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7:36
导语:在大专护理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质性研究
2010年1月,国务院第27次学位委员会审议并批准设置了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下称专硕)[1],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应运而生,即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研究生教育仍处于稚嫩期[3-4]。现全国已有多所高校拥有护理学专硕学位授权点,然而对于如何培养专硕研究生,各护理院校还处在探索阶段。笔者于2015年10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采集与分析护理专硕毕业生、培养院校、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对于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旨在探索高质量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为完善护理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积累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质性访谈对象包括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培养院校、护理专硕研究生4个群体共40人。其中用人单位6人,包括主管护理的院长1人,主管人事的院长1人,护理部主任1人,临床带教老师3人;行业协会2人,包括湖南省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湖南省护理学会主任委员;培养院校16人,包括湖南省3所护理院校院长2人、副院长3人、系主任3人、教师8人;护理专硕研究生共访谈16人,其中在校13人,2人毕业1年,1人毕业2年。将各访谈对象编码,用人单位为D1~D6,行业协会为X1~X2,培养院校为Y1~Y16,护理专硕研究生为Z1~Z16。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面对面、个体化深入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访谈前向访谈对象介绍本研究的目的与过程,征得同意后开始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用编码代替受访者以保护其隐私,访谈时间10~20min。访谈提纲由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护理分委会拟定,访谈内容主要包括:①当前影响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因素;②专硕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如何培养其核心能力;③专硕研究生临床能力如何考核;④专硕学位与科学学位应如何区分,是否需要限制其学位论文的研究范畴及大小;⑤用人单位对护理专硕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期望,岗位工作要求;⑥护理专硕研究生与专科护士培养衔接的必要性及衔接方式;⑦对护理专硕研究生的期望和培养建议。1.2.2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通过回忆访谈情景及整理录音资料,遵循Colaizzi7步分析法[5],结合访谈提纲提炼受访者观点,进而对各种观点进行标示和分类,辨别出相似的观点,最后返回参与者求证。
2结果
2.1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四点。首先是历史原因,Y2:“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护理专业作为中专教育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导致我国护理专业远远落后于国外,临床护理只是执行医嘱,从而使得护理硕士的培养被认为是没有实际作用。”第二是医护职责划分不清,Y6:“我国的专科护士定位不明,专硕研究生培养定位不明,导致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都停滞不前。”第三是观念错误问题,觉得治病主要是依靠医生。社会上多数人认为临床护士只需要大专学历,最多本科就足够了。Y3:“实际上医学这块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如果做得好,对患者的好处更大。”第四是医院管理方式问题,医院多把研究生、本科生甚至是大专生用同样的方法管理和使用,很大程度打击了研究生做科研的积极性。Y9:“医院应该给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岗位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位,只有当专硕研究生进入合适的岗位后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因为岗位的激励获得更大的工作动力。”
2.2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
2.2.1临床实践环节作为新生事物的专硕培养模式尚属探索阶段,基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临床能力水平是反映其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临床实践期间要加强专科培训,鼓励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大多数被访谈者认为应该增加临床实践环节为18~30个月,并要求实习生定期进行汇报,从而有的放矢培养学生,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专门人才;也有少数人认为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时间比例应为1∶1。Z2:“若延长临床实践的时间,可以考虑设置临床副导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指导临床实践发展,由自身导师负责科研辅导。”2.2.2临床能力考核评价综合各方观点后形成的临床能力考核主要包括:①临床技能考核,以病例为基础的技能考核,包括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②实践考核,加强分级考核和上岗。如规定完成30例患者的专科护理;③考核发现临床问题的能力,与临床护理有关的科研设计,包括文章的发表和对临床实践的感悟;④组织多个科室资深护士或者团队对学生临床实践进行评价,除了考核和自我鉴定外,还包括其在各个科室实习期间护理患者、临床实践的能力。Z8:“临床能力考核不仅局限于一种方式,可以多元化、综合考核。”2.2.3学位论文要求目前多数护理院校规定专硕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应更侧重临床实践,学位论文选题应以解决临床或社区具体问题为主,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方向不宜太大,强调研究有效性,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和应用性。多数被访谈者认为学位论文不一定要做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可以是系统综述、病例报告、研究报告、质性研究,但是不要脱离临床实践,但也有少部分被访谈者认为没必要限制论文的研究范围和形式。Z3:“有的人既可以很好地完成临床实践,也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不用过多限制。”
2.3毕业后的岗位职责
岗位主要包括临床护理岗、教学科研岗、护理管理和专科护士。其中大部分医院提供的岗位主要是临床护理岗。D3:“一般刚进医院都会先去临床,提供的岗位也主要是临床护理岗。”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明确规范的护理专家岗位;护理专硕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培训岗位,在临床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科研岗位准确评价和反思目前临床实践的不足,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播出去。Y5:“专硕研究生可以带领科室的护士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和实行循证护理实践,参与科室的管理工作,在科室开展科研工作。”
2.4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与专科护士衔接
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非常有必要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和专科护士的培养进行衔接。Y13:“护士作为一种技能型的职业,其培养应该着重于专业型硕士教育,往专科护士方向发展。”其次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时间通常在18~24个月,为了让实习达到效果,切实为其发展考虑,也非常有必要与专科护士的培养衔接。也有少数被访谈者认为现阶段还很难衔接,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阻碍。D1:“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和专科护士的培养是两个任务,两个使命同时进行可能会有冲突。”湖南省乃至全国对专科护士的培训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缺乏规范的体系;另外护理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为应届生,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经验的要求。Y11:“先规范专科护士的培养再衔接可能更好,其毕业后不可以直接成为专科护士,必须经过2年左右的临床护理能力培养后才可成为专科护士。”
2.5对专硕研究生的期望和建议
