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33:39
导语:在物理教学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2、掌握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两种方法。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求天体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及解决天体运动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是什么?分别写出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以及周期的关系式。
2、解决匀速圆周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3、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用公式表示?
4、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
引入新课
师:阿基米德在研究杠杆原理后说了一句振奋人心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同样给你一个天平,能否称出地球的质量呢?
生:不能。
师:地球的质量不能用天平直接称量,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称出地球的质量呢?
新课教学
一、科学真是迷人--------称量地球的质量
1、教材上提供了一种称量地球质量的方法,我们一起去看看是如何称量地球质量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面问题
(1) 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初中物理论文,说明卡文迪许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
(2)表达式成立的依据是什么?
2、思考:利用万有引力的知识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够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帮忙:(同学讨论完成)
某同学根据以下条件,想要计算地球的质量。已知引力常量G,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半径为 r ,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为T ,你能帮助他计算出地球的质量吗?
提示:(1)月球在做什么运动?
(2)解决这类运动的思路是什么?
3、总结:求解地球质量的方法:
方法1:若不考虑地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它的引力。
方法2:若已知地球一卫星的轨道半径和线速度、角速度或周期其中之一,也可求得地球的质量。
练习1:
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G,g)外还须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组:
A. 已知地球半径R
B. 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
C. 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D. 地球公转的周期 及运转半径
通过对上题D项的分析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从而把求解地球质量的方法推广到求解其他天体的质量。
4、知识迁移:
受到地球质量求法的启发,能否求出太阳、月亮等其他天体的质量呢?如果能求,需要哪些已知条件?如何求?
学生讨论完成上面问题。
5、小结:求解中心天体质量的方法:
方法1:表面重力加速度法:
若已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天体的半径,可利用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求得。
方法2:环绕天体法:
若已知天体一卫星的轨道半径和线速度、角速度或周期其中之一,可利用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求得。
提醒:
1.利用上述方法求天体质量时,只能求中心天体的质量,不能求环绕天体的质量。
2.在求天体质量时,地球的公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月球绕地球的运行周期可做为已知条件用。
练习2:
A、B两颗行星,质量之比为MA/MB=p半径之比为RA/RB=q初中物理论文,则两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
A、p/qB、pq2 C、p/q2D、pq
练习3:
某一绕月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月球的半径为R,求
(1)月球的质量M为?
(2)月球的密度ρ为?
(3)若该卫星贴近月球表面飞行,则月球的密度ρ为?
二、发现未知天体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阐述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过程。
三、考题回顾
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若抛出时的初速度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 L.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求(1)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2)若该星球的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数为G,求该星球的质量M和密度ρ
四、课堂小结:
1、如何求解天体的质量。
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五、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完成练习册23、24页习题。
六、板书设计:计算天体的质量(只能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
(1)表面重力加速度法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2)环绕天体法
发现未知天体: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
经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教学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伦磁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较重的物体和这个较轻的物体栓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的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秋千、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不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三位一体,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为此本文就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做认真思考,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例如,《科学探究----安培力》这节课中,在定性研究安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时是按以下方式设计教学:①.提出问题;②.学生猜想讨论;③.分析归类;④.验证猜想;⑤.交流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教材基本编排顺序,并不用新的实验装置来替代课本中的实验,主要抓住如何实现探究式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旧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推导,得出公式后讲解其意义和适用条件,并讲解安培力公式计算在实际的问题的应用,强调的是逻辑思维;新课程在课堂中大胆采用探究教学方式,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对事物规律本质的接触,他们或许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提出对实验的改造的想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加注重对知识来龙去脉的挖掘,循序渐进地对知识拓展加深,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越来越主动,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结论,探究的过程本身也会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及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在《科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①分析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出a与F、m的关系,②让学生猜想它们的定量关系,并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③为了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师不断引导及学生的积极思考、讨论,使学生自己提出此实验的多种测量方法。④介绍数据处理方法,启发学生画出a-F、a-1/m的关系来研究数据关系。⑤学生分组实验时交叉互换做实验,并交流做法,共享数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此外,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2]陈松《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
[3]方修培《高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推行了教学反思这一教学环节。每一节课、每一章节,教师都要进行反思,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笔者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其中也获益匪浅。
一、在反思中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可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课标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含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丰富专业学识,提高反思能力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高中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史、物理学论文、物理著作等。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分析史料、推理证明及论断评价等研究能力,而且可提炼物理学研究方法,为教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法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物理教师还要在新课标指导下以课堂为中心进行以下教学反思,缩短适应新课改的周期。
1.进行物理课案例研究,反思教学的可行性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措施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进行物理课案例研究,其实是一种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2.加强物理听课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内涵丰富的活动。我校的“周教研”已经形成教学常规,同科每周一人主讲,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教师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听讲结束后即说课、评课,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促成教学反思的常规性
