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

时间:2023-04-06 18:33:55

导语:在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赔偿与学寸茹体育保险救济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体育保险将是解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赔偿纠纷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体育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保险公司缺乏开发体育市场的专业人才也是导致我国体育保险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据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报道,在引发学校和学生间意外伤害事故纠纷、司法官司的案例中,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占到了第3,4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纠纷,从形式上看表现在学校侵权责任认定上,实质是损害赔偿。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承担遵循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实行的是侵权责任赔偿制度。但是,认定责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举步维艰。因此必须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将保险制度引人其中,从而将注意的焦点由追究事故责任主体转向责任承担的方式上。本文通过学校体育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几个易发、常见的典型案例来研究学校体育保险救济对解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纠纷问题的重要性。

1对学校体育教师的保障

在所有的学校课程中,体育课无疑是危险系数最高的一门必修课程。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课的教授者和组织者,在上课、训练期间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出现伤害事故后经济、事业受损在所难免。究竟学校是否会为教职工的行为承担责任,则需要根据行政职务关系(民事或劳动关系)以及行为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1:青海省徨源县法院近日审理了一起因学生上体育课时,由教师纠正做操动作不当造成学生身体伤害的损害赔偿案。2001年3月13日上午,张某在学校上体育课时在教师吴某的指导下做弯腰动作,吴某认为张某的动作不规范,便在纠正动作时,用力压张某颈部两下,造成张某“腰椎生理曲度存在L5S1间盘变形”。张某住院治疗47天共花去医疗费、交通费等费用13899.56元,并给张某的精神及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张某将大华学区和吴某推上被告席。

法院经审理判决被告方向原告赔偿医疗费、交通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13899.56元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学生伤害事故已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通存的现象。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为老师解决后顾之忧。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考虑到体育课各项目的危险性和当前大学生较差的身体素质状况而放弃了很多有益的教学手段的教师占总数的80%。如果不保持这样的上课状态,万一出现了伤害事故,责任教师该怎样面对学校的追偿,教师有何经济保障?这种结果不仅严重影响到教师的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受害人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在问卷中表示希望通过保险或其他途径来解决赔偿或补偿受害者的教师比例会高达93%体育教师迫切需要体育保险的救助。

从事高风险、承担巨大精神压力的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保险业的关注。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1条这样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工作特点有关的待遇”。一旦我国的体育保险市场完善起来,依据此条法规认为学校应当依法为体育教师购买相应的保险,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从而确保体育教学课的质量,确保“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政策的具体落实。

此外,造成教师精神压力过大、学校体育课伤害事故增多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学校和相关部门没有认真考虑体育的特殊性。各体育项目发生伤害事故的几率是不同的。目前教育部规定体育课的上课人数为每班30人,这样的规定,是否太笼统了呢?比如游泳项目,根据《北京市游泳场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进行游泳教学时,初级班不得超过15人,中、高级班不得超过20人。这种地方性行业管理办法虽不属于法律范畴,但却考虑到了学员的安全问题,也考虑到了一个教师所能承受的注意范围,是人性化的规定。学校如果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健康情况和人身安全,应该在排课方面更讲求科学性。

问卷显示,认为学校教务部门应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不同危险系数来安排体育课上课人数的体育教师占860%。各体育项目危险系数测定需要保险业专业人士的参与。要开发体育保险,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体育保险不仅可以解决赔偿纠纷问题,也可以降低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使学校体育改革朝着更科学、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2对高校运动代表队成员的保障

高校运动代表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简称校队。在本研究中所指的校队成员为“特长生”,即从普通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在体育运动方面比较突出或者说是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体育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校运动代表队为他们提供了在大学展现自己特长的空间,大学生体协各单项体育协会又为他们提供了为个人和学校争得荣誉的机会。在校期间,他们的运动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学期中的运动训练和各种校际赛事。本文着重关注大学生赛事风险。

在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比赛中,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最受人关注的就是2004年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碎死的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刘红斌。“由于组委会收取的15元报名费只是组队参赛以及交通运输的费用,保险得由参赛选手自己去保险公司购买,所以大多数参赛者都和刘红斌一样,没有为此次马拉松上保险。”因此造成事后纠纷不断。国家体育总局有关人士说,通过这次马拉松碎死事件,给大型体育比赛主办方敲响了警钟。今后,不论是专业赛事还是业余比赛,都要有一个严格的参赛标准,严格规范主办方和运动员的权利义务,出了事后谁负责任、怎么处理都应该规定。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法学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中心都将重点研讨依法处理有关体育事件、加强体育立法等焦点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赛事主办方应该为参赛所有人员购买短期赛事保险。

今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举办方吸取了去年的教训,为每位参赛者购买了保额5万元的团体意外伤害险。但是目前我国在大学生赛事保险方面还缺乏稳定性,比如2001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太保公司就签约向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提供总保额达154亿元人民币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医疗险、随身财产险及第三者责任险等风险保障,从而创下国内保险公司承保最大规模运动会保险的纪录。而到了2004年的第7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却是各省参赛队自己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由此可见我国体育保险业尚不成熟。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体育法》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体育赛事组织者处在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没有从法律上明确规定赛事主办方的权利义务。

