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技信息论文

时间:2023-04-08 11:30:33

导语:在科技信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信息论文

第1篇

随着电脑在家庭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基本掌握了机的基本操作,如果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仅仅教授学生计算机的操作,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欲望了。对于已掌握Word、FrontPage、Flash等基本应用软件操作的同学,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通过让学生具体创作一幅作品来组织进行。这样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用”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不但需要多种软件共同使用,同时还需要与其它学科进行很好地有机地整合。这样的教学,不论是作品的上(学生可以自命题),还是形式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都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选择,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本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不同的特长,体现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信息技术学科与班会课的整合:

玩游戏.上网聊天是中学生较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特别是电脑进入教室后,除了教学需要外,也为学生玩游戏聊天提供了方便。如何把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呢?为此,我们让学生在校园网论坛上就“游戏的利与弊”谈谈各自的看法,结果很多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有益的游戏可以益智,有的认为玩游戏浪费时间,还有的认为只要处理好时间的等……”总之,通过这次班会课,一方面以学生喜欢的聊天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思考,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可沉溺于攻击性的游戏。从而让电脑既成为学习娱乐的好帮手,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在教学管理中,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合作学习,并学会在合作中懂得同学间如何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例如在指导学生作品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别人的闪光点,每一幅作品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总有一两点闪光之处值得借鉴,相互启发,结合自己的作品扬长避短,或者多位同学共同合作,技术交流、创意交流、既体现了互帮互助的精神,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不断进步,不论作品还是人品都能越来越接近完美。这样,在学生间就形成积极、愉悦、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又用学生的优秀作品美化机房,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二、信息技术学科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中小学德育任务主要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的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也才能做一个符合道德要求的人。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学生感到如何确定好的主题是最难的。其实有好多好的主题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教室的墙上就贴着“工作着、学习着是美丽的”、“人人都要做好人”等。在教学中我还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具体的事例,例如我碰到的一位交警,平时在烈日雨中指挥繁忙的,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还专门抓获一些偷车贼,让失去自行车的失主又能找回自己的马儿的故事,启发学生用作品把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表达出来,宣扬人世间美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要多做好事、善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树立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好的理想。

三、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美术、学科的整合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美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健康情趣和理想的境界。而美育又分美育、美育、文化美育等。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又将如何体现美育教育呢?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

杭州的四月是最美丽的季节,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市政府又花了大量的投资把杭州西湖装点得越来越漂亮了:南线开通,白堤、苏堤、西湖边都建了很多有教育意义和典故的雕塑、为学校的教育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个人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了“环境人”的教育思想。

学校组织春游,这一周的信息技术课我就结合春游让学生把春游的感受通过你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用绘画描绘了春天的景致和春游的场景,还有的学生描绘的是心中的春天,让学生在创作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熏陶。

现在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还有欣赏和制作flash作品,在指导学生制作flash作品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主题配上一些好的名画、优美诗词、和经典音乐,使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优美的文学诗词、名画艺术、以及著名的经典音乐有所了解,有所感悟,让学生在整个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既学会flash技术,又接受了艺术美和文化美的熏陶。

美育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有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对美的感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来,自然而然就形成立美创造活动。我们让学生美化修饰文章,作报刊,制作网页、flas等,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艺术美的创造,而且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信息技术学科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教育是门艺术,如果离开情感的因素,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根本谈不上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这也是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旧不能代替教师教育的原故。

在教学中,我注意用情感的因素感染学生,创设一种师生平等、民主交流的教学气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不再是仅仅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在教学生作电子报刊和网页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我最喜欢的**”为题自由创作,结果很多学生写了“我最喜欢的老师”“我最快乐的童年”“我最喜欢的书”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还有的学生表达了热爱人生,热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渴望人世间充满爱,追求真善美的情怀。

五、信息技术学科与心的渗透:

瑞士的学家裴斯特洛齐对教育就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化、人性化”的口号。在作品的选题中,我一般都让学生自命题。法国的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教育”的思想,就是要从学生的自然本性出发。他认为儿童的自然本性是向善的,因此只要尊重学生的本性,他的个性,就能培养出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感受。况且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愿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这些作品,让我们了解学生真实的心声,也让我们教师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结果很多学生写了《感恩的心》、《放飞心灵》.《我的世界我喜欢》等。当然也有的同学写了《扭曲的心》.《人生好苦》等,这都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及时给予关注,积极引导,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有一颗健康快乐正直善良的心。总之,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自主,乐于学习、这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也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整合:

网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但很多人认为网络是虚幻的。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教育学生不论在现实生活中或是网络学习中都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并在校园网上开通网上论坛,师生在线交流等。一次我在网上碰到一位怀疑一切的学生,他问:“什么是诚信?现在上到处都在宣扬虚幻这个概念,现实生活中都没有诚信,何况虚幻的网络?”我告诉他:“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以为说谎可以保护自己,熟不知,一个谎言的开始,就意味着将要用很多谎言来掩盖。况且一个人老说谎会很累的。如果你给别人诚信,别人就会给你诚信。说谎者在诚信者面前也只能诚信,何况谁又愿意和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交朋友呢?所以只有诚信才是对付虚假、虚伪、虚幻的最好的办法。”后来他告诉我他改掉了说谎的习惯,还在网上交了不少的好朋友。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在网上平等对话,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更能接受。总之,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具有双重性,我们不能因为惧怕网上的不良信息就拒绝网络。况且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事情,只要正确引导,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不要盲目地陷入无聊的聊天和所谓的网恋之中,网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很大的帮助。如果人人都能在网上作个诚信的人,遵守网络道德,真正的网络教育就会成为现实。

存在的及解决的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在实施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后,在教学活动中,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在网上查找资料和素材,有的时候学生上网查资料很盲目,要么看看图片、听听、看看flash等,所要的资料还没找到,一节课就过去了。有的时候又担心学生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出如下解决的思路:(1)教师机上Internet,教师备课时根据教学要求,先下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存放在教师机上,上课时让学生在指定的文件夹内、校园网的资源库内查找资料,这样既满足了教学要求,又节约了时间,教学目标明确。同时,由于教学具有灵活性,教师教学有时也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根据教学要求,查找资料后用大屏幕投影给学生看,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第2篇

为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坚持“统一申报、公开程序、民主决策、评审论证、阳光操作”的原则,市级农业科技目申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本系统),以保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全部实行项目信息公开化、项目申报网络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引入的专家网络评审机制,把项目立项条件、项目管理办法、资金分配结果等亮在明处,也可以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业务功能流程与分析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项目数据集中、业务规范统一,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项目信息资源整合和全面监管提供依据。集成项目申报业务、项目立项业务、人员专家资料库、经费管理业务、项目实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及项目评审验收等一系列项目管理职能,实现项目资源上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和项目滚动管理的全程跟踪。提供动态的项目执行控制和资料管理,可及时监管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果。支持多年数据集中管理、动态分析、对比分析和挖掘分析。与市财政预算系统能够进行预算科目对接,实现协调办公。预留与涉农补贴资金监管系统等相关系统对接的接口。

三、主要功能

1.项目申报管理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四、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某些工作流程。本系统以农业科技项目集中监管为目的,以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以农业科技项目资源管理为重点,全面实现了农业科技项目信息整合,从而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农业科技项目活动,满足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达到对农业科技项目全面管理的目的,为上级农委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对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的正确评估提供依据。

本系统服务于上海市级农业科技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项目的高效管理和信息共享,增进了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利于管理者发现和分析管理中的各项问题。

