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

时间:2023-04-06 18:34:00

导语:在音乐专业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

第1篇

一、布兰登大学(以下简称BU)的教育体系和大部分北美大学一样,一年有六个学期,其中两个是正常学期(General session),分别是1―4月份和9―12月份,其它四个学期为夏季学期(Summer session)。大部分学生是在正常学期中学习的,他们利用夏季学期的四个月时间去打工,为下一个正常学期筹备学费。夏季学期主要是留学生和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在校选修课程,所以教育学院在夏季学期特别忙。大部分教授也是在正常学期中施教的,夏季学期他们外出旅游、参与或组织社会活动,搞科研或为新学期备课。

这所大学普遍采用学分制,其学位授予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学士、荣誉学士和硕士。一般学士学位的学制是三年,修完30门课程,90个学分,荣誉学士修完40门课,120个学分。课程分为主修和附修两种类型,主修48―60学分,附修18―24学分。主修学分不超过72学分。

二、BU音乐学院的学制与多元化的办学方式音乐学院是这所大学的特色专业,其办学思路开阔、方式灵活,它担负着音乐表演和教育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院还担负了许多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学院设有音乐表演、音乐理论与历史、音乐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个系,学院的学位授予分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两种类型。

1.硕士学位BU的音乐硕士学位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了,专业方向是表演与文献(钢琴、弦乐)和音乐教育。这两个专业的明显特征体现在高学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上,即: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人需要选择所学课程,他们可以在一年或两年内完成学业,对于那些已经从事专业表演或教育职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必要常年脱产学习,其学分可以通过学位论文和举办演出获得。

2.学士学位本科音乐教育中没有三年制的一般学士学位授予。本科的学位类型相对比较丰富,有荣誉学士学位(学制四年)、表演学士学位(学制四年)、学校音乐教育学士学位(学制五年)和教育专家学士学位(学制四年)四种。

A.荣誉学士学位(Honours)这是一个可变的四年制学士学位授予类型,学生可以专攻音乐理论作曲或音乐历史文学专业,同时要在艺术学、科学和教育学中选择一定的附修课程。也可以在音乐教育或表演专业中选择副修课程。这个项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免选一门必修课程,但为了更高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与所免选课程相同水平的音乐训练的经历。

B.表演学士学位(Performance)这一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或可持续发展的表演技能,学制四年,一般在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之后,由专门的委员会或公众认可通过后方可选择。可选的专业有:键盘、弦乐、声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这一专业的选择是针对那些将来意欲以音乐表演为职业的学生。

C.学校音乐教育学士学位(Major in school music)这是可以获得专业音乐和音乐教育双学位的学位授予方式,学制五年。其教育的目的是为拓宽学生们更加广阔的音乐技能,为他们将来作为一位中、小学老师的职业做准备。学生可以确定两个发展路线:即基础合唱或器乐。获得双学位的学生可以从省教育署获得五年有效的专业教师资格证书。

D. 教育专家学士学位(Specialist in school music)学制四年,学生应该在两年的学习中获得额外的学术成绩(3.OGPA),要求有更广博的音乐背景。意欲获得这个学位的学生,在经过两年额外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并获得资格证明后,可以从省教育署获得六年有效的专业教师资格证书。

3.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也是BU音乐学院的重要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是组织音乐培训和演出,整个音乐学院担负着绝大部分市民的音乐启蒙、音乐技能学习、组织不同层次的演出任务,同时,学院中部分教授和学生也承担音乐家教的工作,收费相当低廉。

A.铃木(SUZUKI)音乐学校是BU下设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音乐培训基地,其培训专业已不仅限于小提琴,他们将这一教学体系延伸到吉他、大提琴、管乐、音乐启蒙等方面,每周定时上课,并以举办阶段性的演出活动来汇报教学成果。

B.弋格音乐学校(Eckhardt-Gramatté Conservatory of Music)这是为纪念加拿大作曲家、小提琴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弋格(Sophie-carmen Eckhardt-Gramatté,1899―1974)而设立的。学校承担着本省主要的社会音乐教育任务,其课程涉及到器乐、声乐、音乐启蒙等,并设有奖学金。

4.音乐比赛与交流BU是布兰登市唯一的大学,市民对音乐非常热中,每年有许多不同层次、类型、规模的演出活动,可以说许多市民的生活都是围绕着音乐演出活动来安排的,他们以欣赏或参与众多的音乐演出而自豪。由于办学特色和地处东西海岸的中部地带,BU音乐学院在加拿大的音乐交流与学术活动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经常承担和组织全国范围的音乐交流与比赛。

A.布兰登爵士节在每年3―4月份举行的每年一届的布兰登爵士音乐节是规模盛大的爵士音乐逢会,是爵士音乐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成果展示与汇报,也是学习和交流的佳好时机。每届爵士节有来自加拿大或美国不同城市近200个乐队、约七千余人云集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整个音乐节的内容包括:乐队展示、专家点评及现场指导、分组讨论与交流、专家讲座、爵士音乐会等。2004年笔者曾经现场观摩了第22届爵士音乐节。

B.弋格音乐比赛这是一个全国性音乐比赛,也是以已故著名音乐家弋格的名字命名的,这一比赛在加拿大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每年一届。其比赛的内容是按照声乐演唱、小提琴演奏、钢琴演奏三届一个循环的形式进行的。2004年举行的是第二十七届,内容是钢琴演奏。每届半决赛和决赛都是在BU音乐学院举行,并由加拿大CBC(Canada BroadcastCompany)广播电台进行现场直播。

三、BU音乐学院多元化的课程设置BU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体系完备、机动灵活、循序渐进等特点,同时学生按照比例选修部分理科课程。另外,学院根据需要经常变动和修改课程计划,学生没有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选择一定程度的课程,在完成了规定学分后方可毕业。各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3.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音乐心理学、科研方法、课堂讨论课;选修课程:在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和人文学院部分课程中选择。完成24个学分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和答辩阶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在音乐学院选修的课程主要是近现代音乐、加拿大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主修音乐教育的学生必须学习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科达伊、奥尔夫、铃木等音乐教学体系。

四、BU音乐学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布兰登音乐教育者们的教育思想很是开阔,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吸纳国际上优良的音乐教育体系,并努力将这些体系本土化。在具体教学中,教授们将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特点。

比如他们将诞生在日本以小提琴教学为特点的铃木教学法顺利地移植在自己的附属学校,发展了铃木音乐启蒙、铃木吉他教学等并成功地将科达伊、奥尔夫等教学方法融合其中。

五、BU音乐学院成绩考核的多元化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BU音乐学院的教授们总是运用最恰当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果进行考核,其基本特点是:表演类专业以规模不等的音乐会或演奏会等形式进行,由相关专业的教授共同评定结果;理论类课程以笔试为主,将其中考试、平时考试与结业考试紧密集合,强调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研究型课程总是以论文和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考核的,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以上为笔者对加拿大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的整体教学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意欲探讨其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的特点,为我国专业和师范音乐教育提供微薄参考。

参考文献

1.《加拿大布兰登大学课程表》,2004年1月印制。

2.《加拿大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课程表》,2004年1月印制。

第2篇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二学生,就读于河南财经学院,是财政金融学院2006级金融一班的一名学生。本学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结业论文要求写一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为了做好这份规划书,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等各个方面,另外利用学校提供的北森职业测评软件认真的做了测评,并得到较为可信的测评报告。本规划书就是依据测评报告结果并结和自己个人分析的做出的。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08-200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08-200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09-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8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

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第3篇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教学应把好意识关创意关造型关科学关人文关实践关和结业关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力一式上.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小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在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应把握循序浙进的7个问题.以此对形成相关的课程体系与构建学科平台。

第一意识关。建立与构建一个设计意识平台.是工业设计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道关.是贯穿于整个设计教育的一条主线。设计意识是一种动态的设计思维.它包含了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习惯。对于进入工业设计领域即将从事设计工作.尤其是进行产品设计的人员来说.树立他们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工业设计.在设计教育中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了后能十什么等。这些良好的设计意识平台构建.为学生了解设计世界。自主学习、施展艺术构想开创了广阔空问。囚此.在设计教育中.适时的开设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等系列课程、讲座.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加强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工业设计专家和知名人士开办学术讲座,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学科前沿动态、信息和资讯。专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牵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设计教育教学中应将专业意识的培养作为长期的目标和任务.并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第二.创意关。一个国家需要有创新的机制一个民族需要有创新的思想与能力。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史要有异于常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一件产品.如果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变的心理.将无法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也就难以为市场所接受.小能实现其增加附加值的设计目的。从这一点上说.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创意的关键又在于“创新”.它来源于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教学上应一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淡化其过于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力一而则要博采众长.从前人的问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做到“举一反二”、“无中生有”

第二.造烈关“造烈”是工业设计特别是设计的最H_观和最H_接的载体。工业设计最初在我国的出现与普及时和和被称作“工业美术造烈设计”.并日_在很长的一段时问内都在沿用。可见造烈对工业设计的重要程度。一项设计.无论它的功能如何先进.内部构造如们精细.选用材料如们科学合理.它都将通过产品自身的形态体现出来.长短、力一圆、厚薄等基本体量以及配色力一案始终是消费者对该产品的第一印象.消费者是否接受该产品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第一印象.囚此.作为设计师.最初的创意也是以具体的产品造烈(形态)为依托.逐步完善其设计的。工业造烈设计与一般设计的区别就在于设计最初的观念中就要体现出求美的意向。工业设计.首先要看产品造烈的款式是否新颖。本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缺少艺术灵性.最终很难创造出新颖的设计学生形态创造能力需尽早在学校里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手头功夫”的设计索描(速写)、设计色彩、效果图(草图)、构成术等课程就构成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造烈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如何掌握与运用这些技能.是摆在教师而前的首要课题造烈能力的培养一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一是临摹.通过对前人优秀作品的分析、理解与学习.掌握相应的规律和技术;二是写生.通过对实物、产品进行写生.提高对结构、形态、色彩、比例等的分析与应用能力;二是设计创作.造烈的主要目的并小在于能将现成的事物通过一定手段与方法表达出来.而在于设计、创作设计创作能综合考察学生对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的把握.体现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良好造烈能力的培养与造烈习惯的养成.在于平时要养成“二多”、“二勤”的好习惯.即“多看、多想、多练”和与之相对应的“眼勤、脑勤、手勤”.其中“多看、多想”比“多练”史为重要。须知平时的观察与思考对设计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仅把技术训练作为造烈练习的唯一目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就是“工具”而已。

第四.科学关。工业设计要求以科学的思考和艺术的陶冶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综合训练。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大师RaymondI}c}ewy有一名名言:“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小平儿的时刻必将到来。”当代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我l玉l召开“科学与艺术展览”开幕式上所作的“科学与艺术”的专题发言中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小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小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而.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识。”

现代工业设计相对于最初的“造烈设计”而言.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把物化的工程技术与文化、环境、美学、市场等设计要索结合起来.协调产品及其系统与人(使用者、消费者)的关系.协调人一机一环境的关系.涉及到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力学、材料科学等范畴。设计师在完成设计力一案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宜人性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同时应考虑产品的结构、力学与周边环境的融洽程度以及用材、涂饰工艺、色彩等力一而的个性特征。

