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贸合作论文

时间:2023-04-08 11:30:17

导语:在经贸合作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贸合作论文

第1篇

[关键词]FTA;自由贸易区;产业互补;绿色产业;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55-02

1背景介绍

中韩自建交以来,经贸规模增长了50余倍,在我国整体外贸中所占比例为66%[1]。2013年,双边贸易额274248亿美元,2013年,韩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韩对华投资方面,截至2013年12月底,韩累计对华投资项目数56224个,实际投资金额5595亿美元[3]。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中韩两国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期望越来越高,2012年5月2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式开始,2014年8月,主席访韩,双方确定了加快自贸区建立的意向,预计2015年,两国将正式签订自由贸易的协定。从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看,自贸区建立后,两国之间资本、技术的跨境流动会更加频繁,原材料的往来也更加便利,这对于提升两国整体的竞争力也有益处[4]。江苏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与韩国的交流尤其经贸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韩国已经跃升为江苏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江苏投资的韩资企业已经达到4500家。在中韩即将签订FTA的背景下,对于江苏来说,机会与挑战并存。

2中韩签订FTA后经济效应

中韩如能正式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FTA),那么其作用不仅是在生产品的往来自由化,也包括其他领域如服务、技术、资本等;建立自由贸易区能明显促进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经济效果分为静态和动态效果,如表1。

4对发展江苏与韩国的经贸交流及互补产业的启示

41江苏可与韩国扩大绿色及能源产业的合作

双方可以构建绿色产业有关战略、技术等合作机制,加大技术和商业创新力度,为中韩经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及江苏的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双方可以开始或扩大绿色产品贸易,加强在第三国的能源市场的合作。[6]通过合作,保障传统产业部门能源资源供应,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也能通过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为能源资源领域的新技术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致力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制定积极有效的促进政策;通过示范性项目的实施,将能源合作落到实处。[7]

如果将世界水准视成100分,韩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分分别如下:风力68~79分、太阳能61~88分、氢燃料电池50分、煤炭燃气化发电56分、智能电力网85分;韩国在电子、半导体产业能在太阳能电池、化学产业在太阳能材料领域;钢铁机械产业在风力发电的单一零件领域;造船重工业在海上风能、发电涡轮机、汽车产业燃料电池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8]江苏在绿色产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拥有良好的太阳能及新能源产业,具有大型的石化能源产业,因此在构建绿色产业及能源产业合作方面可以走在全国其他省份的前列。

42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业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服务贸易业是中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在金融、信息服务、医疗保健、旅游、电子商务、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出口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而中国服务市场容量大、发展快、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江苏是教育大省,文化强省,金融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中小企业发达,电子商务业正在兴起,医疗保健市场有巨大的需求。

43不断扩大投资合作

截至2013年年底,韩国对华投资比建交时扩大了440倍,目前韩国对江苏省的投资的企业在中国所有省份中位居第一位,2012年6月,在江苏投资的韩资企业已经达到4200家,实际投资90亿美元。而中国对韩投资相对却很少,只有10亿美元。因此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大,尤其中国对韩投资方面。江苏应该抓住双方产业互补的优势,大力引进韩国的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同时,双方应大力支持工业园区的合作,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促进科贸结合,加强成果转化。

江苏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赴韩国投资发展,尤其在中韩FTA背景下,江苏的企业完全可以在太阳能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中药生产、医药保健、蔬菜生产、河豚鱼、泥鳅、海产品、水果、园艺产品、绿色植物、济州岛旅游开发、机械产品、消费电子、电池、服装业、纺织业、酒店用品等产业,江苏在以上的产业中都是具有很好的优势,可以通过独资、合资的方式进入韩国市场,做大做强。

44进一步密切双多边协作

多年来,中韩建立了经贸联委会、投资合作委员会、财经界高层对话、民间经济协议会等政府和民间交流机制,签署了电子商务、劳务、产业、质检等谅解备忘录,合作编写了《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报告》,为推动经贸合作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5结论

论文重点探讨了中韩FTA背景下,江苏的可为之处,探讨了江苏应该和韩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及政府部门应该为此所做的各项工作。在本论文的结尾,本人还想强调的是,韩国既然已经与美国、澳大利亚、南美和欧盟多个国家和机构签订了FTA的协议,因此江苏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中韩合作的形式,充分利用FTA带来的产业优势和贸易优势,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徐长文中韩FTA时代的经贸合作展望[J].区域合作,2012(11).

[2]王刚,田泓2013年韩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EB/OL].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03/4871370html.

[3]陈青松中韩贸易额20年增长了50余倍[EB/OL].http://techsouthcncom/t/2014-03/26/content_95981276htm.

[4]中韩FTA拓展合作潜力“敏感领域”需特殊对待[EB/OL].http://intlcecn/sjjj/qy/201205/04/t20120504_23295039shtml.

[5]邓莹中韩产业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张鑫森“中国梦”与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EB/OL].http://wwwfmprcgovcn/mfa_chn/dszlsjt_602260/t1028053shtml.

