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7:00
导语:在化学与医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话语文化 传统文化
在话语风格方面,中国人多依赖暗示性的陈述,避免直接阐述,并偏爱使用比喻和类推解释阐明观点。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中国人在陈述、解释、阐明、辩论其观点时是循环性的,缺少英美人那种复杂而有力的辩论方法和辞令。在批评或劝告对方时,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双重否定、低调陈述或历史典故,虽然间接,但很有效;在提出请求时,中国人会尽力避免说出伤面子的话,避免表现出妄为、渴望、自私的语气和态度。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材中,这种积淀了传统文化的话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常体现为:
称呼。《阿Q正传》中阿Q宣布“造反了”之后,赵太爷为何要叫他“老Q”?赵白眼也要叫他“Q哥”?而假洋鬼子在未庄人面前为何要称“革命党”为“洪哥”?这里便有一种文化的意义:在汉民族文化传统中,称“老”意味着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称兄道弟则说明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在欧美,“老”则是衰弱、无用的同义词,人们最忌讳称老。只有了解了这些称呼背后所隐含的意思,才能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把握。
谦称。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但很多时候,谦称的背后表现出的是说话人的高高在上和虚情假意。《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贾母说话的语气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她对迎春姐妹们的念书态度不以为然,谦称“不是睁眼的瞎子”的背后反映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文化观念牢牢地盘踞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此,聪敏乖巧的黛玉也听懂了。所以,后来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便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可见,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是多么的脆弱敏感、小心谨慎。
穿着。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为何湿的是“青衫”呢?这就涉及古代衣服的质料、颜色表示地位高低的服饰文化。古代“白衣、白丁”是指平民百姓,穿红着绿者是有品位的官员,而黄色则只有帝王才能用,“黄袍加身”即是登基为帝。依唐制,朝廷命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知晓了这种服饰文化背景,我们才能深切地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的情感内涵:他由一个朝廷谏官一贬再贬为着“青衫“的九品小官,心中该有多少郁愤和凄苦,“青衫湿”也就不足为奇了。
座次。《鸿门宴》中有这样的描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俗,室内的席次是有等级、地位差别的。以东向(坐西面东)的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排席次,同室内。依礼,刘邦为客人,本应居首席,东向坐。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项伯因是项羽的叔父,辈分高,故与之同坐首席,次席也安排自己的谋士范增坐了,而把客人摆在了第三等的位置,连范增也不如。至于刘邦的谋士张良,则只有“西向侍”的资格。这种座次安排是颠倒的,由此反映出项羽对刘邦的轻辱。这一细节,深刻地揭示了项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的性格。
讳饰。《礼记・曲礼上》有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讳饰作为礼数渗透了汉民族文化。《药》中华大妈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儿子“痨病”,便感到不快。《祝福》中祥林嫂在别人的祝福时离开人世,短工用“老了”代替“死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通过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回避“死”字,既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不愿承认“马克思已死”这一残酷事实的极度悲痛心情,又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中的“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作为最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内心悲痛欲绝又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而对于读者和听众来说,经过作者这么一“讳饰”,就感觉刺激小多了,情调也缓和了,并且与追悼会的氛围相吻合,更便于人们接受,这在教学中应加以细辩。
信仰。以下两例可看出东西方的信仰的差异:一是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窦娥冤》);二是父亲,父亲,看在圣母的面上,看在十字架的基督面上,看在所有的圣灵面上,看在你灵魂得救面上,看在我性命面上,你不要动它(《守财奴》)。
总之,话语的文化意义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学习时要结合课文语境和汉文化传统对教材中话语的文化意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深入发掘,促进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状态和思想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转化研究的概念,指出基础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到临床应用中去。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的科研模式———BtoB模式应运而生,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发现的新问题回到实验室实现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其实质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转化医学强调针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其中心思想是将临床问题与基础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快转化医学的发展,首先就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时,往往需要重新培养实践能力,而临床医生又缺乏将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的能力。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互脱离的医学教育,难以适应当前医学的发展。因此,将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医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转化医学理念引导医学教学改革
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医学人才。为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教学改革。首先,调整教学内容。医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在确立以基本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将各专业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应用贯穿到教学中,使医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对攻克疾病的重要性。在讲授具体知识点时,不仅要讲清基本原理,更要说明该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开展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其次,改革教学模式。目前,医学院校采取的教学模式有基于讲座的学习方法、基于个案的学习方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LBL是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为特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CBL是以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及自学式教学模式,在塑造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有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比LBL和CBL教学模式更有优势,契合转化医学理念,但也存在缺陷,如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为克服这些教学模式的缺陷,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提出了基于团队的教学模式,它结合了LBL和PBL教学模式的优点,注重大班教学的系统性和小组学习的高效性,以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为引导,避免了PBL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现象的发生。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新兴的医学教学模式,已在欧美多所医学院校使用,取得较好效果。最后,还应重视开展医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多开展临床见习、病例讨论、社区见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以解决提出的问题为目标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从临床问题到实验室研究的转化。
