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6:22
导语:在农村经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制度变迁模式的影响因素
制度变迁模式主要包括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制度。前者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制度模式,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不协调很大程度是政府强制供给的结果。这种制度模式下信息具有滞后性,是创新率以及有效性低的表现,受到外部因素环境影响时,很容易造成农村经济瘫痪的情况,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下经这种制度模式被广为使用。另外一种诱致性制度一般指企业或个人自行组织和实行,经过国家确认的制度模式,制度的弹性有效率比较高,创新成本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诱致性制度模式开始用于城乡企业之中,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农村经济主体缺乏自主性,如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等。因此在金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1.2制度创新环境的影响
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制度的创新环境为前提,创新环境中最有效的制度便是创新激励制,农村金融体制与经济制度创新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金融制度中缺乏激励机制。现阶段国家的金融管制一直比较严格,尤其对民间金融不认可,因为它没有法律地位,所以经常以打击的手段将其抹杀,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另外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需要太多的成本,新制度体系代替旧制度过程中,会影响到很多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组织的利益,所以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制度的创新改革很难得到支持。同时农户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农民的实际话语权,所以在金融制度完善过程中很难发挥作用。
2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不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2.1信用制度分析
制约金融发展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信用,但农村经济中,金融信用体系一直不够完善,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农村的企业信用体系与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很难对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做出信用的评估。另外农村获取消息的渠道过于狭窄,经济信息开放的程度很低,企业及个人在信息量掌握方面都很欠缺。同时金融机构也无法合理地分析农村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
2.2法律制度的分析
从一定程度上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主体在法律法规体系中缺乏制度保障,如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等。金融债券方面很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农村金融机构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3监管制度的分析
农村的金融监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很多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是为内部利益以及监管权利服务的,忽视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利益,另外现阶段的正规监管机构以及非正规的金融监管机构都缺乏健全的规范体系,大多以无序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导致监管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村金融方面问题日趋增多。
2.4中介制度的分析
当前农村金融业务主要体现在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方面,很多个体企业中存在做假账、虚假报税等现象,导致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个人贷款用方面也难把握,加之中介机构的虚假审计信息频频出现等,使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受到很大阻碍。
3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不协调发展的措施
3.1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需要加强企业与个人的信息统计,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储存与传递,保证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的信息沟通。此外必须要采取责任制与奖惩制,使每个部门严格执法,减少金融生活中的失信现象。
3.2创造农村金融法律环境
现阶段农村企业及个人必须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将自身融入新的经济体制模式下。法律法规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明确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同时农村信贷金融机构也需要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3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与中介制度
农村金融监管方式需要逐步调整,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现代化方式和理念进行金融管理,主动采取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措施,将监管工作做到透明化,使监管制度更加完善。此外对于农村金融的中介机构,需要逐渐转变意识,使整个行业向市场化以及竞争化方向迈进,以相关的政策规范引导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多引进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经验及组织形式,完善农村金融中介制度。
4结论
种植业技术是构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农业、农民。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环节,加强种植技术的更新,是促进农业水平提升的关键。当前很多农村地区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种植业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种植业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提高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比如,玉米是一种常见的农村经济作物,农民对玉米的种植技术要点的掌握程度往往会成为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一是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在播种之前应该要进行晒种,可以有效地增强种子皮层的透气能力和吸水性,促进种子的发芽能力和生存能力。晒种要保证阳光充足,因此一般是选在晴天进行,防止昼夜温差过大使种子受冻。晒种之后还要利用合格的玉米种衣剂拌种,可以有效的防止病虫害,并且加快种子的发芽和出苗率。二是要对土壤进行处理,选择合适的土地,最适宜玉米栽培的土地应该具有深厚、土质疏松、含有较高含量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具备保水保肥能力的特点。三是要进行合理的施肥管理,加强施基肥和追肥,肥料的施用要合理,以防出现烧苗的现象。四是要加强田间管理,对常见的气象灾害、病虫害等进行防治,对于干旱时期,加强灌溉,对于积水时期,加强对水分的疏通,从而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果不能对玉米的种植技术以及种植流程进行掌握,则会导致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问题,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减产、灭产现象。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业专家对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使得农业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稻田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要根据水稻在不同生长期间的特点,适时加强田间管理的力度,加强病虫害的预防、肥水管理,使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水分以及养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如果对种植业技术的掌握、更新程度不够,则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种植,一方面会增加人力和物力投入,另一方面会导致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一定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最终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作物或者蔬菜果物的种植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关键作用。各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特定的种植模式,不同的作物对土壤、水分、肥料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因此要加强农业种植技术的提升,因地制宜地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才能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创新、新技术的积累和推广,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让广大农民不断接受新的种植业技术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发是促进种
