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

时间:2023-04-03 09:47:04

导语:在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

第1篇

1.1资料来源

主要资料来源于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查新咨询部科技查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次要资料为纸质存档文件,包括2007~2012年的中医药类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课题申请书、查新报告书。

1.2方法

将2007~2012年中医药类查新项目的各项数据输入MicrosoftExcel,并对不同类别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针对查新系统查新数量、查新范围及查新性质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2007~2012年查新项目数量分析

无论是中医药类查新还是查新中心总查新量均逐年增加,但中医药总体构成比例相对比较稳定,在1057%左右浮动。

2.2同期论文产出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来查新中心进行查新的项目,多来自于卫生厅、科技厅、中药局以及地市级局级单位课题,仅少部分为院级课题,而其中中医药部分的查新多源于中药局课题。因此,上述相关单位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查新量。而职称评审、成果奖励则是促进因素。

2.3学科分类统计分析

本查新中心采用的学科分类标准是1992版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并对该标准进行了简化,基于实际操作对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分类概括地分为三类,即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中药学,而国家标准中大类还包括了民族医学及其他两类。但由于各查新技术人员观点不同,中医和中药的分类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如很有可能将验方、自拟方等纳入中药类。从表3大致来看,中西医结合医学所占比例最大,这符合当前医学发展模式,它包括了中医联合西医的治疗研究和中医应用的机制研究,体现了综合疗法的价值,肯定了医学学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科学观;同时数据显示,近几年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查新量有逐年递增趋势,间接地反映了该学科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类查新项目随着中医药大类查新数量的递增而有所增加,也间接地说明,在发展中医药强省的广东地区,中医药的发展的确取得了成绩,肯定了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相对于其他两类,中药类查新比较稳定,而2012年数量更是有所下降,是否提示我省中药研发发面是否有所欠缺值得进一步分析。

2.4查新范围分析

查新范围包括国内外和国内查新两类。表4显示,近几年国内外查新项目数量逐年下降,平均比例为4298%,这与甘肃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等查新单位公布的数据接近(442%)[4],个人认为,引起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包括:①业务发展相关问题,近几年查新量递增,任务加重,减少了国内外查新业务;②查新委托人(项目负责人)技术水平、知识水平;③医护人员获得文献的能力增强,毕竟查新不等同于文献服务。相比之下,中医药国内外查新数量更少(434%),但并不是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有着关联。

2.5查新性质及用途分析

查新中心为方便管理,将查新性质分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引文分析,并没有进一步划分为专利申请、申报奖励等。引文分析常伴随成果鉴定,基于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的查新统计见表5。医学大类中立项均比例为8457%,远低于中医药类科研立项查新(9023%),提示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有待重视。

3思考与建议

从上述统计及结果分析来看,我省中医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呈可持续稳定发展趋势。但相对全国水平而言,仍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在查新工作中发现不少科研选题来自他人已发表文献,事实上用别人的框框来设计自己的课题,是很少能有创意的,并存在一定量的重复研究,表现尤为突出就是临床应用研究。部分课题的创新点只停留在中药组方的配伍,或者观察指标的叠加上,其余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均与别人雷同,挖掘不出其它更有意义的创新点。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自拟方、经方验方已得到同行认可,使之形成了产业化的中药制剂。中医药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协作。

3.1查新单位

中医药科技查新对减少中医药卫生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有关课题的最新资料,及时修正课题的不足之处。从查新范围来看,查新单位应加强查新项目的国内外查新,同时注重查新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以满足查新业务需求。查新单位除了查新咨询业务外,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服务又是另外一大业务,而我省也正在筹建医学数字图书馆来满足这种需求。

3.2科研管理单位

统计结果表明成果查新课题远远低于立项查新课题的比例(9∶1),这可能与委托项目的科研周期和每年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的科研政策有关。由于除申报奖项的课题要求鉴定查新外,其它课题完成后一般只需提供结题报告,建议有关部门可加强立项课题全程的科学管理,对课题中标单位早出、多出成果一定能起促进作用。我省中医药最近几年论文产出(2172%)稍低于全国总水平(2243%),也提示了研管理部门督促管理的重要性。医学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中医药学科技项。

3.3科研工作者

每个科研工作者的查新目的不一,获得信息的能力也不同。建议科研工作者有良好的查新动机,认真对待申报课题;在选题前应进行文献检索,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将科学信息与研究结合起来,掌握与自己所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率[5]。对于基层医务人员,文献检索知识相对贫乏,搜索引擎和相关数据库是其最佳选择。在研究发面,应注重创新,比如药物研发。创新则涉及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国加入WTO初期,不少中医中药类产权被他国抢注,值得深思。

3.4不足之处

第2篇

中药化学是中药类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测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就课程性质而言,中药化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因此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课程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了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并收到了显著成效。在学院推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背景下,笔者结合从事中药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就深化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以期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1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课程在中药化学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比重,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药化学实验课和理论课教学时数比多在1∶1至0.8∶1[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所设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中药)三个中药类本科专业均开设了中药化学课程,课程总学时为126学时,其中实验课54学时。实验内容涉及生物碱、黄酮、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以及中药化学的预试验。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安排在第三学年,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进行,教学内容在一学期内完成。实验教学由中药化学教研室组织实施,实验器材准备和教学实验室管理则由中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实验室由一位老师负责,共容纳32名学生,2人一组。

近年来,我院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体系设计、实验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教学连贯性不足,实验考核手段单一,实验内容缺乏更新机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等[2-3]。

