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3-04-08 11:31:04

导语:在企业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发展论文

第1篇

(一)企业金融涉及公司的治理

企业金融中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公司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治理问题,一个企业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如何治理好公司,以及怎样的治理才能够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如何才能够是企业治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有利的影响,这是企业治理,以及企业金融必须要特别仔细的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金融在企业治理问题上,要尤其的注意,尽量的是企业金融对于企业的治理,在最大的程度上,最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企业治理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在企业金融对企业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格外地小心谨慎。

(二)金融危机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时有发生,企业金融对于企业发展作用的弊端也就凸显出来了,金融危机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而金融危机有的时候又是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严重的时候,金融危机对一个企业造成的影响,还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有不少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破产。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引起了大家对于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关系的重视,如何预防和应对,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二、企业金融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科学合理地资源配置

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在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金融要充分利用好企业丰富的客户资源,企业的客户资源,无疑在企业金融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客户资源在企业金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所以企业的客户资源在企业金融中也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金融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重视资源的分配,对企业的客户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争取使企业的客户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使企业金融在企业发展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企业金融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企业金融必然会影响到公司的治理

由于我国的企业并不能够直接地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就需要对公司进行治理,通过一定的企业金融组织来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就必然会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只有有效地治理,使企业金融组织能够更有效率,更好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才能使企业金融能够不至于在企业的发展中拖后腿。这样才为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供机会。要想使企业金融能够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进行治理,对企业的参股对象,以及集团的控股,都要进行严格地治理,以保证企业金融组织更好地发展,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重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使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企业金融有一定的风险性

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人们意识到了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努力地,尽可能地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企业金融中要尤其的注意,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这就要求降低风险,利用企业金融的分散功能,尽量地是使风险分散开来,要想降低风险,通常情况下,就要降低回报,所以在企业金融中,一定要将究平衡,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回报,这样的话,就会使风险性增强,而风险性的增强,就加大了导致危机的可能性,所以企业金融一定要衡量好。而企业金融要想尽可能地避免危机的发生,就要尽量的降低风险,而降低风险的有效的措施,就是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会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而风险的降低,也为企业营造了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安全,更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企业金融和企业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三、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商业企业层次组织结构

在国外,商业企业己经有悠久的历史了,而在中国的大地上它却仅仅有二十年的经历。然而就在这二十来年中,它却充分显示了其具有的优越性而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商业集团?在经济生活中是怎样发挥作用呢?

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于商业集团的说法各异,企业界认识的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从对国内外商业企业集团历史和现况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商业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从其组织形态来考察,是一个以大型骨干商业企业为主体,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主体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的企业为,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如资产联合、资产融通和经济协作而构成的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多功能的大型、稳定和特殊的经济联合体。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首先商业企业集团是一种经济组织而不是政治组织、行政组织或别的什么组织。其次,商业企业集团是由一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又有着某种共同利益的企业联合而成的,因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或企业。再次,商业企业集团的特殊表现为它有一个对其他企业具有控制力或影响力的核心:表现为企业集团各成员之间联系方式的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使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经过分析我们来为商业企业集团的本质总结一下特征:

1.商业企业集团对于商业企业具有规模大的特点。这里所说的规模指企业集团核心企业的规模,也指企业集团的整体规模。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企业集团的数量并不多但其规模之大是非常惊人的。

2.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的多角化。这是因为商业的形成过程具有兼容各行业相关企业的特点,这样必然使其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同时商业企业集团庞大的规模决定了它既有必要多角化经营以分散经营风险获得多种机会,也有可能这样做。多角经营是和主攻行业相辅相承的,不可割裂地看待。

3.产融结合。商业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必然出现产业和金融的结合。这己成为企业集团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时因为企业集团的产生或销售对货币资金的需求迅速增大,而它的强大实力所产生的信用可靠性也使金融业更乐于、更有必要和产业相结合。

4.经营国际化。在资本主义国家,商业企业集团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上占据重要地位,几乎所有大的企业集团都是跨国经营的。我国的企业也正走向经营的国际化,不少大型企业集团已把国际市场作为自己的进攻目标,在创造条件向外向型企业集团转化。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结构这一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其他特点。第二、企业集团面对多层次政府的管理。首先是政府主管部门;然后是总部和成员所在地政府的管理。第三、企业集团的行业性特点比较明显。由于我国企业集团尚属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它仍然保持较强的行业性特点。第四、企业集团具有联系国家和企业的桥梁作用。企业集团根据国家的基本政策再对成员企业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和指导,使其成为国家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既避免了国家对企业之间的直接干预,有防止了企业围观活动偏离国家宏观调控的倾向。