在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制度确保了体育比赛的规范性。比如1984年7月法国政府颁布的体育运动法第37条和38条直接与体育保险有关。第37条规定:“体育运动组织为开展活动签订保险合同,为其所应负责任投保……该等保险合同应承保体育运动组织、活动组织者、被建议人和运动员的民事责任……”。第38条规定:“体育运动组织应告知其成员投保人身保险的益处,以便在其受到意外伤害时提供保障……”。多数发达国家都规定,体育协会、联合会乃至俱乐部举行体育比赛必须给运动员买保险。同时教练员、志愿者等参加有关俱乐部的训练活动也必须上保险。法规上的明确规定不仅确保了赛事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体育,尤其是大学体育将承担起我国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的两项重任。在这个领域,针对性强的赛事险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大学生在人校时由学校统一组织、自愿购买的人身意外伤害险是一种补偿性质的保险,对大学体育训练、比赛缺乏针对性。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出,校运动代表队的教师和学生更需要赛事险的保障。由于本文中的校队学生为特长生,所以他们参加的比赛级别应该还算是业余级的,激烈程度相对较低。但是业余运动员由于不具备专项身体素质和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更容易在比赛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3对高校普通学生的保障

高校普通学生的体育运动风险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在各项运动的激烈对抗中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或由于自己不慎造成的各种身体伤害;第二类是在各项运动的激烈对抗中自己无意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根据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多数高校学生在人校时购买了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自愿购买的“人身意外伤害险”。该保险在进行赔偿时与公费医疗挂钩,它只能部分解决第一类风险问题,即在体育运动中别人带给自身的伤害或由于自己不慎造成的各种身体伤害。因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险种是保险业的主题。仅仅一个“人身意外伤害险”是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大学体育生活需要的,尤其当“人身意外伤害险”面对第二类风险的时候就显得束手无策了。

案例3:

足球击伤右眼责任谁担

原告陈某(17岁)与被告洪某均系某校学生。2003年5月20日下午1时许,原告陈某与被告洪某及班上20余人自发到本校足球场踢球,原告陈某与被告洪某分属两个不同的队,在踢球过程中原告陈某带球至对方球门,起脚射门,洪某用脚将足球踢出,球击伤原告右眼。后经法医鉴定为伤残八级。原告遂向法院,要求两被告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伤残补助费等计币40324.84元。

分析: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由各当事人分担损害后果更为合理。陈某、洪某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责任应由其法定监护人承担。法院依法判决由被告弋阳县某中学补偿原告陈某6000元,由被告洪某补偿原告陈某2000元。

此种伤害事故是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中较典型、发生频率较高的案情。作为致害方其实也很无奈,因为体育运动的特点就是要承担风险,但是不补偿受害方又违背了我国法律公序良俗(大陆法系民法典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指的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原则。我国民法的立法精神是强调保护弱者(往往是受害者)的权益,提倡公平与正义的理念。因此,每当面对这样的案例,法官最终的判决是几方当事人共同承担损害赔偿后果。根据伤害情况,补偿金的数额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这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债务。面对这类风险,保险公司有没有可能提供分担风险的险种,从而减轻无过错致害一方学生的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呢。

体育保险若想在校园内迅速发展就要加大宣传力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自愿购买的人身意外伤害险的内容不甚了解,这种现状是不便于保险业的发展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6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免责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保险公司的说明义务并未尽到完善。学生对投保后可得到什么保障,享有何种权利,当事人都知之甚少。因此也就难免会有人视学校体育保险为“乱摊派”,这也是保险公司在民众中诚信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4大学体育场馆、器材需要保险

在教育部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13条明确指出:“学生体育课的成绩应当根据考勤、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的情况综合评定”。那么,根据这条规定,学生进行课外锻炼是完成体育必修课的一部分。由于活动场所和器材是由学校提供的,如果因器材或是场馆的某些不安全因素发生了伤害事故,校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问卷调查,认为应该为大学校园内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购买保险的学生占92,其中普通学生和校队学生分别占各自总数的87%和97%。

案例4: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某高校学生马某等5名学生从体育器材室借出羽毛球拍打羽毛球,游戏正酣的马某挥拍劈杀时,拍柄与拍头突然脱节,球拍上半部分象一支脱弦之箭翻转着飞了出去,正好击中一旁观战的同学程某的左眼。经送医院紧急救治,诊断为左眼球破裂及眼睑裂伤,后实施手术,将受伤眼球摘除并植人义眼。

解答:学校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作为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安全的体育设施,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学校可视情况向羽毛球拍销售单位及生产厂家追偿。

类似于此类由于体育器材和校内场馆建设不符合要求或质量不达标所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同样给学校带来恼人的法律纠纷。而公立学校在赔偿金问题上恰恰又存在某种两难境地。《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应当由学校负担的赔偿金,学校应当负责筹措。”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国家财政拨付的教育经费支付赔偿金,就会有损于全体同学的利益,如果不支付赔偿金,就会损害受害人的利益。因此,校方应当尽量减少支付,也就是减少学校赔偿的风险。减小风险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保险来分担。

在日本学校体育保险中有不少关于体育设施的险种,还有专门的体育设施、设备保险。日本学校非常重视对体育设施的管理,严格定期检查和维修。因为日本《国家赔偿法》的第2条中指出:“由于道路、河川及其他公共建筑物或管理中有瑕疵而造成他人损害发生时,国家或公共团体负有对此赔偿的责任。”根据这一条文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赔偿时,主要追究学校教育保障外部条件的完善。由于学校体育设施、设备的瑕疵引发的体育伤害事故可以依据此法律索赔。

目前国内对于体育场馆、器材的保险,除奥运场馆外,也仅刚出台了“游泳场所行业保险”。希望大学校园内的体育场馆设施风险可以尽早引起保险业界的关注。

5对策与建议

5.1建立学校体育保险可以有效解决校园伤害事故赔偿问题

根据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内建立符合我国体育体制的学校体育保险可以有效解决由于体育运动的特殊性所带来的运动伤害事故的赔偿问题,从而减轻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的经济赔偿负担,使受害方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经济补偿。