2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

2.1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构建多层次的实验体系

基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我们设计了“验证性、综合性、综合设计性”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将涉及生物碱、黄酮、蒽醌类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三个实验项目设计为验证性实验,通过此类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中药化学实验的一些常用实验技能。如溶剂提取法、结晶法、盐析法、pH梯度萃取法、柱色谱法等提取分离方法,薄层色谱法、化学显色反应等检识方法。将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实验项目定位为综合性实验,通过对未知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预试验来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均给学生提供参考实验讲义,对于验证性实验,在授课时对实验原理和操作进行详尽讲解,必要时进行操作演示。对于综合性实验,在实验项目设计时使实验结果具有开放性,授课时压缩讲解时间,教师以引导为主,仅对关键环节进行简要点拨。此外中药化学还开设了一门35学时单独设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进行。

已先后开设了“穿心莲内酯提取分离和鉴定”和“丹参药材中丹参酮IIA的分离与鉴定”两个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教师实验项目学生选题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文献调研撰写实验设计方案方案陈述教师点评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撰写研究报告收集反馈意见项目优化和改进。本层次的实验以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为主,旨在综合培养学生研究文献的系统查阅、整理和总结能力、实验设计与统计、选择仪器设备以及撰写实验性论文等各方面的能力,训练学生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优化实验教学安排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我院中药化学实验现设有四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14个学时左右,而每周只有一次4学时左右的实验课,因此每个实验项目要延续多周才能完成。致使实验连贯性较差,两次内容相关的实验课程间隔时间偏长,不利于学生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掌握。因此从教学效果出发,最好能将相关实验内容安排在一天中完成,但是由于中药化学实验的自身特点,部分实验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难以在一天或一次实验中完成。如从“槐花米中芦丁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这一实验项目,水煎煮提取液必须长时间静置才能得析出晶形较好的芦丁粗品。要解决上述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把密切相关的实验环节尽量安排在一次实验课中完成。例如“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这一实验项目,通过对提取时间进行优化,将原来分两次实验进行的乙醇提取和蒸馏浓缩两步压缩到一次实验完成。又如在成分检识时需用到硅胶薄层板,以前是单独安排一次课来铺制薄层板,通过内容优化将其和小檗碱的重结晶实验合并为一次实验课完成。此外,由于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同时进行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内容难以完全同步,有些实验内容开始时理论课可能还未授课,因此必须强化实验预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明了实验目的和意义,熟悉实验过程,从而避免因实验内容生疏而降低实验效率。通过上述实验内容和设计方面的优化,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2.3实验考核方式多元化强化能力考核

现行中药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较单一,对实验过程考核开展较少,主要从实验出勤率、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区分度不高。中药化学实验考核可根据实验课程体系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验证性实验项目考核方法可采用“实验报告+操作规范+现场提问、笔试”等方式相结合;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考核以能力考核为导向,以综合设计能力和科研素质考核为主,注重过程性评价。中药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指导小组负责对学生的考核,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方案陈述效果、实验操作、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报告及答辩情况等多环节的综合评判来确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该考核方式由于注重对实验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热情,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此外,我们还初步建立了考核效果的评价及反馈体系,在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了学生评教、师生总结的环节,在下一次实验中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

2.4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科研思维训练

通过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逐步强化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在实验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在中药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例如实验中的薄层分析、重结晶操作,学生在基础化学已经进行了相关操作,在实验教学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相关的提问,如“重结晶操作的关键是什么?”“怎样才能展出一块效果好的薄层板?”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他们分析问题,直至获取问题的答案。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课堂学习的延续,它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作为锻炼学生科研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报告撰写模式进行了改进,在验证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中引入了讨论式实验报告,强化对实验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要求,并通过在实验报告成绩评定时加大分析讨论部分的比重来引导学生的重视。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撰写时,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过程进行描述,结合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在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中引入了论文式实验报告,在报告中加入中英文摘要、讨论、参考文献等内容。同时要求学生提交原始记录,从而锻炼了学生对实验中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理念。

2.5适应学科发展更新实验内容

现阶段我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化学实验普遍存在实验项目和实验技术更新缓慢的不足,而中药化学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却更新、发展迅速,因此有必要不断引入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在芦丁酸水解产物中糖的鉴别实验中,以前曾采用纸色谱法,而现在纸色谱法已很少使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取消了这部分内容。超声提取法目前已成为一种常规提取法,而原有实验教学内容却未涉及,为此在实验项目中增设了相关实验内容。波谱法如今是中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的常规手段,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却几乎没有涉及,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波谱法也应纳入教学内容。对此,我们在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结合本院的教学条件设计了红外波谱鉴定的环节,让学生自行对纯化产物进行红外光谱的测定。更新后的实验内容由于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因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6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

拓展课外空间多媒体充分运用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等手段,使呈现的信息生动直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辅助教学日益普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仅用语言讲述效果较差的实验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从而提高知识传播效率。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学生无法进行实践,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补充。如今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很多高校已经构建了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如精品课程网站。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将制作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纳入网站内容,供学生在课外学习。我院中药化学实验现行实验项目主要涉及了生物碱、黄酮和蒽醌类成分,其它成分的实验项目则没有开展,对此教师可以把其它类型成分的相关实验拍摄成图片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进行扩展学习。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9-0096-02

中药专业普通专科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为目标,野外实践教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具有校内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本校积极对传统的单一野外中草药识别采集模式进行改革,代之以综合药用植物标本采集、中药基源分类、形态鉴定、中草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项目的新型实践教学活动,在连续5年的实践教学中收到了很好效果,得到了同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现就该专业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1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实习点

