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景观毕业设计总结

时间:2022-12-20 23:29:19

导语:在景观毕业设计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景观毕业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产学”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毕业设计

1问题的提出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面向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工作,将“产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入到教学中,培养能胜任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岗位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建筑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各专业间沟通协调能力、严谨踏实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操守以及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质,为更快进人建筑师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毕业设计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诸多问题在高职类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中曝露出来。

1.1学生态度不够端正

一些学生把毕业设计当作平时大型作业,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此外,最后一年到相关企业单位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流于一种表面形式,管理混乱、松散。因为社会就业的压力,一部分学生不能专注于毕业设计,还有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课程不再有新颖的知识可学,产生了去校外建筑设计院或建筑设计公司学习的念头,而对毕业设计却缺乏重视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对自身职业规划、专业技能的提高缺乏更高的追求,等等,所有这些反映在设计成果上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毕业生专业培养目标打了折扣。

1.2教材滞后

我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设计教材,已经用了上十年,教材中的建筑设计原理还是经典的,而对于民用建筑各个专题,近几年很多建筑设计规范都做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而教材没有跟上,就显得落后了。另外,倾向于建筑实践教育的教材对有关建筑法律、规范的教学内容的明显欠缺,更谈不上更新。

1.3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老套、一成不变

毕业设计选题老套,一成不变,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同时与建筑市场实际脱节、和学生的就业方向脱节,同一个设计选题作几届的事情甚有发生,多年一贯制,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未得到重视。这样造成学生做毕业设计应付了事,积极性受到影响;毕业设计成果徒有其表,追求形式,无实质性内容、无创新之处。

1.4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不清晰

毕业设计最后考核把关不严,未能按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的态度不严格,甚至偏向宽容,致使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合理、科学。对毕业设计成果未按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或设计质量不达标,或未按时完成的学生开绿灯,降低要求,基本上给予过关、及格。

2“产学”结合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教学

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迫使我们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毕业设计的教学进行探索,提出“产学”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建筑设计过程从单一的师生互动转变为有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实践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团队间沟通、协作能力,为毕业生适应当前市场需要,更快地融入到建筑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1科学、合理、适宜的“真题真做”

我们从毕业设计选题上进行改革,打破原有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编制好任务书传统,转变学生按指定任务书设计的相对静态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选题采用“真题真做”方式,与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放飞思路,使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熟悉真实工程的工作步骤,积累较全面的“实战”经验。

2.2“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积极推行“双师制”和“邀约制”教学模式,除了本系教师外,还聘请建筑设计院有经验的建筑师参与教学,把一线实际工程经验带进课堂,提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同时让业主参与到毕业设计过程中,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教学由以前简单、古板的静态教学过程转变成有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真实具体的建筑设计场景中,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

2.3建立完善、合理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及科研生产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完善、客观、公正、合理、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评价体系,对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测评相结合,使评价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此外,为了使评价具有广泛性与多元性,将校外专家、用人单位的意见纳入评价体系。

3设计教学过程

鉴于我院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我们将毕业设计题目选为学生公寓,这是我院刚好准备新建的实际项目,同时与江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合作,联合教学。该用地位于我院现有学生1~10#公寓组团西侧,学校运动场南面(如图1),学生们天天生活于此,对周边环境较为熟悉。选取这个真实、学生认知场景同时又是学生们熟悉的建筑功能,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场地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加强对建筑功能、建筑空间的组合能力,有利于创作出一个属于学生们自己的建筑,有利于加深对设计项目的理解,最终有利于教学。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我们提出“真题真做”要求,通过毕业设计选题、分组现场踏勘社会调查实例调研相关资料搜集独立建筑设计(包括讨论式教学、答疑、各专业沟通等)设计成果表达毕业答辩环节,训练学生在特定建筑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并满足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且具有实施深度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设计院实际设计工作的状态和工作节奏。针对本次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会调研,完成调研,分析公寓周边环境、学生行为流线形式、学生的生活习惯,根据甲方要求制定设计任务书,生成、完善方案,最后用设计成果完整地表达符合甲方要求又具有创意的方案。在整个环节中,侧重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富有洞察力地分析问题的、最终综合协调地解决问题,以调研发现的问题开始来研究建筑,通过分析周边环境以及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流线来设计建筑,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关注建筑场所、校园文化与学生活动的联系,让学生认知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而非孤立的设计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3.1问题提出

本次设计任务是我院新建的学生公寓,与江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教学,没有设计任务书,甲方即我校只是提了基本要求,希望新建学生公寓能解决3000人居住,同时建筑造型与现有学生公寓协调,另外因处在将来新建的图文信息大楼东北面,外形要求美观;此外,用地现状及红线没有明确的界线,没有细化每项设计内容,对于学生公寓的主要功能空间、用房面积大小等,学校也没有提具体要求,要求需要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根据自己对项目的理解与研究,确定各功能房间面积,编写、细化完善任务书。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方式就发生转变,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教学主体,主动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形式,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仅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关注建筑所处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以调研的方式,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建筑,设计建筑,让建筑更好地为人服务。

