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30:44
导语:在副高级工程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实验技术;职称评聘;队伍建设
目前实验技术队伍中存在着思想不稳定,干劲不高等问题。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自1994年以来,因辞职、调动等原因离开的有18人,这还不包括那些转岗不再从事实验技术工作的人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验技术人员职称问题解决困难、待遇偏低是造成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工作是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队伍建设起着杠杆的作用,完善职务评聘是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自1987年底开始试点、1988年全面铺开,至今有10多年的历程,这项工作对巩固和促进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名额偏少,职称设置不尽合理学校每年下拨的实验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名额偏少。以我院为例,2001年有工程师35人,只有2人获得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而讲师14人,却有3人晋升为副教授。除去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等因素外,高级职称的名额下拨比例偏少是重要因素,实验技术人员晋升职称难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严重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最高职称为“高级工程师”,满足不了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近年来提高的要求。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已拿到了硕士甚至博士文凭,副高职称满足不了年轻人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造成这支队伍不稳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评聘不分开,重评审轻聘任目前在许多高校中,聘任制流于形式的成分还很大,不聘任或不续聘的人员极少,几乎有了任职资格,也就等于聘任上了岗,并且一直被聘任到退休,颁发聘任书和签定协议书成了走过场,甚至连这一手续都没有。同时,只要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在工资等各方面待遇也是无条件晋升。这在一段时间里曾起到了激励作用。大家为了评上相应的职称,对照评审要求,找差距,调整自己,向着既定目标靠拢,这种工作态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曾经带动了一批人积极向上。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职称到手以后,压力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消失了,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虚度光阴,特别是在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的今天,他们的水平很快就与专业职称不相符合。这种现象在高校各系列职称评聘中普遍存在,实验技术系列也不例外。
(3)职称评审标准与实际工作表现脱节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制定一定的标准,可以使评审更具有科学性。作为标准之一的论文或著作,是衡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水平的,我校对于申报职称人员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章要求。这对于促进实验技术人员提高科研水平和理论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一味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了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助长了虚要文章、文章上不给挂名就不愿干工作等不正之风的产生。从专家评审的角度来说,也有”唯论文“的趋势,往往忽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态度,而单从论文的数量上来进行考察和评审。虽然实验技术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但由于评审中对平时的工作考核结果不重视,由此产生了不论平时工作表现如何,只要有文章就能升职称的不正常现象,也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平时考核流于形式。
二、加强职称评聘以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职称问题是高校在职人员所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与工资等一系列待遇息息相关的,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职称评审这一杠杆,以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队伍,是高校师资工作的重点。为发挥职称的积极作用,针对实验技术队伍的特点,应该做好下列几点:
(1)合理设置高级职称岗位针对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层次普遍提高的状况,除了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名额外,在职称设置上,实验技术队伍应设置正高职称。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建设的实验室如:重点投资的大型仪器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设置正高职称更显为必要。这样,可在实验技术人员中起到激励作用,使他们能有更高的追求目标,也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他们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吸引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生投身于实验技术工作,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2)评聘分开,理顺评审与聘任的关系职称的评、聘分离是指在评上职称后,是否马上聘任,要看能力和表现,即使在获得聘任后,还要不断考察其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不胜任的立即解聘,使每个人都有紧迫感,都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渴望;同时,其福利待遇是按所聘任的岗位(职位)来确定。评聘分开有助于强化竞争机制,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助于合理地流动,同时有利于更客观地评价人员的水平和解决职务限额的矛盾;评聘分开有利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社会化、统一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公平竞争、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有利于聘任制的真正实施;评聘分开更有利于队伍的建设,增强其活力。
(3)坚持正确的导向,调整和完善评聘条件
1.坚持德才兼备,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在评审中,应坚持思想政治条件与业务条件并重,引导实验技术人员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牢固的教书育人意识是对他们思想政治表现考核的重点。
2.强调实际工作能力,与平时的考核工作紧密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技术人员,制定符合其各自特点的和切实可行的评审标准;同时,将平时的考核结果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使评审工作与考核工作紧密结合。
3.加强对培训和提高的要求为鼓励和促进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和提高,应在职称评审时对人员的培训和再学习有明确的要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实验员是否参加培训和参加培训的质量应该作为一项评审的指标,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的培训提高,都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4)考核制度应进一步健全、完善
在考核中应坚持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并重的原则,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考核宜采取个人自评、群众评议和领导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地反映出被考核者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实绩。
1.对于从事教学实验的人员对从事教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的考核应从教学实验所面对学生的数量、面对学生的层次(高年级或低年级)等入手,着重考核教学实验过程的质量。如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对实验步骤进行调整,使实验效果更好,工作起来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2.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实验人员直接参与科研工作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一些应用性的课题里,实验人员承担了相当重的科研任务,几乎担当了教师的角色,因此,在考核时,应着重对他们的科研成果如文章、经费、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考核。
3.对于从事大型仪器的服务管理工作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对大型仪器的服务和管理是否上水平,仪器功能开发率、完好率、使用率是衡量的尺度。在保证仪器完好率的前提下,应当追求仪器功能的高开发率和高使用率,使仪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实验员管理上水平对仪器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同时应加强对外开放和服务,尽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使用效益;鼓励创新,挖掘潜力,促使他们在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设备使用的新功能。
