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7:44
导语:在农业科普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首先,农业科普图书既要求作者有很深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积淀,又要求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把实用的生产技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第二,农业科普创作对农业科学相关内容的把握要十分准确,语言上又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习惯。但由于农业科普图书往往销量抵不上一些传记、经济类图书或者小说之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进行农业科普创作的积极性;第三,编辑队伍素质不高。农业科普图书的出版除了要求编辑具备基本的编校技能、强烈的市场意识、发现和培养作者的能力外,还要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然而,目前很多参与农业科普出版活动的编辑,其综合素质并不能适应新时代科普出版的要求。
(二)选题面窄,种类不丰富
农业科普图书应以适合农民口味、贴近农民生活实际为标准。目前,农村读者急需的选题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它是当今农村科普的主要内容。农民购买这类图书就是希望从中获得能科学致富的信息;农业基本经济知识,当前涉及农村经济领域方面的图书还较欠缺,农村科普图书应增加价值规律、生产、销售等基本的市场经济知识,特别是农民生产时需要的最新生产信息,帮助农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基本法律常识,目前法律的普及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及基本的法律常识也是农业科普出版应增加的选题;生态环保意识,我国农民的环保意识还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农村还较为普遍,农业科普图书还应增加引导人们用科学精神去改造生活、改造落后环境等内容。当前,农业科技类图书的大量出版适应了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但是却忽视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
(三)选题重复,定位不准,缺乏创新
当前,农业科普图书选题重复较多,内容上多停留在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介绍,滞后于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忽略了科学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群众很难及时读到优秀的农业科普作品。同时存在互相抄袭、胡乱拼凑、知识老化等现象,创新内容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科普图书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对读者进行细化、对市场进行细分,了解读者的需要,明确自身优势,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然而,相当数量的农业科普图书在叙述和表达上较为生硬及厚重,失去了应有的通俗性、趣味性,很难为读者所接受,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普市场的培育和开拓。
(四)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
我国大多数出版社多是请农业专家和教授编写农业科普图书,大部分农业图书编辑在策划选题时通常是通过网络、期刊、报纸等媒介来寻找信息,而不是通过到农村与读者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来获取信息,很多编辑对农村发展调研不多,对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需求了解较少,导致选题和图书内容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图书生产者与图书消费者出现出版信息脱节的现象。此外,有些出版社是受近几年“三农”图书市场快速膨胀的吸引才开始出版农业图书的,缺乏农业图书选题策划、组织编辑及出版经验,对图书质量把握不准,难以满足农村读者的要求。
(五)出版发行模式单一,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农业科普图书的发行模式仍以新华书店为主,而且新华书店发行工作一般只能做到县一级。按照新华书店的发行模式,图书从出版社到读者手中需要的时间长且环节多,影响了图书的流通速度。而且,正因为流通环节多,从读者到出版社的信息反馈也难以做到及时和准确,不利于科普图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虽然网上销售、直销等非店铺销售处于发展中,但在当今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店铺销售仍将是图书销售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对于地域分散、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农村图书发行网点的覆盖面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科普图书供需脱节,农民买书极为不便。所以,在关注科普作者的培养和科普图书本身质量的同时,科普图书的发行模式也应紧跟时代,推陈出新。另外,科普图书的经济效益往往不高,出版社往往不愿意花太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宣传和其他方式的营销。
(六)农村图书市场庞大但不成熟
首先,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文化氛围不浓,农民的生产生活更多还是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没有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习惯,农民很少主动购书读书。其次,从阅读心理探究,较之看电视和接触多媒体相比,读书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处理方式,属于更深度的阅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对读书学习存在畏难心理,他们对自己能够通过看书来解决现实问题没有信心,自然也很少会购书读书。
二、解决农业科普图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努力打造科普人才队伍
培养专业的农业科普创作人才是解决农业科普作者缺乏问题的根本途径,应加大吸收与培养力度,可以在高校中发现和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从事农业科普创作。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以明确科普著作是科技成果的一部分,在有关职称评定中,应明确科普图书与学术专著、科研论文享有同等地位。对于科普编辑而言,应明确工作要求:首先,要更新农业科普观念及出版观念,勇于创新。其次,应适时补充农业科学知识,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第三,还要树立市场意识,拓展工作职能。
(二)针对不同内容的题材选用恰