植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必须要加强各种种植业技术的研究,根据各种作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种植技术的研究,从而促进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水平可以得到提升。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土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能够研发出最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种植技术。加强种植业技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投入,一方面需要相关的部门对种植业技术的研究加大重视的力度,从而才能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另外,各级农业部门对种植业技术进行研究时,应该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比如更多的立项,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只有加强了各种投入,才能促进种植业技术不断发展。
2.2 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推广 农村种植业技术的推广效率是
影响种植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一是要加强农业部门对农村种植业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从而建立自上而下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农业部门应该要将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只有不断提高对种植业技术的重视,才能为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在各级农业部门层面,要积极配合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总体要求,安排具体的技术员到基层进行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技术人员队伍进行充实,确保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得到积极传授和落实,最终促进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三是在种植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完善,缺乏监督会导致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阻碍,监督人员要确定种植业技术得到相应的推广,农民在日常的种植生产过程中也及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从而不断促进种植业技术的推广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农业种植水平,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2.3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农民是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主要力量。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可以使得农民掌握更多先进的种植技术,从而使得农村经济水平得以提升。在农民培训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农民培训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首先,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将农民培训工作提上日程,才能保证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开展。其次,在农村经济工作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地拓宽渠道,对各种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引导,并且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培训工作中,为农民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不能按照传统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而应该要借鉴更多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最新的种植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各种种植技术的实效性较强,因此加强实时培训是提升种植水平的关键,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只进行理论培训,还应该要进行实践培训,根据农民的特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缩短农民在接受培训时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等,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系统的知识,促进农民对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掌握。第三,加强农民培训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比如可以加强对各种专业化人才的吸纳,在种植业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各种技术员进行进修,提高技术员自身的能力素养,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使得种植业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可以对各种教育内容进行更新,促进农民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3 结语
农村土地,人们一般又将其简称为农地。通俗来讲,所谓农地产权,指的是与农村土地相关的财产权利的总和,其作用是调节农村土地在存在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比如土地的处分权、收益权等各个全能以及利益产权关系等。我国实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既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同时也是发展农村经济所决定的。就我国土地产权来看,其权能结构主要涉及土地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
二、农村土地金融的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行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未明确确定“集体”这一概念
一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已明确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另一方面,对于“集体”这个概念的界定却比较模糊。《土地管理法》、《民法通则》中虽然都有关于“农民集体”的表述,但没有良好解决“农民集体”同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因此,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流转的利益主体虚化,不能良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土地抵押权上的矛盾
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下,土地抵押权是其权能内容之一。就目前我国关于土地抵押权的立法来看,存在不一致性。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农村土地可以被转让、抵押等。但是在《担保法》中,又规定归集体所有的土地(比如宅基地、耕地等)使用权不能抵押。因此,根据《担保法》中的规定,农民的宅基地、耕地等的抵押权受到法律的限制。
3.土地使用权不清晰
承包经营权属于使用性质,农民在土地中获得的权力非常小,即耕种权、一部分的收益权以及非常狭小的处分权。在农民经济发展中,土地是重要的资产,目前土地使用权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的产权权能。假设土地可以自由抵押、流转,但如果其中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比如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资产——土地,农村金融发展受挫等)。我国土地产权界定模糊,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一直生活在贫困的边缘。一方面,资金投入是农民生产中的必备因素,目前土地产权模糊造成产权权能不足,从而大大影响了农民的融资能力,促使农民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造成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双重贫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金融剩余,造成一部分农村资金和人力的外流,所以出现很多土地弃耕的情况,造成城市资源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贫乏现象。
