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子通信专业论文

时间:2023-04-06 18:33:53

导语:在电子通信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子通信专业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通信技术,专业英语,互动教与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技术的合作日渐紧密,作为一个合格的IT行业技术人员,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电子通信类技术的前沿动态,很有必要阅读英文科技文献。而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电子通信类专业词汇及相关的英语表达[1],为此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与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与重大挑战。目前,国内较多高校针对通信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及特点、教材的选取、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等影响,收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容乐观。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疲惫,课堂气氛不活跃,所学与实际应用脱节,更不利于学生继续深造;另一方面,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抑制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传统教学方式下,需要探讨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教与学质量。

本文根据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弊端,基于教学实践和信息化技术[2-3],探究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教与学模式,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上互动的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1 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特点及教学弊端

不同的课程各具特点,对于通信类专业英语亦如此。它衔接了基础英语和通信专业知识,既涉及到普通英语的语法表达,又将通信专业的基础知识纳入到英文表达中,是两者相互结合的桥梁[4]。首先,是专业性,体现在其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词汇上。对于基础英语中的普通词汇,在通信类专业英语中呈现出特殊的含义,如bus意为“公共汽车”,但在通信专业里意为“总线,母线”。第二,是灵活性,体现在其句子的结构和词性的使用上,常使用长句子、定语从句、被动语句等,且同一词在不同句子中表现出不同意义。第三,是实践性,能够将常用的通信技术引入专业英语教材中,并完善该技术的英文表达。

通信类专业英语虽然呈现出其独特的特点,但由于内外界各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弊端[5]。基于教学实践,所出现的弊端可总结如下:

1.1 教材内容选取的不合适

在较多高校陆续开设专业英语之时,其教学目标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并未明确,选取的教材内容也大径相同。教材里内容仅仅介绍固定的通信基本知识,没有介绍专业词汇学习、翻译的技巧,没有联系当前的科技发展动态,也没有通信技术的实践环节[6],难以提升课堂的互动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

1.2 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仅将教材内容做成PPT形式,然后将课文加以串讲,将相关词汇、句子加以翻译,互动较少,课堂难免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内容的掌握不深刻,学习积极性也相应降低。机械设计

1.3 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开设了该专业英语课,但其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仍较为模糊,如课程开设的学分制、师资力量的投入等,重视程度不够。在师资方面,教师或是通信的前沿掌握不深,或是英语表达能力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互动效果。

2 通信类专业英语的“互动教与学”模式

结合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本文探讨了一种“互动教与学”模式[7]。该教学模式可以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内容的更新

对于目前所用的教材,可以适当进行改编,一方面,反映常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选取IEEE或者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无线通信、智能安全、机器视觉、光纤通信等热点科技文献,亦或当前先进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学生阅读、翻译,同时教师可以提出某个问题,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讨论总结。如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通信技术,加以最新的通信前沿,既可以增强互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新的应用中体验如何用英文表达。

2.2 教学方式的改进

根据授课内容,创造合适的情景,将学生合理分组,发动学生课后查询资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英文发言;教师在传统PPT讲解基础上,将课件插入图片、声音、动画等,播放国外公开课(如TED、Coursera等)相关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提取专业词汇,适当加以讲解,学生边听边复述、翻译、总结,让整个课堂声情并茂。而对教材里的专业词汇和应用文撰写等方面,教师可充分采用目前热门的微课形式,做成视频共享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学习,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2.3 注重因材施教和关注度的提高

目前,专业英语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且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特别是在节选视频学习和情景讨论的过程中,要鼓励英语能力差的同学积极参与;另外,教师在增加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争取培训机会、自我学习等形式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以更好地活跃整个课堂的互动氛围。

3 总结

针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的特点和教学弊端,探究了一种基于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的“互动教与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文的积极性,深刻掌握专业词汇和技术的英文表达,熟知当前的科技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巧上的水平,锻炼其英语能力,达到教与学共进。

【参考文献】

[1]韩凌云,高菲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92-193.

第2篇

关键词 创新性实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46-02

1 引言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自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以来,创新一词已成为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概念。具体来说,创新能力是指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创建性、发展性和开拓性能力[2]。而高校作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各高校正在蓬勃兴起。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工科类学科变化日新月异,尤其是电子通信类专业,新技术层出不穷,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如何针对这些专业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将基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来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

笔者于2013年4月指导了五名自动化及通信专业的学生申报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创新》,项目已经历了项目前期准备、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通过了中期检查。目前,系统大致框架已出,后期还需进行系统的组装调试以及验收。下面对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与体会进行探讨。

选题需与兴趣结合 选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联合选题、指导教师选题等几种方式进行。本项目采取学生与指导教师联合选题方式,选题阶段指导教师就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选中的几个学生都是本专业中专业成绩最突出、学习认真的比较优秀的学生。因为该项目是以单片机技术为基础的,大家处于大二,正在学习单片机课程,而且对于单片机技术有相当深厚的兴趣。无线智能家居系统是目前比较火的研究热点,而基于ZIGBEE技术的物联网技术因为其低成本、低复杂度、高安全的双向通信的特点,在短距离无线通信中获得大家的青睐。以无线通信技术来控制家居设备是大家比较愿意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最后选定了这个题目。

项目申报 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笔者并没有过多参与,仅对项目进行了简单介绍,要求学生自已查阅资料,对项目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来填写项目申报书。因为学生没有科研的经历,一开始对于如何查阅资料并没有太多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类学术期刊库里下载了大量学术论文。查阅了大量参考文献资料后,学生对于这个课题有了初步了解,了解了要做的内容以及项目将用到的基础设备。并且学生进行了构思(要实现哪些功能),设计了系统原理图,以及将要实现的功能模块。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创新性想法,即通过设计一个CO检测系统,并在检测到CO超标后通过自动控制启动排风扇来避免厨房漏气时产生的危险。在学生的努力下,最后项目申报顺利通过。

项目实施 接下来项目的实施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因为学生单片机原理还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如何具体实施这个项目没有太多概念。为此专门邀请一位专家对大家进行讲座,并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购买一些基本设备,如CC2530开发套件。在选择设备的过程中大家对这些设备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厂家提供的一些示例程序为指导,进行代码的设计与组网实验,目前已经基本调通,实现无线控制台灯等模块。

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团队合作精神较弱;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后面鞭策等。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来谈谈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

人的创新能力与三方面因素直接相关。 一是知识因素, 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相关经验。没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经验,就不可能在这一领域有所创新。知识与经验是创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二是智力因素。三是非智力因素,或称创造力倾向,指的是人的性格特征[3]。一般来说,个性特征明显、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冒险、富有挑战性、想象力丰富的人更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知识因素是各门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工科类大部分学科变化日新月异,对创新性人才要求尤为迫切。

基于上述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下面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培养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纯粹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么学生只为完成任务,不会有任何创新的想法。如果只是高深的理论研究,是不太适合于本科学生的,可以考虑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项目。本项目从选题开始,就与学生共同探讨,选择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大家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对于工科类特别是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一些电子小制作开始。一般学校都会有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之类的专业实践课,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小电路并动手实现,这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从而也能增强学习兴趣。

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一定的平台 鼓励学生申报项目,参与各类科技制作大赛,开放专业实验室,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信息学院专门成立电子通信俱乐部,有兴趣的学生均可加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电子小制作,有很多表现好的学生被选出来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性的电子制作大赛并获得良好成绩。在大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据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获得知识的5%~10%, 其余90%~95%的知识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4]。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不断获取新知识。