我校的教案本上每个教案后设计有一项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栏目,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物理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自己认为备好了一堂十分满意的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却总感不足或不妥,常规性地做好课后的反思笔记是快速适应新课程的阶梯。
虽然目前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的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四、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从反思走向专业发展道路
教学反思是一名优秀教师成长的必要环节,反思是一种面对问题的主人翁方式,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不断地反思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每一节课后,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需要修正,有没有更好的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设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反思教学中难点如何突破,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反思其思维的障碍在哪儿,如何帮助他们冲破这些障碍;听课、教研之后,要通过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学习比较,反思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新课程 科学素养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联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纽带。其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对于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设计是实现优质教学的重要策略。
面向21世纪,中学物理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已经有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但教科书可能单向传递信息,不具有交互性,无法根据学生的现场的反应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下面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对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新课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二、新课标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根本转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因为物理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因而,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从线性传递到交往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物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该模式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动态开放的课堂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的情感能得到有效激发而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及时畅通而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将教学活动推向深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热情,从而使每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真正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没有互动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教与学,没有真正的学,教学只能说是在教师“教”的形式上的华丽包装,没有“学”的实质性的变化。
关键词: 职校 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新课程教学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方面。所谓科学素质,就是指科学素养与心理品质。很多科学家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心理品质。比如,学生对科学有没有探究的兴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创造性地找到解决的方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不能百折不挠地探索,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这些科学素质远比掌握一些知识重要。
职业高中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他们知识基础是差了一些,但他们性格外向,生性好动,动手能力比较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就能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我结合多年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在此谈谈职校物理素质教育的体会。
素质教育没有单独的课,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渗透。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应当将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适合学生的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知的方法,培养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并树立献身物理探索的志向。素质教育虽然没有单独的课程,但在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素质教育的原则
首先是渗透性。因为中学教育中没有单独的素质教学课程,这就使得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时候必须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将科学素质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里。另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能采用空洞的讲解,而没有响应的习题练习,比如对物理科学的学习兴趣,对事物变化的有序的观察,对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在实验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都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慢慢体验,只凭老师口头讲解其教学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可见,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需要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各个过程,逐步进行渗透。
其次是多样性。素质包括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这就决定了培养的方式也是多样性、多样化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学获得,有些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进行探究,有些问题要让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究,有些问题可能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调研,有些知识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采用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等等。总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时候,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最后要联系实际。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新课改特别强调物理与实际的联系,要求从生活、社会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将物理的概念、原理、公式当做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不重视它与实际的联系,那么,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得不到真正的培养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材上知识的学习,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小发明、撰写小论文等实践活动。总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素质包括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核心内容是创造力。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竞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总趋势。那么,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关键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创造性科学素质的教育。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的动人故事,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勇于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挖掘其人文价值,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遇到物理问题的时候,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是人人都有的,但在具体表现的时候有高低之分,如果老师教学得法,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使之成为创造性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比如,找一些一题多解的习题或者一题多变的题目,这样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里的多,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多,关键在于让学生有多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展。
3.开展探究性教学。新课改大力提倡探究性教学,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着教学的一切,喜欢把物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甚至连实验都不愿意带学生去做,就在黑板上画画、讲讲,很明显,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是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因为,科学素质需要培养,需要从体验教学中获得,只凭听讲是无法获得的。比如,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只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搞懂,如果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其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素质得到了发展。
