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7:07
导语:在建筑生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4.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5.生态建筑与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是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
“绿色建筑”跟绿化无关
许多人理解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指的就是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绿树成阴的建筑环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其实跟绿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比如美国的“生态建筑”标准,是一个叫做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的认证体系,翻译成中文大致意思是“能源和环境的领先设计”。它追求的是在建筑的整个建造和使用期限内,在完成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小。比如我们看到的许多“高档小区”,种植名贵花草,需要昂贵的维护,虽然非常“绿色”,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反倒是不符合“生态建筑”的理念。
LEED认证,认证什么
“绿色建筑”的认证算得上是新鲜事物。1993年,美国成立了“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简称USGBC。很快,他们认识到需要一套标准来定义“绿色建筑”。1998年,这样的一套认证体系出台,即LEED1.0版。经过广泛修改,LEED2.0版在2000年出台,到2005年修订的LEED2.2版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绿色建筑”的标准被分为了六个大的方面,分别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位置、水的使用效率、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空气质量以及设计上的创新。
“绿色建筑”的认证是一种自愿行为。如果一座建筑的修建者希望获得LEED认证,就必须向“绿色建筑认证机构”(GBCI)登记申请。GBCI会与建筑设计和修建方协作,对以上6个方面的7项基本要求和69个小项分别进行评估。7项基本要求是必须满足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LEED认证。69个小项中每一个小项可能得到1分、0分或者-1分,最后把得分相加,如果得分在26—32分之间,就可以得到“LEED认证”,33—38分则为“LEED银级”,39—51分为“LEED黄金级”,而52分以上则为“LEED白金级”。
LEED认证中的每一个小项,都伴随着一定的建筑成本,有的实现成本高,有的实现成本低。比如,在“可持续的建筑位置”大项中,避免修建过程中的污染是一项基本要求,必须达到才能进行其他的认证。这个大项共有14个小项,如果位置选得合适,那么“发展密度与社区联系”和“公共交通”这两个小项就可以拿到2分,但是“公共空间最大化”就不容易拿到。而在“材料与资源”大项中,收集和储存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是基本要求,而其他方面有13个可得分小项。如果使用回收材料或者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在“能源与环境”大项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越多,得到的分数就越高。例如,如果一座建筑采用太阳能来满足整座楼2.5%的能源需求,就会得到1分。提高这个比例,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如果采用了某些优化设计,使得它的能源消耗比标准消耗要低,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得分越高,意味着实现成本低的得分点都用光了,最后增加分数的成本就越高。所以,要达到黄金或者白金级的LEED标准,增加的建筑成本就会很高。
2009年,UCGBC推出了LEED新版本,使用范围更广,评分更加细化,可得到的总分也变成了100的基本分外加10个附件分值,相应的不同等级认证所需要的分值也做了调整。不过基本理念还是一样—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之类,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生态住宅评估
中国在2006年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个标准主要是针对居民住宅的,主要参考LEED认证体系,基本目标是“促进住宅小区节约资源(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及防止环境污染”。这个评估标准分为五个大项: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按照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各项的评分标准和细则。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随着建筑功能的强化,非住宅建筑的能量资源消耗越来越高。“生态城市”的建设,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的“生态化”势必是一大方面。
生态建筑的关键
显然,“生态建筑”也好,“绿色建筑”也好,强调的都不是把建筑修得更漂亮、更气派。它的核心是面对整个自然界的生态保护,途径是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但是,追求方便舒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生态建筑”也无法以牺牲建筑的功能为代价。比如,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为了降低能源消耗而强行不许使用空调,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也不是“生态建设”的目标。