第2篇

【关键词】桂台;交通便利化;直航;基础设施

广西与台湾交通便利化虽有一定的基础,在促进贸易便利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还不能适应桂台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应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为桂台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便利化的交通运输服务。

一、桂台交通现状分析

(一)空运现状分析

目前,广西初步建成以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为主,北海、柳州、梧州三个主要中心城市民航机场为辅的航空港群。在广西,桂林和南宁机场是两个主力机场,当前也仅有这两个机场开通有直航台湾的班机。自ECFA签订后,桂台基本实现三通,特别是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与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均有直飞台湾主要城市的航班机。而广西至台湾的航空发展也经历了如下历程:

至今为止,广西全区开通了9条直飞台湾的航线。其中开通南宁至台湾的航线每周共有7条,其中南航飞航3条,远东航空飞航2条,复兴航空飞行2条,有4条航线到台北、2条航线到高雄、1条航线到台中;开通桂林至台北的航线有2条。

直航点已有两个,航班的更加密集,既有直航也有经停,将更好的满足两岸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和桂台货物运输的交通便利化。桂台空中直航的实现将极大改善广西与台湾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密切桂台交流,为促进两地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二)海运现状分析

广西的主要港口如钦州港、北海港都已经于2013年开通了直航台湾高雄港的集装箱班轮航线。

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自治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广西北部湾港建设步伐加快,航道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提速,沿海进出港口航道和内河通航条件明显改善,沿海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深水航道17.33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560万吨;内河新增四级航道675公里,新增3000吨级船闸1座,沿海和内河港口通航能力明显提升。广西区内的水陆运输条件的不断完善,也将为桂台间的进出口货物中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水上交通运输条件。

内陆水上运输的便捷,不能为桂台货运起到关键作用。而港口基础设施的完善,才是决定桂台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决定性因素。广西交通集疏运系统建设比较滞后, 这是导致港口经济腹地无法拓展的直接原因。因此,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广西交通集疏运系统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未来一段时间, 遵循“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建设思路, 广西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吸引更多的国际班轮挂靠, 提高南宁、桂林国际机场综合运营能力, 推进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网建设, 构筑有效链接大枢纽和大通道的综合交通网络。

钦州港、北海港和高雄港的通航与港口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将促进桂台港口之间的优势互补,对于今后进一步推动广西乃至大陆大西南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广西至台湾海运直航航线的开通,将进一步改善广西与台湾的综合投资环境,对广西与台湾共同协作打造海上通道和港口物流中心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桂台港口的直航将有效解决两岸货主的部分运输需求,大幅降低货物海运成本,推动广西外贸发展,促进桂台经贸交流与合作。且桂台海运直航航线开通后,除承接桂台两地贸易货物外,可同时承接香港、台湾中转世界各港口的货物。因此,广西应加快港口航道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和港口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桂台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物流中心,推动桂台交通便利化的发展步伐。

二、桂台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交通便利化就无从谈起。首先,机场基础设施落后,如航站楼专业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运输旅客与货物登机的交通工具陈旧且容客量少等,且直航台湾班机较少,不能及时满足旅客和企业航空货运的要求;其次,港口码头装卸设备功能落后不齐全、自动化不足,直航台湾的集装箱班轮航线缺乏。同时,港口航道狭窄、港池较小,沿海中小码头吨位小、设备陈旧、进出港航道浅;机场和港口规模偏小,结构性矛盾明显;此外,机场与港口具有极小的储存堆放、装卸海关监管货物的专用设施,装卸工艺和装备陈旧、安全保障监视检测系统落后。最突出的问题是,面向大西南及全国其它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和航空网络尚未建全,不能为桂台旅客直接转机到其它城市提供方便的航空服务和台湾出口到西南及其它区域的货物提供快速有效的中转交通服务。

在这,笔者也以钦州港为例,对其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简单分析。

(二)服务意识差

桂台两地的进出口货物在通关时,政府审批手续的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沿海港口吞吐量和陆空运输量持续增长。此外,政府财政部门投入的扶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不足,使得海陆空均不能为桂台外贸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便利化的交通服务。广西港口运营效率低,货物在港口滞留时间长,转运速度慢。桂台交通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一,制度层面较难融合。服务意识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桂台两地的经贸合作发展。

(三)桂台交通人才资源紧缺

随着桂台经贸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开始走向广西市场,台资在广西的投资也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势头。而就桂台航空与海运方向而言,未来两地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形势愈加明显,进出口货物量将逐年攀升,这需要更加便利化的交通网络来服务。而实现交通便利化的关键在于交通人才的资源丰富程度。但是,基于桂台经贸合作的基础上,桂台两地并没有专门服务桂台交通的专业人才。仅有的只有广西外国语学院就为桂台服务而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桂台商务与投资方向)特色班、柳州铁道技术学院、柳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台湾方面也缺少高素质,高技术的服务桂台交通合作的人才,所以说,服务桂台交通的专业化人才资源极度匮乏。因此,加快培养服务桂台交通合作的专业化人才迫在眉睫。

三、为促进桂台交通便利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力度建设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完善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增进桂台交通便利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举措。如增加航空和海上直航到台湾的航线,为桂台贸易运输发展开辟更多地的“快捷通道”;机场与港口应朝着专业化、管理信息化、运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积极与渔监、渔政、交通等部门协调研究解决港口航道狭窄、港池较小等问题;加快机场和港口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具有储存堆放、装卸监管货物的专用设施。开发新型高效的装卸工艺和装备、安全保障监视检测系统,建立更加便利的通关环境,进一步探索航空与港口建设;实现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与沿海集装箱干线港主体港区零距离衔接,进一步提高运输质量和运输效率。对高值货物集装箱全球跟踪控制,实现集装箱运输转接点数据快速有效采集。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桂台交通便利化,从而加强桂台经贸合作的交流与发展。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桂台两地交通运输相关部门与企业的服务意识往往也能决定两地经贸合作的范围。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政府需简化通关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为台商提供“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给经停广西进出口货物的台湾企业以更多的优惠;本级财政部门同时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财政金融等扶持力度,为服务桂台的水运和航空企业提供船舶更新与购置,海陆空航线开辟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交通道路、通信、航空等基础设施,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其次,相关的政府部门更需加强对交通运输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指导,帮助服务桂台的交通运输企业渡过难关;此外,有关部门需要更多地宣传本地加快桂台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主动上门为台湾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应加大对桂台空运与海运直航的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对新增直航航班进行报道,提升直航的运输能力;最后,两地的金融机构如银行应加大对交通运输企业的金融支持,例如降低贷款利率,增加交通运输企业的投资金额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运输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桂台交通便利化。

