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活化教学论文

时间:2023-04-03 09:47:02

导语:在生活化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活化教学论文

第1篇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语文教师应该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真实的体现“生活即教育”这一教育理论,促进学生思想和个性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提高学生生活认识水平

小学作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另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带给自己的感受,提高对生活事物的认知。最后,要在生活交流中锻炼表达方式和经验,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脱离生活小圈子的禁锢,体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氛围,让作文课堂成为社会课堂。让学生的作文写作不仅可以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界,还可以自由抒发感受和感悟。只有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对生活的体会与体验,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言之有物,抒发真正的感情。比如,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带领学生欣赏校园、城市不同的特点和美好;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将自己交朋友的经历或者与父母相处的趣事讲出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2.作文素材和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作文写作最为丰富和真实的素材,教师应该在作文写作中引导学生在缤纷的生活中发现和总结写作素材,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比如,课文《课堂十分钟》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阅读和了解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属于自己的《课堂十分钟》。另外,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还要注重作文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教师在研究作文生活化策略时,要立足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作文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生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自身成长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留心自己的生活中获得最真实的写作内容。比如,小学生天性好玩,在玩耍中也可以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做家务、小创作、团队游戏都属于玩的范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描写出“玩”的经验和技巧,“玩”的痛快与妙趣,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生活,在作文中描绘出真实多彩的生活世界。

3.写作动机生活化

学习动力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相对于外部动力而言更加具有主动性、自觉性以及目的性。写作动机生活化是指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唤起学生作文写作的内在需要,变外部动力为内部动力,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实现写作动机生活化,就要做到以下两点。创设生活化情景,促进学生的亲身体验。教育学家卢梭认为,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比被动接受成人的说教或者是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要注重生活化情景的创设,实现课堂教学接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校园活动新闻作品的作文写作中,可以以“成语接龙比赛”活动为采访对象,将全班学生分为活动参加者与新闻采访者,进行角色扮演,在模拟中直接体会新闻采访的过程,找到写作的重点,同时也加强对各个人物性格的了解,提高写作水平。创设对话氛围,促使学生思考。生活化教学不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有时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创设对话情景,通过沟通和交流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体验的思考。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保护学生的自由意识,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起到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总结

第2篇

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把职高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因素带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任务和生活化场景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对知识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根源于美国教育学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论。把生活教育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教育,加强政治知识的实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职高政治课的现状

职高学生毕业后将走入社会,运用掌握的专业技术投入到社会建设过程中。通过政治课堂的学习,能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能用敏锐的眼光分清事物的好恶。但是在现在的职高政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重视专业课知识的学习,把精力投入到提高专业技能方面;认为政治课的学习对以后步入社会的帮助不大;教师对政治学科的不重视。这些问题使职高政治课堂的教学趋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政治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使政治课堂能真正提高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好的基础。

三、职高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要使职高政治教学效率不断提高,需要把生活化的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学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政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不仅要把生活化的因素引入课堂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政治的眼光和思维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促使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任务的布置,会让高职学生对政治课堂失去兴趣,会感到政治学习太枯燥。由于缺乏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政治教学枯燥的理论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在进行职高政治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运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进行政治情境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使生活化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和课堂教学任务紧密联系,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营造生活化氛围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是把政治知识融入到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分析和探索。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作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由于职高学生大部分活泼好动,死板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政治课堂中,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使职高学生能充分发挥对知识探究的热情,使他们摆脱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和学习过程的枯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并对政治课堂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设置生活化空间使组织形式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情境和氛围中,学生在学习时也要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学习探究;也可以全部学生围成一个圈进行知识的探究。在没有形式拘束的课堂中,学生在生活化的空间进行学习,能利用他们对生活化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能有效运用知识。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后探究生活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探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在运用过程中把实际生活现象和政治知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开展课外采访、调查活动:去调查农贸市场、超市、商场哪些商品属于绿色商品,以及消费者购买绿色商品的习惯。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

数学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收集到课堂中,让数学课堂摆脱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的教学模式,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联系数学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能够真正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知识,更强调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意识,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提高,也获得了情感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上的进步。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平衡,是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作用的重要手段。

2解决实际问题题型设置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现实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之中,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完美地融入了素质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普遍推广,生活化方式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并在实际课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学会了解答考试题。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是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要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体现生活化,首先应当设置生活化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日常做题训练和考试中,设置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简单的抄袭或引用题库或其它解决实际问题,而应当根据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实际设置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要想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化进程上的功效,教师应当充分观察实际生活、观察学生生活中的点滴,设计符合学生生活现实的解决实际问题。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干和答案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许多题型通常涉及一些学生生活中没有的或不符合生活现实的问题,阻碍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情感上的认知和认同。例如一次小学数学考试试卷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小明坐公交车从甲地到丙地,他先从甲地到乙地,坐了五站公交车,后从乙地到丙地坐了六站公交车,问小明从甲地到丙地一共坐了几站公交车?”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意在应用加法的解决实际问题,在城市生活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但是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对公交车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公交车的站也不是很理解,因此,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和有效的理解。通过这样的题实现生活化的目标也无从谈起。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实际融入数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是生活化的目标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为了增强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之中,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和直观,使同学们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结语

