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栽培管理论文

时间:2023-04-06 18:34:01

导语:在栽培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栽培管理论文

第1篇

毛竹所需要的营养元素,除氮、磷、钾外,一般都可以从土壤中得到满足。氮、磷、钾是竹子生长最主要的三要素,需要量大,土壤中常常供肥不足,需通过施肥加以补充。施肥必须讲究科学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因此,必须根据竹林生长需要和土壤缺肥状况来施用,一般来说是竹林生长需要什么施什么,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施,土壤缺什么施什么。此外,还要注意施肥方法,要注意少量多次,深施入土,并且把握好施肥天气,提高利用率,防止流失,造成环境污染而产生公害。

1、施肥数量

毛竹林的施肥量,可根据竹林的采伐耗肥量和林地土壤肥力状况来确定。根据国内外研究者的分析资料,毛竹生长对氮、磷、钾的要求比例为:5:1:7,每采伐鲜竹材(胸径D=9厘米)500千克,秆、枝叶全部运走,需消耗氮1.56千克、磷0.38千克、钾2.38千克。但是在确定施肥量时,还要考虑肥料的利用率,因为采伐带走的养分数量中不包括土壤流失的养分和被土粒固定不能直接利用的养分,以及林下植物消耗的养分。也就是说,施肥的数量一定要超过采伐带走的数量,才能保证竹林生产力不断提高。

毛竹林应提倡施有机肥,因为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提供多种养分的作用,且柴草嫩叶来源丰富,可就地取材,是山地毛竹林的很好肥源;也可在林间空地、林缘套种绿肥,每年可埋青作肥料。据研究,有机肥中以饼肥为最好,猪栏肥次之,干稻草、青草以及塘泥较差。在有条件的地方,每年每亩竹林可施饼肥150~200千克,或厩肥、堆肥、垃圾肥、绿肥、嫩草肥等2500~3000千克,或塘泥5000~10000千克。施用有机肥的毛竹林所产的竹材质量好(竹腔壁加厚),增产的持续时间长。

近10年以来,全国各地对毛竹林施用化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毛竹中心产区的试验来看,氮、磷、钾3要素的施肥效应并不是一样的,单施磷、钾肥的效果并不那么特别显著,而单施氮的效果却非常显著,每亩施尿素15~20千克,增产幅度可达50%~100%。这是因为一般土壤母质中,钾的含量较为丰富,磷的需要量也不很大。一般竹林施复合肥效果最好,可按5氮:3磷:2钾混合施用。中、高产毛竹林每亩可施氮15~20千克、磷8~12千克、钾6~8千克,其中氮最多不超过25千克。据国外报道,使用硅肥可使毛竹增产和增强抗病性。但据国内研究,我国一般毛竹林硅素营养不缺乏,且施用硅肥可能有阻碍出笋成竹、降低产量的趋势。

2、施肥时间

施肥时间要随肥料种类不同和竹子生长需要而定。一般迟效性有机肥在冬季松土前施用,并埋入土中。对速效性化肥的使用国内外均有不同看法。有的主张出笋前施,有的主张在笋芽分化期施。从大多数试验来看,一般出笋大年在5~6月份施有利于行鞭;小年在5~6月施有利于换叶,使新枝新叶茂密浓绿,增强整个林分同化效率,积累大量干物质;小年在8~9月份施有利于笋芽分化,对来年出笋成竹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很大,这也是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时期。而出笋大年在2~3月份施,对新竹质量和产量也有效果,但总不及小年8月施。此外,采笋后在笋潭中施追肥,其效果非常理想的。

3、施肥方法

不论施有机肥或化肥都提倡深施,不宜面施。面施不仅流失快、挥发多,有机肥也难以转化为腐殖质,而且容易诱导鞭梢向上,产生浮鞭。目前,生产上一般采用撒施、沟施、竹蔸施和伐桩施等几种。撒施适用于有机肥和化肥,是一种与松土相结合的施肥方法。其做法是:先将化肥均匀撒在林地上(或将有机肥均匀铺在面上),尔后再垦覆或松土埋入土中。开沟施肥是在林地内开深宽都为20厘米的水平带沟(有机肥要更深更宽些),沟距3~4米,肥料撒入沟内后,回土覆盖。竹蔸施肥是在竹秆基部上方30厘米左右开半圆形沟,深20厘米、宽15厘米,撒入化肥后,覆土盖好。伐桩施肥是在竹子砍伐后不久的伐桩中,用铁杆打破节隔,施入化肥,然后用泥土封好。伐桩施肥具有吸收率高、速度快、操作简便,同时能加速伐桩腐烂又不伤鞭等优点。伐桩施提倡当年砍竹当年施,一般施碳酸氢铵较为经济。近年来有人在地形复杂、坡度较陡、大暴雨较频繁、削山松土后容易引起水、土、肥流失的竹林中做了毛竹林免耕施肥试验,效果较好。安吉还对毛竹叶面喷施化肥做过试验,配成20%左右的溶液,在笋期进行叶面喷施。根据试验报道,各项生物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为以后飞机大规模喷施提供了可能性。

各种施肥方法在短期内对肥效有显著影响,年数延长、差别缩小,在常用的撒施、沟施、竹蔸施和伐桩施中,撒施肥效发挥最快,竹蔸、伐桩施肥效果较慢,沟施中等。综合起来以沟施为好。

4、新肥料的应用

竹林生产目前使用的肥料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是农家肥和化肥两类。竹林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地,交通不太方便的地方,因此使用农家肥相当不便。使用化肥有无机化肥和有机化肥两大类,但又是以一、二种有效成分为主的肥料。现在许多地方开始使用多要素的混合肥和复合肥,如上虞生产的竹笋专用复合肥。相对来说,混合肥和复合肥所含元素是经过厂家进行配方试验后制造的,其营养元素就比较全面。

第2篇

论文摘要详细阐述单季晚稻直播技术研究实施概况,简单介绍直播晚稻技术试验研究结果,并从选用良种、精细整地、适期播种、合理运筹肥料、水浆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海盐县地处杭嘉湖平原,是一个粮、棉、油、畜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县。全县单季晚稻面积约1.69万公顷,水稻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了县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共同努力,已超额完成了农业丰收项目计划指标,全县直播稻面积约1.47万公顷,其中免耕直播8020hm2,翻耕直播6673.33hm2,项目达标面积7686.67hm2,比计划指标超了1020hm2,平均省工节本增产增效1566.9元/hm2,推广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全县共增收1204.42万元,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

1单季晚稻直播技术实施概况

1.1气象与苗情

直播单晚生育期(6月1日至10月底)积温3937.2℃,比2006年多107℃,日照时数1006.3h,比2006年多46.8h,雨量468.5mm,比2006年多46.8mm,雨日47d,比2006年多1d,直播单晚大部分田块出苗较好,苗数充足,虽受台风影响,单晚仍获得丰收。据县苗情点10块田调查,最高苗峰出现在7月20日左右,最高苗峰834万丛/hm2,比2006年高217.5万丛/hm2,叶龄8.9张与2006年相同。

