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33:49
导语:在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多年来,杨建成教授始终致力于纺织机械教育与科技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天津工业大学这一特色学科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方面,杨建成协助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帮助学生在企业实现“零距离实践”。近几年,杨建成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先后取得教改省部级成果 5 项,其中“以现代纺织机械设计工作室为平台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设计工程师”项目荣获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2009年杨建成主要参与申报成功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纺织机械及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由于表现突出,该实验室被评为天津市高校“十一五”综合投资学科建设实验室“新型纺织机械装备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验室”;2011年,杨建成参与申报成功了天津市2011“纺织工艺与装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纺织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平台”。此外,他还于2011年作为主要参与者申报成功了首届机械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并担任该班班主任,积极为行业发展培养卓越工程师。
在科研方面,杨建成同样硕果累累,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1项,其中已授权12项,并且主要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碳纤维多层角联机织装备及技术研发”等重点项目。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副教授杨昆目前主要从事纺织工程专业(针织与针织服装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同时也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经编分会委员。
从教多年来,杨昆教授坚持教学研究的改革与创新,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其中主持完成了市级教研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 项,主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改项目 1 项、校级教改项目 1 项,参加校级教改项目 1 项。作为针织系主任,他积极组织参加了“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申报和建设,并做好2011级实验班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组织工作。在教学方面,杨昆参加了“针织学”天津市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主讲了经编的部分课程并配合课程负责人承担了部分教学(网络)资源的制作和整理工作;此外,还积极参加“针织学(双语)课程”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
基于多年的钻研,杨昆发表了多篇关于教研教改的论文,并在指导学生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与宋广礼老师等共同研制的专业教学课件 ——《针织学》课件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主持的课件大赛的理工组三等奖。近年来,杨昆积极参加建材建设工作,参加编写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等专著。
作为系主任,杨昆积极带领全系教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针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组织老教师对其进行“传帮带”,并在教学安排上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使他们尽早承担相应的工作。
周永凯教授,工学博士,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纺织材料和纺织品设计学科带头人,教务处处长,长期从事纺织(服装)专业教学、科研及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在纺织(服装)材料、服装工效学和轻化工程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多次承担国家科委、原纺织部、北京市教委等科研和教研项目。
周永凯教授自2003年起开始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至今主持教务处工作已有 8 年。在此期间,周永凯带领教务处同仁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使教务处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虽然肩负着繁重的教务管理任务,但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周永凯教授从未给自己“减负”。他充分利用行政工作之外的时间,甚至牺牲周末时间,为学生授课。自2006年至今,已有 5 届近30名研究生师承他的门下。近几年,他还组织编写了《现代大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等教研成果专著和发表多篇教研论文。
科研方面,他带领本学科硕士点硕士生导师通过与行业联合开发项目,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与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充分利用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经费开展科研。作为纺织材料和纺织品设计学科带头人,他带领科研团队承担和参与包括省部级以上项目20多项,横向研究开发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50多篇,其中有1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编写(包括翻译)科技学术著作10余部。他本人在纺织材料的结构、加工与性能表征,服装舒适性与评价,汉麻植物的综合利用,高强阻燃抗熔融聚酰胺纤维及其开发与应用等学术领域也有诸多建树。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2008年,周永凯作为“汉麻秆芯粘胶纤维生产技术”项目主要参加人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9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被北京市教育工会评为首都教育先锋管理创新个人;2011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李晓慧教授,1993年获得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技术经济专业硕士学位,自此就开始了她在北京服装学院的教师职业生涯,目前担任北服商学院院长一职。任教以来,她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本科生、硕士生培养工作,并承担了一系列教改及科研项目,曾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北京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
李晓慧教授先后承担了“市场营销管理”、“成衣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研究生12名,每年都能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她将传授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紧密结合,注重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各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要为社会需要的各种岗位层次服务。因此,虽然英语本科专业要求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但对于不同的招生批次、不同地域的高校而言,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应该有所区别,并应当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各自的培养规格,培养出既满足共同的基本要求,又各具特色的人才。从目前的招生机制和社会接受度来看,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不可能与母体学校相比,所以,独立学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缺乏生源基础。
“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过去常见的是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的结合。而我院地处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语与科技、经贸、管理等有关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专业的发展状况、所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我们确定了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所指的应用型是复合的应用型,外向的应用型,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因此是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如果完全按照母体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进行,就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的毕业生很难有竞争力。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几年的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TPE”综合培养模式,即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分别设置相应的学分,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外活动各自为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传统方式。在总体上达到“夯实基础,突出应用,适应市场,拓宽面向”的要求。
