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33:17
导语:在护理伦理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
如今,人文关怀在在医学上需要更好的彰显出来。人文关怀简单来说就是“对人展现的关怀,”更多的体现在于弱势群体上。而在医院,体现人文关怀的地方在于对患病者的服务上。在现在的竞争趋势下,很多医院已经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了改进,在医生与护士的职责中要求对于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时需要尊重患者,开导患者。需要从患者的角度进行思考,考虑病人患病的心情。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为了快速且更好地跟上现代的医学模式转变的脚步,护理专业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加入人文课程,使其比重上升,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医护意识,使其走上岗位时可以把更为人性化的医护服务提供给患者。为和谐医院的建设铺好道路。医院是为人进行服务的,而医护人员是员工的核心人员,也是医院的护理文化的创造与传递者。因此对于护士培养应当从医护学院抓起,也就是对在校生的人文教育加大关注。
2.护理界男性护理人员更有优势
在护理教育的领域中,男护士有其特有的优势,因而成为了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的亮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投入使用,护理也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的健康指导和病情观察等内容了。以前只有女性的临床护理工作慢慢的正被男性给替代。男护士因其特有的优势把大部分医院的护士基本上为女性的局面给打破。要培养有特色的男护士,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经验的积累,培养优秀的男护士,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将女性没有的优势展现出来,让男护士在就业时有可以更有优势。
二、改变护生的思想
从择业观开始科学技术在进步,社会也在发展。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已经开展,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现在的护理工作模式也已经不是传统观念上的护理模式,护士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开始扩大,护士角色和任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都对开展护理教育的学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挑战。因此,护理教育事业的路还有很长要走。我国人口众多,且农村的人口比例在我国有一多半的比重。因为我国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城乡医疗资源的配置也还不够合理,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还不够完善,还有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愿意生活在大城市中,想在大医院中就业。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健康的认识不断的完善起来,护理的人员数量目前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指导,让学生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有在社区就业护理工作的观念。要让学生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的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的思想观念。国家应该对护理生毕业后走向基层、走进社区的思想给予支持。护理生应该把所学的知识本领应用在基层,社区中。为基层的人民提供保健性的护理服务,提高基层人民的身体素质,造福于民、造福于基层、造福于百姓。为护理的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三、总结
1.1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首创。该模式以临床问题为切入点,以探究自学为主要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PBL教学法分两种:一种是纯PBL教学法,也叫经典PBL教学法,即整个课程只设置一种教学方法;另一种是混合型PBL教学法,也叫非经典PBL教学法,课程设置以PBL教学策略为主的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学生需求。PBL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近些年一些护理教育者将该法引入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普招专科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后,学生期末成绩、病例分析题成绩均明显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对PBL教学满意度也高于传统教学法。护理本科生同样也对PBL教学法评价较高,认为该教学法使他们查阅资料、分析和口头表达等能力得到提高,对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及掌握。赵莉萍对高职护理专科班两个组的内科护理学教学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结果显示,PBL教学组在提高学习兴趣、沟通技能、分析推理能力及师生交流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但学习节奏及学习系统性的认可度低于传统教学组。因此,PBL教学法虽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但也存在耗时、节奏慢等不足。熊良圣等也指出,接受PBL与LBL结合教学的学生在考试成绩及对教学法的评价方面高于单纯接受LBL或PBL教学的学生。PBL教学法最近几年得到众多研究,普遍的结论是有益于教学,起到教学相长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院校已逐步放弃了单纯的PBL教学法,而采用在PBL教学基础上增加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倾向于非经典PBL教学法,认为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的PBL教学,能够互补增益,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职生年龄较小、自学能力和自律性较差,机械套用PBL教学法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同时PBL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并有充足的课前备课时间;要求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与查阅文献及归纳总结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学习计划有效地实施和完成。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PBL教学法,可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案例都来自真实情境或事件,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该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案例教学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TaskForce)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1stCentury》)一书中,特别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中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栾娈在中专生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与传统教学法比较,发现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参与程度,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在护理本科生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也取得显著成果,案例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但案例选择要经典和难易适度。