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资源建设论文

时间:2023-04-08 11:30:35

导语:在资源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资源建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术语

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4月3日通过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02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该部门规章对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作出了相当具体的规定,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实务操作有了较为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规定》的若干条文和制度设计与基本法律不相一致甚至冲突或者没有实际意义,使该规章大为逊色。现试述一二如下,请方家指点。

首先,《规定》规定了一种“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挂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并没有规定这么一种方式,该法第十二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规定》所称这种新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方式,“是指出让人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换言之,《规定》想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立法空白,参考了证券连续交易方式,创造出“挂牌”交易方式。但是,由于这种挂牌方式本身存在缺陷-土地使用权的卖方有限,而买方通常也非数量众多,所以其交易价格不会呈上下波动,只能是单向上涨-使其与拍卖无本质区别。《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了挂牌成交的三种情形:1、在挂牌期限内只有一个竞买人报价,且报价高于底价,并符合其他条件的,挂牌成交;2、在挂牌期限内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竞买人报价的,出价最高者为竞得人;报价相同的,先提交报价单者为竞得人,但报价低于底价者除外;3、在挂牌期限截止时仍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竞买人要求报价的,出让人应当对挂牌宗地进行现场竞价,出价最高者为竞得人。均为某一高出底价(保留价)的最高价为成交价(第二种情形规定的“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实际上没有意义,因为后出价的竞买人不会出一个比前一个出价低的价)。由此可见,“挂牌”与拍卖并无区别,《规定》的新创举-“挂牌”实无必要。

其次,《规定》第八条-“出让人应当至少在投标、拍卖或者挂牌开始日前20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公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宗地的基本情况和招标拍卖挂牌的时间、地点”-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招标人应当确定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所需要的合理时间;但是,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二十日”,初衷是为了体现公开、公平的市场原则。但是,“投标开始日前20日”招标公告并不等于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日之间有20日间隔,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拍卖人应当于拍卖日七日前拍卖公告”,因此《规定》第八条关于招标公告、拍卖公告发出时间与法律规定亦不一致。

再次,《规定》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招标公告允许邮寄标书的,投标人可以邮寄,但出让人在投标截止时间前收到的方为有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不相一致,该条规定:“投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将投标文件送达投标地点。”即不得邮寄标书。而且,即使允许邮寄,该项规定“到达主义”的采用似不合理。

第3篇

引入信息化管理在实现中小企业全面、彻底的改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重组业务流程、重组组织上有了观念上的更新,由于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生产机制、销售渠道已经多年运行,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设计人员、生产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都已经具有丰富的传统工作经验,对于新的工作模式及方式难以接受,这大大地制约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及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要想实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必须要根据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员工观念以及组织结构才能实现。

1.1资金投入短缺近年来,中小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急剧增加,但是其发展规模还受很多限制。致使其现在的特点是:生命周期短、生存率低、融资困难,因此,中小企业不能将充足的企业内部资金投入到信息化的建设上。而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周期相对较长、投资比重也相对较大,在需要投入的同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就更使得企业决策人不敢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其中。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的直接外部原因就是资金的匮乏。

1.2企业内部信息化人才短缺中小企业如若想在信息化方面有所成就,资金是外部因素,而内部因素则是中小企业内部的高级科技人才。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拥有的兼通IT技术、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紧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发展速度。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难以抗拒的一些缺点,管理体系存在很大漏洞,使得高级复合型人才不会把精力浪费在这样的公司。有的专业高手在企业看不到未来前景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跳槽到国企、大型企业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骨干流失也使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困难重重。

1.3市场上信息化相关服务不够完善中小企业所需求的信息化服务来源于市场。但是,中小企业受自身的原因,应用需求也不尽相同,而现在市场上符合中小企业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十分有限。甚至有些注重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提议还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距离中小企业真正的需求还很远很远。厂商对中小企业在培训这一阶段也不够重视,导致中小企业内部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训与帮助,没有从深处了解到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相关服务不够完善也是导致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外部原因之一。