三、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政府需站在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角度,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经济。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1.1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我国必须要立足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方面的弊端,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第一,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的产权,保障农民的农业组织规范化;第二,科学对待集体土地的产权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村土地金融的良好发展。
1.2确保流转方法的合法化
第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比如土地投资政策、投资补偿政策等,并且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改。第二,在遵循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察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农民正确对待土地流转,从而帮助农民提供土地的使用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三,土地流转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土地用途变化造成的问题、权属关系变化带来的纠纷等。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对策,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采取集体抵押土地所有权的方法进行融资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农民贷款之所以比较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在农村土地使用权中,由于其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银行不接受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土地贵集体所有,在融资的时候,就可以采取集体抵押土地所有权的方式,从而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样一来,产权则获得明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在农村中集体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并且享受分红。农村合作社在金融机构和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之间起到桥梁作用。采用农村合作社方式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土地以集体抵押或转让,具有多种优势。一方面,它可以有效保证土地的集中化、规模化经营,从而弥补了小块土地的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大大提升土地使用率;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权权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价值。
3.采用家庭农场的方式尽心运作
就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来看,经济发展不佳,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金融市场开发不够(比如没有实现产业化经营)。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下,农民采用的是小块土地耕种,其成本高、收益小,无法达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走家庭农场的运作方式,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均不存在较大的分歧,且方便内部的沟通和协商。采用这种方式来经营,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采用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经营模式,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四、结语
四、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创业热情普遍高涨。大量农民工不仅在外出务工中积累了一定资本,而且大多学到一技之长,并具备一定的市场眼光和经营管理能力。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中小企业成为一股潮流。然而,农民工创办的小微企业资本实力毕竟有限,为扩大企业规模、升级生产设备,必然需要进行融资活动,由此使得农村的风险投资活动日趋活跃。严格来说,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活动大多无法纳入风险投资范畴。因为,无论从操作规范还是企业技术前景上来看,其基本属于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投资活动,很少存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情形,只能算作广义上的风险投资。其基本类型如下:一是民间借贷。农村的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技术能力有限,且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因而,国有商业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贷款收益率,一般不愿意将钱贷给农村中小企业,并为其设置较高的融资门槛,且贷款周期过长。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多属于急需,或为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商机,或为升级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的生产设备,或为缓解资金链断裂的燃煤之急。为此,大量中小企业不得已转向利用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有时不需要抵押,有时需要抵押,但抵押之物常常不合法,如农村在民间借贷中有将宅基地作为抵押之物的。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和《担保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产权,不可作为抵押担保之物。民间借贷还有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其一般拥有很高的资本收益率和很高的投资风险。显然,除不具备高新技术基础外,民间借贷具有显著的风险投资特征。二是小额贷款。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瓶颈。为此,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列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其中对农村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扶持成为其中的重要方面。如一些地方的商业银行专门设置了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业务窗口。国家也出台了一些金融扶持政策,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中小企业进行定向调控,并委托一些商业银行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定向融资扶持。总体来看,国有金融资源近年来开始向农村中小企业适度倾斜,其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的难度有所降低。从投资的角度看,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的商业银行,其投资行为有贷款利率的适度收益,且其贷款利率和投资风险一般高于国有企业贷款。所以,商业银行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的小额贷款也应当属于风险投资。三是参股出资。合资经营也是现代企业融资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我国农民收入虽然稳定提高,但农民的资本实力毕竟有限。在农村,为筹办一家企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民共同出资开办中小企业的现象也很常见。一般情况下,出资人会依据出资额度分配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和经营收益。在这种融资模式下,企业不必为其融资行为支付额外的融资成本,即不存在贷款或借款的利率问题。所以,合资共筹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相对不高的资本收益率来说,可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提升资本收益。从投资角度看,出资额度相对较少的一方或几方,其投资行为因可以适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可以获得较高收益,但也因中小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技术水平低下、市场驾驭能力弱和企业控股者一般不具备很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而存在不小的投资风险。所以,对于占股较少的出资人来说,其投资行为也应当属于农村风险投资的一种。
二、风险投资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影响