3以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师资队伍
论文摘要: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语言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是文化教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渗透文化教育。笔者首先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当前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进而阐述文化与英语语言教学的相互关系及文化教育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加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时时处处反映着文化,文化在任何时候都需语言,文化与语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又包罗万象,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本土文化的习得对学生掌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本内核,而语言又处处浸透出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联,语言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媒介,是其进化的基础。反过来说,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都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是语言的存在环境。基于这种关系,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学好文化,可以促进对语言的学习。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承载的文化。“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二、外语教学与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
1 教材内容有缺陷。目前,大学英语教材所涉及文化背景知识不够完善和系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教师只能零碎地介绍一些课文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这些都说明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还没受到充分的重视。
2 学习动机功利化。目前对学生英语技能评估的标准与英语学习目标严重脱节,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普遍较为“功利”。考试压力、学位要求、等级证书数量、就业市场竞争等使学生无奈地被迫接受英语学习。学校以四、六级通过率来考评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多以拿到四、六级证书为最终目标。
3 考试指挥起误导。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英语考试一直以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一个错觉;学英语就是学语言。因此,在考试引导下,学生自然就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上,而对语言所承载表述的文化内容视而不见。
4 教学环节有偏差。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来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而忽视运用。目前不少老师也注意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受种种因素制约,教学思路和方法基本上还停留于传统模式。授课重点放在语言结构的教学上,忽视文化教学,把语言与文化截然分开。这样,大学英语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着重词句讲解的老俗套,文化知识也就成了英语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内容。
三、大学英语中文化教育的意义
1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的大背景。
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让学生抛开英美文化而去孤立地学习英语语言,就不能使其了解英语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这样是永远也不会真正掌握英语的。在语言交际中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形成交际障碍。可见,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仅注重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文化背景知识融会其中。所以,我们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融入文化教学。
2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互补的。
由于语言与文化特殊的亲密关系,在语言中学文化,在文化中学语言,是可行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学生“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的片面认识和长期形成的低效乏味的学习习惯,让“英语学习”在“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中更加具体、灵活、有的放矢。
3 通过文化教育培养文化素质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为特点的课程,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应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借助于文化知识传授,帮助学生探索英语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站在文化高度,挖掘课程中文化教学内容,通过课文中所涉及和反映着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风情等等的分析,帮助学生逐步领会其文化内涵,把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灵魂,二者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人类思维的产生,还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实现,以及思维成果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也说,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类要生活,社会要发展,历史要延续,知识要传递等等,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具有高级功能的思想交流工具,尤其,离不开教学语言,因为它比普通语言更有科学性(具体表现为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启发性、教育性.化学教学有自己的特征,如定义、定律、化学用语等内容,科学性强,用词严谨.我们理科老师的教学语言虽不必成为语言学的范例,但合乎规范、逻辑性强、字斟句酌、准确精炼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准确、简明、清晰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试想一个老师讲课语无伦次、病句连篇,学生怎能听得下去,思绪又怎能不混乱.也有的老师,教学语言很随意,疏不知往往一字之差,将使所讲定义面目全非.如电解质的定义是“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其中“或”字若误为“和”字,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若是非电解质,应用“和”字而不能用“或”字.因此,教学语言要字斟句酌.一个好的老师,在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应努力追求自己的语言风格,因为课堂语言是老师对教材的认识、理解、把握、感受,经过艺术加工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朵艺术小花,自然就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柔美细腻,或幽默风趣.如果每个老师都注意并具备自己的语言风格,学生听课就会变成一种享受.
