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8-16 13:58:32

导语: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1篇

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它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拥有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拉萨市以大昭寺为中心,八廓街为重点的老城区,历经1300余年的风雨沧桑,她是圣城的缩影,也是藏族历史文化的精华。拉萨市旅游业是在解放后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随着拉萨市对旅游业开发程度的加大,旅游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完善,拉萨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游客的增多不仅有利于藏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而且为拉萨市带了可喜的经济收益。拉萨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拉萨市的面貌焕然一新,拉萨市在国际中的知名度也进一步扩大。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从2003年至今,拉萨市接待游客总数量和旅游带来的总收入基本上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2008年由于特殊原因的影响,来拉萨旅游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有所下降,但这并不能影响拉萨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旅客和旅游总收入的逐年增多可以反映出拉萨市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而对于整个西藏而言,自治区旅游总收入由2004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7.06亿元。由此可以看出西藏旅游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西藏旅游业能否维持健康持续发展的趋势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拉萨市作为西藏的首府,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全能够折射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状态。

二.拉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课题进行过程中,我们对拉萨市区及周边的十处景点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游客、景点附近居民、旅游管理者和旅游专家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得到了相关数据和意见。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分层设计法,分为三个大的基础层,每个基础层下设相应的目标层,然后再对目标层进行分析得出我们调查所需的评价因子。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76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走访结果的汇总,我们认为影响拉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自身修养是影响拉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自身修养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旅游技术人才短缺成为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拉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人才不足、旅游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

西藏本身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比较落后,与国家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不足。另外,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许多内地旅游专业人才不愿意到这里来工作。这就造成了西藏旅游业专门技术人才短缺。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有52.6%的游客和65.0%的旅游专家、管理人员认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很多游客表示,导游在领导游客观赏景点时对游客态度不好,导游乱收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部门的专业素质有关。45.0%的旅游专家和管理人员认为旅游管理部门及景点内的科技人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旅游管理机构的完善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他们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旅游地居民的参与程度阻碍拉萨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居民也是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对待游客的态度以及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对该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西藏是藏族人民的聚集地,除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外,藏族人民的服饰、饮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也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拉萨旅游旺季,针对游客而举行的民族文化活动并不多见,在整个旅游活动进行过程中,本民族人民的参与热情也不足。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49.5%的当地居民认为自己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参与程度并不高,其中有些居民也表示游客来旅游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有13.5%的游客表示当地居民对外地游客的到来非常欢迎,部分游客也表示并没有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

(三)旅游业经营明显的季节性限制拉萨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拉萨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旅游淡季旺季区分明显。拉萨市也不例外,旅游淡、旺季区分明显。拉萨市旅游旺季一般在4月份到11月份,而11月到来年3月属于旅游淡季。

在旅游旺季来拉萨旅游的人数明显比淡季高出许多,随着旺季游客数量增多,难免引起消费上涨,这个时期也是拉萨旅游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游客数量的的剧增必将带来景点间交通的拥挤、景区承载负荷加大等负面影响。但是从11月份,一直到来年的3月,由于高原的气候影响,进藏旅游的人数急剧减少。

季节的反差对拉萨旅游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例如,许多相关旅游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景区附近的宾馆、旅馆基本处于停业状态。这些现象难免会影响从事餐饮、住宿行业人员的积极性。总之,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游客数量的突变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

(四)旅游文化的地域特色是影响拉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旅游文化的地域特色即旅游资源的民族特色体现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拉萨市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外来文化的扩散,这些现象对拉萨市旅游资源的民族特色体现程度具有一定的冲击。从而限制拉萨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放眼拉萨市区,一幢幢现代化商业中心,一处处豪华的现代化住宅小区,近几年来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拉萨市区,而那些具有浓重民族特色的藏式建筑正在减少。拉萨本地的藏族居民在饮食和服饰上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被“汉化”的现象。传统的民族手工业许多都被现代化的机器所代替,作为宗教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次调查中:41.1%的当地居民和50.0%的旅游专家认为拉萨市民族建筑风格的保护力度一般,许多民族建筑都被现代化建筑替代;51.6%的当地居民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穿戴本民族服饰,基本上被汉式服饰所替代;60.0%的旅游专家认为当地民族特色饮食的保存程度不足,当地藏族居民的饮食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50.0%旅游专家和39.5%的游客认为拉萨市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一般,随着拉萨市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民族特色文化受到一定冲击。

三.对策及建议

以上是影响拉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由此推之,这些因素也同样影响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对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注重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中劳动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了使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注重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人才包括资源开发者、部门管理者、旅游产品打造者、品牌宣传者等,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建立专门的培养机构,给他们灌输可持续旅游的观念,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与内地之间进行人才交流,注重实践。旅游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以优厚的条件从国内、外引进专门的旅游人才。实行自主培养和从外引进两种措施并举的方针可以有效的缓解西藏旅游人才紧缺的现状。

2.推出西藏冬季游系列活动

推出西藏冬季游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冬季到拉萨旅游,以减少季节差异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西藏和其他旅游地一样,也具有季节差异性的缺点。因此,推出西藏冬季游活动,减小季节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国内国游客在冬季进藏旅游。例如推出冬季全家西藏游优惠礼包、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适当简化国内外游客进藏的程序;另外可以丰富冬季旅游的活动类型,如推出西藏阳光-温泉冬季游、林芝原始森林冬季景观游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政策以达到吸引游客冬季进藏旅游的目的。

3.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来促进拉萨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西藏是藏族人民的聚集地,这里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西特的民俗、文化也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2篇

关键词:文化 旅游文化 旅游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是指在自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游客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体(旅游社、饭店、旅游交通和各类旅游服务中介机构)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活动而产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旅游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城,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定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坚持旅游文化的指导作用。缺乏旅游文化指导的旅游开发,容易造成旅游地资源品位和格调的下降。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文化是构筑旅游产业的灵魂

旅游是赏心悦目、愉悦身心的过程。在其带给人们美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寻求的是一种心灵互动的过程。失去了这种功效,旅游就会变成徒劳。而文化恰恰是构筑旅游产品深度与魅力的核心,它决定了旅游的内在底蕴,将旅游产品从一个简单的自然外形升华为具有欣赏品位的艺术生命体。

4.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推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业发展观念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虽然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还是属于粗放型发展。有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挖掘文化旅游资源,要“因地制宜”

