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美术硕士论文

时间:2023-04-03 09:47:28

导语:在美术硕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术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动画,角色,性格

 

一、 角色设计确定了角色性格的基调

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角色形象才能够充分地展示角色的性格魅力,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好的角色形象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还可以成为商业运作的媒介和形象代言。

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是动画片创作的生命源泉,因此,形象设计一定要准确定位,深入挖掘角色的个性,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动画角色的形象是运用美术的造型技法和手段创造出来的,是可以产生动作和表现生命的模型。包括立体的木偶形象、平面的绘画形象和剪纸形象以及电脑生成的二维或三维的形象等。它们是动画片的演员,可以传达感情和意义,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具有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

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是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描述的角色外貌和性格特点,进行素材搜集,提炼概括以及形象创造的过程。过程中要对大量的形象素材进行分解、集中、对比与统一。动画形象不仅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符号,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包括人格魅力和气质因素。因此,形象设计不能只注重形象的外形与轮廓,还应该考虑形象的身份与性格。在设计动画形象之前首先要明确设计的角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发现形象设计的原始素材,经过反复筛选与提炼,然后开始设计形象。运用造型艺术手段描绘出形象的草图或轮廓图,进行反复的修改和加工,最后设计出动画角色的形象。如《超人总动员》中弹力女超人的造型漫画式的夸张,如图1-1所示,但是又非常优美。她的臀部比肩膀要宽,同时又有一双修长的,这种卡通式性感的造型传神地显示出弹力女超人的性格特征。

二、标准造型设计突出了角色的性格

动画片的生产与制作具有分阶段、分群组作业的性质,动画角色的标准造型设计是集体创作过程中的参照依据,具有数据化和模式化的特点。没有标准造型设计就没有统一的动画形象,没有统一的动画形象就不能创造出完整的动画片。标准造型设计是动画角色表演时的标准样式,它保证了动画片视觉形象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其中包括确定各种比例关系(形象本身的比例、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比例、形象与道具之间的比例、形象与场景之间的比例)和形体构造(体面、结构转折、连接)关系,以及角色的服饰和色彩设计等。

动画角色的造型分为漫画风格类型的动画造型与写实风格类型的动画造型。漫画风格类型的动画造型一般没有可供参考的设计原形,是设计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形式美的造型法则设计出来的动画角色,具有夸张、唯美、幽默、虚拟、神秘等特点。实风格类型的动画造型因其形态、设色、服饰、性格等设计都更接近角色的真实状态,因此可以拉近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很多动画片的角色造型都属于漫画风格类型的动画造型,《超人总动员》中的角色造型就有很浓的漫画风格,《怪物史莱克》中的角色造型则是漫画风格与写实风格的结合,其中史莱克拥有一张明星脸,但是他的整体造型却是比较漫画化的,如图1-2所示。硕士论文,动画。

要想充分突显一个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它的服饰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相一致。此外,动画角色的服饰设计还要遵循动画设计的法则,在形式简单、色彩鲜明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

动画角色标准造型的色彩与其性格塑造也是息息相关的。根据色彩设计人员确定的色法和色彩指定,经过上色之后,角色的标准造型就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通常动画角色造型的色彩设计采用的颜色种类较少、配色简单。硕士论文,动画。当某种颜色在设计与配色中占的比例较大时,动画角色就给人以该颜色为基调的色彩感觉。

设计人员和观众在动画角色的性格与色彩的关系方面具有共同的认知和判断。针对特定的性格,色彩设计有相同的色彩习惯,这显示出角色的色彩蕴涵的性格意义具有共通性。

这些规则对设计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设计者选择出最佳的色彩表现形式来强化角色的性格,从而提高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度。

三、动作设计外化了角色的内在性格

角色的动作设计是完成角色性格塑造的重要部分,是角色内在性格外化的关键。动作设计是指对角色的运动状态进行设计,它包含角色的性格定位、动作特征定位等。角色的常规和特殊运动状态、常规和特殊表情动作以及性格动作是动作设计的主要内容。

角色的常规动作和表情具有普遍性,符合观众的视觉经验和自然规律,观众通过角色的常规动作和表情,可以轻松地体验到角色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意义。

角色的特殊运动状态是角色在某种突变情况下瞬间的动作状态,强调动作的张力,通常采用瞬间夸张的形式来表现。硕士论文,动画。角色的特殊表情动作是角色在经历感情转折或变化时表现出的神态与表情,强调表情的感染力。硕士论文,动画。角色在表现一些极端化的表情时,通常伴随着夸张的动作,这样可以强化表情的感染力。硕士论文,动画。与角色的常规和特殊动作不同,角色的性格动作是针对角色的特有个性而设计的动作,是角色的招牌动作。硕士论文,动画。

动画角色的动作设计具有夸张、幽默与戏剧性的特点,角色的动作设计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中原本动作状态的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动作。动作设计的风格与造型风格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造型风格是漫画风格,动作设计也应是漫画风格的。漫画风格的动作设计有时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或理念,将生活中常见的某种表情简化夸张成为一个特别的视觉符号。这种视觉符号给人新奇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映,一些极度夸张的动作设计甚至给人荒诞离奇、匪夷所思的感觉,这也正是动画的独特魅力之一。动画主要是以动作来传情达意的,动作设计首要原则是使大多数观众能够心领神会,其角色的动作必须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共性。同时,还必须从共性中突出角色动作的个性。

动画片中的角色大多数是拟人化的,虽然它们形象各异,但是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人类的情感。因此,要以人体的基本结构、运动状态和规律为动作设计的基点。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设计都应模仿人类的表达模式,把人类的动作和表情特征渗入到动画角色中。

角色动作的设计风格除了要考虑各个角色之间的差别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与整部片子的风格相一致。很多成功的动画片都运用动作语言符号化的表现方式,拓宽了角色动作的表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文、孙立军.动画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2]肖著强、李洁.电影评介MOVIEREVIEW,期刊-核心期刊,2007年第23期

[3]尾泽直志.图说动画规律——给角色赋予生命力,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陆俨少 ;山水 ;书法

陆曾在其1939年的山水画中题曰:“文待诏此种笔墨取法至高,至其合处直逼唐人,虽宋元不屑为也。偶效其意,遂及之。”作画反对水墨杂出和浓抹丽涂的则是文徵明,其尚古求静气的艺术主张,来自赵孟\。而赵孟\画山水求韵致萧散,其书取法来自二王,也看重院派的高手,喜画鞍马人物,这都与陆俨少早年的艺术旨趣相投合。