第It..人文关。工业设计广泛涉及到人文科学领域。哲学、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艺术、语言学、心理学、宗教、历史等人文学科都在小同程度上与工业设计相关。它们向工业设计的渗透.正在产生的设计文化学、设计哲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符号学.行为心理学、生态伦理学、技术伦理学等对工业设计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设计哲学的视野看来.工业设计的实质是设计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力一式.而小仅是设计物。正确的设计思想应是通过物的设计体现出人的力量、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力一式。

工业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物的创造满足人类自身对物的各种需要.这与文化的目的小谋而合:“文化就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预见.末来的工业设计的竟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竟争。

在整个工业设计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的同时.选修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工程学、创造学原理、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欣赏、中国美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文学鉴赏等公共选修课.以充实自己的人文索养.增强设计的后劲。

第六.实践关。实践是工业设计专业小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纯理论”基础上的“纸上淡兵”和“效果图”的设计无疑难以解决产品创新的实际需要。这实际上就对设计教育学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课题目前国内设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片而强调课堂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实践教学。出现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现实客观原囚一力一而.工业设计专业师资紧缺.专业实践教学人员队伍也严重缺乏,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力一而.“实践课”的界定也存在许多误卜_.如将“实践课”完全与理论课划清界线.而导致理论教学小管实践.实践教学撇开理论.相与_脱节囚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力一而下大力气改革实践教学

一是构建与专业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实践教学的内容与领域使学生能H_接从企业中得到实践经验,补充课堂教学的小足.同时增强“实战意识”.体会真实市场的“残酷性”而企业则可以充分享用学生(包括指导教师)所带来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创意。

三是在师资配备上,应改革用人机制,从相关企业或设计公司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师和专业设计人员根据自身经验和课题来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在满足教学的情况下.鼓励专业教师开办相应的设计实体.作为专业的实践基地

第4篇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XX年-2010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10-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2010-2013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3年-2019年五年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9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一个人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目标,经过了努力奋斗,有了正面的收获,就是成功。

每个阶段中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都会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尽力过、拼搏过,我不会给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六、最后:

第5篇

关键词:器乐教学;现状;改革;分级教学;目的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

高等师范院校的器乐教学,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着两大现状:一是沿袭着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口传心授,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一个师傅,一种派别,排他性普遍存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某个层面来讲,它已远远偏离了师范教育这一宗旨,而向着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演奏员的模式靠拢,更谈不上用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要求来衡量。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师范的特点,知识面狭窄,实际动手能力跟不上,且又与真正社会文艺团体的需求吻合不上,而这些学生却又往往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心高气傲。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那种“眼高手低”;二是绝大多数高师的器乐教学不被重视,他们无视学生有无器乐演奏基础的现实,统统用大课形式进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干脆就将器乐教学这一重要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环节排斥在教学计划之外。如何扭转上述现象,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持续了几十年的问题,使其教学既体现出师范性的特点,又能充分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一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改变。

高师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种复合性的人才,一种以一专带多能,并能充分适应于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需求的人才。这种观念,应该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至今起码也有十几年了,但是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具体教学中,有否有实质性的体现?甚微。如何将这一观念真正落到实处,我觉得,我们教育主管部门,我们广大的高师教师,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大家可以潜下心来,作一些社会调研,真正了解当今乃至今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不是闭关自守,惟我独尊。器乐教学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新观念,调整思路,跟上改革的步伐,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千秋大业,勿庸置疑。

笔者从事20多年的师范器乐教学,深感高师的器乐教学若仍然延续那传统的教学模式,路只会越走越窄,社会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的确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怎么改,才能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人才的世纪工程,怠慢不得,除了舆论的导向、方向的制定,直至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外,广大器乐教师观念的改变,思路的调整,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四年高师器乐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我认为采取器乐分级教学的方法,不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设想。当然,这种教学思路的整合,需要一个从认识——实践——调整——再实践,直至完善的过程。这期间,肯定会遇到许多没有想到的困难与阻力,这需要大家共同出谋划策,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把它当成一个历史使命来完成。

为什么要进行器乐分级教学?怎样进行器乐分级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器乐教学的现状

(一)几十年来,全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器乐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与认可,个别学校一些领导,甚至是音乐院系的领导,因为其本人专业是音乐理论或声乐,同时又缺乏广泛的调研,极其狭窄地认为:高师音乐,只需要钢琴与声乐,器乐教学只是副之又副。他们完全不知道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大纲与计划中,器乐教学所占的地位与比重,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即理论、声乐与器乐(含钢琴)。从其中大家也不难看出,钢琴也只是器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据笔者了解,如今中小学所需要的音乐师资,已不仅仅只是会唱歌、弹琴,而是需要比较综合性的人才。为进一步加强对器乐教学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已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方案作了重大的调整,进一步强调了器乐教学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大了器乐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并在全国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中进行了试点。同时今年开始在今后的每一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珠江杯”学生技能大赛中,增设了器乐比赛这一项目,每个参赛学生必须在弹与唱的基础上,再进行器乐的比拼,以此来衡量一个选手是否具备师范生的全能素质。

同样近些年来,大家也知道社会各界对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他们学习减负的呼声,已是越来越高,无形中,也对中小学艺术教师的综合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拿音乐教师来说,就是要求你既要具有上好音乐课的基本素质,同时又要具备懂乐器,能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组建学校的学生民乐(或管弦乐)团队,带领学生进行正常的器乐社团活动,并能代表学校,参与各种的器乐比赛。可令人遗憾的是,十多年来一些高师音乐专业的器乐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有一些高师学校的音乐专业,虽然开设了器乐课程,但校方只从课时的缩减、成本的减少方面考虑,而未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方面考虑。不管学生进校的器乐实际程度,课程的设置统统是按5-7人一节课安排,如此这般,就导致了下列情况的出现,那就是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过程中非常困难,大多数老师在经过无数次尝试该教学模式,却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同时又在无数次反映都无效的情况下,最后只能得过且过,按照学校的意图,将有器乐基础的学生,有的甚至已具备较高水平的学生与从零起点的学生混搭在一起上课,这就从根本上贻误了学生;而且这种混搭上课的方法,大大挫伤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他们消极、逃课,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严重地说是在犯罪。

(二)高师器乐教学,缺乏统编教材与统一的量化标准。目前社会上的器乐书籍(教材)琳琅满目,但真正适合高师器乐教学的教材,几乎没有。因此在实施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各学校各做法。说实在一点,就是在于各个器乐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与所好进行教学,这样一来,给予各器乐教师的空间更大了,接踵而来的这种随意性更趋严重,文章前面所谈到的那种偏离师范教育的轨道,用培养专业演奏员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及那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得以继续的繁衍,教学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据笔者了解,目前高师的器乐教学,其教材的使用,一直来源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现象是,一些高师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某个学校或某个出版社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教材。就这一现象,无论从教材的时代感、知识的更新、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来看,都是不可取的。诚然,优秀、传统的东西,一定要继承,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大家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光强调传统,而没有继承,反而会丢失传统;同样,光有继承,而没有借鉴与发扬,也就难以发展。更何况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更新,技能也在不断借鉴中日趋完善,我们若仍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将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养,永远背上贻误人才的骂名。

第二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那就是有一些器乐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依赖着某一个地方的器乐考级教材,来进行器乐教学,这样做就更大错特错了。大家都知道,目前社会上广泛的业余考级,其宗旨是普及与提倡社会各阶层的器乐爱好人士(青、少年,乃至中、老年人)学会一门乐器,以此来作为自己的一个爱好,它的出发点与系统性和我们高师器乐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完全是大相径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在学会某一件器乐的基础上,能参与今后社会性的辅导工作,这更强调的是一种高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更何况仅用考级教材来作教学教材,就系统性科学性上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也是为了规范高师的器乐教学,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必须对器乐教学作一个彻底的改革。我认为,首先应该召集相关高校具有一定教学经验与水平的器乐教师,在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国家教育部就高师器乐教学的培养方案之精神的前提下,重新编写符合高师学生器乐学习的具体情况的教材,然后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器乐分级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是一个确实可行的办法。

二、器乐分级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从零起步的学生。按照学生在校三年半(即七个学期的时间来计算,因为还要考虑到学生实习,毕业论文的答辩,都将在最后一学期完成,所以该时间不再考虑其中)可分成三个阶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即我们所讲的分级教学,它们分别是基础级(三学期),应用级(二学期)与提高级(二学期)。每个学生必须修完前两个级别(基础级,应用级),方可取得满学分,而最后的提高级,只是学器乐的部分选修学生,在圆满学完前两级别,取得较优异的成绩后,仍能有一定潜力、并在具有足够的能力与兴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种提优教学。每完成一级别的教学任务,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不合格者继续跟下一年级学生重修,仍不合格者,则不再给机会重修,作不合格处理,学生毕业前夕,必须完成前两个级别的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以下就每一级别的教学,作一具体说明。

1.基础级。初步了解所学器乐的基本演奏常识与基础理论,基本掌握两手相关的演奏技巧,较熟练地运用5-7种常用调演奏相应的练习曲与小乐曲,较好地、较完整地演奏篇幅相应短小的独奏曲,并对相关乐曲具有一定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在该阶段,可以以小组课(5-6人为一组)的形式上课。

2.应用级。学生经过第一阶段(基础级)的学习与考核,已具备了基本的学习与演奏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阶段——应用级的学习。该阶段可分成两步走:

第一,加大信息量与知识量的储备,以各地方的民族民间乐曲和传统的优秀曲目为核心,加强学生对各民间音乐特点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下,学习与演奏一些优秀的、脍炙人口的传统曲目,在这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教学,在系统掌握有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能较好地演奏技巧较完整的、并具有一定篇幅的独奏曲,使学生们的音乐表现能力与艺术感染力向前迈了一大步,完全能够胜任器乐、声乐作品的独奏、合奏与伴奏。

第二,在前一阶段学生已打下了较扎实的学习与演奏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运用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一些乐曲(合奏曲、齐奏曲、重奏曲等)拟订相应的左、右手演奏技法,并能在以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指导的前提下,为一些单旋律作品,为一些单旋律作品,作一些简单的编配,同时通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组织好中小学进行排练,较好地胜任中小学及中等专业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器乐教学和辅导工作。

在完成了上述两步,并通过严格考核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器乐应用级的结业条件,由此而告一段落。

3.提高级。在经过严格考核,已完全达到应用级,并具有较强的演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部分学生,被选入最后阶段——提高级的学习。该阶段主要从技能技巧与提高演奏能力上加以强化,作品涉及面广,着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具有技术性与地方性风格的音乐作品,及一些优秀、经典的传统曲目,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量介绍一些外国作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加强学生器乐演奏中层次、句法与色彩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具有一定演奏水平。

应用级与提高级的上课形式为一人一节的小课。

(二)有一定器乐基础的学生。入校后因为个体差异的特点,已不再适合上小组课,而此时应以小课的形式(一人一课)进行授课。这一类型的学生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仍可分为三个阶段完成教学任务。第一阶段为调整期(三学期时间),主要是纠正学生以前具体操琴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然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地为学生补足以前基础学琴时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为平稳过渡到应用级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第三阶段与上述的应用级、提高级相吻合。

