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6:34
导语:在说课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秩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①本课说的是“排尿护理”,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进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说明“做什么”、“怎么做”和 “为什么要这么做”。
1 说教材
1.1 教材简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护理学基础》,它由李晓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启蒙课程和核心课程, 是一门阐述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专科护理前的必修基础课。同时,本门课程也是临床工作的基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相关理论、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以及临床诊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本节课内容选自教材第十四章“排泄护理”的第一节“排尿护理”。因排尿是人的基本需要,所以排尿护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护理理论和知识。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下节课的“导尿术”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教学目标
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本节课在教材的作用、地位,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正常尿液的性状和异常排尿情况;能够简述影响排尿的因素;能够叙述排尿异常的护理措施。(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护理评估的方法准确评估正常排尿及异常排尿;能够综合分析归纳排尿异常的护理措施。(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理念,能换位思考。
1.4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及对学生的了解,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异常尿液的观察及排尿异常的护理。难点确定为:如何细致、深入地观察,综合分析归纳异常尿液。
2 说学情
从认知能力来说,本次授课的对象,是护理专业中职的学生。这些学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感兴趣的事物爱思考,喜爱床旁教学(见习)、情景教学、项目训练、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对于形象知识易于接受而缺乏思考,缺少自主学习的持续力及稳定力。同时,他们基础知识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学习主动性差、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综合分析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适于在做中学,学中做。
从知识结构来说,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已经学习了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相关理论及部分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并进行了临床见习。对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及未来护理职业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已熟悉了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护理的操作程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3 说教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本次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由案例引入,辅以多媒体教学。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了实物及图片展示、学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通过实物演示,请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4 说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前,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学会带着疑问去预习。在课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促使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并与生活融合起来,利用已知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以助新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 说教学进程
5.1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对本节课内容进行预习,思考正常尿液和异常尿液的区别在哪里,通过画表格加强印象,做到手脑并用。同时请学生准备新鲜尿液15ml、比重计、PH试纸,2.5L、1.5L及400ml、100ml的空饮料瓶各一个。
5.2 案例导入,激发兴趣,约2min
向学生展示案例:何女士,抱着一岁大的孩子来院就诊,她告知门诊服务台的护士,孩子的尿液一向透明、澄清,呈淡黄色,但近一月来,孩子尿液混浊呈深黄色。请问:如果你是接诊的护士,该如何为其分诊呢?以案例设问,切入什么是正常尿液,什么是异常尿液,使学生对新知识好奇,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5.3 导学结合,讲授新课,约35min
本节内容有:(1)正常尿液的观察,约4min。通过请学生观察新鲜尿液的性状,自己用比重计、PH试纸对尿液进行测定,从而说出新鲜尿液的基本特征。在这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她们动眼看、动手做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动脑思考,用嘴表达,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和表达能力提高。在学生归纳后,教师再给予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2)异常尿液的观察,约12min。本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对多尿、少尿、无尿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向学生展示不同容量的瓶子,使学生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展示真实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和乳糜尿。再通过多媒体进行列表比较,区分正常尿液和异常尿液的区别,使学生易于记忆。(3)影响排尿的因素,约4min。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讲授。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因为紧张而引起尿频;在夏季因大量出汗,可使尿量减少。这些鲜活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4)排尿异常的护理,约15min。通过讲解,向学生解释尿失禁、尿潴留的概念。请学生换位思考,分组讨论:如何对尿失禁、尿潴留的病人进行护理?通过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进合作精神。教师通过学生回答所反馈的信息,有侧重点地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指出不足之处,给予总结。
5.4 知识应用,巩固练习,约4min
通过PPT上选择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题目设置以突出重难点,巩固知识,提高效率为原则。
5.5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约2min
和学生共同归纳: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理清知识脉络,加深记忆。
5.6 布置作业,任务后延,约2min
给学生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1)根据所学内容,审视在预习时所作的“正常尿液和异常尿液的区别”的表格,并将表格完善。(2)尿失禁病人的护理措施?尿潴留病人的护理措施?(3)思考:周某,女性,27岁。产后8小时未排尿,主诉下腹胀痛但排尿困难。护士想了很多方法帮助其促进排尿,均无效。请问你将采取什么措施,能解除病人痛苦?根据案例引导学生对下一节内容“导尿术”进行预习。
6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形象、直观、概括为原则。在设计时注意合理布局,串清脉络、层次,体现要点,以便学生易于掌握。
对于整堂课的设计,笔者始终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勤观察、善思考、多动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明确学习护理知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交流讨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师生配合教与学是充满情趣的活动,使她们认识到学习是有意义的,过程是有趣的,知识是有用的。
关键词:物理治疗;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说课