李健芝等指出案例编写要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有利于启发学生临床思维;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案例要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要紧扣内科护理学重点和难点,以保证内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效果。教师在选择案例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精心设计案例讨论的每一个问题,保证问题间的联系性;教师要经常到临床收集病例,斟酌选取适合的教学案例,避免随意性和不完善性,且表述清楚,保证学生听得明白,以达到互动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引导和鼓励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病例讨论,调整讨论内容和深度,争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已经在以“准护士”身份参与真实病案的护理讨论,有助于其工作后的角色转换。
1.3情景教学法情境学习理论是1990年前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Jean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EtienneWenger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情景教学法是由教师组织、学生配合,以护理某一情景患者为内容的教学方法。在该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有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从而实现交流和相互促进。情景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模拟医院的护理场景,力争做到学习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李云丽对情景教学法在中专生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显示,学生对情景教学法满意度较高,基础知识成绩及综合素质均得到显著提高。情景教学法符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该教学法应用于专科内科护理学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情景教学法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促进知识掌握,提升临床应变能力,因而支持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引入该教学法,并积极参与演示。王思婷等的研究表明在本科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经历了由生疏到熟练的进步,能够记忆所学技能的要点,学生均反映,亲身体会和实践如何在模拟人和患者家属身上收集资料、进行系统评估和护理技能操作,比在课堂上单纯学习理论知识收获更大。情景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是情景设立和角色扮演。现代高科技电子产业为高端模拟技术提供了保障,学生轮流扮演患者和护士,模拟临床场景进行护理评估,总结护理诊断,拟定护理措施。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表演能力,所以课前教师应让表演能力强的学生指导其他学生扮演患者。教师既要熟悉患者习惯的表达方式,也要熟悉护士护理患者的程序和沟通技巧。情景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应注意调控课堂节奏,学生会因认知能力不足而导致课堂纪律散乱。
2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研究进展
2.1临床路径教学法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而制订的一个有时间限定的诊疗计划。20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将其应用于健康照顾系统,1995年哈佛医学院首次将临床路径理念与临床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医疗护理。2005年引入我国,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医院实习生进行教学,该教学法称为临床路径教学法。张园园等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带教管理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临床护理路径规范了临床带教模式,更新了教学思路与方法,调动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护生护理工作的法律意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目前固定在112个病种,临床路径带教模式的应用没有规范化,缺少成熟的标准,一些临床路径带教只是根据本医院情况自行拟定的,特别是缺乏对不同学历护生临床路径带教的研究。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带教模式,统一标准,规划不同学历护生临床路径带教模式。
2.2循证护理教学法20世纪90年代初Albadicenso教授在循证医学基础上提出循证护理的观点。循证护理教学可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帮助护生转变护理观念,在护理实践中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存的实践模式寻求实证,展现更多的理性思考,用科学证据而非经验和直觉决定护理行为。国内循证护理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这方面正规的师资培训,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目前都是小范围开展,研究时间和研究对象都有很大局限性,应用效果可行性评价和反馈依据不够充足,这都给本研究带来很大困难。笔者认为应该扩大研究范围,探索出可行的循证护理教学方案。
3小结
1.1设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肝硬化的病因及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及抢救配合原则、常用药物及疗效观察、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2)技能目标———使护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完整的护理计划及保健方案。基于此,进而梳理出教学重点: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常见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诱因、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休息饮食护理及腹水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护理细节等;教学难点是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抢救配合。
1.2教师备课,明确教学主线
