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33:37
导语:在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讲初二几何“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向同学们亮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同学们,能在不用刻度的情况下,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地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例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地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应大致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实验教材新颖,图文并茂,吸引学生
我校是广西南宁市新城区实验区的一所学校,数学课本是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学生一拿到教科书,就惊喜不已,个个爱不释手,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道:“当我领到数学新课本时,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哇!好酷啊,我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本,我被课本中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及卡通深深地吸引住了……”初中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新颖的课本及图画,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仅能唤起他们的联想,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因而,课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建筑群,并以此为背景,汇总了本章的主要图形,这样的教材,很快地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登堂入室,进入知识的“大厦”。有了这种“兴趣”,就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持久地潜泳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所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动机,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最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选择一本好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好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又能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并辅之以诚挚的情感、奔放的热情、形象的体态,必然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讲授“生活中的图形”一节时,用多媒体打出各种各样的图,有圆柱体的、圆锥体的、正方体的、长方体的、棱形的、球体的,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自己设计画图,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思”在其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实验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在小学时,学生总感觉到数学太枯燥、大单调、太抽象,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多,学习时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学数学的乐趣,总觉得学数学“无用”。而现在的实验教材与实际结合,内容新颖,实验内容多,实践活动多,增添了不少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富于想像思维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日历中的方程”这节里,就出现了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展现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该问题对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材让学生亲自从事这一游戏,深入观察日历中“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动了脑又动口。实验教材就是通过系列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也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有成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还要动手实践,同学之间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学习“去括号”这一节内容时,实验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小明是怎样计算火柴棒的根数的,我让学生充分思索后,让小明同学示范摆火柴棒。 在这些图形中,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4+3(x-1)]根。而他的同伴小颖又是另一种摆法。 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是用4根火柴棒搭成的,然后再减多算的根数,得到的代数式是4x-(x-1)。利用运算律将两式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其结果是:
4+3(x-1)=4+3x-3
=3x+1;
4x-(x-1)=4x+(-1)(x-1)
=4x+(-1)x+(-1)(-1)
=4x-x+1
=3x+1.
从以上两个代数式看,这两个代数式是相等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议一议,并与同伴相互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结果,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比较小明与小颖的摆法,看哪一种摆法最简捷。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表述、交流,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兴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又如,我在讲“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内容时,让4名学生分别坐在4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同一个物体(水壶或茶杯),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画下来,然后再和同伴交换看法,猜一猜哪幅画是谁画的,画者坐在哪个位置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像,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图形是不一样的,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使学生实现积极情感的转移,使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并不只是传道授业,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而且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这样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一种十分欢快的、积极的心情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对知识的掌握和占有欲就会凸显出来,由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如果教学氛围紧张、枯燥,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安的心理,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付出再多,学生依旧是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教学的附属,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这样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正面情感效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黑板加粉笔的单调式教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先进的教学工具来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身心放松。例如,《花鸟画的欣赏》这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伊始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大自然中花儿盛开、鸟儿起飞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抛弃单纯学习的沉重心情,敞开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此时在没有我任何提示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便自己欣赏起了教材中的花鸟图画,并且津津乐道地用自己的美术知识来描述和进一步学习。这样我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轻松的、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提高,从而自主而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想要轻松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来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和营造适宜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巧妙设计有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一味地说教,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与机械地记忆,使得学生失去了展现个性与展开思考的权利。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挖掘,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密切关联,加强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参与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平台。
四、结语
