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水资源工程论文

时间:2023-04-06 18:33:10

导语:在水资源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水资源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资源水利 合理开发利用 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 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 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 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汪恕诚.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 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J].水利经济,1999,(04).

陈树林.做好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工作[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

第2篇

针对土地资源价值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争论,这是由于土地资源价值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具体内容,不仅有效用价值,还有工程价值,同时还有哲学价值以及劳动价值。但是总体来讲,土地资源的本身的效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资源的整体价值,在此基础上,还受到资源量的影响,如果资源处于稀缺状态,将会使得土地资源价值急剧攀升。针对土地资源价值的具体构成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核算方式来进行明确[2]。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资源无价的传统观念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这样一来使得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以及开发过程中处于无序的状态,不仅存在强征强占的侵略性开发,同时还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面对这种情况,就必须通过量化的方式,对土地资源进行价值核对,这样才能够使得土地资源价值理论能够更加系统并完善起来。根据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土地资源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够在人类的利用下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使得人类能够进行有效利用。从整体上来讲,人类在这一过程中占据了主动性地位,土地资源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受到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影响,同时还有社会供求关系以及是否能够进行资源替代的影响。

二、土地价值核算对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影响

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的主导单位都是国家或者政府,并且针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能够通过水利工程相关的补偿性措施来进行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过渡或转让,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对于土地拥有绝对的主宰权,所以并不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经济评价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在我国水利工程中,多元开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这样一来项目产权就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针对水电行业我国已经在政策上进行了全面开放,在这种情况下,对相关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具体收购,就逐渐成了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我国现有的国民经济体制下,通常都是通过影子价格来对土地价值进行量化衡量,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价值是针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的唯一衡量标准,但是却忽视了土地本身价值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土地核算将会对水利工程经济评价,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如果针对土地本身的资源价值进行具体全面的考虑,将会得出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评价结论。所以在针对土地资源进行经济价值核对的过程中,要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经济评价结果更加符合真实情况,并且更加全面系统。否则如果进行片面的土地价值核对,将会对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造成强烈的结果冲击,从而不能够对项目进行客观分析。

三、结语

第3篇

参考文献的写作能帮助读者研读更多的原始资料,本文针对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写作格式案例来给大家作参考,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文献,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8(4):301-307.

[2]冯尚友,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1998,9(1):1-6.

[3]王先甲,肖文.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与原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4):458-465.

[4]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傅春,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水利)原理的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0,11(4):436-440.

[6]金菊良,丁晶,魏一鸣,等.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插值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10-615.

[7]李继清,张玉山,王丽萍,等.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41-43.

[8]楼文高,刘遂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2):113-116.

[9]宋松柏,蔡焕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89-92.

[10]陈守煜,柴春岭.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可变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27(5):1-5.

[11]吴季松.用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水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2003(5A):14-16.

[12]花建慧.基于循环经济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1,34.

[13]宋超,吕娜,栾贻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5-10.

[14]盛代林.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水利,2010(6):37-40.

[15]谢继锋,胡志新.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水资源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59-262.

[16]陈琨,姚中杰,姚光.我国实施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120-121.

[17]马忠玉,蒋洪强.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2):416-423.

[18]张凯.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9]李雪松,伍新木.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293-29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02:116-120.

[2]闵庆文,成升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对策[J].资源科学,2002,04:49-55.

[3]夏军.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J].地理科学进展,2002,06:517-526.

[4]邹波,安和平.贵州省水资源安全问题及战略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5:529-534.

[5]刘斌涛,陶和平,孔博,何兵.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4,03:454-465.

[6]李锋,王春月.虚拟水贸易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49-54+91.

[7]夏军,刘孟雨,贾绍凤,宋献方,罗毅,张士峰.华北地区水资源及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05:550-560.

[8]焦士兴,李俊民.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26-28.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苏明,王敏,张振卿等.中国水资源费政策的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0(12):37-44.

[2]姬鹏程,孙长学.对我国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8):18-19.