2信息化自身的缺点与局限性

尽管辽宁省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很多缺点早已渐渐显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于其他企业建设而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在拓宽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的同时,要重视其内部业务处理程序、组织机构和运行环境多发生的变化,而运行环境的变化又导致控制环境变化,控制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内部控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某些控制措施失效,进而又会出现一些新增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在传统环境下,许多业务通常是要经过许多会计人员进行一系列核算程序来完成,而在信息化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业务都被计算机取代,进而导致一些曾经很必要的审计、复核程序都会被间接削弱或者忽略,企业内部的控制也无法发挥自己充分的作用。长久下去,会导致企业内部贪污、利用公款事件越来越多,不受控制。因此,企业的监督风险随之增加,就需要企业依靠别的力量来对此进行控制。

2.2账簿体系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传统模式下,企业的会计核算有几个主要的程序,包括记账、过账、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等。在这样的模式下,企业可以从多个参考角度来检验账务的真实性。但是信息化环境中的记账过程,是按固定的程序从同一个数据源同时完成,这就意味着后面账务的完成以及最终账务的形成都取决于信息录入人能否将各项数据准确地录入。这样,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就集中到如何检验和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账簿体系相互牵制的作用被削弱,导致数据输入风险增加。

2.3存储数据缺乏有力的证据信息化环境下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行为责任人无法签字、盖章证实自己的责任。尽管信息化环境下,已经启动了每个人权限的控制,但个人登录密码有的时候会面临泄露的风险,一旦泄露,他人便可以获取权限进行相应的账户签字。在这种情况下,存储数据缺乏有力的证据,为企业信息化增加了新的控制风险。

2.4财务软件的风险控制不力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逐渐转变成依靠计算机来进行,进而转变成财务软件的风险。因此,应强化信息化环境下的软件系统的开发控制,确保软件的质量和信息的准确,以减少和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固有风险。

3解决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措施

3.1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引导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在社会全面推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政策驱动下,辽宁省的各级政府应该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予以重视。目前,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没有明显的进步,政府的政策鼓励可以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因此,辽宁省应该从省级、市级甚至具体到相应部门应该专门研究如何起到鼓励与推进的作用,并且有效地将其落实到具体。首先,政府应该选择在社会大范围内、从战略的高度上广泛宣传中小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积极意义,可以选择参照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且结合辽宁省中小企业的特点与情况,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其次,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来源单一,政府应该考虑到资金困难的客观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在税收政策与融资政策上予以相应的扶持,针对有关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给予可行的补助,扩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资金上减轻中小企业的压力。最后,政府应该出资开设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服务,把网络资源当成一项共享资源供企业使用。对于经济实力一般,但是有需求在信息化方面进行发展的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

3.2转变辽宁省的中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式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企业事务都利用信息化来完成。因此,企业内部管理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的首要任务不应该再专注于企业的产品、软件等,而应该试图从外部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技技术对企业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3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人才是这个社会最需要、最先进的发展动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靠专业的人才来进行发展,企业要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所建树,就一定要吸收专业人才。而目前,辽宁省内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处于供小于求的不均衡模式,基于此,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辽宁省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大力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建立这种合作的模式,尽快将在校园内形成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同样,在高校的学生也可以拥有动力致力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研究,从深远意义上来看,对辽宁省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十分有利的。

3.4在社会中全面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提高企业整体对信息化建设的兴趣和新层次。我国网上电子商务的经营方式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高整个企业上下对企业的现代化建设的激情和对其的理解,这样,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就可以被科学地串联在一起,从而就可以将整个企业有机地在商品的生产、人事的管理以及企业的经营方式等方面能够更加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地进行辽宁省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为辽宁省的企业带来的巨大商机。企业的互联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企业的官方网站在当今时代及未来的信息时代必然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通过建立本企业的官方网站,既可以将企业的良好形象充分地展现出来,提高知名度,又有助于加强本企业与社会受众之间的信息化的交流以及沟通。

第4篇

针对报社的特殊性而制作出相关的新闻资料管理软件,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的功能都在不断地提高,为报社新闻资料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目前针对报社新闻资料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主要步骤就是如何将之前纸质介质的新闻资料转化成数字化资料。首先在进行数字化加工之前要先确定数据最终的保存方式,前几年的保存方式都是将资料存入数据库,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将图片等信息进行储存。而目前大多数报社都采用PDF技术。

PDF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原版面的所有信息都给予保存,给资料留下了逼真的效果。数字化加工。在确定方案之后,利用扫描仪将资料信息扫描到电脑中,之后通过OCR自动识别、版式还原、数据标引等工序最终实现新闻资料的数字化。