5.2加快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迅速建立起学校体育保险制度提供强制保障完善体育法,制定有效的体育保险法规,可以使体育保险朝着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学校体育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改革。

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场地设施缺乏,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严重的影响着武术教学的普及与推广,阻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对以上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新颖的高校武术教学策略。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绵阳市三所高校(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多发方面的,但是主要因素是运动场管不足且质量较差,这已成为目前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主要来自电影,武术侠小说和书籍杂志,说明大部分同学没有武术基础,因此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特别是在教材的选择,教材的要求和进度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2.2高校武术教学的安排武术是中华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论是徒手还是拳脚动作,还是使用器械的技巧,都包含有跑,跳,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基本技能,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统一,武术运动中的套路演练能够全面提高人体各项素质,但是目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依然以初级拳(械)和简化太级拳为主。

2.3高校武术选修课学生对武术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名好的教师不但能授业解惑,而且能教会学生如何自我学习,目前高校武术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满意,这是一个敏感但是又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还发现许多高校虽然开设武术选修课,但是,却严重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出现一名教师身兼数个项目的情况,虽然目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比较满意但高校武术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2.4武术的“技击”本质体现不充分教师在教授武术的过程中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现行教材中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教学占据绝对比重,教师教授内容以套路居多使颇具技击实效的武术动作向肢体练习的“舞武”演化,最终使学生失去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3分析与讨论

3.1学生武术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不均衡学生的武术基础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从调查可知,3%的学生学过武术基本功和武术套路,武术基础较好外,大部分学生武术基础薄弱水平不均衡,这就为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组学习。

3.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愿望,突破原有的武术教学模式框架,与时俱进,敢与思考,勇于摸索积极实践,大胆放弃学生不想学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教学设备,学生男女比例构成及教师的教学专长等,谨慎挑选教学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熟悉掌握教材,思考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为教学改革做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

3.3采用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尽情表现并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在切磋中根据个人的“实用”需要突破教材的框架,对所学的内容作适当的改变,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比如,让某一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他们的创新动作,鼓励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动作进行评判,思考,改进,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民主的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主动,气氛更和谐,身心更愉悦,教师在课堂上要主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整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把武德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重视学生人身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使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友好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4结论与建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武术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现有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与缺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武术改革的模式,更好的发挥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各类学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的安排和组织武术教学,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内涵,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武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全面提高高校武术教学的质量。

各高校在设置武术课程时,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文发展和娱乐性为基点注重学生体育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体质与提高健康水平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目前关键性问题,即一切活动均应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发展这样一个重要核心,构建合理,科学的适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教学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武术理论知识的讲授,适当降低考试,评估要求,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能在一个比较宽松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基本技术并得到身体锻炼,改善教学场地,器材和设备,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锻炼的环境,同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3篇

Gu Tianyu

(Nantong Shipping College,Nantong 226010,China)

摘要: 高校公寓管理作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一直以来便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高校公寓管理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国内高校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学生参与公寓管理模式、管理、育人相结合模式、公寓管理规范化与安全化以及“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等。

Abstract: Apartment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key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task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d the apartment manage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studied the problems in apartment management for the domestic university. In the aspects of studying apartment management, the paper proposed construction of a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eam, apartment management wit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the model combined management with educating people, standardization and security of apartment management and the "trinity" management mode.

关键词: 公寓管理 三位一体 管理模式

Key words: apartment management; trinity; 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23-01

0引言

1999年国家开始对高校实行扩招,导致大多数高校招生规模空前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的结果是学校需要配套增加足够多的公寓以满足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需求。同时,随着民办高校的异军突起,更多的高中生可以走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部分生源的增加也使得民办高校的公寓数量急剧增加。因此,无论是传统的普通高校还是新兴的民办高校,作为学校后勤保障机构和管理人员都必须将公寓的管理纳入正规化管理中。

1高校公寓管理模式探析

1.1 加强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公寓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组织保证,公寓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是影响学生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国外高校中从事高校公寓管理者通常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硕士或博士学位。例如:美国各州都有一所大学设有高等教育行政专业,用来培养学生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这些管理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水平[8]。我国在高校公寓管理方面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思想,使得我国的高校公寓管理队伍改变过去将学生管理作为一种经历而不是一种职业的错误认识,走向专业化。在学生公寓社会化改革中,应找寻一条能够吸引高学历管理人员的路子,提升学生公寓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1.2 学生参与公寓管理模式学生参与公寓管理,既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一方面解决了在校的伙食费和房租费等开支,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公寓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参与宿舍管理,拓宽在学生公寓或宿舍中让学生勤工俭学的渠道,是一种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有效途径。他们来自学生中间,可以及时地把学生在宿舍的表现向学校的有关教师反映,也可以把学生的心声带给公寓管理者,可以为学生排扰解难,防止矛盾激化。可以配合学校和公寓管理中心做好学生宿舍的管理秩序、安全卫生、寝室文明、文体活动等工作,起到桥梁作用。除了发挥学生的管理作用外,还要促进他们不断地鞭策自己,起到带头作用。只要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公寓管理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下去。

1.3 公寓管理职能转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学分制逐步实施以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学生越发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传统的行政化管理不再适合于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转变方式方法,减少指令性管理,强化服务性管理职能。