要更加深入清楚地认识商业企业集团,有必要对其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做进一步的考察。首先,通过优化流通生产力的配置,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其次,通过“强弱结合”,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高社会商业整体商业效益。再次,通过发展“多元化经营”,趋利避害分散风险,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最后,发挥大批量经营的优势,降低成本,降低流通费用,薄利多销,提高市场竞争力。

那么如何使它更好地更快地健康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首先,组建时机主要在于各企是否具备以下条件:组建企业集团已经成为多数联营企业的共同要求。实行紧密联合的企业己有一定数量并且相对的稳定。有适宜的政策环境。其次,合理模式的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核心企业作用的发挥。是否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否有利于集团内各种关系的协调。是否有利于集团正确地处理各种对外关系。

第3篇

1.1夯实基础,安全培训狠抓责任落地

该公司坚持培训重要、质量优先的方针,贯彻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考的原则,始终把推进风险预控体系教育培训作为重点,通过公司、车间、班组、个人“四级培训”强化面、线、点安全教育方式的三个结合。“面”是抓好班前会、班后会和每周的安全学习日,开展警示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岗位危险源辨识。“线”是以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为重点的现场安全教育,以作业规程为核心,发挥党员示范岗、群监网、青监岗和生产骨干的现场安全监督教育作用。“点”就是特殊群体的安全教育,重点是不安全行为人员,主要是解决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操作技能差的问题,特别强化对问题排查和整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扎实做好7项培训。

(1)强化体系文件培训。组织全体员工利用班前会、安全活动日等时间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遵照方针政策执行,特别是认真学习了关于“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用《操作规程》和《岗位标准》指导生产,努力营造推进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和整体合力。

(2)强化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培训。针对该公司成立以来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制作了《矿机公司机械行业维修及制造的安全警示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通过剖析事故案例、查找管理漏洞、提出预防措施、反思撰写心得,使员工从视觉和感官上得到震撼,取得良好的效果。

(3)强化危险源辨识培训。以熟知危险源辨识、掌控其管控措施为抓手,通过举办各级各类风险预控体系培训班、班前会学习、现场实际操作及管理人员不定时到现场提问等方式来加大对车间、班组、员工以及业务管理人员风险预控体系和风险预控知识的培训。把做好对生产一线员工危险源辨识及管控措施培训当作重点,通过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安全行为培养,使操作岗位员工对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防控掌握率达100%。

(4)强化标准作业流程的培训。严格“一工程一措施”的培训,分工种、分岗位贯彻工程措施,通过每日一题、每周一评、每月一考等形式,每月理论考试实行计算机闭卷过关考试,成绩达不到70分的视为不及格,一律补考,补考不合格的待岗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年该公司都择时开展全方位、全过程、覆盖面达100%的全员安全教育培训。重点学习各岗位、各工种的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风险管控措施和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程,要求该公司所有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工作技能和相关安全知识,凡培训考试不合格人员严禁上岗作业。

(5)强化应急演练、职业健康、消防安全等培训。该公司每年以触电事故、消防事故、电气设备事故、起重机械事故等12个项目为主要内容进行应急培训,仅2014年就组织相关人员1170人次进行了应急演练,以提高员工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增强对潜在紧急事件的警惕性,确保应急人员明确紧急事件发生时自己的任务,加强人员之间的配合,提高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6)强化开展“不安全行为”人员的针对性矫正培训。针对查处的“不安全行为”三违员工的意识矫正、行为矫正,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真正解决员工“不知道”和“知道而做不到”的问题。

(7)强化新入职人员及外委施工单位安全培训。针对新入职员工的工作性质,按公司、车间、班组进行分级、分类、分岗位组织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公司制定了外委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加强外委操作人员的日常安全教育培训。

1.2统筹施教,技能培训狠抓素质提升

按照“定人、定责、定方案”的“三定”思路,注重理论和实操并重,推动岗位与技能同步。截至目前,员工中有高级技师1人、技师15人、高级工178人、中级工506人、初级工107人。全部操作人员都取得了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有135名员工取得了二个岗位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件,成为复合型人才。

1.2.1强化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师带徒“三项活动”该公司全面深入开展全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依托岗位练兵开展技术比武、通过技术比武来促进岗位练兵的原则,实施全员岗位练兵。重点对综采维修钳工、综采维修电工、液压支架修理工、车工、电焊工、行车工和叉车等主体生产工种组织统一的比武竞赛,选拔业务尖子,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等方式,在公司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技艺的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为促进创建一流员工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有计划地组织公司506名中级工、107名初级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选拔101名员工参加了公司8个主体工种的技能比武竞赛。共签订师带徒81组,公司挑选技能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与新员工签订一对一的师带徒协议,并根据每位师傅的技能特长制定师带徒培训目标,把徒弟能否独立走向工作岗位、能否通过技能鉴定、能否完成各阶段成长目标作为考核师傅的硬指标,与师傅津贴挂钩、与师傅评先争优挂钩。明确师徒职责,督促师徒快捷、有效地提高技能操作水平,通过强化师徒考核力度,加强师带徒管理,满足了公司生产操作技能的需要。