注意资料数据的开放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成为很多事件成功的必要因素。而针对于报社来说,信息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一个报社所拥有的信息未必可以达到全面,所以笔者认为报社之间应做到信息联通、通力合作,由此才能将信息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所以报社在建立资料数字化平台的时候应尽量选择目前社会中的主流平台,由此才能消除报社之间信息联通的障碍。注重数据加工质量新闻资料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最后的使用,所以针对新闻资料数字化加工来说,数据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

但是由于报社的纸质介质的资料众多,所以数字加工的工作量也十分巨大,如果针对每个文字都进行校对是基本无法实现的,所以这就需要报社选择更好的办法。目前我国几家较为著名的数据加工企业已经研究出较好的处理技术,并且处理的质量非常好。所以报社应学习先进技术或者将加工工作交由专业的公司进行处理。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直接体现在为师生服务,而决定其服务效益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馆藏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决定一个图书馆的特色,其数量与质量决定着图书馆效益的大小与质量。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得到迅速增长,馆藏信息量越来越丰富,发挥作用也愈来愈凸显。但在文献资源建设、开发及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措施改进,使图书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要求。

1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馆藏质量不高

高校图书馆存在重量轻质、馆藏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受采购人员知识水平、学科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在馆藏建设中缺乏调研,以主观乐见方式购书,未能采进必要数量的学术著作和专业性很强的资料。另一方面,缺乏系统、完善的长远规划,导致藏书体系紊乱。特别突出的是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各高校为了迎评达标,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图书馆评估指标规定的图书量,纷纷增加图书经费,拨专款紧急购置图书,超常规的大量采购,结果是虽然可使馆藏图书数量迅速上升并达标,但是馆藏质量却不尽人意。

1.2院系资源有待于开发

高校各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有自己特有的馆藏文献资料,它的针对性、专门性非常强,能反映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能代表各学科各专业领域学术水平,具有专业性、前沿性和实用性,利用价值高。但目前有的高校院系资料室在文献建设和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限的经费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由于资料室在体制上隶属于院系,自主采购资料图书,这样难免出现文献采购和图书馆的采购重复,浪费有限的经费。二是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落后。有些资料室对图书资料没能进行规范化管理,只能从事简单的借阅登记等传统的管理模式。服务对象也局限于本院系教师,学生在使用本系资源受到不合理的限制。其他院系师生无法享用信息资源,在同一文献资源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的服务级别,使文献资源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不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整体发展。

1.3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深入,电子型、网络型的文献资源以其高度的共享性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服务能力,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迅速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大多高校图书馆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但在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方面研究不够,进行深层次开发较少,特色不明显。一是没有根据本校类型、优势特点及师生的需求制定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建设规划;二是只能提供浅层次的服务,网上信息陈旧,没有及时更新补充,有的信息栏内容空缺,给人感觉高校图书馆网没有太多信息性强、利用价值高的内容,网上信息资源开发还难以适应现代信息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

1.4高素质的文献资源建设人才缺乏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急需一支与之匹配的、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文献学、信息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文献资源建设队伍。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具有图书情报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员较少,其他专业和成人教育毕业较多;安心图书馆工作的业务骨干较少,能力较强的业务骨干纷纷跳槽,人才流失严重。依据浙江省部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硕士以上学历(含第二学士学位)的高层次图书信息管理人才比例相对较低,仅占同期图书馆从业人员的2%,可见部分地方高校图书馆高层次、可以适应现代型图书馆发展建设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相当紧缺。

2推进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也就是文献资源数量不断增长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信息需求的变化,调整馆藏政策,优化馆藏结构,建立馆与馆之间的共享机制。只有这部分做好了,才能保证建设一个科学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2.1有计划地做好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和规模及重点学科建设,制订年度的采访计划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采购文献资源。同时,在资源采购和配置方面,图书馆要根据经费情况,按重点学科以及各类图书的比率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文献资源建设上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又能紧跟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又能满足用户的回溯性查找或对知识的梳理。

2.2了解用户需求,提高馆藏质量

为保证馆藏文献能适用读者需要,高校图书馆要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读者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或利用校园网图书馆平台听取师生对目前馆藏需求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校各院系的专业设计,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师生对文献资源的要求。保持与各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的沟通,及时了解各专业的发展、各院系对信息需求的变化情况。梳理、分析、研究调研收集情况,根据调研情况制订采购计划,确保所采购的文献的专业性、学术性,保证馆藏质量。

