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33:52
导语:在财政职能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经济体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力有了显著的增长,近地方政府已经成为目前经济运行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还不健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尚欠合理,这都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使地方政府成为各种利益关系冲突和矛盾的焦点。这就迫切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实现职能的转变。
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政府越位严重
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部门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往往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中毕业论文题目,超越自身权限,涉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自主权力范围,管了许多不该管,而且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比如,在渐进的机构改革中,地方政府重点进行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了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途径,撤销了一些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但是,由于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尚未完善,政府仍然承担着国有资产管理者的重要角色,这就决定了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控制,地方政府经济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取得一定效果以后,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至今仍然伸得过长。表现在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政府插手,如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争上市,争竞争性投资项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与人事管理。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企业管理,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资格要求相违背,直接损害了企业利益。
(二)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合理
地方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从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分析,一些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还很弱。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如何实现对本地区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对垄断行业如何限制,对市场环境如何构建,对产权如何界定和保护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十分的明晰,因而常常造成地方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当。具体表现有:地方保护、政策歧视、监管不力、权力滥用等。这些都影响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社会管理职能定位模糊
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来分析,由于人们是在政治统治职能的层面上来展开对社会管理职能的认识的,因此常常将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混同起来毕业论文题目,忽略了社会管理中的公事事业管理这一重要内容论文范文。一些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还处于短期性、被动性的“拾遗补漏”阶段。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中的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许多地方政府还未建立起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危机的控制能力还较低.例如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定位不准、社会管理组织不发达,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畅,手段落后等。另外,生产、交通、卫生和食品等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四)服务职能不强
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来分析,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远远不能满足公共需求。这一点在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层级较低的地方政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基层社会基础薄弱,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的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转轨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对策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首先转变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的转变,能够增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内在动力。在中国这样有着集权政治、计划经济、一元文化等传统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的国度,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传统管制型政府执政理念根深蒂固,而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服务型政府执政理念刚刚形成,明显处于弱势。所以转变执政理念,成为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首要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树立起以下五种执政理念:一是“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地方政府是为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必须树立“以民为本,顾客至上”的执政理念。二是有限行政理念。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的能力、权力都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必须转变政府神圣化、万能化的观念,改变事无巨细、政府统揽的局面,不做越位、越权的事情,政府不应管的事情要还权于民、还政于民。三是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是政府执政理念的核心毕业论文题目,是政府行政运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四是责任政府理念。要构造和完善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公仆责任在内的行政责任制度,以确保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百姓负责、对社会负责。五是诚信行政理念。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是老百姓满意的政府,是老百姓心目中形象极佳的政府。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强化行政道德以提升其公信力。
(二)重新构建政府与企业、市场及社会公众的关系
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是地方政府职能中的核心问题,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所以必须重新确立好政府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顺利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起为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的新体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所在。地方政府必须实现由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克服越位、纠正错位、弥补缺位,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来,突出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必须妥善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政府要把自主经营权利真正交给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地方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新体制;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一个完备的市场机制和一个有效的政府都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二者缺一不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政府要注重社会潜能,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把不该管、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转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地方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三)加快政治体制变革和创新
首先,要加快地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科学界定行政审批范围,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方式和程序,取消不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事项毕业论文题目,取消可由市场自行调节、社会自我管理的审批事项,取消部门自设的审批事项。着力在推进依法行政、清廉为政、民主施政、科学理政四个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各级政府在继续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加强和改革政府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次,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与比例。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财政支出要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要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论文范文。同时,要通过体制创新,提高政府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对地方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共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救助、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等的体制进行创新,逐步从由政府提供向鼓励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民间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发展;再次,要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必须尽快废止以GDP 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确立多重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OM)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对地方政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此同时,要完善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
(四)加快行政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力手段。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措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保障;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毕业论文题目,则需要上升为法律才能得以确认和巩固。因此,只有加强行政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才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切实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应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牢固树立行政法治意识。意识指导行动,行动受制于意识。没有行政法治意识,就不可能依法行政;二是完善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行政,必须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要对那些过时的、相互间存在相冲突、相抵触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清理;三是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原则,走综合执法之路;四是完善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完善依法行政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实现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常新的研究课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模式将更加明确和具体,那就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由失信政府向信用政府转变、由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实现以上这些转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于鑫,张子礼.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07.
[2]陶学荣,陶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3]谢宝富.当代中国政府体制论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人民出版社,2007.
[5]王阳.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定位[M].人民出版社,2005.
[6]何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机制与路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01.
[7]刘飞,王彦东.浅析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区域协调发展[J].青年科学,2009,09.
