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30:31
导语:在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水利工程,景观,原则,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一、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二、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三、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案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娱乐活动便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城市现代化公园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以人为永恒主题。游人的活动可以增加公园的总体艺术效果,并且成为公园景观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1.1关于植物造景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运用仍然是公园景观设计的最重要部分。在植物配置中蕴含了人的理想是显得尤为重要的,城市公园具有艺术品的特征,植物的时代性并不是很强,所以利用植物造景是最能衔接现代与古典园林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景观,同样也包括不同文化和地域性的景观。植物配置的形式非常多,主要有孤植、对植、丛植、树群、树林、植篱、花坛、花境、草坪等,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论文参考。
1.2关于区域空间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或转角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果先前存在较多的不同于传统公园的小空间,而这些小的空间又不能够以小衬大、不能够给整个公园提供成景的作用,所以需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应当尽可能的减少这样的消极、闭塞空间的产生,使这些空间开朗化是设计的目的。另外,还应大力提倡和发展水体绿化、立体绿化,增加绿量,创造公园新空间。
1.3关于纪念性景观
对于纪念性的景观,因为其具有所在地方的典型特性,所以其也具有了所在场所的精神体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将纪念性景观作为重点来设计。对于一些长期使用的环境和设施,要考虑到人们对其的依附心理,还是应当充分的考虑该景观环境的保留或者做旧处理。
1.4关于公园设施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2.对某公园景观设计的探讨
某公园园址呈方形,面积约586公顷。论文参考。公园规划以绿为主,发挥公园的绿化效益和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渴望和追求,以具有特色的花卉和乔木,创造出适宜人们休息、游览的环境。风格上既有历史的传统性,又具有现代的新鲜感。园林建筑与园林空间的创造,追求山林野趣和具有明快开朗的特点相结合。
2.1入口主景区
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平立面上大体量的花池树池对称分布,通过高大乔木的对应布置,形成入口处的磅礴气势。高品质的材料运用也点明该区的重要性,同时又通过地面材质的曲线铺装和多样材质的使用来打破过于对称的布局,满足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2水体主景
大面积的自然驳岸式水池设置主要观赏性人造山体,形成山水合一的景观效果;掩映于山水之间的亭台和木质钓台既自成一景又满足了人们置身于景和观景的需要;缓缓的步道沿坡而上,池面微波粼粼的淡淡水色,水中清雅的睡莲,隐约于山水林间的亭台,一片透着木质芳香的钓台,一叶扁舟,一缕情感。
2.3山涧溪流
高差在4米之上的自然地形使立于山水主体地位的山涧溪流顺势而下,自然沟体的曲折蜿蜒形成几汪浅浅的清潭碧波,几尾小鱼欢快地游于其间,溪边的林荫仿佛静謐的空间,流水声与山石一体有几分动的跳跃更衬托出空灵的山间环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好一派诗情画意。论文参考。
2.4儿童游戏区
置于自然山水侧,峰回路转间。浅滩式戏水池由于儿童的使用,使水系在整个园景中更具活力,山与水的动态画面也得到充分加强;池边的沙滩与整体儿童游乐设施相联系,丰富了平面造景的色彩和三维立体效果;木质水车的对景处理使得儿童活动空间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又渗透出新的文化主题。
2.5下沉式的广场和健身场地
放置于整个空间的垂直高点,逐步向下移动,视线上使健身场地富有延伸感。突出由上而下的层次变化。辅助以花架通廊、风格亭、树池等使人们在活动之余又有足够的停留休息和观赏景物的空间。
2.6其他多功能型活动区域
在住宅单元幢与幢的空隙间留出符合人类活动就近的一些具有健身、娱乐、休息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利用各种园林要素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建景观。在别墅区的花池单挑构架将花池与架有机结合,通过富厚重感的石材运用衬托出园建景观的自然和朴素,加入以风格化的山石为构图主体的旱沟作主景式铺装,使别墅区的景观既与整个环境相协调,又突出了这一区与众不同的造景特色。
2.7植物的组合配置
采用营造山林的布局思路,以2-3个品种的高大乔木作整个住宅景观区的骨架树种,以6-7个品种的乔木作为整个住宅景观区的主要树种,辅助以多种、多规格的各类乔灌花草相结合,形成自然山林环境的植物群落。同时充分考虑季节因素,将常绿与落叶相结合,观花观果与观叶色相结合,根据花期果期合理安排搭配植物品种与景观相结合,形成具四季变化但又四季有景的水平布局与垂直布局,植物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适当地自然生活习性的乡土树种,使植物景观在短期之间迅速达到设计效果,从而使整个景观满足景观开发要求,取得相应效益。
同时在景观与建筑的协调上,通过高大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和地势的高低变化,软化建筑的硬线条,使其成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并成为景观在园內的重要背景,借助建筑的独有色调也进一步丰富了环境空间内的色彩在总体的设计上通过建立于山水统一基调上的各景区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环境景观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设计主题,构成一幅浓缩大自然美景和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风景画。
3.结束语
总之,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经过专业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设施和园林艺术布局,以供市民休憩、游览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同时也是被称为“景观建筑”的设计原则的主要产物之一。因此,要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刘月,陈东田,刘雪.山地城市公园特色景观营造研究[J].山西建筑,2010,(05):347-348
[2]张灵博,陈珊珊,宋力.浅谈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02).