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实践证明,风险投资对于推进我国创业投资发展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自主发展和外向引进高新技术,培养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在诸多高新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正在加速实现由科技研发大国向强国的转变。风险投资为诸如互谅网、电子计算机、新能源等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然而,总体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依然主要集中于科研能力较强、资本市场相对活跃的大城市。当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大量高新技术成果不仅是农村产业升级所必需,而且也需要在农村落地生根以最大限度地将高新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优势。然而,农村的各类风险投资对农村的经济活动却有着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风险投资具有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鼓励农村风险投资的发展,显然有助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前,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优化继续高新技术成果的注入。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虽然硕果累累,但却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仅仅依靠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和有效的财政资金无法适应农业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的市场需要,不仅造成了大量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闲置浪费,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风险投资既为农业高新技术在农村落地生根提供了资金,而且可以依托风险投资管理团队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大力提升农业科技项目的资本回报率,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形成政府、企业、风司和科研单位多方参与、农业高新技术与农村产业升级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另外,发展农村风险投资还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提升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投资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实际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鞭策其在投资公司的帮扶监督下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二)消极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关注农村,尤其是绿色有机农业。然而,我国农村风险投资总额仍然偏少。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业风险投资总额仅为2.4亿美元,在各行业吸引风险投资额中仅排在第5位。显然,这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相符。风险投资不活跃、融资规模过小,还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得大量农村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亲友借款等非正规形式融资,无形中为农民的投资活动增加了诸多风险。尤其是政府针对农村风险投资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机制构建不健全,带动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的各类风险投资行为因农村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财务核算制度、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而存在较高风险。一旦农村企业经营不善,此类风险投资所蕴藏的资本风险便可能发酵为农村局部地区的金融风险,并可能导致农村区域范围内的金融动荡,乃至威胁农村的社会安定。如一些农村地区的投资公司,以空壳公司的名义,打着风险投资的幌子,许以农民高额的投资回报,非法集资后盲目投资经营,最终造成巨额亏损或资金链断裂,使得参与投资的农民血本无归。
三、以风险投资推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法律规范的出台,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虽然存在资本来源单一、规模小、缺乏明确战略和发展规划等系列问题,但整体来看正在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快速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融资渠道,尤其是推动了互联网等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村的风险投资发展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从狭义的角度看,农村的风险投资发展基本属于空白。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投资行为日趋活跃,但大多以民间借贷等形式存在,融资规模有限,运作流程够规范,且融资企业既缺乏高新技术支撑,也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旦融资企业经营发展陷入困境,投资风险有可能转化为农村的金融稳定风险和社会安定风险。对此,必须有效规范当前农村的各类风险投资行为,监督、引导和规范其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借以以有效发挥风险投资对农村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在农村形成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转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设立农村微型风投基金,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
我国农村的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长期无以根本解决。以风险投资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农村中小企业的结合显然非常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然而,因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诸多缺陷,国有商业银行和社会资本并不愿意将风险资本投降农村。对此,政府应当在农村风险投资发展的起步阶段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发展的财政扶持,通过设施微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农民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兴业,引导农村中小企业积极采用新型技术升级生产技术水平。对于政府来说,设置微型农业经济2015/6风险投资基金还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壮大微型投资基金规模。但要保证微型风险投资能够取得收益,政府还要积极引导农村中小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财务核算制度,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尽力降低微型风险投资基金的风险水平。另外,政府还要成立微型风险投资的咨询部门,既要监督管理资金的使用流向,也要给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二)构建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调动商业银行和社会资本参与
从长远来看,仅靠政府设立农村风险投资的启动资金显然不够。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可以说,农村的市场投资前景非常广阔。中国要想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更需要为农村产业升级注入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农业科技研发需要大量的成本,仅靠政府设置风险投资基金根本无法满足。对此,政府应当完善农村风险投资的国家担保机制,以政府信誉调动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通过国家担保,可以调动大量社会资本以风险投资形式投向农村。在提供担保的同时,政府还可建立农村风险投资的补偿机制,即商业银行和民间资本愿意对农村进行风险投资的话,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奖励或税收优惠。政府的补偿机制可以依据风险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分成几个等级,尤其要对农村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投资项目给予大幅的税收减免优惠。此外,农村风险投资与其他领域相比,毕竟风险相对更大。对此,政府应当给予风险投资失败者给予适当补贴或者在相关企业陷入经营危机时提供优惠贷款帮助其渡过危机。
(三)完善农村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提升资本利用效率