当的表达方式对于农业实用技术类,要以实用性、可操作性、多引入实例为基本特征,所介绍的知识与方法应切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能回答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农业基本经济知识类,要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和形象生动的实例帮助农民了解市场经济规律,找到市场缺口,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基本法律常识类,应避免采用生硬的分条罗列的形式,避免出现难懂的法律名词,注重实例和图片说明;对于生态环保意识类,在举例时应侧重找一些与农村生活、生产相贴近的例子,使广大农民读者切身感觉到科技只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要慎重考虑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否则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迅速找准自身定位
农业科普图书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明确了定位,才能求得发展。一方面要注意读者定位。只有拥有了读者,农业科普图书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意义,农业科普的效果才得以实现。读者既是农业科普图书的消费者,是农业科普图书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农业科普效果的反馈者。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市场定位。农业科普图书的市场定位应考虑读者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还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及行业状况分析。
(四)强化科普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农业科普图书是“三农”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出版受广大读者欢迎的精品农业科普图书,就必须做到选题要贴近不同地域农民的生产实际、编写要贴近农民文化水平、定价要贴近农村经济实际,即出版科普书籍要体现农民“用得上,看得懂,买得起”的原则。
(五)积极创新选题的思路
对于科普图书而言,内容的先进性是第一位的,介绍陈旧知识的科普图书是没有市场的。这就需要从科学内容、出版思路、装帧设计等方面不断地为农业科普图书注入创新元素。为此,应根据新生代农民的需要积极拓宽选题的覆盖面,丰富选题的类型;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读者需求的变化,应及时策划出版一批介绍新成果、新观点、新构想、新操作规程的图书,以保证用最新的知识占领市场,服务农民;对于有市场潜力的好选题应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开发,以使其效益最大化。另外,科普图书还可以与影视专业合作,将一些优秀的科普影视节目制作成科普图书,使优秀的科普影视作品能够以图书的形式广为流传。
(六)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发行
英文名称:Plant Fiber Sciences in China
主管单位: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3532
国内刊号:43-1360/S
邮发代号:42-28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发展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手段,也是学会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近年来,市、县两级学会把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作为主要任务。积极组织会员参加以渭南市委、市政府名义进行通报表彰的两年一届 “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及学术成果评选”活动,仅去年就获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及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45篇,占获奖总数的22.7%以上。市、县一些学会还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论文评选,举办学术讲座。如:市数学学会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市珠心算协会组织的珠心算竞赛、市气象学会组织的行业优秀论文评选、市医学会邀请专家做的学术报告,临渭区医学会、蒲城县中医药学会每年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的学术交流活动等。
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学科人才和智力优势,围绕区域发展,行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及经济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市、县两级学会组织会员积极参加市科协每年围绕一个主题组织的科技调研活动,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积极向市科协创办的《渭南市科技工作者建议》内部刊物投稿,目前已收到各学会及会员报送建议10余篇,刊发4篇,其中市老科协报送的《关于我市农业科技水平状况的调查报告》、市种子管理站高级农艺师史友明报送的《渭南市蔬菜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分别受到市委副书记王晓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勇格的肯定并批示。华县水利学会、老科协分别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了《关于对河堤修复方式的建议》、《全县养鸡现状的调查》等调研报告,受到了县委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科学普及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市、县两级学会积极贯彻《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仅在“科技之春”宣传月、全国科普日、科协会员日等法定或固定的活动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而且结合学会所挂靠单位业务,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向公众展示创新成果,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市水利学会制定了《渭南市节水灌溉“十二五”规划》等,市农机学会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硬茬播种等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市营养学会举办了“营养进万家”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对全市野生动物驯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市消防协会承接了消防支队消防产品质量鉴定和培训等职能,市焊接学会承担了陕西省国资委系统焊工比赛、陕西青工大赛焊工集训工作;韩城市植物核能8280研究会研制的植物核能8280制剂使小麦、玉米、花椒、苹果等增产15%以上,澄城县林学会在全县推广核桃栽植技术10万亩,华阴市应用法律学会编印了法律知识问答,白水县果业学会编印了近二十万字《渭北旱塬现代苹果生产技术问答》等。
英文名称:Heilongjiang Meteorology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252X
国内刊号:23-1019/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一、认真实施《科普法》,结合区情积极推进科普宣传工作。
