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7:46
导语:在英语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Hutchinson和Waters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在目标情景中有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可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想学知识(Wants)和欠缺知识(Lacks)。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掌握目标情景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做的一切,包括学习者知识、技能、策略和学习动机等。Richards等认为需求分析是决定一个学员或一组学员的语言需求并视情况优先安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同时利用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将学习者的语言需求进行描述和排序。Pratt等认为需求分析是将识别并确认需求的步骤进行排序,并建立优先级别。在这个过程中,步骤排序要使用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Brown将需求分析定义为一个系统的信息采集过程,其中要对确定课程目标的所有主客观信息进行分析,以确保在特定领域内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由此可见,需求分析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需求(needs)、优先(priority)和课程设计(curriculumplanning)。
二、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中的必要性
束定芳等总结需求分析对我国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是:(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立外语课程提供依据;(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理论依据。课程设置是学校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及选择的一系列活动。张绍翔(2001:53-55)、吴也显(2009:2)、Schube(1989:17-18)等认为课程设置是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且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价值观决定和制约。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式。需求分析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找到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某一专业知识水平与他们预期要达到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需求分析指导下的医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对用人单位目标情景分析——明确培养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英语的培养目标,还要体现该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特色。以素质教育和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和医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医学英语人才。
(二)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需求分析理论的核心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需求分析特别是学习需求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动机等,并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的,使他们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起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学习需求分析,重新设置大学医学英语课程,在二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学期开设“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语阅读”两门课程,第四学期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英语翻译”和“实用医学英 语写作”等课程,强化从事目标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
(三)对课堂教学需求分析——突出能力训练,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行动过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更多关于学习者和课堂环境的相关信息,包括学习者感到目前缺乏的能力,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者对课堂教学所有因素的感知及满意度等。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知,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如增加课堂讨论和互动交流,精讲多练,小班授课,团队学习等。在课堂上进行医学语境英语下的实用英语训练,突出专业英语特色,提高学生目标场景下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包括英语在内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实验教材,已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使用。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增强跨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音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来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体,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5.建立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英语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为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使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课程标准在继承原来教学大纲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英语课程的结构
为帮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标准和现行英语教学大纲的关系与异同,现就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作如下比较。
1.课程标准的总体架构更加完整、科学新的课程目标主体内容共有四个部分,并附录了七项具体内容。在第一部分“前言”中,课程标准全面论述了中小学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设计思路。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着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旨在体现英语课程的连续性、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为具体目标。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规定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标准,分别从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级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四部分是关于课程实施的建议,它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体现了课程标准结构的完整性。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功能意念项目表、话题项目表、技能教学参考表以及课堂教学用语和词汇表。与课程标准相比,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虽然也有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内容附录等,但大纲对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没有明确的定位;教学目标与要求部分只有笼统的二级标准(一级为较低标准,二级为较高标准),缺乏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要求和必要的课程弹性要求。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只有短短的几句话,缺乏具体内容目标和可操作的行为描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均没有涉及,更没有具体的内容要求。大纲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提出了几个教育方面的观念,没有可操作层面上的方法建议,更没有教学案例可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大纲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没提出任何建议。大纲的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语言描述使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在使用大纲时感到难以把握,人们往往觉得大纲真正有作用的仅是一个词汇表。
2.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位更全面、准确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英语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英语课程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个性和素质的发展上;英语课程的价值也不仅仅是体现为学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体现为现代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也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技能,而且还要通过语言技能的学习过程来磨砺学习者的意志,陶冶其情操,拓宽其视野,丰富其生活的经历,开发其思维的能力,发展其个性和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价值的描述比大纲中的英语“工具论”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它对英语学科价值的准确定位必将给广大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以全新的视野。
3.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明确、具体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大纲的目标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承续关系是十分清楚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不同之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大纲关注的重点是英语的知识与技能,追求的是学会使用英语这个结果,而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体验;大纲关注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课程标准更强调语言习得和学生的自主发展。二是课程标准将学生情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把“兴趣”、“自信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等个体情感范畴的东西放到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最为突出的地位。学生倾情参与不再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佐料,而是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的教学目标。三是课程标准的叙述方式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在教学中激发、培养和帮助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教导和灌输。
