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7:48
导语:在数学德育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我校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从原来的4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到现在的27849平方米,打扫难度越来越大,但我校始终坚持每天清晨组织学生打扫校园卫生。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会主动打扫并保持校园干净整洁,低年级学生在老师和中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也逐渐投入到打扫卫生队伍中来。2.注重“美”的教育。我校的学生智障儿童为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差,不讲卫生,乱涂乱画、乱丢乱吐、攀折花草等等。对于他们出现的种种表现,我们思考并进行“美”的教育。让他们认识美、理解美、守护美、创造美,让学生学会自己呵护班级和学校的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班级进行布置,墙面、地面、桌面均进行精心设计,将花草种进班级,有的班级还在教室里养上小鱼,让学生学会爱护和照顾小鱼,培养学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实践证明,通过努力,我们改变了大多数学生的不良行为,少数问题突出的孩子犯错频率也在逐渐降低。3.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校园内比较醒目的墙面,我们思考并制作了美观、生动的励志故事及德育版面,以此激励师生,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教学区一楼楼道正对的位置设置“今天你敬业了吗”警醒教育版面,提醒教师要时刻做到敬业爱生,同时也是要求教师用行动向学生诠释什么是敬业。在教学区设计校园之星展示橱窗,把同学们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进行展示,目前已初步形成认星争优的好局面。在楼道悬挂德育内容挂牌,楼梯转角、墙壁均贴有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时时处处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学校围墙、挡墙也成为德育的重要场所,各式墙画由教师设计,师生共同完成,美化校园的同时更是德育的实践活动。
二、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1.开展“一评三管好”活动,深化立德树人目标。通过活动开展,让学生树立认星争优的观念,评选出一批批美德少年,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2.积极开展“三生、四爱、五心、五好”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主题班会课,把“三生、四爱、五心、五好”作为班会主题,各班要围绕主题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并将活动取得的实效进行总结和交流,此外,要求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实现处处有德育。3.扎实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将“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学校对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和进步,实践证明,以活动开展为载体的德育远比宣教效果要好。
三、开展个别化教育,家校合作实施行为矫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教育论述;
传统式学习以课堂讲授和教师为中心,讲求记忆,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 学习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教师和教材, 要求学生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更注重个人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学习主体的领悟与体会,不仅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习的观念与态度,强调在行动中学习, 学习的资源是每个参加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团队学习,分享总结经验, 解决问题为导向。体验式学习的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动的,是“你”和“我”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教”与“受”关系。
1.树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有人认为,最简单的衡量方法就是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以及成绩提高了多少,比如是否记住了该记住的知识点,是否学会了这类题型的解答,以及是否学会了举一反三。事实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这一层面。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求在课前的备课、课堂的授课和课后的配套练习等方面牢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念,而且还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来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
2.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良好教学氛围的烘托,是教师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必然会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另外,由于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老师只有善于引导和鼓励,他们才能以极大的热情去思考和学习。因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种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课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 要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和技巧, 提升学习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会了学习, 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随之提高。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 即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其目的是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会学。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在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如教给学生记忆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以及掌握获得信息途径和信息加工的方法等。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养成科学学习、善思善问、与人合作、合理利用学习资源等良好习惯,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协作、交流、实践、重建的整个体验过程,主动搜集信息,认真思考分析,与同伴协作互助,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4. 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体验性学习途径, 提高学习实效
语文课程就要努力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 优化体验学习的途径,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断提升语文学习的价值。要重视联系生活, 要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 与生活亲密接触和对话, 让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丰富养分, 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 联系生活阅读, 联系生活习作, 拓展学生视野, 充实文化底蕴, 提高语文素养, 让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焕发勃勃生机。要善于走进文本, 让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要善于开展角色扮演, 让学生做一做文本中的那个人或物, 想他所想, 说他所说, 做他所做, 与文本中的人和物产生共鸣,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的备课过程时候,我就收集了一些关于花生生长各个阶段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在随时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花生是以什么形态而生长的,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在花生的不同生长过程中,主人公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5.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善于创设体验性学习的情境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 体验式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展前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 并能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随时调整, 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情感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 所谓“触境生情”、“睹物思情” 就是这个意思。