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33:35
导语:在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数学情境 教学形式 教学资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鲜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一)因时而变,活用教材。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模拟日常生活环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我在设计《正比例函数》一课的引入时,书上的事例是北极燕鸥的迁徙,但学生对此知道得很少,难以引起兴趣。我经过一番思考,引用传统相声中的一段话: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很容易发现:蛤蟆的嘴数、眼睛数、腿数都随着蛤蟆只数的变化而变化,蛤蟆与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x;蛤蟆与眼睛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2x;蛤蟆与腿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4x;由此总结正比例函数的特征,共同探索其定义。
(三)紧抓时代脉搏,重现历史经典。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立足学生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适时加入鲜活的时代元素,适当引用经典历史问题,恰当加入中外数学家的简介,以体现数学是自然科学之父,数学是有用的学科,对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例如我在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他们介绍GPS卫星定位系统在信息、航空、宇宙探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在讲《用数据谈节水》时,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奥运场馆水立方的先进节水措施;在讲到统计知识时,向学生介绍电视节目收视率统计,国家各种普查的相关程序,我国加入WTO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在讲《圆》这一章时,向学生介绍祖冲之的圆周率;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共同探究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以此激发广大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性和自豪感。
二、教学形式游戏化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的学习观,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师、与生、与教材的互动中进行“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的探究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做中学”。而对于稚气尚未全脱的中学生来说,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做”的形式当属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设计一些游戏式的训练环节,可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在玩中做,在乐中学。
例如我在设计《用坐标表示位置》一课时,以教室中横纵的两排座位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安排三项系列活动: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找朋友(即根据给定的坐标说出同学的名字;让学生说出自己朋友的位置,然后大家齐答出该同学是谁);看谁反应快(即教师指定坐标范围,符合要求的就站起来)。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就学到知识。
三、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一些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理解误区,无法恰当处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些教师虽然尝试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但最终目的不是学以致用,而是考试和分数,忽视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不一样的。一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室和书本,内容以书本、教材为准,片面强调灌输和训练,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忽略了学生的生命情感需求和自由活动,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也就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重视不够,缺乏生活的敏感。教师没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没有把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结合起来教学。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理解困难,说明老师没有把抽象的问题生活化,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2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提升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应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社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内容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沟通生活中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因此,数学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数学教师要树立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观念。理念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课堂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使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活力性知识。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教师要由应试教育下的“由知识到学生”转变为素质教育下的“由学生到知识”的观念,用发展的、开放的、互动的生活化的教学观对待教学工作。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数学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观念普遍认同,认为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教学生活化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具有重要价值。学习的终极价值在于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进而去探索未知世界。数学教师要开发利用整合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周遭的环境时刻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典型例证,现实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不能依赖教材,要敢于打破教材的局限,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选择和调整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更富时代气息。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变,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删除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能够运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加速新知识的获得,能够更透彻理解和把握新知识,能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从而使学生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体系。数学教师要创设高效的、多层次的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确保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在数学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教学要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又要娴熟课程内容,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氛围中进行知识探究。我们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创设生活化情景要注意,应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学生自己既熟悉、常见,同时又新奇、有挑战的问题。在学习中,教师要在学生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给予引导和鼓励,增加生活化的练习习题。学生的作业要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数学作业设计应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数学教师要探索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强化思维和实践能力,养成探索和创新精神。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商场打折促销活动”、“如何购门票”、“租车方案”等等,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写数学周记、数学故事、数学论文的方式来交流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数学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缩短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既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课件加以合理运用,便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梯形面积”后,要求求出圆木的根数,利用公式可以很快算出,很多同学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但如果利用多媒体就简单多了,可以通过动态的演示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之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
3结语
新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离学生越来越近了,离生活越来越近了,课堂越来越有生气了。
然而,在欣喜之余,老师们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即有对教学的困惑,也有对改革的困惑。如何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障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前行呢?概括起来说,即是保障有效、抓实基础、注重运用、综合发展。