[8]白鸽.关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关键词】 乡镇财政 会计 集中核算 改革
引言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由县市级财政机构单独设置会计核算中心,在维持原有的资金的所有、使用以及财政管理主动权的基础上,通过单位内部的报账员对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办理会计核算业务,从而形成具有集会计核算、财政管理、审核监督等功能的核算体系。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属于会计委派制度的延伸,通过集中核算可以有效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避免腐败行为的滋生。对于乡镇财政所而言,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可以解决会计专业人员不足、会计机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可以不断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1. 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优势分析
1.1乡镇财政支出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乡镇财政所的职能要求其必须履行对于乡镇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以及监督职能,而现阶段财政所对于财政管理过于形式化,对于预算的审批控制不严格,直接影响了乡镇财政管理的实效。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可以实现账户的设置、管理以及核算形式的统一,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形成整体控制、集中支付形式的管理,十分有助于规范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指出的规范化,对于保障基层行政组织的资金支持,控制公用经费管理十分有利。
1.2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可以减轻乡镇的资金压力。现阶段虽然我国乡镇财政资金总量不断提升,但是随着税费改革以及其他一系列惠农措施的开展,乡镇财政资金压力与日俱增。通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对不同用途的费用支出进行分账核算管理,避免用于惠农政策资金被挪用,通过对乡镇财政资金审核实行有力的控制,规范各类资金支出,减轻乡镇财政资金压力。
1.3不断提升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在乡镇财政管理过程中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可以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保证专项资金得以专项使用。同时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可以促使乡镇领导在对资金使用审批时严格控制,避免各项违规费用的支出。
2. 乡镇财政快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2.1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对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认识不全面。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变了传统乡镇财政管理模式,统一核算以及统一审查的核算体系,造成乡镇财政分管领导认为财政管理权限遭到限制,对于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存有意见。此外,部分乡镇财政管理者认为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对于乡镇财政管理职责执行力度差,导致财政管理混乱。
2.2乡镇财政对于惠农资金管理力度不足。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用于三农建设的资金支出项目以及总量不断攀升。惠农资金支出项目涉及到农林牧渔等各个方面,财政监管任务较重,对于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乡镇财政由于机构设置简单,专业会计工作人员不足,导致对于专项资金的监管困难,这些均是乡镇财政机构会计核算体系需要完善的方面。
2.3乡镇财政管理职能被削弱。通过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现了财政由乡镇上级部门直管或者采取财政集中支付形式处理,而乡镇财政所主要负责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这些改革措施导致乡镇财政所得预算管理范围缩小,乡镇财政整体预算控制能力被削弱。
3. 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完善途径
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低层次的改革途径, 与我国大力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应不断深化乡镇基层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提高财政会计集中核算的功效。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改革完善措施:
3.1进一步强化资金支出管理。完善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应重视对于资金支出的管理。首先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建设乡镇财政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安排乡镇财政预算支出以及控制指标,避免各项资金的浪费。第二,应加强资金审批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审核支出范围,避免违规或者超标准的资金支出。第三,对于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以及奖金支出,应依照相应的标准依据严格控制,同时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3.2确保乡镇财政中心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政策统一,不断加强监管力度。由于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实质为乡镇财政县级管理乡镇使用,因此应做好乡镇财政所与县级会计核算中心的对接,确保制度制定以及政策实施的统一性。同时不断加强各自的监督管理制度,发挥乡镇财政管理的控制支出、缓解资金压力的作用。
3.3努力实现乡镇财政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保证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顺利开展,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应当构建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在支付标准的审核、支付顺序的明确以及支出控制等方面,严格依照相关法律以及政策规定的指标进行控制。积极发挥乡镇财政所的监管功能,遏制乡镇行政单位在资金压力下债务问题的发展,并不断结合农村改革建设,降低乡镇财政风险,为社会主义三农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3.4不断提升乡镇基层财政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对于乡镇财政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业务水平对于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面对琐碎复杂的基层会计信息,财政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明确职责权限,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并通过相互监督制约,坚决制止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违法违纪现象,保证财政管理的真实。此外,乡镇基层财政管理人员应当熟知各项法律政策,明确财政管理工作的关键,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并做好与上级会计核算部门的业务对接处理。
结语
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优势明显,也是我国乡镇基层财政管理改革完善的大趋势。为了促进这一财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应当不断总结分析制度推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做好乡镇基层与上级财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与互相监督,将各项惠农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实现乡镇基层财政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博.万小榆 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浅议 [期刊论文] -中国电子商务2010(3).
[2] 胡建国 当前乡镇财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期刊论文]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还比较粗疏,影响论文质量提升。一些学者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展开了研究。徐金平(2006)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些硕士论文选题盲目求“大”、求“新”、求“异”,或者论文选题过于平淡,体现不出应有的开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即根据研究目的、实力、条件、兴趣和独到见地,结合地方特色、社会实际、学术价值和科学发展趋势选题,“小题大做”、扬长避短原则。[2]雷伟伟、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3]吴赞敏、梁旭巍(1997)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论文质量的关系[4]。孙国强(2007)[5],李志义、刁玉玮(1995)[6]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选题时,研究生既要从不同来源确定选题,又要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选题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学位论文选题作为一个抽象的一般概念进行研究,即不根据专业特征对一般学位论文共性进行分析,对某一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深入分析较少。随着公共领域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硕士有更多“文章”可做,这些“文章”选题质量值得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显示被引用过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硕士(学术型,下同)学位论文样本的选题质量进行实证研究。
1研究框架及假设
20世纪9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归属发生变化,即从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中脱离,成为独立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由原先的理论型向实务型转变[7]。斯托克斯不赞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体系分别是,高基础、低应用的波尔象限、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双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双低的以训练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题可能表现出显著的解决问题导向,与此同时,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有较高期望。解决问题导向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经验主义方法收集资料。按照行政学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将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非经验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经验主义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参与观察、受控田野调查或实验法。[9]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运用经验主义方法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可能会转而借助于非经验主义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文献法。虽然采取文献法能够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资料,但不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可能成为一些人“加工论文”的工具。论文相互借鉴、模仿,大量选题重复。本文提出假设: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2类目及样本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同时,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设计分析类目,包括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主题划分为行政理论、城市治理、行政体制、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社关系、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政府规制、公共政策、电子政府、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政府职能等子类。研究层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组织的三个分析层面,即社会心理层面、组织体层面和生态群层面[9]。其中,社会心理层面关注个体行为;组织体层面关注组织结构和过程;生态群层面关注环境中的组织群。本文的分析单元是文献题名、年份、出版者等。在进行样本分类时,不可避免的参杂了主观判断因素,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导师、同学中背对背进行相同数据分类。减少主观判断成分。
本文在“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当中,分年度筛选出一级学科代码为“120401”(即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论文,按照被引用次数进行排序。对其中被引用过的论文进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过的论文共495篇,全部抽样。由于时间越长,被引用次数也随之增加,如2011年当年知网平台收录的论文,当年被引用1次,在随后的两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论文总体规模大,为方便研究,采取系统抽样方法,选取458个样本。样本容量为953个。
3结果与分析
3.1硕士研究生选题偏好分析
如图1所示,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机与网络舆情、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领域,其他领域的选题则比较分散,每一主题的样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选题难以归类。