二、抑扬顿挫,声声入耳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如果老师讲话毫无层次,如平川走马,就会使学生感到紧张疲劳、呆板乏味.如一味拖泥带水,学生不得要领;放连珠炮,学生无法思考;过于高亢,学生精神紧张、头脑发胀;过于低沉,学生又容易精神分散、昏昏欲睡.一个优秀老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当缓则缓,当急则急,抑扬顿挫,快慢适中,节奏分明,声声入耳.试想,如果一个老师运用语言能缓如小桥流水,温和轻柔;或势如疾风,痛快淋漓,自然会使听者心潮起伏,引起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对教学内容心驰神往.但是这种节奏必须“溶化”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可单纯追求节奏感而使语言游离于教材之外.如化学课中的原理、公式、计算的关键之处,节奏应放缓且语气略强,使学生听课时有理解、回味、记忆的余地;而引用过去学过的知识,且是学生很熟悉的,就应快讲.如讲强电解质的概念后举出种种实例,便可如线断珠落般倾出.在讲解例题时,第一遍宜慢、细、重;当学生已经理解掌握后,老师引伸、扩展、举一反三时可快讲.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信息量.
三、诙谐幽默,风趣自然
幽默是笑的酵母.一个好老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风趣的、耐人寻味的,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消除疲劳,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交融师生间的感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使课堂气氛情趣横生,自然也可使学生享受到一种美.如我讲高炉时说:“高炉大家没见过.这不要紧,我口袋里就有一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贴有高炉邮票的卡片.再如,讲评作业时,我在黑板上写出这样一个化学方程式:KNO3+NaClKCl+NaNO3.之后我问:“这个反应能发生吗?”“不能”,有人回答.“为什么?”我又问.“没有沉淀.”又有人回答.我说:“这好办,我就叫它沉淀.”说完,我就在“KCl”后面添上一个沉淀符号.这时,有人发愣,有人发笑,我便说:“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可这就是在座的一位同学的大胆创举,他可以不顾客观事实,喝令”KCl“沉淀.”总之,化学课内容丰富,材料甚多,只要老师精心构思,即便是一个很枯燥的问题,若运用幽默的语言,也可以妙趣横生,效果颇佳.但要注意,幽默风趣的语言必须紧扣教材,高雅诙谐,切不可油嘴滑舌,甚至流于低级趣味.
四、喻物拟人,大胆夸张
化学也是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学科,而微观世界的千姿百态是我们用肉眼所无法看到的.虽然化学实验可以弥补一些不足,但绝非全部,而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喻物拟人的手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思考.如讲“铝”时这样说:“在金属家族中,铝是年轻的一员,自从霍尔的'电解冶炼铝'问世后,铝才走向千家万户,出入寻常百姓之家.”又如讲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元素,尤其是镧系元素、锕系元素等,可以说它们的结构、性质极为相似,犹如孪生兄弟一般居住同一室(同占一格).使用夸张的语言,也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讲解物质结构时,我这样说:“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原子内部探索这个小小世界的奥秘了.”同时也要注意,夸张要大胆,但必须在情理之中,合乎逻辑.
