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创新论文

时间:2023-04-06 18:34:04

导语:在大学生创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创新论文

第1篇

(一)当代大学新生特点

1、积极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思想积极向上,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他们有积极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接受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视野相对开阔,对事物有一定的见解;他们中大部分人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能够承担自身的责任;他们比较重视自由、平等,注重公平,接受竞争,喜欢追求自身价值等等。

2、消极方面在升学的压力下,大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只有学习一项任务,生活自理能力相对很差;由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很难为别人着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问题;集体主义意识相对淡薄,团队合作意识相对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也是大学生比较显著的特征,光明日报一项对274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为前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适应压力、学习与个人能力压力。

(二)当代大学新生入学后主要问题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状况令人担忧,新生感觉失调发生率达65—70%,其中第一位的是学习适应障碍。

1、学习上不适应学习不适应,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心理、行为与客观学习环境不能很好协调矛盾引起的不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了大学就不用学习的心态。需要能产生动机,走进大学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了继续学习的内在需要,因而学习动机不强。“腾讯一麦可思2010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结果显示,61%的本科新生认为入学后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在学习问题中排在首位的是”缺乏学习动力”。

2、生活上不适应生活的不适应主要是指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达到自身与环境的协调。长期的以学习为中心的单一模式生活,使得大部分新生很难料理好自己的生活。比如新生报到跟来十几位家长,每周把脏衣服寄回家,每月上旬生活费就用光,不能很好的融入寝室、班集体,经常性地丢三落四等等。

3、人际交往上不适应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交往关系,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大学的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不尽相同,较之中学阶段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让很多新生感到了人际交往障碍,造成了一些学生不善于交际,自尊心又强,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引发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

4、心理上不适应步入大学的新生经常会面对两个落差:一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是自我认识的落差。他们被灌输了大学就是人间天堂的概念,可是当他们发现大学根本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还有一些同学在高中备受老师和同学关注,是众人的“宠儿”,可是到了大学,高手如林,失去关注的他们产生很强的不平衡心理,久而久之,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

二、创新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入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为核心,做好入学教育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大学新生的特点,完善和更新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新生的适应问题,帮助新生顺利渡过人生的重要转折期,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生存和适应教育

2014年8月,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事件接连发生: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排除有一些社会因素,但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薄弱是重要原因。加强新生生存教育也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生存教育应该包括:

①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没有责任感的人很难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责任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对责任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责任观念,使学生勇于担当,善于尽职尽责。

②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包括人身安全、出行安全、交友安全等等。在入学教育中通过安全知识讲座,防火、防盗、防震等安全演习,分发安全教育手册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防范意识。

③生命教育。近年来大学生遇到小挫折就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甚至自杀、他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反映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新生适应教育,就是指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新生进行自我、环境等接续教育,使其顺利过渡到新的环境中来开展学习和生活的教育活动。包括:

①环境适应教育。新生入校首先面对的是新的环境,入学教育应该帮助新生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环境,引导新生尽早地从父母呵护备至的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为开始新的生活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②学习适应教育。入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分制、选课管理制度等,让学生依据相应的制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培养学习的主动意识。

③人际交往适应教育。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中,将人际关系适应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这对新生的人际适应和交往己起到了促进作用。入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包容、信任、尊重、理解和悦纳他人,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

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立身之本。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生变化的。因此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讲道德的浓厚氛围,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入学教育中应加入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教育应该包括:

①理想信念教育。在新生中及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如开展专家讲座、影片展播、学术交流与研讨、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公民。

②诚实守信教育。在新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引导新生树立诚信意识,避免出现考试作弊、拖欠贷款等现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诚实守信习惯,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

③法制校规教育。学生只有明确学校的相关规定,才能做到自觉遵守,因此应该在新生中普及法制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可以通过宣讲相关法律知识、学习《学生手册》、讲解相关案例,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

(2)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包括:

①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开展心理普查、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心理问题,通过开展活动深入观察等方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为进一步开展帮扶做好准备。

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学博大精深,不是一次活动就能明了的,需要在新生中长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采取多种形式做到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心理学的魅力,化解自己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和恐惧,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并敢于向专业教师咨询。

(三)专业和职业规划教育

当前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差等学习不适应问题,与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有很大关系。在新生中开展专业和职业规划教育就是要深化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专业和未来的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专业和职业规划教育包括:

①学习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高中的被动式为大学的主动式,积极调整自己,根据大学的课程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②专业培养方案教育。新生入学后,通过专题讲座、学长交流、专家指导等方式,讲解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专业的学习方式。

第2篇

伴随着学科评估、学科排名、大学排名、高校分类、名校工程建设等政策及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地方高校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困境与挑战。虽然各级财政及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各高校也陆续建设并运行了一批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此外,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名校工程建设、服务国家特殊需要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及其它各专项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加之纵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各高校均购买了大批高精先仪器、设备,整体实力及硬软件环境得到改善。但这些条件多用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科研、研究生教育等方面,主动服务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尚待改进与提高,如何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2对策与措施