也正由于受取法乎上的影响,二十七岁的陆俨少曾专程赶赴南京,仔细观摹一大批难得一见的故宫藏画。大家总以为那次他是去看画,但其实他看的是笔墨,古画论中曾提到“先究格法,次辩清浊”,即先研究章法规律,再看笔墨好坏。看陆俨少早年的作品,笔者很快就会明白这点。以陆俨少早年的笔墨功力还不能达到未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他在短时间内看的烂熟因而大感获益的,得益于对山水的章法规律和境界的进一步探究。他对于大家气局的苦苦探究,使他深得山水造境之法,这给他以后的山水气韵带来了整体气格上的助力。正是早年他陆俨少在宏观空间对于山水的整体把握上,站在一个超越凡俗的高度。使得陆俨少日后画山水精于布势和运势,对咫尺万里的意念空间的处置和感悟尤深,显然离不开他早年在读画研究上所下的功夫。

中国画点画之间的气息韵味,应与画家的天性及后天的修炼息息相关。陆俨少早期下笔委婉,其一生作画都极有韵味,尤对本性柔曲的云水钟情不已,这都出自他天生的秉性。清人沈宗骞在其《芥舟学画编》中论及用笔之柔德有云:“摇曳天风,具翔凤盘龙之势。……恍惚无常,似惊蛇之人春草; 翩翻有态,俨舞燕之掠平地。扬天外之游丝,未足方其逸;舞窗间之飞絮,不得比其轻。方拟去而忽来,乍欲行而若止;既蠕蠕而欲动,且冉冉以将飞。此能尽笔之柔德者也。”若以这些话来评价陆俨少早年的用笔,尤其是他画的行云流水,正可谓丝丝入扣。

中国画的笔墨是画家笔性气质的呈现,也是微妙能量在其笔端的灵性显示。陆俨少早年不仅写《兰亭》,也写过魏碑。还练过一种以己意为之的横画阔而竖笔细,似隶而非隶的书体,其意在追求用笔古拙。因为婉约之致的吴湖帆用笔与陆俨少相近,以至陆俨少后来用笔便有意向刚直发展,尤其体现在他的树石构成上。而陆俨少对于李唐、陈洪绶和范宽欣赏,加之对于杜甫沉郁诗风的痴迷,亦然使其笔性以后由柔向刚、由飘逸向沉着的转换。

陆俨少在山水形制结构方面汲取传统的丰富资源,他对于董其昌提出南北二宗并不抱偏见。早年陆俨少颇喜院体画家郭熙、李唐和唐寅,而其画风之取向,不免令人想起史上唐寅师承李唐,却将文人用笔的幽微气韵,植入院体画的宏大格体,亦即巧妙地取用李唐山水之格,却以自家灵秀的长线勾皴出之,遂使北格与南韵合为一体。这对于早年的陆俨少或许不无启示。陆俨少典型的风格品牌是“陆家云水”的形成与其早年乘木筏下峡江的行踪和其天生的秉性固然有关,而李唐以线条来表现水势激荡的院派画家,为其传统渊源之所在。当然,陆俨少笔下那柔美而略带遒劲的细线条,就好像敏感神经末梢似的逼显出灵气,构成了陆俨少早期山水画特有的风韵,这已含有灵秀儒雅的文人风味而非为院体格调了。

三十一岁时陆俨少曾在其画《清江静籁图》上题曰:“拟项易庵笔,觉石谷、麓台诸公犹多习气。”这表明陆俨少早年对明代项圣谟的用笔有所欣赏,相比之下他认为清代四王中的王晕和王原祁用笔仍有习气之嫌。陆俨少又题《余松冈听泉图》曰:“蓬心老年笔奇肆苍率,但不免犷气,若济之以石田,劲练萧疏殆无几乎。”这显示了陆俨少对清代王宸笔墨过于率性的批评。而在另一幅《拟倪迂沈周法》上陆俨少则又题曰:“ 丑曰白石翁学倪元镇,其师赵同鲁在旁辄日:又过矣,又过矣。余此帧乃合两家意为之,恐不免过矣之诮也。”陆俨少对沈周学倪瓒被批为太过深以为慎,他并不强求一下改变自己下笔委婉的天性,但他对于笔性劲健的沈周仍相当关注,曾合倪瓒和沈周两家笔意拟作山水。以上这些拟古山水皆可见于《全集》本卷,由此亦可知陆俨少早年师古辨析之精微。但是,他却并不偏师。

对于章法结构宏观变化规律的探求陆俨少在早年可谓是贪得无厌,在笔墨操运上他关注的则是幽微的气息变异,使所作山水在早期产生了宏观与微观的对比反差。陆俨少早年画风的魅人之处在于气局大而韵致幽。在陆俨少早年山水画中,微妙的体现出《中庸》释儒家哲学有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极一同明而道中庸。”。陆俨少他一生钟情的诗文修养使得其在早年便师承传统,这是画外的一大助力。陆俨少对于杜诗的嗜好,为他摆脱传统的束缚,驰骋内心于想像,拓展了广阔的艺术天地。 一九五O年陆俨少画成八段《杜陵秋兴诗意图卷》,这是杜诗意境和川峡实景启示在其内心交互作用的结晶,其画风缜密娟秀,有一种灵动抒情的图案化表现意味。 一九六二年陆俨少为纪念杜甫诞辰而作《杜甫诗意图百开册》,这又是杜诗意境和他到雁荡、皖南写生及当时与西画接触的风气交互作用的结果,其笔墨变化既有自我情性寄托,也体现了自出机杼的笔墨组合及构图意境。这应是陆俨少前期山水画创作的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弘大而壮阔的气格,幽微而清纯的韵致,灵动而变幻的意境,闪烁着陆俨少早年卓异的艺术才华。

预知世事之理,需事必躬亲而后可知其究竟。一位成功的画家,其作品要生动和自然以外,也要学文修养好,才能精、深、广、博,境界才能高。陆俨少的作品,画本身就很生动,有气势,字和画很配,也很统一。从画中的题词内容来看,他的学文修养都很好,这点足以考起许多现代画家学习。

[参考文献]:

1.《陆俨少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 陆俨少原著 舒士俊选编

2.《陆俨少自述》刘金恒

3.《陆俨少山水画笔墨语言研究》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刘珂真

4.《陆俨少“师造化”浅谈》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 周梅

第3篇

【中文关键词】舞蹈美学.舞蹈创作.舞蹈作品.新时期.舞蹈生态学.社会文化环境。.

