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通信业论文

时间:2023-04-06 18:33:10

导语:在通信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信业论文

第1篇

摘要:在通信行业中,人们通常把电源比喻为通信系统的心脏。近年来,电信网全方位快速发展,同时也给从事电源维护管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由于电源设备正处在新老并存、逐步更新换代的时期。基于此,本文就通信电源的维护和管理方面谈几点想法。

引言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当前通信电源供电体制基本上是以集中放置、集中供电方式为主,有人值守、故障维修为主。而电源的负载,如传输、交换、数据、移动等专业的维护方式正朝着集中监控、集中维护、少人或无人值守方向发展。通信基站是通信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任何情况下的正常供电,是保证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各通信基站内均配备了较先进的电力电源供电系统,包括开关整流设备、免维护蓄电池、油机等。这些设备是保障供电稳定和连续性的重要设备,对这些设备维护的好坏,不仅影响电源系统设备的寿命和故障率,而且直接涉及通信网络的平稳运行。

一、通信电源概述

从远古时代以来,阳光、空气、食物和水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而今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电也已成为人们的必需品。因为有了电,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欢乐。正是由于通信系统的安全优质运转,无处不在的通信电源则是坚实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实施集中监控管理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通信网的要求,也是企业减员增效的有效措施。各种电源设备要智能化、标准化,符合开放式通信协议。若电源系统不能输出规定电流,电压超出允许波动范围,杂音电压高于允许值时间并持续10s以上者均判定为系统故障。原交流系统中的电压、频率或波形畸变超出规定范围持续时间大于60s者均判定为故障。为此,要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有条件的通信部门应尽量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引入2路市电输入,并设置2路市电电能自动倒换装置;所用设备要选用可靠性高的高频开关整流设备,采用模块化、热插拔式结构以便于更换,并合理配置备份设备。任何新技术、新设备未经充分验证、试运行前均不得进入供电系统。供电方式要大力推广分散供电,使用同一种直流电压的通信设备采用两个以上的独立供电系统,这也是今后通信网络容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新业引入的新要求。为了尽量缩短设备的平均故障修复时间,要经常分析运行参数,预测故障发生的时间并及时排除。还要提高技术维护水平,采用集中维护、远程遥信、遥测维护。在实施过程中,三遥点的设置要合理,绝不是越多越好,要以可靠性、实用性为基本原则,宜简勿繁。

二、电源系统使用中应重视的问题

电源系统目前广泛使用高频开关电源系统设备,其智能化程度高,电池采用了免维护蓄电池,这虽给用户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在多方面引起注意,确保使用安全。

2.1按电源系统的使用要求和功率余量大小来分,在使用中要避免随意增加大功率的额外设备,也不允许在满负载状态下长期运行。工作性质决定了电源系统几乎是在不间断状态下运行的,增加大功率负载或在基本满载状态下工作,都会造成整流模块出故障,严重时将损坏变换器。自备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波形、频率和幅度应满足电源系统对输入电压的要求,另外发电机的功率要大于开关电源设备的额定输入功率,否则,将会造成电源系统设备工作异常或损坏。

2.2电池应避免大电流充放电,理论上充电时可以接受大电流,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否则会造成电池极板膨胀变形,使得极板活性物质脱落,电池内阻增大且温度升高,严重时将造成容量下降,寿命提前终止。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防止电池短路或深度放电,因为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放电深度有关。放电深度越深循环寿命越短。在容量试验或放电检修中,通常放电达到容量的30%-50%就可以了。

2.3铅酸蓄电池的容量和电解液的比重是线性关系,通过测量比重可以了解电池的存储能量情况。阀控式密封蓄电池是贫液电池,且无法进行电解液比重测量,所以如何判定它的好坏,预测贮备容量已成为当今业界的一大难题。用电导仪测电池的内阻是判定蓄电池好坏的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方法,但尚不能准确测定电池的好坏程度。目前,最可靠的方法还是放电法。在可靠性、经济性、可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综合比较,应选用四冲程油机为原动机发电机组。四冲程油机结构简单,采用多缸均衡做功、增压等一系列成熟技术适合于大容量机组的要求。其噪音小、污染小、性价比高。使用中把机组产生的热量排到室外,保证机组周围环境湿度不超过指标要求。

三、电源系统的维护与检修

当电源系统出现故障时,应先查明原因,分清是负载还是电源系统,是主机还是电池组。虽说开关电源系统主机有故障自检功能,但它对面而不对点,对更换配件很方便,但要维修故障点,仍需做大量的分析、检测工作。另外如自检部分发生故障,显示的故障内容则可能有误。对主机出现击穿、断保险或烧毁器件的故障,一定要查明原因并排除故障后才能重新启动,否则会接连发生相同的故障。再好的设备也有寿命期,也会出现各类故障,但维护工作做得好可以延长寿命并减少故障的发生,不要因为高智能、免维护而忽略了本应进行的维护工作,预防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高频开关电源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主机的维护工作量很少,主要是防尘和定期除尘。特别是气候干燥的地区,空气中的灰粒较多,灰尘将在机内沉积,当遇空气潮湿时会引起主机控制紊乱造成主机工作失常,并发生不准确告警。另大量灰尘也会造成器件散热不好。一般每季度应彻底清洁一次。其次就是在除尘时检查各连接件和插接件有无松动和接触不牢的情况。由于整流器对瞬时脉冲干扰不能消除,整流后的电压仍存在干扰脉冲。蓄电池除有存储直流电能的功能外,其等效电容量的大小与蓄能电池容量大小成正比。因此,维护检修蓄电池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虽说蓄电池组目前都采用了免维护电池,但这只是免除了以往的测比、配比、定时添加蒸馏水的工作。但因工作状态对电池的影响并没有改变,不正常工作状态对电池造成的影响没有变,所以蓄电池的工作全部是在浮充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应每年进行一次放电。放电前应先对电池组进行均衡充电,以达全组电池的均衡。放电过程中如有一只达到放电终止电压时,应停止放电,继续放电须先排除落后电池后再放。核对性放电不是追求放出容量的百分比,而是关注并发现和处理落后电池,经对落后电池处理后再作核对性放电实验。这样可防止事故,以免放电中落后电池恶化为反极电池。平时每组电池至少应有8只电池作标示电池,作为了解全电池组工作情况的参考,对标示电池应定期测量并做好记录。在日常维护中需经常检查的项目有:清洁并检测电池两端电压、温度;连接处有无松动腐蚀现象,检测连接条压降;电池外观是否完好,有无壳变形和渗漏;极柱、安全阀周围是否有酸雾逸出;主机设备是否正常等。免维护电池要做到运行、日常管理周到、细致和规范,保证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况,从而延长使用年限;保证直流母线经常保持合格的电压和电池的放电容量;保证电池运行和人员的安全可靠。这是电池维护的目的,也是电池运行规程中包括的内容和运行规则。当电池组中发现电压反极、压降大、压差大和酸雾泄漏的电池时,应及时采用相应的方法恢复和修复,对不能恢复和修复的电池要换掉。但不能把不同容量、不同性能、不同厂家的电池联在一起,否则可能会对整组电池带来不利影响。对寿命已过期的电池组要及时更换,以免影响到电源系统和设备主机。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要:中国移动通信业从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竞争行为是不同的通过分析中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研究在不同市场竞争结构中企业的竞争行为,提出了移动通信企业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推行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就是将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以产品差异、产品质量、及服务等为主的多样化竞争;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正处在从垄断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转型期,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业长期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竞争,导致移动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缺乏,营销手段侧重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虽然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但同时过度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企业尤其是新进入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所以,使移动通信企业充分认识不同市场竞争结构特征和竞争主体竞争行为特征,进而采取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我国移动通信业在不断改革中一方面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处理好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增进社会福利,最终达到移动通信业改革的目的.