总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在职业高中物理的教学中,要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通过物理的学习,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让科学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对日常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主要标准。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批判性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我认为,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教师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化教师转变,必须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和反思。对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二 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想想,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做实验边学,将抽象的楞次定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 教学方法的反思
1.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3.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师采用。在新课改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四 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生活实践 创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物理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将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融合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可行性,这样做不仅充实了物理课程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优化物理课程,使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在物理课程中得到落实。同时社会教育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参与性等特点会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为此,我尝试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方式。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总结。在学生刚接触物理概念、规律、现象时,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主动探索能力常“发端于兴趣”。在知识引入时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用那些生产生活中的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兴趣性的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目的。如八年级物理刚接触光学时,教师把汽车的尾灯、前大灯展示给学生观察:从中发现尾灯的光镜是由互相垂直的小平面镜组成,而前灯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这是为什么?在天高气爽的秋夜为什么星光闪烁不定?桥在河里为什么形成倒影?而我们在平面镜里却成正立的像?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学科。自然界中的事物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都离不开物理现象,这些都是兴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发展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探索知识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从而给学生带来快乐,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不仅为今后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把学生的好奇心变为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物理课的教学设计,应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形成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物理教学不应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紧密接触生活和社会。很多物理知识应用题都是生活和社会技术中的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境,它把物理知识隐藏在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广泛调查搜集素材,弄清这些实际为题的理论依据。给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时,让学生探索小汽车的车门为什么有一个门没关好时指示灯就发光并提出警示音,并进一步提出如果要想具体知道是那一个门没关好应怎样设计,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在讲到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参观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噪声的来源并提出解决办法。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于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三、撰写物理知识应用论文,出版物理小报
物理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我们生活在物理世界中,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大趋势。因此,每学完一个内容,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并与物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光、力、热、电现象进行研究、探索性的学习,撰写小论文《XX知识在生活实际、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出版《生活物理小报》,在进行这两项任务之前,学生一定会进行广泛的调查,互相交流后,对所学的知识应用加以阐述。有的学生在学完《力学》后就写出近800字的论文。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农村生活,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就有很多。学生在两年的物理学习中,经4篇论文的撰写,10多次出版的物理小报的知识积累,多数学生能说出自己学的物理知识在有关的技术成果和现代化个人生活、生产建设、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对学生在求学时代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真正做到教师利用教材教学生学习知识,教会学生学习,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验教学;对策;基本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极为推崇的教学。这种教学重视实验的探究,可以使学生体验物理规律发现和形成的过程。通过探究性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发现、创新的良好科学素质,而且使学生品尝到探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新编物理教材中给出了较多探究性实验,但有些实验存在可见度小,受气温、湿度、阳光等条件的限制,成功率低;有些结论缺乏实验探究。
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教学方式呆板;学生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不规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以“背”实验结论“代替”实验操作。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使学生直接地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而且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实验的教学还比较普遍的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把原理、结论讲给学生听。这种教法的最终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处于被动地们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末能有机结合。
怎样才能把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探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在大力倡导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今天,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具有创新性的探究实验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此,我们立足农村高中对探究式实验教学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对于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的相关理论、方法、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几点对策
(一)、正确把握“开放”与“收敛”的“度”,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探究点
在对某一知识内容的实验教学设计中,可选择某个环节作为探究点,予以“开放”;其余的环节相对淡化,这个淡化就是指强化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成分,采用讲授或质疑应答方式予以“收敛”。但从中学生学过程来看,其科学探究能力还是能均衡地得到培养和提高。至于对某个探究点的实验设计,我们可通过教材文本、物理学史料、方法论、现有的经验和资讯中寻找和制定适合现有教学对象的,符合现有学校教学资源条件的多种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二)创设能适度调控探究活动方向与水平的实验情景
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引导思考,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还具有诱导与调节探究活动的方向与水平的功能。下面以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这一节课的引入所创设的两个情景为例证:
情景1注射器实验情景2吹气球游戏
实验:1、用手推压针筒活塞后放手
2、用手拉拔针筒活塞拉开距离放手
问题:1、在推(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同时观察到针筒内气体如何变化?
2、由此你对针筒内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变化及其关系作一推断吗?实验:用两个可乐塑料瓶,在瓶中上各反套一个气球(其中一个瓶底有洞),二人比赛用力吹气球
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是使劲吹气的大男生反而不吹不大?(展示两个瓶底)你们发现吹气球的条件有什么不同呢?能作一个解释吗?
