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6:41
导语:在计算机软硬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未深入了解计算机软件用户的真正需求不同的用户对软件功能的需求各有不同,因此有必要在设计软件前,首先对用户的真正需求做出深入细致的了解,可见,软件用户的需求直接关系到软件研发质量的高低,对此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反,如果未能深层次挖掘出用户的真实需求,则很容易在软件已经开发完成后,客户的满意程度较低,换句话说,软件的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较失败的。若想真正掌握软件用户的较为全面的信息,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与用户之间进行深度的沟通和交流,最后二者之间达成共识。此外,该项工作还应在整个软件开始开发之前完成,这样有利于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试,以最大限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
1.2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缺乏规范性文件的指导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质量在当前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就无法准确衡量出开发的结果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当出现软件研发的质量问题时,由于未建立起规范性的衡量标准,也就无法定位责任的归属,这就导致设计人员之间相互推脱责任,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产品质量也会有明显的下降。目前,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对于工作的规范并未制定出具体的内容,重视程度也明显不足,更多的则是将开发的注意力用在了开发的成本控制与开发的周期上,这使得软件开发工作缺乏系统的、专业化的指导和规范,导致软件的维护也较为困难。
1.3软件开发人员流动性较强相对于前面的两种客观因素,人员流动性上可以看做是主观原因。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设计人员有时会由于薪资、待遇等问题出现离职的现象,不同的开发者对于用户需求所理解的内容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其设计的想法和思路也会各有不同,一旦出现设计者中途离开,后续的工作人员很难保证对之前的工作有着深入的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软件开发的速度和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2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1满足软件用户的需求,及时调整存在的缺陷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都需要设计者与客户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如果二者之间未能进行有效的联系,就会使得所开发的软件部分功能不能完全符合客户的需求,此时,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将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及时的调整和管理,最终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客户的需求是随着外界的条件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就需要软件开发人员要根据变化而需求,适时调整软件的功能,确保符合客户的要求,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
2.2加强对计算机软件代码的检查工作为了在软件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很准确的定位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且软件的质量问题一般来说都与代码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对代码的检查。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技术含量较高,设计者很容易受到外部状况的干扰,导致出现一定的代码设定错误,代码错误显得较为隐蔽,设计者如果未能认真检查是很难发现的,这样就会对软件的设计来说成为了潜在的质量问题。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发生代码错误一类的失误,就要在平时的设计过程中,对每一步的工作都进行认真的检查,以及时发现存在的任何微小的问题,在确保当前步骤代码完全正确的前提下,再进行接下来的开发工作,检查的工作可以设置专门的审核人员,以此保证软件的开发质量。
2.3及时检测软件的运行质量任何软件在开发工作完成后,都必须对其运行状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大致可分为自动检查和人工检查两种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在软件交给客户前,及时发现软件中可能存在的质量上的问题,一旦检查出软件设计中存在的错误,立即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经过检查后的软件还要再次对其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完全符合客户的需求后,再交给客户使用,这样就能做到软件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质量能够有效的得到保证。
3结束语
【关键词】计算机 软件 硬件问题
随着计算机普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计算机的寿命是有限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对其软硬件进行检测与保养。计算机在使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充分证明了对计算机软硬件进行检查的必要性。
1 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硬件指的是计算机中的机械元件、光电元件等。他们为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物质前提。计算机中主要的硬件设备有主机箱和外部设备。主机箱主要包括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CPU以及内存等等,外部设备为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计算机软件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文档。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软件,例如Windows、驱动软件;另一类是应用软件,例如各种游戏软件、工具等。
2 计算机软硬件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计算机硬件容易出现的问题
2.1.1 鼠标
鼠标出现的故障一般较为简单。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找不到鼠标。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是鼠标已彻底损坏,或与主机的接触不良以及鼠标本身的线路出现问题;
(2)鼠标可以在桌面上显示,但是不能移动或移动不够灵活。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鼠标中的滚动轴上的污垢太多导致其不灵活;
