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

时间:2023-04-08 11:30:16

导语:在校园生活安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

第1篇

一、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1.规范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坚持每周一次政治学习,每周四业务学习,在教师中努力营造“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能够认认真真教书,勤勤恳恳育人,真正地成为学生钦佩的“灵魂工程师”,人民满意的园丁

2.搭建学习平台。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倡导教师读教育名著,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每位教师都自觉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潘琼凤老师参加安海镇德育论文比赛荣获二等奖。

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能以《晋江市德育工作先进校细则》为指导,以“德育常规检查”为抓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1.开学初开展包书皮比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动手能力。

2.开展“教师节”主题黑板报,进一步营造尊师的良好校园氛围。

3.开展推普周活动,开展“推普”主题黑板报评比活动。

4.我校举行“阳光体育健身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仪式”。一到六年级同学参加活动,要求同学们要持之以恒,并做好活动记录,以达到健身目的。

5.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省中小学生安全法制知识竞赛、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排名前五。

6.少先队部“向日葵”广播站开播,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宣传窗口,给班级和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挖掘一条扩大视野的渠道,构建一个自我教育的空间,真正让校园新闻起到一个浓郁校园文化气息的作用,培养一批有潜质的小播音员,在锻炼提高队员素质的同时,展示我校学生的各方面才艺,做好我校的对外宣传。

7.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操”活动,本学期开学初就开始进行多种类型的大课间活动。

8.全面开展兴趣小组,本学期,我校开展了灯谜、美术、篮球、合唱等兴趣小组,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9.举行象棋比赛,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并选拔了1位同学代表安海镇参加晋江市象棋比赛.

10.开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活动,组织五年级学生打扫整理坑边村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们送去节日的慰问。

10、201x年11月开展学会感恩活动,各班出版黑板报,举行“学会感恩”手抄报评比活动,结合国旗下讲话进行感恩教育。

11.学校合唱队参加安海镇“民族魂‘中国梦”大合唱活动,荣获三等奖。

15、201x年12月31日,开展迎新年畅想中国梦手抄报比赛、定点投篮比赛、作文比赛,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新年的到来。

三、完善家校联系制度。

本学期我校通过家长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会、家校联系平台等形式,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构建起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四、201x年工作设想

1.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真正做到活动中育人。

第2篇

——小学全国文明校园创建视频解说词

花亭湖南,山碧水秀,鸟语花香;文博园西,人文荟萃,书声琅琅,这里是孕育人才的摇篮,这里是放飞雏鹰的圣地,这里是太湖县新城小学。

太湖县新城小学始建于1986年,历经三十余载风雨洗礼,目前建有建设路、龙山路两个校区,一体两翼,比翼齐飞。一直以来,学校秉持“向善、向  美、求真、求新”的校训,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的育人理念,奉行“乐教、善教、唯实、创新”的教风,引导孩子”乐学、善学、博闻、笃行”,形成了“守正创新,和谐致美”的办学思想体系,努力创建文明校园,促进人文和谐发展。

走进新城小学,丽日蓝天下,绿草如茵,树木葱茏,四季花开,沁人心脾。长廊楼阁,灯柱井盖,处处匠心。“爱家乡”“爱祖国”“尊老爱幼”“科技创新”等主题文化墙,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读书角、体育角、英语角等特色角设计,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不仅愉悦身心,更能启迪智慧。校园处处有灵魂,努力营造和谐致美的育人环境。

学校占地面积38684平米,现有7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共3906人,共有教师176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省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15人,省级“教坛新星”2人,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1人,市级“教坛新星”15人,市县骨干教师及县级“教坛新星” 四十余人。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功能教室配备齐全,实现了现代化教育网络全覆盖。

学校以德育处为德育工作主阵地,成立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文明校园创建规划,构建了立体化的德育网络。学校以常规活动和创新活动相结合为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借助主题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班级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监督岗等平台开展活动。另外还创造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重阳节敬老活动、“大手牵小手,走近环卫工人”环保实践活动、“家长进课堂——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美德好少年”评选活动。 结合实际,学校逐步形成了“一式二会三礼四节”的育人特色。“一式”,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二会”,运动会、少代会; “三礼”,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四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七彩校园,快乐成长,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铺开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画卷,为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守正创新,和谐致美,平心静气做教育,心无旁骛育孩童,全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喜人,多次代表县参加省市比赛,均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试点学校” “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啦啦操示范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安徽省知识产权试点学校”“安徽省红领巾示范学校”“安徽省交通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安庆市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多年来,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计算机比赛、航模比赛成绩喜人。多人次获得国家、省级一二等奖;学生的小发明作品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先后荣获“安庆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全国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活动示范单位”的称号。