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遇到问题习惯性求助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项目开始之初,学生没有头绪,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指导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从具体细节入手,如具体应实现哪些模块,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在具体学习与设计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压力与激励共同作用 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除非自制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在有压力的学习中通常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一度很懒散,教师催一下,就做一点儿。后来笔者对他们强调了项目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将造成的严重后果,而如果能按时完成将对以后找工作的优势,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并要求他们每周对工作进行总结并汇报,从而给他们施加一定的压力,在压力面前,学生开始认真学习,每周都能看到进步。

光有压力也是不够的,还需实施一定的激励政策。在激励政策上,包括两方面: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首先,对于教师队伍,应对教师队伍给予一定的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及相应回报;其次,对于学生,通过各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如可考虑将创新性实验项目与学分挂钩,各类科技制作获奖成绩也可计入到学分中,而不是仅仅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团队意识指整体配合意识,包括团队的目标、团队的角色、团队的关系、团队的运作过程四个方面。团队是拥有不同技巧的人员的组合,他们致力于共同的工作目标,采用相互负责的处事方法,通过协作的决策,组成战术小组达到共同目的[5]。

本科生因为很少进行科研活动,对于团队合作理解不充分。本项目实施之初,进行明确的分工,主持人负责统筹工作,两位学生负责程序编写,一位学生负责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一位学生负责界面程序的编写。但是后面实施过程中,发现五位成员基本属于各做各的,很少沟通交流。通过指导教师多次开会与沟通,并专门借用一间实验室以方便大家进行项目实施,学生开始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相互之间沟通与协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 结语

创新能力是关系着整个国家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大学教育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可以从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供必要的平台与条件、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压力与激励共同作用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2]邓湘,唐宇.从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谈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27-28.

[3]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调查状况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9):88-93.

第3篇

论文摘要: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推动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向前发展。高校《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的知识结构与内容框架主要包括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等七个方面,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策略的知识应用进行论述,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hulman教授,针对当时在对教师的资格认证中,将教师的教学能力简单理解为教师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问题,指出对教师知识的分析是推动我们对教师行为分析的最主要的因素,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也有人译为教育学内容知识、教学学科知识、教学专业知能、学科内容教学知识等)这一重要概念。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殊混合体,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独特的专业理解,为教师所特有,是“教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学科内容而做出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使教师学会如何组织和呈现具体学科的主题、问题、结果,使之与学习者多样的兴趣与能力相适应,从而组织教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加工转化而形成的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等进行整合,并对教学经验不断归纳、总结与调整。因此,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实践性、情景性和个体性。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揭示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复杂过程,使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更为深人与科学。

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引起了学者们对与教师教学实践相关知识的重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与研究,“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成为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科学教育等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基础框架。后经过修改和补充,舒尔曼又进一步阐释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以此为基础,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同小异,基本上都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情境知识等几个方面。

二、《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电子与通信类专业从而也成为极为热门的专业。在电子与通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通信原理》是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此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论原理、实现方法和系统性能,能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中灵活应用,并激发他们对通信学科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来适应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该课程内容涉及随机过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息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创新人才教育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框架,除理论研究之外,也要进行实证研究,如调查分析、测量、比较等;而教师知识结构必然会涉及学科和专业。以往的研究多涉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近年来,高等教育专业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也开始受到重视。笔者在理论分析、听课、亲历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一)《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知识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因课程中具体内容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教学模式有:仿专家思考模式,是要求学生像通信专家一样思考,强调学术严谨,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概念转换模式,是通过使学生产生情景上的冲突,改变学生原有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通信科学概念的模式。探究模式,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和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分工负责、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研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或“合作探究”模式。基于项目或课题的教学模式,即以“导向”性的问题为中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概念、原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调查得出解决方案等。

在熟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根据本科和高职专科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和学生基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作者的经验,本科教学中适合采用仿专家思考模式、概念转换模式、探究模式;高职专科教学中,则宜运用基于项目或课题的教学模式和探究模式。这些模式在教学中还需要灵活交替使用。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师都应当具备体现《通信原理》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笔者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以及案例教学的策略。

(二)通信专业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知识

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人才,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在通信领域内获得专业训练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加速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专业是以通信技术为主,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重点围绕通信系统设计、智能信息处理、无线通信及测控、现代交换技术、光通信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等展开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只有从总体上理解了通信专业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通信原理》和其他课程的关系,达到预期的专业培养目标。为此,我们需要根据创新人才教育的大思路,从高等教育特点和各学校具体条件出发,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加强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

(三)《通信原理》课程目标与内容知识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通信原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别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通信与传输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模拟和数字通信方面建立清晰的系统概念,掌握通信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并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设计能力;使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从而把握通信学科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能够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新一代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具体包括: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基本组成、数字通信系统、信道简介;信息嫡的基本概念;AWGN信道下香农信道容量理论;信号的频域分析方法,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互相关函数与互谱密度;Hillbert变换,解析信号,等效基带分析;随机信号与平稳随机信号,窄带平稳随机信号,高斯白噪声过程;模拟调制;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数字传输;带限AWGN信道下的数字传输等。对这些内容的深入了解和精深掌握是做好《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

除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以外,教师还应该对通信的研究史和发现史、学科研究与开发最新进展,特别是光电子通信有较多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最新研究与开发成果介绍。

(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知识

通信专业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具体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困难的知识。所谓学生学习需要的知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个通信原理课程内容之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只有深人了解学生学习《通信原理》课程需要哪些预备知识、难点是哪些等,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通信原理》课程时,较难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包括通信的抽象概念、随机过程概念、信息熵、Hillbert变换,教师教学中应该努力让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

(五)通信安全意识

通信安全涉及国家、单位,以及个人的通信秘密保障,关乎国家、社会征集、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安全。现有的《通信原理》课程教材都不涉及通信安全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通信原理》课程教师不仅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通信安全知识和相关思考,更应该将其渗透于《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之中。

三、《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知识的运用

《通信原理》课程教师应该具备上述学科教学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灵活运用。下面对其中的教学策略知识的运用举例说明如下:

(一)学科知识传授方面,教学重点放在数字通信系统部分

《通信原理》内容包括通信的基本理论、模拟调制、数字传输、编码技术几个大部分。由于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是数字通信,因此,教学重点在数字通信系统部分。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让学生准确把握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各模块的功能,使得学生能够把本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在学习具体知识点时能明确它们在通信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收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要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论原理、分析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采用设问思考和逆向思考提问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在备课时,采用换位思考方法,感受学生的困惑,考虑讲解的技巧,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注意将学生自学和精讲重点、难点结合起来。在每章及每小节结束时,注意进行课程总结,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便于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二)通过介绍新技术进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最新技术不多,而本院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通信方面的后续课程也不多。而且,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工科教育的一个较明显的缺陷是最新科研与开发成果很难及时在教材中体现,用什么教材讲什么内容的传统也使得最新科研与开发成果很难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被包括进来。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掌握通信基本理论的同时,尽量了解更多关于通信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教学中采用课内附带介绍最新进展的形式来实现。例如,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同时,附带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移动通信中常用多址方式、3G技术及其现状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其视野,也能为他们将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指明方向。

(三)通过CAI和仿真辅助教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大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在课件设计上注意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知识要点的剖析,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在课堂讲解上,注意将重点内容在黑板上列出,避免让学生有看电影的感觉,同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原理,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自的不足;同时,利用仿真软件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观察,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观念。

(四)加强教学实践,巩固所学内容

《通信原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其一,精心设计实验,利用本系现有的实验设备,设计实验内容;其二,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编写仿真程序,采用课堂演示的方法。比如,通过仿真实现多种解调方式的误码率曲线,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它们的性能差异,体会“面对面”交流的乐趣。而编程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开发一个简单的数字通信系统,重点让学生练习使用信源编码信道及接收机的仿真实现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也加深了其对整个通信系统的理解。

