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休闲论文

时间:2023-04-06 18:34:06

导语:在大学生休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休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休闲体育 现状对比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休闲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动力源。美国学者预计,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社会”,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体育的休闲化、娱乐化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体育观念和运动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观念伴随大批原本不属于体育领域的活动如旅游、极限运动、塑身等迅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不仅可以促进人类的文化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充实人类的文化生活、提高人类的文化水准、改善生活,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1.1研究对象

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在中国知网收索有关休闲、休闲体育价值、高校休闲体育现状等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机男生500名、女生500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回收男生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5.2%,有效问卷462份,有效回收率为97.1%;回收女生问卷480份,回收率为96.0%,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为97.1%。

1.2.3.1问卷的效度检验

专家评判法:请10位体育专家对设计的问卷内容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问卷设计能基本反映问卷的主题。

1.2.3.2问卷的信度检验

问卷的信度检验运用测量—再测量方法对学生和教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两次的间隔时间为30天。对学生问卷再测量发放100份,教师问卷再测量发放20份,结果得出:相关系数均R>0.80,P<0.01(见表1),证明问卷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信度。

1.2.3数据统计法

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用Excel和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休闲方式的选择

表2显示,52.32%的男大学生和63.43%的女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看电视。68.67%的男大学生和55.33%的女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主要是上网。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世界。调查还发现,女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看电视的比男大学生多,女大学生更喜欢通过电视观看娱乐节目,而男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观看体育赛事。男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上网的比例比女大学生高,女大学生上网主要是通过网络打发时间,而男大学生主要是玩网络游戏,而通过网络来学习的大学生占少部分。这表明,大学生在信息化发达的时代,休闲方式整体呈现一种灰色休闲状态。43.11%的男大学生和46.67%的女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会选择睡觉来度过,这部分学生主要是有时因不知道要干什么,通过睡觉打发时间。54.19%的男生和33.29%的女生在闲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男女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大学生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还是积极的,具备一定的锻炼意识,但是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形式并不乐观,男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女大学生。11.16%的男大学生和57.18%的女大学生在闲暇时会选择去逛街,男女比例差异明显,这反映出男、女大学生在兴趣爱好上的明显差异。可见,在双休日、寒暑假等闲暇时光里,大学生的休闲方式主要还是上网、看电视这些长时间静坐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十分不利于健康。这一现象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迫切需要加强休闲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休闲方式。

2.2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

参加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与动机是人们对体育活动各种客观要求心理上的反映,它是一切体育实践活动产生的主要心理动力基础。

表3表明,福建省高职高专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多样化的,认为参与休闲体育是为了强身健体的男大学生占62.59%,女大学生占58.80%,从这里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以强身健体为休闲体育的动机相差不大。以增进交往为休闲体育动机的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分别占54.68%和32.89%,从这里可以看出,男大学生以增进交往为休闲体育的动机比女大学生更多,说明男大学生更加重视休闲体育给他们带来的社会交往。以消遣娱乐为休闲体育动机的男大学生占72.9%,而女大学生只占36.61%,说明男大学生通过休闲体育来比消遣娱乐比女大学生多。而以形体健美为动机的男大学生占26.38%,而女大学生占79.29%,说明女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主要是为了形体健美,说明福建省高职高专男大学生更加注视自身的身体健康,而女大学生更加注视自身的形体美。

2.3学生参与休闲体育项目的对比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福建省高职高专男大学生选择的主要休闲项目比例比女大学生高的主要有篮球67.2%和足球21.6%,这两项运动主要是身体对抗性比较强,说明女大学生更不选择对抗性项目为自己的休闲体育方式。女大学生选择的主要休闲项目比例比男大学生高的主要有羽毛球66.9%、排球28.6%和体育舞蹈23.9%,羽毛球和排球都是隔网型项目,身体无对抗,说明女大学生主要选择无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

第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大学生 休闲动机

1相关研究

1.1音乐的生理及心理功能

音乐与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代的科学研究早已证实,音乐对人的血液、血压、脉搏、心脏以及呼吸等生理功能的运作有着重要影响。例如,人体内部的生理节奏会随着音乐规律性的震动频率产生共鸣反应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共鸣反应可以带给人体生理有益的反应,常用于心理咨询。其原理在于:1/f波谱。1/f波谱是由复音构成序列形成的。1/f波谱工作的原理是:声波通过听觉中枢传至大脑的神经系统,刺激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进而调节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乙酞胆碱等化学物质,使人体机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

音乐的心理效能与生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息息相关的。这是由于人的情绪、认知运动与人的生理结构中的各器官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音乐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主管情绪的神经中枢,能对人的情绪进行调节。

1.2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

虽然近年来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有了不小的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该由心理老师负责,与音乐欣赏教学课程没有任何关系。音乐欣赏课程的任务只在于音乐专业知识的传授,不包括完善大学生心理结构。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分离,从而丧失了一块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

1.3 休闲动机相关研究

休闲动机指引起、引导和整合个人休闲活动,并导致该休闲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产生休闲活动的主观原因。近年来,对休闲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类和特点上。例如陈文长(1996)研究德国大学生休闲运动参与动机的特点时发现,被试在休闲运动的参与动机方面受到年龄以及参与兴趣的影响最大。谢秀芳(1996)在对中国台湾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休闲参与动机分类进行研究时发现:学生的休闲活动参与动机通过因素分析可以归纳为追求健康、充实自我、及成就需求三个维度,其中不同性别学生在后两个因素上差异性显著,也就是说自我充实以及成就需求因素受性别的影响更大。此外,在休闲动机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并且是显著正相关。Deci和Ryan(1987)也指出:个体了解自我内在需求的程度与个体休闲满意度呈线性关系。即越是了解自我内在需求,个体选择的休闲活动能满足自身需求程度越高,进而获得更高的休闲满意度。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休闲满意度。休闲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也就越高。因此探讨音乐欣赏课对大学生休闲动机的影响是有意义的。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正式施测样本由569名大学生组成。被试来自内江师范学院大一到大四选修中外音乐欣赏课的学生。发放问卷569份,回收问卷569份,剔除无效问卷30份,剩余有效问卷539份。表2-1为样本分布表。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采用的研究工具为黄仲凌、高俊雄(2005)改编休闲动机量表。该量表计分方式为李克特7点计分法。量表设计如下:一共包含20个项目,共有5个维度,分别是:无动机、外在规范、投入规范、认同规范以及内在动机。 整个量表的α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属于高信度。

