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体育卫生论文

时间:2023-04-03 09:47:24

导语:在体育卫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卫生论文

第1篇

一.充满生命体验的课堂

在语文味教学实践中,程少堂以“语文老师”的身份,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老师”,他是有个性的思考者,是生活美的发现者,是文化视角的引导人。他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生命体验的课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站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分享,分享生活的体验、阅读的体验、文学的体验、思考的体验、情感的体验、学习的体验等等。请看:

(以下课例均摘自《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2008)

课例片断一: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她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对学生讲文化,切入点不大好把握。讲虚了容易落空,讲实了又达不到效果。在《荷花淀》一课中,程少堂为了让学生用文化意识去欣赏这篇小说,特意在课前作了一个铺垫。把文化的话题转化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幕情景。

让学生思考“中西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像这样渗透生活体验,设置生活情景,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思考就有路径,道理也容易明白。

课例片断二:

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但是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后来慢慢地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最怕的就是隔离感,人与文的隔,人与人的隔,因此课堂上平等的对话就显得非常重要。对话不是宣讲,宣讲是一种权威,而对话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之上的交流。程少堂以“我”的口吻真实地讲了自己当年的阅读经历,以读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也置身于阅读之场,师生成为共鸣者,可以说老师的这种状况在听课的学生中有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共鸣的基础上再来引导,事情就容易多了。

课例片断三: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得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程少堂用“我改一改”的方式,把高尔基的《海燕》与孙犁的《荷花淀》的环境描写放在一起对比,让学生更真切地进行文学感悟,更好地了解中国小说的特色。这种以“我”入课的方式,增强了现场感。老师用自己文学阅读的感悟,体会二者不同的意境,再深入思考:决定意境不同的深层原因是文化。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不是文化人的宣讲,而是一个对语言高度敏感或者说痴迷者的玩赏,把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解读出来,又没有文化人的神秘与高深,让学生深入到不容易读到的语言的文化层次,“有我”之功,善莫大焉。

课例片断四:

师: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吃饭,吃饭本身不是文化,饮食本身不是文化,我们叫饮食文化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其实吃饭本身不是文化,因为动物也吃饭。但是怎么样吃才是文化。你看中国人吃饭,我都经常跟年轻人讲,我说有些年轻人,一上菜,他就先夹一筷子。我说你干吗要先夹呢,我说我跟你讲,这个餐桌是转的,大家都有一筷子,少不了你一筷,我说你干吗要先夹?有领导,有长辈,还有,还有女士嘛(笑声),还有小孩,要他们先吃,然后你后吃,这就是文化,中国人特别讲这个,是不是啊!这就是行为方式,就是怎样想怎样做。

我们都要吃饭。吃饭当然可以拿来做例证,但是,程少堂的课里是把吃饭当作思考体验的对象,为了让学生懂得文化无处不在,“我”告诉学生,“我”对吃饭的理解正如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就像吃饭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接着又把人与动物的吃饭比较,说明“吃饭本身不是文化”,“怎么样吃才是文化”,然后具体分析为什么“怎样吃”是文化。这里呈现的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思考过程,实质是对文化的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极有吸引力,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认识了文化,也学到了思考的方法。好的语文课总会呈现出思维的乐趣。

课例片断五:

师:说过的,哪有妈妈没说过这两个字的!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的时候,你很感动,那就是诗,知道不?有时候你奶奶很久没见到你,在见到你时奶奶她会怎么说?

生8:乖宝宝。

师:乖宝宝,我很想你啊,是吧?――那就是诗啊。诗不一定要有很华丽的词语,诗或诗意就是你听了以后,内心感到暖融融的,感动你触动你的那种东西,那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让你很感动。……诗意的东西不大好琢磨,但是,生活当中感动我们的,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的东西就是诗。我们当中有些同学不喜欢诗,跟不了解什么是诗或诗意还有一定关系;再一个,可能跟我们读诗的时候老是用一种办法读有关。所以呢,我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诗歌。

“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他人做什么,也不是命令,更不是帮助他人形成预言、承诺、指令和程序,而是置陌生于熟悉,置熟悉于陌生。”有很多语文教师善于在教学中通过唤起学生熟悉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抽象而陌生的道理,课例中的“我”所在的是家庭的虚拟,是熟悉的奶奶和妈妈喊自己“宝贝宝贝”的情境,它所引向的却是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诗意”。以“我”的虚拟介入的体验去理解陌生的概念,既亲切又深刻,这应该是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吧。

