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课教学论文

时间:2023-04-08 11:31:00

导语:在地理课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课教学论文

第1篇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学生积极地参与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情境中来是教师在准备期间要先考虑进来的。通常来说,学生对热点事件关注率很高。教师要多搜集一些鲜活、真实的事例。如现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雾霾天气,有些地区禁止焚烧秸秆,以缓解雾霾,这雾霾和秸秆有什么关系呢?讲大气时引用,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

1.应注重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传授

案例教学不是万能教学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分析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

2.案例教学准备要充分

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形式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教师要特别谨慎和细心。首先,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其次,案例的呈现形式要多种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把地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讲常见天气系统的时候,联系当地雨季,降温天气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会发现地理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运用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重视案例讨论过程的引导和总结

学生的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是自由的,教师必须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便于快速进入下个问题的讨论,如果跑题了要及时引回主题,同时要注意讨论过程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秩序的保持。教师除了在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做阶段性的总结外,还要对所展示的案例进行有效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

5.课后反思

第2篇

从课程模式上看,人教社、上海、广东、四川、北师大等版本仍属分科体系。浙江是板块式综合体系即合 科式,将地理、历史、政治三部分合并为社会课,但内容体系相互独立。

而上海的社会课是贯通式综合体系,以地理、历史和政治三门学科的内在联系为依托点全面贯通,改革步 伐较大。

从编排体系上看,各版本大都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编排方式,即初一讲世界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最后 是乡土地理。

从编制的形式上看,一改传统呆板生硬的编制、叙述方式,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个版本都为套 色印刷甚至彩色印刷,图像数量大增,每幅图信息量骤减,清晰易读,文字表述较为生动,比较接近学生生活 实际,而且尽量体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有些栏目,如“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 引力。

但是,由于这场改革来势迅猛,以至我们来不及做好充分准备,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 矛盾关系。

一、地理“教材”与“学材”的关系

过去,我们一直依照地理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编制教材,只关心哪些地理知识是基础知识最有价值,学生应 该接受什么,而很少考虑他们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乐于接受。只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 和学生学的依据,没有看到地理教材的内容及编制结构对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的潜在影响。因而作为学习者 主要的阅读材料--地理教科书,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地理教材应在遵循地理学科逻辑顺序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地理学科的逻辑顺 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在地理教材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转化的关键,也是地理学材之要 义,地理学材与教材的区别在于,它的选材与编排更符合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成 功,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为了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的转化,新教材中的图像力求简明醒目,符合学生的感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地理 空间观念的形成,为其准确便捷地理解和记忆地理事物和原理提供充分的表像依据,从而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 ;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展示与论述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教材的编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显现 出知识迁移的性质,使地理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的图像设计 、文字叙述及作业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激励作用,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运 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制约作用,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

二、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

地理科学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对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新知识、新观念要求在地理教材中有所渗透,特别 是那些具有固结地理知识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新知识的增加难度的 提高视为地理教材先进性的唯一含义的话,必将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显然这与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减 轻学生负担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次改革既要增加新知识,又要努力精减原来阵旧的内容,特别是分区地理 的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自然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区域差异大势,分区不要过细 ,内容不要太详,不要以地理知识点的多少论得失,地理教材的先进性应体现在“新、精、活”上。“新”就 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概念,特别要增加某些上位概念,以利于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同化。“精”就是要删减传 统繁琐的知识,不求个别知识点的得与失,重能力培养和观念教育,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活”表现在教材的编排不僵化,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只有这样,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 负担才能在对立中统一起来。

三、地理科学特性与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关系

地理科学历来以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而著称。但由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象某些学科那样显著 ,从而导致其研究内涵的动摇,以至今日地理学界众多有识之士热衷于地理科学性质与价值问题的探讨。究竟 地理学是硬科学还是软科学,它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在哪里,从理论上说清楚绝非朝夕之事,这种现状直接影响 着学校地理教材内容的价值,进而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认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在于要求有一个地理 学的定义,来确立它的科学边界,而是当今的趋势是,科学的一切领域正环绕着具体的问题走到一起来,在结 合的过程中,每一门专业把它自己特有的技术和概念运用到诸如贫穷、人口过剩、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主要 难题上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地理学是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事实上,地理学正在城 市规划、国土整治、生产布局、能源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论及地理学本质的价值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地理学在与其它学科的联合作战中,共同解决实 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是当今学校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主导方向(以地理专题形式编制的 教材便是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的)。为此,在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要适当考虑这种价值观念。让学 生认识到区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间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让他们初步学会这种评价方式,使他们真正理解 地理学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地理知识教学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变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我们要勇于摈弃陈旧 琐碎的地理知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地理教材之中,并使其有机地结合于地理知识体系之中。素质教育 包含三个层次。