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积极探索其交汇点及结合点、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近年来主要采取与探索了如下几方面的对策与措施。

2.1依托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现拥有山东省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分离技术与工程实验中心”和“分子功能与工程实验中心”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等实验教学平台。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及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实验中心从现有本科生培养的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充分考虑了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时代对本科生质量的需求,专业结构合理、科学定位,对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实验中心已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较强、勇于改革创新、教学成绩突出的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队伍,建立了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配套完善、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科学,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及示范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培养能力、激励创新”的原则,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实验项目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学科视野。实验中心还重点选择了各学科优秀科研团队以自身专业方向为基础,设计专业综合实验项目及开放实验项目内容,并具体负责实施实验教学,这样建立的实验课不仅能充分体现各研究方向实验技术特点及其综合应用,而且将教师的科研技能与经验直接融入实验教学,这种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既可保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又可使学生获得更具技术综合性和实战性的科研技能训练,这种以优势专业方向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难于共用的弊病,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互惠互利协同发展,获得了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先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极大地减小了地方高校与名牌大学在本科生实验技术技能训练方面的差距。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效果已在毕业生就业、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受到用人单位和接收单位的高度赞赏。

2.2依托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烟台大学建设伊始,就把实现理工结合与学科交叉作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主要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已拥有十二五山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海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山东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较好的学科群及研究实验室,具有了充分发挥理工科多年来交叉的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学院现有生物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一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三个,可在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招生,设有工程硕士(生物工程)和农业推广硕士(设食品加工与安全、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五个领域)两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还建设有校级“水产养殖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结合”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线粒体与健康衰老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及资源,上述学科建设平台也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1)通过开设科研训练课,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根据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的精神要求,我们结合学科及学院实际,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科研训练及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重点培养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能力作为重要的教改目标。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把《科研训练课》列为培养方案的组分之一,并辅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开放实验室及自选课题进入实验室实施等诸多措施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强化了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大学生开放实验室项目等计划。

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学校及学院每年都设立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大学生开放实验室项目等,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及创新创业实践中,通过直接参与实践锻炼提升其创新能力。

(3)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创造性成果培育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环境。我们利用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通过开展学术活动、扩大学术科技交流与互访,使学生扩展了专业视野,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我们不仅定期邀请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韩国木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知名教授来校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及进行座谈、交流,而且已与许多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了长期的研究合作,实施与国外高校互派留学生的措施,鼓励及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4)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校外优势资源的产学研结合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提高学生团队意识与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得到科技创新锻炼,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其就业创造了技能培训及实用性研发人才的培养条件。

(5)此外,我们还采取了选派学生参加实验教学技能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等措施

整合并充分利用了学院具有的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校级品牌专业、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等资源,发挥其在提升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为保证上述措施及做法落到实处,学校及学院针对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制订了一些列管理办法和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通过扎实有效的师德建设活动开展,引导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时间用到本科教学特别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指导中;注重发挥辅导员、班级导师及专业教师的作用。

3教改实践效果

经过近年来的教改实践,我们已在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创新气氛浓厚,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科研训练课、创新创业竞赛、科技文化节、学术讲座及学科竞赛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二是学生创新成果丰硕,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习科技作品竞赛及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多项。此外,本科生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反响及声誉良好。从相关院所反馈的信息显示,我院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普遍认可,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主动联系、鼓励烟台大学本科学生报考其单位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与一致好评。

4结语

第3篇

从心理资本视角看,大学生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核心心理要素,应充分发掘其价值内涵,发挥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创业成功核心因素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Al-bert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在一定环境或背景下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项工作的主观判断和自信,可以理解为自我效能感是自己对某项任务完成程度的预估或预判,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自信。自我效能感被引入创业领域后,即成为一个特定的新名词———创业自我效能感,具体指创业者对其创业能力能够在创业环境中得以实现并通过各种行为获得创业成功的自信。自我效能感首先会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其次影响该行为的持久性和努力程度,并极大的影响着个体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最终影响创新行为的习得和创新行为的表现。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图的具体影响为: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愿意自主创业,更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和难度的创业任务;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愿意努力探索,创业的范围表现的更广;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面临挫折时表现为更积极乐观、坚持不懈,更容易获得创业成功。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创业意向和最终产生创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Jung等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美国和韩国商学院的在校学生和企业全职经历两个样本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总体上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丁明磊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创业意向也产生显著影响。