寻找合适的野外实习点,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本校地处滇西,背靠闻名世界的动植物科学考察基地――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是南北走向、绵延600多公里的横断山脉。由于其跨越5个纬度,海拔高差3000多米,平均温差高达20多度的特点,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多样气候环境。因而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有高等植物4897种,

动物2389种,特有植物434种。境内目前已查明的中草药品种有1200多种,已知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有430种,为全国少有的中草药资源富集区,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有着“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的美誉,是所有动植物学家向往的野外“研究室”。因此,本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野外实习条件,将高黎贡山国家级白花岭保护站作为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总基地,以这个面为中心,沿途增加中药材种植发展有限公司,保山机场齿瓣石斛、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研究所药用植物引种园等实习点,这样点、线、面结合形成了一个优质的综合实践教学场所。

本校从2008年首届中药专业班开始,每年到高黎贡山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并与保护区一道共同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于2011年高黎贡山保护区实习基地被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校外示范实习基地,从而确保了本校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

2 因时制宜,选择恰当的实习时间

如何选择适宜的实习季节和学期,直接影响到中药野外综合实践教学的效果。高黎贡山的雨季一般为每年6-10月。为提高实习效果,采集到绝大多数带花完全标本,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每年7月份改为5月份。因5月雨量较少,为多数药用植物花期,是药用植物鉴别的最佳时期,这样既避开了雨季的不安全和不便,也利于药用植物的鉴别。

为了野外综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我们将之前第1学年第2学期进行的计划调整为第2学年第4学期,因此时学生已完成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相关课程学习,从而使单一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变成了以上课程的综合野外实习,丰富了实习内容,提高了实习的效率。

3 因人制宜,做好学生的实习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以达成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我们对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组织和实施做了如下探索。

3.1 开展实习前动员和培训

实习前,本校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结合下发给学生的《高黎贡山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对实习学生进行充分动员,强调野外实习目的、意义、日程安排、考试等内容,并特别强调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纪律要求。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则对实纲、实习内容全面讲解。布置学生阅读中草药图谱、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等相关书籍。分组带领学生到校内百草园进行药用植物采集、标本制作专业培训,并进行药用植物强化识别训练,以掌握各类中草药的鉴别要点。同时指导学生准备野外综合实践教学器材,包括相机、GPS、枝剪、小锄头、采集袋、记录签、便携式烘箱、标本夹、吸水纸(报纸)、台纸、定名签、针、线、胶水等。

3.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扩充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过去仅限于100种左右药用植物识别的简单方式,融合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三方面的综合教学实践任务:①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技术。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观察、比较鉴定;采集具有典型特征的药用植物,从植物分类学特征上观察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并重点观察药用部位器官形态特征,通过对不同种类药用植物的观察,深化植物分类知识;为保证各小组药用植物鉴别实习效果,采取现场讲解和返回后集中所有同学采集的药用植物,利用检索表、植物志、药用植物图鉴进行统一鉴定确定品种,教师详细讲解,学生轮流查看的方式。统一鉴定后,学生自行选择所需药用植物标本挂牌后压制,进而放入50 ℃烘箱烘烤,次日整理和更换吸水纸,烘干后上台纸,填写定名签和记录签,最后过塑保存。此项目要求掌握15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科属,熟悉其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及功效。②中药资源学。观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中药用植物种群类型、结构、分布、建群种;运用样方调查的方法,设置选择样地、样方,通过规范记录样方中的各种植物种类和数量,推算出区域内重点药用植物蕴藏量、经济量、年允收量,提出重点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并撰写重点药用植物调查报告。③掌握重楼、齿瓣石斛等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选地、整地、种苗繁育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栽培技术措施,并撰写某种药用植物栽培管理技术。

3.3 改革考核,综合评价

传统的中药野外实践教学考核只要求鉴别中草药的种类。达不到全面综合考查学生实践效果的目的。为此,我们增加了考核的内容和步骤。考核内容除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技能点外,还涵盖了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3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点。

考核的步骤与方法:①现场考试,从150种药用植物中,选出50种代表药用植物并排序,学生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序号药用植物的植物名、科属、入药部位、功效,满分100分,占该课程实践技能的20%;②标本评展,实习结束后,每人上交压制的2份标本,专业老师对学生压制标本进行评分,占中药鉴定课程的10%,对学生上交制作的标本评展,评出“认药之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撰写中药专业高黎贡山重点药用植物调查报告,占中药资源学实践成绩的20%。④撰写某种药用植物栽培管理技术论文,占该门实践课程成绩的10%。

4 拓展内涵,提升效果

4.1 编写高黎贡山常用中草药图谱

针对学生缺乏与实习相适应图谱的问题,我们选取了高黎贡山区域常用中草药300余种。编写成《高黎贡山常用中草药图谱》。该图谱充分体现突出药用植物鉴别要点、区域用药特色,具有实用、简便易携带的特点。

4.2 不断积累腊叶标本

将学生制作的腊叶标本进行过塑、封存,教师将部分标本作为教学素材,增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部分标本充实到本校高黎贡山民族医药馆,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成就感。

4.3 校内百草园中引种、驯化药用植物

实习结束时,引种驯化部分药用植物,目前我们已成功引种栽培滇重楼、云黄连、珠子参、齿瓣石斛、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现正在通过驯化,探索大规模推广种植经验,这不仅丰富了百草园药用植物种类,便于学生日常学习,也为教师科研搭建了良好的基础性平台。

