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6:38
导语:在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38-01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应有利于沟通历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悟历史所蕴涵的丰富人文价值与人生智慧,使历史课堂更具生命活力与时代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重个性化人格塑造。
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将历史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历史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连接起来,让历史走进生活,使学生感悟到历史的生活形象,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1 教学理念的生活化
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历史教师传授的并不是一门历史学,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的方法与途径。因此教师要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带到学生中、带到课堂上,实现教学理念的生活化。
2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课程理念指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以生命教育的高度作为历史教学的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应成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利用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让学生发现与领悟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教育的价值。
3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师生都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由此,教师要顺应新课标的理念,以教材为框架、以课标为指导,注重发掘生活中的历史知识素材,适时地把生活中蕴含的社会信息搬进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把学生关心的事和身边的事引入课堂,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学的内容。因此课堂上把历史史实故事化、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学生脑海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就像在了解昨天发生的往事,对于历史教学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 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体验式、活动式、研讨式等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新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开展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所以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学习模式,采用辩论,课堂小品等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教学也不一定要在教室内完成,开展社会调查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教学手段,要适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
5 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现代心理学证明,人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的思维,同时具有丰富的趣味性,所以课堂上,教师恰当地运用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史事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给学生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喜闻乐见的历史画面,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生活化的语言不但能接近师生的距离,而且把专业词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涵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 评价方式的生活化
课程理念要求历史教学在评价内容上应少考一些答案唯一的记忆性、技巧性内容,而多考一些与生活实际问题想关联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以反映学生真正的理解、运用状况;在评价方式上也要改变传统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方式,倡导考试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开卷考试、课题研究、写论文、作业、辩论、制作作品、调查、访问、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采用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通过竞赛、组织活动、同学间互评、自评、个人成果展示等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上好每一堂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重个性化人格塑造。评价的作用在于教学,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因此建立激励性发展评价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7 热点问题的生活化
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社会热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只有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灵活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充分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才能使历史教学焕发独特的魅力,达成教学目标。
论文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 职业生活化 实践策略
论文摘 要: 世界的日新月异决定着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但当下的中职学生面临着实践经验不够的尴尬局面。为了在毕业后找到更好的发展空间,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的增加是必须的。这样学生不但在实践中更扎实了原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且为以后就业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1.引言
随着近年来的现代化建设,中职教育不断改革更新,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其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企业说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毕业生说自己没有实际经验。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在中职学校的时间进行可行的职业生活化实践是当今中职学校的重点。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可谓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科技决定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了当下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不仅参与生产,而且参与了大量工作,如运输、交通、管理、科研、经济、教育、医疗,等等,可以说计算机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的发明是历史向前发展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教育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都要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对就业有一定的好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本来在就业上就相对于本科生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有劣势就必然会落后。因此,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相比对其他课程更重视。
3.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没有突破。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得实践活动,但是仅仅是刻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地让毕业生增长实际经验,没有使毕业生充分满足企业所提供岗位的要求。
(2)实践环节需要完善。
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更高等学历的学生来说,其优势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强。现今的中职学校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在学校的实践环节,当然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这段实践期间,企业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先出发,把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这样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很难达到实习的目标。
(3)职业资格认定书与实际能力脱节。
现如今的职业资格认定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为了验证学生的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其资格证书的等级,但是这种简单的以考试的形式验证计算机能力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扭曲了企业对用人的实际要求。出现了一种有些学生手中有很多证书,但还是连简单的上机操作都不熟悉。
4.实践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很重要,一种教育的观念就是其策略的核心思想,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彻底地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企业所需的应用能力。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教育思想,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2)建立独立的实践系统。
要创建相对独立崭新的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系统。计算机不像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不断更新换代的学问,这就意味着在中职计算机的实践课教学中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要尽量地减少演示性展示、实验性展示,多增加一些与企业需要的能力的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使中职学生达到社会的要求。
(3)完善考试认证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教学要采取NIT教学模式,所谓NIT的意思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这种方法提出逐步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教学为辅助,让学生学会学习。
(4)增加实训作业,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更新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操作、探究的学习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标。我校的计算机课程开设了实训课时,由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利用上机或课余时间完成。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其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5)多方面地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
首先从学校的硬件开始,建设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实践的地方,尽可能地增加实践课的次数,完善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学校的软件应该升级。优秀教师的聘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实际经验的优秀教师才能有好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其次,要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加强操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班,这样不但可以向社会输送一些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而且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
5.结语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践课程、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计算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04).