第3篇

20xx年x月,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踏入了大学的校门,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我一直以为,大学的学习会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但我却发现,它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真正的大学生活,其实很轻松,很快乐。轻松的让人无法想象,快乐的让人羡慕之极。可以说两年的大学生涯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两年的校园生活中,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矗我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为此我也在不断的努力着,只因我对知识的渴望之心。应此,在XX年时学校也给予了我肯定,获得过三等奖的奖学金。

有着广泛兴趣爱好的我在美术与主持方面特别擅长,曾在校外的公共活动中充分展现过自我。这虽然与我的专业不对口,可从中依然让我受益良多。

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很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平时的空闲时间里也会偶尔出去打打临工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我学会了:待人要真诚,可亲;做事要认真,踏实。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暑假里,我也在一家小型物流公司里实习了一段时间,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流程。

本人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勤恳踏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和创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理念。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我可以的。20**年,是我毕业的一年,为了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按照学校的要求,我来到**物流快递公司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在这三个月的学习中我有许多的感触和领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进步很大,尤其是对物流定义里的物流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关系更加理解,下面是这段时间的实习签定。

物流是将运输,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包装,信息处理等基本因素实施有机结合的过程,其中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我每天的工作中我就体会到这一点,我在公司实习的岗位是小件员,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派件和收件,在这其中可以说对物流各因素的关系更加了解。

我工作的交通工具是电动车,它是我运输的交通工具,公司发的背包相当于我的“快递仓库”,我每天出库后都要装卸搬运,然后要对货物的收件人进行电话联系,有异常信息急时反馈处理,最后就是派送,在这个环节中更要注意合理优化资源。只有把这几个环节紧密的贯穿在一起,才能按时完成派送任务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货物晚点。

在送件的同时会有客户打电话要你去取件,这时你要在得知取货信息40分钟内完成取货任务,在取货环节中你要把客户的快递进行合理包装,要信息处理最后把货物安全送回自己所在的操作点。

第4篇

关键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创新实验;开放式实验

Modern analytical instruments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s

Zhang Yuan, Ouyang Jin, Jiang Fub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AE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techniques for elemental analysis. Its high specificity results in the use of the technique in a large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such as service laboratories, environmental analysis, food industry, instrumental analysis course. ICP experiments for inclusion in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provide training in modern analytical techniques to the students, and develop practical skills for analyzing. ICP experiments provide a platform to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o development of new experimental project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education, and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ICP-AES; innovative experiments; open experiment

近年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运用了一些非传统的教学手段。例如引导性的实验、基于案例的实验、自主研学的实验等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已证明了这些教学方法的成功。这类改革都是针对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自主创新意识的状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及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验类课程。这些实验课程与传统教科书式的本科生实验相比,更加挑战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锻炼学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要求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验报告,内容包括解释实验的背景、评估方案可行性、分析数据的意义和应用、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好的实验方案,不仅应该得到其他小组的认可,而且能够发挥团队精神。指导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出评估,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创新实验的目的

我校食品分析大赛就是一种开放式教学的探索。参赛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选择实验内容,通过查询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交实验方案。方案经教师审核通过的小组进入实施阶段:在开放实验室完成实验分析操作,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分析总结结果,撰写论文和参加结题答辩。实验过程中,允许、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提出自己的实验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型仪器的原理、操作技术,并解决一些研究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家、化学工作者从事化学工作的氛围。这种创新型实验教学活动是探索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此次大赛中学生的实验方案主要涉及的是校园生活中的常见食品,很多样品就来自本校食堂和校内超市。可见,学生对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有很大提升。在通过初审的15份实验方案中,有5份内容包括检测食品中的金属含量。如果样品中含有5种以上无机金属元素,且含量在亚ppm级,那么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是非常适合的。新技术ICP-AES,比原子吸收法(AAS)有更低的检出限和更快的分析速度。在本科生的基础实验中,开设了原子发射光谱的原理、分析方法和操作实验,这次大赛就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尝试。

