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30:41
导语:在化学生命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生命化文学理论批评观。很多人都知道,文学自觉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有了充分体现。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这个时期的作家对于创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其二是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文学着作。生命化批评观主要是以曹丕《典论?论文》开始,通过刘勰《文心雕龙》将其内在和结构建立起来,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后世生命化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的批评体系。
生命化文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就是构建生命化文学理论的几个基本要素,作家会将有生命的东西带给作品,而读者又将这种赋予生命力的作品进行认真的感悟,并且感受其中生命所在,所以,生命化文学理论的基本内涵有三点。
首先,作家在一个文学作品中起着赋予其生命的作用,在其中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密切联系着作家的生命活动。
其次,作家将自身的生命精神赋予到一个文学作品中,在这样的文学作品中凝聚着作家的点滴。再次,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讲其实也就是生命的需要。
影响中国古代生命化批评理论形成的因素
时代的社会思想背景和文化条件都会直接影响文学理论观的形成,而生命化文论观的形成也是一样的,它的形成离不开很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通过不断发展,逐渐完善。从根本上讲,促成这一理论形成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一)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学现象在概括和总结文学现象的时候都是围绕文学理论来进行的。文学现象在形成生命化文学理论中起着尤为重要作用。第一,站在古代的神话和传说的角度上来讲,原始初民对于生命有很强的意识,并且他们还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生命的。例如《淮南子?本经训》中的“羿射十日”,《山海经》中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以及诸子中的“河伯望洋兴叹”等,这些对大自然中万物有生命的想法进行了讨论。
在他们眼中,自然中的万物都存在着和人一样的生命力。也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和传说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想要表现的都是生命,更进一步体现出原始初民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崇拜。第二,站在古代诗歌创作的角度上讲,人是其表现的重点内容。在《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历代的诗歌中对于人的种种方面都有很充分、很详细的体现。抒情言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所以,中国的诗歌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一部中国诗歌史,对于中国人来讲是赋有生命和心灵感应的。第三,站在古代散文创作的角度上来讲,抒情散文其实就是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将一个人对生命的看法表现出来;写景散文就是将感情和景物相结合,将自然景物和人生的感悟相结合;说理散文中最重要的就是气势和道理的结合,行文气势就是将作者的精神气魄和雄壮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这一点与汉赋一样。总而言之,生命的表现和体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建构在这些文学现象基础上的古代文学理论,文学和生命之间的联系确实是合情合理的。
(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感而化生”的生命观照意识哲学思想对于人类来讲是尤为重要的,并且还成为各个领域的分支学科中的核心内容。生命化文学理论的生成,哲学思想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天人合一”的天命观思想。西方国家中所流行的哲学风格是“主客二分”,与我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中国的哲学思想所要表现的是对主体价值的关怀,其中的重点就是人本身和社会。当然,历史时期不同,“天人合一”在被大家讨论的时候也会内容侧重不同,“道德”是儒家“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人性”是道家“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由世俗世界进入超验世界”是佛教“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但是在这众多的说法中,它们的基本内涵是相同的。而文学活动的实质其实就是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命化文学理论的生成,紧密联系着“天人合一”和“感而化生”的哲学观念,作家在完成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展现了出来。
(三)古代诗、乐、舞、书、画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借鉴诗、乐、舞、书、画被古人认为是永远不能分割的,它们之间谁也不能离开谁。例如,《礼记乐象》中的一句,“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毛诗序》中也有提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提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像这样的论断已经有太多了,这五者在生命的艺术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它更能将人们内心的生命活动激发出来,它还能够将人们的感情和生命力很好地表现出来。当然,古代人的生命力在陶瓷、雕塑等艺术形式上也有很充分的表现。也正是因为这些赋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生命化文学理论批评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促使它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古代相术的各种术语和相人方法相术其实也就是针对人的一种技术,在古代,这种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赋有神秘感的,它主要根据人的形貌、体相、骨法、筋肉、气色、神态、声音、言语等,对其未来的贵贱、穷达、吉凶、祸福、寿夭、命禄等卜出来。其实,生命化文学理论观的形成离不开先秦以来的相术,相术主要是针对人而言的,它包括人的精神和形态两个方面,而生命化文论观是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谐性和内在的情感、思想、精神以及品格等进行批评和讨论。就像焦竑《体词林人物考》中提到的,“论人之着作如相家观人,得其神而后形色气骨可得而之也。”
相术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在相术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但在文学化文论观中文却占有着主导地位,而人在这个“文”中又是主要对象。所以,文论就会将运用到人身上的术语和相关研究方法借鉴过来。另外,有很多相人的方法,例如形神论、血气论、气色论等,也会在文学理论批评方法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可见,在生命化文学理论中相术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将生物化学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静态生物化学),生物分子的合成、分解及相互转化(动态生物化学),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实施教学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的再次分解整合,对于下个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本学期只挑选部分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这样学生可在有限的课时内对生物化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和主要内容有个全面系统的掌握,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强化,其知识量和内容的深度,远比在生物化学的体系讲授中要大,所以避免了相同的课程内容讲授两遍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根据后续课程的要求,将生物化学课程分为“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进展与技术”两部分,静态生物化学主要引导学生从掌握组成生物大分子简单的结构单位开始,过渡到认识复杂结构;动态生物化学则要求注意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将代谢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备课中,应确定每一章的知识点,同时增加课外新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课堂上的教师讲解,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课后布置作业以及每个章节进行小考等教学形式实施课程教育。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进行实际教学。1.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提问或讨论中,将学生的积极性发言或回答问题记入平时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性,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开拓学生眼界。2.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式学习。学生自主学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比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明显,自主学生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完全由自己掌控。