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住宅产业论文

时间:2023-04-01 10:06:17

导语:在住宅产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住宅产业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通过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国外特点的分析比较,指出国内住宅产业发展过程中可借鉴的国外经验。

l 国内住宅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 25年来 ,我国住 宅建设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在发展 ,取得 了巨大成就 ,并 日益成为推 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是,我国住宅建设尤其产业发展上存在不少问题,住宅产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问 ,就必须要分析与 国外住宅产业化发展相 比的不足之处。

(1)投资主体分散,规模较小,应变能力及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尤为薄弱 。1992年全 国开发商 只有4200家,到 20o3年增加到 3-4万多家 ,其中90%以上从事住宅开发 。在这个过程 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伴随着 发展商 的个 数极 大地膨胀 ,而发展商 的个体实 力并没有呈 相应增 加的趋势。

(2)住 宅产业现代化水平低,表现最突 出就是:规划设计 跟不上不断更新 的产业发展 ,标准规范跟不上规划设计的要求 ,技术创新与推广跟不上住宅建设的要求。住宅部品的生产跟不上住宅建筑体系集成的要求。科技含量低,体系研究和集成度滞后是住宅发展的重大障碍,据 1998年统计,我国住宅建设科技贡献率仅为 24.5%,甚至低于我国农业中科技 贡献率(30%)。

(3)市场体系不健全,必要 的配套改革滞后 ,市场的单一性赋予了更多的行政色彩。住宅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落后于住房制度改革 。目前我 国住宅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有关法律 、法规不完善。房屋在二级市场顺畅流通比较困难。住宅市场还存在严重 的住房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居民要求,房价过高,消费者难以承受,消费需求市场不足,市场启动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否则在新经济条件下,住 宅产业发展步伐难 以为继 。

(4)企业之 间,产业 上下游 之间缺 少实质性 纽带,难以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2 国外住宅产业化的主要特点

(1)模数协调体系的标准化 ,二战后 ,欧美各 国首先认识到基础标准,特别是模数协调标准对住宅生产工业化的重要意义。20世纪 6o年代 ,联合 国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建筑模数协调的建议。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颁布《模数协调》的系列标准 ,各国的模数协调标准正在逐步向国际化标准靠拢。住宅标准设计工作 目前存在着两种趋势:一是一些国家努力实现以标准化构配件组成建筑物的方法,即通用体系原则 ;另一个趋势是缩小定型单位,使标准化和多样化更好的统一起来。

(2)住宅部件的标准化 、系列化 、通用化 。这 是保证住宅最终产品功能与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例如丹麦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部件的通用化,各厂家生产的通用部件都纳入《通用体系产品总目录》,设计人员可以从中选择适当产品进行住 宅设计。

(3)现场施工的技术服务体系。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商品混凝土占总量的 70%~80%。在模板工程方面 ,美国在 20世纪 7O年代就有 100多家模板工厂 ,从设计到制作逐步形成独立行业。此外 ,现场运 输 、现场清理、建筑物拆除等均可委托专业公司完 成 。

(4)可持续 化发展理论的引入 。在住宅全寿命的各个环节 (建设、使用、维修、改造、拆 除)掌握 “一个核心 ,三个原则”,“一个核心”是指保护地球环境 和节约各类 资源;“三个原则”是资源节 约 、合理利用和再利用 ,即节约使 用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土地资源等各类资源;水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再利用与再生利用;充分利用天然资源 (太 阳能 、风力、地热 )等 。

(5)住 宅产业发展的预测 工作的积极 开展。这类预测工作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住宅现状调查评价和住宅需 求预测 、住 宅经济能 力评 价和预测 、住 宅建设技术途径的评价和预测。

3 国外经验借鉴

3.1 提高住宅科技含量

北美非常重视住宅建设新技术。美国住宅多建于郊区,以低层木结构为主;住宅建筑市场发育完善,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 、系列化 ,及其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程度很 高 ,几乎达到了 100%,各种施工机械、设备、仪器等租赁业非常发达,商品化程度达到 40%。

总的来说,北美住宅技术实用 、高效 ,注重积极开发 ,推广实 用污水处理 和 回用技术 ,生活垃圾 处理技术 、太阳能和地热等 自然能源 的利用技术、小型箱式变压器技术等实用技术,体现健康住宅理念的4R理论,即检查(Review)标准程序和做法,减少(Reduce)产生的浪费 ,重复利用(Reuse)资源和材料,回收(Recycle)通常被废弃的材料。

美国政府尤其重视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国会每年拨付住宅和城市发展部 1000万美元专门研究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经费,委托美国国家建筑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各种协会等社团组织,更是集中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动美国住宅技术 的开发和应用。例如美国航天署正计划将太空船中心先进环境技术如水的循环、净化利用、太阳能电池等逐步开发成民用 品以推广到住宅产业中。

3.2 可持续化理论的引入

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其内涵是淘汰落后,着眼现实的技术物质条件,合理利用资源 ,不断优化和提高效率,遵循发展的螺旋 型上升和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坚持发展的阶段性 、创新性,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注重环境 、生态保护 和优化以及人文历史的保护和延续。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认识住宅建设,来讨论现阶段住宅建设的发展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把握对住宅建设发展的基本判断和趋势,加深对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以上海为例,新世纪上海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最根本 的是 以科技进步为核心 ,以节地 、节能 、节材和环保 为 目标 ,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 、环境质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逐步完善住宅部件系列化开发 、集约化生产 、配套化供应的能力 ,有序构筑现代化的住宅生产体系,开发生态型 、环保 型 、智能型 的住宅小区 ,加快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根据新世纪住宅发展 的特点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战略指导,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住宅健康、有序地发展。