[3]林洪孝,管恩宏,王国新等.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52-157.

[4]许晓萍,王留军.节水型社会差别水资源费征收模式探析[J].水资源保护,2013,29(3):87-90.

第4篇

关键词:再生水,需求量,利用途径

 

0序言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随着水资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和水环境污染得不断加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上备受关注的能源与环境的重要问题之一。故将污水、废水进行相应处理后达标排放对减轻水体污染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即中水处理工程)的发展和推广,既能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还能有效地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具有显着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论文大全,再生水。污水再生水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创办节水型城市,鼓励再生水的使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条件。本文介绍某市开发区中水需求量预测。论文大全,再生水。

1 中水利用途径介绍

结合该开发区实际情况,中水利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绿地浇洒;(2)小区绿地浇洒;(3)道路浇洒;(4)公建冲厕。论文大全,再生水。

2 分项预测结果分析

对以上四种中水回用方式进行分析,分项预测结果如下:

2.1公共绿化浇洒中水需求量的预测

该区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282公顷,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中浇洒绿地用水定额1.0L/m2d来计算公共绿地中水需求量。论文大全,再生水。同时,由于冬季和夏季绿地浇洒次数存在较大差异,冬季中绿地不需要浇洒,而夏季绿地需要浇洒1-2次/天。因此,冬季绿地无中水需求量,夏季绿地浇洒按照2次/天来计算,预测结果如下表1。

表1 该区公共绿化浇洒中水需求量预测表

 

第5篇

【关键词】雨水资源,绿色建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相对比较丰富,降水比较集中,雨水资源是我国整体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效果比较差。伴随着我过工业农业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飙升,水资源日益短缺,因此,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缓解用水紧张的重要举措,发展雨水开发利用技术,建立雨水利用工程,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和及其客观的生态环境效益,有助于贯彻落实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现状

我国的雨水资源从总体而言,蕴藏量丰富,但是,由于雨水季节性变化大,时空分布及其不均衡,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可以说,我国在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起步较晚。

其次,我国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从对雨水的收集,净化,存贮,等各种细节,对蓄水池、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装置都有着一定的技术设备要求,而我国在雨水收集系统,净化系统,贮藏,分流系统上发展都不够完善,技术的落后,系统的不完善,使得对雨水资源的利用率低,造成了很多雨水资源的流失浪费。

三,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重要意义

雨水蕴藏量丰富,污染性小,无需太多的加工净化成本,可以说是一种最为直接,最为廉价的水资源。作为一种补充性能源,加强收集利用,不仅可以大大缓解我国目前水能源紧缺,水污染严重的压力,更可以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减少能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优化我国的能源利用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步伐,促进环境保护的进程,促进生态和谐。

雨水资源可以应用的范围广泛,可以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在居民的小区安装雨水集成系统,进行雨水的收集,简单处理,实施贮藏,然后可以广泛的运用于居民日常生活的洗漱,园林的浇灌,票洗衣服,冲洗厕所,洗车等一系列生活细节,更可以通过对雨水资源的贮藏,在一定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消防灭火的有效措施,同时,加大对雨水的收集,可以有效的改变减小地表径流,减少居民去雨水排水压力,避免了城区水患的发生,避免了雨水落下受到污染,促进了整个居民区的排水安全。

四,雨水资源在绿色建筑中主要利用形式分析

1. 雨水的入渗利用

雨水的渗入利用是雨水资源最基本的利用形式之一,是地下水补给的重要来源,对整个地下水循环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当雨水降落之时,应份具体情况进行雨水的入渗利用,绿地上应直接促进雨水的下渗,让雨水直接渗入地表,成为地下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广场或者是交通道路等比较坚硬的路面,在 进行路面设计时候,可以设计留下渗水孔,在一些位置布置透水路面,在绿色建筑的房顶,可以选择种植一些绿色植被,既可以保证雨水的正常下渗,又可以营造出绿色清洁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绿色建筑小区的路面施工时候,路面要高于路边的绿地,但要进行实地勘测,保证雨水 降落时候可以顺利流入绿地。加强雨水渗入,不仅仅可以保证地下水的正常循环,还可以保持城市空气的清新湿润,促进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2.雨水的收集回用