在美国,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为了增加文化旅游的项目,美国的许多城市大力开办文化旅游点。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每年有大约3700万人参观这里的迪斯尼乐园,制片厂和海洋世界。当地的美术馆、科学中心、影剧院、乐团、芭蕾舞团都成为奥兰多吸引游客的文化项目。精明的奥兰多人甚至还想出了借助外国文化传统扩大旅游收入的点子,举办了为期四个半月的中国帝王陵墓出土文物展览。由此可见,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不管是固定旅游吸引物,还是流动旅游吸引物。它们之中都蓄积着巨大的可供旅游业利用的文化势能。

3.提高旅游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度

没有个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是没有市场延展性的产品,会被浩瀚的旅游市场所淘汰。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打造四季不同的景区景点,突显集民族风情、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景区,利用在全国绝无仅有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如何把历史的静态的东西,把死的东西让它动起来,让它活起来,让现代人通过历史文化的传递达到旅游的升华,这不仅是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也是知识界、文化界和旅游界探索的要点。

4.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设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品位。

四、总结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将促使旅游业走向成熟并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使之立于世界旅游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2]谢鹤林.我国旅游的文化特色[J].旅游学刊,1998(3).

[3]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4]王东.美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文化旅游[N].北京日报,1997-6-26.

第3篇

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及其丰富,而旅游业又具有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绿色创效的优点,因此把旅游业作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发展,便成了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振兴和地区发展和突破口。

要推进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旅游业的空前繁荣,我们渴望既能满足游客需要,又必须探求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需要有永续利用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补续资金,建立相关机制,实施科教兴旅的战略。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其发展路径选择上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担当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

我国是个旅游大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部分地区,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一)旅游资源、均化失衡

我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数量很大,但同其他资源相比,人均占有量有限、短缺,旅游需求量过大,这使国内许多风景区面临挑战。同时,这些极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又存在结构和分布的严重失衡,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二)素质偏低、资源受损

在我国,推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的困扰因素来自整体的国民素质,来自游客、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习惯行为。游客环保意识偏低,造成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游客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等不良现象,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

(三)盲目开发、不够合理

在许多欠发达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规划布局。特别是一些新旅游景点的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认证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开发、粗放经营。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只顾开发缺少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策略

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要想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必须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育特色优势

旅游特色是该地旅游的魅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从旅游资源角度而言,旅游特色主要表现在历史传统文化特色、自然风光特色、民俗风情特色、旅游产品特色等。好的旅游资源不一定会产生旅游特色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只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它需要挖掘,并要创造特色。在培育特色景点上,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把旅游资源开发为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的旅游产品,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培育产业链群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朝阳产业,它发展快且带动力强。但是目前很多欠发达地区旅游业收益主要靠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对产业链群培育不够重视。所以欠发达区域旅游业要从发展观光旅游景区向重点发展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景区转变,重点发展健康旅游、娱乐旅游、度假旅游、体验旅游、科普旅游等项目;要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辐射能力,围绕旅游向相关产业渗透,发展其他产业。

同时要开拓和培育旅游市场。旅游推介对于是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要改进传统的宣传促销手段,如地摊式、游击战式、没有认真策划随意性的宣传,充分借助主流媒体、网络力量、节庆活动、名人效应与旅行商合作等途径,宣传该区域景区景点、风土人情、文化产品。

(三)培育从业人才

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欠发达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员工职业技能、个性化与标准化服务质量、职业道德建设,还是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和吸引各个方面特别是高层次的旅游人才是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欠发达地区尤其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旅游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旅游企业家队伍,建立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另外,政府部门也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其扶持力度。

(四)培育合作意识

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以“市场开放、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的区域合作,已成为全球旅游界的共识。欠发达地区有的景点游客很难直接抵达,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想要发展旅游业就要创造条件,主动接受区域内其他成熟旅游景区在客源、推介、品牌、服务人员等方面带来的外部溢出效益。如把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和景区纳人区域内的旅游线路,进行开放式的旅游资源整合。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地方保护约束,通过市场机制建立一种利益合理分配、权责清晰明确、自我约束的协作机制,从而推动该区域和相邻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合作和发展。

三、结语

第4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 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世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建立在成本和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发展和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

因此,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保护及其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绝大多数的风景区在五一、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co[,2]的含量持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 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民俗文化知名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发展模式存在着开发过度的问题,加上管理比较粗放,旅游景点的基础建设投入不足,都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我国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管理模式粗放化

从当前我国旅游发展来看,一是主要存在着缺乏长远规划的问题。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只是盲目地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只重视开发而不注重保护旅游资源,往往以损害长远利用为代价而进行当前资源的盲目性开发。二是旅游管理模式粗放化严重。在实际旅游管理中,只注重一味地节约管理方面的成本,而没有将旅游的服务基础夯实好,投入明显不足,忽略了游客口碑的广告经济效应。三是旅游团队导游管理模式不健全,导游素质参差不齐,行业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必须加大监督力度。经常出现导游以损害游客利益为手段的不良现象,使原本阳光、绿色、文明的旅游天使形象蒙上了灰色的阴影。

(二)基础建设明显滞后,影响旅游快速发展

我国旅游基础建设明显不足,其规划建设具有片面性、局部性、短暂性,缺乏全面性、总体性和长效性,很多设施主要是以依托性为主,而缺乏专门性的基础建设。例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发展前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旅游景区主要依托原有的公路交通,但是,其公路建设非常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还是坑坑洼洼,山路弯曲,山高坡陡,加上这些地方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很多服务意识不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使很多人想来又不敢来,来了就不再来。

(三)旅游文化特色不突出,商业化风气太重

文化是旅游景区的灵魂。在很多旅游景区都想方设法的想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牌。在时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对本地区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停留在一些比较浅的层面上,存在着盲目跟风,没有与当地旅游资源充分的发掘出来,没有从中找准自身旅游特色的定位,淡化了景区的个体独特效应。二是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商业化气息太重,掩盖了本来的亮点。如某地方以西兰卡普——土家织锦为文化旅游主打产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使用现代化的织锦机进行生产,而没有注重到用原生态的织锦机进行作业,让游客看不到手工作业的精细化过程。三是对于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传承与开发定位欠准确。很多地方在民族民俗文化开发与利用时,存在相互抄袭、相互模仿的严重现象,使本民族的文化真实魅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掘,更没能很好地展示在游客面前。仍以中西部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旅游景区为例,在语言表达上,由于土家族只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民族文化活动演出中,不能很好地使用土家族语言,使原本具有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活动如摆手舞、茅古斯等黯然失色。