(二)乐观是大学生创业成功有效前提乐观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态,反映了个体对未来正面事件的积极期望。乐观者正面预测和评估未来环境和事件,在行动上积极主动,通常会为自己设定高的目标,并轻松面对逆境和困难。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教授从另一视角来界定乐观,将乐观界定为一种习得的解释风格。该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乐观主要是因为学会了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或个体面临的挫折失败归因于外部、暂时、特定的因素,这可以大大降低个体的挫败感;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内在、稳定、普遍的因素,又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因此,心理资本理论中的乐观这一概念既现实又灵活,使个体能正确、客观地评价现实、预测未来,同时作出正确归因。具有乐观的积极情感能有开阔的注意范围,更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表现出创造性。具有乐观的积极情绪能具有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乐观的大学生创业者才能客观评价得失,做出正确归因。有关乐观对创业者的积极影响,研究者更多从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牛芳等人研究创业团队异质性与新企业绩效,领导者乐观心理的调节作用,验证了领导者乐观心理在创业团队绩效中的积极影响,从侧面论证了乐观对创业绩效的积极作用。郑林科、李蓓做的大学生乐观主义对应激和危机干预效应的研究显示,乐观主义在生活应激和心理危机之间具有缓解应激和干预危机双向中介效应。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乐观主义对创业者的压力管理和危机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希望是持久维持大学生创业的驱动力希望是指的个体能够设定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期望通过自我引导的决心能量和内控的知觉来达到这些目的。因此,正如斯奈德对希望这一概念的界定,希望是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这种动机状态是基于对成功感知和体验[15]。因此,这一心理资本的核心成分在大学生创业者身上体现为一种成就动机。具有高成就动机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成就具有较高的期望水平,而创业能够带来其他职业所无法给予的心理和物质满足感,是一种具有极大吸引力的职业选择。创业是公认的与成就动机相关的职业选择。对于高成就动机的创业者,创业的艰苦不仅不会打倒他们反而更能调动潜能,他们不畏创业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寻找并创造机会,从而走向成功。成就动机越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越趋于冒险,更多将创业风险看作是创业机会,从而采取冒险的创业行为。创业活动往往伴随着创业风险的产生,对待风险的态度成为创业者最为显著的品质特征。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比那些为工作而工作的人拥有更高的成就动机,更强的成功欲望。孙跃等人以大学生为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对创业态度有显著影响,成就动机越强,创业态度越显著。

(四)坚韧性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保障坚韧性是“一种可开发的能力,它能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进步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坚韧性强的个体遇到挫折时往往能很快恢复到最初水平,在挫折和困难中成长,甚至在复原过程中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杨泾和李媛通过对大学生成功创业者和创业中断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大学生中成功创业的学生比中断创业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心理韧性,具体表现在适应环境改变和是否采用成熟型的压力应对措施方面。大学生在创业中的坚韧性首先体现在对创业风险的前期评估,更重要的是在创业中遭遇职业倦怠、职业高原期和创业挫折时能较好的进行心理调节,战胜危机,扫除障碍,最终获得成功。从以上分析可见,心理资本的4个核心成分不仅每一种都独立的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和创业成功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还会相互促进,以协同方式发挥作用,产生“1+1>2”的累积效应。一个怀有创业希望的大学生,会对既定目标更加坚定,重视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自我效能感),在压力情境下会较少体验到焦虑和不安;面对困难时,懂得探索和合理利用社会支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路径,表现出更强的坚韧性,更可能习得现实而灵活的乐观归因方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竞争力的心理资本开发路径

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都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行为和创业成功有积极影响和显著预测作用,是构成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内部因素———心理资本。因此,如果将心理资本4个维度整合在一起,对整体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和管理,将会对绩效和态度结果产生大于单个要素之和的积极影响。基于这一视角,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一改以往单纯教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的作法,更重要的是以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为主要导向,将创业教育回归本位———真正培养创业的人,实现创业教育的内生发展。

(一)通过心理辅导或行为训练,降低大学生创业中的期待性焦虑,培养乐观品质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由于年轻、缺乏经验,在面对未来发展或环境未知状态时会产生忧虑、恐惧、疑虑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引发的是创业行为中的犹豫、退缩,更有可能将暂时的失败解释为内在或必然的因素,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创业行为,降低创业成功率。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应降低大学生在创业中的期待性焦虑,培育乐观的品质。在创业教育中应传递一种思想,转变一种观念: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视作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让大学生创业者以一种积极、自信的态度去迎接挑战,而不是对未知的恐惧。引导学生学会从环境中获取积极的信息,减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影响和干扰,尤其要减少消极的自我暗示。

(二)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实地创业活动,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体验和经验,强化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使学生具有现实的创业环境,并根据现实情况设立创业基金,使具有创业倾向的大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积累成功经验。创业成功经历可以激发大学生成就动机和创业动机。通过创业实践后,创业者一方面锻炼了能力,累积了经验;另一方面,从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了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使得创业中有不尽的动力。

(三)利用资源管理策略,学会探索多维资本建立支持系统,提升心理韧性创业作为一个风险性极高、具有极大不稳定性的职业选择,往往会给创业者带来困境。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也提出了诸如提高抗挫折能力、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让学生建立积极心理防御机制等。从学校层面来说,创业教育中提高创业者心理韧性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让学生有个心理预期,清楚地认知创业过程中常有的困境,如职业倦怠、创业瓶颈期、人际冲突,甚至风险危机等。这类心理预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创业者经验交流等方式获取。二是要让学生在创业中探索和整合自我的各种社会资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应对困境的良好外部资源。