3 研究结果

3.1 未上选修课前大学生休闲动机特点

3.1.1大学生休闲动机的性别差异

以休闲动机五个维度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对大学生的休闲动机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自变量性别一项仅在休闲动机上呈显著差异性的维度只有一项:投入规范,且从平均数上看男生的投入规范显著高于女生。(见表3-1)

3.1.2大学生休闲动机的年级差异

以休闲动机五个维度为因变量,年级为自变量,对大一、大二、大三及大四学生的休闲动机分别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年级这个自变量在其中三个维度上呈显著差异性,分别是无动机、外在规范与内在动机,且从平均数来看:大学二年级学生在无动机和外在规范方面显著高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大学四年级学生;而内在动机方面,大学四年级学生内在动机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见表3-2)

3.1.3 大学生休闲动机的生源地差异

以休闲动机的五个维度为因变量,生源地为自变量,对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休闲动机进行T检验发现,生源地一项仅在认同规范维度上呈显著差异性,且从平均数来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认同规范维度上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见表3-3)

3.2 选修课完结后,大学生休闲动机特点

以休闲动机五个维度为因变量,对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和学科大学生的休闲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同一批选修音乐欣赏课的大学生,其休闲动机仅在性别上受到影响的维度有所变化。

3.2.1大学生休闲动机的性别差异

以休闲动机五个维度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休闲动机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音乐欣赏选修课程结束后,自变量性别在休闲动机的两个维度上呈显著差异性,分别是规范维度及内在动机,从平均数来看:男生的投入规范显著高于女生,且男生的内在动机显著低于女生。(见表3-4)

4 研究结论

4.1女性学生比男性学生在休闲动机上有较低的外在动机。说明男性学生更希望通过休闲活动的参与获得外界的肯定,探索未知的生活,培养更多生活技能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等目的。Weissinger(1995)研究发现,大学男生休闲外在动机程度在趋势上略高于女生,这是由于外界对于两性角色的期待不同造成的;而Biddle和Bailey(1985)在其研究中也指出,以体育活动为例,男生参加体育活动更倾向于竞争和角逐,女生更注重健康。这也说明了,男女生在休闲动机上的不同侧重点。

4.2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参与休闲活动有更高的外在动机。也就是说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希望通过休闲活动的参与达到获得外界的肯定,探索未知的生活,培养更多生活技能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等目的。这种差异可能跟家庭经济状况有关。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层次从低到高可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低一级需要满足后才可能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生活更简朴花钱也更为节约,以前能够接触到的休闲活动种类更少,因此进入大学生活以后,参加休闲活动的目的只是想放松,或者是尝试新鲜的休闲活动,暂时无暇期待从休闲活动中获得其他的回馈;而城市学生因为经济条件更宽裕一些,对于大多数的休闲活动早已参与过,并不陌生,因而有条件考虑参加可以获得外在肯定、正面回馈的休闲活动。

4.3 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参与休闲活动时的目标更模糊,表现为:不知道为什么参与休闲活动,或者被动参与休闲活动,总之,参与活动目的不明确。相反大学四年级学生有更明确的休闲活动参与目标,如:希望通过休闲活动能满足内在需求、或是获取身心释放,进而得到快乐。有研究显示:情感投入型、休息型活动更多被大学二年级学生偏好;而大四学生则对参与型、交往型活动具有偏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上述结果相符。

4.4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音乐欣赏课的影响,将休闲动机内化,把参与休闲活动的动机来源从外部转移到个体内部,从而身心投入的进行休闲活动。

5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5.1 详细的将音乐欣赏课程课上所选音乐分类,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个体的休闲动机的影响。本次研究采用的是自然情景法,并未对音乐欣赏课进行编排,选取固定类型的音乐。因此,场景不够标准化,数据不够完善,结论也不能深入。

5.2 缩短研究的时间,本次研究跨度为一学年两个学期,测研在每学期开学初和学期末进行,839名被试分为了两批,共进行了4次测验。时间跨度过大,不可控因素增多。

大学的休闲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的休闲动机直接影响其休闲行为以及休闲活动中情感体验,进而影响自身的幸福感。音乐是大学生活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普通高校将音乐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仅仅只有几年的时间,但却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小毋庸置疑。本次研究,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音乐欣赏课程对于男女的休闲动机影响是不一致的。什么类型的音乐会对个体休闲动机的什么维度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今后可以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彦宏.大学生休闲动机、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3.

[2]Deci, E. L., &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3]陈文长.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运动休闲参与行为. 参与兴趣及参与动机之研究. 嘉南学报,1999(22):123-134.

[4]谢秀芳.技职院校学生休闲活动参与动机之研究. 国立云林技术学院学报,1996,5(2):131-150.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引导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88-01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

经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但仍以家庭为主,统计显示选择家庭为主要消费来源的学生占70%。统计同时也显示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越来越强,调查中20%的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或兼职来获取生活费。

(二)大学生主要消费结构

1、基础消费

主要包括:(1)生活消费,这种消费在大学生所有消费中占的比例最高。调查中大学生月伙食费支出占月总消费支出近50%,月购买衣物费用支出占近10%。(2)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杂费、打印复印等费用。

2、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消费

主要包括:(1)交际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讯手段的便捷,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调查中月交际费50-100元占23%,100-200元占27%,200元以上占11%。(2)网络消费。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内容。因校园网资费较低,本科生和研究生上网的费用不是很高,月上网费用30元以下占62%,30元以上占28%。(3)通讯消费。随着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上网功能的出现,大学生的通讯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月消费30元以下占6%,30元-50元占55%,50元-100元占32%,100元以上占7%。(4)休闲娱乐消费。其中KTV是大学生最热衷的休闲娱乐活动,月花费在30元左右的占65%。

3、发展消费

(1)考证消费。随着就业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各种考试证书成为找工作的“敲门砖”。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学期考证的费用在50-200元的高达48%的比例。(2)发论文消费。这是发展消费中兴起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29%的本科生和90%的研究生。在这90%研究生中,每学期费用800-1000元占32%;1000-1500元占6%;1500元以上占15%。(3)找工作消费。大学生为了找工作参加各地大型招聘会和各种考试所花费的报名费、交通住宿费等占据了大学生消费中很大的比例。