二、实现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实行精细化管理

针对当前我国旅游发展存在的缺乏长远规划的问题,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应该在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理念的指导下,既要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更要兼顾长期发展。二是实行旅游精细化管理模式。将服务质量放在与旅游产品开发的同等地位。用一流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充分借助游客口碑相传的最佳广告效应,用一流的服务质量招徕更多的游客。三是加强对旅游服务行业中导游的监督管理,提升导游队伍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导游的职业道德修养,用国家法律和行业自律的方式加大对导游行为的监督力度,尽可能地减少损害游客利益不正当商业行为,维护导游天使阳光、绿色、文明的美好形象。

(二)加强旅游基础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石

针对我国基础建设明显滞后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旅游基础建设进行全面和长效地规划,加大对专业性旅游基础建设的投入。例如应该将旅游交通发展放在首位,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让游客想进来,进得来,能够使回头性游客量更多。二是夯实旅游服务基础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尤其对旅游的饮食、住宿、娱乐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让游客具有较高的安全感、舒适感和轻松感。

(三)突出旅游文化亮点,彰显原生态魅力

一是加强对本地区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从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深度进行开发利用,注重到与其他地区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尽量突出特色,彰显个性文化魅力。二是加强对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开发,确保定位准确。在民族民俗文化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严防相互抄袭、相互模仿,而应该充分发掘本民族文化活动的真实魅力,并淡化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的商业化气息,突出原生态亮点。

三、结语

总之,旅游产业是黄金产业,朝阳产业,投入相对较低,具有绿色、环保、人文保护等特点,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现在的发展形势良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助推我国旅游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第6篇

内容摘要:发展旅游业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方面。旅游业与工业化之间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矛盾性,两者需要协调发展。本文在分析两者的统一性和矛盾性基础上,指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与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旅游业 工业化 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业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业化蓝皮书》测算方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工业化进程呈后发加速态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工业与旅游业都视为重要产业来发展。工业化与旅游业都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因此,探究旅游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以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价值。

旅游业与工业化发展的统一性

(一)工业化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与范式,但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较高,需要其他产业的大力支持,工业便是其中之一,工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工业化过程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旅游业基本要素的发育。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要素,它们的发育程度是衡量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业要素的发育包括内在的自动发育和外力的推动发育。工业化就是重要的外推力之一,这种外推力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旅游业六大基本要素的发育直接提供丰富的最终产品,如钢材、水泥、建筑、交通工具、电子设备、游乐设施等;二是工业化所产生的部分基础设施可为旅游业所借用,如工业化所促进产生的完善的交通设施,特别是外部大交通设施,包括海、陆、空三方面,旅游业可借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区域,其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旅游业基本要素的发育程度越高。

2.推动旅游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推动旅游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是指工业化有助于产生、改善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具体包括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环境。工业化能够促进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政治组织的民主,增强工人的纪律性和工会的政治影响力,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开放、民主的政治环境,增强政府对旅游业管理的科学性;工业化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资本再分配,增加政府对旅游业的直接投入;工业化促使人类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社会道德、思想和观念等迅速发生了变化,同时工业化不断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其为大批就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使得工业社会逐步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迈进,使得旅游形式从“特权旅游”迅速向“大众旅游”转换。

3.丰富旅游产品。工业化促进旅游产品的丰富主要从两方面体现:一是为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创造有利条件,为旅游产品的的生产与创新提供支持。工业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速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旅游资源要转换为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生产、创新及更新换代,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则刚好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这一要求。二是直接提供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且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到现代的多样化旅游,离不开工业化所带来的便利。特别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创造的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可直接开发成旅游产品。如现代兴起的工业旅游是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工业生产场景、高科技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的创新型旅游。工业企业通过“旅游”的方式,向社会展示了工业企业的魅力,有助于工业企业的品牌形象传播和经济收入的增加。

4.激发旅游需求。旅游需求的扩大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二是经济收入的增加。工业化可促成这两个条件由可能变为现实。工业化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工生产条件的改善,这包含着两层意思,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总量和工人劳动时间减少,工人的工资增加。同时,工业化使人类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度增加,压力增大。释放压力的有效形式就是旅游。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的劳动大众可通过能消除疲劳和丰富文化知识的外出旅游更新自己的劳动力。

(二)旅游业促进工业化程度加深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兴支柱产业,旅游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社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不仅自身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极具推动力。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旅游业自身各方面的发展,而且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带动了工业行业与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终促进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旅游业对工业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旅游业对工业的影响实现的。旅游业对工业的正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业可以增加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工业企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效益有多种途径,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都需要经济支出。因此,工业企业可紧密围绕这六个环节为旅游者提供相关服务,增加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可以构成一个效益体系,包括餐饮收入、住宿收入、交通收入、门票收入、纪念品收入、工艺品销售收入等。

旅游业可以促进工业企业形象传播。企业形象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口碑传播是重要一环。旅游业可以为工业企业带来大量的人流,这些人流的区域来源广,在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一方面,工业企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向旅游者展示企业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丰富的企业历史和企业文化等,使旅游者近距离深入了解企业,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旅游者通过自身的旅游经历,用口述或展示的方式向亲朋好友分享旅游体验与旅游产品,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企业正面形象的传播和品牌竞争力的增强。

旅游业可以促进工业企业市场营销。旅游业促进工业企业市场营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旅游者是直接消费者。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需要消费,工业企业可结合企业特点为旅游者提供消费品,部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更为直接,即到工业企业购买其产品,这样旅游者就转化为直接客户。二是稳定和培育客户。工业企业开展旅游,可以为顾客与企业创造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工业企业通过展示自己的实物产品及相关生产流程,让旅游者对其产品的可靠性、科学性、质量性等有了深刻的感受,从而增强了该企业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力,有助于培育顾客忠诚和扩大潜在客户群。

旅游业可以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水平。外部监督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工业企业发展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工业企业置于游客监督之下。工业企业发展旅游业,从企业自身来说需要实力,从旅游开发来说,需要一定的透明度和开放度。这种透明度和开放度要求把企业文化、企业生产场景、企业产品放在游客视野中,这种做法一方面会增加企业员工的压力,从而增强其生产的责任感,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更加便于管理;另一方面,管理层为了企业的品牌与形象,也必须加强管理,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旅游者。企业员工、企业管理者与旅游者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是由于注意到了旅游业的带动良性作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旅游业和会展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产业来加以发展,提出要把北部湾经济区培育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促进中心。旅游业不仅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现有部门、行业的发展,而且对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尤其是北部湾的第二、三产业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以投资和就业为例,据测算,每投入旅游业1元可以给相关产业带来5-7元的增值效益,每增加1个旅游业就业岗位就能带动4-5个社会就业岗位。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社会文化环境越成熟,经济就越发达、社会就越和谐、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就越高。因此,要实现构建幸福和谐北部湾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加快繁荣发展旅游业。