三、器乐分级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第6篇

关键词: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趋势

影视教育是高等院校文理科各专业都适合的选修科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为尝试跨学科教学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其有利于多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最为强调的即是培养学生这样的综合素质,从标准概念来界定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一)影视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功用

在电视电影普及化发展的背景下,一定程度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格局,影视艺术教育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普及的教育形式,为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提供的良好手段与途径,集中体现了大教育的观念。在传统学科教育中,各学科大多是少有交界,几乎是相互画地为牢,这样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迫切需要开展跨学科综合知识教育的背景下,开设影视文化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跨越的可能。其原因在于影视文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是一种新兴化、年轻化、复杂化的文化,且充分利用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十分强的现代性与科技性。影视的这一系列特性注定了影视教育的综合性。

(二)当今贵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在当今贵州的各大高校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法律素质、道德素质这几大方面。从大的背景来看,全国大学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逐渐实现了各个学科的综合叉,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贵州的高校显然也是跟进全国的这种整体步伐的,例如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增设了人文社会学科,而许多文科院校也增设了一系列理工商贸的课程,在贵州综合性大学中,利用了多学科的优势,更加着力于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随着教学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贵州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广泛开展了各类社团实践及活动,包括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社会各类文化展示活动及新媒体艺术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在大学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修养及素质。

同时,在一些方面贵州高校还迫切需要加强,不足之处表现在心理素质培养的缺乏、创新能力教育不够、竞争意识培养力度有待提高。需要各高校从行动上切实重视素质教育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并切实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贵州素质教育工作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影视课程与素质教育相接轨

从理论上来说美育中的影视艺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当代大学生知识单一、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影视作为以活动画面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其场面调度、光影构图、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及机位、景别等组合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同语言文字一般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和语法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地视听语言技能。视听媒介语言随时代地发展将成为未来大学掌握地必备技能,是素质教育十分强调的。在提高视听语言技能的同时,影视教育也同时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面对影视,大学生不但能从光线、色彩、线条、画面、构图、音响、音乐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还能从主题、环境、情节、人物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影视传媒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实地落实了教育部强调的以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中之处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另外,影视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还有着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进行影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色泽声音画面中领略美好的情感,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心境,这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二、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需进行的调整与改善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近况

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运用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两面性,实践得良好之处首先表现在交流性的显著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相互交流与十几年前比较,无论是同国外同业、同行的交流还是贵州省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社会构架日益开放给大学生影视作品创作带来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注入了新兴意识的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影视创作观念与当代媒体的影视创作观念趋于同步,大学生们毫无障碍地汲取最新的创作观念与手法,因此形成了从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大的进步无疑还在与硬件上的改善,即影视摄录设备的更新。影视摄录设备的小型化、轻型化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设备上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最后高校和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技术方面、资金方面及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影视课程。

另一方面,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扩招所带来的大量的生源,过去培养影视专业学生的“精英化”教学方案已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实际要求,专业师资机器设备的不足,学生入学艺术素质参差不齐等都成为了制约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学习人数的剧增,学习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在影视教育这一对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十分重要的学科中,教学实践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初衷。最后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尴尬的问题还在于学生的结业问题,由于高校输出人才的质量与用人单位输入人才的标准的脱节,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相对滞后发展的影视类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等,贵州高校影视类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尽理想。

(二)贵州影视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与趋势预测

1.提高影视教育质量的途径

首先,面对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影视类招生的热潮,要切实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质量,增强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运作的功效,我们必须保证数量的同时也保证质量。有专家指出“本科是通识教育,而硕士层次才是专业教育”[3],也就是说本科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认识问题的思考方式,而到了硕士阶段,才会就影视教育某一个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与实践,这或许是解决“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矛盾的途径之一。其次,营造良好的影视教育氛围,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说,需要贵州政府与教育机构支持联合举办大学生电影艺术界,大学影视教育高层论坛,联合全省高校从事影视教育的教师,成立贵州省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的平台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影视教学研究人员和相关传播学、电影学、文学教学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以此才能不断提高贵州省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我省高校影视教育队伍的成长。

另外,与实际社会需求相结合地制定可行地影视教育目标是提高我省影视教育质量及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要充分开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实践,让学生的学习走出校园,与贵州电影制片厂、贵州电视台以及一些民营性质的文化传播企业合作,强化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使学生们得以适应影视艺术学科发展迅速的特性,以此培养我省的影视人才才能够具有素质教育强调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竞争力。

2.素质教育实施中影视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提及的贵州省影视教育的诸多优势、劣势及解决方法,可以看到针对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强调的联系实际,全面发展,“精英化”教学与“大众化”教育之间矛盾的弥合是将来几年内还有待许多研究者提出各种不同解决方法来探索的问题之一,即是探讨出高校影视教育未来发展模式的问题。另外,加大贵州各高校各科研部门对于影视教育的探讨与研究,举办各类影视类的社会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参与市场,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得以实践运用,是高校影视教育的另一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得以贯彻实施的必然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宏.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01

[2]俞国新.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科研成果集.2000-01-01

[3]黄会林.广播电视教育与管理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6

[4]姜敏.影视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01-01

[5]贺熊飞.世界教育艺术大观: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M].远方出版社

[6]金冠军.影视传播教育:品学、艺理、技能的通境[M].上海三联书店,2010-06

[7]王志敏.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1

此论文为2011年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校研人文2011008

项目名称: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注解:

[1]俞国新.《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科研成果集》,2000-01-01

第7篇

感谢教育局领导为我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今天有机会向同志们汇报我的工作,心情十分激动。众所周知,中学教育管理特别是教导处工作,任务繁重,责任较大,关系到学校的质量与发展,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系统的教育理论及创新的管理思路是无法完成此项工作的,但如果没有敬业奉献的精神,更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因此,勤学苦干,爱岗奉献是我工作的信条,“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是我工作的“座右铭”。下面,我就做教务工作的思路向大家作以汇报:

一、以学校管理法治化为目标,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教育的法治化在不断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从教,必将深入人心。在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依据教育的各种法律法规,教导处坚持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规范各种教育行为,制定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如《教职工考勤制度》《教职工结构工资制》《班级管理制度》《教职工外出学习制度》《素质教育考评方案》《论文评选制度》《教案作业检查制度》等等,使一切教学管理行为都在制度的约束之下,既有章可依,又避免的人为的随意。在制定各种制度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抓好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导处工作的核心,而推进素质教育的手段就是抓好新课程改革。自20*年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导处就把推进新课程改革放在工作的首位,从老师的培训到理念更新,从课堂教学的形式到评价体系的变革,从教学研究到成长档案,从艺术课的教学到兴趣活动的开展,每一步都是围绕素质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目前,我校学生各年级各班开设的兴趣小组有音乐、舞蹈、美术、体育、计算机等,有专人负责、有活动的内容,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在县级开展的第二、三届科技艺术节活动中,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丰富的第二课堂教学,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活动中,只要我能够参与的,我都积极参与,撰写文章,参与评价等等。为同学们做好表率,同时推动各类活动的开展。

三、以细化常规教学管理为基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常规管理是教务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良好学风教风的保障。因此,教导处协同团委会,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管理能力,成立学生会,对日常的考勤、卫生、安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工作参与组织与检查。同时,教导处还实施全员班主任制,发动教师职工全员参与对班级学生的管理,认真组织每一次月考或期中期末考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及教案作业检查,组织老师进行专题性教研,发动老师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或教育叙事故事及教学设计,利用网络技术,培养老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及创新教学手段。总之,从学生管理到老师的教学管理,从学生的活动开展到老师的教学研究,从校园文化建设到教师的自身发展,教导处关注到每一个有利于教学发展的细节,创造有利于教学发展的环境,把常规工作常规化细微化。

四、以农远工程的应用为手段,推进农村教学现代化。农村中学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不通,经济不发达,教学手段上与城市中学有极大的差距,老师的视野和学习的途径都较窄,是我们教学落后的重要因素。现在,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我们有了两个计算机教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条件改变了,关键就是应用与管理。教导处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积极推动学校建立校园宽带网络,组织老师学习计算机技术,利用我校有计算机专业的老师的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大部分老师学会了上网查资料,并学会制作课件和上多媒体课。目前,我校的多媒体教室几乎节节都有教师使用。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老师的视野开阔了,学习的途径拓宽了。去年,我校的宋中强老师在参加亳州市首届教坛新星评比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我校首个市级教坛新星;11月份,我参加全国万名班主任培训,充分利用我的计算机优势,认真学习,在结业时,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学员。这些都说明农村教学手段落后的时代过去了,只要我们勤于学习,甘于奉献,我们一定可以赶上城市中学。

五、以巩固“两基”成果为指导,强化防流控辍工作。去年,我县完成了国家级“两基”复查验收工作,我校的“两基”工作也是教导处工作的一个重点。首先是资料建设工作,我可以说是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全面安排资料建设工作,积极参与资料建设,与资料组成员一起不分昼夜从登录、制表、设计、打印、装订、分盒分类到入室入柜,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自去做,保障了我校两基工作的顺利完成。围绕“两基”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农村中学较为严重的辍学现象。为了防止学生辍学,教导处制定了《防流控辍工作方案》,将防流控辍任务分解,并严格学籍管理制度,从不同的角度对流失原因进行分析:过去的因贫辍学变成了现在的因厌学而辍学。我们有针对性地通过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丰富的校园文化及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改革评价体系等手段来吸引学生,降低辍学率,巩固学额。虽然成效不大,但我们仍在探索。

第8篇

世界刚刚跨入21世纪,新的世纪是怎样的一个世纪呢?这恐怕还是很难做出十分精确的描述的,但是据未来学家的预测,有些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层出不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特征也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就中国来说,这种新的要求则更为重要,因为我们要在一个资源有限,又人口众多,不仅要摆脱贫困,更要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非有成千上万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难当此大任。倘若能通过教育把我国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那既可以大大提高我们民族素质,又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

每一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特别是人的大脑,蕴藏着的潜力之大,是无法估计的。一个人大脑中的神经细胞高达150亿左右。一个神经细胞每秒钟可接受的信息量是14比特,最高可达25比特,每天能记录生活中大约8600万条信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人脑有90%以上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们眼前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还有极大的潜能没有开发,还有很多的聪明才智没有发挥。只要能够再开发出一点,让大脑中那些沉睡着的脑细胞在苏醒过来一些,他们就会变得更聪明,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因此,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有责任承担这样的重任,积极投身到潜能开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大潮中去,勇敢地做潜能开发教育的弄潮儿。