程少堂的这种注重自我生命体验的语文味课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切中了语文课堂的真脉。“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理解人生与社会的方式,也是人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方式,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和精神建构。”(刘冬岩.实践智慧.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第169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体验正是师生享受生命、享受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在语文课中追求生命意义和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有了这些过程的顺利展开,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能力自然也会有效掌握。

二.语文味教学的生命体验之深层探视

以“渗透生命体验”为语文教学前提的理据,首先来自语言哲学。语文教育起于语言通过语言归于语言,讨论语文教学的生命体验的前提不得不追溯到语言哲学层面。“在语言理论中,不是形而上学,而是人类学起了主要作用。人成了宇宙的中心。……在物理事物的世界中寻找对语言的解释,那是徒劳无益的。”(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135页)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的论断指出了语言与人的联系,这个联系自然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逻辑。坚持语言起源之感叹说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的言语可以追溯到自然赋予一切生命物的一种基本的本能:由于恐惧、愤怒、痛苦或欢乐而发出的狂叫”。(同上)这可以理解为,语言即起源于生命的体验,尽管这种体验最初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本能的,但是对于生命来说就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语言起源于生命本能性的体验,也反映这种体验,所以,恩斯特・卡西尔说:“(名称)真正的任务不是描述事物,而是激发人类的情感;它们并非只是传递观念或思想,而是要促使人们去行动。”(同上)不管语言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级的阶段,语言与生命体验的联系不会割断。语言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语言与人以及人的生命体验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语文课的某些特性。

其次,从语言与生命的关系来看。福禄贝尔认为语言表现生命本身,致力于把生命揭示出来,“语言就是通过外化了的东西自助地向外说明和表现内在的东西”,而“人最内在的东西是一种不断地活动着的、活生生的东西,即生命”。福禄贝尔认为在语言教育中要让语言本身成为事实和生命结合的整体,这样,语言“成为真正的生命的语言,也就是从生命中产生和产生生命的语言”(福禄贝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事实”和“文本”,对于学习者来说都是外在的,如果不同学习者内部需要结合起来,母语也会成为陌生的东西。福禄贝尔认为,“Sprechen(说话)可以说就是使自己绽开,自己在自身内部分化、分裂、划分,也可以说是某一东西表现出该东西内部的最深奥的奥秘”(同上)。“使自己绽开”意即心灵的外化,说话就是通过语言表现内部最深的奥秘,程少堂认为“一流的语文课每一个细节都要进行心灵化处理”,这个理念用福禄贝尔的话说就是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使自己绽开”。程少堂在论述“语文教学的三个世界”时,提到客观性教学世界和主客观统一的教学世界,他认为主客观统一的教学是执教者将师生生命体验和文本融合的教学,是有温度的“热美学”,如果语文教学与生命体验融合,那么,课文不再是待处理的东西,而是“生命的语言”或者“生命的文本”。

第三,汉语思维和汉语语法规律也是帮助我们理解语文教育内部规律的重要基础。申小龙先生认为,汉语的精神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理性精神,而是充满了感受和体验的精神。(申小龙,汉语与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汉语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注重的是体认、体会、体悟,与主体生命紧密相连,体现了汉族人的哲学性格。这种哲学性格和语言精神表现在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中即为灵活多变的主体意识。郭绍虞认为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语词和功能都具有弹性(同上),这种弹性有时候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充满了生气和韵味。从传统、规律来看,与西方语文教育执着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性思考不同,中国语文教育传统中更关注对人生对生存的体验性思考,这样的传统正是汉语文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之一。程少堂认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做到把生命体验融入语文教学,就能‘借课文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真正做到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伤的是自己的心,就能将只见‘心眼’的语文教学,变成能见‘心事’的语文教学。当然,这种‘心事’,不是仅属于个人一己之私的小情怀,化用鲁迅‘心事浩茫连广宇’的诗句来说,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的这种‘心事’,是‘连广宇’的心事,是富有人性深度、寓有时空共性、甚至蕴含普世价值的人文情怀。”(程少堂,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4))这一体会可谓契合中国哲学性格,也是深谙汉语精神的。