1.2起发快,分蘖早,根系活力强

据苗情点定点调查,单晚免耕直播在播后20d,平均叶龄为5.38张,苗数505.5万丛/hm2,平均单株带蘖2.1个,比翻耕直播稻多1.8个;播后30d,平均叶龄为8.05张,苗数873万丛/hm2,单株带蘖4.6个,比翻耕直播多0.9个。成熟期根系考查,免耕直播白根数比翻耕直播高1.8个百分点,黑根系数比例则比翻耕直播少3.4个百分点,平均单株根数比翻耕直播多13.8根,增幅27.4%,平均根系增加0.6cm,增幅3.2%,平均单株根系鲜重增0.21g,增幅22.2%。

1.3经济性状表现好

据全县8个乡镇、40块田6.14hm2调查汇总,平均播种量51kg/hm2,播期6月14~20日,始穗期9月3~9日,齐穗期9月6~11日,最高苗峰784.5万丛/hm2,有效穗数396万穗/hm2,株高89.24cm,穗总粒数113.5粒,穗实粒数99.7粒,结实率87.8%,千粒重23.6g,理论产量9318kg/hm2,实际产量8520kg/hm2。根据16块田调查汇总情况看,直播稻平均产量8505kg/hm2,比移栽稻的8310kg/hm2增加195kg/hm2,增幅2.4%。直播稻增产主要靠增穗增产,同时可以适当控制最高苗,提高成穗率。

1.4涌现了一批中心示范方和高产攻关田

我县根据省级项目积极开展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各乡镇建立了一批直播高产示范方和高产攻关田。中心示范方中如西塘桥青莲寺村7.07hm2直播秀水110,平均产量8430kg/hm2,比常规水稻高705kg/hm2,增幅9.1%;县级百亩示范方武原镇金星村泾塘10组7.012hm2直播稻,平均产量8265kg/hm2,比常规水稻高540kg/hm2,增幅7.0%。高产攻关田如秦山镇长川坝村万建生1133.34m2免耕直播秀水03,产量8580kg/hm2;百步镇万胜村严德方1200m2秀水110直播稻,平均产量8400kg/hm2;沈荡镇沈荡村二组陈福忠1400m2直播秀水09,产量8730kg/hm2。

1.5省工节本增产增效

水稻直播栽培法,达到了省工、省种、省秧田、省成本和增产的目的。据8个乡镇调查汇总,全县7686.67hm2直播晚稻达到了项目计划指标,省工节本增产增效1566.9元/hm2,推广直播轻型栽培技术共增产增收1204.42万元,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

2直播晚稻技术试验研究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直播技术,更好地指导生产,我县进行了单晚直播粳稻不同播种量、不同播期试验。不同播量试验,品种为秀水110,4个处理分别为播种量15kg/hm2、45kg/hm2、75kg/hm2、105kg/hm2,随机排列,重复3次,共12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播量为45kg/hm2产量最高,播量15kg/hm2由于苗数不足,产量为最低,播量75kg/hm2、105kg/hm2由于苗数过足,但成穗率不高而导致产量不高,所以播量45kg/hm2群体比较适中,成穗率、产量都较理想。不同播期试验:品种为秀水03,3个处理播期分别为5月30日、6月10日、6月20日,3次重复,共9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早播比迟播的在经济性状上表现千粒重高、产量高。前茬为冬闲田的田块可以适当早播,其他茬口的田块能早播的尽早播种。我县的直播稻播种期定在6月10日左右为宜。

3直播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3.1选用矮秆抗倒的优质高产良种

我县推广应用的适合直播单晚品种有秀水03、秀水09、嘉花1号、秀水110等。

3.2精细整地

大田整地做到“四要”:一要早翻耕,使杂草、桩头等腐

烂;二要田面平整,不留水渍害;三要畦面软硬适中;四要沟渠配套。

3.3适期播种,精量匀播

常规粳稻用种量在45~60kg/hm2,杂交粳稻18.75~22.50kg/hm2。播种期因品种而异,一般以5月底至6月上旬为宜,最迟不超过6月20日。播前种子要经晒种、浸种、催芽,后期做好疏密补稀的工作。

3.4合理运筹肥料,促进平衡生长

采用氮、磷、钾配套,用腐熟有机肥7.50~11.25t/hm2结合基肥施入。分蘖肥用尿素112.5kg/hm2,钾肥112.5~150.0kg/hm2,长粗肥用尿素112.5kg/hm2,穗肥在8月10日前后,施尿素45~90kg/hm2,后期苗色明显落黄的田块,可酌情补施尿素30~45kg/hm2。

3.5水浆管理

采用湿润好气灌溉,中期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当苗数达到有效穗数的80%时及时搁田。采取多次轻搁、露搁相结合的方法,后期干湿交替,保持田板湿润至收割前3~5d,防止断水过早。

第3篇

论文摘要为了丰富子午岭林区造林树种,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我们引进了欧美杨107号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初步掌握了欧美杨107号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了科学适用的育苗、造林技术,为全面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欧美杨107号是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选育出的杨树系列新品种,在抗旱、抗寒、生长速度、抗病虫能力及成材质量等方面都非常优越,是目前国家林业局倡导推广的杨树新品种之一,可成为我国西部及华北地区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通过引进种条,开展育苗、造林试验,进行物候期观测、适应性表现观测、生长量测定等,初步掌握了欧美杨107号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了科学适用的育苗、造林技术,为全面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甘肃省子午岭林区的东华池林场,位于108°23′E,36°14′N。该区属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8.00℃,年降水量550㎜,无霜期145d,海拔1210m。土壤类型为垆土,土层厚度80~120㎜。

2苗木繁育

2.1种条来源

试验种条来源于北京时空通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繁育基地,2001年3月采购,种条为一年生苗干,截成12cm长的插穗,用蜡封顶,每50个扎成小捆,使用通气纸箱包装运输,扦插前用湿沙贮藏。

2.2苗圃地选择

育苗地选在东华池林场基本苗圃地,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有灌溉条件。

2.3整地作床

4月上旬圃地深翻25~30cm,每亩施羊粪1000kg,FeSO415kg,灌足底水,待土壤疏松,作成垄状高床,床面宽60cm,床高20cm,并覆盖地膜。

2.4打孔扦插

4月中旬扦插,每垄两行,株距20cm,行距30cm,扦插密度每亩4500株。扦插时先用打孔器在地膜上打孔,然后将插穗垂直插入,插穗上端与地面平齐,再用土封住地膜上的插孔。

2.5灌水施肥

扦插后及时灌水,灌水量以不淹床面为宜。此后根据土壤墒情掌握灌水时间和次数,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通气良好。为了促进苗木生长,分别于6月、7月下旬各追肥1次,每次每亩追施尿素10~15kg。追肥方法是在苗行内开沟撒施,施肥深度5~10cm,施后埋土并灌水。