高校师资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最大可能的发挥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应当充分利用职务评聘的杠杆作用,建立起一种竞争、激励、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按照熊比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从一般意义上审视,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的人才,即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与意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及活跃的灵感,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
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除应具备坚实的园林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精神外,还应具有热爱祖国的激情,勇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敬业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与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协调能力强,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一)转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播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园林专业的学生多数存在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现象。高职园林专业教育应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教学为重点、以学生学会掌握储存现有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要做到两个树立”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的园林专业人才。
(二)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增强选修课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要改变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向综合式或整合式课程体系转变,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要求,寻求专业内部知识与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促进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保证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要构建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纵向序列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课程的横向序列,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等为依托,以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与园林专业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课程形态。理论知识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实践课要充分注重技能培养,既要设置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应用写作、园林制图等课程,也要设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施工养护、园林工程预决算等课程。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高职园林专业教育应设置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现信息化、综合化与动态化的特点,鼓励和号召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与科学概念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园林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接受新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最新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增加选修课的灵活性,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个性是创新的重要基础,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的发现、培养。在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应针对学生的特长和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可加大学生选修课程的比例与灵活性,鼓励学生选修园林专业相关课程以外的跨学科课程,如经济、管理、法规、文学、艺术等,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通过提高选修课比例,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课程,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下乡活动,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必须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创新设计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实施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园林苗圃学的育苗实验,可将实验课时合理地安排在长达1年的整个育苗周期里,从整地、种子处理、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直到生产出合格苗木,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应构建一个中心,三个技能”的培养体系:一个中心”就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三个技能”就是第一学年培养基本技能,包括公益劳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第二学年培养专业技能,包括教学实习、科研技能训练、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等;第三学年培养综合技能,包括园林植物认知与养护综合实训、园林设计与施工综合实训、岗前培训、毕业生产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要培养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采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讲评式、案例式、现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获取、探索知识的本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活动个性化发展、实现开放式教学的需要。因此,应积极鼓励教师采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向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转变。这种教学手段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与教师素质有直接关系。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与良好的综合素质。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除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等之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即要具备双师”素质,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不断提高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熟悉一线工作、注重技术应用成为教师队伍的显着特征。因此,高职园林专业师资队伍中应有具备园林工程实际经历,对园林工程一线情况非常熟悉,能将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上来的双师型”教师。要建设好教师队伍,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1)注重选拔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积极引进或对外聘请高学历、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和兼职教师,强化师资队伍。(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行业专家对教师进行职业实践培训指导,组织安排教师定期到风景区、公园、绿化队、园林花木公司、大型园林绿地施工现场等一线岗位进行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参与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轮流选派骨干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园林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取得相应资格;积极鼓励和促进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竞争,对外承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或技术咨询任务,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可以培养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