第4篇

语文课堂不一定单单是讲解课文、处理习题,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家电、药物等说明书,先让学生阅读说明,然后给大家具体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不妨对照说明书边操作、边讲解,学以致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语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准。中学生一提到作文训练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遇到好的情境,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触,都可以抄记下来,做日常生活的刻录机,积累多了就不怕没得材料写,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对篇幅长的文章难于读完、读懂并深刻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当编剧,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自编自导,起初可能剧情幼稚,语言欠熟练,但学生热情高,参与积极性高,久而久之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学实践调查的习惯

语文学习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多采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晰的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经过调查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认识很难统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思考、辩论,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作用,还能提高口头训练能力,并促进写作。例如,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学生带手机与学习成绩”调查和“假期与网络使用”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学生都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通讯网络的逐渐覆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日趋普遍,即使学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绝,且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学生自制力差,网络和手机上的游戏等不良信息诱惑着学生,大部分带手机上学和有网瘾的学生其成绩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成为当今社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第5篇

【关键词】 文化生活 贴近生活 文化特色

《文化生活》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充分反映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的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教育,让学生初步树立文化观。同时,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在文化层面。因此,为了突显课程的基本性质,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文化生活》课堂应该体现出本学科特点的独特风格。

1 《文化生活》的教学应贴近生活

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文化。从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文化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的产生方式来说,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教育等途径逐步培养出来的。

理论离开了实际生活,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只有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理论才能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贴近生活的特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使得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肆意传播,污染我们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或亲身经历,然后进行权衡与取舍。在新课导入、活动探究时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材料,启发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教学的三维目标顺利完成。

比如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可以用谢津的歌曲《说唱脸谱》来进行情境设计,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片断——“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也听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来申辩,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这首歌曲既是流行歌曲的范儿,又有传统精华文化——京剧的魂儿,学生非常感兴趣,适当设计问题,学生便明白了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

2 《文化生活》的教学应体现文化特色

凸显观点,是《文化生活》教材编写思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但这个观点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观点,而是指思想政治观点,也就是发挥观点正确价值导向的作用。用思想政治观点来统领知识点,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根本原则。所以我们在把握教学重点时,首先,要处理好“观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凸显其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所以并不是传授具体的学科知识,所以不要看到哲学就讲哲学了,看到历史就讲历史了,看到文学就去讲文学知识了。只有能够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知识点才是我们需要的讲点。

第6篇

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价值观教育也是如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以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的价值事实不断说明、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分析、创设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情境。正如有学者在谈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所指出的:“要选取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要紧密联系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展开情感教育、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理解体会出其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从而自觉地与自身的观念、行为进行对照比较,不断改正错误观点和不良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行为。”[7]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建构必须置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考虑。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是具体实施教育模式的程序性规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在把握模式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基本操作过程的一种程序性规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确定具体目标

如前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目标主要包括:启发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情感、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传播等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总体目标要求。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进而确定相应模式的具体目标。比如,如果我们以“公正”作为教育主题,构建大学生“公正”教育的生活化模式,这一模式的教育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启发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情感和推进大学生践行和传播公正思想。

(二)分析生活背景

分析生活背景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具体分析这一教育主题及大学生相关思想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了解大学生关于教育主题的相关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其中,尤其要关注和分析在大学生生活中及大学生内心可能存在的价值冲突。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的构成及其利益取向复杂多样。可以说,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各种价值冲突就更加无法避免。这一现象必然会反映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而社会生活中以及大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是高校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重要的资源。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和价值教育必须在学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价值冲突对于大学生体认文化的多元化,确立主体性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8]。析生活背景是进行生活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教育内容、选择具体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比如,以自由平等作为教育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教育者就要分析大学生自由平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大学生关于自由平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以及其中可能的价值冲突。

(三)设计教育内容

设计教育内容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深入挖掘和分析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生活性教育资源和生活性教育素材,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设计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目标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才能保证所要教授的思想品德规范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满生命气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教条或其他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东西”,“才能和受教育者已有的经验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激起共鸣”[9]。同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取材于生活,尤其应该努力挖掘一些受教育者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染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要尽可能多用身边的人和事说明、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可感可触、可亲可信的。事实上,在大学生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并不鲜见,用大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价值观思考和共鸣。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下,发现和选择恰当的事例,来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总之,教育内容设计应该坚持科学性与生活性相统一,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教育内容生活化,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

(四)选择教育方法

选择教育方法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按照教育目标相契合、与教育内容相协调的原则,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具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或方法组合。教育方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选择具体的教育方法,既要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的至今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等,也要积极探索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新方法,如网络教育法、隐性教育法等。还可以积极研究并大胆地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成功方式和方法,如价值澄清法、社会行动法等。此外,由于教育方法总是与相应的教育载体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方法可能同时需要多种教育载体。比如,媒体隐性教育方法[10],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者隐去教育者的身份和态度、立场,借助专题化的新闻信息、大众化的媒体活动和故事化的媒体作品,以及吸引大众参与的大型社会活动等,借助情节化的故事和主人翁的心灵表白,间接、渗透式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隐性教育。这种方法就同时利用了传媒载体、活动载体、语言载体等多种载体。因此,在选择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分析和选择与教育方法相匹配的教育载体。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应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教育方式结合现实、融入生活。