2.6放苗抹芽

插穗发芽展叶时,拨去插孔上的覆土,放出压在地膜下面的幼苗,再用土压住地膜上的插孔,以防地膜破裂。5月中上旬,当幼苗长到20cm左右时开始打杈抹芽,抹去细弱的新梢,保留一个健壮的新枝。在后期生长过程中对长出的侧芽要随时抹去,做到苗木不分枝。

2.7病虫害防治

欧美杨苗期病害主要是褐斑病和叶锈病,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甲基托布津和粉锈宁溶液1~2次,就可控制病害发生。苗期虫害以白杨叶甲和大青叶蝉较为常见,用5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40%乐果乳油3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在苗木上喷洒,杀虫效果良好。

2.8造林苗培育

欧美杨多用2年根1年干苗木造林,因此,在翌年3月中旬进行平茬,田间管理同上年。

3栽培技术

3.1苗木选择

造林选用2年根1年干苗木,苗高2.50m,地径2cm的一级苗,顶芽饱满,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3.2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选在东华池林场川台农耕地,其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

3.3整地

采用穴状整地方法,按株行距定点挖穴,穴规格为60cm×60cm×60cm,将穴内活土、死土分别堆放地表两边。

3.4栽植

栽植时间为4月上旬,栽植密度每亩110株,株行距2m×3m,,栽植时将活土分层填入穴内,层层踩实。栽植后可适量灌水。

3.5抚育管理

为了促其快速生长,栽植后连续抚育3年,进行松土、除草,保持造林地土壤疏松,树盘下无杂草。对病虫鼠害进行监测和预防,控制其发生危害。

4结果与分析

4.1扦插育苗当年平均苗高230cm,地径2.10cm,第二年平茬后平均苗高280cm,地径2.60cm。达到造林一级苗标准,说明采取春季扦插、高床作业、地膜覆盖、平茬培育等技术,是欧美杨繁植的理想方式。

4.2造林成活率为98.60%,第三年保存率仍在95%以上,平均树高8.10m,地径7.20cm。结果表明,该树种造林成活率、生长量均高于新疆杨等其它杨树。表现出了明显的速生性。

4.3造林后物候观测结果,欧美杨107号造林后连续三年萌动期在4月下旬,展叶期在5月中上旬,叶变色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落叶期在10月中下旬。没有发现干旱、霜冻、冻拔及冬季抽条现象,整个物候期和苗期、引种地基本一致,证明在本区生长完全适应。

5结论

第4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无公害蔬菜佛手瓜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周宁县高海拔山区近年来利用该地温凉气候的优势开发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栽培佛手瓜,经济效益显著。目前,该县已成为佛手瓜生产基地,产品销往邻近沿海地区,很受消费者欢迎。

1特征特性

1.1生物学特性佛手瓜属葫芦科梨瓜属,果实为瓠果。果中富含碳水化合物,每100g含蛋白质0.9g,维生素C22mg,胡萝卜素10mg,此外还含有锌、钾等元素。此外,果中含有胨化酶,可将不溶性蛋白质消化为可溶性蛋白质,是老少皆宜的蔬菜。其以嫩果供食、炒食或煮汤,亦可加工成瓜脯上市供应。

佛手瓜为1年生蔓性宿根作物,植株繁茂,根系粗壮而发达,并有较大的根瘤。茎圆形分枝多,主茎蔓长达20m以上,叶腋着生卷须。叶色浓绿,掌状浅裂,5~7裂。佛手瓜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花淡黄色,雄花总状无限花序,以孙蔓结果。佛手瓜雌蕊不通过昆虫或蝴蝶传粉,均能发育成瓜果(单性结果)且孙蔓节节生瓜,个个成果。一般单果重200~350g,瓜皮绿色、光滑无毛有腊质,瓜有7~10个裂沟,瓜内有1粒瓜种,呈扁形,当瓜成熟后瓜种即可发芽,2片肥厚的子叶仍留在瓜内,幼芽和直叶伸出。出苗后3个月左右开始结瓜挂果,每个单果从开花至收果约需20d。春季种植,秋季收瓜。1~2年的蔓叶生长旺盛,正值盛果期,单株产量可达200~300kg,折合7.5万kg/hm2,产值5250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全生育期8个月,瓜期长达4个月左右,应分期摘收。

1.2生态学特性佛手瓜具有喜光、喜凉、喜湿和喜肥的特性。春季霜后出苗(日年均气温8~12℃)结瓜挂果最适,日平均气温1℃以下蔓叶、瓜均受冻害。

喜光是佛手瓜的特性之一。光照充足产量高,但在酷暑的烈日强光照下,叶面积大蒸腾系数高,只长蔓叶而难以结果。多在秋后结果。若空气湿度大,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开花结果。若空气干燥,土壤中水分不足,根系吸水困难,叶片萎蔫则难以挂果,即使开花后已成的小瓜也会变黄脱落,或因气候干旱,使瓜长成畸形,干旱严重时瓜蔓枯死。由于佛手瓜的蔓叶生长旺盛,适合在土层深厚的肥沃土壤中种植。

2栽培技术

2.1土地选择与整地土地要选择通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山边、溪边、沟旁,对种植佛手瓜生长有利,既能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又便于管理。佛手瓜根系发达,土地要进行秋翻和春耕,耕深30cm,让其分化保墒。

2.2大田密度合理密植是佛手瓜增产的有效措施。佛手瓜行株距5m×6.6m,每株营养面积为33m2,进行开穴栽植,定植300株/hm2,为争取高产奠定基础。

2.3搭棚佛手瓜喜通风透光,一定要搭棚架栽培。瓜棚要求高1.5~2.0m,牢固,宽敞,通透性好。当苗长至30~40cm时,要扦竿引蔓上架,满足发蔓,争花争果。

2.4施肥佛手瓜根系发达、分布广,喜肥水,要施足厩肥、土杂肥和草木灰,在播种前施基肥于穴中的量应占总施肥量的40%。在生长期内,前期需肥少,盛花盛果期需肥需水多,要N、P、K配合拌细土离瓜头30cm处开穴施下,保花保果。第2次盛花期再补施P、K肥,距株60cm处开环沟施下,以促后期生长,据田间记载,产量7.5万kg/hm2,需施K2O257.25kg/hm2,肥料配合比例以N∶P∶K=1∶0.56∶2为宜。

2.5水分管理佛手瓜藤蔓长,叶面积大,在6~7月间,气温高,蒸发快,需水量多,土壤干燥时要及时浇水,防止枯蔓和死苗,结果后要随熟随摘,保产增收。

2.6繁殖佛手瓜的繁殖方法有种瓜繁殖和枝蔓无性繁殖2种。

2.6.1种瓜繁殖。种瓜育苗移栽或直摘繁殖,在冬末初春育苗时,一定要盖肥保温,防止烂种。整好苗床,将瓜种按6~8cm距离排种,瓜柄朝下,瓜芽向上,盖土4~6cm,盖膜保温保湿。苗床温度应控制在15~20℃,待瓜种发新根、新芽,约在次年春分无霜冻时移栽定植;直播在春分前后进行,按大田行株距挖50cm见方的瓜穴,施足腐熟有机肥,再垫1层细土,即可播种,将瓜芽向上,瓜柄朝下,盖土5cm,再盖些杂草保暖,浇水保湿。

2.6.2技蔓繁殖。待前年的头部旧茎萌发或新定植的技蔓长后,分取健壮地下部的侧蔓(带根)长为35~50cm的扦穗,插入深度25cm,约3~4条壮苗定植上架。

参考文献

[1]贺学林.毛乌素沙区野生蔬菜资源及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42-9343.