第四,现代课堂更强调生命体验。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对于师生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 1997年第9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就是课程向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回归。我国新世纪开始的课程改革更是把增强课程的体验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同上)也逐渐成为教育共识。最早遭到批评的是语文教学,最快作出反应和变革的也是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无论是学科内容、教学方式还是师生互动都有条件对这种教学变革作出呼应。程少堂的语文味研究契合了这场变革,他说“应试化、技术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由、自我与自尊,机械化与模式化又使它丧失了本真与个性。一个本应是最艺术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甚至讨厌的代名词,缺乏甚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充斥着许多课堂”。于是提出“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的观点。在论述代表课时,他认为,“课堂是活的,具有生命的规律”,“是教师和学生享受生命的过程”(同上)。

第2篇

关键词:快乐管理 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快乐管理是近年来在管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被认为是有效管理的一种最高境界。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运用快乐管理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积极心理,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本文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从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以及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分析了快乐管理如何培育与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

一、快乐管理的界定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快乐是个体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各种欲求在个体内心的综合平衡与和谐。快乐作为情绪的反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的情绪状态和人体的生理变化有紧密的联系,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快乐包括满足生理需要的感官快乐,物质快乐等的肉体快乐和道德快乐,社会快乐,以及由于他人给予自己所期望的评价而产生的快乐等精神快乐。肉体快乐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不稳定性,是某一器官的片面的快乐,作用的时间不长;精神快乐以肉体快乐为基础,通过联想、移情在肉体快乐中产生,由肉体快乐的形象引起,以肉体快乐的效果为终结,是肉体快乐的异化和升华,具有间接性、稳定性、持久性。

在学校教育中的快乐管理,其本质是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幸福。快乐管理不仅强调学校条件等外在因素与自身发展、学习内容等内在因素的统一,而且强调快乐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教与学是师生为了获得幸福的心身体验的过程,师生要获得的不仅是得到某种需要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

快乐管理从人的情感兴趣出发,使管理适应人,而不是纯粹让人去适应管理。如果说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考虑到了师生物质条件、身体健康基础上的满足。那么快乐管理就让师生不仅在物质基础上,更在精神情感、社会适应上获得满足,而情感上的满足更为重要。快乐管理在学校建立一种和谐的心理契约,在这种契约中,人性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发挥,教与学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

二、学生的素质本位与快乐管理

学生的素质本位问题是教育界长期重视的一个课题。要不要提高学生素质,应不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经不是讨论的焦点,但应该进行哪些素质教育,则长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幸福的一种管理行为,学生的素质本位正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发展他们的主动精神,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成长。只有主动发展,学生才能具备创造性。只有学生有创造性,才能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主体性。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才会具有多样性。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育和发展,那他们的将来将是千人一面。

总之,学校教育应始终把发展人的素质、提升和拓展人的价值、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看作是全部教育活动的始终目标,看作学校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真正把素质本位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才有可能实施快乐管理。

三、怎样实现在学生素质本位教育中的快乐管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我国的各级教育也处在不断的改革之中,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也探索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产生了影响。综观这些理论和实践,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就以学生为本而言,它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使学生愉快合作、心情舒畅、健康成长。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实现快乐管理,就必须重视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积极的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指满足学生生理与安全需要的一系列因素,如提供先进、完备的教学与学习条件和设备、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精神因素指学校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氛围等。学生会从优秀的管理者身上看到学校的希望,从糟糕的管理者身上感到失望,进而对学校失望。如果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学校环境,而一味地迫使学生去适应学校,就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应经常使用身体语言激励学生。身体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辅助言语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沟通的效果7%来自语言文字,38%来自声调,55%来自身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正确使用身体语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质量,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往往会营造课堂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情和爱,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当学生站起来,由于害羞、紧张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期待的目光,面带笑容的提示,便可以使学生放松下来,恢复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话时声音大小、速度快慢、抑扬顿挫都可以在无意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教师在讲授时伴随的动作、表情等则是最有直观作用的,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对学生保持记忆起积极的作用。

教师应通过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愉快度过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人际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郊游、运动会、文化节、劳动实践等活动机会,在学生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3篇

