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7:47
导语:在职能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能建筑的核心是系统集成,而系统集成的基础则是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迫使现代建筑观念不得不更新。在信息化社会中,一个现代化大楼内,除了具有电话、传真、空调、消防与安全监控系统外,各种计算机网络、综合服务数字网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通信设施,新的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政、会议电视、视频点播、多媒体通信等才有可能进入大楼。使它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智能建筑。目前,在多数涉及与智能建
筑有关的事物中,不论是物业主还是参加竞争的设计者,都把重点放在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和结构化布线系统上,许多所谓的智能建筑,其实就是楼宇自动化系统加上结构化布线和程控交换机,根本就忽略了通信网络的建设。我们认为,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信息这个要素,而通信网络正是为建筑的各个部分传递信息的道路。随着分布式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应用普及,在BAS中控制将进一步分散,在网络中传递的将更多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则越显得重要,另一方面,目前由于人们信息需求的激增,以及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多媒体终端等先进的终端技术,一个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瓶颈往往在于它的通信网络。可以说,通信网络技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智能建筑的智能程度。为此,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的设计是完成建筑智能化工程的重点所在。本文讨论基于最新网络技术的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的设计。
二、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功能
总体上说,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有两个功能,第一是支持各种形式的通信业务;第二是能够集成不同类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形成统一的网络并进行统一的管理。智能建筑中的通信业务主要有下列一些形式:
1、电话:包括内部直拨,通过PBX与楼外公共交换网连接后通话。发展成为以PBX为中心组网形成2B+D话音和信令通道,使电话用户线具有综合功能。
2、传真:包括利用电话线进行楼内传真以及与楼外的传真,还可以通过发展而成的楼内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用户线进行楼内之间或楼内外的传真。
3、电子邮件、语音邮件、电子信箱、语音信箱:这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交换系统实现点对点(计算机)的文字或语音通信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对计算机屏幕的"书写"或直接通过计算机的音响系统实现双方的通信或对话。与之相应的电子信箱、语音信箱则是通过计算机的存贮系统实现"留信"或"留言"。
4、可视电话:可视电话是一种小型图像通信终端,利用电话线路同时传递图像与语音信息。这种系统使用简单,无需特殊线路,每秒可传送10帧彩色图像,并且价格相对低廉,同时,还可通过大楼PBX,进入公用电话网。同外部进行通信。
5、可视电话数据系统:可视电话数据系统是利用公用电话线路的会话型图像通信。利用这种通信系统,键入所需信息代码,传送至数据库计算机,主机收到该代码后,即在数据库中查找所需的信息,并将信息回送屏幕显示出来,
6。会议电视:会议电视系统可支持大楼中各单位,各部门之间通信的要求,通过通信手段把相隔两地或几个地点的会议室连接在一起,传递图象和伴音信号,使与会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7、桌面会议系统:将计算机引入图象通信,使得通信各方不仅可以面对面进行交谈,还可以根据要求随时交换资料和文档,真正实现通信的交互性。桌面会议系统设有电子黑板,使会议各方可在同一块电子黑板上完成信息交互,并可对电子黑板随时打印,还可以重播会议片断和收录会议过程。
8,多媒体通信:多媒体通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包括文字,语音,图形,图象〕的传送,其最重要的基础必需要具备宽带的网络系统。
9、公用数据库系统:与大楼业务有关的资料可通过大楼的数据库查询,也可通过WAN查询,数据类型可以是数据、文字、静、动态图象。
10、资料查询与文档管理系统:楼内各种办公文件的编辑、制作、发送、存贮与检索,并规定不同用户对各类文档的查询权限。
11、学习培训系统:与网络联机的多媒体终端及各种声、象设备,提供各类业务学习与培训。
12、触摸屏咨询及大屏幕显示系统:安装在大厅,多个触摸屏咨询系统安放在大厅不同位置,以声,象,图表等多种方式向用户介绍大厦业务及其它信息。
13、人事,财务,情报,设备,资产等事务管理:将工作人员的素质,特长,单位,财务收支情况,文件,合同,通知,新技术,新业务,设备资源及其使用情况统统存入数据库中,以便随时查询,实现事务管理科学化。
14、访问INTERNET网络:INTERNET正在发展成为把全球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网络,所以对于用户来说,具有访问INTERNET的手段就显得十分重要。大楼的智能局域网的主干网具有访问INTERNET的信息通道,这就为大楼内的用户访问INTERNET提供了条件。
这些业务的实现对通信网络的需求往往不同,已发展成熟的各种网络几乎都是针对特定的网络业务,而目前基于ATM的宽带综合局域网技术日益成熟,使得在局域网内实现相当多的业务的综合传输交换成为可能。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通常分为主干网和部门子网。主干网是连接部门子网、数据传输速率较高的网络。部门子网是为完成各个部门特定目的而组建的局域网,它一般多种多样。此外,通信网络还包括以电话通信为主的PBX网络。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应能支持上述的通信业务和大楼管理自动化及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并且还要能够适应今后15年通信业务发展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在智能建筑中作主干网的有以下一些网络技术:FDDI、100Base-T、100VG-AnyLAN、ATM等。我们认为,从技术及产品日益成熟和通信网络发展方向来看,使用ATM技术作为主干网是一种优选方案。
作为智能建筑中的部门子网,往往根据部门需求选择多种多样的网络。这可分为普通局域网、高速局域网和PBX网三种。在智能建筑中这三种子网往往共存。
三、一种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系统
主干网络是以ATM交换机为中心的ATM网络,有以下特点:(1)这是一种高速率网络,每个端口速率高达25~155Mbps,这种带宽使各个子网之间的通信畅通无阻,而且各个端口专用带宽,使用户的带宽竞争局限在子网范围内,因此,子网数目的增加不会影响已存用户的业务质量。这对智能建筑内通信网络的扩展来说是其它大多数网络技术所不具备的。(20)采用局域网仿真技术使已有的局域网技术可以平滑无缝地接入主干网构成互连网。基于原有局域网的应用可以不加修改地在ATM互连网上运行。(3)ATM网络与传统局域网的无缝连接,进一步减少了网络之间的桥、路由器、网关及HUB等协议转换设备,使网络延伸、网络配置、网络监视变得相当容易,网络得到平整。这一点是其它主干网技术不可比拟的。(4)采用虚拟局域网技术,可以方便地构成虚拟局域网,不同虚拟局域网之间就像通过网桥连接的局域网。而且,网络管理员可以将地域不集中、连接在不同集线器上的同一部门之间的设备构成一个局域网,这样,网段的物理位置不再影响其逻辑子网,它带来的好处是:每个部门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局域网,它不受其它部门的网络通信影响;通信网络上任何位置的主机、服务器等从一个虚拟局域网移动到另外一个虚拟局域网不需要任何物理上的变动;同时,物理上变动的网络设备也可以维持在相同的虚拟局域网上不变。这对智能建筑租用用户来说是相当优越的。(5)ATM网络采用永久虚通路和交换虚通路来管理网络连接,这样网络延伸变得简单,而且永久虚通路的配置可以保证不同业务的带宽要求。
四、结语