风险投资是社会流动资本的重要组成本分,当某一风投项目运作成熟之后,以上市、转让、并购、回购等方式实现资本退出,转而投向其他项目或领域,可以持续实现资本增值,提升资本利用效率。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基本无法满足上市公司条件,很难通过上市以股权转让形式实现资本退出,不仅加大了投资风险,而且造成了资本浪费。因而,构建完善的退出机制成为农村风险投资发展的关键。对此,证监会等要加强对二板市场的引导,鼓励高科技中小上市企业将资本投向农村。同时,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降低农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门槛。还可以进一步扩容三板市场,探索引导具备一定高新技术实力的农村中小企业参与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试点工作。另外,还可以以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广泛参与农村风险投资。如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并购等形式购买农村中小科技企业的产权,为与农村产业升级紧密相关的高新科技研发及其产业化提供资本扶持,并获得相应的风险投资回报。
(四)规范农民的风险投资行为,加强对农民的投资培训
当前,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资本市场日趋活跃。在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中,民间借贷、投资诈骗等投资行为成为缓解其资金难题的重要方式。其中,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缺乏投资常识和法律意识的现状,以风险投资为名,进行非法集资,或跑路,或经营不当,将资本挥霍一空,造成了农村局部范围的金融动荡,乃至形成一定的社会危机。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投资培训,引导农民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正规形式进行风险投资。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培训,提升其合同意识,尽量将农村的风险投资引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此外,鉴于农民投资常识匮乏,难以进行正常的风险投资操作,政府可以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等专门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面向农民的风险投资产品,吸收农民资金,从事风险投资或风险投资的业务,降低农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的额外风险。比如,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引导和扶持农村开展资金互助,吸收农民存款,并以农民存款进行风险投资。
四、结语
1.1核桃种植过程中的栽植技术
1.1.1整地的时候必须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进行核桃栽植的时候,首先必须进行土地的整理,因为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进行土地整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土壤表面状态以及耕层结构能够适合核桃树的生长。在云南地区中,核桃生长的海拔一般在1600~2300m之间,年平均温度在12.7~16.9℃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的地方。在进行核桃种植整地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梯田修筑以及抽槽换土的办法,除此之外还会选择一些措施来熟化土壤,增加土壤本身的肥力。此外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还必须重视其中的细节,征地规格应该是80cm3左右,并且在开挖定植穴的时候还必须将表层土壤以及下层土壤分开进行放置,对于挖出来的表层土,应该将其和土粪混合起来,并且在保证混合充分之后,将其填在坑穴的底部位置。而分开放置的下层土,应该将其和速效肥料混合在一起,并且在混合充分之后,将其填在定植穴的中上部位置。
1.1.2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
在选择核桃品种的时候应该参考专家学者的筛选以及培育的工作经验,并对核桃品质进行总结,了解核桃的品质、产量以及结果时间,这些因素在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在那些种植核桃比较合适的地方,地方相关组织机构必须重视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这样才能够给核桃种植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很多专家学者在优化核桃品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选育开发之后已经获得了一些优良品种,如薄壳香、林系、本地泡核以及云新系列等。
1.1.3选择合适的苗木,做好定植工作
在进行核桃栽植的时候,应该选择壮苗来嫁接,并且苗龄一般情况下要达到2~3年。在栽培的时候,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栽培方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使用比较广泛的方式有矮化以及密植两种。核桃的花本身便是单性花并且雌雄同株,在进行授粉的时候也是通过风来进行,很多核桃树都需要进行异花授粉,为确保每株核桃树授粉都比较充分,在种植授粉树的时候就必须分散,应该确保范围内都有授粉树。在进行定植的时候也应该根据相关的技术进行,比如说在进行矮化、密植的时候,栽植方式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好栽植密度,若是种植的地方是山地,那么其密度应该是4m×5m,这样的距离在山区种植的时候是比较合适的,并且在选择定植穴的时候,比较合适的大小也是60m3左右,在定植穴挖好之后,需要进行施肥,一般情况下肥料是1kg过磷酸钙和50kg的农家肥料。在选择定植时间的时候,应选在核桃树萌芽之前,最佳的定植时期应该是12月到次年1月之间的时间。为了更好的提高核桃苗的实际成活率,避免出现旱苗的情况,还应该在定植结束之后将地膜使用进去,覆盖好树盘周围,保证核桃树根部的水分比较充足。此外,还应该进行涂白剂的涂抹,并且在涂白剂中还应该将杀虫剂添加进去。
1.2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做好核桃树的定植工作之后,还必须保证管理方式的科学化,给核桃树更好的生长奠定基础。主要分析的是除草、松土以及间作方面的技术。
1.2.1除草、松土
在进行核桃园管理的时候,松土以及除草都是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进行松土程度以及除草次数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松土的针对性,帮助其更好的生长。若是核桃园还属于幼龄园的时候,最合适的除草次数是一年3~4次,在除草的时候,也可以同时进行松土,一般情况下,松土的深度应该在10~15cm左右。若是核桃园已经成为了成熟园,进行除草和松土的时候,次数应该和幼龄园相同,但是每年还必须根据苗木须根的走向来对其边缘进行松土,在松土的时候,范围应该是须根向外的40~50cm左右,并且松土的深度应该在60cm以上。
1.2.2林粮间作
在进行核桃树种植的时候,要真正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将以耕代扶的方式运用进去,就应该考虑林粮间作这种方式。但是在进行林粮间作的时候,必须深入的了解核桃园的实际情况,并保证林粮间作的针对性。若是核桃园中的核桃苗处于幼龄期,那么最好种植一些杆比较低的作物,并且不要种植那些漫爬的农作物,比如说豆子、薯类以及瓜类等;若是核桃林中的核桃树处于中龄期,那么比较适合种植的作物有洋芋、魔芋以及虫娄等;若是核桃园中的树木是成年期的树苗或者老树林的时候,在确保果树以及间作作物水肥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小麦的种植,这个时候果树以及林地的情况能够实现小麦和核桃的双丰收。
1.2.3树枝整形以及修剪技术的运用
核桃树在栽植的时候,选择的方式是矮化以及密植,所以,在必须根据需要对核桃树进行一定的修剪。在整形和修剪的时候,主要方法有疏枝和截短两种,这两种方式运用的目的存在明显的差别,截短指的是将一年生的枝桠剪掉,其目的是将顶部新生的幼芽剪掉,这样能够让果树抽出新梢,其分枝数目会有明显的增加,这对树体更新以及壮大非常重要。疏枝指的是将那些发病的枝条、干枯的树枝等一些和果树更好的生长没有关系的树枝去掉,将那些结果能力比较强的枝桠保留下来。对于那些栽培密度比较大,并且生长条件比较好的果树,一般情况下整形修剪的时候,方式是主干疏层形,若是树苗离地面的距离达到1m或者一点2m的时候便能够将其修剪掉,并且还应该利用两年时间来修剪好定干整形带中的枝桠,确保第一层主干枝应该有三枝发育情况比较好的枝桠;而第二层枝桠和第一次枝桠之间的间距应该在1m到1.2m之间,并且通过2年或3年的时间做好第二层主干枝的修剪工作。对于那些栽培密度比较小或者是生长条件比较差的果树应该在定植2年之后,确保其主干高度在1m左右,并且上方可以保留一些长势比较出色的枝桠,并且主干枝数量应该在3个或4个,培养主干侧枝应该在2年之后,并且数量应该在2枝或者3枝。在修剪完毕之后,其高度应该在3.5~4.5m之间。这样在4~5年之后便能够形成心形的树冠框架。
1.2.4在核桃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果林种植的时候,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果林的实际经济效益。针对病虫害,可以将防治结合的技术应用进去。果农应该做好对核桃树的常规检查工作,做好核桃树的对比和观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2核桃种植技术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云南地区,核桃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20亿元,不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极大的提高了云南省农民的平均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水平。随着核桃种植的不断推广,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核桃适合种植的地方,为了更好的进行扶贫工作,帮助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进行核桃种植技术宣传的时候,可以将集中讲课和基层宣传的手段使用进去,这样能够很好的将相关技术传授到农民种植户,这样便能够很好的传播核桃种植技术,并且在实践的时候,农民也会有意识的使用这些技术。对于那些地理条件比较适合核桃种植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重视核桃种植技术的推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核桃种植技术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契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核桃种植业的推广,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核桃种植技术的运用高效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农业的发展,在那些适合核桃种植的区域,政府也必须重视核桃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帮助农民更好的掌握核桃种植技术以及种植过程中的要点,提高核桃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1.1高级职业农民的内涵
