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化经营论文

时间:2023-04-03 09:47:39

导语:在文化经营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经营论文

第1篇

当前,在国内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状况下,各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他们该如何建立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立足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快速发展的内聚力

企业精神是企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企业运作中发挥着"无形"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不仅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而且还要靠企业文化精神来维系。利用企业精神,把企业上下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增强企业的内聚力,才能最快最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

江苏弘盛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科技兴企、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公司员工将这一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并将之充分运用于工程建设中。该公司的这一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一直激励着公司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进。在相互合作中,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共同体,对公司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该公司实现企业总产值34.6亿元,施工总产值33.3亿元,施工面积44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33万平方米,施工人数24906人,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江苏省最佳企业"、"江苏省建筑业综合实力20强"、"江苏省先进建筑业企业"、"中国承包商60强企业"等荣誉称号。2007年初,该公司还顺利拿到了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辉煌业绩,是公司全体员工立足企业精神,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

二、培育工地文化,提高一线员工的自我约束力

工程项目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基层,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窗口",依托项目,建设工地文化是体现建筑施工企业特色、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工地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江苏弘盛集团多年来一直努力培育工地文化,加强"窗口"建设,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该公司近年来不断开展安全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树立企业信誉,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对申报文明工地的项目采取定点跟踪管理,并实施奖惩制度,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过程安全化,同时将企业精神、宣传口号等具有公司特色的标语、图牌进行悬挂张贴。此外,该公司还在工程项目部为每位员工提供齐全的生活设施,创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从而调动了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性化"管理,使员工以更高的工作热情回报项目部,从而创造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力

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感受及评价,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已不再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即使是好的企业,也需要进行"包装"、"打扮",利用媒体的宣传来推介自己,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江苏弘盛集团作为高邮建筑业的龙头企业,历来注重对自己的"包装"和宣传。该公司经常利用建筑市场推介会等宣传形式"打扮"自己,提高声誉。近年来,该公司先后在南京、天津、重庆、扬州、太原等地组织召开了多场建筑市场推介会,积极树立弘盛集团的对外形象。2007年,南京分公司举办了"超十亿"庆典,并隆重举行了蓝天大厦开工仪式,为市场开拓赢得了先机。重庆分公司借助扬州建筑业协会西部调研会的东风,积极宣传弘盛品牌,主动出击,用热忱感动对方,用实力赢得信任,逐步与重庆市建委、劳动、环保等部门建立了业务往来,用实力塑造了弘盛集团的企业形象,赢得了广泛的声誉。2008年,该公司又充分利用江苏举办建筑业优势企业天津推介会的有利时机,以企业布展、会刊及报纸宣传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该公司的企业风采,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弘盛集团还很注重品牌工程的建设,多年来,该公司一直致力于品牌工程、形象工程的创建工作。通过多年实践,弘盛人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全市建筑业赢得信誉、拓展市场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2007年,该公司新承接的亿元以上的工程就有10个,其中,上海、北京、南京、天津、重庆各有2个。南京分公司2007年获得江苏省"扬子杯"4项,南京市"金陵杯"7项,扬州市"琼花杯"8项,承接的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工程自开工起就定下了申报"鲁班奖"的目标,争取让该公司第一个国家最高工程质量奖在南京分公司诞生。北京分公司以总承包项目为重点,着重打好三张"牌":一是"奥运牌",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承接了5.7万平方米的奥运项目-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北京商业楼;二是"重点牌",承接了5.42万平方米的国家重点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三是"形象牌",先后承建了4.1万平方米的星河湾二期N4住宅楼、7.6万平方米的星河湾二期N3住宅楼、2.1万平方米的草桥欣园西区19#住宅楼等工程项目。天津、重庆、苏州、锡常、太原等分公司承接的工程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对外形象,为弘盛集团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了外在表现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需要根植于企业,并且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所以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去建立企业文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就在于人员流动性大、员工素质较低、劳动条件较差,而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就需要加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构建"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企业文化来协调企业员工的行为,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内聚力。

对于公司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江苏弘盛集团近年来一直都没有放松。该公司邀请高邮市建工学校教务人员先后奔赴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等地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仅2007年就举办了10期驻外基地培训班,共有3500人接受了培训,受到一线职工的普遍欢迎。

公司也很注重全方位的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从人才市场共引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50多名,并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将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鲜血液。