3.2.1 住宅布局的全面规划,加强 土地市场的严格调控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在住宅建设中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晰住宅布局,并相应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政府可以建立土地强制收购储备机制加以调控 ,从而控制整个城市的土地总量。例如:凡已征土地,按城市总体规划不宜建造住宅的,应通过经济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予以调整、回收;凡在规定期限内因建设单位原因无法开发的已征土地,政府可按测定的土地现值核发土地权益书,收 回土地使用权 。土地权益书作为有价证物可以随地价变动而升贬 ,可以转让 ,可用于银行抵押和偿债,亦可在政府出让土地时在市域内换回等值的土地 。除了旧区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中涉及的国有土地转性为住宅用地可采取有偿 调拨 的方式 外 ,政府应有计划地通过拍卖、招投标等形式 出让 商品住 宅用地 ,逐步形 成市 场化的土地供应机制,同时以此为主要手段,调控全社会住宅建设规模 ,形成住宅发展良性循环局面 。

3.2.2 坚持四高标准,全面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

住宅可持续发展理论 的根本 在于使住 房这个特殊商品成为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并在最终消费中实现它的价值。市场化的住房供应机制,最大的特点是 消费者 的 自由选择 ,“以人为本”开发理念是最好试金石。据此 ,新世 纪的住宅必须 以“四高 ”为标准,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高质量施工 、高水平管理,全面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水平。

(1)首先,从新的高度来认识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要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这主要包括以人为本 思想 的灌入 、规划 的因地 制宜 、社 区氛围 的着重营造以及设计的实用性和独特性。

(2)高质量地抓好施工环节。从改进施工工艺和控制建材、设备质量着手,建立住宅质量责任制度 ,全 面实行 以两书为主要标志 的质量承诺制度 。在有条件 的地方 ,通过试 点 ,逐步推 广菜单式全 装修住 宅。

(3)高水平地搞好住宅区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的核心 内容应提倡最 常用 、最基本和最体贴 的服务 ,再在此基础上配以特色和等级 。

3.2.3 规范 、完善住宅金融

住宅金融是市民实现住宅消费的剂 ,是住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公积金制度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今后除在归集和政策性放贷上体现政府行为外 ,应打破封闭运作 的现状,适度调整法定归集的比例,同时采取各种办法拓宽资金来源。

3.3 住宅产业集团化发展

第2篇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新经济时代。它引发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革,面对挑战,我国住宅产业如何发展才能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经营理念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种与传统经济不同的可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运行状态,即“知识经济时代”或“新经济时代”,它的本质是以知识创新和信息传播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依靠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发展生产,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增加产量来发展生产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由于提高科技含量只是使产品提高了附加值,不增加产品的数量;信息则是无形的、非物质实体的,当然也不会造成物质形态的产品积压。因而就能成功避免产品积压问题,这在目前住宅市场空置房总量仍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新经济”给予我们住宅产业最主要的启示,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树立起新的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追求“规模效益、知识效益,氰息效益”相统一。即不再单纯地追求规模经营、规模效益,而是把规模、知识、言息三个效益放在起.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一方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另方面利用信息来捕捉商机,加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选准市场细分日标,拓展营销,求得利润最大化。

日前,一些开发企业日益看中大盘开发,一些舆论也宣称地产开发进入大盘时代_这固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因为大盘较易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和开展营销,可以获得规模效益。从城市规划来看,也利于盘活老城区)、口,改善城市的功能布局。但是大盘开发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风险也大,容易造成大量空置。而城市里的许多零星地块也重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如出让用地的剩余小地块,规划里模糊的地块边缘的小地块,化整为零批出的小地块等这些地块有其本身的卖点、首先是地段较好.交通便捷,易与外界交流;其次,由于地块狭小,多以建高层为主,视野开阔;而且开发周期短,利于资金周转,风险也相对较小:开发商如果在提高产品的科技和信息含量上做足文章,开发出具有卜分鲜明的个性特色的现代化产品,做小盘也是可以取得好效益的。

二、产品品质的现代化

住宅产业发展进步的标志,要看住宅总体性能,及产品品质的现代化程度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带动了整个社会文明以及生活观念的进步,引发了对住宅性能新的定义与要求。人们对住宅的质量要求不仅是工程质量,还有功能质量、环境质量、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人文质量和文化氛围质量住宅不再仅能住,还有对居住舒适、方便、安全以及住宅智能化、对外信息联络等多方面的要求。目前,已经有一批具有新经济意识或信息产业背景的投资者进人了住宅产业,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提高住宅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上,使产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资深业者也在迅速提高对新经济时代来临的敏感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成功的楼盘,除了更提高户型、朝向.环境、生活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传统品质以外,而且又努力增加了新体系、新结构、新工艺方面的新品质,以及网络、宽带等智能化社区,“居家与办公融为一体”等充满信息时代的特征舰点.以提高商品的现代化水平,增加新的卖点。

三、住宅生产的现代化

如何能高效地开发出物美价廉、有特色卖点的房地产商品,抢占市场先机,争取好的效户益,成了当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要提高住宅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推动住宅生产的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生产中部品化和部品生产工业化水平还很低,住宅施工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远远低于资本投入贡献率。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必然建设周期长,成本消耗高,经济效率低。我国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人均竣工面积多年来在30平方米左右徘徊,发达国家一般在120- 140平方米之间,我们仅占其1 /5一1 /6,而能源消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且建筑质量通病也大量存在。住宅产业要改变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状况,就必须加快我国住宅部品化和部品生产工业化的进程。即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为目标,按现代化生产方式和高技术组合改造传统建筑施工体系,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实行科学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推行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规范化管理的社会化大生产,实现技术进步贡献与劳动生产率的双增长。

四、住宅流通的现代化

从当前房地产业运行状况、产业结构来看,流通环节相对薄弱。一是开发商的销售理念陈旧落后,且缺乏诚信意识;二是销售方式仍以手工作坊式为主,个人开发个人出售,一家一个售房部,尚未形成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营销网络;三是中介服务发展较慢.且缺乏规范。以致造成行业整体销售效率低、成本高等间题:

解决流通环节的通病,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下功夫,即要实现住宅产业内各个行业和专业的优化配置和专业分工的细化,以实现流通环节的现代化,改变一个开发企业横跨生产、流通、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状况。

分工细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住宅流通市场的低效率运作状态.应当加快培育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销售网络,以降低销售成本,解决相关的市场间题;同时,下大力气培育规范的、发达的中介行业,如建立行业内统一的经纪和信息传播机构,重点培育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营销商等。

五、住宅消费的现代化

第3篇

Abstract: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common structure form of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the applicability principle of the structure form was put forward, method of improving lateral force resisting performance was proposed,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structure system,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n the application domestic building trade, and points out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关键词: 钢结构住宅;结构形式;抗侧力性能;产业化发展

Key words: steel structure housing;structure;lateral force resisting performance;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130-02

0 引言

钢结构住宅以其“环保、节能、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等特征成为了二十一世纪住宅建筑业的主导方向之一。我国对钢结构住宅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为此,建立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发展规划对钢结构住宅体系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研究现状

现代钢结构房屋建筑体系诞生于20世纪初,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己有上百年的历史,工业化生产和预制装配程度较高。世界各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钢结构住宅体系I1]。自1960年以来,美国就开始发展冷成型钢结构建筑[2]。20世纪80年代,1984年TarpyTS对螺栓连接的冷成型构件墙体的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3]。1982年wolfeR.w对有石膏板填充的冷成型钢构件墙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4]。1999年GadE.F研究了冷成型钢结构住宅中单片墙体以及整体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性能[5]。而我国的钢结构住宅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建筑钢结构行业仍是一个朝阳产业,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体系、新应用领域不断出现。要加快建设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对现有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更新、完善或补充,以及对新的结构体系和新的应用领域的建筑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显得非常紧急。

2 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性分析

2.1 钢结构住宅主体结构体系比较 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并不是简单的用钢材替代混凝土和砌体作为支承结构,而是以钢结构为主体结构,另外还包括围护结构、钢结构防火、钢结构防腐及建筑设备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钢结构住宅主体结构体系一般有以下形式:①纯钢框架体系;②冷弯C型钢龙骨体系及热轧型钢龙骨体系;③钢框架支撑体系;④钢框架-剪力墙系;⑤钢框架-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⑥错列桁架体系。上述各类结构形式综合比较如表1所示。

在这几种结构体系中,前两种结构体系主要用于低层钢结构住宅,其他可适用于多高层钢结构住宅。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出钢结构住宅的共同缺点为抗侧力性能比较差。为进一步推进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在国内建筑的应用,对于该结构体系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2.2 提高钢结构住宅的抗侧力性能方法 轻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与传统砖混结构或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它主要由轻钢结构体系、楼面结构体系和围护结构体系等组成。而轻钢龙骨体系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相对于其它结构形式的轻钢结构住宅,轻钢龙骨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更不成熟、不完善,更需要加强研究力度。关于低层轻钢龙骨住宅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研究复合墙体的抗侧力性能的研究,2008年武汉理工大学高景辉对轻钢龙骨墙体的破坏模式做了分析,得出自攻螺栓连接破坏时一种主要因素,通过有限元参数分析发现,影响轻钢龙骨复合墙体抗剪性能的最关键因素是自攻螺栓的数量,其次是墙体的尺寸、支撑。2010年浙江工业大学郎晟颉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复合墙体的滞回性能与抗震性能,得出了随着墙板厚度的增加,墙体抗侧承载力随着墙板材料不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导轨与墙板的间距对墙体抗侧性能影响最大。同年武汉理工大学张翠萍对三种不同支撑的轻钢龙骨墙体:轻钢龙骨刚架体系、轻钢龙骨刚架支撑体系、轻钢龙骨刚架端支撑体系,进行了抗侧力性能分析,得出带支撑的墙体的抗侧极限承载力能满足带蒙皮的组合墙体的抗侧力性能的研究。

3 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发展

钢结构住宅有着重量轻、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工业化程度高、环保效果好等特点,作为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人们正在逐渐关注它、接受它。目前的问题是,我国建筑钢材消费严重偏低,且绝对量相差非常之大。如何加大建筑业中各类钢结构建筑的使用比例,大力推进建筑钢结构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建筑用钢在国家总钢材产量中的份额,将是摆在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建筑钢结构产业的发展过于迅猛,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链配置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改变这种现状更加需要推进技术创新和成套技术集成体系的应用,使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实现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生产,住宅建设及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大大提高,其具有的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会更加明显地展现在社会经济的各领域,并被市场认可和接受。而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影响钢结构住宅经济性的主要因素,如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设计的选择;钢材的选用;结构体系设计,围护及其它配套体系的发展及产品更新;钢结构的防火、防腐处理;原材料价格,尤其是钢材价格的上下波动;部品部件的产业化、社会化水平、标准化生产;部品部件的设计、制造、安装等等。针对影响钢结构住宅成本的主要因素,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产业化、标准化、企业管理等理论,通过加强钢结构住宅领域的供应链管理,部品部件的生产社会化,住宅区的产业化运作,及公司管理理念的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国家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寻求钢结构住宅的成本控制的对策,增强钢结构住宅与传统混凝土住宅的竞争优势,从而改善钢结构住宅面临的建造成本较高、市场份额小、

社会对钢结构住宅的认识程度不够等现状,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钢结构住宅建设领域中,来促进钢结构住宅的基本建设、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涛.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及其建筑设计研究以多层、小高层住宅为例[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论文,2004.

[2]Yuwei.wen.Cold—formedsteeldesign[M].Newyork: Wiley,1985.

