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7:03
导语:在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从品种选择、田块选择、施足基肥、精细整地、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田间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化控等方面介绍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从而为小麦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小麦群体质量栽培是获得高产、稳产、低耗能的技术,它改善了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温、光、水、肥条件,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矛盾,使群体与个体之间营养相协调,发育健壮良好,从而促使穗大、粒重、产量高,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耐肥水、抗倒性能较好、分蘖性较强的优质小麦品种淮麦20,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中早熟,幼苗半匍伏,分蘖性较强,叶片上冲,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穗层整齐,茎秆强度较好,株高85cm,是强筋力优质小麦,在栽培上主要依靠主茎分蘖获得高产。
2田块选择
应选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农田基本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块。在播种前开好田间一套沟。周沟宽30cm、深50cm,商沟宽15cm为机开沟,田间畦面5m,土地利用率为92.4%。
3施足基肥
实行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必须提高土壤肥力,以改善田间的温、光、水、肥条件为基础,凡是要获得小麦产量达7500kg/hm2以上的水平,必须要以增施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总施纯氮345kg/hm2(其中基肥占50%,平衡肥占10%,拔节孕穗肥占40%),五氧化二磷112.5kg/hm2,氧化钾97.5kg/hm2。因前作为稻茬,在收割时留高茬还田,秸秆还田约4800kg/hm2,折纯氮18kg/hm2,五氧化二磷10.5kg/hm2、氧化钾27kg/hm2,增加了田间的有机质含量,磷肥以基肥为主,钾肥以追施各半。
4精细整地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精耕细作,采取适当深耕,耕层18cm,破除犁底层,增加活土层,平整畦面,做到上松下实,有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5种子处理
播前对种子进行晒种、选种,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是幼苗健壮的基础,在10月10日播种时,用15%矮壮素和5%拌种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控制幼苗生长。
6播种
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20kg/hm2,播种方法为扩行机条播。若播种的田间墒情较好,田间出苗为78%,基本苗186万根/hm2,10月18日齐苗,始蘖期10月26日。
7苗期田间管理
为了保证麦苗在田间均匀分布、健壮生长发育,及时进行查苗补种、补稀、疏密工作,要夺得10.5t/hm2以上产量,田间管理是关键。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疏密补稀1次,由于冬前气温偏高,促使冬前分蘖大量发生,又结合中耕除草,再次疏苗,通过多次疏密,田间基本达到一个合理的群体,冬前总茎蘖数控在900万个/hm2左右,单株带蘖4.0个左右,为夺取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8肥料运筹
8.1苗肥施用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要适当增施苗肥,能增加叶片氮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叶面积指数,能够促进根系下扎,促进分蘖和幼穗分化,苗期是形成大穗的关键。齐苗后,及时追施苗肥,施尿素75kg/hm2,折纯氮34.5kg/hm2,这次肥料的施用是形成壮苗分蘖的重要时期。
8.2施好拔节孕穗肥
施用拔节孕穗肥能够减少小穗退化数和小花退化数,起到增加粒数和粒重的作用。根据群体过大的施肥原则,在群体叶色整体褪淡,茎基部第1节间定长,分蘖高峰过去时,施用拔节孕穗肥,施尿素225kg/hm2,折纯氮138kg/hm2,于10d后补施粒肥,施尿素75kg/hm2,折纯氮34.5kg/hm2。
9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后及时进行化学除草,用50%乙草胺2100mL/hm2有效地防除苗期田间杂草;用75%巨星15g/hm2加水450kg,进行弥雾,防除春季麦田阔叶杂草。可用5%井冈霉素7500mL/hm2加水1500kg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用15%粉锈灵防治田间白粉病;用15%的粉锈灵加50%多菌宁可湿性粉剂600g/hm2加活力素750g/hm2加水750kg混合喷雾,综合防治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在小麦灌浆充实期,再用强力增产素喷施,起到增加粒重的效果。
1、综合性强。农业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及范围很广的科学体系。从农业结构上来看,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从自然条件看,它涉及水、土、光、热、气等非生物因素;从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来看,它包括播种、施肥、中耕、灌溉、防护、收割、加工、运输、入仓、经营等许多环节。所以,农业科技档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技档案门类。因此,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
2、外业形成量大。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同,它不是在车间厂房里作业,而是在田间作业,既使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是在室外进行。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外业形成量大这样一个特点。即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是在野外、田间形成的。这一特点带来了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积累、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在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中应十分注意这个问题。