该公司还充分利用与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的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地办好现有的本科班、大专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高水准、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为该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优秀的"文化力"资源。如今,全公司拥有高级工程师56名,工程师240名,一级项目经理53名,二级项目经理180名,一级建造师35名,二级建造师158名。

第2篇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如何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渐进论

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罗(WiedersheimPaul),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

2.跳跃论

从上可以看出渐进论已经相当成熟和深人人心,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国际化经营的许多环节是可以跳跃的,因此单一的渐进论已经不能完全诠释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在渐进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如温州的打火机与眼镜产业,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企业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基本上跨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等环节,而一开始就进入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或直接进入全球市场;在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了纯国内经营阶段,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再进入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等环节。

二、国际化经营两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一)理论依据不同

1.渐进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指的是产出水平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也就是说,如果所有投入都增加一倍,产出将增加一倍以上,即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会下降。因此,现实中,一些规模较大工厂的制造过程都享有适度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促成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扩大国内市场以获得相应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出口才有竞争力,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

(2)需求偏好相似论

林德(Linder)于1961年提出需求偏好相似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

2.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后发优势理论

该理论最早源于李嘉图的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按照这一理论,后起国家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因而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成本条件下,后起国家既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又大大减少了因对技术范式和制度路径依赖所形成的制约。基于该理论,后起国家在发展中可以免费或低成本地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如果再有一点创新,就可能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可能把先进国家挤出国际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过程可以是跳跃式的。

(2)差别产品理论

差别产品是指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存在不同质的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性能、商标、牌号、款式、规格、包装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差别产品适应了当前消费结构的要求,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因此,当代国际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基于该理论,企业可以集中生产要素生产国外同行产业中的差别产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跨过本国市场和纯国内经营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二)经营环境不同

渐进式发展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的世界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进入80年代后,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跳跃式发展模式是在全新的环境中产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各个相对独立的国家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加快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要求各国尽快顺应这一潮流,加大本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参与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出了客观要求。跳跃式经营可以缩短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周期,使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先发制胜,抢占国际市场,并进一步实现跨国经营,因此,跳跃式发展模式自然成为有条件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首选模式。

2.信息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得以通畅快速的交流,这不仅使企业能够更快地了解世界,而且降低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动成本,增强了企业进行跳跃式国际化经营的信心。进入90年代后,信息网络在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个特点更加明显。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于网络,使得国际经贸的各个环节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

3.国际物流信息化

国际物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条码以及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的信息化和物流服务水平。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因此,国际贸易离不开国际物流业,国际物流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缩短了贸易周期,为企业进行跳跃式国际化经营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

(三)产业不同

1.需求偏好相似产业

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如制鞋产业基本上属于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虽然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消费者对其尺码大小、款式、功能等有不同要求,但国内外需求偏好总体上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其国际化经营往往倾向于渐进式发展模式。以温州制鞋产业为例,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二阶段(1950-1987年),鞋类完全是供应国内市场,在第三阶段(1988-1998年)开始出口,具体地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的,如当时已有6年纯国内经营经历的东艺鞋业缘于偶然的机会,从1992年开始走出国门,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到香港,再转口到比利时。第四阶段(1999年开始至今)开始自营出口,截止到2001年底,全市33家主要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中,鞋类企业有7家,出口额达5635万美元,占上述33家企业出口总额的23.60%,这些企业目前正处于积极出口阶段,一些企业已在海外设立销售部门,但还没有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截止到2001年,全市鞋类生产总值达296亿元,其主要市场仍在国内,占20%的国内市场份额,出口4.62亿美元,产业出口率为12.89%。

2.需求偏好差异产业

跳跃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存在差异的产业,如,非天主教国家日本、韩国、中国等大量出口人造圣诞树和圣诞礼物等,而在这些国家国内,这些商品的市场却很小。我国消费者习惯用一次性打火机(塑料外壳且价格低廉),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温州金属打火机产业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初始阶段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经过国际竞争后又反过来强化国内市场,2001年产值达30亿元,70%-80%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占金属打火机国际市场份额的70%,只有20%-30%的产品供应国内市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太阳镜和金属镜框的需求还很小,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温州眼镜产业也是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产品很受欧美国家客商的欢迎。因此,国内外需求偏好存在差异的产业的国际化经营明显具有跳跃式特征,即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中间(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四)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不同

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对经营发展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往往是由于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等认知程度不足,将国际化经营看成企业本身的成长过程。而国际化经营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走向世界,它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人员开扩眼界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管理人员对海外市场的认知有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对经营方式的选择相对也就有一个“由易及难”的过程,因此,这样的企业就会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

