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6:46
导语:在医学检验技术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 认知情况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外, 培养食品方面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让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融入岗位, 发挥自己的重要性,除了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外,实践过程尤为重要, 而大学 4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毕业论文(设计)。4年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于第7学期的10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面临工作时间紧张、求职考研压力冲击、工作条件欠缺和管理疏漏等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了解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认知状况或建议,探索适合当前形势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控制方法,我们在近3 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践中, 对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专业学生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为加强食品专业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 在大一新生入校的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 在3~5学期中,学校推出创新性实验等项目,为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做铺垫;第7学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知晓情况, 学生于第1、2 、3、4 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 10%、52. 40%、77. 24%和98.12%。近3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后的调查结果显示, 99.1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并亲身感受到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锻炼思维培养。调查结果还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能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锻炼表达能力的分别达到71. 35%、82. 82%、80.14% 、90. 61%、71. 65%、68.67%;还有34.20%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考取研究生非常有帮助。
2.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能力
2.1 检索文献的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综合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过程。食品专业学生在第5学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是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47. 38% 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42. 56%学生仅偶尔检索过专业文献, 仅10. 06%的学生经常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文献查阅工作。
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 94.63%学生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35.42%的学生使用Google、百度文库等网络工具,11.52%的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过纸质期刊。认为文献查阅这个过程可帮助论文选题的为77.32%,课帮助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分别为58. 715%和97. 14%。
2.2 实验操作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文献检索、选题后进入实验操作阶段,选择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分别占58. 76%和41.24%。选择毕业论文部分的学生54. 17%的不知道如何开展实验,仅11. 51%学生清晰知道实验的开展顺序、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57.50%的学生使用了统计软件、作图软件及画图软件,采用的统计软件类型主要是Excel,画图软件为Excel和CAD。 虽在论文工作前, 89. 48%的学生已经学习运用过某种相关软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25. 78%的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类软件, 而74. 22%的学生不太熟练甚至生疏。
2.3论文撰写能力
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前,有64.12%的学生不知道论文的基本格式,只有10.30%的学生清楚的指导论文撰写的内容和格式。73.33%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图表的使用, 但在论文(设计)撰写工作中, 初次使用统计图表时,仍出现较多的错误, 其中表题图题、表目设置、有效数字、表线和图形图标错误率分别达19. 83%、45.11%、32.32%、16. 81%。通过老师指导和专题讲座, 学生基本掌握了开题报告书写格式和要求, 其中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等内容书写正确率分别为91. 40%、82 50%、68. 17%和74. 37%。
3.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学生关于“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关注程度”评价, 80.42%学生认为带教老师非常关注, 14.44%的学生认为老师关注程度一般入, 另有54.24%的学生人认为带教老师完全不关注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
调查学生关于“自己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过程的精力投入”结果显示, 89.10% 的学生认为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自己能全身心投入, 通过查阅文献、实验数据分析、及时与老师联系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和质量, 而10.9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精力一般。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因素包括学生时间保障和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条件、考研求职压力影响和过程管理等, 回答率分别占94.34%、90.12%、85.30%、80.46%、62.07%。
4.结语
实践证明,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施能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近10周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可以拓展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融入到实践中, 进而真正体会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和翻译工作, 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面;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分类, 可以巩固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通过论文(设计)选题, 可以调动学生科研思维,促使其发现实际生产工作急待解决问题;通过论文的修改和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论文答辩过程, 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 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1-3] 。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各环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苏政权,毋福海,黄丽玫,等.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08,416.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大陆;台湾地区
1基本情况
大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医检专业)承担,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目前,大陆开设医检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一百多所。教育部于2012年将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检验相关工作。由于医检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才能参加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故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并不是教育部考核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台湾地区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部分大学及科技大学的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所)(以下简称医检系)承担,旨在培养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台湾地区开设医检系的本科大学有十余所,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参加“考选部”举办的医事检验师考试,通过后向主管单位申请执业登记,方可从事医事检验师工作。由于台湾地区医检系应届毕业生获取毕业证后就有资格参加医事检验师考试,因此,考试通过率也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结合考点讲授知识,学校还举办医事检验师考前培训。
2课程设置
大陆医检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程包括专业相关选修课和少数公共选修课。台湾地区医检系的课程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含通识课和专业必修课。比较两岸课程设置后发现,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门数较多,主要原因有3方面:(1)台湾地区本科高校通识课程较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高校通识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社会、哲学、数学、逻辑、物理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2],许多高校要求学生在上述领域选择几类课程进行学习。大陆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课时数较少,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等,其中思政类占比较大,这使得大陆本科高校通识课程数比台湾地区本科高校课程数少。(2)台湾地区医检系许多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是分为两门课程开设的,而大陆医检专业的专业相关课程理论与实验是融合为一门课程开设的。以生物化学为例,台湾地区设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两门课程,而大陆则为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一门课程,这使得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数比大陆医检专业课程数多。(3)台湾地区高校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因此设置较多生物学相关课程。大陆医检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所以生物学相关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可见,高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密不可分。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医检专业实践性强,其实践教学逐渐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有实验、见习和实习3种形式。(1)两岸高校均开设专业相关实验,区别在于大陆医检专业的许多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台湾地区多数高校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2)见习方面两岸差异较小,但在毕业实习时差异明显。大陆本科医检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被安排到实习点进行不少于40周的实习。台湾医检系学生每学年都有在校修课任务,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准备医事检验师考试,往往会压缩实习时间(约20周)。总体来说,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比台湾地区高校医检系更注重实践教学,而台湾地区高校更注重理论学习和应对医事检验师考试。