1.4 管理、育人相结合模式该模式实施较好的英国,其教职员负责监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解决冲突并上传下达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和有教养的人。其导师与学生同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还指导学生修养之法。师生潜移默化的成为了良师益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修养。这种公寓中实施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与育人高度结合,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5 公寓管理规范化与安全化良好的公寓管理模式必然要求有科学、严格的法规制度和管理措施作保障。建立健全学生综合测评机制,把对学生在公寓内的综合表现的考核结果纳入到学生年度综合测评内容。对于公寓管理者和员工实行员工打卡制度,规范劳动用工,完善了公寓中心原有规章制度,做到公寓管理规范化[1]。

高校公寓是人群密集场所,也是最易发生安全性问题的场所。公寓管理中应加强公寓安全管理,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因此,公寓管理中心要不断健全防火安全长效机制,完善规章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违章用电等危险行为。建立夜间巡查制度,大宗物品进出楼登记制度。

1.6 “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校学生会、学生公寓管理科、学生公寓团工委应该联合起来一起负责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从而体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2]。在学生公寓管理科的管理下,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学生公寓区内的公益活动,及时、准确地将学生的意见、建议转达到有关部门,起到学生与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配合学生公寓团工委、学生会和公寓管理科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考评工作。

2结论

本文从国内外高校公寓管理情况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高校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高校公寓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部分想法和建议。高校公寓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管理者需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实际工作。需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公寓管理面临的新环境,在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情况下,研究适应新形势、新问题的管理模式。高校公寓管理工作会不断地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的高校公寓管理模式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法制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选择,在这一进程中,高校要准确把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内核,树立学生权利本位观念,坚持学生权利优先原则,正确处理权利和权力的关系,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学生权利由应然到实然的实现,在步及学生权利变更时坚持正当程序和权利救济原则。

教育理论一般认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和独立生活能力,同时也在于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工作有一个正常的秩序,使学生在学校中能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因此,高校一方面有权依法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有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有义务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学校负有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责任,禁止体罚、摧残学生和侮辱学生人格,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管理职能。随着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落后,使得高校管理的实践进程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与权力的冲突,高校的学生管理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

一、法制化—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选择

高等教育进人21世纪之后,在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学生管理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法制化已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现在学生管理领域就是众多高校不约而同地选择法制化的改革和转型进路。虽然这些选择出于不同的原因并且有一定的“被迫”和“非自愿”色彩,但这些选择本身足以说明法制化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选择。我们可以从社会整体环境和高校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解析这一选择的深层背景。

(一)社会整体环境包括依法治国战略对高校的影响和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两个因素

一方面,学生管理法制化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做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具体落实到高等教育领域和高校工作中,就是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秩序,从精神层面上讲,它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只有当这种观念与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为时,法治才能实现。2003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按照教育部《意见》的精神,学生管理也要按照法律的原则来进行,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强法制理念。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的影响,在一段时期内,高校的学生管理主要关注学校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忽视尊重和保障大学生权利的义务,形成了学生义务本位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势。

学界一般认为,权利是指“规定或隐含在法律关系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当今社会是一个权利最受关注和尊重的时代,是一个权利发展显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法律倍受重视和尊崇的时代,是一个法律关照社会、关爱权利的时代”。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社会政治文明步伐的加快,强调个体创造性地发挥、强调公民权利的保护,随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深人开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权利内容上,大学生既享有作为公民应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应享有的特殊的法定权利;在权利类型上,大学生权利既包括受教育权、知情权、学习权、隐私权等实体性权利,也包括申诉权、参与权等程序性权利。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通过用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权利的案件在上升,这也在一个侧面佐证了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

(二)学生管理法制化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英国学者帕金曾说过,“大学对一切都进行研究,就是不研究它自己。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此言一语中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学生管理思维及模式的惯性作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高校学生管理在法制化进程中也在不断面对新问题。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校多区,一区多校等问题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社会化和企业化的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着学生管理理论上的合法性来源危机和实践中的机制不协调;学生违纪类型和处罚措施不断多元化等等。而高校管理的现状,存在着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滞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施行缺乏规范的程序、重实体轻程序、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缺乏法律的依据等诸多问题。因此,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不合法、不合理的规定以及管理过程中的侵权现象仍然随处可见,同时由于管理水平不高、侵犯学生实体性和程序性权利引发的诉讼案件在不断地上升,尤其是近几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增加较快,这就要求加快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二、权利和权力的冲突与融合—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焦点

尽管对于高校管理权的界定还有很多的争议但是一般认为,高校管理权是高校根据教育法享有的,为了实现其办学宗旨而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力量或努力,高校学生管理权是高校办学自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进程就是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的博弈过程,权利和权力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焦点。

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的冲突体现在权力对权利的侵犯和限制。从理论上看,高等学校是履行国家教育目的的机构之一,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是为了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而设立和开展教育活动,学生的利益就是学校的利益。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包括受教育权为主的各项权利,因此二者不应该具有冲突。但是权利和权力这一对充满了诱惑的法学范畴,正如孟德斯鸿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权力和权利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发生在高校内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概莫能外。