实现建筑或者城市的“生态化”、“绿色化”,高科技的应用是根本途径。比如说,如果大量使用透明玻璃,那么对自然光的利用率就会增强,从而降低照明用电。但是,用玻璃代替墙,一方面需要玻璃的强度足够大,否则玻璃易碎的话,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将无法保证;另一方面,需要玻璃的隔热效果足够好,否则对空调和暖气的需求增加,又会增加能源消耗。同时,生产强度和隔热效果满足要求的玻璃和生产普通的墙体材料相比,生产成本和消耗的资源可能会更高。只有把所有的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并结合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中的能源消耗,才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更加“生态”的决定。可以说,“生态建筑”的评定标准,既然是“领先设计”,那么就会随着建筑材料和能源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关键词:生态建筑 环境 设计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19-01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区面貌日新月异;欣喜之余,却不能忽视这样建筑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据统计分析,全世界大约一半的温室效应气体来自于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建筑的建造以及运行管理有关的能源消耗。
随着人类面临迫在眉睫的环境危机,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又将“ 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建筑的生态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我们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并积极推广,这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生态建筑的类型
1.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即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利用回收材料和排水,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重新使用旧材料。
作为绿色建筑经典的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机场的一座新办公楼比标准建筑节水43%。这座办公楼每年能够节水687000公升。大楼内部安装了数台节水装置和12座无水座便器。办公楼的三层都会安装这样的节水座便器。他们没有蓄水池,不用冲水。专门的下水管将排泄物吸走,防止气味散发。其他节水装置还包括自动出水的龙头、双水流的洗池和受到控制的淋浴喷头等。
1.2环境友好材料的生态建筑
美观、有利环保的绿色建筑要面向未来,必须重视材料和能源的数量和生命周期,使建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环境友好材料的生态建筑在破土之前,需要经过勘查,以确定所在地有没有地下水脉和地球磁场对人体的干扰;它完全以天然材料――木材、黏土、土砖建造而成,并从植物中提取装饰用材和着色颜料,这一潮流在德国以发展为建立“生物住宅区”。其目标是建立居民入住后就不想迁离的社区,以降低对各种能源的消耗。
1.3整合生物气候建筑
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思想最初源于节能的需要,继而上升到保护环境的高度。正如人们所希冀的那样:将来有一天,建筑的结构和维护系统能根据气象和舒适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那时将产生真正的“整合生物气候建筑”。
“整合生物气候建筑”不仅考虑美学的问题,而且还从设备的角度来决定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例如在上海的Armoury大厦,该大厦的平面为圆形,电梯、楼梯和卫生间组成的服务核置于一侧,内部有中庭,中庭被当作空气井,并在大小与形状上随各层的具体情况而变化。
1.4生态屋顶系统
据德国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BUND)调查的数据显示,绿色屋顶首先能够蓄含雨水,高度保持水分。根据屋顶的绿化设计,直接的水分流失量将减少50%-90%,大大缓解水处理系统的工作压力,因而能够节省大量建筑费用和公共事业开支。德国夏季有植被覆盖的屋顶与屋顶之间的温度差异最高可达40摄氏度。过大的温差会对建筑的防水层材料、连接处和其他材料造成极大的负担,加快老化过程。而绿色植被覆盖的屋顶则能保护防水层不受气候、紫外线以及其他损伤,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再者,屋顶上的绿色植物还能净化大气,帮助过滤灰尘和烟雾颗粒,从大气和雨水中吸收危害性物质,降低灰尘并减少潜在的烟雾威胁。植物蒸腾的水分吸收热量并冷却大气,减轻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热岛效应。
2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理念
2.1与环境相协调
在设计生态环境建筑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太阳的季节性移动获取冬天的太阳能并利用其来供暖能够减少冬天的供暖需要。冬天的太阳能够进入房屋,照射在地板上和墙上并被转化成热能并在室内温度下降时释放出来,通过实施这些低技术性的方法,供暖所需要的能量就少之又少了。另外窗口位置可以考虑进一步利用自然光,不只是在房屋的外部可以获取光能,也可以通过在屋顶设置天窗和采光窗而从内部采集阳光。
2.2材料内部的附加能源
对于生态建筑房屋的设计,在选材方面就应该考虑使用本地的,而不要选择从很远的地方云传送过来的材料。材料中蕴涵的附加能源是指其生长或生产、成型、加工和装运所耗去的能源。我们在房屋设计的过程中要追溯到材料来源的提供和提炼、制造、增加物处理、运输、使用、最后的再回首或者处理过程。这一使用周期的衡量,可以确保所用材料对环境产生最小程度的影响。
2.3屋顶的设计
屋顶是冬天热量流失最多而夏天热量吸收最多的地方。除了考虑在混凝土屋顶上的使用的土壤层的厚度以及聚苯乙烯隔离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纺织有3M后的土壤层的屋顶,其能源效率与带有0.46M的土壤同时带有0.1M厚的聚苯乙烯隔离层的房屋顶相比只高出2.4%。隔离屋顶最好的手段就是将隔离层和土壤层一起使用。为了建设一个有能源效率的屋顶最好的手段就是增加隔离层的厚度。
3生态建筑的前景