【英文关键词】Aestheticofdance.dancecomposition.danceworks.thenewperiod.c

horeoecology.socialcultureenvironment..

[硕士论文,备索!]

1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舞蹈与社会生活

2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

3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

4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

5浅析高等美术教育观念改变的必要性

6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7小学美术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与模式构建

8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师素质培养

9潜意识与现代美术教育西北师范大学

10儿童电视美术片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1写实与现实

12理想与现实:基础美术教育的知识观及课程组织

13不同文化境遇下的审美取向

14液化报告(第一稿)

15幼儿美术创作发展评价研究;16从美术与诗歌潮流的对比中谈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介入性

第4篇

[关键词]宋金;婴戏纹;耀州窑;磁州窑

1.研究现状

目前,对宋金瓷器婴戏纹的专题性研究并不很多,并且大都是针对某一窑口的概述,或整体性的论述,少有微观细致的探讨,下面,笔者将自己所收集到的前人研究文章做一简要概述。

1.王雪艳所著的硕士论文《中国古瓷婴戏纹研究》[1],文中主要叙述了婴戏纹的发展历史,同时还探讨了婴戏纹兴盛的原因。但文章跨度太大,难免显得简略,并且其中一些观点虽然新颖,但仍有推敲的余地。

2.白亚松所著的硕士论文《宋金瓷器娃娃纹艺术特征及成因分析》[2],该文主要论述了宋金时期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与磁州窑的娃娃纹艺术特征,同时分析了其成因及娃娃纹的影响。

3.杜文所著的《耀州瓷瓷器装饰题材中的儿童形象》[3],该文概述了宋代耀瓷儿童题材纹饰的艺术特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4.陈杰所著的《从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看宋金时期的儿童活动――兼谈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的风格特点》[4],文章主要通过宋金时期磁州窑的婴戏纹的研究,论述了当时社会儿童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在文章的最后将磁州窑彩绘婴戏纹与其他窑口婴戏纹做了简要对比。但最后的对比,只是说出了一些不同,却并未解释原因。

5.林海慧、姜苑所著的《论磁州窑的婴戏纹装饰》[5],该文论述了宋金时期婴戏题材盛行的经济、文化背景,婴戏纹装饰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对元代以后的磁州窑婴戏纹演变做了分析讨论。但同样的,文章研究跨度较大,难免不够详细。

6.孔六庆所著的《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6],该书全面梳理了陶瓷器上的绘画,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景德镇的瓷画,内容丰富。

7.张凌云所著的《民间与现代的纬度――透析宋代耀州窑婴戏纹饰》[7],该文主要分析了宋代耀州窑瓷器婴戏纹所体现的民间美术特性与设计理念,但分析得不够具体、深入,并且缺乏图片说明。

8.杨琼所著的《宋代瓷器婴戏图的文化内涵》[8],该文主要对瓷器婴戏图在宋代盛行的原因和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但作者在分析瓷器婴戏图盛行的原因方面只谈及当时绘画对其的影响,而未涉及其他工艺美术品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这就使得分析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且本文未配发图片。

9.王兴、王时磊所著的《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婴戏枕》[9],该文从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枕上所绘的婴戏纹样入手,概括介绍了宋元时期儿童的生活概况。文章内容较丰富,但未对宋金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与总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的研究大多以宏观性的居多,少有微观方面的探讨。下面,笔者将不揣谫陋,对宋金时期耀瓷婴戏纹与磁州窑婴戏纹做一对比研究。

2.宋金耀州窑瓷器上的婴戏纹

耀州窑婴戏纹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目前发现最早的一件是绘于素胎黑花盘(残)上的婴戏纹,绘画内容为一个上身的跳绳儿童,是唐代仅见的一件童子画作品。到了五代,其地层中也出土两件的婴戏纹题材瓷器,一件为刻划花攀枝娃娃牡丹纹盂,腹上雕刻有物折枝牡丹及攀枝娃娃图案,表现一个物童子攀附在盛开的牡丹枝叶上,并作奔跳状;另一件为青瓷残盖,其上模印有莲花童子图案,在半掩的荷叶内睡卧一童子通过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此时的婴戏纹只是零星出现,并未达到流行的程度。

宋代,儿童题材纹物饰成为青釉耀瓷人物纹样中中最常见的一类,在北宋早中期的刻花青瓷上采用得较少,在晚期的印花青瓷中经常发现,这类纹饰在碗、盏中有较多发现。通过笔者所收集到的材料来看,耀瓷的婴戏纹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菊、牡丹、莲花等植物共同出现,最经常的构图模式是在碗或盏内模印有缠枝花卉,花卉之中攀附有数个婴孩,其数量以两个为最经常,婴孩则多有项圈,胖头胖脑,甚为可爱。在这一构图方式下,有时还会衍生出以六出筋为界,将碗划分为六个部分,再于其内刻划或模印婴孩的模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水波纹相组合出现的婴戏纹,但数量不甚多。唯一一件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是一件刻于青瓷碗内婴戏纹,它内刻母子蹴鞠,背景为假山蕉叶。

金代耀瓷婴戏纹比较少见,内容也与北宋晚期的图案相类似,反映出北宋和金代耀州青瓷的承博袭关系。[10]

3.宋金磁州窑瓷器上的婴戏纹

磁州窑的婴戏纹起源自宋代,大多是以白地黑花的形式出现。宋金时期婴戏纹装饰手法基本为绘画,即用毛笔蘸黑色或褐色颜料绘于化妆土之上,再施透明釉烧制。磁州窑婴戏纹常出现在枕面上,绘画内容多种多样,如娃娃玩鸟纹枕,在枕面如意形开光内绘制一幅有趣的画面。一只小鸟不知为何落在了一个娃娃的头顶上,而娃娃则头微偏,口闭合,目视前方,双臂上举,手掌摊开,保持站姿不动,头上的小鸟作展翅欲飞状。开光内省略了多余的背景,留下大片的空白,应是“计白当黑”手法的运用。在人物造型上,中锋用笔,准确有力,达到了“立形质,传神情”的目的。娃娃垂钓纹枕,椭圆形开光内有一小孩站在河岸边,一手下垂,另一手平举鱼竿,弯身钓鱼。岸上有几丛小草,河里有三条小鱼在围绕着自然垂下的钓丝嬉戏。画面采用南宋绘画中常用的边角构图,结构简洁,用斜线代表水岸,三道简短起伏的线条代表水面。而且工匠用笔相当简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娃娃的形象。整个画面静中有动,生机盎然。娃娃放风筝纹枕,枕面八角形开光内绘一胖娃娃正在放风筝。娃娃手持线轮,一边奔跑,一边回头看风筝是否飞起来。可能是刚开始放风筝,风力不够的原因,风筝还没有飞起来,风筝的双尾还下垂着。画面简洁流畅,有较多留白。这些婴戏大多绘制于各种形状的开光之内,形象十分生动传神,讨人喜爱,这类题材在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中数量众多,不胜枚举。