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建筑的相关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智能建筑的建设正方兴未艾。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第一步是设计建设一个合理的能够满足大厦灵活组建通信网络要求的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是大厦智能化的基础,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分为主干网和部门子网,主干网应该是基于ATM高速宽带局域网,可支持智能建筑中多种通信业务(多媒体业务)和异类部门子网及楼宇管理自动化专用子网的互连对主干网带宽的要求。通过局域网交换机,部门子网可接入主干网并形成互连,高速终端用户(如部门经理等的桌面计算机),直接接入主干网,并且可应用ATM网的虚拟局域网功能,与部门子网组建虚拟局域网。楼宇管理自动化网络一般是专用网络,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可以灵活地组建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楼宇管理自动化专用网络,其中央控制系统通过局域网交换机接入主干网,向相关的部门主机传送监视和报警信息。PBX网络自成一体,又通过网关接入主干网。整个通信网络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各部分通信的灵活性和高效率。智能建筑技术是一个多门类的综合系统集成技术,所以,在建设智能建筑时,需要在大楼的设计阶段,就要融进通信网络的设计。
换虚通路的采用可以简化网络管理员的网络设置工作。交换虚通路的标准化使不同厂家的ATM产品的互连变得简单。(6)ATM是B-ISDN的标准转移模式,因此主干网与广域网的连接也可以归结为ATM与ATM的连接,这样智能建筑通信网可以与广域网无缝连接。(7)ATM网络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它作为主干网有很高的稳定性。
智能电网是指以电力系统中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调度等环节做对象,并不断研发新的控制、信息及管理技术等,且使以上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发电到用电等环节信息的共同交流,最终实现电力生产、输送及使用等方面的优化。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通过以特高压电网作为主要网架,使各级电网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电力系统“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为一体的智能电网,对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及降低能耗、提高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设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关键技术
2.1网络拓扑技术
作为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灵活、坚强的电网结构是建筑智能电网的关键。由于我国能源分布和能源需求分布失衡。因此,不管是考虑当前,还是考虑未来要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都需要走大规模、远距离的输电道路。通过特高压输电,能有效提升输送容量及降低损耗,对节约投资、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优化特高压线路及对各级电网的规划、特高压电网和各级电网之间的衔接及一次、二次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2.2通信系统集成技术
智能电网必须具备可靠的监视及系统分析能力,也就是具备对故障早期征兆的识别、预判能力及对存在扰动发出信号的能力。智能电网也必须要进行不断的整合与集成,以为电网规划、建设及运行等方面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因此,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要全面运用电缆、光纤、无线通信及电力线载波等宽带通信网。通过进行系统集成技术,是保证电网的正常、安全运行的关键。
2.3高级计量体系及需求侧管理
智能电网需要全方位掌握用户的实际用电规律,以进行有效的规划,保证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平衡。由于智能电表与其相连的通信系统可组成一个先进的计量系统,能实现对用户的远程监测、用户侧管理及分时电价管理,其需求侧管理目标如图1。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电表除了原有的电流计量功能,还可作为互联网路由器使用,使电力部门能以智能电表的终端用户作为前提,从而实现通信及宽带等整合。
2.4智能调度技术
智能调度是指对当前调度控制中心功能的有效扩展,该技术也是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智能调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基于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保护系统及一体化技术,以起到协调电力系统保护控制、稳定控制、紧急控制、解列控制及恢复控制等综合防御体系。智能调度的重点就在于实现实时的决策指挥,其目的是为了预防电网出现大面积的故障,避免出现大面积停电现象。智能调度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系统快速仿真与模拟技术;(2)智能预警技术;(3)调度决策可视化技术;(4)智能数据挖掘技术;(5)预防控制技术;(6)优化调度技术。而且,应急指挥系统与配电自动化等技术也是智能调度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5电力电子设备
电力电子技术能在智能电网中的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等环节中发挥作用。目前,电力系统所采用的电子装置都为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性能的大功率变流器拓扑及DSP全数字控制技术等。通过应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大大推进我国电力系统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
2.6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
分布式能源可划分为分布式发电与分布式储能,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全面的运用。其中,分布式发电技术还涉及到以下技术:(1)微型燃气轮机技术;(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3)燃料电池技术;(4)风力发电技术;(5)海洋能发电技术;(6)生物质能发电技术;(7)地热发电技术等。而分布式储能装置则涵盖蓄电池、飞轮及超导储能等。随着现代电网中的风电接入量越来越多,风力发电厂对电场的动态模型及计算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均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与间歇性,容易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可靠供电。
3智能电网的建设策略
3.1全面发展储能技术
对于智能电网建设而言,全面发展储能技术能有效促进其发展。在传统电力系统中,其模式是一种从生产到传输再到使用的单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通过应用储能技术,以增设一个电能的“存储”环节。通过应用该存储技术,能有效提高电网的使用性能,而且还对可再生资源与分布式发电的全面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既可以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还可以增加电网的技术应用选择。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其对储能装置的要求比较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响应速度要快;(2)能量密度比较大,即可以以较小的体积提供比较大的能量;(3)功率密度较大,即可以为系统功率出现突变时提供的补偿功率;(4)耐温性能较好,可以很好地适应一些高温、低温等复杂环境;(5)储能效率比较高;(6)储能量比较大,即可以满足峰谷的调节及有效适应可再生能源在短期性与昼夜变化的相应要求。
3.2全面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
分布式智能电网是指靠近电力用户构建的一种小型发电机组、微型电网及储能系统,且能实现和外部电网的有效互联。而且这部分小型发电机组可以是各不相同的,能有效运用太阳能、水能及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在接入分布式电源后,原有的配电网结构还可保持不变,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输、配电网运行及升级时所需要的投资成本。另外,通过接入分布式电源,还能有效改善电网的供电质量及运行可靠性等。因此,通过全面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不仅能有效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有效提高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及可靠性。