3、地域性强。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水文、土壤、阳光、气候等。农业生产的布局、品种、栽培技术等,都因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才有粮作区、畜牧区、林果区、水产区之分。粮作区也有水稻、旱作区的区别,水稻区也有因地域条件的差别而选用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伴生物的农业科技档案,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成份都有很大差异,在形成、管理上也相应带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把握这个特点,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产生效益
1、借阅(借出和室内查阅)、复制工作产生效益
几年来,总站档案室为有关人员查阅写总结、论文、调查报告、汇报、规划、报奖、填报资料、项目申报等查阅利用2000多人次。共有20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以技术档案为依据,一是2008年落实了省级重点农业新技术项目15项3748.75万亩次,总增产116700.74万公斤,总增收221125.136万元。其中:(1)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442万亩、亩产173.4公斤、亩增产20.4公斤;(2)大豆垄三栽培技术383万亩、亩产169.6公斤、亩增产16.6公斤;(3)重迎茬大豆综合栽培技术94万亩、亩产164.6公斤、亩增产11.6公斤(4)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44.6万亩、亩产189公斤、亩增产38.7公斤(5)强筋小麦保优节本栽培技术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6)优质小麦栽培技术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7)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59.5万亩、亩产618.6公斤(8)专用玉米栽培技术369万亩、亩产633.1公斤、亩增产34.1公斤(9)水稻大中棚超稀植栽培技术300.2万亩、亩产591.2公斤、亩增产47.2公斤(10)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技术250万亩、亩产572.6公斤、亩增产27.2公斤(11)优质稻谷综合配套栽培技术200万亩、亩产561.3公斤、亩增产6.8公斤(12)水稻温室-大棚两段育苗高产栽培技术20.2万亩、亩产695.8公斤、亩增产121.9公斤(13)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1382万亩(大豆生产技术规程401.5万亩、亩产166公斤、亩增产13公斤;小麦生产技术规程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玉米生产技术规程730万亩、亩产626.3公斤、亩增产27.3公斤;水稻生产技术规程250万亩、亩产594.6公斤、亩增产59.2公斤),(14)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高效栽培技术97.5万亩(大豆套种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5.6万亩;玉米间种经济作物或杂豆69万亩;水稻育秧大棚综合利用260万亩;小麦后茬复种、复栽秋菜0.5万亩)(15)高效可持续农业——科学轮作体系的示范与推广105.75万亩(北部、东部地区建立玉米—豆—经等轮作方式大豆11万亩;中西部、中南部以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方式玉米91.75万亩;山区以玉米—大豆—杂粮—经济作物方式玉米3万亩)。二是落实了市本级重点农业新技术12项,涵盖了粮食作物、瓜菜作物及其施肥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计划推广5195.5万亩次、完成5448.6万亩。为全市的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主动提供利用产生效益
近年来,总站主动到基层参加技术活动、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提供信息资料、举办展览、调查问卷等,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论文接要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沟系配套、灌水、施肥、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稻套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稻套麦的推广栽培提供参考。
稻田套麦是三麦播种方式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也是三麦播种的一项省工、节本、轻型高效的重要栽培技术。它较常规破茬播种具有适期早播、争取季节的优点,避免了秋播期间长期干旱和连阴雨天气无法耕翻的影响,并能使水稻活棵成熟到老,增加后熟,缓解收种劳、畜力紧张的矛盾;同时可减小耕翻播种中的深籽地中茎过长、丛籽密度过大的危害,易使苗早、全、齐、匀、壮,从而为小麦高产、稳产打下基础。根据多年实践经验,要夺取稻套麦产量6750kg/hm2以上,需掌握如下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由于稻套麦播期较早,且分蘖节多数位于土层表面,易受冻害,稻套麦必须选用抗寒性好的半冬性品种,而不宜选用偏春类型品种。另外,所选用品种应具有植株较矮、株行紧凑、根系发达、中后期生活力旺盛、抽穗后单株绿叶较多、后期熟相好等特性,可选用淮麦20、烟农19、济麦21等。
2种子处理
小麦在播种前应晒种2~3d,以增加后熟和提高发芽率,并做好发芽试验。稻套麦纹枯病发生偏重,可使用药剂拌种,药剂为5%井冈霉素水剂500g或500万单位井冈霉素粉剂50g,对水4kg拌50kg麦种,堆闷3~4h后晾干备用。
稻套麦前期与水稻共生,容易窜高。因此,为培育壮苗,促进低位分蘖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强植株防冻抗倒能力,可用15%多效唑拌种,一般每10kg麦种用15%多效唑有效成分0.6~0.8g,对水1kg稀释后均匀拌麦种,堆闷2~3h后晾干备用。
3适时播种
一般应在水稻收获前7~10d播种,最长不超过15d,其原则是保证麦苗三叶期以前收获结束。播种太早,因其共生期延长,小麦极易形成瘦弱苗,收割时易受伤害;过迟,因其共生期短,一会因水稻收割早田间湿度不够,而影响早出苗、出全苗;二会生长量不足,收稻后易死苗难以达到稻套麦增产的目的。据调查,共生期延长到25d,越冬始期总茎蘖数、3叶以上的大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数分别减少372万个/hm2、262.5万个/hm2、54万条/hm2,苗高增加5cm,最后成穗数减少约1/3,穗粒数和千粒重也相应下降,减产1500kg/hm2以上。具体播种时间为:杂交稻田块9月23日左右,粳稻田块9月28日左右。
4合理播量
根据稻套麦田易早发的特点,以及小麦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栽培技术要求,套播小麦播量以187.5~225.0kg/hm2为宜,基本苗控制在300~375万株/hm2之间。稻套麦由于前期与水稻共生,低位分蘖发生少,分蘖成穗率偏低,因此,为获高产,基本苗应适当增加。若共生期延长,播种量也应适当增加。据试验总结,375万株/hm2基本苗的产量最高,为7329kg/hm2;基本苗为30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的产量均超过6750kg/hm2;600万株/hm2基本苗的产量最低,比基本苗为375万株/hm2的减产17.5%。
5均匀撒播
为确保播种均匀,可将麦种分2~3次撒播,撒播的方法是先顺稻行撒播40%~50%的种子,然后再垂直于稻行撒播40%~45%的种子,最后将剩余的种子撒播在田边四周。目的是为了防漏播、重播,出现缺苗、断垅、丛籽、疙瘩苗。
6沟系配套