(三)发展旅游业与实现工业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本质来说,发展旅游业与实现工业化两者之间存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态势,两者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西南、华南和东盟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和我国内陆腹地进入东盟国家最便捷的海陆门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通过旅游业促进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优势突出。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优势必将更加凸显。经济区域的和谐发展,只靠工业不行,靠任何产业单项突进都不行,没有旅游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在现代化没有实现以前,所谓发展的差距,从根本上讲还是工业发展的差距,尤其是其实现程度的差距。工业越发达,工业化程度越高,经济总量就越大;工业结构越合理,产业结构就越优化,在某种意义上,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取决于工业结构的合理程度。

旅游业与工业化发展的矛盾性

环境承载力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恶化会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现实的威胁,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工业会造成环境承载力的下降。由环境承载力理论出发,笔者将旅游业与工业化的矛盾性统一到环境问题上,认为其集中表现为发展旅游业与实现工业化对环境产生的负效应。

(一)旅游业与工业化发展的环境保护矛盾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工业化过程中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这种局面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废”。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而言,最主要的是海水污染。近几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环境质量开始下降。以防城港市为例,2008年防城港市化学需氧量排放达28265吨,比2007年26679吨增加5.9%,比2005年25079吨增加12.7%,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严重。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0863吨,比2007年16800吨增加24.18%,比2005年14100吨增加47.96%,对大气、动植物等危害较大。其中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对防城港市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要处理好发展旅游业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保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与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在北部湾发展任何工业,都不能跨越环境保护的底线。今后新的工业布局要考虑旅游业的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在开风景区集中建设新型工业园,以期实现工业、旅游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旅游业与工业发展定位的矛盾

发展定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牵涉到哪个产业优先、主导发展的问题。一个区域中,当工业化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放弃工业开发,选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牺牲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无疑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但是当一项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发展当地旅游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或者远远大于保护当地资源给人们带来的满足程度的时候,该如何选择呢?这就凸显了旅游业与工业发展定位的矛盾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目前自然生态状况良好,特别是海域污染程度不大,经济建设虽然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比较低。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中发展经济,应该找到旅游业与工业化发展定位的契合点,使两者协调发展。

(三)旅游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发展矛盾

并不是所有的工业企业都适合发展旅游业,也不是所有的工业资源都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这受工业企业的软件、硬件环境的制约,也受旅游市场、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从工业企业来看,要求该企业的硬件基础设施较好,具有较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从软件方面来看,要求该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高,管理层对发展旅游业有正确的认识。就已经发展旅游业的工业企业而言,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协调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产品展示与商业秘密、经济投入与旅游产出、游览与安全、公益与经营等方面。所有这些矛盾,为工业企业发展旅游业设置了障碍。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程度不高,尽管有部分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有能力发展旅游业,但是工业企业的整体实力较低,因此必须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慎重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与工业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依托产业关联效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研究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工业化进程呈后发加速态势,这种状况既提供了机遇,又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传统工业化的经验证明,工业化应避免“三高两轻(高消耗、高污染、高失业、轻调控、轻统筹)”,而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走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群。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938.242.9,根据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该比例中,农业所占的比重过高,工业所占比重偏低。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适当增加工业比重,确定工业的主导地位,同时,工业内部也有结构优化的问题,这就需要合理布局产业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林浆纸、冶金、修造船、电子信息、粮油加工、新能源等产业,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

进一步增强科技含量,降低能源消耗。增强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鼓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手段,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推进节能节水节约用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节约型消费模式和节约型社会。

(二)依托旅游发展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旅游业在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沿边沿江,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东盟经济圈、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有利于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保存较好,组合度高,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基础;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深入召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速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旅游业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以利用优势,抓住机遇,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科学有序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级政府应结合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制法规,为旅游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区内旅游科学有序开发。构建旅游创新体系,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创新体系应以旅游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组建企业联盟,壮大企业实力;加强旅游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品创新;加强行业管理,细化旅游创新基本要素体系。整合旅游要素系统,推动旅游业整体发展。整合资源要素,形成有特色、有层次、有品位的旅游吸引物体系,整合交通资源,构筑方便、快捷、科学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整合市场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流的共荣共谋发展态势。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效益最大化。

(三)协调发展旅游业与工业,实现“双赢”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与工业化的共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优先考虑生态承载力,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无论是工业化还是旅游业,都必须意识到生态环境是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近年来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了较大的破坏。为避免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发展工业和旅游业同时,应协调好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优先考虑生态承载力,保持和提升生态环境容量、自然资源容量、空间环境容量,使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业与工业化能协同有序地发展。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加快环境科学的进步,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工旅联动,实现双赢。一是找准工业化和旅游业的最佳结合点,鼓励建设工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企业应重视工业旅游,将工业旅游纳入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借助工业旅游项目,强化、优化企业品牌,使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不断提高,进一步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提升品牌价值。二是细分市场,优化组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旅游要尽量做到“区内成片、跨区成线、市场做专”。区域内,应把互有差异、各具特色的工业旅游点优化组合形成“集聚效应”。针对细分市场,推出“学生修学工业旅游”、“招商投资工业旅游”、“调研考察工业旅游”、“怀旧追忆工业旅游”、“探奇揽胜工业旅游”等多种工业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8

2.王海正.中国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初探[J].宏观经济研究,2008(1)

3.张莉莉,熊远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今日南国,2009.4.