说课是指让教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听者评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以下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实施过程以及特色与创新五个方面对物理治疗课程进行设计与探讨。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性质与地位《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通过各种类型的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回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能力。它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构成,也是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它以运动学及医学基础课如解剖、生理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康复学课程的基础。
1.2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康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各种物理因子治疗及运动治疗技术的原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物理因子治疗仪器,能熟练操作神经发育学疗法、运动再学习、关节松动术、平衡、步态、肌力、关节活动度、牵引、牵伸等训练手法。(2)能力目标:能熟练评估相关功能,并根据评定结果选择合适的理疗仪器或运动治疗技术。(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四心”品质(耐心、细心、爱心和责任心),能尊重、关爱残疾人,做到诚实、守信,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稳定的职业情感和态度。
1.3 课程设计理念 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作为课程的设计理念,具体如下:(1)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想,由学习领域转变为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从理论、实践课程分离转变为“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技能任务化,组织实施教学;(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3)在学生掌握岗位需求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4)课程考核:在教学效果评价中,除通过试卷考核同学对课程标准规定知识的掌握程度外,应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应用。
1.4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物理治疗工作项目设置的。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同时,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紧跟康复治疗技术行业发展和江浙沪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我院人才培养“ICS”模式的特点,体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的相互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服务。项目设计以完成物理治疗工作任务的运动疗法和理疗内容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做”一体化,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本课程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修教学内容的编排,内容中无“章节”,只有“项目化的工作过程”。每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程利用情景教学开展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总学时为200学时,理论132学时,实验68学时。
2.3 课程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根据拟定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手段,难点为如何根据康复评定结果拟定治疗方案。
3 教学资源选用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运动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两本教材。该系列教材深入浅出,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
4 教学实施过程
4.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探索以康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性质,改革物理治疗课程教学模式。以康复治疗师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技能培养任务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人才。(2)注重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首先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导入案例,教师实时示教,最后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实训室全天开放,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动手时间和机会,强化了实践技能的培养;(3)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人才。(4)教师的指导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目标。(5)教学与临床零距离的教学设计。
4.2 教学方法与手段
4.2.1 角色扮演法:即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设计。设计教学法有四个重要步骤:创造情景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行计划,评价效果。教师首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相应典型病例,在课前一周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病例设计相应的情景并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学生完成角色扮演病例及设计治疗方案的过程后,首先学生自评治疗效果,教师再给予点评和系统归纳,促进学生更快更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4.2.2 工作引领法:针对课程实训内容即实际工作任务,首先案例导入,提出工作任务,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实训室相关物品解决工作任务,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最后评估学生实训效果。
4.3课程评价机制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5特色与创新(1)利用情景教学开展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2)以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选取、序化教学内容,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四心”品质;(3)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技能任务化,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4)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型康复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章稼.运动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
【关键词】综合英语;高职高专;综合素质
综合英语课程是每一位英语专业学生研读的基础科目,其重在指导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学习,掌握英语的五项基本能力,能够自如地运用并作好学习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铺垫。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中针对课程的定位、课程性质和该课程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综合英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何种指导意义。
1.定位
在遵循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能从事外贸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实现由学生向高级外贸人才转变的铺垫。
2.性质
综合课程,即,精读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第一学期开启,没有前续课程。为学习进出口业务,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原理与实务,国际商法,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国际汇兑与结算等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人才培养规格:《综合英语》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和实务相结合,以综合技能培养为主线。
3.作用
就业前景分析――适应外向型现代商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能胜任大量需要口头和书面英语交流的高级文员;外资企业、涉外企业从事外贸洽谈,制单,报关,涉外文秘,翻译;从事英语教学,培训工作。
二、课程内容
教学离不开课程的具体内容,从选材到内容设计、从教学重点、实现目标到课程模块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挥棒作用。
1.教材
所选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使用大学外语类教材,由于所教专业学生为文科生,所以教材和课程中所相关联的人文知识为主,科技类知识为辅,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
2.内容设计
本门课程4节/周,共17周,总68课时。导入部分特用来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基本情况,本学期要达到的目标等,让学生有基本的概念,学初制定计划。课程涉及人文知识以学生讨论为主,较难的科技知识则以练为主,用某一单元专门课堂考核,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3.教学重点