①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社区等公民自组织之间的角色关系,以及公共服务外包、公民参与等问题。其中,研究社会组织的占35.03%,涉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我国基金会的资金管理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现状及问题研究》等;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研究》、《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等;以及准政府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等职能,如《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工会职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区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区治理的样本中51.52%对某个案例或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如《我国城郊撤村建居社区治理研究——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麦子店社区为例》。此外,这一类的研究还包括研究事业单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医院“管办分离”;村民自治、公民参与等问题。
②研究公共危机以及网络舆情。涉及的范围包括公共危机的诱发机制,政府同其他主体对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机的研究以群体性事件为主。如《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对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区域、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以下简称为“公共服务”)。专门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样本21个,占这公共服务样本总数92个的22.83%。研究公共服务的样本呈现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针对西部地区,或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如《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泰安市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问题研究》。有2个样本介绍国外经验,分别是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养老问题的研究较多,其次是就业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从研究层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生态群层面的研究。研究生态群层面的样本数405个,占总数的42.50%;研究组织体层面的样本数366个,占总数的38.41%;研究社会心理层面的样本数126个,占总数的38.41%;其他样本数56个,占总数的5.88%。由此可见,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将政府置于外部环境当中,与外部环境、其他主题互动的外部视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内部视角占了较小份额。
不难看出,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层次与近五年热点问题存在相关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上升,公共部门对公平性、回应性赋予更高的价值,需要理清政府权力边界,给社会更多的发展空间,但仍然强调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一般将“治理”理解为一种角色关系,将好的治理理解为多元主题的共同治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增加。研究这类角色关系的论文占总体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论研究数量很少,只有三篇论文,分别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描述。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会对相关理论进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论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而文章主体部分脱离理论展开,理论游离于文章之外,“两张皮”现象较多。行政管理专业更多体现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门“科学”。
3.2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分析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较为集中。前已述及,选题偏好集中在三个研究主题,而其他研究主题样本数量较少。以“公共财政”为例,每年“公共财政”的选题样本数占当年样本总数的比重都不超过5%。研究的具体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非税收入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内容,对公共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预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预算透明保障机制构建研究》、《预算民主视角下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研究》等。选题呈现出两极化趋势。此外,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也比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选题下存在多个样本。
对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选题的集中重复情况的分析验证了假设,即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4选题质量提升对策
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紧趋政治热点、社会问题,基础性研究较弱,理论应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复的选题较多,选题结构失衡,多数停留在“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阶段,研究价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硕士研究生原著阅读量有限。硕士研究生对原著缺乏兴趣,仅仅针对热点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利用二手资料对理论进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论积淀,难以上升到一定层面。因而对理论的应用呈现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短板”。习惯于采用非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资料,在知网、万方等平台收集期刊、论文资料后,进行整理、修改。通过非经验主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相比实证研究更加简单便捷,但过多的依赖二手数据写作论文,难免造成研究的重复,而且许多论文都仅仅是对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对现有成果的发展和创新。可以预见如果研究生没有从意识上消除对二手数据的依赖,在研究中不愿意实践和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未来的论文质量将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质量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硕士研究生经典阅读意识。目前的激励机制,易导致研究生过分关注、参加课题、学术会议数量,潜心钻研原著的时间和兴趣减少。可以考虑适当改进目前的评价机制和方法。二是倡导研究生实证和创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对二手资料的过度依赖,为硕士研究生创造多途径开展问卷、访谈等经验研究,增加用于课堂外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了解现实问题,同时,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增加计量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数据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金平,韩延伦.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伟伟,袁占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56-57.
[4]吴赞敏,梁旭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法与论文质量的研究[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03:29-32.
[5]孙国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义,刁玉玮.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浅议[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评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项目号:2004JY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 乡镇 畜牧兽医 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74-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有十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值领域中的比重大小已经成为了直接衡量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十分重要的标志,当前形势下以及今后的时期中,加强我国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了乡镇经济工作中以及农业经济工作中十分重要并且紧迫的战略任务。现代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强畜牧业自身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乡镇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一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做好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已经成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最为根本的保障,动物防疫工作不仅仅关系到了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更加关系到了人们身体健康,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浅析。
一、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畜牧兽医机构都实施了改革工作,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原来畜牧兽医的站点不改变,在畜牧兽医机构改革过程中保持着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基本不变,不管是在资产所有权方面还是在经费供给渠道方面,甚至是隶属关系方面都不变,重点将其放在运行机制方面来实施改革,在增强我国乡镇畜牧兽医内部活动方面做文章,将工作重点放在增加服务功能方面。建立起乡镇畜牧兽医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把乡镇里面所有畜牧兽医机构都合并成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人员实施统一调配,资产要实施统一管理,工作也要实施统一安排。还要做到职能分离,实行一个区域站管理以及中心站管理,我国乡镇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以及部分公益性仅仅由县级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来进行负责,饲料销售以及药品销售等等经营性活动都要实行社会化的管理,过去原有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都要进入到中心站中,受委托来实施品种改良工作以及产地检疫工作,并且从事一个具有经营性的活动。
二、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措施
1.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筹资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的城市以及我国乡镇公共服务筹资的过程恰恰相反,我国城市畜牧兽医公共服务自上而下进行设置,我国乡镇公共服务自下而上来实施设置,这一种战略存在的弊端就在于1978年至今所实施的改革政策得到了不断放大,进而导致了我国乡镇社会政府转变自身职能,与此同时,不仅仅没有对资金的来源进行解决,反而加重了资金的匮乏。特别是在1994年所实施分税制度以及2000年度所实施的将一改革、两调整以及三取消作为主题的我国乡镇税费改革,进而使得我国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产生了严重的变化。我国基层政府自身的税源得到了萎缩,与此同时,我国中央财政以及我国地方财政上级财政对于我国基层财政转移的支付规模比较小,不能够实施透明管理,缺少规范,很难对乡镇财政进行弥补。所以,要求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资金必须要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工作,使得财政资金向我国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进行倾斜,这样也就从本质上使我国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具有国家层面制度的保障以及国家层面财政的资金保证,从本质上有利于对制度障碍进行克服。
2.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管理机制
想要建立管理机制必须要实施公开招聘,定岗定责,以钱养事以及动态管理的措施,把我国过去传统乡镇畜牧兽医站所实施的整体改制,进而实现兽医站人员的身份置换,所谓的身份置换就是指从单位人转变成为企业人,在实施改制以后,乡镇服务中心要实施竞争机制,进而将人员分化进行落实,使一部分人员成为乡镇畜牧兽医公益主体,进而获得政府财政,使其能够用在畜牧兽医服务部分实施支付资金的转移,另一部分的人员还要实施相对来说比较个人化的经营,乡镇畜牧兽医机构除了每一年将费用上缴中心之外,其余所获得的收益都要归个人。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筹资机制以及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管理机制这两个方面对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的公共服务体系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魏生明.石文辉化隆县乡镇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38(5).