4英语教学
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学生一般需学习4学期英语课程并通过期末考试获取相应学分。学生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英语等级考试,获取相应等级证书。多数高校将专业英语课作为选修课,部分高校的少数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或英语教学。据了解,台湾地区许多医院要求医嘱以英文形式开具,所以台湾地区医检系学生的英语成绩较好。台湾地区医检系学生除了要获取英语必修课程学分外,还要通过校外官方英语能力鉴定考试或校内英语能力检测考试。另外,台湾地区本科高校医检系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现象较大陆更为普遍,许多专业课程的考试也以英语出题或要求学生用英语、双语作答。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毕业实习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传统的毕业实习管理工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有着下降的趋势。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扩大,我院药学类专业实习生人数不断增多,这给实习安排、管理、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如何更好地指导这些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是药学专业全体教师一直在努力探讨的课题。我们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药学生在实习期间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
1.当前的药学毕业生科研能力不足,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必须加强实习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1.1 目前的药学本科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1.1.1 本科实习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欠缺中国教育的传统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而未能接触到真实的科研环境,更未涉及到撰写论文的过程。因此药学学生的实习阶段,可以说是从被动学习的模式向主动学习模式的转变,如果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用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将不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锻炼科研实践的能力;对学生曰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就业产生消极的影响。
1.1.2 不利于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 实习过程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没有经过查阅文献、选题等步骤就直接参加实验研究,那么实习生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单纯重复一些实验技术和技巧方面的工作,往往很少考虑到研究当中所用到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更谈不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单纯做实验根本不能称为科研。
1.2 校外实习基地的文献资料有限,无法满足毕业论文写作的检索需要
毕业论文的设计是一项科学研究的前期工作,要确定学生毕业论文的方向,首先是要了解该学科发展现状、存在什么问题、关键问题在哪里,另外是别人已做了哪方面的研究。把握这些内容才能怡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方法和途径。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学生经常查阅文献资料,并汲取新的成果,从中得到启发、形成新的思路,采用新的实验手段,使本身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入,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整个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中,学生均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然而,文献资料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和专业人员去管理的,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是无法承担这些费用的,他们内部的文献资料很不齐全,根本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而高校因为承担着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因而都有文献资料较齐全的图书馆,能够满足科研工作的要求。
1.3 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教学科研水平参差不齐
指导老师博学的知识及丰富的实验室经验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选题,而且在实验进展中可以理性地预见实验的结果,以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验问题。但由于高校扩招,大量的药学毕业生需要到医药生产、营销、使用、服务和管理等环节的医院药剂科、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药监局)以及药物研究所等部门实习,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力度扩展相应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然而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教学科研水平差距较大,有部分单位仅能接收学生实践但根本不具备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能力。而且实习单位的带教老师大多是单位里的骨干,肩负重任,工作很忙,很难集中精力对学生论文的选题和开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很少有充裕的时间来指导实习生开展科研工作和撰写毕业论文。
1.4 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科研的条件与高校相比相差甚远
目前我校药学专业学生主要到医院药房、药厂及流通领域的药店等部门实习,这些地方的科研氛围、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检索、实验场地等都无法与高校相比。一方面是实习基地的科研氛围不足,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促进学生踏实、勤恳地开展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是实验室的硬软件匮乏,缺乏实验必须的基本仪器设备,更谈不上大型或先进的仪器设备。
2.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地合作,提高实习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能力
为了解决由于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资源短缺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矛盾,我校计算机与信息中心、药学系及附属医院药剂将信托校园网络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药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按社会需求量身打造新时期药学人才,构建科学的药学实践教学体系。
实习论文质量如何是检验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确保学生实习论文质量,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地合作,推行毕业实习双导师指导制:在众多的实习单位里挑选质量较好的实习单位,根据药学类专业各方向的教学目标不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校内老师才有资格担任学生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配合实习单位带教老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还从学生实习岗位出发,一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和实习论文的指导工作。
2.1 学校老师远程指导学生在实践选题
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既要面向科研训练,又要突出实用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选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方面是突出实用性:与临床一线用药情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突出科研性: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了解所学专业发展的新水平、新动向。以往一般的做法是学生在实习前从学校老师拟定的诸多选题中选取论文题目,然后到实习单位联系指导教师,根据论文题目由指导老师指导实习生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因为高校与实践环境有着较大的脱节,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有的选题过大,超出了一个本科生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的知识范围;有的题目过窄,使学生难以发挥或施展其能力;有的题目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贯制,缺乏创新,有的题目则过于超前,与现实脱节。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由于没有科研课题或者出于以备后用的目的而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文献综述类的论文;还有的教师只让学生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写出数据分析报告式论文,这或许对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有一定帮助,但显然有悖于毕业论文(设计)的初衷,尤其是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选取课题,做到课题就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然后通过实习生成为沟通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桥梁,发挥高校老师的理论优势和实习单位的实践优势,让我们的同学真正能够在实习中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校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提高药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2.2 远程查阅学校图书馆文献,获取参考资料
在选取参考资料上,由于毕业生没有丰富的资料作论据支持,使很多本科毕业论文缺乏时代性、实用性和参考性。对于本科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选取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使论文增色不少,可是现实状况是实习单位的文献资源毕竟有限,图书的更新率较低,最新的医学、药学的研究进展很难在本科毕业论文一见。高校建设了网络教学中心,给学生们上网查询最新资料带来了便利,而且现在电脑已经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就是个人没有电脑到网吧使用也很方便,只要我们做到学生能在学校网站注册帐号,就可以浏览药学系的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网页,也可在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就可解决学生在外实习不方便往返学校查阅文献资料的困难。
