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

时间:2023-04-03 09:47:43

导语:在生态防护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旅游公路;植物防护;植物选配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公园内最高海拔2471米,最低海拔705米,相对高差1766米,森林覆盖率达85%,风景资源质量评定为一级,其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应加强保护,制定保全、保存和发展的具体措施。由于公园的特殊地理、地质条件,景区旅游公路的建设必然少不了开山劈石,公路边坡具有高度高,坡度陡,挖方量大等特点,采用单一冷色调的的工程防护体系,将难以满足景区的观赏性、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要求,所以,景区公路边坡防护需大量采用植物综合防护技术,其美观、环保、低造价、水土保持功效强等特点是景区的旅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1.景区公路边坡植物生长环境分析

1.1景区公路沿线边坡自然条件

公园境域为西南沉积区,其上部为灰色泥灰岩、紫红色泥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砂质页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泥灰岩、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紫红色泥质白云岩。岩层倾角多为50~70°,断裂及垂直节理较为发育。景区沿线公路多以土石混合、石质边坡为主,坡度较大,高度较高,缺少覆土层,不利于边坡植物生长,应采取特殊的建植技术,达到稳定、长期的防护效果。

1.2公园水文气候条件

公园境域常年平均气温为12.0℃;公园内的卧龙景区一月平均气温为-3.0℃,7月平均气温为16℃,年温差为19℃。极端高温30.9℃,极端低温-13.2℃。公园境内无冰川、湖泊及外来水,地表水主要靠降水补给,水资源十分丰富,年均降水量1418.1mm。地表水系发育,河网密布。景区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变化,边坡植物应选择冷暖季混合型植物,同时点播豆科植物,使边坡四季常青。

1.3景区植物类型

据现有资料统计,公园内有维管束植物190科2500余种。植被类型包含了植被型Ⅰ-Ⅺ内的多种植被;境内的木本植物资源主要是乔木、灌木、木质藤本和竹类4类,优势树种有栎类、桦木、华山松、杉木、马尾松、冷杉等,珍稀保护树种有:银杏、水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巴山水青冈等共55种;公园草本植物资源丰富,草甸植被主要是禾本科植物,占总草量的32%;豆科植物占15%;菊科植物占10%;此外还有莎草科、蓼科、蕨科、车前科等植物及灌丛。由于公园植物物种丰富,包含了多种边坡防护常用的植物,且有大量珍稀植物,所以边坡植物的选择应采取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少改变公路沿线的植被环境,同时减少由外来植物对乡土植物的侵害。

2.九重山公园景区公路边坡植物综合防护植物选配原则

2.1景观协调性原则

景区公路边坡植物是景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其自身除了要具有较好、稳定的边坡防护效果、长期的水土保持等功能外,还应满足景观的观赏性、协调性要求。九重山公园相对高差有1700多米,植物群落的分布呈梯度变化,植物风光也有层次变化,所以不同海拔位置的公路边坡应选择能适应相应小气候、相应植物风光的植物,让其能和谐融入到九重山景区的大环境中,成为景区旅游观赏资源的一部分。

2.2乡土植物优先并结合外来植物的原则

公园内的“乔、灌、草、藤”等植物资源丰富,多种植物能是边坡植物防护中常用的物种,如马尾松、狗牙根、马桑、火棘、杜鹃等,这些植物对景区的气候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选择培育条件已经成熟的乡土植物,能减少引进外来植物带来的工程成本,降低工程造价;但另一方面,乡土植物并不能满足景区内各种条件的公路边坡,就需要引进少数外来植物来加以弥补。

2.3互生互存原则

由于多数边坡为土石混合、石质陡边坡,边坡立地条件不能满足大多数乡土植物生长要求,边坡植物需要采取特殊的建植技术才能良好生长,景区内的乡土植物无法全部满足,需要引进外来植种,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应合理结合,共生共存,不但能减少工程成本,还能有效的保护境内的乡土植物与珍稀植物。

2.4生物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植物群形成的生态系统较为简单,生态稳定性差,只有多样性的防护植物相结合,才能形成复杂的生态群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降低维护成本。所以景区公路边坡植物应建立“木、灌、草、藤”“高、中、低”相结合的绿化模式,提高边坡单位面积的绿化度,提高群落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3.九重山公园景区公路边坡植物筛选

基于以上选配原则,结合重庆地区公路边坡绿化案例工程,分别筛选出观赏性强、美观、适应性强的“木、灌、草、藤”科类的植物,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

植物科 推选植物 特点

乔 1.马尾松 2.香樟

3.桤木 4.刺槐 远期观赏性强、根系发达、固土深度深,但不宜种植于高、陡边坡

灌 1.杜鹃 2.蔷薇

3.山柳 4月季

5.马桑 6.火棘 覆盖度大、景观价值高、初期植被均匀整齐、耐贫瘠、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根系深、生长周期长,与草本植物结合防护效果好

草 1.暖季型:狗牙根、野、城口风毛菊、狗尾草

2. 冷季型:高羊茅、无芒雀麦、白茅、早熟禾 引种快、对土壤要求不高、投资少、建植快、见效快、适应性强、冷暖季混合、边坡四季常青

藤 1.爬山虎 2.野葛

3.油麻藤 美观、生长快、抗逆性强、扩张性强、根系发达、垂直绿化效果好

4.九重山公园景区公路植物组合

通过研究西南地区公路边坡常用植物组合,结合以上筛选结果,本文从防护坡效果、观赏性、植物适应性、人工栽植情况、植物间的生物学关系、养护管理等方面入手,总结出几种适合九重山公路边坡防护的植物配置模式:

1、坡面草坪:狗牙根+草地早熟禾+高羊茅;

2、坡面灌、草组合:杜鹃(或蔷薇、月季、火棘之一)+狗牙根+冷季型草;

3、藤本植物护坡:爬山虎或油麻藤;

4、路基边乔木选择:马尾松、刺槐、桤木;

九重山景区公路相对高差1700多米,边坡类型、所处的小气候形式多样,所以边坡植物的组合配置模式及植物配方,应根据边坡的坡率、坡高、边坡类型及边坡所处的小气候环境等条件综合考虑,并通过建设前期的实验论证,制定各路段边坡的植物组合配置模式。

5.结论及建议

九重山景区旅游公路的建设,会对景区沿线自然风光、植物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植物边坡综合防护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改善公路沿线的自然风光的观赏性,提高公路边坡、弃渣场、取土场的绿化程度,提高开挖面、填筑面的水土保持功效。公路建设前期,应尽量修建植物边坡防护实验路段,结合实验效果,选择合理的防护植物及植物组合配置模式,同时加强公路建成后边坡的日常养护管理,对于降低工程造价、养护成本、提升景区公路观赏性及发挥植物边坡防护的长期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家富、姜金植.公路路基边坡植物防护的探讨,北方交通,1673—6052(2008)05-0103一03

【2】边坡绿化与生态防护技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陈向波,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及其应用,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2篇

关键字:边坡加固;生态平衡;防护技术;综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U213.1+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各种交通形势也都发展壮大起来,水运、陆运、空运等运输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运输网络。其中,公路占据着最大的比重,也成了交通运输的命脉,但是,在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地形和地质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进行挖方、填方的工程,也对公路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加固公路的边坡成了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为顺应生态平衡的需求,在边坡防护工程中通常采用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形式。

一、为什么进行边坡加固与生态防护综合防护

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公路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成为了城市进步的标志,为了进一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必须克服线形曲折、穿越地区多、地质环境多样的困难,凿山开路、填方挖方成为了高速公路建设中很常见的工程形式,也就使高速公路的路基经常呈现出深路堑、高路基的边坡情况,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理来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行。

1.传统方式的弊端

在边坡加固治理的传统方式下,由于思想观念的局限性,人们常常只注重边坡的安全稳定,主要对其采取工程防护的措施,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环节。不但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又不能使边坡得到充分的巩固。此外,传统的边坡防护方法在技术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没有先进的机械与技术手段做保障,难免边坡加固的工程不尽如人意。

2.环境因素的影响

除了传统工艺在本质上存在的弊端要求着边坡防护工艺的进步以外,还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要求边坡防护技术必须加强。首先,公路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使公路必然受到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各种重型车辆的穿梭对公路路面、路基的破坏,养护不科学、不到位、以及工程设计和施工上的缺陷等等。其次,在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体现在长距离的公路穿梭于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其对公路的重力承受能力不一,不同地区气候因素的差别,以及不同地区的水文作用的差异等。

二、怎样进行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

如今,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设随处可见,对于高速公路路基的边坡防护也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时代进步的要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形式要求和政策的号召下,公路路基的边坡防护寻求出了一条边坡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完美途径,既保证了植被不被破坏,又使之为我所用,共同为路基的边坡加固而贡献力量。那么,高速公路路基的边坡加固与生态防护的结合要注意哪些技术方法呢?下文中将有细致的阐释。

1.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原理

通常,边坡加固主要是采取破趾反压、坡顶卸荷、设置截排水通道等方式来实现。一旦现场条件不足,无法运营的时候,就要采取诸如内部加固、外部加固、混合加固的结构性工程措施来解决,通过在边坡内设置锚杆、土钉、锚索、挡土墙、土工格栅等方式进行固化。而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的防护方法则是在对边坡深层加固后的坡体自稳时,少采用砌拱形骨架、砌石护面墙以及喷混凝土护坡等防护工程,多采用草木植被进行防护的防护原理。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机理分为草自身的防护与挂设三维网、铁丝网两个部分。

据研究统计,当边坡表面的水分含量较大时,就会使土壤的容重增大、抗剪力降低,加大土体下滑的面积和速度。这时候,单一的土体就不足以抵挡土体的下滑力,要依靠边坡上植被的跟、茎、叶等延长雨水渗透的时间,分散雨水对泥土的直接冲击,改变水的流向、稳固土壤的流失,进而起到保护坡面的作用。此外,植被的根茎与铺设的网物纠结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抗拉力强的整体网状结构,是经济、美观,切行之有效的途径。

2.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方法

运用生态防护与边坡加固相结合来进行边坡防护首先要根据待加固边坡的土质、高度、坡度及其周围的环境因素来确定具体的防护形式。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厚层基材植被护坡法,即用混凝土喷射机将混合有草种的有机基材按照预计的厚度均匀的喷射在坡面进行绿色护坡的技术方式,主要由网、基材和锚杆三部分组成。

在进行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坡体的过程中,草种的选择和配方也是急需掌握的技术。边坡草势的好与坏与草种和配方有着直接的联系,需要选用粗生、耐寒、耐热、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并且植株矮小自然,外形美观的顽强草种。对于旱季施工时选取的草种主要以繁殖力强的变叶画眉草、狗牙根等,在冬季施工时就要选择耐寒性强的苜蓿、高羊茅、黑麦草等冷季行草种,在春夏之间施工则可以选择暖季型草种为主,加之冷季型草种辅佐的选种方法。于此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需要来选取最合适宜的草种,例如在硬质岩地质中施工就要选择耐贫瘠、抗逆性强的藤本植物或灌木植物,并且施以锚定板、挡土墙等进行固坡。

结语:高速公路路基的边坡防护采用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形式是时代推动的结果,它及有效地加固了路基的边坡,使之比以往传统的加固方式更具效力,它利用了草木植被的根系作用,使边坡在自重的作用下更能达到巩固的作用,与此同时,切实的履行了保护环境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路基的边坡绿色盎然、生机勃勃,极富生态美感。这种科学、适用、两全其美的边坡加固措施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崇,使之最大限度的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唐秋元,李杨秋,施毅,周峰. 边坡工程事故原因综合分析及防治措施[A]. 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 2009 .