从学院培养角度而言,学院对于专硕研究生培养方向应该注重与现实需求结合,这样才可以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如Y8:“护理专硕研究生的研究应该切实与临床护理有关,真正做护理相关的研究,能切实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来解决临床护理中的问题。”从专硕研究生的角度而言,毕业后要立足临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护理实践的质量;同时在学术方面能够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带动临床护士开展循证护理实践。X1:“专硕研究生一定要转变观念,敢于去临床,在现阶段我国临床护士分工并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不要气馁,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并尽自己的努力去促进临床护理的发展。”
3讨论
3.1加强护理专硕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
近几年专硕的课程正在经历整合阶段,在创新和发展上还有一定差距[6],课程设置应以基础医学知识和专科知识为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应有所改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内容应与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刘东玲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实践能力在专硕研究生核心能力中的平均期望值和权重值最高,是其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虽然沟通和决策能力也很重要,但是国内尚缺乏对伦理、决策、人文方面的重视[8]。
3.2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环节培养方案培养
方案是临床实践整体的规划,有助于明确临床实践的任务和要求,有助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居第一位,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临床实践[9],加强医院和学院的合作,让更多的专硕研究生进入临床、服务临床。蒋小平等[11]指出护理专业分科应该细化,轮转科室数量不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根据学生的亚专业发展方向来确定实践科室及时间长短更为重要。考核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是监督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考核要倾向临床综合考试,注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还需建立护理专硕研究生临床出科考试评价体系,细化、量化其考核指标,特别是针对不同轮转科室的理论、专科操作技能等方面[12]。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以结合临床实践为基础,注重解决临床实际护理问题,这也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以临床实践为主的目标相符。
3.3促进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与专科护士衔接的策略
【关键字】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92-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 人们对护理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为了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 发展护理的专科化已成为许多国家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1]。专科护士培养是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和贯彻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 2005~ 2010 的重要策略和方向[2]。中医医院医疗技术的进步, 推动了中医护理的日益发展。中医医院专科护士的培养将给病人提供更加贴近需求、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有效地改善中医护理队伍的人才结构, 改变中医护理发展滞后的现状[3]。2011年9月1日至 2012年8月31日积极申报成立了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探讨、研究出了中医医院专科护士的培训方法,并予以具体实施,培训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实施方法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为我区18家中医医院具有执业护士资格证、大专以上学历、5年以上中医护理临床经验、有一定的外语基础的护理人员120名,年龄21~40岁,护士61名,护师42名,主管护师17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培训对象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 实施过程
2.1 培训模式:培训模式概括为两类: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前者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要求申请者已取得学士学位; 后者以继续教育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 [4],我院专科护士培训采取继续教育形式。
2.2 培训方案的论证
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种专科护士的培训相关的资料,到区内综合医院(已成立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并成功培训急诊、ICU、手术室等专科护士)参观学习,吸取实践经验,邀请我区各中医院护理专家学科带头人充分调研与论证,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具有可行性。
2.3 成立培训管理机构
①成立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管理委员会,负责专科护士培训有关工作的研究、指导、协调和质量监督等工作。②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专家委员会,负责各专科护士培训大纲和具体要求的制定和提出,培训基地标准的制定,培训基地的审核、检查,培训学员的业务考核等。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宁夏护理学会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并参与此项工作。
2.4 设立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经过积极申请,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设在我院。
2.5 培训内容、时间、考核内容、培训对象、方法
2.5.1 培训内容:中医护理学、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 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沟通学、中医诊断、中药学、中医护理论文撰写与中医护理科研课题设计、专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
2.5.2 培训时间:实验组、对照组均培训3个月,实验组理论培训1个月,临床实践2个月。
2.5.3 考核内容: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中医护理操作技能、中医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考核。
2.5.4 培训对象:我区18家中医医院具有执业护士资格证、大专以上学历、5年以上中医护理临床经验、有一定的外语基础的护理人员120名为培训对象。
2.5.5 培训方法:
实验组:对符合培训对象的60名护士分期分批进行脱产培训3个月(1个月理论培训,2个月临床实践),每期培训15人,共培训4期。
对照组:对符合培训对象的60名护士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小讲课(每周1次)、业务学习(每月1次)、中医护理查房(每月1次)、中医三基考核(每月1次)进行培训,每期培训15人,共培训4期。
两组培训结束进行严格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临床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考核。
3 培训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考核合格人数及合格率高于对照组,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的实施具有显效意义。
4 资格认定、发证: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员授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合格证书》。《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专科护士培训合格证书》。
5 讨论
通过培训内容、时间、考核内容、培训对象等方面对专科护士的系统管理, 现已研究出针对我区中医专科护士培训的较好方法。通过此方法的培训,我区中医医院护士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中医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均有提高,具备了一名合格中医护士应具备的素质,推动了我区中医护理队伍走向中医专业化。目前我区中医专科护士的培训方法仍处于试用阶段,需要在以后的培训过程中不断改进,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惠萍, 房彤, 王维利; 依托高等护理教育的专科护士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 安徽医药2008,12(1)
[2] 肖江琴, 李萍. 新疆地区 ICU 专科护士状况及培训需求的调查[ J] . 护理学杂志, 2009, 24(2): 62-64.