(三)大力加强桂台交通人才的培养

加强桂台交通人才的培养力度,是目前桂台两地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桂台两地的交通部门和企业应充分利用行业资源、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等,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完善桂台交通人才培养机制。其次,政府还需加大投入,开设有相关交通专业的高校扩大专业招收规模,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桂台交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服务桂台经贸合作的企业还可通过委托人力资源机构进行交通专业化人才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交通人才队伍。当然,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进一步创新,将高校与企业培养相结合,进而培养出符合桂台交通便利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进行桂台交通运输优化方案研究

进行桂台交通运输优化方案的研究,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进一步拓展港口与航空运输市场,稳定现有航班航线,适时增加航线航班,提高港口与机场通达能力,构建完善的航线网络;二是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客座率;加强机场与各航空公司、邮政快递、物流等企业的交流合作,充分挖掘航空货邮市场,提高机场对客货运输的承载能力;三是相关部门应加大桂台货物往来的铁水联运和陆空方面的研究,促进桂台进出口货物的公水联运、铁水联运与陆空联运发展,提高运输效率,为深入桂台发展提供有力的航空运输保障。

四、结语

为实现桂台交通便利化,未来广西与台湾交通合作应建立以合作机制为平台,以通道建设为主轴,以便利运输为核心,以信息交流、交通人才培训为辅助的交通便利合作。

桂台两地的交通运输企业更应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的契机,利用桂台经贸合作这一大平台,做好桂台交通便利化这篇文章,力促桂台两地经济保持持续较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基础设施[EB/OL].http:///Summary/Details?cid=3.

[2] 曾月稳,于文露.江苏高职港口与航道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2卷第2期.

[3] 赵儒玉.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便利化[J].交通世界, 2006年7月.

第3篇

【关键词】中国 巴西 贸易摩擦 重商主义

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巴西的贸易额自2002年以来连续大幅度增长,2008年达到484.97亿美元,比2002年的40.74亿美元增长了近12倍。中巴两国贸易的良好表现,是近几年双边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一次新飞跃。2009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但是,由于双方贸易结构的不对称,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尤其是巴西近几年对中国产品频繁地实施反倾销调查,对双边贸易关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中巴作为两个重要的新兴大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其意义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战略性影响。而巴西也将巴中关系视为其加强同发展中大国合作的最重要环节。因此,正确地对待双方贸易摩擦,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至关重要。

一 中国与巴西贸易摩擦的文献综述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巴西是南美洲地区的第一大国,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巴西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频繁,对两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左晓园的《中国与巴西:战略伙伴的建立与深化》中提出:近年来,巴西主要是针对轻纺产品对中国频繁地实施反倾销调查,由于轻纺工业对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十分关键,因此,改善两国的贸易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杨志梅在《如何看待巴西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问题》一文中谈到:在考虑对方擅长打“贸易战”等因素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双方之间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寻求更好的途径来有效地解决贸易争端。在《中国与巴西经贸关系及其新的发展战略》中,魏浩认为积极塑造良好的经贸环境,充分发挥澳门的独特优势以及重视互补性经贸合作有利于解决两国的贸易摩擦。本文从重商主义视角分析中国和巴西贸易,认为巴西的重商主义思想不利于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提出解决双方贸易摩擦的对策。

二 中国与巴西贸易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中巴两国于1974年8月,建交。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截至2010年,贸易额由最初的1700多万美元增长为625亿美元,体现出中巴双边贸易的飞速增长。中巴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促使中国在巴西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最近几年,中国成为在巴西亚洲最大的出口国和合作伙伴。在2009年,中国跃身成为了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由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和提高,对各国的贸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巴双边贸易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

根据近几年的中巴贸易收支报告,中国主要向巴西出口电子元件、机械和通讯设备等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巴西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能矿产品出口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60%左右集中于铁矿石、大豆及其制品,这表明了中巴的贸易互补性很强。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巴西大量的进口原材料,从而促进了中巴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加深。

三 巴西重商主义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中国频繁地实施反倾销调查使得中国产业受到严重打击。巴西对产自中国的瓷砖、自行车、碳钢管等工业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达到维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的目的。反倾销调查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对大多数国家实施反倾销措施中,中国是遭受最严厉打击的国家。两国的贸易关系可能会出现停滞或者退后的局面。

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制造商。2010年,巴西对中国14种玩具的关税由20%提高到35%。2011年,巴西实施提高关税的7种产品中,有5种产品进口自中国,包括瓷砖(从15%提高至35%)、自行车(从20%升至35%)、分体式空调(从18%提高至35%)等。巴西认为将近一半的巴西制造业企业遭遇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国产品抢占了国内消费市场,本国制造商要求政府保护他们的产业,因此对中国产品加大了打击力度。

四 解决中巴贸易摩擦的对策分析

最近十年,巴西的经济增长迅速,国内购买力增强,进口也日益增加。中巴贸易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产品进入了巴西国内消费市场,促进了两国的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巴西国内一些工业相对不强,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政府因此实施了贸易保护措施,对双方国内经济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解决中巴贸易摩擦,提出以下建议。

1.善用世贸规则

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是世贸组织所允许的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手段,为巴西在双边贸易中频繁地使用。中国在反对滥用救济措施和过度保护行为的同时,应灵活高超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最大限度地去维护本国产业利益。同时,应维护正常贸易秩序,减少恶性压价竞争。

2.充分掌握市场信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

中国对巴西的进口主要是在铁矿石、大豆及其制品,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下,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不能掌握定价权,增加产品成本,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因此,中国要关注巴西国内市场和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准确地定位产品价格的,扭转受对方价格控制的局面,能够在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

3.对产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比例提高,加强自主创新

中国对巴西出口的主要是电子元件、机械和通讯设备等产品,这些产品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在巴西国内市场的份额还需要提高,发挥外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渠道的辐射传播效应,不断创新,推动外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样就能够在巴西市场上立足,进一步开拓巴西市场。