雨水的回用主要是在雨水来临之时,采取一定的装置系统,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集中净化处理,并采取科学手段进行雨水的存贮,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后,根据进化后不同的水质,做出不同的应用选择,比如可以将雨水收集处理后,当天气干旱时候进行绿化用地的浇灌,城市水池,喷泉的补水,进行洗车,清洗路面等多种用途,绿色建筑中,通过各种方式将雨水收集净化,可以用于洗浴,冲洗卫生间,浇灌花木等。既可以节省各种用水成本,有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3.雨水的调蓄排放利用

我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不均匀,旱灾比较严重,当雨季来临时候,会形成很大的地表径流,如果渗入系统部完善,容易形成水灾或者涝灾,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梳理调蓄,比如修建蓄水池,水库等,将某一区域的雨水径流都集中储蓄起来,当旱季来临时候,开闸放水,既可以用于农业,园林的灌溉,缓解旱情,又可以减少水灾旱灾的发生,同时,通过对雨水资源的调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的问题,可以促进区域整体的生态和谐。

五,我国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发展趋势

1.我国的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朝着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趋势发展。各种不同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得到开发,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国家大力的支持,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雨水利用标准,对居民住宅,商业用水,工业雨水利用等各个领域的雨水利用,从雨水利用系统的设计安装进行了严格监督,对雨水收集,过滤,净化,贮藏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监控,并确立了一系列利用标准。各种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不断建立,以我国北京为例,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便制定了包括雨洪利用规划内容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城市雨水利用已在北京乃至全国引起重视并迅速开展起来,并正走上由示范到普及的健康发展之路。

2.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集成化加快,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密切。认识到雨水资源的重要作用,世界雨水协会成立,我国加入,并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了国际雨水开发利用的合作,雨水开发利用中从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储存、过滤、渗透、提升、回用到控制都有一系列的定型产品和组装式成套设备。雨水利用技术的国际共享和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适用的集成设备已逐渐成为大的趋势。

3.雨水利用功能的多功能化趋势明显。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多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开发和节约用水,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促进了整个居民区的排水系统的优化,减少了地表径流,环节了居民建筑区的排水压力,同时,在新的世纪中,对雨水的利用不仅应用于居民的生活生产,更不断的在工业用水上实现了突破,更应用与环保和资源能源领域,水资源的利用,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

六,结束语

雨水资源作为一种成本低,水质好,开发简单的资源,其独有的优势必将成为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要不断研究开发的能源之一,加强对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设备的研究,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经济进步和环保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刘邑婷 左亚会 绿色建筑雨水资源的利用 [期刊论文]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1年5期

[2]张晓洁 叶青 陈泽广 刘俊跃 绿色住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水环境规划案例分析 [会议论文],2008 - 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3]何强 柴宏祥 绿色建筑小区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期刊论文] 《环境工程学报》 2008年2期

[4]高明 刘剑英 利用雨水资源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水景 [会议论文],2010 -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暨第35届年会

第6篇

论文摘 要:论述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由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是演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利用已日益社会化,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相互冲突的竞争性和利用日益加剧,传统计划经济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其以工程措施为主导的水利战略的局限性已日益显露。

实施资源水利是各级水利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在传统工程水利的内涵里,水的问题只是技术可行性和投资可行性(效益和费用)的问题,并且随着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国家的投入问题更是成为解决水问题的关键。而政企不分体制所形成的自己评价工程并由自己负责建设的利益驱动机制,更加剧了各级水利部门“重工程建设,轻资源管理”的倾向,争取国家投资,加快水工程建设成为各级水利部门的主要目标,忽略了面向社会履行资源管理职能。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路。

