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33:47
导语:在生命教育理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语文教学与生命情感的关系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情感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同时,珍惜、尊重与热爱生命,逐步脱离自我中心主义,发展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的精神。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动语文课程的功能性转变,由单纯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以及人格养成。语文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民族文化情感、审美情感在内的生命态度与价值观。小学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相吻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真善美、假丑恶等情感体验,将发展成为学生对生命的理性思辨,最终影响学生的心智、品性与道德,彰显学生的生命个性与追求。
(二)语文教学与生命践行的关系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践行的教育。学生具备对生命的认知与情感还不够,还需要切实地去履行生命存在的职责与义务,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为别人的生命尽一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践行生命教育的关系在于:语文课堂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感染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思想,树立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进而激励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大量的实验证明:榜样的力量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小学生的行为学习力以模仿性学习为主,且喜好模仿受到尊敬、欢迎、敬佩的对象。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对小学生行为的示范与激励,不仅能起到对小学生践行生命教育内涵的导向功能,其践行本身也是提升小学生生存技能与生命质量的根本途径。
二、生命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语文的生命认知教学小学语文的生命认知教学应以建构小学生生命认知内容为主。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以苏教版为例)的梳理,笔者针对小学生生命认知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并列举了相应的篇目。教师在构建小学生生命认知内容时,可将其划分为“认识与珍惜生命”、“尊重与爱护生命”、“享受与超越生命”三个维度,整理相应的素材实施教学。合理的维度划分是生成教学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前提。
(二)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小学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应突出情感取向,开展主题式情感教学。比如爱国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民族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生存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道德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向学生重点阐述某种情感取向的思想内涵。以生存情感取向为例,比如《金蝉脱壳》一课,小学生能从课文中直观看到的仅仅是金蝉由卵变为幼虫的过程,教师应重点指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背后是金蝉为延续生命所付出的代价。这样,通过明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有利于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使情感教学不流于表面。
1.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讲,推动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掌握系统的礼仪规范动作,而且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正确的礼仪规范行为,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校,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修养和完善自我的需求。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他主要通过仪态、语言、动作、活动表现出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加强礼仪道德修养,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1.2职场礼仪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路的基本前提
在职业道路上,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文明礼仪俨然成为高校学生职业道路的基本前提,它除了可以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在全球化商务竞争中,也将成为企业形象的一部分而日益受到重视。东西方文化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现代职场中,尤其是外资企业中,对职场礼仪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和行为规范,所以学习正规的职场礼仪是进入社会工作时要走好的一步。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学会这些礼仪规范,将使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大为提高。对公司而言,礼仪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整个公司的人文面貌;对个人而言,良好的礼仪能够树立个人形象,体现专业化;对客户而言,享受更上层的服务,提升对整个商务过程满意度和良好感受。职场礼仪不仅可以有效的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气质和魅力,还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工作中,通过职场礼仪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冷静,按照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通过职场礼仪中的一些细节,会得到领导更多的信任,使人际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与同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发展。
2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本文明礼仪知识的缺失,缺乏基础文明礼仪知识当前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多: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奇装异服,男女生染发、烫发;大学生随意说脏话,教室、宿舍、食堂不注意卫生,乱扔乱倒杂物,破坏公物,遇到老师不打招呼,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不该有的现象,特别是不该出现在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的言行,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屡禁不止。
(2)家庭教育对礼仪的缺失,缺少良好的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环境环境能够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产生很大影响。由于个别家长不能从正面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示范,当着孩子的面儿出口脏话,多数子女受这种不良行为的影响会效仿父母的样子,渐渐地不守文明礼仪;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骄纵任性,父母又不加以引导,纠正,致使学生始终认识不到礼仪的缺失,逐渐养成无礼仪、不懂礼的失礼行为。
(3)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不够深,不够宽。具体体现在:第一:高校没有足够的重视礼仪教育,有些高校有文明礼仪课程,有些高校的专业根本没开设相关礼仪课程,这样文明礼仪教育没有得到普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道德修养的提高;第二:长期以来,好学生的定义为:学习好就是好,其实不然,学习好,但没有好的礼仪规范,未来走向社会也是很难立足,高校一直重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才,却忽视了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人。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措施
3.1营造礼仪环境,优化校园营造礼仪环境,是礼仪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外在因素,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处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通过广播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礼仪教育的具体要求;组织班级制订礼仪教育计划;举办礼仪教育主题班会,与导员签订礼仪教育责任状、班级内挂警句,校园条幅等形式,让礼仪教育处处在学生的生活中,积极的舆论宣传、文明礼仪环境的熏陶,促进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
3.2加强礼仪课程教育,让礼仪课程成为必备基础课程礼仪课程走进各个专业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形式,课堂上可以系统的讲授礼仪规范要领,教师在讲授时可以进入各种礼仪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规范礼仪行为,学习礼仪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离开实践,再谈礼仪,毫无意义,学生只有把教师讲授的礼仪要领融会贯通,融合在自己身上,那才叫真正“掌握礼仪规范”。
3.3督促、检查,习惯养成,适当推出“榜样示范”行为培养良好文明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学生还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就需要学校、老师给予督促、检查,对于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加以纠正、引导,表现好的,推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管理中实行奖惩制度,榜样的距离越近,激励的作用就越大。