一九九二年元月二十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视察我校时,题词到“把尽可能好的教育给孩子们,让他们一代强似一代。”因而学校近十年来,坚持围绕“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开发潜能、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逐步形成了“德育铸造人格,科技启迪智能,艺术陶冶情操”的办学特色。我们强化科教兴国是发展之道,科研兴校是腾飞之本的观念。学校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围绕此目标,我们先后申报了省级课题《学生学习动机与教育》、《小学低年级数学中音乐渗透与情绪记忆之间关系的研究》,市级课题《小学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学生潜能的研究》,区级课题《发展小学生学科学习创造性的实践与研究》、《利用粉画教学,开发学生艺术潜能》。为了使课题研究更系统、连贯,我们力图围绕“构建新时期小学生潜能开发活动模式的研究”这个中心认真研究,多角度地引导教师寻求开发学生潜能的科学途径。

二、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改变传统的小学生潜能开发模式的新途径;构建一种具有生活气息又真正让学生参与的潜能开发的新模式;探寻一项或几项小学生潜能开发的目标、任务和操作策略;总结小学生潜能开发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学校开展小学生潜能开发提供借鉴及其范例;进一步丰富潜能开发的理论,完善“以人为本”、生活教育、情绪及情感教育等相关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1、潜能理论

潜能理论来源于伟大学者弗洛伊德,他发现人不仅有意识,而且有潜意识,潜意识就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处于不清醒状态下的思维情感的显现。世界赫赫有名的控制论奠基人之一,N•维纳说,“我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说,每个人即使他是做出了辉煌成就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他自已的大脑潜能还不到百亿分之一。”小学生不同于成人,其潜能是不完备的,缺乏独立教育的条件,因此要有一个引导探究的过程。“引导”是指教师教的基本特征,“探究”是指学生学的基本特征。

⑴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分析: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尽情发挥,为学习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⑵从教育学原理分析:通过自学、引导、释疑、解惑、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别辅导、因人制宜、分层教育等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开发潜能、发展特长等具有直接的帮助。

⑶开展各类型的班级主题活动、文化、科技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兴趣、活跃身心,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具有催化作用。

⑷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言,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运用目标激励,培养责任感、竞争意识,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以展示自己明显的特长。

2、创新教育理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学生质疑的过程,是其主动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生疑,组织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1)每个学生无论年龄大小,学习好坏都必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来对待。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树立起信心,敢于对事物问为什么,敢于探索思考新问题,能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2)对学生新奇的念头和别出心裁的想法,无论是否正确都应大加称赞和鼓励。

(3)不要只着眼于学生思维结果,而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4)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要善于倾听学生哪怕是很幼稚的想法,要学会暂时保持沉默,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

(5)要保证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智力活动,竭力避免引起学生紧张害怕的心态。否则,会影响他们新思想的形成。

(6)避免对学生作出片面的、绝对的评价,不轻易对学生的回答简单肯定或否定。

(7)提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如果只是背书本,老师就不能以赞许的口气给予肯定。

(8)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表述中新奇思想的萌芽,引导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3、因材施教理论

南宋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说过“孔子施教,各因其材”。从此“因材施教”作为重要的教学传统久传不衰,意即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教育,不拘一格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学生是施教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终端产品--教学质量的人格化反映。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是千差万别、可塑性很大的,应当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教育教学展开的前提。

针对认知差异、情境差异、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指导、因势利导、鼓励创造等多种方法,同时,教师得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要求教师平时的教育和辅导中表现出个性、特色、风格,使学生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促使学生特长发展、特殊发展,终成创造型人才。

基于以上原因,构建潜能开发模式需要重视学生的特殊背景及需求,使学校所提供的学习经验能够适合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位学生在学习后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如此,学校所构建的潜能开发活动模式才能符合学生的性向与需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期间,课题组的每位教师精诚合作,致力于开发出富有特色的学生潜能开发活动模式,推动了学校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样也给学校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为打造品牌学校奠定了基础,声誉也随之提高。学校在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进行大力改造,为今后的教科研工作提供更佳的条件,更为学校的腾飞积聚能量。

(一)、利用粉画开发学生绘画潜能

1、粉画作为校本课程进入小学美术活动及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为了创造出我们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特色,在市美术特级教师恽宗瀛先生的大力支持下,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一至六年级的美术课中进行了粉画教学创新实践活动(后调整为1——5年级)。为了保证美术特色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我们制定了粉画特色教学实施方案和粉画特色教学管理常规;制定了与现行美术教材相结合的特色的教学内容;同时为全校同学定购了适合小学生使用的工具材料;为粉画进课堂创造了条件。通过近1个月8节课的教学实践,掌握了初步的经验,通过对学生调查反馈发现,占全校96%以上的同学喜欢上了画粉画,学生们通过学习画粉画,了解了一个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画种,初步养成了大胆放手做画的习惯,增强了学美术的兴趣和信心。我们初步发现,学生学画粉画有三个较为突出的好处∶一是绘画的胆子普遍增大;二是对色彩的感悟和表现力有明显提高;三是每个班、每次课下来作业效果普遍较好。以下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作画的自信心增强了。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是比较喜欢学习美术的。然而随着某些技能、技巧的要求提高及学生年龄的增大等原因,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美术活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畏惧。他们会认为画画很难,自己总是画不好。因此在作画过程中,小心翼翼,一直放不开手,把画画当成了一种负担,个别学生甚至干脆放弃作业。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同学中也存在着。可是粉画的出现,改善了这一状况。首先,当学生看到那些跟粉笔比较相象、颜色却更鲜艳的粉画笔和不同色彩的粉画纸后,特别兴奋,急不可待地要动手画。当他们稍稍一试,就发现上色容易,一点儿也不费力。其次,粉画纸的尺寸比一般作业纸大(8开),画画时,线条要拉得长,颜色要涂得开。再着,由于粉画纸色彩偏深,颜色上去后感觉很鲜艳、画面效果比在白色纸上要好,容易让学生产生满足感。最后,只要作业量和难度安排适当,加上工具材料使用起来方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当场完成作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几节课的教学活动反映出,学生不但喜欢用粉画工具做画,而且做画的自信心有很大提高。不论是从低年级同学,还是中、高年级同学的作业中都能看到大胆作画的气势。比如,以前总是有部分同学的画面构图偏小,现在不论是一年级画彩点画、还是二年画轮船、树;以及五年画诗配画等创作画,都能把画面画饱满,颜色也比以前涂得大胆肯定。虽然同学们的技巧还不成熟,可是他们敢于大胆支配绘画的工具材料,为设定的目标服务,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觉,这个意义,比单纯绘画要深远的多。

(2)色彩感觉和表现的潜能有所提高。我们刚刚把粉画笔介绍给同学们时,心想∶这20多种颜色同学们一定会尽情使用吧。可是当让学生从笔盒中选出最能代表春天色彩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多数同学只选出了红、绿、黄、浅蓝、棕等5、6种颜色,面对浅绿、粉红、桃红、玫瑰红、莹光黄、桔黄等能表达明媚春光的色彩视而不见。这说明他们的色彩感觉不够灵敏,对色彩的认识拘泥于概念化;而且平时所使用的色彩工具色系范围偏窄等。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同学们选的颜色增加到了8、9种以上。他们用抽象画的方式表达出了对春天的感觉,并给自己的画起了如∶春天的五线谱、春天的城市、春天的色彩等许多名称。粉画在色彩知识和图案教学方面也能发挥作用。三年级的复色教学,以前是用水彩来调色、着色,一堂课时间不够,又比较麻烦。用粉画笔直接在纸上混合成复色,不论是画抽象图案,还是画具象图案都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画得轻松,老师改得开心。特别是一些平时调皮好动的男同学,画出的作业很有个性和特色,有的同学还从复色的灰色调中联想到空气污染、太空宇宙等问题。让小学生“玩色彩”,这类国外的美术教学特色,在国内的普通小学比较难实施,主要是受工具、材料和观念的局限。比如∶水彩笔太细、油画棒难涂、水彩用起来容易弄脏环境等。这次我们让一、二年级的学生直接用粉画笔画烟花、彩点画、表现下雨、写生提包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为今后让学生用色彩画感觉、画触觉、画音乐等新内容打下了基础。

(3)参与画画的兴趣浓厚了。这主要得益于粉画工具的特点和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以前的作业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一般画的较小,颜色也较单调。粉画颗粒粗,适合画大一点;因为色彩丰富,上色又容易,再加上粉画纸的衬托,所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许多,让人感到每张作业都挺不错的。由其是把学生的作业挂起来,从远处观赏时,更是美不胜收。这在图案设计、风景临摹、静物表现等内容上都显得很突出。由于,不但是平时画得好的学生画得更出色,特别是平时画得不够好的同学看到了自己也能画得这样好,信心大大提高。他们更加喜欢画粉画,盼望画粉画。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上课时想学,画画时想画的更好,互相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作业效果普遍有提高。

2、自编特色教材丰富学生体验,建立课堂教学的模式推进校本课程的发展

自2002年以来,课题组的教师研究制定了比较系统的1——5年级的宇小粉画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低、中、高不同年级的粉画研究课和公开课的教学,共上了十多节研究课及公开课。《可爱的大熊猫》、《动物玩具临摹》、《适合纹样》、《静物写生》等课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从训练美术技能,激感,提高审美能力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参与粉画学习。《玩具临摹》和《可爱的大熊猫》是结合低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设计的教学内容,二者都比较注重学生对基本形状的理解和描绘,同时也把基本的涂色方法与要求结合在其中,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大胆的发挥和表现。有的同学画出了大熊猫不同的动作姿态和有趣的活动,有的表达出对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关注。对玩具熊的临摹,绝大部分同学能够画的比较扎实。从基本形状到定位构图,从笔触到色彩的变化与统一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处理好,为今后的写生练习打下基础。

《适合纹样》、《民间图案》和《风景》等内容结合了中年级美术教材与学生的能力水平而设计。着重引导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和追求意识,激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色彩的表现上突出了各自的特色。适合纹样的配色主要追求用色的协调与优雅,民间图案的用色体现在大的对比中处理好局部的协调,形成开朗、鲜艳的色彩特色。在风景画中,老师教学生采用空间叠色的技法表现夕阳下的群山充满着神秘和瑰丽色彩,使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驾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对美术教材中《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一课进行了联系和拓展,使学生更敢于大胆的创作和表现色彩了。

大自然的风彩和情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要前提。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思维逐步得到了发散,情感得到了提升,他们运用手中的粉画笔尽情的挥洒,把自己的心灵与美丽的大自然做了一次情感的交流,从不同角度把自己对大自然千变万化的风采和珍爱之心借助粉画笔在纸上抒发出来,当成人看到这些课堂作业后,也不得不对孩子们心灵中的美好情感和大胆想象感到羡慕。有了这些研究课和公开课的带动,我们基本建立了一个粉画校本课程的基本模式、知识体系及情感目标,对进一步开展粉画校本课程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创设集体活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我校在一至五年级的各班都开展了粉画课程的学习,因此具备一定的群体和相应的工具材料,我们利用这个基础条件,结合学校每学期一到两次的全校美术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来开展全校性的粉画创作竞赛及表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美术素养,展现自己的绘画才艺。2003年我们共开展了《抗击非典漫画展》、《庆“六一”班级小小粉画展》、《“爱祖国、迎国庆、盼奥运”我是小小粉画家》三个粉画活动。这些活动有些是按事先计划而实施的,有的是结合时政临时发动。每次活动都能形成参与面广、普及性强、创造热情高的局面,充分的把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全家福》、《救死扶伤》、《奖领台》、《比赛》等作品,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粉画技能在美化环境,宣传科普知识,自我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学生的做画过程主要通过靠自己来创意构思、收集素材、进行构图涂色完成的,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创作行为,大脑和手都要动起来,而粉画工具的特点又能让大部分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使多数同学都得到了锻炼,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老师把各班的优秀作品挑选出来放在校园画廊中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扩大了粉画校本课程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粉画这一特殊的美术形式。在06年和07年分别开展的“我画的粉画最美丽”“我用粉画画福娃”两个全校粉画主题美术活动,以及”珍惜自然资源,建设和谐社会”粉笔地坪画的展示,都得到了观摩者的好评,反应了我校学生在学习粉画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和才华展示。