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广东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l-268-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思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全国上下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将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与广东旅游业发展实践相结合,探讨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广东旅游业的发展途径,以使其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论内涵

循环经济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源于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以及可持续消费等内容为一体。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一产品生产一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形成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循环经济实际上就是要减轻地球环境的负荷,维护生态平衡,其发展要求必须以技术为核心,减少枵染排放量,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即尽量减少废弃物量;同时还要能够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其目标要求必须取得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从而能够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一点非常切合旅游业的属性和发展要求。“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i一个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慢菲,1985年)。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各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其发展的结果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旅游经营商将各种资源整合为旅游产品提供给目标客源市场。因此j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旅游业中已经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主导思想与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基本一致。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目前在旅游业发展中提出的“绿色旅游”、“环保旅游”,其宗旨就是保护环境、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保护旅游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然后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进行资源的再生利用,以达到“合理开发、最大利用、最小污染”的目的。

循环经济理论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旅游资源是属于全人类共同享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开发与保护。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源开发,真正做到把开发纳人环境保护范畴,将传统的被动式环境保护变为积极主动的环境保护,合理地利用资源与环境,把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工资源进行和谐的景观优化配置,形成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旅游产品。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广东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早的省份,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我国南大门,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都适合开展旅游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广东省海岸线长,大陆海岸线有3368.1公里,沿海有651个岛屿,岛屿岸线为1649.5公里,非常适合开展海滨休闲旅游。广东省内海湾较多,还有不少风景优美的水库和湖泊。另外广东省内温泉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广东省还有四大名山:粤北的丹霞山、南海的西醮山、博罗的罗浮山和肇庆的鼎湖山。这些山脉海拔虽然不高但有独特的山体构造,对于旅游者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广东也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独具岭南特色的茶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音乐文化、画文化、客家文化等也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让游客领略到独具风情的文化韵味。广东省旅游业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广东旅游业总收入达2454.07亿元,同比增长15.75%;旅游外汇收入达87.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56%,居全国第一;口岸入境旅游人数1.03亿人次,同比增长2.78%,约占全国的80%;2008年,广东口岸入境游人数1.03亿人次,与2007年持平;接待国内旅游者3.09亿人次,同比增长2.6%,其中过夜国内旅游者1.45亿人次,同比增长18.7%。旅游外汇收入91.7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5.4%;国内旅游收入2003.6亿元。比2007年增长11.9%;旅游总收入2641.3亿元,比2007年增长7.6%。

2.广东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广东旅游业发展确实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我们在看到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审视广东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1)缺乏循环经济观念,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粤东和粤西北等一些经济不发达县市出于经济的驱动而盲目地发展旅游业。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在不少景区开发之初开山炸石,砍树毁林,导致水土流失,破坏了旅游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改变了景区的人文生态环境。在旅游景区内建筑现代化的宾馆、商店、餐厅等建筑设施,严重破坏了景区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和整体性。这种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是掠夺性地开发。对旅游区、对景点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设施建设的病态膨胀,损害了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环境的质量,威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2)旅游景区环境污染严重,难以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目前开发的一些景区超负荷接待游客导致景区内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剧增,水土受到污染。景区内噪音、烟尘超标。加上部分游客生态环境意识不强,文物古迹遭受踩踏、攀登、抚摸、刻划等损坏。以广州市的城市公园

为例,每到节假日。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大量人群涌入公园,接踵摩肩,人头涌动。大量的人员践踏草坪使得大面积草坪坏死,花朵被采摘、树枝被折断。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乱丢烟头、爬栏杆、摸石螺、抓鱼等不文明行为,给公园的环境和设施带来破坏。从化曾经是闻名全国的温泉度假地,由于超负荷接待游客,排放大量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导致温泉水质大幅度下降,进而影响游客的回头率。(3)缺乏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的旅游业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营机制。广东旅游业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产业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各要素内部发展不平衡和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其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据统计,广州、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占了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0%,而粤东、粤西沿海和粤北等欠发达地区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目前各地旅游合作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行政壁垒,例如对异地导游制度的限制、有形和无形的价格壁垒等,这些都是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必须扫清的障碍。在经济发展区域化、国际化趋势越来快的情况下,只有痛下决心,打破垄断、消除封锁,迅速使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改变现有落后的管理模式,改善经营管理观念,整个行业才有足够的实力来应对挑战。广东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说:“‘两广旅游业合作。和‘无障碍旅游’的发展潜力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行业的垄断和封锁只能是保护落后,阻碍其发展。(4)部分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开发中缺乏科学的合理的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没有把当地的旅游业真正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缺乏合理规划。最突出的表现为景点建设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高尔夫球场过多,人造主题公园雷同,一些地方酒店密集、数量众多。接待规模远远超过游客数量,造成大量客房闲置住房率不高,以致出现经营上互相挤拼。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5)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具备现代经济理念的高素质人才。广东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广东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程度不高、综合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主要表现为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具备能够驾驭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培养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并以此为中心向上向下延伸出各级经营和管理的人力阶梯,合理利用他们运营整个旅游市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是当前广东旅游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四、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广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旅游业发展要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新观念。广东省要实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先要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清楚地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既要符合经济期望目标,也要符合环境要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保持自然、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自然资源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不能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搞“一次性”开发,而应该是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永续开发。此外还要加强宣传,通过电视、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提高民众的资源和环境意识,大力提倡生态旅游、绿色消费,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旅游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将节约用水用电用材,分类回收垃圾、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变成生活习惯。

2.坚持循环经济理念,重视环境保护。合理进行旅游规划。广东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早较快的省份,现代旅游业发展面对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旅游生态环境遭受污染、旅游生态资源遭到破坏。而初期旅游发展规划不力往往是造成旅游资源损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会给旅游资源地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旅游管理部门应始终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对景区景点的开发管理,杜绝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尤其是对新景区的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旅游规划中应用循环经济理念,确定旅游开发的范围和保护的措施,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旅游规划应强调“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使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能够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才符合循环经济的资源“再利用”原则,真正做到低成本、高利用、低排放、多经济产出的标准,做到真正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倡导绿色消费,提倡绿色旅游。绿色消费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要求、安全和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它不仅强调旅游的可持续性,同时还强调必须遵循“真化、善化、美化”的原则。“绿色旅游”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旅游活动的进行必须包含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三大和谐(生态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之中。实施“绿色旅游”,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使游客做到“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是照片”。针对广东旅游消费中存在的过度奢华和浪费,我们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方式。例如在住宿业中减少一次性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倡导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加强对水、电的管理,做到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在餐饮业中坚决抵制以野生动物为食物,尤其是国家保护动物名录上的各种动物,大力倡导合理用餐消费;在旅游景区要广泛应用高科技环保、节能产品,搞好污染治理,做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污染防治、生态工程、资源循环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在旅游交通上做到减排、减放,尽量步行交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最终建立起旅游循环经济体系。