4.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主要向巴西出口工业产品,对巴西国内工业产品市场冲击比较大,导致巴西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等措施。在对外出口工业产品的同时,可以将中国的农产品打入巴西国内市场,提高两国产业互补程度低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加强市场细分,扩大产品差异性。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缓解了双方紧张的国际贸易合作关系。

5.加强两国学术、科技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在合作伙伴的关系之上,加强与巴西的学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国的友谊,相互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和博大的文化知识,促进两国人民的有效沟通,提高合作的效率,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此外,双方应充分利用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继续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为经济与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

五 结语

中巴经贸合作在不断向前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巴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对于中巴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因此,中巴两国政府应共同努力,巩固和深化双边经贸关系,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浩.中国与巴西的经贸关系及其新的发展战略[J].拉丁美洲研究,2009(6)

[2]杨志梅.如何看待巴西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问题[J].拉丁美洲研究,2006(5)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东盟出口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基于多边贸易视角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东盟与中国双边经贸合作硕果累累,双边贸易总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增长。2005年东盟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五大贸易伙伴。但从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来看,由于双方都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上,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生产服装、纺织、鞋类以及组装类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东盟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盟相近,在一定程度上,仍像东盟国家一样,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市场也主要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市场。经济结构和市场的雷同使得中国与东盟之间相对比较优势较小国际贸易论文,存在着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因此本文基于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以双方十五年多边贸易额数据为基础构建变量,采用VAR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首先研究了东盟贸易出口商品要素密集度结构,按照要素密集度对东盟出口商品进行分类,以便详细分析东盟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商品对中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以及针对不同类别的产品提出相应的对策。

2 贸易商品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2.1 贸易商品的分类

对制成品进行详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区分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规模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差异程度进行分类,但是会导致许多类别的产品重复出现,因此这种分类方法不是很明确,很难进行具体的分析。另一种则是按照技术密集度将制成品分为高技术含量、中高级技术含量、中低级技术含量、低技术含量制成品,虽然这种分类较为细致,但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对东盟制成品贸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够合理。

本文主要借鉴Lall(2000)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竞争力时使用的分类方法,Lall根据研发投入的密集度对产品按照技术构成进行了分类,但使用的是STIC标准,而东盟的外贸数据主要都是HS标准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为了分析方便,本文根据世界海关组织编制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把贸易商品按照HS根据不同的要素密集度分为五类:

1、初级产品(PP)

2、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RB)

3、低科技密集型产品(LT)

4、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MT)

5、高科技密集型产品(HT)

2.2 东盟贸易出口结构变化

表1 近年来东盟贸易出口结构变化

 

年份

初级

资源密集

低科技

中等技术

高科技

1994

2.64

12.44

6.87

6.03

19.14

1995

2.29

10.91

6.28

6.58

19.75

1996

2.08

10.83

5.87

5.99

20.41

1997

1.98

10.96

5.59

5.78

21.04

1998

2.23

11.08

6.31

6.30

24.80

1999

2.01

10.56

6.06

6.36

26.84

2000

2.07

10.99

5.70

5.78

26.51

2001

2.18

11.47

5.90

6.19

24.81

2002

2.05

10.97

5.86

6.65

25.19

2003

1.94

11.48

5.77

7.62

25.10

2004

1.77

11.63

5.36

7.62

24.54

2005

1.65

12.85

4.72

7.62

23.57

2006

1.58

14.17

4.53

7.87

23.09

2007

1.63

13.37

4.70

7.63

23.25

2008

1.15

14.05

4.88

第5篇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广西与台湾经济合作中发展最快、收效最理想、未来前景最广阔的行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桂台旅游合作提供历史性机遇,但是桂台旅游也面临着如政治体制制约、旅游市场化较低等挑战。桂台旅游业究竟如何合作,才能进一步拓展两岸旅游发展的新路径,不少学者展开了系列研究。

一、桂台旅游区域合作和产业对接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的共55篇有关桂台旅游合作的论文为分析对象,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分析。按照年份对文献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近10年对桂台旅游区域合作和产业对接的文献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保持对其研究的持续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桂台旅游区域合作和产业对接研究内容分析

按照桂台旅游的研究对象对55篇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得出(如表1所示)2006年-2016年桂台旅游合作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文献数量。

从检索到的55篇文章中,将桂台旅游合作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六类,包括:桂台旅游合作内容、桂台旅游合作模式、桂台旅游合作示范区、桂台旅游产业对接、桂台旅游直航研究和桂台旅游文化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桂台旅游合作进行了研究。

(一)桂台旅游合作内容

关于近年来对桂台旅游合作的研究主要围绕桂台旅游协作信息平台构建(丁陈娟,2008)、打造桂台旅游合作网络(黎攀,2010)、桂台旅游区域合作(莫颖,2015;刘彻元、李蓉,2010)、桂台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李红波,2010)等。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各个学者从自身研究的学科角度出发对桂台旅游合作的现象进行了较多地描述性研究,但是背景深层次的本质研究相对不多。

(二)桂台旅游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是桂台开展旅游区域合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针对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竞争与合作模式(韦复生,2009)提出了“竞争性合作”或“在合作中竞争”的模式,具体的桂台农业旅游空间竞争合作措施包括构建互补的农业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区域农业旅游形象、共同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开拓农业旅游市场和保护整体环境。针对传承桂台客家文化,学者们主要围绕建设桂台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文献,这方面的区域合作模式的研究应该说是比较成熟的。

(三)桂台旅游合作示范区

从搜集的文献可以看到,关于桂台旅游合作示范区的研究的文献的数量较多,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贺州桂台客家文化旅游示范区,主要从规划桂台世界客家文化公园(龚本海、谈燕君,2013)、传承发展桂台客家文化(王万程,2010)、社^参与(卢学爽、王力峰,2013)、创新实践(潘连香、李丽华,2014)、开放生态旅游资源(白希,2011)等方面开展。