课文为全英文版本;课文与课文的知识体系衔接较为广泛;人文,地理,科技,社会,知识点包罗万象;扩大学生视野;学会运用英文思维。
4.实现目标
学生通过四六级,专升本,其他考证来检验自己,体现一定的英文水平。
5.课程模块
pre-reading task, review, while-reading task, post-reading task, self-task各部分分别以强调听,说,读,写,译为教学特点,分部突出,整体性强。
三、课程实施
结合当前学生特点,逐步转向交互式学习模式,优化教师资源,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
1.学生特点
学生有学习热情,自主能力强但需督促;所有学生均具备一定英语基础,但有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学生对于商务专业知识的需求较大,需要教师作好铺垫工作;对考证热情颇高,需要教师引导。
2.理论教学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要求,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坚持“教,学,做”一体化。
(1)教师在课程中运用讲授式,启发式,任务式方法教导学生学习,但偏重于后两者,培养学生自身能力。
(2)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倡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为主,课下以复习巩固法和英英词典法为辅助手段。
(3)学院另设英文广播电台,英文协会,英文角,英文比赛,为教师发现英文人才和学生展示风采提供了巨大平台。
3.实践教学
本课程的实践部分主要在课外完成,教师会从网上搜索一些英文杂志内容,挑选其中的某些部分交由学生进行翻译或写出读后感。教师可在课内时间挑选理解比较正确的一些作业交给学生讨论并讲评。通过讨论法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英文影响学生。
4.教学资源
(1)教师团队:系统化、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
(2)面授+多媒体教学,参考西方式讨论教学法,传授方式多样化,扩大学生视野。
(3)实训:口语角、角色扮演、参赛等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发掘学生潜力。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考核从四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考勤(10%)+课堂表现(25%)+作业(15%)+卷面(50%)。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从全方面提升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要求。
2. 教学评价
通过同行间听课学习,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业务培训和进修,自我提升来进行评定,做到有问题及时提出和修正。
五、课程特色
本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了基本的课文讲解、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外,结合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改革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讨论的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技能。
(3)调查实践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调查,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多参与对外活动。
(4)实践模拟法:设定一定情景让学生学有所用。
2.改革手段
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本课程正在探索建立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3.改革思路
按照高职教学的特点:职业化、实践性;在更新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先选某些班级作为试点开展教学,然后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对比,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守京.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呼唤观念更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
[2]胡壮麟.大学英语教程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9)
[3]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国外外语教学,2002,(4)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二、说教法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实物、模型教具等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
三、说学法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个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之后,扶着学生认识13,独立让学生认识14,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四、说程序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1.导入新课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1)教学例1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平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溃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5.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1.练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教材中,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是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习后,根据课程标准新增设的一项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的。本课也是在学习了加减法及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学习后,进一步深化应用估算知识的教学内容,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四舍五入等基本的估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们确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能够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并能对估算结果做出合理判断。
2.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过程,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在设计中我们结合教学目标,将重点确定为: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将难点确定为:感受估算的优越性,培养估算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课件演示法,情境创设法,动手操作法,合作讨论法,游戏活动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游戏竞赛
为了让估算教学不再枯燥,在导入环节,我创设了竞赛游戏:出示两组竞赛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复杂数乘法难于计算,整十整百数好计算,所以多数学生都愿意选第二组题。在此老师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当小魔术师,看看谁能转变一下计算方法,让第二题也变得和第一组题一样简单好算呢?引导学生想办法,当有的孩子想到把“=”变成“≈”的时候,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游戏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现:较大数目的计算,估算要比精确计算快捷、省时。
(二)教师评价 引出课题
(三)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
课件出示858学校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校园的课件供学生欣赏、在学生深有感触的时候让他们说出感想。随即出示数学信息:我们学校中小学共分为12个班组,平均每个班组有116个人,你知道学校大约有多少人吗?
这道题的设计目的,即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四舍五入的估算方法,教师在把因数进行比较,引出一个新的名称“小估法”,又为实际问题的“大估”和“小估”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
我们准备购买104套奖品,每套奖品49元。
问题1:到收银台结算要用去多少元?
问题2:带5000元去,够吗?
提问:1、这里有三种情况,我们来看看哪种情况适合用估算?那种情况必须精确计算来解决。
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明确了:在解决很多类似“够不够”“能不能”的问题上,我们往往可以考虑用估算。
1.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罗列)。
法一:104×49≈5000(元)
100 50
5000元=5000元 不够(够)。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估算的。(四舍五入法)
法二:104×49≈5500(元)
110 50
5500元5000元 所以不够(大估法)
这里我预设学生会出现多种算法如:……当学生出现多种算法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这么多种答案,让老师犹豫不决?我到底听谁的好呢?拿5000元去行不行呢?谁给我出出主意!