2.3加强文献资源数据的统计和运用

高校图书馆加强文献资源数据的统计和运用,对各种类图书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根据学校规模、专业、生源、重点学科来制定各种类图书的购置数量,对人均册书进行科学的配置,以保障供需的关系良性循环。通过对事实和数据的整理分析,加强对分析数据的运用,从而优化馆藏结构,提高文献的保障率和利用率。

2.4加强统一管理,实现高校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首先积极组织和协调全校的文献信息工作,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理顺学校、图书馆、学院、学院资料室三者的关系,将图书馆与资料室同时纳入到统一的高校情报资源体系中,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宏观化管理。其次,将各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统一归入学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起以校图书馆为中心,面向学科方向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公共系统平台,使各学科的读者都能在网上迅速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从而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2.5加大电子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及各院系资料室应在图书馆的统一协调下,密切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情况,在网上开发各院系子站,在各站上开发学位论文库、参考文献库、学科导航、电子期刊、网络导航库等栏目,充实各栏目的内容。做法:一是引进学校教学科研急需的电子文献数据库和读者需求量大的基础学科的数字化资源;二是集中技术力量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三是系统跟踪专题或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进行收集与整理;四是依托校园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源共享,以实现图书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2.6加强文献资源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重视文献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本校的专业设计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注意引进人才,尤其是要引进那些既具有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又有开拓精神;既具有某个学科专业知识,又具有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重视对现有图书馆人员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对馆员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馆员及时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其次,人才与岗位的配置要讲究科学合理,岗位的要求与人才的特点应结合起来考虑,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以利于人才能力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从而推进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佩,崔培英.网络环境下的现代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8,3:14-18.

[2]王桂平.浅议数字图书馆的馆员队伍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86-87.

第6篇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薪酬策略上不可持续性表现有:薪酬过高导致财务难以支撑,薪酬过低导致人才流失;薪酬不与绩效挂钩,失去激励功能;薪酬不与技能挂钩,员工服务技能低,没有事业心,导致服务质量低,顾客不断流失;总之,薪酬策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直接关系到一个酒店的收入高低乃至生死存亡。“薪酬”即“直接经济报酬是指个人获得的以工资、薪水、资金及佣金形式的全部报酬”。间接经济报酬是指所有直接经济报酬以外的其他各种经济回报,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福利”。

一、薪酬策略内容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1.典型的规范化薪酬策略内容:(1)组织内的工资水平是高于低于还是正好处在普遍接受的水平;(2)工资水平能够获得员工的认同,同时激励员工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3)员工的起薪以及新员工与资深员工的工资相差幅度;(4)调薪的间隔期以及员工绩效与资历对加薪的影响;(5)工资水平是否能对实现好的财务状况以及产品或服务有所推进;

2.它是公司战略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薪酬体系体现的是组织内部的一整套全新的价值观和实践方法,而且薪酬体系并不是存在于真空中,它是公司战略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良好设计和管理的薪酬体系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薪酬体系,不但能够帮助组织吸引和留住成功必需的人才,还能够影响员工的责任感和他们为企业付出努力的程度。

所以“工资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强有力工具”。薪酬能够帮助建立一种任何对手都不可能复制的精神和文化。它们都看重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能够使它们界定自己在市场上的独特性。

3.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课题

对于总经理来说,设计与管理报酬制度是一项最困难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主要政策领域中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最显著的,因此,支付多少薪资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课题,因为他是对员工给公司提供服务的一项有形的回报,同时又是一种对员工的承认与生活保障。

二、薪酬对于雇主和员工有着不同的影响

1.从雇主的观点来看

首先,工资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其次,雇员的薪酬是一个典型企业的重要成本项目,因此需要对其给予特别仔细的关注。

另外,薪酬不只是对员工贡献的承认或回报,它还是一套把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成个体行动方案,以及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的管理流程。这能够在公司内形成上下统一的局面。薪酬体系关注的是行动及其结果。它包括工资计划,激励或奖金办法,以及多种形式的对个人贡献的承认方案。在组织内,它以管理体系和实践的方式存在。

2.从员工的观点来看

员工则更重视薪酬公平: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工作和挣钱是大多数人的生存需要,所以,从雇员的观点来看,与工资、薪水及其他劳动报酬有关的政策对于他们的总收入及生活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工资常常还会被看成地位和成功的标志,从工作中得到的报酬对大数寻找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主要的考虑因素。报酬不光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让人们获取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它还能满足人们的自我或自尊需要。