3.2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

(1)现场调研、踏勘。设计分组,每个小组首先需要调研新建的学生公寓所在的校园的位置,分析新建学生公寓与已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实训楼、运动场间的联系,深入解读周边环境设施信息对新建建筑的影响。其次,分析新建学生公寓与校园空间结构、道路系统、景观结构的相互关系,把握建设基地内外道路、景观、建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设计构思做好前期准备。再次,详细了解学生活动与使用情况。以休息日与正常上课时间作对比,观察并记录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各个时段学生人群的主要流线以及活动模式。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不同时段的学生的活动特征、流线方向,并不是学生机械地用数码相机、手机拍照,记录数据。此外,在校学生是学生公寓的主人。每个小组应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依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与兴趣,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人数不低于50人,同时鼓励学生勇敢且多交流,了解被访者对学生公寓现状的意见与建议,期望新建的学生公寓提供哪些更好的改善,从而为建筑功能的确定提供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束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绘制分析图表,撰写调研报告,分析现在学生对公寓的想法、建议。(2)建筑实例调研。我们列出南昌市区多个已建成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学生公寓像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学生公寓,让学生分组自行组织参观调研,关注建筑间的相互关系、与周围景观、道路交通等环境要素的关系、建筑空间与行为、功能空间的组合,重点调研使用者对学生公寓的使用感受与意见,并做好有关文字及图表记录。(3)调研总结。此阶段成果要求图文并茂将调研内容、分析结论、解决办法等采用ppt汇报交流。在汇报时展开讨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问题具体化。对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展开讨论,相互提高。汇报完后,要对调研内容作进一步的补充完善。(4)建筑师分享工作心得。在这个过程里,校外导师根据自己工程实际经验,将设计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综合协调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实工程中处理手法、要使用到的规范等等与同学分享,让学生学到以前课堂上学不到的第一手资料,避免了走弯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个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过程中指导教师不管是本院教师还是设计院建筑师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调研和参观,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在拟建建筑与环境场所、物质技术条件相协调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调研问题详尽、切合实际。调研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思路宽泛,审视问题角度广阔,明确设计理念,避免对某一建筑类型设计模式先入为主式的定型化思维,解决问题方法要与从不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才能得以加强,为设计能力及相关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

3.3建筑方案的生成

(1)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在完成调研参观后,学生需要通过广泛查阅相关图书文献资料、各种资料及数据的收集。根据调研成果分析,每个小组确定拟建建筑合理、科学、具体的功能设置,确定建筑规模、建筑经济指标,编制出完整的设计任务书。(2)方案的生成。方案早期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调研分析结果,通过对学生人群的行为、流线分析以及建筑功能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构思总体布局,确定建筑的出入口位置,思考方案的建筑体量关系、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大概的平面组合形式,勾画总平面、平面功能、空间概念草图并制作概念体量模型,形成设计构思和方向。在此环节,教学特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从不同解决问题方式的切入点进行多样性的思考,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讨论式教学。为了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方案构思的能力,要求每组学生都要对各自的方案构思进行方案逻辑推理形成过程的讲解,包括方案的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方案的特色等。各组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互相提出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对方案进行好坏评价,而是参与讨论,根据不同方案的特点,给予相应的建议与启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对不妥之处予以指出和完善,帮助学生尽早确立方案发展方向与目标。模型、效果图贯入式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设计过程中,在方案设计初期,将建筑基地及其周边环境用模型制作出来,让学生直观体验校园建筑空间、尺度、建设场地与周边建筑、道路、景观的关系。随着方案的逐步深入,建筑平面初步确定后,我们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平面设计方案制作建筑的体量模型放入基地模型中,推敲建筑与周边环境场地关系、空间关系以及建筑体块间的比例、尺度关系和体块与体块间相互关系。在建筑平面与建筑体块基本确定后,建筑效果图介入进来,推演建筑的细节、色彩、材料等。

4毕业答辩

由于“双师制”的新型“产学”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学院推行与新教学模式相配套的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制度。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预答辩旨在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和成果,督促学生改进方案,加强表达。为了全面提升毕业设计教学成果质量,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在正式答辩的前一星期,安排一次预答辩,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对毕业设计成果与任务书设计要求不相符的图纸内容则要求返工或重画,对设计深度没有达到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图纸一概要求补画或补做。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方案构思的能力以及应试能力,正式答辩时要求每位学生用10~15分钟的时间清楚、明晰、准确、简洁地介绍设计方案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让答辩评委对整个设计成果有初步印象。整个答辩过程公开、公平、透明,采取由答辩小组组长主持答辩,4个专业教师或建筑设计人员参与点评学生设计成果的答辩形式。外聘专家、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担任答辩小组组长,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严格把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评价体系

以往毕业设计考核评价重结果和建筑表现轻阶段设计过程,忽略了设计中各个环节的阶段性成果,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视为主要评价依据。对此,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构新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从建筑调研(现场踏勘、建筑实例调研)、调研成果汇报、任务书的制定、方案设计的阶段性草图(一草、二草、三草)与模型、最终设计文本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设计,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依据。除此外,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日常考勤管理纳入到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中。另外,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设计的全过程,注重设计能力的提高,新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目标、阶段性设计成果的要求、评分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分规定与用语,并作了详细的说明和量化要求。