[2]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一、领悟新课改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上,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1.转换课堂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2.重学生个性。
高中化学教学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更具弹性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更新知识储备。
新课标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素养,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
①化学与STS相关的知识。
②较丰富的化学史知识。
③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
4.提高教学能力。
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自己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二、贯彻素质教育,提升化学素养
(一)加强课堂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在实验的探究,特别是实验的设计。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建知识能力形成。如在探究苯的分子结构时,可先让学生根据苯的碳氢元素质量组成求出苯的分子式C6H6,然后提出对苯分子结构的猜想假设,学生按照学习烷烃、烯烃、炔烃的经验,很自然地提出苯分子中应该有不饱和键的假设,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做苯与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反应的实验,当学生发现实验现象与假设不符合时,就会产生想知道苯的真实结构的迫切愿望,从而去积极主动地思考。最后经过师生讨论得出苯的分子结构,同时教师还可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式的故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保证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书写化学小论文;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基本技能,通过实验,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与科学、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熟悉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落实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读懂作者的真实内心,表达作品所蕴藏的真实情感,感知风平浪静的文字下包含波涛汹涌的情绪,理解作品的精髓。所以生活化的阅读教学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将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在阅读中体味,促使学生达到心灵的升华,并获得生活中的各种感悟,扬长避短,发挥他们各自的表现力。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我国中职语文教学体系中,中职学生对阅读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缺乏兴趣,没有产生内在的阅读动力,仅限于教学课堂中要求的阅读量,多领域的阅读知识不予以涉足,造成阅读面狭窄。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对阅读作品的写作背景、语段和中心思想理解不透,教师妙语连珠式的讲解也不能领悟;由于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专业知识相脱节,没有亲近感,使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挫败感,流于形式的课堂讲解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丝毫不起作用。同时,封闭式的学习环境,单调刻板,简单重复式的板书、说解,将本应生动活泼的阅读课堂演变成死气沉沉的知识灌输;课堂之后大量的作业,使学生疲劳应付,按部就班地完成,无暇去思考和改变创新。
三、中职语文阅读教学途径探索
为了使阅读成为中职学生学习的习惯,更好地渗入他们的生活世界,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求教学资源与社会生活的契合点,让阅读教学生活化,自然而然地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文本,使阅读教学成为中职学生语文教学模式的亮点。
1.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中职阶段的学生是迈入社会的关键阶段,如果他们在中职学校掌握良好的知识,养成科学有效、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技能的知识,将是他们进入职业生涯拼杀的垫基石。因此,中职教师肩负重任,责任重大。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身份,成为课堂教学的指挥者,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化的阅读知识,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社会生活的内容与课本上的资源结合起来,将课堂的教学氛围调动得生机盎然。
2.激活学生思维,体验生活情趣。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以中职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阅读心理,辅导学生正确阅读学习资源的方法,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实施开放式阅读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组合课内及课外的资源,注入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化元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阅读思考的脑细胞,从生活化角度去阅读语文课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改变自我的目的。
3.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创新空间,是中职教师的责任。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将扭转教师课堂“唱主角”的教学局面,教师要精挑细选出各类恰当的生活阅读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匹配,通过各种教学手法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已知的知识,引导他们向未知的知识领域涉入;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地促使学生通过阅读的手段来充分认识自我,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正视自身优缺点,探寻人生命运存在的真实意义,体悟到阅读的重要性,增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信心,鼓足勇气地向前进。
4.创新拓展,精华补充。除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外,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创建“读书角”、“阅读沙龙”等课外活动小组,不断收集优秀书籍,为中职学生搭建一个新颖、别开生面的阅读平台,开通一个便于查阅、互通有无的学习通道,提供学生展示自我,创新交流的场所。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局域网的优势,倡导学生在局域网上发表自身的作品,展现中职学生个性化的精神面貌,表达出中职学生在阅读中所体现的人生境界与个人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一节课而言,学生的数学学致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构建数学模型――数学实践运用”三个阶段。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导致生活化数学教学狭隘、肤浅,制约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升生活化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要防止“形式过场”,关注数学体验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是生活化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师只重视生活化的外在形式,忽略学生对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体验。因此,在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中,切忌走过场,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生成、形成“再创造”过程,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数学化探究体验,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