4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电力装机设备的需求量还非常之大,且由于我国资源的分布与消耗呈现逆向形式。因此,在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如图3所示)的建设中,其发展的目标如下:(1)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有效解决能源资源分布与消耗呈现逆向的问题;(2)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提升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有效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服务质量;(5)促进经济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明确,将加快对特高压骨干网架的全面建设,在促进各级电网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同时就发电、输电、用电及调度等环节进行智能化的建设,并分阶段进行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预计在2020年,在我国将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5结束语
(一)建筑电气工程概述。近些年来,民用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电气工程设计面临着高要求的挑战,而且,在科学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电气工程中应用了多项新技术,电气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有着固定的施工工序,每道工序的质量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电气工程的质量。
(二)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原则。在进行电气工程设计时,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质量,一般来说,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的原则有三点,一是经济原则,二是节约原则,三是效益原则,另外,设计时还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规范,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用电情况,在保证建筑工程效益及质量的前提下,对电气工程设计进行整体的规划。电气工程设计针对整个电气工程施工,主要包括电力负荷情况设计、供电电源设计、配电系统设计、接地防雷保护设计、电气照明设计等,只有设计具有规范性,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对于建筑电气工程来说,重要的载体就是电力负荷情况,能够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正常运行,因此,在设计电力负荷情况时,必须要十分的慎重;而电气工程的核心为配电系统及电气设备,可以保障建筑工程的电力供应,设计时也要保证质量。
二、智能技术的优势
(一)能够实现全面的监控。在一些大型建筑中,建筑内部的结构十分的复杂,而且设置的功能也比较齐全,这就使得电气工程变得比较庞大,所安装的电气组件就会非常多,由于组件的数量比较多,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而且故障一旦发生,工作人员的排查工作量就会非常大,很难及时的找到故障位置,从而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使得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不过,应用了智能技术之后,通过智能化系统,对各个楼层的电气组件工作情况进行监控,另外,智能化系统的工作模式为采集——处理——反馈,这使得发生故障时,故障信息能够及时的反馈到控制中心,从而实现有效的监控及管理。
(二)输出控制指令及时有效。通过智能技术,建立起电气智能化系统,具备输出控制指令及信号的功能,根据指令,终端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最终实现了控制的目的。最初,在进行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就应该具有应用智能技术的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应用的充分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智能系统的控制及管理作用。
(三)具有较强的联动性能。现今,在电气工程中应用了电气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智能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联动性能。在建筑物中,具备安防、消防、通风、照明等自动化系统,在应用了智能技术之后,这些自动化系统可以被整合为一个整体,实现联动,并提高联动的性能,这样一来,在各个子系统中,资源及信息的配置得到了优化,并且提高了利用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建筑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如果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那么使用建筑物的人们就时刻的处于危险当中,应用了智能技术之后,建筑的安全性将会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过,电气工程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而且随着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设备问题、操作问题、环境变化等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进而造成人身危害。不过,应用了智能技术之后,通过智能系统的全面监控及管理,可以及时的发现安全风险,从而降低了伤害风险,提高了安全性。
三、智能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在建筑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控制及保护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自动化控制和保护系统,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电气工程事故的发生,因此,在进行电气工程设计时,要十分注意自动化控制的设计。为了有效的提高自动化控制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了智能技术,具体说来,就是应用GPS定位系功能,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及GPS定位功能的结合,整个电气工程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定位,包括电气设备、装置配件等。
(二)在接地和电气安全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来说,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安全防护,一般来说,电气工程设计中安全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等位联结,等位联结的目的主要是保护用电安全,实现电气设备防雷,理论上来说,如果等位联结的范围越小,那么安全保护等级就越高,因此,在实行等位联结时,接地就是一种小范围的等位联结;第二,过电压保护,电气工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电气设备,而有些电气设备所能承受的电压比较小,因此,要通过配置过电压保护装置来对这类型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避免故障的发生;第三,漏电保护,当发生漏电或者短路时,漏电保护装置会及时的将电路切断,保证人身安全,避免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在进行这三个方面的安全设计时,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利用智能系统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降低了故障所带来的风险。