6结语

总之,通过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总结,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实施“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对学生、教师、学校,还是对设计院、社会都是有利的,最终学生是合作教学的主体、受益者,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增长了实践知识,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了社会竞争力。而作为学校,将大学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及建筑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赢得了用人单位普遍的赞誉。对于企业建筑设计院,通过“产学”结合,丰富了建筑师理论的水平,同时为企业寻求、培养专业设计人员搭建平台,充实了企业的人才库。

作者:彭敏 万莉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

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毕业设计模块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平台;景观设计教学;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Abstract: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art and design major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the article analyse the exploring and reforming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that based on the teaching platform. It in-depth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ought,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platform. And in end of article, it also bring out the positiv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about futur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hich based o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It will provide meaningful enlightenments and reference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as well as the personal training in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the teaching platform;the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pers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113-02

1 前言

学科内部分工的细化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是当前高等教育呈现出的主要态势,这一点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表现得非常鲜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建筑、美术、园林、人体工程、生态、材料、心理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环境艺术专业主要包含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两个层面范畴,这决定了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风景园林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着彼此覆盖的部分。目前它主要在综合院校、艺术院校以及建筑(工科)院校下开设,并且依据开设院校的学科背景不同体现出不同方向的偏重与教学特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该专业的教学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多新的目标与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当下行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以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近年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所展开的有益探索与改革进行回顾与思考,以期为该专业的发展完善以及其他院校教学提出积极的建议与启示。

2 教学目标与要求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下设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环境艺术设计3个专业方向。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于2002年,是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基础之上向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拓展。本专业强调与建筑空间和城市设计的衔接和不同,旨在解决城市景观与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的生态观念和景观设计的创造性。在学校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我们重视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专业教育与景观设计师基础知识结构挂钩,强调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初步具备作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

3 教学平台的建构探索

基于学院学科的基础与特色,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以及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注重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合理搭建的教学平台,强调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终教学目标与要求。

景观设计课程是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多层次多目标的特性决定了教学系统的完善需要与各交叉学科互相补充和协调。而在建筑(工科)教学背景院校下开展相关教学则使之具备了农林和艺术类院校所不及的资源与优势。建筑、规划、景观3个学科都属于设计类学科,而景观设计又是一门关于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专业,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三个学科之间有着完全相同的基本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基础,存在着一种专业上的通识,因此构成了三个学科能够共同根植于一个综合公共教学平台的前提条件,而搭建合理科学的公共教学平台又将为后期的专业教学奠定坚实广博的基础和积极的铺垫引导。

3.1公共教学平台的构成

对于公共教学平台的建构我们强调将知识与基础技能的整体化和综合化作为教育重点,既要保证必要的知识广度,又致力于加强专业间的渗透与联系,使得学生具有相对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多角度思考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公共教学平台结构主要包含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共享模块以及课程群3个层面:学科基础平台是针对3个专业的低年级基础专业的通识教育,下设建筑初步、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画法几何、美术基础以及色彩实习、古建测绘实习等主要课程。专业共享模块开设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景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与环境、专业外语以及室内设计原理等课程;课程群则是在进入景观专业教学训练后同步开展的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建筑结构选型、历史遗产规划与保护、中外美术名作欣赏、鉴赏与批评等相关课程,起到加强基础、学生进入系统专业学习的过渡衔接作用。教学平台及模块的建构规划了系统全面的课程设置体系,涵盖了景观设计教学中关于尺度、类型、内容、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支持了专业知识、技能、实践以及艺术修养四个层面能力的培养(如图1)。

3.2专业教学平台的组织

专业教学平台是针对学生将来从事职业而进行的教育教学组织,因此专业教学平台下的课程体系强调针对不同能力的主体性训练,以概念设计为导向,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目前我们从二年级下半学期介入专业设计学习,主要以4门景观设计课程以及包含毕业设计在内的3门实习课程为主。专业设计课程涵盖了小庭院(小花园)、城市公共绿地(街旁绿地、城市公园、道路绿化)、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等主要类型。由于专业教学时间的局限,课程设计不可能囊括景观设计的所有的类型模式,所以我们强调甄选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的课程选题,采用实题虚做或实题实做两种方式展开教学,以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现场勘察情况展开设计训练,并要求通过设计练习去解决景观设计中关于生态、功能、空间、文化等共性问题。

实习课程包括工程实习、认知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均集中在四年级阶段。工程实习、认知实习两门课程旨在增加学生接触设计行业,参与实际项目实践,获得真实实际工程的感受,了解实际工程流程,为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变起到过渡作用。而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的总结,侧重最大限度的训练培养学生调查分析、技术处理以及创新设计等综合性设计研究能力。

总之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两级平台贯穿本科教育始终,且互通结合、相辅相成。

4 教学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4.1优势与积极作用

结合近年各教学阶段结果以及毕业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平台的合理搭建对本专业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具体反映在学生知识结构面广: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课程涵盖景观设计中关于空间、功能、生态、文化四个基础方面,同时初步建立起了较好的整体环境意识与规划思维方式,为后续的专业学习的方法、深度、广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技术能力基础扎实:技能培养过程中我们不仅强调空间的塑造与认知,还注重引导学生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不同尺度上认识空间与环境,建立内外空间的多元视角。与艺术类和农林类院校相比,学生在空间设计组织以及表达上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与优势。再次,学生思路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只是强调基于景观功能、形式、技术、生态等与设计相关的方式方法,还注重不同类型空间下的场所行为、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拘泥于思维框架,发散与逻辑推理互补,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性的思维。最后,学生普遍具备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与素质,为今后自身的综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整合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结构,发挥3个学科的整体力量,合理构建教学大平台,并充分利用其优势,有效借助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学科基础与师资力量,对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2教学短板