3.学生汇报。
思考1:一种估算是够,另一种是不够“这么多种结果都对吗?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通过这个环节,把问题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验证会发现5000元不够。
思考2:两种估算方法都没有错误啊?问题处在哪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法一情况都是把因数估小了,结果也一定比准确结果小,所以带这么多钱一定不够。外出带钱可以多带些,但一定不能少带。这样的题目适合大估。
4.教师小结: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值之间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候要结合问题,选择大估或者选择小估,灵活运用估算方法,不是必须依据四舍五入法。像估钱够不够花的时候,往往就要估大一些。
(四)巩固应用 深化知识
探究新知后,我安排有层次性的练习,1题和2题(大估问题)我仍围绕“运动会准备”设计。问题1:任务1:腰鼓队一共有38名同学,学校准备为他们定制服装。每套服装要107元,老师用4500元钱给他们买服装,够吗?(2名)
问题2.任务2:参加运动会的教师和学生一共12个方队,每个方队有195人,如果运动会当天下雨,2500人的体育场,能不能全部装下?(2名)
这两道题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关注估算的过程,不盲目追求估算结果接近准确值,而忽略估算要使计算简便的特征。
问题3(小估问题):我带孩子们走出学校的情景,播放幻灯片带他们来到美丽的千岛林旅游景区,邀请子弟校的老师一起坐船观光,在美丽的情境中出示问题,坐游船
农场现已购置了31条观光船,每条船限乘坐22人,如果刘老师邀请我们子弟校576名师生前去,这些船能不能全坐下?(小估)
受1题和2题的影响,学生可能会产生遇到问题往大估的心里倾向,有的同学还会往大估,这道题的设置,避免了估算大估的误区,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意识。船31只没有更多的数量,22人不能超载。所以此题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要进行小估更合适。31看成30,22看成20,小估600人,能坐下,那邀请的576人肯定能够坐下。
【关键词】心电图检查 说课 设计
1 引言
说课是教师在上课前或上课后,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运用口头语言和有关辅助手段,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将要上到或已上过的一节课,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
说课重点首先在于分析教学内容,即说准确这堂课叫什么;其次是谈教学设想,即说明白这堂课怎么教;第三说道理依据,即说清楚这堂课为什么要这样教。
2 说教材
2.1 教材的地位
心电图检查的实训内容选用王绍锋和刘旭东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的案例版《健康评估》(第二版)教材。该教材编写为实现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适应和满足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岗位性和专业性原则,突出院校结合、体现护理、突出重点、对接执业资格考试、和拓展学生思维的特点。[1]
2.2 心电图检查在教材中的地位
心电图检查选自《健康评估》教材的第四章“心电图检查”的第四节“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的应用与操作”。本章是本教材采集健康资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心电图评估可以充实护理评估的客观资料,为寻找护理问题、判断病情、实施护理操作等护理程序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而心电图检查是评估心电图的前提。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也日渐增多,而心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是监测危重患者观察和判断病情变化的常用手段。
2.3 学情分析
2.3.1 一般特征
护理专业的学生均为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网上录取的学生,该时期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学科有完整的理解,成就动机相当明确,思维敏捷,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希望提高自己综合职业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性格差异。
2.3.2 初始能力
该时期的学生经过入学教育、政治思想理论、人文修养、护理学导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护理药理学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人文知识、专业思想及相应的护理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前面对心电图各导联、测量、及波形特点与正常值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心电图描记与阅读的理论基础。
2.3.3 信息素养
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因此,此时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培养沟通能力、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基本能力及素养。
2.4 学习目标
依据该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综合特点,从以下3个方面制定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心电图各导联的体表连接位置、测量内容与方法及正常心电图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重点)。
(2)能力目标:能独立按操作流程准确地操作和连接心电图,并能初步识别正常心电图。(难点)
(3)情感目标:培养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格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5 教学重难点依据
2.5.1 重点依据
准确找到心电图各导联的体表连接位置是为被评估者作出准确心电图与准确分析心电图的前提;按操作流程为被评估者准确进行心电图的描记、知道心电图的测量内容与方法及记住正常心电图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又是准确分析心电图的前提。
2.5.2 难点依据
心电图各波形特点的产生要涉及到各波心电向量环的空间投影,比较抽象;而且心脏电生理活动内容复杂而且较难,课上涉及内容较肤浅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因此,本次课只能在死记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的基础上来简单分析正常心电图。
3 说教法
3.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学,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心电图连接的方法。
3.2 病案教学法
病案教学法以病案诊治过程为主线,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3.3 练习指导法
练习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通过反复练习指导,能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心电图检查的方法,并能提高学生分析心电图的能力。
4 说学法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网上录取的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该时期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学科有完整的理解,成就动机相当明确,思维敏捷,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希望提高自己综合职业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性格差异。在学习本内容前已经完成了心电图基本知识的学习,如产生原理、导联体系、心电图测量及正常心电图特点与正常值。为此,可以结合学生已学知识,提倡“积极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心电图的兴趣,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学、做合一。
5 说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5.1 课前准备