第8篇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做出了研究。秦瑞鸿(2010)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模型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空间布局做出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双核圈层这一最终定论:李淑娟、曾曦(2010)通过对山东半岛的旅游业进行分析,运用模型及理论构建了循环型旅游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半岛的旅游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张杰(2011)在探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发现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无障碍旅游区的发展模式是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最佳模式。目前,学者们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适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包括山东省的全部海域和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东营、潍坊六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二县的所属陆域,海域面积总共达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总共达6.4万平方公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极大地增加旅客人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而又不失特色。种类丰富主要表现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拥有着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的全部类,比如遗址遗迹中的烟台蓬莱阁、威海刘公岛:人文活动中的潍坊国际风筝节等等。另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域辽阔,海洋旅游资源这一特色比较鲜明,比如青岛的崂山风景名胜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金沙滩等等。这些旅游资源能够极大程度得满足游客的需求,而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总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旅游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这就决定了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山|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拥有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然而在现阶段,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极大的不足。比如在烟台、威海和青岛这三个沿海城市,海边的旅游项目主要为海水浴场和海洋世界,这些单一的平凡的项目在吸引游客的力度方面不尽如人意,游客往往在回头率方面表现不足。虽然已经开始发展海岛旅游项目,但相比较国外海岛旅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得远远不够,丰富的海洋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旅游资源遭受破坏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给旅游资源带来不可修复的破坏,然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首先,一些人为了出售优质海沙,对沙滩进行肆意的挖掘,还有近海养殖业的不合理开发同样会对沙滩产生破坏:其次,近海养殖业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了近岸礁石的破坏:第三,有些开发商为建设旅游度假区而大量挖掘周边山体的矿石,这种行为破坏了景区山体的原貌,甚至会带来危险。

(三)旅游市场监管不规范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服务范围广阔、项目繁多,各市旅游局都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及旅游资源的使用效率。首先,沿海地带存在重工业企业,导致海水污染严重,海洋资源遭到破坏;其次,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遭遇购物宰客现象已为常态,然而这一不合理的现象至今未能得到解决;第三,管理部门繁多,错综复杂,无法得出统一的管理方案或法规,有时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

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开发旅游资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应当根据本经济区旅游资源的特点高标准地制定战略,避免盲目开发和只重眼前利益。沿海城市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应在战略中着重加强其海上旅游项目的研发,比如海上游艇、海岛旅游等等:与此同时,在潍坊、滨州等内陆地区,则需要重点开发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等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在开发时必须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条件。需在各地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开发,切不可破坏旅游资源和环境。

(二)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

规范有力的监管才能保证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双重利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引进高素质旅游从业人才,并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以使其能够建立和实施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社区居民的教育及培训,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保护身边的旅游环境当中去,而且还可以让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到身边旅游市场的监管管理工作中,扩大监管范围。

第9篇

关键词:茅山旅游业 道教文化 措施

一、概述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和金坛市交界处,是江苏省境内主要山脉之一,现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世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峰、洞、泉奇骊,有三宫、五观、七十二庵之说。从隋唐起,就以“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著称于世。道家与道家文化对茅山的历史发展影响甚远,也成为今天茅山旅游业赖以维持和发展的根基。

二、茅山风景区发展现状

(一)旅游景点中的道家与道教文化体现

道家与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倡导的是一种“逍遥游”:即在旅游中通过全身心体验、感悟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状态;从赏玩山水之中直觉地把握自然和如自然一样的人生的生命律动,从而悟解天地人生之道,达到自我实现和满足。清代《茅山志》载:“句曲之于金陵,是养真之福地,成神仙之灵区。”茅山以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为主体,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二十八池,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中写道:“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日夕欲颓,沉鳞竞跃。实是境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天复有能与其奇者。”茅山的秀丽风光、清幽之境,集天地之灵气、圣仙之神韵,确实符合道家之追求,隐逸世外、怡然自得,于自然的交汇中领略精神、采撷趣味。

茅山古迹众多,现有主要景点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元阳观、保朴园、华阳洞、金牛洞、八卦台、喜客泉等。

九霄万福宫,因其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顶,故简称顶宫。该宫依山而建,现有殿宇四进。第一进为灵官殿,第二进为藏经楼,第三进为主体建筑太元宝殿,第四进为升表台和二圣殿。宫殿气势恢宏,讲究突出中轴线对称,强调天圆地方和阴阳五行的理念,内部布局和装饰融合了美术、雕塑等多种道教艺术,是茅山道教宫观建筑的代表。

元符万宁宫位于茅山积金峰南侧,里面有睹星门、大王殿、灵官殿、东岳殿、老君殿三天门等景点,宫殿上方为高99尺的纯铜老子塑像。老子为庄子的老师,道教尊老子为共同的始祖,其《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清静无为和境界的超脱,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精髓的体现,后人为其塑像表示对老子的无上尊重。

元阳观位于大茅峰东南坡,观内建有太元宝殿、石牌坊、祖师坊、灵应斋、玉道坊、地祗堂、易经馆等古建筑,以及上清派祖师三茅真君和福、禄、寿、禧神像数百余尊,是茅山道教上清派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展示。

保朴园位于南朝梁时“山中宰相”陶弘景遗址处,是道家隐逸养生益寿之地。园内松青竹翠,古树参天,终年泉水潺潺,空气清新。彭祖广场、五味斋、弘道场、沧澡堂、木屋居、玄甫(四合院)、放生谷等的建造皆以道家养生文化为基础,集饮食、起居、怡情、健身、寻幽、悟道于一体,是道家与道教文化有形实体化的很好实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茅山在依托道家和道教文化内涵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修复新老旅游景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茅山道教文化”已成为宣传茅山一张响亮的名片。

然而,这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最根本也最关键的一点――即是对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挖掘不够深,仍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核心旅游产品因缺少其他产品的衬托而成为单一产品。

从单一个体来看,茅山风光秀美,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既有宫观建筑的雄伟,也有文人墨客的遗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齐聚,还是很有开发价值。但同其他道教名山如武当山、青城山相比,差距仍非常明显,主要是在江苏省比较有名。茅山不够高、不够险、不够奇,客观地说也就是一座几百米高的山应有的景色。所以,自然风光不是茅山旅游业的根本吸引点。旅游的本质在文化,茅山所依托的正是道家与道教文化。