教师备课是教学准备阶段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策划和准备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的相应课题;另一方面,还需就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准备中,主要包括2个方面任务,即临床案例的选择与编译及确定授课流程。课程组教师深入病房,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医院典型临床资料,适当加入干扰因素进行一定修饰,作为授课案例,并设计与本案例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中讨论之用。整个授课流程围绕教学主线开展:温习疾病相关知识、引入案例、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2教学实施与评价总结
2.1温习疾病相关知识
课前告知学生本次课的主题,并发放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如书籍、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AI及多媒体课件、Internet信息等,要求学生于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判断。以课堂小结或教师提问的形式对肝硬化相关理论知识,如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的诱因及特征、一般护理及抢救配合注意事项、健康保健指导等进行简要温习回顾。
2.2引入案例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采编的临床案例制作成PPT引入课堂。教学初始仅提供患者的基本病情资料,为病情的演变及深入展开讨论奠定基础。在讲授“肝硬化及并发症”时,案例选择如下。病史:患者,男,55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近1年来常感乏力,进食较油腻食物后易出现腹泻,对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近1个月来腹部鼓胀不适并日渐加重,于2周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因水肿加重而入院。查体:体温(T)36.8℃,脉搏(P)90次/分,呼吸(R)18次/分,血压(BP)100/7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面色灰暗,巩膜轻度黄染,肝掌征(+),上胸及颈部各见1颗蜘蛛痣。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膨隆,质软,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及剑突下未触及,脾肋下4cm,质韧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辅查:血常规:白细胞(WBC)3.6×109L-1,红细胞(RBC)3.5×1012L-1,血红蛋白(Hbg)95g/L,血小板计数(Plt)80×109L-1;肝功能:A/G为0.8/1。
2.3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
情景演变的创设以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为线索,力求在课堂上尽量创造一个真实的临床氛围,让护生亲临其境。此环节需将护生分成5~8人1组,教师引导组内成员就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协商、讨论,通过分析辨别当前拟解决的护理问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正确总结出目前主要的医疗诊断、护理诊断,进而完善护理抢救计划的制订,最终将小组商讨的结果填写于《病情演变表(学生用表)》中。病情演变示例如下:情景1:患者入院当晚晚餐后约2h出现腹痛,突然呕吐暗红色液体,约300mL,解黑色稀大便1次,伴头昏、心慌。查体:T37.5℃,P110次/分,R24次/分,BP80/55mmHg,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肠鸣音活跃。急查血常规:WBC7.8×109L-1,中性粒细胞(N)70%,Hbg76g/L,Plt125×109L-1。患者恐惧不安,家属倍感焦虑。情景2:经医护人员予止血抢救后,患者头昏心慌感好转,面色渐转红润,四肢皮温逐渐升高,P95次/分,BP98/60mmHg。情景3:患者入院后3周内病情基本稳定,睡眠、精神、饮食、二便尚可。情景4:患者入院第4周因进食红烧鳝鱼后出现烦躁不安、淡漠少言、昼睡夜醒,次日渐出现意识不清。查体:一般情况差,呼之不应,呼气中有鱼腥臭味,面色黝黑,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脑电图示:脑电波节律变慢。情景5:患者众多家属赶至病房探望患者,情绪异常焦虑。情景6:经医护人员抢救后,患者意识逐渐转清,一般情况逐渐恢复。情景7: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前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指导。
2.4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教师在情景模拟中起指导分析及总结的作用。《病情演变表(教师用表)》增设“得分”与“评价”两列评估护生的护理行为。评判时对护生在相应进程的每一步骤给予一定分数,以此定量评估护生的护理处置能力。同时,每小组委派代表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处理意见做演示,之后进行组间比较、讨论、评价,教师认真倾听,适时根据其展示情况对护生的处理措施、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表现予以总结评价,并告知相应结果,以加深护生对该疾病护理程序的印象。此外,课程组还配套设计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于教学完成后发放学生,以不记名形式就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是否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培养了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意识、评估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交流技巧)、是否加深了对护理程序的理解与应用等问题予以调查,综合评判授课效果,并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访谈,收集其对病情演变情景教学的感受与建议。
3小结
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Teaching)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萨(A.L.Brown&A.S.Palincsar)提出的一种旨在改善学生阅读理解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于交互式教学的定义与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交互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转变。病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真实的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法相比,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在知识、思维和情感方面进行综合交流,使教与学相互呼应、相互启发,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