第4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甚至放弃追求。例如,我院科技创新园每年刚开学招新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但到学期末能坚持一直在创新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很少。

2.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近期对我校在校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88.9%的学生未尝试请教老师写过学术论文、68.7%的学生未进行过某种发明创造、71.3%的学生不经常阅读图书馆提供的本专业的理论期刊,可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没能好好把握学校提供的创新条件。

3.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功能固着,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2)权威迷信,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3)思维惰性,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

4.科技创新“体验型”多,成果转化少。

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

我们应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各种科技社团组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创造人格力量。

2.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才能起到实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建设,等等,都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制度。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学校甚至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可考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等。在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方面,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还要设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集体奖,充分调动大学、院系和学校其它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第5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新能力效果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十所认知。“谁掌握了面向2I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l世纪中处于战略领先地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在全国科技火会上的讲话,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动力。

机械设计是理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凝聚了从认知机械到设计机械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对机械设计教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可喜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但是.创新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F.通过教育培养、制度促进、实践锻炼以及个人和群体的勤奋努力等形成的。而在教育培养因素中,民族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冈索之一。笔者曾在日本山形人学学习工作过几年,有一点浅显的体会,想与各位前辈同行讨论。

一、民族文化的差异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1)教育模式对学生畿力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考试,_人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著名学者杨振宁将中世方教育模式概括成一句话:“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这句话概括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中国教育比较严谨,比较按部就班:两方的教育可能比较自由,自由就是说不像我们教学那样死,可能比较鼓励学生敢说、敢想。考试的确能反映山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经过火大小小若干次考场的检验,造就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运算能力,但是,考试反映的只是分数,并不代表J二程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性环节上的投入相对减少,在青少年时期的许多兴趣与爱好难以发挥出来。日本实行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全面综合教育,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同样要考试.但考试的压力远不及我国学生大,而且。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接触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在进入大学时,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与我国学生有所不同。

(2)生活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影响日本人向来阻蝴头工作、细致整洁、做事弗井有条而闻名,从小注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日本学生上课纪律非常好,在公众场合安静、沉默,学生对家庭的依赖心理较轻,学校只负责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由学生自己安排。学生对于布置的作业、实验、设计埋头钻研,特别是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细致周到。相对而言,我国学生思想活跃,计算机运用能力强,易于接受新知识,似乎自立能力显现得晚一些。

一定的活动方式与创新习惯的养成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在坚持继承良好传统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基础上,注意综合运不同的教育方式爿∈培养学生发展不同的心理需求利活动样式,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刨新质。

(3)学习环境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也要有一定的内在因素。外在条什主要有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适宜的群体心理氛围、有效的激励措施等。创新能力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是有一种宽松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指已有学者所认为的那种“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宽松境况。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精神可以经常处在“不逾矩”的状况中。

宽松的学习环境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老的概念,世界上优秀的学校一直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一条来考虑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每个人的火种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同学的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学校的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就学籍管理而言,日本的高校的政策相当宽松,工科类学制为四年,不能按时毕业还可以继续读。作者所在的研究室有一个八年生,虽然他?|5读得马虎,汽车联轴器却研究得很好.老师就发挥他的氏处,对他进行鼓励,并不因此限制他。一个学生八年投有毕业还能继续保留学籍,令人难以想象,这就是环境给他的宽容1不仅如此。山形大学在实践环节的管理上也非常宽松,学校没有为某门课程设专用的实验室,课程的实验基本上在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但有一个专用的机械工厂,工厂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在工厂的实习自主性很强,在约定的时闻内进入工厂后几乎无人指导。工厂的设备可随意使用,材料任学生选用,测试工具非常齐备。这种宽松的实习环境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方便。

(4)课程设置为能力培养所创造的条件日本的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机械设计类课稗有机构学、机械运动论、机械设计学等。机构学主要讲常用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传动机构等的基本知识,类似丁国内的机械设计基础课,但内容较浅,方法基本上采用解析法,周学时1.5,总学时30~40左右。机械运动论主要讲平面连杆机构和空间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机械设计学主要讲齿轮机构的啮合原理、加r方法等内容。但课程内容也与授课教授有关,教授们往往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来上课。总的感觉是国内的课程内容多而广,而日本的机械运动论和机械设计学课程内容少而细,学生学习负担较轻。课后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我校的“机电创新训练”分集中进行和分散进行两种形式,学生们对此训练很感兴趣,但由于学习任务较重.用在训I练上的时间有限,所以,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待改进的问题。

(5)高校内部结构对学生培养结果的影响高校的内部结构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国外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但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纵向丰富.而横向简洁。我国的高校却趋丁二雷同。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日本学生入学厉,第一年都要学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等课程,而学生分专业是_人学二年级之后的事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以具各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够识别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这种宽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与专业分得太细的培养方式全然不同的结果。可喜地看到国内有些学校已开始试行,部分新生入校不分专业,进入“元培计划班”,获得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在一年半后再选择专业。这无疑是一个好腔开端。