采取跳跃式经营企业模式的,往往对国际化经营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各种国际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在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后,先以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借助于外部营销力量(如贸易公司等),集中力量搞好生产,同时,企业在间接出口阶段“干中学”,待时机成熟后就过渡到直接出口及以后各个环节。因此,企业采取跳跃式发展模式,并不是盲目冒进,而是在具备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快速实现国际化经营。

(五)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的强弱程度不同

国际化经营意识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一方面它决定企业对国外市场机会和信息的关心了解程度,没有国际化经营意识的企业不会有意识地收集国外市场信息,也不会主动建立和发展国外关系;另一方面它决定企业对出口业务、跨国经营活动的投资和努力程度,从总体来说,企业在一个市场的经营成功程度,取决于企业在该市场的资源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

采取渐进式经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相对较弱,如温州制鞋产业和服装产业,由于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选择上以国内经营为主,待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后,再向外拓展市场,他们是在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开始有国际化经营意识。

采取跳跃式经营模式的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意识,据考察,打火机和眼镜产业在初始阶段就具有较强的出口意识,从企业业主到管理人员,都具有这种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温州市第一家参加国内大型交易会的生产企业就是一家打火机企业,并产生一种“领头”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参加,由此该产业的出口意识得到整体提高,两大产业的厂商在产业发展早期就开始收集海外市场信息,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六)经营效果不同

企业以跳跃式发展模式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的经营效果主要体现为“以快取胜”、“先发制人”等优势,但也容易招致一些进口国的贸易限制。

1.正面效果:快速占据国际市场

采取跳跃式发展模式,产品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快速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温州打火机产业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以价格便宜(是日本和韩国的1/10左右)、差别产品等优势,很快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已占据70%的国际市场份额,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击败日本、韩国等国际竞争对手。2001年温州眼镜产业总产值超过45亿元,90%以上的产品出口,销往世界上150多个国家与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占30%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相对而言,温州鞋类和服装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就微不足道了。

2.负面效果:容易招致进口国的报复

跳跃式国际化经营以快速占领国际市场取胜,但容易招致进口国的报复,如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手段的限制,以温州为例,现有典型案例恰恰都集中在打火机和眼镜产业。例如打火机产业在发展初期的1994年因大量进入美国市场而受到美国CR法案的限制,2002年欧盟基本上“克隆”了美国CR法案,也对温州打火机实施相应的限制。温州眼镜产业也遭遇类似情况,2001年底被土耳其政府列为反倾销调查对象,经过将近一年的调查与应诉,现已尘埃落定,最终以土耳其政府对温州眼镜实施相应措施而告终。

第3篇

关键词:差异化经营;基层;金融服务

1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的优劣势分析

20年来,邮政储蓄通过在负债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在基础零售金融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

(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人人心。

(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

(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立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

(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

(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

(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2邮政储蓄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的四个领域

(1)挖拥有效播求,为“三农”服务。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人点。

(2)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触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竟争的重要手段。

(3)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人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4)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3邮政储蓄差异化经营的实施

(1)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触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2)学习世界邮政金触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3)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折。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裕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4)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开拓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要想为“三农”服务必须解决农业金融市场很多固有的难题,实现“三农”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非正规金融形式,操作简单易行、灵活、便捷,有信息化的优势,监督控制能力强,搜长于小额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开展业务、控制风险。

第4篇

[关键词]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联系;区别

就文化的层次、特征和普及程度,或文化消费的主体而言,文化可以划分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对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其与精英文化的关系的探讨中,法国精神状态史学家和美国文化史学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期,关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彼此消长已成为社会文化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在探析这两种文化及其关系之前,理清一系列相关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有一个常见的概念混乱在于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相提并论。“实际上,精英文化严格说来应同大众文化相对应,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并称,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相呼应,专业文化同群众文化相反对。一般说来,大凡精英文化主要为高级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更多包括通俗文化。”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不论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不论其风头正劲还是暂趋弱势,这两种文化都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整体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各自不可或缺的个性角色,因此,只有实现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合理建构,形成二者和谐共生的文化语境,才能满足全社会的不同文化需要,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大众文化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大众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商业性、流行性和庞杂性。

1、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性的消费文化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供大众消费是其突出特点之一。

因此,它要迎合大众的文化消费口味,契合大众的文化消费热点,通过市场机制加以快速传播,实现自身的消费价值,由此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大众文化是一种流行性的时尚文化