1.1研究型护理概念
研究型护理就是以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立足临床实践,重视科学研究,在护理创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完善护理服务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1.2研究型护理内涵
研究型护理包含4层含义:一是强调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凝练、行业认可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二是强调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护理科研离不开临床实践,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通过科研促进临床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技术的提高、护理结局的改善;三是强调人才培养在推进研究型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技术优、能力强、素质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不断涌现,能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强调护理的专业价值,使护理服务适应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1.3研究型护理特征
研究型护理一般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1.3.1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目的。推行研究型护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职业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尊重和关爱病人成为护士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不能适时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就无法得到患者的信赖,就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
1.3.2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如何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以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护理研究,通过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不断推动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1.3.3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高级护理实践培训为牵引,以强化基本技能培训为基础,以拓展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为支撑,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护理人才队伍,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1.3.4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主线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为整体化、连续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要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履行专业照顾、协助诊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沟通协调的护理职责,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专业实践相符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来服务于人群及整个社会,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2创建研究型护理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2.1更新服务理念是前提
研究型护理应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护理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学科发展为引领。在该理念指导下,明确护理服务宗旨,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奉献精神创造一流的护理质量,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竭尽全力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确立护理工作目标,即“为病人提供规范、快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需求”。
2.2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
2010年初,在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下,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实质是医院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管理改革,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常态化、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型护理新模式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灵活的保障管理机制,营造更加和谐创新的工作氛围,推动护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3集聚创新人才是根本
总医院于1996年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授予博士生招收资格,2011年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0名,本科学历294名,大专生824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60.18%,比目前我国护理队伍大专护士比例(25.6%)高出34.6%,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结构。近年来,选送百人出国(境)培训、学术交流,为研究型护理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4构建科研平台是保障
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有利于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一是鼓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脱产或在职参加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习,取得学历后给予报销学习费用。二是加强护理科研知识培训,邀请院内外专家讲授科研选题方法、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科研知识,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三是定期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护理论文新技术汇报会,立项课题汇报会等。四是医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发表护理论文、获国家专利的人员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护理科研成果人员给予重奖,作为评优、评先、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护士长考核挂钩。五是设立护理科研专项资金,鼓励护理人员搞科研,取得上级资金课题医院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3创建研究型护理成效
总医院创建研究型护理以来,经过4年建设,在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科建设、护理服务提升以及护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申请各类课题16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余项,在国家统计源期刊200余篇,在SCI、Medline收录期刊近十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0项。护士中有40多人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各项学术职务,10多人担任国家统计源期刊杂志编委,在军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4创建研究型护理意义
4.1回归护理本质