生态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手法。总的来说有两种设计的趋势,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是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建设的“Acros福冈”,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一体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平台上做屋顶绿化,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另一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化。
参考文献:
[1]曹伟.城市・建筑的生态图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关键词:建筑施工;绿色新技术;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施工中的装饰施工是整个施工过程的结尾。然而建筑施工中环保问题也大多处于这个阶段,建筑装饰施工模式往往是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完全背离了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建筑施工中的新技术的应用将会解决这一难题,是建筑装饰更节能、更环保、更美丽使人民生活的更舒适。
2建筑装饰施工的绿色新技术
建筑装饰施工的新技术,把握住了节能环保的主要内容,从节能的角度出发进行建筑装饰施工,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还要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对于建筑装饰施工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防治。
2.1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节约能源
为了响应绿色这个主题,我们在建筑装饰施工中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使新技术新材料在节约能源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例如:在建筑装饰施工中可以通过采用高效灯管、昼光利用、照度调整、设定照明开关时间等手段,与传统照明和方式相比,可最高节省52%的电力消耗。在外墙安装光电幕墙,集成有光伏发电系统的幕墙称为光电幕墙,即将太阳能光电板组件安装在幕墙或采光顶的结构框架上,利用太阳能发电,通过光电幕墙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相对于火力发电等方式,可节约发电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墙面及屋面升温,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减轻空调负荷,降低空调能耗。铺设塑木地板WPC是一种主要由木材(木纤维素、植物纤维素)为基础材料与热塑性高分子材料(PE塑料)和加工助剂等,混合均匀后再经模具设备加热挤出成型而制成的高科技绿色环保材料,兼有木材和塑料的性能与特征,能替代木材和塑料的新型环保高科技材料。塑木地板是新型的环保节能复合材料,木材的替代品,节省了大量的木材。使用特种玻璃替代普通玻璃,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镀膜技术用来反射红外线的节能玻璃相比,特种玻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采用世界一流的一次烧熔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能强烈吸收中近红外线所释放的热能,当外界温度降低以后会以长波段远红外方式向玻璃两侧辐射长波段远红外线,特种玻既有通透性强又能防晒以及保温的绿色效果解决了节能环保难题,而且还具有防目眩的功能,有效避免了二次光污染。
2.2合理选择装饰材料避免空气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是空气污染的主要问题,对人的危害也是最大的,所以在选择装饰材料和装饰施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和方法。要预防装修过程产生的卧室污染,首先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染少的装修材料,是降低室内有毒有害气体含量的有效措施。在建筑装饰施工时应注意:一、墙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家居墙面装饰尽量不要大面积使用木制板材,可将原墙面抹平后刷水性涂料,也可选用新一代无污染环保型墙纸,甚至采用天然织物,如棉、麻、丝绸等作为基材的天然墙纸。二、地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地面材料的选择面较广,如地砖、天然石材、木地板、地毯等。地砖一般不产生升污染,如大面积采用天然的石材地砖,应选用有检测证明、不含放射性元素的板材。选用复合型地板前,应仔细查检查产品说明书。三、顶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居室的层高如果不是很高,可以不做吊顶,可采用将原天花板抹平并涂改刷水性涂料的方式。若整体吊顶,应该选用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埃特板、或者硅钙板等材料替代木龙骨夹板。四、软装饰材料的选择。窗帘、床罩、枕套、沙等软装饰材料,最好选择含棉麻成分较高的布料,并注意染料应无异味、稳定性强且不易褪色。五、木制品涂装材料的选择。木制品最常用的涂装材料是各类油漆,这是居室的污染源。在选择涂料时,除了颜色和光泽外,最重要的是要选择环保涂料。一般来说,合资、进口品牌在质量和环保方面都比较有保证,不过,国内已有一些企业研制出环保型油漆,不采用含苯稀释剂,刺激性气味较小,挥发较快,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六、施工中辅料的使用。特别是胶和底漆,即使选择了环保涂料,在基底处理时也不能马虎。另外,胶的使用也要注意,107胶内含有害物质,国家有关条例已经明令禁止在家庭装修中使用。
2.3选择施工方法减少噪音污染
建筑装饰施工要多到绿色化就要解决噪声污染这一问题。解决噪声污染的途径有三种即消除噪声源、阻止噪声传播、对人进行防护。首先,从消除噪声源入手对施工的技术进行改革,用噪音小的设备替代噪声大的设备,进行合理的设计减少装饰时的破拆、及打洞等噪声大的施工步骤。其次,对于施工场地进行合理布局以及加装噪声防护网,以减少噪声的传播。调整噪音大的施工工作时间,把噪音大的施工工作(如金属切割、机械设备工作、破拆等)尽量的调整到早6点到10点之间进行,以防止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最后,对施工人员进行防噪音污染的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噪音的发生。
2.4合理的处理施工废料