关键词:生态 湿地 城市湿地公园 植物景观
Abstract: the wetland ecosystem of mankind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Urban wet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landscape unit nearly natural spac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From the planning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combining with trees, flowers, and learn to learn ecology related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key points.
Keywords: ecological wetland landscape plant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生态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水体与绿地的建设与保护。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它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是人类和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2]。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一旦城市湿地受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开始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3]。发展城市湿地公园,不但可以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还能更好地发挥其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功能。
1湿地及湿地公园
1.1 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Wetlands)的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 年3 月12 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4]。
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5]。天然湿地包括多种类型, 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 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公约一般将湿地分为三类: ①海洋/ 海岸湿地。分为12 类, 主要有: 浅海水域、河口、泻湖、盐湖、滩涂; ②内陆湿地。分为20 类, 主要有: 河流、湖泊、沼泽、泥炭、冻土; ③人工湿地。分为10 类, 主要有水产养殖、灌溉地、盐池、污水处理池、水库。
1.2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6]。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和污水净化需要。城市湿地公园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7]。
1.3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与意义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8]。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2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很多湿地由于长期的破坏和疏于管理,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了破坏。通过种植设计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是湿地公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9]。湿地公园的种植设计应该考虑湿地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要求,特别是生态保护区域对原有湿地植物进行保护和对已遭受破坏的植物生态结构进行恢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处理措施。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湿地公园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进行湿地植被种植,既考虑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湿地公园生境创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直接影响湿地景观的质量。湿地植物是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具有适应于半水半陆生境的特征。
2.1 植物选择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湿地植被规划要以湿地的功能类型为依据, 进行湿地植被种植, 尽量保护现有的植物, 既要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 又要能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 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整体的植物选择中要遵循“地带性”原则。在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之前要对该区域自然植被做充分的调查研究, 确定该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比例。选择时尽可能的选择本地植物种类, 既经济又实用, 还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和破坏。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以生态效益为首要目标, 既要有较大的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作用, 又要满足湿地群落内植物健壮生长的生态要求。植物配置以多样的植物群落, 能产生更好的湿地植物生态环境景观为主要目的。在污染较重的地方, 应以抗污性强的树种, 能吸收污染物质和净化水质的植物群落类型, 以减少污染物质对湿地环境的破坏性。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要以乡土植物为主要植物, 并根据该立地条件引入野外不同的植物种类, 以丰富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 发挥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功能和生态作用[10]。
2.2 植物景观设计
公园内的植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主要采用缓坡护岸的方式,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 湿地植物”的水陆结合配置方式[11]。此外,大型乔木的种植不但可以净化水源,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水生植物观赏区,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Irisgevmanica)、玉簪(Hosta plantaginea)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Nelumbo nucifera)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在湖心小岛上主要种植水杉和鸡爪槭(Acer palmatum),地被主要种植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鸢尾、睡莲(Nymphaeatetragona)等观赏植物。此外,在人工浮岛上种植鸢尾、美人蕉等植物。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林下可增加玉簪、蝴蝶花(Convallaria majalis)、紫萼(Hosta ventricosa)等耐阴湿植物;路边或草地中间可布置一些观花地被植物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蛇目菊(Sanvitalia procumbens)等;滨水低湿地带可以种植水生鸢尾、美人蕉等,并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形成突出季相色彩和林面倒影水面的景观效果。
2.2.1 景观设计要点
在营造湿地植物群落时应该表现植物群落的美感, 体现群落营造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构建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时掌握各种植物的观赏性及造景功能, 对植物的配置有整体的把握,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具有较强的预见性, 使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在春夏秋冬具有不同的景观, 以丰富群落的美感, 提高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同时要根据城市湿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定,以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来满足城市湿地公园不同的生态景观要求, 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 满足各种植物的生态要求, 从而形成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与周围环境组成和谐的统一体[12]。
营造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时,应突出植物群体美,强调远观,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一定规模,展现群落整体美。比如在营造水港沿岸的植物景观时,可以采用早园竹和旱柳大面积片植,充分展现其群体美,形成优良景观;如果过分强调植物种类的丰富,则会使景观显得杂乱且没有重点。应注意远、中、近景的协调搭配,避免过多主体,有时只需一种或几种植物,便可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构成宜人的景色[13]。要利用远山、水面、地被等各种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以想像,以远山为背景,堤岸柳树为中景,错落栽植勾勒出丰富的天际线;近处水面中形成柳树的倒影,恰如一副优美的水彩画,给人虚实结合的美;游人所到之处都可以欣赏到地被和路边植物带来的美景。