[2] 王光明.拉亲当前牧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2010,27(3).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1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1帐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1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拔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角度上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1是杜绝收入缴库过程中的拖欠、挤占现象,解决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的问题。2是有助于提高财政工作和资金使用效率。3是严格预算监督机制,防止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促进和加强廉政建设。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优点,1、强化了政府监督管理职能,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2、提高了财政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3、规范了财务管理,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对财政资金运行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大举措。但是改革也面临如下问题:预算单位和财务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强,甚至有抵触情绪;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不够完善;财政直接支付比例低;预算单位财务开支标准不统1;财务人员对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不熟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等问题。
如何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当前财政、银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1)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 (2)构建财、税、库、行1体化网络。 (3) “实时”监管国库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变流和相互监督。 (4)因地制宜,切实落实银行代办业务费用。 (5)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
国库资金支付方式是国库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库资金分散支付方式,采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已在政府高层和国库管理部门达成共识。作为1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技术条件、法律环境、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和各地千差万别的财力基础诸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当考虑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存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以期最终达到完全规范的制度目标。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条件:
1、国库集中支付的含义及意义;
1、1 国库集中支付的含义
1、2 国库集中支付的意义
1、3 为什么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2、国库集中支付的优点;
2、1传统财务支付体系的弊端
2、2国库集中支付的优点
2、3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带来的显著成效
3、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 国库资金风险加大。
3、2 与银行账户管理制度相悖。
3、3资金清算速度较慢。
3、4凭证传递手续繁杂,清算环节多。
3、5易诱发金融机构之间的“账户之战”。
4、完善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议。
4、1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
4、2 构建财、税、库、行1体化网络。
4、3 “实时”监管国库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变流和相互监督。
4、4 因地制宜,切实落实银行代办业务费用。
4、5 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全推行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
财政金融论文3900字(一):数字创意产业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数字创意产业属于一种高风险和高回报并存的新兴产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资本上对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很是依赖,并需要在投融资市场的帮助下加快自身的发展进程。文章在分析了历年来数字创意产业的数据基础上,发现了我国财政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大,在参考之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以帮助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数字创意;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研究
引言
从2019年查询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8.54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1.2%。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高达8.47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上网的常用工具。人群的基数造就了一个数字产业巨大的市场,为数字游戏、数字电影等数字产品带来了大规模的潜在消费者。从近年来数字创意产品的增长趋势中也可以看出,数字创意产业在大环境各个产业都放缓增长的同时,以每年增速20%的速度,爆发式逆势增长,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的驱动产业。
一、数字创意产业的含义和类别
1、数字创意产业的含义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数字创意产业”这个概念,但是实际上这个概念在2007年就已经在学术界出现了。陈刚、宋玉玉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基础,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创造价值,帮助人们生活和生产领域的结合,以推动数字产业的发展。臧志彭和陈洪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一种技术和生活互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一种围绕着创意和依靠数字技术才可以实现的新形文化形态。王博等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一种建立在创意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传媒科技,来进行文化传播的新形产业。本文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建立在互联网科技、数字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基础之上,把创意当作产业核心思想,以电影和游戏等作品形式当为载体,提供娱乐产品的新型文化产业。
2、数字创意产业的类别
根据数字创业产业的含义,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包括了影视产业、音乐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共同点是,在互联网技术存在之前就产生了。在科技发展后,这些产业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向数字化转型,之后就出现了数字电影和数字音乐等新形式的出现。新兴产业包括了文学小说产业、游戏产业、虚拟现实产业等,这些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新兴产业在产品的体验上,更加吸引消费者,可以说,新兴产业代表了数字创意产业的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的方向。[1]
二、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的原因
1、数字创意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通过大量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产业,对于国家的财政政策很是依赖,需要在税收及融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来帮助企业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处于这个阶段的产业,企业的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差,产品的技术不完善,产品的推广已经花费了企业大量的宣传费用,而国内的消费者群体,主要来源于支持国产技术的消费者。这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数字创意产业的企业来讲,急需政府的财政支持,帮助企业的初期发展。[2]
2、数字创意产业的资本要求
数字创意产业有以下几个特征:高投资、高风险、高科技、重知识产权、高回报等特征,是文化产业中最具风险的行业之一。数字创意产业的这个特征,造成了它发展需要的初期资本投入较大,风险也大,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担保和支撑,就会造成民间资本不敢投入到这个行业。除此之外,数字创意企业生产的核心在于创新,但是创新有时候并不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这就让文化创意的企业面临着高投入、高风险的境地。所以,数字文化产业的资本风险率过高,预期回报率不明确,这就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对文化创意行业的企业投资。[3]
三、我国数字创意产业财政金融体制的现存问题
现在中国在财政方面,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资金,主要有两个类型,分别是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资金和专项资金。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是指,从2009年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相关文件以来,国家成立了帮助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专项资金,会对影视制作、文化创意和出版发行这些领域的发展,进行更加针对性的帮助。同时设立项目补助、绩效奖励、贷款贴息等相关项目,促进帮助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改善产业的资源分配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意思是,财政部会通过出资的方式来代表国家向文化企业购买其股份,主要是通过费用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种方式,来促进文化、科技和数字的创新。另外,在财政扶持的方面,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九个部门,一起了一个《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提出了针对文化市场的信贷、保险、融资、评估、检测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在2014年,财政部、文化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一起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的文件,提出了要开始重视创新文化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自身条件过关的文化企业,通过股票和债券的融资形式,去吸引社会上闲余资金的投资。虽然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相继出台,财政和金融市场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视不断的提升,但是还是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出台的有关政策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促进不足