(三)大学生消费水平分析

大学生消费水平总体适中、合理,以中低消费为主。调查中42%的同学的消费方式是“能省则省”,40%的同学是“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500元以下占24%, 500-800 元占47%。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大部分消费是现实、合理的。“就整体情况而言,你是如何看待周边同学当前的消费状况的?”,调查显示:没有人认为过高,20%的同学认为比较高,74%的同学认为比较符合实际,5%的同学认为比较节俭。

二、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及引导

(一) 大学生消费特点

(1) 大学生在消费商品时,吸引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即性价比)。调查显示购买商品时首要考虑因素是价格、质量的同学占83%,注重外形美观的占12%,注重品牌的仅占5%。这是因为上文提到的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即使是20%的通过勤工俭学或者兼职获取生活来源的同学,他们每月可以支配的钱是有限和固定的。时尚(即外形美观)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是位于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二因素,这说明大学生消费还是理性的,盲目的追求时尚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行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他们用在购买学习资料上花费的比例和用在上网的花费上的比例严重失衡。

(3)没有合理的理财观念,储蓄意识淡薄。调查中18%的同学的消费方式是“毫不在乎,想花就花”。在“当你拿到一个时期的生活费时,你基本会有怎样的安排”的问题上,选择“没什么安排,想到用什么就用什么”占40%;5%的同学选择“马上去买或马上想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你所热衷的方面,你会不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大肆花钱”,36%的同学选择“会”。在“你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如何”,14%大学生认为较差,无计划;78%的大学生认为很一般;仅有8%的同学认为自己有较强的理财能力。

(二) 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

第4篇

关键词: 休闲 休闲活动 大学生

休闲,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拥有闲暇,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摆脱出来;随心所欲,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随遇而安;独立于自然和他人的束缚;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地生存,一直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梦想。所幸,当代科学技术、社会的极大发展,使我们正在逐步进入这样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休闲时代也悄然而至。由此,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详细地了解休闲,更好地学会休闲。成长中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注他们的休闲状态,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更大的意义。

一、关于休闲的理论研究

(一)休闲的定义和特征。

“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人倚木而休”。“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曰:“大德不逾闲。”此外,还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曰:“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词意的组合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而,它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闲”。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在英文词义学的考证中同样可以看到相似的暗喻。英文“Leisure”一词来源于法语,法语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休闲”,在希腊语为“Skole”,拉丁语为“Scola”,意为休闲和教育,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

通过上述字义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休闲的一些主要特征:其一,从状态上来说,休闲是自由的、从容的、宁静的、和谐的、优雅的。休闲是人在没有了工作与生活的紧张压力后获得的一种自由、自主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从容地体验生命的和谐与愉悦,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安适,并且可以优雅地展现自我、塑造自我。其二,从方式上来说,休闲具有层次性。有为缓解疲劳而不得不进行的休息,其目的是为了恢复体力,更好地工作;还有一种有意识有准备的,追求一定质量的有意休闲;真正的休闲是与工作相对而言的,把休闲本身当做直接目标,去体验、去享受。其三,从心理感受上来说,休闲也是有层次性的。不同的休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休闲主体对同一种休闲方式产生的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休闲主体对同一种休闲方式的心理感受还会因休闲目的和休闲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别。比如同是赏花,文人赋予花无限寓意,而俗人则只是赏心悦目。其四,从效应上来说,休闲具有两面性。积极健康的休闲,如各种娱乐性活动、健身性活动、交际性活动、开放式社会化的学习活动等,具有调剂生活、消除疲劳、培养情趣、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和谐人际关系、增进知识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良;而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腐朽落后的休闲,则只会危害生态,使人堕落、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犯罪,最终阻碍社会进步。

(二)大学生的休闲。

休闲主要通过休闲活动来体现。休闲活动是指人类除吃饭、睡觉、学习、工作等必要的社会活动以外,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以调节自己身心为目的的活动。美国学者凡勃伦说:“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休闲生活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休闲生活的教育显得日益重要。成长中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其休闲的状态、方式和效应直接关系着其校园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良好发展。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要面对论文和毕业等问题,因此我们的调查对象为普通高校里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大一到大三的学生。

二、大学生的休闲现状和问题

此次调查我们共抽取了南京市某高校大一到大三的全日制本科生240名,其中各年级人数相等,并且男女生各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休闲存在一些问题。

(一)休闲状态的知识匮乏。

目前我国大学生接受正规系统的休闲相关知识的教育机会很少,对休闲的理解较主观肤浅,许多学生认为休闲就是玩,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休闲学这一学科名称闻所未闻,休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基本上处于盲目、自发、随意、放任自流的状态,缺乏相关知识、技巧和心理准备,有的出现消极的休闲活动,还停留在消磨时间的层面上。我国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他早在1983年就批评“在中国高校中没有一门研究玩的课程”,没有把休闲教育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休闲现状联系起来。

(二)休闲方式的层次不高。

调查显示,有31.2%的大学生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游戏或看影视作品等,有17.7%的学生主要用于谈恋爱,另有23.8%的同学将不少时间用于逛街、闲聊、打牌等低层次休闲活动。而在“你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中”,依次是听音乐(29.3%)、玩电脑游戏或上网聊天(20.3%)、做运动(15.6%)、逛街(12.1%)。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休闲方式是低层次的,以娱乐、寻求刺激、摆脱单调、消磨时间居多。

(三)休闲生活的满意度偏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身和周围同学休闲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在被问到“你对自己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时,只有4.5%的同学回答“很满意”,19.1%的同学“较满意”,而评价“一般”的同学达到57.3%,“较不满意”达10.5%,“很不满意”的比例也有8.6%。另外,对主观题“用一句话来概括目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情况”,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填的是“无聊”、“乏味枯燥”、“闷死了”等字眼,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休闲生活的自我评价是比较低的,他们对自己的休闲生活的满意度偏低。