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中外文献,将当前生物化学某一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写成自己的小论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论文读给全班学生听,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最后让论文的作者自行解答,提升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今后毕业撰写论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业余的科研活动,学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学生,对于书本知识有了较为真实的实验认识,业余科研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识意,提升其创新能力。3.计算机多媒体(CAI)辅助教学,优化组合教学手段。将生物化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后,一方面能利用大量的彩色图片,使抽象死板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学习也更为主动积极;另一方面与黑板教学相比,能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播放教学录像等,使生物化学中很多原本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设备,让学生下载,避免了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而忽略听讲理解的弊病,方便学生复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4.考核方式多样化。除期末考核外,重视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小测试、科技论文写作、课堂考勤等等多种形式,真正的将课程的成绩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比例为平时成绩及实验占60%,期末考试占40%。
三、教学评价和效果
关键词:结构化学 教学方法 内容体系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O6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04-01
结构化学是用量子力学原理和现代物理方法,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微观结构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学科。结构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所以,通过结构化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结构化学的具体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结构决定物性”这一基本原理。
近几年来,作者所在学校为贯彻“少而精、精而新”的原则,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各类课程教学学时数不断减少,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结构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和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多年从事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积累的经验,重新优化了结构化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旨在要使学生不仅学会从微观层次看问题,拓展思路,抓住问题本质,而且还要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利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更好地顺应社会需要。
1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依据系统论对结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重组和精练。首先,删除原教材中陈旧落后的知识内容,增加新知识的内容。将原有的内容体系向环境、生命、材料、能源等科学领域适当地扩展,实现与现代化学理论前沿的密切接轨。其次,建立新的知识系统,优化知识结构,将知识点按物质系统层次重新组织,将知识点组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整合、精简、丰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对教学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建立更完善的理论体系。
通过内容体系的优化,使教师和学生更加明确电子构型和几何构型是结构化学的两条主线;更加有利于结构化学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结构、点阵理论和晶体结构三种理论和三类结构的讲授;更加有利于学生打好量子化学基础、对称性原理基础和结晶化学基础三方面的基础。
2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2.1 重视多媒体网络教学
掌握结构化学知识和原理不能脱离实验,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学生将能“走进”原子、分子和固体内部,探索微观世界的奥妙。计算机技术对结构化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把真实的微观世界中的抽象性在虚拟世界里具体化,显著改进教学效果,这也是结构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魅力。
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实施网络教学,编写出适合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课件,使结构化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走向更为完美的境界。在教学模式上,进一步发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能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指导,及时获得最新知识。与此同时,我们进行了结构化学的教学平台建设,在教学平台中开设精典试题库、在线辅导答疑、仿真模拟实践等项目,为实现数字化学习和自主、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
2.2 设置课程论文撰写环节
设置课程论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搜寻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时,对以前的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和分析,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原理和现象进行思考。比如,我们设置的课程论文:三个著名实验——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与波尔原子光谱的思考。通过该课程论文的撰写可以让学生知道,既要掌握好传统知识,又要不为它所束缚,要从反常现象中产生新思维,开创新领域。通过“晶体结构”这部分传统内容的讲解我们设置的课程论文:准晶和非晶态材料的发展与应用。该课程论文可以使学生接触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
课程论文撰写环节的设置还可为学生毕业论文研究阶段所需要的逻辑思维和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时,不仅要讲授一般论文的写作格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一般论文的写作规范;还要注意讲述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科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3 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为了鼓励学生在结构护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思考与深化,接受与发展的时间流程。我们将有兴趣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成立科研兴趣小组,通过科学研究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这种做法可以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设立课题进行研究,或让学生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通常是将课题拆解成几个子课题)研究。具体做法:一是让学生就某一部分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尝试提出问题,老师确定具有可行性后,以学生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专门研究,教师适时给予专门性指导。二是将老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进行拆解,拆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子课题,针对学生的各自特长分派给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全程参与指导。这样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并拓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4 教师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科研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作为一位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完全依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新技术传授给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通过加强科研实践,紧跟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课堂,才能在教学中很自然地、潜移默化地用科研所必需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去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启迪,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内容具有丰富性、代表性、创造性和启发性。
3 结论
通过对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使教师和学生更加明确了电子构型和几何构型是结构化学的两条主线;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顺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志广.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初探[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3):424-425.