(3)鼠标按键不起作用或不能弹起。鼠标出现按键不起作用的原因一般是开关使用时间较长导致反应能力下降,或鼠标按键和电路板上的微动开关之间的距离较远。出现不能弹起的原因是按键时按键下方微动开关中的碗形接触片断裂,尤其是塑料弹簧片,使用时间过长后就容易发生断裂。
2.1.2 键盘
键盘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键盘常出现的故障主要有某些键不起作用、某些键按后弹不起来、某些字符无法输入、键盘输入与屏幕显示的字符不一致以及按下一个键时出现一连串字符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只有某一个键的字符不能输入时,那可能是此键已坏或焊点虚焊。
2.1.3 硬盘
硬盘的问题是比较多的,例如更换硬盘导致无法启动、硬盘物理坏道、大容量硬盘检测到的硬盘容量不对等等。以更换硬盘导致无法启动为例,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时,计算机表现出来的故障是对硬盘进行升级、分区、将原硬盘的数据复制到新硬盘中都很正常,但将原硬盘取出后新硬盘无法启动电脑,系统会显示“PRESS A KEY RESTART”。
2.2 计算机软件容易出现的故障
计算机软件故障是指由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不兼容,或由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被破坏,由此而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或工作的现象。例如CMOS中的Setup参数设置错误,删除了一些软件的动态链接文件、操作系统配置不正确等等。计算机软件故障与硬件故障不同,它具有可修复性特征。计算机软件容易出现的故障较多,例如安装系统时出现蓝屏或黑屏、EXE文件关联出错、系统安装失败、无法删除文件、频繁死机等等。
3 对计算机软硬件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上述计算机软硬件中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首先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过度使用,且又疏于维护或维护力度不够。其次是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操作过程不科学,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或出现一些程序性问题。最后是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也不科学,增加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因此要想降低此类问题出现的概率,计算机使用者就要多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及时对软硬件进行维护与管理,如此才能使计算机更好的为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服务。
3.1 利用网络
计算机使用者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或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多学习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一些基础教程、计算机经常出现的软硬件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不断充实自己的计算机知识,从而指导自身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多加注意,对不符合要求或错误的操作进行避免,降低出现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的概率。
3.2 定期检测
对硬件的维护与管理主要是对鼠标和键盘进行维护管理。在对鼠标进行使用时,要控制按压的力道,减小对鼠标的物理性损害。维护方面要经常使用稍微潮湿的布对鼠标表面进行擦拭,并对缝隙及滚轮上的污渍进行清理。在使用键盘时,也要做到轻按轻放,提高每一个键的使用寿命。在进行维护时,使用柔软干净的湿布对键盘表面的污垢进行清理。同时要使其远离水源。此外,还有对CPU的维护与管理。要安装一个功率较大的风扇,防止出现计算机超高温或超低温运行。要注意清理CPU针脚上积累的灰尘。
3.3 备份与修复
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与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系统,要在平时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定期对系统进行更新,对补丁进行修复,并对流氓控件进行清理,以此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二是病毒,病毒是造成系统障碍的重要因素。它会造成计算机相关信息丢失,给使用者造成损失。因此要注意安装功能较为强大的杀毒软件,定期对电脑进行杀毒,降低病毒感染的概率;不随便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或网站,降低风险;同时还要注意对数据的备份和保存,避免因感染病毒导致的数据丢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计算机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计算机出现很多问题。因此一方面计算机使用者要多加学习,不断补充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在平时加强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与管理,使其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徐俊龙.试论高校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与维护[J].电子制作,2015(08).
[2]任军,王子超.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
[3]易力.高校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与维护[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7).
[4]崔雪.有关计算机软硬件的日常维护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8).
作者单位
[关键词]门站计量,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TH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077-02
1 门站工艺流程介绍
天然气门站具有过滤、储气、控制和计量等功能,主要负责为城市天然气管网提供气源,保障城市安全稳定供气[1]。天然气经由长输管线高压进入城市天然气门站,经由过滤器过滤掉较大液滴和固相颗粒杂质之后,进入及其管网,并对天然气计量之后进行加臭,随后通过调压系统将压力下调至0.4MPa~1.6MPa的压力之后,进入城市天然气管网为千家万户供气。根据门站的工艺流程分析可以确定门站主要需要监控的工艺设备有电动球阀、过滤器、流量计、调压器以及管道进出口端压力、温度和气体泄漏情况等参数,门站的工艺处理过程如图1所示[2]。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功能需求分析
结合天然气门站工艺流程,可以得出天然气门站计量监控系统主要需要实现对入站和出站压力、温度、流量以及相关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计量。需要门站计量控制系统实现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并计量天然气流量,实现流量补偿功能;使用组态软件模拟门站包括天然气管道布局、电动球阀以及重要仪表位置的工艺流程;通过上位机监控系统可以监视门站现场电动球阀的运行状态并能控制球阀开闭;对门站以及各集气管道的进出口压力、压差和天然气泄漏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当各个测量值超过门限值时进行声光报警;动态显示门站现场采集的各电气设备的生产数据,并提供实时数据曲线、历史数据曲线浏览功能;提供数据管理功能,包括实时数据、报警记录以及操作记录的归档,并提供查询统计接口;实现用户权限等级的管理机制,确保高权限用户的操作管理权以及低权限用户的浏览权;提供现场数据的远程浏览功能;利用OPC标准化接口驱动短消息报警模块发送短信到维护人员手机;留有对调度中心的数据上报接口,与调度中心的通信将在二期工程中由调度中心实现。