之所以说对其的挖掘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首先是因为与茅山有关的人包括游客、导游、景区管理者、茅山当地居民等,大多都对所谓的“道”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信仰道教的人并不多。游客烧香、算命更多的是出于迷信思想――求财、求事业、求姻缘、求平安,真正出于感受道家和道教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游客对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直接来源于导游,导游应该对道教文化有较深入了解,但现状是本地导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数量偏少,大多数只是笼统含糊的讲解,少数甚至强行拉客骗钱。

这其次,道教旅游作为宗教旅游的一种,有其特殊性。如果人们对某种宗教并不了解,那么依托此种宗教文化所呈现的有形实体包括建筑、仪式、饮食等,最多只令人感到新奇,吸引力难以持久。人们只有了解此种宗教文化,才会有所感悟,并在逐次接触中加深理解甚至形成对其的虔诚信仰。这就要求这些有形实体有“精神文化气”,在游客与其接触中从各个方面展现出来。茅山在有形实体如老子像的建造、元阳观的修复、保朴园的新建等处下了不少的功夫,但其“道教文化气韵”还不够,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大殿里香客的吵闹和摊贩的叫卖声、顶宫门口到处拉人算命的皮条客、价格奇贵的香等都令这个原本清净的道教福地变得躁动不安、浮于表面。

现在来茅山的游客,大部分是参观宫观、烧香和算命,除了顺带看看自然风景、吃吃农家菜基本上就没有其他旅游项目了。茅山过于依靠核心旅游产品而忽略了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这对茅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茅山旅游商品也存在品种单一、缺乏原真性、品质低劣且粗制滥造、缺乏宗教旅游商品所特有的艺术性、典型性、独特性、极品和精品少等问题。

三、禅寺与武当山的启示

(一)禅寺:佛教文化的与时俱进

台湾禅寺是一座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的现代化庙宇。开山方丈惟觉和尚针对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推行佛教“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力图使佛教理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焕发新的生机。

禅寺宏伟华丽而庄严肃穆,游客众多而虔诚安静。寺内法师、僧侣六根清净、潜心向佛、专注学习;禅寺图书馆有各个门类的书籍,还有用宽带互联网及先进的影音设备用来接收世界最新信息;除研习佛法,修行的1600多位僧尼广泛涉猎一切先进知识。禅寺经常与大陆进行宗教文化交流、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祈福法会。禅寺免费向世人开放,提供免费香;寺内有许多免费、虔诚的志工导游,除介绍佛寺外,以宣扬佛法为主,将佛教理念传给世人,不推销购物或烧大香;游客临走之际还可获得赠送的光盘和开光水。禅寺还投资为社会建造大学、中学和小学,向青年、青少年宣扬佛法,这些年来共投资相当于人民币100多万元兴办社会福利。

禅寺在普及佛法与佛教文化、促进佛教文化与时俱进、保持佛寺庄严肃静氛围、以佛法立身正命并奉献社会等方面对茅山启示很大,茅山应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追本溯源,保护好自身独特的道家与道教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避免因片面追求商业经济而将道家与道教文化过分物质化、简单化、世俗化,致使其变味并丧失原有的吸引力。

(二)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多方面弘扬

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其弘扬道教文化、促进武当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非常值得茅山借鉴。主要包括:

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近几年,武当山的游客接待工作呈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除了传统的香客和观光游客外,以道教养生、学术研讨、道教文化等为目的的学习休闲型旅游团队明显增多。一些大型企业或团体纷纷到山召开集团年会,年会期间道协派道长讲授道教文化,取得很好效果。

筹资维修古建,努力保护文物。2009年春武当道协筹资3500万元整体购回武当山九宫之一的净乐宫、启动了五龙宫的修复工程。多年来,道协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对所管理的“五宫一观”进行维修。同时新建武当山道教学院,为武当山道教功夫团购置了练功场所。

积极广泛开展中外道教文化交流。近几年武当道协先后接待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道教参访团1800多个,道教协会先后60多次组团到台湾、香港等地区和东南亚、欧洲及美国等国家进行宗教文化访问交流。武当山道教经忏功夫团还先后参加了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大会、成都道教文化节、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第九届武汉道教音乐节等,表演武当武术、道教音乐,都获得好评。

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武当山道教协会先后向印度尼西亚海啸灾区捐款10多万元,向南方雪灾地区捐款10万元,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30多万元,向西部功德林捐款5万元。与此同时,先后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学、贫困村建设等项目捐款,累计捐款捐物达200多万元。

积极宣传武当山道教文化。武当山道教协会创办《武当道教》杂志,建立“中国武当道教网站”。道协支持、参与有关单位整理、出版了《中国武当中草药志》、《武当山画册》、《玄天上帝典藉》、《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等,还支持、参与了电视连续剧《武当》、纪录片《问道武当》及多部影视剧光碟的制作。

四、依托道家与道教文化促进茅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尊重山水本性,保护自然环境

茅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充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尊重山水本性:对现有自然群落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任其自然演进;对经营轮伐的人工林则将地带性植被科学恢复与景观林营建有机结合,实施旅游导向的林相改造;对采石场等不可恢复生境则可规划建设成奇特功能景点。同时严格景区人为干扰类型和程度控制,注重景区自然景源开发,禁止与资源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在道路、服务设施等建设时重视减少环境负荷。

(二)筹资修复古建,新建葛洪、陶弘景纪念馆

茅山鼎盛时期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战争、及对茅山道院的毁坏较为严重。茅山应根据实际情况,筹资重点修建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文化内涵较深的宫观建筑,重现茅山鼎盛时期的恢弘大气、香火之盛。

同时,新建葛洪和陶弘景纪念馆。葛洪和陶弘景作为茅山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历史文化名人,对奠定茅山作为古代炼丹和本草著作发祥地的地位贡献突出,深刻影响着中外医药文化。陶弘景还继承老庄的哲学思想、葛洪的炼丹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家的观点,深刻影响茅山的道教文化。现仅在九霄万福宫左门一侧有葛洪和陶弘景的泥塑像,与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地位非常不符。茅山应为其修建纪念馆,以提升茅山享誉中外的历史人文品位、充实旅游观光意义。

(三)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

茅山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分客源市场,以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开发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道教教事旅游。这主要针对有坚定的道教信仰的旅游者,在一些特别的道教节日和庆典时期专门提供的旅游产品,为信徒提供法事活动服务,为非信徒游客提供相应的参与活动。

2. 道教观光旅游。茅山丰富独特的道教文化资源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使观光旅游成为茅山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茅山在这一块已经取得很大成果,需要进一步加大自然资源保护的力度,维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在大型道教活动、宫观建筑、道教文化艺术、道士生活习俗等观赏方面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普通旅游者。