3.4延伸拓展至走出校园我们培养的学生要“知礼、懂礼、习礼、用礼”,不仅体现在校园,更加要运用到社会,乃至学生即将走进的职场,要处处做到文明礼仪规范,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按礼仪常规要求自己,摒除一切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4总结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
一、“生命教育”理论的实质
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生命特征,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这种生命特征的释放和表现,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意义。但对于个体来说,对于生命存在的感知却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启发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感知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开始。实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通过启发学生感悟生命,进而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小学期间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其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处于启蒙阶段,需要接受正确的指引。因此,对小学生实行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健康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之关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除了要教会学生识字断句、阅读、语法、作文等各项基本能力,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等职责。因而,可以说,小学语文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最大的区分是,语文课本中处处渗透着人文情怀,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这门课有着清晰的定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人文性”,即是指语文这门学科走的是“以人为本”的道路。事实也如此,语文课通过对学生文字、阅读、写作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命意识,张扬生命活力和个性,充分发掘生命潜能,进而提高生命的质量。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生命生命》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生命价值的例子,另外,如《》等文章也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生命感怀。
(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包含着课本之内的知识,还具有丰富的课外内容。语文教材的课内知识所体现出的生命教育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类是具有返璞归真气息的,如《鸟的天堂》、《观潮》等文章;一类是具有高度精神价值的,如《尊严》、《幸福是什么》等篇章;最后一类是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如《》等文章。这些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文章是课内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课内知识毕竟是有限的,生命教育的指向应该延伸到更为宽阔的领域,教师可以在保证课内教学的基础上,把课外读本引入课堂,让学生有选择地摘取自己喜欢的美文,让学生在自行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小学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教育的效果之一就是为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使理论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作为启蒙阶段,小学是打好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把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际,那么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多从生活现象起步,通过感知现象上升到对生命境界的理性认识。
三、“生命教育”理论的实施
(一)从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大自然与人类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草木都有着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对自然怀着敬畏的心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中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伟大。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有《观潮》一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放映钱塘江大潮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让学生们通过聆听声音去感知潮水的壮阔场面;之后再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课文,进而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伟大。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鸟类的生存习性和现状,让学生们知悉生物的生命同等重要,因此人类要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权利,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自觉保护生命,进而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二)感受真情,体验生命中的感动
真情是生命情感的真实体现,生命中正是因为真情才显得格外生动、饱满。在生活中,真情也是无处不在的,真情往往能打动人的内心。真情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体现了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是超越时空距离的,化为无尽的长江之水。这种友情也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联系自己和朋友的故事来体悟作者这种感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则是讲述了少年发愤读书,为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这种强烈的爱国感情会通过字里行间传递给每位读者,使他们和作者一样燃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
(三)提升精神境界,努力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
生命之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是否活得有意义在于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前提是要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语文教材中很多正面的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生命》一文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很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这样的文章无疑会激励学生们树立奋斗的志向,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另外,如《》、《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刻画了许多光辉的形象,他们都用实际行动创造了人生的价值。这些光辉伟大的事迹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指引和激励着我们奋斗。《将心比心》、《尊严》等文章更是向我们传递着优秀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真谛。语文教材就是通过感性的材料和事例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所在。“生命教育”意义之一就在于通过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进而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轨迹与价值观念,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环境中体悟生命的价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去慢慢体悟和品读书中和书外体现的真谛,让他们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就学会去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
“生命教育”不仅是理论范畴,更需要多方实践完成。教师要在教学中担任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要自己树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春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内蒙古教育
一、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2]。这种引导在语文学科上更有优势,也体现得更为明显。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性意识的培养。可以说,语文课程在人文性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后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毋庸置疑,生命教育是属于语文人文性教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在当今学生生命意识严重缺乏的社会现状下,这部分内容越来越值得关注。语文学科应注重从生命教育角度启发学生对一切生命施加人文性的关爱。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应更多融入生命教育素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活出精彩人生。