教育与市场接轨、学校与企业联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高职教育应依托行业办学,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较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除建立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各类实验室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一般教学如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等课程的实习之外,还应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在生产管理、园林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阻尼橡胶支座,连续梁桥,减隔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U448.21+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于地震作用,传统的结构设计采用的对策是“抗震”,即主要考虑如何为结构提供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一般说来,通过正确的“抗震”设计可以保证结构的安全,防止结构的倒塌,而结构构件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要靠结构自身抵抗地震作用非常困难,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必须寻求更为有效的抗震手段。而减隔震技术就是一种简便、经济、先进的工程抗震手段[1]。
近30多年来,国内外技术人员研制并开发了许多类型的减隔震装置,有些已经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构。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减隔震装置有分层橡胶支座(Laminated-Rubber Bearings)、铅芯橡胶支座(Lead-Rubber Bearings)、滑动摩擦型减隔震支座(Sliding-Bearings)、高阻尼橡胶支座(High Damping Rubber Bearings)、钢阻尼器和油阻尼器等[1]。目前,在我国的土木工程隔震结构中,最常用的隔震装置是铅芯橡胶支座。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铅芯橡胶支座在温度和交通荷载(低周疲劳)作用下支座中的铅芯将产生疲劳剪切破坏,使铅芯橡胶支座的阻尼性能大幅度降低;同时铅芯橡胶支座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橡胶开裂、铅芯外露,这也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其使用功能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既是强地震带,又是自然环境保护区的、云南等地,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将是无法弥补的。因此使用性能稳定的高阻尼橡胶支座,既能有效地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2]。
高阻尼橡胶是在天然橡胶硫化的过程中加入了碳黑等添加剂,其支座的形状及构造与天然橡胶支座相同,但该橡胶材料自身可以吸收能量。由于与耗散功能集成在一起,可以节省使用空间,施工上也比较方便[3]。图1为高阻尼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
图1高阻尼橡胶支座滞回曲线
高阻尼橡胶支座的力学特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阻尼橡胶支座在制作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添加剂的情况[4]。此外,变形大小、位移历程、竖向压应力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均会对高阻尼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5][6]。在实际桥梁工程计算时,为了简便起见,常采用双线性滞回模型来表示高阻尼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进行计算。
一、某连续梁桥工程概况
以某一实际桥梁为例,来说明高阻尼橡胶支座在连续梁桥减隔震设计中的应用。该大桥由主桥及两侧引桥组成,主桥桥型为独塔斜拉桥,两侧引桥均为两联5×30m+5×30m布置。引桥上部结构采用单箱四室预应力现浇混凝土箱梁结构,桥墩采用Y型墩,墩高范围由5m到10m。承台下为直径1.5m、桩长50米的钻孔灌注桩。
该大桥引桥部分初步设计时拟选用板式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两种支座备选方案。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拟建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10g,根据场地土剪切波速测试,判定拟建场地类型属三类。按照规范[7],得到该引桥在E1、E2水平下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如图2所示。
(1)E1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2)E2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图2E1、E2水平下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根据计算得到的加速度反应谱,采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工程地震实验室(Engineering Seismology Laboratory)开发的RSCTH程序,生成E1、E2地震水平下对应的各三条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如图3、4所示。
(1)E1-1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2)E1-2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3)E1-3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图3E1水平下拟合得到的三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1)E2-1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2)E2-2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3)E2-3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图4E2水平下拟合得到的三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二、两种不同支座方案下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比较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SAP2000,建立引桥部分即两联连续梁桥的三维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单元模拟引桥的主梁和桥墩;二期恒载模拟为线质量作用;在承台质心处施加集中质量来考虑承台的地震响应贡献;在各墩承台底部采用土弹簧模拟桩基,以考虑桩-土的共同作用。
对于板式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分别采用link单元中的线性Linear单元和非线性Plastic-Wen单元进行模拟,根据支座承受的竖向力选择支座型号,其抗震计算所使用的相应的支座力学曲线如图5所示。其建立的全桥模型如图6所示。
(1)抗震计算所使用的板式橡胶支座力学曲线
(2)抗震计算所使用的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曲线
图5抗震计算所使用的支座力学曲线
图6Sap2000全桥模型
地震动输入方向选取顺桥向和横桥向。分析方法采用非线性直接积分方法,结构阻尼采用Rayleigh阻尼。
提取桥梁结构在E1、E2地震水平各三条地震波输入下地震响应的最大值作为桥梁结构时程分析的最终结果。由于地震工况较多,因此只提取E2地震水平下如图6所示的墩2、3、4、5上的支座位移以及墩底弯矩为例,对两种不同支座方案下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进行比较,其结果如图7、8所示。
(1)顺桥向E2水平下两种支座方案支座位移比较
(2)横桥向E2水平下两种支座方案支座位移比较
图7E2水平下两种支座方案支座位移响应比较
(1)顺桥向E2水平下两种支座方案墩底弯矩比较
(2)横桥向E2水平下两种支座方案墩底弯矩比较
图8E2水平下两种支座方案墩底弯矩响应比较
通过图7、8所示的E2地震水平下两种支座方案的支座位移以及墩底弯矩进行比较可以得到,相比于普通板式橡胶支座,应用高阻尼橡胶支座进行连续梁桥的减隔震设计,可以较好地减小桥梁结构的支座位移、墩底弯矩等地震响应,使桥梁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因此可以代替普通板式橡胶支座,成为该连续梁桥减隔震设计首选的支座类型。
三、结论
本文对一两联十跨的实际连续梁桥进行抗震分析,分别针对采用普通板式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两种方案,通过比较E2地震水平下顺桥向和横桥向支座位移和墩底弯矩等地震响应,得到相比于普通板式橡胶支座而言,高阻尼橡胶支座具有更好的位移能力,与此同时,又可以更好地减小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因此在连续梁桥减隔震设计中,往往可以取代普通板式橡胶支座,使连续梁桥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 叶爱君. 桥梁抗震.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2] 朱昆. 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及其隔震效果分析研究. 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 2009.
[3] 范立础, 王志强. 桥梁减隔震设计.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4] Yong Yuan, Shi-ShuXiong, Jie Fu.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Dynamic Behavlour of High Damping Rubber Bearing Isolator.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5] 庄学真,沈朝勇,金建敏. 桥梁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6.Vol.26.No.5.208-212.
[6] J.S. Hwang, T.Y. Hsu. A fractional derivative model to include effect of ambient temperature on HDR bearing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1, Vol.23: 484~49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OZ-01-200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