[2]段晓明,苗增健,刘连新,刘荣桂. 生态护坡应用及护坡植物群落的选择[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1) .

第3篇

人类进行边坡防护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防护与绿化美化两方面一直没有统一,与传统防护材料相比,生态混凝土既有较高的强度能有效地进行边坡防护、加强边坡的稳定性,提高防护年限,又具有很大的孔隙率便于植物在其中生长,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生态修复材料,因此,开展生态混凝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具有生态环保功能的生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强度、干湿交替作用下的耐久性、护坡构建和综合生态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基本性能方面,本论文研究了生态混凝土在掺加矿物掺合料时,其强度随着掺合料掺量的变化规律。除此以外,还研究了掺加矿渣的生态混凝土处在干湿交替作用下的耐久性特点,进行了生态混凝土抗干湿交替性能的试验。在护坡构建中,还研究了植物必要的生长环境、生态护坡植物的选择以及生态护坡基质的选择。此外,本文最后研究了不同粗骨料的生态混凝土水质净化性能和污水处理的标准。

关键词:生态混凝土,干湿交替,生态护坡,强度,水质净化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河堤护坡是河流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河道水流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过渡的一个通道。河道不仅仅具有防洪、航运等基本功能,还应具有生物栖息地和人文景观等功能。传统的浆砌石或混凝土河堤护坡虽然结构稳定,具有防止水流和波浪对岸坡基土的冲蚀和淘刷作用,但水体封闭在河道中,切断了水体和近岸陆地土壤之间各生态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系统的有机联系,破坏了原有水陆交错带的生物群落。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不能正常生长而消失,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从而影响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

此时就需要考虑发展能与自然协和共生的建筑材料来建造护坡。此护坡可保持水土,加固堤岸,又可维持甚至增加生物多样性并净化水质。这样,生态混凝土的概念就被引进了。生态混凝土又称环境友好型混凝土,又名亲环境混凝土,可以减轻环境负荷同时也与有机物相适应,它实质上是一种有着连续孔隙的多孔混凝土,水与空气能够很容易通过或存在于其连续通道内,能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可使水质得到净化。虽然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它的强度和耐久性都有所不及,但是其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生态混凝土的净水功能主要由于它存在大量的孔隙,所以具有良好的透水与透气性。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它的净水机理主要是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以及生态综合效应三个方面:

1.物理作用

多孔混凝土的孔隙率在5%~35%之间,并且连通孔占15%~30%,平均孔径为4~5 mm,并且孔隙弯弯曲曲,这就形成了很好的过滤材料,但是它的比表面积是远远小于如沸石、活性炭等良好的吸附净水材料。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想像到,它的孔隙会慢慢堵塞,从而丧失了过滤的功能。因此它通过物理作用来净水的效果是不会太明显的。

2.化学作用

大家都知道,我们经常使用石灰来净化水质,因为它不但可以调节pH,而且作为无机混凝剂可使污水中的悬浮物质絮凝沉淀,在澄清的同时也降低了水中污染物质的含量。混凝土组成材料中的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以及混凝土浸泡在水中都会不断地溶蚀出Ca(OH)2, 从而起到净化作用。但是这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其碱性也会对生态植物产生影响。

3.生态综合效应

由于生态混凝土是多孔结构的,所以它就提供了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生存环境。在其表面和内部有大量的细菌栖息繁衍,包括硝化菌、甲烷菌、脱氮菌等喜氧性和厌氧性细菌。而且多孔混凝土上形成的生物膜中生物种群较多,可以充分发挥生物膜的作用,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另外水草等植物附着生长在生态混凝土上时,可以吸收水中的N、P等污染物质。

总之,生态混凝土在水中富集的微生物、动植物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生态效应从而取得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因此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和退化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人们试图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保水、排水、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一系列包含复杂技术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多孔混凝土是一种采用特殊工艺制备的含有连续空隙的混凝土,它既有一定的强度同时又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多孔混凝土在水中富集的微生物、动植物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生态效应从而取得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才开发使用生态混凝土这种新型的材料,尤其是日本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日本大成建设技术研究所进行了连续四年的探索性研究,在1993年提出生态材料(environment conscious materials)概念的基础上, 日本混凝土工学协会在1994-1995年设立了“生态混凝土研究委员会”,1995年日本混凝土工学协会提出了生态混凝土(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ncrete / eco-concrete )的概念。[1]