二、教材中的生命教育主题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6册教材以主题为单元划分课文,其中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中出现了三篇直接与生命相关的课文,分别是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其他与生命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课文分散出现在各册教材中。综观全套教材的主题内容,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尤其在生命与挫折、生命与伦理、生命与价值三个主题方向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生命与挫折
挫折教育应是中学生首先接受的必要教育内容。能顽强面对挫折,在困难中依旧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应是积极生命观的应有之义。法国作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文中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3]生命教育的一切内容应以热爱生命、保存生命为出发点。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身处辽阔可怕的荒野之中,面对无水无食的艰难生存困境,面对死亡的逼近,他心中仍然怀着对生命的热爱。“他摔倒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一到垂危的生命火花重新闪烁起来的时候,就慢慢向前走。他已经不再像人那样挣扎了。逼着他向前走的,是他的生命,因为它不愿意死”。后来,面对病狼的威胁,为了生存,别无选择,两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拖着垂死的躯壳做生死决斗,主人公最终咬死病狼,喝狼血自救,绝处逢生。选文告诉我们极简单却极深刻的道理:只要心中生存的意念还在,只要我们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再艰难的困境也会重生。热爱生命,这便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召唤。
《享受生活》向我们传递海伦?凯勒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对万事万物的热情,用无比珍视的感恩之心感受生活,体会生命的美好,感悟这个世界的美好,“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生命与和平相爱》借用犹太人戴维的故事,向我们展示这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强大创造力,启示我们“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从个人生命角度上升至民族生命角度,发出生命与和平相爱的号召,体悟一个民族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从民族精神中获得力量,体会生命的崇高感。
这三篇选文涉及热爱生命、直面苦难、享受生活等主题,力求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带领学生与主人公一同体验困境生存,感受挫折甚至死亡的逼近,在这种情境下提升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直面苦难,顽强生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培养学生坚强面对人生挫折的勇气和毅力。中学生正处于漫长人生的开端,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做好准备,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著,对生活之美的探求之心、发现之眼及对生活的无限激情。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二)生命与伦理
阿尔贝特?史怀泽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把伦理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的大事。
约翰尼斯?延森的《安恩和奶牛》通过老人给孤独的奶牛找同类,散心的感人故事,启示我们读懂平等与尊重,把动物当做人看待,与动物平等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动物的真正和谐。
万物都有精神性的一面,我们都可从其勃勃的生命力中探求一切生命应该有的姿态。《白杨礼赞》一文抒发由衷的赞美与敬重之心,引导学习白杨树坚强、朴质、力求上进的精神,由物及人,反躬自省。《紫藤萝瀑布》一文更是从生命意识哲理性的高度,引导学生明白“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由盛开的花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可贵,由此振作了精神,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从一棵树的角度阐释了任何生命都有其价值所在,要学会找到自我的价值,活出人生的意义。
上述文章透露出对生命个体浓浓的伦理关怀,引导学生既要放眼四望,又要关注身边事物,体会一切生命存在的价值,保持尊重之心、敬畏之心,由它及己,反躬自省,体会人类生命应有的姿态和内在精神。
(三)生命与价值
刘济良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一方面,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有其无限的一面,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向度。”[5]对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的思考和揭示应当是一切生命教育的归宿。教师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引导可以从具体的有限延伸到抽象的无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追问生命的性质和意义。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昭示着生命物质性的消失和精神性的长存,引导学生努力创造精神财富,活出生命的精彩。《鱼,我所欲也》探讨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及舍生取义的观点。生命中处处都有选鱼还是熊掌的案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在当今“热爱生命,生命第一”的理念下,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和义?如何看待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关系?这些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复杂性与人生抉择的两难性,为迎接未来人生做好心理准备。在生命意识严重缺乏的现状下,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贵生”,这并不是说我们为一己利益苟且偷生,而是说不轻易、不盲目地牺牲个体宝贵的生命。《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神圣在于思想的高贵,启发学生体会生命的崇高感,学会敬畏生命。
生命来之不易又如此短暂,然而依旧可以创造非凡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任何时候,即使面对人生困境,或者是平凡常态的人生,依然可以活出非凡的色彩,创造生命的意义。《纪念白求恩》一文通过白求恩先生的先进事迹,讴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精神,启发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做有利于人民的人。教师可通过相关素材的介绍,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意义,努力绽放生命光彩。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泗洪县第四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⒈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滥砍滥伐,无序开采,工业三废,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等,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核战争,传染病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生命的存在。人类在向外太空进军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已对自身进行反思。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具主义使人染上了“时代分裂症”,“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报载河南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学生对生命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因为人类自身缺乏生命意识。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次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大气污染到水体富营养化,从疯牛病到艾滋病,从克隆羊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第三,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即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学生理解人与它类生命的密切关系,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等等。
⑵探讨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索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⒈生命教育是当前关系人类前途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早1968年就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思想;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的角度提出了顺乎学生生命生长规律的“呼应课程”。近年来,“生命”、“生命活力”和“生命教育”等词语在我国论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回归生命,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生长性活动,是教育的实现机制。如叶澜、钱巨波、杨四耕、刘慧、郭思乐等先生,都从生命视角对教育问题作出探讨。网上显示,近两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关生命的论文论著也不断涌现,并侧重于教育实践。目前与初中生物教育相结合,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课题国内外尚未见研究。生命教育必将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激动人心的教育。
⒉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借鉴了生命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其主要观点是:①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应当以生命规律作为理论基础,依据生命规律施教;“生命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实施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一代新人。②生命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关爱人的生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想思路之一。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的种种生存危机,有助于克服现存教育中唯理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克服现存教育的缺失和异化;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学施教,使教育走向健全与高效。
