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诊断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3-04-06 18:33:53

导语:在诊断学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诊断学教学论文

第1篇

目前大多数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进行,而且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较差,无法开发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考试多以笔试为主,学生感觉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所学知识,使得所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应用。

2提高中医院校西医诊断教学质量的对策

2.1转变观念,增加学时

中医诊疗源自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体认识,西医诊疗则源于精细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中西医诊断的共识都源自远古时代的对人体的基本认识[3]。西医诊断学是解决中医院校理论与实践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等弊端的最佳途径。因此,有必要加强认识,了解西医诊断学教学在中医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保证足够的教学时数;转变学生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2.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西医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问题式(PBL)与授课式(L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培养全面型人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模拟或恢复教学内容情境[4]。LBL教学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生引入问题后激发其积极思考能力,通过自我讨论、探究及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5]。PBL教学法则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传授采用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实践中准备典型案例让学生模拟患者或选择标准化患者,教师让学生通过询问病情、采集病史、书面记录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3教学与临床相结合

教学过程别是体格检查和症状学部分应尽最大可能地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的常见病、多发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自身患过或接触过某种疾病的患者,很快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认知相结合;讲完症状及体征后,可选择常见病例,包括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器械检查等,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疾病判断等,不但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而且锻炼了其诊断能力。

2.4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将网络、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充分结合的综合教学技术,是理论知识最好的教学形式。具有内容丰富、直观、高效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演示视频、图片及动画,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学习主动性的调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采取教师讲解一段后,再播放正确的及错误的操作录像,正常的及异常的体征对比,使学生加深印象。诸如,教师可以将心脏杂音和心脏搏动的动画、心电图利用多媒体同步播放,再与其他各类型杂音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2.5建立临床技能培训室

第2篇

1.整体上,个性化教学应该促进符合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与能力、学习习惯与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这些导致了学生的差异性,学习应该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适切,在学生个性禀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2.具体教学上,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性教学。即哪里不会教哪里。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持。

3.优化策略上,个性化教学要求我们在学习评价与诊断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作为班级集体授课的有效补充。

二、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班级集体授课制下,教师面对几十个参差不齐的学生,按同样的进度,教学同样的内容,按同样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这些必然导致个性化教学的缺失。同时,学校也基于此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与体系,所以要推行个性化教学,就要求我们从教学理念、学校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信息化个性化教学平台、教学模式与方法、个性化指导与辅导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一)开展个性化教学,首先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主流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演绎。但现实教学中,我们绝大部分学校还是教师主导的多,学生主体地位常常被忽视,实质上仍然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要开展个性化教学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去,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因材施教;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更加重视学生的学,而不只是教师自己的教;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给学生的学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二)实行更加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制度

首先,需要从学校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开展个性化教学需要学校建立与之适切的、更加民主开放的教学与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如何设计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标准,何时开展学习诊断,如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好的学校还要考虑如何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更好地支持个性化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班级授课制下很多学校以前欠缺的。其次,要建立建设更加灵活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的课程自主选择权。目前高校均开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中小学校在新课改后也逐步开设一定数量的特色课,部分地区、学校还在尝试开设大学先行课,供优秀的学生选修。另外,目前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取消文理分科这样粗略的划分,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好的课程成绩纳入高考计分,这意味着扩大了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程重点学习的权利,其主旨还是在于落实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就是需要学校进行更加民主的学校管理和支持开展更加丰富的社团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校规的制定和学校的管理,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符合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拓宽了很多,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应用,又为这些资源的传输、存储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平台。近年来微课程、公开课、慕课等开放性学习资源活动蓬勃发展,学生很容易获得自己想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这些为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技术环境。首先,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就应设置个性化的教与学的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厘清教学目标的层次,哪些是基础的目标,哪些是达标的目标,哪些是拓展的目标;基础目标是达标的支持,而拓展目标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努力达成的,避免优秀生空转、吃不饱。其次,个性化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加教学的开发性,减少集中教学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一方面老师的教学要有针对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做到少讲精练,不是不讲,而是精讲,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讲;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支持,让优秀的学生能吃饱,让学困生能吃得消。最后,开展个性化教学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庭波在教学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构建了个性化教学五种主要的教学模式:集体指导补充模式、学习进度模式、学习起点模式、学习顺序模式、课题选择模式,诸如此类有不少值得肯定的探索。