时展到了今天,农民早已不是过去普通意义上的“农民”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深化,而近一两年来,一个新兴出现的名词更是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高级职业农民。所谓高级职业农民,不同于以往我们对农民的认识:没文化、世代种地耕作等。他们是一群年轻人,并且普遍学历都在大学本科以上,他们所从事的高级职业农民,就是把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带进农村,他们在农村工作生活,但是却不同于以往。陕西省是我国最早出现高级职业农民这一类型的省份,2014年,陕西认定首批84名高级职业农民。2015年,陕西省给第二批182人颁发了“新型高级职业农民”认证资格证书,这是陕西省对“农民”这个职业的最高“职称”。
1.2高级职业农民的出现的原因
1.2.1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随着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操作的调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人们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因此越来越多有知识的青年愿意投身农村工作,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在农村的实践中发挥出来,当地农民也愿意学习新技术,创造更多的价值。让知识闪耀农村,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1.2.2国家政策的支持让高级职业农民这一工作真正运行起来,离不开国家政策给与的支持和帮助,据了解,在农村高级职业农民所带领的合作社、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可以享受如土地流转、融资贷款手续、项目扶持等的政策倾斜。换言之,这是政府给这些“高级职业农民”锦上添花。从这些帮扶政策可以看出来,我国政府对于高级职业农民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为他们制定出了一系列方便工作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的高级职业农民进入农村工作后不再面对无从下手的局面,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鼓励了越来越多人加入到高级职业农民的行列中,投身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1.2.3人们观念的转变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后一定要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从事工作,可随着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他们不再局限于进入大城市、大企业工作,而是更看重把自己学到的本领技术真正的运用到工作中去,以便更好的服务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系列的就业观念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看法的转变,让这些年轻的有文化的人愿意进入农村,愿意从事高级职业农民这一工作,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结果。
1.3高级职业农民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1.3.1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高级职业农民的出现,产生的首要影响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有资料显示,在未来伴随着我国高级职业农民逐渐走向规范化、成熟化,农村的现代化耕作养殖产业将慢慢成形。而在较早开展职业农民工作的陕西省,一批来自高校的大学生们正将现代化的低温养殖技术运用于农村中的鸡养殖产业中,更是创下了过去十余年都没有过的高产量。这一简单的事例说明,高级职业农民走进农村,将会给农村的发展注入很大的活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经济生产形式,通过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技术,我国的农村经济将逐渐形成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模式,克服过去落后的弊端,整体农村经济水平实现较大的发展。
1.3.2缩小城乡差距长期以来影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我国的城乡发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问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但农村的落后局面始终无法得到改善。现代化的高级职业农民,他们本就是城市化的年轻人,在进入农村工作后,不仅能够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带进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将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技术带入,使农村走出愚昧的思想观念,与城市逐渐接轨,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
2.农村信用社的转变
2.1农村信用社转变的现状原因
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比重很低,有些只占5%以下,作为信用社服务对象的农民,虽然身份没有变化,但大都已不再从事以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对支农服务的要求较少,信用社实际也已经实行商业化经营。对这些地区的信用社,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实际上他们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同属于我国的总体银行系统管理,但是由于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比较混乱(历史遗留问题),管理也比较混乱,所以要实现股份制改造,使信用社步上正规化银行的运作。长期以来的农村合作社在产权结构和农民的收支分配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弊端,责任不明晰,具体规章不详细,都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行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将其彻底规范化、产业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如何更好地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转变
2.2.1有的放矢,统筹兼顾成立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关键指标必须达到监管要求。目前,大多数县级联社距离这些指标要求都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工作中既要有的放矢,努力推进未达标指标,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业务指标齐头并进,避免顾此失彼。
2.2.2转换机制,增强活力转变过程要结合县级联社实际,抓好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对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公司业务、个人业务、专业化服务相分离的市场营销体系;对内建立以风险控制为中心,审贷分离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和精简高效的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县级联社的市场营销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上下整体活力,为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改革成功提供有力保障。
2.3农村信用社的转变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2.3.1体制更为健全我国农村原有的集体所有制下的农村信用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使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更加健全完善,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将农村存在的经济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疏通,并且带动我国整体农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2.3.2资金实力更为雄厚自我国原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下,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支持和农民自负,相比而言资金较少,在农村发展中无法实现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则可以通过使用融资贷款等手段,积累更多资金,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3.3公司治理架构得到完善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将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更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组织架构。这样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农村的经济问题通过完善合理的途径得到解决,避免的不必要的权责纠纷和相关的经济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农村与现代化城市接轨的重要表现,把现代企业制度应用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两者相融合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结论