在生态混凝土的水质净化方面,文献报道日本近畿大学的玉井元治教授从90年初就开始进行多孔混凝土(POC)在自然水环境中生物附着和水质净化的可能性的研究。表明POC在自然水环境中会有大量不同的生物附着生长在其上面并具有水质净化的效果。[2]文献报道日本长崎大学于1994年起进行海水现场试验,将直径1m高0.5m的有孔试块10个一组地投入海中,并于1995年2月至1996年2月每月实测一次水质变化,发现生态混凝土有富集营养物质的功能. 另有文献报道,使用生态混凝土在公园内小河上建造净水渠(15m×2m×0.4m),水在其中停留1~3h可去除水中的BOD40%~50%,长时间停留可去除80%~90%。[3]日本德岛大学的水口裕之教授1997年在实验室建立了POC水质净化装置并开始研究多孔混凝土的空隙率,粗骨料粒径,孔隙直径对混凝土的强度,生物膜附着和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发现空隙率20%~30%,粗骨料粒径5~20mm的混凝土(28天强度7.5~23MPa)在实验装置中浸泡30天,T-P除去率达60%,T-N去除率达50%。[4]林正浩和水口裕之教授通过在生态混凝土中添加高炉矿渣和沸石粉方法,研究其对多孔混凝土强度和水质净化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成果。[5]日本宫崎大学中泽隆雄博士等也通过室内实验装置对POC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表明POC对废水的TOC、T-P、T-N的去除有明显的效果。[6]

我国在生态混凝土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与国外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清华大学、吉林水利科学研究所、吉林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对植生型多孔混凝土进行了一些研究。近年来,东南大学高建明教授、吕锡武教授和河海大学的吉伯海教授共同对生态混凝土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将其成功应用于镇江的江滨治理上。[7]同济大学陈志山副教授利用生态混凝土为材料设置了一套装置并研究其污水处理的效果。[3]除此之外,国内对其研究还是空白。

第4篇

关键词:高陡边坡 喷锚 柔性防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058-01

高陡岩质边坡容易引发各种地质灾害,越来越多的高边坡防护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目前,高陡岩质边坡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有放缓边坡、支撑、加固和防护,但随着边坡高度增高,地质复杂性增大,对边坡的处治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治理措施不能满足工程的安全要求。

1 高陡边坡的地质灾害特点

高边坡病害从病害体形成的时间以及与边坡工程的关系等方面分两种情况:第一类是在边坡工程开挖之前,既己存在的老的斜坡病害,因边坡工程活动而复活。第二类是在边坡工程活动中,主要由于边坡工程的开挖等原因引发的新的边坡病害问题,包括边坡开挖引起的坍塌、崩塌、滑坡等。

高边坡在边坡顶部常常产生平行于坡面的张性拉裂缝,表现为边坡中上部极易失稳破坏,一旦失稳,造成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高边坡治理时,对于中上部应加大削坡减载的力度,放缓边坡,并采取必要的加固处理措施,确保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在现在边坡治理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在边坡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满足边坡稳定性的要求,还要使边坡与周边环境结合到一起,形成再造绿色人文景观。

2 高陡边坡常用防护方法

2.1 整体喷护

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岩质边坡,可在其表面喷射一层素混凝土,防止岩石继续风化、剥落,达到稳定边坡的目的。整体喷混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适用于岩性较差强度较底易风化或坚硬岩层风化破碎节理发育其表层剥落的岩质边坡。

(2)当岩质边坡因风化剥落和节理切割而导致大面积碎落,以及局部小型坍塌、崩落可采用局部加固处理后,进行大面积喷浆(喷射混凝土)。

(3)对于上部岩层风化破碎下部岩层坚硬完整的高大路堑边坡。

2.2 支挡加固

对于不稳定的边坡岩土体,使用支挡结构(挡墙、抗滑桩等)对其进行支挡,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处治手段。它的优点是可从根本上解决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达到根治的目的。

以上两种治理措施过分的追求强度功效,破坏了多样性自然生态的和谐,工程所到之处,绿色清溪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坚硬呆板的水泥和混凝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表面会风化、老化,甚至造成破坏,后期整治费用高,生态环境效果极差。

2.3 植物防护

植物防护是在坡面上栽种树木、植被、草皮等植物,通过植物根系发育,起到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防护措施。植被防护的局限性是一般只适用于边坡不高、坡角不大的稳定边坡。

3 喷锚和立体柔性防护技术

对于岩层风化破碎严重、节理发育、破碎岩层较厚的情况可以采用喷锚的措施。它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抗裂性能,能使坡面内一定深度内的破碎岩层得以加强,并能承受少量的破碎体所产生的侧压力。对于软质岩石边坡或石质坚硬但稳定性较差的岩质边坡,可采用挂网锚喷防护。挂网锚喷是在边坡坡面上铺设钢筋网或土工塑料网等,向坡体内打入锚杆或锚钉将网钩牢,向网上喷射一定厚度的素混凝土,对边坡进行封闭防护。

边坡柔性防护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为主要特征构件,以覆盖和拦截两种基本形式来防治各类坡面地质灾害和爆破飞石、坠物等危害的。土工格室植草护坡是指在展开并固定在坡面上的土工格室内填充改良客土,然后在格室上挂三维植被网进行喷洒施工的一种护坡技术。利用土工格室可以为草坪植物生长提供稳定良好的生存环境。将挂网与土工格室防护结合在一起,可以避免岩石边坡飞石带来的危害,又增加边坡的美观性,是一种典型的立体柔性防护技术喷锚技术与立体柔性防护技术相结合,发挥二者各自的优点,可有效解决边坡工程防护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既保证了边坡的稳定,又实现了坡面植被的快速恢复,达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平共处,使边坡不仅是一项工程项目,更形成与环境相结合的一个景观。

4 工程实例与效果评价

4.1 工程概况

千灵山边坡工程位于北京千灵山景区入口处,山坡临空面面积约18154m2,其中边坡度较缓区面积约8510m2,边坡陡直区面积9644m2。该工程由3段边坡组成,边坡高度均在30m以上,最大高度为63.5m,属于岩质高陡边坡。