(五)开展教育活动

开展教育活动就是具体教育过程的展开,即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利用选择的教育方法,借助恰当的教育载体,将经过设计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模式从理论形态向具体教育实践的转化,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因教育主题的不同会有所区别。但不同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其中心工作就是组织好各种具体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不管开展什么活动,作为教育者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共性要求:一是要精心策划与组织各种活动,如确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团体的规模与结构、确认活动方式、对可能存在的活动障碍的预处理等;二是要切实将教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三是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实效,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表面热闹与繁荣;四是要使教育活动,尤其是实践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六)评价教育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宣传主题布景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干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HfJ~JJ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O台以上,从第l1台开始每台按7O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第8篇

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在一节课中要掌握多个知识点,学生在无形中对化学学习望而却步.在这种学习心态的影响下,如果教师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在这种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化学教学与生活融合的方法与手段

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融合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但前提都是找到合适的生活素材,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运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和研究.

1.利用生动的生活知识

点缀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素材,主要体现在情境和探究.选用形象而合理的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引入,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牢牢抓住学生,从而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时,我采用了在汽车中经常用作装饰的“苹果花”作为情境引入:随着汽车的越来越盛行,苹果花作为汽车中的时尚装饰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使用.两片绿色的叶片和中心花朵会不停地欢快摆动,趣味十足,你们知道是谁为苹果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吗?然后带领学生探究“苹果花”中的动力来源,发现原来是硅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从而进行硅的知识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对硅的印象很深,甚至有的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后跃跃欲试,自己做了一个类似“苹果花”的用硅来发电的汽车装饰品.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形成主线进行科学探究,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氯气”时,我摒弃了实验室制氯气的方法,用生活中的84消毒液和洁厕灵在课堂中制取氯气,让学生根据它们的成分猜测生成的气体.在讲解到氯水的漂白性时,我又播放了一段液氯泄露事故的视频,发现在视频中氯气泄露过的地方麦地一片枯黄,油菜变白.先让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说明氯气的性质可能有哪些?然后进行实验讲解氯水的漂白性.始终将生活中的素材贯穿在氯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探究中,让课堂变得生动丰富,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丰富的生活知识

充实化学练习学生学习后进行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知识,能将知识学以致用.在练习中选用生活素材,既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加强,又让学生通过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对“铝的性质”这个知识点进行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每逢节假日,有些小商贩在街头卖氢气球,他们充气球的氢气是在一个铁桶里反应得到的,请问:小贩制氢气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铁桶不会被腐蚀掉?学生就会从金属和酸溶液制取氢气转换到用铝和氢氧化钠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再看到氢气球时就会想到铝和氢氧化钠产生氢气的原理.又如,在对“钢铁腐蚀条件”这个知识点进行练习时,我变换机械记忆题目,转换为生活情境题:小李晚上在家经常帮妈妈洗铁锅,但有时在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其可能的原因是().A.未洗干净,剩菜和铁反应B.残留洗洁精和铁反应C.铁锅未擦干而被空气腐蚀生锈D.铁锅与空气接触肯定会生锈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可以得到答案,同时巩固了铁锈蚀条件的知识点.

三、总结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研究探讨

一、生活化的课程导入

第一,科学有效的课程导入,对整个物理教学过程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关键,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比如,在讲解关于汽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时,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游泳池中出来时会有什么感觉,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逐步地向学生讲解其感觉的产生是由于汽化带走了热量,并为学生进一步渗透汽化的相关原理与现象等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探究中,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也会更加容易。第二,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难度系数较大,而利用一些生活现象无法呈现的物理概念,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完成讲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和视频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播放关于日食、月食的视频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看不到月亮的整个部分,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发表意见,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再逐步地向学生渗透光的直线传播的相关知识,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知识,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力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摩擦生热的知识,这样学生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了。同时在学生学习物态变化时,由于学生的物理知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面对汽化、液化以及固化等概念时很容易出现混淆的现象。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身边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在包装袋上会有固体粉末出现,而撕开包装,则会出现气体等。

三、物理作业的生活化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比较活跃的阶段,因此教师在布置物理作业的过程中,就可以在结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并通过相互探讨来得出最终的结论。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深入到生活中去进行调查,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四、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对学生传授新颖丰富的物理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准确、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一是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与课下表现。比如,虽然有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爱搞小动作,但是这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往往都比较强;尤其是在学习电路部分的物理知识时,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多加留心,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多给予一些分数,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二是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导向。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身所在小区的居民用电情况进行相关调查,并做出相应的统计表。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强调重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通过讲解实际生活现象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全面激发,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物理知识与生活经验,从而提高物理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有助于教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窦红平 单位: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12):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