在小麦套种前要挖好烤田沟,要求每隔3~4m挖1条沟,沟深15~20cm,保证小麦播后遇雨能及时排水,遇旱能及时灌水,提高田间出苗率。另外,还必须增加沟系密度,以提高田间覆土量。一般采用机开沟,每隔2m开1道竖沟,并使沟土均匀覆盖畦面;每隔20~30m再开1道腰沟,并开好田头沟,真正做到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
7适时灌水
套播前选择晴天,水稻灌跑马水。漏水田、保水性能差的田块在小麦播种前1~2d为宜;耐水田、保水性能好的田块一般在小麦播种前3~5d为宜,水稻自然落干后播种,如遇天气干旱,也可留薄层水,带水播种。
8平衡施肥
套播麦的发育特点是早发苗、易早衰。因此,肥料运筹应掌握前狠、中巧、后重。因为套播麦肥料利用率低,所以全生育期总施肥量应加大。一般产量6750kg/hm2的麦田,需肥为:尿素675kg/hm2、过磷酸钙675kg/hm2、钾肥150.0~187.5kg/hm2、锌肥22.5~30.0kg/hm2。具体施肥措施:水稻收获前3~5d,结合水稻灌最后1次跑马水,施复合肥150~225kg/hm2和尿素105~150kg/hm2。既可防止肥料烧芽,又可促壮苗,满足小麦离乳期肥料供应。套肥严禁用碳铵,以防水稻后期吸肥贪青、迟熟和小麦烧芽死苗现象发生。水稻收获后及早重施壮苗肥,施复合肥525~600kg/hm2、尿素150~225kg/hm2,并均匀撒施优质有机肥30~45t/hm2,盖籽防冻。小麦越冬期或返青期施尿素75~150kg/hm2促平衡、保稳长。根据苗情及时施好拔节肥,拔节孕穗肥是套播麦一生中极其重要的1次肥料,套播麦穗肥分2次施用效果好。第1次拔节肥在叶龄余数2.5叶左右,施尿素75.0~112.5kg/hm2,第2次剑叶肥在叶龄余数1.0~1.5叶左右,施尿素60~75kg/hm2,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攻大穗。抽穗前后结合防病治虫进行2~3次药肥混喷,进行养根、保叶防早衰,提高千粒重。
9化学除草
稻套麦田间杂草种类与一般稻麦连作田相似,以禾本科杂草看麦娘为主。但出草规律不同,共有2个出草高峰,第1个出草高峰是在小麦播后到水稻收获前,出草量约占总出草量的1/3;第2个出草高峰是在水稻收获后到11月上旬,出草量约占总出草量的2/3以上。由于稻套麦根系完露,为减轻药害,除草剂应选用骠马,而不宜使用双磺隆复配剂。化学除草以秋季11月上中旬为主,春季2月底3月初为辅,用6.9%骠马1500~1800mL/hm2加450mL/hm2的使它隆进行防治。
论文摘要:要想获得小麦的优质高产, 除了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外, 栽培技术措施是一大关键。本文就小麦的施肥、灌溉和播期等作一点探讨。
1 施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1 氮肥氮素是影响小麦子粒品质和产量最为活跃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影响到蛋白质含量、组分等指标。蛋白质含量一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但超过一定的施氮量还可能使蛋白质含量下降。施氮量应当根据具体的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及其他栽培措施而定。氮肥对小麦子粒品质的影响还与施氮时期密切相关,适当晚追施氮肥对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更有效,这是由于适当的后期施氮,小麦植株仍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此吸收的氮能更直接地输送到子粒中去合成蛋白质。
1.2 磷肥一般来说在土壤含磷不足或大量施用氮肥的情况下,施用磷肥可以使小麦显著增产,并且可以改善品质。对于子粒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而言,应在充足氮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适量的磷肥; 而对子粒蛋白质含量较低的品种而言,应在适量氮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充足的磷肥。
1.3 钾肥钾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施钾明显增加小麦产量并改善小麦品质,像小麦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对韧性的延长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对面包强筋小麦品质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4 有机肥一般情况下,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产量并增加子粒蛋白质、干面筋含量。在基础肥力较差时,增施有机肥效果更好,在一定范围内,随施肥量的增加,子粒蛋白质含量有显著提高。但其作用不及施氮量和施氮时期显著。
1.5 配合施肥氮钾、氮磷和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小麦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三元配合施用效果优于二元配施,二元配施高于单独施用。氮磷钾最佳用量和配比是氮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技术的核心问题,因为对于不同品种与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小麦吸收氮磷钾的比例有所不同。因此,氮磷钾的最佳用量和配比还应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而定。
2 土壤含水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小麦生育期间的土壤水分状况受自然降水和灌溉的影响。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降雨可增加小麦蛋白质含量,降雨量及其分布和湿度对蛋白质的影响更大些。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一般与降水量或土壤水分呈负相关,一般认为追肥浇水越向后推迟越利于小麦品质的提高,特别是孕穗期处理对小麦品质更有利。但施肥浇水太晚,又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3 播期和播量对小麦品质影响
播期对品质的影响随机性很强。早播、中播产量比晚播产量高,特别是早晚播相比产量相差200 千克/ 亩以上,播期对产量的影响远远大于播期对品质的影响。播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每亩播种量在7.5 千克以下时,随着播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而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却与之相反。播种密度会造成小麦群体结构不同而带来温光等生态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小麦群体质量进而影响品质。播量过大即密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高产的获得,也影响小麦营养品质和商品品质。因此,为实现高产保优栽培的要求,要合理密植。
4 栽培技术措施要点
4.1 优化投肥结构①增施有机肥: 小麦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一般亩施有机肥4 000 千克左右。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②在无机肥氮磷钾三要素中,氮磷钾的总量供应、协调配合与时段分配,是调控产量与品质矛盾的重要手段,一般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补中微”,氮磷钾配比为1∶0.4~0.5∶0.5~0.7,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补充硅、钙、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 中产田要“稳氮磷、增钾、补微”,氮磷钾配为1∶0.5∶0.3~0.4; 低产田要“增氮、增磷”,氮磷配施比例为1∶1。在以高产优质为目标的小麦生产中,综合施肥是达到目的的唯一途径,要摒弃重氮、轻磷、忽视钾的传统施肥观念,尤其在大面积旱薄地的自然条件下,重视磷肥及配方施肥是普及小麦优质化生产的重要途径。③实施“氮肥后移”技术,在拔节期、孕穗期追氮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高。 转贴于