(6)师资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作用我国高校的师资大多是学术型的,从学校到学校,不少是在同一学校里从助教做到教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很少“近亲繁殖”。日本高校的教师有一部分是从企业或其他部门来的,他们丰富的经历、与社会各界广泛的联系,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带来了非常珍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作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实践的顾问。因此,要做好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工作的认识,创新教育从理念到方法都是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教师应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的期待。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指导老师;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90-02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更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渴望。国务院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全面部署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教育部也提出各高校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的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很多的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欠缺。大学生渴望提升,但创新意识不足,坚持做下去的较少。

二、激发和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力的措施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经验,从学校、学院、指导老师和学生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以下一些措施,以激发和提升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力,以飨同行。

(一)高等学校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进行教育改革

高等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平台和载体。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成立校院两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指导、评审和咨询等,并由教务处实践科或校团委负责日常的工作。召开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总结表彰大会,树立先进典型,对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重点宣传报道,举办优秀大学生创新成果的展览和展示会。在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研究生推荐免试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校园学生活动的新风尚。

2.与时俱进,及时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平时也要作一些及时的小调整。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加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大一开始设立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的选修课,压缩理论课的课时,增加科技创新的实践实验课程,努力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过程中向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通过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知识讲座和创新论坛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4.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可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获得专利等情况可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对参加科技竞赛并获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二)二级学院搭好创新平台,创造创新活动的外部条件

二级学院(系)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直接管理和指导者。因此在学院的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途径,拓展科技创新内容,着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二级学院开放本单位的各类教学基地、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同时鼓励老师对大学生开放自己的专业研究室,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提供稳定的场所。在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培训、熟悉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制度后,对学生开放使用。

2.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争取资金支持,形成以国家、省、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为主体组成项目申报体系。学院需要组织学生并指定老师协助进行项目申报。同时以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老师为学生开出合适的科创项目。利用校友和企业资助基金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科技创新顺利开展。

3.加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的检查和考评力度。建立项目自查、教师检查和学院抽查检查机制,加强检查问题的整改反馈及落实工作,保证创新项目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同时严格项目结题、验收和答辩程序,对项目采用现场汇报、成果展示和专家提问形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真正完成科研创新的培养。

4.学院还应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学院网站、微博、微信、宣传展板和科技创新专栏等对本院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挥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动员相关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大创工作。邀请校内外在科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及优秀指导老师现场答疑,为坚定学生们的信心、树立榜样。

5.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学院应做好一、二年级的课堂引导、三年级的科研训练、四年级科研活动三者的关系。鼓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男女性别的学生进行组合,形成稳定合理的科研团队,增强团队成员的互补性、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明确团队负责人的主要责任。

6.学院对指导学生科研获奖的教师,在年终绩效考评、职称评定、教学奖励申报等方面优先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三)加强优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引导各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指导教师也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同时加大对指导教师的大创能力培训和提高工作,特别是年轻老师的能力培训,举办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创新论坛,交流经验,提高水平。

指导教师应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和事物,在大创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充满热情,乐于奉献和吃苦耐劳,能将课堂的教学知识和课外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指导老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素养。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热情

目前高校大学生进行科创项目开始时激情高涨,对科技创新参与热情较高,而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反而不高,很难坚持到最后。因此:

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科技创新项目选题应从学生中来,将学生日常的关注点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拟自己的大创的题目,使其通过文献检索等途径了解自己兴趣点的发展动态,使得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不断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以及科技创新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2.保证学生科技创新的时间,科技创新只是课程知识的外的一小部分,学生普遍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技活动。在大学四年中,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过程,要参与科技活动显得力不从心。大学四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等问题;而大二、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只是最基本的专业知识,由于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与缺乏,知识面狭窄,因而学生中的专业研究成果很难有高水平的。大学的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这样可将大四的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起来。将科技创新、课外活动和毕业论文等结合在一起的,从大二下或大三上学期开始,进行大学生创新的同学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缩短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开展具体实验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大四的时候专业课程较少时,专心认真的进行科技创新和毕业论文。

3.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竞赛为学生设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奖励机制。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升学、就业和平时的学习成绩的评定相挂钩,将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这样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和美好前程,使他们产生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

三、总结和展望

大学生是当代最具创新的群体之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校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星宇.“挑战杯”竞赛对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4,(12):252-253.

[2]蒋海明,赵宏宇.大学生参与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及作用探讨[J].2014,42(21):201-203.

[3]王新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2015,(5):288-289.

[4]于蓬勃,成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309-310.

[5]郑少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学理论,2015,(7):141-142.

[6]孔全存,陈硕,王雪莹,刘桂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人员梯队组建模式的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4,31(5):24-27.

[7]蓝和慧.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团队指导教师能力[J].教育理论研究,2015,(7):27.