总之,不公平的感觉可能会引起雇员采取行动来摆平。遗憾的是,这类摆平行为中的有些行为(比如辞职或者缺乏合作精神)对于企业可能是不利的。

三、薪酬与劳动力成本关系

酒店业属于服务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雇员的平均人工成本。劳动力成本的第二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人员使用水平(即雇员人数)。人们都认识到“可能没有一种商业成本比劳动力成本更可控制和对利润有更大影响”。积极的管理者趋向于认为经济报酬既是费用又是资产。经济报酬在反映劳动力成本意义上,他是费用。报酬方案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有很大的潜在影响,他们报酬实践的目标是帮助组织以某种负担得起的成本建立和维持一支胜任和忠诚的劳动力队伍。

另一类管理者则将劳动力成本单纯看作是与利润相对立的“费用”,他们想尽可能地减少固定成本,工资总额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目标。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在财务上陷入困境的企业常常着眼于上面所说的两大劳动力成本构成要素之一或同时兼顾两者的办法来降低成本。裁减员工、停止雇用、冻结工资以及与雇员分摊福利成本等是几种用来提高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最常见途径。实际上,人工成本也许是最不可靠和最不易保持的竞争优势。更好的是在客户服务、产品、流程、服务创新或者在技术上领先。当然,具备这些竞争优势比光削减成本要难得多。

四、薪酬水平与竞争优势

薪酬体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改变了组织的精神面貌,改变了雇主与员工的关系以及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一个组织的报酬实践对竞争优势有长远的影响。确定薪酬政策在设计薪酬系统方面是关键性的一步。如果工资比率设得太低,公司有可能会经历招聘和流动的问题。然而,如果薪金比率设得太高,公司又可能经历预算问题,最终导致价格较高、薪金冻结、解雇等等。实际上,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给企业的工资水平确定了一个下限,任何组织也不能低于这个限度付给超低水平工资,许多企业宁愿付给高工资:工资高于市场所要求的工资(即比竞争者所付的工资还要高)。高工资倾向于吸引更加合格的求职者,使流动较少可能发生,并且发出一个信息:公司珍视它的雇员。: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酒店业各主要营业部门的管理实践都已基本上同国际酒店业接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因与国外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成为离国际酒店业实践最远的一个管理领域,可以说中国酒店业与国际酒店业管理经营差距最大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薪酬策略则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直接关系到一个酒店的收入高低乃至生死存亡。

参考文献:

[1]孙健敏.人力资源管理(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火电基建工程图纸资源

一、引言

火电建设工程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即具有很强的特殊规律,对工程建设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绝不容忽视。火电厂建设工程有其固有的行业特点,其需要的资源可以分为资金、人力、机具、设备、材料、图纸,以及施工场地、空间和道路等,缺少任一资源都会对工程建设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就图纸资源的特点及配置进行分析。

二、设计工作及图纸资源的特点

图纸资源是设计单位取得必要的设计基础资料后,经过设计过程完成的,图纸是指挥现场施工的必须条件,没有施工图纸,就无法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无法组织材料、人力以及机械,更无法进行验收和质量控制。笔者在火电基建工程实践中总结了设计工作的特点:

1.设计周期长,时间跨度大。由于火电建设工程系统复杂的特性,设计工作量很大,而且各专业之间相互配合很多,许多卷册还需要结合现场实际进展进行设计变更,故设计周期很长,一般从初步设计开始到施工图基本完成要经过初步设计、司令图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图设计等阶段,前后至少两年时间,其中施工图设计高峰就需要经过六至八个月时间。

2.设计进度受基础资料的影响很大。火电工程的设计需要设备厂家的资料才能开展,设备厂家向设计单位提交设备的大小、接口尺寸、动静荷载、电负荷等参数,设计单位才相应设计设备的位置、基础、连接管道、电源等。假如在设计过程中上述设备没有订货,或者设备厂家没有向设计院提交资料,设计工作自然无法进行。

3.各个工程的设计具有不可复制性。由于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燃料品质和设备厂家的不同,主辅设备的参数和建筑物的结构显然不可能完全相同,系统配置也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而且由于原始场地条件的差异,各厂附属系统的布置位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三、图纸资源配置