2.2 总体结构设计
天然气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的组成:区域监控中心,无人值守站以及天然气门站。本论文作为第一期工程主要针对天然气门站进行软硬件升级苑,通过门站计量控制系统的实现,完成对现场设备进行数据采集,流量计量以及球阀控制。
门站计量监控系统采用的是上下位机协作工作模式。下位机由PLC315-2DP中央处理器模块、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等硬件组成,负责实时采集现场数据、控制球阀、流量计量以及超限或故障报警;上位机采用WinCC组态软件模拟天然气门站的工艺流程,将下位机采集、处理的数据以及系统产生的报警信息和操作记录展现给工作人员,并能通过手机模块将报警信息及时发送到维修人员和工程师手机上,以便尽可能的缩短维护时间,同时需要将产生数据归档并提供控制球阀开闭的操作。门站计量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由于工控现场的传感器和设备分布较为分散,在门站现场采用分布式I/O模块ET200M将采集到的信号汇总,然后再讲数据通过Profibus总线传输给PLC进行信号转换和处理。当PLC更新了数据后,会根据采集的压力、温度等数据计算天然气的瞬时流量和累积流量,然后通过工艺以太网将处理过的数据上传给门站监控室内的上位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监控系统完成对数据的和统计,并将数据定时传输给监控中心。同时远端客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远程访问门站计量监控系统,浏览门站设备的运行和计量情况。通过图2可以看出,天然气门站计量监控系统不仅需要完成对天然气流量的计量以及对现场采集数据的管理,还需要能够与监控中心或远端客户进行数据交互。
3 软硬件集成方案
3.1 软硬件平台选择
天然气门站计量监控系统分为上下位机两部分,主要分布在监控室和门站现场两个区域,其中监控室内包含了两台互为冗余的监控计算机以及PLC控制器;门站现场主要有电动球阀、各种工业测量仪表以及标准孔板等设备。
经过对现在工业领域市场上主流控制器的比较,本论文选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7-300系列的PLC,其采用模块化结构,具备高速的指令运行速度,可实现浮点运算能计算较为复杂的算术运算,可按用户指定的刷新速度传送数据,可自动处理数据传送,可实现CPU智能化自诊断等优点,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3]。对应于西门子公司的PLC作为控制器,上位机选用与S7-300系列全Q合的西门子的WinCC组态软件。该软件是一款面向监控与数据采集的组态软件,系统可靠性高。
为了提高监控系统的可靠性,上下位机均采用双机热备份冗余系统,同时为了配合PLC的冗余实现,将数据采集和输出模块交给分布式I/O模块ET200M进行管理。PLC组成软冗余系统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上位机监控系统采用双工控机通过工业交换机进行冗余,实现数据实时热备份,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平台框架可参照图3。
3.2 软硬件设备配置
根据对计量控制系统平台选择的分析,确定了系统软硬件的框架平台,下位机采用PLC组成计量控制系统,大大加强了系统的集成度,与上位机之间采用以太网通讯方式,增强了数据的传输速度,满足了大数据量传输的需求,下面将对本计量监控系统软硬件选型进行详细介绍。
在门站计量控制系统中,监控室作为门站级的主控中心,监控室内工作人员通过上位机WinCC组态软件对整个站场实现监控。工业控制计算机配置CP1613工业以太网卡,计算机采用Windows XP SP3操作系统,并安装EXCEL 2007,WinCC V7.0 ASIA SPl和SIMATIC Manager STEP7(V5.5)。由于对孔板采用气体分段计量较为复杂,基于稳定性、可靠性、实用性的考虑,系统下位机的PLC采用西门子公司的S7-300系列,作为本系统的数据处理核心,主要完成数据采集、流量累计、现场控制等重要功能。其主要的软硬件配置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吴筱峰.城市天然气厂站中调压计量系统的设计[J]煤气与热力.2010(07):21-24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的特点
(一)信息化给计算机审计带来了较大挑战。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资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的资产和宝贵的社会财富,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渗透力,不可阻挡地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计算机仿真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全面提升了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国家电子政务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努力适应、快速跟进;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不断采用新技术,信息系统日趋复杂,数据量急剧增长,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必须处于同一个量级,才能相互适应,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关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成为把握住信息化的先机,抢占审计发展的突破点和制高点。
(二)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风险。
1.系统风险。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审计不再是常规的简单的数据式审计,更加关注信息系统本本身,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给审计人员带来较大挑战,需要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常规的数据分析技能外,还要掌握的系统设计架构、系统布局、网络布局、软硬件环境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通常情况下,能掌握上述一方面专业知识就已经很不容易,要系统全面地将上述知识全面掌握,难度非常大。由此可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系统风险非常大。
2.控制风险。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更加关注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控制风险的把控。数据分析的模式更倾向于“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分析”。对于总体分析和系统分析来说,对新消息系统和业务数据的控制测试尤为重要,也是一大难点。
