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武术文化论文

时间:2023-04-08 11:30:47

导语:在传统武术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武术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价值系统;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68-0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上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青年站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民族自尊自信的精神湿地。但是,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的那样,当今的全球化趋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2]”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武术的现代文化价值和面临的时代挑战研究,来讨论如何保护好这一笔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载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与核心竞争力。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笔者查阅了有关非物质文化方面和有关传统武术方面的文献资料共80余篇。

1.2田野调查法笔者曾对传统武术进行过多次田野调查,并还多次调研过传统武术的赛事活动。

2结果

2.1传统武术的现代文化价值

20世纪末的中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之中。从现象看,以后工业社会为标记的现代文明,对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整个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有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它对现代社会具有互补、调适和启迪的作用,从中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张力和现代价值。

2.1.1传统武术是一种优化生命存在的价值系统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为基本运作机制,在日益喧嚣又高速运转的现代文明中,人们品悟到了传统文化中的古朴情趣,想给自己找回一点失落的“野性”。于是,传统武术以它特有的价值与魅力为世注重。传统武术在提高技击能力的过程中追求“技、身、性”的和谐统一。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技”是指技击功能,不仅是形式上的套路演练,更重要的是从“形”到“化”,从“有”到“无”――技进乎道的深刻把握;这里的“身”是指强身功能,即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完美结合;这里的“性”是指对习武者道德情操的砥砺。技、身、性的和谐统一,是传统武术价值系统中的基本结构,充分反映了传统武术积极进取、奋发自强的不屈精神。可以说,中华先祖一贯倡导的“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在传统武术中得到了最为生动的彰现。阮纪正在《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一文中指出,传统武术阴阳互济,顺势化解等操作方式,反映了一种通过内部自觉颉颃制衡调控求得稳定和谐的内源性多样化取向,以太极图为这种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在当今社会中似乎并非全部都要让位于体现十字架精神那种两极对立、实力抗衡的操作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可[3]。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也是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所在。

2.1.2传统武术是当代体育文化中的另一图景不用否认,长期以来的世界体育“大观园”是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场景的。由田径、体操、球类等等主要活动内容构成的西方体育,呈现出强烈的物理学特点,它要求运动员跑的速度更快,投的距离更远,跳的高度更高,举得重量更多,旋转的难度更大,打击的力量更猛,因而逻辑地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4]。然而,讲究“躬行体悟”、“阴阳互济”的传统武术,洋溢着浓郁的传统哲学文化意味和传统美学特色。在技击观上,它追求“以巧斗力”,而视“气力愤发”为下乘之技;在健身观上,强调以“内”为主的内外兼修,而非西方体育那种外在的自我张扬;在审美观上,并不刻意形架的规范,而追求一种“练神还虚”的神明之境。当代世界文化,越来越呈现出东西方互补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传统武术,应该在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坚持“和而不同”的中华精神,按照自身的文化逻辑来谱写出今天世界体育文化中的“华彩乐章”。

2.1.3传统武术蕴含着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生命活力当代的竞技武术无疑是对传统武术的一种时展,但是,“棍图”(Stick diagram)化的套路运动和与套路相分离的散手运动,并没有使中国武术走入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世纪之交,在对“中国武术向何处去”的历史发问中,不少人把环视的目光对准了涌动着生命活力的传统武术。在延绵的历史中,传统武术曲折坑坷而传承不绝,这本身就是对它旺盛生命力的绝好证明。它那深邃、广博的文化蕴藏,是重构当代武术文化的丰厚资料源。在世界体育史上,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发掘,从而点燃了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圣火,成为当代人类文化中蔚为壮观的一幕,这也是否预示着中华武术的振兴,寄希望于传统武术呢?

2.2当代传统武术委顿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新旧鼎革的巨变,武术也霍然进入了一个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历史转型。然而,在这过程中传统武术的文化家园渐趋委顿、荒芜,以致什么是“传统武术”似乎成了一个说不清的问题。如同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常常是因人自身造成的一样,传统武术目前所面临的时代困顿也由多种深层原因所致。

2.2.1社会转型中的文化震荡当代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无逃于天地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是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对于中国而言,融入全球化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时代特征,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科技、教育、商品、信息及大众娱乐等为内容的西方文化逐步成为当代世界的强势文化而不断扩张,其他民族文化则处于这种强势文化的“笼罩”下,并被日益消解,显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改变。我国传统武术所遭遇的冷落与尴尬,某种意义上正是西方体育文化无孔不入的侵蚀结果。

2.2.2传统武术发展的文化迷惘“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的发展基础”[5]。传统武术是以追求技击之道为本质属性,以此规定并制约着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并逻辑地延伸出了以技(技击)、身(强身)、性(道德)三者有机结合的基本价值体系,长期来被习武者所恪守、遵循,由此融铸了传统武术博大的文化载量,而当代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迷惘也正是从这儿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就有部分人士先将追求技击之道的传统武术本质属性混同于价值功能的技击格斗,继而再将其技击价值与健身价值对立起来,将武术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功能相混淆,至今是目前武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另外,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文化迷惘还表现在自觉以西方体育文化为参照,使得传统武术无论是其活动样式、价值体系及文化内涵,均发生了过滤和割裂。近年来,各级武术管理部门不时举办一些传统武术的赛事,“传统武术”一度成为时髦而走热。但是,由于竞技武术活动样式的强烈辐射以及理论上缺乏对传统武术概念的厘定,因而所谓的“传统武术比赛”难以根据传统武术的文化特点来进行(其中甚至不乏近十多来才兴起的木兰拳、扇),其评分标准是依照竞技武术的《竞赛规则》,评分者是竞技武术的裁判,加剧传统武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得不向竞技武术靠拢的局面,这类“赛事活动”根本无益于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2.3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作为当代中国武术运动主流文化的竞技武术,其中的套路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定位于“自由体操”和“艺术体操”,所以其历年制定的《竞赛规则》和技术样式也越来越呈现出西方体育文化的色彩;即便1979年开始试验的散打运动,是对原来单一套路比赛形式的补充,或是对社会上批评操舞化套路运动的回应,但无论是比赛方式还是场地等,处处透显着西方搏击运动的文化痕迹,难以寻觅中华武术的文化灵魂。由于“一花独秀”的竞技武术其异于寻常的发展动力基本上来自于一种由主管部门介入、被高度组织化的各类赛事制度,因而对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整个中国武术活动格局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格局下,使得传统武术面临两种境遇选择:要么被竞技武术化;要么充当一朵离散聚合任自由的“花”。人们总是在现实的世界中来把捉文化的现实性的。由于上述影响使然,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竞技武术成了中国武术的全部。