[3]TarpyT·S·Shear resistanee of steel stud wanll Panels. Proe Seventh Int SPeeialty Confon Cold Formed Steel Struetures,1984:203~248.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社会问题;居住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01

一、房地产业发展带来社区多样化和居住分异

城市发展至今,其空间内部的演化始终没有停止,而这一演化趋势在城市社会来临的当下变得更加明显。2011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正式进入“城市社会”的时代。普遍认为到2030年左右,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从而进入较为成熟的“城市社会”阶段。城市化和住宅产业化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按照国际通行的住宅标准,中国现有的市民居住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要求更为住宅市场拓展了新空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断定,在未来的城市社会中,依然会有十分旺盛的住宅消费需求,各种力量对城市空间的争夺或整合将会进一步加剧,城市人的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也将会被重新配置。在城市住区中,这种配置的分化会表现明显。城市的居住社区中的关系结构特征和地域分布相结合构成的连续统所表现的差异及其过程就构成了城市住区的社会空间分异。社会空间分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也反映了社区构成的多种微观意义。

以南京为例,城市住区的社会空间分异也已经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南京城市的变迁是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缩影,南京城市的居住生态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的现实意义。从住区特性来看,南京住区的发展在全国来说也具有代表性。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形象的日新月异,城市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城与新城的交错,新旧住区的组合,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城市变迁的图景。由此带来的城市住区空间的此消彼长,分异在所难免并日益明显,所以南京成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观察地。本文以南京市为例,着重观察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带来的问题与思考。

二、住区社会空间分异强化不同住区及阶层隔离

住区社会空间分异强化了不同住区及其社会阶层的隔离,这种阶层隔离体现在不同的住区以及同一个住区的不同人群中。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城市社区成员的成份复杂化,差异化,使得城市社区中形成新的互动关系和人际互动机制。不同富裕人群居住在同一社区,生活水平对比明显,低收入群体容易产生明显的被剥夺感,加剧了社区关系的离心力。而住区之间的阶层差别与隔离表现更为明显。首先它通过不同住区的封闭得以在空间实现居住隔离。一是表现在有门社区的泛化的封闭性所造成的隔离,二是鲜明的对比普遍存在所引起的对比。而南京城市住区中常见的封闭型围合空间,随处可见的私人安全服务、住宅报警器、栅栏、大门、高墙以及“私家地方,非请勿进”的告示提醒着我们住在封闭且与外部隔绝的“装甲社区”里,这种封闭空间就是典型的城市“社会区隔”,实际上是城市功能的退化。正如卢曼所言,功能的相互依赖是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空间的自然区隔多是原始社会所有的特征,所以过于强调空间隔离是城市功能的一种退化。如果沿着此路发展,不难想象,我们将面临的是一个处处设防、支离破碎的城市空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已经不在是差异,而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社会摩擦的结果就是“逃离”——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富裕者可以“逃”到强势生态空间,与中上阶层积聚;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得贫困者只能“逃”至弱势生态空间,从而居住的生态隔离进一步深化。如南京城东月牙湖花园和对面的蓝旗街小区仅一湖之隔,住区环境与居住质量、人群构成都有着鲜明差别,住区档次差距很大并且在拉大。

三、阶层的差距拉大,产生极化

笔者也发现除了住区阶层的隔离外,阶层的差距在拉大,产生极化的现象。住区分异强化了强势群体与其住区的社会地位,同时弱化了弱势社区的社会地位。近几年,城市居民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在南京城里,当有人拥有亿万资产、高档别墅、高级轿车的同时,一批特困企业的职工下岗赋闲在家。城市社会在创造高收入群体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另一端——低收入人群,有的学者称之为“新贫困阶层”。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交往和居住空间的分化成为中国城市社会中双重隔离的城市社区的隔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城市社区的分化与隔离的过程可以用两个相反的流动过程来概括:(1)“上升”流动:在收入提高后,进入高档的社区居住;(2)“下降”流动:无经济能力,住房条件未得到改善,居住水平相对下降。由于在城市中,住房几乎是一般家庭最重要的财产,房地产在阶层地位分化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高档住区层出不穷的同时,部分社区的弱势得以强化,住区将进一步贫困化,将进一步使得此类住区居民的房地产贬值,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进一步下滑,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居住极化的过程,也是市场化选择的“马太效应”。

南京高档住区数量的不断增加,分布也从原来城中玄武湖等地向外不断扩展,这类住区的增长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低收入人群所居住的传统单位型住区和政策性住区等低档住区也值得关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南京城市中还存在着一定量的低收入群体,这一群体对单位型社区具有多种依赖性,从居住、生活到就业等方面,从而使得传统单位型社区功能更加强化,并在城市社区的分化中一直保持着一种独有的势态。这类社区不仅居民收入较低,而且有着明显的老龄化特征。因此,笔者认为,住区分异的过程使得阶层差距拉大,产生极化。

参考文献:

[1]李程骅.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城市住宅空间的社会学思考.江海学刊,2003(01).

[2]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异与变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规划师,2002(08).

[3]白友涛.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4][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5]熊国平. 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

[6]顾朝林,等.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地理学报,1997(05).