区别:利用生命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主要研究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重点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实践和操作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⑴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和开展培养学生命意识的课外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与神圣,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情感和习惯;使学生认识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从而努力学习生物和其它学科知识,充分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展示其才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⑵此项课题探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有助于丰富生物教学内容,促进自然学科与德育的融合,更好地发挥生物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丰富生物教育理论。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⒈课题界定
⑴本课题的含义:①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使他们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②探讨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⑵研究目标
①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使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②探索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⒉课题支撑性理论
⑴生物教育理论。包括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发生、成长的知识、规律和生物教学理论。
⑵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应当按照生命规律施教;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我们将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入生物教育教学之中。
⑶人学理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依赖于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
五、研究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他类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他类一切生命。
⑴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一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与漫长。
②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
⑶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生态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紧密结合,逐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⑷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如“大学生伤熊事件”等,唤起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热爱。
②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的良好习惯。
六、研究方法设计
⒈调查法,对七年级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⒉实验法,随机抽样、确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可控性实验。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定期建立个体生命意识水平档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⒊个案法,选择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
⒋行动研究法,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内容、途径进行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研究设计。
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在泗洪县第四中学和江苏省淮北中学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均系随机抽样组成。实验班任课老师与对照班任课教师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与对照班相当,在实验班全面实施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方案,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育。
八、研究的步骤
⒈启动阶段:(2003.9——2004.1)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确定对照班及实验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⒉实施阶段:(2004.2——2005.6)
⑴完成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研究。完成子课题:
①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热爱动、植物生命的教育研究。
②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珍惜生命(人)的教育研究。
⒊总结阶段(2005.7——2005.9)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总结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系列研究论文,展示活动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钱 维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各种大学生自杀伤人事件时有见诸报道,从北大医学院学生虐猫事件到华中科技大学生张聘捷跳楼事件,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漠视令人痛心,而这也引起了社会对于大学生生命观的强烈讨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来自社会、家庭和自身的压力。加之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只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大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关怀。在种种问题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了解,自杀伤人事件日益增加。以上的种种都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而高校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发挥作用,是每个高校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1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他针对青少年自杀率不断攀升的社会现实撰写了《生命教育》一书,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各国纷纷开展生命教育。美国在1974年有多达165所大学院校开设了“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程,课程体系涵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于197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更是在西方国家中明确了“生命教育”的概念。日本在1989年修订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杀人、暴力等日益严重的现实,将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尊重人的精神”和“敬畏生命”,目的在于让青少年正确面对挫折,珍惜和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理念在国内的兴起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虽然开始的时间较晚,而且在最初的阶段人们并未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但最近十年我国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探索可谓是成果颇丰,尤其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讨,从政府层面的文件到大批学者撰写相关领域的论文,大学生生命教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生命,注重自身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有了正确的生命观的指导,大学生才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才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综合国内外近年来生命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基本涵盖以下内容:
(1)生活挫折教育。古话有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着各种期待和规划,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一些差距,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样的差距,遇到小小挫折就质疑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陷入悲观、消极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要使他们明白挫折和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所以正确面对挫折,是大学生乐观积极面对人生的第一步。