首先是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图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经常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 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开发右脑潜能。

其次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地理教材中不论图像、文字和作业哪个系统都要有充分的智能因素,以利于学生 地理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技能技巧的发展。地理教材中要自始至终贯穿“ 方法”因素,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地理学家看待世界的科学方法,以及地理学习的方法。 地理教材要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第三是文化素养教育,地理教材在叙述地理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等观念教育,特别要 渗透国情教育因素,不卑不亢,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国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思想观念有机地体现在地 理教材之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区域地理各种分区模式的关系

区域地理分区模式是这次地理课程教材改革中面临的难题之一。以中国地理为例,有二分式、三分式、四 分式乃至十分式,主张各异。初中学生只要求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主要特征,初步认识我国区域 内部差异大势,明了这些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科学观念。因此,中国地理分区不宜过细,分区过细就会陷于复杂的具体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对宏观区域差异的认识,就会喧宾夺主,不能达到分区地理学习的目的。

第3篇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2、留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二、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的读,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

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三、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第4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融合在一起向高中生传递。在信息量上较之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了更大优势。传统教学只能用黑板、挂图、模型等形式向高中生传递信息,显得单一而匮乏。为了更好地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把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多媒体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新课程教学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能依据教学标准要求,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之与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合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高中生的各种能力,提高高中生的素质,大大强化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我们在实施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在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因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以及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给高中生创设更逼真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出现了课件统治课堂的情况。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情感交流匮乏,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这是因为多媒体课件都是提前制作的,不能够及时变化。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和高中生的交流互动是随机的,总有预想不到的情况出现。由于课件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高中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因材施教,只能把高中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课堂。这样不利于教师和高中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第5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上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应当给学生们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应当有意识地深化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师生间的良流互动是很有价值的,这不仅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个过程也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参与程度更高。教师应当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置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并且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积极,质量也更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初中地理中较为基础的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中涵盖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分区地理中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划分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对于地理区域的划分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了解都不够全面,并且有些认识还不太准确。这节内容的教学就是要更正学生们观念中的误区,让他们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教师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能够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并且能够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这些教学要点都非常重要,也是教学中的指引与参照。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设置更多师生互动环节,应当设置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吸收这些知识要点。这个过程不仅是践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直观体现。

二、深化课堂情感教学

情感教育应当渗透于初中地理课堂中,这也是新课改中对于地理课程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中涉及许多和语言、文化以及宗教有关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能够很好地渗透情感教育,这也是对于学生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一种指引。教师要善用这些教材,要借助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们积极正面的指引,让情感教育能够更好的在地理课堂中得以渗透。“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富有人文色彩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内容也能够很好地展开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世界上的朋友越来越多,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旅游的外国人也将越来越多,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将更加频繁深入。因此了解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在这节课程中,学生们会认识到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会了解不同宗教带给人的不同影响。课堂上要让学生们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要树立学生们正确对待不同的的态度,认识宗教自由。许多学生对于这节内容都颇感兴趣,课堂上提出了各类有意思的问题。学生们会谈到他们了解到的一些国家的文化,会谈到他们熟知的一些宗教以及它们带给人的各种影响与改变。学生们对于文化专题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们渗透情感教育,让新课程理念能够更好的在课堂上得以体现。

三、渗透课堂环境教育

第6篇

1994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

《中国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对我国经济、法治、教育、科技、人口、资源等众多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议程》几乎每一章都要涉及地理学科各部门的知识信息。尤其在第九章中,《议程》把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还特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要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方面发挥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来看,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要的任务是对全体公民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公民都能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作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为此我们建议,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本世纪末到21世纪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作出贡献。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发展机遇,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和任务,面向21世纪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调整和改善地理教育的功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要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即培养《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参与者。这就需要我们从适应参与《议程》诸项任务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修定地理学科的德育和智育目标。同时,还要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对地理教育的统一要求,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1.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动,以此做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这些新的德育内容主要有:

(1)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2)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3)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4)树立新的全球观。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5)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2.智育目标