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权有容易侵犯学生权利的倾向。受到历史和立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沿袭着行政机构规则行事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高校管理实践中轻视甚至侵害大学生权利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总结高校管理权侵犯大学生权利的类型主要有:一类是大学生的实体性权利,如受教育权、人格权、姓名权、财产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另一类是大学生的程序性权利,如知情权、申诉权、听证权、诉讼权等。相对于前者,大学生程序权利的缺失和受侵害的现象更为严重。目前高校管理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法律程序缺失。《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中,没有规定程序权利。《高等教育法》第53条第2款对学生的权益保障作了原则性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障。”在高校管理的现实中,还有相当多数的高校在做出不利于当事人的决定之前,几乎都没有向当事人说明原因和理由,也很少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在做出处理决定之后,也未及时送达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并告知其享有的权利,当下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有较大部分因为高校管理权侵犯学生程序性权利而引发的。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权限制大学生权利的实现。学界一般认为,权利实现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等三种形态,依次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最后才是现实权利。在大学生权利的实现阶段中,高校的学生管理对大学生权利实现的限制主要体现在现实权利这个阶段,也是权利实现的关键阶段。高校校规是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权的重要外化形式,其内容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他们的现实权利主要通过高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赋予和保障实现的。但是有资料显示,正是由于高校校规存在着内容违反上位法规、超越上位法规、缺乏程序性救济措施等等问题,使得高校校规成为限制学生权利实现的最大障碍,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的融合,体现在权力对权利实现的保障。大学生的权利,包括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所享有的特殊权利和作为一个公民所享有的一般权利。高校学生管理权具有保障大学生权利实现的功能:首先,高校的学生管理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特殊权利。依据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权,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权和诉讼权等。高校是大学生教育权利的主要义务主体,学生管理权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应切实履行相关义务,保障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有秩序、合理地享有上述教育权利。其次,高校的学生管理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是指公民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具体包括人格权、姓名权、隐私权、健康权、荣誉权、生命权、肖像权和财产权等诸多内涵,高校的周边治安环境、饮食卫生、住宿条件等等涉及到大学生的诸多公民权利,加强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环境,保障和维护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一般权利。

三、学生权利本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内核

根据法学理论,权利本位是指法以(应当以)权利为其起点、轴心或重点,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皆为权利主体,都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职责,权利是第一性因素,义务是第二性的因素。学生权利本位就是指,在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过程中,高校要保证全体大学生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大学生权利和高校学生管理权的关系问题上,坚持权利优先原则,尊重并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保障大学生权利从法定权利到实有权利的实现。相对于具体制度和措施的改革,学生权利本位意味着一种观念和精神层面的统领,它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内核。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进程来说,要深刻把握学生权利本位的精神内核,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学生权利优先原则,正确处理学生权利和高校管理权的关系。法律的价值取向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古代法律是以义务为本位,现代法治社会的法律应以权利为本位。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原则就是要以权利的实现为轴心,权利是目的,义务是职责,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促进权利的实现,权利是第一性的要素,义务是第二性的要素。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导向,过去主要是着眼于有效的规范和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而对如何维护受教育对象的权利重视不够。由此出发,往往会使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对法制和学生权利保护的认识产生一定的片面性(甚至误解)。毫无疑问,教育活动的秩序化是教育法制存在的重要价值基础,然而,法的价值主体是人和人的权利。我国设置高等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应以维护学生权利为目的。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必然要求树立学生权利本位意识,尊重和帮助学生实现各项程序性和实体性权利,在处理权利和权力冲突时坚持学生权利本位。

二是积极促进大学生权利从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是权利运行的三个阶段,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大学生权利实现不充分、权利不能从应然转为实然”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冲突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地处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受到历史、立法、管理和观念上原因的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大学生权利实现问题上,忽视甚至漠视大学生的应有和法定权利,坚持传统管理至上、强调服从的义务本位观念,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转变观念,认识到保障高校学生权利的充分实现,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更是现代化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并研究学生权利的应有和法定形态,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积极体现和维护,促进大学生权利从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超级秘书网

三是涉及学生权利变更时,坚持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是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正当程序作为法治观念产生于13世纪的英国,作为普通法的基本要求,法庭在对任何一件争端或纠纷做出裁决时应绝对遵循“自然正义”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项具体要求:第一,任何人均不得担任自己诉讼案件的法官;第二,法官在制作裁判时应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原则,是指学生管理部门在做出影响大学生权利的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当事人,向当事人说明行为的根据和理由,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事后为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以保证所做出的行为公开、公正、公平。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要求管理部门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理念,坚持涉及学生权利变更中的正当程序,避免因为侵犯学生程序权利引起的不利法律后果,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和刘燕文诉北京大学两案中,校方均以程序瑕疵被判败诉。

第5篇

论文摘要:作为职业素质中重要要素之一的职业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认真分析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当代90后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模块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因此职业素质的培养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作为职业素质中重要要素之一的职业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认真分析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当代90后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将职业素质分解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职业心理素质、职业能力三个体系,同时将每个体系进行了模块化构建,使职业素质培养更加重点突出和富有针对性及高职特色。

一、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体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是个体完成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需要)的心理素质。从广义来讲,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概括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个体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成分;二是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系统和技能结构等组成部分。每个劳动者,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心理素质,狭义的职业心理素质 主要指职业个性、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通用的如自信、坚毅、敬业、创造力等是每个劳动者都要具备的, 但不同职业和岗位对人的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是有所侧重的。

二、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模块的构建

我们通常概念中职业心理素质主要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职业态度、价值观念以及人的性格气质方面的素质。针对企业对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我们把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划分为五个内容模块,并针对每一内容模块设计出相应的实施途径,形成菜单式的工作内容,不仅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以便于实际操作。

(一)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模块

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决定着人们在职业选择以及对待职业生活的态度,通过对高职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收入因素和自我发展的因素,因此我们注重帮助大学生去实现他们的正当功利需要,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在促进自身的素质优势的同时更多考虑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促进企业的发展。

职业兴趣在职业选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人们对未来的职业活动做好准备,对正在进行的职业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对职业活动的创造性起着促进的作用。很多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都是茫然的或者都是想象的,我们可以帮助逐步加深对职业的认知,使职业兴趣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淡到浓的逐步强化。