[2] 施建成.结构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初探[J].广东化工,2010,37(7):172-173.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论文指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效应持续释放及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上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走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提升论文学术水平、提高指导成效,成为保障本科教学顺利进行和优秀人才培养目标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经验,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内,从师生毕业论文指导管理情境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分析。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1毕业论文指导符合领导情境,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1)领导内涵角度。一方面,指导教师作为领导者,必须有学生(被领导者)的追随,若无学生的密切配合,则这一管理情境毫无效率可言;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拥有影响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行为的能力,如教师拥有教学环节赋予的制度权力指挥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教师因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优势而产生的专长权力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指明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为人师表、优秀的道德、人格魅力等感召权力。(2)领导作用角度。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师生双方的互动模式也是符合领导情境的。首先,教师须发挥指挥作用,通过其专业素养判断每个研究主题的毕业设计方向,结合不同学生的特性设计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其次,教师还应发挥协调作用,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团队,还要为学生的数据搜集、调查研究等协调校内及社会资源;再次,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发挥激励作用,以保证毕业设计中学生全过程积极进取的动力。
1.2毕业论文指导的工作特性印证了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1)毕业论文指导中主体的重要性。学生与教师作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与关键的两大主体,学生为当然主体,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应然主体,应承担起主导作用,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恰好能将这两大关键主体纳入同一框架开展情境研究。(2)毕业论文指导对象能力提升的渐进性。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生命周期理论所关注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为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论文撰写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时的学习与积累中、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逐步形成与提高的。这一分化、渐进的过程,正好需要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分析。(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的多样性。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写作意愿、配合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不仅能贴合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情况,而且能针对不同指导情境进行区分式管理,实现指导效能的提升。
2毕业论文指导方式范式解析
2.1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划分依据
按照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大领导维度,分别各自冠以“高”和“低”两个层次,组合形成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如图1的上半部分所示。其中,工作行为这一维度主要考察的是指导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以工作为中心,界定自己与学生的工作任务及角色,以完成教学目标。而关系行为这一维度主要衡量的是指导方式,关心和尊重学生情绪与意愿,并建立相互信任的指导关系的程度。
2.2四种不同毕业论文指导方式
(1)命令型指导方式(高工作行为—低关系行为)。这种论文指导方式决策权集于教师一身,由指导教师进行师生双方的角色分类,指导过程中偏重于工作行为,即注意力放在毕业论文本身。围绕该工作,教师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任务分解与指挥,采用单向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明确的指导。(2)说服型指导方式(高工作行为—高关系行为)。在这种指导方式下,高工作行为意味着教师要对其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的详细指导。除此之外,高关系行为意味着教师也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创造相对轻松指导氛围的同时,双向沟通使得学生更能在心理上接受并领会教师的指导意向。(3)参与型指导方式(低工作行为—高关系行为)。此类指导方式要求指导教师较少进行命令式指挥,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双向沟通并提升学生自主决策权。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期间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毕业论文工作的推进与沟通。(4)授权型指导方式(低工作行为—低关系行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分解与敦促工作将不会以更为具体而细致的形式出现,同时,师生间仅就需要的问题进行探讨,否则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学生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真正的实然主体,教师的授权式管理方式会促使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类型的判别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本文将毕业论文指导对象——准毕业生的科研成熟度定义为:学生个体配合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毕业论文撰写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与意愿。
3.1情境判别的权变因素分析
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学生的科研成熟度被进一步分解为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这两大要素。工作成熟度度量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写作能力、综合技能等方面;心理成熟度指的是学生配合教师指导工作、主动投身毕业论文撰写的意愿与动机。这两大要素各有高和低两个层次,组合形成了以下四种截然不同的学生成熟度阶段(即四种领导情境),具体如图1的下半部分所示。