第4篇

【关键词】微电子 学科建设

1 引言

微电子学是在物理学、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学等多种学科和超净、超纯、超精细加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微电子技术是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及核心,是世界高科技竞争的热点,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1][2]。其中超大规模通信专用集成电路是现代通信设备的心脏,它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大生产升级技术的掌握与提高,对于我国通信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电子通信类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建校近50年来,正朝着信息科技类大学进军。我们不仅需要继续培养大量工程实用型人才,而且当前特别需要培养大量理论基础较扎实、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江苏省这样一个将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大省,微电子技术必须大力发展[3-5]。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基础,并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可以形成高校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学校的影响力、教育质量、科研工作水平、效益等,使高校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如果学校的学科水平不高,就会制约教学、科研和学校整体发展,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6]。

2 加强微电子专业的学科建设措施探讨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历史传统。只有实事求是地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特色、优势和不足,才能明确学科发展的科学定位,才能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6]。

微电子专业在我校还是一个新专业,如何把这个新专业做大做强,搞好学科建设工作,真正体现出南京邮电大学的微电子专业的专业特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我们学校长期为IT行业培养人才和我们系的基础和优势,设置以通信集成电路设计为主要方向,并对专业方向的发展作了规划,同时兼顾工艺设计与器件设计。与此同时,确立我校微电子专业的建设目标为: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树立“理科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基础和理工融合型人才为主,在坚持人才培养质量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

加强本专业的学科建设,主要包涵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2.1 对学科进行科学的规划

要想做好学科的规划工作就要先明确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要先明确本校是主要培养什么方向的人才,要求他们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从而体现特色、明确的专业方向。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本校的办学历史及现状,了解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相应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在微电子专业正式招生之前,我们组织教师到国内不少高校进行调研,并与多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了交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了解了国内外、省内外的同类专业的发展状况和我校微电子专业的实力、优势及所处的地位,我校微电子专业起源于半导体专业,后又同电路与系统专业相互融合和交叉,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专业。其特点是专业涵盖面宽,包括集成电路理论与技术、半导体器件理论与技术和半导体工艺理论与技术三大主要方向,如何体现专业特色,是本项研究的内容之一。为此我们提出通讯集成电路和新型微电子器件作为我们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并在教学和科研中体现出来。针对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集成电路发展特色,以及南京邮电大学的学科特点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强通讯集成电路、新型微电子器件和光电集成的课程,体现专业特色。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此外还拟通过建立微电子专业实验室,开设微电子和半导体测试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既有较深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围绕着如何培养和造就适应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微电子产业突飞猛进、集成电路向系统芯片(SOC)发展、器件尺寸不断缩小和设计思想不断更新的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形成了“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拓宽知识、增强适应性”的教学工作思路,将“微电子学”专业建成国内同类专业色鲜明、人才质量高、广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十一五”期间,形成1个强势学科和研究方向;在培养优秀的本科生基础上,积极建设微电子学科硕士点。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在8年内成为校品牌专业,再经过5年的建设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因此,只有明确了学科的现状、清楚自己的位置和优缺点,这样才能作出有效科学的学科建设规划。

2.2 学科队伍及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中的极为重要的部分,没有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学科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且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和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没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也是不能完成高校所承担的任务的。

为了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素质好、质量高、勤奋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逐步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办学规模发展需要,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充满活力、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

(1)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

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要注重培养高精尖的师资队伍,培育创新型人才就要统筹考虑学科直接承担的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加速建设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4个层次的学术梯队。以中青年学科(术)带头人的培养为重点,并加大向青年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倾斜的力度,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温馨的工作氛围,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批整体素质高、学术实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梯队,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

(2)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

目前,我校的微电子技术系拥有教师7名,平均年龄35岁以下,年轻教师占了90%以上。因此学校要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把年轻教师送出去攻读学位,鼓励教师深造的同时,能适当减免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同时享受基本的工资福利待遇。目前我系全体教师中四人具有博士学位,三人具有硕士学位。计划在四年内将专业师资力量从7人提高到10人,博士率达到70%。力争八年内将专业师资增加到15人,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到90%。也可以把他们送到国内外高校去做访问学者,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从而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前沿问题,并开阔了眼界。

设立专款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3)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很多年轻教师工作不久,都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学院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消除教师们工作时的后顾之忧。适当提高教师们的工资福利待遇,设法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交通等生活问题,达到良好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教师们能以更饱满的姿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3 加强科学研究的建设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学科建设的成果主要包括高水平的文章、专利、获奖成果等,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基于良好的科研环境来完成。因此也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改善科研环境。

(1)加强开展科研工作的硬件平台的建设

要做好科学研究,就必须要有好的硬件平台。这包括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等的建设。经费适当向这方面的建设倾斜,建立起良好的硬件平台,才有利于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逐步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我们的科研团队中来。

(2)加强科学研究

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使自己成长为骨干教师甚至是学术带头人。因此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作为学院,可以动员或采取一定的向科研倾斜的措施来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项纵向科研项目。为此我校设立了专款建立“青蓝”工程,资助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并逐步积累申报省部级、国家级项目的条件。

从事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申请的项目,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支撑科研,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3)发表高档次的文章

高水平的论文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鼓励教师多发文章,发好文章是搞好学科建设的一个必经的途径。比如,我校出台了经济奖励、增加业绩点的方式鼓励大家发高档次的文章。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有利于各项项目的申报。

只要通过以上措施,把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常抓不懈,经过一定的阶段一定会形成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梯队,同时取得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和教学成果。

3 小结

总的来说,新专业的学科建设中存在很多机遇和挑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和尝试。重要的是,如何根据我们学院长期为IT行业培养人才和我们学院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对专业方向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采取各项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把微电子这个新专业做大做强,真正体现出南京邮电大学的微电子专业的专业特色,是我们目前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宏,王鹤.微电子机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微电子学,2001,31(6):392-394.

[2] 严兆辉.微电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2):30-34.

[3] 李斌,黄明文.微电子技术专业创新教育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08-109.

[4] 刘瑞,伍登学,邬齐荣等.创建培养微电子人才教学实验基地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6-8,23.

第5篇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日益困难,造成了学生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的效果,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和探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规范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是该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毕业实习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形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集中实习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派教师跟随学生至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便于管理和检验实习效果。分散实习是按照学校统一的实习计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分散灵活,但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的公司、企业、单位等都追求利润,觉得接纳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毫无利润,因此,也拒绝接受实习生。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实习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汉语言文学“万金油”专业与理工科、职业指向明了的专业学生相比,落实实习单位更加困难。

其次,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再则因为学科特点所限,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实习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与实践性课程较多,实践操作环节较强的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化工、临床医学等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像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课程实践特性不明显,专业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环节缺乏可操作性,专业实践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配套、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再则,从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自身主观原因看,该专业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不够,毕业实习目的不明确,平时缺乏实践操作动手操作的锻炼等,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不理想。该专业学生认为,与理工科相比,他们实验课程少,实践环节少,文字工作实践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认为处于游离状态,实习日志、实习材料随意杜撰,实习效果的评价难以尽如人意。大四学生即将毕业,要准备毕业论文,为毕业找工作做打算,毕业实习态度要么不认真,要么挑剔,对毕业实习敷衍了事。 转贴于