4.2 播期适宜适当早播,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在一般情况下,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8~14℃时,为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在适宜播期内,旱薄地、黏土涝洼地及冬性品种可适当早播,地力高、砂土地和偏春性品种,可适当晚播; 同一品种可先播低产田,再播中产田,最后播高产田。
4.3 合理密植小麦的适宜播种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各类麦田的适宜基本苗为: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早播麦田、高产麦田,应适当减少播量; 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晚播麦田、低产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各类麦田的适宜基本苗为: 精播高产麦田、成穗率高的品种每亩8 万~12 万株,成穗率低的品种适当增加播量; 半精播中产田每亩13 万~15 万株; 旱作麦田每亩13 万~16 万株;晚茬麦田每亩20 万~30 万株; 独秆麦田每亩40 万~50 万株。
论文摘要 现代农业在推动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出积极推广少耕、免耕、作物残茬覆盖、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生产等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30 年代初, 化肥、农药的相继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 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农业时代,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机械化作业强度的不断提高、作物耐肥品种的推陈出新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 共同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 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 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农业及环境科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极强的氮素化肥, 不仅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过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农业生产活动被认为是硝酸盐污染水环境的最重要原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 从而导致了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在粮田面积减少的同时, 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迅速扩大。农民在经济作物上的投入远大于粮食作物, 由此带来的农业化学污染也更为严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农产品的品质降低
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组织中硝酸盐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细胞壁机械强度减弱, 从而诱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如此, 农业化学品的超量施用还可以导致植物收获物中维生素C、有机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的降低, 从而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后, 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现代农业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病、虫、草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尽量减少病、虫、草害带来的损失, 不断增加用药量和不断使用农药新品种成为农民的普遍选择。杀虫剂的大量施用给害虫的天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使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努力陷入了一个“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 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现代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土壤的机械化作业强度不断加大, 由此导致的土壤水蚀和风蚀及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则是频繁的土壤作业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径流加剧等。
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养分失调外,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的渗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
2 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1 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数量, 提高土壤的渗水性, 减少雨季的地表径流, 提高土壤抗水蚀及风蚀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免耕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它不仅适合于水浇地, 更适合于旱地。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问题, 而且使土壤不断培肥, 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时期两方面的内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进行肥料运筹, 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减少因施肥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许多农民群众为方便起见, 将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种前或播种时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产成本, 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术, 改大水漫灌为沟内渗灌传统的大田作物灌溉技术多为大水漫灌。