1.2.2强化能手、劳模、专家、基地“四项引领”作用

(1)强力推行员工课堂学习培训模式,强化岗位能手引领作用。即由岗位能手对照实物按照工艺、工序文件要求,一步一步演练生产作业过程,对重点工艺和关键环节进行讲解和描述。班组其他人员逐个进行“教与学”的角色互换,为其他成员演示实操过程和关键节点描述。班长组织全班人员对演示人员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点评,查找不足和差距,帮助其顺利通过考核。最后,直到班组全部成员都能完全掌握该项生产工艺和环节后,再进入下一个学习培训项目。

(2)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强化劳动模范引领作用。建立了马忠昌、郭自文2个公司级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综机修理、电气、综采配件3个车间级的创新工作室,制定了《科技创新考核办法》、《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营造创新环境氛围,激发员工创新潜力。年初公司确定下达全年科技研发方向目标、科技创新项目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限,每月召开一次科技项目创新评审会,严格按时限考核奖惩。2014年公司确定了19项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截至2014年11月份实际完成科技创新项目17项、小改小革52项、合理化建议38项,共计107项,全年预计创造经济效益929.6万元。上报集团科技创新项目6项,经集团公司审核同意立项《综采工作面扇形区特种液压支架》和《XJM-S28m3浮选机设计和开发》2个项目。完成申报《综采回撤工作面扇形区特种液压支架》、《综采回撤工作面扇形区回撤工艺》等14项专利;目前共完成申报专利项目28项,授权专利项目6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授权公示1项。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公司完成了《KCS系列矿用湿式除尘器》、《KFV1.7-9翻斗式矿车》等11项新技术的开发设计。设计完成的《综采回撤工作面扇形区特种液压支架》投入到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任家庄煤矿回撤工作面中,从根本上替换原“一梁三柱”架棚式支护回撤工艺,有效地实现回撤工作面扇形区机械化支护顶板,从而提高了回撤工作的人员安全性、降低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回撤效率、减少了回撤材料成本,该项目填补了机械化支护扇形区顶板的技术空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技术革命性意义。《KCS系列矿用湿式除尘器》项目已投入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枣泉煤矿生产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述两项科技项目将在集团内部全面推广使用。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技能提升工作,发挥专家引领作用。邀请业内专家和技术工程师来生产现场,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及探索交流。邀请了甘肃卓信大软件公司对SolidWork三维设计软件的应用,全球轴承行业知名企业德国舍弗勒轴承厂家关于轴承的使用与维护,中煤信达公司对采煤机、减速器密封的介绍与维护,蒂普拓普橡胶技术有限公司对带式输送机辊筒的包胶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上海道奇公司针对弗兰德减速器在皮带运输机和刮板机中的应用及技术的推广,上海保德(ABB)公司关于联轴器、减速机和轴承的使用与维护,赫莱特密封科技有限公司有关密封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上述厂家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亲临公司生产现场,让更多的员工聆听了专家和学者的精彩现场授课,更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和生产现实问题。

(4)强化集团四大实训基地的引领作用。每年集团培训中心在该公司对矿井维修钳工、矿井维修电工、综采维修电工、液压支架修理工等工种的员工进行实训,以达到上述工种所需要掌握的综采综掘矿机设备的结构原理和常见故障排除等科目的操作训练的基本要求。

1.3创新载体,管理培训狠抓形象工程

学习就是工作、管理就是培训。通过典型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管理知识的宣贯和各类会议精神的传达等方式,学习最新的管理理论知识,加强管理人员领导力开发、执行力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准。

(1)开设专家讲堂。请进了名家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新安全生产法培训、文明交通、精益化管理专题讲座。开办了员工书屋和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周一安全生产例会、中心组扩大会议、“”等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管理主题教育、素质提升教育、文化宣贯等教育培训,同时重视加强“三基”训练,强化班组长培训,举办了班组长管理专题讲座。

(2)致力科技讲堂。科技讲堂活动的出发点是以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载体,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运用的重要讲堂。科技讲堂分公司、车间2个层次,每月举办2期,不仅开拓了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新阵地,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公司科技研发的步伐。