护理是对病人的这些反应进行观察和判断,进而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处理。现代整体护理强调在诊治伤病同时,观察、判断和处理病人伤病的反应,尽量满足和缓解伤病或治疗过程给病人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整体方面所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和改变。因此,与医生形成互补的是,护士职责正是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她们关注的焦点是病人疾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趋势,工作核心是运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目的。
4.2洞悉护理内容
研究型护理包括生活护理、治疗处置、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监护观察、功能训练和专业护理等7项内容,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护理内涵是专业照护,焦点是判断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要观察病人身心情况;治疗处置核心是执行科学的操作规范,并将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贯穿其中;教育指导在于选择关键时间节点,实施个性化指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心理反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地进行,缓解病人的无助、紧张、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监护观察要求及时、量化、动态;功能训练要有明确、量化的训练计划;专业服务核心要尊重病人、方便病人,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4.3改善护理结局
【论文摘要】助产是一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传统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助产专业现状,大力推进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助产是一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传统专业。由于母婴安全需要,我国卫生部规定没有条件的医院不能接生,我国现有助产士与产妇比例为1∶4000,而国外助产士与产妇的比例达到1∶1000,助产士与产科病床之比为1∶8-1∶10,我国助产专业现有人数远不能达到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产妇与助产士之比。在卫生部颁发的《2005-2010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正式提出了助产专业区别于护理专业,突出了助产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地位。然而,有着百年教育历史的助产专业尚未受到医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助产专业,而在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又附属于护理学,助产士的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护士职称,这与国际助产士联盟提倡的各国助产专业应独立立法的建议及北欧等国独立管理助产专业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助产专业历史背景和现状,对如何加强高职高专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高级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
成立于1919年的国际助产士联盟(ICM)将助产士定位为:妇女及其家庭在围生期中护理的关键工作者。目前,在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助产领域已经实行独立的注册准入制度,助产士有相对独立的国际管理机构和组织,助产士注册后享有基本的检查和处方权,常规的孕期随访检查和正常自然分娩完全由助产士全程管理。在美国,随着上世纪60年代护理本科教育,包括基础和专科护理师(含助产护师)成为美国护理教育的主流之后,硕士学位的护理教育在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新西兰是拥有助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国家,现在其怀卡托理工学院已拥有助产士学科博士。目前,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助产士必须具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背景才能从业。
笔者以“助产专业”为关键词,通过百度网站进行搜索,英国有60所院校、澳大利亚有19所院校、美国有27所院校提供助产术课程。如果按照各国生育妇女人口比例计算,我国高等助产专业教育比例远不及上述各国,而且办学层次滞后。德国、英国、新西兰、瑞典、芬兰等助产士大多具有大学或硕士学历,有的已到博士水平。香港地区及国外助产教育多数是在学习护理普通学科制3年后再学习1年的助产专业课程。如瑞典的助产学教育是由瑞典大学或大学学院提供的一项高等专科教育,学生需完成3年护理本科教育并成为注册护士后再申请并完成1.5年的助产专业教育。
二、国内高级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助产士的专业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在全国各大医院中调查均发现,有部分医院是由护士改行经过老助产士传帮带后从事助产工作的;20世纪末许多沿海城市的卫生类中等专业学校因各种因素停止招收助产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预计到2015年,我国助产士的需求量将达35万。当前,我国助产士尚未加入国际助产联盟(ICM),我国助产领域没有形成全程一对一管理模式,对孕产妇健康保健及相关产前教育达不到目前国际化标准,因此,培养我国高素质的助产士是卫生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1.全国大专层次的高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健全。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中专层次的教育一直是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进入21世纪后,国内高级护理教育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小部分高校或升格中的中专学校开始在原有中专助产办学的基础上尝试高级助产士的培养,三年制高级助产大专、五年制高职助产的教育开始起步。据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招生计划网络查询资料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78所院校招生大专层次的助产专业学生,各院校平均招生约50人。目前,全国大专层次的高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各省市本专业人才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规模总体上尚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2.制约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因素。目前,国内有关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报道不多,供从业者借鉴学习的文献少,国家及医学界对助产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尚存不足。唐玲曾报道,在2005年国内开设大专助产专业的仅有天津高等医专等4~5所高校,全国尚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2006年程瑞峰等报道,国家对高职助产专业的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标准体系。此外,在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教育,我国尚未实行助产士注册制度。这些都是制约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根本原因。