第3篇

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计算机、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在国家、行业以及单位科技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框架下,用信息化手段来保障和促进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为科技档案资源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提供坚实的基础,科技档案开展信息化管理,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自动编目、检索、立卷和标引等工作。对科技档案实施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是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科技档案的基本要求,其中自动编目是将收集到的科技档案相关信息制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在不同要求下编制出不同的档案检索工具,包括全宗目录、分类目录、案卷目录、专题目录、作者目录等各种目录和索引,充分发挥信息化编目速度快、项目全等优势。自动检索是通过查找档案目录并利用档号、题名、责任者、分类号、关键词等检索标志,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满足要求的档案资料,与手工检索相比,自动检索速度快、线索形式多样,检全率和检准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要求。计算机自动立卷是计算机以科技档案目录中每份文件的有关存录项为依据将某方面具有共同点和联系密切的文件综合在一起组成案卷,并自动对同一卷的卷内文件进行排列和编号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立卷速度和立卷质量,改善了效率。科技档案自动标引是计算机通过对科技档案题名或全文信息进行字词切分、对内容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及给出正式主题词或分类号的过程,科技档案自动标引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快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第二,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借阅、统计、编研及保管环境的自动控制。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和统计工作复杂而繁琐,而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自动借阅管理和统计,对科技档案的利用登记、审批、检索、调卷、归档、利用情况统计等进行自动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完善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制度,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重点涉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的借阅资格验证、借阅情况登记、归还登记和自动统计。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够有效实现对科技档案资料的自动编辑处理,不但能够提供对科技档案原文信息的检索和分类,还能够对科技档案资料进行文字编辑处理和排版印刷等工作,实现科技档案资料的自动编研。另外,在科技档案的管理环节中,对档案保管环境的自动控制非常重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排架进行自动管理,能够结合科技档案登记数据库的信息,给出档案库房架位的分配图,实现架位的自动分配,为新进科技档案合理分配架位,提高架位的利用率,还可以实现对科技档案保管环境的温、湿度以及防火防盗等进行自动监测和管理。

第三,加强培育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人才。对科技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使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断深入的关键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是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主体,也是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增值的主体,更是不断将科技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不断推进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人才培训,使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结束语

第4篇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

引言

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助益良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思维来完成一系列知识探究[1]。学生在高中时期掌握信息技术、打好基础虽然未必能在高考时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但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且形成良好的认知,可规避学生对不良网络的沉迷,促使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正确辨别信息。教师应打破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爱信息技术,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挖掘学生的信息技术潜能。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占时较少,当展开信息技术的新课授课时,部分学生对之前的内容遗忘得所剩无几。加之教材信息有所滞后,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仍是老生常谈的内容,其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课程教学颇有零碎感,使学生前后接触的理论实践信息没有共通性,导致他们的记忆较为混乱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缺少实践操作机会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演示理论,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渐理解知识与技能,并达到能够应用的程度,要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当前学生操作的机会少,实践内容比较滞后,加之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网络学习环境,学生只能被限制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中,形成思维定式[2]。

(三)缺乏重视

因为信息技术尚未纳入高考,在当前应试教育功利心的驱动下,信息技术教学并未引起学校的重视,师资力量不够,课时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受大环境影响,学生较为忽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很少有时间探索信息技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多停留在电子产品应用上。他们在较为紧张的高考备战状态下,对信息技术学习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

二、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提高重视程度

教师应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前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践拓展。例如,学习文件的分类,可以以旅游为主题,准备多个景点相关的多种文件格式,如黄山、太湖等多个景点的图片、视频、攻略文本、音频、PPT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对文件进行分类,并对自己的分类方式进行解说。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分类的思想,课程目标清晰明了,完成度较高。课程目标的设置应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习形式着手,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如今,智能手机提供了很多生动便捷的视频、图片制作App,教师可利用这些App设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轻松了解bmp、jpg、gif等多种图形文件之间的区别,掌握常见的动画、视频文件格式。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达成课程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与喜爱程度。