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课程设置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引进模块课程体系、暑期短学期实践等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实习等教学环节。同时积极把第二课堂教学引进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开展基本科学研究、参与学科竞赛和深入社会、接触社会实际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课程体系我们采用了“平台+模块”的结构,使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跨学科的背景知识,同时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广泛开辟学生实践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的条件,使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达到就业“零培训”的目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基础的宽口径,又强调了专业的实践和应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和组合模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是要破除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还要求教师善于点拨,利用以前学过的东西,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认识、思考问题,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另外,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这种参与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参与,教师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的关系,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化。
为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局面,我们一是采取“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方式,注意课内任务与课外任务的结合。因为“采用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能够同时激活有关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学习机制,而任务的设置可以创造语言习得所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学习者需要有机会投入有意义的交互活动,当他们被'强制性'地要求使用准确而得体的外语来完成某项任务时,就有可能获取那些能激活语言习得的语言输入信息。”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二是采取“认知法”教学,强调有意识的学习、操练、听说读写并进。因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不断理解、掌握语言规则、举一反三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使学生完成一系列学习和认知任务,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自己所有认知策略,对语言输入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
四、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外语专业教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的质量提升和培养特色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英语课堂本身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但只有当语言的使用是以真实交流为目的,英语学习才会更有成效也更加有意义。因此,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模块建设,构建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网络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1.融合课程内容,强化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全面盘活学生的英语知识,使之内化为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把英语教学由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向提高文化修养、拓展思维方式和培养综合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比例,充分利用校内的同声传译模拟实验室,网络教学实验室等。坚持综合性语言教学法,将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展教学。没有大量的听和读的语言素材的获取,就没有说和写的语言生成;反之,没有说和写的语言应用,也不能巩固通过听和读获取的语言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听、说、读、写、译以及文化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语言运用的各项技能得到均衡发展。
在模块课程中可以以内容为基础(content-based)、以任务为导向(task-based),将相关专业知识作为内容复合到课程中,开展“沉浸式(immersion)”语言教学法,将学生“沉浸(immerse)”到英语语言的环境中,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全面提高。
2.重视利用第二课堂
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仅仅依靠课堂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有限的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语言基本功训练,真正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实践才能实现。
课外实践首先从校内广泛的实践基地开始,包括公共演讲中心、翻译中心、写作中心、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同声传译模拟实验室,网络教学实验室等。它们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也是展开第二课堂的坚实依托。另外,充分利用外语学习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这一特点,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等各种场合,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各种课外活动,如外语文化艺术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较自然的课堂之外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逐步接近社会中的自然语境,靠近目的语系统。另外,我们充分利用短学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短学期专业实践,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年级,安排了不同的内容,着力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3.网络自主学习
如上所述,英语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量,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一条有效的途径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这一丰富信息载体的迅速发展为优化英语自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据统计,互联网信息资源90%以上都是各种外文信息,其中英语占82.3%。互联网能为英语习得创造一个相对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文学和文化素材、新闻报刊和杂志、教学论文、教学杂志、教案和教参、辅导材料等等,并且绝大部分可以免费使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习得条件。冯奇等认为,计算机网络具有多渠高效、资源共享的优势,给师生提供丰富的可以自由选择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集文字、数据、图形、音像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能够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多维的语言输入环境,从而更生动、更直观、更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听觉和视觉功能,激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有效提高综合能力。
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以解决地方高校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和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办学模式。外语专业不可能直接参与和指导企业的生产过程,更难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但是,外语专业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经济优势,探索适合外语专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产学研合作途径,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现状,根据经济、贸易、社会、新闻、旅游、会展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际需求开展实践教学,以实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目的。如我们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合作,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本地的相应产业提供服务:最新技术资料翻译,包括产品说明书、技术合同等;为企业培训人才;为出口企业进行外语包装,使企业介绍、产品说明、产品包装等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与企业开展横向项目合作,开展软科学研究。校企合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锻炼了队伍,提升了专业发展水平,为专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实践已经证明,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校企合作是有效途径。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依据“各用所长,各取所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嵌入、长期合作”的原则,针对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教学和科研更具针对性,促进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结语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独立学院的历史较短,对英语教育的许多新问题,缺乏现成的经验。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等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创新的态度来解决课程体系构建、培养过程和方式等问题。不断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国家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意见.国家教育部,1998.
[4] 曾平生,杨秀宁.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挑战.职业时空,2007(20).
[5] 冯奇,郑晶.多媒体网络一体化外语教学实验报告.外语电化教学,2006(2).
[6] Ellis R.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7] 范琳.Internet与英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2(4).
[8] 吴金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2).