一、保障有效
这里所说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镜头】
我在黑板上带领大家归纳、总结用小数表示的单、复名数之间的转换特点,随着总结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本还有些模糊的学生,思维逐渐地清晰起来了,慢慢地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抓手。此时,我一眼扫去,发现“M”也很认真地在听,在写,还时不时地皱皱眉,从他的学习情势上来看,(教学论文 7139.com)他学的很认真,心想今天“M”或许掌握了一直没有掌握的名数互化的内容了。
可等到全班学生进行练习时,发现“M”的作业几乎还都是错的,并且,错的内容就是刚刚大家讨论过的错例。
【思考】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讲话,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学习搞好呢?通过M这个例子,最起码可以看出,所谓的专心听讲、不讲话、守纪律,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不与这个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现相关联。只有当这种外面学习的表现是因为内在学习的动机的自然流露时,外在的表现才能显现出学习状态的某些特征。那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呢?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
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以期达到对点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才能真正到学习的目的。
二、抓实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把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与新课改对立起来。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
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
为此,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双基”训练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双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运用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寻找来的素材,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使他们从纷繁的
生活现象中把握住数学内容。
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多样化与最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组问题,我们应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走上最优化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式的上升。
四、综合发展
从一些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一、以教科研为先导,通过校本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校本研究,最实效性价值就在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努力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从1992年以来,我校引进了“上海青浦区”教学教改经验,在广大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1999年——2001年我校数学组开展“用变式方法推进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在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转变了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被评为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在省教科所立项。2002年元月至2004年我校数学组又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围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和特点,通过课堂教改实验,课外训练和第二课堂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的教改研究,被市教科所评为教科研成果二等奖。通过教科研实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同时,受益的还有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他们由不懂得教育科研是什么到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为我校已被批准立项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提供了素材,也为新课程在我校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尝试和推广“共性化教案,个性化教学”,提高备课质量。
我们数学组共27人,其中4位是学校领导,尽管学校领导事务较多,但黄校长和唐主任亲自挂帅,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制度,坚持中心发言人制度,为形成集体教研的合力,发挥人多智谋广的优势,每周四下午的集体教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集体回顾,讨论上周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四思:“思得、思失、思效、思改”,分析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第二步:说课评课。我们每一周都有一位同志上一节研讨课,由该同志对所上这一节课详细说课;说教材地位;说教学目的;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设计;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艺术;说作业布置。其它同志要对该同志所讲的课进行认真评课,不但要评成功之处,更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之,需怎样改进,达到共同提高。
第三步,中心发言。由中心发言人对本周所讲授的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教法建议,导学程序,学法指导,作业设计,辅导计划,做详细说明,然后学科组成员讨论,补充,完善,认真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在中考中达到什么目标要求。如何精选例题、习题,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形成共性教案。
三、开展课堂教改实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也是我们教改实验的主阵地。我们的课堂教改实验分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突出如何在概念课中进行问题情景教学,情景展示生活化。
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甚至厌学的情绪。这就势必造成平时我们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但效果仍不理想的境况。那么该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们就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生活体验,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学数学。例如我们在上《代数式》、《函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概念课时,采用“问题情景——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第二方面,突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往往更易掌握。学生一般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爱探索,所以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加强演示操作,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学习兴趣递增。例如今年中招考试第一题选择题第(3)题选择路径问题、第(4)折纸问题、第(6)靠梯子问题等都对学生动作操能力,应用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好的做法是学生能亲手实验,如图片折叠游戏,动手操作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有机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学习能力。例如我们上《矩形》这一节课时,先由学生观察实物形象,然后演示教具,再由多媒体展示画面,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使他们亲自体验矩形的画法,形成矩形概念,再由学生观察测量身边课本,作业本,课桌的边之间、角之间和对角线之间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所不具备的性质?再进行折纸游戏,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使学生对矩形的概念,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全面深刻的了解,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方面,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即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并能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结论,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就是在于教师要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条条框框,放手让学生求异创新。