施工工作中产生的废料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对空气、水源、土壤以及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所以对废弃物的合理科学的处理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节约了资源。首先,对于可回收的施工材料如:钢筋、再生骨料混凝土、陶瓷、费砖等进行回收处理,节省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其次,对于不可回收的施工材料进行集中的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的丢弃和掩埋。最后,对于施工产生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分类处理。
2.5开发新材料应对装饰污染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完全实现建筑装饰的绿色化施工,必须加快装饰施工中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科学技术是改变现状的更本性因素。新材料的研发要始终以“低碳、绿色、节能”为主题,探索适合新型科学建筑材料发展,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建筑材料为重点,实施重点建筑领域绿色节能工程服务,推广科研院、高等院校、所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新技术和示范项目及建筑装饰行业中现新的节能技术和产品。以实现绿色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新科技能源及再生能源、再生资源、节能产品与技术等建筑领域中的最新发展。3结语
面对对日益突出的的建筑装饰施工问题,如何实现绿色化装饰施工已成为当今讨论的热点话题,加强装饰行业的技术研发以及装饰材料的创新,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性措施,也是实现建筑装饰施工绿色化的唯一途径。建筑装饰施工的绿色新技术的应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实践。建筑施工的绿色化发展会为人们带来更舒适的生活和更清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洪.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华章》.2013年2期
[2]冯兴国.建筑装饰施工的绿色理念实现措施.《中国包装工业》.2012年7期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s through the method of ecology principle, the society and the nature, architectu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as the objective, moderate to transform nature and use, build and human survival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at environment,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s a organic, have a certa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whole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Key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并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所需的舒适环境,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它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小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诸多好处。建筑生态设计力求在人、建筑、自然之间建构和谐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生态建筑的创作受到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影响,所以要根据生态建筑的内在逻辑,发挥地方技术材料的美学特性,关注地方文化传统,创造独特的建筑艺术形象,实现功能实用性、技术可行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文化性的结合。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保证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使用者创造舒适方便、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与工作场所,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标准,完善生态建筑的设计水平,为生态建筑创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提出同时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设计方案。这就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界的光照条件和风能,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降低生态建筑的能耗。而在对生态建筑进行绿化时,也应当尽可能使用当地的乡土物种,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盲目引进物种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
3、节能原则
当今世界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遵循节能的原则,对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当尽量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清洁建筑材料,并对建材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建筑材料对人类及环境不构成威胁。同时,还应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生态建筑运行时对电能的依赖,尽可能降低生态建筑的运行能耗,实现生态建筑的高效节能。