(二)注重以生为本,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有的对常见信息技术知识已十分熟悉,有的还存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尽可能开展分层次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进步[3]。分层次教学需要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能力,设置分层任务。例如,在学习photoshop的使用时,虽然很多学生已借助形形的手机“p图”App对图像处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这种专业软件的使用却无从下手。教师可提供教学辅助视频,让学生利用视频提供的操作技巧对图像进行个性化处理,以夯实基础操作能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按照拓展视频进一步完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图像处理任务。分层教学能让后进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让优等生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应用计算机处理学习、生活问题的现象越来越普及。学生越来越常态化地使用文本编辑软件编辑排版论文、制作电子小报,用photoshop设计制作班旗,用数据处理软件统计成绩……在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教学模式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新课程改革将程序设计提到重要位置,要求教师顺应时代的变化,加强对学生模块化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教学难度极高,教师应以实践为基础,引领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为适应智能化时代做好准备。

(四)任务驱动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程教育体系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少教师的侃侃而谈,营造更轻松自在的氛围,利用任务驱动,在有趣味性的话题中达成教学目标。算法的概念枯燥而乏味,教师直接讲述理论,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可以将算法概念设计成生动有趣的教学任务,在层层任务解锁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逻辑思维慢慢形成,他们融入层层问题解决中,逐渐忘却对编程的恐惧。随着任务的层层推进,简单的算法跃然纸上。有效任务的设计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与主流学科衔接,强化知识的融会贯通

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有较强的关联性,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衔接主流学科,强化知识的关联性与整体性。例如,教师布置生肖计算的编程任务。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趣的组成部分,从了解生肖有关的传统知识到数学中关于属相的推算方式,再到寻找轮回的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算法,使用自然语言、伪代码、流程图等多种不同方法来描述算法,展示学生多样化的算法。教师应剖析不同算法的可行性及效率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最终利用生动易操作的程序设计平台,让学生在平台的帮助下尝试自主完成程序。这样的教学方式使信息技术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变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结语

第6篇

一、巧设板书法。

明了的板书,使学生记忆深刻,容易领悟掌握。

二、展示教师能力法。

教师自身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倾向性。

三、组织学生比赛法。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新颖考核法。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在计算机学科中可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让学生在主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不知不觉在完成考核任务。

五、学生操作表演法。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表演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六、发挥小能手作用法。

培养小能手的能力,让他们做老师的小助手,带动全体共同进步。

七、操作步步到位法。

第7篇

研究建立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村村通大喇叭推广平台、县级工作站、村级服务站和村级农技员体系,形成市、县、村三级服务网络。构建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县级工作站—村村通大喇叭推广平台—村级服务站—村级农技员—农民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建立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技术服务专家平台、农资产品服务平台和信息互动平台为一体的科技推广大平台。

1.1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

设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负责体系建设规划、技术研发、平台搭建、设备选购、组织安装维护、信息采编播、体系运行管理和农技员培训等。

1)“云广播”集成信息传播平台。

采用“云广播”集成技术开展农技推广和信息传播服务。通过“云广播”系统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由中心通过VPDN专用网络直接控制村级广播设备,具备“提前推送、自动开关、定时广播和差异化服务”的功能。每天及时、高效自动化广播,具备实时性、针对性、灌输性、广谱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2)信息采、编、播平台。

负责信息栏目设置、策划、采集、编辑、审核、制作和播放等。设置《农业科技之声》、《百姓身边事》等栏目,连接农业专家库平台,每天选择村民劳作相对休闲的时段传播实用科技信息,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专家库平台。

负责信息的提供和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包括省、市级农业、畜牧、林业和气象等系统的专家58人。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来源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石家庄市林业局和石家庄市畜牧局等。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农民问题,同时把新品种、新技术直接提供给农民。对于共性问题,录制成节目反复播放;对于个性化问题,通过互动平台专题回复,尽最大可能满足农民需求。

4)差异化服务平台。

负责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服务。按照产业结构分区,分为大田种植区(小麦、玉米和部分棉花区)、果树种植区(包括梨树、枣树、核桃树和苹果树等)、蔬菜种植区和畜牧养殖区等。按照不同的产业结构广播差异化的信息,实现平台差异化服务的功能。