(3)开办安全讲堂。开展了公司经理层、车间主任层、班组长层的3个层面的安全培训,提高了员工安全意识和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4)开展对标找差、反思求解活动。组织了2期120人次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赴集团各公司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对兄弟单位的参观学习,各车间、部门找到了差距,制定了改进措施,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

2“五个子目标”、“六大体系”提升培训工作教风、学风、作风

该公司教育培训工作以转变观念、拓展视野、强化责任、提升能力为主题,扎实贯彻认真、勤奋、执着、创新的培训管理文化,开展了围绕“四个着力”的课题,努力向教育培训要素质、要能力、要形象的“六项工程”建设。

(1)强化师资引领工程。聘请了34个专业59名兼职教师,选聘的兼职教师按专业、工种、技能等级划分授课,开展“菜单式”培训方式,使培训更具实效性、针对性。

(2)强化考核激励工程。采取动态与静态考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训评估结合的方式,对员工个人实行过关培训和学分月度考核,通过严格的奖惩激励制度,使培训更具全员性、激励性。

(3)强化技能提升工程。按工种划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对不同工种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过关考试和实训评估,按需施策、科学施教,把培训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4)强化项目带动工程。针对制定的科技创新项目,落实责任人、完成时限和考核机制,促进教育培训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

(5)强化教材开发工程。根据矿井综采综掘设备维修和制造工艺,2014年重新修订编制综采综掘设备维修、制造34个工种的操作规程、标准。制定完善了143个设备操作规程、40个设备维修的企业标准,教材开发适用性强。

第4篇

企业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充满矛盾,一是由于企业组织本身的地位和特点包含了各种矛盾的成分在内;二是由于企业内外均存在变化着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力量。矛盾冲突是企业发展过程的常态。

(一)企业组织本身的矛盾因素

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要集合个人的力量,形成有目的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要适应环境,谋求自身的发展,这种特殊的性质和位置,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企业面临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环境要求与组织内部要求之间的矛盾。从变动着的市场环境看革新、竞争、多样化、灵活是基本要求。然而,从企业组织内部作为一个长期的协作团体的性质分析,又要求安全、稳定、连续、协调。革新与稳定之间、灵活与连续之间、竞争与安全之间、多样化与协调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

2.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有其共同的目标。共同目标是根据环境提供的可能、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能力确定的,不以个人的目标为转移。但是,参与组织协作的个人又都有其个人目标的追求,个人的目标和追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其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甚至退出企业组织。如何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一个难题。

3.科学、理性与人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要获得经济利益,要生存发展,就要讲究科学,依靠理性,提高效率,要尽可能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严格各项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按科学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人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情感的存在,不是一架理性的机器。其间的矛盾是组织本身就有的。

(二)环境变化与企业发展

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均衡,是通过适当的目标和战略实现的,而且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刻处在变动之中。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打破企业原来形成的均衡状态,使企业面临一种新的局面。其中,竞争、技术和需求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例如电子技术进步给办公用品市场带来的变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方式变化给零售商业业态带来的变革,都属于这种情况。企业发展是带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发展带来企业与环境均衡的破坏。具体情况众多,例如,原有市场领域由于企业成功经营而趋于饱和;过去只有一部分人消费得起的产品,由于企业大幅度降低成本而成为一般消费品。这些情况都使得企业原来制定的战略不再有意义。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是由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不平衡。

2.企业发展带来企业内部均衡的破坏。由于企业的成功和发展,规模扩大或者分支机构增加,原来适宜、稳定的管理体系和操作变得不适应,需要作出调整和修正。例如,随着企业发展,分支机构增加,组织结构或股份需要调整上层决策机构的情况,都属于这一范围。

3.企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弊病。除了两个大的方面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滋生一些与成功和发展相伴随的弊病,如机构官僚化、办事拖拉、文牍主义、自满、大意等。这些弊病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失去在环境变化方面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企业发展惯性探析

企业发展过程还是一种打破常规、与各种保守力量斗争、克服惯性的过程。不论是为了适应环境,还是为了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企业都需要在新情况下谋求新的平衡,因此,必要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就是发展过程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换言之,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新思维、新技术、新战略、新市场、新人事等许多方面,都是企业需要探索的。探索新的东西往往同时意味着要抛弃一些旧的东西,要开创性地尝试解决新的问题。然而,探索和开创会遇到来自惯性的阻碍。工作程序也好,沟通过程也好,思维方式也好,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原已熟悉了的或习惯了的方式方法,排斥生疏的、不熟悉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旧的体系方法当中解脱出来,就不可能产生或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法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因此,企业发展过程还必须解决与惯性之间的矛盾。

企业发展中的惯性,从大的方面划分,可分为体系惯性和个人惯性。体系惯性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整体意义上形成的固定、僵化的体系和程序。个人惯性指个人在长期组织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的观念、准则和思维方法、工作习惯等。