4.宋金耀州窑与磁州窑瓷器婴戏纹之对比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同样是宋金时期的婴戏纹,同样是北方著名窑址,但耀瓷上的婴戏纹和磁州窑的婴戏纹有着很明显的差别,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首先,最明显、最直接的差别就是耀瓷婴戏纹的布局是一种繁缛、满图式的布局,整个纹饰几乎布满器物,十分繁密,少有空隙。而磁州窑的婴戏纹常常采用“计白当黑”的手法,布局疏朗大方,简洁明快。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别,笔者认为是这样的:耀瓷婴戏纹的布局应当是在其刻划花和印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线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北宋前期到中期的这段时间,婴戏纹并不十分发达,但耀瓷的典型装饰――刻划花已经发展到了高峰,布局繁缛而成熟。到了晚期,印花取代刻划花成为装饰主流,但风格基本未变,仍是以繁密的满花装饰为主。如果我们将图像拆开来看,耀瓷很多婴戏纹图大多可分为两个部分:一就是满花纹饰,二就是婴孩,似乎婴戏纹装饰的碗或盏,就是于之前满花装饰的碗、盏之上加入数个婴儿而已。甚至连以出筋为界的分格装饰风格也可以在之前找到其前身。而磁州窑的婴戏纹与耀州窑婴戏纹却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当时观台窑的划花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并且纹饰似乎也是以“满”为特征。但磁州窑婴戏纹却并未以其为依托进行发展,而是另起灶炉,以白地黑花的绘画形式来创造其婴戏纹。它将绘画由纸上搬到了瓷器上,将墨换成了彩。同时在宋代儿童题材的绘画发展成单独的门类而兴盛起来,涌现出了像苏汉臣、李篙等优秀的宫廷画家以及陈宗训、杜孩儿等卓越的民间画工,通过图像对比,能明显看出当时绘画对磁州窑婴戏纹的影响。因此,由于装饰手法不同,最终导致了二者在构图上最明显、最直接的差异。

其次,同样是婴戏纹,但二者表现内容却存在明显的不同。以前,提到婴戏纹,我们就会认为它代表了吉祥的含义,同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些都没错,但笔者认为具体问题还当具体分析。看着那些耀瓷上的婴戏纹,我们很难从中体会出当时社会真实生活的影子。它的典型婴戏纹几乎全是婴儿攀花的模式,而在现实生活中,婴儿怎么可能攀上花枝?而磁州窑的婴戏纹却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婴孩的多个方面,放风筝、蹴鞠、钓鱼、赶鸭等等,这些都生动了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婴孩们的娱乐与生活。对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笔者也有如下看法。

磁州窑婴戏纹的内涵是十分明显的,它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只是通过画工的手和眼,经过了一些艺术的加工而已。不论是谁,看到磁州窑的这些婴戏纹,都能明显的理解到画工们传递的信息。但耀瓷婴戏纹就颇令人费解了,其实要想更好的理解耀瓷上的婴戏纹,还应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11]中记载着:“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磋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晕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最早装饰“磨喝乐”的瓷窑是唐代长沙窑,在长沙窑的釉下褐绿彩婴戏纹执壶上,盖壶描绘了一个男孩,圆圆的脸庞,结实的身体,健美的姿态,他右手握着一枝莲茎扛在肩上,梢头莲花盛开,莲茎上还缠着一根飘带,左手握着一把葵扇,搭在腿肚间,身穿背裤兜,小孩正回头仰望着扬蕊吐芳的莲花,画面上全是用褐黄色的线条勾勒,用笔流畅而自然,简而明快。这与孟元老的描述十分相似。唐代薛能《三体诗语》引《唐岁时纪事》记载道:“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喉罗’”。可见,这种源自西域的摩喉罗是富人“宜子”的象征。这一风俗发展到了宋代,更受欢迎,婴孩们在生活中相继模仿,可见这一风俗的盛行。而耀瓷上的婴戏纹则正是这一风俗在瓷器上的体现,只是它又加入了艺术的加工,将婴孩与缠枝花卉等纹饰相结合,并且不仅仅局限于荷花,而延伸出了梅花、、牡丹等等,从而组成了新的纹样。在一件青瓷碗上更直接的表现了“宜子”的愿望的“化生”形象,这件碗上一个身缠飘带的童子立于莲花之上,双手合拢朝天,背景则是水波纹。由此,笔者认为,耀瓷上的婴戏纹是与当时的摩喉罗崇拜紧密联系的,但是这些身带项圈的婴孩形象却应来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

5.结语

综上,通过笔者对宋金时期耀州窑与磁州窑瓷器上婴戏纹的浅显分析,我们能看出,之所以同为宋金时期著名瓷窑,婴戏纹会产生如此巨大差别的原因是:

1.二者间装饰手法与装饰传统的差异,是导致婴戏纹布局的最直接的因素。耀瓷婴戏纹布局是在刻划花和印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继承了那种繁密的装饰风格;而磁州窑婴戏纹摒弃了其划花的装饰手法,采用了与绘画相同的形式,以瓷器当纸、绢,以彩料当墨,采用“计白当黑”的手法,创造出了疏朗大方的布局。

2.二者婴戏纹内涵的不同,导致了婴戏纹主题的差异。耀瓷的婴戏纹来源于有“宜子”功能的摩喉罗,反映的是一种求子的心理,加之其与当时流行的缠枝等纹样相组合,故而多见花卉与婴孩的组合;而磁州窑的婴戏纹大多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真实的反映,故而其题材也十分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王雪艳,中国古瓷婴戏纹研究[D],硕士论文,2008