为了使教学内容在计划中顺利的进行,我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首先,按标准护士要求着装。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上实训课时,甚至在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的形象。然后是教学材料的准备,包括教材、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以及实训物品的准备,包括心电图机、生理盐水、棉签、记录笔、污物盘、治疗车。而学生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如心电图常规12导联、各波段的名称与命名、测量方法、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小组准备(如每班分成8小组,选出小组长)和模拟病人准备。
5.2 导入设计
由回顾前几节课讲过的旧知识,如各导联名称及电极放置位置等,并利用病例创设医院情景导入新课。这样既概括巩固了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还能激起学生的未知欲望,如学生会想“心电图怎么做呢?”“如果我是该护士,我能很好的完成该任务吗?”等,使学生对本次课产生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病例:“病人,男,35岁。因“突感心前区剧烈压榨样疼痛1h”急诊入院。医生要求值班护士为该病人做心电图。”引出本次课内容,并解释本次课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5.3 讲解: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首先,强调注意事项,教师示教。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双边互动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实训步骤,和监控系统近距离显示示教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心电图的连接方法、找到连接部位并操作心电图机,可解决部分重点。第二步,助教点评。通过助教点评,不仅可以指导示教老师,纠正失误,使过程更完美,而且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此问题可能就是自己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三步,学生回示过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模拟操作,对导联连接进一步加深印象,掌握重点。同时与模拟病人能零距离地共同感受病人的疾苦,培养学生能关心、体贴、尊重护理对象的行为意识,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第四步,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在学生回示过程中,将过程分成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护理评估阶段;二是用物准备阶段;三是实施具体心电图机操作及分析心电图阶段。与此同时,课堂将采用阶段性评价方式,对每一阶段分别进行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这样,学生通过发现自己与他人操作中的不足,来弥补自身也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心电图描记的方法及分析进一步加深印象。第五步,回顾分析心电图的方法与步骤。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和回顾心电图阅读和分析及各波特点和正常值的理论知识,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使理论与实践能有机结合。第六步,分组练习,巡回指导。通过小组合作练习、角色扮演,每人描记一份心电图,使护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操作方法。同时,我的巡回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共同协作初步识别心电图。第七步,分组考核。每两组间互相考核可起到互惠互利的作用。
通过以上程序的实施,学生不仅对重点知识应用自如,而且对难点内容也有初步判断能力,如以后能继续练习,必熟能生巧,驾轻就熟。
5.4 结束设计
在完成心电图检查所有内容后,以习题形式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重难点内容心电图导联连接部位,操作注意事项,分析步骤及正常心电图特点与正常值。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很容易能回答练习内容。
6 说板书设计
心电图的检查
心电图检查与分析方法
一、护理评估
(一)被评估者:
1. 生理(病情、年龄、意识、操作目的)、
2. 心理(合作程度、心理状态)3. 知识:对ECG的认知
(二)环境:
清洁、安静程度,室温是否适宜,床单位物品是否摆放整齐
(三)用物:ECG机功能、
导电液、棉签、记录笔
二、护理措施
(一)准备
1.操作者:按要求着装,洗手戴
口罩,态度和蔼,有礼貌
2.用物:心电图机、生理盐水、棉签、记录笔、污物盘、治疗车
3.环境:清洁、安静,温度适
宜,床单位物品摆放整齐
4.被评估者:核对,解释,
要求合作 (二)操作步骤
1. 连接ECG机
2. 被评估者平卧位,暴露胸部、腕部、踝部,,并涂导电液
3. 安放各导联电极
左上肢――黄,右上肢――红
左下肢――绿,右下肢――黑
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隙
V2―――胸骨右缘第四肋间隙
V3――V2 与V4连线的中点
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
V5――左腋前线平V4
V6――左腋中线平V4
4. 分析ECG步骤
一般浏览找P波,确定心律
测定心率判断心电轴检查各导联中P波、QRS波群、T波的形态、电压、时间及相互比例检查ST段是否有偏移提出ECG诊断
5. 记录结果
6. 整理
1)被评估者:询问感觉,
针对性嘱咐
2)整理床单位,保证被评估者舒适、安全
3)用物:妥善清理、归原 三、护理评价
1.被评估者:感觉良好,无不适
2.操作效果:能熟练操作ECG机,并分析准确。
四、注意事项
1.手腕与脚踝部不能戴手表等引起机电干扰物品;
2.室温保持温暖,以免寒冷引起机电干扰;
3.使用交流电的ECG机必须接地线;
4.ECG机旁不要摆放其他电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67-02
一、说课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因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考纲编写的依据,也是本课学习的导航。
二、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二经济模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题的第1课内容。本课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欧洲和整个世界历史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世界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着承上(资本主义的萌芽)启下(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过渡衔接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包括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宗教根源和客观条件);了解开辟的经过(包括四位航海家和四条航线)。
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壮举以及新航路开辟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从而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通过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历史比较、问题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通过与郑和航行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用史料、讨论(或辩论)、问题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扩张唯利是图的本质;感受学习探险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该过程及其结果又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确立重点的依据:课程标准。
2.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评价)。