4.4 发挥高黎贡山实习基地对外交流的功能

高黎贡山保护区实习基地除承担本校中药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外,还吸引了其他院校的学生前来交流学习。2012年8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专业8名师生到本校进行短期学习交流,通过实训老师在高黎贡山实习基地的带教,使学生充分掌握了药用植物科属鉴定、标本采集制作、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中药专业知识,拓宽了该校中药专业学生视野。这对扩大本校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第4篇

【摘要】  目的 研究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及聚酰胺层析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还阳参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ⅰ)、β-谷甾醇(ⅱ);从其正丁醇部分分离到1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ⅲ)。结论 化合物ⅰ、ⅱ、ⅲ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ⅲ为首次从还阳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菊科;还阳参;化学成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method 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silica, polystyrene resin ra and polyamide columbin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data, ms and nmr. result two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in the petroleum ether fractions as ω-taraxasteryl acetate (ⅰ) and β-sitosterol (ⅱ), and one compound was obtained in the n-buoh fractions as phillyrin (ⅲ). conclusion all above compound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lants of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for the first time. ⅲ is isolated from crepis l.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compsitea;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chemical constituent

 

    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为菊科还阳参属植物,别名屠还阳参、驴打滚儿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山坡、路旁,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1]一带,资源丰富,为民间习用草药。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止咳平喘、清热降火、益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关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未见任何文献报道。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还阳参全草的石油醚提取物能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并能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正丁醇提取物能保护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豚鼠引起的哮喘,具有平喘作用[2]。为了探寻其止咳平喘作用的物质基础,本实验对还阳参石油醚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从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ω-taraxasteryl acetate,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phillyrin ,ⅲ),化合物ⅰ、ⅱ、ⅲ都是首次从植物还阳参中分离。

1  实验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瑞士bruker ifs-55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瑞士bruker-arx-300型核磁共振仪;美国菲尼根lcq-ms质谱仪。聚酰胺(柱层析用,80~100目,浙江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大孔吸附树脂(d-101型,16~60目,天津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树脂分公司)、硅胶(柱层析用,160~200目,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还阳参药材采集于山西省山阴县(采集时间8-9月份),

经山西省药品检验所高天爱主任药师鉴定为菊科植物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的全草。

2  提取分离

    还阳参粗粉4 kg,以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溶剂并浓缩,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99 g)、醋酸乙酯部分(48.6 g)、正丁醇部分(114.5 g)。取石油醚部分20 g,加乙醚适量使溶解,用硅胶拌匀,乙醚自然挥干,上硅胶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得3个流份,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别得化合物ⅰ(30 mg)、ⅱ(20 mg)。取正丁醇部分10 g,加水搅拌,使混悬,静置2 h,取上清液,加入处理好的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依次以水、30%、60%、95%的乙醇洗脱,紫外检测器跟踪检测,收集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4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流分,将其中30%乙醇洗脱流份经聚酰胺柱层析和反复硅胶柱层析,得到化合物ⅲ(4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为无色针状结晶(醋酸乙酯),mp 238~240℃, 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tlc喷10% h2so4,加热后显紫红色。易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甲醇、丙酮。irvkbrmax cm-1:1 731、1 247、2 943、2 850、1 640 cm-1。1h-nmr(cdcl3)δ:4.46 (1h,t,c21-h),2.03(3h,s,ch3-co),1.05,0.995,0.956,0.922, 0.895,0.826,0.748(21 h,m,7×ch3)。ei-ms(m/z):468(m+)、453(m-ch3)、408(m-ch3co-h2o)、393、249、204、189。与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对照品薄层色谱rf值[3]及显色行为一致。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4-5]对照,确证化合物ⅰ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化合物ⅱ为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氯仿),易溶于氯仿、乙醚,mp137~138 ℃,libermann-burchard 反应阳性。在数种不同展开剂条件下进行薄层层析,其rf值与β-谷甾醇对照品一致,并且与对照品混合后展开,只显示一个斑点。综合上述分析,故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

   

化合物ⅲ为白色粉末,mp 148~150 ℃,molish反应阳性,不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易溶于热甲醇。该化合物经酸水解后,pc鉴定有葡萄糖。irvkbrmaxcm-1:3412,2923,2800,1744, 1614,1516,1448,1410,1261,1161,1075,1036,914,817。fab- ms m/z(%):533[m-1],372[m-glc]+。1h-nmr(c5d5n)δ:8.7 (1h,s,ar–h),7.6-6.9(6h,m,arom h),3.75-3.68(9h,s,2o ch3), 4.66(1h,d,j=6.9hz,glc-1h)。13c-nmr(c5d5n)δ:132.2 (c-1), 136.3(c-1'),110.5(c-2),111.1(c-2'),148.0(c-3),149.0(c-3'),147.5(c-4,c-4'),112.4(c-5),116.3(c-5'),118.4(c-6), 119.1(c-6'),82.3(c-7),87.9(c-7'),50.5(c-8),55.2(c-8', och3),71.3(c-9,c-9'),55.9(2o ch3),glc:102.3(c-1),74.9 (c-2),78.6(c-3),70.0(c-4),78.9(c-5),62.0(c-6)。化合物ⅲ的13c-nmr和1h-nmr波谱数据与文献[6]的连翘苷的数据比较,两者基本一致。因此鉴定化合物ⅲ为连翘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内蒙古中草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 刘振权.还阳参有效部位止咳平喘作用的研究[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5.