五、委婉含蓄,模糊留余
老师在讲授化学知识、原理或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时,正叙直答、和盘托出固然是淋漓尽致,但没有给人回味的余地;若老师在讲某些原理和问题时,从侧面间接、委婉、含蓄地表达,即露一点端倪、作一点提示、发一点先声,就会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益于其发展思维能力.如讲Fe3+的氧化性时,这样说:“铜是一种不甚活泼的金属,但它在溶液中却能被Fe3+氧化成Cu2+,如果在Fe3+的溶液中放人铜片、锌片,情况又如何呢?”讲到这里,戛然而止,自然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思索,并且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又如讲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这样说:“我们从初中化学知识中就已经知道,就原子核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18个,要说去年我们知其然,现在就应该知其所以然了.”究竟为什么,老师并不直叙,而留给学生去思考.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老师有时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讲一个与其相似的例子,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有益的.在中学化学课上,老师还必须经常使用一些模糊语言,因为中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范围有限,如果讲得过于详尽,会增大难度;若使用模糊语言,反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如讲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时,一般说来,同一主族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含氧酸的酸性,依自上而下顺序减弱(H2SO4和H2SeO4性质反常);又如讲强电解质举例时,这样说:“强酸、强碱和我们所熟悉的盐都是强电解质”(盐也有弱电解质,但中学课本中不常见).上述语言中的“一般说来”和“我们所熟悉的”就是一种模糊语言.作为一个老师,使用模糊语言只是一种教学艺术,但自己对这些问题不能模糊,而且要了如指掌.因为学生中的有心人可能会找你深究,这时就不能再讲究“语言艺术”了.模糊是自己留有余地的.六、切用时空条件,创造优美教学意境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地点传授教学计划预定的教学内容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学语言要适应这种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要注意充分合理利用,语言速度要适中,时间分配要科学;在空间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空间的大小,有效地控制教学语言的音量和音调,使前排听了不觉震耳、后排听了不觉吃力.另一方面,教学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应突破这种时空的限制,这是指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在“有限中求无限”,创造出超时空的教学意境,使学生感到虽然下课了,但老师的话所引起的思索还在脑海里回响不绝.
【关键词】两希文化医学词汇职业精神
两希文化,即西方文明源头的的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无论在中世纪还是现代,对西方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在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借鉴两希文明中的人文精神和医学语词的文化蕴涵,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文化素养。本文将以由华仲乐主审、朱琦主编的《医学英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教材为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两希文化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两希文化是医学英语词汇的重要来源
词汇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古希腊文明中的神话故事和哲学文化、古希伯来人的宗教文化、生活习性与经验医学都是构成现代医学词汇的主要源头。
1. 古希伯来人已会区分不少疾病,如瘟疫、麻风、痔疮、火症、发热、癣类疾病等。如在《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第28章中:“The LORD shall smite thee with a consumption, and with a fever and with an inflammation, and with an extreme burning, and with the sword, and with blasting ,and with mildew; and….”(耶和华要用痨病,热病,火症,疟疾,刀剑,旱风(或作乾旱),霉烂攻击你。)此处的consumption意指肺痨,即现在医学英语中的(pulmonary) tuberculosis,phthisis(肺结核);inflammation(火症)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炎症,发炎(phlogosis);extreme burning在此处指疟疾,现代医学英语中helopyra,malaria,impaludism均有此意;而句中的mildew(霉烂)等同于“糜烂”(erosion)或“溃疡”( ulcer)。
2. 一些疾病、药物和人体器官的名词直接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彩虹女神Iris,专司为诸神报信,人们便以她的名字命名为虹膜(iris);睡梦之神Morpheus掌管梦境,1806年,药剂师F.W.A Serturner 从生鸦片溶液中提炼出一种有机化合物,有镇痛麻醉的作用,他将其命名为morphine(吗啡);又如ECG(Electrocardiograph),在希腊神话中,有一美少年Narcissus,因被宙斯贬下界来到一森林,森林女神Echo与其相遇,因其英俊貌美而坠入情网,但赫拉嫉妒Echo的美丽,施法令她只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而不能作出自己的回答,后来便以Echo表示“回音”,医学领域由echo构成的术语也相应而生,如“echocardiography(心电图)”、“echoencephalogram(脑回波图)”、“echosonogram(超声回波图)”。而Narcissus后来竟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并日渐憔悴,最后滑入水中而死,死后的地方长出了水仙花,因此narcissus不仅指“水仙花”,还指“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症)。
二、两希文化是医学职业精神的源泉
孙福川指出“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业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所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所肯定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职业风尚的总和。”两希文化中的医学、哲学和宗教文化与现代医学职业精神息息相关,从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到希伯来人的宗教仪式和经验医学,无不展现了谦逊、仁慈、客观、自信、崇尚艺术的情结和一种普遍的人类自关怀。