(三)在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电气工程设计中还包括电气设备优化设计,在应用智能技术时,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第一,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所谓遗传算法,是指一个计算机模型,属于比较先进的技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遗传学机理,遗传算法的原理就是以此为依据,再加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通过科学的模拟,进行随机性搜索,最终完成对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第二,智能技术的专家系统。在实际的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会将遗传算法与专家系统相结合。
四、结论
关键词:建筑设计智能建筑设计管理结构设计屋顶设计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079-01
智能建筑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向建筑行业的应用与渗透,是当代高科技与古老的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现已成为评价综合经济国力的具体表征之一,并将以龙头产业的面貌进入2l世纪,成为当今世界各类建筑特别是大型建筑的主流。
1 智能建筑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当前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电子商务的时代,使人们对建筑物的高效化和多功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信息社会中的信息特征,建筑物智能化程度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智能建筑是建筑艺术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在一个智能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结构的生命周期最长,而一般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5~7年的生命周期,有的自动化系统仅有两至三年的生命周期。如果智能大厦系统做成开放式系统,它就能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备,从而使整个智能化系统设施运行得更好。随着可以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建筑材料科学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智能建筑不仅需要计算机控制,也需要相应功能的智能建材的配合。智能建筑是为了支持建筑内的所有活动,增强对使用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保证建筑空间的安全,健康和节能,智能建筑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于结合每一个具体建筑的特征和性能,智能建筑的设计必须提倡个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就是坚持以大系统、动态运行的角度进行建筑对象和使用对象的系统分析,针对特定建筑的具体需求,根据系统运行状态,深入到特定细节的设计。
2 设计智能建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设计智能建筑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智能建筑的功能与系统特点,要以统筹兼顾的原则为出发点,平衡智能建筑各功能和各系统的关系,取得最佳的智能功能,做到对智能建筑优势和长处有效发挥的保证。在设计过程中要从下述几个重点问题入手。
2 . 1 做好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管理
一是,在智能建筑设计前,应该明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内容和内涵,使《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硬性规范部分得以遵守,进而做到对智能建筑设计质量的保证,为智能建筑经济性、实用性提供保障。二是,要建立智能建筑设计的管理目标,要将智能建筑的舒适度,智能建筑的环境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温度、空气、湿度、光线、噪音等方的调控能力和控制水平评价,为智能建筑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和规范。加强对智能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要从智能建筑的结构形式、智能建筑的层高、智能建筑的力学结构特点方面入手,综合考虑智能建筑的结构稳定性,以做到对智能建筑结构隐患的有效控制。要从智能建筑的功能体现入手,严格审查智能建筑空调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的功能,避免出现功能上的死角,确保智能建筑的功能稳定与完整。
2 . 2 做好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
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应该从墙面、地面与天花板三个个重点环节入手,地面设计中应该根据智能建筑的特点选用架空的方式,这样可以扩大地面下空间,使弱电系统和强电系统能够做到物理隔离,不但方便施工,而且也有利于建筑改造。墙面设计中应该考虑智能建筑中各功能设备的接口和位置,一般采用外接方式,在墙面上设计出设备的接线口、位置,以利于传感器和设备的功能实现和准确控制。设计天花板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暖通、消防系统的功能与特点,设计出相关系统的走线、出口,以实现智能建筑的通风、供暖、消防、照明等各项功能。
2 . 3 改进智能建筑的屋顶设计
屋顶是智能建筑设计的关键部位,屋顶是智能建筑与大气和环境敞开和交换的重要部位,很容易产生热能的交换和积累,进而影响到智能建筑的居住性能、使用性能。同时屋顶也是智能建筑功能性设备的主要布设位置,雨水收集器、太阳能热水器、通信基站、风能设备在楼顶大量集中,造成智能建筑楼顶空间资源和电磁资源的紧张。应该在智能建筑屋顶的设计中积极考虑保温隔热处理,阻断智能建筑屋顶产生热交换的可能。同时要根据智能建筑的整体需要综合考虑屋顶功能设备的布置,优化屋顶空间资源,降低楼顶设备产生噪声、震动和电子辐射的可能,提升智能建筑屋顶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2 . 4 加强智能建筑的节能设计
智能建筑的一个根本特征是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应该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真做好节能工作,通过节能器具、系统的设计,降低智能建筑能耗的标准,控制智能建筑能源方面的消费,综合而全面地节约智能建筑运行的能源成本,实现智能建筑在节能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智能建筑是应用信息技术,集成智能设备而形成的新型建筑类型,从历史的角度看智能建筑的出现是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智能建筑的出现使人们生活环境、交往条件和居住空间得到了重新优化。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应该把握科技与建筑发展的方向,要结合市场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全面解读出发,控制智能建筑的关键环节与要点,积极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创新,在不断研究和不断实践的前提下,创建智能建筑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徐莹.现代智能建筑中的空调设备自控系统[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7).
[2] 葛红,刘雪峰.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以及改善对策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09(9).
[3] 陆伟良.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特征及实施[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11).
[4] 陆伟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分级及其实施方法探讨[J].广东建材,2000(2).