4.2 方案与措施

根据千灵山边坡工程的实际情况,边坡质地主要是岩石,落石较少。设计主要包括步骤和设计内容有以下几点。

(1)根据工程需要,在小于70°的边坡部分主要采用挂网拦截落石,同时运用土工格室植被防护技术。对于>70°的边坡部分采用打入锚杆及喷护混凝土的措施进行防护。

(2)运用FLAC软件计算初始状态下的地应力及安全系数,得出、边坡稳定所需要的锚固力。

(3)在边坡表面加护网,护网采用10×10,之后喷护采色混凝土8cm~10cm。

(4)在坡体内施工预应力锚杆和一定数量的系统锚杆。根据计算,选择锚杆直径为20mm~33mm,锚固长度5m,锚杆间距2m×2.5m梅花型布置。锚杆采用M30防水水泥砂浆灌浆固定。

(5)运用FLAC计算加固状态下的的地应力及安全系数,进行稳定性验算。

(6)对验算后不稳定的地段进行锚杆加固并根据滑动面的埋深,确定所需锚固力。

4.3 施工效果

结合坡度、高度、水文地质条件、边坡危害程度合理选择喷锚和立体柔性防护技术相结合,使其不仅提高了边坡潜在滑移面的抗剪强度、加固了危岩同时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了边坡景观。

5 结语

喷锚和立体防护技术相结合在此高边坡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边坡防护措施难以解决的难题。在满足稳定性的同时,使边坡成为与周边环境相结合的景观。喷锚与立体柔性技术相结合可靠的安全保障性、施工的快速标准化和利于环保等综合技术经济优势,及其新颖而巧妙的防护观念和设计思想使边坡柔性防护技术有着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贺咏梅,彭伟,阳友奎.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的典型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

[2] 李宁,张鹏,于冲.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3] 王国体.以土体应力状态计算边坡安全系数的方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6.

[4] 王恭先.高边坡设计与加固问题的讨论[J].甘肃科学学报,2003.

第5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引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单就新疆而言:目前全疆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6万公里。

新疆公路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路建设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又是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行业之一。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如此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必将会对给公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及景观环境带来影响,并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是以“公路工程与环境”这对矛盾为对象,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调节与控制其对立统一关系。随着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公路等级提高,人们对公路路域环境的要求也必须越来越高,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应是首要考虑问题。因此在公路建设项目各阶段都必须注意环境保护。

l、公路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环境保护设计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在决策阶段,必须严格把关,分析和预测公路建设对景观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1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

编制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不但应提出公路建设的规模,主要控制点,公路等级等对项目进行概略的设计和估算。还要简要评价公路建设对该区域社会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环境空气影响和环境噪音影响。

1.2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

编制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但要对公路工程进行简要设计和估算,还要对该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还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该项目从环境方面作可行性研究,首先从环保角度出发评价公路选线的合理性,对路线方案的可行性,公路建设将可能对沿线环境产生那些不利的影响。其次提出必要的环保措施,使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可接受的程度。第三预测项目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公路沿线发展规划提出环境保护的依据。环境影响报告为建设项目工程设计中的环保工程设计、环境保护设计、’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按国家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它对公路工程项目具有一票否决作用。

2、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环境保护设计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确定后,在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应把公路主体设计与环保工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满足路线设计规范的条件下,调查路线线位和高程,注意沿线的地形、植被特征及原有土体的面层结构,尽量减少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注意公路线形、立体交叉口形式及收费站、服务区的结构物与周围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相融合,满足公路与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在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还必须根据批准的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进行设计。按照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结合的设计原则,制定环保工程、绿化工程、景观保护利用方案,确定具体实施计划。公路工程建设设计文件必须包括环境保护篇章,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进行环境污染防治及景观与绿化设计,提出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减缓、弥补和改造措施。科技论文,公路交通。。科技论文,公路交通。。

2.1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应考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房屋拆迁的影响、基础设施的影响、资源利用的影响、景观环境的影响。公路社会环境保护设计应调查、收集公路沿线的土地资源、农田水利设施、建筑物、行政区划、人文景观等社会环境及其远景发展规划,并进行综合分析,公路社会环境保护设计应立足于对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利用,使公路建设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

2.2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包括野生植物与动物及栖息地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影响、农业土壤与农作物中铅含量的影响、水环境的影响。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公路生态环境保护设计包括公路中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设计。公路在选线时应设法绕避生态环境中所列的保护对象。当公路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中保护对象产生干扰时,必须结合受保护对象的特性提出保护方案,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2.3环境污染防治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污染防治主要包括(1)噪音污染:公路运营交通噪音、施工作业噪音对声环境的影响;(2)烟尘污染:公路营运车辆的尾气、搅拌站的烟尘和施工扬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3)水环境污染: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路面径流、施工废水和工业废渣等对水环境的污染;(4)垃圾对环境污染: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对景观的污染。在设计阶段对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和运营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进行环境保护方案设计,提出预防措施。

公路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贯穿于项目主体工程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公路的路线设计、路基设计、桥涵设计、沿线设施设计直至路面设计都与环境保护或水土保持相关系;虽然公路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已各成体系,有相应的设计规范,但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必须满足《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3、公路工程运营、生产阶段环境保护

公路在营运期,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路基可能发生的崩塌、水毁、危险品运输可能发生的泄露,汽车营运产生的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以及公路附属服务设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因此,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落实项目环境保护计划,进行检查监督环境保护设施运转情况和环境质量监测;完善环保设施及绿化设施,根据环境监测结果调整环境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以往有不少公路建设项目,在项目决策阶段没有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在项目设计和施工中没有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国家重视公路的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措施,特别是“三同时”的制度,在一定程度对环境资源保护起到了作用。