只有流行才有市场,流行性是大众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它从内容到形式的通俗性,更能为现代媒介所认同、接收、传播,以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3、大众文化是一种庞杂性的多元文化

大众文化的社会复杂性造成了它先天带有自发和盲目的成分。因此,它具备了内容庞杂、形式多元的特征。

二、精英文化的内涵

我们这里所说的精英文化,是指以探求真、替、美的价值为基本职能的高雅文化、严肃文化。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关于精英文化,主要从与大众文化的对照中剖析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从创作主体来看,精英文化的创作者具有更为强烈的人文精神,更加推崇“文以载道”的文化观念。

2、从创作内容来看,精英文化中蕴含着更多的忧患意识、悲剧精神、人文关怀、价值理想、道德祈求,它具有个性化、精致化、理想化的特点。

3、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来看,精英文化的地位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文化的猛烈冲击,甚至招架无力,气势日衰。

三、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比,属于一种浅层次的文化。大众文化从历史发展中看,是一种文化的提升。精英文化的失落并不完全等于全部知识分子的失落。人文知识精英依靠政权用意识形态主导社会的时代结束了,但是知识分子的整体地位并没有动摇。科学技术专家仍是受到尊敬的权威,社会科学家也在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对社会和经济的实际运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思考,这种历史性进步也导致了文化的泛化,文化成为一种可复制的、唾手可得的东西,是一种平面性的、无深度感的、无深刻含义的东西。(当然大众文化并非全部如此)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或曰人们对它主要功能的理解,是娱乐、游戏和消遣的方式,往往忽略它的思考性、启迪性和教育性。有些人把大众文化的生产也调侃为“玩”文化。这虽然是不负责任的说法,但确显现出与精深的高雅文化在创造功力与态度上的不同。精英文化亦可在平等对话中感受来自大众的脉动和冲击,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以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在大众文化中,知识性文化消费与娱乐性文化消费是严重失衡的。人们往往把大众文化喻为“精神快餐”,“量大,也吃得饱”,但长期一味的依赖,就会患“营养不良症”。我们知道,各个国家和民族不但创造文化,根本上也是靠文化养育和维系。只有大众文化的发达,没有高雅的精英文化的繁荣,没有精神上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没有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在今天的世界上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第二,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比,更多的追求经济效益。大众文化以市场为导向,读者、观众、听众等等为“上帝”,其创意、题材、艺术、作品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大众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炒”,也就是商业宣传或称之为“包装”。它对大众文化偶象――各种“星”的盲目吹捧有时会达到很浅薄的地步,如在流行歌曲领域从“四大天王”到“憨哥”、“甜姐”。除了一味的捧,很少见到象样的真正的音乐评论和音乐批评,这显然是票房价值高于艺术价值所致。由此大从众文化还往往透出一种“媚俗”的倾向,如从商标到名称滥用洋文洋名的“假洋”文化,热衷于鼓噪“宠物热”、“选美潮”、“贵族消费”这类“贾府的焦大也爱林妹妹”的怪异现象。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顾城杀妻自杀事件。本来是于道德法理所不容的恶性案件,却被大众传媒“炒”成浪漫离奇的三角恋情,以满足小市民的猎奇,却丝毫不见对杀人犯应有的遣责,是非观念和严肃的思考都烟消云散了。

第三,现代社会是文化发达的社会,精英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中的先锋、灵魂和瑰宝。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呈两种明显不同的流向.与大众文化的崛起相对应的另一极,是向精英文化的顽强挺进,这集中表现在建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的文化高峰上。因为它们最能展现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是班立在世人面前的民族精神的丰碑。相反,如果没有领先的科学文化的发展,整体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先锋;没有高深的人文文化的发展,整体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灵魂;没有黄钟大吕、振聋发联的文学艺术力作的问世,整体文化就无以奉献出享誉时代和世界的文化瑰宝。精英文化在整体文化和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是世人皆知的。人们的共识归结到一点,就是文化要发达,就必须集中精力建设发达的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虽然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两者在产生和发展上都有着很多联系,甚至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吸收借鉴的关系。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也有着大众和精英的区别,其分别最早基本可以从纸媒介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分野点,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这一发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更多的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传播,这时候才可以说有了大众文化有了可以依附的土壤。而真正能接触到教育权利的人却是很少的,因此文化阶层的分化也开始形成,少数掌握教育权利的人慢慢形成了所谓的精英,他们一般是由那些阶级地位较高,有一定特权,能够接受教育的人组成。而普通大众则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各自的不同群体范围内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出现了中国古代多彩的文化现象。

总体而言,对待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合理的选择是:坚持“大众”的现实和“精英”的理想,正视大众文化需要由精英文化来引导的现实,使“大众”的现实合乎“精英”的理想,在大众的现实与精英的理想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恰当而持久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黄华新,顾坚勇.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

[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8.