每一个城市或地区文化的发生、存在和发展, 都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主体的创造意识、文化创造行为以及民族地区间的文化认同意识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地域文化具有各异的价值观、发展理念和特色, 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精神原则。每个城市湿地公园都应有其特色和个性, 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 结合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营造一个真正属于该区域的城市湿地公园, 发现、挖掘、选择该城市湿地公园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并通过设计进行强化, 进而营造有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特色的湿地景观, 形成美的意境景观[14]。
2.2.2 地被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地被植物在湿地景观中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巨大的。地被植物一般是指低矮的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紧密的灌木等[15]。地被植物的应用极为广泛,除用以覆盖地面、保持水土外,又具有美观的枝、叶、花、果等,有多样的季相变化和丰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野生地被植物应该满足植株低矮、覆盖力强、生长迅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无公害、便于管理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目前在湿地公园中应用较多并且已初具规模的地被植物有芦苇、芦荻、芦竹、蒲苇、野茭白、香蒲、二月蓝、野菊、美女樱、白三叶、狗尾草等, 这些正处于良好状态的地被植物, 在湿地公园中形成了较好的景观效果, 对这类地被植物应加以保护,使其组成相对固定的植被群落, 可以减少人为干涉所增加的养护成本。当然, 对于狗尾草这类繁衍较快, 易形成侵略的植物应注意控制其种植面积及其生长规模, 以防止其泛滥, 取其有利的一方。
我国地被植物种质资源丰富, 其野生资源适于大面积栽植, 自播能力强, 管理粗放, 抗性、适应性强, 养护成本低, 在园林中直接应用, 既能突出本地特色, 又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可以丰富园林景观, 改善生态环境, 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对于野生地被植物的筛选, 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可以露地栽培; (2)植株高度低于1m; (3)覆盖力强, 生长迅速;(4)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5)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 (6) 便于管理, 无公害。如玉簪(Hos taplantaginea)、二月蓝、蒲公英、野菊、堇菜类(Violaspp.)、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 is )、点地梅类(Androsace spp.)等都是优良的野生地被植物,
3 结束语
在湿地公园中,城市湿地公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人们对人工化的园林景观司空见惯时,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一丝清新感。
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 如何延续传统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以更自然化的理念创建更富自然野趣的观赏活动空间, 将成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 要顺应自然规律, 保护自然资源, 维护自然过程, 既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 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前提, 又要以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为核心, 融合艺术的原理进行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 1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 2 ]麦雷格・S・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 湿地与景观[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 3 ]吴江,周年兴,黄金文,丁正山. 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管理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J ]. 人文地理, 2007 (5) : 124 - 127.
[ 4 ]周建东.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 J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2) : 11818 - 11821.
[ 5 ]潮洛蒙,李小凌,余孔坚. 城市湿地的生体功能[ J ].城市问题, 2005 (3) : 9 - 12.
[ 6 ]王凌,罗述金.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J ]. 中国园林, 2004 (3) : 39 - 41.
[ 7 ]周武忠. 园林美学[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 8 ]李尚志. 水生植物造景[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9] 李湘萍等. 江苏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及分布和演替规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1)
[10]黄成才,杨芳.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8:26~29
[11] 李学伟. 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理论初探[C].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12] 包青青.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J].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 花卉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 14] 王晓文, 曾从盛. 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及原则[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3: 8- 11.
关键词: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1 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动态园林景观不同于静止的园林景观,静止的园林景观是以公园景观为代表的静态物体。但动态园林景观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具有相对性,道路两旁的景观静止不动,但道路上行使的车辆和人员却运动着,参考系的不同给与了运动者对于静态园林景观不一样的享受美感。
2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动态美学
通过陀螺在静置和旋转不同状态下观看效果的对比试验,很好地诠释了有关动态美学的原理。影响动态美学呈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者的运动速率,既包括速度也包括方向2方面,这是由于速率直接关系到对于静态景观的视觉变化速度。因此,在进行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本路段的平均车速和实际行驶方向等问题。
2.2 安全导向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遵循不妨碍正常行驶的重要原则,要时刻考虑正确的安全导向,以人为本。道路两旁的园林景观可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正确导向,有效减弱汽车眩光,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度等,创建舒适宜人的行车与人行的道路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2.3 因地制宜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多利用本地的树种进行栽植。
3 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
3.1 植物选择多样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动态园林景观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更为主要。因此,正确的植物树种选择很关键,要遵循多样化和时效化特点。众所周知,乔木的日常维护和种植都很简单,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对于中小型乔木来说,要少修剪、少移植、扬长避短地发挥其生理优势。植物选择多样化可发扬其茂盛的生长效果,又可降低远期的养护成本打造节约型社会。
3.2 设计与环境相适应,最大程度促进生态效益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但要以美的显示为目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适应与融合当地自然环境。生态景观的设置,要选择多种植被来进行构建,要以此形成混合的植物空间结构。不同形状、不同花色、不同造型的树种都是进行全面美化的参与者,通过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等方式来突出城市的生态与景观效益。
4 需要注意的设计误区
4.1 重视生态效益忽略经济效益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但不意味着要不惜消耗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生态效益的发展要依靠植被等自然资源的完善,要充分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不要为了生态而毁坏生态。
4.2 美感不等同于生态