第四方面,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应用意识,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据上述要求,新教材扩展了应用教学的内容。例如新教材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玩一玩、想一想、练一练、摆一摆、猜一猜、读一读、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的内容,适当增加数学应用性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图象”时我们设计了以下应用题,一家庭(父亲、母亲和孩子们)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全票一张,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2/3的原价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请你由图象表示。该题以“家庭旅游”为背景,让数学走进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掌握数学知识,能给你带来许多便利乃至实惠。在这一方面,我们分别上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和《二次函数应用》研讨课,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如体育运动,方案设计,面积计算,商贸获利,建筑设计等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内驱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动脑、动手是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体现创新教育的数学教学首先是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再创造的主体活动。比如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分析计算、理解应用等自主学习活动;剪纸、折纸、测量、拼图形、造模型、做统计等主体实践活动;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自由发挥的探究性活动,为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此,我们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数学小制作,撰写数学小论文,编写数学应用题和实习作业,学生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整个活动过程充满了激情,活动成效显著。当我们欣赏学生的作品时如获珍宝。这里面有学生利用几何知识,剪纸、拼图、造模型、设计优美图画等,也有写关于数学学习的体验,对数学教学的建议,自由创作数学小品,数学故事,数学童话,对生活中数学的研究,解题方法与策略,常见解题错误剖析等令我们赞叹不己。例如,吴晶同学写的“应用型问题的解题策略”,聂冰同学写的“妖魔是朋友”,王朋同学写的“解函数题常见错误剖析”,李莹莹写的“函数应用题”,写的“论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李楠写的“学习数学要学会串锁链”,王峰同学写的“人体与黄金数”,李洁同学写的“研读·深思·运用”,于晓晨同学写的“社会实践使我终生受益”,冯华龙同学写的“感悟数学”等等。我们高兴地看到数学写作的的确确是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活动,它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思维,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表达和论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积累经验和搜集材料的能力,为今后进入社会提供锻炼的机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教室常规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其过程可以分为教学、评价和管理三个方面。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也是提供教学活动反馈信息的途径,具有诊断、调节和强化的作用。而管理,则贯穿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运作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其目的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压等办法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而结果往往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则强调为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
课堂教学管理的两个基本功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1.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打瞌睡、开小差,有的学生上课玩游戏、发短信,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进一步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为此,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学生入学一开始,就应当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规时,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规则的意义,它是为了维护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定,这样的教室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2.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制定了基本的教室常规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成绩呢?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课堂气氛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按照师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见附表)。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了解学生的需要
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毕竟,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教师应当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水平;平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听取他们的各种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期望。例如,在刚开学初始阶段,收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和对自我的期望;半期或期末考试后,布置学生写试卷分析和自我总结等。事实上,通过收集学生对“我心目中的数学老师”的描述,我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形象,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能和学生交朋友的老师;而不喜欢老师抽烟,衣着不整、无精打采,处事不公正,体罚学生。部分优生还具体提出老师应当多讲学习方法,典型题目以及解题技巧,平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以锻炼思维等;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希望老师讲课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讲基础题目,甚至要求尽可能减少作业和考试等。通过这样一些做法,教师可以提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业程度的教学目标。
(2)建立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满足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容性,相互产生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尊重、喜欢教师,主动接受老师的指导,接纳各项教学措施;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展开。
学生的群体,不论是正式的班集体、团队组织,还是非正式的友伴群体,同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优秀的班集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群体规范,有较强的凝聚力,可以为课堂教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而对于学风不浓、学生问题行为较多的班集体,教师则应当采取控制性的管理,培养学生骨干,逐渐引导班集体的群体行为形成规范,同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的导入,都应当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或讲述科学趣闻、名人佚事,或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或是就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背景,提出值得探讨,富有趣味的问题等。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活动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到课堂上来,然后适时地抓住时机进行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高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通常会介绍一些数学趣闻以及数学史上的经典问题。当我问道,:“同学们知道陈景润么?”全班都知道他是位著名的数学家;再问:“那么,他有什么成就呢?”这时,有的说他证明了“1+1=2”,有的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接下来,又问“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1+1=2又是什么?”知道的同学越来越少了,而不知道的同学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迫切地期待着老师的答案。当老师详细介绍完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工作进展,最后指出“陈景润的结果仍然还是剩下最后的一步,未能圆满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而这个最后的工作,就等待着在座的各位去完成了。”看到学生们若有所思和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兴趣又大大提高了!又如,在“集合”一章的导入课上,我拿着准备划分学生喜好的苹果和梨走进教室时,全班都好奇地盯着我,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了我身上、并期待着我的解释……
接下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保持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每节课都应当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组织策略,以下一些具体方式可供参考:
紧扣教学内容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艺术。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激发兴趣等。例如,复习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为新内容的学习作准备;随堂提问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的讲授,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思考;小结性提问可以训练学生自己去整理已学习过的知识,归纳、提炼一些方法和技巧,等等。同时应当注意,提出问题要面向全体,掌握难度,因人而易、有针对性;一般使学生能够圆满回答,以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但要注意避免诸如“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不假思索的简单问答,以及借提问惩罚学生。
指定学生板演题目。数学课上,课堂练习必不可少。此时指定个别学生上台板演习题,同时要求台下的学生演算完后检查黑板上答案的对错,然后由老师评定。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还能够对形式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规范的订正,一举多得。
此外,教师还应综合应用幻灯、录象、多媒体课件等工具,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我校的公开课上,老师组织学生们通过辩论“的功与过”学习历史知识;参观新都可口可乐工厂学习地理的工业布局;表演英语剧目《项链》练习口语;研究“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会数学中曲线的对称美,等等。这样的课堂,连旁观者都兴致盎然,何况参与者──学生们呢!