(2)生存能力教育。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这样的能力,首先应该要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做到自知、自爱、自信和自尊,端正自己的人生B度。还应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和成长。
(3)生命意识教育。生命的存在是人类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所谓“人命关天”就是这个意思。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55年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把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放在第一层次。可见,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只有珍爱生命,才能成就自己,大学生只有懂得生命的重要性,才能从心底里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3高校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特殊阶段,从生命学的角度分析,大学阶段是人的“精神断奶”期,在这个阶段里,人的生命将获得完全独立,为自己的生命找到目标,但同时来自学业、就业的压力,人际、情感方面的焦虑又使得大学生迫切需要大学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生命成长需要的“精神营养”。
(1)深化生命教育理念,更新转变教育观念。从生命教育产生的背景来看,它是为杜绝日益上升的青少年自杀率而提出的。虽然它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但总体上对生命教育的把握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的重视是生命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也只有足够重视,才能使生命教育的开展起到更加积极作用。
(2)激发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认知内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要依靠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大学生将教师讲授的生命教育的思想进行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同时在各种实践中将获得的对生命的感受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将这些认知外化成自己的行为。遇到挫折和困难能够正确面对,积极努力的生活,懂得人生的可贵。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心理讲座、开设相关课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等形式,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注重高校人文环境的创建,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与他人身处的环境,能够正面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1-0094-04
近年来,随着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我国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掀起了一股热潮,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开展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因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化统领,不断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是指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遵循生命教育的客观规律并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生命发展的个性特点,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具有人文精神、关爱情怀和高生命品质的人。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内涵
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内涵的界定,必须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生命教育的规律以及时代的发展等因素。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个体生命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生命教育的最终尺度。
1.以人为本: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灵魂
以人为本,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积极实践。在现代教育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尊重人的本性,重视人的能动作用,挖掘人的潜能,体现人的价值;就是要“坚持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和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观念” [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科学化的灵魂。对于肩负着重要使命的高校来说,“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以大学生为本,高校不能只传授大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领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中心,教育和引导他们关爱、珍惜生命,提高生命价值和质量,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生命的意义。
大学生生命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以提升大学生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为大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服务,关注大学生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第一,强化大学生生命发展的主体地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而只有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具备条件和保障。因此,我们要尊重大学生生命发展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责任、有意义的人。第二,重视大学生生命发展的情感因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是促进大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因素。尊重、理解、关爱、重视每个大学生的生命发展,才能为大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生命情感氛围。第三,张扬大学生生命发展的个性化。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张扬其个性,促进他们全面、自由、可持续的发展,是大学生生命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尊重和关注大学生生命发展的主体性、情感性和个性化,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人本转向 [2 ]。
2.全面发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主题
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3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一直是生命教育价值追求的永恒主题。诚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有初级和高级之分 [4 ]。初级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根据社会的现实条件尽可能地发现、挖掘、培养人的才能;而高级层次的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使人的智慧、思维、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生命教育虽然难以达到高级的层次,但它的每一次发展都是朝着高级层次更进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化的生命教育其实是一种全人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智力、能力等全面、协调、均衡的发展。它不仅力图促进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还试图满足大学生的身心、灵性、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需要。这就是说,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懂得生命有多种层次和内涵,使他们明白一个人的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生理的成长、成熟,还包括心理、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以及社会适应性、社会关系的良好状态,从而能够注意自我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把握生命之本,提升自我价值,使自己健康成长起来。
3.可持续性: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体现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人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发展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的发展性是指从根本上调动和发挥人的生命潜能,使人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而自由的成长。可持续性则是从连续性的角度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畸形、片面的发展容易破坏发展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因此,只有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发展。而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尊重生命、立足生命、发展生命,最终达成完善生命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