很显然,上述二个情景都可能推断出一定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定性关系,但推拉注射器活塞情景能直接观察与体验到筒内气体p.v的变化关系,推断较容易;而吹气球游戏有一定的悬念,能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可是,推断分析较难,学生往往不容易发现研究对象是瓶内封闭气体。究竟取哪一个实验?问题应怎样铺垫才是最有效的,只能视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作出抉择了。
(三)、进一步开发与拓展数字化实验系统与原有实验整合的功能
运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作为中学物理实验探究的工具,无论在测量精度上、数据采集的速度上,以及函数图象处理的功能上,与原有实验的测量工具相比,其先进性与不可替代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从目前构成实验探究所需的配套装置而言,就显不足和捉襟见肘了。因此,有效的办法是:(1)将原有实验数字化,如自由下落过程中底部有孔的水瓶的失重现象瞬即消逝,很难观察,改用DV摄成视频,慢放显示,效果就非常显著;又如用原有实验中的秒表、刻度尺、单摆等装置研究其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可将已采集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由Excel软件来处理,立即就能获得数学表达式与函数图象,得出结论。(2)将DIS实验系统与原有实验资源整合,以拓展数字化实验系统的功能。如教材中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是以DIS实验系统与单摆的装置配套完成实验验证,而现在我们可以形成新的组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采集小车在不同表面(粗布面、细布面、木板面)上滑下时各点的高度h与速度v,并由计算机转换与能与机械能随位移变化的图象,以及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滑下时,其机械能随位移变化的图象,以及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滑下时,其机械能随位移变化的图象。
此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运用外推的方法,得出在无摩擦阻力的情况下,且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将守恒的推论。上述整合方式产生的积极效果表现在物理规律的形成更有其内在合理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和认识更深刻。综上所述,加强和深化课堂内在探究学习的实验设计及其优化策略的研究,将有可能:
1、解决课程设置中有限的课时数与探究活动时空的开放性、不确定性的矛盾;
2、克服实施自主学习、实施探究、交流合作这种学习方式与完成一定学习任务之间的困难;
3、提供适合不同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可供选择的优化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案和纪念。为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提供可操作的程序与素材。
(四)、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联系教材,引导学生做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实验、小制作。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做实验,在完成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弄懂实验原理,寻求合适的器材,进行部分加工、组装,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完托盘天平后,可要求学生利用均匀的小木条或直尺、瓶盖、铁丝、橡皮泥、细线等自制一架简易天平,用它来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并与标准质量进行比较。在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做“一物多用”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能力。如用一次性针筒就能做中学十几个实验,杨振宁教授说:“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1、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指:设计的实验所包含的物理规律要较隐蔽,实验的条件和结论之间要有较大的距离,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较模糊,学生需要自已通过智力“苦斗”才能有所新“发现”。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设计的实验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并且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方面的教育因素。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它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科学性是设计实验成功的前提。
3、简易性原则
简易性原则是指:实验的装置要力求结构较为简单,操作比较方便,实验现象和变化过程要明显,测量的数据要比较精确,实验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以便于学生在实验观测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分析,比较总结,探究规律。设计的选题要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实验的原理要尽可可能在高中物理范围之内。
4、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实验设计要行动、有趣,能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自始至终保持很高兴趣。
5、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设计的探究性物理实验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的功能。一个设计良好的探究性物理实验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仅应该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应该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发展情感信息。
6、重复性原则
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做同样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是相同的。任何实验都必须要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如果设计的实验只能进行一次,而无法重复下,那么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7、安全性原则
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对实验设备器材产生损坏,对人生安全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中极为推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一定要注意避免:
1、放任自流
2、研究目标不明确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不够。
在备课上要围绕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好探究目标、过程和方法,而且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实验来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在上课时,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进行实验来实现探究的过程,摒弃空洞的说教来传授知识。物理教学离开了实验探究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一些难以说清道明的概念和规律,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围绕目标设计新颖实验难度较大,我想只要物理老师注意观察生活,扩大视野,注意收集,是可以很好地做到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聂六英.中学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研究[G].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4
[3]丁玉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与评价体系[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1.12
[4]张军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与评价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