三、良好休闲的对策

(一)开设专门的休闲教育课程,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

在休闲教育的研究领域中,国外已取得了不少成就。美国联邦教育局早在1918年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强调休闲教育的目的是传播普及休闲知识,培养科学的休闲理念,规范休闲行为,建立科学的休闲方式。当前,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也已经认识到进行中国休闲学研究的必要性,并且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已经展开。2003年,中国国内第一家以休闲经济与休闲文化研究为宗旨的专业网站――中国休闲研究网站建立。同样,我们在高校里也应该开展相应的课程,促使学生改变休闲观念,进而落实到行动上。

(二)重视图书馆休闲功能的发挥。

194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发起“公共图书馆调查”,调研结果表明,人们使用图书馆的主要动机不是教育,而是休闲消遣。从这以后,美国图书馆协会不再顽固坚持图书馆的教育、教化功能,转而关注图书馆功能的多元化,尤其是休闲娱乐功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图书馆正确定位自身的文化休闲功能,创建发挥文化休闲功能的环境,以艺术休闲、文体休闲、旅游休闲和休闲阅读等文化娱乐内容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吸引力,从而引导大众休闲。我国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休闲功能的研究成果较少,对图书馆休闲功能开发的意义及措施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构建和实际应用的深度研究尚在探索中。但是对于在校求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研究还是娱乐消遣,校图书馆都应该是大学生休闲的首选,引导大学生自由、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使他们全面、完整、健康地发展自己。这对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书的丰富性、设施的人性化、管理的合理化等是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拓展利用体育课这一休闲形式。

体育活动对于身体的放松作用不用多说,大家都是清楚的。对中小学学生“你最喜欢的课程”的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选的是体育课,大学体育课堂因为有更专业的老师,以及根据男女生特点所安排的篮球、溜冰、健美操等选修课,对大多数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锻炼器材、场地的使用和开放存在问题,因为涉及维护费用的问题,大部分学校不是免费给学生使用的,甚至一些学校在体育课结束之后,体育场馆基本上就不再开放了。先不说其中造成的浪费,对学生来说也不利于他们保持对体育课的长久的兴趣。因此,如何发挥好高校体育课的休闲娱乐功能,也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1).

[2]高德胜.生命―休闲―教育――兼论教育对休闲的排斥[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大学生;认知

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快,几乎每十天就增加一所博物馆。如今,我国已有各类博物馆2300座,全国博物馆馆藏容量超过2000万件。然而博物馆的旅游产业却没有的到迅速发展。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博物馆面临着观众少、收入低的生存危机。很明显看出,现代博物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调查发现,有30.5%的人未去过博物馆,也不曾关注博物馆,去过博物馆的人中也有一部分是跟随学校组织或者是朋友一起去看看的,把参观博物馆当做是娱乐休闲的场所。有11.5%的学生会选择跟家长一起去博物馆,因为家长可以给他们做简单的讲解,所以他们觉得跟家长去能了解更多的东西。30%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不知道博物馆的具体作用,更分不清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作为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发展问题的关注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之所以选取“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为调查主题,是想从调查中了解当今博物馆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当今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作为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努力才能使博物馆得到更良好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进入尾声阶段,我们认为,本研究成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首先,该研究让我们了解了博物馆的现状――非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不高,即使博物馆现在对外免费开放,但真正兴趣使然走进博物馆的同学寥寥无几;其次,该研究给我们以警示作用――目前人们对博物馆的热情越来越冷,我们作为博物馆学的学生,博物馆的发展问题及其严峻,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就业还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最后,该研究对我们博物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博物馆冷门现象,博物馆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是否需要调整学习内容以适应潮流发展。以上就是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它给我们抛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也鞭策我们努力学习,解决问题,随着这些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我们的博物馆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化才能越来越博大流长。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问卷调查法中我们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它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规定是大学生,而大学生群体“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让我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因此抽样调查的好处便突显出来。我们将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作为抽样总体,又从中选取了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100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我们还随机找寻了10位博物馆专业和非博物馆专业学生,对其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对博物馆的看法。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0.5%学生从未去过博物馆;11.5%的学生是跟随家长而去的博物馆;少部分学生是因为学校组织而去的博物馆。在采访中有同学提到:“我都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时候开放”,“我路过博物馆见门前没有什么人,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进去”……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同学不知道博物馆是对公民免费开放的,提出了“免费开放就去”的建议。问卷结果显示,51.6%的同学认为博物馆是教育、科研文化机构,38.5%同学认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在于收藏古物及艺术品(如图);

大多数学生都对博物馆的职能有较清晰的认识,但为什么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却不多呢?在采访中有同学这样回答:“博物馆一听就是学术性的地方,历史不好……也不太想去。”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在问卷调查中少数大学生认为博物馆是展览地域文化的地方。由此,我们博物馆在未来建设中可以采取形式多样化,表现形式科技化的特点。

论文问卷中调查了1000名大学生去博物馆的原因:30.6%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有浓厚兴趣;41.4%感受文化熏陶;16.7%参加集体活动,纯属娱乐;4.3%为提高自身品味满足虚荣;7.0%专业课程需要。问卷分析中着重研究了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的兴趣和感受文化熏陶而参观博物馆的这部分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是的态度。

大部分对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大多采用自己看展品并看文字解析的方式,为什么不愿意讲解员讲解?或许这位同学的的回答可以讲述这一原因,“博物馆我是很少看到讲解员的,基本很少看见一次,学校组织的才有……,不过我还是喜欢自己看,更自由”。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愿意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藏品。但,不需要并不代表不该有,博物馆在当展必须以人民为本,讲解员的适当设置可以让广大民众更了解历史,更了解博物馆。

抽样调查法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从以上对两种方法的分析可看出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从问卷的起草到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都有一定的依据以及公平性,因此,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本论文的研究并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研究的次数也非常之多,但纵观各类研究,大多是从调查问卷中得出认识,看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是,即使找到问题也找到解决办法,解决只是纸上谈兵,真正能从论文结题后继续实践的并不多,这就是该研究的局限性。学术性论文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纸面上,除了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需要实践外,其他,研究结果的分析等等都是书面工作,我们认为,从研究中发现问题是好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是好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把研究投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既从中有所收获,更改将收获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才能切实改变现状,真正解决问题。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不仅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还跟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有关,此外,博物馆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占据着重要地位。23%的学生提出对博物馆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博物馆的陈列与设计过于陈旧,没有吸引参观者眼球的地方,且交通不方便,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接收博物馆的相关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以致大家对博物馆的认知不足,对其兴趣不大。