[2]白亚松,宋金瓷器娃娃纹艺术特征及成因分析[D],硕士论文,2011

第5篇

关键词: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 相关研究 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设计实践发展迅猛,开设广告设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1000所,但当前广告设计实践发展和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严重脱节,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丛生。目前我国虽然拥有10万多家广告公司,但是广告产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至今没有一家本土广告公司可以进入世界级跨国大型广告公司的行列;虽然1000多所高校设置了广告设计相关专业,但是尚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引领世界广告设计教育的学术潮流……这些广告现实问题都可以从广告设计教育中找到回应。新一轮产业竞争环境下,我国广告设计教育何去何从?其中,重要的经验,来自对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历程的总结。

对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史”这一专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仅有零碎的研究而鲜有发现专门研究。与该主题相关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国内外传播学、广告学领域关于广告教育、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设计学领域对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以及历史学、教育学领域关于艺术教育史、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其具体理论形式表现为专著、个案研究、专业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相关调研报告及资料汇编等。国内外与该课题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如下。

国外学者历来重视广告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工作,他们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对本国的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概括,达到完善广告设计教育史理论体系和促进广告设计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比如二战后以汉斯·M·温格勒的《包豪斯》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研究性著作和专题性论文,从理论上对先进教育经验及时总结研究,奠定了今天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包括广告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1959年由美国“卡内基”(Carnegie)和“福特”(Ford)基金会分别资助而独立发表的两项关于大学广告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掀起一场广告教育研究的学术。1967年日本成立“日经广告研究所”,相继出版《日经广告研究所报》和《广告报告》期刊,对日本业界广告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于1990年表《广告教育白皮书》和新世纪初叶发表《2001年广告教育峰会报告》等,对当代美国广告教育的状况与社会效应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客观评析和深度展望;美国著名学者BillyI.Ross于2006年出版的《广告教育:昨天、今天与明天》,则对百年来的美国广告教育做了开创性的梳理、总结与前瞻;英国的“英国教育”、“英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国家教育网站则专设了广告教育研究栏目,对英国近百年来的广告教育展开了多向考察与深入探究……(参见查灿长著.《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部分)概言之,西方学界或业界的这些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于其本国范围内的广告设计教育,而从国际视野角度来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进行探讨的成果,仅见有零星论文,如日本株式会社电通企业计划局副局长坂本直规的《关于中国广告教育的现状与课题》(《中国广告》,2004.9),点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种种问题,如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等,但专门的“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专题成果还鲜有发现。

“广告设计教育史”作为一个研究专题在中国的萌发,是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科分工制度中的“专门史”的建构,以发达国家的广告设计教育研究为中心的学术热潮的打破,发展中国家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产业环境和广告设计教育实践大发展的形势下,有关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学术论文日渐积累而逐步萌蘖、发展起来的。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广告通史类著作中“广告研究与教育”的专题叙述。中国第一本广告史著作——1948年如来生撰写的《中国广告事业史》包含了初步的广告教育和教育家的个案研究。他的著作将广告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纳入广告事业的系统的结构之中,其中有陆梅僧、林振彬等广告人的个案研究资料,由此开启了在广告通史类著作中研究广告设计教育史的先河。这一研究范式一以贯之,迄今为止较为著名的成果有:陈培爱的《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虽然这本著名的广告史著作影响广泛,但陈培爱本身的文学研究学术背景影响到其在广告史研究过程中对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的渗透);樊志育的《世界广告史话》(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97年);余虹、邓正强的《中国当代广告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寇非的《广告·中国(1979—2003)》(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孙顺华等的《中外广告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的《中国广告图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概括起来,这些著作均把广告业分为“广告媒介”、“广告公司”、“广告行业组织”、“广告制”、“广告主”、“广告管理”、“广告研究与教育”等几个不同的专题,并在整个广告产业环境中对广告研究与教育进行描述、分析。虽然叙述极为简略,在很多方面缺乏史料的支持,很多观点只是根据二手资料得出的常识性论述而缺少一手的实务文献和文本文献,教材的体例也决定了对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方法本身不可能作出更加深入的探讨,但是,前辈们把广告设计教育置于宏观的“广告生态”大环境之中,从广告产业的整体环节的立场去考察广告设计教育及其发展规律,开辟了中国广告设计研究者对本土广告设计教育史的研究之路。在这些著作中,对当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部。

著名文艺美学家余虹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广告史》侧重于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作者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手段,走访了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数十位广告人,在广告设计学术史上自创以分期为纲、每期内以“专题”为线索的写作体例,详述并评论了中国广告史上1979—1996年间的众多大事件、主要学术论争和广告营销现象。该著作对于一手文献的把握、基本历史框架和一些基本的判断,是广告设计教育史分期的重要参考。

陈刚主编、姜弘担任顾问的《当代中国广告史1979—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在分期方面从广告自身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渠道(通路)竞争、品牌差异化的竞争入手,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研究方法上,这部广告史注重采取大量图像—文本的一手资料,并且采用了深度访谈、口述历史等人文—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这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的研究方法具有深刻指导意义,对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某种“范式”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2.设计史、设计教育史中广告设计教育史的专题研究。在设计学领域,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仅有零散的论文和片段式的理论成果。虽然当今中国广告设计历史研究的相关著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如王受之的《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夏燕靖的《中国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版),等等,但关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专题性研究,尤其是从设计学本身的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研究,目前还属空白。

截至2012年5月12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关键词”为检索项进行“广告设计教育”的关键词搜索,共有学术文章77篇。以“全文”为检索项进行“广告设计教育”的关键词搜索,共有学术文章220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5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而且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于当前广告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以及广告的创作手法层面。从宏观的设计艺术教育的视角进行的涉及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性著作、论文,仅有袁熙旸所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0届博士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以及200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田君的硕士论文《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但这两篇论文的视角是整个艺术设计专业,虽然有关于广告设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翔实史实、资料,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关于广告设计教育的专门论述,对广告设计教育本身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律性专门研究。

2004—2009年邬烈炎主编的《设计教育研究》(1—7)是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论文汇集,该丛书有专门的设计教育史研究栏目,还有专门一册设计教育史研究专辑,其中不乏国内外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论文。

由于中国设计学学科的发展,一批硕士博士论文开始关注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研究,如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获得的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博士论文庞蕾的《构成设计研究》,作者对广告设计教育中基础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的构成课程的历史、发展和出现的问题做了系统考查,并就构成教学改革与设计基础教学整体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设想与讨论,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路径与方式,是广告设计教育中构成课程的集中理论成果。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李晓慧的《广告设计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借助广告学的理论支持,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广告公司相关人员的调查,归纳出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此外,还有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的部分学位论文,如易菲等就中国设计教育史上的某一组织进行研究的专题,虽然这些具体的个案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毕竟缺乏广告设计教育的专门性系统性叙述、解读、分析。