古希腊人民认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是医神Aesculapius的后代,他一边游历一边行医。他指出,医生的艺术包括3件大事:疾病、病人和医生。医生是艺术的仆人。治疗艺术的最高职责就是治好病人。医疗的艺术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他制定的医务道德誓词“Hippocratic Oath”便是现在的国际医务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医学文化也是希伯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了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色彩、卫生与疾病预防和隔离的关系,熟知古希伯来人的生活习性与养生保健,便不难理解希伯来医学文化中所传递的创新、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可以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医疗艺术素养。
三、两希文化是医学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基础
两希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哲学发展、民族历史演绎等无不与医学文化紧密相连,将这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如:教材中出现的WHO(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MOH (The Ministry of Health)所配插图都有一个“蛇杖”的标志。蛇与医学文化的关联在两希文化中均有记载描述。《旧约》中,摩西带领以色列民众离开埃及回家乡的途中死了许多人,耶和华让摩西制造一条铜蛇,将死的人只要望一眼这铜蛇便活了。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Aesculapius是医神,总是手持缠着一条蛇的令牌,健康女神Hygeia也总是手臂缠蛇。在古代欧洲人的眼里,神祗们是依靠蛇灵来治病救人的。如此,蛇杖就被定格为医卫各行业组织的标志。
两希文化对西方医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的宗教神话故事是构成医学词汇源源不竭的动力,其哲学对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凡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有选择性地对两希文化加以利用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医学英语知识的同时,完善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春艳 论希腊文化在医学英语中的作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关键词:文化渗透;英语教学
中学生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族文化。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展示,来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和文化感受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那么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因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1.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英语教学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这为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在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同时,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很有必要。如在学习《No Boundary》时,学生会了解到霍金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伟大事迹。现在的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感到枯燥,不时尚,因为科学家的概念似乎离他们太远了,特别是在分析学习语言点的时候,边讲语言,要边讲语言相关的文化或故事。因此,我为了让课堂更吸引人,就在课文里描述他的科学精神的同时给同学们讲述霍金的有趣的生活故事。记得有一次,我讲述了霍金在参加宴会时用他灵活的轮椅给全场跳了一段他自编的舞蹈,在场所有人哗然。学生听完故事后也很难想象,自然而然打破了他们心中科学家的古板形象,他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快乐地向这位可敬的科学家学习。另外,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也是老师可以下功夫的地方。《时间简史》,肯定有部分学生看过,我就让一些学生介绍这本书,就着学生谈到的有意思的遥远星系、“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黑洞,夸克,反物质,“时间箭头”等,选其一二来作个科普常识的介绍,我相信理科的同学会特别感兴趣的。我通过给学生介绍这位外国科学家的研究对象和科学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外国科学研究的文化以及成就,让他们体验了一个新的世界。还有在学生学习《The Merchant Venice》时,我也有一些独特的课堂安排。戏剧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而要引导学生去欣赏英国戏剧大师William Shakespeare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因此我安排学生从这些融入教材的内容出发,观看影片片段或对白或辩论,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并对目的语国家或其它国家现存的典型社会问题进入初步的认识。总之,课堂的呈现形式可以各式各样,只要能在一节课里给学生在兴趣上有些激发,或在思想上有一些碰撞,或在思维上有一点点变化,都是成功的。
2.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消亡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让词汇有了灵魂。在《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课文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所存在的词汇上的区别,以及英国人和美国人如何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同样的含义。并且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铺开,高考对学生词汇的数量要求逐年上升,那么这么多的词汇,就布置学生去死背,那是不行的,我们的课堂词汇教学应该让这部分学习变得更有趣和更有意义才行。因此,我建议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在讲解词汇时给学生讲讲他们背后的故事。比如,在讲解avenue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avenue:林荫道;美国纽约市南北向的街道;street:东西的街道;drive:私人住宅内或公园内的车道;boulevard大马路。还有我们在教一些西方谚语时,如a deer in the headlight; blow hot and cold等,都是值得我们挖掘的。我相信这些东西会给学生实际的生活应用带来帮助。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3.在英语口语及听力训练中
口语是语言交流的基本形式,包括言谈、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将结构、功能与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在组织课堂活动时,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可能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例如在《destinations》中,listening部分是有个女孩有一个免费旅行的机会,但是要和其他人竞争取得胜利才能得到这个机会。竞争要求个人陈述自己的三个目的地,并陈述自己选择该目的地的理由。我认为在听力前可以给学生介绍听力内容中六个城市的特色或者给学生自己课后准备,然后课上给全班分享。总之目的就是给学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眼见。接下来在speaking部分,顺接着听力环节,假如你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在机场,餐馆,旅馆等处遇到服务质量不好时如何表示抱怨及如何对这些抱怨做出解释,道歉或辩护。在整个环节中,对学生实际语言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要知道在面对这些困难时,该如何表达地道,并且懂得哪些语言才符合国外语言的习惯等等。所有这些任务,学生都能在国外文化的雨雾中熏陶和享受。