[3] 凌 云.中药蒲公英的理化鉴别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9,12(14):250.

[4] p l majumder.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launaea nudicaulis:c-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taraxasterenes and pseudo-taraxasterenes[j].j indian chem soc,1982,7:881-883.

[5] 凌 云.蒲公英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8,29(4):224.

[6] 石 钺.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1,28(1):43-46.

【摘要】  目的 研究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及聚酰胺层析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还阳参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ⅰ)、β-谷甾醇(ⅱ);从其正丁醇部分分离到1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ⅲ)。结论 化合物ⅰ、ⅱ、ⅲ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ⅲ为首次从还阳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菊科;还阳参;化学成分

study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lwii 

ni yan, lu fang-jin, hao xu-liang, et al

shanxi academy of tcm, taiyuan 03001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method 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silica, polystyrene resin ra and polyamide columbin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data, ms and nmr. result two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in the petroleum ether fractions as ω-taraxasteryl acetate (ⅰ) and β-sitosterol (ⅱ), and one compound was obtained in the n-buoh fractions as phillyrin (ⅲ). conclusion all above compound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lants of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for the first time. ⅲ is isolated from crepis l.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compsitea;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chemical constituent

 

    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为菊科还阳参属植物,别名屠还阳参、驴打滚儿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山坡、路旁,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1]一带,资源丰富,为民间习用草药。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止咳平喘、清热降火、益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关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未见任何文献报道。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还阳参全草的石油醚提取物能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并能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正丁醇提取物能保护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豚鼠引起的哮喘,具有平喘作用[2]。为了探寻其止咳平喘作用的物质基础,本实验对还阳参石油醚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从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ω-taraxasteryl acetate,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phillyrin ,ⅲ),化合物ⅰ、ⅱ、ⅲ都是首次从植物还阳参中分离。

1  实验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瑞士bruker ifs-55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瑞士bruker-arx-300型核磁共振仪;美国菲尼根lcq-ms质谱仪。聚酰胺(柱层析用,80~100目,浙江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大孔吸附树脂(d-101型,16~60目,天津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树脂分公司)、硅胶(柱层析用,160~200目,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还阳参药材采集于山西省山阴县(采集时间8-9月份),

经山西省药品检验所高天爱主任药师鉴定为菊科植物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的全草。

2  提取分离

    还阳参粗粉4 kg,以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溶剂并浓缩,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99 g)、醋酸乙酯部分(48.6 g)、正丁醇部分(114.5 g)。取石油醚部分20 g,加乙醚适量使溶解,用硅胶拌匀,乙醚自然挥干,上硅胶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得3个流份,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别得化合物ⅰ(30 mg)、ⅱ(20 mg)。取正丁醇部分10 g,加水搅拌,使混悬,静置2 h,取上清液,加入处理好的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依次以水、30%、60%、95%的乙醇洗脱,紫外检测器跟踪检测,收集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4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流分,将其中30%乙醇洗脱流份经聚酰胺柱层析和反复硅胶柱层析,得到化合物ⅲ(4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为无色针状结晶(醋酸乙酯),mp 238~240℃, 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tlc喷10% h2so4,加热后显紫红色。易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甲醇、丙酮。irvkbrmax cm-1:1 731、1 247、2 943、2 850、1 640 cm-1。1h-nmr(cdcl3)δ:4.46 (1h,t,c21-h),2.03(3h,s,ch3-co),1.05,0.995,0.956,0.922, 0.895,0.826,0.748(21 h,m,7×ch3)。ei-ms(m/z):468(m+)、453(m-ch3)、408(m-ch3co-h2o)、393、249、204、189。与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对照品薄层色谱rf值[3]及显色行为一致。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4-5]对照,确证化合物ⅰ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化合物ⅱ为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氯仿),易溶于氯仿、乙醚,mp137~138 ℃,libermann-burchard 反应阳性。在数种不同展开剂条件下进行薄层层析,其rf值与β-谷甾醇对照品一致,并且与对照品混合后展开,只显示一个斑点。综合上述分析,故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

   

化合物ⅲ为白色粉末,mp 148~150 ℃,molish反应阳性,不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易溶于热甲醇。该化合物经酸水解后,pc鉴定有葡萄糖。irvkbrmaxcm-1:3412,2923,2800,1744, 1614,1516,1448,1410,1261,1161,1075,1036,914,817。fab- ms m/z(%):533[m-1],372[m-glc]+。1h-nmr(c5d5n)δ:8.7 (1h,s,ar–h),7.6-6.9(6h,m,arom h),3.75-3.68(9h,s,2o ch3), 4.66(1h,d,j=6.9hz,glc-1h)。13c-nmr(c5d5n)δ:132.2 (c-1), 136.3(c-1'),110.5(c-2),111.1(c-2'),148.0(c-3),149.0(c-3'),147.5(c-4,c-4'),112.4(c-5),116.3(c-5'),118.4(c-6), 119.1(c-6'),82.3(c-7),87.9(c-7'),50.5(c-8),55.2(c-8', och3),71.3(c-9,c-9'),55.9(2o ch3),glc:102.3(c-1),74.9 (c-2),78.6(c-3),70.0(c-4),78.9(c-5),62.0(c-6)。化合物ⅲ的13c-nmr和1h-nmr波谱数据与文献[6]的连翘苷的数据比较,两者基本一致。因此鉴定化合物ⅲ为连翘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内蒙古中草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 刘振权.还阳参有效部位止咳平喘作用的研究[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5.