3.2毕业论文指导对象科研成熟度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不成熟阶段,M1)。M1阶段学生主要特征为低工作成熟度与低心理成熟度,这部分学生尚不具备毕业论文撰写所需的能力,同时在主动配合教师指导和毕业论文撰写意愿方面观念较为薄弱。第一,能力欠缺,这类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储备、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科技论文写作技巧、综合素质方面可能有所偏失;第二,依赖心理强,这类学生容易将毕业论文责任与风险向指导老师转移,出现问题时倾向于推诿教师;第三,存在短视投机隐患,少数学生可能会出现抄袭、数据造假、论文等学术不端倾向。(2)第二阶段(初步成熟阶段,M2)。M2阶段的学生虽然不充分具备论文写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但他们饱有学习的热情,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写作意愿强烈。第一,独立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未接受系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即便有一定学年论文、课程论文、实习报告等锻炼机会,但反馈机制的缺失使得学生在论文写作技巧方面尚不成熟;第二,缺乏学术自信,初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加上参考文献与指导教师的“学术光环”产生一定权威效应,使得学生对于接受指导与论文写作较为拘谨;第三,学习热情饱满,愿意并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并付诸行动。(3)第三阶段(比较成熟阶段,M3)。学生M3阶段初步具备论文写作的知识、能力等要求,但自主学习与动手的意愿并不强烈。第一,理论基础较好,这部分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较好,理论功底较为扎实;第二,学习能力较强,这类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积累,接受课堂与教师的引导,加上自身学习经验的调整与摸索,已经自发形成一套较优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第三,受非论文因素影响,这类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毕业设计自身能力与素质禀赋,但因考研、求职、公务员考试、实习等缘故,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并不够。(4)第四阶段(成熟阶段,M4)。学生M4阶段不仅具备一定毕业设计相关的学习能力、知识技能等,而且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一方面,具备一定独立科研能力,这部分学生除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论文撰写技能等方面自身条件较好外,甚至部分学生本科阶段已经对外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第二,对毕业设计的成果质量有一定要求,许多已经成功保送相关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来奠定和适应未来研究工作,部分意向就业的优秀准毕业生也希望在毕业设计这一最后教学环节能有出色表现,对将来求职的理想工作岗位有所助益。
4权变式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的实现路径
根据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本文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据学生成熟度的不同所划分的四种管理情境。如何将二者有机地加以匹配,即为不同的管理情境选择相对应有效的指导方式,成为该理论应用中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由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如图1的上、下部分匹配情况所示。
4.1模式一:对M1阶段的学生采取命令型指导方式处于M1不成熟阶段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任务既束手无策又不情愿,此时选取命令型(即高工作—低关系行为)指导方式最为有效。第一,提升学生论文意识,对这部分学生提升科研道德观,以往届不合格论文成果为案例,在指导初期打消学生短视投机的心理倾向;第二,确认角色与划分任务,指导教师要以高工作行为来教导学生文献的搜集与利用、文献综述的撰写、开题报告的拟定、论文框架的起草与修改等,来弥补学生低工作成熟度的欠缺;第三,明确师生责任界限,指导教师需与学生确认各自的权限与责任范围,对责任推诿与依赖行为事先预防和事后控制。
4.2模式二:对M2阶段的学生采取说服型指导方式对于M2初步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毕业论文相关任务,此时应选取说服型指导方式(高工作—高关系行为)。教师应做好论文工作的划分与确认工作,采取高工作行为,比如帮学生指定合适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的教导、划分阶段任务等;另外,适当情感激励,对学生暂时的能力欠缺表示理解,教导其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等,这种高关系行为的投入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并激励其不断学习与配合指导教师的工作。
4.3模式三:对M3阶段的学生采取参与型指导方式针对M3较为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有能力,但对教师指导较为懈怠,任务完成较为拖沓与被动,这种情景下应选取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行为)论文指导方式。第一,提升论文意识,指导工作合理计划,针对非论文因素,也要根据学生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等时间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安排,以取得学生的配合;第二,榜样激励,选用历年毕业设计成功案例,尤其是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在求职、、考研等方面取得的优势,使学生明确这样做对自己的好处。
4.4模式四:对M4阶段的学生采取授权型指导方式当学生位于M4成熟阶段,他们既有能力又主动配合论文指导工作,实践较为认真、主动、积极,教师应选择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行为)论文指导方式。第一,在原则范围内给予一定创新余地,对学生创作意愿的充分尊重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前沿理论与方法的导入,如对M4成熟阶段学生适当拔高要求,指导其开展一定基于前沿方法的研究;第三,榜样与示范作用,指导教师不妨将这部分学生设置为团队的小组长,将教师的指导理念转化为学生立场的思想,更利于其他同学在其标杆示范作用下,理解教师的意图。本文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的高低组合界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四种典型指导方式,针对学生成熟度的不同划分了四种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情境,建立了四种行之有效的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成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观意识等内部因素,以及教师的思想教育、学校组织制度等外部环境因素的激发而发生变化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关爱,促使低成熟度的学生向更高阶段成熟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学生状态、管理情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指导战略。
参考文献:
[1]姜海滨,王婵.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探索,2014(7):87~88.
[2]彭规荣,王正平.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风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114~117.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今天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来的。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
关键词: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肝功能;综合性实验;急性肝损伤
中图分类号:G642.0;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40-02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biochemical test)是用化学和生物化学技术检测人体标本,了解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物质组成和代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的学科,其核心是向临床提供准确、有效、及时的检验报告[1]。它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验诊断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是医学检验专业《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的主要内容。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功能最多的实质性腺体器官,被喻为人体最大的化工厂。它参与体内消化、代谢、排泄、解毒和免疫等过程,是具有重要而复杂代谢功能的器官。为检查肝脏功能完整性、有无疾病和损伤,从不同角度设计了许多检查肝脏的实验项目,临床上常将肝脏实验室检查统称为肝功能检查。肝功能实验检查的目的是通过某些生物化学指标检测,间接评估肝脏功能,为临床医生正确地做出肝胆疾病诊断、病程检测及疗效观察等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可选择的肝功能指标很多,了解每项检查的临床价值,对评价肝脏功能非常重要。
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一般由短期接触较大剂量肝毒物或肝脏功能不全时接触某种肝毒物引起,病理改变常见于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胆汁淤积等。多种因素如化学性肝毒物、病毒感染、免疫性因素、乙醇等均可引起急性肝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其防治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2-5]。本次综合性实验主要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中开设,其主要内容通过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选择2~3个反映肝细胞损伤状况的指标进行检测。