第5篇

摘要:在目前的家具行业中家具的运用已然成为主体,家具的发展离不开材料与工艺的进步,以家具的经济定位切入来逐步探索整个家具行业的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以现为鉴,展望未来”需对家具行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深入分析,也是从设计、施工、整体装饰效果等多方面去体现家具行业经济发展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家具材料装饰行业经济定位

家具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必不可少的固有的物件,现在装饰设计行业中已然将家具逐步进行了细化,使人在接触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审美和引发丰富联想的精神需求。在整个制作与发展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如何去利用现有的材料或者去创新某种材料,让家具的利用能更为广泛,也对行业的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家具材料的定位

现在家具不断地体现着人性化、实用化、现代化,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因素相结合,使家具对空间环境的塑造有了本质的提升。目前的材料主要类型有:木制家具、竹藤家具、金属玻璃家具、塑料家具。在整个世界科学技术利用的攀升,让家具的材料有着显著的改变,一方面更加适合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倾向人的各方面要求的完善。从而出现家具的新型材料面世,为家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与特色呈现。

(1)环保型家具。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一些人开始注重家居生活的质量,特别是家居产品对于健康的影响,因此那些立足于生态产业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材料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使用者特定需求,有益于使用者健康,并且具有极高文化底蕴和科技含量的环保家具渐渐被人们所重视,绿色消费风潮也推动了环保家具的发展。

(2)机械型家具。现在工艺技术的蓬勃兴盛,让家具的生产形成较为模式的构建,机械型家具更加侧重对于机械的利用,主要是在制造家具的起始阶段,对材料处理方式以机械生产代替人工操作,可目前的技术还未达到对于家具制造全过程的机械化。

(3)特殊型家具。利用作微孔泡沫塑料生产的发泡剂,作为家具材料元素,是现在家具材料特殊发展的体现。家具利用原料的提炼手法来改善材料的不足,缩减生产中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考虑到家具在各种环境下的使用,从而扩展了家具行业所涉及的方面,带来了新的经济创新和效益。

二、家具行业的发展对家具制造的影响

家具是人们的必须消费品,家具的材料、制作水平等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与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的水平,它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基本需要,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家具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价格低廉,并且木料资源丰富,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家具生产基地。未来巨大的市场容量、诸多的生产优势以及世界家具业的转移为中国的家具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家具进口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负增长,对我国的家具出口造成严重影响。2007年,我国在出口额连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开始逐步改变长期以来鼓励出口的宏观政策。政策的调整对于出口额占生产总值约1/3的家具行业而言,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室内装饰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家具产品款式、档次、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生活和工作空间条件的重视都将不断提高和加强,中高档产品的需求量将呈上升的势头。利用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的要求,来促使多种品牌产品的综合,形成良好的互动环节。

三、家具的材料变化对家具行业发展的作用

家具材料是构成家具的物质基础,是影响企业生成成本的关键所在,同时由于材料的变化对行业的经营销售也有一定的作用,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之中,生态建筑在建筑领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通过发展成为了一门研究学科,从该学科的出现到现在也最多不到50年,在20世纪60年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个名词进行合并形成了这样一个词Arcology,通俗的解释就是生态建筑学。之后还有不少建筑师开始研究生态建筑,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摸索,生态建筑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

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设计产生于对现代建筑的反思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本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生态建筑基本目标当中,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相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保持节俭和适用的目标。

四、技术选择决定生态建筑设计水平

生态建筑要实现它的基本目标,必须要有现代技术的支持。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的,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三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目前在生态建筑技术应用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泛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在应用生态建筑技术过程当中,技术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经济性,由于生态建筑采用哪个层次的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在我们国家普遍采用高新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经常碰到环保和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不完全一致。在这个取舍当中经济性就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英国、法国,在所建立的生态建筑上,它是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在年健康建筑住宅会议曾提出过高生态就是高技术的口号,所以这是在战略基础上建造生态的建筑。目前在我们国内把整个生态技术发展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比较困难,一个是经济发展水平,另外一个是技术和材料不太完善。

五、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六、设计是实现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做到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的基本技术策略。

建筑通风是生态建筑普遍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技术,自然通风应该取代机械通风和空调制冷,一方面可以不消耗能源而降温除湿,另一方面提供新鲜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健康。我国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如果住宅建筑房间进深太大,对土地使用很不利,建筑要面向夏季主导风向,一般房间进深不大于米,自然通风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同时要强调地理空间?建筑物前后包括围墙和植被都可以改变自然的风向,改变风力。利用这些东西进行自然通风。

七、生态建筑设计对策

1、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2、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八、结束语

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之下,生态化思想同时也是城市建筑设计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生态建筑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之后,在设计时使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就能够设计出更多的生态建筑,最终能够更好的改善人们的工作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邱景.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11)

第7篇

关键词: 日本集合住宅 保障性住房 小户型

Abstract: Japanese collection residential and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development has a lot in comm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Japanese cluster of houses,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methods, and established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y. At the same time, expand the analysis of affordable housing, put ou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Explore the commonaliti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design.Key words: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houses; affordable housing; small units

中图分类号:TU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理论的发展刚刚起步,在居住空间布局设计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包括对空间尺度考虑不足、空间布局设计模式单一化、居住者未能参与设计、设计理念的相对滞后等。因此有必要对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设计进行进一步研究。

日本在住宅设计上长期坚持小面积、适用舒适的理念,长期开展对居住行为方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在集合住宅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而其集合住宅在文化背景、人口结构等多方面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较高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对日本集合住宅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2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适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间布局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理论体系。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空间布局模式设计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设计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是提高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水平的重要途径。

3国内外日本集合住宅空间布局模式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一、特定功能居住空间尺寸

精细设计与居住空间尺寸

日本住宅的设计尺寸有求十分精准,可以精确到厘米。对各个房间的设计定位都很精确和实用,如家庭的公共空间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家具的摆放和实用,空间是否能相互渗透,交通线是否能重合。日本集合住宅虽然空间很小,但能把所有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人体工程学与居住空间尺寸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空间设计,其意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办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功能,然后对设计居住空间进行设计,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

工业化生产背景下住宅部品化

住宅部品是构成住宅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住宅建筑中的一个独立单元,它具有规定的功能。按照住宅建筑的各个部位和功能要求,将住宅进行部品部件化的分解,发挥其功能作用。住宅部件的特点包括: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并向通用化方向发展。日本住宅部件化的发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住宅多样化和标准化之间的矛盾,而且为特定功能居住空间尺寸的通用化设计提供了大量可行数据。