4.在英语语法教学中
语法主要总结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彼此的关系及词法,或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体现在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逻辑形式结构,而且语言是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在心理上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王教授明天不回北京。”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Professor Wang will go back to Beijing tomorrow。”而不能说:“I think Professor Wang won't go back to B。J tomorrow。”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 did you?”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 we did。”而不是“No, we did。”。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那么要实现这些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绝对无法忽视。
三、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要广采博览、厚积薄发,必须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成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信息,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借助所学文化知识去增强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还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1.更新教学经验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师过分重视基础的问题,许多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也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随着现代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这一要求同样反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新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也给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以文化教学为基点、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桥梁,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文化修养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首先,要重视教师英语文化课程培训,各教育机构要强化在职教师的文化培训,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举办文化培训班或文化讲座,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其次,教师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文化修养,阅读大量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等。再次,要重视文化教学。所谓教学相长,是指学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教同样也是促进教师文化素养提高的途径。假如一个英语教师自身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却不愿意花时间或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而不能称之为一个教书育人的教育者。不可否认,当代中学英语教师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工作量增加,心理压力也加重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文化教学的理由。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无谓的重复练习和作业批改上t还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试着变通一下。例如,组织学生亲自参与英语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这既能使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又能使学生掌握特定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我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中学阶段,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梁镛,跨文化的外语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宋桂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解析化学,特殊理会
巧妙地采用特殊化的记忆方式去理解化学,让充满激情的学生体验化学课堂教学的快乐,这不仅能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超出寻常的活力,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满腔热情.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1.977g/L,可记忆为“要点酒吃吃”;地壳中列前三位元素O、Si、Al可记忆为“养闺女”;再例:学生常常很难记住一些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教师则帮助它们重新排列:铁、铬、锰、钼、铜、硒、氟、锌、钴(铁哥们,摸点东西不辛苦),学生听了往往觉得非常有趣,一下就容易记住了.
活化化学,表述灵动
常言道:教学有法无定法,关键在得法.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再恰当也不过了.化学教师谈吐得体,用词新颖,表情丰富,富有激情的教学手法,都来自于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功底.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把化学知识讲授得通俗易懂,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身课堂,心旷神怡,兴趣盎然,把学习化学当成了一种快乐的享受.例:CO还原CuO,此反应化学方程式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也不属于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可以标出“#”符号,可以理解为“四不象”,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类,学生看了这个字,忍俊不禁,岂会再错.再例:用CO和H2“早出晚归”,而酒精灯“迟到早退”比喻CO和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玻璃管内黑色CuO粉末变为光亮红色的Cu,可理喻为CO和H2使CuO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CO和H2最后停止加热,则防止生成的铜再度被氧化变成了氧化铜可谓之“涛声依旧”.