3.组织风险。信息化条件下的大项目更多,为了整合资源,需要搭建大项目的组织模式,特别是数据分析平台的模式,需要将业务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有机整合,整合多部门、跨专业数据,进行数据关联挖掘和分析,在组织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审计机关内部风险。一是人才匮乏。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需要既懂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核型人才。国家审计机关虽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试培养了大量计算机人才,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还是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二是软硬件环境相还有待加强。审计机关经过金审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基本搭建了适应我国审计机关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但审计机关的电子政务建设还是与财政、税务等部门有一定差距。如审计机关未布置主流的ORACLE环境,对流行的空间地理技术等新技术不掌握,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弱化了审计机关的监督能力。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的组织方式和主要内容
(一)组织方式。
近年来,审计机关开展的财政大格局审计、社保资金审计和省长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打破业务和行业界限,将审计机关内部有机整合,“全国一盘旗”,尝试搭建数据分析平台,组建数据分析团队,提出了“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分析”计算机审计思路,取得了较好效果。如有的特派办创新计算机审计模式,探索构建“特派办级分析平台、项目审计组级分析平台、审计人员级分析平台”的三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多部门、跨专业数据,搭建特派办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关联挖掘和分析;根据审计组的业务需求,组建审计组级数据分析平台,开展针对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根据具体需求,针对特定数据,构建审计人员级数据分析平台,迅速完成个性化的数据分析。通过数据信息与业务经验的紧密结合,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的科学组合,业务骨干和计算机骨干的有效整合,以及审计延伸与数据分析时间的合理安排,增强了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支撑能力,强化了数据分析审计成果的转化率,大大提高了信息化审计能力。
(二)主要内容。
1.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的方式方法。围绕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这三个着力点,研究建立信息技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逐步探索开展对电子政务项目和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绩效审计。
2. 拓展计算机审计的宽度和深度。计算机审计要向被审计单位管理领域和业务的核心技术环节渗透,关注数据产生的关键控制节点,在常规的数据式审计外,更加关注数据产生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研究和评估信息系统能否有效满足管理需要,以促进完善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预防性的 “免疫系统”功能。
3. 占领信息技术高地,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积极学习和研究被审计单位及行业广泛应用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自动监测技术等先进技术和方法,并探索运用于审计,不断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
4. 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课题研究工作。加强计算机审计标准规范、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水平。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 管理 发展
论文摘要:电子阅览室作为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上网,资料查询,数据库检索等一系列服务的部门,其功能与作用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而变化着。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设备为读者提供上网、资料查询、数据库检索等一系列服务的场所。电子阅览室的出现不仅仅代表了图书馆向现代化装备上的迈进,更重要的是它为读者提供了新型的教育方式。因次,如何在认清现状的情况下,建设和管理电子阅览室,引导读者合理高效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发挥电子阅览室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做好电子阅览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定位
电子阅览室是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必定产物,它和传统的阅览室相比,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变,它通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突破了空间场所的限制,为读者提供快速、准确、大规模的检索和网络浏览服务。它使图书馆的馆藏范围从传统的现实馆藏扩展到了虚拟馆藏,大大节省了图书馆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也使图书资料的检索变的更为方便、准确、迅速。
2. 电子阅览室现状
作为高校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我清晰的感觉到了现在电子阅览室出现的各种状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现在的学生读者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认识到电子阅览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他们很单纯的认为电子阅览室就是的一个“网吧”,一个上网游戏、看电影、聊天的场所。机房开放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读者需求和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2.1关于软硬件设备问题
读者对于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设备、系统情况以及网络速度还是比较关注在意的。以前在老的电子阅览室时,硬件设备差,系统陈旧,网络卡等问题经常会被读者提出,换新过后基本没遇到这方面的问题。但对于机器中所装软件还是有不小的异议,各种提议不绝于耳。
2.2关于利用率问题
调查显示,周一到周五时间段,电子阅览室上座率基本保持在70-80%之间,有大约55%的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休闲娱乐,其中看电影聊天的占了绝大部分,还有一部分人是在无目的的上网浏览网页听歌等。另有30%左右的人在利用机器中的软件学习。剩下的15%左右的人是在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阅资料数据。双休日期间,电子阅览上座率基本保持满座状态。在所有上机的读者中,女性读者大约占到了85%左右,男性读者出现在电子阅览室的比例较小。统计发现,读者通过电子阅览室网络访问图书馆数据库的人数大概保持在一天60-110人次不定,占一天上机总人数的7%-10%左右。这个比率也反映出电子阅览室数字资源的一个利用率状况。
2.3关于人员配备问题