第7篇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实践能力 实践环节 实验室平台 学科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02-0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职业的多样性,对工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目前传统教学环节周期性长、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差、培养的学生类型单一等提出了挑战。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政策、教师的能力与积极性、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等诸多方面。根据材料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对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出发,首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金属材料工程的总授课计划学时从2 600学时降低到2 300学时,但原有课程中的实验学时不减少。独立开设的与专业有关的实践环节从原来的14周(金工实习3周、认识实习3周、生产实习4周、毕业实习3周)增加到20周(金工实习3周、认识实习3周、专业技能训练4周、专业课程设计6周、毕业实习3周)。通过调整内容、增加实践周数,为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在上专业课课前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及设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专业课进行过程中,将原有的生产实习改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过程及其组织性能研究、合金材料的挤压与轧制过程及材料的组织性能研究、热处理工艺与合金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向。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拟定15~20个专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选择研究课题,由教师指导完成研究计划。实训结束后,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科研团队继续研究,并将其研究内容作为毕业研究论文提交。学生参与课题的时间可以从一个短学期到一年半。通过参与一个完全的科研过程,不但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而且熟悉了整个科研的工作过程。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经过系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在第七学期增设为期6周、四个方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全面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专业方面的工程设计能力,为本科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以从业为目的,以适应工作内容要求为宗旨,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也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所在单位需有专人指导学生。在校学生,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计划。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活动,缩短了学生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通过递进式实践教学活动,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的目的。

二、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是保证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实验室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改善实验室的硬件,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是实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在学校的支持下,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已经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免费、开放实验室。利用省部共建项目基金,投资近千万添置、更新了适合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仪器设备,金属材料实验室目前是江西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通过以上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的改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验内容、实验类型、设备水平及实验环境更趋于合理。金属材料工程开放型实验室基本实现全天,开放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开放,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方案的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作为配角参与、建议、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验活动。通过科研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导师是实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

强化、发挥导师在本科生科技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科研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工作勤恳、敬业。这些导师既是学生科研活动中的指导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版样。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由同学自愿报名选择导师。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工作方法、社交能力、团队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因此,在这些同学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充分调动这些同学的积极性,利用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相互影响力大等特点,使他们在其他同学中起到带头、影响作用,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同学主动学习、参与科研的目的。由于每位导师都有研究课题、加之开放的实验室、检测平台等,为所有有兴趣参与科研的同学提供的非常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规范的训练是科研人才培养的必要过程。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从一个短学期到一年半不等的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保证学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在整个参与科研团队活动中,实验室主要起到一个硬件平台作用,导师起帮扶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容易获得自信心、建立主人翁意识。

四、让学科优势成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沃土

金属材料工程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示范硕士点,并建有国家铜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铜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很多教师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及企业科研项目,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如高性能铜加工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新能源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钨及稀土新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材料设计及组织性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本科生在参与教师的课题活动过程中可以更加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及内容、领会科研工作的切入点、找到从事科研工作的感觉。在参与科研的工作的过程中,也切实体会到常言所说的“要想到达顶峰,必有巨大付出”。通过艰辛的科研劳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意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通过参与科研,加深了对理论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身素质,企业也非常欢迎这种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同时,材料工程专业的考研率及考研升学率都有提高。

五、开展科技论文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每年学校和分院都分别开展本科生科技创新论文竞赛活动。该活动不仅给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参与科研成果的舞台,而且也是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好场所。对所参与科研活动的同学来说都有一个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写好科技论文,学生会积极主动、认真地阅读外文文献,这促进了大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合“外向型”人才的需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能力培养的长期成效要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及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能力来证明。注重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必经之路。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新时期教书育人之道,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实践证明,“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学校支持、教师努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现大学生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邓辉,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2008,(3):162-163.

[2]钟莲云,吴伯麟.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7,(31):150-151.

[3]邵光杰,金曼,杨弋涛.培养大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一些尝试[J].上海大学学报,2009,(2):15-16.

[4]甘灵,张光远.大众化背景下加强工科学生实际环节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1-75.

[5]李勇,黄炳辉,殷凯.完善工程训练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43-145.

[6]成琼,郝建平,刘牧众.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创新工程训练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30-132.

Research of Practic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I Wei,RAO Ke,LIU Gan-hua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terials Engineering Faculty,Ganzhou 341000,China)

第8篇

关键词:中药学;创新能力;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53-02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国家未来创新型人才的直接来源,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我校在2013年修订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以“创新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现结合湖湘中医药文化特色、中药学专业特色,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我校中药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人才培养途径。

一、政策保障

学校已制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湖南中医药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校行教字[2015]号)”、“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湖南中医药大学本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室管理k法(试行)”、“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管理办法”、“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选派办法”等制度,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二、中医药理论思维的培养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加大中药学本科专业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核心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比例。据统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出比例已达到96%,并有63%核心课程已开设创新性实验。学校在系统开设中药学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和《湖湘中医药文化》等特色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药理论思维。

三、加强实验技能培养,牢固专业知识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重视中药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