亮丽化学,多变新异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极易造成学生学习枯燥,感觉没有新意,教师则时常授予合乎当代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让新意的亮点频频出现于课堂,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充满活力.教者激情奔放,学者情绪高涨,教学双方都相得益彰,教学效果大为增强.例:讲授“空气”,教师与学生互动,每人可以伸出双手,然后轻轻捧起,让学生感受手中之物的存在.或者让学生猜谜,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再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割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原子本身没有改变.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学生互相交换位置,让学生学生感受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最小的粒子.如此的课堂教学,一定让学生终身难忘!
(一)颜色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我们一直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中国人点缀传统节日春节的颜色主要是红色,春联、长辈们给的压岁钱红包、灯笼等都是红色的,红色让春节更加的喜气洋洋。现代社会人们在举行开幕典礼、结婚典礼、大型的会议等多是以红色为主题颜色,红色被中国人们赋予吉祥之意。“red”在西方的文化中代表的不是吉祥之意,与中国的褒义相反,红色在西方人看来是血腥暴力的文化内涵。西方圣经中讲到“红色的恶龙”,红色的恶龙会带来红色的灾难,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属于恶魔的代表颜色。
(二)礼貌文化差异
中国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都非常注重谦虚,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方面都需要谦虚的态度,谦虚是一个人礼貌素养的表现,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尊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一般很少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能力、金钱、地位等,得到别人赞许与肯定的时候也都表现出谦虚的态度,认为是集体或者领导的功劳。当被别人夸奖是漂亮会使用“哪里,哪里”答谢对方,客人来家里做客,客人夸奖满桌丰盛可口的饭菜时,主人常以“没有什么菜”表示礼貌。在西方文化中,得到别人赞美并不会使人觉得受之有愧,而是常以“Thankyou”“谢谢”表示谢意。中国人有时表示的谦虚之意可能会被看作是不诚实。
(三)价值文化差异
对于时间的价值角度,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过去,这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通过电视、电脑能媒体看到中国热播的古装连续剧,这些作品都是以中国过去为历史根基。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更能看到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文化差异比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汉语学习者兴趣
实习所在班级的外国留学生是从不同的国家来到中国的,有的来自临近国家日本韩国,有的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加拿大。课余时间陪留学生练习口语会问一些为什么学习汉语的问题,学生们给的答案多数是因为喜欢中国,无论是喜欢中国还是别的原因,留学生都希望学好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着教师的义务,还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责任。通过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比较,找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一方面可以让留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深入学习汉语
西方人关注隐私的态度要略高于中国人,我们需要理解哪些隐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护意识的。对于个人隐私的界定,西方人常把年龄、是否结婚、工资、身体健康状况等看作是隐私,而中国人则没有那么多规定,很多老人被问及“您今年高寿了?”会很自豪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年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好汉语这门语言就要理解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深入学习汉语。
(三)克服文化差异,提高汉语水平
到一个国家学习一门语言,要经历初学这门语言的新鲜感,之后会遇到挫折,进行调整,可能还要经历文化震荡“culture-shock”,在学习期间克服文化差异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关键。通过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么差异,汉语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启发性教学
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家对“启发教学”都很重视,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理念。留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学习中国文化,理解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二)对比教学
高低情境文化的对比,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人们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负载的信息相对不是很多,跟多的需要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补充,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际者的内心中,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中负载着大量的信息。如中国人请客吃饭后问客人“吃饱了吗?”,西方人可能会理解为吃的量是否足够,而中国人真正表达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吃的好不好,饭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让学习者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提高汉语实际交际能力。
(三)循序渐进式教学
《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特征“学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汉语知识是有逻辑的科学系统,学习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认识规律,学习的过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中国人讲究谦虚礼让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理解中国人“哪里,哪里”的内涵,而不会触犯中国人的文化禁忌。
结语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语言教学 文化教学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成为语言的内涵和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是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仅仅会说一种语言或能用某种语言去读去写,并不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种语言。因此,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文化的学习当然也不能脱离语言学习而单独进行。作为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文化教学;因为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形式提供的只是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的客体信息,离开了语言内的文化涵义和文化背景,语言就失去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然而,现在中国的一些教师还没有认清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还没有从传统的英语教学误区中走出来。他们只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几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语言所表现的英美文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学生也仅仅是为听而听,为读而读,为写而写,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成绩;殊不知因为忽视了文化的学习,使得说与写的内容空洞不深入,缺少深刻的思想,甚至因不了解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差异而犯错或闹出笑话,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