确立难点的依据:“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其评价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而这些知识既是难于理解的知识,又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以确定“对新航路的开辟作出恰当的评价”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法、学案教学法,图表归纳、地图演示集启发诱导、讨论交流等方法为一体。
1.具体内容如下:
(1)课前发给学生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做好预习工作,在课上学习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
(2)教师可通过设问提出问题,学生课堂阅读、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在适当补充史料,点拔释疑、归纳升华;遵循从“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如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的教学,可以尝试此法。
(3)教师或学生自己可以通过资料、图片的补充——情景再现——地图动态演示(航行路线)——中外史事比较(横向)的方式,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对“开辟航路的经过”可使用此教学方法。
(4)教师采用表格归类、图示归纳的方式提炼重要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如“小结”时可采用。
2.选择此法的原因:
(1)适应教材内容较为理性的特点。(史学界对本课的历史内容基本没有学术争议)
(2)适应高中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强的特点。
(3)以问题导学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以学案导学能使学生的自学有明确的依据。
六、说学法
(1)课前指导:学生先根据学案自学预习教材,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如航海家探险的故事和图片资料等)。
(2)课堂指导: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学生可分四组边演示边介绍四名航海家航海的历程及个中艰险。通过自设情景,学生可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
(3)指导学生读图、识图(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两幅路线图)比较郑和的航行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教师适当补充部分史料,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们的航行。
(4)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法指导,既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两幅地图(14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现在最新的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的差别,然后设问——引入新课设问内容:你知道这种情况何时发生转变的吗?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这种情况变发生了转变。一些勇敢的欧洲航海家,克服重重困难,追波踏浪,历尽艰辛,开辟了由欧洲前往亚洲、美洲等地的航路。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逐渐结束,世界范围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
(二)讲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大学习模块(“东方的诱惑”即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
第一模块: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
突破方法:第一步:教师先提问“你知道西欧最先探索新航路的国家是哪两个吗?”(学生根据初中所学或依据学案预习情况作答)
第二步:设疑、提出问题“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什么要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欧洲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可自行结合讨论、试着寻找答案)
第三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适当补充,如对“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的剖析”可补充相关史料(史料来源:恩格斯的《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或哥伦布曾说过的反映欧洲人对黄金狂热追求的话、《马可波罗行纪》的选段等),指导学生分析史料,通过师生合作,从而得出结论,归纳要点。
第四步:明确什么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必要性、可能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课件展示内容:
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社会根源:欧洲人对贷币和黄金的渴求。
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商业危机(直接原因):阿拉伯、意大利商人之间垄断贸易。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商路。
(过渡:)教师先设问“现在陆路受阻,只能寻找海上通道,假如要你组织一次成功的远洋航行,你看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可能性),学生可结合初中历史所学的内容,展示相关图片,加强直观形象记忆。
课件展示内容:
客观条件:
物质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能为远洋提供海船、物资和资金等。
科技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都大大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图绘制技术很先进、能制造出多桅多帆和快速舱宽的大船、船上还装有火炮等。
地理知识:欧洲开始流行地圆学说。
主观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第二模块: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经过)
第一步: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出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或学生可分组介绍四名航海家航海的历程及个中艰险,突出四条航线,自设情景,加深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图、识图(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和新航路开辟两幅路线图)引导学生比较郑和的航行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教师适当补充部分史料,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们的航行。(播放动态演示图)
教师提示:欧洲航海家的动机是攫取黄金和财富,所到之处进行殖民占领和掠夺屠杀,这分明是一种罪恶,但客观上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所以通常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从新航路开始的。郑和的航行虽是15世纪的伟大创举,但影响有限。
第三步:利用多媒体展示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列表归纳、学生填表、讲练结合)
第三模块:让世界会合(影响)
第一步:提出要探究问题“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第二步:学生阅读、讨论;教师补充史料,师生合作分析史料,从中得出结论。
第三步: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第四步:教师点拨、归纳,多媒体展示影响的表现(如下):
(三)课堂小结
幻灯显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示;
(四)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同步学案2.能力探究:结合课文内容,并搜集相关资料,思考探究问题“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有人对新航路开辟持否定态度(灾难说),也有人持肯定态度(认为有进步意义,即进步说),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的看法。