(一)体系惯性

1.业务活动层面。企业在以往的探索、尝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成熟的操作规程,各部分、各环节之间,有了密切协调的配合关系,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业务操作规程。这种情况对于原有条件而言,是一种最有效的办法,但同时有不易革除的弊病。改变其中一个部分、一个环节同改变整个过程一样,都是非常困难的。

2.管理体系层面。如组织结构体系、计划与控制体系、制度体系,建立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稳定下来以后,都有不易改变、自身维持原习惯做法的倾向,因而都有在面临新情况时不易调整的一面。

(二)个人习惯

个人习惯也有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思维方面的,一个是情感方面的。一个人思维方式越是固定成熟,越是不能发现与其价值观念不一致的新问题,对变化的反应越是迟滞、麻木。思维方式僵化的人不易发现和接受新事物,对变革持消极抵抗态度。情感方面的惯性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一部分人长期在一个团体中工作,会在相互之间的感情、作风、习惯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一致性和适应性,这种状态包含许多非理性的成分在内。当新事物与这部分人情感方面的习惯不吻合时,就会遇到强有力的抵抗。

上述两个方面的惯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益的状态。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有意无意地形成的消除或缓解矛盾的状态。这种惯性在一定程度以内是有益的,它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内耗,但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会成为发展变化的阻力。因为它消除了矛盾,使企业处于某种稳定不变的状态,缺少发展所需的创造性,缺少比较、竞争和刺激,缺少活力,不利于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好地把握这两个方面惯性的度,以利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企业发展中的模式转换策略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国外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分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成功地进行模式转换,即企业中的一部分率先变革,随后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模式转换。模式转换包含了企业组织在技术、市场、制度、管理方式等几乎所有的主要层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说,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是有关市场战略、市场经营方面。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成熟化与革新,更具有一般性。

所谓成熟,也可称为饱和,即企业在目标市场领域内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项目失去发展能力,需要考虑重新调整主营方向或经营战略的状况。重新调整的过程,就是革新的过程,由成熟而革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形态。由成熟而革新,一般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开发新领域、新行业,转换主营结构;另一个方向是通过更新换代在原市场范围内开拓发展道路。这两个方向之间并不互相排斥,企业可选择其一,也可双管齐下,全面开拓。无论选择什么方向,革新都要经历模式转换过程。立足于原领域,原主营产品形成的经营体制、管理体系和思维方式、观念、视野,都需要根据新选择的发展战略经历一个变革和转换的过程。没有模式转换过程,革新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此可见,企业的模式转换过程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种战略决策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在新形势下采取何种经营思想,如何安排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如何理顺内部经营机制,以战略目标为核心把企业各方面组织成为一个特定结构、目标和功能的系统过程,即新的发展模式过程。

企业发展中实现均衡的管理策略

从前述分析之中可以看出,稳定不变不是企业发展的理想状态,对矛盾、差异、对立不加调整,顺其自然,也不是理想状态。企业发展既需要稳定,也需要变革;既不能没有矛盾,也不能任矛盾发展。因此,管理者不能用一套固定的、不变的体系和方法对待企业发展,而是要在各种极端之间找到某种均衡,要随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在动态中协调企业内外部各方面关系,把握某种“中庸之道”。

(一)权变思想

管理上的权变观点认为,不存在一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管理过程中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环境、竞争对手、技术、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都处在变动之中,不可能找到一剂解决一切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当然,管理也不是没有基本的原理和手段,可以对每一种情况找到一种特殊的方法。在一般的管理原理、体系和具体情况下的特殊方法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可供管理者选择的体系方法。权变观点强调的是在变动的情况下寻求合理的方法,它所强调的基本点,一是变化,即一切要从变化了的情况出发,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和把握问题,条件变了,管理的体系方法也要相应调整;二是管理体系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即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学会灵活巧妙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既讲“经”也讲“权”。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经”与“权”相结合,就是权变管理思想的要旨。

(二)中庸之道

矛盾与发展过程管理的一个基本精神是讲究中庸之道,因为在矛盾与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左右为难,每种做法各有利弊,偏于哪一个方面都不适宜,必须寻求某种矛盾中的平衡和动态中的平衡,利用矛盾和不平衡谋求企业发展。所谓中庸之道,既不是不偏不依,也不是调和、妥协,而是能动地利用矛盾和冲突,调动两方面的力量,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协调,促进企业发展。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运用权变的管理思想,把握中庸之道的方法,努力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宝山.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原有的通过能源与规模的扩大来换取企业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的被淘汰。早未来的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也会不断地得到凸显。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解决好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的大事。本文在参考相干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者关系的解决方案与关系内涵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企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