正如前面所说,文化是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文化知识的缺失和匮乏最终导致语言学习的失败。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认为在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授,重视中外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价值取向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价值观的不同上。
首先是关于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的问题。在中国,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让位于集体利益。这种取向使得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但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谦虚,并缺乏个人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个人权力和自由,在英文词典的合成词中,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就有一百多个,如self-control,self-reliance,self-esteem等,从这可以看出“个人”在英语文化里的重要地位。“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完全依赖自己而存在,有着极强的独立性。
再一点就是人们对于隐私的态度。“隐私”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难以掌握。在中国,我们可以随便问一个人的年龄、工资、婚姻等,这样会显得关系友好和亲密。然而在英语文化里这是很大的忌讳,对于讲英语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对自我的侵犯。
(二)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喜欢用“吃了吗?”或“去哪儿?”来打招呼,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是一种传统而又友好的问候方式;家中来的客人离开时,主人会送出门口,并对客人说“再来”或“慢走”以示对客人的热情客套。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这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习惯用简单的“Hello”、“Good morning”向人问候,分手时更是一句“Bye”或“See you”就可以了。
在中国,我们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称谓体系,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而英语里的称谓就比较笼统模糊。如在汉语里我们有“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词,而在英语里,“uncle”一个词汇就涵盖了以上所有意思。在英语文化里,人们习惯直呼其名,甚至小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以这样称呼,这在中国却是完全行不通的。
(三)动物联想意义差异
不管是在哪种语言中,人们时常会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使人产生某种联想,而这种联想也往往因民族和文化不同而各异。下面我们就举例谈谈英汉文化关于动物的不同联想意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对于狗这种动物的态度。在英语中人们用“lucky dog”来形容那些幸运的人;把狗说成是“man’s best friend”,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最好的朋友,更加说明了英语文化里狗的地位。然而在中国文化里,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并多用于骂人,如“狗腿子”、“狗汉奸”、“狗东西”等。
在两种文化里人们对于猫头鹰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联想意义。说英语的人认为猫头鹰严肃认真,满腹经纶,更把它当作智慧的象征,于是在英语里就有了“as serious as an owl”和“as wise as an owl”的说法;而在中国,猫头鹰被看作是不祥的鸟,人们常把它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因此惧怕见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
龙在两种文化里都来自传说或神话,却被蒙上了不同的比喻色彩。在西方,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国,自古以来龙就是皇权的传统象征,是一种高贵地位的说明,所以在汉语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中国人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里同一种动物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在学习中要注意这些差异。
(四)词汇内涵的差异
语言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其文化内涵存在着很大差异。
以词汇“西风(west wind)”为例,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西风颂》中,英国大诗人雪莱对west wind进行了高度的赞颂,把它作为力量和希望的象征。在对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希腊神话中,west wind还有一个拟人的称呼叫Zephyrus,他的妻子是花之女神,他的儿子是果实之神,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west wind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成了凄凉、萧条的代名词。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所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相反。举例来说,在西方,人们习惯用“blue(蓝色)”来表示沮丧或消沉,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被用来表示肃穆、严肃;“green(绿色)”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内涵,在西方它可能被联想为“缺乏经验”,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春天、新生和希望。
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着如此多的差异,必然会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造成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仅仅要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更要注意文化的教学。我们要清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运用方式往往表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所以,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而且运用多种方式,如大量地阅读英文原版报刊、看英文电影、录像,让学生处于英语的环境之下,这样便能帮助学生积累英语文化背景,提高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A].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科研究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70-47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