学校有效利用药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药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同时,作为开放性平台,制定相关开放制度和助研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实验中心具体的科学研究项目和课题,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能力。

学校模拟药厂、药房和药检所,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践平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真实体验药品生产、临床用药和药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中药生产、药学服务和中药质量评价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我校松霖药用植物园实行中药专业班级负责制,每班负责一块地,进行种植、田间养护等。这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将理论联系实际,牢固专业知识,并调动了他们在药用植物种植和开发方面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借助中药标本馆,老师实物指导,增强学生辨别中药真伪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应用发展思维观辨别现代的野生物种和人工种植品。

学校建立衡山药用植物实践和浏阳大围山道地药材两个大型野外见习基地。通过野外见习,学生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观察、比较分析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典型药用植物代表,正确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野外艰苦环境中培养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勇于实践的优良作风。

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1.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我校成立了中药技能大学生创新性训练中心,中心制定完善的开放制度,为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各类竞赛训练以及自行选题的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和科研条件。由专业老师专项负责,通过具体的项目和课题,学生参与其中,从选题立项―收集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实施―总结,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素质。

2.实施中药学本科生导师制。我校实施了中药学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即本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与专业老师结对指导,课余时间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通过专业老师对基本实验技能,安全意识,实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系统指导,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近五年来,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共有近30余人获得湖南省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研究性科研项目的资助,完成科学实验研究,并50余篇。

3.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我校已有湖湘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药超微技术工程中心、省级中药不良成分快速检测及脱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配方颗粒工程研究中心等国级、省级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和科研中心。科研平台的建设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现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地。科研平台通过“一对一”指导、产学研结合、组会汇报讨论等形式,系统指导学生科研思维、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并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以湖南省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中心每年通过中药学本科生导师制、本科毕业生实习指导、兴趣小组专业指导等途径,指导学生共计40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有效利用平台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每一个同学的特点,确定研究课题,并制定实施方案,从文献查阅、技能培养、实验方案设计、论文书写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让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学习,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提升科研素质。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我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传统中药应用技术传承活动。中药学专业学生已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包括:“康缘杯”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技能大赛、2015中医药社杯中药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岐黄杯”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万众一网通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天堰挑战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创意设计竞赛、长沙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中医药创新论坛、创新学术论文大赛、大学生开放性实验设计、杏林讲坛、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药学院药师精英赛、暑期“三下乡”、中药综合知识挑战赛、百草课堂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提升了专业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5.校内外名师名家为学生讲座。学校开设杏林讲坛、百草讲堂等讲座,并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本专业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前沿动态;同时,本专业聘请了九芝堂药业、紫光古汉、千金药业、汉森药业、方盛制药等中药企业的知名校友和创新创业成功者来校开展讲座;与韩国圆光大学和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建立本科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已有10名学生获批至美国密西西比大学、韩国圆光大学进行长短期研习交流,为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国际化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五、存在的不足

在学校政策保障下,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中药学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F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如:(1)本科毕业实习指导中,学生实习期短,部分实习生涉及找工作、考研等事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常出现学生专注力差、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不系统等问题;(2)部分带教老师是年轻的专业老师,主要从事教学,无科研课题和实验平台,无法真正指导学生;(3)药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药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和科研平台培养学生多为短暂的,缺乏长效机制;(4)部分专业老师专业指导能力欠缺;等等。因此,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还需从学生管理、指导老师遴选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的完善和实施。

Study on Cultivating Ways of Innovative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Juan,LI Shun-xiang,XU Bo,QIN Li,ZHAO Xiao-fang

(College of Pharmacy,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

第9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

据调查,2010年大学毕业生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1]学生就业压力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更加严峻,客观上也对院校、大学生合力增强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别于劳动能力,主要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借助知识学习与素质开发,包括求职能力、专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等方面。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环节,均以就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有许多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机会与可能,因此无论是学校实践教学改革层面,还是学生个体实践能力建构层面,都有拓展、完善的空间。

一、现状与困境:就业实践能力的主要问题

1.院校层面

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就业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导的地方本科院校也逐步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在就业实践能力培养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理念失当。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高职高专,从大学生培养目标及实践过程看,当前有一些发展理念影响到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以学术性要求将本科大学生加以限制,延伸到各个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论文、学位论文使本科教学不断强化学生学术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紧跟就业率,压缩专业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甚至强调全程化岗位实践。这两方面本质是办学理念层面上学术主导与技能主导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上的博弈,虽各有优势,但也容易混淆知识进步与技能培养的不同内容与差异,不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完善。