短板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提高木桶容量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克服“短板”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薄弱环节,并加以克服,使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

目前在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景观专业课时和内容相对不足;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学生对生态、植物知识结构的掌握运用能力相对薄弱;对场地尺度的把握能力还需进一步训练提高等。学生整体的理论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与技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进行充分有效的训练与发展。

这促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进行教学的反馈与总结,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合理编排设计课程以形成目标明确、专业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教学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使景观设计的综合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理论性、学术性与应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和支持,满足对学生多线整合能力的要求。

5 立足于“卓越计划”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郑州大学是第一批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 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思路应注重更新与发展,并基于“卓越计划”中关于人才培养原则与要求,从学科与行业的特点角度出发,及时的调整符合面向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模式。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5.1立足于综合性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注重从培养理念、知识体系、课程组织以及实践练习等方面来统筹环境艺术专业的风景设计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条件,进一步强调基本素质与特色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自己突出的专业教学特色。

5.2遵循“卓越计划”培养工程人才的特点,坚持对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强调,继续探索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景观设计教学思路及实践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全局性的认知专业内涵和发展方向,在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效的训练其实践能力,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5.3积极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以突出专题研究、扩大设计视野、培养合作能力、加强技术支撑等教学目标。通过调研、实习、专题讲座、评图、汇报等教学形式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之更系统的掌握和运用设计方法,同时,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分工协调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满足培养具有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傅娅,谷学治,从职业需求看我国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育[J].中国园林,2010.

[2] 张炜,艺术院校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课程教学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320-323.

第4篇

在实习教师小组的几位老师安排下我们的实习流程基本定型在上午听专题报告,下午做专项参观实习。报告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峡枢纽概况认识、坝工设计、葛洲坝水利枢纽(此三项讲座内容由三峡总公司高工李君林老先生主讲);三峡水电站设计、三峡工程建设监理概述、三峡水利枢纽截流工程、工程建设监理发展概况(此三项由三峡发展公司李先镇副总监主讲);长江航运及三峡通航建筑物(三峡总公司建设部邓朝高工主讲);施工机械(原三峡设备处处长主讲)。参观内容有:三峡展览馆、坝顶及120栈桥、右岸厂房及三期围堰、下岸溪料场、三期工程砼拌和楼、葛洲坝电厂。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水工专业在工程实践中的工作对象、面临问题及解决办法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行业责任感,实习的日子里也加深了同学友谊,锻炼了团队精神。现将实习的有关专业认识和个人感想分两部分总结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专题报告总结

总结实习期间专家报告的内容,将这些报告整理成如下几方面陈述:

一、三峡水利枢纽概况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一期5年(1992——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船机及左岸部分砼坝段的施工。

一期工程在1997年11月大江截流后完成,长江水位从原68m提高到88m。己建成的导流明渠,可承受最大水流量为xx0m3/s,长江航运不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可以保证第一期工程施工期间不断航。

二期工程6年(1988-xx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船闸、升船机的施工,xx年6月1~15日大坝蓄水至135m高,围水至长江万县市境内。张飞庙被淹没,长江三峡的激流险滩再也见不到,水面平缓,三峡内江段将无上、下水之分。永久通航建成启用,7月10日左岸首台机组发电。 三峡水利枢纽效益显著,拥有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渔业及旅游等综合效益。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投资、技术、移民、生态、水质、人文景观等。但是在工程进展至今的现实表明,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的。

二、重要水工建筑物

1、 挡水大坝及泄水建筑物

(1)任务:挡水、泄洪、排沙。 (3)设计标准: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10%校核校核洪水时坝址最大下泄流量102500m3/s。

(4)泄洪建筑: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部,总长483m,设有22个表孔和23个泄洪深孔,其中深孔进口高程90m,孔口尺寸为7×9m;表孔孔口宽8m,溢流堰顶高程158m,表孔和深孔均采用鼻坎挑流方式进行消能。

2、水电站 3、 通航建筑物

第5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胡竞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2007级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4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196―05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现代园林专业的建立却是在建国之后。1951年,由清华大学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发起,在北京建设局的支持下于北京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地球环境被加速破坏、资源进一步枯竭、人口危机等问题困扰的今天,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园林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也使传统园林景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园林(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其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其综合性强,适应面宽。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园林专业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发,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点搞好园林专业教学研究及实践,确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农林院校园林教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是涉及工程、技术、美术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设置上,目前本科教学一般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术基础及艺术训练,同时进行植物学、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进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AutoCAD、设计初步等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在为学生日后的园林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全面接触工程、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才感觉真正踏入了园林的“门”。到了大四,大部分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找实习单位,找工作单位,又或者开始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担忧。也就说,在他们刚踏入园林的“门”后,刚摸到点门道了,就要准备毕业了。学生在这四年问,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到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因此,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教育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加强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不断创新,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1 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

从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较多,一般设置在大一与大二两年,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时数。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植物学等。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然而这些课程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中已经学习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上大学后就没有必要再学。由此,可以调整课时以解决现在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2 理论课课时过多,应用课课时不足