一、实验目的
主要包括熟悉文献查阅方法、实验设计和综合报告的撰写格式;熟悉生物材料样品采集和取样原则及一般要求;掌握肝功能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肝胆疾病的临床酶学分类、转氨酶分类及其检测意义;掌握ALT、AST主要测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初步掌握检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二、实验课程基本流程
(一)实验设计
本阶段主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熟悉文献查阅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首先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常用的急性肝损伤模型,选择一种化学物质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确定染毒剂量、方式、生物标本的采集时间;确定实验动物、性别、年龄及组别;列出所需试剂与器材清单;样品预处理方法;检测指标、检测方法的选择;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处理以及论文撰写。最终以论文开题的形式在班级展示,并由专业课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提交一份开题报告。
(二)课题实施
此部分为本次综合性实验的主体部分,包括动物的选择、染毒、生物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分析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需要熟悉或掌握的知识点较多。比如:理论部分要求掌握:(1)肝功能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2)肝胆疾病的临床酶学分类;(3)转氨酶分类及其检测意义;(4)ALT、AST主要测定方法;(5)连续监测法及赖氏法测定ALT、AST的原理、注意事项。操作部分:(1)试剂的称量与配制;(2)实验动物的抓取方法、编号标记、分组原则;(3)实验动物的染毒技术、生物样品的采集、预处理;(4)赖氏法测定ALT、AST的操作步骤;(5)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
(三)数据分析和撰写报告
一个完整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过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分析测定、数据处理和撰写报告五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每个步骤均可能产生实验误差,如所选取的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样品预处理方法选择是否合适、分析方法及仪器和器皿、化学试剂和实验用水等,还包括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验环境。为了保证实验室提供的分析数据准确可靠,首先必须对上述各方面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尽量减小和避免实验误差;其次要求同学们掌握生化检测数据(特别是组间数据)的表示方式;在统计分析时,要求掌握两组或多组间数据的比较方法,正确应用三线表;最后,熟悉科研论文的书写格式,以小论文的形式把此次综合性实验的结果展示出来。
三、考核方式
本实验采取分组教学,为最大限度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及团队协作精神,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安排2~3人一个小组,各组可选择不同的急性肝损伤模型。
(一)考核方式及要求
1.开题报告。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背景:急性肝损伤简介,常见的引起肝损伤的化学物质,目前急性肝损伤常用的动物模型有哪些?可以采用哪些指标来评价急性肝损伤?
(2)实验设计:根据文献,选择一种化学物质建立肝损伤模型,并对相应的检测指标进行检测;介绍所选择的检测指标、检验意义、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经费预算等。
2.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技能考核。要求标准曲线线性符合要求,成功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
3.每组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实验报告。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现状及意义、实验动物选择、材料与方法、结果分析、讨论、参考文献等。论文撰写要求格式准确、条理清晰、内容真实。
(二)成绩评定
实验设计书写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与技能考核占50%,科研论文占30%。
四、讨论
目前医学院校本科生开设的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参与完成整个实验的一小部分,缺乏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不能体现创新性[6]。因而,开设“设计性综合实验”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多种实验技能的掌握,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确认、处理、分析检测、数据的处理、检验结果的审核、检验结果报告及结果解释等[7]。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联系临床应用,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临床生化检测实验设计成相对连续完整的从肝损伤模型建立到生化指标检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能够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实践中激发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思考。
建立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开展防治研究的常用方法。相对肥胖大鼠血糖血脂的检测综合性实验而言,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技术比较成熟、实验周期短、易操作,并且重复性也较好。本实验课程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模型建立、取材及检测再到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通过整个流程即强化了学生对临床生化多种实验技能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我系自在检验医学系本课学生开展急性肝损伤综合性实验以来,带领学生对各种经典的肝损伤模型(比如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等)进行了验证,此外,积极开展重金属导致的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并鼓励其总结部分研究结果写成科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开展科学研究的思路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实践打下基础。
如前所述,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课程涉及多学科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强,对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强。因此,在开展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在开始综合性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而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基础技能均比较薄弱,在文献查找、阅读、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与统计上均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实验不能太复杂,此外要合理安排综合性实验教学时间(灵活、机动,不能与考试时间相冲突),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徐克前,王晓春,罗建新,等.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教育史话[J].生命的化学,2014,34(2):225-231.
[2]陶莉,陈熙,张程,等.内质网应激在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11):1536-1540.
[3]梁英丽,章叶发,张程,等.褪黑素减轻对乙酰氨基酚的急性肝脏毒性[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2):138-141.
[4]刘晓倩,张志辉,张程,等.单次乙醇暴露对小鼠肝脏甘油三酯合成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4):372-374.
[5]石嫦娥,陈熙,张程,等.SREBP-1c激活在细菌脂多糖引起小鼠肝脏脂质沉积中的作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12):1227-1230.