中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三岁至十八岁之间,生理逐步发育成熟。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学生其生理上第二性的出现,打破了少年期的心理平衡,他们产生了青春期特有的困惑、恐惧、疑虑和痛苦,同时,对异性存有的神秘感、新鲜感而导致的探究心理,又驱使他们与异性频繁接触,于是许多的学生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涉入爱河。所以说早恋是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导致的,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引起足够的注意,提早认识“早恋”的成因,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预防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杜绝早恋现象。因为,恋爱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种必然的、正常的现象。中学生谈恋爱错在一个“早”字上。它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悖,与学生的心理年龄不合,容易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旦遇到学生“早恋”现象,教师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及时处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实践证明:在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上采取“专制”手段,进行压制只会适得其反。让“早恋”现象愈演愈烈。在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上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中学生早恋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长期共同协作互生爱慕,双双坠入爱河;有的是表面看似亲密,往来密切,状似恋爱,其实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有的是一头热,属单相思;有是则是表面往来甚少,关系一般,其实已恋爱多时,一直搞的都是地下活动;还有的甚至缺乏自控,已出现越轨行为,还没有人知道。这就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多观察,掌握准确的信息,摸清学生的底细,在处理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要针对情况,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对上述所说的几种情况,应区别对待。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应大力提倡,不能捕风捉影,破坏学生之间原有的和谐气氛。对于有越轨行为的学生,要明确指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对人对已都有危害。并要求他们立即改正,绝不允许重犯。对于其于的情况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其进行性道德教育。要疏导他们明智的对待自己,理智的对待他人。把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懂得两性的道德和规范。切忌形成对立情绪,否则一切教育都将是徒劳。
“早恋”固然离不开家庭、社会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困素。因些,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还应讲究方法,正确引导。要从心理、思想入手,摸清学生的想法,对症下药,进行逐步的疏导。切忌粗暴压制,强逼屈从。
首先,教育者应充当倾听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解决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那么,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问题倾向更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的方式。引导得好,学生的心门会被轻易打开;引导得不好,他们就会守口如瓶。通过一些教学实践,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在诉说前先“探听”老师的口风,并设想自己则可能遇到的情况,一旦发现情况的发展不利于自己则可能很敏感地关上自己想倾诉的嘴。这时老师必须充分表现出一种过来人的大度和宽容。有一位女生曾问过我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们班目前存在许多‘早恋’问题,恐怕会起大的混乱,怎么办?”我犹豫了一下想到其实这女孩目前也是“早恋”大军中的一员,于是我故做轻松地说:“此言差矣!‘早恋’现象有,而混乱则夸张了点,异性同学存在着好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只要不过分,没有必要刻意扼制。听说你也有一些小情况,不妨说来听听?”如此轻描淡写的一番话让这位女生觉得老师并不是对此深恶痛绝,也没有要将自已的问题不弄清楚誓不罢休,于是很自然地和我掏了心理话,将自己的想法都告诉了我。
其次,教育者不妨充担‘偏袒者’的角色。学生大多不愿意家长与老师知道自己的“感情秘密”,除了害怕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羞怯。那么,老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这种情况时不妨让自己充当一个“偏袒者”,适当地替学生保守隐私,以此作为教育过程中的“筹码”,不但不会使问题扩大,而且更易于老师工作的开展。因为有些学生一旦发现自己隐私已在长辈前一览无余时反而会有“既然你们都有已知道,我就不妨公开这么干”的逆反心理,事态也会进一步扩大。一天晚上,我打电话给一个有早恋倾向,又独自逃了一个下午的课的学生家长,家长得知情况后对学生拳打脚踢,但孩子始终三缄其口。后来我要求家长将电话交给孩子,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逃课,他说头痛去吹风。我说头痛吹风这不符合事实,一定有什么事你解不开才头痛。孩子沉默了,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家长在近旁,让他如何开口,于是我对他说我出是非题让他进行选择,他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我答应为他保密。其实我早明白致使他逃课最直接的原因是感情问题。于是,为了避免孩子在父母前过于尴尬,我要求孩子第二天到校后再找我
面谈,并要求家长当天晚上不要对孩子太严厉,并答应第二天了解情况后与家长交流。第二天上午上课前学生便主动找我谈了自己在处理感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最终,决定将感情暂时放在一边,以学习为重。正是因为老师之间有了真诚的交流,最终达到指导学生选择正确方向的目的
再次,老师要善于采用新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根据目前早恋的特点,现在的中学生已不能从强调“名声”与责任感的角度进行教育,而应从新的角度切入。
(一)对比考虑,自我认知后果。我曾问学生为什么要早恋,他们说这挺好玩。又问他们以后怎么办,他们说以后不可能在一起,分手就分手呗。学生将感情看得十分浪漫,但对感情所造成的伤害,就需要老师事先打预防针。曾有这样一对早恋的学生,一方面每天至少一个电话,周末时间总在一起逛街、聊天,严重影响了学习;另一方面男孩准备毕业后就出国,问起他们将来的打算时,他回答得很轻松:“分手呗,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我对女孩说:“你能不能试着与他分手,看看自己的感受。”几天后女孩找我说:“分手让她很难受。”我便告诉她:“你们这只是刚刚开始接触感情,这么短的时间便让你觉得分手很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的深入,分手给你造成的伤害只可能更重,而不可能更轻。而分手又是一种必然,你将怎么办?”也许是害怕以后受伤太深吧,女孩在经过几天的思考后毅然与男生分手了。其实,孩子想去尝尝感情的滋味并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他们只知道感情的美妙,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伤害,而当将来一旦意识到时又已为时太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观。所以,老师有这个义务让孩子受到伤害前提醒孩子注意,让他们懂得去保护自己,避免伤害。
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操作效果较为关注,但由于课堂时间、教学条件有限,很多内容在课上无法为学生进行演示,或学生无法亲自进行实验。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苏教版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形象。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整合
在新课改推动下,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过硬的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指导教学,将两者进行整合。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科技也在不断走进课程教学,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生物教学来说,实现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中有一种教学方式叫做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生物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视觉、听觉的有机整合,还能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感受,将成果通过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方法上,还能将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更直接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加明确,并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必要的教学内容中播放相关影片进行教学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立即进行解答,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只负责教而学生只负责学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的益处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基本都是教师在进行照本宣科的工作,提出的问题也很有局限性,学生只负责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处于朦胧状态,似懂非懂,师生之间进行的互动也较少。新课改以后,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善并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增添了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相整合,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所需的图像、影视动画进行综合处理,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主设置教学主题,将所讲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得更加直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实现课本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现阶段的学生在物质生活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网络信息也不陌生,但网络技术在发展中有利有弊,所以这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中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新颖、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找到要了解的内容,并出色地完成作业。
(三)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在经过一阶段或一学期的学习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就要求学生将学习内容进行很好的复习,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对所学的各个章节进行重复讲解,所以在进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以往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播放,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从而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将信息技术与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的具体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方式走进课堂