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 破坏土壤结构, 而且也是造成农业化学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可节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间湿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从而减少杀菌剂及杀虫剂的使用量, 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 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 不仅便于浇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了60%, 从而减少了水蚀, 保护了土壤。
2.3.2 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会产生化学信号并输送到叶片, 叶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胁迫的信号后会降低气孔开度或关闭气孔, 从而减少水分消耗。根据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非充分灌溉技术是农业节水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
于振文等专家( 2001) 对高产小麦高效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进行研究后认为, 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 小麦生育前、中期适度灌溉, 在保证适宜亩穗数和幼穗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适当抑制营养生长; 后期补充灌溉, 延缓根系及功能叶片的衰老, 保证穗粒数和粒重。这样, 就可以将传统的3~5水减少为1~2 水, 从而使灌水效益显著提高。
2.4 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
论文摘要 从培养料准备、播种、出菇管理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春季双孢菇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双孢菇菌丝生长温度6~32℃,子实体形成的温度6~22℃,最适温度14~16℃。春季生产双孢菇一般在日光温室中栽培,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培养料配方
按1 m2栽培面积计算,培养料的配方为:①麦草30 kg,鸡粪25 kg,尿素0.5 kg,石膏2 kg,过磷酸钙1 kg,石灰0.8 kg,pH值8.2~8.4。②麦草34 kg,干猪粪8 kg,干牛粪10 kg,过磷酸钙0.5 kg,石膏1 kg,石灰0.7 kg,pH值8.2~8.4。
2 培养料发酵
春季温度低,可利用日光温室进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在堆料前7 d,把晒干的粪用水拌湿,100 kg的干粪中拌入110 kg水堆成堆(高1 m、宽2 m左右),3~4 d翻堆1次。堆温55℃左右。粪预堆后,氨气蒸发,臭味减少,初步培养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类群,粪肥疏松,病虫得以初步消除,为进一步发酵奠定了基础。在堆料前2~3 d,草要预湿。将麦草切成5~20 cm长的小段,小麦茎秆较硬,蜡质较多,必须压扁后再预湿,可用水浸泡24 h,也可在建堆后用水淋2~3 d,每天淋3~4次,中间翻堆1次,含水量以手握麦草用力拧滴5~6滴水为宜。原料经预湿后,即可建堆发酵:在堆料时,先在堆料场上铺1层厚30 cm、宽2.5 m的干草,草上铺1层3 cm左右的粪。粪草要铺平,撒上石膏、过磷酸钙、石灰,依次类推,至第4层时开始添加尿素,并浇水,这样1层草1层粪共铺4~6层,堆四边,使上下基本垂直,料堆需用薄膜覆盖,底部用木排垫空。堆料的第2天下午要测量50 cm以内的温度。正常堆料的第2~3 d,料温会升至70℃左右,若达不到,查明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建堆后6~7 d进行第1次翻堆,以后待料温分别达到70℃时连续翻堆3次。检查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滴1~2滴水为正好。这时继续建堆发酵,料温达到60~65℃时,保持8 h,然后降温至50℃,维持3~4 d。检查有无残存的氨气和害虫。氨味重用甲醛中和,若有虫喷0.5%的敌敌畏溶液灭虫。料温降至25~28℃时,即可铺料播种,整个发酵过程约需25~30 d。
3 播种
在3月上、中旬,选用适宜加工出口的F50、F60等品种,铺料播种前先在室内做畦,畦以南北向为宜,宽1 m,深10~15 cm。铺料前2 d,对菇房消毒2次,先用0.3%敌敌畏溶液喷洒1次,密闭1昼夜,再用1 kg甲醛和0.5 kg高锰酸钾密闭熏蒸。消毒结束后,铺料前1 d通风,并进行翻架。播种前检查室温和料温。室温20℃以下,料温要稳定在28℃以下,播种的所有用具必须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播种采用混播加条播相结合的方法,播量为每100 kg料播菌种0.8~1 L,播完后将料面压实,并盖1层地膜。
4 出菇管理
控温保湿,促使菌种尽快定植,温度控制在28℃以下,以25~26℃为宜。菇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左右。若温度超过28℃,采取夜间通风的方法,降低温度,若温度过低,可在晴天揭开温室草帘提高室温,但料面应覆盖黑色地膜或草帘,避免阳光直射料面。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20 d左右菌丝即可基本长满培养料。覆土材料与蘑菇产量密切相关。理想的覆土材料应是团粒结构好、孔隙多、保水力强、持水率高、酸碱度适中、病虫杂菌少的土壤。最好采用泥炭土,也可用草炭土。用前应消毒,覆土厚度3~3.5 cm。覆土厚度要均匀一致,平整,便于管理。覆土后2 d内按每平方米5 kg左右的水,分4~5次喷到土层中,使土层上下均匀潮湿,达到饱和。室温维持在21~22℃,料温24~26℃。覆土后6~7 d,菌丝长到接近覆土表面时进行耙平,即将覆土层均匀翻1遍。双孢菇从播种到出菇,在适宜的条件下,需35~40 d,一般可收4~5潮菇,持续采收40~50 d。出菇期应保持13~17℃,若超过20℃应通风降温。同时,保持室内较高的相对湿度,可采用菌床、地面、空间喷水的方法提高室内湿度,菇体生长期相对湿度保持在95%左右,采菇期控制在90%左右。出菇期若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将抑制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影响出菇。因此,要适时通风,早春气温低,要选择无风晴好天气的中午前后通风换气,晚春气温升高,要在早、晚和夜间通风,同时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5 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1.5 cm时可分级采收。采收时,用中指、食指、拇指轻捏菌盖,稍加旋转即可采下。每次采收后,应及时剔除床面上的老根、死菇和其他残留物,采菇留下的空洞要用湿润的覆土填平,然后进入下潮菇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文辉. 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 青海科技,2007,14(2):50-52.