例如为了开发我国最大的高山冷水湖泊赛里木湖旅游资源,2003年交通厅投资4366万元修筑环湖公路。为了将环湖公路建成环保路、生态路,在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同时,交通厅聘请了自治区环保咨询事务所对环湖公路项目进行总体环境评估,编制了环境评价报告;在项目设计阶段根据批准的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程进行设计,制定环保工程、绿化工程设计及景观保护方案,使该项目设计文件不但符合公路设计规范,还符合了环保要求。在工程招标文件和工程施工合同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重视环境保护并在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工程监理的制度和工作范畴,监理人员一手抓工程进度、质量,一手抓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每个合同段和班组及个人;在丁程即将结束时,施工单位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施工现场进行恢复性的整平、清运、掩埋,对在施工中受到的草地播种草籽,恢复自然状态。科技论文,公路交通。。

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就要不断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公路建设必须注意环境保护。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公路建设者必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按照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有关法律从事开发建设活动,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制度去协调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郭超祥.公路绿化与植物防护[J].山西建筑,2007,33(13):106—107.

[2]任虹.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2):52—53.

[3]陈春责,张国强.环境心理学在高速公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7,25(6):119—120.

[4]张一奇,应君,蒋建松.人性化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39—4156.

第6篇

英文名称: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556

国内刊号:42-1638/X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7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迅猛,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正逐渐形成,不仅仅大大促进了了我国城乡,区域间的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繁荣,总体而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在很多地区广为流传。高速公路的覆盖,虽然很大程度的加强了公路沿线的经济文化发展,但一定程度而言,由于受到高速公路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也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威胁了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平衡。随着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的提出,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环境保护,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 高速公路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初期,由于大量边坡的开挖和填方会形成面积巨大的边坡,同时对区域环境内的原有动植物群落造成破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随后与之相伴的坡面土壤侵蚀、山体坍塌、滑坡、河流阻塞、水污染等灾害,不仅影响道路的安全和水土资源的保护,而且危及周边地区环境及公共设施的安全。

2.高速公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公路施工规模逐渐扩大,施工的周期也越来越长,高速公路修建完毕,投入使用之后,可以使高速公路沿线的很多原来无法变现的农牧产品可以很快的得到运输,变卖。沿线个矿产资源,林业等各种自然资源能够得到更为便利的开发,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区域间的商品,信息,劳动力等多种类型的资源得到了更为优化的交换配置,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高速公路在促进沿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使得高速公路沿线的土地使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单一的农田或者林地变成了商业开发用地,使得土地不再仅仅是发展农业,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为有价值的综合开发利用。在带来这些变化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农田永久的失去了农业生产的能力,而且,高速公路沿线容易产生一些“黄泥水”,很大程度的使得高速公路沿线的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最后,高速公路的建设,必然会使得沿线的居民发生拆迁,一定程度的改变了沿线原有的居民需求,带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3. 高速公路对水文地质引起的破坏

高速公路在进行设计施工过程中,会因为填方和挖方对沿线的地质地貌产生影响。当一些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进行隧道施工时候,会进行仰面破的动土开挖,一定程度的破坏了整个山体的稳定性,容易发生塌方,泥石流,滑坡等多种地质自然灾害,由于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会进行比较多的动土开挖,如此,必须对地表的植被进行砍伐或者是毁坏,让高速公路眼线的土体,土壤更容易失去水分,变得更为松软干枯,发生风化严重,沙漠化,盐碱化等比较严重,当遇到雨水季节,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比如河流渠道上升,湖泊淤积,从而造成一些洪峰涝灾。在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的重型施工机械设备,对沿线的土壤进行高强度的碾压,让土壤的结构和致密性,透水性能等方面发生变化。影响到土壤的肥力和透水透气性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4. 造成水土流失

高速公路多会通过一些山区地形,而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一般都比较脆弱,在高速公路动土开挖时候,或者填方,挖方,挖隧道,土渣丢弃等各个方面,都会对工程沿线的水源产生很大的破坏,从而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三.加强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1.科学设计高速公路的走向

高速公路为了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会通过一些城镇地带,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施工设计时候,可以从全局发展的需求考虑,尽量减少对耕地,农田的占用,通过科学测量,综合分析,选择最佳的高速公路穿过方向。减少多沿线土地资源的破坏。

2.对比选择最佳的路基设计方案

在高速公路进行施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设计出最优的路基设计方法,如此,可以很大程度的对农田耕地等土地资源进行保护,也能够很大程度的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3.要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工程绿化

对高速公路周边的绿化工程关系到整个高速公路中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果。要在综合考虑到高速公路施工地段气候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植被种类,比如草皮,乔木,灌木等。针对具体的工程特点和自然风貌,采取有效的绿化措施,。如此,既可以防止高速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净化沿线的空气,同时,也可以使得沿线的景色得到美化。加强对沿线的绿化,不仅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可以减少对公路的养护费用,有着一定的经济效益。

4.要加强对高速公路沿线的水土保护

在进行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要结合高速公路穿越地区的地质地貌特点,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等多种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保护。在进行工程措施保护水土流失过程中,可以采用排水,导流等方式,比如可以在线路交叉处的灌溉渠道设置桥涵等,保证灌溉畅通。对一些高填深挖的高速公路地段,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情况,用挡墙,护墙,浆砌片石等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护。