2.1遵从临床实践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交互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将内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上。由于学生很少接触临床,只具备相应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不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致理论知识与护理技术操作脱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有必要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典型病例导入新课,围绕病例,以发现患者健康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把内科护理学知识、护理人文、护理学基础知识及护理操作技术等有机融合,按照护理程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传授科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同时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2.2打破“师传生受”、“师问生答”的传统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学生不仅需要听课或是简单回答一些问题,还必须作为主体参与到病例讨论中来,在眼、耳、手、口多种感觉器官的密切配合下,积极参与教学。而教师通过PBL和任务驱动教学设置问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指导。
2.3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实现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课前发放学案,预设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教材、网络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获取大量知识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案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取舍、挑选、重组,从而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与教材的有效交互,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4运用多种教法学法,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化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临床专业课程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护理操作技能较为感兴趣。因此,他们较重视专业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可塑性强,对未来的职业无限憧憬。故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病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分析病例,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来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3讨论
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职业态度、科学基础、临床技能和群体保健、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依据学案,通过预习,针对预设的问题、任务,主动查询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实现了与教材的交互,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参与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3.2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所谓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合理分析、处理临床所见的各种症状,以便有效地实施治疗的能力。针对护理专业,临床思维能力是指临床护士根据护理程序,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健康资料,包括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等,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来综合分析,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订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及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内科护理学因其实践性很强,临床应用广泛,故受到师生的重视。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原因,内科护理学教学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也是以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但学生总有一天要从教室走入临床,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因此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通过问题设置、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评判总结等方式,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将重心转移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了学生求疑、实证、严谨和理性的临床思维。
3.3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护理人际沟通能力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与人相处的学问在人类所有的学问中应该是排在前面的,沟通能够带来其他知识不能带来的力量,它是成就一个人的“顺风船”。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患者,现代护理理念强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良好的护患沟通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生扮演护士、患者,体验不同角色内心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了不同的言行在患者心理上引起的不同感受,体会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4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学习,并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表观点,便会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材的交互、与教师的交互、与同学的交互,课前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课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下,通过自我探索、小组学习、相互讨论,分析病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总结,从而融会贯通新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活跃了思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5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素质是群体或社会对扮演教师这一特定角色必须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医护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传播者———临床护理教师,其素质状况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不但要求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还要求其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基础护理学知识、临床护理学知识,且熟悉并掌握目前临床新进展、新技术及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精深的方向发展。这就促使内科护理学教师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扩充知识容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驾驭课堂教学,控制教学节奏,以渊博的知识、高深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指导和帮助学生,并通过师生良性互动产生新知、巩固旧知,从而掌握技能。