三、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对策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重视。在院系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把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纳入其中,为该专业实习积极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日常办公软件应用、资料查找分类、公文书写、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知识过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开展调研,不断探索和改革该专业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找工作的关系,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为避开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冲突,吉首大学文学院将从2009级开始在大三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以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整合资源组建近便专业实习基地,灵活调整实习形式。将学校资源、院系资源与当地资源进行整合,为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组建近便实习基地,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如吉首大学文学院已经在当地团结报社、电视台、校报、校电视台为新闻专业建立了专门的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很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又为平时的课程见习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亦可在当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建立近便实习基地,以便接纳部分毕业生实习,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近便实习基地的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时调控实习进程,监控实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地方联系,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争取与政府、单位就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使得单位、学校、学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明确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是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毕业实习圆满完成的基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与用人单位需求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文字功夫,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提前打好基础,为就业增加砝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学生本科学习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铺垫。通过实习,可以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提前进行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为就业做预演。在实际生活当中,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学院应提早将毕业实习种种必要性告知学生,对需要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提前做好准备。

4.规范毕业实习管理,采取适当的调控和评估机制。毕业实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制定、日程与人员安排、过程监控、效果评估、实习反馈与调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习过程的监控、实习效果的评估、实习的反馈与调整很难落到实处。就吉首大学文学院来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集中实习较为圆满,毕业实习早期的计划安排、实习过程的检查、实习效果的评估都落到了实处,学生实习日志撰写工整,实习反馈畅通,实习后学院总结评价工作到位。但汉语言非师范专业的实习监控、实习效果评定难以落实。针对汉语文学非师范专业的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院内可派老师指导(5-10人配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需随学生前往外地实习单位驻点,但必须随时了解学生情况,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条件下,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联系。学生实习返回后,由院内统一的实习成绩评定小组通过看实习日志、实习材料、学生答辩和材料展示评定学生成绩。用行动肯定学生的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必由之路。探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可行的实践教学操作模式、寻找专业实习的可行途径,对维持该专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刁晶辉,祝钧.文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五个对接[J].北京教育,2008,(4):68-70.

[2] 邱飞.大学生就业实习困境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6):112-114.

第6篇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的同时,也给计算机高端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这种挑战集中体现在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灌输给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这种快速发展呼唤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创造科技前沿的领军人才。如何在知识传授和激发创造性之间求取平衡,如何在计算机技术深度培养和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之间取舍,如何在众多门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圈定最为核心和基础的内容,如何在相对浮躁的大环境下引领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进而踏踏实实地作基础性原创性的研究创新,是摆在每个从事计算机高等教育的学者面前的难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北京大学在本科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学科与电子通信学科日益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北京大学于2002年将原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研究所和信息科学中心台并成为现在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它集中了原各学科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目前,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就是在这一信息学院的教学大平台下进行的。学院成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本文将主要介绍在信息学院大背景下进行的与培养计算机学科学生创新能力有关的改革内容。

我们制定了“能力培养为纲、知识传授为目;基础知识为体、专门技术为用;避免急功近利、强调后发优势”的教学指导方针。具体来讲就是在课程培养和科研实习相结合,根据学生兴趣提供多种课程组合,在打好数学物理基础的同时,强化实验教学,尤其是设计和创新型实验教学环节,让本科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陆续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和硕士生博士生参与真实课题研究,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图1给出了学生能力培养体系。

2 提高基础课程质量,使学生具有高起点创新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领域不断增加,各种理论、技术、应用层出不穷。我们已经不可能在本科四年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所有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仔细讨论,清楚到底哪些内容是相对更基础的,必须掌握的;哪些实验是对训练学生基本动手能力更有效的,怎样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有利的。回答上述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计算机学科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国家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2)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拓扑关系;

(3)学生的特点和兴趣;

(4)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定位;

(5)现有师资力量和对未来师资力量发展的计划。如果前四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那么,第五点将决定我们究竟能否做到我们想要做的。分析了本校学生自学能力强,自主性强,高中数理语文英语基础好,自信心和自尊心强的特点,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中强调可选择性和课程强度的高弹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求学。

目前我们在一年级安排数学、物理、计算机和电路方面的基础课(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电磁学、力学、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微电子与电路基础等),使得学生在软硬件方面都打下良好基础。课程设置中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课,分为AB两级不同深度要求的课程。打造研究型、综合型(宽口径型)、应用型培养模式,以适应兴趣和特长不同的学生。另一方面,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信息科学技术概论”,清学院里资深的专家教授向学生讲解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各学科的发展和最新成果,知名教授学者(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等)亲自给学生授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与数学学院、物理学院联合,借助北大数学学院和物理学院的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课程。开设一些由数学学院、物理学院、信息学院学生联合选修的专业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为各个学科的发展培养宽基础的研究生生源。

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方面,学院作了多种尝试,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和实现能力方面,自主研发了“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图2)。该系统在基础实验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并辐射至全国全球。“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是一个基于万维网的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向全球提供服务。用户在练习某个题目时,只需要将源程序通过网页提交,在几秒种之内就会得到正确与否的回答。“百练”对于程序的评判是极为严格的,学生的程序根据系统给出的输入数据进行计算并输出结果。“百练”在服务器端编译、运行被提交的程序,取得输出结果和标准答案对比,必须一个字节都不差,程序才能算通过。这对于培养严谨、周密的程序设计作风极为有效,学生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和特殊边界条件,而不是大体上正确就能通过。传统的人工评判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使用“百练”系统进行程序设计类相关课程教学时,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题目,学生随时完成作业、提交并获得评测结果,减轻了教员批改作业的负担同时增强了批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员亦可在网上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网上实时的编程考试,更能考察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有助于威慑和杜绝作弊现象。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百练”系统在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编程的熟练和准确性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百练”上做题对你创造力和思维能力都是种挑战,有助于戒骄戒躁,任何一个字节都要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出错。这不但可以使你懂得理论,而且使你真正开始写自己的程序。”进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年多,06级本科生王宝感受最深的是这个网络教学平台。

“百练”的程序在线评测系统提供免费软件下载,供有兴趣的学校和个人提供自己的在线评测系统。

3 参与科研项目,感受团队创新的氛围和魅力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建立了一整套本科生科研实习制度,将科研实习与本科生课程训练并列为本科生培养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一、二年级学生中遴选一些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校长基金”、“政府基金”、“教育部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教师自筹等项目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三年级时,各个研究所实验室制度化招收实习本科生,包括组织报名、考核、录取、基础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前沿介绍、与学生讨论确定选题,之后进入与研究生同样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四年级,所有没进入实验室实习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实验室完成本科论文。

让本科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陆续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和硕士生博士生参与真实课题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

(1)让学生提前感受研究的文化氛围,培养科学素养;

(2)通过科研,充分认识数理基础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奠定坚实基础;

(3)导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了解,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4)提前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将研究生培养延伸至本科,有助于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在和高年级学生的协作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一种信念,大家为同一个项目互相合作,以我们自己的方式鼓励自己,如果我们能保持这种心态,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已毕业的03级本科生钟琪认为,本科参加院里的科研实习,除了培养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团队协作能力。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1个教学研究所和11个科研研究所,其中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多个。每年纵向科研经费6000多万,为本科生就读期间直接参加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近几年在一些研究基金的资助下很多本科生在研究所里受到很好的训练,参与完成了重大科研课题,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例如计算机系07届本科生李逸楠同学的论文入选数据库领域顶级会议SIGMOD,并获最佳本科生论文奖。图3给出了信息学院近年来本科生的统计情况。

第7篇

收稿日期:2015-01-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问题研究”(10BJY077)

作者简介:齐欣(1963-),女,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企业研发合作研究。E-mail:sarahqixin008@hotmail.com

王策(1982-),女,天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研发合作和跨国公司研究。E-mail:redapple0109@sina.com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222)