我国的数字创意产业还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往往比较大,但是因为现在我国对于数字创意产业投入的财政资金较少,投入的资金数量完全不能满足数字创意产业对于资金的发展需要。而且当下有关的金融政策对于文化产业的融资限制比较多,文化投资的资金数量没有办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资本市场没有在这里完全发挥自身的作用。现在我国的金融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比较频繁,但是数字创意企业在其中的占比却很小。在银行贷款的总体资金里,因为数字创意企业的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这就没办法给银行提供大额贷款所需要的有关担保,这让大量的数字创意企业没办法获得银行的贷款。而在银行的风险投资中,因为数字创意的投资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银行通常会对这种投资项目采取一种保守的投资态度。这就造成了大部分的数字创意企业保持着一个低资本经营的生存状态,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從而开发不出来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
2、对于数字创意产业支持的失衡
现在的有关政策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扶持有着明显的失衡问题存在。一方面是财政政策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的保护,公共信息的平台建设,对于文化产业跨国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财政政策的偏向不平衡,比如在不同的地区,投入的结构失衡,财政政策的自身内容不合理,对于投入太过看重,而忽视了考核的重要性。在数字创意产业的内部,金融资金的支持上也存在着不平衡。政策主要偏向一些已经成长起来的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比较排斥。在企业的所有制上,对于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而在制度上,对于兼并重组的数字创意企业重视不足。
3、有关政策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帮助机制不完善
现在我国财政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技术平台、信息平台等基础建设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这样不利于产业资产的增值,也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培养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帮助数字创意企业筹集资金和上市的服务的平台和咨询机构,但是数字创意创作团队大多是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的创业组织,因为现在缺少了解金融和数字创意的复合技术人才,造成了企业在争取投资和运营上市等方面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处境,难以通过资本市场中的投资来解决企业需要资金的问题。
四、对于财政方面相关的策略建议
1、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
让市场在资源的分配里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促进数字创意产业的资本进入,调整资本的结构,把政策完善成相关体制和法律。例如英国,对于电影和动漫,这类数字创意产品就是实行的零增值税,来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而法国在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对数字创意类的产品实行财政的补助,但是同时限制了外来的数字创意产品。
2、改善相关投资体系
资本是一个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所以要不断的完善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引导资本市场的资金向数字创意的相关企业流动,来促进数字创意行业的发展进程。第一个方面要通过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的推动,来創建数字创意产业资金的担保体制,为数字创意的相关企业提供信用的担保,来减少对产业的相关资金风险,让企业可以顺利的获取贷款和投资。第二个方面是加强相关的指导咨询服务,增加数字创意企业的资本运作水平。促进企业把上市作为自身努力的方向,改善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和经营机制,规范企业的组织架构,促进企业引入投资来帮助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个方面是,增加无形资本在数字创意产业里的融资能力。数字创意产业属于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企业的人才和技术这些无形的资产在企业的资本中比例中很高,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去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加企业的总价值,来达到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我国的财政金融体制,对于促进我国的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引导资本市场偏向数字创意产业,完善资本市场秩序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担保制度,加强平台建设,不断探索改善相关政策的方法内容,全面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进程,让数字创意产业在我国尽早的成熟起来。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中一直以政府财政拨款作为资金支撑,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下,对农业建设的投入的资金较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部门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财政金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措施;分析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当前,在我国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农产业与工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对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热情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制约。在此背景下,想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进行,需要以财政金融作为支撑,通过提升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意义
(一)缓解环境压力
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受到粗放式经济模式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给予重视,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农药以及化肥,对附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推动结构性改革可以促使农业趋于绿化型和生态型方向发展,缓解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对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优化产品质量
当前,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对农产品质量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吃的好,还要吃的健康。推动结构性改革可以转变农户固化的生产理念,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和当前市场的需求,进而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加健康的农产品。
(三)降低生产成本
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转型,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者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主体中,其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举措。
二、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化途径分析
(一)整合金融机构职能
在开展结构性改革中,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重要职能和关键任务,想要发挥其职能,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和优化,改变以往的职能缺位问题。首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扶持,规范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挥各大银行的核心力量;其次,鼓励国有大型银行的经营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便捷、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最后,建立农村区域金融组织,与国有银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鼓励更加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二)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金融环境改善与优化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对于结构性改革而言,更是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因此,当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金融环境。