4.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更符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以学生的语言知识、语音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为二级目标,并分九个级别对课程目标进行总体描述。各个级别的描述均以学生能做什么为叙述方式,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要求全面而又具体,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可直接作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测试评估的依据。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只分为两级,一级目标为高中毕业的较低要求,二级目标为较高要求。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教学内容要求是相同的,而只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文字表述比较模糊笼统,大多是原则性的话语,操作性不够强。
5.课程标准规定的语言知识目标有大幅度的提高课程标准对各个级别的英语知识目标按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纳入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其中的知识目标实际上是将大纲中规定的很大一部分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仅就词汇量一项来说就比大纲的要求提高了好几个层次。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毕业需学会使用的词汇是83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词语230个左右,而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增加了近一倍。高中阶段,大纲规定要学会的词汇量是1940个,词组450个,而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八级水平)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增加的词汇有1060个。课程标准对英语语音的要求除了要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外,还增加了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与态度以及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句。课程标准中对功能、话题的系统的目标要求是大纲中所没有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分二、五、八级做出了明确规定,体现了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给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和考试评估人员提供了准确明了的依据。
6.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更具可操作性
(1)教学建议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建议中改变了以往英语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它不再将英语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英语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的不确定性,认识到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能够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应用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新的知识技能观,课程标准超越了以往的知识技能取向,使英语知识技能的获取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真正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即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通过知识技能而构建出个性意义)三者统一起来了。
(2)评价建议追求主体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课程标准认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各个级别的评价应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有效监控。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3)课程标准对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权留出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对教学资源尤其是教材的选择、取舍或调整具有适当的权利是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独创性从而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适合自己学生的内容和活动进行替换,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活动步骤可以进行必要的扩展,对教材的顺序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方法,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及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和适当调整。总之,教材对教师来说不再是金料玉律,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超级秘书网
三、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是由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三个部分的关系不是分割开来分段实施,而是自始至终都在互相影响,相互依存,交叉进行。课程实施是课程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没有实施,课程标准就毫无存在的价值。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核心环节。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并建议和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并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要对“任务型”教学途径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
1.“任务型”教学:“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的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广为采用。“任务型”教学强调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必须有思考过程(thinkingprocess),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如何学会某种语言形式。“任务型”教学所谋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是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中机械地学习语言,获得语言技能,而是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完善其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实现任务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调整情感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t;2.任务类型: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信息差型的任务活动(information-gaptask)、推理差型的任务活动(reasoning-gaptask)和见解差型的任务活动(opinion-gaptask)。三种类型的任务活动的内涵分别是:(1)信息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目的语(要求掌握的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2)推理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知的信息进行推理、概括或演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3)见解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话题辨别和表达个人的情感(爱好、感受或态度等)。
3.“任务型”教学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pre-task(前期活动)、task(中期活动)和post-task(后期活动)。pre-task阶段又分description(解说任务)和preparation(准备活动)两步,这在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description是指教师向学生讲解任务情境,展示任务。preparation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自己(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进行有关准备。这一步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指导,如给出例子或做一些示范,目的是帮助学生排除完成任务的障碍。task阶段即完成任务阶段,一般是由学生个人完成。post-task是学生根据要求通过各种语言活动(说、写、读、做、扮演角色等)展示所完成的任务。
4.“任务型”教学案例:案例1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介绍自己的英语单词,利用表格介绍自己。适合级别:3级教学过程:1.教师事先准备小卡片(表格)、大卡片(表格)。活动时每人一个小卡片、每小组一个大卡片。2.把单词school、Korean、Chinese、reading、singing、dancing、football、music、watchingTV、number(one~twenty)分别写在一个小卡片上,做成若干套。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3.借助表格向学生呈现上述单词。要求学生做到:(1)根据表格要求填写自己的情况;(2)根据填写内容能说出自己的情况。4.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个人发一个小卡片(表格),每个组发一套单词卡片。要求学生借助单词卡片填写表格,并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情况。
5.各小组在组内把介绍情况的部分内容统计出来,填写在大卡片上。6.在黑板上设计一个大的情况统计表。通过问答形式汇总各小组学生情况。评述: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和统计,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锻炼口头、书面交流能力。案例2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利用平面图介绍自己学校的各种场所。适合级别:1~2级教学过程:1.教师事先根据本学校各个场所的位置画一幅平面图(简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把平面图复印若干份(活动时每小组一份)。2.把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room、musicroom、multimediaroom、library、languagelab做成2cm×3cm的小卡片(若干套)。活动时每小组发一套。3.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上述单词。要求学生做到:(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场所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4.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卡贴在平面图上。5.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贴好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出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6.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队),并在黑板上贴三幅平面图。给每个大组再发一套单词卡片,每个大组派两个人到前面,把卡片贴到平面图上。首先完成且贴得正确的大组获胜。
7.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如:Thisistheplayground.)。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的其它词语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issmall,butIlikeit.