3.业内已有发展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识。国际理念认为助产士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接生护士,而是受过独立高等专门教育的专业医务人员。国内专家认为:助产士是介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特殊医护群体,助产士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保护和促进母婴身心健康,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照顾妇女生育方面的各种需求。助产士主要应具备基础护理能力、助产操作能力、产科相关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随着国内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随着中国加入WH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和职业资格标准国际化趋势对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影响,通过不断借鉴国外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程瑞峰等指出:我国的中专助产专业教育层次必须“高移”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杨纪峰、牛爱莲对河南省14个地市,各级医疗机构近10年来中等卫校助产专业毕业生在岗助产人员488名、医疗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医师共348人、中等卫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60人、有关教学专家90名等进行了有关“助产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改变中专层次教育为主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助产教育从业者共同的心声。
三、改革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妇幼卫生事业良好发展
因此,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加大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就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就必须以职业准入为导向为突破口改革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课程设置。我国现行的助产职业的准入制是: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后必须先取得执业护士资格,方可参加省辖市卫生局组织助产技术考核。我们以此为依据,在助产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课程与护理专业相同,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礼仪与人际交往等。另依据临床助产士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置或开发助产专业课程,如妇产科护理学、助产技术、妇婴保健学等。
2.加强课程整合。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有产科学、妇科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妇婴保健等课程,各门课程间内容有重叠,这对学制仅有3年的医学高职专业教育来说,无疑是浪费了许多时间。根据我国现行的助产职业的准入制,我们可以将助产专业的妇产科系列课程整合为:妇产科护理学、高级助产技术和妇婴保健3门课程,这样即可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还可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助产专业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符合职业准入的要求。
关键词: 三甲医院 护士 压力 质性研究
护理工作属于科学性、技术性、服务性行业,集高风险、人文关怀于一体。护理人员每天面对难治性或预后不良的病人,疾病的危重、生命的脆弱、责任的重大都给从业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压力源,是指对身体施加影响而促发非特异性全身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工作压力源属于社会性压力源范畴,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护理工作压力的研究逐步增加,国内近几年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三级甲等医院肩负着医教研任务,为适应时代对护理高级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学科的发展要求,每天除了完成大量日常护理工作外,护士还要抽出相当一部分时间进行学习、备课、写论文。这就更加加重了护士的工作压力,为了更好实行人性化管理、保证护士身心健康发展,我们随机抽取我们内蒙古某三甲医院护士15名进行调查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内蒙古某三甲医院护士作为抽样目标,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从事护理工作二年以上;(2)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3)自愿参加此研究;(4)和研究人员配合程度好。入选护士共15名,年龄22-54岁,文化程度分别为中专4人,大专9人,本科2人。
2.2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形式,由专业培训人员进行有重点的开放式问题的访谈,例如:“你热爱护理专业吗”,“在护理过程中你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护士的工作特点是什么”等,访谈时间约30分钟。
15名护理工作者本着自愿的原则,双方约定时间、地点,访谈前让每位护理人员了解此研究的目的、方法,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交谈内容进行同步录音,访谈隐去真实姓名以编号代替。
访谈过程中充分鼓励访谈对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和感受。访谈结束后,反复听录音,然后笔录成文字,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护士真实心理体验。
2 结果
2.1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示基本满意
2.1.1满足感
本项调查研究中少数护士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示满意,她们认为护理工作还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作。不仅能为患者服务,而且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健康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能帮助自己和家人维护好自身的健康,是一举两得的事。“听到别人叫我们白衣天使,我还是很高兴的,说明社会对我们评价还是很高的。”“有很多亲戚找我咨询一些健康问题,我觉得能为他们服务也体现了我的价值,这也体现了我们的职业还是很崇高的职业。”
2.1.2成就感
还有少数护士对自己工作表现出较高的成就感,“有时看到生命垂危的病人被自己抢救过来,重新步入人生舞台,心里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很伟大 。”“看到病人痛苦得到减轻,我感到非常欣慰,也更热爱我的职业了。”
2.2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不高 本调查中大部分护士表现出对工作满意度不高等不良心理。
2.2.1地位低微感、委屈
大部分护士认为护理工作社会地位低微。“在医院里护士的工作量是很大的,而实际上收入是最低的。”“每天干的活又脏又累,有时候病人还不理解,还有病人辱骂护士。”“尽管有时明知是病人无理取闹,但护士敢怒不敢言,因为我们的医院有规定,与患者发生矛盾,不论原因在谁,首先处罚我们,所以觉的很委屈。”“医院给护士外出学习的机会少。”
2.2.2工作倦怠
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护士严重缺编,造成护士工作强度加大,“每天下班后我都肌肉酸痛,浑身疲乏。”“一想到晋升压力那么大,院里给护士的指标又那么少,我就常常失眠、焦虑。”“每天应付项目繁多的考试,没有一点自由时间。”
2.2.3工作满意度下降,离职意向增加
“干得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很厌烦我的工作,以后一定不让我的孩子干护理专业。”“真想早点退休,有机会的话,我不会选择现在的工作,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考虑换个工作单位。”“每天工作特别紧张,护士直接和病人打交道,容不得半点差错,所以上班高度紧张,下班回家还在想工作上是否有漏下的东西,同事一来电话就会吓一跳,以为又落下什么重要的工作了。”
虽然研究中是很少量的实例,但不会影响结果,因为研究方法本身不是要求找出大量数据,而是由这些人的感受来代表大多数人的经历。
【关键词】院校合作;驻点办学;护理学科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3]。高淳人民医院于2009年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联合举办高护专业医院驻点教学班,经过五届的教学,医院在参与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通过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促进了医院的护理教学工作,提升了教学水平,带动了护理学科的发展。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医院于2009年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医院面试选拔,组建驻点教学班。从学院的2007级至2012级高护专业学生中,每年组建一个驻点教学班,每班学生在24~31人之间。学生生源均为江苏省高考的学院统招生,即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除两届驻点班学生分别有1名男生外,均为女生,年龄在18~22岁,平均年龄19.98岁。医院拥有高级职称81人,博士生1人,硕士学历30人,本科学历454人,具备承担临床护理教学能力;开放床位1020张,有内、外、妇、儿等30多个业务科室,具备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条件。
