年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社团已经发生内在变化,成员间追求刺激新奇的语言环境。现在人们常对旧词进行扬弃,喜欢创造出一些新词语来表示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认知。同样,综艺栏目名称的制定也必须迎合受众的接受心理,不仅在栏目名称的制定上使用了不少的新创词语,如娱乐星工场、津夜嘉年华、咏乐汇、时尚星达人、锋尚之王等,而且也进行了一些词语的超常搭配与选择,如非常说明、非常静距离、非常6+1等这种副词搭配名词的结构。此外如,胜利百分百、绝对现场、天天饮食、嘎嘣爆米花、家庭赛乐”等词组都属超常规,而且是对传统语法界定提出的挑战。

2.音译词的使用

电视综艺栏目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有效手段,以极大的包容性接纳了大量的外来词和字母词,进而经过改造以适应汉语的特点,比如“中国达人秀”、“中华达人”、“挑战麦克风”、“喜来坞”、“津夜嘉年华”、“lady 呱呱”、“咏乐汇”、“时尚星达人”、“我型我show”等等。这些音译词和字母词的运动,大大简化了栏目名称的语言形式,提高了语言表达效果。

3.数字词的使用 4.行业语的使用

各种行业语深入到综艺栏目名称中,如下一站幸福、快乐大本营、密室疗伤、本山快乐营、养生堂、明星学院、我是大评委、智勇大冲关、三星智力快车、芒果训练营、达芬奇密码等。这些行业语的使用,避免了电视栏目名称的单调同质,彰显时代特色的同时,使电视综艺栏目名称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色彩,更具备了人格化、形象化的特点,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巨大的冲击。

5.旧词新用

一些不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已消失或不常用的旧词在综艺栏目名称中被重新起用,而且被赋予新义新用法,如“家政女皇”、“密室疗伤”、“锋尚之王”、“星光大会”等。这种手法可唤起人们的回忆,吸引受众,另一方面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赋予新的含义。

6.人名的使用

当下,许多综艺节目名称中加入人名作为节目卖点。因为个性化品质特征是节目最具吸引力的关键。把知名主持人或赞助人等名人的姓、名融入到栏目名中,用名人的号召力、形象力、感染力来吸引和拉拢观众,这就是许多综艺栏目的卖点,如:鲁豫有约、小崔说事、可凡倾听、非常静距离、杨澜访谈录、本山快乐营等。

7.常用语化用

成语的四字结构符合电视栏目名称要求简洁明了的语言特点。此外,因为歌曲曲名、影视剧名或流行语的传播度比较大,所以它们常被采用为电视栏目名称。

(1)直接使用成语等作为综艺栏目名称的有:非诚勿扰 百里挑一 非同凡响 先声夺人 一呼百应 以一敌百 天天向上 非你莫属。

(2)利用谐音、仿拟等修辞手法改造的有:天声王牌 节节高声 舞林大会 百科全说。

8.用词双音节化占优势

从目前综艺栏目名称来看,双音节用词数目所占比例非常大。即使是三音节也是在双音节前或后加一个名称;五音节的不管是二三还是三二,其中的三大都是双音节前或后加一个名称。

(三)修辞美

胡玉树认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综艺栏目名称大多都存在运用辞格形成一种修辞美:

1.比喻格

运用比喻格给电视综艺栏目命名是最常见的,栏目名称的后面含有比喻性的词语,像“世界、坊、大本营、联盟、苑、大道、堂、工厂、魔方”等,如聚星坊、快乐大本营、时尚装苑、养生堂、星光大道等。这类比喻暗示出栏目的性质和内容。

2.仿词格

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一种辞格。在综艺栏目名称中,有时就将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诗文名句,格言俗语做某些改动,以符合该栏目特定的表达需要,如喜来坞、节节高声、笑林大会等。

其他修辞格还有:夸张,如“百里挑一”;拟人,如“爱情来敲门”;返源,如 “百里挑一”;双关,“津夜有戏”同时涉及语音、语义双关;设问,如“到底是谁”等。

三、结语

总之,好的电视栏目名称的产生,从语音、词汇、修辞等多侧面反复锤炼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进而要注意调整好立意角度,努力丰富电视栏目名称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这样才能使电视栏目名称既切合电视内容的需要,又吸引观众,做到庄谐并俱,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2]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9篇