1 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量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2 当前的水利工作要注意以下四点

(1)水利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2)解决我们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要注意综合治理、统一管理,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当前要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

(4)水利一定要认真研究经济问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水利工作思路的这种战略性调整,形象直观的提法,就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理论科学的提法,就是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1世纪,科学治理我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坏境恶化三大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水利建设的历史性任务。资源水利的理论内涵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当前要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要重点抓好七个工作领域:防洪、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水土整治、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城市化进程、跨流域调水。

所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是水利事业由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阶段。因此,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社会的需求是水文发展的动力,水文工作是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值此新疆水文水资源局成立50周年之际,回首阿勒泰水文水资源勘测局50年的风雨历程、50年的沧桑巨变,总结过去、开辟未来,以崭新的姿态,在新的世纪再创水文事业的新辉煌。

一、50年来,水文站网的发展

1953年在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设立第一个水文站(即额河干流控制站——布尔津水文站)起,阿勒泰的水文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在额尔齐斯河及乌伦古河两条河流的干支流上共有国家站网规划基本水文站16处(其中,国家重点水文站5处),水利工程专用水文(报汛)站2处,这些站所收集的大量珍贵历史水文资料为阿勒泰地区各项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城市建设及防汛抗灾的决策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

二、50年来,水文基础设施的发展

水位自记采集传输仪

水文缆道综合控制台

水位雨量数据采集仪器

变频交流水文绞车

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水利部有关司局和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建设改造了4个国家重要水文站、对6个水文危房进行了更新改造,扭转了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局面,各水文测站监测能力得到提高。

GPS、全站仪、超声波水位计、水位雨量数据采集仪、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水文缆道综合控制台等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水文的工作效率和信息采集的自动化水平,目前我局各水文测站水位、雨量自动记录仪器配置达到85%。

塔克什肯站旧貌

塔克什肯站新颜

南湾站旧貌

南湾站新颜

三、50年来,水文测验整编工作的发展

水文建站初期,测验设施十分简陋,流量测验依靠吊箱、木船来进行,易发生翻船等事故;夜间进行流量测验时用马灯照明,观测水位用人工目测,降雨观测用木尺观读。目前水位观测设备配有自记水位计或水位数据采集仪,流量测验采用流速仪或水面比降法施测,各站均采用水文电动缆道测流,减轻了劳动强度,职工的人身安全有了保障,提高了工作效率。

50年代初水文资料计算、整编的计算工具是算盘,运算速度慢,计算精度不高,后来逐步发展到用计算尺、电子计算器。八十年代随着微机的引进与应用,水文资料的整编逐步实现了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资料成果质量。

四、50年来,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发展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当今时代,要完全驾驭所有洪水,或者使用工程措施逃避任何洪灾,既不经济亦不可能,水文情报预报做为一项非工程措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手段之一。我区境内的各河流水量均来源于阿尔泰山南坡的季节性积雪,夏季的融雪性洪水和局部暴雨洪水给下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汛任务十分繁重。为此,我局从设站起对下游提供水情信息的同时,从1982年起正式开始每年各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洪峰和夏季各月的水量趋势预报。

传递畅通、及时、准确是做好水情预报工作的关键环节,50年代至60年代,水文站的报汛方式是将水情电报送到附近邮电局发电报;70年代后,随着有线电话的发展,测站用电话机向邮局发送水情电报;如今已发展到各报汛站用程控电话和电台报水情,水情科则安装了数传设备,可直接向自治区水文局传递水情情报,实现了水文情报预报的自动化操作,达到了情报处理快速、数据传递准确的要求。

五、50年来,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的发展

阿勒泰水环境监测分中心成立于1981年,分别在1994年、1999年和2004年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从单一的地表水监测评价扩展到以地表水为主体,融地下水、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等监测于一体的比较完整的水质监测站网体系,在全区主要河流上设立了29个监测站点,目前已开展了41个项目的监测工作,为地区水质监测评价及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六、50年来,咨询服务工作的发展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局拓宽咨询工作服务领域,结合水文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为水利工程水文设计、为在建水利工程提供水文情报预报和为当地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各项服务工作。