在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大量的道具,但不能将所需要的道具都拿到课堂上,即便有些道具方便带到课堂,但由于季节或条件的限制还是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应用。如在“观察花的结构”这项实验中就需要大量的花朵作为道具,这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没有任何一种花朵是可以随意采摘的,所以在实验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找到实验中所需的内容,还能让学生观看得更清晰、生动,能很好地解决采摘等带来的问题。
(二)将信息技术作为师生进行互动的工具
现代技术较为发达,因而要正确利用这一点。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但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进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这项实验时,自行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网络上选取相关教学视频进行教学,通过视频中的试验,提出“在这项实验中淀粉经过唾液淀粉酶的分解后产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会看到,在不同温度下,加入碘液后淀粉的颜色会不同,在37摄氏度时加入碘液颜色不变,但在100摄氏度时,加入碘液后颜色会呈现蓝色,这就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观察越仔细,收获也就越多。
(三)运用信息技术生动讲解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更新较快,教材更新永远跟不上科学研究,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如在关于“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的实验中需要小鱼作为实验对象,但传统的实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就可以选择最新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如用载玻片将小鱼的尾鳍压住,关注小鱼尾鳍的摆动情况,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达到实验目的,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实验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中是必然的,将二者进行整合以后,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对实验理解得更深刻。
作者:周婧玉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
参考文献
1构建能够激发学生提问意识的良好情境模式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学生不仅要对其数学概念进行学习,还要对其数学定理进行学习,由此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觉,甚至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抽象数学题目时,学生在无法对其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易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会被逐渐磨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有趣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快速的投入到教学状态当中,还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其教学内容。比如说在开展《勾股定理》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对其知识要点进行掌握,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有效调动,还能够有助于学生对其知识要点的透彻掌握,从而更好的运用于日后的解题过程中。
2传授学生提问技巧和方法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各阶段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职数学教学论文题目1、线性方程的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2、作为函数的含参积分的分析性质研究
3、周期函数初等复合的周期性研究
4、“高等代数”知识在几何中的应用
5、矩阵初等变换的应用
6、“高等代数”中的思想方法
7、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8、任N个自然数的N级排列的逆序数
9、“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值,根概念及性质的推广
10、线性变换“可对角化”的条件及“对角化”方法
11、数域概念的等价说法及其应用
12、中职数学教学与能力培养
13、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
14、论数学中的基本定理与基本方法
15、论电脑、人脑与数学
16、论数学中的收敛与发散
17、论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18、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关系
19、论数学教学中公式的教学
20、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1、数学教与学的心理探究
22、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与学
23、论数学家与数学
24、对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5、复数在中学数学中应用
26、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7、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28、代数学基本定理的几种证明
29、复变函数的洛必达法则
30、复函数与实函数的级数理论综述
31、微积分学与哲学
32、实数完备性理论综述
33、微积分学中辅助函数的构造
34、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推广
35、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36、教师对学生互动性学习的影响
37、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38、数学解题中的逆向思维的应用
39、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40、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41、用心理学理论指导数学教学
42、开展数学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4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44、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45、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6、运用化归思想,探索解题途径
47、谈谈构造法解题
4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9、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等价与非等价转化
50、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解题
51、向量在几何证题中的运用
52、数学概念教学初探
53、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及其教学途径
54、分类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55、“联想”在数学中的作用研究
56、利用习题变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7、中学数学学习中“学习困难生”研究
58、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59、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60、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61、数学教育评价研究
62、传统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革新研究
63、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
64、数学开放题拟以及教学
65、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研究
66、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及典型课例分析
67、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的尝试教学研究
68、数学课堂教学安全采集与研究
69、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的实话及效果分析
70、常微分方程与初等数学
71、由递推式求数列的通项及和向量代数在中学中的应用
72、浅谈划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73、初等函数的极值
74、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75、数学竟赛中的不等式问题
76、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7、常微分方程各种解的定义,关系及判定方法
7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9、常微分方程的发展及应用
80、充分挖掘例题的数学价值和智力开发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
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
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
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
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
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
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11、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3、中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研究
14、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
15、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内容有效性的研究
16、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17、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
18、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
19、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