另外还有国外的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作为比较研究,对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董占军的《德国广告教育札记》(《现代广告》,2005,(9))介绍了德国的广告设计教育的综合大学的广告设计,实用性专科学校的广告设计,职业性培训学校的职业培训,以及各自特点。还有相关研究见于晚清、民国时期广告文化史、广告设计史中关于“广告设计”的研究与教育方面的一些名家、个案,如张燕风所著《老月份牌广告画》(《汉声》杂志社,1994年版)对“月份牌广告画”及相关广告画家,广告画技法的探索,以及广告画人才培养的追溯。又如赵琛的《中国近代广告文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对当时著名的广告画家徐永青冠以“近代广告教育家”的称谓并提供了相关史料论述。

3.专门的广告教育研究中的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近三十年来,关于广告教育的研究逐步展开,如张树庭所著《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对我国高等广告教育规律进行了探索,对广告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进行了初步论述,并组织了《2003年广告教育调查的研究报告和数据报告(高校卷)(毕业生卷)(在校生卷)(广告公司卷)》,具有珍贵的实证资料价值;查灿长著《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本书主要研究当今世界上广告产业最为发达的美、英、日等国广告教育发展之历史脉络与现实状态、广告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与价值指向、广告教育实务的多元模式与个性特点、广告教育衍生的社会组织与学术活动、广告教育发展的趋势走向与前瞻思考、国外广告教育对中国广告教育的启示。这些专著总结了前人对于广告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分析了中国高校广告教育。但其对广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广告教育方面,对于生活中的广告、公司的广告培训探讨较少,而对于广告设计教育的论述更是放在广告教育的一个从属地位,仍然是从广告学的专业背景出发来论述广告设计教育。另外还有相关论文,如韩志强的《对传播类广告学专业设计教育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提出构筑传播类广告学专业设计教育的新模式;吴琪的论文《广告职业的专业性初探——以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内地广告职业为例》(北京广播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就“广告职业化”对广告职业教育、院校教育等情况作了梳理,等等,但缺乏对广告设计教育史本身的理论思考。

4.广告设计综合研究工具书与资料汇编中的广告设计教育相关实证资料。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被称为“研究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编年史册”的《中国广告年鉴》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指导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广告监督管理机构、广告协会组织、全国广告界参与编写的大型行业资料工具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广告业发展概况,中国广告业统计资料,广告法规、条例、方针、政策,广告界大事纪要,广告学术论文选登,广告专业名词注释,广告教育,国际广告交流活动,等等。该年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1995年起每年编辑出版的《中国设计年鉴》,梁梅编著的《中国当代设计图典》(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以及各种《中国广告作品年鉴》,等等,往往作品图片丰富并配有简要介绍,具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朱铭、奚传绩编著的《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从设计学的角度考查了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史上的若干大事件。现代广告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广告业二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0年版)收集了1979—1998年间“全国广告业各项经营统计数据”和“中国广告20年札记”相关资料,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定量与定性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还有范鲁彬著《中国广告2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及其相关论文。这些成果都或多或少包含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但其资料性胜于学术性及思想性,只能提供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背景素材。

5.历史学、教育史学科领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史的研究。我国历史学、教育史学科相对发展完善,理论成果比较丰硕。其宏观的教育史研究成果,包括大的中国教育发展阶段阶段划分等,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1840—2012)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如:何东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导语和结束语(《高校理论战线》,2007,(9),(12)),其教育史学术视野和分期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的分期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在这些教育学、历史学学科领域出现的新的视点、理论关注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课题有着新的启发、借鉴意义。在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课题本身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借鉴历史学、教育史学科的理论成果十分必要。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中国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发展方向2009年博士论文贺晓舟的《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研究——清末学堂艺术教育的发生与演进》,从教育学的背景考查了近代中国艺术教育,但由于专业不同,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史课题来说有“隔”的感觉。

综上所述,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理论归纳,其成果散见于国内外传播学、广告学领域关于广告教育、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设计学领域对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以及历史学、教育学领域关于艺术教育史、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其具体理论形式表现为专著、个案研究、专业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相关调研报告及资料汇编等方面。可以认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薄弱是阻碍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中国现代广告设计教育历程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分析和研究近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历程,总结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中探索广告设计教育的性质及发展规律,可以清楚地认识影响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助于当代广告设计教育的理论积淀,有助于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问题,有助于为现实中国广告设计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服务,有助于阐明现在和将来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可能趋势。

参考文献:

[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53-01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因此,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如今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时刻掌握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基本要求,在美术课程中更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及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美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受到所处环境、文化的影响。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人文环境中去学习,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实现人文追求,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学校教育就应该以德为治,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等人文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高中美术课中,欣赏课占有重要地位,而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今教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建议

首先,在以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说多是以美术知识为侧重点,人文知识、素养为辅,所以,教师应该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人文文化素养包含在广泛的现实环境及其文化中,美术欣赏也不能孤立,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例如,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教学。把音乐引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体验艺术的真谛,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这样可以创造美术鉴赏课文化情境,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再有,通过欣赏的作品的背景文化故事讲解,向学生渗透作品中所表达的积极思想,以美知丑。如,解读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讲述有关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走进梵高的所在情境,以体会到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很自然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以及了解更为重要的梵高的爱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并记下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最后,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无论是中国水墨画的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的抒情诗学,写意画学;还是表达了生活勇气和生活热情的民间艺术品,都将学生的思想升华到对民族艺术以及民族文化的赞美和热爱上,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情感的宣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发掘人文因素,使学生能具备一个特别的眼,一颗多感的心,一份丰富的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更好地净化心灵,感悟人生,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7篇

1.通知公告管理模块

管理员可在该模块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日常的通知公告,用户通过浏览系统可快速获取学校最新内容。

2.学科建设模块

学科建设模块包括学校学位授权点、各研究生培养部门及导师的情况介绍,内容由研究生处录入,一些动态信息(如课题介绍、导师历年招生信息及所指导学生情况)由系统从其他管理模块自动链接提取。

3.招生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汇总各培养部门的招生计划、目录,编制招生简章,考生数据导入,考号编制,考试科目及考场安排,考试成绩录入,录取结果,数据统计打印等功能,各培养部门、研究生处根据管理权限可进行相关操作。