4结语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出血的简便可行的新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1]。我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2~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4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5~70a,平均55a;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150~280/90~140mmHg;CT检查:额叶出血10例,颞叶出血10例,基底节区出血20例;出血量30~110ml;发病时间6h~7d。
1.2治疗方法为患者剃头,根据CT片测量好合适的穿刺部位,在无菌操作下配合医生在定位处经头颅钻孔,然后将直径0.3cm、长35cm的硅胶管经钻孔置于血肿腔内进行冲洗引流,末端与无菌引流瓶连接。
2护理
2.1做好术前准备,向家属交代病情的危害性及手术的目的、方法、优点,消除家属的心里负担,取得配合,认真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记录。
2.2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置于穿刺部位以下10~15cm处,将其固定于床头,患者枕于钻孔对侧,使穿刺部位悬空,头部作适当的限制,活动不可过频,幅度不可过大,在翻身治疗等操作中,动作应轻柔缓慢,注意不要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若血肿未液化,血凝块堵塞引流不畅时,给予尿激酶1万μ加生理盐水5ml随管注入后夹闭引流管,待30min后放开,每日1次,以溶解血凝块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激活物,有较强的溶解血块作用,还可以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无抗原性及毒性。小剂量应用短时间内可达到分解血凝块的作用,体外血凝块分解实验证明,4h对血凝块的分解作用可接近完全[2]。每日更换无菌纱布及引流袋,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并做好引流液的记录。
2.3术后患者未清醒前,垫高其头部或将床头摇高30°,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于躁动患者为严防垫床及其手抓引流管,应加床档及保护带约束其双手。
2.4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引流颜色正常时,呈暗红色,比血液稍稠。如引流量多与血肿不成正比,颜色呈淡血水样,说明出血部位已破入脑室,引流液中混有大量脑脊液。如引流液突然变红且外流速度加快,则提示有再出血可能。
2.5当引流量与血肿的比例基本相符时,一般在置管2d内如无引流液即可拔管。拔管时间一般为3~10d,拔管时,钻孔处用碘伏消毒,纱布覆盖,加压包扎。对有脑脊液流出者,要随时观察辅料是否干燥,如湿润后,要立即更换纱布,如发现纱布湿润并呈鲜红色,可能有再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
2.6瞳孔意识的观察,意识的变化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当病人意识状态恶化或出现躁动时,应注意查找原因,是否继续出血、血压高或引流管堵塞等。瞳孔的观察对脑出血尤为重要,应密切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如发现异常应尽早处理以免发生脑疝。
2.7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脑出血患者多为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效果差,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冬眠疗法以有效的降低机体代谢,特别是脑组织的代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注意观察颅内压的变化,若颅内压增高时,机体内保证足够的脑血流量就通过增高血压来提高脑灌注压而使血压升高。因此,当血压升高时,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后,血压自然下降,当经降颅内压无效时再用降压药。
2.8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对神志不清者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翻身扣背,有利于痰液的咳出,及时吸出堵塞呼吸道的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减少肺部感染。当痰液粘稠时可给予生理盐水20ml+沐舒坦15ml雾化吸入,每日2次。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每日2次,预防口腔炎。按时翻身(在不影响引流管的前提下)经常按摩局部受压部位。搬动患者时避免推、拖、拉,动作要轻柔。保持床铺平整干燥,预防褥疮发生。
2.9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用力过猛而致血压突然上升引起再出血。给予足够的水分和富于营养的高蛋白,低热量的流质饮食。神志不清者给予插胃管鼻饲饮食。
参考文献
护理工作也是救人、助人、仁爱的社会行为,医患之间本是合作关系,当从医者的人文情怀被充分体现到语言、行动中,职业文明的理念体现在医患互动之中,尊重病人的情感世界,尊重病人的意愿,“让患者满意”为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护理工作才能适应医院发展的整体目标。人性化的管理工作,需要人性化的护理工作,管理目标合理化,规章制度完善化是人性化的基础,正是医院实际,创新管理举措,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运用灵活细致的合乎医院实际的管理模式,才是人性化的体现。
二、医院护理工作人性化管理的实施
1、基础层面——科学护理理念、先进管理素养
医院护理工作的目标和护理人员的心理需求保持一致性,能够促进护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护理队伍年龄偏低,对护理工作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也不够深刻,对于医院的护理要求很多只能从操作层面去遵守,而不能有效的化作自觉地行为,这对人性化的护理工作所需要的细心、耐心、恒心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参与、配合人性化管理的素养,首先要提倡科学的护理理念,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科学的护理理念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和不断提升的护理水平中积累提高的,医院的基层工作人员是护士,她们和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她们不仅要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而且还要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为医生诊治疾病提供有效信息,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依法施护。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患者需要的护理制度,将此制度作为护理人员工作的指南,让护理人员将制度牢记于心中,时时刻刻为患者送上最温馨的关怀与照顾。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护士长的作用在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护士长不仅要负责病房相关的业务管理,而且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等。