1.图纸资源的特性

图纸资源即设计院或设备厂的设计成果,是一类特殊的资源,其设计特点决定了其设计工作需分步进行,图纸是随着建设进度分批提供的,不可能在施工前将图纸全部设计完成。施工中一旦某个环节卡壳,现场就有可能出现停工待图现象。从工程施工的角度讲,图纸资源相对工程是唯一的,到位得越早,越有利于施工方案和材料的准备,且其到位得早对其他资源的配置也没有负面影响。

尽管当前设计院由于工程较多比较繁忙,但相对而言,设计工作的弹性远比设备制造要大,制约其到位的主要因素还是设备的招标定货和提供设备资料的早晚。这些都需要项目公司超前策划,加强过程监督,才能保证设计进度,使图纸资源按要求配置到位。

相对设计单位的设计图纸,设备厂家的图纸也是影响工程进度的重要资源。不过厂家设备一般都是成型产品,图纸相对稳定,其交付进度是有所保障的。

2.火电工程建设各资源的配置关系

(1)图纸资源与材料资源的关系

图纸资源与材料资源之间是因果关系。要想使材料按时到场,图纸必须提前到位。按照电力建设的惯例,图纸应先于施工开始前三个月到场,以便项目公司和电建公司准备甲乙供材料。尤其对于一些制作工期较长或非通用的材料,更需要提前准备。而且图纸中的设计错误对材料准备的影响也很大,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设计本身错误或设备厂家资料错误导致的图纸和材料清册错误很常见。

(2)图纸资源与机械工器具资源的关系

对于施工工艺较复杂的分项工程,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会制定出不同的施工方案,必然涉及到机械和工器具的需求。比如某些混凝土预制件的制作,预制件的大小和形状的设计要考虑最终整体强度、接缝处的二次灌浆等因素,单个预制件越大就越需要大的起重工具完成吊装。再如烟道支架等,某些工程设计采用钢支架,某些工程设计采用采用混凝土支架,后者就需要准备浇筑混凝土用的模板。所以图纸资源制约工器具资源的配置,也需要图纸尽早到场以便尽早准备。

(3)图纸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除材料和机械工器具外,根据图纸要求制定的施工方案也会对施工人员的数量、素质提出要求。尤其是一些需要特殊工艺的项目,会要求特殊的人员施工。比如高温高压管道的焊接,要求必须使用有相应材质焊接资质的焊工完成,不同的防腐工艺、也需要不同专业的施工人员完成。

(4)图纸资源与场地道路资源的关系

在火电厂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降低投资,在设计中会尽量减少空余场地的面积,厂区内道路、通道和空地的面积很小,而且这些场地也会布置地下管道、沟道等。所以基建施工场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建设区域外租赁来的场地,一般用于组装、制作、物资存放、办公、生活;另一类则是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工序,临时占用一部分建设用地,作为另一部分施工作业的施工场地,用于机械布置、现场物资中转、施工作业。道路资源也同样,除正式道路外,在施工期间根据施工要求,也会在建设用地中开辟一些临时性通道。故而良好的设计会充分考虑到施工需要,使场地能够周转使用。

(5)设备资源与图纸资源的关系

对于同一设备,不同的厂家设计制造的产品,也有不同规格、接口尺寸、重量和控制方式,所以设计院在设计系统图纸时,必须掌握设备的具体资料,才能将各设备连接等系统。设备资料是设计图纸的前提条件。

第9篇

[论文摘要]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已日渐发展和成熟,国内许多医院在数字化建设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尝试,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发人深思,尤其体现在开发模式上。本文对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分类和建设方法进行详细比较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并认真回顾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概念、类别和现状,深刻剖析了中国医院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策略。

现代数字技术和电脑信息处理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帮助人们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工作着。在医疗卫生领域,它也逐渐扮演起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对医院通_过数字化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为了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在医院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将认真回顾了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概念、类别和现状,以阐明该项工作在医院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

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上个世纪末,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概念首先在IT行业被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数字化医院(Di#tMHospital)的雏形。由于起步时间还不长,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化医院的理解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一些专家用广义和狭义来定义“数字化医院”。

1、狭义概念:指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有机整合医院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医院所有信息最大限度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共享,并且实现医院内部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和业务流程最大限度的优化的高度完善的医院信息体系。

2、广义概念:指由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社区间连接构成的区域性的数字化医院服务体系。即在狭义数字化医院的基础上,加上了与之配套的多层次网络连接,从而实现在一定区域内的零距离医疗卫生服务。