[2]祝月凯,丛杨.佛手瓜的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7,10(9):44.

[3]刘文.北方地区如何栽培佛手瓜[J].北京农业,2007(7):6-8.

[4]龚兰芳.思茅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11-4012.

[5]赵德贵.佛手瓜——美味又健康[J].烹调知识,2007(11):12-13.

[6]张凤泉.佛手瓜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7(9):12.

第5篇

论文摘要从选地整地、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方面介绍延胡索的栽培技术,以供延胡索种植户参考。

延胡索别名元胡、延胡、玄胡索,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常用作中药,以块茎入药,用于心腹腰膝诸痛、跌打损伤、瘀血作痛、月经不调、冠心病等症。延胡索株高10~20cm,全株无毛。地下块茎扁球形或不规则的球形或椭圆形,肉质纤细,具分枝。茎基部生一鳞叶,其上生3~4叶,叶有长柄,叶片轮廓三角形。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卵形、狭卵形或狭倒卵形,花瓣紫红色。蒴果荚状,种子肾形,紫红色或紫黑色。延胡索生长环境宜湿润,怕积水、怕干旱。产区年降雨量在1350~1500mm,而1~4月降雨量在300~400mm有利其生长,高于或低于此则对生长不利。特别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降雨量大,下雨日多,地湿多雾,则易发病,若遇干旱影响块茎的膨大,容易造成减产。因此,在多雨季节要做好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在干旱严重时,灌“跑马水”抗旱。

1选地整地

宜选阳光充足、地势高燥且排水好、表土层疏松而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和冲积土为好,黏性重或砂质重的土地不宜栽培。忌连作,一般隔3~4年再种。延胡索的根系和块茎集中分布在2~20cm的表土层中。土质疏松,根系生长发达,根毛多,利于吸收营养。前作以玉米、杂交水稻、芋头、豆类等作物为好。前作收获后,及时翻耕整地,深翻20~25cm,做到三耕三耙,精耕细作,使表土充分疏松细碎,达到上松下紧,利于采收。畦宽一般1.0~1.1m,沟宽40cm,只要挖好排水系统,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2种植技术

2.1繁殖方法

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块茎繁殖。种用块茎以选直径1.2~1.6cm为好,过大成本高,过小生长差。

2.2栽种时间

一般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栽种适期,若推迟至11月中旬下种,将明显影响产量。

2.3种植方法

目前均采用条插,便于操作和管理。条插按行距18~22cm,用开沟器开成播种沟,深6~7cm,在播种沟内施入过磷酸钙600~750kg/hm2,然后按粒距8~10cm在播沟内交互排放2行,芽向上,做到边种边覆土。种完后,盖焦泥灰或垃圾泥37.5~45.0t/hm2、菜饼肥750~1500kg/hm2,最后用提沟泥培于畦面,覆土厚度为6~8cm。一般条播用种600kg/hm2左右,点播用种375~450kg/hm2左右。

3田间管理

3.1施肥

单施氮肥容易引起植株的徒长,抗逆性弱,易遭病害;单施磷钾肥抗性增强,但缺氮肥,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同样不能提高产量;氮、磷、钾混合施肥,能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加单株块茎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要重施腊肥,轻施苗肥。腊肥在12月上中旬施入人粪肥22.5~30.0t/hm2,氯化钾300~600kg/hm2。若基、腊肥不足,应在2月上旬适当追施苗肥,催苗生长,施入人粪肥15t/hm2。在3月下旬起还应在叶面喷2%磷酸二氢钾2~3次。

3.2松土除草

一般进行3~4次。在12月上、中旬施肥时,用刮子在畦表轻轻松土;立春后出苗,不宜松土,要勤拔草,见草就拔,畦沟杂草用刮子除去,保持田间无杂草。延胡索种植完毕后,用绿麦隆可湿性粉剂3.75kg/hm2,对水1125kg喷洒于畦面,然后再撒上一层细土。

3.3排水灌水

栽种后是发根季节,遇天气干旱,要及时灌水,促进早发根。在苗期雨水多,湿度大,要做好排水降湿工作,做到沟平不留水,减少发病。

4病害防治

4.1霜霉病

3月上旬始发,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褐色小点或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稍带黄色,病斑边缘不明显,随后病斑增多,不断扩大,布满全叶。在湿度较大时,病叶背面有一层白色的霜霉状物,最后叶片腐烂或干枯。发病初期用多菌灵、井冈霉素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

4.2菌核病

俗称“搭叶烂”,3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发病最重。首先为害土表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或深褐色的梭形病斑,湿度较大时茎基腐烂,植株倒伏。发病叶片初呈现圆形水渍状病斑,后变青褐色,严重时成片枯死,土表布满白色棉絮状菌丝及大小不同的不规则的黑色鼠粪状菌核。防治方法同霜霉病。

4.3锈病

3月上旬始发,4月最严重。叶面初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绿色病斑,略有凹陷;叶背病斑稍隆起,生有桔黄色凸起的夏孢子堆,破裂后可散出大量锈黄色的粉末,进行再侵染。如病斑出现在叶尖或边缘,叶边发生局部卷缩,最后病斑变成褐色穿孔,致使全叶枯死。发病初期用20%粉锈灵10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

5采收与加工

5.1收获

在5月上、中旬收获为好,折干率高。选晴天土壤稍干时进行,块茎和土壤容易分离,操作方便,省工又易收净。一般产鲜货6000~7500kg/hm2,高的产鲜货7500kg/hm2以上。

5.2留种

植株枯死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地块作留种地。采收后,挑选当年新生的块茎作种,以无破伤、直径在1.2~1.6cm的中号块茎为好。选好的块茎,在室内摊放2~3d就可贮藏。选干燥阴凉室内,用砖或木板围成长方形长度不限、宽1.2~1.5m,在地上铺10~12cm的细沙或干燥细泥,其上放块茎20~25cm,再盖12~15cm沙或泥。放过化肥或盐碱性物质的地,不宜贮藏。每15d检查1次,发现块茎暴露,要加盖湿润沙或泥,发现块茎霉烂,要及时翻堆剔除。

第6篇

论文摘要:从黔东南州为保护现有楠木资源的目的出发,对楠木的栽培技术及其保护措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

1形态特征及分布

楠木属樟科,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九山)、云南、广西等。在长江以南各省(区)以至台湾省均可栽培。其中,贵州省的楠木则主要在黔东南州分布最广,黎平、锦屏、从江、榕江与剑河等县均有分布。