[2] 刘君昂,李琳,周国英. 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前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3] 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 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4] 赵凤良,王尚堃,雷新梅. 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栽培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5-4557,4570.
【论文关键词】苏玉19号;高产;栽培技术;大中农场
苏玉19号品种为紧凑型玉米中熟品种,株高230 cm左右,穗位90~95 cm,主茎叶片19张左右,后期熟相好,果穗圆筒形,穗长20 cm左右,每穗14~16行。该品种抗倒性较强,抗大、小斑病,轻感纹枯病,对病毒病具有一定的抗(耐)病能力,全生育期夏播90 d左右[1]。为大力促进苏玉19号在江苏大中农场的推广种植,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精细整地
提高机械作业质量,严格按照机械作业质量标准执行。收割大小麦秸秆切碎效果要好,抛撒要均匀;重轻耙配重交叉,耙角适宜,田面平整。畦宽3.6 m共开6行,宽行70 cm,窄行40 cm,要求畦面平整、竖沟上线。
2适期播种
麦收之后,应抢在梅雨季节来临之前及时抢播,一般在6月上旬左右[2]。播种量控制在37.5 kg/hm2左右,保苗6.75万~7.50万株/hm2 [3]。播深4~5 cm,播种均匀。种子处理时,选晴天晒种2~3 d,用15%的粉锈宁400~600 g拌100 kg种子防玉米丝黑穗病。
播后48 h内,挖好田间一套沟,具体要求:每40~50 m挖一条横沟,深25~30 cm,宽20~25 cm,条田顶头沟上线。横沟两边出土,撒土厚度不得少于5m,积土层厚度不得高于2cm,防止对玉米出苗和生长带来不良的影响,及时清理竖墒,达到沟沟相通,雨后田间不积水,幼苗不受渍,保证土壤湿度,减少病虫发生。
3肥料运筹
玉米一生需投入尿素675 kg/hm2,其中基肥占30%,即225 kg/hm2;穗肥(十叶期追施)占60%,即375 kg/hm2;花粒肥(开花后约10 d)占10%,即施75 kg/hm2;施磷酸一铵225 kg/hm2,全作基肥,施后耙田,硫酸锌22.5 kg/hm2与种肥尿素一起施入[4-5]。
4田间管理
4.1苗期管理
从出苗到拔节为玉米苗期,见苗后应及时查苗补缺,补种时,玉米种必须浸种催芽,缩小叶龄差;三至四叶期分次间苗和带土移苗,移苗时带土要大,尽量少伤根;植株有5~6张叶片展开时定苗,去弱留壮,提高整齐度[6]。
4.2穗期管理
从拔节到雄穗开花为玉米穗期,此阶段既有根、茎、叶的旺盛生长,也有雌雄穗的快速分化发育。此期间增生节根3~5层,茎节间伸长、增粗、定型,叶片全部展开,应结合中耕促进根系健壮发达,争取茎秆中下部节间短粗、坚实,保证雌雄穗分化发育良好,建成状株,为穗大、粒多、粒重奠定基础。此外,玉米穗期对水分反应敏感,遇降雨应及时排水防涝。
4.3花粒期管理
从雄穗开花到籽粒成熟为玉米花粒期,包括开花、吐丝和成熟3个时期。此阶段营养生长基本结束,进入以开花、受精、结实籽粒发育的生殖生长阶段,籽粒迅速生成、充实。花粒期对穗肥施用不足、土壤肥力差,植株出现脱肥现象的田块应补施粒肥[7]。
5综合防治
5.1除草
播后出苗前用乙草胺+38%阿特拉津2 250 ml/hm2喷雾封闭除草。对封闭后的田间杂草可用玉草除净1 200~1 500 ml/hm2在玉米三至五叶期、杂草二至四叶期进行杂草茎叶处理,由于阿特拉津残效期长,地头机车起步注意避免药害。
5.2防倒
遇连阴雨天气和台风来临前应喷施烯世宝、玉米维他灵等调节剂,防止植株倒伏,用烯世宝或玉米维他灵375 ml/hm2加水300 kg/hm2喷雾。
5.3治虫
夏玉米在前茬收割后重点对排沟内灰飞虱进行防治;苗期均需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和飞虱,减少粗缩病感病率;喇叭口期需重点防治玉米螟[8],此时虫小对药物敏感,是防治最好时期,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22.5 kg/hm2或锐劲特乳油300 ml/hm2点心叶防治;7月初根据调查防治第2代飞虱防治。
参考文献
[1] 陆虎华,彭长俊,孙权星,等.苏玉19玉米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5,(6):44-45.