1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将原来的中国电信总局一分为四,成立了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经营移动业务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经营无线寻呼的国信寻呼公司和经营卫星通信业务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1999年5月,将国信寻呼公司并人中国联通。

2001年1月,中国联通作为我国唯一经营CD—MA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正式建成覆盖全国的CD—MA移动通信网络并开始放号.

在此期间,国务院加快了我国电信运营体制改革步伐,决定分割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为南北两部分.南方部分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方部分成立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允许两个集团公司在对方经营区域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电话业务.

截止2002年底,移动通信业经过l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容量的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l5%,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亿.在移动通信业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的竞争格局.从世界各国电信业的改革发展历史看,通信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独家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两个市场竞争结构发展阶段,而寡头垄断是目前和将来的主导市场竞争结构.

我国自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通公司,打破了中国移动通信业独家垄断局面,理论上形成了市场占有者中国移动(原中国电信)与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新竞争格局.但截止2001年底,,我国移动通信业务总收人为1617亿元中,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8.8%,中国联通仅占总收入的21.2%,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8.5%中国联通业务收入增长率为44%;我国移动用户总数为1.5亿中,中国移动占71.7%,中国联通占28.3%.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在19952001年期间,中国联通公司收入占有率和用户占有率一直未达到20%,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所以市场结构仍视为独家垄断市场结构.2002年以后,随着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收入份额和用户份额均超出20%,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结构.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的时间分界线是2001年底.市场竞争结构的划分是从两方面表现出来的.首先,新进入者的市场分额达到了经济理论20%标准;其二,政府逐步放松了资费政策管制,标志着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标志着移动通信资费标准将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

2双头垄断市场竞争分析

2001年以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政府对移动通信企业采取了”不对称”管制,即给予了新进入企业中国联通一系列政策上的扶持,如移动通信“双8折”资费优惠政策(入网费、月租和基本通话费是标准资费的8折),同时政府加强了移动市场资费政策管理.在此期间由于资费价格的差距,中国联通用户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比中国移动高30%,收入增长率高20%.

2002年至今,随着各种资费价格套餐的推出,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双方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价格政策,所以两个企业都面对着“曲折”的需求曲线.价格的需求弹性变小导致价格竞争对双方用户发展数量增加的相对作用逐渐减弱,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比例很高,用户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企业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变,所以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都没有放弃”针锋相对”政策的理由,但移动通信企业运营企业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手段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从价格竞争向网络竞争、服务竞争转变的营销策略是我国移动通信企业长远发展之路.

2.1卡特尔和串通

移动通信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显著特征和高固定成本(网络投资)、低边际成本的特点,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固定成本被分摊,即单位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相对固定成本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所以移动通信企业呈现收益递增现象.根据经济理论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福利函数最大_2,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所以企业将出现亏损;又根据经济理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特点,此时的产量是企业亏损最大的产量.移动通信业成本构成与收入的特点造成了“定价难题”.

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往往导致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因此两家企业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串通按垄断或接近垄断价格水平定价,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虽然在串通协议中的市场分割和利益分配等条款的确定上存在很多困难以及政府政策对此行为的限制程度,但成功的串通对两家企业的利益都有好处,所以两家企业都有串通的意愿.

不失一般性,串通的移动通信市场可视为垄断市场结构J,假设结成的卡特尔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为决策变量,移动通信市场需求方程为P=n—bQ,平均成本为C,则边际收入是MR=d了。R/dQ=d[(n—bQ)Q]/dQ=n一2bQ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利润最大化产量.n一2bQ=C得:利润最大化的总产量Q=(n—C)/2b,求得最大化总利润R=(n—C)/4b.为了说明2家企业博弈过程,在此不妨假设两家企业产量和利润均分,即两家企业的最大化利润分别为q=q=(a—c)/4b,两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的产量分别为(a—c)/8b.

2.2串通欺骗

串通能提高卡特尔所有成员企业的利润,但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例如:在某寡头垄断行业的所有企业串通形成卡特尔并决定提高价格,但未按协议提价的欺骗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收入.不失一般性,在双头垄断的移动通信市场,假设企业1严格按照q,=(a—C)/4b的串通产量生产,而企业2在协议上搞欺骗,则企业2的边际收入是:

MR2=dTR2/dq2=d[(a—O(a—c)/4b一6q2)q2]/dq2=a一2bq2一(a—c)/4b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产量:

a一2bq2一(a—C)/4b7--C

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3(a—C)/8b又根据需求方程可得在产量Q=q+q时的价格P为

P=a一6Q=a—b[(a—f)/4b+3(a—C)/8b]=(3a+5c)/8

所以企业1、2的利润分别为

r1=Pq1一Cq1=(3口+5c)/8(n—C)/4b—C(a—C)/4b=3(a—C)/32b

r=Pq2一Cq2=(3a+5c)/83(a—C)/8b—C3(a—C)/sb=9(a—C)/64b

显然,企业2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所获得的利润9(a—c)/64b高于企业

1)严格按照“串通”的产量生产所获得的利润3(a—c)/32b.

2)移动通信业双头垄断博弈结果分析.

设(a—C)/b=R,并将不同组合情况下2企业利润填入收益矩阵:

根据最小最大原则可以得出两家移动通信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解是采取“降价”策略,即两家企业都会选择“降价”而获得较少的利润0.111R.现在分析企业在选择“不降价”或“降价”的决策过程.由于“不降价”的利润较高,所以企业1会首先考虑选择“不降价”决策,但同时也顾虑协议条款协商的困难,更主要的是一旦企业2在串通协议上欺骗(即“降价”)则企业1利润将只有0.094R,是所有情况下的最低利润.所以企业1的最佳选择是”降价”同理企业2的最佳选择也是“降价”.超级秘书网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完全符合非合作性博弈:囚徒的两难境地的理论分析结果,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价格竞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断升级的广告宣传也属于此类问题,两家企业广告竞争结果是利润降低,广告费支出快速增加.

3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对策建议

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恶性”竞争是移动通信企业在特定市场竞争结构下的“必然”.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移动用户新增6o139万户,其中预付费用户超过了90%,而签约用户仅占不到10%.价格竞争的结果使这些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已经占据了主流,ARPU较去年同期下降25%.可以推断,如果恶性的价格竞争长期进行下去,移动运营企业(移动通信行业)获利能力将持续下降,将直接影响企业(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企业也无法更好地履行对消费者的服务承诺和所应承担的义务.