5)信息互动平台。

负责信息的搜集与反馈。建立新农村大喇叭网站,设立“新农村大喇叭”微博、微信(xncdlb)、QQ群(258368930)和热线电话(0311-66695369)等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多途径实现中心、专家和农民互动,广泛搜集农民反馈信息,方便群众查询补课。配备专业采访人员了解农民需求,完善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

6)应急服务平台。

负责灾害及气象预警。平台可随时进行实时广播,对农业的灾害预警作用非常突出。尤其是农业气象预警,能提前告知农民群众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2村级大喇叭推广平台

负责推广体系中心信息的接收和。采取试点、示范和推广三步走方法,搭建村级大喇叭推广平台。先在灵寿县试点,后在行唐和正定县等地示范,到2012年完成了石家庄市18个县4342个村的大喇叭推广平台建设。

1.3县级工作站

每县组建1家县级工作站。负责本辖区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站建设、农技员聘任,农资质量监督、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的组织实施及农资配送等工作。

1.4村级服务站

每村组建1家村级服务站。在推广平台建设村组建了4342个村级服务站。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服务站建设、设备安装维护、农技员推荐、服务模式落实和信息搜集反馈等。作为新成果新技术示范户,引导、指导农业生产,开展技物结合服务活动。

1.5村级农技员

每村选拔1名农技员。根据本地主导产业的需要,在全市4342个村每村选拔1名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村级农技员。负责农技推广、技术培训、设备管理、信息反馈和技物结合示范田的选择落实等。适时对农技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建立起1支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吸纳新技术能力较强的村级农技员队伍,健全了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6创新建立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

国家鼓励推行技物结合,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该体系创新建立了灌输式大喇叭技术广播(信息流)与农资服务直接进村入户(产品流)的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大喇叭传播信息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村级农技员以建设技术集成技物结合示范田的形式组织产品流,把农业新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农资产品集成配套,优惠直供。把科技成果、农技员、农民和科技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建了高效信息传播和扁平化物流服务为一体的技物结合服务体系,调动了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技术服务和科技产品直接进村入户,提高了服务“三农”的效率。

1.7建立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机制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主导作用。引进市场机制是提高农业技术转化率,加快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举措。该体系由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由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供成果信息资源支持;引入市场机制,应用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搞好体系的软硬件建设和运营管理;农民享受科技信息和农资集成配套的“双流”服务。

2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分析

2.1应用效果

该体系被成功应用于石家庄市18个县4342个村,广泛应用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推广,综合农业技术、国家政策传播,应急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每天向农民提供科技、气象等信息20余条,每年7000条以上,受益人口600余万人。推广新品种、新产品30多个,农业技术300多项。石家庄市农业局、林业局和畜牧局等部门利用该体系指导工作180多次。农民来信60多封,来电8500多次。实现了科技成果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信息高速直通农家,探寻了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信息高速路,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的距离,搭建了专家服务百姓的平台,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统一、规范、准确和快捷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部、河北省农业厅等部门领导高度关注和支持,希望把石家庄市作为孵化基地,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奠定基础。

2.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该体系推广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传播农业信息,经应用单位统计,2011~2013年,累计覆盖耕地面积76万hm2;通过新品种(包括种子、肥料)、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小麦、玉米两季平均增产5%,约1200元/hm2;通过种子、肥料直供节支300元/hm2;新增经济效益1500元/hm2,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1亿多元。

2)社会效益。

该推广体系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途径,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升了服务“三农”效率。采用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新模式,充分调动了村级农技员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基层推广体系的良性运转。让农民享受到综合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了其科技素质,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2.3发展前景

该推广体系在规模上、技术先进性上、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是以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适应现代农业的新需求。其应用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农村科技信息传递呈现出点多、面广、内容交叉、用户需求程度和接受信息能力有差异等特点,该体系的推广应用将为河北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巨大作用,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普及、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结论