图书馆对电子阅览室定位方面有偏差,造成工作人员管理态度不明确,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亟待提高。图书馆内部对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配备考虑得比较多的是“看好门,弄好机器,收好费”,以至于人员结构不合理---大都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信息意识淡薄,缺乏做好电子阅览室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对读者提出的一些计算机或网络类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对本校学科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科研需要的电子资料不甚了解。
3. 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发展
针对以上平时反应出来的问题,高校电子阅览室该如何进一步健全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挖掘软硬件的潜力,通过创新服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着实有效的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和利用电子阅览室设备和电子文献资源,从而摆脱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尴尬地位,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转贴于
那如何来管理和发展电子阅览室?
3.1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等直接影响读者对电子阅览室信息资源和设备利用的重要因素。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包括(1)提高思想素质,培养馆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热心为读者服务,使读者感受到来自图书馆的温馨帮助。(2)提高业务水平,培养馆员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图书馆业务水平,能跟上学校的科研和教学要求,做到随时随地解决读者上机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难题,并能就计算机问题对读者进行一定的辅导,摆脱以往“看门人”的形象。
3.2加强宣传工作,使读者正确认识电子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不同于网吧,是师生读者主要用于学习,检索信息的场所(当然也不能一味禁止休闲娱乐),要让读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真正高效发挥电子阅览室独特资源,加强宣传工作必不可少。(1)从新生抓起。新生进入学校后,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门可以组织人员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宣传图书馆的规章制度。(2)定时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为了提高读者网络检索的技能,参考咨询或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必须承担对读者进行电子文献检索利用的培训、导航工作。(3)宣传手段多样化。充分利用起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在电脑上制作宣传桌面,主页链接图书馆网站,放置数字资源快速链接等手段,做到让读者不用费心寻找,就能轻松上手学习。
3.3完善服务,健全规章制度
在电子阅览室服务方面,首先除了普通的日常服务外,我们可以为读者提供例如上机考试培训,自助打印,自助影音点播等服务,并开放一定的有线、无线网络资源供读者自带电脑使用。
规章制度方面,由于电子阅览室是以电子资源为主,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例如图书馆的随书光盘,数据量很大,通常以T为计量单位,而要想将这些光盘数据化,就必须要买大容量的存储,并建立专人负责制度。读者上机方面,除了一般的行为规范外,还应该制定“上机须知”,规定读者上机过程中对机器设备的使用规范,对读者在上机过程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管理员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说服教育。
最后,如何保证高校电子阅览室健康稳定发展,为读者提供温馨舒适的阅览环境,摆脱学生心目中“网吧”的尴尬地位,是当前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要求电子阅览室除了具有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专业人员齐整等条件外,更要在环境上以及服务上保证体现人性化原则,提供适宜的环境,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读者的阅读习惯,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以一种优美的人文环境和极具亲和力的氛围来感染吸引读者,从而为电子阅览室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芳.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5)
摘 要:本文从国家信息化建设、高校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并从完善软硬件设施、数据库建设和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论述了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高校档案室;数字化建设 ;档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高校正迈入数字化管理时代。档案数字化是指将不同载体形式、不同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录入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形式,形成可供保管与利用的数字信息资源库。[1]对档案室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有利于保护档案实体、方便档案借阅查询。笔者认为高校的档案室数字化迫在眉睫。
一、 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1.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国家档案局于1996年把电子文件研究项目列入科技计划,1999年完成了《电子文件归档与归档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同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地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2]因此,高校档案室必须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以迎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2.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有利于推动高校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
在传统的档案文件管理时代,档案室的工作主要以接收、保管、查阅纸质档案为主。这一工作方式有极大的封闭性,容易产生“重保管、轻利用”的工作思想。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通过利用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对文件进行收发、归档、鉴定、销毁、利用,使整个过程快捷、准确,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档案室的工作效率,从而推动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3]