(二)自信和成功心理模块

自信是职业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没有自信将一事无成。有了自信,无论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都能够克服,这是无数成功者的切身体验。高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不是班级的佼佼者,较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不是很强。因此要培养他们自信和成功的心理。首先要相信自己能行,要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其次要要有成功的进取心理,要不甘落后,争求上进,要有承受挫折的耐力和坚忍不拔的进取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确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努力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直到成功。再次要培养成功的思维,要敢于突发奇想,打破常规,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三)沟通和团队意识模块

要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主动接近社会,能妥善处理社会变化和自身的关系;要乐于交往, 能够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有人际适应能力。包括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学会积极适应不同的人际环境;调查表明现代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单位,非常强调员工间相互协作配合,重视新员工尽快认同和适应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在工作中互相协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求学生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四)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模块

高职学生大部分在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和服务工作,如果不具备严格的规范意识,不仅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有可能因违反安全和操作规程产生安全事故,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重大伤害。因此从入学开始就要通过教育和严格的日常行为管理,引导和培养学生敬畏规则、遵守规则的强烈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对自我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工作负责、对企业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五)基层意识和敬业精神模块

当前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隐忧”,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高职院校的学生还难以接受就业岗位大众化的现实,好高鹜远是影响高职生就业的重要心理障碍。因此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意识,和热爱岗位、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也是培养90后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三、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合理配置职业心理教育内容。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应该是整个贯穿高职学生三年的一门重要课程,不同阶段任务不同,每个年级都从不同方面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我院经过充分研究整合了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了建立以培养职业心理素能为目标的职业心理课程新体系,其中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贯穿三年的职业心理的核心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这一课程体系一年级侧重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和心理通用素质准备,二年级注重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和三年级以择业准备为主;通过全面统筹三门学科的课程内容,使职业心理课程切入学生的生活,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变侧重传授知识为培养探究能力,由片面促进知识学习为兼顾学生情意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提高。

(二)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心理咨询服务。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高职生职业心理辅导的实施,必须贯穿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针对不同专业、 不同年级不同生源不同性别的学生以及这些人在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准备、求职择业的不同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此在全面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前提下,对所有的高职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年开始就开展全过程的职业心理指导。一年级通过学生接受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协助个体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个体的能力、兴趣、个性等情况,辫析和澄清个人的职业价值,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不同要求,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职业初步规划。二年级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社会和职业要求全面加强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三年级注重就业政策和择业技巧的指导。 转贴于

学院心理咨询室,则主要通过个别咨询的方法和技术 ,为有生涯困扰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满足学生个别化的需要。同时他们对于一类可能存在大致相同职业辅导需要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通过体验式生涯辅导,提高职业生涯辅导的体验性和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同职业心理教育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增强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

规范和严格日常管理、强化教育,是搞好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校风基础,我院也不例外。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同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在实行全过程中赏识教育基础上,严格日常规范教育入手,根据具体情况,修订和健全学生学籍的管理办法及公共场所的管理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

(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文化氛围这种特有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来感染和熏陶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包括了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对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

在校园文明环境硬件建设上,我院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大投入,美化、绿化校园,逐步创造优美、恬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明环境,通过对宿舍、图书馆、教学楼、橱窗等各个场合都布置有与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相关的名言警句,使学生耳濡目染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文化体育活动、职业技能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服务大家、与人友好合作等职业品质;倡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倡导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规范,促进学生整体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实践,获得直接的心理体验。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短、职业技能教育要求高、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重大,因此,抓好理论与实践两个教育环节, 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是实施职业心理培养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积极利用假期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去工作实践的意识,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实践中,让学生承担一定岗位的工作,独当一面,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六)建立职业心理素质的评价指标。为调动学生积极培养职业素质的积极性,学院建立了职业素质学分体系,其根据不同学期职业素质不同的内容,毕业前必须要修满规定的学分才准予毕业,同时职业素质学分也是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在职业素质学分中,职业心理素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在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考核的前提下,根据职业素质模块的设计参加特定的活动, 由学生主动参加,在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模块的思考

(一)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使学生形成培养职业素质与学习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观念和目标,明确提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要贯穿学生三年的全部学习和生活中,对于教育者来说职业心理教育也要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根据不同年级有计划、有系统地逐步实施,需要课内、课外各方面的配合和全校教职员工持之以恒的努力。

(二)注重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针对性。职业心理素质是一个大的概念,内容广泛丰富,但我们在做模块构建的过程中没有要求必须面面俱到,而是重点根据我们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了解的学生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保证了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注重体验在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生物工程;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160-03

Exploration o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Practice of Bio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Hui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Production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ivation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mode of higher grade students of bio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was explored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ioengineering;Production practice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适应工程应用的继续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矛盾,因而也逐渐显露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一些问题。由于有关工程实际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不容易安排,而且工程应用也难以通过讲课的形式来传授,在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虽然专业基础知识较为全面,但由于实践应用能力差,缺乏与实际工作结合的锻炼,在工作中即使遇到一般性的工程应用问题,也不知如何解决,不能很快适应工程企业的岗位,然而增加了企业岗前培训的负担,这与当前社会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探索生物工程专业一种新的生产实习的模式,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 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必要性

我校高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完成了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包括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仪器分析、生物工艺学等,同时在学校实验室进行了相关的实验,但是他们对工程的认识还仅停留在理论及实验室的实验上,对于不同类型大型发酵罐、发酵罐与管线的连接、生产动力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需要认识的工程和工艺还没有一个清晰地思路[1]。因此,这就需要一个生产实习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知识的理解以及促进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工程产品,如酒类、氨基酸、抗生素、柠檬酸等的生产工艺,掌握这些发酵产品的原料预处理、糖化、发酵及后处理设备的基本操作。