在欢乐气氛中, 人会欢欣、愉快。在悲哀环境中, 人则会悲哀、痛苦。在阅读教学中, 了解了情感的这一变化, 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作品所描写的社会和自然中, 仔细品味、咀嚼, 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创设的与教材内容相适宜的情境, 变“他境他情” 为“我境我情”。借助情境熏陶,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通过播放视频、幻灯片等方式,更加充分直接地展开其教学活动,使小学生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中。比如,我在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程《夜莺的歌声》这节课时,在学习这节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为了巩固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的了解,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和图片。有的男学生喜欢武器,于是就特意收集了二战时的很多武器资料,下载了当时的许多坦克、飞机、大炮等资料;有的学生比较喜欢了解军事知识,于是就收集了二战时许多著名战役的资料,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所要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更多语文知识的兴趣。
6.结语
我们做老师的,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失误, 要预先准备, 给学生到位的指导, 以便使他们获得有益的结果。然后在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进行体验的同时, 也要通过观察或者引导, 帮助学生避免失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性;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情趣性
教育教学是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依赖更多的是人的情感、兴趣、需要和价值。教育教学应该讲究艺术,而语文教学更应该讲究其艺术性。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内在因素,让学生能够自觉地使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和创造,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乐教乐学”这一原则。既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又要教学生“会学”知识,也就是教学生学会一种正确的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学习方法。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寻找最灵活、最细致、最可行、最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让语文教学更富有艺术性,让我们熟练而富有情感地驾驭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及技能等和谐升华。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性
教学艺术是运用情感,饱含热情,以情感人,激起共鸣。情感,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标。无情不能成艺术,之所以教学艺术能够活化知识,陶冶性格,能化险为夷、变尴尬为欢乐;能在艰涩中求得简明,在艰难中突得窍门,就在于教师和学生充满了情感,并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融洽和谐、有利发展的情感气氛。师生热情、乐观、、合作,总比冷漠、忧郁、不和谐情况下教学效果好得多。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在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刺激带动下,会很快激活起来,活跃起来,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创造性
语文教学切忌单调的“照本宣科”,提倡艺术的创造性。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技巧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之花才会开得鲜艳无比,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提出了一个题目给学生然后不管学生对题目理解与否,便让学生埋头作文;或者教师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一番,做一些框框套套给学生套上,便让学生去作文,结果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老是提不高,导致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讲作文,原因是教师没有认真地指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而致“无话可说”,就算有话可说也只是说一些“框框套套”里的枯燥无味的话。而一位教师充满创造性的作文课却给我们许多启示。那是一堂公开课,上课铃已响,听课的教师早已在教室里坐齐,然而上课教师却还没有到,学生们皆侧目扭头,焦急万分地等待,听课教师也感到十分奇怪。十分钟后,上课教师才大步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学生说:“对不起,我迟到了,今天这堂课请大家写一段你们的心理活动,题目就是《当老师迟到十分钟之时》”然后老师便让学生立即作文。结果全班作文成绩较好,言之有物,细致入微,合情合理,把各自的心理活动写得跌宕起伏而又有条不紊。这便是创造性教学开出的灿烂花朵。
3.表演性
这是指教师教学中表演的艺术性。教师要能够把三尺讲台当做必表演的舞台,不断创设情境,把知识融入到各种体态,各种眼神,各种手势,各种语调,乃至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哀一乐。像相声小品演员一样艺术地加以表现,让学生从表演的精彩细节中获取知识,悟出道理,提高能力。如教师在教学《看戏》一文,先绘声绘色地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天气的闷热,看戏人如海水般涌动的情景,当讲到演员们踩着节拍走上舞台,梅兰芳出场唱戏的细节时,教师便清了清喉咙,轻轻甩动衣袖,踩着舞步,模仿梅兰芳唱了一段京戏,学生们便被吸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教师讲道:“梅兰芳大师唱的戏比我唱的好千倍,他的歌声清纯圆润,歌词像珠子似的从他的一颦一笑中,从他优雅的水袖中,从他婀娜多姿的身段中、一粒一粒滚落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尽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时,教师就在这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会去领会梅兰芳歌声的柔和与铿锵。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演员的“角色”进入到导演的“角色”,指导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去感悟知识,获取知识。当然,有的课文不便发挥表演性,但是教师可以当好“导演”,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彩创设情境,去暗示、启发、诱导学生获取知识。
4.审美性
教育教学艺术的美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育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板书的美,教学情景的美等等方面。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师生情感密切交流,不时共振共鸣。美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和谐的,教学艺术使师生摆脱了功利、理性的约束,进入了自由和谐的审美过程。审美往往是从形式入手的,所以教学艺术具有形象特征。形象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绘画、电视、多媒体的运用,是教学审美必须借助和依赖的手段,也是教学艺术必然的形式。
教学艺术总是在欢乐中给人以启示和教育,寓教于乐。成功的教学必须是美的教学。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注重审美性。要求教师用美的观念、情趣、语言、行为、教态、板书、教学情景等去调动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注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包括:语言美、仪态美、创造美、科学美、艺术美。这就要求教师要为美而教,学生为美而学。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新、幽默诙谐,具有人情味;仪态整洁而端庄大方。多角度创设情境,科学性艺术性地传授知识。
5.情趣性
教学的整个过程不能平淡单调,味同嚼蜡,而要如嚼橄榄,回味无穷。教师要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去吸引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用幽默诙谐而哲理闪烁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用充满机智而结构严谨的方法去征服学生,用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去陶冶学生。教师的教育有时如清风拂面,有时如薄雾绕山,有时如江海波澜,有时如山涧泉水。或优美,或朦胧,或壮美,或清新,都会让人心旷神怡,怡然自得。