3结论与建议

国务院2005年下发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6]”作为非物质文化形式的传统武术,是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的文化成果,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斑斓历史。但是自近代以来,传统武术发生了根本性的文化嬗变:它的技术样式被日益过滤,精神价值在不断淡忘,身怀技艺的传人先后离去――其宝贵资源每一刻都在流失、湮灭。在我国近年悄然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一些传承有源的传统拳种纷纷提出申请,要求政府部门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个侧面清晰显现出当代武术号称有六千万习武人口的表面“盛世”下传统武术文化濒临危境的无奈事实,这显然不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以及维护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武术,不仅是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是个迫在眉睫的实践问题。为此,本文谨提出以下几点芹荛之见:

3.1发挥多方互动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武术保护工作,是个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政府的宏观主导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是两大不可或缺的方面。长期来,传统武术并没有得到国家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应有重视,他们更关心的是争分夺牌的竞技武术;而在民间,传统武术则沿袭原来的传承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而面临一种“合法性危机”,诸多文化精神和技艺内容渐趋黯淡。

对于传统武术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政府的主导与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统筹与支持,所谓的文化遗产保护将一事无成。另一方面,传统武术的文化生命在民间,广大民间习武人士是目前传统武术主要传承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认同。政府部门的统筹与支持应该是宏观层面的,不能以行政力量来越俎代庖。因为这样做不但会严重挫伤民间保护、传承传统武术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因不清楚传统武术的具体文化内容而使所保护的对象变味。同时,有关武术理论研究者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当今社会里,传统武术任何一个层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研究的介入,尤其是有关传统武术的文化保护,更是一项学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须得到理论研究的支撑。

3.2落实两个重要环节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16字的“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7]。传统武术的文化保护无疑也应以这16字方针为指导,并在这基础上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具体保护措施。

首先是传统武术的保护在目前当以“抢救”和“保护”为紧要。传统武术是一种动态文化,它主要由师徒传承方式而逶迤发展。近些年来,许多掌握、了解传统武术拳理技法精髓的老人逐渐相继过世,致使不少技艺功法已成“广陵散”。因此,应该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采用多种手段,在20世纪80年代“武术挖整”工作基础上,培训专门人才,进一步开展有关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挖掘、普查与整理,并在这基础上建立有效保护机制。对于一些传承有源并符合条件的,应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国家力量加以保护。目前,已有“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沧州回族武术”、“邢台梅花拳”等已进入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次是使传统武术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得到时展。传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绝对不是对“吾家旧物”的原有循袭,这也就是国务院文件中提出的“传承发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的传统武术本身是一个瑜瑕互见的复杂文化体,其中既蕴藏着前人的智慧精华,也裹挟着不可避免的历史积尘,同时还更多地隐匿着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转换机制才能焕发出其时代价值的文化传统。这必须在对它进行深刻理性把握基础上的扬弃和创造性转换。如不善于吸收前人的文化成果,传统武术的智慧精华只能是“绿水青山枉自多”;如不善于批判否定,传统武术就无法实现其自身发展。“海纳百川”、“生生不息”,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所在。

3.3注意传承人才培养文化的发展是需要载体来进行绵延的。有着巨大历史跨度的传统武术,是通过代际传承最终凝聚为具有自身价值的文化系统。可以说,武术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对它的历史衍传主要不是靠对文字的理解来进行的,而是需要“犯手实做其事”。从这个意义上,技艺传承当是传统武术文化生态保护工程中的最重要任务。当前传统武术的濒危,很大程度上也是技艺的失传,这必须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对于传统武术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人群:一是社会上的普通武术爱好者,他们是营建传统武术生态环境的基础;二是全国各体育院校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习的学生,由于专业基础与要求,他们应比前部分人群对传统武术技艺的理解和掌握更为深刻;三是应像竞技武术运动那样,形成一个传承传统武术的专业化精英群体,他们是传统武术拳理功法的薪火接续者。三者相互关系,但承担的任务及作用有所不同,由此构成传统武术的人才传承载体,成为传统武术文化家园“莫失莫忘”的自觉守望者。眼下各地开展的传统武术“申遗”工作固然能引起社会的一定重视,但如没有基本载体的实践传承,可以肯定说,难以改变它在全球化浪潮下被荡涤和吞噬的濒危厄运!

3.4形成自身赛事制度竞赛是橇动体育运动发展的有力杠杆,也是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铺设的快车道。形成于50年代的竞技武术,也正因为得益于它的竞赛体制,才迅速提高了它的运动技术水平,并奠定它独领的文化地位。所以,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机制就不能不引起传统武术时展的思考和借鉴。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中,靠自发状态的民间土壤养育不出传统武术的参天大树。请看,从奥林匹克运动的惊人发展到中国竞技武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又有谁能离得了竞技杠杆的橇动作用呢?

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民族内部成熟的文化内涵如同遗传基因,并不能以削足适履的“外科手术”方式进行随意更换,尤其难以用单一的西方标准来进行评价、切换。因此,我们应该在对传统武术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立即着手制订出一个符合其自身文化价值和技艺特点的赛事制度,不能设想一个传统文化样式的复苏可以无视自己的文化命脉与价值规定。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文化归纳,把长期被忽视的武术文化特点整合起来,从而获得一种内源性的文化张力,形成当代武术运动发展的“双轨制”,使竞技武术不再成为当代武术的主流文化现象,而是两种同源异流武术文化的互补共存,互相映辉,使已逐渐失去身影的传统武术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参考文献:

[1] 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G].

[2] 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4.

[3] 阮纪正. 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J].开放时代,1996,(3):24-29.

[4]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43-46.

[5] 伍绍祖.中国体育报[N].1999-01-08.

第2篇

在中国绘画史中,大笔触的写意画法产生和成熟得比较晚,基本上是宋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中国绘画基本属于工整细致的工笔画一统天下的局面。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的战国楚墓帛画《龙凤人物图》和《人物御龙图》,是迄今能见到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作品.这两幅作品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线造型,及至马王堆西汉t型帛画----彩绘“非衣”的出现,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基本面貌(即以线造型、设色艳丽、富于装饰性等)已初步确立,后世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线”与“色彩”成为传统工笔人物画形式语言结构中两个最主要的元素。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线始终是工笔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形式和基础。色彩的运用是在线已经完成了基本造型之后,也即线担负了造型的主要功能,色彩的渲染与配置皆服从于对象线的形体结构,线是画面的骨架,是画面的灵魂之所在。作为工笔画家刻画物象时最强有力的语言,线造型显著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绘画特色和审美特征。

由于传统工笔人物画形式的独特性和所具有的“描写性”, 使其呈现出造型谨严、刻画入微的特点。133229.COm“形”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 最初是用来评价工笔人物画的,其中对人物形象的造型提出了“应物象形”,说明真实准确的描绘形象是绘画的基本要求。从隋唐、五代时期的《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传统工笔人物画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对“形似”的要求,由此可见 ,“形”在工笔人物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语言系统必须建立在“形似”的基础上,轻视了形的价值就失去了其独有的语言特色。但这个 “形似” 绝非绝对的肖似,因为中国画是写意的艺术,中国画造型遵循的是“尚意”的造型原则,画者既要抓住对象的外在特征“应物象形”,更关键在于还要以形写神,以形写意。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形似”是为了“移其形似而全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以求得一种“象外之意”。