4、抓牢学生的美术基础,树立粉画的精品意识,开发绘画潜能

不同绘画学科的绘画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有所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国画、油画、水彩、素描粉画等等虽然有很多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绘画材质的不同和因此而引起的表现技巧不同造成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最终导致其表现力的不同。从粉画材料的特点和中外名家的画作上看,粉质的画笔,彩色的画纸,在表现超现实的细腻,丰富的质感,变化变幻莫测的色彩方面以及各类题材方面完全不输于任何画种,甚至更强。而这种宽泛的造型特质对画者和观者情感激发,造成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喜欢绘画的孩子接触到了这种材料,就会被它吸引住。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粉画造型形式逐步形成了“原生态粉画”、“抽象装饰粉画”、“转型期学生粉画”三种倾向。即使是“原生态粉画”,也必须具备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的绘画能力。因为,绘画造型的艺术表现不仅仅是某种绘画技巧,而绘画造型的实现则要求画者必须掌握某种绘画技巧。没有理性的乱画是不可取的,学生只有在获得一定技能技法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兴趣,表现内容。当大部分孩子掌握了一般的粉画画法,表现力都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初级水平时,如何促进其作品造型艺术表现力的发展就成了一个需要突破的瓶颈,我们先从掌握技能技巧表现方面上找突破点。

在普及的基础上利用美术创作组活动时间,针对一些搞创作的同学辅导训练,使其掌握更高层次粉画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主要从别的画种中汲取营养。比如《巍巍钟山陵》的表现,如果象以往一样采用由浅绿向深绿渐变的涂色方法,大片的松树就会显得很死板,还会落入俗套。老师就和小作者一起来试验,尝试用新的方法来画松树:顺着松枝的方向,先用深绿色线条松松的铺出雪松的形态,再依次叠加上不同的绿色(粉画笔中有六、七种绿色可以使用。)第二层的线条与第一层线条之间变换一点角度,就能留出空隙,这样叠加三四层上去,笔触也不会腻在一起,松树也不会变的死板,而是显得生机勃勃,富有变化,就是吸收了明暗素描排线时的方法,用粉画笔也能做出好的效果。这也是原生态粉画的典型。

《秋天》的小作者,是一位6年级同学,在我校1-5年级比较系统的学习过一般的粉画表现技法,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很少搞创作。她被老师选出来参加了“大师和学生粉画”的试验。这个试验的目的就是想快速提升学生的粉画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同时从大师作品中学习更多的绘画表现方法。老师请她先临摹俄罗斯画家的作品,此作品原为油画,笔触接近点彩效果。小作者在临摹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大师的用笔和丰富的色彩表现,笔法越来越熟练,最后以粉画变体画的形式完成了作品,还获得了国际学生比赛的特别金奖。而《画室》和《雄姿》的小作者都参加过比较系统的素描训练,所以她们的作品在画面的虚实、明暗光线、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处理上,即带有学生绘画的稚趣的同时,也带有专业绘画理性痕迹。《雄姿》的小作者在表现*的古代石刻辟邪造型时,采用粉画笔中的四五种类似的色彩,在画纸上糅合在一起,交替使用,造成了极有变化的又非常和谐的效果,使暗部的色彩更为复杂细腻,很好的表达了古代石刻的沧桑与厚重感,而这些主要是靠孩子自己独立设计完成的。随着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技能的提高,她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利用技巧表现主题的能力慢慢的显现出来了,她们的作品都是转型期学生粉画的代表。

绘画作为创造美的造型艺术,除了形式上要求画家具备一定的技术外,在内涵上也同样有较高的要求。“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反映。”学生通过参与粉画学习的活动,能激感、启迪智能、提高审美能力,不但培养了绘画潜能,也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情感、创造潜能。而学生粉画造型艺术表现力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表现强度上“力”的问题,还应该包括小画者在自己作品中注入的精神的力量,即作品在表达画者思想或者说精神底层的东西时具有的力量,如果一件作品恰如其分的表达画者的精神状态,那么对于作品的创造者来说无疑也是一件艺术表现力强的作品。粉画和其它绘画相同的是,画者采取的不同手段技巧进行绘画创作,创作动机和创作的本质几乎是完全一样的,都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最大的限度张显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新发型》这幅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画的特点在于对人物发型进行了夸张造型和大胆的色彩表现。一般情况下,7、8岁的孩子画人是不大关心比例问题的,人物的头部很大,肩部明显的窄。因为学生画人时,由于他们区别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往往会潜意识的把自己的形体画出来,也是学生画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此画中正好起到了突出人物头部,承载夸张发型的作用。瞧,女主角的眼睛也画的那么大,这也是不符合面部比例的,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又大又亮的眼睛是孩子心中美丽的代表,配上长这这么漂亮发型的姑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的姑娘的头发是由一组大叶子型的装饰组成,每片“叶子”都有大小变化和错落有至的穿插,两个黄色的圆形发簪,做出了一个最高位置的点缀。头部后面用飘逸的长纱搭在两边,从形状上与发型进行了区别,又取得了使主体和构图更加丰满和华丽的效果。那些散落在纱巾上的大小花朵即是很好的点缀,又打破了长纱的单调。新奇的发型还吸引来了一群小鸟,它们好像在观赏这种奇怪的发型,还唧唧喳喳的议论着,好像想跟漂亮的女主角一起留影似的,这种童趣话的处理,使画面达到了静动相宜的效果。

这幅画的色彩也有出色的表现。小作者通过平涂、混合、渐变等几种涂色方法的交替使用,克服了有些学生画中涂色呆板、平淡的不足。主体发型上用了丰富的粉色系列,即协调又很大胆,使之看上去更像是盛开的花朵,突出了这幅画的主题。刘海也是用粉红色调涂的,与发型的颜色自然结合在一起。面颊上的粉红并不显得唐突,反而与主色调形成了呼应。在纱巾白、绿、黄三种简单的底色上配上七色小花显得有些出其不意的活泼。白色和黄色的纱巾还起到了提亮画面的作用,最后用深蓝的渐变涂满底色使画面的色彩达到了强烈的对比与和协统一。人们看了这幅画,不但有一个视觉上的享受,还更能体会和了解了孩子们对的美的大胆追求与表现的愿望,画中的女主角不仅是孩子心目中漂亮的偶像,也许就是她成年后的梦想。如果说成人的创造多来自与思考,那么学生的创造则更多的来自与感动,他们在感动中得到了创造的灵感,又在创造中感动了自己和别人。

《白桦林里的舞蹈》这幅画是完全由小作者自己构思创意的。她在假期里看了一场俄罗斯歌舞表演,记住了漂亮的水桶舞,可是她开始只能把人物的大概动作画出来,画面也显得空旷,老师问她: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呢?她说:舞台上只有她一个人在跳舞啊!经过老师的启发,她懂得了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生活,需要提升和强化。她添上了白桦林作背景,既符合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又可以看作是观众。白桦的涂色技法上采用彩点涂和揉色涂的方法,分别涂树叶和树干,与主体人物的服饰色彩虚实相应,从而使画面的思想内容和造型的艺术表现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该作品参加世界和平国际少儿书画展时,被中外评委认可,获得了特别金奖。

在我校的粉画校本课程教学比较普及的情况下,我们还十分重视粉画作品的辅导创作。每学期有目的的选拔、培养一些对粉画有很大兴趣,又具备良好基础的同学进行粉画艺术创作。绘制了包括歌颂家乡的《金陵小吃》、《明孝陵的秋天》、《夫子庙》、《节日的阅江楼》、《看花灯》等系列作品30多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发现,粉画很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美术表现。从低年级同学的画上看,例如在《夫子庙夜景》、《动物朋友》、《快乐时刻》等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在做画时的内心快乐与冲动,长长的笔触不拘小节,大胆的用色不按常规,体现了童心和童趣。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较大幅的作品。

中年级的同学画的《舞狮子》、《新发型》、《新疆舞》等多幅作品,参加了全国的比赛,获得了好成绩。他们作画的积极性很高,能够大胆的发挥想象,也更善于学习。比如蒋欣妍同学,画了一幅表现女教师的画,老师看了说还缺少教师一些的特点,她就很快的添上了教师上课的课题和手提电脑,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现代教师的风采。

高年级的同学在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理性、技能与情感的整合。《巍巍钟山》、《雄姿》等作品让人们看到:家乡风貌通过孩子的画笔可以变的更加美丽、精彩。他们可以把从素描、色彩学习中的美术知识与粉画结合起来,把内心的感受更完美的表现出来。从低、中、高不同年龄层次的作业中我们感到了孩子们绘画能力、美术素养发展的前景,也看到了在粉画校本课程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与之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和偕发展的前景。

5、注重资料的积累,宣传、展示成果

在近两年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研究资料和一定数量的粉画作业。有一节课上的全班同学的作业;也有一个同学一学期的粉画作业;另外有各年级每学期中的优秀课堂作业。结合我校在2004年10月举办的“蓝天彩虹学生书画展”,我们专门设立了粉画作品的展示,受到了参观者的好评,在学校画册中又特别设立了粉画专页,随着画册发放,进一步扩展了粉画的知名度。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论是有较高美术技能的同学,还是平时画画比较差的同学,在粉画上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现,比如五年级的宋蕾同学平时在各方面都不拔尖,但他却有两张作业入选了画展,登上了画册,因为他的画画出了他的内心情感和真实的水平,既生动又稚拙,体现了典型的学生画特征。李泽华、叶凡两位同学都是平时比较顽皮的男生,可是画起自己的爸爸却是很有个性,尤其是人物的神态、色彩的运用都很别致,在作业中脱颖而出。像这样的同学和作业几乎每次的粉画课上都会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情趣也越来越高了。另外有部分同学的粉画作品参加了市、全国、国际的比赛,获得了奖项。