首先,生活问题要具有挑战性。只有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他们才能获取丰富的数学化体验。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笔算加减法”时,如果这样引入新课:出示本校课外兴趣小组外出参观人数的信息――男生12人,女生35人。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出12+35、35-12加减法算式。如果这样教学则显得平淡,学生体验必然苍白。如果改变为:出示本校课外兴趣小组外出参观人数的信息――男生12人,女生35人。问:“如果学校给每位学生一瓶矿泉水,学校准备3件(48瓶)矿泉水,够发吗?我们该怎么思考?”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先求出学生总人数,再比较,引出加法算式:12+35。还可以先把48瓶矿泉水发给男生每人一瓶,算出剩下的瓶数,再与女生人数比较,引出减法算式:48-35。或把48瓶矿泉水先发给女生每人一瓶,再将剩下的瓶数与男生比较,引出减法算式:48-12。这样的新课引入从“学校准备的矿泉水是否够发”这一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入手,引领学生主动将生活问题提炼成“先求总人数”或“先求剩余数”再进行比较的数学问题,进而用抽象的算式表示出来,由于学生充分体验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思考过程,所以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化体验。
其次,数学化要突出探究过程。在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中,教师主观地指令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会挤缩数学探究空间而冲淡学生的数学化体验,导致数学化过程脱节,只有探究的“形”,没有探究的“味”。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提出:我们明白了什么叫长方形的周长,下面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贺年卡,量出它的长和宽,算算它的周长是多少?表面上联系了贺年卡这一生活问题进行教学,实际上学生并不知道贺年卡里的生活问题是什么,以及这个生活问题是怎样抽象成长方形的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正是由于教师强行让学生参与数学化过程,导致学生对数学化体验不深刻。因此,要把数学问题的探究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切地体验数学化过程。就上例而言,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长方形周长计算问题的提出过程:(1)猜一猜。如果给长方形贺年卡镶花边,应该从老师提供的三种长度不同尺寸的彩带中选择哪种长度的彩带最节省?(2)议一议。要准备确定、选择彩带的尺寸,要研究哪些数学问题?要收集哪些数据?从而引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数学问题。这样,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就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化体验。
二、数学模型的构建,要防止“时髦景象”,关注数学思考
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进而建构数学,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有的老师片面追求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时髦景象,把生活化看成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必备“新式武器”,未能摆正生活化教学与数学构建两者之间存在的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很少思考甚至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对本课数学知识的建构是否需要引入生活素材,如果需要,该调用哪些生活经验,什么时候开展生活化教学较为有效、科学,导致生活化的数学建构随意化。因此,生活化建模要正确理解、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与数学建模的关系,精选生活模型,把握出示时机,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有效提高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识别生活模型的数学意义。数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并非所有的生活模型都与数学模型的本质相通,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生活模型都具有数学意义。随意引入不具有数学意义的生活模型,往往会适得其反,干扰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建立。例如,在教学“倒数”的概念时,教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倒”(指物体上下部分的位置颠倒)、动手玩“倒”(把书本、笔盒等东西倒过来)后,提出把1/2、8/5的分子、分母倒过来,从而揭示倒数的概念。学生在练习时提出8的倒数是8,因为8的上下两部分倒过来,还是8;还有的学生提出2 5没有倒数,因为没有办法把上下两部分倒过来……学生之所以对倒数的概念建构不准确,主要原因是教师联系生活引入的是与倒数这一数学概念本质非一致的生活模型,以偏概全,适得其反,干扰了学生对倒数的本质内涵(两个数相乘积为1)的正确理解。因此,数学建模并非一定要从生活化入手,即使需要调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构数学,也要从有利于学生触摸数学概念本质的高度出发,认真审视、恰当选择具有数学意义的生活模型,力求与数学模型本质一致,才能发挥生活模型的启思功能。
其次,要把握生活模型的引入时机。引入生活模型,最终是为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建构需要来确定生活模型的引入时机。无视学生的认知需要,为体现生活化教学而不择时机地呈现生活化素材,必将弱化数学问题的思考价值。例如,在教学简算题:“168-99”时,很多教师都注重引入购物付款的经验:“妈妈有168元钱,购买皮鞋99元,付100元,找回多少钱?”何时引入购物付款的生活经验才恰当呢?只有当学生对168-99的简便算法经历数学化的独立思考,出现众说纷纭或迷惑不解时,再引入付款购物经验,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指点迷津,才能让学生豁然开朗,才能体现启思的价值。因此,在数学建模中,生活化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把握引入时机,才能做到实在、有效。
三、数学的实践运用,要防止“徘徊不前”,关注实践提升
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数学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技能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老师在组织数学巩固练习时,忽略了生活实践的层次性,把数学模型的实践运用过程,简单地看成前一阶段建立数学模型所依托的生活实例的重复,把提炼出的数学模型的运用又回落到了课始的生活问题中,两个阶段的“生活化”处于同一水平,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事实上,数学模型的实践运用,不仅是数学模型的感性运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运用,应让学生在解决新的、难的问题中拓展数学思维,进一步防止生活化情境反复徘徊,停滞不前,以提升生活化的实践运用水平。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要注意情境变换。也就是从教学情境入手,通过创设不同于建立数学模型所依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初步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由表及里,理性认识数学概念的外延,把握数学内在本质,增强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课始创设工程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1÷(1/a+1/b)的抽象数学模型后,可以设计相遇问题、进出水问题、做衣服问题等情境,让学生在不断变换的生活化情境中拓展思维并解决问题,就能增强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模型的理解,建立具有更为一般意义的数学模型。