2 ICP-AES在创新实验中的应用

参加本次大赛的为大二、大三的学生,有些学生只是通过教科书对ICP-AES有一些了解,有些学生已做过简单的ICP-AES仪器分析实验。在做实验前,实验教师先要对学生进行仪器使用的培训,指导学生检测镁元素含量,使学生具备顺利实施实验方案的基本技能。

学生的样品包括学校食堂的薄脆、春卷和油条等油炸类食品,锅巴、薯条和仙贝等膨化食品,雪碧、可乐和啤酒等罐装饮料以及学校各教学楼的饮用水和购买的瓶装水。在使用ICP-AES之前,要得到仪器管理教师对测试方案的认可,对不正确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提出修改意见。样品预处理不仅是仪器的进样要求,对检测结果也有很大影响。预处理操作也可作为考查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指标之一。本次大赛除了常规的超声和加热方法,中干法灰化、高压消解、微波消解也分别被采用。这3种样品处理技术及其使用的高压釜微波消解仪等仪器、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的配制结果,能够影响测试结果,同样也是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考核。各小组得到检测结果后绘制工作曲线,计算元素含量,分析数据,计算方法的最低检出限。最后,实验小组撰写一份报告,说明他们的实验过程,列出他们所获得的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例如,与其他检测方法数据对比),然后参加答辩。

3 结束语

5组检测的结果表明,有些食品的金属含量严重超过国家标准,我们应该远离这些有害食品。有一个小组测得学校某教学楼的饮用水铁含量很高,可能是自来水管道使用时间过长,给水管网需要改造。该结果可以作为给学校管理者提出合理建议的依据,为构建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尽一份责任。因此,食品分析大赛的检测数据,不仅可以作为食品安全性的评价标准,而且可进行一些延展性的处理、分析,对现实生活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也为我们开展创新型实验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步骤,协同合作,得到实验结果。整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先进的仪器分析实验室能独立地工作。大赛期间,没有指导教师监督,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他们认为自己是独立工作的化学工作者,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大赛获得了自信,为后续的本科毕业论文和进一步的科研深造及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对ICP-AES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先进分析仪器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

因此,作为创新型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先进的分析仪器与非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创造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和实现化学创新实验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秦华俊,欧阳津,蒋福宾.以我校食品分析大赛为例浅议高校本科创新实验的开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136-137.

第5篇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枣工会枣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枣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枣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枣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枣公安局、派出所枣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和谐校园 校园建设 学生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提供各种服务的任务,对学生优秀品格的塑造、良好行为的养成、各种困难的解决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学校与社会三者得到和谐发展。当前,如何丰富和完善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积极拓展学生工作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是学生工作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

一、当前高校校园不和谐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高校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这个“象牙塔”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冲击和挑战,校园中出现越来越多不和谐的声音。

1.社会变革带来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的语境下,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生活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渗透进来,我国社会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导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大学生校园行为文化已深深地打上了商业和功利的烙印,网络化时代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言论和负面新闻等在学生校园生活中已占据相当的位置,等等。这些社会大气候的不和谐因素给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和不和谐之音。

2.大学生价值观显现出青年亚文化中的反文化和负文化倾向。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呈现出很多问题,比如有部分大学生远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崇尚西方文化;有的学生“哈韩”“哈日”,热衷时髦和新潮,放弃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和追求,表现出对街头文化、蹦迪、追星、抽烟、逃课的追崇和热爱;还有一些大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世界,游走在以街谈巷议、负面新闻和西方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海量信息中,成为“甲壳虫”或“胶囊式”的人,造成民族心灵的隔阂和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和障碍,社会责任感和生存能力降低,使青年亚文化中的反文化和负文化倾向不断蔓延和滋长。

3.大学生集群行为影响校园正常秩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转型和利益调整步伐加快,我国社会正走向各类矛盾集中显现和多发的阶段。受社会的影响,加之大学生处于相同的生存空间,学生群体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基本相似,所关注的热点也具有一致性,人群比较密集,大学生校园集群行为常会急剧爆发,如散布谣言、群起起哄;聚众斗殴、破坏公物;在宿舍大喊大叫、摔酒瓶、扔杂物;在大型集会上鼓倒掌、吹口哨,严重影响校园的正常秩序。