护士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院的文化建设以及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因此,护士长在工作方面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2、实践层面——管理措施“以人为本”,管理角度病人为先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人性化管理必须以非人性化的规范管理为基础,全面成熟的行政制度、规范的程序和标准量化的考评系统,,是现代管理方式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医院职工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制力,同时医院的激励与管理必须从员工的需求出发,关心好、安排好护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在工作中,护士长要经常与下属们进行谈心沟通,了解她们的工作进度,以及对工作或者是对管理制度的态度,在了解完之后,首先要肯定下属工作的认真度,其次要对下属们提出的不满进行思考、调整,若是一人不能决定的,及时向上级汇报并请求上级在短时间内做出回应。除了对护理人员工作上的照顾,还要关心她们的生活,鼓励她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压力,并尽全力去疏导她们的心智,及时的帮助她们缓解压力,为护士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对其进行预期的文化引导,使医院护理人员深刻了解医院文化的内涵,以及本单位特有的文化底蕴,是围绕以人为本的的原则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病人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低耗、便捷的护理服务,真正与病人交朋友,并把病人当“人”对待,在服务中增加情感的含量。贯彻执行有利于病人的规章制度,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措施,在管理的角度上以病人为先,才能真正推动人性化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坏血病目前属少见病症,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周身性疾病,常见于6个月~2岁因人工喂养时忽视辅食补充的婴幼儿,以肢体肿痛、骨膜下出血为主要表现。若不及早诊治、合理护理,易并发营养不良、出血、感染而死亡。我院近3年来收治8例,经过积极完善护理,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2例,女6例,年龄3~12个月,均为本市福利院人工喂养儿。发病早期腹泻5例,哭闹4例,发热3例。假性瘫痪4例,肢体肿胀3例,昏迷、抽搐1例。8例患儿均有轻~中度营养不良,体温在37.5℃~38.5℃,呼吸增快3例,前囟凹陷4例,前囟隆起、张力增高1例。双下肢呈蛙腿状5例,左下肢肿胀2例。辅助检查:血红蛋白63~97g/L,白细胞(12.4~22.5)×109/L。头颅CT扫描1例示脑室出血。胸片3例示支气管肺炎。双侧膝关节正位片5例示:普遍性骨质疏松,骨骺中心无结构,干骺端钙化带增厚,骨膜出血4例,股骨远端骨折1例,左肱骨正斜片1例示左肱骨呈梭形样。
1.2方法8例患儿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VitC300mg/d,至肢体肿胀消失。骨折患儿以小夹板固定3周,同时肌注VitD、补钙、补铁。7例症状、体征约3周消失,体重增加,3个月后随访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血肿吸收,肢体活动自如,无功能障碍。
2护理
2.1一般护理保证患儿足够睡眠,加强患儿口腔、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治疗。
2.2消除或减少清理呼吸道无效的相关因素经常更换患儿,使其保持有利于排痰的位置,如头低脚高位,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2.3对症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如监测体温,观察神志、瞳孔、囟门、呼吸等,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协同处理。
2.4骨折肢体护理
2.4.1密切观察患肢血循环若出现肿胀、疼痛加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足麻木、针刺反应迟钝、患肢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手脚苍白或青紫、手足温度比对侧低或冰凉等情况,应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4.2观察、调整夹板的松紧度使其能达到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又不造成血循环障碍。小夹板的绳带,在夹板上来回移动。如绳带移动能达到1cm,说明夹板松紧合适,如果绳带移动范围过大或不能移动,则说明夹板捆的松紧不合适,需调整夹板松紧度。
2.4.3防止骨折再移位加强对患肢的保护,防止受到外力磕碰,需移动时一定要有充分的扶托,定期复查X线。
2.4.4预防患肢肿胀将患肢抬高至少高于心脏水平,以减轻患肢肿胀。
3讨论
该病见于因人工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它不仅能全面提供4~6个月以内婴幼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而且可增强婴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母乳中维生素C含量高于牛乳,牛乳中所含维生素C不仅比母乳少且可因加热消毒被破坏[1]。人工混合喂养婴幼儿应选用优质乳制品,合理调配,供量充足,在消毒的同时应注意生素C可因加热消毒被破坏,故加热时间不可过长。及时添加辅食,随着婴幼儿不断成长发育,消化吸收功能逐渐成熟,单纯乳类喂养已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因此,不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还是混合喂养的婴幼儿都应按辅食添加的原则及时添加辅食。小夹板外固定是一种以制动达到动力平衡的外固定方法[2]。其优点是:比石膏绷带固定范围小,一般不包括骨折的上、下关节,且便于伤员早期功能锻炼。夹板固定后也不会妨碍肌肉的纵向收缩运动。当肌肉收缩时,可以使骨折端互相挤压,有利于骨折愈合。同时肌肉收缩时体积膨胀,肢体的周径变粗,使夹板、绷带和固定垫内的压力暂时增加,使一些残余的骨折移位进一步得到矫正。但小夹板固定对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和长斜形短缩移位的骨折固定力不足。小夹板固定时用的压垫、分骨垫容易引起压疮。夹板使用不当还会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造成严重残疾。另外,小夹板容松动而失去固定效果,使复位的骨折移位。这些都是小夹板的不足之处。因此对应用小夹板固定的患者,正确的家庭护理指导必不可少。婴儿坏血病需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而积极护理,尤其是合理喂养、添加辅食,并与人性化护理和个性化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取得良好疗效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由于每位患者的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根据每位手术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做好心理护理。