2生物学特征

楠木在幼龄期,顶芽发达,顶端优势明显,主干端直茁壮,侧枝较细短,冠层厚而密,整个树冠呈尖塔形。及至壮年期,随着高生长的减慢,侧枝的扩展,树冠变为钟形,但冠层仍较厚。幼树的顶芽一年形成3次,抽3次新梢,即冬芽-春梢-夏芽-夏梢-秋芽-秋梢。一般春梢生长慢,夏梢和秋梢生长快。特别是在6月上中旬(夏梢期),顶梢10d可增高30~40cm,平均日生长达1.50~2cm,为全年生长的最高峰。8~9月也有一次生长高峰,但不如前者快,两次高峰的生长量,占全年高生长总量的70%以上。胸径生长主要是在5~11月,其生长量占全年总生长量的70%~90%。据解析木资料(福建三明):一般天然生楠木,初期生长甚缓慢,20年生,高和胸径的生长量仅5.60m和4.10cm,至60~70年生以后,才达生长旺盛期。楠木树高生长以50~60年最快,胸径以70~95年最快,材积以60~95年最快。特别是材积,60~95年间的生长量占树干总材积生长量89%,90~95年间生长量,占树干总生长量25.50%。表明楠木具有后期生长迅速的特性。但在人工林中,楠木初期生长则远较天然林生长迅速。13年生的人工林与20年生的天然林相比,则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比天然生长快3倍、2.30倍和7.10倍。楠木幼年期根系生长发育较好,主根能深入土壤下层,侧根数量也较多。

楠木系耐阻树种,适生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地方,特别是在山谷、山洼、阴坡下部及河边台地,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壤质土壤上,生长尤佳。深根性树种,根部有较强的萌生力,能耐间歇性的短期水浸。寿命长,病虫害少,能生长成大径材。

3造林技术及栽培要点

3.1造林技术楠木4月开花,种子成熟期在“小雪”前后,果皮由青转变为蓝黑色,即达成熟。采种选20年生以上的优良母树,用钩刀或高枝剪剪下果枝,采取果实。采集的果实,要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是将果实放在箩筐或木桶中捣动,脱出果皮,再用清水漂洗干净,置室内阴干,切忌曝晒,水迹稍干,即可贮藏。一般100kg果可出种子40~50kg。种子纯度92%~99%,千粒重200~345g,场圃发芽率达80%~95%。种子含水量较高(20%~40%),容易失水开裂,子叶发霉,丧失发芽力,因此,处理好的种子须马上用潮湿河沙倒分层贮藏。如需催芽,可贮放在温度较高或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这样“立春”前后种子开始大量萌动,用来播种能提早数天发芽。

楠木幼苗初期生长缓慢,喜阴湿,宜选择日照时间短,排灌方便,肥沃湿润的土壤作圃地。土质粘重,排水不良,易发生烂根;土壤干燥缺水,则幼苗生长不良,又易造成灼伤。播种从“大寒”至“雨水”均可进行。播种前,圃地要施足基肥,整地筑床要细致。一般用条播条,条距15~20cm,条宽6~10cm。每亩播种量15~20kg。播后覆盖火烧土1~2cm,再盖草或锯屑、谷壳,以保持苗床湿润。幼苗出土后,要及时进行除草、松土、施肥和灌溉。在平地育苗,由于日照时间长,地表温度高,在暑天,易遭日灼为害,因此尚需给以适当遮荫。但据福建三明莘口林场试验,选背阴圃地,适当提高留苗密度,使床面保持一定的覆盖,不遮荫亦可避免幼苗灼伤。间苗应分期进行,要量少次多。7月苗高达10cm左右时,即可定苗。每亩留苗3万株。8~10月为楠木幼苗速生期,在此期间,应加强苗圃水肥管理,以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11月份还有部分植株抽梢生长,因此在苗圃后期管理中,要注意不使幼苗越冬时受冻害。1年生壮苗造林比2年生苗造林效果好。一些生长细弱的苗木,可留圃一年再造林。

3.2病虫防治

3.2.1鼻虫的防治。

鼻虫:以幼虫钻蛀嫩稍为害,使被害梢枯死。据调查:为害严重的,被害株数可达69.10%,早口密度为16.50头/株,平均每株被害梢数占平均每株总梢数5.10%。成虫体长圆柱形、漆黑色。体长5.20~7.50mm。喙长约2mm。前胸背板有鲨鱼皮状突起。鞘翅各有10行刻点,前足腿节上有一强大的刺。幼虫:体乳白,老熟幼虫长5~8mm,头部黄褐色。蛹体淡黄褐色,长6~8mm,头部及前胸背板浅灰色,有许多褐色圆圈、腹部有许多小刺列,腹末有刺状突起二个。

一年一代,以成虫越冬。于3月份楠木抽梢时,成虫产卵于新梢中,卵孵化后,幼虫在当年新梢中蛀食为害,蛀道长10cm左右。幼虫期3月底到4月中旬,幼虫成熟后即在嫩梢基部的蛀道中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成虫期长,直到次年3月份产卵后死亡。

防治方法:在3月份成虫产卵期及5月中下旬成虫盛发期用621烟剂熏杀成虫,每亩用药0.50~1kg。在4月上旬用40%乐果乳剂400~600倍液喷洒新梢,可杀死梢中幼虫。

3.2.2灰毛金花虫的防治。

灰毛金花虫:以成虫啃食嫩叶、嫩梢及小叶皮层,严重的可使嫩梢枯萎。被害株率达80%以上。最多被害株有虫50多头。成虫体黑色,密被灰白色毛,外观呈灰白色。体长5~7mm,触角线状,鞘翅近肩角处有一瘤凸起,翅面有许多不规则的颗粒状突起,并有三条隆脊。3月底到6月份均有成虫出现,4月中下旬为盛发期。

防治方法:在4月下旬用621烟剂熏杀成虫,每亩用药0.50kg。

3.3栽培要点用种子繁殖。果实采收后,搓去外果皮,种子有油质,寿命短,阴干后即可播种。若次年春播,需用湿沙贮藏。幼苗期需遮荫,当幼苗长成真叶即可间苗或移植,一般1年生苗即可出圃造林。如绿化用大苗,可换床培育3~5年。大苗栽植,必须带土团,并剪去部分叶片。栽植时要选择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环境。

4保护价值与保护措施

4.1楠木珍贵的原因木质坚硬耐腐,寿命长,用途广泛;产地范围小,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和湖南等海拔1000~1500m的亚热带地区阴湿山谷、山洼及河旁;生长缓慢,成为栋梁材要上百年。

4.2保护价值楠木有三种:一是香楠,木微紫而带清香,纹理也很美观;二是金丝楠,木纹有金丝,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种,更为难得的是,有的楠木材料结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纹;三是水楠,木质较软,多用其制作家具。

楠木常用于建筑及家具的主要是雅楠和紫楠。前者为常绿大乔木,产于四川雅安、灌县一带;后者别名金丝楠,产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苏南部。楠木的色泽淡雅匀称,伸缩变形小,易加工,耐腐朽,是软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种。