4.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研究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管理以及校友信息管理。研究生新生基本数据由招生录取数据导入,还包括党团员管理、缴费拨款管理、报考英语四六级管理、就业信息管理、作品登记、获奖论文作品登记等奖惩记录。学生可实时在线查看并修改基本信息。每学期注册报到情况由工作秘书录入。研究生毕业、休学、复学、退学、结业或者肄业等学籍信息的变动根据学校处理结果,由管理者在线录入信息。已毕业及获取学位的研究生转入校友库,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查询。

5.课程管理模块

该模块是对研究生课程目录、选课、成绩、考勤以及中期筛选的管理。课程介绍由任课教师输入内容,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自己实际情况进行网上选课。上课时,教师做好考勤并在系统里备案,最后课程成绩由任课教师输入,学生可上网查询该门成绩。系统能进行分数统计,可即时打印每个研究生的成绩单,并对研究生中期筛选情况进行统计。此外,学校可通过系统组织师生进行抽查调研,对教学质量评价加强管理。

6.学位管理模块

学位管理模块包括研究生申请学位、学位授予、上报学位授予信息给教育部等环节。研究生需在网上填写申请学位的相关内容,在线上传硕士论文及毕业创作(设计)到学校服务器存档,工作秘书需将学生的论文、创作答辩等信息录入系统。系统可打印供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是否授予学位的材料,学位授予最终结果将生成并上报给教育部的学位授予信息系统。当前国家已有网上上报学位授予信息系统,因此在编制软件时须与国家上报系统的数据库保持一致,减少后期上报数据库遇到的麻烦。

7.就业管理模块

通过就业管理模块,学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及动态,研究生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处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工作单位签约的同学需在网上登记个人就业信息,由培养部门网上审批,并提供《就业协议书》(已盖章)纸本文件,最后由研究生处登记备案。

8.研究生导师管理

包括新增导师报名系统、导师信息管理及统计功能。根据学校导师遴选条例相关要求,申报导师资格人员上网填写个人信息,系统能进行下一步的信息汇总和审核工作,生成可供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的材料,最终获得导师资格的教师信息将转入在校导师资料库。学校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导师数据进行统计与管理。导师也可随时通过网络更新本人信息,并可随时查询到自己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9.维护模块

管理员可在维护管理模块进行信息输入及更改,根据需要设立多个用户,并根据不同的用户给予相应的管理权限。此外,管理员可在该模块更改系统登录密码。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1。根据美术学院的学科特性,系统应该富有个性化,能满足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系统界面的设计在美术学院是很受重视的,良好的系统界面设计能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此外,对美术院校来说,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存档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系统必须增强多媒体的显示、储存等处理功能,例如在登记学生获奖信息时,其获奖作品、获奖证书等图片必须上传保存;研究生毕业创作/设计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成果,也必须上传存档。

2.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执行统一的信息标准。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许多信息是共享的,有些则是后续过程的实现条件,比如课程学习成绩是有资格被授予学位的前提条件等。这些只有以信息传输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互相支持和配合,才能实现管理的实质性突破。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是开发管理系统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管理环节的数据共享。目前研究生教育从招生开始,经历录取、课程学习、学位评定、就业等过程,上级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给出的信息标准没有完全统一,造成学校管理部门必须对各项数据重新转换,才能得到需要的数据,数据转换过程必然容易产生失误、数据遗漏等问题。希望上级管理部门给出的信息标准能尽快实现统一,从而减少重复劳动,避免上报的数据信息标准不一致。

3.充分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增强全校性人文选修课选课功能。目前部分美术院校的研究生课程暂未开设全校性选修课,学生只能在本院系或自己联系别的院系选修课程。学分制研究生管理系统的使用,将为开设全校性研究生选修课提供平台。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充分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各院系可推荐优质课程或由学校开设人文选修课供研究生选修,构建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和通变创新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课程体系,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环境中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4.以人为本,加强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培训。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人的参与。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等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输、更新、检索和维护,以提高管理效率的人机系统。因此信息平台的开发设计只有充分征求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具有实用性。积极创造机会让用户之间加强交流,促进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优化;同时也对用户加强培训,提高信息平台的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80-01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一代代优秀人才的为社会做贡献,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作是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确立了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多元化价值观念,预示着现代美术教育对未来教师的全面素质要求。首先是整体思路为改革,只将自身放入社会大环境中思考,以适合基础教育的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为主要任务去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方式,教学才能有根本意义上的改变,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不可能把他们各各都培养成“毕加索”“达芬奇”,高师美术教育不同美术专业美术院校不同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教育对象应具备更宽泛的学科基础。传统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技术的训练,长期以来高师的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大多继承专业院校培养“美术家”的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技能训练过分突出,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据调查,大多数高师美术专业的技能训练占总课时将近70%而艺术理论仅占6%左右)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重技术轻理论”的弊端,使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偏离了为教育培养教师人才的轨道。

高师美术教育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自身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从知识技能本位到人文的重心转移是改革的首要前提,要充分利用综合院校有利的优势资源,增设艺术人类学、美术人文教育、文学、民间美术、建筑、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进修课程,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视野自然扩大了,综合素质自然提高了,这样才能实现从经验型教学到理论型教学的逐步转变。

第一,专业基础训练实践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特征总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自身的艺术天赋的不同,所以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意识和心理特征。例如每个学生在审美视角、审美体验、审美理想等都存在异同,那么体现在艺术趣味、艺术创造、艺术鉴赏方面也都有异同,所以只有尊重个性化教育,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才能充分发展,更注重学生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从而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的多样化人才。因此我们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学生独立创新,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笔者所在的呼伦贝尔学院在专业基础课训练中就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并将其纳入“五段式教学”方法中,五段式教学方法中还特别注重讨论式的集中讲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画画还要评画,可以运用师生互动的模式,以此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空间,把教与学放在平等的位置,启发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空间。

第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再原有专业基础课(素描、色彩、速写)之外还应开设一些例如摄影、雕塑、沥粉画、纸板画、剪纸、篆刻、壁挂、设计软件等等技能选修课,真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从敢听、敢看、敢说、敢做,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技能知识,掌握技能知识,运用技能知识,利用技能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创造力的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花大力气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对课程结构进行创新,增加学生可以选择的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往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的启发学生的个好和兴趣。

第三,还有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途径,就是加强学生课外的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参与社会上的竞争,选择社会上有意义的美术活动,同时也促进教与学的双方受益。例如笔者所在院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海拉尔冰雪文化节的雪雕比赛”,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培养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所以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要非常重视学生课下的实践活动,在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并从中得到了乐趣,认清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为步入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柳小成,余继平.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M].艺术教育,2004.