【关键词】中学生;兴趣培养
对于农村中学的英语老师来说,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学生对英语这门新学科的感知和认识不清楚,以致于学习兴趣往往受到学生个性和老师的组织教学形式的影响。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水平各不相同,尤其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低,常用词汇量不大,这就增加了农村中学英语老师的教学难度。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应采取综合措施,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老师的语言亲和力,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等等,都不失为比较有效的途径。
1.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
自信心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信念,是成就一切事情的前提。学习英语也不例外,对于农村中学刚进入初中十一、二岁的学生来讲,英语是一个新事物,童心未泯的孩子们也一定对这门新的语言课充满了好奇,而正是因为这种好奇心,使得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但是正处于这种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清晰认识的能力还不具备,作为老师应首当其冲地站出来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旦遇到困难,他们的自信心会容易受到很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1把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新教学理念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马虎,得认真观察学生的情况,对他们的点点进步加以肯定,让学生们尤其是表现得不如别人好的学生觉得老师是关心自己的,别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能。
1.2及时多表扬,初中英语老师也别吝惜几句赞美的话,初中的学生们大部分都喜欢受到表扬。中国有句谚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扬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及求知欲望,同时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即使学生真的做得不好,老师都不要严厉的责怪、批评,而应鼓励他们。一旦学生做好时,就及时表扬。
2.采用灵活多样的英语趣味教学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个性较活泼,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太单一、固定、死板,应该灵活多样。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英语,老师应该采用些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2.1音乐激趣。在现行的初中教材中都有一些简单的英语歌,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美妙的音乐之余,也感受到英语之美,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比如学生们刚接触英语后不久,就有一首“Goodmorningtoyou”,在学生还没有学习英标之前,要口头说这几句日常用语,可能较困难,而作为歌词,同学们就容易掌握。
2.2游戏激趣。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很受同学的欢迎,这也是大多数英语老师常用的方法。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并由被动接受转为开动脑筋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到了初二单词就起来越多,最令学生们头痛的是记不准单词。比如,在学习人体各器官时,教师们就可以做“touch”的游戏,本人就试验过,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兴致很高,都希望被叫到讲台上表演,效果确实很不错。
2.3实物激趣。刚学习英语不久,大多数学生都对这门新语言较感兴趣,老师应在这个阶段训练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在学习与学习有关的用品时,知道了课本是textbook后,老师就问Whatelsearethereinyourschoolbag?etc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单词,甚至有的同学连老师用的句型结构都能记住。
一、新教程的优越性:
1、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譬如,“a bit of”这个短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59课上才正式学习,而编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72课的Workbook上提前导入了,体现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的超前引入规则。类似的,还有“sad”一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84课就出现了,而该词却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7课,才正式学习。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3页第三段引入“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这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95页第6题,再次呈现“Work comes first”这一短语,进行复习巩固,体现其反复呈现的思想。