4.学风与学业问题。目前,各高校普遍出现了学风滑坡现象,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牢固;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主动,缺乏钻研问题的热情和能力,学不求深,识不求广;部分学生诚信意识和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考试作弊,论文写作敷衍了事,甚至抄袭剽窃;部分大学生组织纪律涣散,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热衷于谈情说爱、上网聊天、游戏娱乐,甚至逃学、酗酒、校外住宿,表现出自由松散、心思浮躁、虚夸疲沓和学风低迷。

5.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心理健康的意义远远超过躯体健康。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很多高校的心理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和障碍者占20%~30%左右,这些学生不能正确解决出现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使许多不该出现的校园悲剧连续发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主要有:交往恐惧、人际关系不适、叛逆、妒忌、羞怯、自卑、猜疑、虚荣、考试焦虑、强迫症,严重的还有自杀等,由此而导致的行为问题往往有犯罪、网络成瘾、吸毒、盗窃等。

6.安全与环境问题。由于高校近些年在校学生人数飞速增长,在高校校园周边形成了一个经济利益链条,出现了很多的商业场所、网吧、赌博及娱乐场所等,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之高校校园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校内人员往来复杂,高校学生安全问题及各种隐患增大,校园各类治安和刑事案件不断攀升。还有学生居住密集,管理难度增加,火灾等严重危及学生安全的隐患也在不断增加。

二、学生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基本理念

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和谐校园建设包括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谐向上的大学精神,和谐配置的教育资源,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和谐活跃的校园氛围等基本内涵。

高校学生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应具有以下的理念:第一,尊重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教育者(教师)和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要以人为本,切实依靠教师,尊重和相信学生。第二,要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要求学生工作不仅要关心大多数的学生,更应该向少数的学生以及“问题学生”投出关注的目光。第三,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管理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价值和个性,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成果,充分利用优良的教育资源和公平正义的管理理念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把高等教育的全部价值都归结到学生身上。第四,学生工作要从促进大学生成才与成长的目的出发,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倾听学生的合理诉求,时刻关注学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和需求,为学生积极赋权,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在尊重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三、学生工作干部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角色的转变

学生工作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坚持学生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品格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

1.由管理权威型向对话服务型转变。学生工作干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由于掌握着学生就业、评奖、资助、推优、入党等学生渴望获得的“利益”,以及拥有对违纪学生的惩戒和处理的权力,他们在学生的观念里是可以操纵自己前途和命运的人,所以在师生关系中就显得很不对等,老师具有很大的权威,而学生只有顺从,没有话语权。但现代的教育理念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学生工作干部进行角色转换,要摒弃原来权威的角色形象,而以“对话者”“引导者”“服务者”角色开展工作,树立起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干部“生活导师”的形象。

2.由要求学生型向帮助学生发展型转变。在以前学生管理中,学生工作干部坚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方法僵化和呆板,使师生关系紧张。但现代教育观念中的学生工作应更有张力和弹性,注重人性、情感和心理疏导,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发展和创新。

3.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变。由于近年高校发展很快,学生人数剧增,学生工作干部的工作任务繁杂而艰难,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工作干部把学生工作本来极富创造性的工作简约为简单的重复劳动,充当救火队和保姆形象,往往累坏了自己,还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现在学生工作要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就需要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性东西,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精力去获得最好的教育和管理效果。

四、学生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策略探讨

1.高校要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与深度不断加大,单纯地依靠学生工作很难完成。所以,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牢固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教育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凡涉及学生事务的管理部门,如学工、党团组织、就业、教务、财务、后勤等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使学校内部各组织和各个群体能够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充分发挥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最大绩效,把全员参与和创建和谐校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核心理念。

2.学生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和管理机制。学生工作要以学生德育为核心,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等,让每个大学生体验道德生活的意义,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品德,提升爱国情怀,肩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做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学生工作还要通过优良校风学风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学术道德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学生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以规范学生的行为,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此外,学生工作干部还要同学生建立起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深入学生群体保持和学生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个人权利的表达和实现释放空间。

3.积极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群体,消除精神和心理障碍,顺利完成学业。在大学校园,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社会地位低、精神和文化匮乏等因素的限制,社会生存能力低下,在校园里受到同辈群体的奚落和排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焦虑、紧张、逆反、自卑、狭隘、抑郁等身心疾病,这时候如果得不到相关组织和教师的及时帮助就有可能荒废学业,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学生工作干部要利用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接纳、支持与鼓励,并积极寻求学校资源和积极的关怀帮助,以弥补其缺陷,帮助他们获得最大的教育机会,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实现和达到其最大的人生成就。