摘要:目前技术标准作为争夺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日益活跃,影响显著。本文以经验分析阐释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的冲击与推动双重作用,试图通过脉冲响应模型模拟现实中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产生的冲击与后续反应来实现此研究领域的突破,并以此论证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不总是积极的,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技术标准意识,主动投入技术标准进程,才能消化吸收技术标准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 :技术标准;中小企业;出口收益;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4-0123-07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知识和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全球经济发展从优化价格竞争、规模经济竞争,转向技术转化效率竞争、创新带动发展竞争;而微观层面的企业也逐步由产品质量、服务品质以及品牌知名度竞争转向行业技术标准话语权与指向标的竞争。因此,时至今日,技术标准作为新的行为准则,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2002年,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69%的出口企业、38%的出口产品造成很大阻力,给企业造成170多亿美元经济损失,损失比率占2002年出口额5.2%。入世十年,这一劣势并没有明显改观。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至少80%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仅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低下。而全球约1.6万项国际标准中,中国仅参与制订不足千分之二。技术标准一直在对中国企业,尤其是缺乏话语权的中小企业出口形成冲击与阻碍。中国的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状况与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弥合度也有所欠缺。技术标准在成为推动全球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却也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技术标准数量大、更新频率高。通过该行业数据实证分析,深入分析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推动与阻碍的双重作用,以一个行业的中小企业群体来管窥中国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整体都在面对的困境与挑战,对于提高高新技术行业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具有积极作用。

二、相关文献综述

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重的。钱春海[1]指出,中小企业大多受限于自身资金与外部沟通能力,技术的获得比较困难,进而限制其技术创新效率。郝悦[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标准是对整个行业技术成果与创新过程的总结与提炼,是同行业相关技术发展路径的可行性报告,对企业技术创新与突破具有指导作用。技术标准通过市场衍化,从多元角度动态地推动整体行业技术进步。娄朝辉[3]通过研究网络型技术标准,阐释了后发国家企业构建标准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行为机制、相机性经营战略及策略框架。邓智团和刘瑶[4]在对中国信息产业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认为技术标准对于企业拓展外部市场、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使用者数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孙耀吾和陈娴[5]指出借助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联系,在标准层面上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尤其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要以国际技术标准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竞争,不断扩大企业国际经营的空间和优势。但也有观点指出技术标准对企业技术发展有负面影响。陶爱萍和汤成成[6]指出技术标准的锁定效应在规范技术发展秩序的同时也会扼杀很多新技术产品,容易导致企业创新惰性,尤其在获得技术垄断优势的情况下。周志强[7]深入分析企业进入技术标准联盟的战略决策模式以及各影响因素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的不同方式。Halldin[8]深入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共性困难与中小企业的独特优势。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之前众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对于行业内笼统的企业概念的影响,而缺乏对于中小企业的细化考量,在充分肯定技术标准对中国企业整体促进作用的同时,却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在技术标准冲击下艰难生存的现状缺乏深入分析。而中小企业作为自由化市场的必要组成,其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活力所在。文献中技术标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且使创新方向符合实际市场需求的结论是有目共睹的,而对于中小企业在技术标准冲击下如何能够不被淘汰,如何能够逆流而上,在技术标准与技术交流中获得有利地位从而获取稳固的国际市场地位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构建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的尝试性拓展,阐释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对技术标准的解读与应用以及提高技术标准制定的参与度,增进自身产品技术水平及与进口国市场的接轨弥合度,帮助企业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观点。

三、技术标准与中小企业出口收益间理论模型构建

技术标准是产品生产的量化指标,也是产品科技含量的客观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性符合模型中自变量的要求。中小企业大多数情况下是市场条件与技术标准的接受者,因此模型首先假设客观环境对中小企业影响固定。中小企出口收益假定受企业内在因素(如技术创新)影响。合理的技术标准在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带动中小企业对外出口增长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基于此,本文建立有关模型。

(一)基于企业贸易收益的分析

T表示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x表示技术标准,假设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存在相应的函数关系,则:

T=A(x)(1)

技术革新与改进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出口收益。因此,得到企业出口收益R与企业技术函数T之间的函数关系:

R=B(T)(2)

将式(1)与式(2)联立,可得:

R=B(T)=B[A(x)]=η(x)(3)

由此,也可得技术标准对于企业贸易收益的影响是通过技术创新与进步而发生作用的,技术标准对企业的出口收入影响是间接的。

(二)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Tavcar与Dermol[9]指出现实中技术标准对企业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企业受技术标准影响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很难量化,因而技术标准的实际作用常常会被企业忽略而缺乏对技术标准的重视与积极参与,企业多将标准化视为形式上的工作而被动应付。企业中技术标准管理工作的缺失与技术标准对企业收益的间接性有关,符合模型的假设。

(三)基于成本方面的分析

技术标准所蕴含的产品规格要求与数据信息能降低企业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且间接降低企业劳动、资本及技术等要素方面投入,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假设企业成本C与技术标准x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则:

C =θ(x)(4)

(四)理论模型的结果

将式(4)与式(3)相结合,可得中小企业出口收益L与技术标准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L=R-C=η(x)-θ(x)=Φ(x)(5)

由此可见,技术标准对企业出口收益的影响同时作用在扩大出口利润与缩减生产成本两个方面。这符合技术标准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与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认知,符合前人关于技术标准规范产品研发方向、降低研发、生产成本的研究结论。同时,理论模型也显示,若技术标准在扩大企业出口利润方面不明显,或提高了企业的研发、生产成本,则会对企业的出口收益产生不利影响。

四、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的经验分析

通过筛选对技术标准敏感,行业内技术标准数量多、更新频率高且技术性贸易壁垒明显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数据来实证分析。在理论模型结论基础上,具体分析技术标准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并且以脉冲响应模型分析技术标准的变更对企业的冲击力度,细化考量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收益的不利影响与促进作用。

(一)基于中小企业数据的时间序列模型回归分析

被解释变量:实证模型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采集数据,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各类技术标准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影响作用。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中已剔除研发成本因素。而出口产品研发成本如下所示: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中小企业,数据通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相关数据中剥离行业内大型企业相应数据而得,相关数据均获取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选取三种标准即我国的国内标准存量(HGB)、国际标准存量(IS)以及企业标准水平(QB)的标准数据自通标网(电子通信行业技术标准专业网站)摘取后计算汇总而得。其中企业标准由于难以直接获得,只能由中小企业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作为企业标准的替代变量。这一替代变量与企业标准间存在较强相关性,与其它解释变量间线性关系不明显,符合本模型的要求。对数化之后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二)时间序列模型的协整回归分析

因为所选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被解释变量和各解释变量的协整分析,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通过协整回归得到各变量之间的数值关系。

1.单位根检验

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存在非平稳的可能,要对剔除了产品研发成本因素的出口收益lnEXR(被解释变量)和各解释变量,即我国国内标准(lnHGB)、国际标准(lnIS)、企业标准(lnQB)原对数序列和一阶差分对数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变量的单整序列。单位根检验使用ADF检验的方法,使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6.0进行操作,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根据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变量EXR的一阶差分对数序列平稳,因此被解释变量lnEXR是一阶单整的。被解释变量lnHGB、lnQB和lnIS是一阶单整的,根据李子奈和潘文卿(2010)对于协整关系的解释,三个以上变量可能经过线性组合形成协整关系,因此,上述变量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

为了防止无关联变量之间因序列趋势相同而产生的虚假回归现象,必须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常用的协整检验主要有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一般来说,时间序列样本数较多时通常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而样本数较少时应当选用Johansen检验法。基于本文的数据量考虑,选用Johansen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被解释变量lnEXR 与三个解释变量lnHGB、lnQB和lnI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回归分析。