2、新教材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培养,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应用,加大英语口语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特点尤突出。课文对话旨在构建生生交际的形式,提供语言会话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1课,Part1要求学生看图介绍各个单位的方位,Part2是一则针对询问方向内容的简单对话,课文仅仅提供了介绍方位和询问方向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具体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这样设置,不但便于学生进行自主交互式的学习,而且可使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有的放矢的开展异步教学。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 Mid-autumn 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 the 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4、新教材的对话与课文情景创设,更加贴近生活化。旧教材第一册(下)介绍了一种玩具frisby,新教材换成了溜溜球yo-yo。新教材在食品上增加了coke(可口可乐),porridge(粥,稀饭),dumpling(水饺),tofu(豆腐)等新词。另外,新版教材第一册还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片介绍的内容,通过名片的内容可以做多种与职业、地址、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内容的有关练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10单元,则通过一个虚构的摇滚乐队(a Swedish Rock Band)“YESTERDAY”,介绍了音乐、旅行等内容,这适合现在崇尚现代音乐的小歌迷的心理。第5单元,利用有关动物园的话题,操练有关提建议的话题,像“Don’t feed the animals”(请勿投喂动物)、Let’s make it half past nine(让我们定在九点半)等。第12单元,谈论世界和中国各大城市的气温状况。第二册(下)第28单元,把著名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的剧目搬上了教材,实在是别出心裁。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经常接触的情景,真实、实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1.1生源现状
学校的扩招,导致了大学生英文水平的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英语的底子就很差,从而产生了学生英文程度的高低不同,有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对英语学习已经有了畏惧之心,因此,逃课现象十分普遍.
1.2师资现状
目前有很多英语老师在学历上还需要提高,而且也不是语言相关专业出身,传道授业的水平也没有很高.在讲课的时候,只是将课本当中的内容念一遍,对于语法,词汇,应试方法等不能做到很好的传授.许多老师的口语能力也需要提高,因此做到双语教学是不太现实的.有的老师口语还好,但是学生的水平太差,听不懂英语,因此,这种双语教学模式只能就此作罢.如此下来,整个英语课堂中,几乎是英语老师照本宣科,没有办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少学生觉得课堂太死板,没有生气.
1.3教学现状
许多的大学课堂仍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死板的教育模式,课本就是传统的本科课本等等.很多老师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想到哪里说哪里,没有重视启发学生,学生在课堂当中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人.学生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2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个国家之间也展开了综合国力竞争的较量.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加强了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面对这样的环境,英语不仅是沟通的工具,还是提升素养的一种手段.据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文写的,不少的学科都是用英语作为讲课的语言.为了顺应时展的趋势,亟须改变英语教学模式.
2.2促进专业英语教学的需要
大学英语是大学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信息量最大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练的水平,综合能力也会提升.因此,大学英语之所以是基础课程,是因为其是其他专业英语课的根本.大学英语课程涵盖了文科,理科,艺术的全部课程.因此,改革英语教育方法,也是提高教育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
3课程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1教学方式不先进,课堂没有生机
因为每个学校基础设施的不同,有的学校不能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也十分老套.很多教师还是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走出来,还是死板的教学方式.如果可以引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那么,教学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但是很多的大学老师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依旧采用读课本,写板书等教学方式,这样很容易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3.2太重视语法授课,没有很好的培育综合水平
教学大纲当中明确指出了学生要掌握的词汇量,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会背这些单词,却不能做到很好的运用这些词汇,对词汇的变型也不能进行充分地掌握.我们都知道,在英文当中存在很多俚语,而这些俚语正是外国人在日常生活交流当中常用的语言.而英语教学当中却很少有老师涉及这些内容.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应当锻炼浏览水平,然而却没有注意到对其他能力的培养.显然我们的教育模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只是一味的死读书,讲究语法.有的学生对英语语法十分精通,但是却不会造句子,也不会和外国人交流.