(四)桂台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

对于桂台旅游的合作与对接的相关文献并不多,可见从产业角度研究桂台旅游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有的相关研究包括桂台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与合作(黄桂秋,2012)、人文生态视阈下桂台旅游区域合作与产业对接研究(刘庆,2016)、基于ECFA的桂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研究(李丹,2014)等。

(五)桂台旅游直航研究

关于通过增加直航来促进桂台旅游合作的相关文献共计3篇。这些文献围绕海峡两岸直航背景下桂台旅游产业合作的主题,分析两地旅游产业合作的基础以及两岸直航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探讨在新的发展阶段中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合作的空间与途径,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目的(韦桂红,2008;骆展胜、陈尤英,2008)。桂林与台北实现直航后,旅游、经贸方面的需求旺盛,鉴于航线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桂台直航航班将翻开桂台旅游深化合作的新篇章(苏尉东,2010)。由此可知,两岸直航在开展区域合作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桂台文化旅游研究

文化交流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两岸合作的桥梁。围绕开展桂台文化旅游合做的文献也不少。基于如何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融合两地的优势与特色,就桂台旅游文化交流与创新实践开展了研究(潘连香、李丽华,2014)。随着桂台经贸交流合作的发展, 两地客家文化旅游合作大有可为,就桂台经贸合作框架下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李红波,2010)。

三、桂台旅游区域合作和产业对接研究的不足之处

对于桂台旅游区域合作和产业对接的研究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体现在选题不够广、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集中在某几个热点上如桂台客家文化旅游、桂台旅游直航等,没有形成全面、系统和持续性的系列研究,所以有影响力的成果并不多。

四、桂台旅游区域合作和产业对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有关桂台旅游区域合作和产业对接的55篇文献按照桂台旅游合作内容、桂台旅游合作模式、桂台旅游合作示范区、桂台旅游产业对接、桂台旅游直航研究和桂台旅游文化研究六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基本了解了目前国内学者对桂台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概况。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开展了相关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继续探索。

(一)继续夯实理论和方法研究

对于桂台旅游区域合作中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很少,经济学中诸如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博弈论等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研究桂台旅游区域合作运用较少,期待今后出现理论研究价值较高的文献。

(二)加强对机制和模式的研究

对于区域合作的研究,必须要深入到机制和模式分析的层面上,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寻找到产业对接模式和企业间有效的合作方式,才能进一步加强对桂台旅游合作和产业对接。

(三)不断丰富个案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中亚五国;外国投资;鼓励政策

中亚五国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将吸引外国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投资,作为刺激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受地缘政治、历史文化、法律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鼓励外国投资政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经济现状和发展需要、自然禀赋、外资依赖度等方面的差异,又使得其各具特色。充分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是有意投资中亚地区的中国企业的必备功课。

一、哈萨克斯坦鼓励外国投资政策

哈萨克斯坦对外国投资给予减免税、免除关税、提供国家实物赠与①等方面的政策。[1]投资者享有该国批准的国际条约保障下的完全的、无条件的利益保护;有关法人登记、法人章程、不动产交易登记以及许可证发放的信息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只有在该国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才允许对外资进行强制国有化和收归国有,并且赔偿投资者的损失;投资者可以自行支配税后收入,在该国银行开立本外币账户;发生争议可以采取协商、外交、通过国内法庭或国际仲裁法庭诉讼和仲裁的方式解决。[2]

二、吉尔吉斯斯坦鼓励外国投资政策

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法律规定,凡在政府鼓励投资的领域进行投资、以及在该国国家发展规划项下对特定区域进行投资,均可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对投资者给予相应的优惠;只要外国投资者不违反该国相关法律,投资不受行业限制;对外国投资者实行国民待遇。[3]

三、土库曼斯坦鼓励外国投资政策

土库曼斯坦为鼓励外国投资,给予外国投资者准入后国民待遇;在自由经济区经营的外国投资者享有最惠国待遇;在土库曼斯坦法律规定的条件内,外国投资者可自由选择其所设立企业的规模、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因土库曼斯坦法律修改带来的禁止和限制条款导致外国投资者的利益损坏时,外国投资注册时所适用的法律将延顺10年。[4]

四、乌兹别克斯坦鼓励外国投资政策

乌兹别克斯坦把引进外资看作是进一步加强经济改革和全面落实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该国保障外国投资者在其境内进行投资和从事经营活动的一切权利、权益和优惠,并以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安全。[6]在全国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各地区的投资优惠政策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在该国自独立以来唯一的经济特区纳沃伊自由工业经济区。

五、塔吉克斯坦鼓励外国投资政策

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塔吉克斯坦在其境内设立自由经济区,区内的外国投资者和外资企业将享受优惠待遇。②为了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发国家出口潜力,在引进外资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除了在资本进入的形式、投资方式上等方面出台相对优惠的政策,同时也着重对外国投资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和优惠待遇。

六、小结与展望

中亚五国自独立以后颁布了一系列调整对外经济活动的政策法规,规范和鼓励外国投资活动,保障投资者权益,解决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五国都将《外国投资法》作为管理和调整外国投资的国内基本法,又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细化对外资活动的管理;同时给予外资如包括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并在国内划定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对区内投资的外商给予特殊优惠;带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以市场换技术,推动国内产品出口,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

随着“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中亚将是中国投资者未来最具潜力的对外投资目的地。为了使本国的行政与法律制度具有竞争力,中亚国家将会不断推出和修订鼓励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政策,提升本国的投资环境。

对中国企业而言,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一直是投资中亚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国家,但该国在资源领域已对外资进入构成的实质限制,矿产资源同样丰富的乌兹别克斯坦,也限制外资流向其核心资源领域,而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却在大力吸引外资开发其资源行业,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应当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7]