按照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新的智育观认为:智育是培养个体后天的习得能力。认为智力是由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经练习达到熟练的技能和在遇到新问题时适当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三种成分构成的。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智育的概念,只想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智育目标面对21世纪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尤其要明确为使学生成人后有效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在智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任务。 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任务的完成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穿插、有依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地球表层知识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强化环境意识。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

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教育;二是学会应用,就国家或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和。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二是地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理预测等。能力培养与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加以综合利用才能完成。所以为加强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做如下调整:

(1)适当压缩一般描述性知识,对必要的地理感性知识可用录像教材的形式表现,或编入补充教材等作为选学内容。必修内容要加强理性知识,表现形式要图文并茂,多运用数学、统计图表,使地理信息定量化、科学化。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

(2)教学内容多引进国内外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建设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评价和判断。同时扩大实用性强的地理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对重要的地理原理和知识加强理解和运用。

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要使学生理解气温水平分布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和农业布局的联系,知道主要农作物适宜分布的温度范围。再如学习地质构造,要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明确在工程建设选址时应如何考虑地质构造等因素。又如,水电站的建设,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影响的重要方式。应使学生懂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平衡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应如何认识和评价等。

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三)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

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各具优势,各尽其职。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呢?

1.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目标,探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做起。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往往需要某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模式做主体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不同。但不论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要紧紧围绕一个共同任务来构建,这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所以,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能否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范围、质量如何,学习

能力训练的效果如何,都应成为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引导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应试型向能力型、素质型方向转变,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造地理活动课程新模式从《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和要求看,地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校内,而应走向社会,采取行动积极参与。所以地理活动课程应成为地理教学模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活动课程在地理教育中历来都有广阔的领域。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的地理活动课程应以参加地区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规划为主要内容。活动课程的模式可分两类:一类是校内活动模式,如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利用壁报、广播等信息渠道宣传环境知识和环保意义;举行家乡环境治理和建设发展问题的研讨会等。另一类是走出学校,组织以调查家乡环境问题和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地方有关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工作,如列席听会,发表见解;定期组织一些初级的环境保护工作,如环保宣传、绿化街区、清理城市“白色污染”等。

第7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 问题 解决措施

一、引言

政治、历史、地理传统地被认为是文科学科,文科学科一直被强调需要用心去记忆,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一味灌输“死记硬背”的传统观念,造成许多同学反映文科也不是那么好学。那么现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呢?为了有效提高广大同学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应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呢?

二、存在的问题

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被划入文科,但是在大学学习阶段,地理的学习一般被归类在理科学部。由此可见,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文科思维,而且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理科思维,甚至在高阶段的学习中,理科思维显得更为重要。据笔者观察,现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老师忽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应付高考,高中课程设置偏重于语、数、外等学科,像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课程被压缩。如何在仅有的、短暂的时间内,将高考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这对广大高中地理任课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由于时间有限,大部分任课老师抓住一切时间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管学生实际掌握多少、吸收多少,能否有效应对考题的变化等等。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缺乏灵活应对考试的能力。当然,这也是不利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

2.过分强调背诵在地理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同于生物、化学、物理,同时地理学科的学习与同为文科门类的政治、历史学科的学习也大不一样。地理学科与数学有紧密的关系,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能够背诵记忆相关地理概念和名词等,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推导。

3.没有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教学手段随之丰富起来。在地理学科教学的课程中,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指导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具备这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老师不能一味地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而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缺乏兴趣,更进一步地讲,这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很不利的。

三、解决措施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方法,地理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掌握科学的方法,当然会事半功倍。那么针对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难题,有哪些方法呢?

1.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按照教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还应该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时事与地理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去搜寻资料并进行分析。

2.老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地理学科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们对祖国山川、五湖四海、四季交替以及昼夜变迁都能够有很好的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素养是很重要的。那么老师在教授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学科带来的欢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学习地理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俗语有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方法能够加快我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同样也有一些方法。地理学科同其他文科学科一样,也需要记忆,但是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记忆,这样才能记得牢、记得久。同时地理学科的学习还应调动全身各种器官参与其中。

4.提纲挈领,融会贯通。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经过将书先读厚、再读薄的过程。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首先要明白地理学科大概总体涉及那几大板块,同时要分清轻重和难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合理分配时间,最后应该对所学的所有内容融会贯通,学会跨章节解决考试或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有先让自己对所有知识有所了解,然后进行有效整合和吸收,这样才能算是掌握了一门学科。

如同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没有捷径可走一样,地理学科也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学习、领悟、理解,若能够在上述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那么地理学科的学习将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陈德贵.用科学的方法学地理[J].中学政史地.2007年3期.