在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着美感胜于一切的观念,在于平面、产品的设计环节正确,但在实际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上却存在缺陷。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为了给城市增添美感,但要建立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5 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5.1 景观分段
景观分段是为了更好地从宏观上对长距离的景观进行分界,按照实际的地理环境对景观进行段落式的划分。各个路段上的景观配置要遵循整体的设计主基调,虽然每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整体上要具有一定的景观连续性。
5.2 景观定位
5.2.1城市景观大道:城市景观大道的车速大致为
5.2.2城市快速道:城市快速道的车速大致为80km/h。在设计环节与上文提到的城市景观大道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快速道的设计前提应该是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不是观赏性,植物配置强调大尺度的变化,使其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
5.2.3一般道路:道路在城市中处于次干道的地位,设计时速不高,除非特殊要求,观景要求一般不高,因此园林设计应满足安全与生态的要求。
6 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简要叙述了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当前盛行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以及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景观规划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逐渐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人们对于农村和农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知识,农业观光园也就随之诞生了。
1、杨凌创新园景观节点及现状分析
杨凌区位于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的腹地,宝鸡与西安的中心位置。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经国家批准的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科技工业园区之一, 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号称中国农业的“硅谷”,因此杨凌农业园是中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缩影,是了解中国乃至亚洲观光农业的钥匙。创新园是杨凌观光农业园之一,也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园区。
现在创新园是杨凌各类观光农业园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了农业科技展示,休闲住宿、农业采摘和农产品养培育研发等因素内容。创新园包括不同功能区,主要为四大区,观光温室、后勤服务区、创意艺术集装箱酒店和大棚采摘区。其中观光温室依据不同的功能,分成八个不同的场馆。依次为:梦幻花卉馆、工厂化育苗馆、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馆、盆景馆、南方果树馆、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展示馆、超级菜园。
2、杨凌农业园景观优劣分析
2.1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的弊端
每地区因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都有其独一无二地方自然风貌。但是创新园内的创建缺忽视甚至破坏了这“独一无二”,这个问题是观光农业发展的普遍病症。除温室景观外,园区缺少景观必备的园林建筑、小品景观和基础设施,如供游人休憩用的桌、椅、凳等设施在园区很少存在,即使存在,在园区内的摆放也过于集中,设备大多都达不到使用的要求,质量低劣,处于闲置状态道路方面,园区道路的设置没有主次道路之分,特别是在温室景观中,园区并没有利用道路的大小、材质等因素去引到游人,从而导致浏览线路混乱。
2.2园区景观设计的优势
创新园的温室每一间温室都是一片不同的“天地”,根据功能和主题的不同,景观设计也相对具有其特色。每一处温室都能全方位的满足人对自然的体验、对自然的渴望。而且馆内每一处景观都是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所组合搭建,植物配置上既考虑到了植物的观赏性,还考虑了生态学特征,切通过立体种植,平面种植和人造景观种植等方式加以地方的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和历史典故等元素元素通过并置,冲突,融合等方式增加了管内观光内涵并给游人造成都市景观所不可能拥有的视觉感受。
3、观光农业园景观改造建议
3.1人文景观的改造
文化是园林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在园林景观中它是无影无形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在景色中感受到它的存在,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铭牌,是这片地区在时间长河中的积淀,没有文化的园林则是毫无特色,失去地域灵魂的园区。只有充分的发掘和研究关中地域的民俗和人文历史的传统,经济发展的情况,满足当地自然景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的基础条件下保留园区内的应该存在的农业特色,在园区主要景观和景观节点的设计上继承当地的农耕传统文化,在结合现在造园技术的前提下再现传统民俗,农业园的发展才会长久。
3.2自然景观改造
观光农业园自然景观改造应当遵守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园区的景观空间的设计上一定要遵守杨凌当地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保留、还原杨凌的平原地貌特色和植物景观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择当地常见、且有地方特点的景观树种或者农作物,把农作物的观赏价值通过组团等园林种植常用的手法表现出来。
3.3完善全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高低,是园区景观设计细节的体现,细节的完整与否又决定着这一园区旅游观光品质,以及人性化程度。增加基础设施在园区内的布局是当前园区建设或改造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园区,设施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上可以在基础设施的设计上更加本土化,包括外形设计的本土化和材料使用上的本土化,可以使用乡土的自然材料,如乡土植物、当地出产的石头、木材等,既满足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又不需要二次加工而直接用于园林基础设施营造。
[参考文献]:
[1] 张天柱・现代农业观光温室景观设计与案例分析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2] 刘凤妮・重庆农业观光园区景观设计的现状研究 [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 尚丽娟・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分析―以龙泉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为例 [D]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 杜洁・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以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中民俗作坊园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
[5] 杜洁 耿美云・浅析856农场现代农业园景观设计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6] 段渊古 赵菲・农耕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杨凌后稷教稼园设计为例 [J] 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
[7] 冷畅俭 陈友富 罗广宇 谢浩波 邓志辉・大学博览园景观设计[N]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 第22卷 第4期
关键词:地域文化;历史名城;景观设计;南昌市旧城区
1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由于景观设计的存在,地域文化发展才具备了强大的载体,地域文化也只有在景观设计中才能够将其创新性的一方面展示出来.此外,地域文化也是景观设计的灵感所在,景观的内涵和价值都在地域文化中表现出来.通过地域文化以及景观设计的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1.1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以体力、脑力等劳动创造出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沉淀、积累以及升华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所有成果.其范畴非常广泛,除了包含地域内部的自然资源,还包含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以及建筑风格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过程中,众多具备明显地域特征事件、人物和地址等都只在古文献或者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才能够知道,在现实的世界中无法找到这些印记[1].所以,在地域文化的发掘过程中,选择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使其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再现,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特征的必要形式之一.在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素材选取时,有时需要以本地民间传说、以及风土人情为根本,从中进行探究、发掘,经过反复推理分析,将这些无形的素材转变为现实的景观,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
1.2历史名城区
所谓历史名城区指的是在一定规模以上的、能够对社会生活及文化进行真实反映的城市空间,不仅包括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能够集中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风貌、以及景观意象等,见证了本城市发展的历程.