一、在备课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备课是课堂讲授的前提,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因此,要保障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保证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在上课前就必须认真备课。那么如何备课,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人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哪?我认为 在备课时要抱定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目标不放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法,教师的方便,教的精彩,教的舒服,而是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明确我们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在备课时应考虑如果我是学生,在学习中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才能较好地掌握。只有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和意义,所以在备课中我们应特别重视,精心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哪些是他们感兴趣的,哪些是远离他们生活的。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因而它的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所以在备课中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已知中引进,对文章的理解要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我设计由学生熟悉的的《梅岭三章》一诗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导入,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很轻松地进入了文本;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前,我设计这样一个作业,学生回家后,堵上耳朵,把自己封闭在黑暗中静静地呆上五分钟,然后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失语、失明、失聪的海伦海勒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是多么不易,引领她走出黑暗也寂静的沙莉文老师是多么了不起,而健康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带着这种情感再去学习课文,学生就很容易与作者、老师达成情感共鸣。

二、尊重还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共同的依据,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中介。邱学华老师认为,“课本,课本,教学之根本。”因此,掌握和驾驭教材是备课的首要条件,只有熟悉教材,你才能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培养了学生哪些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了什么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准确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认为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来说,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难点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举例《蒲公英》一课,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多次遇到,可学生又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一方法,所以在备课时我把掌握这一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不管是课上的引导提示,口头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难点设计为小男孩与蒲公英之间有哪些相似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小男孩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失去了家,这与蒲公英在路边被人任意践踏相似,小男孩在原野上欢快地跑与蒲公英被踩倒后仍精神地生存相似。从而明确写蒲公英就是写如小男孩的人。后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是正确的。

三、尊重也表现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教学方法作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在备课过程中轻视不得。精备了学生和教材却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仍然是不完满的教学活动,甚至会因为教法的选用不当,而使得精备学生、精备教材的努力付之东流。教学方法的使用得当才能将教师在备课过程所把握的学生特点及对教材的精确分析体现出来,才能准确高效又充满激情地将教材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尊重这一主题词。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精备教法,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在上课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如何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从广度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

在教读一些内容较浅显,好理解的文章时,可采用这一方法,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存储,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丰满。比如:于漪老师上《晋祠》一课,备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进行广度上的开拓: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声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时间两分钟);2.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告诉学生此书共收4400多个条目,引出课题。指点有“晋”字做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陕西省部分查到;3.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收的“晋祠”条目;4.请学生把这段话标上句子顺序,并将条目介绍的有关内容与课文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5.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介绍的异同,发表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条目”与课文在介绍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时数字有差异,“三绝”所指的对象有出入。“槐树”的朝代说法不统一。学生思考议论后明确认为:数据的差异由方位的差异决定,课文写“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而条目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两者并不矛盾;对第二个问题,一学生用《中学语文阅读手册》中的有关内容做了完整的阐释:“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多。”“槐”有“隋槐”、“唐槐”两种说法,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短,隋唐相隔不长,所以二种说法皆可。复习了隋的统一和覆灭时间,并水到渠成地点了文史知识:朝代短暂的往往在习惯上与后一个朝代并提,如秦汉、隋唐、金元等。

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引进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知识容量要比一般的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于漪老师的课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大。

(二)从深度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孜孜以求的根本原则。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善于思索,透过现象洞悉事物之本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努力向教材深处开掘,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于漪老师在上《友邦惊诧论》一课时设计了很多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向深处发展,如: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改成“略有知识”行不行?这样咬文嚼字,帮助学生在深入消化课文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入思维的严格教训,有助于学生表达思想感情时做到准确、严密、传神。

(三)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上如果学生的活动层次少,不能人每个学生参与,那就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而合作讨究的学习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层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使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荐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次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也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如在进行文言文翻译环节是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同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见解,师生共享,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利用差异资源,达到较高境界的途径。在合作中鼓励学生自我组合,寻找对手结成小组,通过探究达成共识。

在讲读《哨子》一文时,我提出“哨子”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同学们想一起,你是怎样认识“哨子”的?针对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产生了三个答案:1.“哨子”事情令人深思,细想起来确实给人很大启发。“哨子”是坏事,因为了花了冤枉钱,但却又可以变成好事,因为吸取了教训。这就是“哨子”的得大于失;2.还是顺境好,人人都希望有个顺利的环境,况且真正身处逆境时,心里才不好受呢!3.我们希望一帆风顺,但逆境来了也不怕。由引可见,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又是一种资源,师生共享。

当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最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还要学生自己选择。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喜欢与人交流,有的学生擅长归纳概括;有的学生擅长朗读背诵。我们老师不应该强求一律,这就是对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的尊重。

在学习《将进酒》一文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两种学习方法供学生自由选择:1.说出诗人情感的变化;2.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于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空间,就出现了不同方式的学习汇报。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只要适合学生,在教学中我们都可采用。