(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辅导

开展个性化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导,指导是指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其提供改进的意见或建议。辅导主要是指针对班级集中授课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差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课外辅导,如针对尖子生的培优竞赛辅导等。为了使对学生的指导更加准确有效,学界提出学习诊断的概念,意指对学生的指导要像医生看病一样,准确找出学习障碍的病因,然后开出对症的药方。关于有效的学习诊断方法,不同的学者或教育机构依据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建立了不同的诊断模型和指标,如学大教育的PPTS系统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实践应用,使学习诊断方法日趋成熟。笔者曾在广东省高要二中创新教育实验班中实施学习诊断实践研究多年,主要的理论模型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的指标体系包括学习适应性调查、各学科诊断、综合评价和改进建议四部分,而学习适应性调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等四大类12小类,各学科诊断则根据课程标准建立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力求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深层次的原因,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诊断和改进建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五)积极搭建个性化教学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局限,老师上课主要还是使用黑板、粉笔、教材、辅导书等工具和资源开展教学,个性化教学较难实施,这也是很多地方只能是采取印刷纸质“学案”发给学生使用的方式进行促学的原因,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学案的理解和使用出现了偏差,学案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变成了习题卷。当今,随着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形式不断出现,如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微课程、慕课、公开课等开放性教学资源,电子书包等技术和资源结合的便携式移动学习工具,使网络学习资源的易得性、便捷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极大提高,这些为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了可能。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打造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各省、地区也相继建立了云教育资源平台,其目的也在于加强资源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好的资源保障,支持学校的个性化教与学。目前,这些信息化资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障碍是一部分学校技术设备条件落后,不能使用这些资源。一部分学校有一定的技术设备,如校园网、多媒体机房等,但由于管理、使用成本、设备老化、教师技术水平和应试的冲突等原因不能充分使用这些资源,加上资源的建设有个积累的过程,在目前阶段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均有待提高,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开放性资源的有效应用。好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能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高效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撑,因此是大势所趋。具有一定技术设备条件的学校应先行先试,积极搭建个性化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包括软件、技术设备、资源、管理等方面,特别是资源建设,学校应在吸收、使用公共教学资源的同时,努力建设符合自己学校校情的教学资源库,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更加便捷高效,老师使用起来也更加熟悉、顺手,贴合真实教学需要。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绝经期;宫腔积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18 

宫腔积液是妇产科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 尤其是绝经后妇女, 随着绝经时间的增加, 宫腔积液的发生逐渐增多, 然而临床对该类疾病一律做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治疗, 出现了过度诊疗, 其实对于绝经后宫腔积液患者, 若无症状可暂不处理, 定期观察。本文通过对这类宫腔积液超声特点的认识和归纳总结, 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有效的诊断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避免对患者进行一些不必要的侵入性诊疗,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4年10月, 河南省职工医院收治的73例绝经后妇女宫腔积液患者,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 并经刮宫或手术病理证实。年龄55~94岁, 平均年龄(70.2±6.3)岁,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体检发现少数患者有阴道分泌物增多等。 