[5] 陈卫华.浅谈智能建筑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作者简介:
1.1概述。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智能电力),也被称为“电网2.0”,与现有电网相比,智能电网体现出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高度融合的显著特点,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1.2特点。1.2.1环保性。当前我国在大力主张经济发展并同时注重空气质量的政策影响下,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性是十分重要的。1.2.2电网架构牢固。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所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而这些灾害会对电网体系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智能电网在构建时应该注重架构的牢固、稳定,保证电力系统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1.2.3自动化。由于电网体系较为复杂,而且涉及的人员、环节众多。所以如果电网体系具备自动修复或者自动诊断功能的话,不仅能够节约时间,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1.2.4经济收益。智能电网除了需要保障电能的品质之外,还需要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尽量降低建造成本。
2电力市场发展中智能电网建设的影响
2.1智能电网建设增加电力网络的可靠性。智能电网运用了新的电力技术,弥补了现有电网技术的漏洞,对电网的运作运行能够进行准确的监督,从而减少设备的故障机率,也就降低了效能损失。因此,智能电网的应用对电力市场的发展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对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对当下电力市场的革新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2.2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力市场改革效益。通过智能电网信息的实时传递,能及时地反馈给电力市场中的各方,对维护市场各方的利益有着积极的作用。智能电网系统能实时监控电力系统内用电量的“峰、平、谷”各个时期,电量控制更加便捷,从而合理安排各时段的用电量。智能电网利用新型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在电能传输方面又能降低能耗,因此,在环保节能方面智能电网更胜一筹。2.3智能电网建设增进电力市场的产业化进程。智能电网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电力行业的模式,同时也集合了不同的行业。智能电网的建设是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的,智能电网集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新型设备”等,不论技术方面,还是电网所用的设施设备,都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使电力市场的产业链逐渐向其他方向延伸和拓展。智能电网的建设,使电网内的电能从输送到入户,形成了高效快捷的产业链。链条上整合了“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家电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使电力市场在纵深上进行发展,促进了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进程,促进电力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基于电力市场发展背景的智能电网建设
3.1加强信息化建设。基于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各地区需要不断地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电力企业将电网信息化建设,作为新时期的重点,加大通信支撑网与信息平台的投资建设力度,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企业业务与流程中,为企业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实现跨业务数据应用。除此之外,不断地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将云管理与云服务应用到企业业务管理中,以推动智能电网发展,为电力市场的发展,提供助力作用。电力公司不断强化电网规划顶层设计,加大电网投入力度,精简用电报装程序,实行“一证受理”,仅今年以来,业扩办理环节就成功“瘦身”50%,制造业客户平均接电报装时间缩短8.5d。3.2加强自动化建设。智能电网建设工作中,自动化建设是重点内容,以输电、变配电、电力调度为主要方向,建设输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与防灾减灾预警系统等,加强直升机与无人机等的推广,以提高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除此之外,还不断地加强智能变电站建设,对老旧智能设备进行改进。逐步的提高区域配电自动化程度,以实现供电区域范围内配电自动化目标。3.3加强互动化建设。智能电网规划发展,将不断地朝向新型能源方向,而智能电网建设也将以常规电源并网以及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等,作为主要内容。智能电网建设,将持续推广新能源接入技术,包括光电或者光伏功率预测技术,力求不断地提升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的精准度,加快资源监测网络的建设以及调度技术的推广。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基础材料核心技术的研发,积极推广与应用国产材料,比如安全控制芯片与电子器件等,以全面带动电力市场的发展,扩大电力市场范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市场始于传统的电力行业,智能电网的产生为电力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应用,电力市场也逐步走向市场化,电力市场的改革随之稳步向前。
作者:韩笑 姚宇 秦若珊 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朝阳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涛.智能电网建设及电力市场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5):38-39.
[2]徐军.浅析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4,1232:77.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前进,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人们又向着更高的生存环境建造上起步,随着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普及,智能建筑出现在人们眼前,对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使更加舒适和安全的智能建筑成为了可能。什么是智能建筑呢?根据目前国际上统一的定义,智能建筑就是(HI,AI,II)I一智能,HI-人的智能,AI-人工智能,II-集成智能,而人的智能、人工智能与集成智能的关系又可以概括为:IIHI+AI(“”为“生成于”的意思),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智能建筑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智慧以及人工实现的智能和集成智能的使用,通过综合以上智能将其运用在建筑中,以多种学科系统的糅合对建筑进行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等,最终达到建筑的智能化。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看出智能建筑的性质,那么接下来我们根据智能建筑的性质对智能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由于目前建筑行业对于智能建筑的标准尚元准确的定位,这就使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弄虚作假或以偏概全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使我国建筑行业的声誉受到破坏,所以需要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先将智能建筑的标准进行准确而权威的定义,智能建筑的标准需要参考我国国内对于智能建筑的具体使用需求以及国内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程度进行设计,还要针对具体建筑的具体建设规模等作为参考内容。通常来说,当建筑的建设规模超过20000m时,设计成智能建筑可以得到更加经济、便捷的效果。
对智能建筑的使用目的上我们能够看出,智能建筑是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加舒适。方便、安全的居住、工作环境而产生的建筑没计,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始终保证设计的宗旨是为了获得更加舒适便捷的使用目的。在设计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设计核心,设计的目标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温度、光线、空气流通情况以及建筑的安全眭、便撸陛,独立的工作、生活空间,以人为本的办公器具,适当的休息场所,建筑之外的景观寸和私密性的隔断等。在这些体现现代舒置便捷的设计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建筑设计的精巧陛和独创性。同时在没计中建筑设计师要注意的是进深的控制,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智能建筑的进深不应该太过大,以保持在十米距离为佳,要尽量使办公空间或居住空间的阳光充足,也要使建筑外的景观环境能够体现时代的特点。此外,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将建筑的外墙规划成凹凸的外观形式,再在其基础上建立corner office的概念建筑.会使智能建筑的设计更加的充满舒适性和时代性。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智能建筑如果作为办公建筑,就要在建筑的内部,也就是办公区域增加适当的休息空间,同时也要注意休息空间不能过于死板和呆滞,应力图将休息空间设置的更加符合自然气息,外窗的设计也要尽量防止设计出固定扇的形式。
对不同的结构对其应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在当中对其应用框架结构以及框剪结构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正常情况下九米的柱网对停车,以及在空间的划分上都相对合理。因为智能化的建筑对其里面的舒适程度较高,因此在安装设备中,就要求对管线等进行包裹,不可在外,并要对中央空调的管道进行布线的考虑。在对空调的排水等方面,这就要求建筑物的层高要大过三点六米,能够确保办公区域净空不少于二点六米,廊道的净空不少于二点三米。
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2.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2.1地面
在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中,对其对面均可运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进行布线极其方便,通常容量都比较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l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2.2墙面
墙面是建筑的重要部分之一,建筑的墙面与其中的人员关系连接十分紧密。建筑墙面的外观不仅关系到整体的美感还涉及到实用性和智能性的关键点,因此在墙面的处理措施中,除了要对墙面进行具体而适当的隔断处理外还要对墙面进行出线口的处理,除此以外智能建筑墙面还要为智能传感以及控制设备等设计出合理的布局。因此,设计怎样才能达到美感和实用性的兼备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2.3天花板
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同样是―个需要花费大量心血进行设计的部分,因为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天花板的设计不仅要承担普通建筑天花板需要承担的作用,还要额外添加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3.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3.1中央控制室
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3.2咨询中心
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3.3电视会议室
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3.4决策室