“线”作为传统工笔人物画立型的手段,必须为其造型服务。就线条本身而言,“客观物象的外表并没有线的存在,是画家通过观察物象、认识分析而主观模拟性地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并体现画家的绘画风格”。[1]因此线可以视为画家对所描述物象的一种抽象判断,线也由此具有了一种抽象美的意味。工笔人物画中只有把具有抽象美意趣的线条与意象的造型完美结合,使线的表现力更自由地表达出来,才是线的最高价值。荀子说:“形具而神生.”[2]只有有了形,神才能有所附着,才能通过形探求那超然物外的“象外之意”。 抽象的线作为一种符号是主观创造的、非现实的,然而又是客观的、可辩的,充满与自然造化的有机联系,又贯穿了画家的主观精神。因此,工笔画的线具备了状物和达意的双重功用。

由于传统工笔画工具材料与形式技巧的特性,形成了线造型在“细节”上的刻画。没有细节的真实发现,工笔画就失去了其工细的特点;对于艺术表现来说,自然之物就不能得其“形”亦不能传其“神”。但工笔画中的这种细节描绘并非是面面俱到,而是画家对物象充分理解领悟后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工细本身不是工笔画的目的,先求“形似”,进而“以形写神”才是根本目的。画家在自然物象身上捕捉到的细节正是通过线条的描绘达到“尽其精微”的状物状态。

第3篇

一、时间和地点

2007年10月18―21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举行。

二、主要内容

(一)主要议题

研究探讨武当内家拳法、民间传统武术继承发展对策方略。

展示武当武术新近挖整的功法套路,交流武当内家拳法、功理及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成果。

(二)主要形式

中华武术论文报告会,学术交流座谈会。

资深专家、教授专题讲座,授课解疑。

武当内家拳传人、名家功夫表演交流。

评奖。设挖整传统项目奖、名家表演奖、优秀论文奖、特别推广贡献奖四个奖项。

考察武当武术文化、道教文化,汉水文化。

三、 参加人员

特邀国家武管中心、武术研究院、各大体院、有关部门领导和资深武术专家、教授。

海内外各武术团体、馆校、武术名家、名人、传人。

民间太极、形意、八卦、大成、通臂、南拳、八极拳等拳派传人。

武术爱好者和一切关心热爱中华武术发展的仁人志士。

四、日程安排

五、奖励办法

挖掘传统项目奖:新近挖整的武当内家拳功法套路,特点突出,具有推广价值,演练水平较高,有传承的史料,经大会组委会评定为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奖金1000-2000元,并推荐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当杂志上刊登宣传。

名人名家功法表演优秀奖:参加武当内家拳功法展示表演的名人、名家,经大会组委会评审录取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奖金100―300元,颁发证书。

优秀论文奖:参加研讨交流的论文,经大会组委会评审录取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金200―500元,颁发证书,论文先在武当杂志上发表,并可结出版发行。

特别推广贡献奖:为弘扬武当武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经大会组委评审,发给特别贡献奖,授予“武当百杰”光荣称号。

大会向参加会议的每位代表赠送精美纪念品一份。

六、参加办法

凡愿意参加大会人员,请与大会办公室联系,索取报名登记表或从武当杂志网站下载(省略)。

大会收到报名表,登记审查批准后,发给会议通知及正式代表证,正式代表需交会务费600元(包含三星级宾馆食宿费、考察费),不足部分由大会补助,有论文参加评审者,需交评审费100元,论文必须在2007年7月30日前寄大会办公室。

参加功法套路展示、交流表演者需交排演费100元,在报名时寄交大会办公室(报名时间截止8月30日前)。

参会观摩的列席代表需交大会会务费1000元,享受正式代表同等待遇。

大会报名时间截止8月30日,参会者可提前报名,同时把论文、习武简介、登记照片(二寸半身照二张)以及相关材料和费用寄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七、组委会办公室地址

邮编:442700湖北省丹江口武当杂志社

联系咨询电话:0719-5223531(马老师)

第4篇

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瑰宝,本文通过现状研究,历史分析,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山东省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结合地方史志对山东省武术流派追本溯源,阐释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并以山东省济南市鸳鸯门武术流派为个案,考查其内在的武术文化,动作内涵以及所蕴含的哲学原理。以期对山东省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研究现状与分析

传统武术流派分类方法众多,观点各异。

扬州大学邱瑞在《传统武术流派的分类与推展策略》一文中提到传统武术流派可根据“刚柔长短”的分类原则及“大派宜分,小派宜合”的精神整合拳种,。他提出传统武术可以分为“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刚柔并蓄”等门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段克发在《武术各拳种流派共性探析》一文中提到武术流派当以长拳、形意拳、太极拳、南拳和散手等方法分类。

目前已有少数地区开始进行武术流派整理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徐烈在博士论文《关东武术文化研究》中介绍了关东地区武术文化特点;邱世海在《客家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从客家迁徙环境出发研究了客家武术的发展轨迹,陈述了客家武术形成的原因。有关山东地区武术流派的形成,山东省武术流派的分布,山东省武术拳种的发展,目前鲜有论述。

有关地域武术流派发展的研究较少。

每个流派在武术技击、训练方法、套路形式以及练习要点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严密的体系。此前,对中国武术的研究,主要是以时间为主线,对中国武术流派进行整体性描述,并未引入“地域”的概念,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武术流派的个性及其产生这种个性的原因探究不够深入,属于单一维度的研究模式。

传统武术流派面临的困境与分析

许多传统武术流派因缺少传人正濒临消亡。

随着社会进步和中国社会稳定、和平地发展,再加上现阶段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形成,竞相追求“时尚”和“利益”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而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不管哪个拳种何门何派,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都需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甚至需要进行多年苦行僧式的探索,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速成。更造成那些热衷于传统武术的人们难以耐住寂寞而脱离原来的愿望,而去社会里追求所谓的个人经济利益去了,根据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项调查,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统武术套路有两千多种,到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拳种仅129种,且一半以上是只有名目而无传人会练,真正有相当数量传承人群的拳种仅有几十种。”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里消亡之陕,可见一斑。

竞技武术的过分夸大,忽略了传统武术的存在。

目前,无论是国内比赛还是国际比赛都是竞技武术的比赛,即使有传统武术套路出现也仅仅是几个拳种的参与。诸多的传统武术套路被遗弃在武术竞技之外,进入不了群众百姓的视线,而只能在市井之间默默流传,生死存亡系于上天。