[3] 凌 云.中药蒲公英的理化鉴别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9,12(14):250.

[4] p l majumder.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launaea nudicaulis:c-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taraxasterenes and pseudo-taraxasterenes[j].j indian chem soc,1982,7:881-883.

第5篇

系统中药依循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系统中药”思想,认为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品种、产地、采集、泡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综合学科,其涵盖了中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中药品种品质与鉴定、中药药理毒理、中药物质基础与质量标准、中药泡制与制剂等内容的系统知识。根据该理念,实验项目的设置紧紧围绕中药鉴定、中药泡制、中药制剂、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等方面展开,并注重各学科专业技能之间的交叉融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系统的中药知识。实践创新围绕我校“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中药学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中药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根据该理念,采取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行导师制、推行毕业专题、设立本科学生科技基金等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 业技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等,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心对中药本科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适应了新形势对中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校从事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构建了“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针对现阶段中药学术、学科、产业、事业等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了新形势下中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出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图略)。一中心“一中心”是指从实质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通过逐渐压缩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心联合了全国33家单位、121位专家共同编写1套《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践教学创新系列教材》(共7本),构筑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中药实践教材新体系,在兄弟院校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应用效果[10-11]。两阶段“两阶段”是指从时间上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专业技能培训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两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以系统中药学为主线,以独立开展实验课的方式,将化学、药理、药植与鉴定、泡制与制剂等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引入导师制,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为依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纵向课题及校企合作项目等为 支 撑,进行科研 训练,加 强 创 新 能 力 的培养。三层次“三层次”是指从内容上由课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科研实践3个层次构成。课堂实验教学由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3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性实验含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内容[12];专业性实验包含中药鉴定实验、中药泡制与制剂实验、中药药理实验、中药化学实验等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融中药方药分析、中药品种品质与鉴定、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质量评价、中药泡制与制剂技术、中药药效与毒理等为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由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医院实习3部分组成,目前共有实习基地29个。其中野外实习主要包括药用植物高山实习、道地药材产地实习、中药鉴定标本馆实习等组成;生产实习包括中药泡制、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等工厂实习;医院实习包括医院药房实习、模拟医院实习、ADR及GCP的参观实习等。科研实践由学生科技基金、参加教师科研、毕业专题实习三部分组成。学生科技基金由学生自主申请课题,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实验研究;教师科研项目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从大二、大三就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毕业专题实习实行1人1题,导师全程指导,中心中期检查,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以此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13]。“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多元化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目前实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搭建统一化实验平台、网络式信息平台、综合型技术平台,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14]。统一化实验平台通过整合人力资源、设备条件,加强了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加强了实验平台、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加强了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的互融。网络式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不断改进网上选课系统,使学生真正做到网上预约实验、网上模拟实验、网上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强化网络监督、考核评估。综合型技术平台充分利用我校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果,发挥科研技术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元化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大众化培养与精英教育相结合,打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综合型技术平台。

积累了“理念优先、捆绑集成、创新为重”的建设经验

理念优先理念是先导,理念要与时俱进。在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校历来重视对实验教学理念的凝练,把实验教学理念放在优先的位置,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创办之初的“早实践、多实践”到现在的“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无不都适应了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为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捆绑集成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捆绑集成的方式进行建设,具体来讲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将教改项目研究与中心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思路理清;二是将学科建设与中心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经费能捆绑投入,综合集成进行建设,形成了高显示度、规模效益明显的教学实验大平台。创新为重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创新为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中心建设的目标。为此我们对原有的实验教学方面原有的人员、设备、实验室等资源进行了整合,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大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 的实验比重,增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建设以创新为主的实验室———图书馆式的实验室等。通过这些举措,把创新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植物化学;化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95-02

植物化学是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成分(主要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以及主要结构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转化等。植物化学是植物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天然有机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奥秘的学科,也是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植物成分不仅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新药或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和化妆品等行业。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许多会从事与植物成分有关的深造学习、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植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对将来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种情况,结合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地域特点,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更好地融入社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我们于1996年开始为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植物化学”课。现根据十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植物化学课程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由于我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云南,结合云南的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课程定位于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胜任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与植物成分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或者为进一步的深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化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植物化学的应用领域,了解植物化学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程序及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理解提取分离的原理;掌握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如:糖、苷、萜、甾体、生物碱、芳香族化合物(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等的化学结构特征、性质和提取分离的方法。为继续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与植物成分相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植物化学实验,锻炼学生在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要求通过植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知识体系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相比,植物化学课在化学专业中开设较少,无专门的教材。国外有的院校为学生开设“天然产物化学”,课时不多,无专门的教材;国内药学专业、中药专业等有“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教材。植物化学只有农林院校主编的两本教材,侧重于农林专业。为了编写适合化学专业使用的植物化学教材,我们于1998年编撰印刷“植物化学”讲义,在教学中使用。2004年,我们组织云南高校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又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起编写了《植物化学成分》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又兼顾学科最新进展。尤其具有中国(包括云南)天然产物的特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便于学生把握植物化学的研究趋势和发展脉搏。《植物化学》课程由四大知识模块构成。第一部分,植物化学概论。包括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意义、目的、研究程序、研究形势和发展趋势;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第二部分,各类常见植物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精制以及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自主学习。每名同学就自己家乡特色的药用植物1~2种,对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在医药、保健品、染料、色素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查资料后,写成小论文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理论课授课共54学时,植物化学实验共36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外互动及学生课外查阅资料、阅读、归纳总结、报告、课外科技活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中注重经典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有机结合;注重热点植物化学成分和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既有效地利用了课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知识量,又能将植物图片、复杂的植物成分结构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植物化学课件上网或打印出来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堂上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了各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主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生物活性等知识。