生命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时间上是终生的、可持续的。追求生命的终生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生命教育科学化的价值追求和重要体现。柏拉图主张人要从3岁一直学习到50岁,彰显了终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华特士曾用专门的章节详细论述了人的终生发展,他认为不同时期应予以不同的教育,以促使人们顺利地向下一阶段发展,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5 ]。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于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个体生命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升华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其生命质量得以充分的展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宗旨正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由此可见,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是生命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体现。
4.开放性: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由于生命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内隐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生命教育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所以倡导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既要研究生命教育的内外部规律,又要保证生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能把生命教育模式化、狭隘化;既要借鉴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又要注重自身体系的构建,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把生命教育对号入座,也不能把生命教育当做一个大筐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样的话生命教育将无法研究并走向封闭和形式主义。有人将生命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等,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他们与生命教育相关但不能完全替代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在确定自身研究对象和研究边界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系统的开放性,主动吸纳生命科学、生命哲学和心理科学、道德教育等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不断调整自身对现实需求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系统的勃勃生机和强劲的更新能力。同时以自身的变化求得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也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开放性是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坚持开放原则,积极融入社会,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教育的适应力和实效性,而不能局限在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中。其次,体现生命教育的开放性,就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大学校园,主动接触现实社会,只有在社会的大熔炉中,才能对社会生活有更好的认知;也只有勇敢地去面对生命的困惑,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走出价值虚无和理想主义,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完善人生意义。
二、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要求
1.明确导向性,是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前提
导向是教育的旗帜,明确正确的导向,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基本前提。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所面临的压力也多种多样,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他们往往会迷失在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中。因此,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坚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只有坚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才能让生命教育少走弯路,才能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水平。其次,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多种价值观念的侵蚀,使不少大学生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生命意义危机。生命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困顿时期引领大学生明确人生的目标,实现生命的价值。
2.把握规律性,是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高校要贯彻生命教育科学化的要求,不仅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还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生命发展的特殊规律,即“90后”大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目前,“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军,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价值观念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往往缺乏磨砺,经不起挫折,其心理成熟远远落后于生理成熟,呈现出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矛盾的特征,如追求独立性与心理依赖性的矛盾、感性与理性的纠结、求知欲强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这种生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是导致当代大学生抑郁、狂躁等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内在主因。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的不同。与中小学相比,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增强,这也决定了大学生生命教育更侧重于抽象层次上的生命教育,诸如社会关系的正确处理、社会责任的担当、生命价值的凸显和升华,等等;在于它着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爱情观、婚姻观、家庭伦理、社会责任教育等。使得大学生能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增强家庭、社会责任感等;还在于它着重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生命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所以遵循当代大学生生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3.体现时代性,是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要求
时代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总和,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任何教育要想始终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展的进程相一致,反映时代的特征。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是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和激荡,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碰撞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些不良信息也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常常遇到超出他们自身应付能力的事情。长期高负荷的压力,极易导致他们产生挫折感加剧及自卑等负面心理。这使本来就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年大学生根本无法承受这种长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压力,如果其心理一旦失衡,只有通过外在的支持和帮助,才会重新获得平衡,才能有效缓解生命危机感并增强应对不幸的能力。
因此,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必须立足于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努力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点;与此同时,创新生命教育的形式,采用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以及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自由、和谐、可持续发展。