4、环境友好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应当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环境友好的原则,重点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在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建筑本身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可能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防止建筑的建设与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在为使用者营造出良好的室内环境的同时,确保外部环境不受损害,并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5、整体性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还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在保证建筑物各项使用公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上,重点强调建筑的整体功能,全面考虑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生态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
二、利用建筑形式和建筑结构实现生态设计
1、建筑形式和位置。不同的建筑布局及平面形式将形成不同的热量需耗(冬季)和热量盈余(夏季)。可以通过降低热耗、自然通风的再完善以及降低技术设备消耗等方法来实现。一方面,降低热耗以及调整热量吸收不仅和建筑的朝向,同时和建筑的形状、建筑表面积与体量的比例关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应使建筑表面形成足够压力差,以便开启窗户后,形成流动气流。
1、灵活的立面设计。立面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使用者各种要求的同时,还要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建筑立面不仅是室内外空间的分隔,同时还应满足许多其它功能:视线的联系;引入日光照明;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适宜的表面温度;充分预防眩光。如人的皮肤一样建筑外立面应对室内外变化灵敏的做出反应,要求高度的创新性和革新性。
2、开敞的室内空间(中庭)。如果要降低能耗,开敞式空间将在特定的条件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补充。与这个开敞空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同时可以减少制冷需耗。开敞式空间特别适合充分利用太阳能,并将其功能在建筑物内充分扩展。根据需要还可以设计成室内花园进一步改善室内小气候。开敞式空间还应尽量设计成为不需人工通风和降温的空间,从而降低投资成本。
4、建筑材料吸热降温。通过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的共同协作而形成的建筑体量吸热设计,可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建筑的空间质量在主观和客观上均得到很大改善,即不仅是室内实际温度,同时感受温度都处于一个较理想状态。
三、利用自然环境实现生态设计
1、自然通风。外界气流连同其能源潜力是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原则上均应自然通风以减少由于升温、加湿、冷却所需的机械通风时间。机械通风在冬季时使用较多,可以高效率地回收热能,为使建筑物得到自然通风,根据建筑物的形状及高度的一系列可能性使建筑的正压区、负压区得到利用,同时在建筑中充分利用热功学原理。自然通风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自然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空气,有利于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如果希望利用风压来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首先要求建筑物有较理想的外部风环境(平均风速一般不少于3―4m/s),其次建筑应面向夏季主导风向,房间进深较浅(一般少于14m为宜),以便形成穿堂风。此外,由于自然风变化幅度较大,在不同季节、不同风速、风向的情况下,建筑应采取相应措施来调节室内气流状况,如适意的构造形式,可开启的气窗、百叶等。
2、土壤。为了减少使用制冷机产生冷能和通过加热设备形成热能,在自然冷却和加热外还有地热和地冷的利用。通过地下管道制冷水时应注意循环过程进水温度不低于18℃,回水温度不高于22℃。利用地热意味着将建筑物排除的余热引入地下,地下热量的流动交换在整个年度内总体是平衡的。夏天时引入地下的热量在冬季时又会在地热利用时被消耗。
3、雨水。洁净的饮用水是生活中不可代替的物质之一,建筑清洗花园浇灌等也消耗了大量珍贵的饮用水。其实利用雨水进行厕所冲洗建筑物清洗花园浇灌等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因为它可以节约大量珍贵的水资源。雨水不仅可以用来清洗同时可以冷却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如:通过建筑周围的人工水面来进行蒸发降温;通过人工瀑布和喷泉提高蒸发降温的效果;通过细腻喷洒的水雾来直接冷却室外空气等。
4、植物。以正确方式布置的植被会在盛夏的烈日下形成自然阴凉,使得建筑避免被暴晒而降低制冷量。树木同时还能使靠窗部分的光照强度降低,以利计算机的使用操作等。树木、灌木、草皮等还会给使用者带来舒适感觉,起到改善建筑周围微观气候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进步,生态理念将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筑设计生态化将会成为今后发展的潮流。生态建筑以人为中心,在建筑设计中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秉着关心人及尊重人的宗旨,融入了全球范围内已经达成共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此同时,还为城市及建筑设计提供了一项新选择。随着生态建筑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建筑科学技术的内容也会随之越来越丰富,建筑业将更具艺术性气息,建筑领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许壮声,高星. 生态建筑设计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3) .