语文教学中的情趣性就是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它要求教师授课时情绪饱满,讲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入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学生的高度尊重与信赖。讲到动情之处,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激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导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师生之间在相互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教师往往要能妙手回春,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具有神秘的趣味性和强大的吸引力,是学生不知不觉地汲取了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人格和情操。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情趣性最能体现出“乐教乐学”的艺术性。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必然选择。
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高水平的美术作品,熟悉一些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是丰富学生形象积累的重要途径。当大量的形象积累与典范的美术作品相互碰撞、磨擦、印证时,才能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积累逐渐产生审美倾向,从而使审美素养逐渐形成并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量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形成大脑中美的形象贮存,仅凭教材提供的图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表现为:教材中的图片相对集中,具有代表性,但是数量较少,容易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拘泥于少量的审美形象之中,难以拓展审美眼界;教材中的图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它不能广泛地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情况,相当一些图片不能与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需要必要的补充和替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下载、图片编辑、投影放大等形式,可以把丰富的网络图片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既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又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合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他还做了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30%。因此,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美术课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使一些在教学中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图文声像并茂,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美术教学方法越来越依赖现代教育技术。
美术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各类型美术课业的教学任务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和学的活动的成套化、系列化、结构化的总称。新的美术课程打破了单一的知识结构框架,必须配适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实验区广大教师几年的摸索,基本形成一种“在活动中学”的教学模式,其过程通常包括: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探究合作、评价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现代教育技术凭借本身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功能,逐渐形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视听感受。
情境创设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视听感官形成刺激,引导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就很难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以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犹如画饼充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还需要必要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演示容易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连续的画面、声音、文字等对视听感官的刺激,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中介,拓宽了视野空间,再现了复杂情节,变抽象为具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有限的课堂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演示提供了直观的操作平台。
美术教学中的技法仅用语言讲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获得体验,在一目了然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识、新技法。教师的现场演示具有示范性、鼓舞性和直观性、真实性,但在演示时,总有一部分学生被教师身体遮挡住视线而看不见,或者演示制作小作品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用实物反射幻灯机进行演示,既保持了真实性,又能使全体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再次,虚拟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参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项教学基本功。人们常说:“言传身教。”可见,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手段和途径丰富多彩,但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仍然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而对于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不断提升语言的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激励性,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小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文明性
小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健康、文明,切忌辱骂性的语言。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更要展现中国语言的智慧。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切忌一切粗俗、低级的污秽语。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优美、文雅、语气要和蔼亲切,语调要悦耳、和谐,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感情共鸣,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和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教师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健康、文明的心灵世界。例如,两个学生因犯了春困,一天早上,他们决定旷课。老师把他们抓回来,并没有直接体罚、谩骂,而是说:“你们错过了一场考试,现在我就让你们现场考。你们分开坐,每人拿出一张白纸。第一个问题是:‘公鸡什么时候忘记了打鸣?”’两个学生低着头,羞愧不已。老师用这种既文明又幽默的语言教诲了两个学生。从那以后,两个学生再也没有旷课的现象。
二、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准确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准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练、鲜明。所谓准确,就是要发音标准,遣词得当,观点明确,语气清晰,推理符合逻辑,造句符合文法,用语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深刻,耳目一新。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实感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泾渭分明。这样的语言才会是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才能像春雨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科学知识的美好的思想一道带进去。