3.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传统的档案工作者,大多从事于比较机械的手工劳动,档案工作者的效率比较底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评价。档案部门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水平。此外,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利用档案管理理念,有效利用和共享技术手段和方法,发挥其增值作用,从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条件
1.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遍使用,我们已生活在信息时代。这一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正是由于计算机和扫描仪、复印机等各种软硬件的使用,才使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成为可能。同时,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对档案室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改革,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必须实现的转变。
2.高校档案室档案的增多使其数字化迫在眉睫
近年来,各高校为培养更多的人才都在实施扩招政策。一方面,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迈入高等学府享受更高的教育;另一方面,它给学校各方面带来了竞争压力。原有的档案库房已不能满足逐年增多的档案文件,这促使档案室工作人员作出相应的更改。档案室档案数字化通过对档案内容的数字化扫描,在提供利用时,以查找电子档案为主,这样可以改变原有档案的存放方式,能够节省档案存放空间,容纳更多的档案文件。
3.档案室纸质档案的存在是数字化的必要准备
档案室纸质档案的存在是数字化的前提,任何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信息都要以传统文件为载体。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对文字、图片等用扫描仪将其转化成BPM图像文件格式存储于计算机中,然后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的光盘,建立数字档案管理体系,也就是“双套制”管理的模式。这样既保证了原始档案的原始生态和永久保存,又方便了科研人员的查阅与研究的需求,也为今后的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4]
三、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完善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建立档案室档案数字化,首先需要完善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这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数字档案信息采集设备,实现纸质档案、图纸档案等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包括扫描仪和计算机等设备;一类是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设备,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与管理,包括服务器、磁盘阵列、关盘等设备;一类是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功能,包括档案著录、档案统计、档案检索、档案信息等功能。[5]其中,在数字化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信息载体形式,选择通用性好、存储容量大、存储质量好的存储格式,这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同时减少信息的流失。在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过程中,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的CD-R光盘,便于对档案文件的长久查阅利用。在实现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时,应选择合适的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在服务器软件领域,存在着以各种版本的UNIX 和LINUX为代表的优秀者,它们既有稳定性、安全性的特点,又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的首选。
2.档案数据库建设
在数字化过程中,对档案室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成学籍、成绩、论文、科研成果等数据库,更方便用户的查阅利用。
学生学籍档案数据库。档案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网上招生的录取数据,收录每届学生的基本情况,形成学生学籍档案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和用人单位鉴别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结合每年毕业生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机会,将纸质论文和电子论文数据库一并归档,并及时采用扫描等方式补录以往学位论文全文,建立齐全的学位论文数据库。
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学生在每学期都有期末考试,待学校收录期末考试成绩时,档案室可借机汇总建立学生成绩档案库。
3.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可定期对档案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实施定期考核适度。另外,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送档案业务骨干到高等院校进修。同时,在招聘档案人才时,除考虑档案文书知识外,更要注重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人才,调整档案人员专业知识结构组成,更好地为高校档案数字化服务。
四、结语
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已成为高校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这一机遇,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遵循合理的原则、设立科学的目标、采取正确的方法、逐步走向完善,尽早实现档案室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使档案室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更高的效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其它各项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沙敏.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1,(2):171-172.
[2]饶永.简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88-91.
[3]林丽群.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数字兰台,2008,(2):12-13.
[4]孙莹.“满族说部”档案室数字化管理初探[J].兰台内外,2005,(6):65.