[2] 何红应. 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J]. 江西建材, 2011,(03) .
关键词:生态原理低碳建筑生态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对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意义尤为重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如何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
1 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3.2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76-02
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不得不重视全球范围内的保护生态环境,人们对建设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
那么什么是生态建筑呢?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个有机的结合体。
一、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1、尊重环境,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设计,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使用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生态建筑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
2、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建筑是为人使用,要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1、建筑方案设计
尊重自然环境,优化设计,节约资源,提高建筑的物理环境条件。调研设计地段的各种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场地实际,顺应自然环境及保护环境。充分考虑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建筑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2、要实现建筑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节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下面将从风环境设计、自然景观、光环境、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方面,分别阐述可应用到生态建筑设计中的相关技术。
(1)建筑风环境设计
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建筑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仪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是不够的。
(2)绿化水景设计
建筑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建筑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生态建筑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率,如果建筑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绿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林地在改善室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绿地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建筑室外环境,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要与整个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改善建筑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二是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是不可取的。
(3)日照、遮阳与采光
太阳辐射是影响建筑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使用者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建筑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4)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建筑物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5)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建筑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建筑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音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三、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
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建筑的基础
生态建筑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以满足人体热舒适。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是指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筑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2、追求高效是生态建筑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我们知道,建筑业以及与建筑业相关的其它产业(如建材生产、运输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生态建筑正是要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
3、追求美观是生态建筑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建筑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
总之,生态建筑是多种技术集成的结果,它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不能离开在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成果,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出发系统地评价与设计住区的室内外环境,才会有更多更好的生态建筑出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对生态建筑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采用科学的设计技术套路,就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加舒适优越的生态建筑,从而进一步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海林,胡绍学.关于生态建筑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建筑学报,1999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绿色生态;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
生态建筑又被称为“绿色建筑”,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合理设计,对于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合理安排,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在生态建筑设计中所运用的生态学思想,同样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在设计中实现人与建筑的和谐,使建筑与环境成为综合体,为人提供舒适的环境空间。在建筑设计中,将生态学理论知识渗入其中,赋予建筑物以生命的气息,实现建筑系统的生态循环。生态建筑设计是运用科学手段实现建筑设计回归自然,使建筑内外环境中的各项因素合理组合,做到高效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低消耗、少污染的建筑生态环境,以使人们能够健康、舒适地生活。