首先,优化征信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全面建立征信体系,完善相关业务、建立农户信用数据库,为征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其次,政府、企业以及银行要构建合作关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信息化平台,政府要起到牵头以及引导作用,与企业和银行机构进行有效对话,根据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金融服务;最后,利用重大节日、农村赶集等途径,普及以及宣传金融知识,尤其对于金融犯罪要重点宣传,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突出金融犯罪的危害性以及严重性,为了帮助农村居民更好的接受知识,还可以利用土话歌谣或者趣味手册的方式进行宣传,促使其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建立完善保险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险行业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在众多保险企业中,尚未有一家专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险服务的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和阻碍,因此,国家要鼓励保险企业推出各种农业保险服务,并且从国家层面建立保险企业,落实和贯彻国家出台的各项保护政策。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服务,可以帮助农户分摊经营风险,例转移农业生产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和灾害风险,并且通过自愿自主的形式参保;其次,保险企业要积极落实和相應国家相关政策,并且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推出各种形式的保险产品,加大在农民群体的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到农业保险的作用和价值;最后,鼓励各种证券公司、信托租赁以及保险企业向农村转移,与农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多元化的保险组织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与活力。
(四)财政支持创新模式
财政支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和重要驱动力,但是以往的财政支持模式较为固化陈旧,当地政府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引入财政支持创新模式。首先,制定普惠金融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和价值,政策要向农业主体倾斜,提升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率,强化信贷产出和投入效率;其次,对于部分贷款以适当给予政策贴息,并且鼓励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住房财产权和土地经营权抵押朱红,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最后,对于偏远山区要极大贷款服务力度,并且开展各种保险工作,为当地农户提供保费补贴,转变农户对保险的错误认识。
关于政府采购的兴起,最早起源于十七世纪的英国,中国直到1996年才在上海设立政府采购的试点,截至1999年开始在国内各个地区开展工作。政府采购的出现对于节约财政支出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有效地缓解财政资金的紧张。不多当前中国并没有形成开放的政府采购市场,且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列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
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政府采购配套法规不健全。当前在国内政府财政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采购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采购,但是当前国内法规如《政府采购资金拨款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履约监督及验收工作办法》等尚且处于草拟阶段,尚未建立健全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由此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且还存在着与财政监督脱离的问题。
首先,在编制预算中,关于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不利于进行监督管理,难以与国家宏观政策相统一,无法实现集中采购的规模,出现重复与过度采购的现象;其次,受到相关部门利益机制的影响,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无法对价格与质量进行对比,因此屡屡出现质量问题,甚至被骗;最后,政府采购决策透明度不高,不仅危害到公共财产与政府资金的安全,而且导致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损害公共利益,影响到政府对外的形象。
缺乏完善和有效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在我国管理与政府采购相关的工作中,财政部门并非唯一的部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相关部门,例如国家经委、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对外招标谈判工作等不同部门,他们在政府采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当前,我国现行的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体制与政府采购之间相互矛盾。实行统一的采购制度,应当以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为前提。
此外,负责政府采购的操作机构也不统一,像省市单位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采购,只能由财政部门真的业务处室进行运作。管理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因而也存在这一系列问题。
政府采购未能形成市场化。当前在我国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政府采购市场,政府部门所需要的物资与服务,主要由各地相关部门采购,如此不但没有实现批量采购的价格效应,而且无法对采购方式进行规范,在采购过程中还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由国家颁布的财政、货币以及产业等政策更是难以全面贯彻与执行。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快速发展,政府采购受国际贸易的影响,成为代表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签署相关协议用以规范政府采购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在国内却没有开放的政府采购市场,更没有相关协议。
对招标投标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我国,关于招投标制度并没有从政府采购与公共支出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认识,一些规章制度中也只是对具备一定金额的采购项目进行管理。由此,这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贿赂评委、泄露及暗中交易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严重影响到招标中的公平竞争原则,有其表现在建筑施工行业中。
有形式却无实质的招标任务,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政府采购刚刚从国内兴起,在一些单位对其形成清晰客观的认识,特别是因为其触到部分单位的利益,引起地方单位的抵触,再加上政府采购的矛盾多集中发生在财政部门等,这些都在政府采购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此外,我国政府采购项目较为单一,例如多围绕大宗通用设备与各类定点服务等,除此之外只有深圳少数城市在城市维护、绿化项目和修缮工程方面尝试开展政府采购,很少涉猎其他领域。
我国政府采购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加强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制度措施。通过立法与行政手段,弥补政府在市场中的不足之处,积极地引入市场力量,加强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政府采购市场化。首先,建立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公开的招投标制度确保政府支出的最小化,将采购负责人在采购过程中节省的成本以奖金形式发放给官员或者用作预算之外的开支;其次,不断完善约束机制,对税收与支出进行约束,从根本上限制政府行为。不断加强社会的监督与约束,强化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与约束,防止政府出现膨胀和扩张、低效率的问题现象出现。
加强法制化管理。 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实现政府职能,确保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规则、条例、司法及政策等的控制和限定,通过确立采购立法对政府采购实施严格的管理。
将政府采购的具体规定确定与完善。在前文提出的《办法》中,只是对政府采购原则和政策作了规范,但是操作方法、程序中的原则规定等并没有具体提出,由此,需要对相关工作结合实际作出具体规定,尽快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保证采购支出的合理性、有效性,建立政府与供应商之间的监督及价值,确保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公开等特点。
实现集中采购。将政府机关所需的物资与服务集中在特定机构中集中采购,如此增多了采购数量,便降低采购价格,实现采购程序的标准化。集中采购还将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作用。
明确采购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应当以促进政府采购经济有效性和特定的社会经济为目标。相对完善的制度,确保政府采购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过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增加社会就业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公众对政府充满信心。
摘要: 未来十年,我国政府的社会职能将进一步由“主导”转变为“引导”,并将继续对以预算会计为核心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本文在关注当下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现行会计基础不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信息、不利于绩效考核和按现金制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政府受托责任口径窄等缺点,并提出政府会计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包括: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由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以及初步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关键词:政府;会计核算;改革; 财务报告