其次,要讲究难度提升。也就是要提升生活化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中,打破思维定式,洞察其中的数学问题,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锤炼数学智能。例如教学“平均分”,在感性认识阶段都是帮助学生从“几个物体”中引入并理解“平均分”的,而且平均分的结果每份都是整个数。在巩固练习的生活化实践中,可能通过提升数学问题的结果每份都是整个数。在巩固练习的生活实践中,可以通过提升数学问题的思维难度,帮助学生摆脱平均分的对象是“几个物体”、平均分的结果“都是整个数”等狭隘经验的束缚,深化对平均分的认识。为此,可设计如下实践性问题:(1)5个苹果可以平均分给4个人吗?怎样平均分?(2)一块年糕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平均分吗?怎样平均分?这样创设高于前一阶段的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数学思维,拓展学习领域,提升数学智慧。
生活化数学课堂要以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实践能力为归宿。在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导入阶段,要强化数学体验的获取;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探究阶段,要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数学模型运用的练习阶段,要讲究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建构既有生活味又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 策略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新课理念下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2)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关键词: 高中英语生活化教学 情景教学 交际教学 合作教学 活动教学
高中英语课程一直是我国当代课程研究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英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建国后,我国在高中英语课程方面先后共颁布了9个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3个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虽然每一个大纲(标准)都对以前的大纲(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对外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都没有彻底改变高中英语课程中的一些根本问题。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倡导体验、参与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生活化的英语教学可以很好地满足英语教学的要求,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具有重要作用。
1.生活化英语教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英语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发展思维、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作为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语言随着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得以使用、传播和发展,它是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可以说,生活是语言的来源,语言跟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因此,学习语言不仅仅是为生活做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1.1生活化英语教学的基本内涵
英语教学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根基的英语教学,它突破了要求教材统一、过程统一、结论统一、注重技术训练的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将英语学习领域从单纯课堂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它在课程设置上贴近生活,注重生活素材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双方共同感受生活,再现生活,经历生活,表达生活。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要还英语教学以生活的本来面目,使得学习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经历生活的过程。
1.2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如果把英语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那是有违语言学习的规律的。生活化的英语教学使得英语教学从偏离生活的轨道上得以回归,让学生直接接触更为丰富更为贴近生活的英语语言学习材料,在大量的英语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英语的技能,掌握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生活化英语教学中,教师敢于留出一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研读,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英语语言实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让他们学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生活化英语教学由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而能够触及到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当听、说、读、写不再作为单纯的技术训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2.生活化英语教学的方法
2.1情境教学法
英语的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及其内在的潜能,从而帮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他们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亲自去感知、去理解、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中去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学习的效果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实施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学,如何学得更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呈现给学生枯燥的文本知识,而应该向学生呈现丰富生动的生活世界,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场景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2交际教学法
交际法是一种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和互动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实践、体验和反思来实现其教学目标的。语言的学习有一定的特殊性,仅仅靠教师的“倾销”,学生只能记住一些,只有当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实践中时,学生才能学到全部或大多数,所以,交际学习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学习英语的方法。
2.3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Corporative Learning)是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的。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我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地通过“社会化”而“成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合作、理解、同情、关爱,成为了一个具有个性的独立的个体。学习就是个体与社会、与文化、与他人的互动的过程,是学习主体间交往与对话的合作进程。
2.4活动教学法
尽管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活动教学作了探讨,但他们都指出课堂教学活动在语言的交流和使用中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取交际能力。著名外语学家斯特恩就曾指出:“优秀的语言学习者愿意实战,他能抓住每一个机会实践……愿意在各种交际场合将自己‘浸泡’于语言运用之中。”英语活动课教学是一种采用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因而,开展英语活动教学就是希望学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地运用目的语,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来提高交际能力。