旅游业、农业产业、化工业、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是中亚五国共同鼓励外资进入的行业,中国企业可充分利用各国鼓励外国投资政策进军相关行业:其中,在哈萨克斯坦选择农业和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和商业领域;棉花、果蔬、粮食等农产品是乌兹别克斯坦主要资源,投资必然会取得不错的收益;水电兴国是塔吉克斯坦的国策,但落后的供排水系统和交通运输条件使其无法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进军该国水电资源、交通、农业等领域应有较好的前景;农业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支柱,而交通通讯等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行业是其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农业、交通通讯等领域是意欲投资该国的中国企业的重点选择;土库曼斯坦通过拍卖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不限制参与竞拍者的身份,中国企业来完全可利用这样的机会进入该国相关行业。

【注 释】

① 国家实物赠与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或授权机关依据本国法律移交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包括:土地、房屋、建筑、机械设备、计算机、测量和调试仪器和装置,交通工具(轿车除外)生产和管理工具.

② 据2004年5月签发的《关于塔吉克斯坦自由经济区》的法律文件,该国将积极吸引国外资本在塔吉克斯坦投资并向投资者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及其他便利条件,以使该国人民能够学习到更多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由经济区的建立旨在发展生产制造、科学技术、出口贸易、旅游业、银行保险业等等。为此自由经济区将建立自由关税区、自由出口贸易区、自由金融区等.

【参考文献】

[1] 王雅静.哈萨克斯坦贸易投资环境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12.41-48.

[2] 顾华详.论国际合作发展视野下的中亚五国经贸法律制度[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03.11-32.

[3] 程云洁.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J].新疆财经,2014.02.58-64.

[4] 蔡丽.土库曼斯坦共和国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5.

[5] 张辛雨.中国与中亚能源开发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

[6] 叶芳芳.乌兹别克斯坦投资法律环境的利弊分析[J].新疆财经,2014.03.69-74.

[7] 岳侠,钱晓萍.中亚五国投资环境比较研究:中国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5.02.73-78.

【作者简介】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欧;贸易摩擦;对策

中欧自从1975年正式建交以来双方贸易发展迅速,近几年来中欧之间的贸易额更是屡创历史新高,欧盟已经连续三年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中国入世不到三个月,便与欧盟发生了动物源性食品的贸易摩擦。随着中欧贸易摩擦愈来愈激烈,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也越来越频繁,这一现状为中欧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阴履,设置了阻滞,损害了双方的利益,给中欧双方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中欧双方学者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进一步得到了释放,再加上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全部取消,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激增,中欧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一、中欧贸易及贸易摩擦概述

(一)中欧贸易额

自从1975年5月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迄今已30多年了。30年来,本着友好、合作、互利的精神,双方在贸易、投资、技术和资金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2173.1亿美元,是2000年的3.15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25%,约是建交初期的100倍,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据统计,2012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倍多。

(二)中欧贸易结构

自从中国一欧盟开展贸易以来,双方都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广泛、深入开展经贸合作,合理配置市场和资源,优势互补,带来了贸易扩大、投资收益、技术进步、就业增加和经济繁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虽然中欧间贸易实现了双方的互补,但是中欧间贸易结构还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中国主要靠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多数没有自己的品牌,这些也导致了中欧间大量贸易摩擦的存在。

(三)中欧贸易摩擦特点

1.贸易摩擦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劳动密集型产品、原料或半制成品,是中国劳动力廉价、资源丰富的竞争优势所在,也是欧盟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主要产品领域。近年来,欧盟利用反倾销和进口管理对我出口产品进行限制,在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名单上,除某些传统商品外,又列入彩色电视机、聚脂纱、录像带、电脑磁盘、自行车等机电、轻工纺织产品,钢铁和矿石产品也列入其中。

2.贸易摩擦的案件数量越来越多

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95年至2005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约六分之一针对中国。欧盟是对华反倾销案最多的发起国之一。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欧盟不断要求我国增加进口,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各种限制。近年来,欧盟已成为利用贸易壁垒限制我国产品进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直接导致了中欧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越来越多。

3.反倾销制裁措施越来越重

随着中国对欧盟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反倾销制裁也越来越严厉。近几年来,不只是在彩电行业,包括汽车,纺织品等众多行业,欧盟对华征收的反倾销税率都是极其高的。2011年5月,总部位于佛山的蒙娜丽莎陶瓷公司表示,欧盟此次对华瓷砖实行反倾销调查的诱因,是中国内地向欧盟出口的陶瓷砖,价格长期低于欧盟瓷砖生产商的出厂价。除此之外,大部分案例欧盟对华的反倾销诉讼已经立案调查,并且中方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定的惩罚。

二、中欧贸易摩擦影响

(一)对欧盟的影响

1.消费者的利益减少

欧盟的消费者得到的最大实惠,大量来自中国的消费品价廉质优,欧盟消费者剩余增加,这大大缩减了欧盟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用品开支。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欧盟从中国进口了1966.2亿美元的商品。

2.进口商利润空间减小

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享受切实利益,中国消费品的价格优势给销售商带来了可观的利润空间。为此,欧盟的进口商和零售商一直反对欧盟对华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比如在2005年的中欧纺织品贸易纠纷中,欧洲商会联盟(Elifo Commerce)就坚决反对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因为在欧盟纺织品特保措施的影响下,欧洲消费者不仅要面临更高的价格,而且在服装种类的选择余地上也大不如前,小型销售商则极可能面临破产。

3.物价水平不稳定

中欧贸易摩擦有利于欧盟稳定物价、降低通货膨胀率。欧盟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平抑了物价,提高了居民的真实收入水平,带动了高档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这对于主要靠需求拉动的欧盟经济增长来说至关重要。从宏观上看,中国产品降低了欧盟通货膨胀率,支持了欧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欧盟经济的健康增长。