3.3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传统的授课模式的弊端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主要是以讲为主,而学生主要是听,记笔记,听课就是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是机械式的学习,也不再动脑子.被动的学习知识,不去想老师传授的是否正确.有的学生说起语法来头头是道,但是却学的是哑巴英语,只会做题,不会交流.
3.4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一样,不可以一概而论
高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因此教育程度呈现很大的差别.来自农村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来说会差一些.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帮助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克服这些问题,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成绩.大学英语主要是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比较适应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时期,老师通常是针对整篇文章和语法进行讲解,但是到了大学,这些东西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要学会自学还是比较困难的.对学生来讲,在学习上不但要有自觉性,还要有灵活性.老师也要不断摸索科学的方法来评价教学质量.以此作为学习的风向标,引导学生改变自身的学习策略,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英语成绩和实践水平.
4英语教学中的初探
4.1教学内容的初探
为了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英语老师必须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进行改编.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将一些陈旧的知识删除掉,对超纲的内容也给予替换.依照学生是文科生,理科生,或者是艺术生,讲一些专业知识.如果学生是文科生,老师可以在现实教学中增添一些人文方面的尝试,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变高.如果学生是理科生,他们会更喜欢自然科学的知识.若是艺术生,课本要做到通俗易懂,因为艺术生的教育程度都不太高,教材太难不便于理解.不管是什么课本,都要与时俱进,便于学生理解.这才是好的课本.英语教学大纲当中规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量,但是很多的教材也列举出了生词的数量,超纲词汇等等.老师应当指点学生灵活学单词,不要死记硬背,对大纲当中的词汇充分掌握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辅助加入一些常用的单词,对话,综合训练等方式,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单词,单词综合运用的能力也会提高.
4.2教学方法的初探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整改,同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让学生自己形成一套学习英语的方法.教师要记得,无论是安排教案,还是安排课程,都要以学生为主,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只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后续学习就会轻松一些.
4.3考核方式的初探
考试在学习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老师不能很好的利用考试这个手段来激励学生学习.很多学生觉得家长和老师都很看重成绩,但是鉴于平时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在考试当中只得采用作弊的方法.鉴于这种情况,老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三令五申,考试只是检验学习的一种方法,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考试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这种多元化的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竞赛活动,这些成绩占据总分的百分之十.这样综合性的考试方式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及应试能力等等.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强调考试只是评价英语学习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和昨天的自己比,不是和他人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了一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都是不错的成绩.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教学和考试之间的联系,教学是目的,而考试只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5将大学英语改革和赤峰学院学生结合
5.1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新方法以吸引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水平很差,老师就要选择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学习英语充满信心.在教学的时候,最好可以模拟真实的沟通场景,灵活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提起兴趣.老师要让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在课堂当中可以穿插一些笑话,绕口令,让学生通过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习惯来学习语言.在赤峰学院的专业课程当中,教师可以将英语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升专业素养.因此,可以将大学英语改革和学生们的专业课程建设结合起来,最大化的让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发挥功效.