1.3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指的是把视觉上能够呈现的事物或者抽象化的事件以特定的形式进行整合,然后表达出来,全方位展现景观的意象、形式以及意义等各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必须赋予目标可量化的形态,包含形状、尺寸、颜色、材质等等,从而展现景观的表面属性;从意象的角度来看,需要对目标进行必要的符号化处理,赋予目标景观一定的内涵;从意义的角度来看,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了当地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等一系列象征性因素,使得目标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2].
1.4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的关系
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关系紧密.一是在对地域文化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能够激发出设计者与景观设计创作有关的灵感.必须在对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等方面了解充分、对人类文化及自然互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全面,才有可能创作出更有价值的景观设计;二是由于景观设计的存在,地域文化在传承中才有了有力载体,而且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得以延续.本文所研究的地域文化下的景观设计,便是要求设计人员从目标场地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出发,发挥出现有景观要素的作用,营造出和整体景观相融合的空间.采用哪种形式把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景观设计造成影响.所以,必须对土地、水、建筑以及雕塑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注重他们之间的协调性,在表达方式中注重“四位一体”.只有在对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人文和自然的关系具备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够在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
1.4.1水、土资源利用
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水资源由于引导着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而发挥着重要作用.俗话提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充分表明了水资源和土地在地域文化景观中的重要作用[3].
1.4.2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在人类智慧与能力的基础上,在历史长久的发展岁月中逐渐演变而来,属于人们长期生存的安全据点.在一个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将其引入城市景观设计,必将发展成为文化的结晶.
1.4.3雕塑传承
作为城市艺术构成的重要元素,雕塑也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是这个城市文化品位以及传统的体现.雕塑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尽管城市文化具备多种艺术形式,但是城市雕塑的作用是不能被其他形式所替代的.
1.4.4乡土植物种植
在城市发展中,乡土植物种植具备特殊的含义,它的本质在于通过能够识别的植物景观来反映本地区的景观.不同的地域乡土植物种植也各不相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适当引入乡土植物,尤其是本地可食性景观的引入,能够将本地的地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生态经济效益也大大提升.
2南昌市旧城区概况
南昌市简称昌,也称英雄城,全市总面积7402.36平方千米,总人口424万,城区人口达135万,属于全国三十五个特大城市之一.南昌市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以南,无论是水上还是陆上,交通都十分便利,自古流传下来的“襟三江而带五湖”便是指南昌市.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南昌曾经有豫章、洪都等多个称谓,历朝历代的县治、郡府之地都设在南昌,带动了南昌的发展,并且一直呈现繁荣之势.南昌历史悠久,向来以文化古城而著称,南昌境内的安义曾经出图国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充分印证了南昌的历史[4].截至2016年,南昌的文化遗址有六百多处,人文景观十八处,自然景观二十六处,现在南昌市正在打出建设旅游城市的口号.国务院于1986年首次将南昌市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据统计,南昌市现包含国家级、升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多处.多年来,南昌市以其特有的“红色、绿色、古色”景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游玩,同时也有众多客商来此投资.南昌市的东城区包含京东、瑶湖水上娱乐区,西城区包含梅岭、宗教旅游区等,都属于南昌市旧城区的范围.