现代武术规则的限制,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

当前,传统武术比赛多是武术套路演练的比赛,一般从套路演练的风格、劲力、动作的工整等来衡量演练水平的优劣。因而也造成现在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格斗技能下降,形成“会说、会练、不会用”的现象。我们若不及时警醒,曾经以出色的技击效验令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武术,若千年后也许只会剩下一具空壳。

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还不尽如人意。

现在人们对传统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多停留在自身感觉和师傅流传下来的拳经里,人们(包括习武者)对传统武术中各种名称、现象的理解多是一头雾水、混混沌沌。如何弄清它的技术技法特点、功法特征及分析技术形成的阶段和各阶段主要的训练内容及训练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山东省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壮大

山东省是全国当之无愧的武术大省,仅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承认并公布的29个全国武术之乡中山东省就占了6席,分别是淄博,博山,东明,单县,台儿庄和莱州,首批全国先进的40个武术馆校名单中山东省就有8个武术馆校入围。从山东省传统武术流派的研究开始,一方面挖掘整理山东省武术流派,武术拳种的内容,分布,以及每一流派或拳种的文化,技法及训练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山东省传统武术流派的研究整合山东省武术文化,山东省地域文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各武术流派的内涵。

传统武术流派之“鸳鸯门”的发展与分析:

山东省武术流派之鸳鸯门的创始人是山东省周永祥、周永福两位先生,他们二人穷毕生之力,博众家之长,独辟蹊径,创立的鸳鸯门武术门派。鸳鸯是动物的名字,取鸳鸯作为门派的名称并不是它的原意而是“鸳鸯”的寓意,意在阴阳。该门派理论宗旨肯定阴阳的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天地万物寓阴阳之中。虽然武术套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在阴阳变化之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鸳鸯门功夫在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目前第二代掌门人是姜周存教授,门人众多,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各地市,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也有专门的鸳鸯门分支,国内其他地市也有。鸳鸯门以内家拳为主,在武术理论与哲学基础方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技术体系。

第5篇

武术专业开题报告

课题的目的意义:

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借鉴西方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建立了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两大体系。然而,这两大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各自的困难。竞技武术套路的体操和舞蹈化愈演愈烈,使人难觅武术的技击本质;缺乏传统武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散打也难以普及。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武术重新受到了重视。《武林大会》、《武林风》等节目相继播出,随后成立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也迈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

以上几项赛事的选手格斗技术简单直接,却远没有表现出武术传说中的高超境界。这些比赛虽然还原了武术的技击本质,但也是对群众心目中武术形象的破坏。

这些年来所举办的各种武术赛事,实际上走的都是两条路,即是“打”与“不打”。我们按照西方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将武术分为技击和表演两部分,但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确是讲究“天人合一”。

中国武术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技击术,它与国外技击运动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以及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上海体院的邱丕相老师说过,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郭玉成老师也明确指出,“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因此,对于武术赛事来说,套路表演缺少了武术的技击性,擂台实战也无法体现武术的本质特色,对于其“神秘性”也是一种破坏。

如何将实战和表演这两条路合二为一?本人在观看研究了各种技击格斗类比赛之后,认为借鉴美国的WWE赛事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W W E (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世界摔跤娱乐) 是一种表演性质很强的比赛,配有专门的编剧及播报员,跌宕起伏的剧情比电视剧还要精彩。WWE的选手都经过极其专业的训练,拥有过人的体魄,为了使比赛激烈、精彩,选手们共同排练出各种精彩的打斗动作,比赛时再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可以说WWE是一种将体育与娱乐有机结合起来的赛事。

中国武术非常适合这种模式,优美的技击动作可以编排出精彩纷呈的打斗过程,我们的武侠文化也可以提供大量跌宕起伏的剧情。武术借鉴WWE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其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这种亦真亦假的比赛也可以充分保留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做到“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在借鉴WW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于中国武术的全新的比赛模式。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本文对历年来研究武术传播、武术文化、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以及武术职业化等方面的相关文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并对其进行综述。

1、武术传播的研究分析

本文属于武术传播研究,所参考的书籍主要是上海体院郭玉成老师的《武术传播引论》和《中国武术传播论》这两本书。

郭玉成老师在其著作《武术传播引论》中对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及当前的武术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1

在《中国武术传播论》第四章“武术竞技传播论述”中对解放后我国竞技武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第五章“武术商业传播述评”中对“散打王”、“武林风”赛事及武术节活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商业武术决不能追求泛娱乐化”的观点。2

2、关于武术套路文化的研究

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3———套路运动美学思辨: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4: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5:中国武术不是纯体育,不是纯运动,也不是纯杀人术。中国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6:因此,套路用动作来描写格斗意象不满足于形似,而要表现出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意境,并将格斗意象的动作“符号化”。所以,套路的演练是格斗形象的表演,而不是真打实斗,是对真打实斗的一种超越。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7: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武术(功夫)与中国文化一样重视“意境”与“完美”。武术套路技术中的许多动作只是“意想”的技击,具有“技击涵义”,但并非真实的实用技击。真打实战的格斗技术在“擂台”上可能会寥寥可数。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认为,若武术套路与散打都会,是“兼项”,并非“能打会练”或“打练结合”。

戴国斌《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8: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将套路所描绘的技击理想或想象投射到竞技场、技击的真实场景,其情节的预设、艺术的加工处理等,顿时被随意、杂乱、实用的现实所代替;其攻防兼顾之编排、“劲”之完整、应之而扑的效果,也难以避免“荡然无存”的结局。

邱丕相,王 震《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9:中国武术,作为源于战争搏杀残酷嗜血的搏斗技术,在中国大地上演绎为一种充满哲理、伦理、艺术等光辉的套路运动形式。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民族都有其本地化的搏斗技术,中国武术无论是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价值追求上都有别于他们“致伤致残”的血性和“你死我活”的残忍。

3、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的研究

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10:武术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 武术散打异化为拳击摔跤等其他搏击范式的“竞技场”。 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

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1:长期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言称博大精深的武术的两大主导品牌,而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流派却“养在深闺无人识”,游离于武术发展的边缘地带。竞技武术套路愈演愈烈的体操和舞蹈化倾向让广大青少年无从探寻中国武术的格斗技击内涵;而缺乏中国文化处理和重构的散打运动虽然在业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很难在广大民众中普及,显然在简单的格斗技术之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支撑,无法和跆拳道、剑道等项目相比。

武术需要登上奥运舞台,但不是它的最高目标。武术进奥运,不能失去自我,迎合简单化、竞技化的要求,让武术负载的民族文化内涵越来越少。中国武术应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向世界,展示的是“原装货”,而不是“四不象”。