四、尊重更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要想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进行表演,就必须使他们积极有效的参与进来。此处的参与不是我讲他记,而是让学生确实走到教学中,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课程就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人地位得到了尊重,从而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学习目标自我确定。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习自我确定。这样就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三)学习评价自我调控。

第4篇

【论文摘要】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已占踞半壁江山,高职学院学生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弱势学生群体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甚至酿成恶性事件,了解心理危机的表现,挖掘心理危机的根源,提供全面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和途径,以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

一、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危机现状

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是指学生自身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主要包括7大类学生:1.家境贫困者;2.存在明显的攻击或暴力倾向,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3.人格有明显缺陷者;4.有强烈的罪恶感或不安全感者;5.单亲家庭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看不到“出路”者;6.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7.性格内向者。2005年媒体报导了116起中国大学生自杀事件,高校接连发生大学生由于心理异常等原因而发生的伤人、杀人或自杀的严重事件,教训十分惨痛。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在30%以上。2006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2006年10月,笔者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本院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生活中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立即反应阶段: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完全反应阶段: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当心理弱势的学生群体突遇上述突发的挫折事件时心理承受力弱而可能引发危机出现。

二、心理弱势学生群体产生危机的原因

目前,引起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重要考试失败等。如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也可能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动。具体来讲:(1)遭遇突发事件,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者;(2)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者;(3)个人感情受挫者;(4)人际关系失调者;(5)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者;(6)身体出现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者;(7)患有严重心理疾病者,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8)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以及曾患心理疾病休学、病情好转又复学者;(9)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者;(10)转系、休学、降级或近期遭受处分者。

三、心理弱势学生群体产生危机的根源

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个体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与学校教育、社会、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1.自我价值取向的单一化。人格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个体的心理及行为系统中,起核心、支配作用的是个体的价值观念,而基础教育阶段则是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之下,有很多学生都把学习成绩看作是评判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之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忽略了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及培养。考上大学后,一旦发现自己在学习上不如别人、一向引以为自豪的“资本”不复存在,又没有意识到通过发掘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加以弥补,此时很容易导致自我认知的偏差,引发心理危机。

2.心理求助方式的片面化。心理求助是指当个体遇到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困难时,向他人寻求帮助以解决困扰和痛苦的过程。有关研究发现,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都是先力图自己解决,然后才求助,同时大学生对于心理求助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心理问题解决的理念。笔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虽然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在理念上持肯定态度,但当自己面临心理困惑时,出于不愿暴露隐私或害怕被贴上“精神病人”标签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对心理咨询持否定态度,不愿寻求心理咨询、不愿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他们往往更崇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正是由于心理求助方式的片面化,致使长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则很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3.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大学生要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则需要有一个来自于亲人、同学、朋友等多方面的心理支持系统。的心理比较闭锁、不善于同别人交流,他们从来不说自己不好的地方,从来不把自己的困难向别人说,有什么事都自己承担,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向同学、朋友寻求帮助。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缺乏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又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当其面临心理问题时则有可能长时问走不出心理困境,产生心理危机。四、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预防危机干预措施

由于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大力开展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是减少高职学院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

1.大力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利用网络、报纸、板报、海报、广播、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使心理弱势学生群体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树立“有心理困惑时寻求专业帮助是很正常和非常明智”的观念。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和全人教育,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承担起生命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大学生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一体化的全面提升,真正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预防措施。

2.构建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3.建立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档案并及早干预。具体来讲,就是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即通过心理普查和相关调查,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和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档案,对心理弱势学生群体中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应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此外,还应定期对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使他们具备初步的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及时了解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一旦发现特殊情况应及时与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联系,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心理干预,防止工作中的漏洞。

4.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高校应通过各科教学渗透、“两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大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生活、各种体育活动等途径,全面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育人意识,真正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工作新态势,使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在处处、时时、事事中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以有效预防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危机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云明.大学生危机干预策略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6).