通过开展水文科技有偿服务,弥补了水文事业经费的不足,也改善了职工的福利,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单位的活力。

多年来,阿勒泰地区利用我局勘测收集的水文资料,设计施工了引额济克工程、哈巴河山口电站枢纽工程、青河县布尔根水利枢纽工程、青河沙尔托海枢纽工程、富蕴县哈拉恰海枢纽工程、吉木乃县塔斯特水库、青河县阿拉图拜水库、富蕴哈拉通克水库、阿勒泰市城市防洪规划、布尔津县城市防洪规划、哈巴河县城市防洪规划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有待开展前期工作的水利工程、水土开发灌区工程及其他诸多储备项目也需要大量的水文水资源资料进行设计分析。

七、50年来,完成的主要水文分析报告和科技论文

(一)分析报告

这些年来,我局技术人员前后完成了《阿勒泰地区地表水资源评价》(送审稿)、《吉木乃县塔斯特水库除险加固水文分析》、《富蕴县哈拉恰海枢纽工程(峡口坝)水文分析》、《富蕴县哈拉通克水库除险加固水文分析》、《富蕴县地表水资源评价》、《哈巴河县阔斯台塔勒德水库水文分析》、《青河县阿拉图拜水库水文分析》、《青河县阿苇灌区引水工程水文分析》、《哈巴河县地表水资源评价》、《哈巴河防洪规划水文分析》、《引额供水工程下游河谷环境评价水文勘测技术》、《阿勒泰市城市防洪规划水文分析》、《布尔津县城市防洪规划水文分析》及《额尔齐斯河流域水资源规划评价》等报告的分析、编写工作。

(二)学术论文

近年来,专业技术人员撰写的《阿勒泰地区河流冰情特征》、《阿勒泰地区河流水文特性》等30余篇科技论文分别发表在《水文》、《干旱区地理》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

同时,由我局科技人员参加完成的《新疆300-500年水文、气象序列的重建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八、50年来,职工教育与对外宣传

(一)职工教育

随着水文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水文业务人员,我局先后派业务骨干外出进修。通过学习和培训,我局水文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在职78人中,60%的职工具有大学、大专、中专学历,其余大部分工作人员均为经水文专业技术学校培训的水文勘测工种技术工人。

(二)对外宣传

为促进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了解、关心、重视和支持水文工作,我局加大了对外宣传工作力度。由于我局测站点多、线长,高度分散,相对比较封闭,我们一方面利用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创办的刊物《新疆水文信息》宣传自己,同时向《阿勒泰报》、《阿勒泰政府网》、《阿勒泰新闻网》积极投稿,宣传阿勒泰水文;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与广播电台、电视台、阿勒泰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联系,使他们了解水文行业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刊上有文”,并开办了<阿勒泰水文网>,向社会全面展示阿勒泰水文人的风采。

九、50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经有关部门复审,我局继续保持了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地区级“文明单位”、“综合治理优秀单位”、“计划生育合格单位”、“安全文明小区单位”、“综合治理优秀单位”、“绿化合格单位”等荣誉。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改革;水资源;行政管理

论文摘要:对水资源行政管理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利益结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分析,以此深化对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及其进程的认识。

水资源问题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工程体系问题和行政管理体系问题。水资源的工程体系问题包括水源、水调度、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防洪排涝等工程的规模是否适度、布局是否合理、利用效率是否高效等;水资源的行政管理体系问题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职能的确定是否符合科学合理和适应性的要求、管理手段是否先进有效、管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本文将着重对水资源行政管理问题进行讨论。

1问题的分析

1.1管理观念问题首先对管理落后的认识不足。严格来讲,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尤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其次对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认识不足。我们一直把人放在自然的对立面,对自然无休止地索取,人也就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为解决粮食问题,不加控制地超采地下水而出现地下漏斗;为防洪排涝,一味加高堤防。