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4.屋顶的设计
总而言之,在对于工程建筑的屋顶的很大程度上的与自然进行融合的空间,在其对建筑的屋顶进行智能化的设计中,会对其进行很多先进设备的运用,进而这也就需要在对其进行设计的同时还要对其相关设备的布置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达到所没计的协调统一。在设计中同时也要考虑室内和室外的环境变化,以及对太阳能等充分利用问题,并且还涉及到下雨的雨水进行收集等相关设计考虑,还要综合考虑设计中的因为外界自然因素作用而导致的破坏,以及在设备在运作的同时引发的震动、噪音等对用户产生的影响,在其电线等线路在屋面穿行中要有效的预防其的漏水等事情的发生。随着在我国的现代化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对其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对其的要求也是随之升高,特别是在其室内的没计方面更是显得尤为突出。在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在现代化的设计思路中,我国的室内建筑也越来越向着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进行发展着,在其设计之中,不仅要向着风格化的方向设计,同时也要对其整个的布局进行搭配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川窦志,赵敏.建筑师与智能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7
[2]谷口泛邦.办公楼[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9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和或影响。[1]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就是使人们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品德,从而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素质和能力,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 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来实现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十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承担者和实施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享用者,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关键在于“生态人”的培养问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以培育更多的,能自觉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生态人”。
(一)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与思想
只有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调动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来传播符合时展的思想和观念,以此来系统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进而形成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课题,但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人们内心的驱动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还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了解自己的责任,可以归结为价值上的导向。通过对人们进行生态知识的教育,引导人们加深对自身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意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而使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行为,进而维护生态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教育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决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做到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从思想上认同是关键。因此,首先必须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宣传,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可以使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实现大众化,在各种场合、各种人群中间,广泛地得到普及和推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有利武器,最终帮助人们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思想,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素养
一个人的生态文明建设素养只有表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生态价值的能力时才能被社会认可;一个人的价值也可以在他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一,培养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素质是“生态人”的基本特质,它是一个生态社会对人的德性要求的高度浓缩和期望,是社会利益和意志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法律、制度、政策的约束,更需要用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态道德素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应有的崇高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对生态知识的学习,使外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规范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身的一种理想和信仰,促进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产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感和自豪感,产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的驱动力,不断增加人们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同时,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生态道德的知识,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第二,培养生态消费习惯。当今社会,到处物欲横流、充满虚荣心的,很多人以我为中心,过度追求物质消费,肆意挥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这种不良的心态和习惯,树立生态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保护自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美的心灵,使人们的心理结构、道德境界得以完善和提升,引导人们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从而避免出现“灵魂异化”的现象,教育人们自觉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性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目的,最终使人在生态消费习惯的培养与实践中寻找到自我价值存在的意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关系。只有培养人们的生态消费习惯,才能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以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为准则。
第三,培养生态理性。生态理性是指人类在对待生态环境时,其推理方式和行为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来是理性的、明智的。在生态理性的支配下,人们可以平等、正确地评估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生态理性以其独特的生态标准和生态原则的形式出现,开始引导并支配人们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理性评价经济效益。生态理性告诉人们,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力,保持生态平衡,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统一发展的观念。生态理性不仅支配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还支配人们的消费方式,可以促使消费者对消费品进行绿色评价、反馈绿色信息,刺激绿色生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理性,促进人们选择绿色消费方式、消费绿色产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绿色对生产,最后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激励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鼓励受教育者向“生态人”的目标迈进。
激发精神动力。所谓激发精神动力,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起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兴趣。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需要以及活动对象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越强烈,活动对象对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人的积极性就越高。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发精神动力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每个人都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和权利,那种忽视或轻视甚至否定物质利益,不注意发挥物质力量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依靠物质的力量,主张“金钱万能”,忽视或否定精神力量的作用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而应该充分考虑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把物质激发与精神激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物质激励靠经济手段,而精神激励,则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可以促进人们对自己主体作用提高认识,调动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兴趣,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机,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片面夸大物质利益,忽视精神的作用;或是片面强调精神的能动性,忽视物质利益造成的不良后果不胜枚举。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下才能实现。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宣传,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习惯,影响或教化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提高和保证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转变人们的生产观念、消费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最终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激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打击各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悖的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的氛围,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相适应。