第3篇

随着网络的发展,粘度或粘性(stickiness)这一概念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保罗(Paul)从网站角度出发,在对Yahoo“粘性”计划的分析中将粘性定义为维持现有用户并使其重复使用的能力;[1]而达文波特(Davenport)认为用户粘度是指一个网站能够吸引其用户持久使用和访问的能力;[2]布朗尼(Browne)从用户角度出发,直接从消费者行为角度来定义粘性,他认为用户粘性就是用户主动放弃转向其他替代网站的潜在可能,而坚持使用某网站的行为;[3]汉路威尔(Hallowell)则将用户粘性定义为高频率返回网站的行为。[4]国内对粘度的研究很少,通常将粘度看作是用户忠诚度的一个测量指标。赵青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粘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粘性是用户持续使用某服务形成的一种伴随心理变化的过度使用行为。[5]这些研究主要倾向于将用户看作个体形式存在,通过提高网络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来吸引用户,很大程度上与用户满意度、用户忠诚度的研究有交叉,而本文提出了用户间粘度的概念,将粘度的概念置于用户之间,即在使用某一类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于用户间的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本文将视角定在网络通信企业,它是基于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的企业,其特殊性决定了网络通信企业承担的就是用户在真实世界的沟通,因此网络通信企业的用户间粘度具有以下性质:1.社会性。用户间粘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用户的社会关系,因此用户间粘度也具有社会性。网络通信企业用户间粘度是用户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通信中的具体体现,而使用网络通信手段是帮助用户维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社会性是网络通信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2.规模性。也是网络外部性的体现,即当用户通过购买特定产品或者服务加入某一网络时,所获得的效用依赖于同一网络中使用同样产品或服务的人数。因此只有某网络拥有了足够多的用户,才能够确保潜在效用得以实现;而当新用户不断加入,“协同价值”就会在老用户身上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用户越多的网络通信服务平台,其对用户的吸引力越强。在同一服务平台下,用户的交流不仅更为便捷,同时也可能获得更加低廉的资费,以最小的成本来满足和维系用户社会关系的需要。因此,规模越大的服务平台,其吸引新用户的能力就越强,老用户对服务平台的忠诚度也越高。3.市场性。网络通信企业维系用户间粘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服务平台的市场规模,进而保证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网络通信企业所做出的维持或增强用户间粘度的手段,从市场出发,目的也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市场占有率。

二、重大事件分析———以基础电信业为例

本文拟根据网络通信企业用户间粘度的特点,结合电信业重大的、具有标志性事件的梳理,根据中国移动(以下简称“移动”)、中国联通(以下简称“联通”)、中国电信(以下简称“电信”)三大电信企业的营运数据及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数据分析和整理,研究得出用户间粘度的影响因素。

(一)网内外区别定价

所谓网内往外区别定价,是指运营商对己方用户间和其他用户间通信收费采用不同定价的方式,移动和联通分别于2002年下半年与2012年采取了网内外差别定价(见表1),并对两个关键时间点的单月用户增长量进行了数据拟合分析。(见图1、图2)1.市场情况,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饱和程度。2002年占有市场绝对优势的移动率先提出进行网内外差别定价,而联通属被动应战,移动正是利用了市场占有率大的优势,通过网内外差别定价,增加用户间的粘度,对占有率低的企业形成沉重的打击。而10年后,逐渐壮大的联通推出了“随意打”,可以看出联通的此次做法,使用户增长量得以提升。同时比较2002年和2012年两次区别定价事件的背景可知,用户间粘度同样与市场饱和度有关。在市场尚未饱和的情况下,区别定价会对用户选择产生明显的影响;而市场饱和度较高后,区别定价对规模较为稳定的平台产生的影响较小,而对规模较小的平台则产生明显的排挤效果。2.资费。网内外差别定价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大的表现就是资费的差异,即通信企业通过网内的低资费,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平台内,而这其中,转换成本也是用户必须考虑的因素。在用户规模较大的平台上,区别定价会使用户综合资费水平大幅下降,同时也会吸引新的用户选择本平台以及吸引较小平台用户转向此平台。因此区别定价的形成,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平台,通过价格来形成壁垒,使网内外沟通产生不便。

(二)电信行业的重组改革

我国电信业发展的几十年,政策下的重组改革仍是影响电信业的关键事件,每次改革都是对市场进行重新洗牌,对于用户间粘度有重大的影响。我国的电信行业经历了大致四次重组改革,具体事件和影响如表2所示。本文重点分析了2008年的合并重组,对于2008年8月-2010年2月的单月用户增长量进行了数据的拟合分析,结合关键事件的分析得出以下影响用户间粘度的因素。1.市场情况,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定位。以2008年的重组为例,由于电信原先的用户规模要大于网通,而联通虽然吸收了网通,但由于CDMA的出售,在市场占有率上大幅下降,对其用户增量在重组后一段时期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而电信在重组后因其准确的将市场定位在南方,并加速CDMA与原有南方小灵通用户的整合,这一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得电信在整体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反而在南方市场取得了相对优势,用户增长量有非常明显的提升。2.服务情况。从2008年电信重组中可以明显看出,联通和电信在实现全业务覆盖后,其后续的市场表现明显优于没有获得固网经营资格的移动。其原因就是联通和电信在后续致力于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的融合,使得用户在同网通信、缴费和用户体验上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用户增长规模。

(三)飞信业务的兴起

2007年,移动上线飞信业务,原本旨在即时通讯领域与腾讯QQ一较短长,但其推出的飞信用户可以向移动用户免费发短信的服务,迅速成为飞信服务的杀手锏,使得飞信为移动拓展了大量的用户群。免费短信业务,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网内外区别定价,即移动用户之间可以通过飞信互发短信完全免费。飞信软件由原先设计的IM软件变成了移动的附属业务,因而从原先设计的自主发展变成了与移动相互依靠发展。虽然联通和电信紧随其后,也迅速推出自己的“飞信”,但联通沃友和电信天翼Live的

宣传力度和投入都远远不及移动飞信,飞信业务的特点与影响如表3所示。本文通过分析飞信业务的特点及影响,以及对2007年5月移动推出飞信业务后的用户增长量与联通进行了对比,得出影响用户间粘度的两个因素:1.资费与服务。从飞信的特点可以得出,飞信业务的推出大幅降低了用户间的沟通成本,满足现代年轻人使用即时通讯的使用习惯。同时变相满足用户群发短信的需求,降低了群发短信的门槛。资费的降低和服务的提高促使飞信为移动带来大量的忠实用户,飞信诞生两年后移动便有接近两亿的用户规模,约占移动用户总量的70%以上,从图4的移动用户增长量可以明显的看出效果。2.平台的开放程度。飞信是具有很强排他性的服务,它是服务于移动用户,并且为移动用户提供的增值服务,属于移动的一部分。即使2013年飞信开放对联通、电信用户注册的限制,但并未完全开放其服务。飞信中打通客户端与手机间的免费短信业务并未对联通、电信开放,因此联通、电信用户若要使用飞信,除非保持客户端永远在线或用户愿意额外支付短信费用,否则仍然会有通信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一部分联通、电信用户转而使用移动。 (四)3G与4G牌照的发放

2009年和2013年,国家向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发放了3G和4G牌照,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通过对3G和4G牌照的发放情况的分析,结合3G牌照发放后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增长规模情况,可分析出影响用户间粘度的以下两个因素:1.技术创新。电信和网络通信行业都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性,并因此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使用体验和通信质量。从3G与4G牌照发放的影响分析,新技术的应用确实能够带来一部分敢于尝鲜的人群,并有机会将这部分人群转化为忠实用户。这部分人群急于利用新技术来提高通信质量和水平,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对企业的态度,用口碑和实际行动为企业带来新的用户。2.技术成熟程度。通过3G和4G的评价以及3G推广后各运营商用户增长规模分析可知技术成熟度是影响用户间粘度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技术不够成熟的TD-SCDMA,移动在3G运营之初的成绩单明显不如拥有成熟技术的联通和电信,当TD-SCDMA频繁遭遇信号覆盖不够、语音质量降低、支持终端太少的问题时,也使移动失去了很多新用户,尤其是高端用户,在用户抱怨新技术不能满足其基本使用时,移动在3G新用户间的粘度也没有做强。