2方法
2.1通过双向选择,组建驻点教学班
学院在高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中进行宣传招募,医院再到学院向学生作医院情况介绍,学生与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医院驻点教学班。
2.2选拔授课老师,组建教学班子
2.2.1医院理论教学老师选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热心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老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医疗老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2.2.2临床护理带教老师选拔。热爱带教工作,工作责任心强,大专学历且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以上职称,为临床护理骨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科室选拔2~4名,负责学生在第二学年理论教学期间本科室的临床见习和第三学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
2.2.3成立教研组。由分管院长任教研室主任,下设主干课程教研组,如内科护理教研组、外科护理教研组、基础护理教研组等,设有专职班主任,负责日常教学管理。
2.2.4授课老师的培训。学院老师来院指导培训,如课件制作、教案书写,开设公开课等,医院组织老师到学院听课。
2.3教学方法
第一学年,学生在学院完成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健康评估等)学习。第二学年,医院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医院完成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程,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床营养、护患沟通、护理伦理等学习。其中,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为考试课程,参与学院的统考,其他课程为考查课程,由医院授课老师自主命题。授课老师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适时地、紧密地联系,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一个系统的理论课授完,由授课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边教学。同时授课老师将该病例作为科内护理人员个案护理查房的病例准备,再组织学生和科内护理人员一同从病人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到临床病人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科室护理人员,特别是年轻护士通过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了专科知识。同时,制订了基础护理操作临床见习计划表,将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38项根据各专科特点分解到各科室进行临床见习带教。学期开始即发到各科,各科根据计划安排护士负责带教,每次轮流安排1名带教老师,包括年轻护士。首先由科内内训师负责全科护士的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有资格进行带教学生。在医院的第一学期每周安排周六上午半天临床见习,第二学期每周安排周五下午半天和周六上午半天临床见习。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实纲的要求,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学生在各科室实习期间由具备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每日进行两问两答互动,出科时进行双向评价。同时,在整个实习轮转期间医院安排带教老师一对一全程跟踪带教,关心指导学生在各科室的实习情况。
2.4评价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理论授课老师在参与理论教学后的自我评价。问卷内容包括11个评价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即显著提高(5分)、明显提高(4分)、提高(3分)、稍提高(2分)、未提高(1分)。2.5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和逻辑纠错,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3结果
36位参与教学的老师自我评价结果及实施驻点办班前后护理学科建设相关因素比较见表1、表2。
4讨论
4.1参与教学后老师的自我评价较高
表1结果显示,36位参与理论教学的老师对参与教学后的自我评价较高。教师在理论授课前须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备课阶段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设置,熟知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体系;还须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和专业知识,才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4],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学评比活动,邀请学院的专职教授参与现场点评,学院老师来院上公开课,使老师们的授课技巧也得到了提高。教师们深深体会到教学既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自己再学习、锻炼和提高的时机。通过办班,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使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在医院每年新招护理人员进临床后必须纳入规范化培训,驻点班老师是护士规范化培训各阶段中进行理论教学与操作培训的骨干成员,他们的授课技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医院参加巿卫生局组织的规范化培训阶段考试与结业考试,成绩在本地区同等级别的医院中名列前茅,为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护理学科发展得到了提升
举办驻点教学班后,在医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护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如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远程教育;不断总结临床护理经验,书写护理论文;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操作示范演示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年轻护士也承担了驻点班学生临床见习的带教工作,通过不断训练,强化了年轻护士的操作技能,进一步规范了临床护理操作。近年来医院护理部参加的巿级护理技术、理论竞赛活动都得到了好的名次。各系统各专科疾病的案例查房,通过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的病理生理基础,找出护理问题,拟定护理计划。既为学生和年轻护士复习了理论知识,又指导了临床实践,也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问卷显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参与程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5]。教学意识潜移默化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促进了教学相长。驻点班学生有一半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留在医院,进院后很快能融入到医院的文化氛围中来,较快地进入角色,缩短了带教周期,为医院的护理队伍建设打下了基础,医院的护理质量在历次护理检查与考核中得到了上级专家的好评。评价不能单纯看项目实施的结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自身成长,包括师资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学视野的开阔以及综合实力的提升等都是有益的结果。医院通过联合办学,为医护人员继续学习搭建平台,提高了医院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雷巍娥.立足校企合作探索高职护理教育办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6):34-35.
[2]张连辉.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2,26(12):1129-1130.
[3]左风林,刘奉,谭严,等.“院校结合”打造“双师型”高职护理教学团队[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38-40.
[4]黄勤.儿科临床带教老师综合素质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3):25-27.