八、说板书设计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关于《可能性》“作业设计与讲评”,下面我将从四个部分展开我的说课:第一、说教材分析,第二、解读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第三、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作业,第四、说作业反馈与讲评。
一、说教材
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二、说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推理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强调随机现象本质的感悟,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建构。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说作业设计(判断与填空题)
(1)兴趣性(例:设计抽奖箱摸球的游戏,有分别标有1、2、3数字但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三个球,都放进去会摸到什么球?怎么放每次摸出一球,一定能摸到1?或怎么放不可能摸到2,)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些游戏作业中兴趣浓厚,感觉到数学作业就是一种享受,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使原来枯燥、乏味的作业现象,变成具有趣味的游戏性、故事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会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活性(例:1.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不可能从西方升起2.明天可能会下雨或出太阳)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应是每位数学教师应着力研究的课题。
(3)层次性(例:A组:基本题,着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适合“学困生”;B组:综合扩展题,以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为目标,适合“中等生”;C组:聪明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适合“优等生”。)
设计意图:受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作业设计上也不能一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层次的作业,以满足各个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定的作业不再困难,即使有困难,努力一下也能完成。而且完成了自定层次的作业,还可以向更高层次挑战,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
(4)探究实践性(选做)
1.制作式作业(小组制作大转盘使每种可能性相同)
2.绘画式(小组合作把10张画有图形的卡片放进纸袋里,随意摸一张,要使摸出圆形的可能性最大,可以怎么画,收集不同画法)
3.游戏式(小组用骰子玩游戏,在使游戏公平的前提下,看谁的规则多)
4.整理式(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定”“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设计意图: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为学习的形式,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种作业。它能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作业反馈与讲评
(一)做好作业批改的记录、分析。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出错的原因,才能在前期阶段为讲评课做好充足准备。对错题进行分析记录,一方面可以找准学生具体问题所在,另一方面通过对错题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还可以对错题的分析记录存档并进行定期的整理,为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合理安排作业讲评时机。不是做了作业就一定需要讲评,如果完成情况良好的作业,只有个别学生出错,可以单独辅导,从而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如果出现的错误比较集中,则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选择
1.及时讲评
如果作业中差错率高,并且严重的缺乏知识技能,及时讲评对后进生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夯实基础、增强自信.
2. 延时讲评
对于后续学习没有直接的影响,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题目理解偏差,审题不够仔细,思考不够深入导致的错误。可以在教学时间相对充裕的时候再进行讲评。
3.定期讲评
定期讲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错误问题本身,而是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积累,整理出系列的错误,能够在分析错题中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4.精心设计作业讲评内容
数学作业中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多半情况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充分导致的,因此,教师在讲评时,不仅要讲解题的方法还要向学生明确说明易错的原因,从而达到讲评的有效性,争取做到错了一次便不会再错。
关键词:说课 设计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1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22-02
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1]。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是对备课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下面,笔者就自己执教的《内科护理》中“肝硬化病人的护理”一节的说课设计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地位和作用。《内科护理》是在现代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研究在内科领域对人实施整体护理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知识强调“必须、够用”。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需求,课程结构强调“宽口径、重实用”的思路。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它是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教材编写根据构建和谐社会对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教育部门的培养目标、卫生部门用人要求,紧扣新教学计划和大纲,贯彻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突出内科护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2]。
1.2 本次说课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肝硬化病人的护理”选用金中杰、林梅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内科护理学》(第2版)教材的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的第四节(P118)。该教材结构合理,知识点全面且能较好地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而该疾病是《内科护理》中一个重要病、常见病。是肝病患者常见的结局,又是常见的癌前病变,因此系统的学习本节课的有关内容对临床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2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1 根据该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肝硬化病人的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做好健康宣教。