二、居住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以家庭为居住核心单位

按家庭人口为依据,用“家庭人数减去夫妇对数”来计算卧室数量,使集合住宅进入了保证居住实态和注重实效的阶段。日本集合住宅不仅把“食寝分离”、“就寝分离”“干湿分离”和“公私分离”的理念容入了标准设计中去。如以nLDK 型套型设计模式,确立了集合小面积住宅的标准模式,使关于小面积住宅的研究进入了精细化的阶段。

适应性设计

尽管小面积集合住宅有许多标准形式,建筑师仍然在个性化和多样化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1)根据居住者的情况,设定针对性的平面2)提供不同价值观的居住生活方式的相应住宅3)居住者能自行装修和自由分隔4)提供自由组合灵活住宅。

另外,还考虑由于家庭人口结构,老年住宅的“亲子型”的二代居、三代居住宅也得到了发展,设计上又分为同居型、分居型和邻居型三种。考虑到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在居住以后可以分隔变化的“可变型住宅”、“顺应型住宅”。在居住空间形式中增设了西式卧室布置,使居住空间更加富有灵活性。

个人为居住核心单位

山本理显将传统的“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转化为一种“社会个人家庭”的新型社会关系,家庭不再是杜会和个人之间的协调者,而是存于个人背后又个人自由选择去接受的形态,重新定义了居住的核心单位应该是个人而不是家庭,从而使集合住宅的设计脱离了以往传统家庭概念,创造了“脱nLDK”住宅新的空间布局模式。

三、住户参与设计(合作共建)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设计模式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Co-operative Housing)是一种以住户参与设计与决策过程、居民和建筑师共同作业的特殊设计方式进行建设的集合住宅。共同协作的方式是其执行的基本精神,它强调的是与居住者一起设计,而不是为他们设计。

SI住宅自由内部分割

SI集合住宅提供了住户自己参与设计和决定居住单元的内部分隔和立面造型的可能性,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创造力的平台。居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爱好进行灵活布置,自由分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的集合住宅设计。

脱nLDK模式

脱nLDK模式适应居住者多种要求的载体――代用空间的模式,进行新的空间组合的探索。建造可以接受各种客户群,流动的生活方式的平台,居住者可以自行改变和调整空间。

四、新的居住理念

居住主体

个体与集合的关系研究:集合住宅与独立住宅最大的不同是要建立在公共性与私密性良好的平衡的基础上,基于“集合”与“个体”的关系学,集合住宅设计研究是“个体”的多样性的研究,设计多数的“个体”与“集体”两者同时成立的方案,“个体”描写自由的生活,集体是有约束、有秩序的生活,大的集体和自由的“个体”的关系。

空间形式

Soho的出现带来的启示:办公室走向家庭标志着家庭专用住宅向社会打开大门的开始。日本建筑师提出了阈的概念,阐释为“与外部对话的场所”,是与外界街道连续的部分,这个阈空间可以对外,成为与社会联系的过渡空间。可作办公室,也可作商店,根据各家的用途不同,给予街道的表情会很丰富。阈概念,与20世纪限定住宅功能集合化的做法不同,是新的城市住宅规划手法。

除了工作的元素外,高龄者、儿童在户内难以解决的家务也是集合住宅向外打开天窗的契机,护理老人的帮手、照顾儿童的保姆走进家庭是另一个阈。

4国内保障性住宅空间布局设计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论文主要的参考文献及观点有:

空间特点

周燕氓等人的著作《住宅精细化设计》[11]在住宅精细化设计方面做了很多深入性的研究,书中的很多经验和体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周燕氓、杨洁在《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一文中对于中、日、韩三国集合住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对日韩两国集合住宅的主要空间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集合住宅设计中可以向其借鉴和学习的方面。

学习借鉴

林文洁和周燕氓在《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12]一文中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对住宅小区的分布与规模、住宅楼及户型平面的特征随年代推移的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和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两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廉租住房建设的几点建议。

生命阶段

濮慧娟在文章《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一文中,通过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在总体、单体、立面等方面的比较,论述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向与定位。其中的获奖方案――平凡一生,采用可灵活分割的设计手法,适应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群体一生各个阶段的居住需求;通过户内空间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来完善居住功能,使住户一生受益。[13]

成本核算

建筑学报上发表的《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选登》一文,其中刊登了一等奖作品,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孙石村、王鹏设计的模方:模块化设计,可自由组合,适用于不同地块要求;便于建立统一标准化体系及政府估价和成本核算,满足廉租房建设要求。[14]

要素协调

李飞在其硕士论文《广州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研究》中关于居住空间布局设计提到“设计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各组织要素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复杂矛盾则是成功的标志。客厅是整个居住空间系统组织中占有统帅地位的空间,具有协调统帅各功能空间的作用。”[15]

5研究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日本对于集合住宅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发展历史、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随着其集合住宅建设的发展而同步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体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日本国内关于集合住宅的重要专著出版超过200册.除了这些专门的论著,日本关于集合住宅研究的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论文也非常多,内容同样涉及了建筑历史、设计理论、住居学等诸多方面。

设计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对国外集合住宅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实用性较高,相关理论成果的引入对我国的研究有很好借鉴和导向作用,故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国内的研究领域中受到的关注度较高,相关成果比较丰富,有关理论书籍的译著数量也相对较多,其中原著主要源自日本。

设计实例研究方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通过以《世界建筑》、《建筑创作》、《建筑师》等为代表的建筑期刊,许多日本集合住宅实例被陆陆续续介绍到国内。文章大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概括性地介绍了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和建设的一些代表性实例。

国内文献研究方面,《住宅精细化设计》等著作、《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等期刊文章以及《广州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研究》硕士论文等,对住宅的居住空间布局设计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其次国内举办的设计竞赛如2002和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分别主办的《2002年全国经济适用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活动、《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全国各地2007年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住宅建设办公室主办,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承办了《2007政府保障型住房平面设计竞赛》活动。在这三次的活动中,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们都对保障性住房平面设计各个方面提出很多创新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菁,刘颖曦. 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J]. 新建筑,2001,(2).