(二)生态建筑设计的特点
1. 生态建筑设计可以使生态环境优化
生态建筑设计促进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是基于自然环境,将生态学融入到建筑学当中,以促进建筑与生态的和谐。通常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自然气候环境,在设计中要做到自然采光,并保证室内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北方气候环境下,建筑设计要做到室内冬暖夏凉。建筑结构设计要与地形环境特点相吻合,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选择节能环保材料,不仅会使建筑成本降低,而且还要尊重自然,在楼房设计及和室内设计要根据环境需要进行设计,使建筑与环境有效融合。生态建筑设计体现在对建筑资源的高效利用,以获得生态节能的效果[1]。生态建筑设计并不是对传统的建筑设计的抛弃,而是基于传统建筑设计手法中融入生态元素,以实现传统与生态创新手法的有效融合。在自然环境下适当塑造人工环境,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生态建筑可以使生态环境循环得到促进作用
生态建筑是对于再生资源充分利用,以降低资源消耗,获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在建筑设计中,要选择环保材料,并使用可循环利用且性能优良的材料,采用生态技术以满足低碳要求。建筑材料要无毒无害,对于具有一定化学物质排放量的材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确保能够提供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2]。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时代的标志,进入生态经济发展时代,将生态理念渗入到建筑设计中,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还能够促进良性循环,使自然环境并不会因建筑而遭到破坏,而是将当地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并突出植被特点,使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形成生态文化。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系统化设计,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还要注重人工生态环境绿化方式,使被建筑施工中所破坏的生态环境重新恢复,提升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
(一)建筑设计生态化要回归原生态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生存的居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生活的居所,而是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文化。随着生态理念注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这种生态精神被注入到人与场所之间,促进了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筑的生态精神得以形成。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就是要使建筑原生态方向发展,促进建筑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双方建立直接的关联。建筑师人们定居的场所,这就要求环境要符合人类生存需要,即具有可获取的物资材料和水源[3]。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的结构设计要以自然采光为主,确保室内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有利于人体健康。建筑的原生态回归,就是从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出发,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以了解,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在现代的生态建筑设计中,基于回归原生态的需要,建筑师要从生态循环的角度对建筑以设计,注重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尽量汲取原初建筑的设计风格,从中挖掘出合理元素,运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形成生态化的建筑风格[4]。
(二)采用生态技术使建筑环境得以优化
建筑施工中,由于工期长、自然消耗量大,必然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建筑设计中,将生态理念注入其中,就是要引入生态技术,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价值系统进行设计,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注重建筑能源的循环和自我控制,实现环境资源和能源的优化,并以循环方式逐渐展开。这就需要建筑设计中,要提高各项资源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做到能源有效节约[5]。在所选择的建筑自然能源上,除了依赖于自然环境条件 ,诸如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做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外,还要使用功能性较强的建筑材料,对建筑进行遮阳、保温、隔热处理,尽量选择永恒性能源,因地制宜地选择太阳能、地热能等等,以确保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率低,实现建筑资源的高效循环再利用。
(三)建筑设计要注重建筑生态节能措施
建筑设计中,要做好节水、节热,并设计好照明设计。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设计相应的供水方式,避免供水中存在二次污染。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对于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分开,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以用于环境绿化以及环卫浇筑使用。此外,生态建筑还要使用节水器和节水水龙头。建筑供热面积相对较大,要获得节热效果,就要对废热合理利用。建筑房屋的采暖对于外部的 环境温度极为敏感[6]。根据房屋区划的不同进行供暖设计,可以使废热反复利用。建筑的空调系统根据不同的功能区间进行合理安置,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
三、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而发起的低碳生活理念,使建筑设计中融入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生态建筑不仅实现了设计技术上创新,而且还实现了意识形态与时代的同步。生态建筑在设计中不仅对于建筑的实用性能极为注重,更是从环境保护意识出发,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设计。从环保意识的角度出发,提高建筑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建筑设计生态化成为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春梅.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探讨 [J]. 中国房地产业,2013(04):238-239.
[2]刘建华,郑明欣,郑舒华. 论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初探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23-24.
[3]孔B宏. 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261-262.