20、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2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2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3、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4、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25、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26、开发生活资源,体现数学价值
27、对构建简洁数学课堂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28、刍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二指技能”现象
29、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30、宁缺毋滥--也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31、如何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多一点“数学味”
32、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3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34、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35、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36、走近学生,恰当提问--谈数学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37、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8、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
39、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40、能说会道,为严谨课堂添彩
4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4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43、新课标下提高日常数学课堂效率的探索
44、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4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46、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47、运用结构观点分析教学小学应用题
48、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49、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50、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51、浅谈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52、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53、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54、新课改下小学复式教学有感
55、让“对话”在数学课堂中焕发生命的精彩
56、小学几何教学的几点做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题目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4、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研究
5、初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开发实施研究
6、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7、从两种初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8、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研究
9、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研究
11、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方法的研究
12、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研究
13、初中数学学习障碍学生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过程及补救教学的个案研究
14、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
15、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现状研究
16、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17、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研究
18、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研究
19、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比较研究
20、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初中数学教师错误分析能力研究
22、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研究
2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4、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25、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习题比较研究
26、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
27、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2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9、初中数学教师数学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3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31、“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2、数学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评价
3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研究
34、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5、初中数学教学生成性资源利用研究
36、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37、学案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38、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研究
39、中美初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的对比研究
40、基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专题的教学探索
41、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2、七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43、老师,这个答案为什么错了?--由一堂没有准备的探究课引发的思考
44、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构建
45、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之探究
46、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47、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48、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49、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50、从一道中考题的剖析谈梯形中面积的求解方法
51、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52、从《确定位置》的教学谈体验教学
53、谈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实施策略
54、对数学例题教学的一些看法
55、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新方式
56、举反例的两点技巧
57、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58、新课程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59、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位
第一,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的原上草教学论文自主学习。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而且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基准的,所以,一切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优化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讲解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样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崭新方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建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实现自主学习。
第二,以彰显数学思维特点为标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原上草教学论文要充分考虑数学课程的思维特点。数学学科的思维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强调理论的概括性、知识的抽象性以及逻辑展开的缜密性,并且数学知识当中大量使用各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语言,让习惯于形象思维模式的初中学生很难适应。
所以,在常规教学模式下学习数学知识比较艰难,而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非常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向学生展现比较原上草教学论文抽象的数学公式,揭示思维过程、描述求解流程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觉得具体可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等多媒体工具,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演示两圆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运动变化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表现几何关系,那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就发现了原来两个圆运动会产生这么多的可能情况,他也就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最后可根据圆心距和半径的关系对两圆的位置关系进行验证,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中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中学生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再如 “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1.1 双组
双组,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组建的数学学习组和数学兴趣组.