2 传统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基地资源不足 由于教育部有6周生产实习的要求,而且实习资源越来越紧张,联系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进行6周的生产实习非常困难。现代企业均建立起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更多地重视自己的生产管理和经济效益,很多企业不愿接受高校的实习任务[2],即使有接受生产实习的企业,也很难按照学校的培养方案进行有条不紊的实习。同时,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安全责任问题,也是制约企业接纳学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发生人身安全问题,企业要负主要责任,这是所有企业所不愿意接受的,所以很多企业不让学生直接参与实习,只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不能发挥生产实习的真正作用。

2.2 指导教师实验经验缺乏 高校教师大多具有高学位,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而且现代高校对教师的成果要求较高,教师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基金的申请和高水平论文的撰写,因此缺乏实习指导的经验,对工程工艺了解较少,不能对生产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3 对策措施

面对实习基地资源不足和指导教师经验缺乏的双重困难,有必要对作为生物工程专业重要教学环节的生产实习的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能够适应工程应用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3.1 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基地是实习教学环节的重要平台,是完成实习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一直困扰各开办生物工程专业的学校的难题。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要求和学校有关实习基地建设的文件精神以及产学研办学的基本原则,本着明确职责、互惠互利、积极建设、精心培育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选择专业对口、规模适当、管理规范的企业[2],我校已经与富裕老窖酒业有限公司、成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丰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校级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将继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具有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可以与企业建立一种科研合作的模式,教师承担企业需要解决的应用型横向科研课题,企业也为教师提供了熟悉其工艺、设备的机会,这样高校不仅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对工程、工艺的理解,为指导学生成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2 生产实习与开放性实验相结合 开放式实验与传统实验课程相比,在实验项目的选择及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综合资源,使教与学有机结合,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3],加强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实现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精神。将生产实习和开放性实验相结合,将会更好地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如学生要到酿酒企业去实习,笔者就在实习前安排了高产乙酸乙酯酿酒酵母的筛选、耐高温酒精酵母产乙醇条件的研究、耐高温酒精酵母的选育、浓醪酒精发酵的研究、乳酸啤酒的发酵等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在开放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查文献、设计实验以及进行实验操作,在进入实习基地后,生产实习将更有针对性,会极大提高实习效果。

3.3 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 对于毕业后有意到实习企业工作的学生,可以安排企业研发需求的毕业题目,如在生产氨基酸企业实习的学生,笔者为其安排了高产谷氨酸北京棒杆菌的诱变育种、谷氨酸发酵条件的研究等课题,在生产乳酸企业实习的学生,为其安排了乳酸发酵条件的研究、乳酸发酵蔬菜的研究等课题,这为学生进入企业相关岗位研发工作提供了入门条件。

3.4 生产实习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工艺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重要教学形式。应用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到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更好地联系实际,增强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要进入某大型酒精企业进行实习,为使学生对酒精企业的多塔蒸馏体系能够更好地理解,笔者特意为学生安排了奥地利奥高布殊(Vogelbusch)公司六塔差压蒸馏系统[4],如图1所示。该蒸馏系统的特点为精馏塔为加压蒸馏,醪塔、水萃取塔、脱甲醇塔、工业酒精塔为负压操作,杂醇油塔为常压操作。系统设两塔用直接蒸气作为热源,热能利用较为合理,物料流入塔前都做预热处理,这对于节能和稳定蒸馏系统很重要。通过对这个蒸馏体系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多塔蒸馏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工艺复杂的多塔蒸馏体系。

3.5 对生产实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在生产实习过程也应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实习企业的设备、管线、工艺流程等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然后指导教师再根据实际案例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式教学,最终确定问题的答案,与课堂教学一样,启发式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一步一步的灌输式讲解。其次,可要求实习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举办有关实习内容的专题讲座,同时解答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专业问题的解答要比学校老师的解答更有说服力。同时,还要做好实习考核工作,改变传统实习成绩由实习报告、实习记录和实习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主动实践能力以及企业工程人员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而降低传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记录决定实习成绩的模式。

4 结语

在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生产实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不仅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东旭,罗爱芹.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质量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48-52.

[2]朱显,峰张洪.加强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2(5):13-17.

第7篇

论文摘要: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术氛围的形成、构建学生人格体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逐步实现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高校担负这样的培养任务,仅仅依靠学校第一课堂显然是不够的;相反,由于实行学分化,第一课堂的主题功能将更为明确的转向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功底。这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就不可推卸的偏重到了第二课堂身上。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实际上已日益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的工作领域。

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机制上和认识上的种种原因,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尚未能令广大学生满意,也未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如何寻找问题,对社团进行有效管理,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使高校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达到高校新时期培养人才的任务,是有重要意义的。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经历和调查,当前各校的社团建设整体趋向是积极的,但或多或少还存在些问题。这些问题有:

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多层管理与垂直管理不明晰。

现在各高校的社团大都是挂靠在团委,由团委担任或派出执行机构负责全部社团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团委能够全面了解社团整体的发展情况,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学生“三自教育”的目的;但是弊端也是显然的,如果仅仅是把社团活动看着学生自娱自乐的节目,这样的管理没有问题,但要把社团活动看作重要的育人手段的话,就捉襟见肘了,有些专业性的社团又挂靠在院系,同时接受院系的专业指导,这样就造成了多重管理,遇到问题时管理部门相互推委。社团内部管理不顺,成员随意性大。

目前的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都不设卡”,学生只要交纳了一定数额会员费,甚至不用交会员费就可以成为自然会员,大都不会接受什么资格审查,也不会拥有什么具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随时随地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社团干部走马灯似的换了一届又一届,这样,吸引力比较强的社团还承受得起,普通社团往往经受不起冲击。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思想不能保持连续,更谈不上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了。