[4]康华.生态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访市人大代表、天津市建筑设计院院长刘军[J]. 天津人大,2013 (03):45-47 .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造型
2010上海世博会虽然已经过去,但会上展示的各主题建筑,着实令游人惊叹了一番。人们在感叹世博建筑美妙绝伦的同时,不免回望国内城市建筑现状:6天盖15层楼的类似的盖楼竞赛,正催生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大楼的崛起……但是,类似的建筑能最大程度的给居住者带来居住意义吗?生态建筑概念的提出将引出问题的答案。以“城市”和“生活”为主题词的世博主题,本身即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的人性观照,而连接此二者的必然元素自然是人类的居住场所(宜居场所),各类建筑是组成这些居住场所的因子,能否在建筑中体现出人性的关怀,是以“城市”“生活”为主题词的主题能否最大化彰显的必然条件。因此,在充分关注建筑节能环保等的同时对其“造型生态”给予理性观照,显得合理、合时,必要且重要。
“生态建筑”一词我们已经不陌生,其在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这样的: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由于笔者并非建筑专业人士,因此,对“生态建筑”的定义加以深究就不免有“缘木求鱼”或者“越俎代庖”之嫌,提及此专业术语只是作一参考。笔者以为:现代的建筑不仅仅在其功能结构上要达到上述种种要求,还应该在其外观造型上也达到“造型生态”,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2010世博会的各展馆中,像德国“汉堡之家”或者伦敦零碳馆这样,在屋顶装上太阳能电池,不用多解释,大家第一反应便是环保、可持续的,但是它们只是实现了功能上的生态,这已经是大家多年来的诉求。笔者想引导大家去看的是:蒲公英的种子―英国馆,竹编艺术―西班牙馆,剪纸作品―波兰馆等等。此类建筑不用过多解释其造型,自然给观者以亲切和谐的切身感受,并且其与自然的和谐相容能极大的引领观者对现存生活状态的向往与憧憬。这就类似20世纪美国的建筑大师莱特描述未来之家的蓝图那样,“让建筑像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样,向着太阳。”这样的展馆造型,从根本上给人一种近乎艺术品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再观中国大小城市当前的小区建筑,高楼林立如一排排的钢筋混凝土方盒子堆放在那里,毫无生机与活力。估计这些建筑“生产者”仅当这些盒子为容纳人的器具。这种将人的角色等同于物的建筑是否缺乏了应有的人性关怀呢?这种冷峻的高楼是否缺乏了一点人居环境(家)该有的温暖呢?
笔者曾经设想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可以称得上是舒适的人居环境,也曾认为院子里种满花草,绿色植物随处可见,门前屋后流水潺潺,这样子才够生态。但是问题又出来了,面对中国大城市人口密度的巨大压力,上述情境似乎很难实现,那么我们至少在建筑的外观造型上做做努力,让住户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满足人的这一自然属性吧。正如建筑设计师丹尼尔曾经说过的:“环保技术是先进的,艺术创作是独特的,通过巧妙的创意把生态环保技术和建筑美学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时尚。”往往我国城市里的建筑缺乏了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和温暖。偶尔在某些小区马路上看到的植物也只是列兵式站立的刻板的树木,如果它与建筑没有准确呼应关系的话,充其量它也只是语意学上的树,而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森林带给人们的既定感受。
当下的建筑,尤其是供人居住的小区建筑,笔者认为造型上或许可以打破现有的“方盒子”传统模式,尝试多使用一些曲线甚至曲面在上面,大胆摈弃“钢筋混凝土的立方体”模式。世博会上的中国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这也得到了国内外一致的认可。但是在与环境交流方面,它确实和上面提到的一些展馆存在着一些差距。在一大片土地上拔地而起,确实很突兀,很宏伟,但却损失掉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自身的亲和力。世博中国馆尚且如此,我们周围的建筑也就只能用“有过之而无不及”来形容了吧。国内的大学校园就是很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如果初次置身某校园,还真是有点“迷茫”,高高的密集的教学楼足以让你不知所措。记得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讨论怎么区别不同的城市。是呀!怎么去区分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国许多大城市都很类似,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车水马龙……如果一个建筑有一个建筑的风格,那么一个城市就会有一个城市的风格,自然就好区分了。因此,我们追求建筑内部结构的节能环保的同时,追求建筑外观造型的生态或者说建筑外外观设计也到了同等迫切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