三、保障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客观上需要有政策、法律和制度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同时,也需要从思想上对人们进行引导,促使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上或内心深处认可或者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即提供思想上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的根本途径。
(一)唤醒人们对发展道路的反思。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深刻反思,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伙伴,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否则人类终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意识到,当前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错误造成的环境资源问题和生态危机,然后领悟到人类不能过度地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源和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对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进行反思,在解决当代人的利益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为后代人着想,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做到代际之间永续发展。
(二)规范和调控生态文明建设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在一定的规范调控下进行,这种规范除了法律制度和纪律约束即“刚性”约束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约束即“柔性”约束,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人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用以规范和调控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掌握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人们传导生态文明建设规范,通过肯定、褒贬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行为,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它使人懂得怎样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有利于自然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法制纪律观念,法制纪律观念是人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观念,是保障社会有序的根本条件,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条件。健全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是保障全体人民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奋斗的坚强后盾。可以说,没有完备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做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而法制和纪律的制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都离不开具有法制观念的人;只有使全体公民都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具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可见,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通过道德方面的约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制、纪律意识,确立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主和法制、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做到令行禁止,以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化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也充满着矛盾,而且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突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妥善应对这些矛盾和挑战,有效调节社会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良性互动,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己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用思想引导、政治优势、法制规范、道德力量化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优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化解很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矛盾焦点,准确地摸清人们共同关注和议论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引导、感情交融、人际沟通等方法,运用道德力量及时疏导、化解矛盾,有效地使矛盾不至于转化为冲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很多,远不局限于上面的分析,而且功能发挥的方式、途径多样,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发掘其功能、运用其功能、体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108。
[3]谢晓娟,孙承鹏论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刘 云,姚珍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J] 知识经济,2010,(08)。
[5]刘杨杨,孔德瑞浅析生态文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学术探讨,2013,(10)。
关键词:工会实践;企业绩效
引言
中国内地对于工会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中国工会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决定的。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工会并不是通过组织罢工、谈判等途径来维护员工经济权益和改善员工工作条件,而是作为党政机构在企业的功能延伸性组织,此时工会自然不会对企业绩效的提高产生实质性影响和作用;但在社会经济转型阶段,中国的工会建设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工会地位不断提高,工会的相关问题如工会实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问题已经显露在国内研究者的视野中。
一. 工会实践的含义及其职能
工会实践 中国工会的组织形式有别于国外工会,在西方社会,企业的工会组织非常发达,不仅各种大中型企业都设有独立的工会部门,而且不同企业间的工会联合组织也呈现出十分繁荣的景象,产业工会力量强大。而在中国,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各地方总工会和各全国产业工会组织的领导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市县(旗)设地方总工会,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和机关等基层单位成立工会基层委员会。2010年6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工会作用的紧急通知》中明确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必须组建工会。由此,中国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工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工会实践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工会职能是工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内容,对于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处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工会其地位和职能是不同的。在改革开放之前,工会不是通过谈判和罢工等手段来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是作为党政机关在企业的功能延伸性组织,是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协助“企业办社会”,工会并无实质性的作用。但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大量出现,劳资双方纠纷和冲突不断,中国工会的重建、整顿、转型和维权责任
和职能重新被强调。在经济体制改革前,中国工会实践主要是协助企业进行管理,尽管在许多正式文件中规定工会是员工利益的维护者,但事实上工会维权作用只表现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得到有效执行;在中国情境下工会具有双重角色,工会既是员工权益的代表,又被视为党和政府职能在企业内部的延伸;中国工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会是否代表员工的利益,是否独立于国家,并得到三个重要研究结论:一是工会没有从国家中独立出来,但是它的角色正在发生改变,国家试图使工会去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工会不再是完全统一的,政府工会和企业工会之间存在着矛盾;三是由于独立的工人组织的缺乏,员工为了保护自己,除了依赖国家和工会,没有别的选择;以沃尔玛在华组建工会为例,对中国外资企业工会组建和运行进行研究,发现在新形势下中国工会维权职能得到重视,工会地位大幅提升,在外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工会的作用不容忽视;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非公企业大量涌现,企业与工会之间开始出现制衡、不合作甚至对抗现象,迫使工会职能发生重大转变,在协助政府发展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员工利益的维护。由此,论文认为中国工会实践既包括维护员工权益的维护和教育职能,又包括协助企业发展的参与和建设职能。
二、企业绩效含义及特征
绩效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企业组织中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绩效。绩效是一个多维的建构,观察和测量的角度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目前学术界对绩效理解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行为。“绩效是行为,理应与结果存在差别,因为结果会受系统因素的影响”,他认为 “绩效是行为的同义词。它是人们实际的行为表现并能被观察到。就定义而言,它只包括与组织目标有关的行动或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绩效是结果。“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 绩效是“一个人留下的东西,这种东西与目的相对独立存在”。第三种观点认为绩效包括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行为是达到绩效结果的条件之一。“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为了达到目标而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但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无论如何界定绩效,学者们认为为了使绩效这一概念具有意义,应坚持可理解、可测量和可控制的原则。论文研究的是工会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工会一般是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企业员工的离职率和缺勤率等实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这反映出工会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于过程与结果之中,所以论文采用第三种观点,认为绩效应包括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