2.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植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应用的角度综合地去掌握植物化学知识。如生物碱的提取,根据所学生物碱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让学生归纳其提取分离有哪些方法等。学生发言踊跃,对各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3.课外互动。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熟悉的药用植物1~2种,自己出题,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归纳总结、小论文写作和幻灯片制作。这个过程,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弥补了植物化学内容多、课时少、辅导答疑时间有限的缺陷,也有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激发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将自己的课后阅读资料做成PPT进行汇报,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其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其专业交流的水平。

4.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中,紧密结合云南特色药用植物成分或课程组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有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结构鉴定、黄酮、二苯乙烯、环烯醚萜、二萜、三萜等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组教师的工作进行讲解,深受同学欢迎。既让学生对自己老师的工作有所了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了6~10个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常见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科研课题较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方向与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在教师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实验,或自主申请省、校课外科技活动资助进行探索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同学参与植物化学课程组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四、教学效果

植物化学课程由于贴近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资料查阅、综合分析、实验操作、论文或报告写作、科学思维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自主申请学校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的热情高涨。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植物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作为人生的进一步追求。一些同学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发表了学术论文,一些同学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奖励。

参考文献:

[1]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

[2]Baker DD,Chu M,Oza U et al.Nat. Prod. Rep.2007,24,1225–1244.

[3]Filho RB.Quim.[J].Nova,2010,33(1):229-239.

[4]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3.

第7篇

【关键词】云南娃儿藤;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中图分类号】R28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024-03

Abstract:To analyz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from 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 The air-dried stems and leaves of 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 were extracted with the petroleum ether and identified by GC-MS18 constituent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ion of 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and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the components were determined with area percentage method.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eutical activities of 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

Keywords: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 Volatile components; GC-MS

云南娃儿藤(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为萝科娃儿藤属植物,其根在彝药中称为小白薇,常用来治疗尿路感染、肾炎、痢疾、气虚无力等[1]。其主要生长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向阳旷野及草地,主产于云南、贵州和四川,云南分布较为广泛,在大理、楚雄、昆明等均有分布[2]。娃儿藤属植物在前期研究中具有抗肿瘤、抗炎活性[3-4]。在前期的活性研究中发现[5],云南娃儿藤乙醇提取物和不同萃取部位对炎症晚期肉芽组织增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5]。为进一步明确抗炎活性成分,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其茎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以期为进一步全面认识云南娃儿藤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仪器与材料

11材料与试剂云南娃儿藤茎叶于采自云南楚雄,经云南中医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普春霞副教授鉴定为萝摩科Asclepiadaceae娃禾偈Tylophora云南娃儿藤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本论文研究材料为云南娃儿藤的茎叶;石油醚(分析纯,天津市风帆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甲醇(色谱级,德国默克公司)。

12仪器与设备Varian CP 3900-Varian saturn 2100T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安捷伦公司);HHS11-4电热恒温水浴锅; RE-2000A旋转蒸发仪(亚荣生化仪器厂)。

2方法

21样品处理方法200g干燥的楚雄产地云南娃儿藤的茎叶,粉碎成粗粉,以石油醚回流提取3次,每次3h,合并3次提取液,减压回收溶剂,得挥发性组分。取少量挥发性样品,将样品溶于色谱级甲醇中,备测。

22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DB-5(30m×025mm毛细柱;进样器温度:280℃;升温程序条件:初温80℃,保持3min,程序升温 20℃/min,终温280℃保持10min;载气:He(99998%),流速:10mL/min;进样量1μL;分流比:30∶1。

23质谱条件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150℃,Manifold温度:50℃,传输线温度:280℃;扫描范围m/z:40~650;背景质量:45u;标准质谱图检索库NIST。

3结果与分析

对从石油醚提取得到的挥发性成分样品进行GC-MS分析,其总离子图见图1。经过质谱数据系统(NIST)自动检索上述样品的质谱数据,将相似度低、离子峰低、无标准谱核对的组分等去除,得到挥发性成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根据总离子图由计算机采用峰面积百分比法计算而得。从云南娃儿藤茎叶的挥发性成分样品中鉴定出18 个化合物,结果见表1。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从云南娃儿藤茎叶石油醚提取的挥发性成分中分析鉴定了18个化合物,分别为甾醇类、黄酮类、生物碱类、酯类、羧酸类等,其结构类型多样、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马钱子碱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心律失常、镇痛等作用[6-9],角鲨烯具有调控胆固醇的代谢、抗氧化、抗肿瘤、保肝等作用[10-11],麦角甾醇具有抗菌、抗结核等作用[12-13],β-谷甾醇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14-15]。由于石油醚提取得到的挥发性成分,极性较小,难于分离得到单一化合物,通过GC-MS可以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为其进一步的研究鉴定基础。

4结论

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了云南娃儿藤中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其中18 种主要组分,并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这些结果为云南娃儿藤的活性成分的研究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文献

[1]杨本雷.中国彝族药学[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546.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526-529.

[3]甄月英,黄学石,于德泉,等.卵叶娃儿藤中的抗癌活性生物碱[J].植物学报(英文版),2002,44(3):349-353.