3.利用网络课程对药学生做论文写作的指导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实习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科技论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们的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真、主动地学习,因此对科研工作的开展程序及论文写作方法都不太清楚,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当他们进入实习环节,在撰写科研论文时,常常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格式不规范、表达不准确、层次不清、逻辑性不强等。但是他们远离学校没有老师在身边指导,实习单位的老师有的水平有限,有的虽然会写但是却没有教学办法和相应的教材,有的因工作忙无暇顾及,态度生硬不够耐心,学生不敢请教带教老师,使得学生在初次撰写论文时困难重重,在撰写论文时常犯低级错误。而且今后工作中很少会有人向他们悉心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论文撰写,以总结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是每一位毕业生必须做的工作。撰写论文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我们可以把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要领和规范、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表的正确表示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视频放在网络课程上,让学生身在实习单位都能学到这些知识。
4.通过科研论坛远程指导论文设计和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写作
随着本科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本科生入学人数的急剧上升,本科毕业生人数也在与曰倶增,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致使毕业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和高校教师数量缓慢增加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瓶颈,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导致教师工作负担的不断加大,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其次我校的药学专业课教师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达到硕士及以上学位,他们年纪轻、从教时间短、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科研课题和教学改革项目少、成果贫乏、论文写作水平偏低无法起到“传帮带”作用,这些不利因素对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写作影响极大,无力承担专业性很强的论文指导工作。而能参与本科毕业论文评定的教师人数与实习生相比欠缺很多,无法做到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的短缺使得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监控问题尤为突出。
我们可以通过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网页建立科研论坛,让有能力指导的老师及学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社的同学参与药学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指导工作。让药学毕业生把他们的论文的设计、实验数据以及写作存在的问题贴到科研论坛,让大家讨论、分析,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这样达到提高实习生和大学生科研创新社的同学的科研水平和写作能力的目的,实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在已的22名学生中,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医务工作者中有的比例较小,在基层医院工作年限短的职工难度较大。近五年有需求的比例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有为了晋升职称而的迫切需求。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和临床基础检验领域进行,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科工作的现状,大部分为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而一些新的检测技术较少。与未发表原因分析进一步对已和未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在成功的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而在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明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5]。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旨在提高中专起点或者专科起点的检验医学从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主要为学历相对较低的基层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同时也为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人检验医学高等教育授课的对象大部分来自各级基层医院,尽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但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医学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训练,缺乏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践活动。而目前成人教育只是局限于给定参考教材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医学论文是对医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推测、总结后得出的文章[6]。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情况的调查统计,可以初步了解他们的医学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与其他研究调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基层结果相近[7]。因为基层医院接受到检验医学方面新理论和新检验检测方法机会相对较少,增加了他们的难度。本次调查中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22名学生的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说明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还是可以的。
此外,近五年有需求的百分比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发表和临床基础检验专业发表,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工作的现状。在成功的22名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属于被动,这也说明外在的压力可以促进论文写作,这也提示医院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挖掘医务工作者的潜能,促进他们发表更多的论文。而在56名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这也说明需要对他们进行论文书写方面的指导。有学者通过指导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来提高这些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8],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借鉴。虽然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根据我校检验医学专业课程紧和任务重以及毕业生指导教师较少的现状,目前不太符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可以考虑该模式的采用。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实行学分制的构想也有报道[9],建议我校教学和培养主管部门将学分制引入到医学成人本科教育,同时将论文写作纳入学分的范畴,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进行论文写作,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们提倡各位授课老师在上课时,理论课讲授结束后,讲解一些关于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灌输一些科研思维,同时选用可能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可以写作论文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实践,还可以对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讲解,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手段可能会对学生有所帮助。
作者:谢而付 蒋理 王芳 黄珮珺 潘世扬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
关键词:地图学与GIS专业;创新型实习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15-04
近年来,随着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技术的日趋成熟,GIS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同时,随着GIS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通讯、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不断融入,对开发能力和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GIS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目前国内在GIS专业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高校GIS专业虽属非师范专业,学科定位以理论型和学术型为主,但侧重理论教学[1],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不够。GIS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术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2],其中本科生的专业实习是将专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的关键环节,是使学生“学有所获”、“习有所得”,从知识上、技能上、素质上实现质的飞跃,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阶段。传统毕业实习模式由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实习基地及实习内容、经费等限制严重影响学生实习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型实习模式,基于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和DELPHI(Delphi Method,特尔斐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陕西师范大学地图学与GIS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实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实习各环节,从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培养适应新时代专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探索路径,促进教育教学与市场接轨,为分配就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一、GIS创新型实习模式
GIS创新型实习模式是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各层次GIS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大学本科生专业实习为平台,将学生作为GIS产业生产者,参与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完成专业实习任务。实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分配就业“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培养目标。
1.实现模型。实习类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型GIS实习可分为三类:即教育实习、生产实习和研发实习。教育实习以GIS课程教育与辅助教学为主要实习内容;生产实习以参与完成与GIS紧密相关的生产任务为主,涵盖GIS专业所涉及的面向市场需求的应用系统设计、编程、软件测试、数据采集与处理、销售及GIS新技术应用拓展等方面;研发实习以参与GIS方向研究课题为主。实习单位联系方式可分为自主联系、统一分配和实习单位指定三种。