4.就业形势严峻

中欧贸易失衡对欧盟弱势产业和就业的影响复杂,由于生产要素成本高涨、产业竞争力提升较慢,欧盟各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就业形势严峻。中欧贸易失衡的加剧,更为欧盟以产业成长和就业面临威胁为借口对中国商品实施进口限制提供了理由。事实上,由于中欧在产品的比较优势上存在较大差异,欧盟的就业问题只能在社会福利政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等方面寻求解决的途径,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不仅无助于欧盟劣势产业增加,反而会为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二)对我国的影响

第8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中美贸易巨额顺差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显然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对此,该文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相关应对策略。

1中美贸易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据中国官方统计自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86倍,年均增长17%。至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由1978年的10亿美元增至211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美国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两国贸易额更是突破3020.8亿美元。

然而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渐凸显。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此后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呈现逆差,并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中方顺差为63亿美元,2000年中方顺差297.4亿美元,2001年则为281亿美元,2004年为873亿美元。2005年为1141.75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442.6亿美元和1633.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1979年至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为3亿美元,2000年为838亿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亿美元的逆差,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高达1620亿美元。2005年则突破2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2325亿美元。2007年1至11月,对华贸易逆差也已达2375亿美元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拉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日趋增多。自1980年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迄今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其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并且中美贸易摩擦正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转移,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贸易摩擦的对象由原来的初级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又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轻工、钢铁、汽车等,更进一步向高技术产品转移。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

2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成因

2.1双方统计方法和口径不同导致双方统计数据差异

(1)统计方法不同。中美双方统计采用不同的贸易统计标准进行衡量。美方采用总贸易制,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而中方采取专门贸易制,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存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作为统计,因此造成美方统计范围略大于我方,使美方“逆差”加剧。美方因忽视转口和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中美两国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经我国香港转口的。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60%以上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而转口到美国的商品额中的29%是在我国香港增值的。货物离开中国后在第三方增加的价值,显然不应计算为中国的出口。而美方的出口统计因忽视转口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此外,美国还因出口统计不完全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值。

(2)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导致双方统计上的差异。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一般的进口货物,通常是根据进口商的申报来判定原产地,被判定原产地为中国的货物被记录为来自中国的进口而不考虑是否实际上由中间方出口或者货物在中间方是否有增加值,因而某些被美国记录成自中国的进口很有可能是应该记录为自其他中间方进口的。

2.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同

2004年我国GDP普查数据显示三大产业的GDP比重分别为l3.1%、46.2%、40.7%。显然我国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2005年美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率分别为2.8%、23.4%和73.8%,到2005年则分别为23%,22%和75.7%。显然美国经济结构已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本地化生产的特征,内需倾向突出,制成品的进口对本国生产、消费结构形成补充,因而进口需求旺盛,加之美国由于是过度消费国家,储蓄率极低,从而导致国内投资和产出或者说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而中国又因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大量由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淘汰转移的制造业,并且质量又明显优于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因此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家庭最终消费结构难以与之匹配,且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口需求也相对不旺盛。所以由此两方面原因,所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3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2.3.1东南亚国家对华的产业转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这些国家在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把他们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形成中国与欧美发生贸易顺差,而与亚洲周边国家发生逆差的贸易格局。

2.3.2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美国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在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也逐渐将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销售和向母国返销占据很大份额。有数据显示,中国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母国进行返销,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而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出口商品80%以上来自外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问的贸易关系的背景下,美方仍采用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2.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造成中美贸易结构扭曲,加剧中美贸易失衡

1949年,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制定了“出口管制条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的国家名单。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虽然逐步放松了对华出口管制,但在政策规定和执行过程中,仍保留有许多歧视性规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国会在美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压力加大,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恶意地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诸如通过制定相应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颁布出口管制目录(如商业管制目录CCL、美国军用品管制目录USML和核管理委员会管制目录NRCC)、执行许可证审议程序、强化执行机制与惩处力度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军民两用物品和技术的出口.

高技术本是美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但这一优势并未在中美贸易中体现出来。在高技术领域,美国一直保持生命科学、电子电机、柔性制造以及航空技术贸易上对华贸易顺差,且在电子电机和航空技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顺差相对较大。然而在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贸易上,美国却一直存在着对华贸易逆差。特别是在信息与通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了521亿美元,这些举措不仅未消除美中两国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反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

3应对策略建议

3.1加快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

由于美国在服务产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服务业根据WTO要求也应逐步开放,因此中国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减小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3.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亚洲、北美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而欧洲,以及拉丁美洲、中东地区、非洲在我国出口地区结构中所占比例甚小,这使得我国外贸与北美、亚洲市场的依赖度过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21%左右,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了贸易风险的加大,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而且由于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必须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

3.3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

如上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很大部分是由于加工、转口贸易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公司或跨国公司。外资的进入虽然有利于国内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那些集中在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重复投资,不仅不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和破坏。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整,不仅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局面,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4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加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以及以转口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导致实际获利小而两国顺差大的不平衡局面。我国应当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和应用,以政府政策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企业;加快对相对滞后的医疗、教育、交通、环保、住房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并且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以扩大内需,促进内向型经济发展。

3.5完善人民币汇率体制

在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上,增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灵活性进;实施“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调控;适当放大浮动区间;同时配合其他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汇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调整。这样不仅淡化给予美方在其国内定价过低的不良印象,也有利于我国对外购买力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燕.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5).

[2]张璐,刘增涛.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7).