4.3保护措施

4.3.1健全法律法规,制订有效保护措施,严禁砍伐,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楠木覆盖面积。

4.3.2积极进行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害,保护好现有资源。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4.3.3大力开展育苗造林,扩大栽培范围,特别在植物园、公园应大量栽培,可有效地保护这一物种。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保护性措施:

4.3.4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7篇

论文摘要针对大别山区桑产茧量不高的实际,介绍了该地区桑园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桑叶产量,进而提高桑产茧量提供指导。

蚕桑生产是大别山区传统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逐年提高,农民自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但大多农民在发展的时候只盲目追求桑园面积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对桑园的管理,导致桑叶的产量不高,桑产茧量也一直在510kg/hm2左右徘徊,与桑产茧1500kg/hm2的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将大别山区桑园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新建标准桑园

1.1建园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较好的地块建园。

1.2深耕整地,施足基肥

山地栽桑应修水平梯田。全面耕翻深耕40cm左右,然后平整园地;开沟吊漕(宽30cm、深50cm),挖时将表土和底土分开,挖松底沟。挖后漕内施入有机肥60t/hm2和过磷酸钙750kg/hm2,然后将表土回填到肥料上,苗木栽在表土上。

1.3栽桑时间

桑树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栽下,此时桑苗处于休眠状态,成活率高。春季发芽早,以11月栽植为宜。

1.4栽植密度与形式

以棵行距33cm×200cm栽植,中干养成。

1.5选苗、修根

桑苗要选栽育711、农桑14号、华明桑等高产抗病强的优良品种。栽前将苗木进行大小分级,剪去过长根和受伤部分,剔除病虫害苗。长途运输苗根干萎的可浸泥浆稀粪水后立即栽植。

1.6栽植方法

以确定的株行距,拉好栽植绳,把桑苗放入栽植沟内,扶正苗木,先填剩余的细表土壅根,边壅边轻提苗干,使根系向四方伸展并与土壤密接,再壅土踏实。桑苗根颈入土8cm左右,沙土宜深,粘土宜浅。栽后浇足水,然后在距地面35cm处定干。最后将底土覆于桑根颈上方周围成馒头状,可保湿、防冻、护干,促进桑苗来年早发芽。

2培养理想树型

2.1桑树树型养成的目的

促使树型整齐,枝叶分布均匀,通风透光,促进营养生长,减少花椹,防止病虫害,便于管理和收获桑叶,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一般以中干有拳式树型为宜。

2.2中干有拳桑养成法

树干高度105cm,以2层枝干为好,3年养成,第4年正式收获。①第1年:苗株春季发芽后,待新梢长到15cm时疏芽,选留2~4个匀称壮芽任其生长,当年养成2~4根壮条,晚秋蚕后每条留叶6片左右。②第2年:春季发芽前离地面65cm处剪定。发芽后每枝干选留2~3个壮芽,每株养成4~8根壮枝,晚秋蚕结束后每枝干留叶7~8片。③第3年:养过春蚕后提早离地面105cm处剪伐,养成第2枝干。发芽后每枝干留2~3个健壮芽生长,每株养成8~16根壮条。以后每年养过春蚕后离地面105cm处剪伐,形成桑拳。

3桑树管理

3.1科学施肥

3.1.1春肥。春肥占全年总肥量的20%,桑树发芽前15~20d施下,一般在3月20日左右施下。施45%复合肥或尿素300kg/hm2。春蚕大蚕期叶面喷肥2~3次,配置浓度为:复合肥1%、尿素0.5%、过磷酸钙1%;每隔2~3d喷1次可增产桑叶10%左右。

3.1.2夏肥。夏肥占全年施肥量的40%,用速效肥。6月初完成夏伐后立即施下。一般分2次施用,夏伐后与疏芽后各施1次。此期经历6~8月3个月,桑树枝条生长占夏秋总生长量的90%。施足夏肥,不仅增加当年夏秋叶产量,且关系来年春叶产量。

3.1.3秋肥。秋肥占全年施肥量的10%,8月施下,速效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

3.1.4冬肥。冬肥占全年施肥量的30%,桑树落叶后施入,以迟效性有机肥为主;结合冬耕施增施硼肥22.5kg/hm2。

3.1.5桑园间作绿肥。绿肥翻入土中,可增加桑园有机质,达到“以园养桑”的目的。冬绿肥在9月至10月中旬播种,品种有蚕豆、红花草等,4月上旬翻埋;夏绿肥在5~6月播种,品种有绿豆、饭豆等,在7月中下旬收割。

3.2桑园耕耘

3.2.1冬耕。桑树落叶后结合绿肥播种和施冬肥进行,深度20cm,离桑根10cm左右,土块可不打碎。

3.2.2春耕。桑树发芽前结合埋冬绿肥进行,深度10cm,土块要打碎。

3.2.3夏耕。夏伐后随时进行,为避免伤害桑根,深度5~10cm。可结合除草与播种夏绿肥进行浅耕。

3.3桑园除草

桑园杂草不仅与桑根争夺养分、水分,影响通风透光,而且是病虫潜伏的场所。因此,全年要抓好3期5次除草工作。

3.3.1春除发芽草。桑树发芽前的4月初除去幼草,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除1~2次。

3.3.2夏除黄霉草。夏伐后雨水多,气温高,光照足,杂草生长快,6~7月除草2次。

3.3.3秋除开花草。秋季除去开花结籽草可减少来年杂草蔓延,除草1~2次。除人工除草外,还可用10%的草甘膦水剂15kg/hm2除草。

3.4桑园排灌水

3.4.1排水。桑园积水会影响土壤通气,致使桑根呼吸困难,严重的会死亡,因此,做好开沟排水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4.2灌水。桑园春季和夏伐后2次发芽期以及夏秋的旺盛生长期,都需要充足的水分。根据天气情况,春季在发芽前开叶后各灌1次水,春蚕期灌水2次,做到前期少灌后期多灌,夏伐后灌水1~2次,秋季7~10d无降雨时要及时灌水。夏秋季灌水需在下午4时后进行。

3.5桑园护理

3.5.1摘心。选择晴天将桑树新梢的嫩心摘去,促使幼叶成熟。春蚕大蚕期5龄用桑前10d摘心,可提高叶质和叶量。

3.5.2疏芽。夏伐后把过密新梢适当疏去,分2次进行。第1次当新梢长到10cm左右时疏去过密新梢;第2次结合大蚕用叶,用桑剪剪去细弱、下垂和位置不当的过密新梢。

3.5.3整枝。在冬季修去桑树的死拳、枯桩、病虫枝、小细枝,可增强树势,减少病虫害。修下的枝条立即集中烧毁,防止病虫害蔓延。

3.5.4剪伐。在春蚕5龄期后边采边伐,剪口在定拳处,时间要求在6月5日前全部结束。

3.5.5剪梢。在晚秋后剪去桑树枝条梢端一部分,可提高春季发芽率,增产桑叶10%左右,还可减少冬季冻害,一般剪去枝条总长的1/4。

3.6合理收获桑叶

做到量叶养蚕,不养过头蚕。夏蚕饲养张数约为春蚕的25%,秋蚕饲养量可与春蚕相当或略大于春蚕饲养量。夏蚕收获采叶占条长的1/2;中秋蚕留8片叶,晚秋蚕留4片成熟叶,一律摘叶留柄,以保护枝条腋芽,为下年丰产打好基础。