长期以来,政府会计在我国习惯性地被称为预算会计。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我们只强调预算会计为预算管理服务,侧重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而对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缺乏有关的信息披露,已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研究建立起适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规定: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由此可见,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仍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以权责发生制为辅。收付实现制具有核算程序简单、核算科目简化、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政预算收入支出的优点,但随着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也更加迫切。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资金活动全貌。收付实现制不记录非现金交易事项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核算,相应的债权和债务也不确定,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支结余表不完整,无法满足国内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资产状况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支出结构及其效果等信息的需求,也将难以满足国外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政府债务结构、偿债能力以及平衡财政赤字能力等信息的需求。
不利于提高政府活动效率和绩效考核。由于收付实现制下,只有款项实际支付时才确认为支出,对于那些支出己经发生,但款项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则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这样就造成单位的成本核算不完整,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不能适应开展对预算的绩效管理的需要。不符合会计国际化趋同方向。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大多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逐步摒弃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一定程度上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是世界上许多大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我国的经济已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遵循国际公认的经济规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应尽的一项重要义务。因此,硕士论文 我国政府会计现行的主体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应尽快实行变革,以实现与国际政府会计的趋同。
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我国政府会计发展方向探究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创造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广大纳税人及社会公众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状况以及其工作效率愈发迫切。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信息,对所提品、服务的成本与费用进行配比,使政府的业绩透明化。
另一方面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的财产实现良好的监控也成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应计制将责任和义务的发生作为确认的基准,管理者不再具有影响时间的能力,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所消耗的资源及其为其所支付的价格,即资金使用的效率。所以说,应计制的实施有利于引进效果更佳的财政控制系统。初步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财务报表的内容过于简单。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主要以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要目的,没有披露养老金、失业金等的使用情况以及各级政府在其他财务方面的受托责任的信息,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信息的报告。因此,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不能真正反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初探罗 彬内容摘要 未来十年,我国政府的社会职能将进一步由“主导”转变为“引导”,并将继续对以预算会计为核心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本文在关注当下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现行会计基础不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信息、不利于绩效考核和按现金制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政府受托责任口径窄等缺点,并提出政府会计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包括: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由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以及初步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映政府的整体财务状况,也不能满足使用者对绩效信息的需求,但是如果改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就能使得以上情况得以改观;其次,从报表的结构上看,财务报表项目设置不科学。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既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又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这样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人们了解政府的实际财务状况。引入应计制作为核算基础的步伐应如何适应政府会计的发展以上分析讨论了我国政府会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其共同特点是都包含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信息真实化、公开化、效益化的要求。
而言引入权责发生制成为了关键。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时如何引入应计制。根据中国实践,可以将我国现有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进行重新归类。其中,政府会计包括目前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公立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公立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私立事业组织会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会计。为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并且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总预算会计在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时,对于部分科目应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改革形式属于逐步深入式,即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根据需要在一部分政府会计科目中使用权责发生制。由于行政单位所有资金来源于国家预算资金,因为一般只涉及资金的使用情况,所以可以仍然使用收付实现制作为其会计基础,改革形式也属于逐步深入式。
鉴于事业单位从事社会活动时远不止涉及资金这一种资产,所以建议在财务报告中实行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核算方法,采用渐进引入式的改革,即从政府财务报告的权责发生制开始,然后深入到政府预算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应用,但在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现金流量方面继续使用收付实现制。非营利组织会计,不管是政府主导型还是民间自我管理型,因为都是社会目的明确的机构,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更有利于提高其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一方面更好的接受社会民众和出资人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能使机构管理者实施好自我监督。“我国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程度。笔者的建议是:凡是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已经有规定的
--> 或已被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原则及核算方法,如果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不相矛盾,而且我国现行实务中已经存在该类业务的,则尽可能借鉴吸收,尽量少走弯路。
凡是我国实务有的业务、特有的政策规定,则应立足国情,有针对性研究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硕士论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层面财务报告除了在现金制基础上继续编制政府预算报告外,还应按应计制基础增设资产负债表和业务活动表(或称运营表)。全面的财务报告与政府统一的总预算相配比,从而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的反馈机制。如上文中提到的权责发生制的“渐进引入式”,从政府财务报告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开始,然后深入到政府预算的权责发生制应用,但在现金流量方面可以继续使用收付实现制。展望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目标、会计职能和作用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由此导致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完全采用以前的作法,会计基础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我国政府会计基础改革没有必要按常规走完每一个步骤,可以选择渐进引入、逐渐深入等模式,以减少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效益,真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逐渐建立起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姜韶、孟阳光,中国特色政府会计改革———两种会计基础并存[j].全国商情 - 经济理论研究,2007,(13),82-83。
[2]施生勤,对我国预算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时代金融,2006,(09),125。
[3]刘瑜,对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新思考[j].经济论坛,2010,(06),38-41。
[4]杨曼,对我国政府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244-245。
[5]牛小宾,关于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24),102-103。