1. 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飞利浦HD-15彩超仪, 探头3.5 MHz。运用二维超声进行检查, 观察宫腔分离最大径及其内有无回声, 子宫内膜厚度及回声, 宫颈回声等情况。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来鉴别宫腔内无回声是否有血流信号。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子宫内膜癌5例, 子宫内膜息肉8例, 宫颈癌放疗后7例, 子宫黏膜下肌瘤4例, 生理性宫腔积液49例。生理性宫腔积液占本组病例的67%(49/73)。生理性宫腔积液临床无症状, 超声表现为宫腔内梭形无回声, 透声好, 宫腔内膜线光滑呈线状, CDFI及CDE均未见血流信号。宫腔分离≤5 mm 51例, 5~10 mm 17例, ≥10 mm 5例;子宫内膜≤6 mm, 且回声光滑61例, 子宫内膜>6 mm且回声不均匀12例。 

3 讨论 

绝经后妇女宫腔积液的发生率为11.83% [1], 并随绝经时间延长而增多, 宫腔积液的量也增多。正常情况下宫腔内也可有少量液体存在[2], 即为生理性。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 尤其绝经后妇女常规超声检查一旦发现宫腔积液就感到恐慌害怕, 担心会发生癌变, 到处会诊做检查, 耗费了大量钱财和医疗资源, 带来许多时间上、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单凭妇科常规检查及临床症状是无法判断子宫内膜厚度和宫腔内是否有异常, 而此刻彩超检查尤为重要, 其对宫腔积液的病因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3], 是该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本组病例中生理性宫腔积液发生率为67%(49/73), 而李荣环等[4]报道的121例宫腔积液患者中未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的占84.3%, 袁桂英[5]报道中没有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的占77.9%, 比本组研究还高, 这说明绝经后妇女出现生理性宫腔积液较常见, 而且还与绝经时间长短有关, 一般是不需要治疗的, 只需超声随访观察即可, 应值得关注和重视。根据超声声像图表现可给临床提供准确依据, 让这类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没必要做其他创伤性诊查, 只要跟患者做好沟通即可。本文分析这些病例归纳出生理性宫腔积液有如下特点:①发生于绝经后妇女, 年龄越大越常见;②宫腔分离最大径≤5 mm, 内呈无回声, 透声好;③子宫内膜≤6 mm, 光滑薄如线状;④无任何临床症状;⑤彩超检查未扫查出其他器质性病变。对这类患者应足够重视, 密切观察, 发现异常及早进行治疗, 如宫腔积脓亦好发于绝经期妇女[6], 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宫腔镜诊断率较高, 但有创伤、费用高, 并不是所有的宫腔积液都必须进行宫腔镜检查, 彩超在筛查此类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总结研究找出相同规律, 可避免大部分患者做宫腔镜检查和诊刮术。 

目前, 国内经阴道彩超对此类病例也有很多研究, 阴道超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也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7], 且患者不用饱受憋尿之苦, 易为患者所接受, 并且可以反复观察子宫内膜、肌层及宫颈回声情况, 在绝经后宫腔积液患者诊断中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因此对于老年女性而言, 定期行经阴道超声或彩超检查, 有利于及早发现子宫内膜病变[8]。 

综上所述, 彩超可以初步判断绝经后妇女宫腔积液是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在病理状态下, 为临床做出正确诊疗方案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信息, 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性的检查和治疗, 是诊断宫腔积液必要的首选检查项目。 

参考文献 

[1] 唐军, 余丽桥, 耿京, 等. 358例绝经后无子宫器质性病变妇女宫腔积液阴道超声分析.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5, 6(3):179-180. 

[2] 常才.经阴道超声诊断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78. 

[3] 曹刚, 史赛敏, 王芬娟. 超声检查用于宫腔积液病因诊断价值的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4):284-285. 

[4] 李荣环, 杨欣, 黄宝阳.宫腔镜在绝经后妇女宫腔积液的诊断价值.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2(2):162-163. 