[9] 温中兰.“三本”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教材;管理机制
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至10%的双语课程。”从近几年各高校对双语教学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看,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本文结合我国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以下几点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全面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1.教师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标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存在对为何要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双语教学要达到何种目的认识不清的问题,给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带来盲目性。有人把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作为双语教学的唯一目的;也有人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能力。这些对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教学规划、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错误定位和选择,最终使双语教学的目的无法实现。实际上,双语教学并不是必须要求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全英模式也是双语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语言和专业是双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认识还不够,而这恰恰是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才能把握好课堂信息,保证教学质量。
2.教师要有过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双语教学对教师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很多,但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再加上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等实际情况,致使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方式:
一是聘请有厚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外籍教师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生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但目前这对普通高校还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在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通过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定期培训、选择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的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派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或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研讨会等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了解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外语水平,使其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探讨科学教学方法,为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基础。这是目前较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三是建立双语教学师资来源渠道。短期见效的在职培训固然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没有稳定的双语师资来源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青黄不接。为此,有必要在师资的源头上下功夫。如: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对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就读的学生在高年级分流,使那些有志于双语教学的学生辅修外语或专业知识;还可以从跨科(原专业是外语)报考的研究生中选拔双语教师等。这样就能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双语教师[1]。
3.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双语教学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影响学科教学效果,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法必须灵活多样,切实有效。譬如提问,讨论,举办学生主题讲座、辩论赛等;借助实物、图片、视频、案例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而进行的教学和活动教学,可以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通过让学生用外语撰写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来强化外语能力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通过网络课程,提前公布下一次课的生词的发音、意义、用法等,帮助学生在课前熟悉生词,以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1985)认为,“人类语言的习得只能通过理解语言信息或获得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来获得。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要比传统的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Methods)有更明显的效果”[2]。双语教学即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赋予教学以积极的情感特征,让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和微妙的暗示都能起到调控学生情趣变化的作用,实现师生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保持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不断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乐不思蜀”的学习境界[3],进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益。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制做CAI课件,弥补双语课堂教学中诸如教师英语口语和学生专业术语、专业语言特点薄弱等不足,在课件中插入英文声像图片资料和设计练习,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是以往的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它的出现使教学手段多维化、立体化。建立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网站,呈现课程教学信息,设置相关知识、教学资源库链接,丰富学习资源,拓展知识领域,营造双语氛围,创造协作式、探索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
二、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否则将是无源之水。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有许多优点:(1)英文规范,内容新颖,注重纳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2)实用性、针对性强,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3)采用优秀原版教材可以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4]。
但是原版教材的缺点也很明显:(1)国外原版教材实践性强,但由于国情、政策的差异,这些教材的内容不能直接引用或操作,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2)由于中西方教材编写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原版教材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与国内教材相比,教材内容发散性强,条理不够清晰,知识不够系统,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3)在引进原版教材时往往只选择某一门课程教材,容易忽视该课程与先修、后续课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4)采用原版教材在国内市场很难找到配套的外文参考资料。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优点缺点都很明显,所以在原版教材选择上应非常慎重。呼吁国内各学科专家对原版教材进行研究并作出推荐,通过有效途径教材推荐和评价信息,帮助高校提高原版教材选用质量。
双语教学虽然以引进原版教材为主,但考虑到国内双语教学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引进原版教材的同时,应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内双语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机制,充实双语教学资源。一是组织学科专家改编国外原版教材,使一些优秀原版教材本土化;二是自编适合国内双语教学需要的教材,即篇幅、结构合理,难度适中,教学内容体现中西文化融合,保证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5];三是翻译国内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在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规范双语教学、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1.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不仅教育部[2001]4号文件对双语教学提出要求,而且正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也将双语教学列为评价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推动双语教学的开展,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已提上日程。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
2.确定双语教学标准
各校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对双语教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因此,亟需对双语教材、大纲、作业、考试等内容和要求提出明确要求,避免双语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认定双语教学师资
学校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工作,这很关键,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可以通过外语口试(兼听力)、笔试、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只有通过双语教学能力测试并被授予双语教师资格的教师,才允许走上双语教学的讲台。
4.监控和评价双语教学效果
学院成立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定期听课,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定期召开双语教学师生座谈会,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程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中断双语教学,以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激励为主,科学评价,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5.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大学生英语应用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合理进行双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很有必要。
首先,双语教学课程不允许任意开设,应选择学科发展迅速、具有国际通用性的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开设,例如金融、医学、信息、法学、生物技术等。其次,注意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在双语教学开展之前,除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之外,还应开设专业英语、专业外文资料选读等课程,介绍专业领域中的通用英语知识等[6]。第三,选择理想的双语教学课程开设时间。双语课程最理想的开课时间是三年级,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开设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这样可为正式的双语教学做好前期铺垫,大大缩短专业英语的讲解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2005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双语教学的开展正好适应从应试型外语教学到应用型外语教学的转变。因而,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外语课学时,相应增加双语专业课程的学时也是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保障之一。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承认,当前我们距离高层次的双语教学要求和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对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来说,保证双语教学质量是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衡,杜侦.浅谈高校双语师资培养培训[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2]Stephen.D.Krashen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m:Longman.1985a.2.
[3]任长虹.高等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4).
[4]陈淑霞.当前高校双语教学应当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