第7篇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强,学历仍然是社会分流的重要指标。为了挤过中考、高考的独木桥,学校保持一贯应试教育的理念,为了让学生将来在社会竞争大潮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追求分数成了家长和学校的主要目标,老师和家长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也是唯一的,那就是分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过分宠爱导致了学生个人主义风盛行,只顾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很少顾及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有责任。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造成初中学生道德行为上的失范。从不同的地区和不学校来看,思想品德课程实施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优化策略

(1)教材编制方面

在经过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相应的革新,更加适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贴合生活实际,更利于教师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传递给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2)学校方面

学校提供的环境是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学校领导需要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的育人功能,将课程内容与校园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其中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品德的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提倡学生的主人地位,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和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认识上重视思想品德课,摒弃不得已而学之的想法,转变为乐意而学之。

一些教师想要创新教学手段,将新鲜教具引入课堂,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却苦于缺少经费和组织人手。学校应专设一定金额的款项用以支持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鼓励教师教学的多样性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建设几间多媒体教室或主题性教师,为学生切实感悟教材中的道德模范的实例提供演练场地。

(3)教师方面

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负责,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受益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本身为自身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是对学生负责。一个充满责任感的教师会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成长和终身发展的保障。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在心理学的一些调查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如果中国人的经济和生活作风方面出现了问题,不论他工作多么勤奋努力,人们对他的评价会一落千丈。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会不自觉模仿教师的言行,身为教师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初中思想品德课本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互动,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在互动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风格包括个体的学习风格和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格,两种学习风格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备课中的备教材环节不容忽视,备教材也不能仅着眼于将要进行的某一节新课内容,而应该立足于课本全部内容、章节间的联系及课时之间的关系。

(4)学生方面

1、学生具有与教师互动的需要

科学研究显示,中学阶段是学生兴趣、理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阶段也是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他们的情感日趋复杂且丰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初中学生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要后,开始渴求归属和爱,而他们最重视的莫过于教师给予的爱,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注意力集中与否等种种互动方式会使学生相信教师是热切地注视着自己的,会更加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2、学生应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据笔者的观察和总结,性格外向的学生更乐于和教师进行互动,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更深。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能使教师更加了解整个班级对某知识点的这那个我程度,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学生的反馈能促使教师改善教学手段及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8篇

关键词:大学高密度校园;特质化需求;交通组织

Abstract: This paper th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high-density campus and the research of particular requirement of the Road Traffic, put forwards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approach for high- density campus road planning.

Key words: High-density campus;Particular requirement;Traffic org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迅速扩展,入学率从1990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11%,预计到2021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而2035年将达到50%,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表1所示为大学校园毛入学率趋势分析图。

表1大学校园毛入学率趋势分析图(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网)

表2 部分城市型大学校园人均用地现状统计(数据来源:各高校网站)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正在不断加大,入学率的增加导致用地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内规划新校区用地控制指标实行“人均一分地”的规划标准,即人口密度是1.5万人/平方公里,其人口密度已经相对较高。受扩招的影响,大部分城市型大学超过了这个指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情况更为严重,如表2所示。校园用地不足与原有建筑的土地使用率较低的矛盾成为城市型大学规划的主要问题。节约用地,促进校园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型大学校园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密度为切入点,提出“高密度”校园的规划设计手法。

1高密度

1.1高密度城市

香港规划师协会前主席潘国城曾提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定义:密度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密度的高或低,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它描述的是一种城市状态,即在某一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与城市中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的建筑相对密集,居住或就业人口稠密,形成一个“高密度地区。中心商务区是高密度地区的典型代表形式。

高密度的规划设计理论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较早的应用,欧美的紧凑型城市理论、

新城市主义理论和精明增长理论都给出了城市向高密度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1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的布鲁塞尔绿皮书中就已经提出:相对较高的密度能减少交通压力、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从而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这一理论宗旨是推崇紧凑而且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提倡高密集而多样化的城市。

1.2高密度校园

大学校园是微缩的城市,城市的规划理论理应指导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本文提出的高密度是指“合理密度最大化”。即在满足校园舒适性、安全性、有序性的基础上、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实现的土地使用最高效率。

高密度校园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密度以及活动密度等。人口密度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大学高密度校园面临着的根本问题。虽然目前尚无关于大学高密度校园数值上的定论,但以大学所在城市的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作为参照系,本文认为大学校园人口密度达到或者超过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称之为大学高密度校园。