由于园林专业特性,科目涵盖了艺术、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教师课上的多半时间,从而出现了园林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普遍现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课程作业和练习,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有许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去组成自己的作品集,无法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

3 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往往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园林树木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这样下来,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为了学植物而学植物,为了记树木而记树木,到了真正到要应用搭配的时候,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陈旧、不适用

本科园林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是个难题,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识较深,内容也较陈旧,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园林这个行业是更新较快的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则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建筑、园林设计等课程还没有适用的教材,而园林工程老教材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园林制图、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好像学了不少知识,上了不少课,笔记也记了不少,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发现却不是书上说的那一套。教师在教学时目的不明确,学生学起来也糊涂。

(三)师资不足

现代园林学科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就多数学校情况来说,园林专业除以园林专业相关教师为主体外,一般还需要本院林学专业的教师,同时也需要土木与水利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支持。上述专业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些课程及教师也可以是共同的。把这些分散的师资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的这些师资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些专业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始终不是同一个专业,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这些非园林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园林专业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园林绘画的并不多,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园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园林效果图表现的重点所在。又如园林树木学,往往是请林学的教师任教,但是这些林学的教师虽然很清楚树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传授植物造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外聘教师不足也是现在农林院校师资方面的一个问题。国际上此类专业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适当外聘一些有经验的来自园林设计院所、园林公司的高级人才来担任。如在法国,承担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设计

公司的设计师兼职的,这既使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轨,学校也不必“养”太多的人,而这些设计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着诸多优点。

(四)教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

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美术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而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工程技术、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该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实上是,许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对园林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认识某些植物。但对这些植物的观赏性状、生理特性、应用方法等一窍不通。这和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注入和强调农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整课程安排

1 对部分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

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专业部分基础课较多,而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因此对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应当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学这门课,其中部分知识对学生日后学习园林树木学是有用的,但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勿需精确地知道植物的细节,如芽痕的形状、叶柄的大小、或叶片的锯齿状等等。因此,大一40学时的植物学课程,完全可以精简为20学时,把余下的20学时加到大二的园林树木学的学时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学这门课,将其中与园林树木学关系紧密的内容,结合到园林树木学这门课中。这样,既解决了植物学浪费课时较多的问题,又解决了园林树木学一向以来课时不够的问题。再如大学物理这样的学科,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删掉,从而把一些园林专业课程提早安排,让学生尽早入门。

2 对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调整

之前提到,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把这些课程分开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相关的、递进的过程。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把这几门课程放在连续的几个学期内,让学生学起来有一个系统性。从认识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认识植物的观赏特性,到将植物应用到设计之中,让学生除了要认识植物,还要真正懂得应用植物、搭配植物,体现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3 对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

目前园林课程的设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课程开设学期不合理。例如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便是设置在大四。这是一门教授3Dmax等实用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这门课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电脑制作效果图的方法。如果这门课程较早开设,学生便能在之后开设的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做设计的时候多一种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知识进行应用与复习。然而这门课程又需要AutoCAD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应该设置在大二而且是学习了AutoCAD课程以后。

(二)运用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专业则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或原则,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一个设计、一个场地的好坏,才能够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

(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例如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不对,却不知道好的和对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一般程序进行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其示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不可照搬教师示范的实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四)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植物应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植物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而学习各种花草树木则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应用软件;在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日后栽培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样各门课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上课学时和学期,使学生不致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让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与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实习环节

一般认为,园林本科教育教学实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掌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融合阶段的实习,该阶段在大三学年学习期间,把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知识进行融合,为相互之间的艺术结合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课

程实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运用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在大四学年综合训练,把园林植物、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方面知识通过艺术融合达到较高的艺术标准。而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到各个设计公司、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来完成。

(一)课程实习

1 课程实习的时间安排

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在这个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第二个阶段是大三,在这个阶段注重生产及应用实习。第三个阶段是大四,这个阶段主要加强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内容安排方面,春、夏季节植物繁茂,应多安排学生的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实习,实行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的实习方式。而秋、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则应多加强学生的美术、园林建筑设计训练,以室内训练为主,室外为辅。

2 课程实习的形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绿地规划等,课程实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工作组”或“设计团队”来完成模拟项目。在实习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组的形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在日后职业中非常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外,本科学生上三年级以后,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工作室(STUDI-O)画图、做模型,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条件。

3 课程社会实践

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般的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后,和当地园林局或林业局合作,让学生参加当地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调查的课题;也可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时,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二)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往往是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进行。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开阔眼界、整理知识框架、查缺补漏的时期,也是学生自主联系工作单位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时期。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能看到整个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学会解决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学生们经历实际工作的锻炼后,能够增加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查缺补漏。而且在公司期间的表现也更有可能使这些学生被公司留下来。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即以学生在公司内接触的真实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真实项目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可以相辅相成,对学生水平的提高和日后进入真实工作大有好处。对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老师应帮其寻找实习单位,例如进入一些教师开办的设计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第6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软质;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55—02

景观设计课程内容涉及的基础知识十分广泛,包括植物学、气候学、美术学、工程学及艺术设计等方面。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通常是以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注重生态,要求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相处,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专业就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方向。但是,由于我国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起步较晚,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就势在必行了。