4桑树病虫害防治

4.1桑树萎缩病

加强检疫,选栽良桑,注重肥培管理;发现病株及早挖除,集中烧毁。

第8篇

论文摘要经过生产实践,探索总结出林下双孢蘑菇的高产栽培技术,从季节安排、菌种准备、选地建棚、栽培管理的各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双孢蘑菇林菌间作的生产技术。

林下栽培双孢蘑菇是利用林地树木郁闭后至采伐期的地面空闲期以农作物的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蘑菇的一种栽培方式。培养基用过后可就地肥田,对改良土壤有利,可促进树木快速生长。林地能为双孢菇提供良好的遮阳条件、适宜的温度和丰富的氧气,延长双孢菇的采收时间。林下栽培双孢菇产量高、品质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季节安排

双孢蘑菇播种期以当地昼夜平均气温能稳定在20~24℃,约35d后下降到15~20℃时为宜。河南北部一般选择在7月下旬原料预湿,8月上旬堆料发酵,8月底至9月初播种,9月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秋菇,经越冬管理后翌年3~5月收获春菇。

2菌种准备

播种期前2个月配制栽培种,用量一般以每100m2栽培面积需要750ml瓶装粪草菌种310瓶左右;麦粒种90瓶左右;棉籽壳菌种约180瓶。若用袋式菌种可按菌种重量进行折算。

3选地建棚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便利、郁闭度0.8以上的林地,土壤最好为腐殖土。清理地面,除去杂草,用农药喷洒消毒。沿行间做小拱棚。棚宽2.2m,高1.3m,长度视情况而定。每隔0.5m用竹片起拱,棚外用地膜覆盖。棚中间挖30cm走道,两边各留85cm畦面。

4培养料配制

4.1培养料配方

通常用粪草比为1∶1的配方,常用配方:稻麦草46%,干猪牛粪46%,饼肥3%,生石灰2%,石膏粉、过磷酸钙各1%~2%,氮肥1%(硫酸铵0.2%,尿素0.8%),每平方米可用干料35~40kg,可根据栽培面积计算出总用料量,再按各原料占总料量的百分比折算出实际用量。

4.2培养料堆制发酵

4.2.1预湿。提前2~3d将草料用石灰水预湿,干猪牛粪、饼肥等要打碎混匀、拌湿,覆膜堆闷以杀灭虫卵。

4.2.2建堆。建长形堆(宽约2m,高约1.5m),1层草料(厚约20cm)、1层粪肥(厚3~5cm),压实,四边陡直,堆顶呈龟背形,四周围罩薄膜。为防止氮素流失,饼肥与氮肥混匀后分层撒入料堆中部,顶部及四周不要撒入。

4.2.3前发酵。共翻堆3次。第1次在建堆后7d,加过磷酸钙,含水量控制在65%~70%,翻堆结束后四周撒石灰粉;第1次翻堆后6d进行第2次翻堆,加入石膏粉;第2次翻堆后3d进行第3次翻堆,pH值调至8.0左右,含水量约为65%。

4.2.4后发酵。前发酵第3次翻堆后再维持2d,当料温升至70℃左右时,选择晴天午后气温较高时段,快速将培养料运入菇畦中,厚度为50~80cm,随即覆盖棚膜升温发酵,料温在60~62℃维持6h,降温至50~55℃保持3~4d,再撤膜降温,在45℃以下时,将料均匀铺入菇畦中,厚度20~25cm。优质发酵料应为棕褐色,质地松软,有弹性,草形完整,容易拉断,无酸臭味,无黏滑感,pH值在7.5左右。

5播种

在料温约28℃时,先将1/2菌种撒入料面,用草叉或手抖动料表层,使菌种落入料深4~5cm处,整平料面,再均匀撒入剩余菌种,用少量培养料略微掩盖菌种,然后用木板轻轻按压,使菌种与料贴合,有利于吃料。如果气温低、天气干燥,料面应覆盖1层消毒报纸或薄膜。

6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一般需要15~18d,此期控制料温在22~28℃,一般不要超过30℃,严防“烧菌”,空气湿度控制在70%左右。随菌丝生长逐渐加强通风换气,在开始2~3d内不通风,3d后少通风,7~10d后菌丝封面时多通风,菌丝长至料深1/2时可用直径1cm的木棍在料内打孔以利于通气。发菌期间,不要向料面直接喷水,以免伤害菌丝。

7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7.1覆土

菌丝长至料深2/3时(14~18d)覆土最好。覆土过早,会影响菌丝向料内继续生长;覆土过晚,会推迟出菇,影响产量。土质应结构疏松,通气性好;具有团粒结构,持水性强,遇水不黏,失水不板结。在料面均匀覆土厚约3cm,用木板刮平。覆土太厚易出土内菇、畸形菇;太薄易出长柄菇、早开伞及薄皮菇。勿拍压,保持自然松紧度。

7.2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15~20d出菇。在此期间菇棚温度应保持在20~22℃,空气湿度保持在80%~85%,吊菌丝及定菇位是该期的管理关键,主要措施是喷水、通风。

7.2.1吊菌丝。在2~3d内,用pH值7.5~8.0的石灰水将土层逐渐喷透(少而勤喷,每天约4次),调水结束后加强通风5~6h,再闭棚吊菌丝。一般在调水3d后在早晚适当少通风,促使菌丝纵向生长,快速上土。

7.2.2定菇位。当菌丝长至距表土约1cm时,应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倒伏,使其横向生长,并加粗为线状菌丝,以备在该位置结菇。菇位太高太低都会严重影响产量及质量。若通风不够,极易发生菌丝冒土。

8秋菇管理

秋菇管理是夺取高产优质的关键。当菌丝爬上土层2/3时,开始喷结菇水,总用水量为2.0kg/m2,分2d喷完,然后保持1~2d大通风,再逐渐减小通风量,表土下1cm很快会出现大量米粒状原基。当多数菇蕾长至黄豆大时,需喷保菇水,保菇水量约2.5kg/m2,在1~2d内分多次喷完,停止喷水2d。然后随着菇的长大逐渐增加维持水的喷量,喷水时应轻喷、勤喷、喷匀,水雾要细,喷头向上,不能一次喷水量过大。注意通风换气保温,防止风直接吹到菇体。此时,菇棚内空气湿度应维持在90%左右,温度控制在12~18℃,避免出现大温差。