研究表明,与博物馆专业相关的学生跟非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与博物馆一点不相关的专业对博物馆的兴趣不大,且对博物馆的认识浅薄。与博物馆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的需要,且老师对学生专业要求较高,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高,所以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较为深刻。

为了更好地加强博物馆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更方面的素质,了解更方面的知识,定期召开与博物馆有关的讲座。

2.家长应加强孩子的人文修养,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或世博会等文化气息较浓的场所,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3.应加强博物馆的建设,改善博物馆古板而陈旧的陈列与设计,吸收国外不同的设计方式与理念,建设更现代化、更富有文化涵养的博物馆;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与学校合作,由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定期开展藏品会展,不断更新展品,创新展示方式,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提高博物馆的多媒体建设等。

4.邀请一些名人嘉宾到博物馆参观座谈,讲解博物馆的价值与发展状况、前景。

5.加紧文物的勘探与挖掘。

博物馆作为新兴产业,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状况的象征。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所以国家应该重视博物馆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博物馆面临的现状,我国博物馆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异性。对比差异,吸收发达国家创新的博物馆管理理念,发展方式及规划,更好地建设我国的博物馆。(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2]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8页;

[3]田静:《论讲解员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02页;

[4][英国]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博物馆》,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页

[5]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9页;

[6]宋向光《当代博物馆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9页;

[7]郭俊英、段冬冬:《浅谈建立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8]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心理;大学生

21世纪的中国繁荣昌盛、和谐安定,国家法律政策更趋于人性化,新闻传媒自由尺度放宽,文化思潮中西合璧,大学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生活方式、学习行为、思想理念都悄然融入了新概念、新元素。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视野越来越开阔,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对在校生活质量、学习环境等自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只有系统分析读者心理特征发展变化新因素,预测读者心理活动发展新趋势,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活动,才能发挥当今高校图书馆的新职能。

读者心理学研究包括读者心理现象的共性和个性两方面。共性就是在相同层次、相同类型的读者中,从千差万别的阅读心理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共同规律,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个性是反映在阅读活动的心理过程当中,通过读者的心理特质和行为个体的差异,可以充分了解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内因,积极引导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在此,笔者不赘述读者心理的方方面面,重在阐述目前高校学生读者心理共性和个性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

1读者心理现象共性分析

1.1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1.1.1方便心理。读者希望图书馆一年365天都能开放,自己在想利用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的大门总是敞开的。其次希望手续简便,检索方便,无需等候浪费时间,借期延长,册数增加,罚款从轻,规章制度等限制减少,网上咨询长时间在线,设备现代化快捷省时。

1.1.2求全心理。图书馆建筑面积大,各种功能室布局全面合理;绿化带、休闲区等占地充足,环境幽雅;对图书馆馆藏要求很高,希望应有尽有,自己需要的文献都能有所满足;服务设施齐全而先进,有利于便捷地获取资料;各类型、各专业、各专长的服务人员充足,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多项教育职能;参考咨询、课题查询、心理辅导等服务活动可以全面满足自己的情报需求。

1.1.3创新心理。科技日新月异,掌握新信息、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新理念,成为阅读热点。要求图书馆及时采购内容新、版本新的权威性书刊,先睹为快;电脑等硬件设备新,网速快;大型全文数据库品质高,论文刷新快;图书馆网页内容新鲜、更新周期短;服务理念有新意,符合当代大学生读者的需求。

1.1.4逆反心理。关注有问题、被批评的禁书,以及星座命相的伪科学书籍,女生对明星的星座、面相与己的关联特别感兴趣,黄色网页、八卦网站,越是争议多,越千方百计进行搜索。逆反心里还包括剽窃、撕挖、污损书刊等违纪行为,近年学生违纪现象略有下降趋势,一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读者心理水平更成熟,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窃书等行为更加隐蔽,难以被工作人员发现。

1.2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1.2.1以往入校新生带着新鲜陌生的感觉和求知好奇的意识涌入图书馆,虽然漫无目的,不懂怎样检索和充分利用图书馆,表现出阅读需要心理的随意性,但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借阅率非常高。近几年这种趋势却有所下降,新生更多地被社交、娱乐、打工等活动吸引.书籍在部分年轻学者心目中失去了诱惑力。另外,一年级学生缺乏较强的辨析能力,不能敏锐地从众多的书籍中,挑选有阅读价值的读物,总是随着一个个阅读热点盲目借阅,以武打言情小说为主流,现在追捧光怪陆离的网络小说、哈韩哈日的情爱小说,这与网络风行、日韩电视剧火热密切相关,反映一个时代的流行色,但是过度迷恋,会导致思想消沉,民族意识淡化。

1.2.2二年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适应了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能克服盲目跟风等各种不良阅读需要心理倾向,喜欢阅读修身养性、处世哲学、中外名著、历史传记等作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入,读书品味较以往明显有所提高。

1.2.3三年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意识较强。现今社会职业竞争白热化一年胜一年,学生也一届比一届更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沉重,压力产生动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大量阅读专业书刊,学会做摘录、笔记、书评,阅读过程和步骤体现有序化,希望自己今后在专业领域有略胜一筹的独特本领。

1.2.4四年级学生进入撰写毕业论文期间,连平时甚少光临图书馆的学生,此时也扎堆借阅专业书籍。而现今这种扎堆现象已不复存在,由于互联网的便利,大量全文数据库可供参考,给急于求成的学生有利可图,他们抄袭论文,进行剪切、复制、粘贴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也有学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中,脑海里已经锁定了课题,逐步积累某一专题的文献,系统地收集、筛选、加工信息,撰写论文时胸有成竹。

1.3不同阶段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1.3.1开学阶段。长期以来开学都是借阅高峰期,学生涌到图书馆归还假期借阅书籍,但借阅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开学课程比较松,但是现代大学生打发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阅读已经不再占据学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许多学生文体娱乐之余,只有时间应付课本,无暇顾及课外书籍。

1.3.2上课阶段。借阅量较稳定,始终感觉学习风气不浓,甚至要采取硬性指标,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的借阅量来提高馆藏利用率。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校的用心良苦,借阅并非自己所需的薄本书,前天借,后天还,无心阅读。