4、传统武术擂台实战的研究分析

马剑,邱丕相《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12:就现实武术呈现给世人的面貌看,武术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3:“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埃及金字塔等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神秘性”。传统武术“高深武艺”传播也具有神秘性。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超武艺,吸引了众多求武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追求。传统武术“明劲、暗劲、化劲”的功夫递进,也成为武界人士的习武目标。“口传”武术,不断塑造神秘。“飞檐走壁”“、点穴术”、“内功”等功夫更是让人们对武术顶礼膜拜。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14:其次,何谓“真实武林”?武术文化传播一定要真实吗?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独有的、神秘的。“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著名导演李安曾说过,文化要有差异性才有吸引力。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求武者纷至沓来。可见,“还原真实武林”的可行性与价值性需要论据。

然而,“武林大会”所推出的梅花拳等拳派的打斗比赛,使武术的神秘文化特征渐行渐远。所谓“还原真实武林”其实是对武术“神秘”文化的破坏,对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有报道显示,“武林大会”收视率稳定或直线攀升,但现实的“收视率”与武术的未来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5、关于武术职业化的研究

郝素红,樊海云《武术职业化初探》15:武术职业化是相对于“业余武术”而言的,是指武术练习者由业余向职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武者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体育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认识并利用其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需要,并且从中获取高额收入,把武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职业化使武术走向市场,运用市场杠杆调节武术职业化发展,在行业统一管理下,按市场规律操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武建伟,李义杰,王志英《传统武术职业化的思考》16:借鉴其它项目和领域关于职业化的概念,结合传统武术的特点,笔者认为传统武术职业化应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1、非业余的、受过正规训练并以传统武术为职业的专业人才。2、受市场的调节,通过市场机制体现从事传统武术运动员的价值。综合起来说,传统武术职业化就是从事传统武术的练习者或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发展,并以传统武术本质为内涵,通过市场机制充分体现运动员价值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劳务和商品化。

如果我们能够将传统武术职业化,给传统武术一个展示的舞台,体现练习传统武术的价值,给传统武术练习者建立一个价值补偿机制,无疑将会刺激、提高传统武术练习者的动机。作为职业传统武术练习者,他们将不得不提高自身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就会促进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如何创建适合展示传统武术特色的职业化建制,适宜的比赛形式至关重要。

程云旺《对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改革的思考》1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性、商业性、文化性和企业化经营是职业散打本质的特征。职业性、文化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性和企业化经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据此,我们可以对职业散打的概念做如下概括;职业散打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与武术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竞技散打比赛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及社会文化活动,并通过散打市场,使运动员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使经营实体(俱乐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竞技散打运动体制。职业散打实质,是散打竞技能力潜在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实行商业服务和武术文化服务的过程所产生的价值交换和价值转移,所谓“散打运动职业化”,就是竞技散打运动由其他体制向职业散打体制逐步过渡、转化,并最终得以完全实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

2.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3.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套路运动美学思辨[J].体育学刊,2001.3.

4.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4.

5.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6.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 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J]. 体育科学,2007.12

7. 郭玉成. “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J]. 搏击·武术科学,2008.4

第6篇

[关键词]哲学;李小龙;截拳道文化;价值

2008年秋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讲述了功夫之王李小龙的传奇一生。李小龙是一个罕见的同时脚踏武学与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他的武学思想,在宣扬中国文化的同时,更多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作为截拳道的创始人,李小龙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的第一人,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为古老的中华武术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所拍的功夫电影为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截拳道作为李小龙所创立的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技击性、健身性与艺术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特征。

一、截拳道的哲学思想

李小龙的哲学思想,海纳百川,他对老子、周易、禅宗、尼采、克里希那穆提等的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取精去渣,化为己用。[1]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据自己的性情、经验进行创造性地发展,以哲引武,由武入道,突破其局限性,使它们和谐统一和完美地体现。

(一)与老子比较

李小龙在论述截拳道时说:“什么是截拳道?我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了。”截拳道是无形,它拒绝任何形式的束缚。每个人都有天生和后天能够培养的本能,截拳道就是要培养和无限制地发挥人的本能。这和老子之“道”可以说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性,老子将道推崇到了最高位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之根、宇宙之本,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不治而无不治”,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国则要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截拳道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是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发展。李小龙那段关于水的精彩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也有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道论中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柔弱胜刚强。李小龙对水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论文《悟》中有所阐述。李小龙的武术原理,就从这个“Be water”开始,踏入合于“道”的武术最高体现。

(二)与周易比较

周易是中国智慧的源头,核心理念是“阴阳”。《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2]此段话充分阐述了阴阳变化的规律,把阴阳看成宇宙间运动的根本规律和最高原则,并以阴阳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李小龙曾在其武学著述中写道:“阴阳学说不仅与拳术理论、武术锻炼密切相关,就是在技击对抗中,也无不内含阴阳学说。在截拳道之中,无论是防守,还是攻击,都离不开阴阳变化。况且拳为运动之道、健身之方,术为取人之法、胜人之妙。然而妙从何来?术从何得呢?就在于阴阳的互易变化之间。欲求艺术之途,必循阴阳之路,此乃妙诀的新生之源。”在截拳道技击对抗的技术中时时处处都充满了阴阳变化之理,它把复杂而又不实用的招式简化为简单直接的“攻”和“守”,而且,攻和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好像太极图中的阴和阳可以互相转化一样,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并进。[3]

(三)与禅宗比较

佛是智慧与慈悲的象征;禅是指静坐,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坐禅中思维,根据其所悟所证创立了佛教,而“戒、定、慧”三学中因(禅)定而生慧也说明了禅与智慧的关系,所以说“禅”就代表着智慧。禅宗中的智慧与深意可以用一个字的来概括:“空”。 李小龙在其著作《截拳道之道――武道释义》第一章进行了“论禅”,有几句是这样说的:“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中”;“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4],可见李小龙对空的理解相当深入。李小龙在公开解释他创立“截拳道”时讲及手指与月亮的关系。“以手指月”是中国宗教哲学中一个常见的譬喻,这个辩论可见于后来禅宗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说这番话的李小龙,已到了超越武术技击层面而臻至“武道合一”的最高境界。

(四)与尼采比较

尼采张扬“权力意志”,呼唤“超人”。他的哲学是强者的哲学,人应该追求权力,要有主宰自己、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欲望。能最大限度实现权力意志的人才能称为超人,超人创造了历史,主宰历史的潮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历史上,只有少数天才和艺术家才能达到超人境界。李小龙的截拳道哲学中一部分来自尼采――重视自我,认识自我,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突破传统不被现有的理论与形式所束缚,而李小龙本人也真正体现了“意志”与“超人”。 李小龙在文章中指责中国武学“不切实际的理论与流于形式的花招太多了。太人工化、太机械化,没法真正教学生实际动手所需的功夫”, 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否定无异于尼采的“上帝死了”,也因此遭到了众多武师的不满。李小龙对武术的狂热追求和实践,为电影的不懈奋斗让他成了世界瞩目的“超人”。