第4篇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老式的企业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种种弊病,这些弊病阻碍了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健全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高效应用,不仅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庞大冗余的数据和陈旧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也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和绊脚石。因此,剔除弊病是企业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完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第一步。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设中常见的问题有:①统计指标不统一,朝令夕改。企业的诸多统计指标,各成体系,变化频繁。②数据管理不规范,各自为政。没有设立归口管理专业机构,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自行管理数据,且各职能部门报表变更频繁,数据应用效果大打折扣。③系统建设不完善,资源浪费。统计信息系统建设较为分散,没有规范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不利于信息共享,针对以上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给予高度关注,充分认识统计信息统一管理和加强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使统计信息真正意义上发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服务支持的作用。

2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原则

统计信息管理机制需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数据服务机制,统一是指以“三统一”标准(指标定义统一、指标口径统一、实现逻辑统一)为核心,规范是以数据归口管理为手段,高效则是以“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使企业的统计信息应用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全面提升企业的统计信息内部服务支持能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服务。

3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定位

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满足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各部门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确定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相对稳定并具有延续性的统计报表可为有效的管理提供服务,统一的统计指标,为公司管理的稳定性、高效性提供支持。为了高效管理企业庞大的数据需求,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定位如下:①以服务决策参考为核心,以支持经营管理为着力点。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提高公司管理效能为目标,为各级高级管理者提供快捷准确的决策参考信息,便于管理者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提升公司应对市场能力并做出决策。②以宏观数据为主流,以明细数据为辅助。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针对企业的宏观数据,主要展示企业汇总的、整合的数据,并以各层面的明细数据为补充。分散的微观层面的清单信息不纳入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统计范围内。③以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指标为主体,以使用频率较低的重点指标为补充。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提高数据和报表的使用效率为根本原则,因此统计报表应以各职能部门常用的指标为主,设置使用频率为月/季比较合适,个别使用频率为半年、年度的指标可视其重点程度纳入到统计指标体系中。④以前端运营系统为基础,尽量避免手工统计。统计信息管理机制应以统计信息系统为信息化载体,可在企业建立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以平台为依托,为取数平台,数据来源应为企业的前端运营系统,由平台从前端运营系统采集、收集数据,全过程为自动化,杜绝手工参与,确保数据准确性。⑤以总公司为核心,以分支机构为扩展。对于大型企业,设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可先以总部机构为起点和核心,满足企业总体层面的宏观管理需求和对全系统的整体掌控,便于在短期内形成一批企业内系统通用的、有代表性的报表体系,和统一的指标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稳定时,可将统计信息管理机制推广至分支机构,推广标准指标体系和订制报表格式。

4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4.1建立企业的唯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三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这是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基础,指标选择、规范定义和未来的可扩展性是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统一指标名称、统一指标定义,并统一指标的实现逻辑是“三统一”原则的核心内容。“三统一”有利于企业对指标的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统计指标和数据的稳定性,也是统计数据数据质量和统计效率的重要保障。

4.2建立企业的常规统计报表体系,对报表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常规统计报表体系可按照层级进行分类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级:①KPI报表:服务于决策层面,分类别展示企业经营管理各层面重要信息,供最高管理层使用。②公司级常规报表:服务于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分类别、按维度和分支机构展示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重要信息,供企业最高管理层和部门管理者(按需)使用。③部门级常规报表:服务于管理层面和事务层面,按需求部门展示企业的某一经营管理层面的详细信息,供各个部门具体使用。

4.3搭建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物理化、电子化载体,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物理基础,对统计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分析、查询的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企业内部统计数据报送、统计报表查询、智能报表生成、指标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并可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进行功能扩展。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依托于企业的各个运营系统,以保险企业为例,保险企业的核心业务处理系统、财务系统等前段运营系统都是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前端数据源。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应在数据加工过程中尽量杜绝手工加工和手工填报。

4.4建立归口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统计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确立统计信息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在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管理、使用、开发、维护等工作中的职责,规范归口管理工作的各项流程,使统计信息管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5保险公司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应用

第5篇

1、3G移动通信的特点

3G移动通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2G移动通信相比较而言,3G移动通信不仅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革进而提升,而且它的数据传输更快、拥有的业务种类以及服务的媒体也更多,这就能够使其更好的与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现将3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简要介绍如下:

(1)3G移动通信技术的多媒体业务能够提供一个较为个性化的多媒体服务,具备了互联网和电脑的众多优势。

(2)3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交互性。正是由于这种交互性,使得使用3G移动通信的所有用户他们既能与服务器端主动互动,又能被动地获取信息。

(3)3G移动通信技术的业务显现出一个多样化的趋势,相对较为丰富。

(4)3G移动通信设备具有移动性与位置相关性,从而用户使用3G服务相对来说会更加的方便,并且能够使得用户的安全性有了保障。

(5)3G移动通信基于用户的不同需求,它能够提供和设计不同的业务种类,这样的话,就使得服务更加的人性化。

2、3G移动通信业务的主要应用

2.1通信类业务

在基本的通话方面而言,与2G业务相比较而言,3G移动通信在价格方面来说,更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它的通话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失真率相对较低,更有希望的接近固定电话的音质。除了这些之外,3G移动通信时代当中最引人关注的业务之一就是视像业务。通过3G移动通信终端的有关摄像装置和网络进行数据高速的传输,从而电话的两端用户便可以清楚的看到彼此的影像,进而使得通话双方面对面实时交流得以实现。基于此,还可以真正做到视频、音频随时随地交互式交流。

2.2互联网业务

3G移动通信技术除了在通讯类业务当中的应用之外,它在互联网业务当中的发展也是及其迅速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提高,这就使得移动通信技术当中的传统话音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然而3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与互联网一些相关的业务,恰好解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一需求。在3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互联网业务我们所常见的主要有互联网监控服务和电子邮件服务,同时这些业务的发展也使得3G移动通信技术的服务内容得到了丰富,进而使得3G移动通信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除此之外,通过互联网业务,人们还可以通过3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电子邮件服务,从而能够与家人、同事和朋友进行一些联系,这样就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通过互联网的监控服务能够使得用户的合法权益和安全有了一个很好的保障,进而使得更多的用户能够更加安心的使用3G移动通信技术。

2.3资讯业务

由于3G移动通信网络具有速率高和内存大的一些优点,这就使得运营商所提供的资讯类业务能够较大程度的改善2G时代的一个纯文字的模式,然而这些服务更多的是通过音频、视频来使得资讯内容的一个实时交互性传达得以实现。除此之外,3G移动通信服务还能够给客户提供相对较为实时的新闻资讯,并且还能够通过视频等其它的方式来对新闻的细节进行更好的展示,这样就能够使得客户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最可靠的新闻消息。同时3G移动通信服务也增加了各式各样的便民类资讯,例如票务预订、银行服务、交通状况等,这就能够充分的满足了用户生活以及工作的各方面需要。

2.4娱乐业务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有了更高要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的关注。3G移动通信当中的娱乐业务正好满足了人们这项需求。娱乐是人们舒缓精神、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是人们生活当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娱乐质量也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3G移动通信当中的娱乐业务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它也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娱乐业务,主要包括图片铃声的下载、新闻赛事的预告和点播以及音乐影视的点播等等。这些相应的娱乐业务就使得人们的业余生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除此之外,还能够使人们更好的对所关心的娱乐、体育以及新闻有了更加及时的了解,进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3G移动通信业务的价值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我国近些年以来移动通讯业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步的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价值链模型。

(1)移动网络运营商

移动网络运营商主要是负责保障网络业务质量、加强管理以及维护和运营移动传输网络。除此之外,移动运营商具有一个业务平台提供商的职责。移动运营是一个具有很强规模经济性的领域,它在消息类业务价值链中也扮演着一个极其主要的角色。