在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应该说,信息技术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包括,企业新的产品的研发,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管理,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更发水平的提升。在科技不断成长的时期,谁具有了信息技术的主动权,谁就具有了市场竞争与成长的主动权。因此,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体系中,建立新常态的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机制,将会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技术的成长也离不开企业的助力

在信息技术的成长进程中,经历一个不竭摸索与实践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企业可以及时的反馈在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改进进一步提供方向。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地聚焦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信息应用的新问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来自于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的扶持。如果研发出来的信息技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阶段而没有得到实际的推广与应用,那么信息技术的本身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面对技术应用与发展的蓝海,技术研发机构与部门,应该不断的聚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借助科技的力量将企业的发展抬至一个发展的新高度是未来科技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3.在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中,还需要解决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具体来说,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产业的性质与特点不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也不尽相同。是以,在企业举行信息技术的特别是新技术的利用过程当中应当做到两个同一。一个是企业的成长需求与信息技术所供给的功效相统一。另一个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当做到利用过程当中的实际的同一。举例来说,在我国南方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应用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应用过剩的现象与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同时,也无益于信息技术的成长与发展。因此,面对企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两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彼此市场潜力的博弈,从统筹学上来看,更是一种市场的双赢,企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成长也必要相关企业的撑持,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向科技要生产力,要效益几乎成为了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协调好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已经作为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来提上了议事日程。首先,在应用中创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持续白热化发展。同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对于信息与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水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一些信息关键技术还存在着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如何从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科研攻关的扶持与引导力度,是我国在今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政策制定是需要侧重的重要内容。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科技加速企业在生产、服务、销售、管理等诸多领域中水平的提高。但是,单纯的技术应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长远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从自身的技术优势入手,不断地探究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的改革与创新将会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方向。所以,只有不断地壮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水平,未来的发展空间发展机会才会更加有利。其次,在应用中规避风险。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科技所带来的便捷与效益,但是科技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者自身的操作理念及动机、方式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广为利用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是管理信息的网络化,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财会管理的网络化等方面。从发展的角度与传统相比的确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与进步,但是从最近屡屡曝光的网络交易的虚假与欺诈,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漏洞。因此,在未来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提高网络的安全应用系数,从而降低其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建立信息网络应用的预警机制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最后,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与时俱进。在21世纪,无论是企业的自身发展,还是信息技术的研发都需要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由于经济不竭地呈现出全球化成长态势,科技的更新速率也在不竭的加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某些高精尖端的技术领域,我国的高技术人才的外流现象比较突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与训练也是我们未来信息教育教育领域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以,在将来的企业举行信息技术的利用过程当中,要极力避免一劳永逸的落后思想。要不断地从市场发展的新的需求出发,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也是科技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WTO;措施

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到2000年末,全国60%的工业产值和40%的实现利税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全国75%的劳动者就业问题;我国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继续发展中正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试图从企业内外两个角度着手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尚是一种弱质经济,由于外部环境和企业规模、技术等原因,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致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问题突出表现在:(1)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2)生产盲目性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3)劳动力密集,高层次人才资源流失严重;(4)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等。此外,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我国历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不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也从客观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加入WTO在给中小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加入WTO后,市场的“游戏规则”趋向透明,我国中小企业原来所具有的本地化优势将消失殆尽。外资企业准入门槛降低,其非经营风险减小,与国内中小企业将展开激烈竞争,传统的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由于设备老化、技术素质低和经营机制问题,融资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企业改制难度加大;而高科技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严重冲击。

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1.中小企业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1)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职工素质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为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职工的技术熟练水平,加速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技术创新,改变技术设备落后的现状,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以期熟练地驾驭市场。

(2)加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企业要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就必须首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企业改制可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各中小企业应从实际出发,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应的企业发展机制,明确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3)培养管理创新的能力。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查和研究,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等等。管理创新应包括人事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创新,提高管理透明度,健全民主管理渠道,创造一个充分发挥职工潜能、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管理方式、经营手段,有效地抵制市场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目前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客观和人为因素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些企业中虽然有的生产经营业绩较好,但由于申请信贷时不能提供健全的财务报表和贷款资金营运分析,使银行难以了解它们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发展前景,并增大了贷款风险,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应加强财会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完善会计制度。对于没有条件设置专职会计人员的小规模企业,应从税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聘请会计人员建帐核算。