3.时间序列模型的协整回归结果

通过协整分析之后,使用Eviews6.0对剔除了产品研发成本因素的出口收益lnEXR(被解释变量)和各解释变量,即我国国内标准(lnHGB)、国际标准(lnIS)、企业标准(lnQB)的原对数序列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0.906,调整的可决系数0.886,双对数变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在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方面,经过查F分布表得到,在置信水平为95%的水平下,F统计量的临界值为3.630,而上述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到的F统计量为45.127,大于3.630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计量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显著的。在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方面,根据t分布表,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t统计量的临界值为2.624、1.761和1.345。结合表4列出的各解释变量对应的t统计值,可以发现lnHGB、lnIS和lnQB分别在10%、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根据D-W检验上下界表,可以得到当1.530<D-W<2.47时没有序列相关性,因此协整回归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通过上述的协整回归分析,能够得到计量模型的函数表达式,即:

lnEXR=-11.423-5.306lnHGB + 6.096 lnIS + 1.456 lnQB

(三)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表述定理,利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协整变量之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为避免序列相关的影响,建立加入时间趋势项的一阶误差修正模型,以前文协整回归的残差序列作为误差修正项(ecm),分析变量间的短期关系,主要结果如表5所示。

从一阶误差修正模型回归结果可得,ΔlnHGB和ΔlnQB分别在10%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而ΔlnIS 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国际标准在短期对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国内标准和企业标准在短期内对中小企业的出口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时间序列数据协整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反映技术标准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长期和短期影响。从长期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国内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有消极影响,而该行业的国际标准与企业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有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对中小企业有消极影响,而该行业企业标准对中小企业的出口有积极影响。

(四)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动态影响

在前文讨论了三类标准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的作用基础之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观察三类技术标准变量的变动对模型系统的冲击影响,考察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产品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动态影响。

1.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将模型系统中的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自变量,将所有内生变量作为因变量构建的模型,模型表述为多元时间序列变量构成的自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分析多层次经济指标方面更具突出优势。

如表6所示,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因此建立以lnEXR、lnHGB、lnIS和lnQB为变量,滞后阶数为1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且通过单位根检验,判定VAR模型是稳定的。

格兰杰因果检验是用以判定时间序列模型中各变量间统计学范畴因果关系的方法。表7列出了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国内标准、国际标准和企业标准均可成为影响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中小企业出口收益的格兰杰原因,且三类标准可共同对该行业中小企业出口产生作用,与前文的检验结果相符。检验结果显示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均对企业标准有影响,与现实相符——企业在制定自身产品标准时势必会参照现行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该行业中小企业出口收益是企业标准的格兰杰原因,这从统计学角度说明我国该行业中小企业的出口收益会成为驱策企业提高自身标准的动力。

2.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分析

郑妍妍[10]指出脉冲响应函数是用于衡量随机扰动项的某一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及未来取值的动态影响。本文为分析三类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的动态影响而引入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考察国内标准、国际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所产生冲击响应影响。如图1所示。

具体结论如下:

图1(a)中国内标准冲击初期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显著为正,说明企业在采用国内标准初期有利于提高出口收益;从第2期开始,国内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转为负向并长期维持在负向水平,表示随时间推移,国内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转向阻碍,其原因可能是国内标准水平与国际接轨不足或者不够规范。

图1(b)中国际标准冲击初期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国际标准早期不利于中小企业提高出口收益;第2期开始之后,国际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呈明显正向影响。推测新国际标准出台后,中小企业作为标准接受者在新品研发生产上滞后,受技术贸易壁垒阻碍而减少出口。但新国际也促进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使其逐渐恢复、提高企业出口收益。

图1(c)显示,企业标准冲击在前5期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均为正,5期之后影响趋于消失。较高的企业标准反映出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与水准也较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强。但优势总是暂时的,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技术革新,才能保持优势,稳定提升企业出口收益。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技术标准确实对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与进步方面有指引方向和规范行为的作用。技术标准通过降低人力、资本、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成本以及通过指导企业研发路径、规避由于研发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可能的损失与风险,节约研发成本,从而降低企业产品的整体生产成本与机会成本,指引企业走上规范化生产道路,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二,从长远来看,技术标准对中国中小企业提高行业竞争力有促进作用,但对中小企业初期的冲击不容忽视。中小企业容易在频繁变换的技术标准中投入超负荷的沉没成本,疲于追赶而无法获得稳固的国际市场地位。一旦市场垄断加剧,中小企业将会更加举步维艰,形成不利于整个行业进步与贸易发展的恶性循环。

第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标准和企业标准化工作方面依然安于目前的被动地位,缺乏主动争取标准制定话语权的意识。而在运用机制、内化标准方面效率不足;对技术标准作用的开发不足;对获取外部信息、通过标准看市场的经验不足。

第四,中国目前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弥合度尚有欠缺,国内行业协会连接政府、企业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不完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地位不对等,中小企业因是大企业的跟随者而严重制约自身技术创新。大型企业多为跨国公司,其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规避技术贸易壁垒,而以本土企业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却很难逾越技术贸易壁垒阻碍,不利于整体行业与市场未来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技术标准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的细化考量与动态分析,得出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冲击阻碍与促进提升并存的结论,并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层面的建议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中小企业依然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与协助。在政策方面,李建存[11] 曾指出欧美发达国家均曾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协助、支持和引导企业投身技术标准建设,尤其注重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标准意识。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我国政府借鉴,引导中小企业突破自身局限性,通过政策与资金支持,促进企业技术标准建设的有效开展,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次,Gabrielsson与 Kirpalani[12] 曾研究指出行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是政府和企业之间重要纽带。因此我国政府应充分开发利用行业标准化部门职能,及时掌握行业动态,不断完善及有效落实技术标准。深入市场分析、跟踪、调查技术标准带来的经济效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完善市场制度体系。

最后,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行业管理部门的功能与作用,为企业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强力而有效的支持,将国家标准化战略在基层广泛铺开并有效推进,切实落实国家标准化政策在广大企业中的贯彻与落实。

2.企业层面的建议

首先,中小企业须以技术标准为依托,积极跟进国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规范自身产品研发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追求技术进步与突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规避技术贸易壁垒,从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出口收益。

其次,技术标准对整体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商业运作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中小企业应当积极投身技术标准建设工作,争取标准制定话语权,将目光由产品竞争转移到企业自身标准化建设中来,进而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与稳固地位。只有积极投身技术标准竞争,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最后,中小企业应积极加入产业技术联盟,通过与大型企业合作,突破中小企业自身在人力资源、资金及企业规模上的限制。这既可以防止中小企业因自身弱势地位导致其在合作过程中沦为产业价值链底端,又可以发挥企业集群规模效应,从平等合作的联盟中汲取技术资源,推动企业技术持续发展,降低个体企业承担的研发不确定性风险,通过制定联盟内部技术标准提高整体行业技术水平与对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钱春海.企业国际化中的政府行为、企业策略和市场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6-195.

[2]郝悦.技术标准对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5-128.

[3]娄朝晖.网络产业技术标准:研究进程及拓展空间[J].财经问题研究,2011,(6):44-50.

[4]邓智团,刘瑶.技术标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信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0,(4):31-38.

[5]孙耀吾,陈娴.基于技术标准的高技术企业国际化效率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113-117.

[6]陶爱萍,汤成成.技术标准私有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9):22-27.

[7]周志强.企业进入技术标准联盟决策条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9):103-108.

[8]Halldin,T.Born Global Firms:Do They Perform Differently[R].CESIS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No.269,2012.12-19.