一、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生物工程的内容十分丰富,有限的课时内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较为深入的讲授。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保证突出重点内容,又要兼顾知识内容的全面性。此外,还需要引入一些学科前沿成果,以跟踪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组建课程模块,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为导向,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成三部分:①绪论,介绍生物工程沿革及前沿。②生物技术基础,详细讲述基因重组技术、蛋白质和酶工程、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及特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关技术的应用方法。③生物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及发展,重点介绍发酵工程、生物医药工程和环境生物工程,通过多个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融汇创新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生物工程学科的全貌。课程的绪论部分分别从生物工程的沿革、生物工程的原理及特点、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前沿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所发挥的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等角度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标绘出一副生物工程的全貌图:从基础理论的研究突破、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到渗透至各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期间产生的反作用又促进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突破。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3.宽泛基础知识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工程是一个具有丰富学术内容的领域,而本课程课时有限,不能详尽地涉猎各个知识点,因此,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就成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本课程对基础知识的教授强调的是“宽泛”而非“深入”,要求课程设置的基础知识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即可,而对于生物技术的实践应用则给予了重点关注。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综合性案例,让学生了解从基本原理出发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4.以生物技术的应用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跟踪学科前沿。在对课程的基本原理讲授后,根据学生的工程专业教育背景和将来作为社会工作者的特点,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工程化应用方法,这是更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这部分教学内容占据了整个教学内容的相当大的比重。如,微生物发酵工程、细胞培养技术使生物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生物医药工程中集中了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方向和热点,各种生物技术在此融合;环境生物工程致力于建立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程分别选择这些领域中的主要内容作为重点讲授部分,如转基因动物制药、单克隆抗体技术应用、固定化酶技术及酶法分析、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等,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技术的新进展。
二、教学方法探讨
生物工程学是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所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基于研究对象(核酸、蛋白质)及层次(分子、细胞、个体)不同构建了不同的生物技术分支领域,同时基于应用领域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富有特点的应用技术,如生物医药领域中蛋白类药物的生物构建和生产、环境治理与保护中微生物的生物转化过程技术等。由于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以生物技术原理为主线贯穿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以生物工程的原理为主线展开,形成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和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章节,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同时,通过对生物技术应用较为深入的生物医药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等内容的安排,培养学生根据应用对象的特点和要求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引入案例教学
发酵工程是将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包含了从菌种培养到制备合格产品的过程。[5]菌种决定着发酵生产工艺方法,发酵工程中高产菌种常常是采用生物技术方法构建的。发酵过程调控是基于微生物的生命代谢过程,培养条件的变化可以影响代谢途径。发酵产物的提取纯化是依据待分离目标物质的特性及待分离目的产物和杂质之间物性的差异来进行的,是决定生产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如果只是按照发酵工程的过程来讲解技术基础及过程应用技术,涉及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这对于刚开始接受专业课程教育的本科三年级同学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以具体物质的发酵生产为例进行分析,更为形象化,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授课时,我们以红霉素的生产为例,分析了工程菌的构建方法与高密度发酵技术的应用,基于组分分离要求的分离纯化工艺方法的建立等,并将自己多年科研的成果结合至授课内容中。仅就红霉素的提取纯化而言,工程菌的引入及发酵调控技术的成熟,使红霉素发酵单位由原来的3000u/mL~5000u/mL大幅度提高至8000u/mL~10000u/mL,使得新分离技术的应用成为现实。目标产物的分离工艺由传统的“板框过滤-溶剂萃取-经过中间体盐的结晶纯化”发展为“微滤膜过滤-(纳滤膜浓缩)-层析分离-结晶纯化”新的分离工艺。该工艺利用层析操作的高分离效率实现了活性组分红霉素A与杂质组分红霉素B、红霉素C的分离;通过结晶过程中关键因素的调节,如结晶体系的组成及组成物的浓度变化、pH、温度、搅拌等,实现对产品粒度和晶形的控制,从而获得纯度高、药理活性强的产品。案例的分析过程加强了学生们的工程概念,如发酵产物的提取往往会涉及结构相似组分的分离,其分离方法的选择需兼顾分离效率高、分离条件温和的要求;微生物发酵是纯种培养过程,工程设备必须满足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发酵罐需要具备良好的混合能力,较高的传质、传热速率,且不能对菌体产生剪切破化;药物的晶形和粒度与药物的生理活性相关,现代药物质量控制指标除了纯度和杂质含量要求外,还有晶体的晶形粒度等结构指标要求;发酵产品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概念等等。实现一个抗生素药物的现代化工业生产需要融合现代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化学工程的知识。
(三)课堂讲授与专题案例的调研相结合