[2]肖剑锋.论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M].美术界,2011.

[3]何旭.从“空间”到“空间”[M].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安玉杰.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M].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于平.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M].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

第9篇

那时我已有三个哥哥,分别是11岁、9岁和7岁,被妈妈命名为“淘气小分队”,所到之处狼烟四起。可能正因如此吧,父亲格外喜欢女孩。从我蹒跚学步起,只要父亲在家,我就粘在他身边。夏天他在院里劳作,会随手给我扣一顶大草帽,我托着帽檐在他身后亦步亦趋;冬天他出去抱柴,会故意迈细碎的步子,好让我踩着雪中他的脚印前行。

遇到父亲心情不好时,母亲总悄悄叫我去哄他。我费力地爬上高高的土炕,给闷头抽烟的父亲捶背。小小的拳头东一下西一下,很快就把父亲砸得开心起来。他摁灭烟卷,把我扛在肩头出门了。我心满意得地坐在他宽厚的肩膀上,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开了一朵娇艳的花。不过父亲有一个神秘的匣子,连我也不让动。匣子上的漆已斑驳得辨不出最初的颜色,四角磨得光亮圆滑,一只小锁日夜守卫着它。

母亲说,那里面藏着父亲最心爱的宝贝。

我6岁时,村里的学校分来一个师范毕业的年轻女孩,借住在我邻居家,大家都叫她小张老师。我第一次看到她的画夹,就不可救药地陷进去了。家里开始像展览馆,到处贴着我的涂鸦之作,三个哥哥提供的废旧作业本供不应求。父亲很为我跟这样一个识文断字的邻居交好而欣喜,尤其听小张老师夸我绘画很有天赋时,更是喜出望外。每到晚上,他总会抽出时间认真欣赏我的“大作”,听我讲那些图形的“深刻含义”,不时笑眯眯地点点头。因为白天的劳累,他总是很快睡过去,又被我一次次摇醒,但他从不恼。那时大哥已去镇里的中学读书。留家的三兄妹做得最多的游戏,一是猜父亲的匣子里装着什么宝贝,我们一致认为里面藏着件传家宝;二是我给他们画些现实里无法得到的东西:二哥要飞机大炮,三哥要美人媳妇。

从我到镇里和二哥三哥一起读书起,我开始很少看到父亲。

那时大哥已经读研,四个在外读书的孩子让父亲肩上的担子陡增。村里很多人对此不解――好好的两个大小伙子,不让下地干活,居然放镇里养着!而且还让个丫头读那么多书,咋读还不是人家的媳妇?父亲嘿嘿一笑,并不辩解,只说:“将来你们就知道了!”

初二那年寒假,深夜醒来,发现父母正对着那个神秘的匣子轻声商量着什么,我好奇地爬过去。匣子旁边摆着几摞各种面值的钞票,显然他们正在计算什么。见我醒了,父亲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他和母亲决定把我送到县城读书,因为在那里可以跟专业的美术老师学习。学美术的开支巨大,我清楚得很。我不想给家里增添更多负担,便坚持不肯。争执了很久,父亲最后说:“如果你喜欢一件事,就试着做做,不然将来会后悔的,但后悔时已经没有用了,你好好想想。”

那是1989年的冬天,15岁的我第一次认真思考人生――我将何去何从。天色微明时我作出决定:绘画如同呼吸,对我来说已须臾不可少,我要向这座圣殿进发!

我和三哥租住在学校附近的一间土房里,那时二哥已经读大学。三哥负责打水劈柴,我做饭洗衣。每周去美术老师家辅导两次,三哥接送我。屋子里太冷了,我和三哥常常一边跳着一边背书,比赛谁更有耐力。父亲每月来送一次生活费。有一次他晚上9点多从家里步行到县城,用了两个小时,又在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我心疼地问他:“是不是冻坏了?”父亲却笑着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说:“你妈特意烧了你们爱吃的土豆,还热着呢,快吃吧!”

我哭了,在烧土豆熟悉的香味里。那是离开家后第一次流泪,我哽咽着说:“爸,我想家,想温暖的火炕,想妈妈烙的玉米饼,和您那辛辣的烟草味。家乡那么多孩子没有出来读书,不是也很好吗?我不要待在这冰天雪地里冰一样的屋子!”

父亲摸着我手上的冻疮,说:“不许说孬种话!以后你们会懂的。”

是的,当我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成为家里的第四个大学生时,我终于懂得了父亲的话――世上的路有千条万条,但我们应该选择一条走向更高、更好的路!

1999年7月,我顺利通过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论文答辩,带着硕士头衔和一个男友回老家向父母献宝。那时大哥二哥都已在国外工作,三哥在上海。

我万没想到父亲一见面就把未来的女婿灌得烂醉。男友除了嘿嘿傻笑,已不大清楚对面那两个老人是谁了。临走的那晚,母亲抱着匣子和父亲来到我房间。父亲说:“那个小子不错,以后好好和他相处。”我大惑不解:“您一共也没和人家说几句话呀,怎么知道他不错?”母亲笑着悄悄说:“你爸已经试出来了!他说醉酒后只会笑的人都是本分人!”我心里一热。

母亲打开匣子,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面是一块价格不菲的男士手表。母亲说是大哥回国带给父亲的礼物,父亲一直不肯戴,现在要把它送给我男友。我开心地接受了,我知道他们用这个方式表达了对他的接纳。

父亲说:“爸妈老了,以后帮不上你们更多,全靠你们自己了,你有这个伴,我们会放心些……”

我忽然喉头发哽,说不出话。无论我长多大,我终究是他们无法释怀的小女儿!我起身,像小时候那样轻轻给父亲捶背,发现当年我端坐的那稳如泰山的背脊,如今已经微驼。

以为父母会永远在家乡的老屋等我们像候鸟似的归巢。可是,2001年秋天,噩耗传来,父亲因突发性脑溢血去世,我们兄妹四人都没能见他最后一面。

母亲捧着父亲的匣子说:“你们不要遗憾,因为你们一直都在他身边。你们给了他作为父亲所能享有的所有快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