[5] 袁桂英.绝经后妇女宫腔积液宫腔镜的诊断价值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1):66-67.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6] Peraza JM, Mde AC, Sandoval LR. Benign senile pyometra:case report. Ginecol Obstet Mex, 2008, 76(4):224-227.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培训 教师发展 实践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的数学教学改革正在蓬勃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教材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效果和成败如何,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一直是“教材”的使用者和“课程”的实践者,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学业评价等,都直接影响新课程实验的开展及效果。新课程改革不仅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我们的教研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应具有适应现代教育特点的全面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积极进取,主动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我们觉得要把教师的在职学习培训看作教师的一项义务,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培训活动,加强对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研究,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成长,促使数学教师在新课程下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实验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让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轮流进行离职培训不现实,因此,在职培训才是符合教师实际可行的方案。我们认为教学培训是在职培训有效方式,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我们研究的目标是:

1.通过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进一步研读《课程标准》,使数学教师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基础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构建优化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培训学习,使教师学到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积极运用新的成果,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通过培训,树立数学教师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提高教师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学习意识、发展潜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促进数学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成长。

4.建设校本教研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也是这次课改的一大亮点,通过培训,构建教研网络,营造校本教研培训的氛围,加强教师的教研课题的研究,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教学培训是专家的教育理论引领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的纽带和结合点,以教学培训为载体,以主题教研活动为形式,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研工作方式,加强对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数学教师渴望有效的学习培训。根据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教学培训以“在实践中培训、在研讨中反思、在困惑中学习、在感悟中探索”为研究的基本思路。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发展性。

为了尽快适应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明确教研工作目标,把对全体教师的培训贯穿始终,在课改实验开始后,我们加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训的研究,我们研究的具体思路是:

1.在实践中培训

一线教师都处在教学第一线,是课改中的主力军。为了解决好工学矛盾,我们坚持在实践中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重点帮助解决课改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如何实施课程改革实验中的课堂教学活动”、“怎样迈好课改的第一步”,一时间成为实验教师讨论最多的话题,也是他们最感困惑的问题。我们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研的着眼点,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教研的切入点,把提倡教师改革创新作为教研工作的生长点。

2.在研讨中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问题,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肯定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惑。针对新课改中这一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在研讨中反思的互动式教研,让他们在和同事的合作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交流、实践、探索和反思中得到成长。

我们以“研究课”、“教师论坛”等活动为载体,为教师提供交流、探讨的机会。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交流,使他们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在困惑中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问题与困惑将会不断产生,我们要积极面对,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回归理论、对比分析。针对问题与困惑,组织实验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解读,学习特级教师张淼名师谈教学中的《对数学备课的几点认识》,通过举行《以课改实验中遇到问题》、《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好教师》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使实验教师在学习中理解新课程,解决新问题。

4.在领悟中探索

新课程重要特征之一是将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从人的素质要求出发设置相应课程,解决传统教学中独立分科教学产生的问题,即所谓的学科本位问题,提倡课程的整合性,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为进行多学科交流建立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其次课程的综合性提出学科交融的需要,学习方式的转变也需要学科间交融。

四、研究的方法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尽快适应现代教育和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需要,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在新课程下对数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对教学培训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性地开展了下列培训活动。

1.分类培训

根据有关资料,对一个数学教师成长进行全程研究后表明,一个数学教师要经历适应期、发展期和创新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才会走向成熟和成功。在不同的阶段要对数学教师进行不同的培训,以满足不同起点的培训对象的要求。

适应期的培训对象是新教师的培训,是一名新大学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过程,要使新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要让他们做到“四会”:一会分析了解学生,二会设计教学方案,三会实施教学策略,四会教育管理学生。新教师刚刚开始从教生涯,要对他们强化数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帮助他们学会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帮助他们熟悉和了解学生,做到了解学生学习意向、体察学生学习情绪、诊断学生学习障碍、做出全面科学评价。在编写教案时,要指导新教师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分开设计,这样才能避免只从教师出发和课本出发的现象,做到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者为中心,使数学教师做到心中有学生。还要对他们进行例题选择与分析、解题策略、学会自制教具、组织数学竞赛、开展数学活动课的训练等,提高新教师的基本施教能力,打好他们的教学基础。