科普宣传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公益性很强的工作。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为载体,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向公众宣传生态环保、海洋经济、智慧城市等科普知识。重点面向青少年、社区居民普及化工知识,开展“青少年、社区居民进大型化工企业”等活动,让他们感知化工;组织公众参观污染源监控系统、公安视频监控平台、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城管平台等信息系统或平台,普网工程把智慧城市知识列入重要内容;邀请专家开展海洋经济、智慧城市等专题讲座。
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都要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实效明显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科普宣传能力。
一是全区所有镇、街道、村、社区完成“站、栏、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建设任务;50%以上企业科协要在各自企业内建立“一所、一廊、一刊”(科技人员活动场所、科普画廊、科普刊物)。
二是全区所有村、社区科普画廊有专人负责设施维护和内容更新,展示内容至少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三是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都要建立培训队伍,开展对“五大人群”的素质培训。
四是科普短信平台向全区机关公务员、农业种养殖大户、企业科技人员、科普志愿者等3000余人每周一条发送科普短信,并不断充实内容,改进形式。
五是开展“科普宣传进社区LED”,将在招宝山街道40个社区LED每周一次科普信息,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增加频次和内容。
六是编印《生态环境科普知识》、《2011—2012年区青少年优秀科普征文集》、《2011—2012年度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等科普宣传资料,为全区所有村、社区免费订阅《科普报》。
三、充分发挥各类传媒的重要作用,营造科普宣传的浓厚氛围。
《今日》“科普视窗”专栏要加大科技科普宣传力度,在全国“防震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开辟专版,传播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
电台要在重要时段安排播出一定比例的科普节目和科普公益广告。
电视台“科技探秘”专栏以及深度10分等栏目加强科普宣传。区科协将联合电视台制作科普宣传片,全面反映我区近年来省级科普示范区的创建情况。
新闻网安排专栏报道科普动态,宣传科普知识。
四、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和作用发挥,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
一是开展“优秀科普教育基地”评选,设置参评条件、评选办法和奖励措施,一改以往“人人有奖”,变“普惠制”为“推优制”。
二是区科协将面向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推出科普游一号线(参观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游二号线(参观农村科普教育基地),起到引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科普教育基地“走出去”,区科协将组织海防馆、邦博物馆、图书馆联合开展“流动博物馆、图书分馆进企业”活动,全年组织4次以上,提高科普教育的受众率。
三是发挥院士风采馆作用,2013年将把院士风采馆搬迁到邦博物馆。
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扩大科普宣传的社会影响。
1、主题科普活动。区科协牵头组织“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科普资料发放、科普图板展示、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示范基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各学会、协会要利用地球日、能源日、环境日、气象日、人口日、戒烟日、诺贝尔科学奖公布日等时机,开展主题科普宣传。
2、科普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类科普知识巡回讲座。
关键词: 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网络平台系统; 服务机构; 服务内容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24-02
一、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科技文献是记录科研成就或知识的载体,从形式上表现为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标准与计量文献、工艺与技术方法文献、声像资料以及网络多媒体数字化信息等。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就是通过对科技文献的搜集、整理、传播来及时为用户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建设陕西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就是要将传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业务和现代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结合起来,以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中心信息服务机构和陕西省图书馆为中心公共图书馆服务机构,以已有的文献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运用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的手段对文献信息进行归类和重组,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围绕文献资源进行集成揭示,发现和挖掘其中知识内涵与知识关联,提供科技文献资源的专题服务和增值服务,并对不同服务对象采用不同信息服务方式的方案,针对不同用户的特点,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分析、筛选、整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对陕西省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推动。陕西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成果促进转化推广服务、科学技术普及宣传服务,并为高新技术企业搭建高新技术研究转化服务平台,为科研机构研究新技术、新科研成果推广提供新途径,不断的促进陕西省的科技创新事业。