1.充分运用20XX年“用心服务,用心呵护”护理主题活动中组织实施的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护理服务特色品牌。
2.制定全院护理服务语言、行为规范,并组织实施。
3.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加强对“晚前护患谈话”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病区每周、护理部每月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协调与其他科室的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病人需要。
二、重视护理质量管理,各项质量指标达标。
目标:基础护理、特护、一级护理合格(90分)率100%,急救物品、药品完好率100%,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
措施: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方案,修订护理质量标准,每月以随机检查和重点检查为质量督查形式,护理部每季组织召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将存在问题作为下季度质量、安全动态督查的重点,实行PDCA循环式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探索表格式护理病历书写的新举措,从护理安全的角度,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
2.以消毒供应中心改建为契机,制定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提高人员素质。
3.改善儿科输液患者就诊环境,优化服务流程,使儿科输液室的就诊秩序有根本性的改观。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目标:护士长管理知识培训率100%,培养专科护士1名,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率100%,考核合格率100%。
措施:对科护士长、护士长进行护理管理新知识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召开护士长经验交流会,进行管理知识研讨。
1.在20xx年培养一名肿瘤专科护士,20xx年培养一名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基础上,20xx年培养一名糖尿病或危重症专科护士,选送护理骨干赴上级医院进修或参加护理学术交流会。
2.制定急诊、ICU、手术室、肿瘤科专科知识培训计划。
3.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专科护理常规及专科技能操作规程。
4.建立专科护理会诊制度,规范、执行静脉治疗专业小组、伤口护理专业小组工作制度。
5.开设PICC置管、维护门诊,提升医院形象。
6.加强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并将护理核心制度、应急预案、护理质量标准、护士礼仪和护患沟通技巧纳入考核内容。
7. 护理部组织理论考试:全院护士每年2次,10年内护士每季1次,1年内护士每月1次;操作考核:全院护士每季1次,5年内护士每月抽考1次,1年内护士每 月1次。有计划地安排护士长于每月初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以统一操作要点,规范执行操作流程,提高护士长三基操作水平。年内组织一次三基操作竞赛。
8.鼓励护士参加高一等学历的继续教育,积极撰写论文,开展护理科研。争取20xx年底本科学历达到14(7)%,大专以上学历达到 65(57)%,力争全年撰写护理论文≥10篇,20xx年申报立项的两个科研课题通过专家鉴定,并开发新的科研项目。
四、加强对工勤人员的管理,提升医院服务形象。
配合劳务公司,加强对保洁员的管理,制定护工培训与考核方案,并督促执行。
1、 巩固三甲创建成果:继续完善三甲医院必备护理资料,使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
①制定我院专科护理操作规程并成册。
②完善安全评估及上报制度以及常见不良事件评估表(压疮、跌倒、坠床等)的修订
③各种导管的警示标示全院统一规范使用。
④完善抢救车交接班的管理
⑤修订完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2、 注重护理质量管理:在护理质量委员会的领导下,各护理质控组按三甲医院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督查,加强护理环节考核,每季度将各种考核结果进行综合 评价,结果在护士长会议上通报并与科室效益挂钩,使各项护理质量指标有很大的提高。保证全院护理质量稳步提高,以保障护理安全,
论文摘要:探讨妇产科护士压力源与身心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方法: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和自制的身心健康状况调查表对妇产科5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超负荷工作,经常倒班、夜班工作量大,妇产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深造及进修机会太少,患者、家属及社会认同度低,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高度期望,成为妇产科护士主要的工作压力源。结论: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及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是妇产科护士工作主要压力源。护理管理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减压,应有个体化措施。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我市妇产科护士59名,均为女性。护士16名,护师24名,主管护师19名;护龄1~35年;其中5年以下14名,5~10年18名,10年以上27名;中专19名,大专以上40名;其中正式在编49名,合同护士10名;岗位:临床护士43名,行政护士(含哺乳期)16名。本调查共发出问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测量工具:采用国内常用的中国护士压力源量表[1],本量表共35条目,分为:①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②时间分配及工作量问题;③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④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⑤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等5个方面的子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
采用参照相关心理学量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状况调查表。此表涉及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良身心健康状况,主要用于评价由工作压力所造成的不良身心健康状况。采用1~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
量表的20个条目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①不良生理反应:15个条目主要评价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不良生理反应,包括疲劳、免疫力降低、心脏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和颈椎增生等。②不良心理反应:5个条目主要评价压力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包括心理反感、对病人漠不关心、丧失工作积极性等。
方法:由专人统一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发放前由专人负责量表的详细介绍,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进行,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
妇产科护士工作压力源:①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2.71,继续深造的机会太少3.29,工资及其他的福利待遇低1.95,晋升的机会太少4.25,经常倒班 3.98,工作中的独立性少1.08,工作分工不明确2.36;②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量太大4.69,上班的护士数量少2.98,没有时间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2.78,非护理性的工作太多3.16,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1.67;③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工作环境差0.88,工作中所需的仪器设备不足1.25,病区拥挤4.67;④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3.94,护士工作未被病人及家属承认3.90,护理的病人病情过重1.84,病人的家属不礼貌2.77,病人的要求太高或太过分1.68,病人不礼貌1.52,病人不合作2.09,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病人及家属心理需要3.04,缺乏病人教育的有关知识1.37,担心护理操作会引起病人的疼痛0.66,护理的病人突然死亡1.29;⑤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缺乏其他卫生工作人员的理解及尊重1.97,护理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不够2.18,护理管理者的批评过多2.11,医生对护理工作过分挑剔1.04,同事之间缺乏理解与支持1.99,与护理管理者发生冲突2.06,与病区的某些护士工作很难0.85,与医生发生冲突0.82,同事之间缺乏友好合作的气氛0.69。