1.缺乏信息开发能力
一方面,我国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而相对于河南、东三省,河北部分地区及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布置不足。不仅如此,我国信息采集区域十分有限,多在国内地区,和国际发达的信息组织缺少合作,因此无法有效地汲取国际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采集的加工、处理办法比较落后,这也严重阻滞了农业信息化的有效运转,导致信息的利用价值进一步缩小。
2.信息资源分散,缺乏实效性
部门之间关于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仍然落后,尤其事关垂直体系间的横向关联更加低下。众所周知,农村农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城乡结构的制度牵制。由于信息来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导致真正意义上掌握农村现状的人很少,有一些即便曾经是农村出身,同样未必可以真正的明晰各个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些年来,无论是中央亦或是地方政府,在推动城镇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建设力度一直比较大,相较而言,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会出现显著不足。这样一来,直接使得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此而衍生出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及传播系统的建设也会不完善,最终导致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根据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仍然有九成以上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电子化,计算机应用率十分低。部分农村农村的生产,甚至从未运用计算机。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1.建立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
无论是制度的执行,还是农村建设的战略布局,其落实的主体还是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稳步创设出分层级的信息化教育培训系统。特别要关注、汲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及信息化建设所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重视为人才的培训工作,这是当下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对此,应当在要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中进行农村信息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与科普工作,以此,逐渐地加强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从宏观上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动。建立优质环境,积极地引进一些国内外出色的科技人才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一言蔽之,必须要通过切实有力的扎实对策,重点抓好农业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这三个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最终打造一支能够在一线发挥作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值得肯定的是,近些年来,诸如河北地区政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省全部的农村中小学利用多种形式接入互联网,使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资源的优势,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2.加强农村信息化意识
将农经信息化和农口信息化进行有机结合,将两者围绕农村经济工作展开。每一个农口单位以及市、县都须要按照市农经信息规划的相关目标,给该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总体战略设计,科学定位、协调资源,从最初的重视生产信息逐渐转变成严格控制市场信息;从重视农业内部信息延伸到狠抓经济领域信息;从重视农村地域性信息延伸到全国性信息。以此,不仅给政府在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且也可以给企业与农户给予生产经营、科技信息服务,最终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效果。只有真正的开放思想,提高对农村的信息意识,将对基层进行信息服务是视为政府转变职能与新形势下支农的关键决策。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系统
我国上一部电子商务法的出台距今已经有整整十年,直至现在,在农村农业的信息化进程中,还没有出台一部专业的法规,这就导致每个地方各占山头,在信息化标准上十分混乱。对此,政府一定要创设一系列健全完善的法规来保证农村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与推广。一直以来,政策法规都是规范市场服务及管理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相对的一些不符合时展的法律法规对此没有任何约束力,针对信息化出台的法律能够显著的帮助网络安全管理更加具有实效性,也更加有利于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全面、均衡的平稳发展。首先,在信息上加快立法速度,政府应当适时地制订出一系列科学健全的信息标准,最大程度避免通过行政手段对其展开干预。例如,政府农业信息,须确保在规定时间定期,确保人们得到信息的平等性;第二,提高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宣传力度、落实与执行农村农业信息标准,协调共享每一个涉及农业部门的信息资源。最后,对信息服务价格实施全面监控,制定相关规范来约束信息单位及负责人。
4.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的网络建设属于基础性建设,由于其面对的受众主体集中在政府与农民上,因此具有盈利性差、公益性强的特征。如今,我国已经明确地把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提升到了农村基础性系统的建设内容。这就是必须要求每一层级的政府一定要提供基础投人来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此外,除去政府的基本投入外,更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与用好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最终吸引国内外企业与个体私营业主投资,积极研究农村信息化的融资办法,逐步生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三、结语
1.农村产业结构比重失衡。大部分农村还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规模和数量相对较较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
2.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得不到应有发挥。
3.农民收入来源过于单一。农村收入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例低,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民增收。
4.农业规模产业发展较慢。农业规模企业发展慢、规模小、特色不突出,产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程度偏低,带动能力有限,抵御风险能力弱。
5.农村人才留不住引不进。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往往选择外出创业或打工,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致使农村人才匮乏。
6.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偏低。受运营资金、实用技能、信息获取、文化素养、管理经验、营销能力、市场开拓等因素影响,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较弱。
7.农业服务体系不够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服务需求的市场化、多样化和动态化,传统服务体系显现出方式落后、领域狭窄、实效差等问题。
8.农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财力支持是刚性需要,虽然投入绝对值不断增加,但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等的需求。