5.2教师自学专业词汇
很多教师的英语知识和词汇只是局限在课本上,对于专业课程,教师的词汇量明显不够用.因此,教师应该自学一些专业的英语词汇,这样在给赤峰学院的学生教学的时候,会更加游刃有余.也利于更好的提高专业教学成绩.当然,大学英语教师们也应该辅修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6结束语
长期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思辨能力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设计思辨能力量具。文秋芳等在借鉴“特尔斐”项目组的双维模型、Paul和Elder的三元模型和林崇德的三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辨能力层级模型。该模型包括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前者是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后者包括与认知有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有关的人格特质(见表1)。笔者认为,相对于以前其他理论模型,该层级模型对思辨能力的阐释更全面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更易于操作。英语演讲不仅是一项实用技能,更是培养英语综合语言能力和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英语演讲不仅考查演讲者的分析、推理、评价等技能,思辨能力中认知水平的评价标准(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正好也适用于评价演讲成功与否,而思辨能力中的情感因素(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更是一个优秀演讲者在讲稿准备和演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要素。
二、《英语演讲》课程设计与讨论
《英语演讲》是一门集口语、写作、阅读和听力基本技能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新课型。思辨能力训练应当成为《英语演讲》课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进行英语演讲和辩论时形成思辨习惯更是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下面,笔者将依据文秋芳的思辨层级模型,详细介绍《英语演讲》课程教学设计并加以讨论。1.课程设计《英语演讲》课程在第三学期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授课18周,每周2学时,总计36学时。授课采取老师讲解为辅、学生操练为主的方式。具体内容见表2。2.讨论从上表可以看出,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中两层级各项指标均纳入到英语演讲理论讲解和实践操练环节中,现做如下讨论。第一,把“思辨能力”作为本课程的显性教学目标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元思辨能力。通过举办思辨能力与英语学习主题讲座,帮助学生明确语言知识与思辨能力之间内在关系。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的语言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够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思辨能力有助于人们运用分析、推理、评价等认知技能,来充分运用语言知识、有效组织语言材料,以促进人际交际、信息传递和思想表达。英语演讲不仅展现学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感等基本语言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知识、思辨能力、语用交际策略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心理认知等多方面的能力。一旦学生明确的英语演讲是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的表达活动,他们将会有意识地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自身的英语演讲技能和思辨能力,以达到提高英语演讲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二,注重分析、推理、评价能力训练和对认知标准的把握,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在理论讲解部分还是实践操练环节,老师结合名人经典演讲、英语电影中的演讲片段、国内外演讲比赛佳作以及学生的值日演讲和即席演讲案例,按照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等标准,从素材收集、选题确定、观点呈现、论证手段、结构层次、语言表达、演讲呈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比如,在分析《葛底斯堡演说》和《我有一个梦》等经典演讲作品时,老师从演讲者所处时代背景入手,帮助学生分析演讲稿的结构、语言、逻辑以及每个论点的论证,以及演讲者非语言技巧的运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逻辑与构想能力。对于大多数演讲作品,老师注重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小组讨论等形式,综合分析、提炼,从开篇布局、观点呈现、例证的引入以及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清演讲者的思路,学习演讲者如何有逻辑性地、严谨地组织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从而在自己的演讲稿撰写和组织中有意识地注意框架的搭建和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同时,在英语演讲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评价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大量有关英语演讲的网站、书籍,给予学生更多的操练时间和空间,以达到锻炼英语演讲技能、培养思辨能力的目的。第三,师生公共参与,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从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不难看出,思辨能力可以通过情感特质表现出来。思辨能力强的演讲者往往具有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人格特质,因此,英语演讲课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养成这些特质。老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一元权威”式课堂教学形式,走下讲台,多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素质,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英语演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学生需要大量的练习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游离于学生练习之外。师生共同参与有助于树立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平等、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共享、共进的过程中,教师显示出的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情感特质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特质作用巨大。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1-02
一、引言
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和跨国界的交往日渐增多,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距离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善于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更能适应全球化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尤其需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母语和外语即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所以我们有必要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本族语和外语的文化知识与能力。本文结合整合理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具体探讨了如何整合大学英语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
二、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Byram(1997)提出跨文化能力,他认为跨文化能力指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异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求大同存小异的能力问题。诸多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对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有相关论述,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涉及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这能为跨文化教学的设计提供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并将选修课分为三类:语言技能课程、语言文化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三类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相辅相成,它能培养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给优秀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平台。这使得在大学英语课程群中开设跨文化交际类选修课程有理可依。给非英语专业学生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同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真正成为能活学活用英语的人才。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首先是它能促进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品能在输入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同时,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培养学生对异族文化宽容的态度,提高人文素质。使学生能在文化体验中调节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和行为,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养成欣赏和接受差异的积极态度,并学会处理文化定式和文化差异。