(2)应用服务商

应用服务商主要负责的是进行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发。在对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网络业务能力的使用基础上,从其他第三方合作伙伴或者内容提供商处获得了信息或者内容后,通过各种组合处理,然后再开发,将其转变成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且适合在移动网络上进行数据传送的应用产品。

(3)内容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主要负责的是内容的制作和内容的聚集。内容的制作主要包括产品的组织、创意的产生以及将多种内容开发工具的一个组合等;内容的聚集主要包括对所需要的内容进行收集用以来满足移动终端设备的相应需求。此外还需要对内容知识产权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

(4)设备/软件提供商

设备/软件提供商的职能包括两方面,应用软件提供商和网络设备提供商。网络设备制造商主要是提供设备,同时也要向运营商提供一套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为运营商的网络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提供一些参考建议。通常来说,网络设备提供商主要是为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一系列的设备,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空中接口、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等,并且通过对不同的网络技术负责,进而为网络运营商提供一个足够的带宽,这样就能够为网络的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保证和技术支持。

(5)终端设备提供商

终端设备提供商主要负责推广和开发用户终端设备,从而保证用户能够使用移动数据业务。3G移动通信业务的多样化就会使得移动终端的种类在不断地加大,不同的业务不仅需要具有不同功能的终端,而且不同的终端也需要不同的移动数据,相对来说有一个最优的选择。

4、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有实力的国家都在追求科技制高点。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从源头上要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工程教育水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如浪潮般一波接一波的冲击着人们的思维,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的速度也随之与日俱增,这些都要求工程教育也要随之加快变革的速度。当代信息社会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教育的办学形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教育理念也必将随之改变。于是,工程教育的改革与重塑也正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思考话题。2017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MIT)了一份全新的报告,揭示了工程教育在全球的变化发展趋势。并提出了NEETProgram“新工科教育转型”计划(NewEngineeringEducationTransformation,简称NEET)[1],由此代表美国教育改革的最新发展方向。报告围绕“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思索“具有普遍借鉴价值的基准化培养模式”。此后,MIT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了新工科实践:设立了一个全新的本科城市科学和计划科学学士学位。这是一门结合了城市规划学,统计学,电气工程,机器学习等多学科的全新的科目。同样开始教育改革的还有斯坦福大学,他们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在以设计思考理论著称的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牵头下正式启动。这次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方式,代之以师生为主导,建立全新的开环大学的教育模式[2]。国内也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浪潮中充分地认识到了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根据新一轮的调查报告称,新产业,新工科人才缺口高达2500万。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必然会带动国家经济的转动,同时也必然带动教育变革。于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3]。之后一段时间,“新工科建设”[4]运动如火如荼,“天大行动”[5]“复旦共识”[6]等会议早早确立了新工科改革计划,并且新工科理念正在形成高度共识。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成的30个项目群正在加速推进,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智能医学等新工科专业蓬勃兴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等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政策相继出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工科模式正在成型。[7,8]依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国内高校和各类研究院进行对新工科的进一步优化。而这一系列的新工科改革计划,都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人才供给源头———各大高校进行改革。而在现在普遍的高校中,大家还是过分地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科目创新的能力。以MIT的新工科普及为例子,作为全球范围教育改革的领头羊,他们的一些典型项目,例如:全新工科生命机器(LivingMa-chines)、自主机器(AutonomousMachines)以及城市科学专业,都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多学科交融和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往的产业科技[9]。而电子通信专业作为一门电子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紧密结合的一门现代信息工程专业,同时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工程类专业,其在新工科的教育改革中也务必做出对应重大的调整。虽然电子通信不是一门新工科背景下衍生的新的工程学科,但是其作为与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最早接触的工程学科之一,必然也将顺应新的教育格局,做出新的改变。尤其对于电子通信专业研究生硕士的培养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习中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践化。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定义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需要的。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具有高度创新实践能力的电子通信专业学位硕士。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设计一个适用于新工科背景下电子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分类定位的模型。

二、培养目标分类依据以及做法

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培养过程中更多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手段也多以书面互动为主,而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所忽视。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教学领域,已经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加强,并且适当减少了理论课程的比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惯性比较大,显示的教学条件又有约束,实际操作中很难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培养并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固然各大高校在悠久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电子通信专业完整而稳定的理论教学体系,但是照搬这些体系则很难满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难以符合企业社会的要求。业内被公认为工程教育的“领跑者”的欧林工学院,在过去的多年内其毕业生起薪高于麻省理工等一系列名校并有许多学生在著名的大学攻读研究生,他们对于学生的选拔主要基于学生实践项目的数量与质量,而且他们还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25-35个工程项目。他们就是用这样独特的方式创建工程教育改革的“实验室”[10]。而在我们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当中,我们也应该将重点放在项目的完成度上面,而不是盲目追求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动手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互联网以及电子企业百花齐放的当今,企业对学生的能力也有一系列的要求。根据调查发现,在基础学科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创新实践能力等重要个人素质因素中,新兴的互联网电子通信企业最为看重的就是创新实践能力与专业学科知识,其次是基础学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等。而且还存在一个问题,目前的研究生将来走向社会,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的需求挂钩。与学术型硕士相比较,专业型硕士相对来说更加符合企业公司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是为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而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目前还有一些院校在培养专业学位上定位得十分模糊,在对电子通信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还是单纯套用学术型的培养方案模式,依旧使用一样或者是差别不大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或因教学资源的限制,将两种学位的研究生一起无差别培养,这就体现不出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突显电子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型的特点,我们需要对接与学术硕士不同对接目标,对培养目标进行分类与定位,并完成培养模型的界定。[11]

(一)与企业需求对接

我们在构建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分类模型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新工科背景下企业对电子通信专硕研究生的具体需求。“从企业角度出发,更看重学生哪些能力?”,这个问题有人做过相关研究[12]。为了更具体的分析电子通信专业学位硕士的问题,我们做出一系列调研,并以抽样文件调查的方式在厦门市做一系列调查。调研对象分别为软件园各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厦门某综合性大学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共问卷150份,有效回收124份,回收率为82.6%。并随机抽取其中100份做数据分析。调查问卷中列出了研究生多方面的个人素质,由填写者按重要性勾选其中的4-5项,做为企业对电子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个人素质要求的排序。并将重要性由得分表示出来,得分高低与重要性成正相关。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最终的结果显示,个人创新能力的优先度得分最高为4.04分,个人实践能力与专业技术知识分别以3.85与3.42的得分位居其后。在100份的调查报告中,排在第一位的44%是个人的创新能力,25%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以及图1企业对电子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力的重视度24%的专业技术学科知识。可见在当前的背景下,企业需要的是有着过硬专业知识并且有着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生。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换代极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强大的创新思维和积极的实践能力,而这也正是“新工科建设”工程所追求的目标。在此背景下,高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也要真正做到着眼于未来,真正面向一线行业软硬件产品研发、集成、管理等不同岗位的素质要求。才能让学生在就业后可以迅速适应产业环境,实现学习和就业的迅速对接,实现培养目标规格与企业职业化高端人才规格的紧密结合。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通过建设多元办学格局,着力激发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在研究生培养的期间,在完成理论知识课程以及专业知识课程之后可以到与学校相互合作的电子通信企业去实习。加深学生对于企业需求的了解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并且由企业保障研究生实习阶段的实习薪水,并适当设定弹性薪水以激励实习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保障了学生在实习阶段的生活费用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两者可以共创产学“实验室”。或有企业出资,校方出场地。或是两者共同斥资在高校内打造真正器材齐全,产学结合的校企“实验室”。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接触到更好的条件来研究学习。企业的项目也可以有学生参与,加强学生的项目能力。真正做到像欧林工学院模式一样的:打造工程教育的“实验室”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也让高校方面接触到更多企业类项目,更好地将知识灵活化、实践化、实用化。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5次对接会上的报告,也强调新工科模式中必须大力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必须由政府搭台牵线,支持企业与高校相互对接,实现共建共享科研成果。同时也凭借电子通信以及互联网产业最新的前沿需求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将社会优质资源转化成为研究生的培育资源。最终在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中同步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的变革,做到深度产教融合。[13]