(一)行为目标的变化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在古代个别教学的背景下,所谓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某一个教育对像,其实质是针对个体的个性教育。但这种一一对应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却有不可操作性,因为现代教育的施教对像已从面对面单个的学生状态变成了以院校、专业、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状态。因材施教之“材”即教育对像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故在规模化发展的高等教育中,今日所因之“材”更具群体性特征,从教育需了解单个学生的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转向了面对大规模的群体的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公众需求的现实层面,这是目前因材施教现代化改革的实质性变化。

(二)行为策略的改变

受教对像的群体化,导致了因材施教原则的践行策略的存在状态也会有相应变化,具体说来表现为:

1.师生定位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必须讨论教学活动的主体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被认为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独具慧眼先明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因势利导去授业解惑,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但在规模教育的教学舞台上,受教对像的多层次、群体化的复杂局面决定了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演独角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先了解受教群体大致的来源、基础、能力、兴趣的分布类型,再分类分层,进行分类施教。同时,即使在同一级层与类别受教群体内部,教师也面临着了解学生中差异的统计分布,不可能作到绝对的整体把握,故在这种复杂群体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只有把“交往”、“对话”、“互动”等因素列入课堂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动精神,所以现代教育的师生主体定位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再去实现创造性的教师主导,构建新型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这才是因材施教教学活动的新的内涵。

2.资源整合上在教学实践中

因材施教之“材”不仅指不同知识类型的学生群体,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及使用何种相应的教学手段。在现代语境下,因材施教不仅意味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教学,还意味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是与周围诸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流中才能实现的,所以现代的因材施教不再是传统的师生直接对话,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系统,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源的整合,是在施教者分析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作整体的改革。总之,是“指向学生个体的巨大变化、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社会的巨大变化等所有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

二、大语改革背景下,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理念上的认识是抽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如何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大学语文的因材施教?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明确不同专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性与目标定位,微观上对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和实践。

(一)课程定位上

专业特色基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功能属性的多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并存,故欲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必须以厘清各类型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前提,去有所侧重,以此确定各具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区间。温儒敏先生于《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一文中说“大学语文现在最关键的是地位和定位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定位。”具体来说,如理工农医专业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突出其社会功能,故此类专业的大语课程应偏重其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具性、人文性并重,偏重大语中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艺术师范类则是人文性、审美性为主,重点应于大语课堂中去作人文精神与美感美德的培育。在夹缝中找到自身的坐标并准确定位,是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定位准确后,才有相应的学分设置、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的区别,定位是风向标,定位不同,指向上才会凸显差异。

(二)教学内容上

多元组合因材施教的“因材”不仅应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和需要而且还应指凭借适当的课程资源,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必先保证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上既具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做法值得借鉴:

1.创建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所谓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学校打破单一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便于不同兴趣、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门类组合。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新闻写作》、《文学名著鉴赏》、《影视欣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等专项选修课及各种与专业结合的学科写作课程作为活动课程。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本质在于不同群体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智力,完成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

2.开展专题式讲座借鉴《百家讲坛》的模式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专题,开展文化文学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的脉络下,每个专题以经典篇目为主线,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开设诸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等不同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

3.自筹自编体现专业特色的大语教材

同一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一定只依靠其一,只有单一的一种,而是可以尝试不同专业分别选用不同的大语教材。在编著过程中,尽量选取更多与专业背景、学生专业思维、专业兴趣紧密的篇目。如艺术类专业可以适当增加介绍艺术人生与艺术门类的作品、农林业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反映农业科技领域的科普文章如沈括的《梦溪笔谈》节选、理工科类专业可以涉及科幼小说等……保证授课内容贴进专业、与专业有连接与切入点,学生当然会有兴趣。

(三)教学方式上

不变与万变教学方式应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谁来教,二是如何教,即教师与课堂教学方式。从大学语文教学体现专业差异来说,建议教师不变,教法万变。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最终还是靠教师来实施。由此,我主张同一院校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应相对固定,一个教师最好只固定教一个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这样便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积累与自己所教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更多精力去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课堂上更紧密地讲授与相关专业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从而拉紧专业学生与大语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不同专业授课教师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如理工科学生对文学艺术其情感体验、审美能力、想像力相对较弱,但善于推理、长于逻辑,故可以尝试“创设情境法、”、“启发式”、“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等;艺术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较强,但思维不深入细致,故可以多采用“实践体验法”如“诵读法”、“视听法”、“讲故事法”等方式。总之,以不同之“材”的特点为出发点,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四)考核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