三、整合理论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地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黄甫全,1997)。对此我们了解了整合理论,就是把不同的课程或科目,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计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益的课程,在此课程中实现不同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共同价值。我们把这一理论用于本文研究中,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使得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形成整体效益,因为它们的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的语言水平,又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人文素质。这样的整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需要,能满足社会对跨文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具体措施
到底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合理有效地整合,本文主要从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讨。在教学内容上,教材可涉及跨文化交际概述、本土文化、外国文化、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英语专业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知识,比如文化维度,高低语境等。但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精通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好处,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就教学目标的整合而言,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涉及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中外文化和对外交往礼仪,按国际惯例从事国际活动,处理各种关系,有英语沟通和完成工作的能力(王立非,2009)。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并不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跨文化知识,我们要求他们能阅读和欣赏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作品,并在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语言基本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对中西文化的了解,这些都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走向国际化应该具备的能力。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一般贯穿整个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通常只学习两年英语,我们可参照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开设适合他们的选修课,如跨文化概论、英语演讲、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文化等。开设时间建议在大二上学期,因为这时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英语的学习方法又正是学生准备四六级考试的时期,而四六级的考题又往往会涉及很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这能使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的开设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达到整合。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教学内容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多元的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详细介绍与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提高学生知识和兴趣并重,使得整个英语学习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
从上文对大学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整合,我们看出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选修课是可行和必要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能力,又可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社会对国际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Byram,M.Linguistic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for bildung and citizenship[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94(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黄甫全.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3).
英语专业是人文专业而非实用型、工具型专业。英语专业教育是“人文教育”而非功利教育。人文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或称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逻辑起点和理念目标;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博雅与全人。如张汝伦所言,“人文教育是通过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时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对于全人类的责任;它在使受教育者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和人类培养合格的公民”①。英语专业本应该将我们的专业培养理念定位于此,以免继续培养“语言技工”,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将这种“技工培养模式”转变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诚然,“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是英语专业的立业之本,然而单一的技能训练远远偏离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所谓的“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也更无从谈起。在指导学生夯实英语基本功底的同时,教育者更该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英语专业的殿堂,真正达到张汝伦先生所表述的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讲,在基础语言技能课程设置之外,教育者理应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这一文化载体,开设以英语语言文化、文学、哲学等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作为世界文明的两大源头,“两希文化”无疑是人文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与其相关的课程如“古希腊罗马神话”、“宗教节日”、“圣经阅读”、“西方宗教”等也理应作为“西学”课程设置的重点。通过此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详细掌握西方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认同感。让学生逐渐具备人文视野、人文情怀、人文追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针对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理念上和现实主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对山东与上海的几所高校的英语专业文化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现状调查和对比。山东高校分别是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上海高校分别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被调查的高校,无论其属于何种类型,都基本上达到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层次的文化入门课程。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英美文学选读、欧洲文化入门和英语国家文化概况等。山东各高校的人文课程的开设也大都仅限于此,但对比其它高校的文化课程设置,山东大学明显优于其它省内高校,如他们开设了欧洲文化史和其他各小语种国家的文化史课程。除此之外,山东大学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明显加大文化课,甚至两希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如欧美文化与文学,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人文)、圣经人物点评、世界遗产概论及欣赏(人文)等通识课程。上海的几所高校也开设美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美国历史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的美国文化。被调查中的上海高校中有四所都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文化要义及中国历史及文化、复旦大学的中国文化等。在深层次文化课程设置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文化课程的设置与该高校的综合实力、英语专业的培养理念密切相关。除山东大学外,山东其他高校基本没有开设更深层次的文化课程。上海高校在此层次上要明显优于山东诸高校,特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依赖于其强大历史、师资、办学条件等,文化课程的设置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人文课程不局限于英语专业,体现了英语专业的人文性。作为全国专门的外语类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均处于学科领先地位,西方文化和文化比较类的课程设置方面,尤其凸显其强大的专业力量。东西方文化导论、跨文化交际、西方宗教专题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精华、尼采与东西方文化、美国电影研究、欧洲电影研究、圣经选读、希腊罗马神话选读、大众文化、欧洲文艺鉴赏等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无不彰显出其在英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强大实力和领先地位。无论是上海的综合类大学还是外语类院校,对文化课程的设置均体现了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和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技能的人才的培养理念。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的结论