具体方法:通过举行师徒结对的形式,以名师引领,积极开展帮教活动,以《新教师教学论坛》、《新教师汇教活动》、《新教师说课比赛》、《名师谈备课》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对新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的培训,并对新教师进行“过三关”和学年的考核工作。

发展期的培训对象是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是一名合格教师成为骨干教师的过程,以使一名数学教师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这时要拓展他们的知识背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构自身经验系统,形成指导他人的能力。一名骨干教师在学校工作中要发挥双重作用:一是要模范地完成所任班级的教学任务,二是要承担指导他人教学的培训任务。一名数学教师要完成这双重任务,就要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总结自身积累的教育实践经验,并能有分析地吸纳他人的教育经验,从而建构自身的教育经验系统,以便能很好地指导其他青年教师的成长,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做到可持续发展。

具体方法:通过举办《初中数学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形式,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来研修班授课,给数学教师传授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原理。联系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运用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原理对案例进行剖析,从理论上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培训,以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原理为引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比武》、《优秀课展示活动》、《初中数学专业知识测试》、《外出考察学习》等,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促进骨干教师在市级、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创新期培养对象是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是一名省级、绍兴市级名优教师培养的过程。这要使每一名数学骨干教师努力做到以研立教、追求卓越,在创新期阶段要使骨干教师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教育理念以及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能够传播先进的教育经验,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具体的方法:结合嵊州市教体局对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的考核细则为具体内容,加强对名师培养的力度,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同时积极创造机会,搭建展示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智,宣传自己的业绩,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有效促进他们更上一层楼。如:《送教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名优教师培养对象送教下乡活动,为山区和薄弱学校传播教改信息,同时也使名师培养对象的教学实践得到锻炼;《专题辅导活动》由名优教师培养对象承担专题讲座和学科培训任务,负责教材分析讲学和说课、上课展示;《成果汇报活动》每学年,举行名优教师培养对象成果汇报活动,展示他们的课堂教学、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成果,提高名师培养对象的自身专业水平,又促进了我市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2.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为区别于教育行政部门、进修学校、教科研、电教等培训机构实施的专业培训活动而提出的,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区、县培训机构的组织与指导下,以学校为培训基地,由校长计划、实施的对本校教师进行的培训与训练的活动,它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校本培训的价值是可以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减少“工学”矛盾;可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上面讲的适应期、发展期等的分期培训只有在校本培训过程中才能实行,因为只有学校最了解教师的实际发展水平,校本培训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校本培训内容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需求,因而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高。

数学教师的校本教师培训一方面参加学校组织的面向各科的教师培训,另一方面主要通过教研组活动来进行,在继续加强教研组活动中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工作的基础上,要充实丰富教研组的活动内容,要将教育科研引入教研组工作之中,这是提高处于发展期和创新期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组织数学教师开展实证研究,例如中学数学教研组的“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究”,教研课题很切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学实际,深受教师欢迎。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往往只有形式而忽略了实质。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实验中课堂教学出现的几种典型现象的透视,为解决这问题,可以引导教师学会做个案分析,深入分析各种典型现象形成的原因,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不断总结、反思,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加强合作方法指导,善于把握合作时机,进行有效合作。

五、存在问题和反思

通过两年的教学培训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深感新课程下对数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必要性。面对我市初中数学教师的现状和新课程下对数学教师的新的要求,我们觉得对数学教师在新课程下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师自觉吸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必须要求数学教师加大对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的积累力度,自觉养成多看书、勤积累、常反思、求发展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培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认为还可以而且也应该做得更好。从客观环境来说,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的机遇,一部分教师陪伴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已逐渐成长为一名素质全面、有发展潜能、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发展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和自身素质的影响,没有完全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而影响课改的进展,如少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存旧、课改意识淡薄、作业多、考试难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加强研究,真正使我市的初中数学教师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育洪编著.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