1.3.3假前阶段。假期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但是由于时间相当充裕,借阅量还是较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类:英语、计算机是当代求职的两项必备技能,假期利用充足的时间使自己的水平提高一个台阶;专业书籍,趁假期补充课外理论知识;古今中外世界名著、名家名篇,提高文化素养,综合文化素质是目前应聘、考核、测评的重要环节;人际、心理、修身哲学,当今大学生特别重视自身发展,总想在竞争中拥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完美高尚的品格;畅销小说、文艺书籍,以此打发时间,寻觅同龄人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地理文化、旅游摄影,有些学生家境较好,有些学生平时打工挣钱,已具备跋山涉水的经济能力,借阅此类书籍为远足做好准备。

1.4不同境况特殊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1.4.1勤工俭学学生。以前这些学生家庭贫困,自卑心理较重。现在的大学生思想观念转变,追求独立,不认为勤工助学是不光彩的事,自觉走向勤工助学之路,当中不乏家庭境遇较好的学生。他们个性开朗,能和图书馆老师、同学融洽相处。

1.4.2残疾学生。受身体条件限制,许多文体活动不能参与,图书馆一直是他们的身心依托,由于所占比例少,图书馆在这方面不够重视。

1.4.3心理障碍学生。心理疾病在爆发前都有潜伏期,追溯近几年的大学生心理犯罪案例,心理疾病集中在个性孤僻、不善言语、与同学相处格格不入的学生身上,他们来图书馆,内心渴望得到一种积极、正确的阅读指引。

1.5不同借阅部门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1.5.1电子阅览室。因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心理潜在的一面尽显无遗,传统道德观淡化,抄袭文章成风,言行放纵,欺骗情感,传播计算机病毒,浏览黄色网页,关注娱乐八卦新闻等。纵观电子阅览室,八九成以上的学生沉迷于聊天,QQ聊天是目前网络交友最盛行的方式,方便、快捷,极大地扩展了交友圈,得到每位渴望友谊、爱情的大学生的极度青睐。其次打牌、玩游戏、观看最新影视等娱乐休闲,是又一大网络爱好。从网络下载软件,浏览专业性网站,查阅大型数据库、搜索引擎,真正以学习为目的利用网络的学生寥寥无几,利用传统书籍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以致网络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1.5.2传统借阅部门。当代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穿着打扮、修身减肥、恋爱情感、旅游消遣以及阅读影视同期作品、网络小说等书刊,借阅书籍只是为了调节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另外,以应付考试、撰写论文、报考研究生、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阅读目的的学生“异军突起”,应引起高度关注。他们急于求成,只借阅相关的模拟试题、考题汇编、习题集等书籍,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读书计划性强的学生,经常阅读本专业的权威书籍。在专业期刊的阅读方面,90%以上学生已经改变传统阅读习惯,选择校园网图书馆主页的大型全文数据库,它所包含核心期刊种类的全面性,检索的快捷性,是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无法比拟的。

2读者心理现象个性分析

阅读心理是读者为了实现独特的阅读需求,而产生不同的借阅动机、借阅行为、借阅兴趣、借阅目的等复杂心理表现,还受读者文化素养、个人爱好、生活经历、不同性别、读书多少等个体差异影响。在此,重点剖析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

2.1阅读需求

当代大学生追求自强、独立、开放、求新、求异、求变的新新人类生活方式,因此阅读需求也呈多元化特征,其中两大阅读心理需求最为突出。

2.1.1关注社会热点的阅读心理。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另一方面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其阅读必然融入时代潮流,关注社会焦点。比如目前股市火爆,大学生也不甘示弱,加入炒股热潮中,一时间图书馆沉默已久的有关炒股书籍成为借阅新宠。总之,他们对周围新生事物反应敏锐。

2.1.2追求实用至上的阅读心理。大学生择业的危机感,使得他们更注重实效知识的掌握,阅读目的非常明确,围绕考试科目的教辅资料,考研、考公务员、考托福、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计算机考级以及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有关书籍,国家需求哪方面的人才,这类书籍的阅读就热度不减。

2.2阅读兴趣

社会发展变化对当今大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年轻的心理对时事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与时俱进,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热点,都成为他们选择阅读关注的焦点。随着新的热点出现,阅读兴趣也呈现阶段性,比如注重自身素质发展的学生从中外名著转到社交知识、心理素质书刊,阅读兴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不稳定性。

3针对读者心理现象。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勇于改革。创新服务

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净化升华作用。社会在前进,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不能墨守成规,应该与时俱进。

3.1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大学图书馆大到馆址选择、馆舍设计、占地面积、环境绿化,小至内外装修、通风采光、灯光照明等,都要体现一个大气、优雅、舒适的读书环境,对读者阅读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年高校新建馆在这些方面考虑比较周全,但旧馆不太重视环境绿化等问题,应该引起关注。

3.2以人为本,提供亲切的人性化服务

当今大学教育工作者注重尊重学生人格,图书馆也提出人性化和柔性化服务,图书馆拟定规章制度要多从读者角度出发,利于促进和谐发展。残疾学生、心理缺陷学生所占比例很少,过去没有引起重视,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对待勤工俭学学生,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把他们单纯看成是来挣钱的,图书馆的氛围不同于其他打工场所,对他们在生活上关怀、心理上帮助、学习上指导,当成应尽的义务。

3.3开展导读,培养高尚的文化素养

经常深入读者当中,主动推荐图书,调整他们的阅读倾向,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借还服务当中,虽然这句话讲了很多年,但是许多图书馆其实依然如故。定期开展读书座谈会、专家讲座,在活动中倾听大学生心声,了解读者心理状况和阅读需求;指导阅读,提高选择和鉴赏能力,鼓励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认识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本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纠正不良阅读行为。这些工作看似简单,目前许多图书馆却做得相当欠缺,只有用心策划,克服怕麻烦、贪图安逸的思想,才能全面开展,长久坚持。

3.4指导利用图书馆,掌握信息检索技术

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这项传统宣传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只有根据本校和本馆实情,开动脑筋组织特色宣传,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历来担负文献检索课教学,长期以来许多学生选修仅仅为了混学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针对本门课程的独特性,结合专业,侧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举办实用性强的讲座,介绍重要搜索引擎、大型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等。大胆让具有情报调研能力的学生参与本馆的科研课题,提高情报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开发等能力。