4.富于创新性,是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关键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也是推进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关键。创新生命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还包括教育内容的丰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在教育方法上,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形式方面要尽量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于我国大陆高校来说,似乎很少有学校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绝大部分高校是以在“两课”教育中渗入生命教育为主,以适当的生命教育主题讲座为辅,这种方式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首先要打破常态,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同时辅之以一定的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满足大学生叩问生命意蕴、渴望成长关怀的需求,是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使命。而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则是以讲座、论坛等形式,对大学生们所关注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热门话题,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是纯粹的理念或是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而且是涵盖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 [6 ]。因此,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不能满足于在思想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而要改变学生被动、呆板的学习状况,开展一些活动体验、情景体验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或许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反思等过程,促进大学生对生命教育有关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由此可见,全面提高生命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明确导向性是前提,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及崇高理想信念教育。把握规律性是基础,只有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规律性,才能使生命教育走向正确的轨道,发挥其导向作用。与此同时,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是推进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和关键。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推动生命教育在科学化的轨道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孟献丽.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黄凤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性与革命实践性[J].广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27;陈桂生.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几个基本概念[J].教育丛刊,1987,(3-4):1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83-02
引言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自杀,而15~30岁的死亡者中自杀是首因[1],自杀成为大学生的头号杀手。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虚度生命、放弃生命的现象频频发生,大学生伤害他人和虐待动物的事件也频见各种媒体。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轻视自己生命和漠视他人生命?有研究表明,除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等原因外,生命观缺失是重要因素。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和自杀行为的产生都源于此。部分大学生缺乏精神上的归属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使得他们关注生活享受大于生命本身。若自制力不够,过分沉迷于物质享受,就很容易失去精神动力,堕入物欲的世界,觉得生命空虚。由于缺乏生命观教育,再加之繁重的学业,大学生们没有精力思考生命和死亡问题。于是,当他们的学习、工作或爱情受挫时,这些年轻人更多地忍受着内心的空虚感和生活的无聊感,找不到人生的希望和目标,更有甚者就不假思索地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已然说明生命观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生,还要教育其如何正确看待死亡。开展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指导大学生正确、完整地认识人生,从而强化大学生生命意识,指引其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三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对自己的生命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遇到挫折和困难难以抉择,不知道如何面对,出现一系列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部分大学生对他人的生命苦难漠不关心,甚至恶意相向,这本身就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漠视。近些年,由于中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得上大学相对容易。大学生的优越感消退,进而放任自己,缺少目标和方向,浪费生命和青春。被动的接受各种事情,缺乏创造力都是源于惰性。大学生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无法超越自己,严重地影响社会的发展[2]。
2.缺乏对生命存在的尊重和敬畏。人应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是创造所有可能性的源泉。可是部分大学生却不能意识到这点,进入大学后,失去动力,自制力较差,贪玩厌学,常常感到生命空虚无聊。还有个别大学生金钱至上,盲目追星、搞个人崇拜,缺乏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自残、自杀甚至残害他人等恶性事件的出现,都是对生命的肆意践踏和严重漠视。
3.缺乏对生命的反思。现今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屈指可数,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挫折,并一蹶不振。由于思考较少,面对困难时他们又开始自卑,这样就很容易发生极端事情。大学生因学业、爱情、家庭等受挫时,采取消极行为甚至自杀方式解决问题,都是由于生命意识淡薄而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正确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引发的悲惨后果。
4.缺乏生命意义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只是简单重复地对生命进行消费活动,被动享受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不能超越自己,无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部分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不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由于从小就缺少生命教育,所以大学生普遍存在个人中心主义,因为学习不好、与同学产生矛盾或者失恋等事情就选择自杀,更有甚者为了泄愤就杀害同学和老师,这都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
自杀事件逐步向高学历群体扩大,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比如,2009年武汉某大学博士,由于论文难过压力过大,用一根电线自杀;同年11月,上海某女硕士,由于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在寝室自杀。高学历人群的自杀事件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另外,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的事件也层出不穷。2004 年,马加爵因与同学相处有矛盾,杀死寝室4 名同学后逃跑。2008年付成励用菜刀将正在上课的程春明砍死。2009年郭力维将同学赵妍刺死,原因是赵妍偷拍了郭力维打呼噜的视频,郭力维发现后将其杀死。大学生对动物进行暴力行为也是时有发生。2005年北京某名牌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来到北京动物园,在5只狗熊的身上和嘴里先后两次倾倒了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同年,上海一名研三学生在半年之内,先后将20余只小猫进行残害。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动物,这些事件都表现出大学生对生命的极端漠视。
5.缺乏生命安全意识。当代大学生虽然文化水平较高,但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单一的生活阅历也使得他们生活经验匮乏。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比较突出的安全问题表现在防骗等方面的基础常识储备不足。面对骗子的时候,一些大学生常常束手无措,或是缺乏自我救助的常识,或是误入陷阱,造成本该可以避免的损失。
大学生生活常识安全意识也很匮乏。例如,2008年上海商学院宿舍清晨起火,4名女生缺乏自救措施,从寝室6楼跳下逃生,当场死亡。2009年,湖北长江大学三名学生为救落水儿童而被冲入江中不幸遇难也是因为缺乏急救知识。这都反映出学生们自救能力很弱,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二、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
高校目前更多地只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人的生命观教育。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不重德育而重视智育的发展,令学生们忽视了精神追求,对自身利益之外的社会关怀和他人生命更是忽略。高校缺乏对学生心理疏导,大学生身心压力大成为普遍问题,对于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更是缺乏思考,导致感到迷茫与困惑[3]。
当然,社会的氛围和家庭教育以及学生本身的素质也是导致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一部分原因,本文不进行重点分析和探讨。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1.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在中国现价段高校所设有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和理论课的统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是当前中国高校学生系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最主要的渠道,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在这些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各自的理论侧重点,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充分体现,教育者要遵循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大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与理念,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科学更加易于操作[4]。