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社团建设深度很难提高。

现在,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团委,团委教师一方面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奖惩,另一方面又负责大型活动的具体落实。条件较好的学校,邀请了校内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或者顾问,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校内专业教师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包揽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请专业教师指导和管理,固然是好事,却依然存在弊端,特别是专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则专业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活动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较好帮助,但对具体活动形式、社团的日常管理,恐怕就没有经验或者没有兴趣了;另外,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办事的,担任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关键所在。

社团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导致无法展现社团特色。

一般高校中都有相对明显的学生活动专用场地,如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俱乐部、体育馆等,但专门批给社团活动使用的场地却非常有限。一般社团搞活动都是事先向学校的有关部门租(借)用场地,遇到冲突就要改地点或者改时间。社团的办公场所更是有限了,有实际挂靠单位的社团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但绝大多数社团都是居无定所。

除了上述的四个主要问题外,社团分类的不科学、不合理;校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交流和学习;社团建设理论沉淀、文化沉淀太少;社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太多;实践类的社团,由于社会的复杂,考虑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不能真正的参加社会实践;小社团力量单薄,相关社团形成不了社团联合体都是困扰社团建设的较大问题。

针对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要真正地、全面地、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建设符合完全学分制模式要求的学生社团,要从内外两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外部机制上,做到“三给”,即给政策、给人员、给设施。

给政策:在目前全国的大部分高校中,学生的评优、入党、深造、毕业等一切事关学生前途命运的方面,都直接与第一课堂的学分和考试成绩挂钩,有学分的课程或者特别有吸引力专业性又较强的活动会努力学习、积极参与,这种思维下按传统模式管理的社团活动,一般的大众性活动是没有多少人参加的。如果学校给予政策,社团活动也纳入学分制体系,学生参加社团,犹如选修一门课程,参加一个学期的社团活动经考核合格,同样可以取得学分,这样一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团会员人员不足、会员参加活动有头无尾等问题,而社团管理上也会简单明了起来。

给人员:人的因素是根本的作用因素,社团建设没有一支专业的管理者队伍是搞不出深度和广度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配一部份人来指导学生社团,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可以做到一个社团有一个专门的指导教师,这样性质的指导教师是完全专职的,会全身心投入到社团建设和发展上,也是社团建设、发展上水平的最好保证。可以考虑聘请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作为指导老师,待遇方面可以适当考虑。

给设施:设施包括房屋设施、办公设施、器械设施。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或者根据社团的专业性为学生社团提供、建造活动场所。一个社团没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其活动质量就要大打折扣,如果有条件的话,要给所有的在册的社团都置办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具,如桌椅、橱柜等。而对于一些文体类的社团来说,其活动场所中一定要具备必须的器械设施,否则这一社团其实是不正规的。

在内部机制上寻找有效合理的新体制。学生社团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大,专业指导力量较弱,活动内涵的系统性不强。学生参加某一社团,往往是兴趣使然,若是参加后学到东西,会进一步加强其兴趣,若是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游离出这个社团,所以,社团一定要自觉增强功底,提高活动的含金量,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依托点:以第一课堂为依托,以第二课堂为延伸。社团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课程为依托,聘请课程的主讲教师成为社团的指导老师,引导会员成为这门课的选修课,利用课程知识引导会员对社团活动增强理解,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其积极性。通过这些努力,社团建设就会有深刻的内涵了。

社团是一个既松散又严密的组织,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会员是否热爱社团,将决定社团是否办得成功。所以,社团组织者要努力寻找凝聚点,加强会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留住人,而不是靠社团的管理制度来限制人,进而发挥其育人功能。抓住凝聚点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宣传介绍向校内外介绍社团的情况,增强会员热爱社团的感情;可以通过设置特定场景的活动,加深会员之间的思想交汇等等。

一般而言,一个学校中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数目不会少于几十个。如何在这几十个社团中站稳脚跟,不仅要靠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教师、社团组织者和社团会员们的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社团本身要有闪光点,即自己的精品和特色。这些区别于其他社团的闪光点往往就是社团的安身立命之本。

社团建设光靠关起门来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要主动出击,与校内的、兄弟学校的同类社团多接触,寻找结合点。有些活动主题和过程都是差不多的,那就可以几个社团联办,一方面增强了组织力量,另一方面又节省了活动经费。有些社团本身有雷同之处,就可以结合成联合体,甚至合二为一,减少重复建设、盲目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后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高校举办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之一。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就业能力有效途径。有不少学生从技术、技能培训和实践的需要出发而加入学生社团;再之,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把社团作为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学生社团中学生自治管理,加之校方有力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在社团组织中产生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激励模式,对于发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能给人以感染力和影响力,优秀的校园文化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冲动,学生社团对促进并形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团作为在校学生组织的特有形式,是部分学生的集合体。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讲,通过社团组织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能摸清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势,以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社团组织的工作,容易将校园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予以扬弃,使校园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校园学术氛围的形成。

学生社团往往以研讨会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社团成员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作深层次的讨论和争辩,使事物的现象细致化和对本质的认识深刻化。社团成员从不同层面、角度去探讨同一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而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查找资料,听取专家报告后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社团活动的实践性也是构成独特思维条件之一,社团成员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从反复实践中加深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学生社团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到来,它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这一点是勿庸置言的。研究其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最有效的发挥其育人功能,日益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放在了我们面前。相信通过更换思维,齐抓共管,学生社团一定会成为新世纪中国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李研,对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J],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