2大学高密度校园特征分析

大学校园是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的土地基础上所建设的文化景观。从物质构成的角度看,校园包括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如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和小品等。它们构成了大学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因此,大学校园规划的构成要素可以总结为:校园建筑、校园交通、校园公共空间、校园景观四大类。大学高密度校园由于人口密度高于普通大学校园,具有其特质化表现。

2.1聚合化的校园建筑

聚合化趋势的校园建筑表示的不仅是建筑功能的聚合,而且是建筑数量的聚合。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大学高密度校园建筑开始出现紧密相连的系科集群乃至巨型的教学、科研综合楼。

2.2高强度的校园交通流

大学高密度校园人口的大量集聚,直观反映的不仅是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同时还有交通量的明显增加。高强度的交通流直接关系着校园的安全性与秩序性。

2.3变异的校园公共空间

人类对于外界高密度的生理反映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在每一个特定的区域文化中,总有某种确定的空间利用模式来应对高密度而导致的偏离。大学生对于高密度空间的适应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学生们认同的公共空间不是同质性、等级性与神圣性的公共空间,而是具有场所感、参与性及互动性的新型公共空间。

2.4匮乏的校园景观

大学是城市难能可贵的“绿核”,是设施齐全的“城市花园”,大学校园的绿化环境对校园本身和所在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高密度校园建筑的大体量、高数量集聚以及道路交通容量的增加,对校园景观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许多高密度大学校园牺牲了大量的校园环境和景观来保证校园必须的建筑和道路容量,造成校园景观匮乏和人文环境稀缺。

因此,大学高密度校园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组织、更新的建筑技术、更高质量的公共绿化和公共空间、以及更高的防灾要求等来保证校园生活的正常运行。

校园道路是校园环境的主导性构成要素。道路连接建筑及空间节点,是校园空间形态的骨骼,是校园形态特征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取得校园整体秩序的最有力手段。如何有效组织大学高密度校园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创造安全、舒适及有秩序的校园环境是大学高密度校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3大学高密度校园交通组织特点及问题

校园土地利用的高密度开发,必然会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流量和交通量,导致校园大量且集中的交通需求。大学高密度校园在一般大学校园交通特征的基础上,显示出其特有的交通需求和不足。

3.1不匹配的道路容量

大学高密度校园随着人口密度增大,人均用地减少。体现在校园构成要素上,带来的不仅是校园教育用房的严重不足,更严重的是校园道路容量不足,从而引发道路交通拥挤不堪、停车困难等弊端。尤其是在校园交通阵发性和交错性特征的基础上,更需要有充分的疏导和流通的路网空间,否则极易造成交通状况的混乱和发生交通事故,对校园安全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2混乱的可达性

校园道路往往要承载步行、自行车行、机动车行三种交通方式。许多大学高密度校园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自行车保有量极高,校园用地紧张导致缺乏相应合理的停车设施和管理制度,大量的自行车停车场地冲击了良好的步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道路交通组织的通达性。大学高密度校园在交通量增加的情况下,要求道路交通具有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性,以便更迅速的疏散瞬间爆发的大交通量和缓解主要道路交通的压力。

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中国梦;制度文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标志和关键支撑,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全面引领、境界提升的作用。”高校要认真研究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以大学精神为指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因民办高校社会化办学的因素,造成民办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对文化建设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缺乏战略规划和制度保障,精力和财力投入也相对不足;重形式轻内涵,内容仅限于组织文体活动,打造建筑风格等方面;缺乏鲜明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一)核心价值观体系尚未建立,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办学历史大多不超过三十年,办学历史文化积淀较少,校园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急切近利色彩,有的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追逐社会流行文化。基于此,分析发现民办高校并没有形成具有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核,缺少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二)行为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从办学基础和较短的办学历史出发,把教风和学风建设上升到“质量立校”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高度,没有建立起以富有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教育、规范和激励全体师生,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行为规范体系。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职能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人为地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置、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因而,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导致校园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三)统一的校园风貌体系尚未建立,物质文化的情操陶冶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虽然起步晚,但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建设方面还是下了力气的。当然,这与民办高校的生源竞争有关,因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要转化成各项具体工作,才能体现出功效。所以民办高校认为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不断地盖大楼、公寓等教学设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漂亮美丽,这种理念曲解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从而使得校园文化陶冶情操的功能发挥不足。