[2]胡惠琴. 集合住宅的理论探索[J]. 建筑学报,2004,(10).

[3]周燕珉,杨洁. 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J]. 世界建筑,2006,(3).

[4]王健,田中辰明. 日本环境共生住宅及其设计手法的解析[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0,(4).

[5]李依伦. 浅析人体工程学指导下的小面积居室空间设计[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9.

[6]邱伟立. 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发展历程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10.

[7]鞠瑞红.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SI住宅体系设计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2011.

[8](日)小林秀研究施,日本における集合住宅の定着程[M]日本住宅合センタ,2001

[9](日)小谷部育子、岩村和夫等,共に住むかたち[M]建料研究社,1997

[10](日)建思潮研究所,集まって住む形:低スモルハウジング[M]建料研究社,2001

[11]周燕氓等.住宅精细化设计.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林文洁,周燕氓.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世界建筑.2008,(2)

[13]濮慧娟. 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J]. 上海建设科技,2009,(2).

第8篇

【关键词】乡村绿色住宅;研究进展;概念;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村镇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截至2007年末,全国村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9.2m2。面对新农村建设中飞速发展的村镇建房与无限膨胀的建筑能耗及相关问题,如节地、环保、节能、节水、废物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应用等,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乡村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住宅的可持续发展应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绿色住宅必然成为乡村住宅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乡村绿色住宅的相关概念

1.1乡村住宅

乡村住宅,又称农村住宅或农舍。通常是指从事农业的农民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住宅区和经过科学规划的乡镇住宅区,它体现了自身久远的历史演进过程、地缘地貌特征、地域风土以及住宅主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等。

1.2绿色住宅

2006年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研究进展

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o 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arology)的新理念。196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麦克哈格(Ian L.McHarg)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

20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进行生态建筑的研究,在建筑节能、节水、太阳能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屋顶绿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使德国成为生态建筑和建筑新技术的展示地,开发的各种节能设备、技术已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建筑师戴维・皮尔森(David Pearson)在其著作《自然住宅手册》(The Nature House Book)中明确了盖娅住区的3个设计原则:一是为星球和谐而设计;二是为精神和平而设计;三是为身体健康而设计。

1990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以及美国环保署开展了一项“ERG计划”,考察建筑产品在其用于建筑之前和之后对环境的影响,它涉及从材料的制造、安装、使用,到它们在建筑被更新或废弃后的再利用,以及循环再生或抛弃这一全过程的评价。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Brenda a nd Robert Vale)合著的《绿色建筑学: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中提出绿色建筑应具有6项原则,即: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能源材料的循环利用、尊重用户、尊重基地环境、整体设计观。1993年,由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Guiding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sign)一书提出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原则。1995年,美籍荷兰建筑师西姆・冯・德・莱恩(Sim Van der Ryn)和S・考袄(Stuart Cowan)合写了《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一书被誉为建筑学、景观学、城市学、技术学方面的一次革命性尝试,提出了5种设计原则和方法:设计成果来自然环境;生态开支应为评价标准;设计结合自然;公众参与设计;为自然增辉。

2.2国内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2001年,建设部通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及技术导则;2001年开始实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1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专家就黄土高原生态居住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我国生态建筑又一突破性成果。另外,北方严寒地带节能研究,以及生态城市的规划、西北地区传统窑洞的改造、生态厕所、太阳房、掩土建筑、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节能等都显示了我国在生态建筑理论及实践上的不懈努力。

除此之外,2005年天津大学曲静的硕士学位论文《小城镇绿色住宅研究及示范工程设计》中列举了调研所得大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全国不同热工分区典型小城镇住宅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还详细介绍了依据这些成果进行的该课题的示范工程设计(选址在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并对我国绿色住宅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3.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住宅建设,但是城乡差距还是在不断加大。乡村绿色住宅发展受到种种问题的限制。

3.1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一是炒作概念。绿色住宅被作为一种房地产开发商的营销策略,借此概念炒作提升房子的层次和品味;二是绿色住宅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无法实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三是将绿色住宅等同于住宅加上绿化,片面地认为住宅周围绿化率高的就是绿色环保的;四是将绿色住宅等同于健康、无污染住宅;五是绿色住宅增加了造价和管理费用,代表着时尚和前卫,是一种高档的奢侈品,根本不适合在经济实力相对较差的农村建造。

3.2缺乏系统研究和设计

由于我国绿色住宅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而且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本专业角度出发,缺乏各专业间的合作和交流。而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整体考虑,设计师更多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基本完成后才去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单一地追求建筑节能或是绿化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整体可持续性的提升。

3.3缺乏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有关绿色住宅的研究大多都停留在绿色住宅设计的理论阶段,设计原则、理念以及策略方面,还有涉及了一些国外先进绿色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针对乡村地区的工程实践研究则很少。

参考文献

[1]薛健,陆作兴.世界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钢结构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行业,包括工业厂房、大跨度公共建筑、民用住宅等。不过,钢结构的研究还处于起动阶段,研究力度还不够,实际设计和施工还存在不少争议和问题。这些都急需解决,以利于钢结构在我国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1.我国纯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

1.1 高层、超高层建筑由中外合作到国产化的起步

我国著名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大多是中外合作的产物,如上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深圳地王大厦、北京京广中心等。中外合作设计对于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及锻炼培养人才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1998年建成的大连远洋大厦(高201m,51层)标志着高层钢结构建筑国产化的起步,1999年建成的深圳赛格广场(291.6m,72层)是世界上最高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建筑。