(五)与克里希那穆提比较

1970年,李小龙在一次训练中受了严重的背伤,他在养伤的3个月中,认真研读了印度哲学大家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著作,这之后,他吸收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思想,他的截拳道的发展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1971年,李小龙给《黑带》杂志撰写《让自己远离传统空手道的束缚》一文时,写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观点。文章中,李小龙说:“其实我对于打斗功夫没有什么创新和改良,没有哪种功夫能有截拳道那样的攻防办法。”[5]很显然,在这篇章中,就体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思想“真理是无所羁绊的,没有固定的条件,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实现手段;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可以以任何特定的方式去寻求真理。”新的截拳道提倡克里希那穆提所主张的自由哲学,反对任何固定的形式,借助于各种自由的搏击动作,进行二人对打练习,形成全新风格的截拳道功夫。

二、李小龙截拳道的价值体现

(一)将中国功夫发扬光大

1笔怪泄武术重新正视实战

李小龙说:“传统武术,只晓得盲从与模仿,它们永远找不到武术技击的真谛。”他还说:“我不相信对手会像兄弟对招般,让你对峙观察,后策动攻防,也不相信对手会像对打演练或打沙包那样,给你蓄势运劲的时间。”[6]这就是说,传统武术正在与实战慢慢脱节,而截拳道提高了技击的实战性,使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2笔怪泄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

截拳道是继承中国武术及世界各国搏击之大成,根据自身特点在武技实战中逐步形成的。创新是整个截拳道训练过程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核心,只有创新,才能使截拳道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3蔽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小龙主演的“功夫影片”风行海外后,许多外文词典中都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功夫(KUNGFU)”。截拳道具有技击性、健身性与艺术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特征。它不仅属于中华武术,而且丰富了世界技击术的内容,它对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截拳道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重视和欢迎。世界文化的东移及其在中国的集结,将会给截拳道的传播提供空前的发展机会。

(二)利用文化心理学弘扬中国文化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认为,西方人不明白中国人谈的小我、无我、非我是什么东西。实际上中国人谈的是一个辩证自我的概念。李小龙在去世前接受最后一个采访时,美国记者让他描述一下中国人的基本元素。他说中国人就像水。水无形无状,如果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状,放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状。水可以到处流,但水同时也可以冲破一切。美国人听了这个描述后,一头雾水。实际上李小龙讲的就是一种辩证的自我,即存在矛盾和多样性的自我。中国人的自我是由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一个整体性的自我。

(三)对非武术领域的影响

在国内非武术领域,更有多位经济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将李小龙的截拳道理念运用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如发表在《企业经济世界》(2003年9月号)上的《中国经济截拳道: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作者:李华振、张听博士)、杨有忠撰写的经济论文《品牌管理截拳道》、发表在世界企业文化网上的《功夫中的管理哲学》(作者:方军)。国内的很多经济报道,也总喜欢结合李小龙思想或截拳道技击特点,来进行相关经济报道,比如:《营销,你就应该是李小龙》(中国时尚品牌网)、《置业投资也练截拳道》(青岛新闻网)、《超薄电视就是李小龙的“无敌寸拳”》(慧聪网)等。

三、当前对截拳道理解的误区

(1)简单地将李小龙看成是一位普通的功夫电影演员,其所有成就仅仅只是电影宣传夸大的结果,认为截拳道并无多少实战价值,李小龙不过是被电影夸大的人物,对于世界武术并无多少贡献,还认为李小龙死后,截拳道已经不复存在,即使存在,亦不过是被边缘化的武技,等等。(2)某些人否定李小龙原传截拳道的“指导”作用,断章取义、无科学原则地片面注重所谓截拳道创新或自我发展。(3)误认为截拳道哲学意义上的无法就是没有任何方法,或在基本技击原理和技战术结构上的“乱法”。

四、结语

李小龙融合世界无数技击之长,创造了“直接、快速、有效、实用”的截拳道,征服了世界。李小龙的功夫进入“道”的境界,堪称为哲学的艺术――功夫哲学。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理论,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其意义不只局限于武术本身,而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体现了其创新精神。真诚希望李小龙文化及其截拳道能够得到科学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希望国内李小龙文化及截拳道的研究和传播,能够走上科学的正轨。

[参考文献]

[1] 武希玲.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及其价值体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2] 黄莉.中国武术与儒家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6).

[3] 孙成岩.论传统哲学对中华武术发展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4] 李小龙.李小龙原著集粹 截拳道之道――武道释义(摘录)[J].中华武术,2000(08).

[5] 唐龙.李小龙经典武道论文两篇[J].中华武术,2001(04).

第7篇

对传统武术价值功能和发展走向的思考 李龙,李伟,许子安,Li Long,Li Wei,Xu Zi-an

加强乡土武术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陈永辉,潘春娥,Chen Yong-hui,Pan Chun-e

竞技武术商业运作模式的研究 马文杰,Ma Wen-jie

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 曹琼瑜,刘丰,Cao Qiong-yu,Liu Feng

儒家学派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曾凡鑫,Zeng Fan-xin

太极拳文化与现代思维 李富刚,侯俊,Li Fu-gang,Hou Jun

试论太极拳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 黄树梅,Huang Shu-mei

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探讨 向玮,Xiang Wei

少儿武术训练损伤机制及预防对策研究 王伟,朱永光,Wang Wei,Zhu Yong-guang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理论探析 董刚强,Dong Gang-qiang

试论对立统一规律在武术套路中的运用 刘期努,Liu Qi-nu

大负荷专项训练对散打运动员铁代谢影响的研究 漆振光,QI Zhen-guang

试论孙子军事战略思想与散打战术 王芹芹,高东清,Wang Qin-qin,Gao Dong-qing

散打比赛中男子与女子侧踹腿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高振兴,Gao Zhen-xing

关于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的几点思考 岳春林,黄敏,Yue Chun-lin,Huang Min

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徐瑛,Xu Ying

技击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 张广华,Zhang Guang-hua

学拳、用武、育德——武术三探 姜周存,Jiang Zhou-cun

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徐武,黄光丽,Xu Wu,Huang Guang-li

影视传媒——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柄双刃剑 刘尧峰,Liu Yao-feng

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初探 吉洪林,Ji Hong-lin

浅析太极拳休闲的文化内涵 付郁,蔡利敏,Fu Yu,Cai Li-min

"少林武术名天下"的原因探析 赵红波,秦瑞瑞,Zhao Hong-bo,Qin Rui-rui

武术的奥运历程探析 刘晓玲,Liu Xiao-ling

形意拳拳学特点之研究 董新亚,郝建峰,Dong Xin-ya,Hao Jian-feng

福建鹤拳技术特点的对比研究 朱月明,唐照莲,刑登江,Zhu Yue-ming,Tang Zhao-lian,Xing Deng-jiang

劈挂拳及其劲力特征 刘志兰,张正红,Liu Zhi-lan,Zhang Zheng-hong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研究 陈善平,闫振龙,吴健,Chen Shan-ping,Yan Zheng-long,Wu Jian