1.2行政体制问题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纵向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权益,横向涉及水利、农业、建设和环保等部门的权益,重复管理现象严重,责任不明,“政出多门”,不但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减弱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而且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筹兼顾、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尤其在流域管理和城市水务管理问题上矛盾更为突出。

1.3管理职能问题管理上仍然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越位”主要指该由市场来解决的问题仍由政府来承担。如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分配问题。“缺位”主要指宏观调控不到位。如政策、法规的透明度、统一性和预见性较差;水资源监测、评价水平偏低;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跟不上等。

2改革的分析

2.1改革目标的分析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必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建立水市场为中心,把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作为重点,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①加快水法、节水法等水法规体系的建设;②在明确水权的基础上,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结合城市供水及水处理市场的对外开放形势,积极推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③以水价政策改革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水市场规制体系;④启动水利资产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水利建设融资和水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能力。

2.2改革动力与阻力的分析

2.2.1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动力一方面是利益的驱动,另一方面是现实的需要。

①客观形式的需要。所谓客观形势主要是指: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危机已经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水利部门的改革显然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需要进一步开放水务市场等。

②履行职责的需要。供水价格偏低,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众多供水企业以及相关水管单位经营失败、普遍亏损等等。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深度和进程,因此,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改革的推动力之一。

2.2.2改革的阻力。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阻力,一方面来自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习惯势力的制约。

只注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不足,同时又由于改革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需要社会以及个人付出一定代价,因此,旧观念的束缚对改革是一种无形障碍。同时,习惯势力的影响也对改革形成阻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通常认为水利是福利事业,理应由国家投资和无偿用水和排污。在这样一种思维定式下,要想确立新的水资源观念、水市场观念,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3.改革的构想

3.1行政体制改革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构建现代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以保证政府职能系统效益最佳,保证中央、地方以及社会组织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的发挥。

3.1.1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设立流域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中央政府代表、地方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专家代表;委员会主席由选举产生;流域委员会依法拥有对流域水资源的分配权,依法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1.2城市水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供水企业、水处理企业实行出租或转让;对经营性水务工程实行资产管理;将用水许可与排污许可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市节水。

3.2建立水市场

3.2.1水权管理改革。水权管理的核心是产权的明晰和确定。将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建立水市场的基础。

建议通过法律的形式,首先确定以占有优先权原则为主、河岸优先权及惯例水权原则为辅的优先权原则,再结合水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第二,设定总量控制、保障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旱情调度预案、水污染防治的事权划分等限制条件。第三,实行以水资源规划为先导,有计划、分类分批地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登记并公告社会。第四,建立水资源使用权招投标、使用权拍卖等管理机制。通过以上努力,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水权制度。

3.2.2水价政策改革。改革现行的水价制定方法,按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即由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供水企业以及有资质的独立审计事务所共同协商确定水价;水价应计入资源水价、工程成本、利润;资源水价应在政府统一评估基础上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浮动;利润不再以工程成本及运行成本加成的方式计算,而是以国家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和资本金来计算;水价的确定要兼顾公众承受能力和政府的财政能力。

3.3改革管理模式

3.3.1资产管理。要尽快调整政府及水利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的定位。水务企业完成企业自我发展的公司制经营实体,经营性、科研性、开发性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转制为企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对原有的水利工程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

3.3.2节约用水。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下,水价是调节供需方矛盾最敏感的经济杠杆。国外研究表明,水价提高10%,将使家庭用水减少3%~7%,同时如果水费没有占到市民收入的1%以上,人们就不会注意节水问题。

因此,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关用水标准及定额、推进节水技术发展的同时,以改革水价政策、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为重点,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手段,在建立节水型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景观,原则,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1.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论文参考。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论文参考。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2.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 (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 (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论文参考。

3.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1]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朱党生,王超,程晓冰.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及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曾毅,吴泽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水运,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