3.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注重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事物的属性往往是丰富多样的。忽视其多种属性中的任何一种属性,与片面强调某种“本质属性”的思想方法没有多大区别,都容易导致对事物本身的片面认识。任何一种教学研究都是顺应时展的要求而提出的,时代在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变化,所以对生活化的英语教学的研究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相信通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生活化的英语教学研究一定会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隋铭才.英语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松林.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政治教学改革,采取的对策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从高一政治新教材实施及近一年来的实践对比不难看出,新的课程改革象是给传统的政治教学注入了一支强生剂,从而涣发了勃勃生机。但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及实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对新课程的现代教育理念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所以在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我就高一政治新课程实施中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材使用的认识及政治教学采取的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从新教材内容上看
新教材实质上是理论的一个简缩本,每个题目背后都包含了许多知识点,课时不够用。对于新课标精神的贯彻、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都是十分不利的。教材中体系不是很完备,前后知识点间逻辑关系不是很好,不配套。教材中所配习题基础题量还应大一些,以便于不同类学生选择。新课程淡化了理论教育管理论文,打破了原有的理论体系,表面上看好像简单了许多,但实际上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从教师使用教材的情况看
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困惑的是如何把握教材的“度”。面对新教材的使用,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和迷惘,心底仍觉有一些沉重论文下载。一方面是教与考内容与标准的不统一。另一方面是改革的不同步、不配套。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一些教师采取实际观望的态度,走一步看一步,小步去,稳步走,在教材的使用上做出了各自的调整。
(三)、从教材与课堂管理,课堂效率的关联上看
基于新的教学理念,课程专家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但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学习气氛空前活跃,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内向者仍然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这样下去就隐伏着一种危险:学生中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两极分化,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可能就会落空。
(四)、从教学评价制度看
教育评价历来是教育改革的瓶颈。“评价方法不改,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现在,新教材已经开始使用,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重视激励和改造的功能,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但是,很多学校还在依照传统的轨迹运行,不但星期六上课,甚至星期天也在上课,研究性学习如同摆设,成了一种形式,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很难落到实处。这些现象在根本上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五)、从教师培训结果看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就是说教师要经过培训才能上课,这对新课程的改革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培训的结果看并没有达到已有的目的,对被培训者来说收获并不明显。因为培训中宏观的内容多,微观的内容少;理论的内容多,可操作的内容少,对培训缺少针对性,自然就缺少实效性。
二、新教材下,政治教学应采取的的对策(一)、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高中政治教师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应恰当利用讨论教学法、德育的价值澄清法、体谅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加强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二)、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媒介,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是课程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也难以取得实际的教育效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人文关怀价值实现,同样需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论文下载。创造性的使用新课程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学生是永远的中心,学生是学的主要矛盾。一切围绕学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为中心进行。这要求教师应该由“教教科书”走向“用教科书教书”,围绕学生的终身发展、幸福生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三)、增强教学语言感召力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体悟的深与浅,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而在教师的言谈身教中,语言水平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课堂语言还要有多样化,那就是: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人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活;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在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管理论文,这是积极营造良好政治课堂教学氛围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更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和桥梁。(四)、展现生活原型情境、活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这些类似真实生活情景的运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政治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
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
“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竞争法
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
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第二,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三,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简单机械的信息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第二,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第三,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的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会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