[2]王连贵.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与学习[J].成功(教育).2010年5期.

第8篇

教研组是教学实践的共同体和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地理教研组是中学地理教师最基层、最日常、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开展各种地理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地理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地理教师的教学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转化为地理教师自觉行为的智慧型集体,是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重视并不断强化地理教研组工作,对优化地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地理名学科、地理名教师,构建地理学习校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尤其在地理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加强学校地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重视对地理教研组活动的功能开发与实效性的研究,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深化的关键。笔者在对福建省部分中学地理教研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中学地理教研组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其建设等问题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一、地理教研组建设的成绩与特色

地理教研组强调常规工作的开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做好常规工作,提高教研与教学质量

一是集备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做到“四定”和“四统一”,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教研组都注重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各备课组能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开展备课活动,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重点、难点、知识点;学进度;统一作业格式;统一测试内容。教师们商讨教学方法,探讨处理教学内容,努力探索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并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疑义同析,信息汇聚,观点碰撞,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二是教研组加强组内听课评课,贯彻落实组内公开课制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真正促进组内教研,听课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一般每个教研组都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的节数,并进行民主评课活动,以达到共同成长,充实了校本教研的内容,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同时公开课从教学前的设计研讨、数次打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到教学后的评议反思,做到“开课者一人,受益全组人”,教师们不仅从中有所借鉴和启发,也进一步推动了教师的超越、自励和创新。

三是为了更好的探讨新教材的教学模式,钻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教研组教师都加强理论,并以学习者的姿态积极求学和以实践都的身姿积极探索教学,如进行“同课异构”的开课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探讨方式。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衡量一个学校的发展实力和潜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队伍的状况如何,因此地理教研组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以及业务水平的学习和提高。同时,不同的学校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采取有各具特色的培青工作,如:实施的“1-3-5-8”培养工程,促使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成才。“1-3-5-8”即一年适应(成为“入格”教师)、三年成型(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才(成为校骨干教师),八年成名(成为一方“名师”)。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师徒结对子方式,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促使新教师的成长。

另外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以最终实现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极大地促进新教师成长。比如:组织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板书、板图和说课练兵、优质课评选、组织命题设计等岗位大练兵竞赛活动。

3.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总体要求,实现学科内综合和相关课程体系综合。通过各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的努力,开设了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福州格致中学开设了《天文观测基础》、《民居与地理》、《风水与民居》、《福建旅游地理》等校本课程;厦门二中开设了《乡土地理考察》、《厦门人口地理》、《厦门商业地产》等学校课程教材;建瓯一中开设了《军事地理》、《和你一起旅游》、《水土保持》、《建瓯地理》等校本课程;晋江一中地理组结合社会需求,基于学校的现实,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选择,开设了《晋江旅游》、《宇宙探秘》和《晋江民俗》等校本课程。

教研组在充分利用校内资的源基础上,大力开展了有效研究性学习(地理实践)活动,并借助小论文撰写、科技活动、相关时事热点等,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研究、创作、自由作答、放飞思维的空间,把课堂向课下延伸。就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加以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4.重视教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

各学校的地理教研组重视了教育科研,每个教研组均承担了校级或市县级课题,甚至有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如:厦门六中地理教研组教师承担了一个国家级子课题、一个市级课题和多个校级课题;泉州晋江一中地理教研组承担了泉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一批)立项重点课题;德化八中承担了1个市级子课题及多个校级课题;厦门翔安一中做到每个备课组都至少有一个小课题,以小课题带动教学研究,小课题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小课题研究,不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许多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真正研究型的教师。同时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出了一批研究性成果,相应地在不同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教学论文。