总之,课堂学习管理得当,组织有力,为学生创造和保持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将促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书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播放课件进行演示和讲授,于是学生就沿着课件、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那么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呢?本人以“身边的行程问题”为例,从自己教学实践中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创设相应的“虚拟情境”,要力求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身边的行程问题”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上这节课时正值奥动会,当时课间学生中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奥运会。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奥运新闻创设学习情境:美国飞人格林夺男子百米金牌每秒约跑10.13米。数学课中讲奥运新闻,学生觉得很新鲜。老师引导学生从新闻中找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从而复习这三个数量间的数量关系。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接下来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国庆节举行班队活动,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到南昌、广州、北京、上海活动,并给全班学生分组。用课件出示地图及四个城市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所到地方的方位及特点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使学生盟发一种想去的欲望。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以后纷纷提问,比如:去南昌有多远,去北京有多远,我们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去?如果我们坐火车去要花多长时间?……老师综合学生的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各组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目的地?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网页(多媒体制作):深圳交通网,网上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时刻表及有关资料。学生4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习中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各组认真把所需要的数据及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内。这个环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收集信息并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有用信息,以寻求对前面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收集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在虚实交融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它已超越了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自主学习。
三、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学生完成了收集资料以后,让同组同学交流意见。首先了解本组同学为了解决问题各查找到了哪些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计算出什么,计算时运用了哪个数量关系?学生查到的数据是很丰富的,比如去广州,可乘坐的交通工具有汽车、火车、轮船。又比如坐火车,可坐高速列车,可坐普快列车。接下来学生讨论:到底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活动地点?这样决定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交流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以形成对某问题的普遍认同。
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被交流。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另外交流可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成果汇报,问题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结果。去南昌的同学说为了节省钱,将坐汽车到达目的地,去北京的同学说为了在行程中少耗费时间,将乘坐飞机到达目的地,去上海的同学说想领略一下海上的日出日落,将坐轮船抵达上海。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对学生的决定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查询所需信息,最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课外延伸,引导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上完这节课后,老师布置学生做一份“假期旅游计划”,同学们纷纷上网,通过看电子地图、查询相关的网站,了解从家到旅游地有多远的距离,可乘坐哪些交通工具,途中需要多长时间,买车、船、机票需要多少费用,了解、比较不同的旅游路线等,同学们和父母一起决定旅游的行程,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它是一种工具,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取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当然在数学课堂运用中信息技术的作用远不只这此,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看法,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模式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教师要使自己的提问有意义,既不要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要过高要求,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要善用启发艺术,提出疑问,激起思考。
(一)启发式的提问
如《唯一的听众》教学片断:教师这样提问:“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她做了什么事情呢?这听众为什么让作者成功了呢?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知道需要阅读课文,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开放式的提问
提问不是追求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抒发自己的见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如《井底之蛙》的结尾,教师这样设置疑问:“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会说些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青蛙会很惊讶:啊!原来天空不是我想的那样渺小啊!是我看问题太片面了。”有的小朋友说:“它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会感叹道:啊!外面的世界好美啊,我不忍离开了!”有的小朋友会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纷纷谈出自己的感受。开放式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目的式的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摆脱盲目性,仔细斟酌,提出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如《老人与海鸥》的教学片段: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教师这样提问:“你从亲昵的变了调这一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目的性的提问,促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最终得出准确答案,而不是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
(四)次序性的提问
一堂课,教师往往会设置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一定有主次、先后之分,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的主次,学生理解的程度,设计问题的次序。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片断: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含义?”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次序性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促使学生逐步理解教学内容,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艺术化的提问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上要多下功夫,设置出灵活、开放、有目的、有次序、有启发性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板书艺术
教学板书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板书,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上书写工整,恰当运用。那么教师要使板书具有艺术性,有哪些方法呢?