[2] 薛林,蔡志飞.高产优质早熟大穗型玉米新品种-苏玉19[j].江苏农业学报,2003,19(3):132-132.
[3] 蔡正宏,曹长兵,缪玉富.苏玉19号玉米高产示范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69-69.
[4] 陆大雷,刘萍,陆卫平,等.苏玉19高产群体质量及密植技术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6,14(3):157-160.
[5] 薛林,陆卫平,陆虎华,等.氮肥运筹对玉米苏玉19产量形成的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2006,27(1):58-61.
[6] 贾青春,栗民朵.玉米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204.
论文摘要甘蓝型春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是解决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油菜大面积高产高效的关键。其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秸秆还田、脱粒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
青海省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甘蓝型优质油菜的生产。生产的油菜产量高,平均产量可达3750kg/hm2,最高产量达到5250kg/hm2;产值高,每生产1kg油菜籽的产值,比生产1kg春小麦的产值高2~3倍;品质优,需用量大。
甘蓝型油菜生产全机械化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秸秆还田、脱粒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油菜生产技术装备,是提高油菜生产技术水平,实现甘蓝型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1栽培技术要求
油菜直播通常采用条播和点播,要求下种均匀,无明显断条,行距相同,行向笔直,播种深度2~3cm,播量5.25kg/hm2,行距25~35cm。
2整地技术要求
耕地深度应在20cm左右,深浅一致,翻垡良好,地表植物残株覆盖严密;整地平整,土壤松碎,墒性好,上虚下实,底肥覆盖严密。
3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要求
一般采用育苗装置,将种子播入营养钵内,在一定条件下集中育苗,然后将育好的钵苗用移栽机移栽到大田。育苗移栽的种子必须进行精选,经过包衣处理,制钵机制取营养钵时,需按要求配制好营养土。根据不同品种和耕作制度,按一定的株距和行距,移栽油菜小苗,用土压实,不产生萎根、伤苗现象。
4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要求
播种前3d喷施除草剂,播种机进行播量、行距调整。播种量按5.25~6.00kg/hm2,与22.5kg/hm2尿素、5.25kg/hm2二铵和37.5kg/hm23911颗粒剂混合调匀,使总播量达到97.5~105.0kg/hm2。其调整方法可按不同类型播种机的调整要求进行。
5农艺管理措施
甘蓝型油菜种植区的气候特点表现为苗期气温低、蕾薹期干旱、花期以后气温升高,进入雨季。往往造成苗期生长缓慢、营养积累量小;蕾薹期以前花芽分化水平低,无效枝和无效果多;花期以后,枝叶徒长,打乱生殖生长过程,造成落花落果、秕粒率高、千粒重小。应根据高原气候影响状况,用农艺措施调节和控制。
早期开始争取获得较多的田间生长时间,增加油菜对外界水、肥、气、热资源的吸收量,播种、松土、间苗、定苗、防治病虫害、追肥、浇水要提前,实行秋耕、秋施肥和冬灌栽培措施。
重点促根、促叶,前期增水、肥,中期控制水、肥和中耕,减缓生长速度,延长花期分化发育时间,保证后期落花落果少,无效果比率降低,角粒数增加,无倒伏,实现丰产丰收。
6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求
6.1病害防治要求
选用抗病品种,采用休闲轮作制,同时注意种植密度适宜,灌溉恰当,施肥量科学合理。
6.2虫害防治要求
甘蓝型春油菜的苗期害虫主要是黄条跳甲成虫和茎龟象幼虫。一般用22.5kg/hm23911拌种或进行毒土处理,能防治上述2种害虫。若处理效果不好,可在盛花期前用药剂喷杀。
6.3草害防治要求
甘蓝型春油菜的苗期草荒治理,主要是针对野燕麦、香薷、微孔草、灰绿黎、荠草等杂草,一般用48%的氟乐灵乳剂2250~2550mL/hm2,以尿素或砂土为稀释剂,进行混合拌匀,于播种前撒于土壤表面,立即用圆盘耙或旋耕机将药剂带翻入表土下6~8cm处可以基本防治苗期草害。7油菜收获技术要求
7.1分段收获
在油菜80%角果呈黄色时,用割晒机收割铺放田间,边割边捆,即时堆垛,以防裂角落粒。放置7~15d,待油菜后熟干燥后,再用联合收割机或脱粒机脱粒。用收割机拣拾时,应将联合收割机割刀部分换成拣拾器,同时更换凹板网筛,调低清选风扇的风速,调小脱粒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拣拾脱粒。
7.2联合收获