(5)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小生位”经营战略。一般说来,我国中小企业属地方管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造成了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问题。有相当多行业产品供大于求,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为了争夺市场以致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中小企业竞相压价,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另外,重复建设使得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小而全”的企业比比皆是,企业之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与大企业也没有建立协作体系,因此,在大企业的经济优势面前力单势薄,生存艰难。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小企业应该选择“小生位”战略。“小生位”战略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意思是企业要垄断市场中的某一个小领域,使自己免受竞争和挑战,在大企业的边缘地带发挥自己独到的专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小生位”战略有“自然小生位”、“互补小生位”“服务小生位”等很多种,如企业可选择生产一些小批量特殊专用产品,或者与大企业生产形成互补关系,甚至通过提供特殊的售后服务,也能够在无差异市场上或分出相对安全的经营区域。2.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制定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不是干预,而主要是通过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主要相关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产业政策。国家各项产业政策中应当有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从事国家急需发展产业的专门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尤其要重点扶持科技创业型、吸收劳动力型和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建立中小企业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良好机制;要坚持“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新”的发展方向,运用综合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促进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区域集群,快速产生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效应。②税收政策。由于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说实力弱、生产率低,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作用,政府应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取消按所有制性质和经济性质制定的税收政策优惠,坚持税收优惠按国家产业政策向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它需要国家扶持的产业倾斜,为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税收政策环境;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应税销售额标准,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只要有固定场所,财务制度健全,遵守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偷税行为,都应享受一般纳税人待遇;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消除私有中小企业主双重纳税现象等。③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小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在于它们是否能通过优化企业资源的组合以获取持久竞争优势。为了获得这种优势,小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愿意承担风险,并且能够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因此,政府可以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例如,允许小企业在技术成果引进、转化及生产过程中,技术开发费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不受比例限制。符合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要求和规定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组建多元投资主体企业时,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本(管理才能、技术成果)等要素可视作物化资本,作为资产参与投资,并适当放宽无形资产投资比例限制等。

(2)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融资支持。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融资难,贷款难。一般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首先是保证大型企业的需要,如有余力,才会适当照顾中小企业。由于僧多粥少,中小企业贷款来源很不稳定,致使生产经营难以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据调查,有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即使市场前景较好,效益较高,也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为此,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建立为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仿效国外做法,由中央财政拨款,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也可委托现有商业银行办理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业务,这类金融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执行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保证贷款的专项使用,真正体现支持小企业发展的目的。②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如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或组建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获得金融机构贷款。③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美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都有第二板市场,其上市条件较主板市场低,有利于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我国也可在沪、深两个证交所建立交易成本较低、准入标准较宽松的第二板市场和地方柜台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和产权交易场所。

(3)创建为中小企业提供所需的社会化服务系统。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可以完成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联系,以及企业行为的日常监督等职能。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对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小企业来说,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创办中小企业联合会、企业服务中心和企业网络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技术、出口、人才、协作等信息,另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理财、投资、工程设计、会计和税务以及广告等咨询和服务,并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政策制定。

参考文献:

1.邓荣霖.小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

(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水平不断提升。一直以来,平舆县农机生产企业以服务"三农”为契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着重解决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瓶颈为突破口,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产品结构,果断跟进,加强技术改进升级、产品更新换代、营销网络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行业水平逐步提升,农机企业规模和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2014年,平舆县农机企业生产总值达1.5亿元。

(2)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效益逐渐显现。近年来,平舆县农机生产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到外地或国外先进的农机企业参观考察学习,不断丰富§己,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在不断的改革中赢得发展先机,同时结合_身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改造开发出了市场热销的农机产品,不仅有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企业经济效益显著,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农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低下。平舆县农机企业基本都是个体,并且大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个别企业几乎没有接受过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全凭自己仅有的在工作中摸索的经验来维持经营,因此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加之不注重企业自身文化和经营策略的培养,品牌效应不突出,所以虽然生产产品的数量不少,但产品的利润率不高,企业竞争实力不强。

(2)农机企业生产技术条件差。平輿县农机生产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_我发展能力差,缺乏行业龙头的拉动和支撑。由于融资困难,企业大都不注重更新设备和改善生产条件,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明显滞后,因此生产规模上不去,效率低,效益差。

(3)农机企业技术人才欠缺。农机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技术培训,缺少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由于受到私营企业种种条件的限制,高素质的产品研发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引不进、也留不住。人才欠缺,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薄弱,工艺装备水平及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3对策及建议

(1)农机企业应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负责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仅要加强自身修养建设,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加强沟通与协作,而且要重视培植企业文化,不断更新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再上新台阶。

(2)农机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长足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技术条件,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同时,财政、科技、银行等部门也应加大对农机产品的科研支持,加强产品更新换代的研发。

(3)农机企业应加大人才开发和引进力度。平舆县农机企业要做大规模,必须打破墨守成规,一要加强原有技术人才的培训;二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人才,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三要招商引资,开门引进外地先进的农机企业。可以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打造出农机工业新品牌,使平舆县农机企业成为工业集聚区的新亮点,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8篇