实习基地:由教学单位与GIS相关企业协商作为校外固定实习基地,教学单位所在院校授予实习基地牌匾,构建长期合作机制。依据目前市场需求以及GIS专业特点,实习基地主要包括教学型、研发型和生产型三种类型。教学实习基地主要是各中学高中部、大中专院校地图学与GIS教学单位等;研发型实习基地主要是与GIS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专业科研院所等;生产型实习基地主要是与GIS紧密相关的生产单位、IT企业与软件开发公司等。目前,许多高校实习基地数量较少,类型单一,不能满足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GIS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实习单位应该积极主动联系更多与市场紧密接轨、发展前景广阔的实习基地,将实习内容扩展到3DGIS、3S(GIS、GPS、RS)集成、VR(虚拟现实)与GIS、WebGIS、大数据与GIS、网格化管理、云计算与GIS、GIS应用项目策划与包装、应用软件销售及等相关领域,力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GIS人才,引领GIS发展潮流。
实习方向:创新型GIS实习可分为开发类和应用类两个。开发类GIS实习注重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GIS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生产新产品,是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充;应用类GIS实习则注重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实现GIS技术推广和传播,并解决GIS实际应用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为用户服务。
实习方式:教育实习以授课和辅助教学为主,听讲为辅的方式。学生在授课和辅助教学过程中既要将基础知识讲透,又要将GIS的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双向查询等技术优势融入到地理课程教学之中,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GIS软件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3]。同时学生可总结实习经验,在毕业论文设计时选择GIS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内容;研发与生产实习采取参与基地GIS工程项目研发与生产为主,参观实习与后勤服务为辅的方式。实习内容选择实际工程需要解决而且经过实习生能够实现的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设计、编程,完成科研与生产任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实习内容与毕业论文挂钩,将实习任务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方向,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发挥专业实习的作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实习经费:它是专业实习得以正常进行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包干经费、学生交通费、带队教师差旅费及实习单位综合管理费等,每年由学校财务主管部门根据参与实习人数确定。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学习者,更要看作是GIS应用的技术服务人才和产品生产者,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检验所学知识,在学习中完成生产任务。实习单位可视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一定补助,成果突出者给予奖励,以此来冲抵学生部分实习经费,减轻学校实习经费负担。通过实施经费的优化调配和实习奖励机制,即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与吃苦精神,又可通过实习环节,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快速接轨,协同创新,使学生毕业后更快投入工作之中。
实习评价:主要采用实习带队老师、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三方综合评价方式。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主要对实习任务进行评定验收,填写实习鉴定表;带队老师主要对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实习学生主要是根据自我表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同时,实习单位、带队老师还应注重实习内容的后续应用,适当加分。如果毕业论文以实习内容为主要研究方向,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相结合,既能促进专业实习的高质量完成,也能保证毕业论文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实际的结合度,提高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实习结束后,如果学生和实习单位双方都比较满意,可直接签订就业协议,学生直接上岗,既省去了岗前培训与实习阶段,又实现了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共赢的实习目标。[4]
2.创新型实习模式流程。创新型实习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实习动员、熟悉实习单位和岗前培训等内容。专业实习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创新创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既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又要把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创业,创新发展。在实习前学生还应对实习单位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如实习单位概况、实习内容、了解实习单位目前所使用的各类软硬件、收集相关资料、学习掌握各类GIS专业软件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第二阶段为实习阶段,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进驻实习单位全面开展实习工作。本着就近实习原则,本阶段以校外走习方式为主,最后完成实习任务,递交实习报告;第三阶段为实习测评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指导学生完成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择业等工作。
3.创新型实习模式优点。(1)对实习生进行职前培训,做好职业规划,避免实习的盲目性,强化学生创新创业。(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实习者动手参与科研或技术服务类项目、独立思考项目最佳解决方案,完成实习任务,既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作为生产者参与生产过程,从而获得相应项目经费补助,抵消部分实习费用,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3)按照就业意向与实习单位双向选择,既能发挥学生积极性,又能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将实习作为熟悉学生,招聘员工的一种创新方式。(4)实习过程中采用双向监督,带队老师和实习单位共同督导,完善实习管理方式,确保实习质量。(5)实习可以按照实习单位需要灵活采用驻地实习,以便学生更好配合单位生产计划,保证实习顺利完成。(6)将毕业论文完成也作为实习的后续内容,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拓展了实习的内容,提高了实习的效益。(7)实习成绩由实习生本人、带队老师、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确定,以确保实习成绩的客观准确性。
二、创新型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5,6]。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价的基础,评价的成效取决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建立创新型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能反映出实习工作的内涵与规律,选定的指标要与实习成绩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学生实习成果,能够反映创新模式的特色。同时,要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数据可获得性和可定量化。各项指标数据要易于采集和相对真实可靠,能对实习工作进行科学、准确地度量。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遵循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应用AHP和DELPHI法,构建三级创新型实习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项目层和指标层。第一层是评价目标,即实习综合分值;第二层是项目层,主要从学生、老师和实习单位方面展开;第三层是指标层,即每一个项目所包含的可定量化计算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完善程度决定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权重值确定。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就会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影响最终评价结果。权重赋值主观性越大,计算结果越不准确。因此,客观准确地进行权重确定是提高计算精度的前提和基础。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AHP法、DELPHI法、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法,简称“PCA”)等[7]。由于客观赋权法赋权结果不能客观反映指标的重要程度,赋权结果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8]。本文权重值的确定采用DELPHI法。
权重值的确定在参考影响实习成绩的各因素作用和合理确定分值的基础上,主要侧重老师和实习单位的评价结果,具体做法是:选取20名GIS专家、20名GIS相关专业专家、20名GIS专业教师、20名GIS相关专业教师等共80名打分人员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对于打分结果,经过统计均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检验打分的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并将统计结果反馈给打分人员;各打分人员参照反馈信息,进行第二轮打分,对第二轮打分结果进行分析检验,依次进行三轮的打分。经过三轮打分,打分人员意见趋向一致,权重赋值最终确定,且具有一定可靠性。具体权重赋值见表1。
4.评价体系框架。创新型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权重确定情况具体见表1。
5.综合分值。实习结束后,首先由实习生本人、带队老师、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参照各项指标内涵结合实习生实习期间表现给出相应实习成绩,然后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创新型实习绩效进行评价[9]。为了便于计算,本文设定各项目层总分为100。其计算公式为:
F=■(■F■×w■) (1)
其中Fij为各指标分值,wi为各指标层权重,Fi为综合分值。
三、实习结果评价
根据前面所述的创新型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及实习综合分值计算方法,以陕西师范大学2006―2010级GIS非师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实习评价指标内涵给出相应的成绩,再依据公式(1)进行加权计算,从而得到学生的实习综合分值。经统计,实习学生共85名,实习综合分值85分以上学生人数为30人,占总人数的35%;综合分值在60~85的学生人数为55人,占总人数的65%,综合分值低于60分学生人数为0。实习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实习成果创新性和毕业论文结合度指标得分较低。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实习的创新性,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经过抽样调查,学生对于实习成绩的满意度为99%,实习评价结果科学合理。
四、结语
为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扩大就业机会,构建创新型实习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实习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将对非师范类GIS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颖彪,潘安定,夏丽华.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与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3):147-149.