譬如,有些教师在对知识点的阐述时不够明确,仅围绕着教材教参绕来绕去,不能化抽象为形象,不能由远及近,由浅入深。没有生动的叙述,学法指导不够明确,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模糊。还有的老教师在教学中,杂音很多,语言不简洁连贯,如“嗯”、“哦”、“啊”等语气词过多,学生听起来就会很吃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幽默、含蓄、富于启发性。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其实就是我们课堂中的提示。启发性的语言,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亮前进的方向;启发性的语言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的时候,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启发性语言又好比一支号角,在你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教师如果在课堂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准确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授《曼谷的小象》时,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小象之所以如此聪明,是由于阿玲的教导和指挥得当。作者称赞小象,其实是赞美阿玲。就在学生们为“是赞美阿玲,还是赞美小象?”争论不休时,我们这样启发他们:“小象的技艺真是精湛,但它精湛的技艺又是从哪豪吹哪兀俊本过这样小小的启发,孩子们顿时领悟了作者是通过写小象来赞美阿玲的指挥有方,同时也很快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四、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是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动溢表”,从而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语言的感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去认可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激情,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气氛就会变得很压抑,教学双边活动开展也很机械。小孩子喜欢得到赞扬。他每回答一个问题,都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一个肯定,一个表扬。那如果老师只是在他回答完问题后“嗯”一声,或“请坐下”来敷衍了事,就会让他失去信心和动力。在下一个问题中他就不会那么主动去思考、去回答。我们应该多用激励性语言,去鼓励他,赞同他。比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我就知道你能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励的语言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语文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又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用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使语文充分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所以,小学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王慧君.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6)
[2]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J].常丽艳.才智.2013(28)
现代教育技术不应当被简单地定义为单纯的一种技术,应当将其理解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当从认知规律的角度展开分析。为了实现小学数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进行初步构建。
(一)注重问题情景的创建
通过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问题情景,实现方式可以以PowerPoint、动画、网址为主,这些方式相比课本有更强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十分方便地为学生构建具体的问题环境,从而使学生更加轻松地融入其中,运用所学知识动手亲自解决问题,课堂上也可以增加小组讨论的环节,注重沟通,学会带着问题思考,逐步改变对具体概念死记硬背的局面。
(二)积极改变方式、注重演练
数学的学习最终是要用于实际用途,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定量内容的学习过程后,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拓展的应用型探究学习。这种发散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以习题训练为主要手段,大致方向应当遵循相关教材,逐步拔高梯度,题目难易比例要遵循“金字塔原则”,在注重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一方面可以从概念着手,从不同方面对概念的理论进行变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整体地理解相关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实际应用的多维变式,从具体问题的角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剖析,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加强互动交流、提倡知识分享
尽管目前主流的教学思想是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此处强调的学习交流互动与独立思考并不冲突,因为这种交流是建立在每个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独立思考的前提之下。合作学习精神是现代教育技术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学生间加强学习互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学生在强调自己观点的同时对相关问题会有更深层次的分析,每个学生不同的观点也都反映出学生自身已经经历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总结他人经验,并能在激发成就感的同时增强学习热情。学会分享知识,也就会分享成功,这种分享式的喜悦与目前主流的现代教育相一致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优化方式
(一)降低理解成本,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比较抽象的概念,然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强,对相应的抽象概念理解不准确、不深刻。为了降低学生在抽象问题上的理解成本,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将复杂数学概念简单化,借助于多媒体将数学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二)注重拓展和延伸,提升发散思维能力
注重提高发散思维能力是现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应当避免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数学是一门注重思考的学科,许多知识点都有很大的发散空间,教师应当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便利,通过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相关信息或习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挖掘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把握学习主动权,将知识理论结构优化,通过动画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欲望,一旦学习有了动力,学生会自发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入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例分析
笔者曾经在教学过程中做过相关尝试,当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分数”,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西瓜、苹果等水果,同时也加入了喜羊羊、葫芦娃等卡通人物形象,并亲自制作动画,在动画中通过闪烁的形式呈现出各物品的数量,首先对整体数量进行闪烁,然后进行局部数量的闪烁。该过程还借助颜色的设置,当整体数量闪烁时呈黄色,局部闪烁时呈绿色。这样就巧妙地为学生解释了分数的概念,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局部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意义。这种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例表明了将问题直观化、具体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四、小结
1.更新教育观念美术教育的价值不只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等,美术教育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美术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发挥想象的空间,利用美术特有的艺术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艺术的价值是创造,失去创造力,艺术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要通过开展美术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素质教育。
2.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绘画功底,忽视美术教学的本质;注重绘画作品的美观程度,忽视作品的思维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内在修养的提高。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审美意识,鉴赏、想象以及创造的能力不强。美术教育是大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突破口,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使学生感受到身边更多美的事物。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通过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贴近大自然,充分体会大自然的美。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追求美的愿望,逐渐提高审美意识。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学生从心灵中体验到美的存在,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心灵更加纯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大学积极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欣赏美术作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正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见成效,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多观察,体会大自然的美。只有使学生自发地感受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主动投入美术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科学教育;数学教学;实施方法;自主探究