6、学生粉画技巧、材料及考核的探索与改进

为了让学生在粉画课程中学有所得,我们依据大纲和美术教材的部分内容,补充了色彩知识体系,安排了原色、间色、复色、冷暖色、对比色、协调色、黑白灰、等色彩知识的学习,探讨了包括平涂、彩点、渐变、相间、轻重、糅色、叠色等粉画的涂色方法。并经过学生的学习和创作使其通过作业及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粉画作业纸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喜欢选用黄、红、棕色系的暖色调画纸,而且学生用冷色的纸画出的效果也不好。这是因为市场上供应的粉画材料主要是针对成年人和专业人员的,笔和纸的色调都偏向灰色,并不适合学生的心理和使用,就与厂家联系提出更换作业袋中的颜色和笔中颜色的要求,厂家也十分配合我们,进行了研制,增加了笔中的荧光色成分,纸色中也增加了橘黄、黄灰等颜色。经过不断的改进,这套粉画材料更加适合学生的使用了,画出的图画比较鲜亮,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巩固学生学习粉画的积极性,便于进行学生粉画成果评价与记录,我们设计了《艺术校本课程结业证书》,并为参加粉画学习的同学建立了“学习成绩记录卡”。对学生每一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登记。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技能掌握两方面评价。学年期末时,发给学生先自评,再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业情况、自评进行综合的评价。课程学习结束时,把“学习成绩记录卡”与结业证书装订在一起,写上总成绩,由学校盖章后,发给学生。既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也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二)、利用“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潜能开发

1、做中理解,做中学会,开启探究智慧。

在“做中学”的课堂上,教师精心创设学习问题的情境,将学生直接推向现实世界。观察一个物品,或考察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一件事,自己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自己设计实验,选择所需要的器材进行各种尝试,以检验自己的假设。在这里,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实验探索,学习科学,而带着新产生的,想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离开课堂。在这里,通过操作活动这一中介平台,让孩子们的问题得以展示,思维得以深化,发展。在这里,没有参与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知识将不可能产生。在这里,科学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教师“空投”给学生的。

“做中学”教师永远不对学生说“你错了”。在这里,错误和弯路是重要的,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如我校校园里的花卉种植后几个月死亡较多,或是在雨后,或是天转晴就死亡。老师不告诉学生原因,让学生去查阅各种资料。学生们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花卉的死因,有的是花卉积水如、满天星,有的花卉喜欢微碱性土壤,并不是所有的花卉都喜欢红壤土如文竹,而兰花却喜欢潮湿的环境。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花农、查阅资料,知道了学校里种植的大多数花卉的生态习性,这样根据花卉习性的不同把花卉分为四大类:a、喜酸性土壤;b、喜碱性土壤;c、喜干燥;d、喜温润。学生根据花卉的不同生态习性,运用不同的栽培技术,学校的花卉死亡率大大下降。

2、勤于记录,勤于观察,激发发现潜能

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是小学科技教育的主要理念。科学研究记录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展示着学生们亲历科学过程所留下的印迹。“做中学”科技教育中实验记录要求具有趣味性,人生化的发展性,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评价性。实验记录本是科学知识教育和掌握语言的会集之地,孩子们随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或绘画)记下所见,所想,假设和所做的事情。

如“我们的两块吸铁石像好朋友一样拥抱在一起。”“我用一块磁铁向另一块磁铁靠近,另一块磁铁就会转过头去逃走。”“它们像新人一样互相推开对方,怎么也合不拢。”“看我的磁铁,你去吸它时,它会打圈圈。”这些是学生们在观察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初期所做的记录。随着学生们交流和深入,再次实验观察,学生的认识逐渐客观、全面、深化起来。同时,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我设计的游戏叫“溜冰”。“我的是“大吊车”。“我的叫“壁虎爬墙”。“我的叫“青蛙吃害虫”。“我的叫“会游的纸鱼”。……这些是学生们设计磁铁游戏实验结果的记录。

3、伙伴分享,角色转换,唤醒问疑潜能

在实施“做中学”科技教育中,孩子感受到监护的研究者;教师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陪伴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储存了无数“标准答案”而无所不知的绝对权威,他们可对学生轻松地说“我不知道”,但应加上一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教师陪伴孩子去发现世界,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调动一切因素帮助孩子们学生发现世界,理解世界。

例如,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而假设温度计坏了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也可以再给学生几只温度计,让他们再去实验。而“做中学”教学却建设教师说:为什么你说温度计是坏的?你能证明吗?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但常用的教学语言不应再是:我告诉你……,你们记住……,你要这样做……,不允许你这样做……;而经常是:你用这个能做什么?为什么你要这样做?给我们解释你完成的工作,你认为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你做的怎么和他们做的不一样?你再做一遍好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4、做中得法,做中悟理,挖掘情感智慧

“科技”是把双刃剑,是人创造的产物,所以在注重培养学生“物”的一面时,尤其要加强人文教育,责任教育。比如诺贝尔发明了炸药本用来开山修路,可被用于战争,造成人类的残杀;英国科学家发明了克隆技术,本用以治疗人类某些疾病,可被有些科学家用于克隆人类,其危害将是巨大的,爱因斯坦发现了原子质能转化理论,为人类找到新的能源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可也被用来指导制造出原子弹、氢弹等等。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事实教育学生一定要有善良的科技心,要始终想着为人类的服务而不是伤害,并为之孜孜以求,全面发展,从小做好,养成习惯,为人类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学生3年的实验报告以及日常表现来看,经过3年“做中学”科学实验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能独立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会讨论、爱合作。

“做中学”使学生学习面对真实事物,即未知事物、新事物与无答案事物,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不迷信权威。我们鼓励孩子们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孩子们在学习关于世界的某些真理的同时,也学习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如何按科学办事,把科学作为生活的准则。在省、市、区多项小论文、小竞赛等相关科技活动中,参加“做中学”实验的学生崭露头角,成为比赛的主力军,获得了大量的荣誉,体现了学生的优越性。

近几年来,通过“做中学”科技教育的开展,使我校学生在区级以上各类科技比赛中,获奖人数大大增加,而且档次也有所提高。在江苏省劳技竞赛中,有三个动手做小组获奖。在省、市、区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做中学“实验班的学生均成为比赛的主力军,论文、航模等均获奖项,体现出了”做中学“的优越性。

(三)、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1、在选题中提高学生思考的缜密性。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有的人说,做好了准备阶段的工作就等于完成了一半的课题研究。在准备阶段中,认真做好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活动流程的研究。

学生选题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应体现自主性,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在实施研究中,我们指导学生选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选题应具有前瞻性。通常,很多学生在选题时只注意针对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就选题研究解决什么问题,却很少考虑到解决这个问题对未来的意义,这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指导价值。因此,前瞻性是选题的首要要求。譬如,《盐为什么会融化》这样的选题没有实质意义,缺乏前瞻性。

②选题要体现生活性。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选题一定要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看到同学们爱看动画,就可以调查“动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见到了人们乱穿马路就引发“交通呼唤文明”的思考。

③选题应具有实践性。小课题研究是由小学生去实践、完成的,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课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如在教学《读书末放拦路虎》一课时,学生对错别字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们便引导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所以也就有了许多生动的小课题。正因为这些小课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浅显易懂,这使得学生们非常具有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励学生深入研究。

2、在计划中提高学生思考的条理性。

研究方案是小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师要引导队员搜集、吸收相关的有用信息,学习借鉴、迁移运用,明确工作目标。简要说来,写明三项内容:

①要研究什么?即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可以根据研究的目标,将研究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探究活动方案。

②怎样研究?即研究过程的设计。包括研究的工作步骤、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研究的方法等。

③预计最后的研究成果是什么?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还是小论文。

对于提出的问题,要以充实的事实求得解答或作出作品。这些“事实材料”的来源:

①从读书馆、网络或教师那里获得。凡是有关的材料越充分越丰富越好,而且尽可能有对比资料,特别是各家之言,可从中作出归纳或选择。

②社会调查。如对社区卫生环境污染的调查,它是对自己社区的实地调查。

③观察。系统的有目的的观察。在实践中,对于同一题目,不同的学生查找的资料也不同,阅读的信息相差也较远,出现了阅读的层次性,能者多得,但是,他们都体会到搜集资料的重要性。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激发了深厚的阅读兴趣,启迪了心智,创作欲望强烈。

(4)得出结论。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对探究中的实验结果或观测记录提出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5)评价结果。学生完成“小论文、小报告”,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以图代文,或数据展示,或引经论典……开阔视野、展示自我,更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能客观地加以评价。当然,学生的这种评价是和他们的发展水平和掌握的科学知识相适应的。

3、在计划中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

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案例。强调选题要重视扩展性。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学习空间之大,学习内容之广,使学校教师的指导难以满足其需要。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广大家长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财富,家庭、社区、许多场所,是学生获取研究资料的源泉,各行各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以上的因素,因为这样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学生经验介绍。我们分几个主题请实践前期做得较好的学生展示自己小课题,并简单讲述自己实施过程。

多种途径发动学生参与课题。①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小课题研究。②利用假期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获取家庭、社会的支持。我们在2004年暑假和2005年寒假分别向学生分发通知。要求学生在假期里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③利用校刊多种载体激励学生参与科学小课题研究。

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小课题实践。我们在第一阶段学生个人小课题研究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方式,辅导员老师适当调配的做法。队员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队员为组长,聘请指导(辅导)老师。

4、在总结中提高学生思考的批判性。

小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是收获研究成果的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对研究的全程和结果,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从而收获研究成果。与前两个研究阶段一样,在总结阶段中,也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会分析思考,进行全面总结;(2)处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3)开展结题评价,组织交流研讨。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最终目的是期望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研究课题的积极性。研究前后期学生对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明显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做小课题研究。其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极大锻炼,潜能得以进一步开发。

(四)、利用电子琴教学开发学生艺术潜能

1、电子琴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兴趣。

一开始,针对学生刚开始接触电子琴并且音乐基础薄弱,重点训练的内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A、利用电子琴的美妙音色,感觉各音符的音高和音准。B、了解电子琴黑键和白键的区别。C、通过相对位置概念,熟悉各琴键的音名。D、掌握正确的坐姿、手型及手指触键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学、主动学、认真学,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更易于激发他们浓厚稳定的兴趣,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有助于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能力。

电子琴本身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琴的兴趣,教师电子琴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刚刚开始的按男女生来划分大组的上课形式改进成按学生接受能力程度细分为三个班因材施教,更好保持了学生学琴的兴趣;鼓励他们运用所学乐器,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争取成功,让每次演奏都成为学生内心情感的更深层的流露,从而达到稳定学生学琴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电子琴教学中各类音乐的陶冶,特别是让他们弹奏自己熟悉的旋律如《小星星》、《圆圈舞》、《铃儿响叮当》等学生歌曲,虽然当时学生的演奏比较生硬,断句现象也很普遍,但当某个学生在演奏时,会唱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在旁边演唱。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使其情趣、爱好更为广泛。学生不仅爱好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科技也为他们喜好。

2、电子琴教学的动手操作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斯普卡娅说:学生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上。有关研究证明:大脑两半球对人体运动和感官支配管理是交叉的,既支配左右手运动的是人的左右脑。演奏电子琴动手操作的特点,常常是双手并用密切配合,协调运动,再加上学生在演奏时要看乐谱、识谱、要边弹边唱、有时要听节奏、要选音色,在演奏中还要背谱,这一切要在同一时间里准确有序地进行,在演奏中学生的手、脑、眼、口、耳等多个器官都在协同工作中,通过演奏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辨别力、理解力、记忆力等。由此看来,电子琴进课堂,能调节左右脑,使人脑潜能得到开发,这种效果在一般音乐课上是不能达到的。

3、电子琴教学的实践性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器乐教学的最大价值是促进了学生对音乐感受、体验、表现、鉴赏和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电子琴教学中,学生利用电子琴试奏、试唱,掌握节奏、掌握音准;自弹自唱,熟悉乐谱;小组创编新歌词,给他人伴奏,分组分角色表演表现音乐,从中较好地获得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和勇于创造、大胆创新的音乐能力。电子琴教学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音乐语言如:旋律、节奏、音色等。还可通过欣赏、表现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电子琴教学实验活动,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了更多的音乐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及大胆创新的能力。实验班学生能把对音乐的感受、鉴赏的表现在对音乐的演奏上。学生的艺术潜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开发!