3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原则
3.1文化保护性原则
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在景观设计中是不容忽视的,必须注重当地的特色文化,可以发挥植物的植物文化特性,用来展示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特色文化景观进行保留,并促进其与周围环境建筑的融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指的是景观设计应该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设计出来的功能区不仅要有利于游客的欣赏,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将城市打造成一个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
4南昌市旧城区在景观设计中现存的问题
作为江西省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中心,南昌市旧城区的历史非常悠久,例如滕王阁、滨水绿地沿江大道等,都是南昌市旧城区的特色.然而受到现代经济利益的驱使,环境利益被人们所忽略,在南昌市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4.1道路景观缺乏系统设计
南昌市旧城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道路景观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目前的道路景观设计中主要是以部分改造为主,采用见缝插绿的形式.各街道单位入口处的绿化由于面积、建设经费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条街道的单位入口处绿化的风格、形式及质量各异,街道景观缺乏美观.此外,在植物配置中,旧城区往往采用建设道路在先,绿化补充在后的策略,在道路设计时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也没有结合本市市花文化等因素,导致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目光短浅.老城区的行道树种类不多,没有考虑生物多样性的要求,行道树多以樟树、栾树种植为主,而灌木中的红花檵木占据了大部分.多数街道的绿化在生态及景观艺术性方面的创新不大,道路景观比较单调,没有突出自身特色,也没有展示出南昌市旧城区的地域文化,同时,街道景观的管理与养护水平还有待加强.
4.2绿化的随意性较强
南昌市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有的建设单位或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设计目的,而不以大局为重,也不注重整体景观效果,旧城区街道中的景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随意性.
4.3景观设计缺乏人性化
现代景观设计中,人性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城区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5].对于南昌市旧城区而言,景观设计除了能够美化环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组织交通,有利于人们的出行.例如,在旧城区普遍缺乏公共休息设施,公交站台绿化缺失,一些分车带的植物种植不合理,绿化隔音效果较差,有的却十分密集,植物选择也是比较高大,驾驶员视线被遮挡,人行道宽度设计不够等等,这些都是缺乏人性化理念的表现.
5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策略
5.1丰富植物种类
注意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必须在植物种类的选取上注重多样性.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尽管南昌市新城区及旧城区的绿化中植物种类丰富,但是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这是由于很多植物只是起到点缀作用,多数绿地仍然被种类有限的几个树种占据,例如樱花、紫叶李、樟树、栾树等树种的种植率较高.此外,无论是旧城区,还是在新城区,樟树的种植率都过高,容易出现单优势现象,不仅无法提升人们的欣赏景观水平,而且还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出现.为此,必须均衡种植多种植物,科学搭配,注重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
5.2植物配置形式多样化
在南昌市旧城区,植物配置形式也是比较单一,为此,可以在种植时引入群植、对植等多种方式,使得旧城区景观呈现多样性,还可以引入垂直绿化和绿篱相搭配的形式.注意到南昌市旧城区的道路比较拥挤,绿化面积不大,可以在绿化时引入攀爬植物.例如,在立交桥等地区,种植一些爬山虎.可以充分借鉴参考新城区凤凰中大道、新府路等地区的绿化方式,将观赏类植物和传统木本类植物有机结合,设计出具备城市特色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的主体道路景观.
6结语
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区景观设计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然而,旧城区以往的优美景观质量却呈现下降之势,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地区文化特征缺失,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在保护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丰富植物的种类,改善生态环境,这一举措对于提升南昌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蓓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鹏,彭蓉,田国行,等.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建筑地域文化特征探析[J].林产工业,2015,42(4):57-59.
〔2〕张仕棋,宇.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2):77-78.
〔3〕辛艺峰,王锋,傅方煜等.岭南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特征的塑造———以广东省东莞市霄边花园公寓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实践为例[C].//北京大学第四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6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论文集,2006.258-263.
关键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及理念
1.1、现代风景园林特点
现代园林是以植物为主组织的园林景观,以自然生态学观点进行植物配置,不仅建立大面积草坪而且体现时代精神的雕塑也日益增多。现代园林以减少园林建筑密度,启用园林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来展现时代气息。
1.2、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
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反映,同时也代表了快速发展的城市文明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时,设计者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设计理念:
1.2.1,区域设计,即在很大的区域尺度上设计、梳理园林景观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交通、城市;
1.2.2,城市设计,即设计界定城市形态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绿地、水系等;
1.2.3,风景旅游地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设计;
1.2.4,自然地,如湿地、森林的设计;
1.2.5,综合地产的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
1.2.6,校园、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