[2]邵全琴.中国的GIS教育与人才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6(4):88C89.
[3]柯旭阳.GIS技术在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25-26.
[4]杨洋,韦小英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习模式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304.
[5]林增学,温卫宁.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5):80.
[6]孙纽云.基于卓越绩效准则的医院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43-44,50-51.
[7]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5,25(2):209-214.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检验医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班就读的2009级78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获得专科文凭的年限、供职医疗单位的性质、单位级别、数目、论文形式、的期刊等级,以及至今未的原因等因素进行调查。
二、结果
(一)学生基本信息基本信息见表1,学生的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28.4岁,拿到专科学历的年限为2~14年,平均4.3年,工作年限为2~20年,平均为7.1年。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有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
(二)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在已的22名学生中,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医务工作者中有的比例较小,在基层医院工作年限短的职工难度较大。近五年有需求的比例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有为了晋升职称而的迫切需求。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和临床基础检验领域进行,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科工作的现状,大部分为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而一些新的检测技术较少。
(三)与未发表原因分析进一步对已和未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在成功的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而在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
三、讨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明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旨在提高中专起点或者专科起点的检验医学从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主要为学历相对较低的基层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同时也为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人检验医学高等教育授课的对象大部分来自各级基层医院,尽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但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医学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训练,缺乏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践活动。
而目前成人教育只是局限于给定参考教材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医学论文是对医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推测、总结后得出的文章。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情况的调查统计,可以初步了解他们的医学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与其他研究调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基层结果相近。因为基层医院接受到检验医学方面新理论和新检验检测方法机会相对较少,增加了他们的难度。本次调查中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22名学生的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说明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还是可以的。此外,近五年有需求的百分比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发表和临床基础检验专业发表,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工作的现状。
在成功的22名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属于被动,这也说明外在的压力可以促进论文写作,这也提示医院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挖掘医务工作者的潜能,促进他们发表更多的论文。而在56名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这也说明需要对他们进行论文书写方面的指导。
关键词: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219
0 引言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的应用型专业,涉及的学科众多,融合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农学、医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内容繁杂,从食品及其原料的性质、食品化学和生物技术、食品营养学、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贮藏与保鲜、食品加工学到食品装备和高薪技术等方面[1,2]。目前,师范类院校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类的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要求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相关行业和社会发展对食品专业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师范院校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和授课技巧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本文作者从师范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有状况入手,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度调整与改革,促进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进行探索。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探索师范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的新模式。
1 实践教学及考核中的主要问题
高校本科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参观考察、毕业见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职业能力训练等具体教学内容,是培养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提高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而传统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常采用简单的验证性或演示性试验、“走马观花式”参观实习、简单单一的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方式,而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可行性。同时,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无论部属还是省属高校的本科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师资力量、教学场地、实验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增加幅度较小或者过于迟缓,目前许多高校在本科教育中的实验课、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应用能力培养等实践教学环节中都存在不少问题。
1.1 实验内容陈旧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
我校作为省属本科院校,与其他许多兄弟院校的问题相似[3],由于实验条件、资金经费、人员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绝大多数实验只是进行理论方面的验证,授课形式通常是指导老师预先将实验所用到的器皿设备、材料试剂等统统准备好,授课时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接下来学生再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步骤进行操作,事实上学生只是利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等对试验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复制,操作过程中并未进行深入思考,实验后也较难掌握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在传统的实验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的动手操作方式,在教师规定的框架内沿着既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验证任务,无法真正领略整个实验的核心和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虽然一部分课程的实验内容能够涵盖理论课的主要章节内容,但大多实验只是单一的验证型或演示型,且不同课程间重复进行某一个或某方面实验的现象较严重,这脱离了食品专业教学的重点,更严重脱离了当前食品领域研究的许多热点。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设定的知识内容,缺乏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因此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得到训练,具体表现主要有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低、思考少、应付了事,且普遍感到食品方面的实验技术含量不高,实验课上学到的、看到的与工厂实际以及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不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
1.2 考核方法不规范,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主要采取实验报告的形式,这种考核方法虽然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实验内容,但是严重缺乏科学性,无法评定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助长了部分学生不劳而获的坏风气,更可能使得部分认真实验的学生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监控监督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规定较含糊,加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监督方式又非常少,从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考核等方面很不规范。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范的标准,更没有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评定方法,缺乏严格的独立考核方式,学生很容易过关,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1.3 论文管理松散,创新性不足
我国各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之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也进行了诸多改革以突破我国企业过分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瓶颈[4,5]。在此背景下,高校原有的在精英教育时代形成的毕业论文模式已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仍然沿用这一陈旧的管理模式,以收缴存档文件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常伴有思想僵化、方式松散、模式落后,且与过程管理相关的中期检查等环节也是过于形式化、走过场,效果甚微。并未对学生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工作量、撰写规范等相关质量进行把关,也没有将其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之中。学生应付心态强,许多学生总想在短时间内不费力就完成论文,不注重质量,不少学生在论文环节未进行系统的训练,对文献的查阅、论文的撰写、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表制作、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等内容不求甚解,应付了事。动手能力差,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论文内容过于简单,逻辑性不强,语言文字表述不清,结果讨论不透彻。加之许多高校毕业论文工作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但因该学期是学生集中找工作、毕业实习、考公务员、考研复试面试等时间,大多数学生均无充足的时间进行论文工作。在做毕业论文期间常见的是学生行踪失控,未形成学生主动汇报行踪的制度,指导教师又惰于或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尽责。