呼和浩特市武术现状的研究 张彩琴,Zhang Cai-qin

浅析合气健身操的存在价值及健身作用 侯明英,杨爱民,Hou Ming-ying,Yang Ai-min

长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动作的技击性分析 陈光玖,Chen Guang-jiu

武术散打力量新探 李龙,Li Long齐鲁武术简论 李成银,Li Ming-yin

关于21世纪全球武术和谐发展的竞赛构想 谢明川,Xie Ming-chuan

以史为镜才能展望未来 张君贤,Zhang Jun-xian

我国武术运动产业化研究 赵静,Zhao Jing

太极拳运动变化中的矛盾关系研究 张天熙,段宝林,Zhang Tian-xi,Duan Bao-lin

秦汉社会与中华武术 徐香梅,Xu Xiang-mei

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研究 庄昔聪,Zhuang Xi-cong

武当兴衰史古诗考证 向武云,白萍,Xiang Wu-yun,Bai Ping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 李俊,卫志强,Li Jun,Wei Zhi-qiang

孙禄堂武学研究综述 万会珍,Wan Hui-zhen

经营性健身场所搏击操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赵海波,李永明,Zhao Hai-bo,Li Yong-ming

浅论传统导引健身法在现代应如何发展 史俊梅,刘玉红,Shi Jun-mei,Liu Yu-hong

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太极拳练习中存在的呼吸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牛晓梅,周惠新,Niu Xiao-mei,Zhou Hui-xin

业余散手运动员训练中损伤产生原因及预防研究 吴祖会,Wu Zu-hui

加速武术散打发展的战略措施——包装与宣传 吉洪林,Ji Hong-lin

高校武术课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 沈辉,张宏伟,常生,Shen Hui,Zhang Hong-wei,Chang Sheng

教学目标的设立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 王军,Wang Jun

应重视"三视图"在武术类教科书中的合理运用 张宗豪,马建桥,Zhang Zong-hao,Ma Jian-qiao

在武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王红芳,王艳,Wang Hong-fang,Wang Yan

武术谚语英语翻译的技巧与原则 李永刚,Li Yong-gang

全球化悖论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 张力,张大志,Zhang Li,Zhang Da-zhi

论舞龙的兴起与发展 陈喜福,黄振鹏,Chen Xi-fu,Huang Zhen-peng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常保荣,石海燕,Chang Bao-rong,Shi Hai-yan

浅析影响女大学生公体课积极性的因素 李萍,Li Ping

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短"字入手 王岗

论武术科研的创新意识 康戈武,Kang Ge-wu

现代意义武术概念的探讨 范鸿雁,Fan Hong-yan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竞技武术论文综述 郭,Guo Wen-ge

浅析中华武术当代价值观 张军,王健全,Zhang Jun,Wang Jian-quan

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 王军平,Wang Jun-ping

明代武术发展与明代社会 关彦莉,Guan Yan-li

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任斌,Ren Bin

李小龙武学思想之透视 王遂振,Wang Sui-zhen

武当武术养生探源 刘代荣,吴建军,刘大伟,Liu Dai-rong,Wu Jian-jun,Liu Da-wei

太极拳真功夫机理探讨 田桂菊,Tian Gui-ju

浅析形意拳的"劲力" 韩丽云,Han Li-yun

西安市武术表演市场开发研究 薛龙,Xue Long

对提高散打运动员战机把握能力的探索 周维方,Zhou Wei-fang

武术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 朱施成,Zhu Shi-cheng

加强课堂"有效教学"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刘旭东,刘朝生,Liu Xu-dong,Liu Chao-sheng

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武术裁判员培养的探析 刘巧芳,王永胜,Liu Qiao-fang,Wang Yong-sheng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 王楠,马琳,Wang Nan,Ma Lin

普通高校武术套路"趣味教学"法浅探 段晓霞,Duan Xiao-xia

大学教育中的武术美学 孟庆袖,Meng Qing-xiu

武术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朱清华,Zhu Qing-hua

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姜玉泽,高丽,Jiang Yu-ze,Gao Li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研究 张玲,Zhang Ling

试论太极拳与健身防病 陆卫良,Lu weiliang

跆拳道在中国成功推广的因素分析 邬宝坤,Wu Baokun

对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观察与思考 曹琼瑜,Cao Qiongyu

旋转性练习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之研究 王占涛,Wang Zhantao

少年规定拳动作结构分析 宋桦,Song Hua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董芳,Dong Fang

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攻克指定难度训练中易伤部分的治疗与预防 许华,Xu Hua

浅谈如何提高散手摔法的有效性 刘期努,文春辉,Liu Qinu,Wen Chunhui

江苏省散打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张宗豪,,Zhang Zonghao,Chen Zhong

济南市散打俱乐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侯嫣然,Hou Yanran

论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白刚,Bai Gang

试论高校高水平武术教练员专业素质构成的理论研究 吕墨竹,Lv Mozhu

高校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张吉祥,Zhang Jixiang

浅析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法 张守升,杨润琴,Zhang Shousheng,Yang Runqin

对高校公体课武术项目设置的反思——兼论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 张金,Zhang Jin

浅析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王志朋,罗贤忠,Wang Zhipeng,Luo Xianzhong

浅谈音乐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作用与配用方法 赵涛,Zhao Tao

武术的教育功能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梁世强,Liang Shiqiang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教学特征与方法探析 高楚兰,Gao Chulan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王红蕾,田小从,Wang Honglei,Tian Xiaocong

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 邓跃飞,李炜,Deng Yuefei,Li Wei

对高校女生健美操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李倩,Li Qian

普通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宋惠娟,陈丽波,Song Huijuan,Chen Libo

浅谈提高警察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王浩,Wang Hao

论少林武术的价值 刘海科,Liu Haike

中国传统武术与书法 李永明,马会清,Li Yongming,Ma Huiqing

论太极拳欣赏 路锋辉,王飞,Lu Fenghui,Wang Fei

浅谈武术术语翻译 程艳伟,Cheng Yanwei

中国红拳的尚武精神与锐意进取的思想 杨宝生,向玮,Yang Baosheng,Xiang Wei

浅谈武术内家拳中的重力线及其应用 赵珍,Zhao Zhen

太极拳进入社区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谢晓菊,Xie Xiaoju

江西省武术馆校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方斌,左家伟,Fang Bin,Zuo Jiawei