[3]邹广文,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学海,2001(5).

[4]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85.

[5]徐贲.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8.

第5篇

1.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经济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做成部分,它从经济的角度对企业管理活动的进行组织、分析和决策等。企业财务受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因素影响,企业所处环境发生变化,企业财务及其管理的手段、模式和方法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受经济全球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普及等影响,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经济全球化影响下需要财务更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着开放化、国际化的市场环境,竞争更加激烈,资源配置方式更为自由,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有所作为,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必须进行更准确的预测、分析并作出更及时的决策,而这些工作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财务在管理职能方面的应变及数据处理等综台能力。所以,要求企业财务应能适应这些多变的预测、分析、决策等管理职能的需要,加强管理、决策和支持等功能,做到预测分析准确,决策及时。

1.2电子商务的普及要求财务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业务范围的在空间上扩张,资源的时间价值对各种业务开展的时效性提出了要求,电子商务便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的出现,带给传统财务管理迥然一新的感觉。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以数字统计、事后分析、报表为依托的,而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信息的记载、处理、传递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会计信息存储的无形化、会计信息输出的实时化和多样化推动着企业对现有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进行变革,财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财务。网络财务并非单纯的财务系统,而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2.新时代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之路

2.1构建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首先,要提高财务管理的层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各种投资战略都应先经过严格的收益分析才能进行决策,在这一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当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决策支持,通过综合财务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竞争者或合作伙伴的财务状况信息,外部市场和自身的相关信息,通过一系列业绩评价指标来帮助决策人员了解自身及竞争对手的地位,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协助企业制定和执行战略计划。

其次,要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面对崭新的理财环境,,企业若不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以下理念:一是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企业置身于国际化大环境中谋划经营战略,企业财务自然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加以配合;二是资本多元化观念,企业应抓住资本市场开放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三是人本化理财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和发展的新动力源泉;四是风险理财观念,在企业筹资和投资过程中应恰当的选择资本结构,谨慎控制财务风险。。

再次,要拓展财务管理的内容。经济全球化是企业的命运与整个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应从对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与财务核算中拓展到与企业相关的经济活动中去,应加强金融投资风险管理、保险管理和税务筹划管理等方面的力度,使财务管理有企业内部向金融市场延伸。在企业内部,则应整合企业财力资源,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与供应链协同,从而使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

2.2改良财务管理的手段

财务业务范围的扩大必然要求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应把大力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财务管理软件作为促进财务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应按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骤,逐步建立起集财务、销售、采购、仓储、生产等管理于一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集成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

第6篇

关键词:传播 《文化与社会》 精英文化

一.关于《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1958年发表的作品,乃他成名作,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本书被看做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作品。作者以五个关键词“工业”“民主”“阶级”“艺术”“文化”为写作索引,梳理文化观念、艺术审美的变迁乃至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解构与重构,他尝试架构出影响文化思潮的思想脉络。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一词的内涵发展记录了人类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的这些变革所做出的一系列正常而持续的反应。

二.理解浪漫主义艺术家的艺术观

《文化与社会》在“浪漫主义艺术家”中论述的关于艺术的观点与《第三次浪潮》中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浪漫主义艺术家们认为诗人是富有想象力,“感知并再现‘根本真实’”的天才,雷蒙・威廉斯选择了几位代表作家如华兹华斯、雪莱、布莱克和济慈进行了分析,他们都坚持同一个艺术观点,即工业文明带来的技术革新破坏了艺术的神秘感和内在灵魂,使精英文化的地位遭到威胁,文化进入大众化的时代,精英文化只存在少数人的心里。在进入工业文明之前,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存在地位是如雷蒙威廉斯评价布莱克所说的那样:“对他来说,艺术所体现的想象力不是商品,而是对‘对那些真实不变的永恒存在之物的再现’”。然而工业社会的到来和先进技术破坏了这一切,所以浪漫主义艺术家们极力抵制工业文明,当然也不仅因为如此,还有随之而来的民主政治运动对艺术家们地位的冲击。民主革命的结果是贵族的权势、精英文化的神圣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受到打击,也就是艺术家们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家了,他们必须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挣扎求存。