二、陕西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一)专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以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中心,将全省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联结起来,建成陕西省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网络系统。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陕西省科技文献资源平台、科技数据平台的建设,已建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西安镜像站、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系统(SNSTL)、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陕西省主导产业科技情报服务平台(SNSTI)和维普、万方、同方三大数据资源镜像系统,引进GPD全球产品样本数据库和DIALOG、STN国际联机检索系统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国防科工委联机检索系统。同时拥有八国两组织专利说明书全文、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8000多万册(件)中外文检索刊物、科技报告、各类年鉴等丰富的科技文献资源,为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信息和情报服务,重点面向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
(二)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陕西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11个,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建有电子科技阅览室、古籍文献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陕西省图书馆作为全省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是陕西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拥有馆藏纸质文献、馆藏数字资源、特色数据库、省情文献等文献资源,形成了以陕西地方文献、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新兴学科为主体的涵盖各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藏书体系。截至2008年底,馆藏纸质文献量累计达315万册(件),馆藏数字资源主要包括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中外文专利数据库、中国标准文献数据等数字资源。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印刷型(纸质)文献,特别是图书、杂志和报纸的采集、整理、收藏与借阅服务,面向社会各个阶层,为各种人群提供服务[1]。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主要是专业学科文献、各种特色文献、教学与科研参考文献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中外优秀书刊。但是,高校图书馆主要根据学校教学需要,侧重采集、收藏、建设与本校教学、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文献资源及各种特色文献,馆际协作较少,重复建设和购买多,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员工,对社会相对比较封闭[2]。陕西省医院图书馆主要是为医院的医学科技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科技人员通过查阅医学文献信息,获得最新的医学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多数图书馆规模小,文献品种少,文献类型不丰富,文献载体多以印刷型文献为主,数据库种类(尤其外文数据库)少。同时,只有个别医院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3]。
(三)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络系统
陕西省由各级政府建立的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创业发展提权交易、融资担保、创业孵化、科技转化、项目策划、质量控制等咨询类机构已初步形成体系,仅省市、区县已建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已达50余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鼓励并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优先支持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重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试,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高附加值、节能降耗、有利环境保护以及产品出口的各类项目。高新区企业孵化器和各类科研中试基地正在发挥孵化作用,各类项目评估、分析测试、专利、律师事务等机构正在发挥公共性科技服务作用。
(四)西安科技大市场
西安科技大市场由“一网一厅一系统”构成。“一网”是指科技资源信息网,汇集了西安高校院所、军工单位、科技企业、服务机构在人才、设备、技术、成果、资金等方面的科技资源,是重要的科技资源信息交流平台。“一厅”是指科技大市场服务大厅,位于高新区都市之门B座二层,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成果展示、项目、科技服务等功能区域,提供各类创新。科技大市场以大厅为载体,以网络服务体系为支撑,“一系统”是指技术信息和在线交易系统,把有形平台与社会市场体系结合起来,通过服务大厅、门户网站和800热线等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落实和合作交流。
(五)“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建成不同层次的,具备宽带、高速、大容量、多媒体等特点的农业信息系统,结合科技扶贫网、星火计划网、农业专家大院等,建立起覆盖全省、联通省内外、国内外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科技信息的网上用户,培植一批科技信息化示范村;建成一批先进实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业关键性、基础性和商业性数据库,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蔬菜、果品、畜禽及中草药等高效经济领域内的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示范区。
三、陕西省科技信息服务内容
(一)科技文献咨询服务
通过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提供各类中外文期刊、中外文会议论文、中外文学位论文、中外文专利成果、中国国家标准、计量检定规程库、国外科技报告、国外标准等各类科技文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发现手段在产业门户网站、海量科技文献数据库中采集、挖掘产业导向政策、产业前沿技术、产业聚焦问题、产业发展专利论文,整理分析后自动形成简报摘要,主动推送给用户。通过对某一产业的相关技术在一定时间段内相关文献主题词或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变化规律,勾画出该学科技术趋势变化曲线,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揭示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动向。根据用户需求,依托海量中外文科技文献资源和互联网信息资源,借助情报加工分析软件,通过专业的专家咨询服务团队的调研、分析,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咨询分析服务,包括:专题资料收集、专题信息咨询分析、事实查询、文献综述等服务。
(二)科技成果促进转化推广服务