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设计程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的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时间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晚的,经验少,而且牡丹江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是设在美术系的,这样,教师的专业主要是美术专业,而相关的如园林规划、建筑学、工程学、机械学类的知识背景相对较少,想引进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难度也很大,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数量与学生的比例相差悬殊。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水平和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就难以适应中国城镇化发展对景观设计学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配套的基础课程开不出来

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景观设计课程是在大三开设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时都是开设一些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到了大三才开始上专业课,到了大四时就开始安排毕业实践及毕业设计了。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种安排的弊端就是基础课用时过长,而相对来说,专业课时间用得就少了,留给学生专业实践的时间也较短,而且牡丹江师范学院开的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大部分是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而与景观设计有关的基础性的课程如园林美学、园林史、土木建筑工程学和园林艺术原理等必修课,由于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所以就不能开设。

(三)景观设计专业方向性不强

我国当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建设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如公共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专项设计课,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方向还是以室内装饰设计为主。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景观设计课程就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上设置的。再加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源多是艺术类考生,所以,学校教师在专业课讲授和考查时,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艺术表达、视觉的效果,关注的是学生作品的艺术性。而景观设计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所以,没有生态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熏陶,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就难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人才。

(四)学生自身能力不强,专业基础不实

由于扩招的原因,许多美术专业基本功不太扎实的学生也都进入了大学的校门,特别是像牡丹江师范学院这样的三类院校,学生的基础就相对差些,一些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不强,园林学、工程学、机械学的理论知识缺乏。如让学生进行园林的绿化设计,可能学生对对象都不了解。进入大学校门后,一些学生不太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学生知识储量不足,难以拓宽视野的现象,学生在做作业时,抄袭现象严重。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要使景观设计课程上得好,能够培养出满足我国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就要针对上述问题,对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一)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针对上述景观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中,多开设一些与景观设计课程密切相关的配套的课程,这些课程要结合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开设,如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认真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学时趋于合理,使各门课程之间做好衔接。在建设景观设计专业时,既要认识到景观设计是具有艺术性、美学性的,更是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和自然科学性的特征,要融生态设计的教育理念于景观设计之中。

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体系有三类,包括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课程主要有园林景观史、景观规划、景观技术、设计理论和植物配置等。他们注重学生设计技能的培养,讲授并研究景观设计的理论及历史,涉及相关的多方面领域的技术和知识,还进行某一方向专门性的研究。最后,学生要独立完成设计并撰写论文。上述可见,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教学方面,学习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内容广泛,知识面宽,这些内容会对我们学生的设计有所裨益。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牡丹江师范学院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在多方面引进高素质景观艺术专业人才的同时,做好本校原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方法包括:与名校名师合作,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来学校讲学;名校的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给予优惠的待遇;本校教师派出做访问学者,与名校名师交流学习;鼓励本校教师出国进修;鼓励本校教师提高学历,到国内景观设计专业建设强的高校去读硕士、读博士。

(三)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案例教学法是景观设计课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景观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点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所以,在我们今后教学的改革实践中,要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量、进一步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过程。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过程提倡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在景观设计课上广泛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在授课之前布置讨论的主题,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围绕主题进行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给以点评和总结。这就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新的景观设计教学中还应进一步加强实践的教学环节,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都较差,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的能力,必须在教学中给予实践环节应有的重视。要充分利用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黑龙江省冬季的冰雕设计和牡丹江镜泊湖旅游点建立的软质景观设计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此进行专业实习。同时,还要利用牡丹江师范学院实践学期这个良好的时间,给学生一些项目,或安排学生去合作单位参与其有关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这样,既锻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了解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现状对其毕业时找工作也奠定了基础。

第7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实践规模和市场扩大,许多设计行业分别以生态和景观的名义进入风景园林的设计领域,因此有了更多的交叉和融合。在城市化进程中,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各地均急需风景园林的介入,因此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促进了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些国外的设计思潮涌入中国。他们带来新的理念和资金在国内创办了许多公司,让中国园林更为多元化国际化。而从发展逻辑来看,它们均面临下游需求存在蔓延式的扩张。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房产企业都利用园林提高竞争力的需求等均有利于龙头企业发挥先发优势,强于行业发展速度。截至2010年6月23日,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共411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以上资质的企业2000余家。总而言之,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与社会对此行业的需求不够协调和匹配,还应加大投资。

2.职业化道路制约因素和解决办法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人才培养规模、规格已不能适应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内对职业风景园林行业准入制度与执业制度管理的滞后,园林设计步入门槛相对较低,与世界各国的同类专业教育相比差距更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专业在1997年时曾被取消,而到现在国内的风景园林行业也只是属于二级学科。学科地位低这导致了专业人才短缺,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此外,学生教学质量不高。实践环节质量不高,学生的实习安排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和管理,显得比较混乱,成果要求也比较简单。课程设置也不均衡,学生知识建构存在缺陷。同时,学生基本素养培育的空白,由于在大学招生工作中,对于设计禀赋的要求更加轻松了。也就导致很多没有任何设计基础的学生进入此专业的学习。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和提高设计师的业务水平才是有效的出路。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只有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去适应行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使国家能拥有更多高素质职业化的园林设计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市场规范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入手。