[9]Tavcar,M.I.,Dermol,V.Global SMEs? Strateg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Knowledge and Learning,2002,(1):109-123.

[10]郑妍妍.脉冲响应函数理论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3-15.

[11]李建存.我国对外贸易中技术标准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35-138.

第8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企业总部经济;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48-02

1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概念篇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在空间上的分离:总部设在总部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生产制造基地则定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区域,并呈现出专业化和集群化的趋向。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实质上是在交通、通讯等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在企业空间布局上的应用,是对不同区域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的结果。它是一种新的跨国公司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结构模式。

本文从更微观的角度,从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总部经济,更强调企业组织结构的空间分布,更加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的功能组织。

2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理论篇

2.1 企业内部价值链理论

在某一产品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由同一跨国公司掌控,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都由同一企业完成。这就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即企业内部创造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各个环节。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所需的资源是不同的。在制造环节,更多的需要自然资源和普通劳动力,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价值创造过程;在研发环节,更多的需要高技术人才和精密仪器,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价值创造过程。资源禀赋,一般来讲,与区域位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自然资源。跨国公司应根据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不同资源需求,选择不同的区域安排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

2.2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理论

根据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运作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水平的和纵向的整合,充分运用资本、商品(服务)以及劳动力等不同市场体系以及不同地理区位的差异性,不断细化其业务活动,并将其配置于不同的地理区位,从而使国际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化。它放眼全球资源和市场,把融资、研发、零部件生产、总装、会计、培训等各种职能行为安排到最有利实现企业“全球战略”的地方,实行统一控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制度由此应运而生。

3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案例篇

3.1 入驻事件的概况

总部位于美国加里福利亚州的英特尔公司在芯片尤其是电脑芯片领域,一直是全球领先的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特尔开始进入中国。1985年,英特尔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代表处。1994 年 1 月,第一个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成立。1994 年 11 月,位于上海的芯片测试和封装工厂破土动工。1995年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升级为英特尔中国软件中心。该中心是英特尔在中国设立的首家研究机构,也是英特尔目前座落在上海紫竹园区的所有机构中的“老大哥”。1998 年 11 月,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英特尔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个研究实验室)创建。2005 年 5 月 12 日,英特尔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成立。2005 年 6 月,英特尔渠道平台事业部成立,全球总部设于上海。至此,英特尔在中国的4家研发机构有2家入驻上海紫竹园区。同时,英特尔渠道平台事业部全球总部――首家进驻我国的世界500强全球级总部,也加入到上海紫竹园区。这是英特尔自成立以来首次将完整的产业部门的全球总部设立在美国以外的地区。2007 年 1 月 1 日,中国成为独立的地区进行销售与市场运作,与美国、欧洲、中东部非洲、亚太区并列的第五个独立报告区域。

3.2 入驻上海的原因分析

3.2.1 企业总部集聚所形成的产业链聚焦效应

上海是我国内地吸引总部经济项目最多的城市。上海作为总部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江苏、浙江一带的昆山、苏州、无锡、嘉兴等作为加工制造资源密集的腹地之间形成的“总部――加工基地”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的模式后,跨国公司以上海的汽车、化工、电气设备、电子通信等六大产业为核心,形成总部经济集群,充分利用上海与周边省份形成的较为完整的“长三角”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企业增值。跨国公司在上海的集聚是吸引英特尔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上海的重要原因。总部的聚集能够产生很强的集群效应,有利于总部之间的信息交流,方便企业获得各方面的服务和各种外溢效应带来的好处。

3.2.2 发达的金融业和便利的物流配送

上海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善的地区。上海市完善的金融体系、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数量众多的金融机构为英特尔的入驻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此外,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东南紧挨黄浦江,西邻莘奉金公路,通过专设的剑川路立交可方便上下,并连接沪杭线、沪宁线、延安高架与内环高架及徐浦大桥等,离海、陆、空运输枢纽都非常便利。莘奉金以东全国最大的物流中心将使紫竹园区的物流配送更加如虎添翼。总之,上海紫竹园区发达的金融业和物流业为英特尔公司提供了便捷的服务,降低了运营成本,成为吸引英特尔入驻的外部条件之一。

3.2.3 政府鼓励性政策的吸引

上海市政府在2002年专门颁布了《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在政策层面上为跨国公司入驻上海提供了保证性条件。在资金管理方面,《暂行规定》规定地区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在出入境管理的方面,对因商务需要需出入境的员工提供出境便利。同时,在上海设立研发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地区总部为员工提供关键技能培训服务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获得资助。在资金、人员方面的优惠政策成为英特尔将上海作为其地区研发和销售总部的直接诱因。

3.2.4 丰富的研发人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英特尔地区总部入驻的上海紫竹园区聚集着以理工科见长的上海交通大学和以人文为特色的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为英特尔提供从高级研发人员、工程师到一般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源,有利于英特尔实现人才的本土化,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政策。此外,紫竹园区内为生态模范区,绿化率超过50%。高密度的绿化、生态化的建设,为进驻园区的企业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居住环境。

3.3 入驻效应分析

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后,以低成本将人才、信息等战略资源和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常规资源有效结合,取得企业在原有布局模式下难以取得的资源优势,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一方面英特尔入驻上海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首先是节约了人力成本。上海2005年平均工资26823元而2005年美国平均工资是40409美元,英特尔在上海的人工成本相比美国节约了90%左右。其次,扩大了市场份额。中国是英特尔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在中国生产、研发的本土化有助于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与国内的PC生产商、手机生产商建立起稳固的产供销关系,极大地拓宽了英特尔在全球芯片市场上的份额。

当然,将渠道平台事业部全球总部建在上海,势必带来额外的交通、通讯以及文化的整合费用,导致企业组织和运行成本的增加。

4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经验借鉴篇

随着我国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实施,国内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关于我国跨国企业采取总部经济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供参考。

4.1 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

目标地政府应该具备工作透明度高、公正廉明的特点,行政审批手续简化。对企业引进专门性人才方面的家属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要能够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支持,保证特殊人才、优质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充分发挥优质人才群体的智力和技术优势。政府对企业总部集约化用地、人员出入境以及外汇管理等方面能够提供便利。

4.2 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总部经济是一种占据产业链高端的智力型经济形态,其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和科教资源、便捷的交通与信息网络体系、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等配套。产业基础特别是服务业基础,需覆盖金融、保险、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会展、商贸、公关、物流、航运、旅游、电子信息网络等。生产、知识型服务等高端服务的发展对企业总部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达的高端服务业才能为企业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3 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能够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质量,实现业务运营的网络化管理。首先,地区总部作为公司设在国外的“首脑”,担负着区域战略管理的重任,需要掌握大量的国内外经济、政治信息,同时需要与公司总部和地区内子公司保持良好的沟通。这些信息的获得与交换需要发达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另外,地区总部的业务活动造成的人员频繁流动对国际航空港、高速公路网、国际饭店等设施有着较高要求。

4.4 企业总部的聚集度

企业总部数目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对于企业选择总部所在地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总部多是管理、投融资、物流、采购、研发等战略资源的聚集地。企业总部聚集度关系到企业能否进行高质量的信息交流,能否获得技术与管理外溢,能否降低总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交易成本以及能否形成企业创新氛围和机制。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地区总部选址时必须将总部企业聚集度作为区域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考核维度。

4.5 高端人才聚集,城市知名度高

总部经济位于企业价值链高端,需要高级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才、金融咨询师、高级物流人才、数字通信工程师等。只有具备了高端的人才才能够促进总部业务的有效开展以及对整个地区的运营控制。总部城市所在地的知名度高,能够提升企业形象,使企业由国内企业转变为全球企业;同时能够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不断升级产品,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品牌竞争力。

4.6 根据地区总部职能的不同合理选择总部城市

企业总部经济中总部按职能分工可以分为管理总部、采购总部、研发总部、投融资总部、营销总部、采购总部等。职能不同的总部对中心城市的需求诉求点不同,并不是大众型总部经济“圣地”就最好。企业总部的区位选择应该满足企业整体战略最优化的需要。在选择总部城市时应将企业总部功能定位与区域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硅谷地区作为众多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所在地,拥有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学术氛围强,学术科研能力相对全球其他城市更具比较优势,企业将研发总部安置于此较宜。而作为管理决策总部则需要强大的信息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高效的行政环境,纽约在这些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李琳琳.企业总部区位选择及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许惠.总部经济理论及发展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赵弘.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6).