1.2.7,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总之,设计者要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合理有效的利用成本,满足城市人的需求,将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
2、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规划方案,在时间要求上往往比较紧迫,因此设计人员特别要注意以下问题:
2.1、只顾进度,一味求快,最后导致设计内容简单枯燥、无新意,甚至完全搬抄其他方案,创意贫乏,图面质量粗糙。
2.2、过多地更改设计方案构思,花过多时间、精力去追求图面的精美包装,而忽视对规划方案本身质量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方案质量是指:规划原则是否正确,立意是否具有新意,构图是否合理、简洁、美观,是否具可操作性等。如在城市公园的水体设计中,原本应要顺应自然驳岸形态,以湿地水生植物构成软景,形成岸线、水滨和水中多层次的种植效果,从而形成亲切宜人的自然景观。然而在某些设计中,水岸用大理石修砌,湖底用混凝土加固再修深水池以养水生植物,这样看起来似乎高档,豪华且整齐划一,但却阻断了整个水滨生态的健康循环系统,不仅使整个湖的自然韵味尽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人造水体,并且极大增加了后期的养护和运营成本,违背了园林设计的初衷和原则。
2.3、风景园林设计形式的平庸化,缺乏个性化设计。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园林景观除了美化环境之外,更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品味需求。设计师需应允时代要求,以人作为焦点,以人的视觉、心理和需求出发,注重园林各要素与人的融合,充分重视人的心理体验。
2.4、缺乏人文关怀,罔顾使用的功能性需求。城市园林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为人们的室外活动提供宜人的场所,因此在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如做为公众休闲区域,环境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观赏性及使用的功能性,尽可能贴近人们各种需求为目的,并保持景观路线的合理与畅通。
2.5、对园林植物随意配置。园林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并能想像到若干年以后的植物生长所形成的效果以及由此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此外设计时只注明园林植物的种类,不明确具体品种和规格,往往使设计者的意图得不到充分表达,有时甚至得到相反的效果。同时,施工单位降低苗木规格,避重就轻,不规范施工,减少大规格苗木的数量,破坏了设计景观的立面层次感和密度。而在设计用苗难于采购时,施工单位常会进行苗木替换,改变设计时的景观效果,使原有艺术效果和园林美感受到影响。
3、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3.1、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以空间为骨架
景观是由实体和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空间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所有景物都属于某个彼此紧密相连的空间体系,并以此把景观空间与实体区分开来。空间的特性来自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空间内部,如果继续以该空间的边界为参照的话,还应存在着一些亚空间,又与其亚边界相联系。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能轻易地破坏各种景观边界在空间中存在的形态。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它们以某种方式与邻里空间共同存在、同被欣赏,形成某种空间联合体。地平线是景观空间的边界,随着观察者的运动,它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仅要关注空间本身,更要关注该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即一个空间以何种方式转换到邻里空间?然后再以何种方式转换到下一个邻里空间?如此由近至远,逐渐抵达遥远的地平线,从而形成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景观。
3.2、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3.3、凸显人文关怀
景观、园林的设计与再创造是一种文化创作,不仅是单纯的以美化环境,服务民众为目的,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创作。景观作为一个外来词汇,它本身的含义是强调,通过人为造景来吸引大众的观看。这往往就忽略了景观自身虽具备的内在涵义,以及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导致很多景观并没有体现出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思想。而园林一词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它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如亭、台、楼、阁、池等。其实在当时这种园林的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少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欣赏口味,并没有给普通老百姓“发言”的机会,就谈不上所谓的“人文关怀“了。在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就深刻纰漏了“病梅”,这种只为少部分人“欣赏”的梅,这里面缺少的就是一种对普通大众的关怀。人文关怀是要体现景观园林
设计它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这样才符合景观园林设计的理念。
3.4、越来越多的利用自然元素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自然元素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突出体现人们全新的生活理念。在景观园林的设计发展过程中,很多设计已经发现了自然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的就是自然元素运用的特别单一,从选择的品种,再到设计的层次感都不能很好的与其它景色进行协调。在多运用自然元素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要追求艺术,体现一定审美要求;要合理布局,体现层次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要与周围的建筑达到和谐与统一。这3 点都将成为未来景观、园林在设计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闫立峰 展望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29)
[2]尹书倩. 试论景观规划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趋向[期刊论文]-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0(2)
一、当前城市公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对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表达不强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这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文化现象非常繁杂,有形的历史文化即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容易被人们所触知,而无形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有形的物体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因而表现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则是设计师更多地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和应用,而缺乏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
2.缺乏时代精神