二、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的建设经过教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部分学校在地理教研组也设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研组地位日益下降,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目前中学主要采用以年级组为单位办公与管理,教研组作用不凸显,让位于年级组和集备组,教研组教研活动主要往往只停留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强调常规工作、安排活动内容、传达会议精神、进行试题命制等等。因此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模式常表现为:开学初布置任务与要求——中间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中考试工作——考后情况分析——再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末考试工作——期末总结,形式单调。听课评课为主要的教研活动形式,少有研讨成分。而评课,在教研组活动中存在着“只讲好话,不讲缺点”的现象,在评课过程中,出现沉默的现象虽然没有,但评课不痛不痒、泛泛而谈,或只说优点、或只说普遍性(如,教态、板书、语言表达等)问题,对于上课中存在的实质问题(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则避而不谈,这样的教研活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虽然很多学校要求集备组做到四定四统一,也由于地理为小学科,各备课组成员少,交流对话人员少,使得集备活动流于形式。教研组的常规工作中出现了活动性多而主题性少,一些教研活动表面上似乎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有时却是“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主题不具体,从而出现了活动过后收效甚微的状况。因此,教研组活动很多工作都是表面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质性研讨活动,这种状况制约着教研组功能发挥的最大化,从而限制了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学科教育科研水平不高

虽然教研室和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提供了一些课题机会以供教师来申请,但是由于多数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课时多,课余时间少,真正能做坐下来进行教研的老师不多,投入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还有就是起步晚,起点低,理论水平不高,在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课题研究实效性差,只为了完成课题而完成;在论文写作上,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中学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需要在选题、操作、结题、实施等方面渴望得到名师、专家的详细和科学的指导培训。

3.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待提高

很多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把握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经验不足的特点,不太注意课堂气氛的把握,教学程序不够鲜明,显得不够老到,难以凸显教学的风采。有的教师教学中分层意识不强,只注重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未能更多地考虑优秀学生以及低水平学生的学习,缺乏分层教学的实践。教师特别应加强对不同层次目标要求的把握和具体程序、细节的实施。

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少教师的新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课件的创新不足,许多老师的课件都是用下载来的,老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亟待提高;地理学科在中学作为小学科,很多学校领导不重视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地理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较少,也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对策

1.完善地理教研组的制度建设,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

完善的教研组管理制度是教研组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教研组工作才能尽可能完美。教研组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师徒帮学制度、优质课评比制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等[1 ]。备课组长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定时定点集体备课。如:每次集体备课不少于2小时,研究配套练习的编制与应用,研究重难点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师徒帮学制度要求完善师徒研讨过程记录,每学期听课次数,每学年师徒结对子的中期小结和年终小结。

为了提高地理教研组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应进一步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吸引广大教师主动参与,一是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如:通过区域联动形式,加强校内及校际交流,汇集同片不同学校地理教师的智慧,促进、帮助具体的学校教研活动拓宽思路,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校地理教研的质量。二是可以各校地理教研组加强与市区县相关单位共建丰富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形式。如:各学校与本市环保局、市水土办等单位共建合作,开展丰富教研活动。

2.加强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及指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

加强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中学可以每年请专家到学校对教师在课题研究的选题、操作、结题、实施等方面进行1-2次指导,以科研带动教研,各个中学地理教研组的特点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较多,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如果此时能够有相关的专家进行引领,一定能更有效地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教学水平上、课题研究水平上更上一个台阶,而不会仅局限于本组的交流研讨。在教师教研论文写作上的指导,可以请已经在教研上取得成绩的一线教师来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从选题、写作、发表等方面进行介绍,更能引起教师的共鸣。

学科带头人是在本学科教学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获有教学声望的领路人,是学术积累、教学智慧与实施技能诸方面有特长者[2 ]。学科带头人应当是其所在学校教研组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还应发挥其的辐射作用,通过教研沙龙、课堂诊断、上示范课、课题研究等等活动形式,让其引领和带动本地区地理教研组工作的有效开展。

3.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养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这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文化素质,再次要有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教师自身素养进一步提高对中学地理教育及地理教研组的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努力从课程实施者拓展为课程开发者;从地理教育的实践者拓展为地理教育研究者。因此教研组应该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有明确的方向。学校应保证教师在职能有机会进修学习和参加培训。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与核心。他的工作思路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教研组的出路[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教研组长也是教师发展的促进者,他熟知每位教师的个性、弱点和发展空间,因此教研组长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状态教师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和促进措施,从而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因此要认真选拔并重视教研组长的培养。

总之,通过对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建设情况的分析,各校地理教研组强调常规工作的开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强调常规教学工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了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但仍然存在着教师课时多,工作任务繁重、课题研究与教育科研水平不高,教研组工作开展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地理教研组工作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采取完善地理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和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加强教育科研专家引领及指导作用,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等对策。

本文写作的资料为2010年参加高研班培训的老师们所提供,在此感谢培训班上的每一位老师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