【论文摘 要】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和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教学的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错位,方向不明,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怪圈”
目前,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冲击,部分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推进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一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信息教学随时受到其它主课程的冲击,使该门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认识错位,工作重心偏移,无法专心钻研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更不愿动脑筋、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一般没有评价机制,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形式,这就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等。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考一个理想的大学,他们大多“重主轻副”,把不参加高考的科目都当作副科,信息技术虽会考但不是高考科目,被他们认为是副科,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花把时间花在这个学科上。有些学生经常陷入网吧游戏怪圈,影响学习,致使部分家长对信息学科产生误解,达到“谈网色变”的地步。
二、设施落后,资源有限,让教学陷入电脑瘫痪的“泥沼”
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它需要自身的软硬件设施,而这些软硬件设施的配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中学因资金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就陷入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泥沼;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学生自已拥有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计算机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的设施。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资金的短缺,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硬件设备匮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校通”工程发展形势下,有的农村中学响应了国家教委号召配备了计算机,而大部分计算机是兼容机,有的机型非常落后,无法满足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需要;有的虽配备了配置比较高的计算机,但所配备的数量与班级的人数不相配。不能保证上课时人手一机,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师资不足,目标不明,让多彩的课堂失去了蓬勃的生机
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数是自产自销的,即使有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毕业的人才,他们理论方面能力很强,但在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方面还比较薄弱。由于他们认识的肤浅,而容易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有些教师甚至于把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上成打字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事,而应当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并把信息技术同自己的本学科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基础工具的操作应用知之甚少,甚至有的教师还对计算机有或多或少的排斥感、畏惧感。所以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旧教学模式上。每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怎么练,练多少,完全由教师自主决定。教师教学内容自由,讲课形式随意是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一大通病。这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讨突破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瓶颈的有效对策;
(一)高扬课改精神,确定教学目标,推行素质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改精神,正确认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只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还要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再由学生通过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得到新知识,让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同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可分两类,一类是专业出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另一类是各行各业中应用计算机的人员,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的基本力量。显然作为中小学校计算机教育对象的学生,应当属于后者,对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与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有区别的。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设备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国家应该加大农村中学专项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以便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力争保证学生人手一机。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当将我们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应用,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同时还以利用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为自已的学习或工作服务。
(三)培训专职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所需
学校要对现代教育信息人员和骨干学科教师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使其成为维护和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发信息教育资源、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科研的骨干队伍,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科教师关心新技术,学习新技术。作为教师必须提高专业技能、紧跟时展,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深入领悟信息技术教育内涵。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参与赛课、论文评比、各类制作比赛,保持足够敏感。积极参加本地区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利用已有资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迫生感。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大力提高,随着各级领导对新理念的不断深入领悟,我们会积极地去面对、探索和解决、商讨出对策,相信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必将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现代高科技手段已伸展到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铺天盖地,传统的职能面临巨大挑战,若不改革,就将淘汰。人们从现代高新技术革新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高效与便捷,也有精神审美领域的新奇和变异。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都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开展,如ERP、办公自动化等。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可集成于一体,并在计算机网络上存储、传输。通过网络,各种多媒体信息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传输,人们也能够通过网络非常方便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而言,信息化使得大量的档案信息能够通过网络提供给使用者,不仅大大方便了利用者,而且强化了档案信息的时效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目前,我国的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字库建设,开展公众档案信息网上查询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随机性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体系中,绝大多数材料就是由教学档案展现的,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已无需言说。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尤为重要,高校若是还走传统老路,就如同本世纪的裹腿老太一样,显得不合时宜。所以说,建立高效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各大高校的档案资源的建设模式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传统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已经得到了超越,在网络条件下,档案馆(室)在计算机帮助下如虎添翼,实现了多途径、多载体、多接收点地完成档案收集和归档工作。档案信息的采集工作变得轻松可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的交互性,清晰地跟踪和掌握各职能部门适时产生的各种档案信息,更可喜的是,采集到的数据已经不仅仅限于传统的weben数据,而且还包括了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使档案资源的建设突破了单一的模式,呈现出全面性、多元化的格局。在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下,档案管理人员起着一个绝对中介的作用,他们时联系利用者与档案信息的中介。为了获取档案资料,使用者必须亲自来馆或来函(电)查找。这样的耗费无疑是比较大的。但是有了网络之后,档案数据的查询就变得方便很多。除作为凭证依据的档案原件或不能公开的档案需要到档案馆(室)查阅外,其他内容的档案信息就可以不必跑到档案馆(室)。以学生对自己的档案信息的查询为例:目前校园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学生只需在校园网上,通过远程服务体系就能够接触和利用档案资源,查询自己的档案信息。再比如学生对学术论文的检索和查询,已无需跑到图书馆,在铺天盖地的书库中找寻了,而是可以在中文数据库等其它地数字引擎上,进行最直接和最直观的全文浏览、数据库下载、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可以说,档案馆的服务方式已经获得了根本的转变,档案馆已经由从前的提供档案的实体,转变为指引终端用户通过网络获取存储在各个站点主机上的档案信息的一个虚幻载体。