本课程通过典型实例的剖析,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传授了生物技术的应用方法。我们时时跟踪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对授课案例进行更新,以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物工程的新发展、新成果,体现该领域新技术、新水平,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魅力,激发学习热情。但是,本课程的教学课时有限,课堂上不可能对生物技术各领域均充分展开。为了弥补这一局限,本课程在教学上设置了“专题调研+课堂谈论”环节,把生物工程应用专题案例的调研工作,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去完成,并通过课堂讨论及提交论文的方式加以考查。[6]专题论文的完成及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各学习小组在给定领域范围内对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调研和论文的撰写。教师在组织学习小组之时,就将学习小组两两结对,要求各小组在完成本组专题调研的同时,对结对小组的课题也进行相应调研,并作为主审方在课堂上对结对组的专题内容设置提问,引导课堂讨论,而其他同学则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自由发表观点。
本课程要求,小论文要按照《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的稿件规范撰写,这也是对本科生撰写科学论文的训练,是专业素质培养的一部分。这种“专题调研+课堂谈论”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自动参与多专题的调研学习,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认知的目的,同时能够较全面地训练和检验学生专业文献查阅、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及思辨应对的能力。实践表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效果突出。学生李晓阳在听课小结中写道:“分组演讲、课程论文,每小组七八个人,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学生闫天一在小结中写道:“老师讲到了我国生物发酵工业发展的现状,虽然我国(抗生素)产量居世界之首,但生产效率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污染严重,主要以半成品(原料药)为主,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在化学制药领域,我们仍是以仿制药为主。在21世纪,我想我们大学生的责任就是让中国不仅是世界的工厂,也要成为研发的中心。”
三、结束语
化学前沿科学研究对象
化学科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分子、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到分子的各种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的合成反应、分离和分析、结构形态、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及其规律和应用的科学。随着新世纪脚步的不断加快,作为物质科学组成之一的化学科学将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化学中的前沿科学也将成为化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论文的发表是科学成果被人们承认的唯一形式。一定频次的引用反映了某篇论文重要性的程度,超高频次的引用,常可认为其研究成果引发了科学研究的热点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突破。因此,近期化学科研论文的引用情况也体现了化学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国际化学前沿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和研究方向。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报道,90年代的化学研究前沿领域有:
(1)富勒烯C60的研究导致发现了自然界一类新的物质――碳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并对宇宙内碳循环和经典芳香性的关系这一理论化学的关键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开辟了新的化学研究领域。
(2)模拟程序和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引起整个化学领域的革命,使量子化学成为成千上万化学家手中的工具,可用以预测和阐明物质的化学性质。
(3)对不同管径和缠绕角的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导电性质的研究展示了单壁碳纳米管在纳米分子电子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4)人工合成新药的发展:天然抗癌药物的人工合成以及用以开发新药的组合化学方法。
(5)组合化学新研究领域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药物开发的模式,可同时合成和筛选大批生物活性物质,大大缩短了新药开发的时间。组合化学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的筛选、手性化合物合成等材料科学领域。
(6)仿生聚合物是一种先进材料,它的人工合成向模仿机体功能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7)分析化学在这一阶段已不再仅仅是化学家手中的工具,它已发展为一门分析科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关于物质,特别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甚至生命过程的信息;另一方面,在精密分析仪器本身的研制上不断获得进展。
(8)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化学家的研究手段产生巨大变革。有关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维结构图像实现和精细结构表达的程序及软件包的研究受到化学界的极大关注。
(9)有机反应、不对称合成及催化是90年代以来的持续热点。这是一个有工业应用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的、一直很活跃的研究领域。
在经历了20世纪的空前繁荣发展后,进入21世纪,化学学科面临着四大难题。第一,合成化学难题――化学反应理论;第二,功能结构化学难题――结构和性能的定量关系;第三,生命现象的化学机制――生命化学难题;第四,纳米尺度难题。徐光宪院士等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化学的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这一潮流将进一步向前发展,并提出了新世纪的化学科学包含了对下列八个层次的物质对象的研究:
(1)原子层次的化学:其中包括核化学、放射化学、同位素化学、sp区元素化学、d区元素化学、4p区元素化学、5f区元素化学、超5f区元素化学、单原子操纵和检测化学等。
(2)分子层次的化学:现已合成的2000余万种分子和化合物,通常分为无机、有机和高分子化合物。但近30余年来合成的众多化合物,如金属有机化合物、元素有机化合物、原子簇化合物、金属酶、金属硫蛋白、富勒烯、团簇、配位高分子等很难适应老的分类法。21世纪将研究分子的多元分类法,如按照分子片结合方式和生成的分子结构类型分类,可分为0维、1维、2维、3维分子等。
(3)分子片层次的化学:原子只有110余种,但分子数目已超过2000万种,因此有必要在原子和分子之间引入一个“分子片”的新层次,在21世纪应该开展分子片化学的研究。
(4)超分子层次的化学:其中包括受体和给体的化学、锁和钥匙的化学、分子间的非共价作用力、范德华引力、各种不同类型的氢键、疏水-疏水基团相互作用、疏水-亲水基团相互作用、亲水-亲水基团相互作用、分子的堆积组装、位阻和各种空间效应等。
(5)宏观聚集态化学:其中包括固体化学、晶体化学、非晶态化学、流体和溶液化学、等离子体化学、胶体化学和界面化学等。
(6)介观聚集态化学:包括纳米化学、微乳化学、溶胶-凝胶化学、软物质化学、胶团-胶束化学和气溶胶化学等。
(7)生物分子层次的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酶化学、脑化学、神经化学、基团化学、生命调控化学、药物化学、手性化学、环境化学、生命起源、认知化学和从生物分子到分子生物的飞跃等。
(8)复杂分子体系的化学。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新世纪化学别值得关注的有化学信息学、分子片化学、超分子化学、生命化学、纳米化学、理论化学和复杂分子体系的化学等。
随着化学分支学科的重组及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不断渗透,21世纪初化学学科的前沿方向与优先领域有:绿色化学与环境化学中的基本化学问题、材料科学中的基本化学问题、合成化学、化学反应动态学、分子聚集体化学、理论化学、分析化学测试原理和检测技术新方法建立、生命体系中的化学过程、能源中的基本化学问题、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化学基础等。
参考文献:
[1]刘春万.研讨我国理论化学跨入新千年发展的一次盛会[J].化学进展,2000, 36(2): 230-232.
[2] G. P. Haight Jr. Bringing undergraduates to the chemical frontier[J]. J.Chem. Educ.,1967,44(12),766-775.