第7篇

关键字:90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高要求。本论文对高职阶段2010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对90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以秦皇岛市某三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论文对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辅导员及任课教师进行访谈。

一、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求知欲、进取心

在调查中,非本人意愿而读现在专业的学生人数占33.33%。在学习生活调查中,仅有6.67%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每节课都认真听讲,8.53%的学生会有偶尔逃课现象发生,有33.3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较懒惰,仅有1.6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目的明确。很多同学认识不到所学习课程的价值,对课程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虽然有91.7%的学生不旷课,但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学习的却只有6.61%。

2.生活上虚荣、攀比,心理不够坚强

很多大学生的虚荣心使得他们没有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生活上攀比,思想上懈怠散漫。调查中,有55%的学生会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买零食,71.67%的同学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交电话费,还有40%的学生会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买衣服。浪费问题在校园里更是显而易见,如丢在餐桌上的剩饭剩菜等。

3.道德品质现状

通过访谈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发现大学生在道德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文明礼貌观念的流失

上课时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认真听讲,时有课上吃东西的现象。课后学生们都用挤在过道里拥挤喧哗,给其他同学及教师行走带来不便,同时也影响其他上课的班级。校园里见到教师不主动问好,学生间交流时常有脏话,打扫宿舍卫生时将垃圾扫出门口不收等。

(2)时间观念淡薄

学生上课迟到、开班会时迟到,总有各种理由迟到,并且不与教师事先请假,缺乏对教师和同学的尊重。

(3)集体荣誉感不强

90后的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更多地关注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较严重。90后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也并未将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和班集体,甚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没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集体荣辱感和民族责任意识。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自身原因

进入高职的学生综合成绩不高,或者偏科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刚告别紧张的高三生活,面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不能够做好自我管理。90后的父辈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他们不希望孩子受苦,便对孩子过分溺爱,竭力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例如,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父母不能客观地评价谁是谁非,不由自主地偏袒自己的孩子;或者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问题,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引导。这些使得孩子从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感恩父母的艰辛,没有听到过批评,抗打击能力较差。

2.学校原因

高职属职业院校,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重心是技能培养,对于文化课、德育课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学校测评制度的僵硬使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思想道德表现;第二,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形式化较重,未使学生对其重视;第三,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有些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没有受到学校的管制,形成较差的环境,其他同学随之效仿。学校的校园文化没有建设好,很容易形成坏习惯的传播和继承。除此之外,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如果在道德文化素质方面建设不够完善,教师没有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3.社会原因

第一,社会风气较差,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盛行,有无能力不重要,有钱有人才行,这使得学生削弱了自己的学习动力和信心;第二,就业现状不乐观,许多拥有大专、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求职难,或工资比不上一个富有经验的农民工,这使得学生心理很受打击,感到前途一片迷茫,不相信“学习改变命运”。在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和认真。

三、从学校教育谈问题

1.学校首先要做好新生入学指导,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学,在大学校园里自己应如何生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引领他们做生活的强者,秉承“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文化、有道德的高素质大学生。

2.面对教师、学生全面推行国学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进行关注与培养,创建优质的校园文化。校园的文化建设很重要,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非常有助于提高整个校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应该加大对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电子阅览室设备的投入,增添体育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场所,使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休闲放松的去处。多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写作大赛、书法比赛、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展示、校园歌曲大比拼等一系列活动。这些不仅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在交往中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同时,学校要提供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4.认真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真正掌握知识技术才能真正独立,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同时也能使同学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边文颖,《对高职学生生活事件的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卷,2010

2.伍汝辉、杨清波、王双见,《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怀化学院院报,2010

3.蓝艳,《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缺憾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广东培正学院英语教育中心,2005

4.刘益鸾,《浅谈高职学生品德修养》,素质教育论坛,2007

5.刘建平,《转变观念学会做人,转变角色学会学习,转变环境学会生存》,德宏教育学院,2003

第8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学科类专业150名学生参与休闲健身活动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当前体育项目开设对学科类学生进行休闲健身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休闲健身项目调动学科学生积极性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 休闲健身项目 上海体育学院 参与情况 调查 分析

一、前言

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衔接点,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休闲体育项目:如网球、门球、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攀岩等作为学生选修课程等。高校体育开展运动休闲教育,利用课内外的学习与实践,既能培养大学生对运动休闲的兴趣,也可起到引导他们体会健康休闲、积极生活。同时,对培养终身体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海体育学院学科类(经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和新外学院)学生参与休闲健身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的需要,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十余本,通过中国知网电子数据库镜像检索体育类核心期刊相关的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2.问卷调查法。从上海体育学院学科类3个院系(经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和新外学院)随机各抽取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为142份,有效回收率为94%。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科学数理统计,所有调查结果运用统计软件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处理。

4.逻辑分析法。通过所得数据的值和比例对其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项目开设对学科类学生参与休闲健身人数的影响

从表1可以出,我校学科类专业男生参与率达到100%,而女生77.3%。男生参与率明显高于女生。以上情况表明:我校学科类专业学生参与休闲健身的参与率高,热情高涨,能积极主动地去锻炼身体,对休闲健身非常重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我校休闲健身项目开展的蓬勃之势,能够调动学科类学生注重休闲健身。

(二)体育项目开设对学科类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我校不同年级对体育消费中,大二>大一>大三,但消费水平都在30%以上(如图1)。结合访谈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分析其原因是,大二的体育消费最多与学校体育项目开设有关,在这一时期,学校为学科类学生设置了俱乐部课程(高尔夫、攀岩)、小球类(网球、高尔夫等)、跆拳道等课程以及各种体育协会的活动参与对经济的要求比较高,这就形成了大二的消费水平较高的情况。

如图2所示,学科类学生体育消费主要用于体育服装鞋帽、体育器材上,图2所示比赛门票和体育彩票的支出可以反映我校学科类学生在学习休息健身课程后,有参与体育消费的行为,但支出不高。说明体育项目开设虽促进了他们参与休息健身的积极性,但有待提高。

(三)体育项目开设对学科类学生休闲健身动机的影响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为主题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1]。”由图3可以得出,我校学科类学生参与休闲健身丰富多彩,追求目的多样化,多数学生对于休闲健身的认识是积极、明确的,动机是健康的。追求身心健康仍是他们参与休闲健身的主要动机。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46.5%的学生把参与休闲健身活动做完在体育课中取得好成绩的手段。