在市场规范方面,首先要解决如何实现与国际接轨。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形成良好的评价能力的制度。要尽快实行资格管理。并实施全行业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只有通过社会认可的专业能力测评才能进行从业才可以免除行业人才混乱。同时,资质管理人对注册人员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要划分清楚,要实现责任到人。否则,对于人才的国际流通就很难提出执业资格互认准入的标准。也就可以避免了出现的如下情况,一些非设计类专业的人也挤入这个市场,把服务水平和名声破坏,导致许多劣质的设计充斥着风景园林行业的市场。使得许多的需求方对真正设计的人才有着不好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风景园林的社会文化圈,国家或是机构设立资助基金,举办各项交流活动与比赛,增加社会的认可度的同时也传播园林文化。市场应该还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对于劣质的设计产品要进行反面教育,对于行为不端,设计能力太差的人也要有一个踢出此行业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笔者认为大学承担着主要责任。学习应该以设计课为中心,加强理论课与设计课的衔接。多层次、多方面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创造力的激发,提倡个性化的教学。并针对不同设计特长范畴例如区域规划类、旅游游憩类、城市景观类等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同时还要加强对设计人才的初始筛选部分,应加强对学生专业基本素养的考察。最后,要注重培养高级综合人才,在新材料,高新技术方面进行突破。例如,可以在高考的过程中,对设计人才多一点技能考察,而减少综合高考评分所占的比重。另外对于大学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增加多一点基础课程,让对设计这方面不感兴趣或是天赋太差的学生自主转专业的空间,也可以在毕业的时候增加一项考察,或者考取风景园林行业从业资格证等等,另外就是要加大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要保证学生能够多多创作,而非一个纯理论的呆子。在毕业设计中,各个学校应该达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等级,给优秀的学生一个良好的平台显露自己的水平。

3.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前景及总结

风景园林学是创造生态健全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和艺术,直接和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发展。现阶段风景园林在和建筑、城市规划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完整学科框架中所占比重日趋加大。风景园林学科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突出贡献的学科,在当今的教育专业中也凸显了其比较优势。随着高考改革、高职教育成为我国的高等教育重点之一。社会更侧重对大对学生实践、实操能力的培养。

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未来风景园林行业将会以生态为核心,打造职业风景园林师。并更注重行业的公平,公正,效率,与国外的认证制度接轨。再风景园林设计方面,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时,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如下几个方向。第一,要保证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同时,还要兼顾设计理念的创新。第二,要兼容此前传统风景园林的诸多优点,例如天人合一,细致精美,寓意深重。第三,要注重生态的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尤其要打好本科的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化道路上的人才需求问题。第四,要结合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同时要加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在设计中。第五,要打通风景园林师的认证制度,要有综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金柏苓.学则有派[J].中国园林,2005(03):28-29.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市场上走俏。但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等原因,发展的不够完善,也缺乏特色,就我所了解的几所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应不能学以致用,对未来表示迷茫,为了突出高职办学特色及优势,贯彻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达到高职教育“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根据笔者从教学经验对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重视与专业课有关的基本技能的全面的培养,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的知识应比较全面,时代的发展要求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涉及多个学科,但目前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相对较窄,各个学校根据其教育背景的不同。课程体系受相关本科院校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偏重于某些课程,学生们往往是各种知识了解一点,缺乏深度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1.1 课程设置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性人才。目前我国景观专业人才特别缺乏,特别是能在现场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人员更是缺乏,而目前的景观职业教育却在走规模设计之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大的规划设计项目,学生做出的设计作品只能是纸上谈兵,实用性较差。

由于受整个课程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过程往往只重视课堂理论和园林设计图的表现,因此使理论课与专业设计课之间脱节,设计作品与实际环境、地形不相符合,实用性较差;在植物的运用上,偏重于表面现象,难以适应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种植后缺乏对工程养护管理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1.2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各任课教师都应熟知完整的课程体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中设置的每门课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使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然而在笔者所教《中外园林史》课程时,有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学传统的东西对未来做设计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凡事皆有源”,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认为:如果割裂了与传统的联系,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系统的学习中外园林史对于学生形成完善的设计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可促使学生设计时在继承中加以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目前景观设计专业课多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如在《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多为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述。然后让学生进行一两个相关内容的设计实训,目前这种教学方式虽然重视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还存在一定问题。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存在时间上的间断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很多学生都存在“一说就懂,不会应用”的问题。

2 关于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1 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方面建议采用阶段式教育,突出景观设计系列课程为教学体系核心课程。三年的景观设计教育可分为四个学习阶段:学科基础训练阶段、专业基础训练阶段、综合提高阶段和实习实践阶段,在第一阶段打好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如素描、三大构成、景观工程制图、景观设计初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阶段重点学习景观专业的专业课程,如景观设计Ⅱ、中外园林史:园林建筑及小品设计、景观植物配置、城市绿地系统设计等。第三阶段是在初步掌握景观专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综合的训练,如景观设计Ⅱ、居住区景观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第四阶段是更为专业化的景观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这一阶段主要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

此外,为了整个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完整,促使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有更强的延续性和衔接性,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可将景观设计的部分技术性课程,如表现技法、方案快速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些课程贯穿各年级、各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中,通过不同设计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要求,将所学理论知识和绘图能力有机地运用于设计系列课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景观设计技能。