1.1紧张恐惧:患者进行手术前,不论手术的大小以及重要性,患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情绪,因情绪的紧张会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物增加,引起身体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部分患者会出现四肢发凉、发抖现象,还有部分患者对手术的环境以及器械异常敏感,甚至会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1.2焦虑心理:因患者对手术缺乏正确的认识,担心手术人员技术是否过硬,手术前惧怕麻醉、疼痛,手术后怕出现意外,且对术后的病情难以预料,缺乏正确的思想准备。患者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修养,且因手术导致身体出现瘢痕影响身体的美观,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导致不能配合手术治疗。术前,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视,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消除或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简要阅读病历,对患者的基本病情有大致的了解,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设备及环境,与患者进行交流,介绍手术目的,手术方式以及麻醉方法等,并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对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的顾虑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指导并做相关训练。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告知不同手术类型,麻醉方式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患者多了解,才能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的心理。
2掌握交流技巧
近几年随着医疗队伍的年轻化,手术室患者越来越年轻、缺乏相关的护理以及临床实践经验,手术前如患者提出相关问题,可能无法及时准确的回答,或因解释不当,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有的护理人员因个人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为使护理人员更好的服务患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综合知识训练,寻找相关的表达技巧,在沟通交流应做到:仪表仪态端正,语言态度温和,视线角度合适,回答问题恰当,掌握交流技巧,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似患者如亲人,态度和蔼,主动与患者谈心,通过细心的观察,了解分析患者的顾虑,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特别是要肯定手术的安全,采用合适语言向患者解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缓解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的焦虑、不安情绪,对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患者,还要介绍有关医生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并突出强调患者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使患者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这样,患者就会有信心接受手术。
3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
3.1患者手术前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舒适以及清洁,促使患者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情。手术室也要保持整齐整洁,保证床单无血迹,尽量掩盖手术器械,避免患者看到,此刻患者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谈话声音轻柔,态度亲切和蔼。不要在手术间内大声说笑,也不要接打电话。
3.2及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家属的顾虑。手术过程中患者自身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进入手术室后,家属就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手术上,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耐心的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危险性和必要性,取得家属的支持。
4术中患者的心理
护理术中,巡回护士始终陪伴着手术患者,应用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知识配合手术。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输液通路是否通畅,还应注意意识清醒患者的情绪变化,如心情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及早发现问题,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使手术顺利完成。适当地抚摸患者的手,使他感觉到你一直在患者的身边,手术患者心里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增加患者战胜手术的信心。器械护士必须眼疾手快地配合手术,递器械时做到稳,准,快,尽量减少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刺激。
5术后随访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患者在麻醉清醒期由于躁动和呛咳而发生意外。术后回访有助于评估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和积累护理经验。当患者知道手术室的护士仍然关心他们的术后情况时,就会感到愉快,术后回访,对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满意度进行评价,增强患者免疫力,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6体会
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关键是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患者在手术前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通过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紧张状态,缓解患者因恐惧和焦虑引起的不良情绪,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安全,稳定患者的情绪,放松患者的精神,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做好手术准备。通过对患者实施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一定的信赖感,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日产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论文摘要:护理教育是以培养、积累、利用、整合、创新知识的高级护理人才为目的的,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有很高的要求。知识创新越来越依赖于教学相长的刺激和社会服务的助动,因此护理教育要重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培养。
一、护理专业的教学
(一)课堂教学
护理是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特点在于护理专业知识、自主性和对护理的承诺及责任感。根据各专业课的特点,将德育教育寓于各教学学科中,从入学第一天起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专业、热爱病人的深厚感情,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爱心。结合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专题教育激发学生对护理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护理学科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造就一批临床护理专家。