三、工会实践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
工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主要围绕工会集体谈判权等维护员工权益职能的展开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从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中随机抽取了几家企业,深入调查了在这些企业中工会实践的开展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工会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协调资资方与劳方的关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工会在提高员工工资方面没有直接的作用,但其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协调劳资关系,加强了民营企业规范化运作,为员工创造了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在和谐公正的工作环境中员工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工会实践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结束语
论文通过对工会职能的分析,探索工会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中国工会实践对于企业绩效具有正面影响,中国情境下,工会的职能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发展历程的不同,中国工会实践虽然强调维护员工利益的职能,但其参与企业管理及教育职能仍然突出,中国工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员工利益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所以在企业绩效的影响上,其参与与教育职能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机制;培养体系建设
研究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水平人才承载着科技兴国的重任,其整体质量的好坏关乎国家未来。虽然可以欣喜的看到,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其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近年来研究生数据造假、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事件也屡见不鲜,不禁让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起质疑,对现今科学道德水平及学术风气建设担忧。
一、科学道德失范危害性和学风建设立法现状
良好的学术规范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学术失范不仅是自身科学道德缺失,更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如不予以遏制势必贻害学风,伤及国家对研究生创新力培养的诉求。我国在倡导科学规范上早在2002年开始教育部就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意见》(2002)、《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09)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应科学工作者的心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出台《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各高校纷纷拿出措施制定本校学术道德规范标准。这些举动在一定层面上说明科学道德规范已引起了有关部门及科研院校的重视,并使之作出相应立章建制的努力。
二、研究生科学道德失范原因
就目前在对研究生群体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撰写论文时对他人论文有内容和思路上借鉴或直接套用,理工类研究生为及时完成导师交给的实验要求而对实验数据进行人为调整,或是不重要数据进行捏造等。通过对受访者的心理和操作手法了解,究其造成研究生科学道德失范有两方面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疏漏
1.学术道德教育有限,导致研究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而投机取巧。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可以催生出独立自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目前,高等院校对学术道德教育还存在缺失,虽然部分高等院校已意识到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开设了研究生学术道德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推广深度不够,致使研究生在接受科学技能的培养时,没有同步形成独立、务实、求真的良好科学道德品质,在科研上出现懒于思考,不求突破,急功近利的毛躁心态,于是产生剽窃、造假等现象。
2.学风建设营造氛围不够,研究生对论文被发现抄袭抱有侥幸心理。研究生阶段是科研成果创新的阶段,然而学术道德是科技创新的监督红线。众所周知,在群体中很容易发生羊群效应,当良好的学术氛围尚且不足时,部分研究生自身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剽窃他人,其尚未被发现遭到惩戒时,总会有人明知错误但抱有侥幸心理跟着效仿。
(二)培养机制上的漏洞
1.培养部门把关不严,科研创新能力沦为变相伪造能力。研究生通过基础教育已具备了初步的科研水平,然而部分高校对研究生科研成果审查并不严格,这就让很多有能力但抱有侥幸心理的研究生钻了空子,为造假和伪科学开绿灯。相同的手法下,只有模仿,没有创新,只有剽窃,没有进步,丰富的经验没有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成了变相伪造科学的能力。
2.管理缺位使研究生对论文被发现抄袭后果了解较少。大部分受访研究生表示,略知学校出台过关于学术道德方面出台的规定,但是对其具体内容并不明确,很多人表示,知道论文抄袭的不道德的,但是并不知道被发现后有什么后果。还有研究生对科学规范了解甚少,分不清参考与抄袭的界限。可以看到,研究生作为一个被培养群体,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将有关科学道德的相关常识及监督惩罚措施融入到培养过程中,导致了研究生群体成为科学道德失范的高危人群。
3.管理部门在培养过程中对科学道德考核手段不够完善。虽然目前高等院校在对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有研究生学位论文有抄袭率限制,博士论文有双盲评审制度等监督手段,但未将完成的课业论文、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纳入监督范畴。在教育评价中只对数进行考核,没有对论文质量的核定,此类学术查假的不到位滋生了学术不端行为产生。
4.导师严谨治学影响力不够,学术监督不到位。导师作为研究生在学术上的培养者和带头人,其学术态度、科研水平、创新能力、行为模式及道德品行都对研究生有直接的影响。各别导师疏于指导,或忽视对研究生科学道德的渗透与培养,没有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学风基础。另外,在指导研究生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未能对其不端行为进行发现纠正也是造成研究生科学道德失范的诱因。
三、以培养机制改革为切入点的必要性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在很多高校中都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认为需要对学生补上学术道德这一课,这种想法不置可否,但是开展效果并不理想。究竟如何深化科学道德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科学道德深入人心,开展形式不流于表面,使求真创新变成研究生的科研内动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研究发现,只有在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强调培养流程设计,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基本要求,将科学道德培养深入到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中去,严格培养程序,有道德保障、制度保障,及监督标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四、以培养机制改革推进学风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构建导师、管理部门、研究生自律“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抓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推荐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必须加强学风建设责任主体的重视程度,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研究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高校学风建设的具体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本校学术规范行为的规章制度。要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利用懂专业、会管理的人才构建高素质管理队伍,发挥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导师负责制,导师要通过与研究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有学术不断行为要及时纠正,言传身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和端正的科学态度。研究生作为被培养主体,要互相监督,主动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寻求良好的自身发展途径。
(二)做好科学道德宣传工作,提高研究生管理部门职能水平
科学道德课程不仅要纳入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而且要通过其他辅助形式,比如博士沙龙、学生研讨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进行推广,形成良好的科学道德氛围。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论坛等推进论文参考、文章借鉴等常识的普及工作,并且将抄袭、伪造等惩罚措施及时公布。对导师进行监管,对责任心差、价值导向不良的导师进行及时警告,取消其带学生资格。
(三)健全学术评价制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滋生
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做好科研成果的评审工作,特别在博士论文双盲评审中,本校评审要做好论文的保密工作,在外审专家的聘请上,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的作用,通过院校间平台找到无利害关系的专家参与评审,保障论文的质量,从形式上确保学术道德水准。学术评价制度要与激励、惩罚机制挂钩,对发生抄袭的导师和学生要进行严肃处理,在国家奖学金等评选中,要严格把关入围者提交的成果的质量,杜绝科学不端行为。
(四)完善课程体系,从内促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以培养机制改革为导向,从课程设置出发,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任课教师授课内容的质量水平及丰富性等定期考评,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增强其对学生的引导性,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为高校推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韩静. 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看研究生德育工作[J].产业与科教论坛,2013(12):194-195.
[2] 潘显钟. 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辅导员,2013(4):33-35.
[3] 刘东.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二因素[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71-74.
[4]邬玉香.研究生学风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9):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