第9篇

全面推进新型国际化战略的重大意义

顺应对外开放战略新思维。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在对外开放新的历史阶段,中央审时度势,研究提出了对外开放战略新思维,把对外开放纳入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轨道,并把开放战略提升到国家发展整体战略重要部分的高度,其核心是提升中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中央多次明确提出,对外开放目标应转向“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求坚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原则。具体表现为“八个转变”,即对外开放的目标由偏重引进国外资金和产品出口转向形成全球化竞争新优势,对外开放的战略由偏重“引进来”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对外开放的领域由偏重经济转向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宽领域拓展,对外开放的政策由优惠倾斜转向国民待遇,对外开放的管理方式由传统行政管理转向依法管理,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由偏重沿海转向从沿海向内陆全方位推进,利用外资的方式由“绿地投资”为主转向多样化,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由加工制造为主向设计与营销两端延伸。

有利于解决浙江发展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浙江全面推进新型国际化战略,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对外开放战略新思维的具体行动,更是破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贸易结构调整、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和推动民营经济再创新等重大问题的有力举措。

实施新型国际化战略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化,将新型国际化作为我省全面发展主导战略之一。在新的发展阶段,浙江必须从主要依靠自我积累的内源式发展转向内外联动的开放式发展,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大力将新型国际化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国际化,力求我省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最大的分工利益。新阶段的国际化战略不是原先被动式的应对经济全球化,只从自身要素的比较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而是主动式的参与经济全球化,要求主动吸纳和整合资源,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自身驾御经济全球化能力,努力强化开放对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全面促进区域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和科学发展。

要更加全面深入地推进国际化,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新阶段的国际化战略对国际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引进来”,而且也要“走出去”;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国际化,而且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应更多地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市场层面的国际化,而且更要积极推进企业经营、要素配置、体制机制、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的国际化,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但全面实施新型国际化战略,不是简单的全盘接收的国际化,而是将推进国际化与浙江发展相结合,侧重经济、科技、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对社会管理、文化发展与政治领域的国际化则坚持以我为主、趋利避害。

实施新型国际化战略的重点内容

加快建立一批开放型的经济平台。打造一批国际化城市。围绕国际性城市建设,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宁波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义乌建设成为国际商贸城市;继续深化国际“友城”合作,扩大国际“友城”范围,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建设一批重点开发区。积极推进开发区扩容前期工作,把握好项目的用地、科技、规模和产业标准,提高开放区档次;加强对开发区的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阶段和资源条件的开发区进行细化分类,指导各级开发区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实现分类发展,努力打造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平台;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依托,建设若干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外资密集、国际知名度高的重点开发区。设立一批功能性园区。按照各类功能园区规划建设能够体现国际水平、满足国际企业要求和企业长期发展需求的原则,以杭州新加坡科技园、中俄巨化科技工业园等为起点,借鉴中新合作天津滨海科技生态城、中新合作广州知识城、中新合作南京科技生态岛、苏通科技产业园、中俄信息产业园等经验,不断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成果,建立更多的高层次国际合作园;加强对台合作,建立台商投资园区、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开发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经贸合作区;积极做好杭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区、内陆口岸物流中心等各类功能性园区的设立申报工作。开办一批境外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选择国际市场辐射范围广、要素价格质量符合要求的国家(地区),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和当地的优惠政策,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境外工业园区、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多种集聚区,形成若干有国际影响和经济效益的园区。打造一批品牌会展。针对目前浙江会展布局过于分散、既浪费资源也不利于形成品牌会展的现状,收缩战线,集中布局,加大对杭州、宁波、义乌等重点会展城市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浙洽会(消博会)、西博会和义博会等品牌会展的影响力,支持宁波申办国际海洋博览会,支持依托特色产业举办纺织、五金、海洋文化等特色会展;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鼓励国内会展公司与国外专业展览公司联手,在国外举办专门针对浙江企业的专业展会,办好海外大型招商经贸活动,尝试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一些专业性展会。构筑一批产业新平台。充分发挥浙江的滩涂资源和低丘缓坡地优势,以沿海区域为重点,建立一批产业集聚新平台;加快集聚高端要素,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具有全国地位的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一批开放型的经济主体。培育一批浙江跨国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和政府提供服务的原则,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和水平;按照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国际化战略,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及有条件的大企业,积极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的跨国经营,大胆收购境外品牌和销售网络,争取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高度重视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大力推进品牌经营,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跨国公司。鼓励一批企业内外上市。大力支持省内外资企业,特别是“民外”合资企业境内上市;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通过境外直接公开发行上市、涉及境内权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上市、买壳上市、存托凭证上市等方式,确定适合自身的上市方式,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投资者的认可程度、市场供需状况等,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及纳斯达克交易所、英国伦敦交易所或新加坡交易所等交易所,通过规范的法律程序上市,促进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变,提升企业形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吸引一批公司投资落户。继续以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中国100强企业为目标,加强信息收集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掌握其发展动态、投资意向,建立其投资意向项目库,并鼓励大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培养一批国际化的人才。以国际化领军人才为重点,创造环境,搭建平台,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国内人才,造就一批能够在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国际组织担任高级职务的管理人才;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并在国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担任教授或领衔研究的人员;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能力的优秀企业家,拥有达到国际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原创成果的人员,努力在国际化领军人才带领下,形成一批多层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培育一批超强中小企业。按照培育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目标要求,引导中小企业更新观念,树立全球化发展理念,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及与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实现集群化发展,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改善融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担保体系,并逐渐放宽条件,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改善发展条件,在市场准入等方面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规定凡对外开放的领域,也对国内非公有制企业开放;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双边法律保障和海外投资保险,鼓励其“走出去”。

加快建立一批国际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商品定价中心。在积极支持“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建立余姚塑料、嘉兴蚕茧等我省其他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定价权,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品定价中心。建立一批国际化的战略物资储备基地。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石油、煤炭、粮食、铁矿石、木材等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实行企政共储,依托大企业,重点发展若干有浙江企业控制或参与的资源供应基地,扩充库存,实现资源供给全球化;通过跨国协作,实现国内外区域之间战略物资有效配置,规避市场风险和价格波动,确保浙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资源需求能够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