城市公园首先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它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反映在设计中,就是要求城市公园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文化精神。当前,有些设计师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表达历史文化时,一味地追求历史感,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忽视了时代精神的体现,这样的景观很难为大众所真正使用或喜爱。
3.对文化元素的粗糙罗列
城市的历史文化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来说,城市历史愈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愈深厚。面对城市众多的历史文化,许多设计师往往想将它们全部都体现在城市公园中,以为这样才能显现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这种又多又乱的做法给人以历史文化堆砌感。
4.欧式化、模仿风
现在有些城市公园中的景观小品的设计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亭廊。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位。在域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历史文化的表达方法
1.重现
也叫“再生”或“再现”。同“回忆”相近。再现的手法,是通过对历史场景或情节的模拟,调动各种相关线索,引发必要的联想,引导适当的推理,以恢复遗忘的知识或经验。
如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纪念馆的造型形似墓地,断墙残壁的浮雕、尸骨室、寸草不长的卵石场地、枯树、寻求被杀亲人的母亲雕像等等,再现了历史上那凄惨的瞬间再现的手法,再现的手法的特点
是对所表达的情感最直接,感染力也是强烈的。
2.象征
象征原义是“寓意于象”,用具体事物或某种形象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情感或特定的意义或主题。象征是一种文艺创作的手法,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的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强烈的表现。
在上海天原公园中,设计师同样用象征的手法讲述了苏州河的故事,由于公园北侧仅隔一条长宁路即为苏州河,设计师在公园中描述了苏州河改造的历史来表达了人们关注历史关注生活的文化内涵。设计师以一个广场和一条“河流”(实为道路)象征了苏州河水质变迁的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历史阶段的缩影。广场命名为春秋坪,“春秋”是指苏州河的时空,即苏州河水质变迁的三个阶段—“流金岁月”、“工业困惑”、“世界畅想”。“河流”发源于莲香湖,越过春秋坪直至天原广场。由西向东至春秋坪东侧,路面为蓝色,并有活泼的鱼类等图案,反映的是苏州河过去清澈的河水和良好的生态:中间一段路面有蓝色逐渐过渡变成混沌以至黑色,寓意工业污染,图案中有受污染死去的鱼骨等,反映了生态环境被破坏,水质变劣的一段现状;再向东直至天原广场,路面由混浊色过渡为蓝色,“河”中又发现了游动的鱼类等,反映将来苏州河经过整治,还其本来面目。
3.隐喻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从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来说,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善于巧妙的运用隐喻手法设计出带有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特征的景观。有些设计师通过较为含蓄的手法来表达其中的“含意”,观者并一定能从作品中直观地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往往需要观者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或借助必要的解释,方能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格里夫斯设计的拜斯比公园(Bvxbee Park)中在山谷处开辟大地之门,在山坡处则用土丘群隐喻当年印第安人渔猎时就地填起的贝壳堆。曲折于山上的自行车道由破碎的贝壳铺成。观鸟台随山就势而筑,掩映于哈格里夫斯选择的野草丛中。由高速公路的隔离墩形成的V形臂章序列,成为公园附近机场跑道的延伸。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电线杆场,电线杆顶部形成的虚的斜平面与土山上起伏的实的曲面形成了很强烈的场所感。这里长明的沼气火焰时刻提醒人们基地的历史,从而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
4.创建文学名著公园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给人以巨大艺术享受的文学名著,而且作者对诗、词、文、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尤其是以独具的艺术匠心精心设计的大观园。它是小说中主要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天上人间诸景备”的仙境。它是作者在生活实践中吸取当时园林的素材,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出来的比客观现实中具体园林更完美、更典型,是一处理想化的园林。当代人相继在北京、上海两地建成了大观园。根据作者笔意,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园林建筑、山形水系、植物景观、小品点缀等方面都力图忠实于原著的时代风尚和神韵,建造出了兼有皇家苑囿气派又有江南园林秀丽风格的园林形象。使我们能继续倘佯在古典园林的物质空间中,领略其意境魅力。
5.叙述
在纪念性建筑中,叙述的手法是很常见的,例如名人纪念馆,历史事件纪念馆等等,利用叙述的手法,向观众展示某人物的整个生平或某个历史事件的前后、经过等。叙述的手法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对观众的感染是渐进性的,往往是通过时空的转换来完成,比如采用空间序列。
在公园设计中利用叙述的手法的实例是罗斯福总统纪念公园。该公园的构思,按照普林的说法是一种“基本记谱”的过程:公园应与华盛顿纪念碑保持一定的几何关系;公园应与现状地形与地势相一致;各个景点所表达的内容应充分反映总统作为一个人的朴实性。在动手设计之前,海尔普林认为纪念性是包含有意义的空间体验的一种结果,这种“为体验而设计”的构思最终以四个主要空间及其过渡空间来表达,这四个空间既是对罗斯福总统长达12年任期的叙述,也是对四个自由:就业自由、言论自由、自由和免于恐惧自由的纪念。整个公园共分四区,以罗斯福总统在任的四个时期的时局作空间区分的依据:第一区给人立即的印象就是从岗石顶倾泄而下的水瀑,平顺有力,象征罗斯福就任时誓词时的表露;进入第二区让游客很强烈感受到的就是图腾与雕像所呈现当时全球经济大恐慌所带来的失业、贫穷、社会无助与金融危机等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雕像是表现当时大片的失业人口与游民在领取食物排队的模样;进入第三区的步道口,崩乱的花岗石块散置两旁,有如被炸毁墙面乱石一样,象征二次大战带给人民的惨状。这个景区的水景,每块岗石皆有如战争蹂躏般地残破断折,不规则的摆置也让水瀑朝四方乱泄而下,而罗斯福总统爱好和平,痛恶战争的疾呼演说,也深深地刻痕于此区的乱石与壁面上;历经经济恐慌与二次大战的浩劫后,转之而来就是战后建设全面复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第四区以舒适的弧形广场空间作开放辽阔的效果,对角端是动态有致的水景衬以日本黑松,产生一种和谐太平的景致。
>> 刍议居住区景观规划的设计 关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浅论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居住区水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 浅谈生态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于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浅析 城郊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作者:刘抚英 2009-10 浙江工业大学。
2.《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
2004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建筑论坛讲演:德国墨尼黑大学城市设计和规划学院索菲。沃尔夫荣教授
4.《我国城市住区景观与环境建设问题探讨》 《城市建筑》2007年05期作者:孙凤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