(二)与职业认证对接

职业资格认证,可以证明个人有某职业领域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包括基本知识,基础技能与工作技术等方面,是国家以及行业对于申请人所属的专业的理论知识与能力的认可。也是在单位招聘、鉴别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可以让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有参照标准。对于研究生或是应聘者来说,这也关乎着自己就业竞争力高低的问题。所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社会以及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当今这样一个智能时代中,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一次次迭代。而我们为了在新的不断迭代的科技发展中,作为电子通信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我们必须还要做到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相互对接来健全工程硕士的培养体系。要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牵引,建立电子信息领域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分类应与职业认证对接。为了建立科学可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衔接培训体系,在分析现有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了相关调研[14]。就电子信息行业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种类大致有:电子工艺工程师、电子设备工程师、应用电子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与电子工程师。他们分别有着不同的要求以及不同的级别分类,在级别分类上大致分别助理级、一般级、高级这三个档次。我们可以将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分类,并进行能力描述。依据实践能力标准,开展研究生实践能力培训,进行分级认定。从而做到将培养体系与职业资格证相互对接。由研究生选择其不同的研究方向,界定不同的类似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通过项目的完成度,或者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对学生进行评定。

三、培养目标分类基本做法

为了真正做到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及与职业认证对接,我们将工程硕士的学习培养的整个周期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步我们定为理论学习环节,第二部分则定为综合实践训练环节,还有最后一部分便是企业实践创新的环节。这样便将工程硕士学习阶段分为三大阶段:课程学习、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创新,这三阶段针对不同的分类培养目标都要有不同侧重点。课程学习: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按照不同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制定不一样的课程体系,加入一系列新兴科技技术的课程以及更新旧的精品课程的教学方式,拓宽课程体系的课程数量,让学生们做到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从而选择不同的课程。在课程中必须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让学生们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且应当在课程中多加入实践环节,让学生不再拘泥于理论课程,转而向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让学生们做到可以多元深入发展。综合实训:在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对应学生的长处以及他们选定的研究方向或者兴趣爱好,给学生们安排不同的工作任务,让学生们在实训中以及课余自主地发展这方面的实践能力,技术以及其理论知识,做到各有所长,各自的研究方向以及学习定位来决定彼此的工作任务,并且在工作实训的同时做到完善自我的各个方面的技术以及能力知识上的不足之处。企业实践创新:根据学生前两个阶段所积累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实训经验,在企业实践创新阶段,不管是在校企“实验室”还是作为实习生到企业中去感受企业工作,都可以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定位。做到完美地与企业需求相互对应,做到硬件对硬件,软件对软件,甚至不同的软硬件由不同的学生来负责。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定位以及对应的职能,真正做到与企业的需求对接,做到类职业资格证一般被企业所认可接纳。

第7篇

1.1信息生态的内涵

信息生态学是信息科学与生态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构成其理论的基础是生态学与信息科学理论基础的总和。由于信息科学的范围过于宽泛,信息生态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生态学系统的研究对象为多种生态要素在复杂的动态时空中发生极其复杂关联的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问题是人们在信息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且跨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积极投身信息生态的研究中,其研究内容涵盖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生态平衡、信息生态危机、和谐信息社会等多主题,呈现出多级分层和不断演化的形态。目前学者们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对它的学科范围进行研究,以及对其中的关键要素的研究,例如:信息生态圈、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系统以及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等。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信息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每个信息因子处于不同的信息位上,信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每一信息因子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信息生态具有协同演化的特性,同样在信息生态中新思想、新技术、新专业的涌现或者是信息人自身态度的变化也将影响信息生态的演化。

1.2信息生态系统要素

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自身与生命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狭义的信息生态研究发轫于本世纪中叶,当时它不包括人和社会环境的内容,仅局限于生物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等内容,如今广义的信息生态研究应包括人和社会环境的内容【1】。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特征决定其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演化性的基本特征,且这些特征具有普适规律,所以本文将信息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来分析其背景下的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管理规律。

1.3企业生态系统

企业生态系统就是借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解释企业组织内部及企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与生活在他周围的其他相关企业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其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统一体。企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受到变化越来越剧烈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其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企业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此外,企业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转化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企业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当显著,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变化、体制的改革等等都会使企业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2】。对于企业外部来说,物质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重要信息因素。企业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生命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生命主体存在的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和社会因素。除了物质、经济以及社会环境之外,企业的竞争对手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也是企业在制定和确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制定企业战略重要的参考因素【2】。企业生态系统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特别是拥有核心能力的主导企业,从其构成成员的紧密性和重要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生态系统、扩展生态系统、完整生态系统。核心生态系统主要包含主导企业及其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要素:扩展生态系统是在核心生态系统包含这些要素的基础上加上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顾客的顾客要素;涵义最为全面的是完整的生态系统,他还包括政府组织、风险承担者、竞争机构以及外部宏观环境要素等等。对于企业内部环境来说,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生态系统根据职能划分为驱动力(信息生产者),工作流为主线(信息传递者)将信息反馈到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企业外部的供应商(信息消费者),进一步进行信息处理工作,在企业内部每天处理业务的同时,会有大量的信息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产生,形成大量的信息流在各部门或层级之间流转,从而推进工作流的进行,信息的产生、传递、消费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以目前较为发达的SAP系统为例,其中包含了生产计划(PP)、物料管理(MM)、销售管理(SD)、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财产管理(AM),以上6个模块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模块,另外还包含了:质量管理(QM)、项目管理(PM)、人事管理(HR)、信息管理(IS)、工作流(WF)、项目系统管理(PS)。SAP系统是高度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和信息生态系统,支持多接口可与多种系统集成,内部有开放的代码编写环境,开发人员可以进入软件的底层,直接利用系统提供的计算机语言或者自定义表结构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由于企业内部的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的紧密联系以及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相互作用为一体的负责的企业生态系统,因此也决定了SAP系统的高度集成化,每一个业务模块从采购到库存以及生产相关的环节都在业务流程上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在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时,企业有可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经历共生发展、协同发展以及蜕变或者企业种群变动的变化。

2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复杂网络

2.1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它由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的企业以及复杂的企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还包括最复杂的系统——人,由于人类的理性以及非理性更增加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经过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得出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

(1)演化性。

即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特性,它是所有复杂系统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企业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复杂系统更表现出典型的演化特性。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诞生也就是最近200年的事。当时,企业的数目还不多,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几乎没有,企业的雇员被当作会说话的机器只是简单地完成固定的工作,企业生态系统刚开始形成,整个系统相对来说是简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出现,企业雇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态系统也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起来。演化特性造成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复杂性。

(2)理性与非理性。

虽然企业是企业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基本单位,但是企业及其生态环境都少不了人类的参与,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上必然要打上人类理性及非理性的烙印。一方面,在竞争性的企业生态系统之中,博奕者的理性(智慧、策略等)产生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情感、偏好、意志等非理性的存在使得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3)自组织、自催化性。

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有明显的自组织及自催化现象,即企业生态系统由于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而不断进化。比如,企业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4)层次性与多样性。