1.4 实习实训、职业能力训练过于形式化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到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工程学和数学等众多学科,研究内容繁杂,传统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通常采用“实习靠工厂,实验以单元技能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实习到工厂参观,虽然在理论上让学生熟知所学内容和获得生产实践经验,掌握一定的生产实用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企业只让学生参观局部生产工艺,按照固定的生产路线机械地进行操作,无法系统掌握整个生产流程,这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以单元技能训练为主,针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技能反复训练,通过实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并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但由于实验内容的工艺性、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不强,在实验结束后,学生能独立生产合格产品或开发新产品的可能性极小,更无法独立设计检验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由于近年来各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食品企业在安全和卫生质量问题等方面的问题日趋严峻,且许多食品企业担心学生的实习见习会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影响产品卫生质量,许多食品企业常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或是不愿意接收学生进入车间参观或实习。所以,很多高校在本科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环节往往走马观花,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思路
2.1 建立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教学深入改革的根本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它不仅注重课程实验、见习实习、创新科研、毕业论文和设计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与衔接,而且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科学发展观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宗旨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一体化、三层次”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如图1。
以科学发展观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宗旨,精炼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步,实验教学阶段以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小综合实验为辅,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阶段增加综合性实训,如实训内容表现为至少有加工保藏原理与安全控制技术两个课程之间的交叉,既巩固实验技能与应用,又加强理论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在宽厚的基础理论与强大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为了拓宽学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后面的毕业设计或论文教学阶段可增加专业方向设计性实验,以设计为主,讲究完真实验,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研作风。在实践内容选择上要力求融知识性、自主性、应用性、开放性为一体,凸显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2.2 建立全过程实践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教学中实验课的考核往往不被重视,在实验教学中很多学生态度不认真,懒得动手。为此,实践教学需进行全过程的考核方式,可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两部分成绩占不同的比例,共同构成课程的总成绩,其中平时考核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预习报告和课前提问来了解;二是实验操作情况,包括实验态度是否认真、仪器操作是否正确、思路是否清晰等;三是原始数据的记录,实验中原始数据的记录是直接反映学生整个操作过程的重要依据,要求学生备有专用的实验记录本,真实地记录实验数据,严格禁止学生更改数据,实验结束后老师签名确认;四是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的认识。通过平时考核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期末考核可由操作题和笔试题两部分组成,要求学生完成对某一实验内容的操作,考核学生从原料的采集、前处理、检测方法的选择、测定过程、数据记录处理、实验结果报告的整个过程。笔试要求学生回答试验项目的原理、检测步骤、注意事项等,主要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程度。这样就实现了对学生的全过程考核,突出了实验课程操作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3,6-8]。
2.3 改革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的支持下,积极筹备建成一个能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和高技术水平的集生产加工、分析检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车间。该实训车间从实践教学目标出发,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各类食品加工的特点,建立便于每个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取样、检验的生产实训流程和生产实训规章制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食品人才。
2.4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打造新型的实践教学平台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打造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我校与广东顺大食品调料有限公司、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穷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到外顶岗实习,能够零距离的接触企业的生产环境,参与企业的生产或抽检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在定期轮换岗位的过程中完成一个完整的实习周期,可深入了解相关食品的生产全过程,掌握一定的食品加工技术、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良好表现也受到企业的认可。对部分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实习和就业直接对接,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目标,双方共同组织和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全过程,改革实践教育考核评价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通过实践教育得到提升,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
围绕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目标,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活动相互联系,更加生动地展现企业在生产、管理等一线的真实情景,也就是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体现生产、管理职业的场所就是活生生的企业[6,9,10],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原则打造校企合作新平台,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科学发展机制,目前已与广东顺大食品调料有限公司、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穷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康辉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系制度,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2.5 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一些可能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尽早开展研究和毕业论文或设计,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有些学生利用“三助”或大学生课外科研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辅科学研究,熟悉实验环境和操作技能,感受科研氛围,了解科研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研究素质,为尽快进入本科生论文阶段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各高校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较多,考虑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本科教育阶段积极推行和建立指导教师负责制,让充满科研兴趣的学生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中[8],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所选论文进行思考和实验研究,而且指导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有较多的学生参与了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动态,且许多学生的实验结果有些已编入了教师的研究报告中,有的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还有的成为专利、标准、教材等的基础资料。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和导师双方都受益。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创建动态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平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了学生社会竞争力,值得推广应用。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繁杂,且各高校之间又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改革的重点和内容也各不相同,因而各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也为食品行业和食品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新泉, 江正强, 杜生明等.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食品学报,2010,10(05): 5-13.
[2]中国科学技术学会.2012-2013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张铁涛, 杨波.培养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琼州学院学报,2013,20(02):74-76,79.
[4] Cao C, Li N, Li X, et al. Reforming China’s S&T system [J]. Science, 2013,341(6145):460-462.
[5]Zhou Z. Reform of China’s S&T system, quo vadis? [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5,2(01):1.
[6]张晓云, 顾香玉.以就业能力为导向 改革食品专业实践教学[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9(01):91-94.
[7]游新勇,汪磊,王国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与毕业论文的改革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1):134-135.
[8]汪东风,林洪,徐玮等.在本科生中开设创新实验的若干做法[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21-23.
[9]姚芳,刘靖,刘萍.培养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30(10):121-122.