随着“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的日渐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由数字化管理(DigitalSupervisal)、数字化医疗(DigitalTreatment)和数字化服务(DigitalService)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和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医院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不仅需要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而且还需要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作为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科学,包含了大型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模数转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同时,由于涉及卫生领域,因此还需要运用临床医学、药理学、检验学等知识和成果;除此之外,数字化建设还必需依赖管理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如运筹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数字化医院建设将整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为内容”、“以管理为抓手”的理念。它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高效整合和聚集能为病人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因此,医院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将对卫生服务有质的飞跃产生重大影响。

2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之现状

在世界上,数字化医院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已建成了无纸化、数字化医院~马来西亚中央医院(Se-layang医院)。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罕市,全球最大的医疗保健供应商HealthSouth公司与Oracle公司合作,投资1.25亿美元,筹建一所完全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医院。

近年来,随着国内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医院开展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和力度也提高很快。许多医院数字化建设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尝试。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病人可通过网络挂号或预约医生、在做完检查后,诊治医生会通过网络调出检查结果,患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向医生进行健康咨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药库、药房、病区、门诊收费、住院以及门诊医生站系统以及检验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在小范围尝试应用PACS系统。新山子石油化工总厂职工医院用4年时间建设了医院计算机综合集成系统,包括医疗信息管理、数字化影像、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等8个子系统。福州总医院自1998年推广应用“军字一号“高级版,1999年实施了检验联机管理、手术管理、血库管理、膳食管理和临床医生工作站等系统。2000年又投入建设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实现全院性医学影像网络并实现院内无片化管理。2001年开发了门诊诊问医生工作站。除此之外,在北京、广东、大连等省市的多家医院在开展数字化建设方面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常见的医院数字化系统包括:

1、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

HIS就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对医院内大量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现代信息系统,它能提供全院的经济运行状态、医疗质量状态、工作质量状态等等,以及获取各部门的信息反馈,从而使各部门的管理者进行计划决策、组织实施、协调控制。HIs是整个应用系统的主干,也是数字化医院的数据中心,起到了整合其它辅助系统的作用。

2、临床信息系统(CIS,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

CIS主要目的是实现医院电子病历的全程管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及技术标准;全程实现电子病历的业务流程标准;表格化医学文档标准格式;建立医学字典库集;国际系统医学术语(sNOMED)的改造和汉化:医学术语汉字输入法研究。临床信息系统(CIS)主要包括:门诊和病房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ERP)、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危重病员监护系统(CCIS)等。3、其它系统

(1)医院财务系统(FIS,FinancialInformationSystem)

它导入HIS中采集的诊疗收入和成本支出数据。集成标准化财务分析系统,正确评估医院的资金运作状况。

(2)医院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

IDSS由定量分析为主的决策支持系统和定性分析为主的专家系统结合组成。IDSS以模型库系统为主体,其模型库中包括数学模型、数据处理模型、图形模型等多种形式。涵盖医院的管理、医疗、科研等多种内容。IDSS将多个广义模型有机组合起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使其辅助决策能力从运筹学、管理科学的单模型辅助决策发展到多模型综合决策。通过IDSS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客观、详尽的决策帮助。

4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中的若干思考

回首中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与其他医院一样的共性问题,发人深思。从TT行业中流行的开发组织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委托开发、二是联合开发,三是自主开发。目前。我国大多数三级甲等综合性大医院采用的HIS开发组织模式都是提需求、出资金,委托软件开发商进行开发。实践证明在一些大型医疗机构中采用这一做法是相当不成功的。

随着卫生改革的逐年深入,医院对HIS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断增加新的需求,包括医教研工作职能结构的变化、医保政策的变化、医教研数据统计分析的变化等等。各个医院中运行的HIs基本上还是处于手工管理计算机模拟化的方式,尽管有些分析统计的数据,但还是只限于局部的、事后的分析。HIS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应付每月向医保局上报AB报表,应用水平不高,与HIS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没有充分发挥HIS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究其原因,HIS是MIS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不同于其它行业的MIS开发,HIS有着强烈的医疗卫生行业自身特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需求不确定性:由于医疗卫生行业正处于改革、调整期,由此导致需求不断的变化是HIS开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2)医院内各部门间协调困难:HIS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要求各部门之间要有高度统一、严格规范和大协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