支持和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以及个人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建立技术贸易机构,设置技术市场、流动技术市场,搭建一个专业、规范、全面的推广交易平台,为专利成果持有人提供展示、咨询、交易的全方位服务,为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创造最便捷、最畅通、最高效的交易环境。广泛开展技术交易会、招标会、洽谈会、信息会、科技集市,组织不同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通过对全省科技成果的审查登记、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果公告及科技奖励、科技成果档案的管理和统计分析,积极推进全省科技成果交易及转化。应通过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将科技成果应用范围、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信息提供给产业部门,加快科技成果信息交换的速度,实现科研院所与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提供和技术需求结合的良性循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4]。
(三)企业科技服务
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创业发展提权交易、融资担保、创业孵化、科技转化、项目策划、质量控制等咨询类机构已初步形成体系,其中孵化基地可提供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办公场地、商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拥有完善的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平台,可提供办公、会议、信息服务、培训、企业咨询、成果推广,科技计划项目咨询、包装、申报,国际合作交流等系列服务。
(四)科学技术普及宣传服务
面向广大农民,服务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科普视频、农技协、农村科普基地等科普设施,组织农业专家、乡土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医疗及生活保健科普讲座,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打造科普惠农平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在广大农村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陕西省科技信息服务不足与建议
(一)科技平台系统的整合协作
各级各类型科技平台系统由于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的驱动力,因此表现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和衷共济的力量。事实上,国内各省市的平台因行政命令一时兴起,重复建设严重,过后的维护、发展、资源更新比较慢[5]。各级各类型科技平台系统通过数据资源的研究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分工协作的理念,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跨区域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统筹规划,集成多种科技服务功能,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以满足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6]。
(二)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功能的一体化
传统的科技文献资料主要依靠纸质文献向读者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等,现在网络环境下除了为读者提供最直观和最直接的全文信息浏览,数据文献下载,信息传递和专门的信息咨询,信息、发送、网页制作等网络项目服务。这种文献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信息服务,使得科技文献能为广人读者提供多渠道,深层次,全方化的信息化服务。要强化网络和信息服务意识并把传统的文献服务提高到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高度。科技服务部门组建适合本地特色的专家网,组织专家对行业发展及信息服务方向提供指导,不断提高本单位的人员素质,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检索、竞争情报、数据平台维护知识培训特别是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7]。
(三)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长效发展
鉴于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和社会效益,陕西省各级相关部门应对各类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稳定、持续的投资,实现科技信息服务长期发展的机制和实施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有独创性和革新性的新事业,以期逐步扩大参与机构,巩固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静.陕西省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陕西省59个公共图书馆的实地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7(2):97-99.
[2] 周应萍.陕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1):5-7.
[3] 张晓文,王秉康,刘红鹰,等.陕西省医院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63-65.
[4] 唐淑香,李丽.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信息服务[J].云南科技管理,2006(3):59-60.
[5] 李宏.地方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向导,2011(6):368-369.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门公选课,除了涵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外,还要紧跟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技术和发展动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关注社会环保热点问题,大幅度增加国际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最新的动态与进展,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每节课引导性的部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可结合美国大使馆PM2.5事件讲授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知识;结合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件讲授核污染的防治;结合“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讲授生态农业技术等。这样,不仅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一般知识,又能使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结合实际情况,避免流于课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入思考。另外,针对现在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习惯,提供若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网站如“生态环境网”、“低碳网”等供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不齐的状况,公选课应侧重于普及知识方面,但要避免讲授的知识表面化与科普化倾向,以免挫伤部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每节课都要有一些较为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期望。