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卫生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5-02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却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生源质量下降、教学内容单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已经严重职业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对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而言,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岗位实习之间的衔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以提高在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中职卫生专业的实践教学状况

1.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有很多中职院校的卫生职业教育仍旧沿用传统教学形式,人才培养形式要么停留在以前,要么照搬照抄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所以教学内容常常停留在“上好课,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还没有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充分适应。同时,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仍旧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性课程所占比重比较小,加上卫生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设施相对滞后,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不够先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2.实习指导教师配置不到位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为社会培养一批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卫生护理人才,但是受制于现有教师人才队伍结构的限制,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是理论型为主,实践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而在学生的实习环节,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但是,学校在组建教师队伍时,其精力都集中在了专职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上,比较看重学历、资质和理论知识水平,然而这些教师常常缺乏卫生岗位的一线工作经验,所以在实践教学指导方面的能力相对有限。同时,很多院校对专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工作是相对滞后的,而且兼职教师的待遇比较低,致使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实践指导教师配置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后期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3.教学组织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在当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开展实践中,很多院校主要是依赖传统工作经验,没有针对市场对卫生护理类人才的需求加强教学组织管理与规划,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同时,在一些选修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上,由于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缺乏科学组织与规划,所以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很多课程教学常常是流于形式或疏于管理,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

二、当前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对策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卫生职业人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思路上的转变,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逐渐由重视理论的学习性向倡导实践的综合性转变。卫生职业教育是一项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环节有所侧重,保持一定的弹性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的有效培养。

2.科学配置实习指导教师

由于中职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配置专门化的实习指导教师,更好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让校内实验、校外实习、毕业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更加规范,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协调发展。

3.加强教学组织与管理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相应的提高教学组织与管理水平。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要尽快实现从知识型人才培养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提高卫生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中职院校必须加快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技术等,让专业知识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有效。

4.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很多院校在开展卫生职业教育时,仍旧沿用过去的教学评价机制,采取期末考核这一终结性评价的教学形式,并且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相对忽视,也还没有及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为了有效减少学生在平时缺课、逃课的现象,促进学生卫生职业素质的系统培养,中职院校需要创新传统教学评价机制,尽快建立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评价上,需要进一步细化教学评价制度,增加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比重,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不断完善职业素质。

三、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中职卫生学校需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坚持与时俱进,结合卫生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积极构建基于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培养的课程新体系,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工作,最终实现卫生类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玉德.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发展前景与发展机遇浅谈[J]. 卫生职业教育,2011(24):54.

[2] 曲永松,于全勇,代令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4(10):95-97.

第6篇

关键词: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能源林基地建设;科学化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steady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 can affect an important facto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estry material rich i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ry material energy has become China's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analyzed China’s forestry biomass energy forest base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Key words: energy short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forest bas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7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在不断地提升,化石燃料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样我国能源紧张局面也不容忽视,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就以年均增长约5%的幅度递升,2007 年,消费煤总量为26.56×108 t ,石油基本上一半需要进口;到2020年煤的需求量将达到25 亿~33 亿t。这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寻找清洁型的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生物质能源当中,林业生物质能源脱颖而出,它不但在地球分布的范围比较广,而且还能以多种形式开发和利用。开发和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林木生物质能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林能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遇到的树种资源、良种化程度、发展资金投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未来的林业基地发展提出科学化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现状

我国林木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现有森林面积在1175亿h㎡之上,经济林面积在2140多万h㎡,经济林中的木本油料林面积约万600多h㎡。 现已查明的油料植物就有1500多种,它们适应性比较强,分布范围比较广,能够用于建立规模化生物质燃料油原料基地的乔木树种就有30多种。比如油茶和油桐近20年来产量稳中有升;光皮树、黄连木、文冠果等树种的果实是开发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而且它们有的还是荒滩、荒林造林种树的优质树种。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我国现有的林木生物质中能够用作工业能源原料的生物量在3亿吨之上,如果开发、利用的效率比较大可以替代将近2亿吨左右的煤使用。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资源集中性比较差,产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稳定,原料供应的及时性还比较差,难以进行产业化与规模化的经营,只有建立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进行科学的规模化培育才能把原料的成本降低,不断满足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需求。为进一步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的基地建设,国家林业局已经同中国石油、中粮集团、中国电网等企业展开了合作,利用大企业技术、资金与技术开发的优势推动林业基地的一体化发展。为适应国家能源的战略发展需求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列入了“十一五”重点发展规划并计划了到2020年的林业建设的发展目标。经过这些年的林业基地建设有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并充分调动了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今后进行大规模的林业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能源林基地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能源林的培育相对缓慢,树种资源的开发有待提高