(五)、利用团队活动,开发学生潜能

1、主题兴趣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体验活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针对少先队员的年龄特点,结合我校具有特色教育的校本课程,积极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活动,搞好“少年军校”和“娃娃科学院”。每年暑假我们都将组织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同学来到军营,体验部队生活。每年我校都有大量的、各年级段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如:科技论文竞赛、飞机模型竞赛、科技知识问答竞赛等等。在这些科技活动中。同学们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并在团队的积极合作中得到了快乐。

2、丰富的小队活动中,砺练学生的组织潜能。

在建构新时期少年学生潜能开发指导下,研究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我们在少先队组织教育方面,以小队为单位,提倡“团队精神”,让少先队员理解“团队精神”的含义,知道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合作,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教育活动,使队员们正确理解竞争的存在、竞争的意义,同时学会合作,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教育,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树立起“我荣小队荣,我辱小队辱”的团队观念。

在小队建设中强调自治,小队活动自己安排、活动内容自己选择、活动方式自己创设,活动过程自己组织、活动之后自我总结,使团队中的每一位队员在快乐、友爱、自主、向上的氛围中健康、茁壮成长。

在释放队员潜能上下功夫。争取人人是创新能手,队队是创新集体。辅导员在参加小队的活动时,尊重队员的原创性,给队员们自有创新的空间和舞台,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总结,帮助其不断提高。

每一支小队,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美化小队”、“礼仪小队”等等。其中每一支小队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有小队的共同心愿:例如“礼仪小队”表达的心愿为“小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文明礼貌小天使,及时制止不文明的行为。”

在小队活动中,要让每一位队员深深地感到自己的责任是重大的,自己的表现和成绩既是自己的,更是团队的、集体的。自己的光荣能够给全队带来光荣,自己的失误会给全队带来损失。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队员们在团队内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在团队与团队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为团队的荣誉而不懈的努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利用特色科技教育开发学生潜能

科技教育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已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曾先后多次获得省、市科技活动先进学校的称号,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校已逐渐形成了“科技启迪智能”的办学特色。我们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从开发学生科技技能,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等方面着手,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参与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的科技活动,采用以点带面,逐渐普及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是学校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阵地。把科技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紧密结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喜爱的主题系列活动,如“漫游科学世界”、“雏鹰插上科学的翅膀”、“绿色植物知多少”、“地球·太阳·月亮”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启迪,得到教育。抓好主题鲜明的传统节日,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设立‘科学遐想’信箱,鼓励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常常举行科学小实验演示会、科技信息交流会、科学之谜讨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从实际出发,指导他们学做小风车、小降落伞,观察种子发芽、四季变化等,诱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爱思考、爱动手的良好习惯。

2、兴趣小组

学校成立以科技类为主体的科技兴趣小组,如船模、航模、车模等。调动一切师资力量增加科技兴趣活动小组,努力提高兴趣小组的活动质量,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兴趣小组活动以诱发兴趣、发展兴趣、培养科学素质为原则,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们还注意培养一批学生中的科技活动积极分子。这些“小科迷”们在科技兴趣小组里学习制作船模、车模、遥控船模、操纵飞机模型、学习养花种草。我们动员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美术老师都来兼职当科技辅导员。他们可以边参加培训,边辅导学生,既保证了学生科技小组活动的蓬勃开展,又提高了自身辅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能力,扩大了学校科技辅导员队伍。

3、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确立科技教育社会实践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从中进行科技教育。建立共建文明军事基地、学农基地、少年之家、社会实践锻炼基地等。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考察市政建设新成就,关注环境等技教育实践,这又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参观考察活动,如游览科技馆、参观少儿活动中心、博物馆等。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情感,有计划、有目的地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科技教育,能收到较好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几年来,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初步的成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得一批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课题组的老师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养成了善于反思、乐于总结的好习惯,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促进了广大教师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而且极大地调动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形成了“个个参与,人人研究”的好局面。一些刚刚进入教师队伍的青年人尝到了课题研究的甜头。从过去不知什么是子课题到召集能承担一项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做到有研究方案,有研究计划,有阶段总结。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论文在省、市论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刊登在各类杂志上。而且全体教师科研激情高涨,平时科研进课堂,周周主动参与一次课题研究活动。教师们已达到共识,教学效率的提高,不是靠加班加点,而是靠科研。

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使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采,个人兴趣得了相应发展,并促进学生在学科课程上的发展,使学生将对各项活动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迁移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形成一个良好互动机制。随着教育活动的深入研究,学校的人才崭露头角,校园内出现了许多小歌星、小书法家、小舞蹈家、小钢琴家、小手风琴家、小航模家、小研究家、小摄影家、小体育明星等。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1、在动机归因的调查与分析过程中也引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问卷法具有比较客观同一,效率比较高,可以用团体方式进行,结果统计高度数量化、规范化,费用低,但是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如:不够灵活,要求以有结构方式回答问题,是学生感到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影响了问卷的测量信度。

2、研究课题的科学定位,研究过程的科学推进,研究结果的科学测量等。如何规范、准确值得探讨,这是本课题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国际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所在。

第9篇

象山县实验小学

关于申报省示范小学的自查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象山县实验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曾数易其名,1986年命名为实验小学。学校于2004年9月迁入新校址。新校址占地87.6亩,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89余万元。学校拥有48只普通教室,30只辅助教室,实验楼、行政楼、体艺馆、图书馆、报告厅、运动场、餐厅等一应俱全;学校还配有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响系统、通讯系统和多功能教室、语言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普教仪器等均按I类标准配备,简易多媒体进教室。目前学校的环境、校舍、设施堪称省内一流。

学校设计规模48班,现有学生1664人,31个教学班。教职工84人(其中3人内退),平均年龄37岁,学历全部合格,高学历占86%,中级以上职称49人,其中市名师名校长2人,县名师2人,市骨干教师1名,县骨干教师5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坛新秀3名,县教坛新秀17名。

几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奉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长期致力于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认真落实“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各项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象山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亦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平安校园”、“市校本培训先进集体”等。

二、学校工作回顾

(一)科学管理,营造拼搏氛围

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学校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本着“教学为核心,学生参与为中心,教师提高为重心,学校发展为准星”的工作思路,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施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力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方法民主,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在德育上,建立了以“合格、良好、优秀”三级班集体达标为载体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开展“五自争章”和“一日常规监督制”活动,构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有序、教育为先、养成为主、讲究实效”的德育体系。在学科教学上,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策略,构建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确立了研究与实践操作框架和运行方式,课内在“提前、渗透、拓宽、自学、分层、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式;课外大力开展学科课外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师资培训上,围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一主题,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坚持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思路,创建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上课、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采用“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循环方法,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平时严格按“三级、一评、一考核”制度来保障师训工作的展开,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人事管理上,坚持“民主竞争、德才兼备、人尽其才”原则,采用工会主席直选、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学岗位聘任,教师职务评聘分离等多种措施,把学校的民主管理推向前进。

(二)德育为先,培育一代新人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我们根据德育自身的特点及新时期学生心理特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德育创新”,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艰苦奋斗等教育时时闪烁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是拓宽行为规范教育的新路子,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行为养成、行为规范”教育上。学校制订了《象山县实验小学学生常规手册》一部,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落实规范的有力措施,使“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认知方面,要求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在情感方面,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目的;在行动方面,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为此,学校在班集体建设上开展了小学生自主发展班集体三级达标活动——即“合格班集体”、“良好班集体”、“优秀班集体”三级评定活动。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定标——达标——验标——认定”。这样,大大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校的行为规范达标班为100%,优良班集体为80%。

其次是以活动为载体,实践公民道德教育。我校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力求把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内容,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容。使公民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五结合:即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展争做“社区小主人”活动;与科技活动教育相结合,评比“科技新星”;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跟父母学一手”活动;与开展学习型家庭评比相结合,让每个同学成为文明小使者;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每逢寒暑假,政教处、少先队均安排以“实践公民道德”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此项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2002年6月,我校顾晓岚同学获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同年12月顾晓岚事迹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生实践公民道德10个最感人故事奖。同年,王谱绚、邵贤俊、顾晓岚同学获市青少年英才奖。

第三是构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单靠学校一个点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德育教育主线。并建立了校、班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为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为了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与派出所、当地驻军等单位签订协议书,建立了警民共建文明校园关系。同时还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各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它们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教育场所。并聘请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天天向上。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由于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少先队组织自1981年开始连续被评为省“红花少年”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省少先队活动先进集体、省“创造杯”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省雏鹰红旗大队。