2.生命教育教师团队要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担任。生命教育的范畴很广,主要包括生命伦理、生命科学、生命哲学等,这就需要高素质、高涵养、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来承担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知识广博、内心世界丰富、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他人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放眼中国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生命教育仍未拥有独立的师资队伍,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依靠心理老师或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进行生命教育,这些老师不免对生命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对缺乏,这就很难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进行开展生命教育工作和活动。在高校中建立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团队,是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和实效性的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3.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立足于完善的高校心理辅导体系。中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的心理监控机制,但是并不严格,对学生的监控并不全面和到位,使得危机事件的发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与控制。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应该成为高校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的原则,使用互相帮助的互动关系,最大程度上建立一个大学生可以聊天交友、吐露心声的相对和谐的教育氛围,更好更顺畅地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比如教室、宿舍、食堂等也应该是心理咨询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战场,及时在生活与学习中跟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问题矛盾,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发挥心理咨询师和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
4.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生存拓展训练是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生存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教育者既要教会学生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自我生存的能力,通过生存拓展能力的训练,锻炼其抗压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变得越发严峻,大学生在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感,对自身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就突出了在高校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更使大学生对现实有了更加充分的把握,认清了自身的优缺点,确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尹达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究――以北京松堂医院大学生志愿者为案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赵茵茵.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丁丽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4]云清.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及实施途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生活态度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我国社会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也是国家的未来寄托希望的一代人。大学生的特殊角色让人们对他们有格外的关注。近年来大学生轻生现象不断出现并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各种报纸和媒体关于大学生轻生的案例报道触目惊心。如今,大学生轻生已经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在一定意义上说,轻生现象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代中国教育质量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当前轻生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才能采取得当的措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一、材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量为300。调查避开了上课时间,调查统一在周六日进行。考虑到可能预约失败,本次调查统一采取编号后一位同学替代预约失败同学的方法,保证样本的完整性。调查结束后,利用SPSS软件检测数据的有效性,对不合格的数据予以删除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认识
1 大学生对自己生命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仍处于比较浅层的认识水平上。71%的大学生认为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生命的认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是充满希望的。但与此同时仍有26%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一种负担,活着很累,或认为生命就是活着,保持无所谓的态度。
当被问及“能否做到热爱和珍惜生命”时,70.5%的人表示自己可以做到,这反映了该部分人群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认可。但同时有29.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做到,或对这一问题没有任何的思考和感觉。
2.大学生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地位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40.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自己的社会圈子中扮演者比较重要的角色,该部分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大学生认为自己是重要的个体,反映了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但与此同时,仍有25.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一点也不重要,或者对这一问题没有任何感觉和思考。
图 1 在生活圈中的地位
(二)大学生生活状态
1对现有生活态度的评价
大学生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很满意,仅有32.5%的同学认为自己生活过的充实而有意义,大多数的同学仍处于迷茫的状态。占调研总体34.5%的同学认为自己过得平平淡淡。除此之外,高达3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过得很郁闷,或者是处于一种郁闷的状态。
2大学生对现有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
仅有41%的大学生对现有生活状态持满意态度。占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生活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其中认为现有生活状态距理想生活状态仍有一定差距的大学生占49%,10%的大学生对自己现有生活状态持不满或者非常不满态度。
3大学生压力来源
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来自各种关系的处理上,其中占被调查者8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与教师难以沟通上,86%的大学生觉得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也是大学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占总体76%和66.5%的大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和感情压力是大学生活的压力主要来源。仅有34%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上的压力是大学生活的压力主要来源。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各种关系的处理上。
如图2所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感到有压力。40%的大学生时常会感到压力,所幸的是该部分大学生知道如何去缓解。与此相反,另26%的大学生会感到压力,但不知道如何去缓解压力。仅有8.5%的大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
图 2 是否会感到压力
4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可以。53.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仅有2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好。而1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勉强过得去,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亟待提高。
三结论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场所,学生踏入社会前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学校里得到,因此,学校应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系统开始生命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生命,真正的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洁,大学生轻生的原因分析,兴义民族师范学报,2010年8月。
[2]肖海兵,大学生轻生现象及预防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陈浩李娟,大学生轻生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