采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时,油菜成熟度需达到90%左右,要求收割脱粒干净,总损失率小于5%,割茬高度在10~30cm,秸秆可粉碎还田或收集再利用;收割前,要更换凹型筛网,在割台左侧装上分禾板和立式切割装置,适当调低清选风扇的风速,调小脱粒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
论文摘要:从品种选择、选地整地、播种、地膜覆盖、搭架引蔓、肥水运筹、病虫草综合防治和采摘等方面介绍了食荚豌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期为食荚豌豆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食荚豌豆作为一种新型出口蔬菜在江苏省泰兴地区蓬勃发展,并很快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泰兴市农科所在泰兴地区建立了100hm2食荚豌豆订单农业示范核心基地,辐射面积超过466.7hm2。一般产嫩荚15.00~18.75 t/hm2,还可收干籽750kg/hm2左右,产值4.5万元/hm2 以上。与传统小麦相比,种植食荚豌豆取得了极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将食荚豌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品质优的软荚类型高产品种,如奇珍76等。
2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高爽、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沙壤土。播前深耕细耙,作高10~15cm、宽85~90cm、中间呈龟背状的高畦,畦间步道宽60~65cm,畦间距1.5~1.6m。
3适期播种
泰兴地区地膜覆盖最佳播种期为11月15日。播前晒种3~5d,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播种时,土壤墒情以手握成团落地散开为宜。种植规格应采用大小行栽培,大行距85~90cm,小行距65~70cm(小行在高畦中央),穴距25~30cm,每穴3~4粒,播深4~5cm,基本苗控制在15万株/hm2左右。
4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对土壤和近地面环境起到了综合改善的效应,增强了豌豆的生理功能,加速了豌豆的生长发育进程,较露地栽培增产20%~40%。具体做法是:喷洒除草剂后,在高畦(即小行)上覆盖地膜,以3人为1组,即1人在前铺膜,2人在两侧用铁锹培土压膜,四周用土压严实。放膜时,膜要摆平、伸直、拉紧,使膜平展无皱纹、紧贴地面。覆膜后每隔2~3m挖1锹土压膜,防止风刮起;同时要及时检查堵压地膜漏洞,防止风吹破地膜。根据小行行距,地膜适宜幅宽为100~110cm。
5搭架引蔓
株高20~30cm时,须适时在小行上应用芦竹或青竹等搭架,高度要达到1.8~2.0m。待株高达到45cm以上时,要引蔓绑缚上架。随着植株的长高,需要进行人工辅助固定。一般每长高50~60cm,就横拉1道绳子,每隔1.5~2.0m固定一下。对过密旺长田块要及早整枝理蔓,确保后期不疯长,从而提高产量。
6肥水运筹
播前结合耕翻,施腐熟的农家肥30~45t/hm2、45%(15-15-15)氮磷钾高效复合肥150kg/hm2、硫酸钾120~150kg/hm2作基肥。追肥一般在施用基肥的基础上视田间长势长相施用,用扎眼器或木橛在靠近植株茎基部8~10cm处和6~8cm施用。一是冬前苗期对基肥偏少、长势偏差的田块追施稀水粪2~3次,用腐熟人畜粪15.0~22.5t/hm2离根浇施。在霜冻来临之前,要用腐熟家杂灰等撒于根际,保温防冻。二是翌春返青期用硫酸钾和尿素各60~90kg/hm2,距离幼苗10cm处均匀混合穴施,猛攻春发促分枝。三是在开花前用45%高效复合肥150kg/hm2、尿素90~120kg/hm2,促进花荚迅速生长,提高嫩荚产量。四是开采后,每隔1周用0.2%KH2PO4及硼、锰、钼等微量元素进行根外喷肥,以防植株脱肥早衰。整地时注意高标准挖好田间一套沟,确保沟沟相通、水系配套,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旱涝保收。
7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按照订单农业要求,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坚持使用生物农药等安全可靠的低毒、低残留农药。豌豆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褐斑病和霜霉病。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洒防治;褐斑病和霜霉病可于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喷雾防治。豌豆主要虫害有潜叶蝇、蚜虫等,可用2.5%高效溴氰菊酯乳油2 000~3000倍液防治。潜叶蝇要力争将其成虫消灭在产卵前,一般于成虫始盛期或发现寄主叶上有细小隧道时为第1次用药适期,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兼治蚜虫、豌豆象。在整地后,对不带除草剂的地膜,覆盖前要均匀喷洒除草剂,可选择48%氟乐灵乳剂或72%都尔乳油等。使用除草剂要注意:一是尽量选用安全型除草剂;二是严格按照推荐施药方法和用药比例,以免因选型或用药不当而造成损失。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