高校开展大学生跆拳道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宋桦,Song Hua

28式木兰拳练习对中老年女性身体形态的影响 朱勇军,张坤,Zhu Yongjun,Zhang Kun

试析太极拳的健身功用 李梁,Li Liang

新疆武术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与分析 曹庆华,窦彦丽,Cao Qinghua,Dou Yanli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武术推广的影响 胡赛风,Hu Saifeng

女子散打运动员训练期间生化指标监测的研究 陈翔,Chen Xiang

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 陈威,Chen Wei

沈阳体育学院木兰拳选修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吕墨竹,Lv Mozhu

江西省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斌,牛闽生,Zhang Bin,Niu Minsheng

高校武术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陈寿忠,Chen Shouzhong

浅论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武术意识的培养 呼美兰,Hu Meilan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思考 王新华,Wang Xinhua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开展模式创新之研究 王占涛,Wang Zhantao

龙狮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戴有祥,Dai Youxiang

儒道两家养生思想的比较研究 王卫荣,Wang Weirong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 胡杰,胡红霞,Hu Jie,Hu Hongxia

健身气功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任颖慧,杨润琴,Ren Yinghui,Yang Runqin

美国大学课程改革趋向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启示 马世坤,Ma Shi-kun

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张吉祥,Zhang Jixiang

第8篇

2009年,对《武当》而言是天时不佳之年,金融风暴的深度影响、中国武术界的虚浮混乱、电子媒体对传统期刊的震撼冲击,这些决定方向和命运的大势,都成了《武当》必须接受的严峻考验。然而,我们众志成城,艰苦奋斗,顶风冒雨,开拓前进,顺利地走过了这一年。

这一年,我们月月认真策划,精编细校,使《武当》期期有新颜,发行量稳中有升,就是对我们辛勤劳动的最佳肯定;这一年,我们“畅我怀抱”,迈开双腿,东奔浙苏皖,北上京鲁豫,积极参与策划、重点宣传报道了“第六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连云港第二届全国太极拳(械)暨武术健身学术论文交流大会”,“首届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中国首届武侠文化节”,“国际首届老子道学文化高层论坛”;这一年,我们依托武当山,先后举办了浙江常山太极拳协会武当武术文化交流之旅,武当论剑――华夏武术精英演武大会;这一年,我们加大投入,全力打造武当网站,使武当网真正改版升级,内容不断丰富,特色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刊网互补,刊网一体,共铸品牌的构想;这一年,我们获得了丹江口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雪中送炭般的给予了财政补贴,这不但帮我们克服了发展瓶颈,解除了后顾之忧,更主要的是,她寄托的是一份理解、信任、关怀、肯定和期望,这份寄托会化成我们无穷的前进动力!

站在2010年的门口,面对着依然严峻的形势,《武当》精神抖擞,信心满怀。

2010年,我们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主体价值和目标追求,坚持办刊宗旨,坚持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努力推动中国武术事业,特别是武当内家拳法大发展,服务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在认真履行职责中发展壮大自己,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更好地完成使命。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将坚持求真求精求新的精神,认真办好《武当》杂志和武当网站两个媒体,倾力打造一个品牌。

如果说《武当》是我们武林界一分子的话,《武当》可能做不到一个义薄云天,法力无边,叱咤风云的大侠,但《武当》可以争取做一个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坚持真理、公平正义、疾恶如仇、打假去伪、善待他人、真爱朋友的义士。求真求精求新,是我们新一年的精神风貌。我们的求真,就是在杂志和网站内容上真实饱满,求真功法,实技艺。在理论研究、源流探讨、中华武术发展现象和发展方略研究上,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要真心待人,宣传人物时不得随意拔高,慷慨发放大师帽子。要坚决摒弃假大空,杜绝伪冒劣。我们的求精,不仅要体现在设计的精美、印刷的精细、装帧的精良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工作的全过程中。即精心采访,精心策划,精编细校,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细致。这既是理念要求,又是必须的作风,更主要是落脚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细节上。我们的求新,就是要有开放的思想,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要热情鼓励创新,爱护新观点,寻求新思路,结交新朋友,最终开出一片新天地。

第9篇

Abstract: The martial arts in China has thousands of years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e of sports, but by the impact of utilitarian sports, martial arts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Olympics is facing the difficult dilemma of promoting heritage. The author hopes this paper, high school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rtial arts to provide useful help.

关键词:高中 武术教学 对策

Keywords: high school martial arts teaching Strategy

一、前言

武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成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密切的联系着我国传统医学、伦理学、哲学等,具有强身健体、健身防身等功能,是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项目之一。而且由于武术的练习不受场地、时间、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开展起来比较容易是一个非常值得在广泛开展的体育项目。但是由于武术迟迟未被列入奥运正式比赛项目,世界上除了中国也没有传统武术比赛的开展,在竞技体育功利化的今天武术项目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笔者通过对高中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找出其中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中武术更好的开展提供有用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即抽取诸暨市5所普通高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为了论文有更好的理论基础,笔者通过网络在清华同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中查阅与论文相关的内容,并对所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调查对象中的体育教师及学生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对目前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进行数理分析,运用EXCEL表格直观的反应在文章当中。

三、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作者发放问卷及实地考察发现现在高中武术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3.1主观因素方面

主观因素决定客观行为,学校领导层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广度和深度。在对高中生关于学校是否重视武术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学校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令人担忧,在被调查的500名学生中只有25人认为学校对武术教学重视,仅仅占被调查者的5%,另外有24.4%的被调查者说不清楚学校的重视程度,认为学校不重视武术教学的学生有35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0.6%。调查结果清楚的反应出被调查学校在高中武术教学方面主观重视程度不够。

3.2客观影响因素

3.2.1缺乏专业武术教师

在对5所学校30名体育教师的调查中,为武术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仅有3人占被调查者的10%。缺乏专业武术教师是制约高中武术教学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3.2.2缺乏武术教学器材

在对5所学校武术器材的调查中,有专项武术器材(刀、剑、护具等)的学校仅有2所,而且器材陈旧,这也是制约高中武术教学的另一个客观因素。

3.2.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通过调查作者发现高中武术教学内容无统一规范教材,大多使用《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武术部分作为教学内容,随意性比较大而且武术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模仿动作,学生感到难学、内容易忘、枯燥。

四、结论与建议

4.1提高学校对高中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4.2将武术课列为高中必上体育科目,统一对高中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教学培训,增强武术专业技能,以便在教学中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

4.3引进武术专业人才。

4.4加强对武术的宣传,可以在校运会或其它集体活动中,将武术编演加入其中,从而引起更多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4.5购置专业武术教学器具。

4.6调整武术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听取广大师生意见,力争上学生感兴趣的武术教学内容,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昌沧.武术进中小学难在哪[J].体育文化导刊.2003(1)

[2]王建华,王晓东,高嵘.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杜建军,李静华.对中小学引入武术散打运动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