在课余时间可适当增设一些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罗杰斯认为:学生整个人灌注其中的自发学习,往往是最持久和最深入的学习。适当开设一些方向性较强的选修课(可分为植物方向、建筑及小品方向、工程管理方向等),让学生得到普遍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其专业兴趣及求知欲,也可促进学生和各不同方向专业老师的交流,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知识加以扩充,解决学生踏入社会后什么都不会,又好像什么都会一点的问题。

2.2 教学方法改革

2.2.1 互动启发式教学。在新课学习之前,先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的与实践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发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授、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教学中采用教学过程与阶段讲评讨论相结合,开展小组自评互评、教师针对典型作业讲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每个设计结束后,由教师针对培养目标、评图过程与结果给学生进行讲评,使学生清楚设计中问题的症结所在。

2.2.2 多媒体教学及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弥补丁传统教学的不足,特别适合于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这种教学手段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典型景观设计项目案例的分析,指导学生熟悉整个设计流程,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利于学生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2.3 实践实训教学。实践实训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直观生动,本专业中很多课程实践性很强,可大量采取现场实践教学,将课堂搬进公园、广场、施工现场。如景观植物配置课程,要求老师辅导学生识别不同生境中的植物,根据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对各类植物进行配置。又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结合实景讲授设计要点和规则。让学生切身体会各景观要素的特点及尺度关系,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学生听的有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9篇

1.1 课程定位

1.1.1本课程针对就业岗位与能力目标要求制定教学任务。

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员、绘图员、助理景观设计师岗位),分析各类设计单位和园林工程公司对学生在设计方面的要求,制定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通过此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园林规划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初步了解园林规划和设计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经济技术问题,掌握各类园林设计项目的分析和设计技巧,具备设计中小型园林绿地的基本技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培养独立进行各类景观设计方案图纸的分析理解能力,识图能力,为园林施工技术类课程做铺垫,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1.1.2本课程既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前导课程为《美术基础》、《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树木与花卉学》等专业基础课,后续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园林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专业课和实践课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本专业一、二年级教学的核心主干课程,既是对前期各个课程的综合应用与演练,也是系统学习园林规划设计方法、技术要求与设计技巧的教学过程,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

1.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2.1课程设计依据。

(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针对性;(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突出技能性;(3)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1.2.2课程设计原则。

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实施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依据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相结合原则,按照“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选择典型园林工程项目来设计课程标准,配置各项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

1.2.3课程教学设计体现。

园林规划设计课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我们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此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创新能力;(2)具备较强的中小型园林设计的方案规划设计能力、园林艺术鉴赏的能力和方案表现能力;(3)具备运用语言(包括外语)表达思想和写作的能力;(4)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5)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内容

2.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内容的选取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岗位适用、市场需求、技能为主”的原则进行取舍,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2.1.1岗位适用。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毕业生从事设计工作的类型份额不同,从事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占45%,从事单位附属绿地设计的占20%,从事街道小游园、广场绿地设计的占15%,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占9%,其它占13%。课程的设计围绕园林景观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需求,结合各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展课程的设置。

2.1.2市场需求。

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将实际工程项目导入教学当中,把技能关键点与岗位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和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的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

2.1.3技能为主。

根据工程项目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分析技术关键点,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进行园林规划方案设计、方案交流与修改、方案文本制作、成果展示与汇报、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图绘制训练等。

2.2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与安排

2.2.1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由3个层次组成:园林规划设计基础层次、园林规划的设计方法模块和园林规划的综合设计应用模块。

2.2.2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学习规律,本课程分第二、三学期完成,第二学期8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第三学期8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时间教学68学时),每学期对应的知识与能力有所侧重。园林规划设计(一)侧重基础理论、设计方法、设计分析的学习与实践。园林规划设计(二)侧重中小型园林规划项目的设计应用实践。

2.2.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根据主题确定各功能区域的景观布置。难点:景观的立意构思,确定设计主题。解决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以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合理布置各功能区域的景观。

3独创的考核方式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训练学生具备详细规划设计与绘图技能,使学生在接受命题后,从最初方案到成稿,有正确的思维步骤、合理的立意构思、科学合理的细部,直到最后准确而形象地绘制。本课程平时作业较为重要,兼专业周成绩与最后成果演示汇报考查,从公正、合理、全面的角度评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成绩,特制定本考评办法。

3.1成绩项目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成绩设置理论课成绩及专项方案设计成果汇报成绩2个项目,理论课成绩经过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评定,专项方案设计成果汇报通过方案大作业进行评定。

3.2理论考试评分办法

3.2.1平时作业成绩(70%)。

包括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等几部分,按各次作业的最终平均分评定。若平均成绩低于60分者不参加期末考试。

3.2.2期末考试成绩(30%)。

期末考试范围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本学期全部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掌握及理解部分,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重点,有理论阐述题、填空选择题和有关作图题等题型,总体难度以中等偏难为控制水平,时间以2个学时为准。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通过加强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特点,逐步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企业紧密结合,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教学中采用“项目带动、六步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共6个步骤实施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效果显著。典型的工作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施,必要时用成功案例进行示范,让学生在任务实施中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综合素养,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综合评定。同时,积极探索、总结并推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而学生又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即:我学———我忘———我看———我有印象———我做———我记住,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操作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完成相关项目来掌握核心技能,把课堂、企业、现场结合起来组织教学。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