赫德教授提出:“科学素养是对科学与科学应用于我们社会经验里的了解。”大学化学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当前,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基础课教学质量是重点和关键。在大学阶段,具备一些必要的化学知识和一定的化学思维方法是现代科技人才基本素质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如何能让更多学生对大化产生兴趣,真正从内心愿意学习和研究这门课程,是摆在高校化学教师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影响大学生对化学课兴趣不高的原因
1意识不到化学的重要性
化学在不断地发展,物质在不断地丰富,化学对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背负的偏见和误解也越来越沉重。食品中毒、环境污染等,被认为与化学紧密关联,“毒害”、“污染”就逐渐成为了化学的代名词。
同时,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增加令当代大学生变得十分“功利”。英语等级证、计算机证、各种专业资格证,学生会和社团的经历,才是求职、考研或出国的“敲门砖”。他们关心的不再是科学素养,而是这门课程对找工作有无用处。错不在学生,责任在社会,经济腾飞了,物质丰富了,精神素养跟不上,某些人社会价值观发生扭曲和变形,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2专业针对性不够,教学与生产实践脱钩
大化教材包括三大结构(原子、分子、晶体),四大平衡(酸碱、沉淀、氧-还和配位)、和化学与环境等篇章。在30-40学时要讲清楚这些内容绝非易事。对于材料、化工、采矿、地质、生物、环境、机械等非化类工科专业,不同专业都有其特点。因此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有所侧重和取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课设置以及化学知识在他们未来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与高中相比,大学化学难度增加,论述更深入,理论性更强,如不与生产实际挂钩,一味照本宣科会显得枯燥死板。譬如,原子结构中薛定谔方程对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运用高等数学、物理学和量子化学的知识,学生感觉很抽象。如应用多媒体Flash能增强学生对微观领域的理解能力。学时数的大幅削减也限制了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如能结合化学相关领域最新进展、生活化学、生命现象或学生所学专业与化学结合的实例,能让课堂鲜活有趣。
3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扩招至今,大化课堂采用大班教学,人数150到200不等,课堂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虽红红绿绿,热热闹闹,但若教师一贯“单口相声”,课件一翻到底,课堂就会疲劳,出现学生瞌睡和玩手机现象,效率低,何谈兴趣。教师应尽量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积极性;要求学生预习,适应信息大容量、快节奏课堂;创设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利用教学相长原则,加强学习效果反馈;充分挖掘课堂互动元素,创造“满堂生辉”的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
1教师一定要有奉献精神,热爱教学
身为教师,先拷问自己,在教学上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当大多数人都为科研项目和论文拼搏,还有谁愿意默默无闻的、不求名利钻研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当今职称评审制度都与项目和论文挂钩。试问,连教师都心不在焉,学生怎么会有学习兴趣呢。
真正优秀的教师拒绝名缰利锁的诱惑,渴望真诚的奉献,以文化品味、智慧高度和人格深度来点燃学生们的热情。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具有广阔眼界和卓越的学识。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3]。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教学兴趣盎然。
2积极宣传化学的正面作用
为什么人们看到苏丹红、三聚氰胺、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事件或现象的时候,都会认为是化学出了问题呢?那是因为人在认识上出现了短视现象,由于目光只盯在事情的表面上,从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事实上,破坏自然、污染环境不是科技本身的错。其实,所有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发生,确实与化学有着紧密地联系,运用化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正说明了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环境遭污染、人类健康受损,正是由于欠缺化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而引起的。
围绕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挖掘人文素材,开展化学人文教育,希望能扭转当下人们对化学认识和理解,激发人们对化学的热情,提升全社会的化学科学素养。让学生通过接受历史上优秀化学家故事的熏陶,激励和启发学生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做事,尊重客观事实,脚踏实地,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处处都追求表现自然的本质和本性。
3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
一是重视每一节课的导入。教育家于漪说:“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恰如其分的导入,仿佛给学生架起一座通往新知识的桥梁,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教师就必须深入理解和发掘教材,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地设计导入。导入方法很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譬如,以旧引新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悬念设疑导入法和对比效果导入法[4]等。
二是精心设计课堂,让其妙趣横生。斯宾塞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卢梭说:“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能够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然而不这样做,他们也许就会痛得泪流满面的[4]。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游戏”入课堂,设立“问题化学”、“化学探究”、“师生共同讨论”、等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注重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可就“化学是否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举行一场辩论赛;魔术揭秘“为什么湖水从顶部向底部结冰”;可就“化学与太阳能”、“化妆品与化学”、“酿酒与化学”多个专题让感兴趣的学生查找资料、分组报告和撰写论文;也可借鉴“开心辞典”等的益智节目,把教学内容编成竞赛题,学生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通过竞赛,使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并给予奖励,从而激起浓厚兴趣。
三是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由毒奶粉事件提出“如何鉴定牛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由温室气体威胁北极熊的生存联想“二氧化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它有什么用?怎么消除多余的二氧化碳”?由pH平衡联系“胃中的抗酸剂”。与生活相关的化学令人兴趣盎然:我们呼吸的空气、保护臭氧层、未来的燃料:太阳能、食品的营养、妇女起居室中化学(化妆品、染发剂)等。
另外,区别对待不同的专业学生。针对化工和材料专业,可重点讲解陶瓷、光电、纳米材料、低温、高温超导体等;而针对生物专业,可着重阐述核磁共振成像、生命化学和基因工程,从蛀牙产生的原因、含氟牙膏的作用等。
总之,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尊师重教,崇尚知识;需要广大教师投入感情和精力,加强自身专业和人文素养,致力于教学改革和研究,精心设计课堂,使学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也需要同学们志存高远,重视基础,注重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晓明,瞿洪明,杨林.国内外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分析与比较———兼谈高校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56-59.
[2]杜金会,等.浅谈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大学化学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