9越冬及春菇管理

秋菇结束后进入冬季管理,挖松板结的土层,清理菇头及老菌丝,通风换气结合喷2%石灰水,使土层保持半干半湿状态。翌年气温回升后进入春菇管理,当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逐步调足土层水分。随着温度升高和出菇量增加,喷水量逐渐增加。由于多潮出菇,培养料中营养物质减少,可适当追肥,常用肥料有0.1%过磷酸钙、0.3%~0.5%尿素、1%葡萄糖等。

10采收及间歇期管理

10.1采收标准

蘑菇子实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盖未开菌膜尚未破裂时应及时采收。若不及时采收会影响产量、质量及下茬菇的形成。若老熟至产生褐色孢子,菌肉老化,品味差,炒熟后的汤汁发黑。根据销售渠道、用途、加工方式的不同确定采菇的大小。鲜销的蘑菇可略大于加工的蘑菇,一般于菌盖直径达2~4cm、菌膜未破时采收。

10.2采收方法

采前3潮菇时,菌丝生活力强,采菇后还能长出肥大的菇体,因此要注意保护菌丝体。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菇盖,轻轻左右旋转,使菇体脱离菌丝,然后拔出。由于产菇后期菌丝体逐渐衰老,失去了形成肥大菇体的能力,采收时一手按住土面,另一手把菇拔起。这样不仅把衰老的菌丝拔去,还起到适当松动的作用,再把复土盖上,有利于促进新菌丝发生。菇体丛生密集发生时,不能单个拔出,这时可用小刀在菇柄处割下,不要伤及周围的小菇。采下的菇要及时用刀削去菌柄沿下端的泥土,并把刀口与菇柄沿垂直方向切平整,并即时分级包装好。

10.3间歇期管理

采完一潮菇后,剔除菇根,清净料面,补平孔穴,产菇中、后期还要松动板结的土层,喷1%~2%石灰水及适宜追肥,使7~10d后再现菇潮。

参考文献

[1]常明昌.食用菌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3-108.

[2]刘振祥,张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1-104.

[3]徐彦军,樊卫国,刘碧荣,等.白灵菇栽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24-1025,1034.

[4]杨文辉.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青海科技,2007,14(2):50-52.

[5]刘君昂,李琳,周国英.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6]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7]赵凤良,王尚堃,雷新梅.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栽培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5-4557,4570.

[8]杨立诚.塑料大棚反季节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7,29(4):42-43.

第9篇

论文摘要在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再加盖一层小拱棚的栽培技术,可以使甜瓜的成熟期比单层覆盖地膜早15~20d,这样使结瓜期处于高温、少雨、光照充足及昼夜温差较大的5月末至6月这段时间,甜瓜不但提早上市,而且品质好、病害轻,高产、优质、高效。

甜瓜不但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而且口感好,香味浓郁,被人们美称为“香瓜”。近年来,北方寒地甜瓜生产发展很快,不但面积增加,而且生产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在甜瓜生产上,我们针对寒地的气候特点,推广应用了许多先进生产技术,其中在覆地膜基础上再加扣小拱棚技术就是一项投入低、经济效益高、易于掌握、深受瓜农欢迎的早熟优质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优质、早熟、高产、耐运输、商品性好、适应市场的甜瓜品种,如龙甜4号。

2育苗期及育苗方式

甜瓜育苗苗龄30~35d,达到3~4片真叶。在黑龙江省鸡西市双扣栽培在4月初播种,一般采用大棚内或中棚内扣小棚的育苗方式。

3育苗用营养土配制

用充分腐熟厩肥40%,细砂或细炉渣10%,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10%,葱蒜茬或玉米茬无除草剂残留的肥田土40%,充分混合过筛后,用50%多菌灵600倍液均匀喷洒,然后用塑料布盖上闷2~3d,揭开塑料布,摊开营养土,待药味散尽后装营养钵,摆在苗床上。

4种子处理及播种

把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10min,捞出再放入55℃热水浸泡10min,并不断搅拌,然后捞出在25℃温水中浸泡8~10h。把浸泡好的种子捞出放在纱布上包好置于25~30℃条件下催芽,每天翻动、冲洗2~3次,萌芽后播种。将营养钵用25℃左右的温水浇透,待水渗下后每钵放1粒芽种,覆土1cm厚。

5苗期管理

播后及时盖拱棚,保温保湿促进出苗,白天25~30℃,夜间18~20℃,出苗后夜间降到15~18℃。第一片真叶展开后,白天20~25℃,夜间13~15℃。第三片真叶展开到定植前1周逐渐降低温度,锻炼幼苗,定植前3d将小拱棚膜全部撤掉,大棚加大通风降温。播种前打透底水,扣棚后如太干时喷水,在晴天上午10时前后浇水,定植前不宜浇水。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幼苗长出4片真叶时及时摘除心叶。

6选茬、整地、施肥

选择无除草剂残留的玉米、高粱、谷类为前茬。秋翻秋起垄,结合整地施优质农家肥60t/hm2。春翻地在土壤化冻15cm后及时整地,及早翻耙,破垄夹肥、起垄、镇压连续作业。定植时施磷酸二铵225~300kg/hm2、硫酸钾150~225kg/hm2做底肥。

7定植、覆地膜与扣小拱棚

黑龙江省鸡西市一般在5月初地膜加拱棚定植甜瓜。选晴好天气上午,按株距40~50cm(根据品种特性决定)刨埯,栽2垄空1垄,便于扣小拱棚、管理,浇水定植,定植同时覆膜。栽好苗后,苗顶膜处破膜放苗,边覆膜边拉紧压平,使地膜与垄台贴紧,封好苗孔。也可在定植前1周将膜先覆于垄上,定植时用打埯器打埯,浇水栽苗后封严苗孔。定植后立即扣小拱棚,2条垄扣1个小拱棚,5月末至6月初天气转暖无冷害情况下撤掉小拱棚。

8田间管理

定植后经常检查小拱棚和地膜,有破损和透气处及时封好,及时补苗。定植时浇透水,如干旱,在第一雌花没开时可浇1次水,初花期、初果期控制灌水,瓜开始膨大期干旱可适当灌水。伸蔓初花期追施饼肥1000kg/hm2左右,在果实膨大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

摘心后留下4个子蔓,子蔓留瓜,瓜坐住后,在瓜前留3~4片叶掐尖。

生育期发生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莫比朗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瓜成熟时及时采收。龙甜4号七、八成熟就得采收,防止完熟后瓜软;需长途运输的也得七、八成熟采收。

9病害防治

我国较常见的甜瓜细菌性病害是角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大病。

9.1危害症状

起初叶背面出现一些水浸状的小点,以后病斑扩大,由于受叶脉的限制病斑呈多角形,在病斑的周围有黄色的晕圈。而后病部逐渐变为淡褐色至污白色,潮湿的情况下病部往往会出现白色的溢脓。病菌还可以为害茎、叶柄及果实,初为水浸状斑,后扩大并形成一层硬的白色表皮。果实病部沿维管束向内发展,果肉变色,最后果实腐烂。这种病害主要以带菌种子传播,也可借助棚顶滴水和浇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