目前的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定位于油料作物的果实,虽然在我国有大范围的种植面积,总量也比较大,但是它们在密度上、收集上、储存上以及物流方面收到的限制比较大。综合以上限制条件只能建立小规模的生物柴油厂,难以满足零散木本原料油高利用率的需求,能源林的定位要向能源林的集中与加快培育转移。国家虽然进行了大规模能源林项目规划但是进程还是应当加快。我国地域广阔木本油料树种资源也比较丰富,在世界适于不同气候栽培的60多种优质树种中,我国的几乎有一半的树种可以栽培,可栽培的大部分树种中有的我国还是原产地,而我国已选定的培育树种只有4个即发展相对成熟的小桐子、黄连木、文冠果和光皮树。由此可见加大对其它树种的开发与利用的力度应当加大。

(二)良种化程度低

国家和有关政府近年来对林业生物能源林的建设比较关注,在科技与管理上也做足了力气,但是由于各地的发展程度高低不同和我国进行规模化能源林建设的时间不长,从良种的选育到原料林的丰产管理的整套环节,在技术的推广与研究上还有一定的滞后性,还未真正的在各地的林业基地建设重落实。重点是良种的繁育技术、良种的培育与进一步推广有些滞后,在产量上难以保障,严重制约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今后的产业化的开发与利用。

(三)基地布局分散 ,经营模式单一

由于分布布局比较分散难以满足开发与利用的需求。基地的分散布局不适应规模化的发展和经营的产业化需求,据研究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原料的运输半径以40公里为最佳距离,但是许多地区的运输半径远远大于40公里。目前省级的林业基地建设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公司与农户结合和公司与基地结合的两种经营模式,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的林业基地的承包与转让的合同签订问题、基地的产权问题以及油料林果的订单收购等问题落实性比较差,经营模式的单一制约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资金有待提高

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比如在良种选择、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故事采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我国有的地区经济条件交差,政府财政吃紧,政府在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上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再加上近年来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价格提升使得造林成本同往年比有较大的提高,间接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国家虽然鼓励了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林业基地建设,但是资金的筹资渠道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

三、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未来发展建议

(一)资金补贴程度要加大

由于林业生物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密度比较低、技术不够先进以及物流等问题造成林业生物资源的发展在有些地区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整个过程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政府的投入金额也有限打击了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林业生物能源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理应得到更多的补贴支持,加大补贴力度有利于林业生物能源基地的发展。

(二)实现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的规模化培育

结合我国能源林分布比较分散、收集与运输比较困难的缺陷,应该根据我国能源林生长的特点和区域性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情况进行比较科学的规划与整体性的部署,加大对能源林基地的建设。重点是要把林业生物能源的规模化培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样既有利于进行科学化的统一管理,又利于降低在收集与运输等方面的成本。

(三) 实现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的科技化培育

科技化的提高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科技研发力量的开发与创新是发展的源泉。要积极利用比较先进的生物技术选育抗逆、速生、高产的新品种,在能源林的示范基地必须加强对栽培工艺方面和转化利用的技术研究。我国各地的林业部门既要重视树种的流通与管理,又要重视能源林在培育到销售等环节的整体性产业链条的建设。参与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种植能源林;还要尽快形成国家级的能源林监督系统,对种苗的技术进行监督,发现有问题的种苗及时处理防止再次流通。

结语:

我国的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总体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我们努力克服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汲取经验与教训,实现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维斗,陈贞,麻林巍,等.关于广义节能的思考[J].中外能源,2009(2):1-8..

第7篇

论文写作当中借鉴或者引用了前人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正常不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表明了论文作者对相关的学术研究了解到了什么样程度。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健康饮食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参考。

健康饮食论文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家锦.高中化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3]石柏兴.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

[4]赵冬.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74-78.

[5]张亚琴.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LDL/HDL-C及ApoB/ApoAl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2):1103-1104.

健康饮食论文参考文献:

[1]翟一飞.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行为的调查研究[C].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2008.

[2]李珊珊,王海俊,马军,张世伟.全国五城市不同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调查分析[C].膳食营养、身体活动与健康——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

[3]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与营养状况变化和改善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05).

[4]刘海刚、王兆芬.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J].中等职业教育,2008(3)

[5]张金菊.怎样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J].跨世纪,2008(11)

健康饮食论文参考文献:

[1]董维杰.大学生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式浅谈[J]J.中国职业教育,2004(5):25-26.