(一)锤炼词语式板书
锤炼词语式板书要求教师增强板书设计的意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把课文主要内容用精练的文字概括出来,抓住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好文章的内在联系,用关键词语搭建文章的框架,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匆匆》一课的板书设计:匆匆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展示了文章的行文结构,既有利于教师讲解课文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二)适时呈现式板书
教师板书的设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适时地呈现板书。如《怀念母亲》的板书设计:怀念母亲母亲祖国频来入梦——真挚情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启发式板书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教学艺术
在社会极为关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学校及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音乐教学课堂及课外艺术活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忽视教学艺术,部分教师不能理解教学艺术的实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简单,不能创建音乐课堂情境,更不注重相关教学艺术的体现。因而,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收效甚微。笔者现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作简单论述。
课堂教学艺术的含义
在音乐教学中,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同的。一节优秀的音乐课,从设计到进行,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实质是教师自身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将教学规律与独创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音乐美感的教学过程。
教学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它是建立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基础之上的一种素质,是教师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努力探索、积极创造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正确地运用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目的、过程、质量和学生情绪进行最优化控制。
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内容、环节、过程与时间的有机编排,它包括教学内容的深与浅、新与旧、难点与重点的合理搭配以及教学过程的动与静、开始与结束、发展与的合理设计。
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所包含的展开与的起伏变化,在整个课堂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规律,一般遵循弱强、强弱或弱渐强、强减弱的变化模式。通常情况下,课程难点与重点不宜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应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有的难点与重点可重叠进行。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和运用教学节奏,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对此具体要求如下:
适度的强调、语气和语言节奏语调是指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气是指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言节奏是指语调、语气及语速的变换规律。教学语言应该富有美感,语韵和谐,语气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使学生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适度,一般以让后排的学生能听清为宜。语调过高,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易感疲劳;语调过低,易使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语气要轻重适当,缓急协调,要与所表达的内容相一致,且根据年龄、课型的不同而相应变化。例如:安静的欣赏课与喧闹的器乐课语调高低要相应调整;一般内容讲解宜轻,难点、重点的强调要加重语气。教师应以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避免课堂气氛僵滞呆板,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精练,逻辑严谨教师如何通过语言将诸多知识信息按一定顺序、层次讲述给学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中心明确、难点重点突出、条理层次分明。课堂教学开始时语言要短而有疑、短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快结束时语言要短而有情、短而有味,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语言富于感情,富于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富于感情,这样才能使师生情感达到共鸣,从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显示在学生面前。板书应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清晰的层次性,音乐课的板书则更应精炼,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音乐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科学、准确。尤其在书写乐谱时,要防止差错。(2)文字简练、条理有序、层次分明。乐谱的位置要安排合理。(3)针对性强、色彩得当,音符与乐谱线要色彩分明。(4)书写要工整、规范,谱例要规范、美观。
通常教室的黑板各学科兼用,既要板书,又要抄谱例等。若不精心设计,会造成版面的杂乱无章,影响授课效果。因此,设计好每一节音乐课的板书,使其清晰、直观,是确保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要有良好的开端。不论是以情导入、以理导入,还是以疑导入,都要给人以美感或新奇感,调动学生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学过程要环环紧扣,教学内容要丰富有序,结束时要留有思考回味之余地,给人以美的遐想和有益的启示。
笔者对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几乎所有孩子对绘画都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学一年级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的兴趣呈锐减趋势;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出“分数”,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学校内部因素:在我们苏北,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改观,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七年级《人类的朋友》的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现方法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绘画积极些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范画,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目前,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显然是有悖新课改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的《陶艺创作》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言传身教,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美朮教师也要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一样多做示范。它既形象生动,又直观,易于理解、领悟,是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的肢体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