[4]杨超燕,陈艳芬,陶曙红,等.光叶娃儿藤解热抗炎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4(4):284-286.

[5]陈珠,陈海丰,杨彩霞,等.民族药小白薇的抗炎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8):68-70.

[6]Ganguly T,Sainis KB.Inhibition of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by Tylophora indica in experiment- al modes[J].Phytomedicine,2001,8 (5):348-355.

[7]赵立民,刘玉国,牛作兴.马钱子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20(11):877.

[8]徐金华,陈军,蔡宝昌.马钱子碱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3):213-216,221.

[9]唐敏,伍冠一,朱婵,等.马钱子碱镇痛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4,45(12):1791-1795.

[10]刘纯友,马美湖,靳国锋,等.角鲨烯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5(5):147-156.

[11]缪云萍,陈爱瑛,夏志国,等.角鲨烯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食品工I科技,2015,36(16):364-365.

[12]曹龙辉,李晓B,赵文红,等.麦角甾醇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4,33(4):9-12.

[13]高虹,史德芳,杨德,等.巴西菇麦角甾醇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理初探[J].中国食用菌,2011(6):35-39.

第8篇

在考核方式上逐步实现从“分数评价”到“能力评价”的转变

中药化学课程的考核,一般是期终的卷面考试成绩占据主导,再结合实验报告的评分综合判定。这种评价模式导致学生片面追求理论上的高分,而忽视了自身实际应用素质的提升。很多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后,对自己的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开始,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指导老师,让指导老师从实验试剂的准备,到具体的实验操作,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到论文的撰写全程负责,感觉是老师而不是学生自己在完成毕业课题。为此,在中药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建议逐步降低卷面和实验报告理论成绩的比重,增加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如对回流、蒸馏、萃取、铺板等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医药院校的考核标准,减少甚至取消考试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偏重记忆型题型,而以提取分离方案设计、成分的种类和结构鉴定等应用型题型为主。在实施科研导师制的医药院校,还可以借助相应的实验技术平台,结合学生跟随导师开展的课题研究项目进行班级讨论、实验实践、提交小组报告等,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在教学理念上逐步实现教师与学生向“应用型”的共同转变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行为处事、一言一行会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因而要想培养出应用型的药学人才,首先应该有应用型的教师。在中药化学的课程教学中,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中药化学的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娴熟的实验操作技术。最关键的是,也应具备将理论转变为实践的应用能力。目前医药院校的教师,大多为博士和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有较好的理论与实验背景,但基本缺乏企业或公司工作经历,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无法进行相应技能的传授。因此,中药化学的任课老师除到国内外高校进行学术访问或深造外,还应定期到制药企业或药物提取物公司等进行实习或培训,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实践方式上逐步实现从“校内实验室”到“校外实训基地”的转变

中药化学的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室展开,场地较为局限,仪器设备等也由于教学经费等原因相对较为陈旧,数量较少,造成学生校内所学的和毕业后校外所用的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学生就业后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快速转变。中药化学的实践,应在校内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验基地扩展到企业或公司的提取浓缩车间或提取分离实验室。由于在这些场所开展的工作,实质上是中药化学实验的规模化,基本原理都和中药化学课程中是一致的。通过在这些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不仅能让学生熟悉并掌握规模化提取或分离的流程以及仪器操作的方式,也能让学生意识到中药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中药化学课程的兴趣。“原来这就是超临界流体萃取仪啊”“、原来标准品这样制备就可以啊”……是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发出的由衷感叹。

在培养模式中注重“应用能力”与“协作、沟通能力”的同步提升

第9篇

该项目首次对我国代表性桑树品种的叶、枝和果的营养学和化学信息表征展开系统鉴评,构建起涵盖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和特征化学成分的数据库,为我国桑树食药专用品种的筛选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在系统鉴评成分和药理活性试验的基础上,率先筛选出一批活性成分含量高且药效好的优势桑品种,并建立起基于HPLC指纹图谱技术的质量鉴伪体系,率先提出桑树食药用品种选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相关研究内容填补了国内空白。率先开展桑树GAP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并建立了符合GAP标准桑树种植示范基地。项目组利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在细胞分子水平和动物整体水平上系统评价了桑树资源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为桑树资源食用和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集成超声、微波和膜浓缩等现代低温提取浓缩工艺,建立了桑树资源主要活性成分高效制备工艺及连续提取专利技术,大幅提升了活性成分从原料到成品的转移率,并开发出一系列功能食品及基料,实现桑树资源食用药用价值的产业化开发。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创新明显,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桑树资源活性成分数据库构建方面部分内容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的研究对于我国桑树资源食药用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共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项,新申请发明专利5项,出版论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7篇,制定地方标准2份,企业标准2份,技术规程9份。

项目相关技术在广东、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多家企业进行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以来技术应用单位累计新增经济效益总计4.9亿元,同时带动了中药和食品等产业的发展。通过该项目实施提升了桑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的新内涵,推动了桑树GAP种植技术以及桑树资源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产业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项目的实施也促进了桑树资源内在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深度挖掘,丰富了传统蚕桑产业“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单一模式,对于我国蚕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获奖等级: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研究发展中心;完成人:廖森泰、肖更生、邹宇晓、施英、刘凡、周路山、吴娱明、徐玉娟、刘学铭、吴继军、唐翠明、陈卫东、陈智毅、张友胜、刘子放、罗国庆、罗文英、李升锋、刘军、蔡月仙、潘少茜、龙镜池、姚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