1.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和数学兴趣发展的教学活动.
1.3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的实施
2.1 实施原则
2.1.1 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学生刚从小学过来,学习依赖性较强,加之受注入式和应试教学的影响,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教改应循序渐进.
2.1.2 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接受力不同,兴趣也有差异,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优势,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1.3 优势互补原则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使学习效益最大化.
2.1.4 及时激励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努力寻找闪光点和成绩,及时激励或奖励,让学生不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增强学习信心.
2.1.5 减负原则
“双组”教学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不增加课时.
2.2 实施步骤
第一步,宣传动员.农村学生和家长对教改陌生,在教改之初广泛宣传,让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了解教改目的与意义,以营造家长支持、学生配合的教改氛围.
第二步,组建双组.将全班30名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5人一组,全班共6个学习小组.由各组学生自选组长,学生按小组就座.同时,又将全班30人按数学兴趣分为2~6人不等的多个活动组,以同样方式选组长,但两类组长不兼任.
第三步,开展活动.在教学中每周有1节课开展兴趣活动,学习活动、兴趣活动分两条线在教学中交叉进行.
第四步,反思总结.在“双组”教学中,教师不断分析总结.同时,让学生不断总结反思,谈(写)学习和活动中的体会、收获与问题.
2.3 开展“五学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学”,指在课堂上各学习小组开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竞赛学习和督促学习.“五小”,指在数学兴趣活动中开展的小论文写作、小先生教学、小调查研究、小测量和小设计制作.
2.3.1 开展“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可见,学习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一个人的在校时光短暂,新知识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自主学习.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让学生预习新课,回答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才能回答的问题;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如抓关键字句、概念,借助图表分析问题,归纳例题的解答步骤,提炼例题中的思想方法,遇省略的解答过程在草稿推演,等等.
②开展合作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力.
古人云:学习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增长知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彼此交流、相互争辩,能够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而学得更牢.
③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特别倡导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探究能力.数学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对数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1]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在较短时间解决的问题,就让小组讨论和探究完成.因为“讨论是一种培养创造性品质的好方法.讨论可使一种想法启迪另一种想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题方法的范围.”[2]但不可能什么都让学生探究,也不是什么学生都能探究.有的探究要延伸到课外,有的探究只让少数学生做,有的探究学生不可能探究出结果.
④开展竞赛学习,培养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各行业竞争加剧,学生在校能感觉到的多是升学竞争,还体会不到未来的生存竞争和就业竞争.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班上开展竞争式学习:一是小组内竞争学习,二是班内小组间竞争学习.例如:课堂上竞争答问,看谁的回答正确且表述清楚;看谁的作业书写工整且错误少;看谁考试失误少、成绩进步大.同时,对学习进步者和成绩优秀者均给予奖励.
⑤开展督促学习,培养自控能力.
初中生学习自律性差,尤其是数学学困生.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实行监督学习制,组内一对一监督,为小组共同进步打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2.3.2 开展“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福禄信尔).前不久,《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在澳门、宁波的发言中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3]因此,开展数学兴趣活动很有意义.