三.艺术观受到冲击的关键因素――传播

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便是传播技术的革新,从古登堡发明印刷术到电报、电影、广播再到互联网的出现,传播媒介的种类和传播途径日益丰富多样,传播技术的革新使精英文化走出象牙塔,走进大众视野。可以这样说,工业文明带来技术革新,促进工业的兴起,工业的兴起便产生了新的阶级,新的阶级通过改革运动和传播新思想谋求政治地位和权益,于是民主革命爆发,而这一切在无形之中就改变了艺术和文化的内涵。

四.传播改变艺术、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观念

1.读者群发生变化。在精英文化时代,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在他们所谓的精英人士(除了他们自己还有贵族)之间传播,互相欣赏。那时候还没有印刷术,流传的版本都是手抄本。同时受教育的权利的也属于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底层民众并不享有这个权利,于是诗歌、戏剧和绘画等多是上流社会用来消遣和品读的艺术,其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都是很有限的。工业文明改变了这一切,文化走向大众化,作家创作的作品面向的不仅仅是精英阶层,更多的是普通大众,读者群变得更广,鉴赏水平更低。

2.在对待公众的态度上发生了变化。在工业文明之前,艺术家们对公众的态度正如济慈在书信中写到的那样:“除却永恒之物、美的原则以及对于伟人的怀念之外,我对于公众或者现存的任何事物,毫无谦卑之感”,可是工业文明之后,艺术家的成败的标准变成了吸引读者的寡众,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改变对待公众的态度,以获取支持。

3.艺术品的性质属性发生变化。工业文明带来的技术改革使天才们的作品被复制和模仿,再加上读者群的扩大,市场需求逐渐增长,于是专业化、技术化的生产就应运而生,艺术的复制品随处可见,商品价值衡量艺术价值。

4.艺术是展现“高级真实”的理论得到重视,这也是由模仿和复制艺术品的技术决定的,人们更相信技术创造艺术的真实性,对于那些天才们融入灵魂的呕心沥血之作反而持怀疑的态度,因为艺术家是人,社会的人,创作艺术时必然带有主观的因素,个人的情感。而机器是客观的在生产艺术的真实。

5.艺术家的天才地位受到挑战,日渐成为一种常规存在。这种变化是由前面的变化引起的一种结果,艺术家的优越感和独特性被大众文化颠覆,于是他们批判工业文明带来的一切,也就是雷蒙・威廉斯所讲的那五个关键词身上所发生的新变化,他们甚至参与到政治中去,撰写政治小册子,参加游行和煽动革命,或是直接参加战争,带着对过去的回想和对现实的挣扎。

五.结语

在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精英文化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与当下的文化状态相比较,精英文化实在要品质很多,如何做好“内容为王”,吸收精英文化的精髓,促进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值得进行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高晓玲,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第7篇

(一)文化环境对中小企业产品生产方面的影响

在当前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观念有所改变,对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产品的类型、品种和颜色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为此中小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不可只生产单一的产品,而应当丰富产品的品种,生产不同档次的产品,不可再大量的生产相同类型的产品,以突出产品的个性化,从而满足顾客对产品的不同需求。而且有些产品的生产还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要求来生产,以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

(二)文化环境对市场的影响

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得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于文化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市场所涵盖的内容也有所增加,容量得到了扩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给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就目前而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加,社会总需求也因此而加大,市场细分化程度也愈来愈深,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

(三)文化环境对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文化素质的培养备受瞩目,文化环境的建设成为重点项目。无论是文化消费,还是服务消费都有所增长。也正是如此,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商业等服务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产业之一,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四)文化环境对技术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在技术研究方面也有所改变,一直致力于软件开发中,主要投资于高科技领域。