关键词:教育改革;工程中心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甘黎明(1979-),女,湖北公安人,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讲师;戴鼎震(1964-),男,江苏兴化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JSJG166)、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L09/ 002)、金陵科技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0JGXM-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30-03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教学理论与模式。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教育部还成立了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动物科学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而且涉及到动物生产与加工上下产业链的延伸,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应用动手能力。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以及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还应该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成立中小型生产或贸易企业的创业能力。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必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缩短就业适应期。此外,教师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专业的实践和理论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业务能力的核心内容。“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的方向。然而,由于建设的环境与条件的制约,传统的实训基地规模不大,科研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时间不稳定,造成动物科学类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管理水平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学院智力资源优势与社会优势资源结合,把各级工程中心作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逐步发展成为以工程中心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产学研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方案,将实训基地资源应用到动物科学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并突破原有实训基地规模不大、科研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时间不稳定的局限,优化资源、合理利用,建立一种“六业一体”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切实培养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了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发展基础、服务定位与生源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倾向。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虽进行了改革,但仍然存在教育内容上阻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方式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学环节上忽视实践教学等问题。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12345”人才培养基本模式。“1”是指一条主线,即围绕南京现代农业对畜牧业的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2”是指两个层面的结合,即坚持兽医学高等学历教育与兽医职业素能教育相结合。“3”是指三类课程,即建设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4”是着力培养由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及社会适应能力所组成的职业能力体系。“5”是指五种建设,即加强应用型兽医学科建设,以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多元化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专业、学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基于工程中心平台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凸显具备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为典型特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培养;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2345”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基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行为、反馈等过程从社会中、从生活中学习,接受社会的教育,逐步学会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减少了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阵痛。
二、实习实训与工程中心结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人才个性的发挥中起了重要作用。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3344”实践教学体系:即坚持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搭建专业实验实训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构建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动物科学类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与教师授业、精业、拓业“六业一体”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组成的四层次实践能力,形成学生创新创业长效稳定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积极引导大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吸引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通过全过程、多方位及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指导,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较前沿的科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知识更新缓慢的不足。
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验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形式有重点建设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室(如“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室”、“动物生产实验室”、“畜禽遗传繁殖及育种实验室”、“畜产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实验室”等)、校内生物园(如饲料生产实验区、畜禽生产养殖区)、实用技术服务中心。主要用于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生产实践、动物疾病、畜产品加工等相关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围绕地方经济开展“三农服务”。但是,由于经费等问题,能建成制度完善、设施齐备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学校为数不多。因此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工程中心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双赢。如图1所示。
三、积极开拓智力资源,构架各级工程中心平台
利用兽医学重点学科的平台建设成果开展了基于工程中心平台的“六业一体”动物科学教学实践基地运行机制研究,共建了基于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动物疫病诊断与控制实验室及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以江苏省(迈斯克)肉类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共建了“畜产品安全检验实验室”;以江苏省新型兽药产业创新联盟为平台共建“中草药药理与毒理分析实验室”。这些平台建设既保证了学生的实验、实习质量,又促进了创新、创业及教师的授业、精业及拓业能力的提高。如图2所示。
肉鸽产业是南京市现代养殖业新兴特色产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仅南京市六合区东沟镇种鸽规模就有20万对,年出乳鸽300万只左右。但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肉鸽的疫病日益严重,并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已经成为制约肉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依靠与南京东沟鸽业有限公司及南京市六合区新禹河鸽业专业合作社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共建了“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11年获得南京市科委立项。基于这一平台共建了“动物疫病诊断与控制实验室”、“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这一平台不仅解决了生产实际的肉鸽疫病防治问题,还促进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动物疫病防控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教学质量。我校第一个学生主持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治疗鸽毛滴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获得授权及“大肠杆菌检测试剂盒”等5项外观设计专利都是在这一平台上获得的;师生共同申报了5项与肉鸽产业相关的发明专利;在各类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如2009年动物医学系“大学生肉鸽养殖创业团队”获得团市委举办的“成业栖霞”创业大赛第10名;“一种鉴别肉鸽雌雄的PCR检测试剂盒”获得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三等奖,动物医学学生创业团队“鸽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加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仙林科学城-挑战杯”大赛银奖。与鸽子疫病相关的毕业论文质量也较高,有2篇获得校级以上优秀论文。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该平台有12名学生参加研究生录取考试,研究生录取率达到80%以上。