3. 道教文化旅游。道教旅游本质是一种文化旅游, 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依托。茅山道教的宫观建筑艺术、斋醮仪式、养生医学、石刻绘画、音乐、舞蹈、服饰等无不蕴含了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这种旅游对旅游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 可以开展诸如茶艺文化游、建筑园林游、文化考察游等。

4. 道教修学旅游。这主要是针对学者、宗教研究者等的旅游,学术分量较重,有助于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的深层次发展,研究有心得者还可著书立说,提升茅山道教名山的实力和影响力。

5. 道教民俗旅游。茅山道教民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特色。过去由于交通不方便,一些地方风俗和文化保留的很完整,为茅山发展道教民俗旅游打下坚实基础。茅山应大力开发道教民俗文化游,开辟民俗文化旅游区,集中展现一批民俗民风,既可扩大旅游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开发道教民俗文化游应就地取材,原汁原味、纯正地道,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古朴,突出“惟我独有、惟我独优”的特色,加强游客参与性,使游客置身其间,体会道教民俗的博大精深。

6. 道教饮食、养生旅游。道教养生术是道家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道教倡导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其饮食往往利用当地天然物产精制而成,讲究营养和清淡、不求肥甘;道教在饮茶方面也颇有研究。此外,道教宫观往往位于环境清幽之地,其中的道教人士恰恰是从事养生术活动的人才,因此,可以把道教养生术与旅游结合起来,用道教养生术为游客服务。

茅山在饮食、养生旅游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新开发的保朴园初步实现了茅山道教养生术的理念。茅山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饮食、养生旅游的横向和纵向开发:进一步丰富药膳的菜色和内涵,尝试在餐厅中出售真空包装药膳,请一些有经验且有行医资格的道士为游客开保健药方并现场配药;有计划地建立疗养院、度假村,从事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洗浴等;在商店中出售富有道教特色的茶、酒、饮料等特色饮食商品,具有保健功效的日用品、家具,与饮食、养生有关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但同时要注意加强茅山相关部门对这些餐厅、疗养院、度假村、商店的监管,确保其出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对游客有益无害,建立健全的规范制度,防止不法商贩有机可乘,破坏茅山饮食、养生旅游的形象,促进茅山饮食、养生旅游健康、规范地发展。

(四)开发特色道教旅游商品

茅山应大力开发特色道教旅游商品,不仅作为游客旅游的纪念、将其良好的旅游感受和印象延伸到旅游结束后,还能在独具匠心的商品设计中体现和宣传道教文化,增加旅游收入。

茅山道教旅游精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宫观建筑、雕像等的微缩模型,如元符万宁宫上头的老子像,不仅计入吉尼斯纪录,其左手下方似戒指的蜂巢更有吉祥之意;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将老子像模型作为旅游商品非常具有纪念意义。二是与道家和道教文化有关的书籍、画册、工艺品、音像制品的出版,内容包括茅山历史与传说、茅山道教典籍、斋醮仪式讲解、道教建筑、道教服饰、道教音乐、道教医学养生、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等。三是与道教法事及民俗有关的器物用品,如茅山道士擅长做法,其在举行斋醮仪式时所用的法器也可以模仿复制成为独特的旅游商品,对游客吸引力非常之大。四是茅山茶叶;品茶论道在道家与道教文化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茅山有葛根茶、青山茶、花茶等,已有一定名气,可作为游客馈赠亲友或自己品尝的绝佳旅游商品。

(五)大力培养茅山本地高素质导游人才

导游作为直接面向游客的人群,在宣传道家与道教文化的作用中举重若轻。面对当前导游人员数量偏少、素质偏低的问题,茅山应加大力度、培养本地高素质的导游人才。这些人在对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有全面、深刻了解的同时,应心怀对道法的虔诚、崇敬的心理,结合自己真实的感受、满怀感情地为游客讲解,提升茅山导游形象,使游客能较好地理解茅山道教文化。

(六)建立茅山道教学院,向世人普及道法与道教文化

现代人压力大、思想负担重,道教主张清净无为、崇尚自然、自在精神的思想,对现代人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茅山应该学习武当山的做法,建立自己的道教学院,一方面是为了培养道士,也是其主要目的;另一方面虽然次要,但却更具有普世意义,即让常人也能寻得一处清净之地,置身其中,聆听道法,虽然时间长短不一,但也有耳濡目染、清心静欲、指导行为之效。除了道法,还可以讲解与茅山道教有关的历史、传说、优秀文学作品、美术和音乐、宫观建筑理念和意义、庙会等民俗、养生之道及特色饮食,使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领略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茅山道教文化名山的影响力亦逐步提升,依托道家与道教文化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得以实现。

(七)利用高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与时俱进,传承弘扬道教文化

禅寺和武当山利用高科技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做法对茅山有很好的启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修复宫观等古建筑时在其中融入科技和信息技术元素,如灯光照明、背景音乐、内部管理等,使游客的观赏效果更好。二是建立茅山图书馆:不仅有各个门类的书籍,还有用宽带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电子计算机以及先进的影音设备用来接收世界最新信息,使茅山道法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三是建立茅山道教网站,布与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的咨询、新闻、知识、文化艺术,使大众能方便地对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有所了解。

(八)积极开展国内外道教文化交流,借鉴他人宝贵经验

茅山应深化道教文化研究,增强自身的道教文化底蕴,积极开展国内外道教文化交流:可定期举办茅山国际道教文化节,组织举办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参加其他地区的道教文化节、道教音乐节、道教学术研讨会,接待国内和其他国家的道家参访团并到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宗教文化访问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茅山与国内外其他地方的道教文化交流、借鉴他人宝贵经验发展建设茅山道家和道教文化,也可提高茅山的曝光率和知名度,促进茅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九)承担社会责任,发扬道教济世利人传统

道教在“仙道贵人,无量度人”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以实现自我的理想价值和社会作用。茅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继承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精髓,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传统:可向灾区捐款,支持参与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学、贫困村建设等项目,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鼓励到茅山的游客也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须规范管理,将资金去向明细公开);从而建立茅山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向世人展示茅山继承践行道教优良传统的决心,提升游客对茅山的好感,形成口碑效应,推动茅山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世菊.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

[2] 孔令宏.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J].浙江大学学报,2005.

[3] 赵岩,曹珊珊,武敏.茅山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