二、中小企业适应文化环境的有效措施

第8篇

针对如何进行文化教学问题的提出,出现了对于跨文化语言教学法的讨论,它是基于研究者对文化与语言之间关系建立的多种假设而提出的教学法。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通过研究文化与语言的潜在联系,发现了文化与语言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了可以在语言教学课堂中介入文化的主张。在语言学中的文化到底是什么?研究者们对于“文化”下的定义有很多,其中被较多人所认可的定义之一是Kramsch的,其将文化定义为一种特权。享有这种特权的成员具有共同的认知观与价值观,同时,这些成员在一个特定的语境范围内进行着可以被其他成员认可的行为。但是之后的研究中对此定义又有所改进,其实只要是在特定语境范围内与其他成员具有话语行为的人,就可以算作是这个语境范围的一名成员,即使他可能拥有不同的身份、性别或是职业。在这种定义之下,语言在这文化环境中只是充当一种媒介,帮助语境范围内成员凸显自己的特权,包括知识与经历。语言被话语行为者用作一种特定的文化暗号来表达与反应自己的话语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语言使用者在文化的驱使下会主动利用语言进行交流。

2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正是由于英语语言在世界文化范围内基本成为了一种通用语,被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当做成一种与外界沟通的媒介,所以人们对于英语实用性的需求才越来越大。虽然英语作为通用语种被人们所使用,但当它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被使用时,体现着当地的文化特色,正如在本文开头提到的在不同英语语言使用国家对于cheers的不同使用方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盲目地对文化进行介绍或教学是不可取的。文化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英语语言了解目标文化与自身所在文化的差异性,真正意识到英语语言在其中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突出英语作为通用语传递信息的功能,激发学生对于差异性探索的热情,而并非强调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或是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这里所谈的可以接受的范围,指的是英语教学中不必完全被英语语言规则所束缚而导致其失去了真正进行信息交流的作用,例如在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语法与拼读的准确性、过多地纠正或是死记硬背的方法等,只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排斥性。Baker曾在泰国对几个泰国的英语学习者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泰国学生在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其使用方式不同于其使用泰语的方式。这个结论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泰语与英文具有不同的语言系统,而且使用国家也有地域文化差异,这都可能导致泰国学生在使用英语时改变其固有的使用泰语的方式。然而,即使研究也表明,英语语言系统与文化都对泰国学生交流方式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英语中的语言习惯并没有在这些泰国学生交流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时,既脱离了泰语的思维束缚,同时也没有被英语语言中的规则所禁锢。泰国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甚至会利用英语语言规则并结合自己的交流需求进行调整来达到他们的交流目的。这同ScollonR.和ScollonS.W.得出的结论相似:外语学了可以作为文化沟通的媒介外,同时还要满足使用者个人不同的使用目的,这其实也就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

3跨文化英语教学

跨文化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既包括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使用语言能力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种能力可使学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能将英语语言看做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将英语当做工具来使用,融合目标文化与自己所在国家文化。目前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时,通常把重心放在掌握更多的词汇或是学习语法规则上,这都是老师在英语教学中不恰当的引导所导致的。英语教学中,知识通常被大量地灌输,但学生缺乏在真实环境中使用的机会,使得在课堂学习的大部分知识被白白浪费掉。跨文化英语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英语词汇或语法的正确使用环境与规则,而且可以在考试中作为联想记忆法的依据,使学生快速回忆词组或语法的正确使用法则。但是包括Valdes在内的一部分教学研究者一直质疑在英语教学中植入文化的想法,因为他们认为文化与语言不分家,语言教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文化元素进行讲解。其实,语言教学中文化的教学部分远远不够,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在国内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语,但仍要在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程来提高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了解。英语教学中的教科书,许多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有些甚至出现了在英语语言中都不常出现的用法,完全失去文化的真实性。最近Kramsch的一项研究同样也证明了在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教学或有意识地将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Kramsch在其研究中分析了运用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效果。两个课堂虽都很好地利用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课堂讨论以及角色扮演活动等,增加学生对语言进行练习的机会。但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仅仅局限在对于语言语法准确性或是教科书中语言点的讨论,丝毫没有对教科书中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文化意义感兴趣,仅仅局限在学习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使得教科书中精心挑选的课文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即使语言教学中确实存在文化的因素,但对文化进行明确的教学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跳出语言的束缚,将语言真正地当做信息传递与交换的工具。当学生在看待英语语言时,能够从单纯地把它当做是一门课程转变到把其当做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英语教学也应该会变得更容易进行。Kramsch还提出,跨文化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升华,但似乎两者其实并没有先后顺序,教学中植入文化甚至可以说促进了交际教学法的实施。