二、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讲授大气对流对污染的影响时,点燃一支香烟,置于带有隔板的倒置烧杯中,直接观察大气颗粒物在烧杯内的运动过程,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大量增加图片内容,每页课件均以大尺寸具有视觉冲击性的图片展示,对应文字相对减少,留给充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图片信息。同时,利用课间休息给学生观看5~10分钟视频,让学生对视频中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对环保问题出现的根源、过程、危害等发表看法。在学生对问题有了充分认识后,老师可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课本理论知识内容“活”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选修公选课的学生作业和学校活动较多,往往会出现“下课抛脑后,上课想不起”的学习状态。每次课结束后留下1道拓展题,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时间提问,学生共同回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前提问也可以促使学生上课专心,课后能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三、结合课外实践,增强感性认识
公选课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体系,也要与实践充分结合。公选课面向多个学院多种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对应专业实践的支撑,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偏于理论,完全没有课程内容所对应的感性体会,常会出现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仍难以真正掌握的情况。如讲授水体污染时涉及的各种水质指标是怎么测出的?城市交通中的噪音主观感觉和测定的声音分贝数之间是怎样对应的?对此,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一些污染河流和交通道路,学生自愿报名,利用周末时间携带若干简易仪器到现场进行观察测定,这明显增强了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近年来,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一直进行着此种“微型实践”,这种实践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选修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当今大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展一些公选课的“微型实践”可以达到进一步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和实现创新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过去一直采取期末论文考核方式,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不爱思考,不重视能力培养,上课不听,下课不看,有些学生在网上下载文章应付,极易出现抄袭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改中试行了多种形式并存的考核,即课堂考勤(占10-20%)、随堂快速测验(占20-40%)、课程论文(40-60%)。课堂考勤采用签到和提问两种形式,签到保证课堂考勤的连续性和公正性,而点名提问可防止代签现象。随堂快速测验主要目的是强化巩固学生对当堂理论的掌握,一般放在当堂课程教学结束时,时间10分钟,题量控制在10个以内,题型由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等组成,避免学生觉得作业过多而产生抵触心理。在课程论文方面,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一半时,即鼓励学生开始写作课程论文,主题可以选择课堂上讨论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通过更多和外院外专业的同学交流,为课程论文寻找多方面的观点和素材。另外,提倡学生结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论文写作。课程论文一方面严格控制字数,一般情况下控制在3000字以内,其目的是防止学生东拼西凑四处抄袭。另一方面,提高课程论文主题的选择标准,要求学生必须从自身感受出发,结合当前存在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小”问题,展开讨论,谈出观点。这样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课程论文的质量,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查资料,动脑构思形成观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实施这些新的考核方式后,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觉得自己环保知识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一、以先进理念引领创新发展
我校以“制”为活动载体,以“创”为主导思想、以“精”为具体要求,在三至六年级,整合综合实践学科资源,创新制作室编制了《模型加工教程》和《电子DIY》教材,各年级设定了相应的目标和操作要求,在每周星期三下午向全校学生开放并进行课外活动;以“快乐・经典・健康・创造”为活动主线,外延活动时间,外展活动空间,外显活动特色。
我校作为科技创新特色学校,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五步曲”教育理念,即提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做出来、存下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意动手、动口、动笔、动脑、动心“五动”M行快乐创造,并积极实施,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保护与拓展,降低各级各类科技活动的“门槛”,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校的科技活动中来。
二、以特色活动促成创新意识
在开展科普活动中,我校在“实”上下功夫,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使科普工作逐步在校园形成多样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格局。组织开展传统的校园科普艺术节,面向全体学生,承担了“科普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其组织形式与成果展示获得了上级相关部门的肯定和其他学校的高度赞赏;积极开展城乡校际联动、科技实践活动等,促进了区域交流。