经过以上调查对比,结论非常明显:所有被调查高校在基础层次的文化课程设置方面都基本达到大纲和课程教学要求,在中层和深层次的文化课程方面,众多高校的文化课程设置缺乏丰富性和深度,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非常薄弱,在教学内容上仅限简单介绍层面上。相比较而言,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明显优于其它高校。这也是上外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人文课程改革的理念所致。
三、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现代教育观新型的教师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好的发展时期,它的鲜明标志是新课改、新课程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由此素质教育向内涵性质的发展迈出的重大一步。为了实现这一跨越,新课改倡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倡导“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尽管我们对《新课程标准》已有了解,但真正使用新教材仍然感到问题颇多:教材的内容不断增加,词汇量不断加大,教学方式主要是根据“任务型”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课时又不增加,教材怎么能教得完?形成这个想法的原因是教师一直把教材奉为圣经,总是想学透教材、教透教材,把课文当作是课堂上的法定文化,甚至高于课程,高于大纲。因此,要能真正得心应手地运用新教材,我认为首要的是教师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转变传统观念,落实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教育的不适应,首先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收效不大,主要是教育观念转变不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抛弃落后的、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的教育观念。
1.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材的更新虽然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首先,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Check部分,学生可用来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其次,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整合。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英语教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且新目标具有学科融合特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与其它学科教师讨论后,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最后,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开发教材,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材,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从原来的教材观中迈出来,要清楚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平台,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材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创造的。
2.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1)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因此,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2)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体系的建构者
在原有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功能往往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修筑的围城里,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任何超越教学大纲和教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然而,新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因此,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将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和建构过程。
3)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
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这符合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展的需求。
4.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四———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1)评价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促使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评价不仅仅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更要调动教师自评的积极性,发展其自我反思能力。
2)评价现状
目前,在英语教学中大都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重视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这种以分数、结果来判断学生优劣的做法存在不少弊端,是很不科学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的,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容易在评价过程中打击一大批虽成绩不好,但在其他方面有潜能的学生,同时还限制了学生在其他多方面的发展。
3)评价原则
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灵活性。“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不以单一的考试来评价,而是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单一由教师来评价学生的状况,提倡学生自评与他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而教师则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的指导者。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潜能、学科特长等,教师给予即时、真诚、有效的评价,以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4)评价方法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原则的整体性,也就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①档案袋法。通过收集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建立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人纵向评价,就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
②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就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③活动法。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如开展社会调查、现场实验、口头答辩等。
5)变单向评价为多元化评价
传统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实施评价,注重单纯的语言知识结构的考查,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人文性,而新课程倡导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评价氛围,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评价重激励、重发展、重能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1、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力,不是他们不会说,而是他们不敢说,怎样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呢?我们应该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他们。例如:表演对话时,我会提出几个评价要求,英语的语音、语调、流利程度、面部表情等。表演后,我总要问其他学生,“他演得怎么样?”此时学生们各抒己见,兴致很高。在评价中学生拼发出了创新的火花,使英语综合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家长评价学生。课后,我给学生准备一本家校联系本,里面记了学生平时用英语和朋友进行交流的情况,以及朗读时间长短。让家长采用A、B、C三个等级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前者是方向和基础,后者是落角点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因而,我们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变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体系,由浅入深地对目标予以网络构建。创立“纵向连环递进,横向螺旋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纵向以分层教学目标为链条,其环节的顺序为“基础——迁移——延伸”;每一环节又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横断面,回环逐层深入。这样,教学就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链条式螺旋式交织集成线路、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练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2、着力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在学校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设想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鉴于二十一世纪教材的渐进性,教师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龚亚夫“新教材课程标准与修订高中教材”,《任务型教学新教案》(高一上),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
3.刘道义“英语:新课程所引起的教材变革”,《人教期刊》,2003年1月
4.陶国平“如何解决高中英语新教材‘课时不够’的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