二、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政府必须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好政策扶持引导作用,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和保护农民自愿参加农村专业合作社。倡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增强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责任意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步推进。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市场导向,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大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降级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加快经营方式转变,鼓励经营体制创新,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组织剩余劳动力就地流转,增加农民家庭收入。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满足粮食基本供应的前提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鼓励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重点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鼓励企业园区建设,形成具有本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现代流通业、特色文化等产业。
4.加快完善涉农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扶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多领域、多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丰富完善涉农服务体系。重点健全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病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测等公共服务机构,保障生产过程安全和产品安全。加强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持力度,重点攻克基本生产、产品深加工的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农村转化。
5.加快实施新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经营理念、创业能力的培训,提高创业的信心和本领。政府制定扶持农民自主创业的配套政策,搭建农民自主创业平台,吸引外出农民返乡创业,鼓励农村经纪人和种养能手提供技术、营销的支持,鼓励涉农部门和农技专家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行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未明确确定“集体”这一概念。
一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已明确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另一方面,对于“集体”这个概念的界定却比较模糊。《土地管理法》、《民法通则》中虽然都有关于“农民集体”的表述,但没有良好解决“农民集体”同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因此,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流转的利益主体虚化,不能良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土地抵押权上的矛盾。
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下,土地抵押权是其权能内容之一。就目前我国关于土地抵押权的立法来看,存在不一致性。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农村土地可以被转让、抵押等。但是在《担保法》中,又规定归集体所有的土地(比如宅基地、耕地等)使用权不能抵押。因此,根据《担保法》中的规定,农民的宅基地、耕地等的抵押权受到法律的限制。
3.土地使用权不清晰。
承包经营权属于使用性质,农民在土地中获得的权力非常小,即耕种权、一部分的收益权以及非常狭小的处分权。在农民经济发展中,土地是重要的资产,目前土地使用权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的产权权能。假设土地可以自由抵押、流转,但如果其中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比如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资产——土地,农村金融发展受挫等)。我国土地产权界定模糊,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一直生活在贫困的边缘。一方面,资金投入是农民生产中的必备因素,目前土地产权模糊造成产权权能不足,从而大大影响了农民的融资能力,促使农民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造成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双重贫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金融剩余,造成一部分农村资金和人力的外流,所以出现很多土地弃耕的情况,造成城市资源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贫乏现象。
二、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政府需站在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角度,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经济。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1.1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我国必须要立足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方面的弊端,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第一,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的产权,保障农民的农业组织规范化;第二,科学对待集体土地的产权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村土地金融的良好发展。
1.2确保流转方法的合法化。
第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比如土地投资政策、投资补偿政策等,并且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改。第二,在遵循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察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农民正确对待土地流转,从而帮助农民提供土地的使用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三,土地流转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土地用途变化造成的问题、权属关系变化带来的纠纷等。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对策,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采取集体抵押土地所有权的方法进行融资。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农民贷款之所以比较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在农村土地使用权中,由于其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银行不接受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土地贵集体所有,在融资的时候,就可以采取集体抵押土地所有权的方式,从而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样一来,产权则获得明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在农村中集体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并且享受分红。农村合作社在金融机构和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之间起到桥梁作用。采用农村合作社方式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土地以集体抵押或转让,具有多种优势。一方面,它可以有效保证土地的集中化、规模化经营,从而弥补了小块土地的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大大提升土地使用率;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权权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价值。
3.采用家庭农场的方式尽心运作。
就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来看,经济发展不佳,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金融市场开发不够(比如没有实现产业化经营)。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下,农民采用的是小块土地耕种,其成本高、收益小,无法达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走家庭农场的运作方式,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均不存在较大的分歧,且方便内部的沟通和协商。采用这种方式来经营,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采用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经营模式,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