一、概念分析
科学教育的基本概念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水平肯定是不同的,这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需要定期测试,及时获取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信息。当今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采用科学教育的方法,使用这一方法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为积极,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使用这一方法,成绩稍差的学生可以慢慢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实施方法
(一)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但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学校需要开展大量的自主探究活动。比如在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研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存在,获得知识的时候也会更为理解。在进行室外探究活动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探究的课题,并让学生先提出假设,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自主探究的活动中,自主探究的能力也都能得到培养。
(二)提高学生能力
实施科学教育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使用这一方法能帮助学生对于各种知识原理的理解,加深知识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不仅如此,运用这一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全方面提升一个学生各项知识能力。在这之后,学生完全掌握知识的原理后,就能够使用知识来回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相关的问题。例如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事来帮助学生去理解加减法的知识,例如我们去商店购买糖果,有4种不同的颜色,黄色的,紫色的,粉色的,红色的,在我们选择之后,我们购买了5颗黄色的,3颗紫色的,6颗粉色的和7颗红色的,那么我们一共买了多少颗糖果呢,答案是5+3+6+7=21颗糖果,通过这个简单的生活例子,学生们对加减法的理解会更容易也更深刻,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更加高。同时老师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探究这其中的知识。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最后进行指导。
(三)培养价值观
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发展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教育这一教学方法不仅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于这个要求来说,每个老师首先需要做的是着眼于自身的科学素质素养,保证自己与当今时代的步伐一致,确定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代符合。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学生能够确定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合理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教学评价机制这一机制检验成果的,在旧时的传统教育模式下,这一机制主要是依靠试卷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完全依靠考试分数评定这一方法太过片面,并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完全注重分数这一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在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中,老师要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进,不能完全依靠考试分数来评定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要从各个方面考核学生。结合书面考试与课堂表现和各阶段学生的变化,全面客观地评定一个学生,使用这种考核办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在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使用夹杂着方言的语言教学,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语音把握不准,无法欣赏到文学作品的意蕴等不良后果,这势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读音准确无误,没有语病和口头禅。语言的规范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应当注意课堂语言的纯洁性,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继诱导。”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如讲授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应当以人物为主体,采用以“境”显人的启发手段。教学《祝福》,应从祥林嫂反复念叨“我真傻”上,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祥林嫂傻在哪里,要启发学生从自然界的狼吃掉阿毛,进一步联想到封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狼”吞噬了祥林嫂。
3.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著名的学者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可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4.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佳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中,教师不仅要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还需尽量使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有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融洽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知识的理解。因此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但是要注意的是,课堂语言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教学内容结伴而行,要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不能人为的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能滥用,这样就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物极必反。所以语文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获得知识的愉悦。
5.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他们自尊心很强,但也特别敏感和脆弱。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学生的心灵,掌握学生的心理,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管是评价学生,还是批评学生,都要特别注意讲究语言艺术。对学生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少批评,多表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任何时间都不能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鼓励性。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的信心大增。又如当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时,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的批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教师应该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了学生重新思考的信心。学生只有在宽松、高兴,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
另外要注意的是,激励性的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于每个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一个严肃而敬业的教师,应该像诗人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陶传贵。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J]。文教资料,2005,32•122-123
[2]骆小兰。教师语言的艺术[J]。文教资料,200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