企业生态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不同层次的组分相互作用构成的,首先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下面有不同的战略单元或部门,部门下面有各种不同的团队,而构成团队的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人。从宏观审视,企业之间可以建立企业联盟、企业的上下游可以构成企业生态链,相同性质的企业可以构成行业群落、同一地域的所有企业构成企业群落、企业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又构成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各个区域企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才构成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性。

2.2信息生态系统中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网络

企业生态系统中每一个信息子处在不同的生态位上,如果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较大则构成竞争关系,如果重叠的部分较小且依存程度较大的为共生关系,处于不同生态位上的信息子也有可能既是协同发展的关系也是共生关系。如果不同信息子之间的交叉程度较大则会形成较为复杂的网络,形成拓扑关系(一个节点有多条边)。在企业外部生态系统中,企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要受到变化越来越剧烈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对其环境的影响也比生物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得多。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其他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企业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此外,企业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转化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企业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相当的显著,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变化、体制的改革等等都会使企业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在企业内部生态系统中,销售订单会直接指导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产生之后就会对物流需求计划提出要求从而引发采购行为,在采购收货的时候库存管理会被触发,同时收货的时候会产生发票校验以便财务对账使用。这一系列的业务活动产生于供应链上,且每一个活动可以作为一个信息子来看待,它们的关系是共生关系也是协同发展的关系,每一个信息子之间的信息链的断裂都会影响整个流程的正常进行。而当这些信息流在供应链上流转的同时,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时在进行,这些信息子之间没有必然的共生关系但是却协同作用于整个供应链中。质量管理贯穿整个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帮助企业整合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其质量管理模块支持企业的质量管理需求;项目系统管理可提前拟定出计划,指导生产、备料以及采购优化流程管理,并且项目系统管理贯穿于整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有监督管理的作用;人事管理,包括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考勤管理、薪资福利、员工绩效和员工关系等。

3企业生态系统复杂网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3.1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及模型概述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构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元素包含“流”与“元素”。“流”分为“实体流”和“信息流”;“元素”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和“辅助变量”。系统动力学建模有3个重要组件:因果关系图、流图和方程式。因果反馈图描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系统动力学的重要工具;流图帮助研究者用符号表达模型的复杂概念;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结构主要由微分方程式所组成,每一个连接状态变量和速率的方程式即是一个微分方程式。系统动力学中以有限差分方程式来表示,再依时间步骤对各方程式求解,呈现出系统在各时间点的状态变化。

3.2企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下文将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模型图来分析企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信息因子对其运行机制的影响,以及企业生态系统的内部各个核心模块中的信息因子的作用关系。反应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科技、市场需求以及政府和科学技术的支持都对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反应了企业生态系统内部信息因子的作用关系,形成了以生产和销售拉动需求的正负反馈因果关系图,每个箭头都有信息因子流入,被箭头指向越多的信息节点说明在企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能级越高,它的变化会带来联动的影响。无论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内部还是外部,各信息因子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一部分是制约一部分是促进,从而形成了竞争和互利共生的关系。在每一个因果关系图中信息流都顺着箭头的方向进行流转,为了保证信息能顺利且准确的传递到下游,必须控制好每对信息因子之间的信息链有无断裂或者不对称的现象。而且可以根据关系图直观的看出哪些因子是处于信息生态链的上游,哪些信息因子处于信息生态链的下游。在做出正确的分类和判断以及影响分析之后,管理决策者可以划分其管理的优先级,并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于此因子上发生作用。并且在容易发生信息生态链断裂的区域重点监控防御以便适当降低管理风险。

4结语

第8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尽管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文中简称“信管”)的解释如此简单明了,但是在我国多年来的教学和实践中,许多社会人士、学生、甚至一部分老师都还是对这个专业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设在哪个学院?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优势的综合大学,都陆续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此同时,部分具有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优势的理工科院校也从80年代初陆续创办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把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图书情报检索、信息学及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以此来看,实际中这个专业有的设在管理学相关学院,有的设在计算机科学相关学院。但该学科本质上是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管理问题,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设在管理学相关学院应该更为合理一些。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一样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1)所属学科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学;计算机专业属于学。

(2)所学内容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课程中有一部分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交叉。但该专业只是要学习通过计算机来搜集信息、管理信息,所以主要学习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计算机专业所学的课程涉及计算机的原理、技术、应用等方方面面,而且计算机专业不学习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3)人才培养方向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的是“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问题分析

1.“信管就业难”之怪现象的出现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管理更加高效易行。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应该非常多。然而很多学生却没有找到工作,甚至找不到设给该专业的岗位。

2.“信管就业难”之怪现象的成因分析

(1)学生方面。多数学生不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区分度不高。2007年6月,广州工业大学的何斌教授等以该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三和大四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为目的,围绕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等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了解,对课程设置是否满意,对教师授课及课程考核方式有何意见等问题的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获得了相关资料。

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专业”这一主观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专业定位的不明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教学方面。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未能将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区别开来。同样的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应当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不同学生学了同样的课程之后能力提升的方面也应是不一样的。然而教师在认真讲授课程的同时,对学生的专业引导比较少。

同样一个老师既教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引用》,也教信管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但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学习数据库原理、技术、应用、工程等各方面,而信管专业只要透彻掌握如何使用数据库来存储、修改、查询数据即可。就这一门课来说,信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使用同样的课本是不合理的,教师讲授同样的内容、采用同样的考核办法也是不合理的。

(3)社会方面。社会其他人士对信管专业的认识更是不够的。很多工作岗位其实是需要信息管理专业,但招聘者往往认为凡是与计算机有关的都是计算机专业,其实不然。

其实绝大多数普通组织、企业、机关需要的所谓计算机专业人才,无非做这样一些工作:一部分工作来维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这些工作是属于计算机专业;而更多的工作是来使用、维护、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经过培训之后的人员都能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但维护、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需要专业的信管人员来进行的。

计算机专业人员是否可以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呢?当然可以。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各方面内容,当然也学习过《软件工程》之类的课程。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学习非常笼统。

而信管对信息系统的学习更为细致,相关课程是《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否符合组织的需要,是否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是由前期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决定的,而绝不是编程这样一项工作。

编程只是系统实施阶段的一个很小的工作。另外这项工作是可以外包给专业的编程人员来做的。有了前期的信管人员所做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系统需求、数据流程、系统功能模块、数据库、人机界面、输入输出、代码分别如何设计,以及详细的程序设计说明都已经记录在《系统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说明书》中,编程工作到此时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程式化的工作。

这些组织可能不明白自己所需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管专业的,而误以为是计算机专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是不好改变的,需要漫长的时间。

综上所述,“信管就业难”的原因是这门学科尽管已经发展了五十多年,但各行各人对它还是不甚了解。

3.信管专业的就业市场调查

(1)中华英才网将职位分成了34大类,900多个小类,大类中未有“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类,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类中有“系统分析员”、“ERP技术应用顾问、ERP实施工程师”、“系统管理专员”等小类职位是适合信管专业学生就业的。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00)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3821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699个。

(2)智联招聘将职位分成了38类,未有“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类。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10)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085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576个。

前程无忧没有将职位分类。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15)查到全国范围内近两月职位2422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近两月职位4402个。

通过对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目录》中可以查到要求专业为“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职位数量如表1所示。

三、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加强对新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不仅仅是教师参与其中,更应该让社会人士,如企业负责人、毕业生等等参与其中,让新生有就业意识,有危机意识,及早制定方向,规划好大学生活。

2.尝试“本科导师制”。信管专业本科生的导师可以没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等限制,本质上就是每名教师经常与几个学生在学业方面交流一下,让每个学生都能走到比较正确的学习的道路上,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3.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尝试“任务式”教学。无论什么课程,都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有重点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不要以笔试为成绩评定的最重要的方式,增加课程设计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结束之时让学生感到真的有收获。

4.让学生走出课堂,合理利用假期时间认识社会。大学生应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专业实习,找到自己在专业方面及其它方面的不足,学习期间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下一个假期实习时必定可以有所提高。四年时间,如此循环往复两三次,必然会有益于信管专业的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彤.浅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科学教育论坛,2006,(4).