四.结语

高速公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过社会的和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改变,对高速公路工程中环境保护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高速公路工程中环境的保护标准和规范也更为严格。因此,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工程中环境的保护,在综合考虑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规范,对高速公路的线路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从公路全局出发,兼顾局部细节,严格控制高速公路施工环节,加强工程验收的规范性和制度化,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保护规范贯彻落实到整个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等全过程,如此,可以有效的实现高速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小余 陈放全 基于环境保护的高速公路路线设计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7期

[2]张莹 余卫民 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期刊论文] 《公路》 ISTIC PKU -2007年6期

[3]李金玉 试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的环境保护[期刊论文] 《环境保护科学》 ISTIC -2007年3期

[4]王莹 李纶 杨大禹 杨碧聪 保龙高速公路声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噪声与振动控制》 ISTIC PKU -2008年4期

[5]韩立波 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初探[学位论文] 2003 - 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工程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生态工程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门着眼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和技术,它根据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原理去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不同于传统末端治理的环境工程技术和单一部门内污染物最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工程强调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系统组合、学科的边缘交叉和产业的横向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1,2]。

生态工程学是生态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以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结合系统工程最优化方法,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与自然协调关系为基础,高效和谐为方向,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一门新兴学科。7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工程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生态学领先国际前沿的少数几个领域之一[1-3]。中国生态工程正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应用。生态工程的应用领域也从起初主要是农业生态工程和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扩展到多种生态产业,并且快速发展,因此对于专业生态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较旺盛[1]。《生态工程学》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需求,但是生态工程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而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或者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导致教学质量低水平徘徊的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倾向尽管在最近几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长期的惯性思维,外加办学资金的相对匮乏,导致教学经费尤其是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造成使用设备更新缓慢、实习经费多年无法增长,从事实践教学和管理的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实践教学只能在低水平徘徊。由此,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不会或者懒于动手、毕业后无法适应实际工作要求的学生[4]。笔者认为,要提高本课程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当前环境科学发展,环境保护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生态工程技术人才,应该从加强实践环节入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实践环节

在教学中大力引进多媒体、情景教学、模型教具、运行演示等教学方式。由于生态工程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生态工程建设常用的技术措施,生态工程建设主要模式,生态工程建设作业设计的方法、项目管理与施工管理,综合效益评价技术等,可以达到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效果。通过大量的实景图片、案例分析、设计模型的演示,结合治理保护措施与开发利用措施进行讲解,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意识[5]。

比如,指导学生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实例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教师可以举例中国传统无化肥、无公害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以及南方的桑基鱼塘种植模式,结合图片展示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中如呈示“北京市首个大型养殖场沼气发电并网成功”的新闻报道,使学生感受到遵循科学原理设计、建造和操作的生态工程,已经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的学生提出:设计沼气发电的过程中,应考虑当地气候和环境,同时兼顾资金投入、科学监管等社会性问题, 体现了“协调与平衡原理”和“整体性原理”[6]。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每次课前教师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寻找答案,并利用课堂开展相关内容的讨论、分析,此项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网络互动平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平台存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开展预习、复习、答疑等,比如构建本课程网站,建立本课程讨论微博等。在互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层次渐进的引导、启发性的提问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实验实践环节

开放实验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维空间和更多实验操作机会,无疑会大大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4]。将这样一种思路引入到生态工程学的教学当中来,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根据本学院特色,主要是依托本学院环境工程公共实验平台以及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开放实验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1) 定时开放或预约开放。定时开放即由公共实验平台以及工程中心固定开放时间,进行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或自选的实验小课题。预约开放即由学生预先向公共实验平台或者工程中心提出申请,商定实验时间和内容。

(2) 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前须做好有关准备,如预先做好方案由指导老师审阅,根据实验需求学习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等。

(3) 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应向公共实验平台或者工程中心提交实验报告及小论文,实验室可推荐优秀论文到有关刊物发表,并对相关学生予以奖励。

三、社会项目实践环节

(一)社会调查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程需要,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在课余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4]。教学中增加学生进行相关的生态工程项目的实地调研内容,安排学生参观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湖泊富营养化生态工程、农田防护林等,对其规划布局特点、造林树种、空间设计、各类生态工程体系配置和使用现状等有选择性地进行调查与对比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总结。这类调查能明显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等能力。

(二)引进项目、建立基地进行教学和实习

在教学中与本学院老师的相关生态工程项目结合,建立基地,进行实地教学和实习,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方便地去了解生态工程运行过程和环节,可以打破原先只能在固定时间进行有限项目实习的弊端,让学生随着课程的进展随时去参观、认识; 进行实习时,可深入基地,进行完全现场环境的实践训练,也可向工程技术人员求教,真正接触实际工作过程,体会实际工程的特点和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使用价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效果。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政府部门及各行业流行的口号,以及论文、会议、报刊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术语。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前美国生态学会主席Judy Meyer博士曾指出生态工程是今后生态学发展重点的第一项;而美国AT&T公司技术环境部副总裁Hentry,B.B.博士称生态工程及生态产业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实现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1]。生态工程课程教学承担着培养适应当前环境保护需求复合型高层次生态工程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高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素质人才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加强实践环节在生态工程学教学当中的应用,对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生态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钦佩,安树青,颜京松.生态工程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08.

[2]杨京平.生态工程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5.

[3]李季,许艇.生态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8.

[4]范海燕,王玉吉.大学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0(2):33-35.

[5]陈春叶,王彩霞.林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2010,28(4):60-62.