妇产科护士身心健康状况:①不良生理反应:疲劳4.77,高度紧张3.28,头昏眼花3.02,腰酸背痛3.11,神经衰弱2.41,习惯性便秘2.58,月经前期紧张综合征2.33,机体抵抗力降低4.66,消化性溃疡3.22,颈椎增生1.78,下肢静脉曲张1.74,心绞痛3.96,高血压2.18,心脏病1.95,失眠3.18;②不良心理反应:心理反感、急躁3.98,对病人漠不关心2.17,丧失工作积极性2.65,内疚感4.51,抑郁2.11,自闭1.18。
讨论
妇产科护士工作压力源:①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夜班工作量大,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②众多的人际冲突给护士带来压力,尤其是产妇及其家属高度期望给护士带来巨大压力。③患者、家属及社会认同度低,深造及晋升的机会太少。
妇产科护士身心健康状况:①90%的护士常常感到疲劳,并伴有腰酸背痛、神经衰弱等症状。②51%的护士有工作积极性降低的现象、工作疲溃感较强烈[3]。工作的疲溃感表现为对工作漠不关心,严重者会离开工作岗位或更换工作。
工作压力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与健康状况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建议:①医院管理方面:医院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护理工作,做好护士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护士创造学习机会,加强继续再教育;在奖金的分配上尽可能减少同级医护人员的差距,在晋升职称、评选优秀方面给予同等的机会;增加护士编制,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减轻妇产科护士繁重的工作量;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②妇产科内部管理方面:首先,合理分配值班护士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其次,护士长要充分理解和爱护护士,为护士减轻心理压力。再次,妇产科内部要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协作能力。③护士自身方面:作为主体的护士本身,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释放内心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谭玉兰,宋玉兰.运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97.
【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带教对护生的情绪影响。方法:对5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满足护生对知识的需求,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结论:人文带教对护生的情绪稳定性、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护理教育;人文带教; 学生,护理
在临床带教中,老师的言语和行为可能直接影响实习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习效果。2011年7月,我们对我院5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带教中应用人文带教,取得满意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2008年度在我院实习护生50名,均为女性,年龄17—22岁,其中本科30名大专20名。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共设6项内容,每项备有3个答案提供选择(是、不是、说不清)。要求学生对照调查表的内容,按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选择打“√”。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带教老师的人性化管理对护生临床实习情绪的影响见表1。
表1 带教老师的人性化管理对护生临床实习情绪的影响
问题是不是说不清
n%n%n%
你是否会介意带教老师对自己的称呼4188.75 33.75 67.50
你认为带教老师与护生之间是否需要进行适当的交流4998.75 00.00 11.25
你认为在实习中带教老师是否应该经常提出问题和建议4593.75 00.00 56.25
你认为带教老师的态度是否会影响其在实习中的情绪4188.75 33.7567.50
你是否重视带教老师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业务素质2151.25 923.75 1025.00
你是否会因为带教老师的语言而产生情绪的变化4290.00 33.75 56.25
3 讨论
临床带教是以年轻的刚走出校门的人为对象,是一门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学问。通过人性化带教不仅可促进临床老师的自身发展,也可使护生得到更好的关照。人文关怀是人的本质的需求,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
3.1. 在开展人性化带教过程中,将人文关怀参与到以护生为主体的带教活动中,使人文精神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年轻护生刚离开校门时对生活充满幻想,社会阅历少,学习与生活上一直处于被照顾的对象,但进入医院后工作与生活上需要相对独立,并且要学会关爱他人,再加上护理专业知识及操作的不熟练,往往承受能力差,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中,会产生危机感和失去信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护生压力。护生认为在实习中带教老师应该经常提出问题和建议,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带教老师在进行操作指导时不但要教会护生怎样做,还要告诉护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适的称呼反映了带教老师对护生的重视程度。护生会介意带教老师对自己的称呼,在临床带教中,常常发现带教老师不知道护生的姓名,统称护生为“同学”或“学生”,造成护生感到不被尊重和重视,缺乏温暖和亲切感,影响学习情绪。因此,带教老师对护生的称呼应本着尊重、得体、温暖、亲切的原则,让护生能体会到其社会地位和存在价值。
3.2. 人性化带教应不断提高带教老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是带教老师业务素质的重要体现。带教老师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娴熟的操作、丰富的学识会使护生对老师产生敬佩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减少护生在实习中的不良情绪。带教老师应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人文带教能力,提高带教老师语言艺术,在进行操作前,老师对带教对象的能力要有所了解,假若护生在操作中不能一次成功,带教老师也不能当着患者和家属的面毫无顾忌地责备护生,这样会使护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护生的不足,带教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分寸,注意说话场合,语气中肯。对她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满足护生对知识的需求,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4 结论
在临床实习中,代教老师应注意自己的情绪和品行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良好的素质、娴熟的技能、丰富的知识、热情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加强与护生的沟通,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护生在整个临床实习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确保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粱立.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一护士人文教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2):54-55.
[2] 护理临床教学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本文编辑:王海燕 2010—08—02收稿人文化带教对实习护生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