(四)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知尚存在误区,文化引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当前,民办高校从规模和数量上已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社会各界对民办院校依然存在着各类歧视和偏见。受传统就业观念和升学观念的影响,孩子就读民办院校仍受到家庭和社会歧视。以上因素造成民办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学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国家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政策实施后,民办高校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建设稳定、健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要建设特色大学文化,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我们研究认为,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一)必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认识水平

一是要提高决策层的认识。要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才能真正加强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大学文化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二是要研究和继承办学的文化和传统。通过编研校史、开展校史教育、学校优秀传统教育等,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进行宣传,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对学校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从而使师生员工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三是要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形成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共建机制。

(二)以中国梦为统领,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每个人的梦想的集合。要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合理的梦想,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多维度的交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这些交集,逐步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的“小气候”与“软环境”。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环境资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熏陶着学生。通过思想观念的引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生活之中,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

(三)以教学、科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品位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大学文化的层次;同时不断加强师生员工的人文修养,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师生员工的人文素质;以报刊为载体,集聚校园文化底蕴。

(四)继承和发扬民办高校举办人的精神文化

民办高校的校长(举办人)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他们所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能够积淀成可贵的大学精神,他们所具有的超前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熠熠闪光的精神丰碑。如姜维之先生之于西安培华学院,丁祖诒先生之于西安翻译学院,任万钧先生之于西京学院,等等,他们已经成为这些民办高校的人格化象征。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事实也表明,民办高校校长(举办人)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对大学精神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这些创校者们顽强的坚守个人信仰,矢志不渝地从事所钟爱的民办教育事业,是艰苦创业的楷模,廉洁自律的良师,卓越的民办教育家。他们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都整个地化为了大学精神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一种有持续性的校园生活、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特质。

(五)发挥民办高校校长的领导作用

民办高校的校长大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基层实践经验、教学阅历等,都担任其他重要的社会职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资源,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组织领导能力、改革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们长期在高校工作,对师生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能够使学校在主体方面长期保持相同的教育传统和理念,并得以系统地贯彻实施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发展战略。同时,他们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干家,是拥有系统办学理念和思路的理论家。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他们身上有很完美体现。他们都很注重高等教育研究,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并经常撰文探讨办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具有某些共性又各具特色的系统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六)建立校企协同文化创新机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民办高校正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民办高校应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引入、融合企业文化,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做法一是促进学校和企业文化的交流,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和载体;二是促进企业和学校的人员交流,实现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共同育人,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三是实行企业订单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实行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将校园文化的内容带到企业,同时实现学生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加深对企业的感观认识,以进一步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契合度。

三、培育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决定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是提升大学品质的关键因素。在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方面,笔者认为可做以下探索。

(一)领导治校思想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点

作为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培植不能令其自我形成,而是需要主动培育。要尊重民办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推进教育观念创新,确立与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推进制度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尊重学校传统与历史,弘扬办学传统,升华办学理念,要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思路;要在突出个性上下工夫,在形成特色上下工夫,积极引领和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心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贯穿学校建设发展全过程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体现着学校的使命、宗旨、价值观,是学校发展观概括性的表述。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符合自身实际并具有鲜明特征。例如,西安培华学院确立的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它主要体现了三个内涵:一是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教育;二是教育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教育;三是教育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教育。同时“,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和升华。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关键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先导,来筑牢大学精神的塔基。要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让学校成为培育名师和大家的土壤。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美丽的校园环境只能给人留下表面印象,而校训、学风、教风等价值层面的成分才真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影响。要努力建设宽松、严谨的校园文化,这种理想的文化氛围给人提供包容的、良性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引导教师自由治学,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五)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

民办高校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善。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容易使教育丧失公益性,依附资本,丧失独立性。因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制度意义更大。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一章八制”的建立,保障大学作为“精神殿堂”的地位,保护大学促进与引导社会发展的大学精神。只有充分利用大学制度的价值理性,通过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用各种规章制度并以此统领教育教学工作,才是体现文化价值和通向深化大学精神的蹊径。总之,将大学精神贯穿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改善校园文化现状,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培育大学精神,全面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宝生.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精神刍议[J].民办教育研究,2008,(10).

[2]王庆如.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3]张伟东,吴华.以校园文化引领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程立峰.对当前民办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9).

[5]张瑜.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