第9篇

关键词:城市防洪 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水利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防洪安全情况下,城市水利建设要加强景观生态环境建设。

1合理的堤防走向

在城市防洪规划中,最常见的工程措施是将河道拓宽、清淤整治、裁弯取直、修筑堤防,以便减少河道糙率,增加河道泄洪能力,减少水流对凹岸的冲刷,从而达到抵御洪水的目的。从防洪方面看,综合采取以上措施,可以达到减少防洪工程占地、减少工程投资等目的。然而,从景观方面看,以上措施的采用或多或少都会损害河道的景观价值。曲折、自然的河道代表着富有生命和变化,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为了保留河道的景观价值,在河道防洪规划时,除河道瓶颈外,河道走向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不必强求平直;沿河应尽可能布置一些蓄水湖池,在河道拐弯急刷的河段,将凸岸段堤防后移,洪水期形成湖泊,不强求等宽;或利用水流的分与合,形成河心小岛,做到河流水系曲折变化,有聚有散;堤防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在保证城市主要地段的防洪安全前提下,允许局部淹没,做到有防有放。考虑河道景观后,河道的占地可能增加,但河道的占地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并不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而且,避免了河道大面积的土方开挖,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工程投资。

2利用防护堤发展地面的景观建设

地面的排水系统建设虽然扩大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加大了暴雨排入河流的速度,可是,这样的改造工程也应注意和谐共建。对于城区原有的河道整治要保证其河道的直通和宽广,对其河道的行洪断面进行加固,保证洪水来临时的输水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其调蓄能力,使其排洪的压力减少。同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要兼顾防护建设和景观安排。堤背的景观利用十分重要,防护堤的作用虽然是要避免城市遭到洪水的侵害,可是高高的堤背确实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的视野,对城市的整体布局造成了影响。针对这一矛盾,在堤身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将堤顶加宽成城市道路,使路堤结合,既方便城市交通,又利于汛期防汛。具体来讲.可以将堤背坡采用缓于l:5的坡道与原地面相连,背面种植草皮,这样既美观又有防护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3对防洪堤断面形态及护岸的景观处理

由于雨量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同一河道在设计洪水标准下的洪水流量可能是枯水期流量的几十或几百倍。从景观方面看,在枯水期河道应有一定的水匝宽度和水流深度。为了满足洪水期泄洪要求.河道必须有较大的行洪断面:而为了保持枯水期河道景观,河道断面不宜太大。解决该矛盾的最好方法是河道采用复式断面。主河槽采用较小的宽度。保证枯水期有一定的水深,能够为鱼类、昆虫、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又能满足防洪要求。主河槽两岸的滩地在洪水期间行洪,平时则成为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和临水性,适合居民自由休闲游憩。

4滨水区城市绿地系统

影响滨水绿化带的宽度控制的因素很多,水体沿岸陆域开敞空间控制主要为了滨水绿化带建设,滨水绿化带要体现主题性。滨水绿化带应以树林布置和草地布置相结合,一味模仿国外以大片草地而无遮荫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水与绿的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自然美是滨水地段的主要美学特征,应该设法营造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持岸线的纯自然性,从而给人以回归大自然原始美的感觉,这是滨水地段绿化的首要意义。滨水地段的绿化布置相对于水的位置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从近水的滩地到堤岸护坡、堤顶,再到水岸空间的,从水中到岸上,从堤内到堤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4.1近水的滩地上种植地方性耐水植物

这样的滩地在丰水期被淹没,但大部分时间露出水面。要依据水生植物适应水深的情况,配植选种多样水生植物,使其与两侧河滨绿地的乔木、灌木景观形成呼应,重构水生植物、鱼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营造丰富水景景观,形成类似天然的湿地生态环境。

4.2在护坡上种草

在现有的护坡上砌筑混凝土框架,在框架内填土、种草,是结合堤岸防洪、并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改造的较好办法。对于比较适宜种植的护坡,可进行多种植物的组合搭配,可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堤岸上面及堤岸以外的步行空间应以高大乔木为主,为步行和活动提供足够的硬地面积,同时也提供足够的树荫面积,又能保证视线的通透。

4.3 远离水岸的空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处理成大面积的绿地但要避免一览无余的绿地,也要避免过密的树木遮挡视线。沿水绿化带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净化水体,在沿江栽植大面积绿化有助于提高自然的渗滤净化能力,减缓污染土壤对水体的威胁。大范围连续的、多层次的河道水系绿化和水系水质的提高也为鸟类和水生动物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和容量,从而更加提高滨水地段的自然活力和生机,使水环境更具吸引力,也增强了不同滨水地段的地方特色和景观个性,而同一地区恰当的物种选择又可分明地展示出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

5保持河道的曲直美感

河道的堤防取向要尽量与河道特点相融合,最常见的工程是将河道拓宽,清淤整治,裁弯取直,以便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减少水流对凹岸的冲刷,从而达到抵御洪水的目的。然而,从与城市景观融合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无论设计的多么完美,总是会过多过少的影响河道的观赏价值。为了保留河道的观赏价值,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尽可能保证河道的曲直美感。例如:沿河应尽可能布置一些蓄水湖、池,在河道拐弯急刷的河段,将凸岸段堤防后移,不必强求等宽,或利用水流的分与合,形成河心小岛,做到河流水系曲折变化,有聚有散。堤防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在保证城市主要地段的防洪安全前提下,允许局部淹没。做到有防有放。

6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水利建设应该有着更高的追求目标,应在确保防洪安全情况下,加强景观生态环境建设。在建设中,要从河道建设,防护堤建设、行洪断面建设人手。一方面做好滩地绿化、堤岸照明等措施,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要以城区现有的防洪工程为基础.综合加固.提高河堤防洪标准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