师资与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多以“双师型”师资结构为主,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由于综合性、多科性发展战略的影响,师资在学历职称门槛上却有不断提高之势,除部分特殊专业,师资配备仍以学术型占主导,甚至出现了非博士、非高级职称不进的现象,在人才队伍上高校并未增加“双师型”比例;在办学投入上,扩招背景下受办学经费制约,学校对于实践教学所需硬件设施投入并未相应调整,往往实践教学学时不足,硬件购置不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对于需要其他部门提供就业实践机会的基地建设不稳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时成为短板。公共课、专业课、通识课为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设计的基本体系,直接服务就业的实践课程稀缺,大多体现为以就业指导为中心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但实践性并不突出。其他如实验教学环节、专业实习与见习、实践教学操作环境等方面,由于大班授课、教师岗位分配差异等影响,也难以起到促进实践能力的应有意义。

2.个体层面

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欠缺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欠缺。就业环节一旦脱离教材,常无所适从,在实际情景中发挥专业才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突出,而且对于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缺乏学习的欲求与动力,持续学习与创新精神不强;团队合作与实践能力欠缺。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导致对社会的有效认识实践不足,对如何及时、适时融入工作团队缺乏应有的心理与能力储备,对耐挫力与竞争力有逃避心态;职业精神与职业个性欠缺。一方面不愿从事基础性、服务型工作,求职行为盲目,甚至虚化就业材料,诚信意识不足,一方面就业技巧不成熟,就业材料缺乏针对性,选聘环节储备不充分,应答技巧流于普通与表面,适度展现自我的个性不突出。以上大学生就业实践力的不足既制约了自身就业机会,又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反思与建构:就业实践能力的发展理念

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不足是涉及多方面的系统问题,必须在理念上首先确认理性、全面的开放式就业实践观,以此指导高校实践教、学环节。

在范围上,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需要开放式的实践教学。高校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与拓展,是学生转化书本知识为行动能力的重要阵地,在实践教学形式上,一方面要关注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实验、设计、实习、研究等,另一方面必须重视“第一课堂”以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凡是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活动,均可纳入实践教学的开放体系。

在主体上,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需要针对性、自主性的多元化教学者。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但非唯一主体。只要能引导学生的潜能发挥、学习主动,具有实践平台的主体,均可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来,对学生进行针对强、激发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内容上,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需要灵活性的培养环节。不同于一般专业教学、专业实践教学有较为固定的学分、课程、标准化考核流程,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实践教学,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不断调整与更新,应采取常规与非常规方法结合的思路,体现丰富性与多样化,切实关联到个体与社会的组织要求,全程化、阶段化体现在大学生培养始终。

三、对策与建议: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

1.院校层面:针对就业实践的教学改革

在办学观念与定位上,从学生、社会与人的发展需求定位本科培养,形成特色。本科大学生固然要通过课程与学位论文训练具备初步的学术能力,但这一阶段的学术力发展重心在后,更需要形成与就业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需要具有适应社会多种岗位就业的交流、合作与创新能力,因此本科教学要实现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双重心”,学校管理者必须及时了解本科专业布局与社会需求前景,结合现实就业方向及问题症结,理性应对就业压力。

在师资队伍上,构建本科式“双师型”模式。一方面努力打破本科师资队伍纯学术化倾向,学校通过适度引进“双师型”教师,把有实践技能与一定专业基础的人员纳入教师系列,充实专业实践与就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大教师持续学习与培训力度,通过短期访学、重点学习实验教学技能、走进职业现场等措施,有助于教师了解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同就业岗位紧密相关的教学专题,提高学生就业实践力;同时,努力探索不同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专业实践共同体组织,使不同类型、不同单位教育资源共享,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教学与就业实践机会。

在实践教学开展上,实施全程化就业实践力培养。由于就业实践具有明显职业针对性,而职业发展灵活性较强,因此就业实践能力必须从宽泛意义上理解并建构。在形成专业实验、就业教育、就业见习与实习、就业模拟与现场面试一体化的全程实践板块基础上,将就业实践力培养纳入常规教学与非常规教学两大层次,通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企事业管理人员、成功校友的就业创业指导讲座,加大案例教学、实践体验比重,使学生针对性、全程化参与就业实践,以不同形式丰富就业课程类型,增加就业实践的课时总量,帮助学生增强就业信心、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

2.学生层面:开放式实践能力的素养锻炼

首先,实现动力激发、拓展素质。积极的动机是就业实践能力的源泉,取决于学生对成才与就业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因此大学生本人必须树立学习意义的反思,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为日后主动参与持续就业指导奠定基础;通过积极思考、投身实践,积极参与课外科技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勇于创新的个性与素质,这是就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然后,主动出击,参与平台。大学生应抓住尽可能的机会,接触岗位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与工作环境,体验职业文化,学会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积极从来自就业领域的客座教师身上汲取社会经验与职业指导;同时锻炼自身择业技巧,借助学校就业指导平台与网络资源平台,收集择业案例,在课堂内外组织观摩、模拟就业双选会,及时将所学技巧“活学活用”。大学生通过主动与积极的营造,将自身努力打造为社会性与个性统一、理智与情感统一、人格与素养统一的良好形象,有利于随时接受社会与就业领域的检验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搜狐就业频道learning.省略/20100325/n271094568.shtml.

[2]张永祥.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新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姚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