①开展小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
“数学中的写作是以过程为目标的学习活动,指学生将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体会、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对学习方法的总结等写成文字的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元认识”水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情感;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可以为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信息.[4]另外,丘成桐教授在2004年6月22日的《文汇报》中撰文指出,常见我国数学家解决外国人的猜想,却几乎没有听到中国人有过什么重要猜想,这一点源于基础教育中“中国学生提的学术问题很少”.而写数学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学术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和数学表达.
②开展小先生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小先生(优生)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小先生感受师生角色换位后的体验,认识到教师的不易和艰辛,从而有助于尊重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小先生通过备课写教案、讲课、批改作业,既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辅导了学困生学习.
③开展小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协作能力.
开展小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编问卷和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调查中同学的互帮互助与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在今天,学会与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共处和处世技巧”(戴尔・卡耐基).
④开展小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数学,尤其是几何,有大量涉及测量的内容,通过实地测量,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⑤开展小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刘佛年在《数学学习论》中指出:“创造并不神秘,非要有科学理论才能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都称得上创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数学兴趣小组中开展了小设计、小制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开展“四评四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与学习自信力
2.4.1 开展“四评”活动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比不了解学习成果的学习积极性要强得多,学习效果也好得多.[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学中及时的评价与激励十分必要.我在教改中就开展了“四评”活动:①自评.每学期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成绩与活动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交作业情况、小论文、小设计等)自评,分A、B、C、D四个等级.②组评.每学期小组对组员的学习和活动情况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③师评.每学期对全班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④校评.每学期学校领导对教师指导的学生成果进行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其结果与教师的教改津贴挂钩.
2.4.2 开展“四奖”活动
在精神奖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奖笔者发表的书刊等.设四类奖:①学习优胜奖.对数学定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最高的都奖.②学习进步奖.奖励学习进步者(分为阶段进步者、学期进步者),让他们看到学习数学的希望,以增强学习成功感和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森).③作品优秀奖.对评出的数学活动优秀成果给予奖励.④作品发表奖.对在校刊和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的作品进行奖励.
3 初步成果
3.1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通过教改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3.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教改实验,数学学困生有了转变,学习的态度更端正了,学习目更明确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了.
3.3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通过教改实验,班上学习的氛围更浓了.特别是通过小先生(优生)教学,在小先生得到锻炼的同时提高了学困生的成绩.中等生在与优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活动中,积极向优生看齐,为争取获奖和当小先生,学习更努力,进步较快.这样,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3.4 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数学小论文、调查报告、小设计、小制作),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例如:赖小林、徐川等同学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大边对大角”的证法探究》发表在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学生数学》初中版2008年第7期上;杨杰、罗超等同学撰写的《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调查报告》,赵俊雄、文欣等撰写的《初中生学科兴趣与偏科调查报告》,均发表在校刊上.另外,一些有一定创意的小设计和小制作在学校展示.
4 反思
4.1 防止单一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具体到一节课,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取学习方式,防止固定用某一种方式学习.例如:难度较大的内容较适合讲授式学习;优生较适合探究学习;学困生适宜与优生合作学习.
4.2 防止合作探究表面繁荣,注意学习有序和实效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课堂上容易出现表面热闹且教师难于控制的局面,其结果并效果不好.因此,注意活动监控和有序,确保学习取得实效.更何况,目前“在分数和名次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远远超过‘合作、交流、分享’的欲望”[7].
4.3 加快初中升学考试改革,努力为课改定向导航
“对学生而言,追求分数是学习的一种意义,而不是全部.”[6]当前,升高中主要还是以一次性的文化考试为依据,虽然现在很多地区有了学生综合评价,但在录取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或者说,目前综合评价力度还很不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难怪有论者说,“当前,教育改革如此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社会的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强烈支持.国家利益和老百姓的个人利益似乎是矛盾的,前者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显示出对教育的高瞻远瞩,而后者却没有那么‘时髦’,他们更关心教育的直接结果,而不是那些难以评估的教育价值.”[8]
参考文献
1 金晔.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8(3)
2 吕传汉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4)
3 2006-2007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4 胡耀华.数学写作的价值及若干教学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5 张定强,赵宏渊,杨红.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与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8(1)
6 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