1.2轻钢结构建筑的迅猛发展与国外公司的大批涌入

近年来、轻钢建筑以其商品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使用效果好、应用面广、造价低等优势获得了迅猛发展。全国每年约有200万平方米轻钢建筑竣工。在此背景下,国外轻钢结构生产厂商也纷纷在我国设分公司、制造厂,获得了很大的销售量。

1.3空间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量大跨度的建设项目陆续兴建。如天津体育中心(直径108m,1994年)、上海8万人体育场看台顶盖(1998年)、沈阳博展中心室内足球场(2000年)等。

2 .纯钢结构设计在我国的不足和问题

2.1钢结构在住宅区域的不平衡

(1)钢结构建筑市场兴起于上海和广东,现在虽已遍布全国,但因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可将其分为北京、上海、苏杭、粤闽、天津5大区域。

(2)钢结构建筑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如上海、杭州、东莞和无锡等大中城市,而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钢结构住宅发展缓慢,有些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样的态势必然会加大东部地区的市场竞争,这对正处于开发阶段的西部地区非常不利,因为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只会拉大东西部发展距离,进而影响钢结构住宅也的整体水平。

2.2钢结构产物的技术水平较低

(1)在标准化设计方面,美联钢构已经做到建筑节点标准化和配件设计标准化。而在我国,大部分钢结构住宅的设计还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2)在建筑表现形式上,国外企业把建筑风格发挥到极致。而我国的钢结构住宅建筑大多则显得呆板、单调和粗糙。

(3)在加工制造工艺方面,差距主要表现在加工设备的水平上,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加工设备在加工精度、自动化程度、数控化程度上与国外相比有很大距离。我国钢结构住宅要想与国际全面接轨,还有一段路要走,但随着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标准的统一,很快会步入快车道。

2.3 钢结构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1)钢结构研发资金不足,标准及规范修订周期太长;标准及应用规范规程缺项、滞后;钢材标准与工程设计、施工规范规程衔接不上。

(2)钢结构加工厂和施工安装企业装备、计算机管理、劳动生产率还需进一步提高,稳定钢材超常涨价的不良市场秩序。钢结构建筑在防火、防腐、保温、隔音、防震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设计尚不成熟,限制了钢结构在民用建筑中的发展。

3 .纯钢结构设计的发展前景

3.1钢结构的优势

钢结构与其它建设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优势,可随时移动。具体表现为:

(1)由于钢结构的延性好、塑性变形能力强,具有优良的抗震抗风性能,用于住宅建筑可充分发挥其作用,将大大提高住宅的安全可靠性。尤其在遭遇地震等灾害的情况下,钢结构能够避免建筑物的倒塌性破坏。

(2)钢结构住宅体系自重轻,约为混凝土结构的一半,能够减少的基础造价。

(3)绿色环保。钢结构住宅施工时不需要砂、石、水泥等,大大减少了砂、石、灰的用量,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绿色、可回收或能降解的材料,在建筑物拆除时,大部分材料可以再用或降解,不会造成垃圾。

(4)节能效果好,墙体采用轻型节能标准化的方钢、C型钢、夹芯板,保温性能好,抗震度好,节能 。

(5)钢结构住宅施工速度快,工期比传统住宅体系至少缩短三分之一。

(6)钢结构住宅要比传统建筑的空间利用得更充分,通过减少柱的截面面积和使用轻质墙板,提高面积使用率,使户内有效使用面积提高。

(7)符合住宅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钢结构适宜工厂大批量生产,工业化程度高,并且能将节能、防水、隔热、门窗等先进成品集合于一体,成套应用,将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提高建设产业的水平。

3.2钢结构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提倡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行,钢结构作为可循环再利用的低碳绿色建筑材料,已成为建筑行业所关注的焦点。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我国有关钢结构的企业已有成千上万家了,钢结构加工量上千万吨。 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生产工业与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先导产业作用,使建筑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钢结构工程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最近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中已经出现了产品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钢结构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引起业内关注,已经在工程中得到合理的、迅速的应用。

我国 2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已经为钢结构体系的应用创造极为有利的发展环境。首先,从发展钢结构的主要物质基础来看,自1996年开始我国钢的总产值就已超过1亿吨,居世界首位。而且随着钢材产量和质量持续提高,其价格正逐步下降,钢结构的造价也相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与之相应的是,钢结构配套的新型建材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次,从发展钢结构的技术基础来看,在普通钢结构、薄壁轻钢结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网架结构、压型钢板结构、钢结构焊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钢与混凝土组合楼盖、钢管混凝土结构及钢骨(型钢)混凝土结构等方面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规程及行业标准已发行20余本。有关钢结构的规范规程的不 断完善为钢结构体系的应用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为设计提供了依据。第三,从发展钢结构的人才素质来看,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专业钢结构设计人员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他们的专业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而随着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普遍应用,国内外钢结构设计软件发展迅猛,软件功能日臻完善,为协助设计人员完成结构分析设计,施工图绘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当年“5.12”地震中,钢结构建筑良好的抗震功能,开始将钢结构拉入民用住宅应用视野。有业内人士统计,四川省的门式轻型钢房屋,在地震中极少倒塌,与周边房屋的倒塌和破损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决策的实施,发展既节能又省地的住宅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都建了大量的底层、多层、高层钢结构住宅点示范工程,体现了钢结构住宅发展的良好势头。住建部也组织36项钢结构住宅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开展试点工程,并出台《钢结构住宅设计规程》,为钢结构在住宅体系全面铺开出台了行业标准。钢结构具有绿色、节能、环保功能,将成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4 .总结

此次论文的编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我了解到了有关钢结构的很多,比如说钢结构在我国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钢结构产业是否符合节能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钢结构的有关市场还有待我们去发展,很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解决。

参考文献:

[1] 陈禄如.中国钢结构的发展和问题. 钢结构,2009 (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