第8篇

1.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众所周知,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所产生的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以现代教学手段与文科教学整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文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过程就不仅要考虑知识因素,也要顾及语言功能、意念和实际运用,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还得重视语言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文科教学的上述要求和特点,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所具有的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和个别化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创设与语言交际相仿的生活情景,造就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不断转轨和人们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特征的深刻认识,大部分教师将会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并不断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使学生思维得以开拓

目前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效果已初见端倪,它对于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意义深远,具体而言它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激发联想。我们知道作为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想象力丰富,且处于主动发展时期,而且学生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科教学的动态感知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由以技法培训为主的传统艺术学科教学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艺术教学转变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教学技术的介入无疑增添了动人的风采,为当前所进行的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的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在艺术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和所产生的显著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能产生生动直观的动态播放效果,多样变化的视觉效果、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效果以及美不胜收的构图变幻效果,这些效果可以产生强烈的课堂震撼,把学生带进理想的艺术境界,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现代教育特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现代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注意问题

1.教学模式的合理选用

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课程特点,如何合理选择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避免课本搬家等形式主义倾向,是每一个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诚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种类是很多的,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学校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课堂展示类的软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为教学服务,课堂展示类课件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一条宗旨。同时作为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是多种电化教具的组合,每一种教具都有不同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也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利用多媒体,盲目利用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因此,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合理选用,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如实物投影仪能表现事物静止放大的图像,但对于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却很难表现;影像能形象、动态、系统地描述事物的发生过程,但运用过多必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如何科学利用多种媒体,是任课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教学课件的有序开发

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面临的问题是明显的,例如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电教教室基本上已经配备了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或投影仪和一套完整的电子教学系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价格昂贵,如今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屏幕较小,这对于一个几十人的教学班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再例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练习和单调的课堂讲解上,不重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合理的练习仍然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愿望。

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课件的构思与制作尚未到位,我们知道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学科教学理论水平,即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方法、学科创新能力与教学水平等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但是实践中由于相关教师对某些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部分学科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所以有序开发课件的问题值得重视。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应该倡导的一种观念。当我们在探索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的时候我们应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具有这样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中还未普及,所以要将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广泛推广运用,对有些学校来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超前意识,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全新的教学观念,必须学习、掌握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一旦条件具备,就可以迅速进入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行列,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提高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其构建获得了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等学科和理论从系统到区域到创新的全面的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

区域创新系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也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区域创新系统既经历形成、成长、发展、建设、成熟、完善、优化、升级过程,表现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时间特性.又经历合作、转移、集聚、辐射、整合、联动、协调、一体化过程.表现出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特性而且.区域创新系统的客观存在及动态演进.获得了上述各学科和理论的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下面既是对上述各学科和理论的理解.又是对它们的支持支撑作用的认识

1系统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个人到组织,系统普遍存在系统论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最主要贡献就是系统思想可以说.与其它学科和理论相比.系统论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贡献最重要、最重大系统论不仅提供了一个从系统到要素、从结构到功能观察、分析、研究区域创新的最佳视角.而且还提供了一个从系统建设与完善到要素整合与集聚、从结构优化升级到功能圆满实现开展区域创新实践的最有力切人点系统论使以系统为载体、取得了有机整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的区域创新活动拥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真正成为系统、属于系统.具有了系统的所有本质属性区域创新实践或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真正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区域创新有其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各创新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在具体变化的创新环境中.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开展高效的创新活动.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大力促进区域科技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并实现国家创新的使命这些功能的充分实现使区域创新最终成为成熟完善的系统.