第9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 数字化手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77-02

社区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特殊的属性。而远程教育在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上的先进性,使得它能够适应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和各类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

北海电大本以学历教育为主,但为了满足周围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意愿,以及其他各类社会人员不同类型的志趣爱好、不同程度的技能培训需要,也办起了非学历教育。这个非学历教育的依托,除了本校,还有独树根东社区、铁山港兴港镇这两个数字化学习中心。因此作为北海市社区教育的中心,北海电大可谓得天独厚,课程内容齐全(包括学历和非学历),教学条件充裕,尤为重要的是其所运用的以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为技术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能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其最方便的形式获得最好的教育。

学历教育由来已久,非学历教育还是个新鲜事物,本文着重探讨社区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中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生活质量而组织的大量文化生活教育活动,又是本文重点中的重点。总的来说,这些文化生活教育活动包括“政治形势、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科技知识、家庭生活、卫生保健、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教学形式则包括:利用双休日或晚上时间上课、利用节假日集中培训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面授为主的方式;远距离电化教学、网上学习和专家定期辅导等网络为主的方式;讲座报告、参观座谈、实践操作、文体活动,等等。

文化生活教育活动中的“文化艺术”这一项里面,“中国古代文学”以其历史和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和对人性的启蒙、人格的熏陶,成为最必不可少的一门鉴赏课。而非学历教育的诸多教学形式中,“网上学习”在数字化的21世纪,对于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进修的居民,最具可操作性。本文以制作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络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社区教育功能。

学校有个“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者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去,选课以后,就可以自主使用教师挂在上面的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数据库、各种学习资料和试题,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而且网络课程的分布式结构还将链接扩展到其他“电大在线”(如中央电大、广西电大)上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得学习者可以方便地访问,从而扩展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课程主要由“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包括教学活动资料、参考资料)、“IP课件”、“直播课堂”、“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和“课程论坛”等几大模块组成。既提供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提供了沟通途径,还对学习进行评价,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其中“课程论坛”这一模块,学习者点击“进入”,就可以进到里面通过发帖向教师提问,及和其他同学在线讨论;教师则发帖答疑、辅导,进行实时互动的课堂教学。“课程论坛”又由“发新帖”、“精华区”、“收藏夹”、“收藏”、“新主题”、“最新回复”、“最新发帖用户” 等模块构成。其中“收藏夹”和“收藏”都有“活动提醒”、“最新资源”、“在线留言”和“学习笔记”等功能,还有访问“中央电大专业教学主页”、“中央电大点播中心”、“中央电大图书馆”的链接。至于“IP课件”和“直播课堂”,可以在任一时间内点播上课。

鉴于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络课程的制作,首先省去应试、考核这较为实用、功利的一块,突出其文学欣赏、文学审美的特性,即人文精神的一面。所以“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这两个模块可以暂时不管,只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又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庞杂,时间跨度较大,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流于肤浅。所以分专题讨论,把大课程分成几个小课程制作。专题的划分,可按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也可按代表作家、作品,如屈原、杜甫、《红楼梦》、“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等。

以“‘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这一专题为例,制作“课程说明”时,只把要学习的内容作个简单介绍就行。如:引言对“文人”的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分析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现状,论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交代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一章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现状之成因进行探讨。主要分两节来进行论述: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第二章对“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不同类型进行探讨。主要分四节来进行论述:传统型的文人形象;世俗型的文人形象;出世型的文人形象;女性文人形象。第三章对文人与世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分三节来论述:传统型文人与世风;世俗型文人与世风;出世型文人与世风;女性文人与世风。第四章对“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探讨。主要分两节来进行论述:不同类型文人形象的文化内涵;不同类型文人形象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思想的揭示。同时说明一下所使用的教材。

制作“教学大纲”时,首先要点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如:本课程选择“三言”不同类型的文人中有代表性的,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探讨,揭示他们迥异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命运结局。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文人形象的种种不同方面,揭示其不同的社会特质和文化内涵。学习者通过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欣赏和价值取向的体认,形成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也养成批判的、辩证的思维。其次要详细说明教学内容和要求。如:

第二章 “三言”中的文人形象之类型探讨

第一节 传统型的文人形象

一、传统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传统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二节 世俗型的文人形象

一、世俗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世俗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三节 出世型的文人形象

一、出世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出世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四节 女性文人形象

一、女性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女性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应尽可能介绍内容,让学习者先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理清一下脉络,厘定重难点。要求学习者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更深入地理解作家、作品;并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拓展学术视野,引发对文学研究的兴趣。再次要介绍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这点和“实施方案”重复,可忽略)。最后要给出学好本课程的适当建议。

制作“实施方案”时,首先介绍课程概况。其次介绍教学媒体的配置情况。主要列表说明IP课件编制方案,分“学期”、“讲次”、“标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五栏进行。IP课件一般讲授重难点问题,以及需要直观演示的内容,加深学习者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就是对网上资源的使用作一个说明。如: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定期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习者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就学习者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另外对直播课堂的播出时间作出安排。最后给出学好本课程的适当建议(这点和“教学大纲”重复,也可忽略)。

制作“教学辅导”时,主要是及时把平时教学互动中师生讨论的问题挂上网,供大家参考。还有就是一些重难点问题的音频、视频资料。另外,介绍或上挂一些跟本课程相关的其他参考资料,如专著类有:冯梦龙“三言”、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齐裕《明代小说史》、欧阳《话本小说史》、谭正璧《话本与古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论文类有:李桂奎《论“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园中的文士角色扮演》和《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卢捷《落魄文人出路的理想探索――略论“三言”“二拍”中的秀才形象》、孙丹虹《“三言”中士人身份的确立》、洪娟《论“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形象》、贾峰《“三言二拍”中的进士人物形象研究》等。

综上所述,全面利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辅导、答疑,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还涉及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由教务科长具体负责远程教育的教务工作,现教中心主任具体负责“电大在线”的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建设等工作,各专业责任教师具体负责制定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同时,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北海电大开放教育学员自主学习制度》、《北海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小组学习制度》和《北海电大关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管理措施》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监控;还制定《北海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工作职责及待遇》,向各专业课程辅导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以推动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另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讲解学习方法和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如何上网浏览、如何下载网上资料、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等),尽力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场所(比如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需的学习支持服务。最后,定时进行教学检查,了解教材的到位情况、开课情况、学生上网和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等。

统而言之,探索用数字化手段、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与资源,对当地社区教育的资源、手段及运营机制进行整合,构建适合当地社区居民、园区、乡镇民众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与本土化文化相兼容的学习服务机制与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

【参考文献】

[1]陈婵娟,罗澍.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黄焕山,郑柱泉.社区教育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21

[3]赖立.关注需求 引导需求 服务需求――大中城市社区居民教育需求与教育参与调研报告[J].成人教育,2006(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