[6]刘炳江,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9,(2),11-12。
[7]杜立纲、战莉,论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渐进引入[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205-207。
[8]金希萍,论政府会计核算基础[j].事业财会,2005,(06),32-33。
[9]迟雁红、张集会计毕业论文琼,浅谈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j].商业会计,2008,(13),60。
[10]刘牧野,浅议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原因[j].消费导刊,2008,(5),78。
[11]谷蕾,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预算会计中的应用探索[j].北方经济,2010,(06),82-83。
[12]周云晖,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在核算中的利弊分析 [j]. 现代经济信息,2010,(5),111。
关键词:公共财政;政府预算;政府会计;受托责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进行财政体制改革的探索,结合我国实际并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财政体制由“大财政”模式转向了公共财政模式。在西方财政体制的建立完善过程中,以政府预算制度为支撑,逐步建立起了公共财政模式,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同样也要以完善的政府预算制度为依托,但是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并实现其目标,仅仅建立完备的政府预算制度是不够的,因为公共财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作为公共财政支撑的政府预算,它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公开性都影响着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如果将政府看作一个会计主体那么政府会计的核算对象就是政府预算所配置和规划的公共资源。但是目前公共财政、政府预算及政府会计又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政府预算现在要求其公开、透明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其编制的科学性也有待提高,而对于政府会计目前也并没有明确和完备的政府会计体系,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将上述三者基于共同的基础进行有机的统
一、协调和融合,以真正实现公共财政的目标。
一、理论综述
(一)公共财政有关理论
公共财政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模式,在本质上,它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分配关系。公共财政主要投资于公共产品领域,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
(二)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有关理论
政府预算是政府为了有效实施公共管理、增进公共利益,按照特定程序对未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所需资源和可用资源所做出的经权力机关审批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政府预算不单纯是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同时也是公共资金接受各方监督的有效途径。
(三)公共受托责任有关理论
受托责任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公共受托责任是受托责任在公共部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是政府等有关公共部门尽责行为的先决条件。与企业的受托责任相比公共部门的受托责任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再加之公共部门所经营资产的特性,因此在公共治理中强调公共受托责任是提高公共治理水平的前提。
二、政府预算及其公开对于公共财政的作用
(一)政府预算本身对于公共财政的作用
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国家,政府预算都是公共财政的重要依托,预算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资源规划,它的分配去向及分配原则直接关系着各部门及公民的利益。
公共财政着眼于解决公共问题并具有资源配置的职能,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合理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从而弥补市场的缺陷。那么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预算就必定要担负着合理确定各项公共投入的规模及去向的职能。政府预算所配置的资源是否投向了最急需的公共领域及分配的是否合理,都直接影响着公共财政的效率及效果。因此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预算它的编制原则必定是首先要强调资源配置的公共性和合理性,政府预算的编制应以有助于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为原则,并同时强调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的有机统一。
(二)政府预算公开对于公共财政的作用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推进以及政府预算在公共资金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政府预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近年来对于政府预算公开的呼声日益高涨。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政府预算公开的法律依据,但是对于政府预算的公开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公民的知情权,其另外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公共资金的使用具有了更高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同时让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途径更加通畅。
目前中央有关部委公开了其部门预算,这是预算公开的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的公开还只是低层次的只是结果的公开。在香港和西方国家对预算不仅是结果的公开,更重要的是其产生过程的透明,而且为预算的产生设置了相当长的沟通期。因此我们所期待和追求的预算公开应是从制定过程到结果的公开,只有清楚的了解预算的产生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更高层次的监督,这一方面会使得各项政府收支处于政府预算的监督之下,同时也会更大程度上实现预算编制及执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增加政府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责任意识,从而在此基础上公共财政所追求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政府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对于公共财政的作用
政府会计核算对象是政府预算所配置的公共资源,既然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预算在具体投向及规模上规范了公共资金,那么政府会计必定是以政府预算为依据在具体使用流程中对公共资金的全方面核算和管理。
会计作为一种资源分配的重要技术标准或规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计量问题,它必定要与国家的财政政策、经济走势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发展方向相联系。因此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会计它的职能的发挥必定要紧密联系公共财政目标,同时在政府会计目标的制定上也应当要与公共财政目标保持很强的相关性。
依据政府会计体系的有关最新研究成果,将政府会计目标界定为实现政府履行职责的高经济透明度(《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一目标的界定与公共财政及政府预算所应有的公开性目标是一致的。
四、在公共财框架下的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的统一与融合
政府会计的兴起,主要源于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对受托责任的巨大需求(陈立齐、李建发,2003),因为会计信息能够被用来考核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政府预算是对政府收支的分配和规划,它的分配原则及去向与社会各部门及公民利益直接相关,政府预算不仅仅是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同时也是财政收支活动接受立法机关和社会成员监督的重要途径。政府会计的核算对象是政府预算所配置的公共资源,同时政府预算又是公共财政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公共财政的职能本质上是政府要承担的公共责任,而政府会计信息又是对公共财政所担负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因此公共财政、政府预算及政府会计他们共同的基础就是所担负的公共受托责任。
从我国公共财政、政府预算及政府会计的健立及完善来看无不体现着公共受托责任的原则及要求,事实上上述三者的指向对象均是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的真正所有者是人民,因此政府受托管理及配置这些资源,人民就有权要求对托付给他们的资源负责并解释。
政府会计的对象是经政府预算配置下的属于公共财政框架内的公共资源。因此在共同的公共受托责任的背景之下,政府预算的公开就是必然的,而公共财政所分配的公共资源的公共属性,必然也要求公开、明晰的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上述三者在共同的受托责任之下,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之上追求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统一,由此公共财政、政府预算及政府会计各自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五、结语
在西方公共治理,公共管(下转105页)
(上接107页)理与政府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受托责任历来被奉为一项经典性的原则。我国的公共财政、政府预算以及政府会计基于这一经典原则的基础之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会促进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公共治理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路军伟李建发,政府会计改革的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解析,会计研究,2006(12)
2、路军伟.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
3、魏璐,论预算公开原则—以政府治道变革为视角,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4、杨发勇瞿曲,试论公共财政与政府会计的关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杨子云,吴君亮团队:预算公开第三推力,中国改革,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