(四)体育项目开设对学科类学生休闲健身项目选择的影响

在参与休闲健身项目上男生主要集中在篮、羽毛、乒乓、网球等球类项目上,而女生则主要集中在羽毛球、跑步、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不同性别所选择的项目也有所侧重,男生在篮、足球类活动选择上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则在健美操、跑步、游泳等项目的选择上明显高于男生。男、女大学生在项目选择上的不同,反映了男、女大学生由于生理、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差异,尤其是跑步为女大学生的首选内容,占到女生的 64.7%。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通过体育类选修课程,学科类学生在从教师那里获取了基本的运动技能,激发了学科类学生参与休闲健身的兴趣和自信心。

2.学校健身课程设置增加了学科类学生的体育消费,在体院这个大环境下,学生的体育消费相对较高,不仅仅局限于鞋服,运动器材,也有一些学科类学生重视与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报刊,购买体育彩票,构成了体育消费多样化的局面。

(二)建议

1.有关职能部门(教务处等)要提供一个合理的休闲健身项目开设方案,使学生有更多的选课机会,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能有效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

2.学校应该对课程考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加以研究和探讨,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设有助于学生休闲观形成的体育课程,有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喜欢的项目,并制定合适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有利于不断维持和发展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3.学校可以搭建一个学校术科类学生与学科类学生帮扶平台,术科类学生带动学科类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休闲健身活动;学科类学生帮助术科类学生进行学术、文化指导,这样更加丰富了学校的休闲文化氛围。

第9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调查报告;信息检索

1.引言

随着Internet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网上庞大的数字化信息和人们获取信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对网络信息的检索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究,是一个既迫切而又实用的课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离不开信息。因此,无论是查找学习资料,还是休闲娱乐,对信息和文献的搜索和应用也很频繁。信息检索的能力和信息素质对大学生也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于此同时,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能够了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做了一份“关于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情况的问卷调查”。

2.调查问卷

2.1 问卷情况介绍

调查问卷针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信息利用、信息道德等方面设计了46个问题。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对于“信息检索与利用”这门课的态度和意见,另外还设计一些当前比较主流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的熟练使用程度,以及在平时检索是的一些技巧和遇到的问题。希望通过问卷了解到大学生对现代数据库、搜索引擎的熟悉和熟练程度,平时检索的常用技巧和遇到的问题,对于检索课的态度、动机等方面的情况。

2.2 分析调查结果

结合调查报告,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搜索,能基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尤其是借阅图书的方式有比较良好的掌握。但在现在这个信息量大、网络比较发达的时代,仅仅靠查找图书的方式来查找资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网络上的信息检索已经渐渐成为主流。恰恰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查找资料这方面,虽然经常能找到自己做需要的资料,但是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经常会茫然不知所措。信息检索时,只会用快速检索或高级检索等这几种比较常用、熟悉的检索方法查找资料。这样查找的资料毕竟有限,精确度不够,可以满足基本的资料需求。但是对于一些对于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学生来说,根本满足不了资料的需求。所以需要更加专业的信息检索方法来查找资料,比如专业检索、族类检索。此外与信息检索时用到的数据库、搜索引擎还有一些检索技巧,了解都不是很深。搜索引擎也只是用百度、Google。至于检索的一些技巧、策略那更是了解甚少更谈不上熟练使用了。

3.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

由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可以基本满足平时资料需求。但是面对大量的信息,需要的更专业、更精确的资料时,信息检索能力不足的缺点就显露出来。由于对数据库、搜索引擎等方面知识的匮乏,导致想用但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用,想用又不会用的局面。这说明大学生对信息检索的了解和掌握还远远不够,信息检索能力有待加强,信息素质有待提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和措施:

(1)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检索意识

举办信息知识讲座,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通过发放宣传单、开以办讲座或培训、在校园网主页上进行宣传,大学生进入正常学习后,可有计划地组织有关文献学、信息学的知识讲座,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文献和信息的基本知识,建立起文献和信息的基本概念,为形成科学的完整的信息意识打下基础;当学习进入研究或毕业设计阶段,可以举办科学研究方法或科技论文写作的讲座,不仅介绍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介绍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怎样利用文献情报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检索中的重要性,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并重视信息,并充分有效地获取并利用信息,以便养成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够自觉地利用信息资源。

(2)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方式提高信息素养

a.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互补的师资队伍。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起一支专、兼职互补的师资队伍。学校应高度重视,充分引进信息管理等专业教师,组成专职队伍;另外,聘任本馆学过图书馆专业的人员,或者既懂图书馆学基础知识、又有娴熟的文献检索技能、了解专业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的人员做兼职教师;也可请专业课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或专业论文的同时,普及利用图书馆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信息检索的数据库类型和搜索引擎。

b.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针对文检课教学无资金支持、硬件设施不齐备的现实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添置教学所需设施、购买必要的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证信息检索课教学的正常进行。让学生有更多的网上资源可以利用,为学生的信息素质的提高打好基础。

(3)为大学生开展信息教育和学习的平台

根据信息检索的现状,不仅仅在意识、教学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还要为大学生提供可以自己学习和练习的平台。高校图书馆是融大学校园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于一体的标志性学术机构,是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场所,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在创建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建设中,除了重视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建设外,更要突出图书馆科技信息加工和检索的网络化、现代化地位,将资料检索、书籍阅览、信息存取、学术交流在图书馆的结构和功能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大学生置身在这一开放、多元的信息环境中,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去开展相关学术问题的资料检索、学术研究等创新性实践活动,使高校图书馆形成一个激发、引导、催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灵感的教育环境。构建高校之间信息素质教育互动体系图书馆、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优化资源,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努力整合图书馆、系资料室、信息中心、教学部门、各科教师等多种力量,开展一体化的信息素质教育,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高效的信息服务,保障大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自由获取信息。

参考文献

[1]闻丽.网络再科技论文参考文献信息核对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社,2010.

[2]黄美娇.大学生信息素养全程化 全方位教育模式初探[J].广西教育,2012.

[3]朱丹.信息时代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养的引导和培养[J].黑龙江史志,2011(21).

[4]夏波.浅谈高职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