(2)能力目标:能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并提供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宣教我国肝硬化引起的主要原因、用药指导,树立高度责任心。
2.2 教学的难点和难点。重点是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失代偿期护理评估、护理措施。难点是肝硬化病人腹水的形成的影响因素,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意义。
3 学情分析
3.1 学生状况。本次课授课对象为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基础医学知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和《生理学》及《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等专业知识;在本章绪论中学习了消化系统疾病常用护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缺乏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护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心理依赖于老师满堂灌。不太爱动脑筋,课后不肯钻研。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差。
3.2 学法分析。应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教学观念“由教为重心转向以学为重心”[3]。①课前告知学生本节大概内容,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做好笔记,记好教学关键词、护士资格考试考点。③课堂“模拟实践环节”,使“抽象理论的难学”变为“亲临其境的易学”。④讲课中需注意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启发引导,归纳总结。⑤注重课后护士资格模拟试题的练习,与护士资格考试接轨。
4 说教法
总体构思根据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已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前期课程所奠定的基础,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情景教学法。开篇结合肝硬化病例将学生导入到新课教学的情景中。
4.2 技巧法。肝硬化的概述采用比喻概括法:把肝细胞比喻成修建房屋的“砖头”,肝纤维组织比喻成“灰浆”,启发学生如果“砖头”少了而“灰浆”多了,那么该“房屋”牢固性可想而知。即:肝细胞广泛变性和坏死,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破坏,病变逐渐进展,晚期出现肝功能衰竭。从而导出肝硬化概述。通过比喻概括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印象,轻松地记住该定义。
4.3 列表对比法。列表对比讲授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失代偿期的身体状况,以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具体的表现。使学生记忆更为深刻而不混淆,理解得更为透彻。
4.4 视频法。一堂课如果全是文字跟语言,显得有些枯燥,学生容易分神,中间插入几分钟“腹水治疗及护理知识”的视频使教学手段更丰富多彩;更为形象、生动。且为学生创造临床实践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应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教学程序设计
5.1 课前准备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复习有关肝脏的解剖和生理知识。预习肝硬化病人的护理这节新课内容。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好与本次课相关的挂图、病例、视频、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资料,并做好教学设计。
5.2 教学思路与环节:总课时2学时80分钟。(复习旧课4分钟―导入新课6分钟-新课教学60分钟-小结布置作业10分钟)。
5.2.1 复习旧课,检查预习:(4分钟)。结合挂图,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复习肝脏的解剖与生理知识,腹水的产生。
5.2.2 创设情景,设疑牵引,引入新课:(6分钟)。例举肝硬化病例导入新课,采取引导法。首先例举一典型肝硬化的临床病例(患者,男性,56岁。面色灰暗,颈部及胸部有蜘蛛痣,腹水,近来食欲缺乏、上腹饱胀不适。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5g/L,白细胞3.8×109/L,血小板90×109/L;肝功能:ALT>40U/L,白蛋白36g/L,球蛋白40g/L。[4]将该患者的病例课前发给同学们(人手一份),然后质疑:①该病人是肝硬化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的身体状况?②根据病情找出护理问题?③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课,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堂。使学生尽快地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5.2.3 比喻概括引出“肝硬化”的概述:讲解和板书结合讲病因和健康史(3分钟)。
5.2.4 根据发生的机制及新进展,结合图片讲述并列表板书。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复习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之间门-体侧支循环血液的走向。然后结合图片,用逻辑推理启发的形式讲述肝硬化病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身体状况(10分钟)。
5.2.5 结合临床病例,精讲并发症和辅助检查帮助学生记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回答肝硬化的心理-社会状况、治疗要点。(5min)。
5.2.6 根据其护理评估帮助学生分析并推断其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腹水治疗;讨论学习肝硬化护理措施。(8分钟)。
5.2.7 角色扮演法学习健康指导。(2分钟)。
5.2.8 新课小结,巩固新知,布置作业。(7分钟)。
“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在我们国家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典型的病理改变是(假小叶形成)。肝硬化突出的表现是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肝功能减退的一系列表现(四方面),其中要重点掌握黄疸、出血、肝掌及蜘蛛痣(原因)。门脉高压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腹水),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部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肝硬化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肝肾综合征、感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其中,最常见的是(上消化道出血),最严重的是(肝性脑病)。难点:①黄疸和腹水形成的机制。②相关病例分析。”通过以上提纲形式归纳总结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首尾呼应并梳理好难重点;与护士资格考试接轨,在新课小结结束时,挑选护士资格考试历年真题进行课堂测试,检测本节课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再回到导入的病例分析,组织同学讨论同时达到总结效果。指导学生做好下次课的预习。
5.3 板书设计。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在设计时主要采取的是简明的将讲课流程、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清晰直观书写在黑板上,重点书写考点、关键词,并用红色标识;结合幻灯片副板书,将信息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说课”能引导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训练教学基本功,深入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之间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廷均.怎样撰写说课稿[J].教学与管理,2002,8:31-32
[2] 金中杰,林梅英.《内科护理学》,2008年1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