4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这里要介绍的实例是澳大利亚悉尼TESOL专业(对外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成功地将中西方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气氛变得融洽活跃。特别要声明的一点是,以此课堂教学作为实例分析,主要是鉴于其对于我国国内高校英语教学启发的特殊性。在TESOL专业,中国学生较多,与国内高校英语学习者相似,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学习与使用。虽然与国内中学课堂还是有所区别,例如,授课教师母语为英语,班级中会有来自世界不同地方具有文化差异的同学,这些条件都更适合对于跨文化语言教学法的施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可以被用来借鉴的。在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要求每个小组对两段典型的分别为澳洲以及中国小朋友设计的寓言故事进行讨论。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之后再进行组间讨论。澳洲的故事以袋熊(wombat;澳洲特有的动物)自我成长的故事为主线,而中国的故事是以3只小猪如何从不听话的小猪变成听妈妈话的乖巧3兄弟的故事为主线。故事显著的区别激发了学生们很高的热情,课堂上,很多中国学生都踊跃发言,从不同角度解读故事背后所蕴涵的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包括澳洲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孝道。中国学生在讨论中使用英语进行表达时,语法错误仍然很多,口语表达也不是很流利,但教师没有刻意去纠正所有的错误,而是以抓住他们要表达的意思为主。由于有故事情节作为参照,虽然老师不会过多纠正语言上的错误,但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不少中国学生能够根据寓言材料,自发对出错的语句进行修改。讨论之后,老师才开始对寓言中的一般现在时用法进行归纳。新鲜的文化差异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探索,其中的过程便是学生进行自主性英语学习的过程,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反复重复语言点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的教学模式成功地在不降低英语语言学习效果的前提下,将英语课程转型为文化差异性讨论。在课程内容上,也更符合大学生的口味。

5结语

第9篇

一、企业经营创新的文化内涵

无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怎样差别,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始终构成企业文化最深刻的一面,并反映到企业一切活动之中。企业创新作为一种文化是指:其一,创新构成企业经营的基础,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始终依赖于创新实现。其三,企业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创新的过程。其四,通过创新,将谋得企业与社会发展间更完美的协调一致,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

二、企业经营创新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

1.目的的一致性。企业文化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为运用,它是在对日、美经济和企业发展比较分析基础之上提出并受到广泛重视的。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虽有种种差别,但认为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手段却是共同的。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倡导向上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协调好企业和社会间的关系,将能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谋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改善企业的竞争素质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一点上,企业创新与企业文化之间无疑是吻合的。企业创新有可能带来种种收益,其基本点在于通过对现实的不断完善、否定、提高,确立其他企业未曾确立的优势。巩固和提高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获取潜在收益。可见,企业经营创新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把创新作为一种文化建设,将能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激化企业的创新动机和行为;另一方面,创新的倡导和鼓励,将能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观和竞争观,使企业文化更具生机。

2.个性强调的一致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意识,即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传统习惯等,但这种群体意识,不是指完全混同于社区甚至民族文化的公共意识,而是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以企业员工的认同为基础。企业文化虽然是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其生命力却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个性,即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特征。企业经营创新正是企业优势亦即个性的形成和强化过程。新产品的开发的目的在于我有他无,以争取新的顾客群体;产品质量的改进的目的在于他有我强,稳定和壮大消费者队伍;新工艺的采纳,新材料的使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引人等,都是为了获取其他企业不曾拥有的优势和地位,从而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机会。

3.手段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形式丰富多彩,虽不可能全盘套用于企业创新过程,但诸如规章制度的制订,却始终不能脱离企业经营过程的工作思路。企业文化建设对协调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丰富多彩的员工教育形式和竞赛方式的采用等,都对企业创新同样有效。这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所带来的最终效果是以优质的产品或劳务服务于社会,如通过“英雄的示范作用带动员工,鼓励创新成果的涌现,形成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工作行为的规范化等”。

三、企业经营创新所形成的创新文化建设

1.重视企业家的创新职能。企业家是指具有专门经营管理知识的经理人员,通常情况下是由该类人员组成的群体,而不只是指单个的厂长、经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的行为根本性的决定着企业的行为。根据经济学的解释,企业家应当是创新者,正是企业家看到了创新潜在收益的存在而使他们成为创新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因此,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文化形成的关键。

2.塑造“英雄”并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英雄’在西方被认为是企业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是近似于我国企业典型、模范。先进等的一个综合概念,其作用在于使企业文化可感知并赋予其具有展示、象征、榜样的意义,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创新具有风险性,需要坚韧不拔,富于献身的精神,它需要“英雄”来推动,更需要具有塑造“英雄”的条件,把“英雄”的塑造及“英雄”影响力的发挥纳人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