2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同家创新系统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区域创新系统又是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所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在思想理念上和内在逻辑上便必然地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发挥重要的支持支撑作用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从系统的规模和层次看.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系统是一国之内所有区域创新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区域创新系统属于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属于宏观层次的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上有国家创新系统.下有城市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集群.处在承上启下的中观层次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从研究领域的侧重看.区域创新系统着重于应用研究.同时也重点支持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研究项目区域创新系统有助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创新系统则不仅重视应用研究,而且重视基础研究,换言之,不仅重视技术创新,而且重视知识创新(即科学创新)国家创新系统不仅要求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且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大力扶持和保护面临国际竞争、战略上十分重要而本国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产业和弱势产业.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区域创新系统比国家创新系统更富有地域色彩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内所有城市创新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城市创新系统又是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整合与集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创新系统是产业创新集群的放大和延伸.但国家创新系统并非基于几个产业创新集群各具特色的行政区域创新系统使创新要素在行政区域内流动比较容易.但在跨行政区域范围内、在一国范围内流动则往往受到地方保护主义、转移成本、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联系。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都强调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以及创新环境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互动的学习机制是创新系统的发展动力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状态正常与否.功能发挥有效与否.子系统之间协调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的水平和效率.影响着国家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发展国家创新系统.必须首先建设区域创新系统.要把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渗透和配置到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各个区域中国家创新系统对区域创新系统具有约束作用.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必须符合国家创新系统的要求各区域创新系统要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总体目标.从各区域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全面落实国家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保障,它通过宏观环境、政府政策、国家科技规划等手段来保障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必须得到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持国家对创新系统建设和完善所没计的政策和规划.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作用于区域创新系统国家的产业政策对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所起的作用非常显著.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园区等系统.便是区域创新系统的表现形式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环境的完善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扶持下建立和发展的大学等教育组织所构成的特定知识源和知识载体.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了智力支撑这些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将在区域层次上发挥重要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科研院所也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政府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实施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法律和基础设施.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而区域创新系统则要把这些创新成果内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3区域经济学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于是.区域经济学便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则在区域经济学那里发现并确立了自身的终极目标.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4创新经济学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创新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的运行过程、演化机制、动力模式,相关的组织创新、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战略的选择.创新能力的评价等而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且偏重技术创新。这样,创新经济学就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提供了核心理念和基本知识.直接指导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认识并尊重技术创新的规律,有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正确理解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有利于区域创新实践的统筹安排和整体布局,围绕技术创新.相关创新联合发力,全面推进:从实际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创新战略.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益于量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水平。

5新制度经济学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新制度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研究人以及由人建立的经济组织在特定的制度约束下进行的经济活动该学科主张制度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而制度创新在本质上正是制度进步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制度创新既包括企业内部与技术创新直接相关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地方政府实施的制度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政府的制度创新对整个区域的经济。

社会发展更具有整体长远的战略导向作用从制度安排和制度演进到制度进步和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从制度的角度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贡献了创新思想理念.奠定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企业是一种技术创新主体和经济活动组织.追求技术发明的成功的商业化应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为使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创新便显得特别重要制度的改造、建设与完善是一个地方政府的长期任务让好的制度规范企业经济行为.使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改善.这是一个地方政府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首先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造最适合的制度安排。

6都市圈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如果说区域经济学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贡献的是区域思想理念.那么.都市圈理论则把这种区域思想理念指向了特别的区域.即都市圈都市圈理论并不会对任何类型区域的创新系统构建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它主要是对已经发展成为都市圈的特化区域的创新系统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极其特化的经济区域都市圈内各城市联系紧密,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是科技创新的中心.每个城市创新系统都是所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功能的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与协作,各类产业的整体优化布局。知识、技术、信息、资本、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一体化.制度政策体制的贯通衔接等.都大大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打造了良好的环境.

7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科技合作在本质上属于合作创新或联合自主创新例如.把江浙沪作为三个行政区来看.其间的科技合作属于合作创新:把江浙沪作为一体化的长三角来看.其间的科技合作则属于联合自主创新技术转移在本质上属于转移创新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又是区域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所以.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提供了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科技合作模式与技术移机制的探究和选择.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政策的统一对接.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的打造.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等.将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实现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科技创新.进而大力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8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