为适应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教学中要克服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充分的预习、讨论时间,大胆提出质疑、设想,然后综合分析。教师根据护生的有效思维,结合临床系统讲解。同时为配合课堂教学,除设立护理示教室外,还需设立整体护理模拟病房,病房内配备有模拟病人和病床、各种仪器及器械,同时配有各种用物和各种护理表格,如病人入院评估表、住院评估表、护理计划表以及健康教育表、出院评估表、出院指导表等等。另外,教师还准备有典型病例的标准护理计划,以引导式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分组进入模拟病房作情景设置、角色扮演,让护生分别体验病人、护士及病人家属。
改进护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课程都不可能“几年一贯制”,每个学期的教案讲义内容要不断补充大量新内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技术应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改变单一的以体现语言为主的"逻辑-演绎式"教学线索,发展为讨论式、指导式,开展科学思维教学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整合过程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除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外,还要下大力气研究教学方法;不仅研究自己讲什么内容,还要研究学生知道些什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使之成为教学质量的指示器和助动器。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给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我教的学生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他们在知识、情感、能力素质上有哪些缺点?他们是否愿意奉献于护理专业?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新生活的考验?以及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顽强的意志?教学中如何弥补缺点、发扬优点?教师应具有为护理教育献身的精神,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被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统一体。教学中既有民主风范,又有严格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理教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知识创新的艺术家。
(二)模拟临床教学
模拟临床教学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重要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工作
课程准备
根据学生实习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准备教学课程,包括护理操作、查体、沟通、病历书写等。
教学资料的准备
尽量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料,包括以往学生书写的护理病历,练习护理操作的用物,查体的录像带等。
教学环境的准备
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学设备齐全、与临床实际距离为零的模拟实践场所。
2、带教形式
讲授技巧:讲授中要做到语言精练、口齿清楚,条理性及逻辑性强,能运用各种声调,语言幽默,态度和蔼,并及时对学生的反馈作出反应。
演示:有些知识光靠讲授仍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还需进行演示,如护理操作的过程、体格检查的手法、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等。在演示时教师要做到动作熟练、手法准确、表情自然。在学生演示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手法错误,但在学生练习与病人沟通时出现的错误,在交谈之后,回到示教室再给予纠正。
讨论:讨论护理病历、护理诊断的书写是否正确;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的制订是否恰当,是否适合病人;护理评价是否及时等问题。师生一起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毕业生产实习
带教过程及安排:学生在实习期内要求熟练掌握16项临床常见护理操作、全身体格检查、完成1--2份完整的护理病历、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病人护理病历的书写。课堂教学教师应与临床带教教师及时沟通,统一观点和思想认识,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的问题环境,使学生处于课堂和临床实际相统一的教学环境中,这是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护理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写作分析
写作分析要求学生具备定义、描述、概括、资料分类、综合及评价等能力,通过写作分析作业的评估反馈,判断其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首先,写作的内容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临床日志、护理计划、典型案例、社会问题、卫生保健及伦理问题等。要选择具有明确观点或就某一问题有相互对立或道德两难观点的文章及病案,以便能引起学生间价值判断或认知结构上的冲突,促使他们就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观点阐述理由,体现其认知结构和内在价值观。其次,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写作时要求主次分明,具有整体性、概括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提出更具情境化的观点或见解,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应太看重学生的写作结论,而应注重他们得出结论的分析、推理、判断过程以及所持的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21世纪护理人才整体素质提高的标志,护理知识的传授与受教育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护理教育的一个崭新的重要内容。护理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是对护理问题解决方法的反思和推理过程,从而实现认识层次的飞跃。护理教育过程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获得确定健康和疾病之方法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在特定的健康、疾病问题情景中进行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在解决病人各种潜在生理、心理、社会等问题的方法中选择最佳途径,并评价其是否有效。
(三)口头表达
研究表明,临床护士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护理决策时的口头表达过程涉及到了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护理认知过程,专业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实践知识和源自于经验的方法;护理认知过程表现为假设产生和假设评估两个过程。由于口头表达过程使个体具体的思维过程能被“听见”,因此它能让学生彼此了解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推理、判断、综合、评价等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认知能力。此外,口头表达过程能展示知识面、知识容量、多种多样的认知过程以及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可引起学生间价值判断的冲突,有助于良好人格特征的培养和学科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