四、发挥科技服务平台优势,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所有动物医学老师都要通过不同形式轮流下基层,一是“博士教授柔性进企业”,参与兽药厂、养殖场等;二是通过南京市“科技帮扶科技服务平台”开展肉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三是通过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服务平台锻炼提高生猪养殖与疫病防治水平;四是通过教师指导大学生围绕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展开实训,申报专利……诸多形式的实践锻炼一方面提高了教师临床水平,促进了师生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师生能力的提高也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专业建设。
打造高学历结构与兽医执业资格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学历上力求60%以上的教师具备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接近100%;并要求兽医学不同方向的教师博士比例合理;执业资格上以获得“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为目标。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合作培养“名师”、“名医”,培养一支敬业精神强、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水平与应用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生产上能满足动物防疫、畜产品检验、兽药研发及宠物防病与保健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鼓励学生选择与企业合作的生产实际课题。近年来,毕业论文设计来源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共有89篇,来自于企业生产的课题183篇。还引进使用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的动员和准备、中期和后期的检查、监控工作,保障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五、特色与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较早地适应就业,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自主创业。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了一种人才培养与准就业的关系,对企业而言,缩短了就业培训期;对高校而言,提高了师生的实践技能。
拓宽了本科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有机会接触较前沿的学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获得了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弥补了传统本科生教学中知识更新缓慢的不足,激发了他们考研继续深造的可能性。
该平台形成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运行培养新模式,有利于高校的人才资源与省市级工程技术中的生产资源、科研资源、经费资源的整合、互补,促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研究将提供实训基地的市场化运行模式,既有助于企业的产业升级,又能够减轻就业压力。企业与高校之间有经费投入,科技创新有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还能有效解决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建立了成果共享机制,对联合申报项目、共建研发平台、提升企业级别及培养应用型人才均有帮助,形成了互惠双赢的合作格局。
教师指导实训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科研水平、跨专业知识也会明显提高,提高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指导加强了师资队伍中高级应用型师资力量。
六、结语
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通过构架工程中心平台把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以现有的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江苏(迈斯克)肉类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实训基地,构架工程中心平台,利用其资源充足、科技创新水平高、管理规范等优势,克服了传统的校外实训基地规模不大、实训项目单一、科研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机制不稳定等缺点。建立以科研、创新、生产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考评机制,探讨通过实训基地将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以及教师“授业—精业—拓业”、“六业一体”有机整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及运行机制。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中能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创办科技型公司,成为具有独立创新个性的高科技人才。教师也可在实训的过程中提高“双师型”素质,增强应用型师资力量。基于工程中心平台的动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全校乃至全国高校的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依据和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办[2010]3号)[Z].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理论、实践、科研相辅相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医学院校自然科学类的课题经常涉及免疫组化技术、蛋白免疫印迹技术、PCR技术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前沿实验技术的实验项目,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关系密切。通过早期的简单科研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习惯[4];通过科研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应用、拓展所学理论及基本技术,同时获取大量的课堂上学不到的先进技术,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2用人单位及自身长远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较多,多数就业于医院检验科,另外还有医院的输血科、病理科、医学遗传诊断室,也有就业于血站、防疫站等医检岗位。尽管如此,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医检岗位日趋饱和,竞争越来越厉害。医学类单位的长远发展与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具备科研能力的毕业生将更受欢迎。同样的道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医学类单位的进步或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
2根据现况实行优等生试行机制
近年来,我国各地生源数逐年减少,而各高职院校却又不断扩招,生源结构出现多样化,导致生源争夺日趋激烈,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且显著下滑,这些现象给高端技术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较大的挑战[5,6]。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优生越来越少,学困生不断增加,出现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多。这种情形下,实行分阶段、层层择优的促进式科研能力培养更为合理。具体设计如下:
2.1第一阶段—全面激发兴趣阶段
第一阶段面向的是全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时段是第一学年。这学年主要授课内容是基础学科及专业基础课,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基本技术都还较陌生。首先,可以定期让学生们听取科研知识讲座,可以邀请有名望的医学检验领域佼佼者普及科研相关知识,分享他们的科研之路;其次,分批组织学生参观本院的医检实训中心及医检所、医学检测科研分中心、药学科研分中心等科研基地。在此阶段以“听”、“看”为主,通过成功案例及先进设备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课内及课外知识的热情,激发其科研兴趣。
2.2第二阶段—部分优等生熟悉锻炼阶段
结合第一学年的考核成绩,选择学习积极性高、成绩优秀的部分学生,利用第一个暑假及第二学年上学期的部分时间分配到各个科研基地熟悉锻炼。通过此阶段前沿性实验项目的接触、熟悉、学习,特殊训练出来的这批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掌握第二学年的专业核心课程,可以起到在理论课上激活课堂气氛,在实验课上帮扶其他同学的作用。
2.3第三阶段—优中择优进入科研组,完成简单的科研课题
第三阶段包括第二学年下学期、第二个暑假和第三学年。高职医学生属于三年制专科学生,第三学年进入实习阶段,科研设计与实践在进入实习之前完成,论文撰写在毕业之前完成。因为科研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能力、耐力与刻苦,也因为条件所限,进入这阶段的学生是从第二阶段当中进一步择优选拔而来。在本阶段,这些学生正式进入科研组,分配给相应指导老师指导,一个指导老师带2~3名学生。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所研究的项目指导学生完成某一相对简单的课题研究。以本人在研的有关类风湿关节炎凋亡机制研究的课题为例,指导流程如下:首先是科研设计,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文献,了解类风湿关节炎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查阅某几个指标分别在类风湿关节炎及其他疾病的研究进展,找出可研究的亮点,通过指点让学生逐步设计出研究方案。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什么是细胞凋亡,细胞凋亡途径主要有哪些,指导老师给出的指标是处在凋亡途径的哪一位置,起着哪些作用等等。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查阅文献,再结合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在自主探寻答案、逐步完成科研设计的同时,拓展了知识面,并提高了自学能力。科研设计审核通过以后,进入实验环节。本课题涉及的实验技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实时荧光定量PCR,一个是蛋白质免疫印记。实时荧光定量PCR主要涉及到总RNA的提取、消化DNA、RNA琼脂糖凝胶电泳、RNA反转录、CDNA与引物质量检测、管家基因标准化、定量PCR检测、结果分析等环节;蛋白质免疫印迹主要涉及到蛋白样品制备、蛋白含量测定、SDS-PAGE电泳、转模、免疫反应、显影定影、凝胶图像分析等环节。实验的成功与否,前提是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的细致和精准,步骤操作的复杂和繁琐程度考验着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如蛋白质免疫印迹的凝胶电泳环节,玻璃的清洁度、胶溶液配置的比例性、倒胶的平稳及时、加样的准确性与轻柔度等等,都关系着凝胶电泳的成败。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学到了医学检验相关前沿技术,还锻炼了做事的耐力和毅力等综合素质。最后是数据分析与论文攥写。学生在实习阶段,可以在指导老师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完成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提交科研讨论组审阅通过。论文的撰写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的科学态度。
2.4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学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科研组,又通过科研设计、课题实践、毕业论文等多关真真切切的考验,学习、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对此,学院可以通过颁发科研奖学金及相应证书予以肯定,对他们加以鼓励和鞭策,从而对其他学生起到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