[3]戴士弘.谈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J]J.教育研究,1996(5):10-15

第8篇

体质健康

比较

论文摘要: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学生体质数据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数据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指标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标均值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握力、l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1000m(男)、800m(女)与50m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均值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但力量与耐力素质较差。针对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营造与挖掘学院体育环境与资源等途径。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是体育教师承担的重要责任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C17。

1研究对象与方法1. 1研究对象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男85人、女165人),2006级(男90人、女170人),2007级(男95人、女200人)部分男、女学生,共计805人(男270人,女535人)。

1. 2研究方法

1. 2. 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1.2.2体质测量法

按照国民体质测试手册的要求进行大学生体质测量,采集指标数据。使用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身高体重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握力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立定跳远测试仪、台阶脉搏测试仪对805名学生进行测试。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高校体育管理软件V2005版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 1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总成绩统计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Z},抽样参加测试的805名学生中,成绩优秀占10. 700,成绩良好占28. 200,成绩及格占52.400,成绩不及格占8.700。男生成绩优秀人数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成绩良好人数比例高于男生,男女生成绩及格与不及格人数比例差异较小。说明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所规定的“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应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反映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偏低[3]

2. 2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质测试分项平均成绩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平均得分12. 49,较正常值偏低;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得分9. 78比9分及格线略高;台阶实验指数平均得分14. 29与良好线15分线接近;男生握力体重指数平均得分16. 52接近优秀线,女生lmin仰卧起坐平均得分14. 79接近良好线;立定跳远平均得分19. 99处于线。

2. 3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2. 3. 1身体形态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身高、体重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反映我院大学生身材较匀称,体重在比较合适的范围。

2.3.2生理机能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台阶试验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我院大学生呼吸机能水平偏低,心血管机能水平尽管接近良好线,但仍然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4]

2. 3. 3身体素质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速度素质与耐力素质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侧试及格率为91. 300,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身体形态指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与江苏省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是心肺功能与速度、耐力素质水平偏低。

3. 2建议

3. 2. 1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科技宣传、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咨询、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欣赏活动等途径,强化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全面理解体育的价值,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s}。

3.2.2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

针对我院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水平偏低的实际,可通过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力量与耐力项目、课外举行各种力量与耐力项目竞赛、在球类、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竞赛活动中增加力量与耐力项目、开展力量与耐力项目“达标”活动等途径,全面提高我院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图。

第9篇

2:意义:各种休闲文化的传入,给湘西地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提高湘西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为前提,倡导各种文化的积极发展,给社会治安,加强人民团结,促进休闲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全民健身,为湘西地区的发展,从精神上提供依据,从而来提高湘西地区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3:国际动态:就国际形式来看,全球一体化,体育参谒立体化,现在大多数都对健康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觉悟,就世界卫生组织,旅游事业,节假日的活动方式来看,世界各国都是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进行引导,都对休闲体育这一块有了较高的认识。

4:国内动态:国内形式来看,WTO和兴办奥运,休闲健身运动产业,当前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国每年就用于休闲的费用也相对增多,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也大幅度增多;旅游产业话的蓬勃发展,产业化开始起步。人口健康意识的转变。

关键技术和预期水平效益

1:关键技术: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进行并调查,取证,探研湘西地区休闲体育的发展,开展情况程度,把农村和城镇之间的休闲体育的发展状况,休闲的方式,对休闲文化的传播从积极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现当前的经济状况,运用对比对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现在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休闲运动,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能从中得出适应湘西地区积极方向发展的休闲体育运动对策。

2:预期水平:预期水平能达向个湘西地区的休闲文化起到带动作用,向健康方向发展;达到的预期效益在调动积极文化方向的同时,能积极调动全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湘西人人都能进一步认识休闲活动在生活中带来更多乐趣,能从身心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促进休闲文化的积极发展,打造安稳的社会经济环境,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能有一个活跃的氛围,引导休闲活动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人口综合素质等得到提高提供依据。

研究基础及主要措施

一):我是体育系大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做事踏实,有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运动知识的积累,生活中就对休闲体育进行过多次的调查和访谈,给自己打下了坚强且牢固的理论性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文献资料基础:

[1] 廖文科.贯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学生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2(3):卷首

[2] 孙葆丽.我过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20(1):13—16.

[3] 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2.(4).

地域基础:

[4] 许良.中小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特征分析—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2004.7(3):92~94

[5]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16

[6] 刘天成,张天成,涂绍生.湘西土家族学生1985—2000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50—53

1:文献资料法:根据也掌握的文献,查找相关休闲体育运动书籍,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