(三)育人为本,造就学高之师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

师德是“灵魂”。我们以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依据,制订“师德公约”,在教师中开展自尊、自爱、自强竞赛活动,把对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从教的动力。1997年,学校还编制了《学校行政规章举要》,详载各级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并选载现行国家的政策和教育法规,倡导“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严谨、勤奋、团结、文明”的校风,“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把“师德”的含义从爱生扩展到树立主人翁态度,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看得同等重要。十分强调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现代的信息教育技术等,逐步实施《实验小学教师学科训练方案》。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从学校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行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坚持以教师的自学、探究、合作研讨辅之以他人指导帮助为主要形式;坚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进行。通过“教学基础达标活动”和“教师特长专项训练”,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说课——写教案——上课——交流——写论文”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公开课评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写字、简笔画、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专项培训,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业务,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名师兴校”工程和“名师带徒”策略。学校出台了《实小星级教师评选方案》和《教师量化考核方案》,以培植名师为契机,抓点促面,加强了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实现了师资整体素质的再优化。“名师兴校”工程的另一重点,是实施“名师带徒”策略。学校积极实行“骨干带徒”制度,把师徒的业绩和荣辱紧捆在一起,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教师的论文在县级以上发表、交流或编入文集的共计120余篇(其中全国一等奖3篇)。本学年县、市级课题共结题6项,其中林彩球、励赛斐、舒静、欧绪成四人合作的《小学阅读开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课题获宁波市首届基础教研系统成果三等奖;吴伶俐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小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获县一等奖,市三等奖;舒静的《开放性习作评价初探》、许照春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两篇论文分别获市一等奖和三等奖;励赛斐的《下水文——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特殊作业》一文获宁波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并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上。鉴于学校师训工作成绩显著,于2000年和2002年学校两次被市教育局评为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四)科研兴校,追求优质教育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为此,在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增加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做到教研内容课题化、教研手段科研化、教学管理科学化,把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纳入教育科研体系。学校制订了《科研工作条例》、《课题研究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了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各级立项课题及指导全校教师教育科研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具体要求下,我们按教师的能力与特长,合理地把教师按课题组合。目前全校共有立项课题31项,参与教师66人,占专任教师的84%。其中校级23项,县级5项,市级2项,省级1项,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网络。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实践——交流——小结”的研究程式,使教科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对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严格控制,每年召开选题会议,确保科研的正确方向;定期检查《教育科研实施记录》,举行各级课题阶段性汇报会,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坚持“科研围绕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科研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充分发展服务”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理念。为了推进科技工作,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的研究(省立项课题);为了激励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开展了《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潜心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成功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市立项课题)。让科研成为深化教研工作的指路明灯,使教研成为科研工作的广阔天地。至今我们已初步形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尝试探究——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知识——检测——评议——延伸”的“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于1986年定为省级电教重点学校,1996年市电教馆定国“宁波市电教实验学校”,1997年后,学校先后被定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各类学校科技活动及其师资培训实验学校”、“九五”教育科学《东南沿海地区小学道德启蒙教育及小学生品德心理研究》课题成员学校。几年来,学校《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成果荣获省普教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城镇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探索》等11项科研成果均获市级以上奖励。学校因此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3—1994年和1995—199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五)发展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促进个性社会化,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我们深深懂得,要使学校跻身于先进行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科技教育结硕果。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1978年,为了响应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号召,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坚持一年一次“爱科学活动月”,在爱科学活动月内,要求每个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技书籍,讲一个科学道理,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坚持一年一度的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成果及科技小制作作品展览,至今已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27届,获得各级各类小发明奖的作品计有209件,其中县级83件,市级96件,省级25件,国家级5件。1987年学校被评为省、全国科技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6月,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为了继承和推广这一优秀的办学成果,学校适时地提出了科技教育的新目标:夯实“三小”基础,拓展科技教育内容,创造科技教育新特色。学校以《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创造发明、环境科学、科幻画、三模等多个兴趣小组,既抓普及又抓精品,广泛开展科技活动,使本年度的科技教育在小发明、创新方案、科学论文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来,举行了“人类未来科学技术活动周”,科技之夏、科技之冬评比。在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俞秉彦、学的《赤潮对象山港海域影响及预防》获三等奖,同时又获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希望奖”,学校也因此获海尔洗衣机一台;在省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两件作品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3件作品被作为精品选送市参赛,占全县中小学作品总数的六分之一;在县首届中小学“三模”竞赛中,我校获团体第五名,有7名同学获单项一、二、三等奖;全校共有3篇科普论文、生活妙点子、小发明设想发表,3篇环保论文在县里获奖;科技论文《关于南大河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获宁波市小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二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比赛。

艺术教育展个性。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从1986年起,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推进和强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了文艺班,成立了“红领巾艺术团”和器乐、书画、手工等十多个艺术兴趣小组。于1992年,学校还结合音乐教学改革,要求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全校一千余名学生迅速掀起了学习乐器的热潮。为了诱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还邀请了号称“世界笛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陆春龄教授为学生作了精彩的表演,举行了笛子大奖赛,组织“革命歌曲学唱月”活动。1993年在省“班班有歌声”录音比赛中获二等奖。我们还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琴、棋、书、画、舞训练班,形成班级艺术教育特色,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校还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举行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编织、剪纸等作品展览,举行“小学课本剧”会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幸福,在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学校书法小组每年均有多幅作品参加县、市、省、全国展出,共有67人次获奖,其中全国级28人次。1993年茅毅博、屠威均获全国小百花杯少年儿童书法一等奖,王东升于2001年获全国小学书法大赛金奖。学校美术小组创作的作品有40幅曾分别在县、市、省、全国得到展出。《石浦无核桔大丰收》、《反腐蚀》等五幅作品被编入《宁波地区少儿画册》,有的还在《浙江日报》上刊出,《黄鱼大丰收》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还被选留在全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长期陈列。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陶冶了本校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培育了一批艺术新苗,也推动了我县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体育活动显特长。我校是省、市田径传统学校。在2000年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中,我校学生分别在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上共获得6.5枚金牌,为象山代表队出了一份力。2003年在嘉兴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省传统学校田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并被大会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2004年参加市传统学校田径比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八名。体育运动的成绩,是教练员用汗水换来的,他们业余训练时做到“三心”即恒心、爱心和奉献的心,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发现苗子,及时做好学生与家长的工作向上一级体校输送,并做到送一个成功一个。目前我校计有14名队员在八一少年乒乓球队、上海体院少年乒乓球队、省体育运动学校、市少体校受训,既为上级输送人才,又为学校获取各项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积极做好正常性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利用重大的体育活动期间,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家长、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比如在2001年7月13日,距奥运会选定2008年主办城市还有100天时,全校1800余名师生在80米的长卷上举行绘画、签名活动,由县邮政局免费寄往北京奥申会,期盼北京申奥成功。又如在200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在步行街最热闹的地方举行“巨鹰杯”乒乓球擂台赛,让社会上乒乓球爱好者跟学校乒乓球小选手进行球艺上的切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选手的球艺,同时还能激发起乒乓球选手锻炼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水平。

由于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度获宁波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学校田径队被评为先进团队。2003—2004年度被评为宁波市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最近还被推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三、指标达标情况

(一)学校管理

    1、学校始终以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育人民满意的孩子”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项达标。

2、学校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试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班子成员大都为县内顶尖骨干教师,他们各怀所长,都有独立组织指导工作的能力,平时工作开展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条理清楚、管理规范。此项达标。

3、校长是宁波市首批名校长、教学管理专业大专毕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参加过省、市中小学高级研修班学习,长期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平时能任教一门课,联系一个教研组,承担一项课题,且有多项课题成果在省、市、县获一、二、三等奖。此项达标。

4、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以科技教育和传统教育为载体的师生人文素养尤为突出。此项达标。

5、“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也是学校师德教育的核心课题。全校教师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明确爱生是师德的灵魂。近年来没有发生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此项达标。

6、学校建立了符合教师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每年对教师进行“德、勤、能、绩”的量化考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星级教师的评选。学科教学质量只是考核和评选的一个方面。此项达标。

7、学校建立对学生全面素质考评制度和特长生考核办法,注重过程的测评,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和不同形式的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绝不采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此项达标。

8、学校把安全教育作为行为习惯的训练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健全安全防范、检查制度。近三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学校也无安全隐患。此项达标。

9、学校收费规范,严格按宁波市“一费制”规定收费,无乱收费现象。

(二)教师队伍

10、全校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81位教师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9人,占教师总数的85.2%,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有41人,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较合理(男女结构欠合理)。此项达标。

11、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学校配有音乐教师4人、体育教师4人、美术教师4人、外语教师4人、计算机教师1人,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此项达标。

12、学校教师奉行“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坚持“先教人成人,后教人成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学生观。绝大部分教师一般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此项达标。

13、全体教师能胜任本职工作,大多数教师能上县级以上公开课,各年级各学科都有在本地影响较大的骨干教师,其中市名校长1人、市名师1人、县名师2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1人。此项达标。

14、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强烈,大部分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目前学校有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县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0项,有66人参与课题研究,占专任教师的84%。此项达标。

15、学校把建设一支集学习、实践、探究为一体的教师团队作为校本培训的目标,建立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课堂教学、教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制订了近斯和中长期师训计划,开展了“二级一体”的校本培训。此项达标。

16、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及县级以上的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津贴和奖金等。此项达标。

(三)办学条件

17、学校设计规模48个教学班,在校生2160人(现有31班,在校生1643人)。学校占地面积50954平方米,生均23.59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0平方米,生均9.89平方米;绿化约24000平方米,生均11.11平方米。学校的办学规模、用地面积、校舍面积、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及体育活动设施等已通过省标准化学校一级标准验收。此项达标。

18、教学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音、体、美教学器材设施、卫生器械设备达到省规定一类标准;劳动和劳技课教学器材没有到位,劳动基地和劳动实习场所尚未建立,图书生均还不到15册;学校食堂、饮用水源及厕所等符合卫生部、教育部有关卫生标准或要求。此项基本达标。

19、学校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达到县规定标准,日常公用经费的来源除收取杂费外,其余由财政预算安排。此项达标。

(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及教育质量

20、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相继开展了“三级班集体达标”的研究和“以班集体三级达标为载体、德育一体化”的研究,力求以学生个体行为达标为基础,全员参与为保证,把德育落实于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此项达标。

21、学校是县新课改的试点学校,其间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在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上提出:“提前、渗透、拓展”的改革思路,方法上提出“分层、自学、创新”的改革举措,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基本程式和“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延伸的一系列方法,且效果显著。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此项达标。

22、学校教研活动按“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方法循环往复、正常有序地进行;校教科室定期汇编《教海探航》校刊,刊出教师的教学、科研文章。此项达标。

23、学校有中、长期的教学科研实施方案,也有每学期的实施计划,且有较完善的科研档案;学校订有报刊61种,工具参考书135种之多,并配有教师电子阅览室,教育教学和科研信息资料较齐备。此项达标。

24、学校本着“整体综合优化与单项专题研究并进”的精神,坚持校本研究,多项课题在省、市、县获奖。科技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曾被宁波市誉为市基础教育的“五朵金花”之一,从78年至今学校共举办了27届科技作品展,展出作品25000余件,其中7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成果荣获省普教科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推动了我县科技教育的蓬勃开展。此项达标。

25、根据省、市、县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文件精神,学校制订了《实验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意见》,保证了学生每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和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课业负担合理、适当,教育质量高,学生品行好,真正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此项达标。

26、学校随机编班,没有重点班、快慢班和实验班之分。此项达标。

27、十几年来,学校无流生。此项达标。

28、学校重视推行使用普通话,并将普通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语言,专任教师普通话该达标的全部达标。学校是宁波市“写字教学实验学校”,有良好的写字规范教学基础和氛围。此项达标。

29、学校积极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建立了家委会,创办了家长学校、法制学校和警民共建组织,并以“县烈士馆”为德育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著,多项社会调查报告在省市获奖。此项达标。

30、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聘任校外辅导员、邀请专家讲座、施行师生结对帮扶等办法对少数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工作。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高,无违法犯罪现象。此项达标。

31、学校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采用党员结对、学杂费减免、慈善捐助、个别辅导等办法和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此项达标。

32、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的传统特色,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建立特长生评选制度,平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和场地,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假日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信誉得到社会、家长和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此项达标。

(五)示范作用的发挥

33、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尤其被命名为实验小学以来,她是象山小学教育的缩影。在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音、体、美、劳技教育等方面无不走在全县的先列,特别是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教科研和师资培训等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也为兄弟学校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教学骨干。此项达标。

34、结对帮扶、加强校际间的合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几年来,通过送教下乡、派员指教,挂职培养、跨校带徒等措施,与兄弟学校展开合作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

 

                                                  象山县实验小学

                                                    2005年6月

 

 

 

 

 

 

 

 

 

 

 

象山县实验小学

创建浙江省示范小学

 

 

 

 

 

二OO五年六月

 

 

 

目    录

 

 

1、浙江省示范小学申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