可以说,我国的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取得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很多的不足处也显得尤其明显,急需得到改进。主要的不足点如下:档案收集工作须进一步加强,档案收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复杂而且极其繁琐的工作,因为目前大部分的档案都是以纸质材料的方式存在,许多档案工作者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把纸质档案的各种信息录入计算机,甚至全文录入。这的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此外,校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部分高校档案馆开发和提供上网利用的档案信息仅仅是二次信息,即目录、索引和文摘等,而作为一次信息的档案全文信息以及多媒体信息开发得很少,无法满足用户对高校档案信息的需求。而且,高校档案馆之间还未建立起互通、互补有机联系,未形成宏观的联机网络。物理意义上的馆藏资源概念还未打破,远程档案信息服务未能实现。此外,部分高校档案馆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不够,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数据不规范,计算机网络软硬件设施有待完善,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推进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数字化的进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完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
毋庸置疑,构建起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是困难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软硬件设施的缺乏,会严重地限制了档案信息化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也无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无法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虽然高校是一个人才集中,思维先进的地方,但是在档案管理上,很多高校还是采取了传统的方法,这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方法操作的顺延性和习惯性,而且在于软硬件的缺失和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程度还不够。解决档案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对促进档案工作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夯实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石高校档案信息化需要有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和相关的软件、技术等基本条件。各大高校要安排专项经费搭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开发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和校园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教学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高校档案信息管理是高校信息资源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档案工作的内容与形式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但是,如我前面所论述的那样,有些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缺乏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还没有充分认识档案在推进整个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意和创新思维,会影响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除了加强高校档案资源建设,实现相关技术保障外,必须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此外,档案信息化对档案人员人的思想观念、专业技能、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即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又精通的档案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熟悉掌握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因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枯燥,而且待遇不高,所以很难吸收新人才,多数是老面孔,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引进人才,是必须的。广大档案工作者不仅要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设想,勤于动手,而且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养成在纸质文档生成和归档的同时生成和递交电子文档的习惯,制订计划对已有纸质文档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在平凡琐碎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建立完整的档案信息管理网站,推进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数字化的进程。
目前的档案网站很不完善,构建新的档案网络与检索系统,首先应该强调网站的服务功能、宣传功能和交流功能。建立网站包括:制作网页、连接数据库、挂接检索系统、建立反馈和通信机制、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和网站维修机制等内容,另外,还包括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系统、网络安全检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数据加密技术,确保网络档案资源的快速搜索和安全利用。此外,完备的档案管理网站必须实现各大高校联网。各高校要在档案网络化协调组织的领导下,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实现各高校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同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且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在技术成熟的时候,甚至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实行联网和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地球村的梦想。
关键词: 现代机械设计 系统化 结构模块化 产品特征 智能化
随着近年来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加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性能的持续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对各行各业全面深入的渗透,各技术领域的思维、观念和方法不断得以更新。机械设计作为一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技术领域,也在世界科技进步的大潮中获得了新生。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一、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系统化设计思想于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定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定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
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有设计元素法、图形建模法、“构思”―“设计”法、矩阵设计法、键合图法,等等。
二、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
这种方法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险十分有利。
这种方法提倡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连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层次化、灵便化、经济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和CAD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由大到小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
这种方法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解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排,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
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连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
1)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有自调整性的部件;
2)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件;
3)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连接;
4)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连接,并采用准符号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间的连接规则,由此实现元件间联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视化。
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时,用“功能建立”模块对功能进行分解,并规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与机构型式的一一对应。“结构建立”模块则作为功能解的选择对象,以便于实现映射算法。
三、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
四、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我们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VDI2221,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MUSE。上述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各类方法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正朝着计算机辅助实现、智能化设计和满足异地协同设计制造需求的方向迈进,由于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能够达到上述目标的方案设计工具软件。我认为,综合运用文中四种类型设计方法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虽然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涉及的领域较多,不仅与机械设计的领域知识有关,而且涉及系统工程理论、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网络技术等各方面的领域知识,但仍然是产品方案设计必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邹慧君,蓝兆辉,王石刚,郭为忠机构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2]基于WEB的计算机辅助机械创新设计系统研究..计算机类.计算机应用.
[3]机械产品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中国.其它.创新论文.
[4]唐林,邹慧.君机械产品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机械科学,2006,9,18.
[5]雷永刚,彭颖红,阮雪输.机械产品概念设计:综述与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6,9,13.
[6]刘晓叙,陈敏.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理念.机械设计,2006,4,12.
[7]韩忠愿,熊模华,钟毅芳,周济.现代机械工程设计的特点及CAD技术的走向浅.华中理工大学CAD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