[2]陈国青,陈禹.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

[3]何斌,安娜.关于“信管”和“电商”专业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8,(5).

第9篇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参见图1上部分)主要包括:①骨干企业,主要由上游企业、中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组成。②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包括研究型大学和一些行业特色鲜明、科研实力强劲的特色大学。科研机构包括高水平的国立研究院所、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私营研究机构等。③用户,包括企业用户和大众用户。一般而言,愿意参与创新或具有创新能力的主要是领先用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中的“用”,除了“领先用户”的内涵外,也是指导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价值理念,它以技术创新的应用为根本目的。增加“用”的原因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存在高风险,让用户参与技术创新的过程,有利于减少创新环节,降低创新成本,加速科技成果应用。此外,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相关的中介机构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支撑因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系统构成,主要由“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企业孵化、科研团队建设、投融资、公共服务”六大子平台组成(参见图1下部分)。六大子平台依据相互协同的运行机制,形成整体的协同创新效应,因此进一步分析平台的运行机制就十分必要。

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三重互动

1.“三重互动”运行机制形成的基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反映平台运行的内在结构及运行的机理。基于“用户需求”和“市场导向”的研发理念,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六大子平台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形成三大运行体系。三大运行体系之间形成立体的、网络化的“三重互动”关系,彼此相互协同。第一,研发平台体系,它是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出资建设的实体性研发平台,包括以企业为主导建设的或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导建设的协同创新平台。研发平台体系是科研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基础。研发平台体系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第二,科研团队体系,它包括行业领军人物、科研骨干和技术骨干、领先用户、高级管理人员等。可以通过研发平台体系的建设汇聚高端人才,完善科研团队体系。第三,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研发平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如同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研发平台是实体性平台,属于硬件部分,为技术创新(软件操作)提供物质基础。与“研发平台—科研团队—技术创新”的“三重互动”模式相适应的“三大运行机制”则是:“共建共享”的研发平台体系运行机制,“流动、竞争、激励、服务”的科研团队建设机制,以“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协同机制(参见图2)。

2.三大运行机制。(1)“共建共享”的研发平台体系运行机制。研发平台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技术研发平台基于学科交叉的综合集成,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在内的科技研发平台系统,它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源头创新的技术基因。技术服务平台,主要指中试平台、质量研究与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等,它们为技术研发提供服务,为创新成果转化奠定基础。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是协同创新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研发平台体系以资产为纽带,是产学研用各主体以多种形式共同出资建立的平台,坚持开放、竞争、联合、共享的基本原则,打破学科、部门、单位和区域之间的壁垒。一是完善组织架构。研发平台可以由骨干企业或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牵头,组织、优化和整合产学研用的优势资源建设。企业成为研发平台建设的应用主体和受益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创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委员会为研发平台的管理部门,负责协调产学研用合作的重大事务与决策,制订产学研用合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统筹创新要素。各项目承担单位为研发平台建设的主要责任者和承担者。二是形成核心平台与联动平台的互动机制。一方面,坚持研发平台这一核心平台与整个平台内部的科研团队建设、投融资等平台形成联动,互相支撑。另一方面,发挥协同创新平台的辐射与示范作用,探索建立与区域内其他创新机构的互动,如联合多家孵化、中介服务、龙头企业等单位,形成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一方面坚持创新资源,如仪器设备、相关数据、科技情报、市场信息在协同创新平台内部的优先共享。另一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向社会开放,扩大仪器设备的受益面,体现大型公共研发平台的辐射作用。四是建立平台运行的评估监测体系。加强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监督管理,建立评估监测信息汇集与分析系统。采取政策、资金等措施对优秀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持续性支持,对运行差、创新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人才流失严重的协同创新平台实施退出,或更改建设单位等措施,保障协同创新平台的优质运行。(2)“流动、竞争、激励、服务”的科研团队建设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应当面向全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以项目为纽带,将分散的团队、个人凝聚在一起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人才相互竞争、激励,努力进行科技创新的局面。一是加强载体建设,打造引才高端品牌。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协同,着力打造一流引才载体。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集聚人才中的平台作用。研究型大学实施“学术尖端”战略,通过“顶尖人才”计划,吸引政府投资和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进入协同创新平台。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涵养人才的作用,为平台提供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技术人才。发挥政府的作用,创建引才品牌。如由国务院侨办、湖北省暨武汉市共同主办的湖北“华创会”,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打造的四个重要引才引智平台之一,涉及科技、经济与人才的主题活动。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构建“产学研用互通”的人才驿站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借用、聘用或兼职等方式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如江苏省采取的“产业教授”、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在调研中发现,浙江省则形成了“人才+资本+民企”模式。充分发挥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民间资本充足的优势,引导其投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又如广东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模式,扶持创业创新的“政府奖金+创投引导基金+匹配投资+地方孵化基地支持”的“深圳模式”[8]。三是构建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激励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建立具有激励效应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创新能力。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离岗到平台进行科技研发,并在一定年限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四是提供专业的人才创业服务。“一站式服务”模式,如2010年广东省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整合了高层次人才创业、生活方面的23个项目,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创业保姆”模式,打造一流创业服务环境。如无锡市政府为相应企业配备一批训练有素的行政助理,帮助企业处理日常行政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项目申报、与政府部门沟通等工作,行政助理的培训、管理费用均由地方财政承担[9]。(3)“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协同机制。技术创新过程的本质是知识整合、创新、应用、共享的过程,其中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两个重要环节。对于产学研用各方而言,通过网络化的协同组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形成研发平台的知识创新———创新成果转移———成果市场化的相互衔接,形成知识创新链、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跨越“达尔文”死亡之海。在知识创新方面,要重视高端定位。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坚持面向市场需求,研发做到“顶天立地”。要重视基础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发挥基础研究在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和取得重大突破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中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作用。要重视学科的交叉集成,这是形成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可以重大项目的立项实施来推动学科的综合集成,形成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局面。在技术转移方面,一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利益共享:要保障研究开发过程中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初始契约中应当对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产学研各方的投资比例与利益分配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以消除合作障碍,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风险共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和用户成为多元投资主体,各方应该通过协商共同分担风险责任,在协同创新平台中,技术研发应得到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降低技术研发风险。研究成果可以得到孵化的条件和政策支撑。同时平台要加强与技术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科技中介的联系,以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成果转化机制。公共服务平台要服务于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承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市场拓展功能。不仅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发明创造,而且对发明人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全程服务。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完善知识产权评估、转让、授权、仲裁、维权的各个环节;加快中介机构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专业的商业计划书、技术开发计划书,促进企业与研发平台对接,解决一些企业不知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不了解最近的科研成果等“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投融资机制。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所处的科技创新区域的优势,整合本地资本资源,引进外来资本,营造运营机制灵活的多元化投融资环境,促使企业、资本、政府间高通量对接。构建项目从早期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奖励及天使基金,到中期创投跟进、后期风投接力的链式投融资平台。平台通过对项目前期的筛选、中期的控制到后期的投资接力,全面对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的风险进行控制,实现加快研发、引导资本介入[10]。

三、“研发平台—科研团队—技术创新”三重互动机制间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