我校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创新教育理事会会长谭老师来校进行专业的辅导和培训;长期聘请“民间发明王”周老师担任我校校外科技辅导员,集中进行发明创新的方法与途径辅导,进行制作与创新现场的指导。成果也是多线开花结果。五年级孩子入选湖南省长沙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几年来,荣获国际发明奖项的同学达十余人次,在省、市、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也是成绩显著。
三、以学科渗透契入创新文化
我校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探索出“环境陶冶,学科渗透、活动深化”的基本实施途径和方法。
环境陶冶。学校除保障常规的科技活动支出外,还以“早莺乡村少年宫”作为科技活动基地,充分利用科技制作室、科技长廊、计算机室、实验室、DIY制作室和科技宣传画廊,使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有固定的场所;除了传统的校园科普艺术节,平时结合有关节日,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普及科技知识,营造浓厚的科学创新气氛。
学科渗透。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借助学科课程进行教育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结合点粗略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材中有关科技发明以及改进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知识,主要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第二类是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知识,让学生对中国甚至外国科学发展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进而掌握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第三类是教材中有关科学家生平事迹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推进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活动深化。我们主要开展五种活动。一是机床加工、学具制作等实际操作,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二是科普童话、科技小论文的撰写,传播科技知识;三是开展对浏阳河水质、课桌文化等的调查研究,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开设“小鲁班”“电子DIY”等社团,提高学生科技意识和兴趣;五是开展“家校通”“亲子制作”等拓展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四、以能力拓展外延创新阵地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关爱,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我校“早莺乡村少年宫”是长沙市首批乡村少年宫示范点之一,我校在乡村少年宫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七五五”模式,初步解决了当前乡村少年宫建设在阵地、队伍、活动、制度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获得了其他省市兄弟学校的推崇。
我校乡村少年宫整合校园资源,开展了“水墨天地”“小鲁班”“葫芦丝”“银球阁”等十几种创新活动,开放了音乐室、制作室、美术室、乒乓球馆等“九室一馆”,活动内容包括了五大类二十余个项目,在校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实现了“三大延伸”:空间上从学校向农村社区延伸,时间上从课内外活动向节假日延伸,活动内容由过去注重文体活动向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在建设与活动开展中,我们以学生得益为本,强化乡村少年宫的各种育人着力点,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011年中版第4期P29《红吻》中栏第一行“说着交给我一串名晃晃的钥匙”系“说着交给我一串明晃晃的钥匙”之误。
P36《导演系增设官员班的论证》倒数第二段末行“这是一个两全齐美的事情”系“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之误。
夏维周(吉林)
・面谭・
小时候我们常做游戏“找呀找呀找朋友”,感觉挺好玩的。现如今经销商也在找人,但找的不是朋友,是客户,并且已经找到了医院的产房外。经销商们“狂轰滥炸”式的推销让人感觉耳边一点也不清静,而且他们的“强卖”行为甚至剥夺了顾客比较、选择的权利。其实又何止是产房,这样的场景可谓无处不在。
“我”在这场“买卖灾难”中非常无助,也只能希望这些商家经销的奶粉里没有三聚氰胺,钙片里没有添加剂,尿不湿不是三无产品,婴儿床不是一用就散架的劣质品,包办酒席的没有使用地沟油……
(读2011年4月[中]封面《喜人与烦人》)
魏玉生(四川)
・感悟・
杂文是要追求美即艺术性的,对之持否定态度者恐怕极其罕见。梅桑榆先生的观点虽正确却无新意。有些杂文看上去很美,却极不新鲜。笔者以为,当下的杂文更应该追求“新”,即每篇杂文中,都要有一些新奇的、陌生的东西,或新视角、新观念,或新信息、新知识,或新形式、新手法……《南方周未》的评论、韩寒的博客之所以为读者喜爱,原因多半即在此。人是最“喜新厌旧”的动物。西湖虽美,天天逛也会审美疲劳;穷山沟虽陋,偶尔一去,或许能让脑细胞亢奋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比“美”更重要。
(读2011年4月[中]《把杂文写得“美”一点儿》)
常苏英(山西)
现如今,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旺盛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教育主管部门大多并不理会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也不愿寻求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乐于用表面文章换取政绩,以权力充实自己的腰包。这其中一招便是充当给学校和教师“贴标签”的角色,不同的标签对应着不同的地位和待遇,所以“贴与被贴”的双方都能得到实惠。其实学校本该是最没有等级意识的地方,可时至今日,这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如此环境下,孩子自然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他们那张纯真的笑脸早已被“优秀”、“中等”或“问题”的标签所取代。
(读2011年4月[中]《标签国的教育》)
汪跃峰(安徽)
您好!
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自费订阅《杂文选刊》已经有十六年了。我本是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教学之余,经常写一些农业科普文章。自从订阅了贵刊,看的时间长了,也学着写了些其他体裁的文章,竟也小有收获,真是意想不到。这还多亏了《杂文选刊》,使我拓展了视野,丰富了业余生活;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理性地看待事情,更好地面对生活。
另,贵刊2011年中旬版第4期中《辞宴书》和《厚积薄发呼之欲出――读〈辞宴书〉》两文之间有些出入。贾平凹一文的末尾注明是“原载1998年1月2日《宝鸡日报・西部周末》”,而刘成信先生一文的最后一段却说“此文创作于1996年,迄今已过去了……”有点不解:一是贾先生到底是哪一年创作的此文?是否创作和发表不在同一年(1996年写成,1998年发表)?二是现在是2011年,不管是1996年,还是1998年创作,也不应该“迄今已过去了”,不知是刘先生计算错误,还是这篇评论写的时间在2011年之前?
柴全喜(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