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义就是姓小额,这个市场定位已由他的名称所决定,凡是违背了这个市场定位,势必会步履艰难。因为市场上的商业银行比比皆是,一个小额贷款公司如同一叶小舟,如何能与商业银行这些航母在市场的海洋中争斗呢?因此,小贷公司在金额市场中只能是“拾遗补缺”他的客户群体,应该锁定在“小微企业”、“小生意人”、“三农”等方面,最大程度地为他们的金融需求服务,这就是小贷公司的使命。因为这些客户群体很难从商业银行中获取金融支持,也就是说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遗漏”点,也是小贷公司的市场“契入”点。由此而知,为“小微企业”、“小生意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就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根据这个市场定位,小贷公司一定要比商业银行做出特色来。一是真正帮助“小微企业”“小生意人”“三农”解决融资难问题,改变商业银行繁杂、时间冗长的办事程序,简化手续,简易便利,让客户省心,小贷公司才能逐步拥有固定客户,做大做强。二是手续规范,这里的规范是指我们的借贷行为要有别于民间借贷,让客户认识和体会到小贷公司的借贷行为是公正的,合法合规有据可查的,即充分让客户放心。三是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小贷公司的借贷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有别于商业银行,我们应该记住,小贷公司的贷款利率要比商业银行高得多,客户群体之所以愿意到小贷公司融资,一方面是因为商业银行门槛高难进,另一方面是小贷公司在风险抵押、贷款利率上面比较灵活。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盈利而忽视了灵活的企业经营特性。只有保持转换角色的思维方式,多为客户着想、多为客户考虑利益,多为客户提供便利,这样我们的客户群体在与我们的交易时,才能愉悦开心。

2经营方式创新

从2006年国家开始批准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国迄今已有5000多家了,按照市场规律,每个企业都有有他的生命周期,因为经济也有生命周期。小贷公司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经营方式的创新也尤为重要。我们既不能照搬照套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产品,也不能像民间借贷那样没有政策底线。实际上我们是在狭缝中求创新、求发展。如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已经逐步展开,过去的一些政策壁垒已经逐渐松动。这为小贷公司的经营方式创新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机遇。一方面小贷公司业务可以与典当行业挂钩,典当行业因为它的市场特性在借贷市场中具有独特性。首先借款利率和综合管理费可高达50%多;其次典当行业借贷时按行业特性,借贷人的物品实行了质的转移;第三典当行业借贷期较短。小贷公司可以从两种行业中的差异性入手,开拓新的经营品种。另一方面小贷公司可以与资产租赁行业挂钩。随着工业的竞争白炽化,有些生产企业和商业银行都相应开辟了资产租赁业务。小贷公司可以选择从一些价值不高的工业产品入手,特别是农业机械产品,如果我们小贷公司创新相应的经营品种,既服务了微小企业、三农产业,扩大了客户群体,又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为小微企业增添了市场活力。

3融资渠道创新

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是非公众性的,不吸收存款的放款机构。小贷公司的性质决定了他只能够利用他的资本金对外发放贷款。小贷公司本身又属于轻资产公司,没有固定资产,有的只是有限的货币资产。现实中,轻资产型公司在担保抵押规则里面很难融资。因此小贷公司的对外融资几乎是企业发展的命门。融资渠道的创新对于小额贷款企业尤为重要。目前小贷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利用公司股东的资产到商业银行抵押担保融资。这种方式有可能给股东带来风险。小贷公司一般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只需按股本金出资比例承担责任。而用资产抵押融资有关股东会承担额外的风险。二是与典当行业和融资租赁行业合作,利用典当行业质押的物品和融资租赁的设备向商业银行抵押融资。三是与担保公司合作,由担保公司担保为小贷企业在商业银行融资。四是与信托投资公司合作,为小贷公司作信托产品融资。(以上四种融资行为,又局限于小贷公司负债率不得高于70%的政策规定。)五是增资扩股,当小贷公司经营走上正轨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后,择机以每股﹤1元的价格对外增资扩股,这种方式没有政策限制,操作起来不失为较佳之作。

4企业文化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中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创新,那所有的创新都等于零。因为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一切的开始,你做小贷公司就要树立做小贷的理念,做小贷的文化。如果既没有树立做小贷的理念,又没在做小贷的文化,如何创新?如何参与市场竞争?现在只要是做小额贷款公司,从公司管理层到从业人员,大量都是从商业银行流动过来的。我们投资人在招聘人员时只是单方面考虑到人才的“拿来主义”,没有认识到拿来的除了人以外,还有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最要命的是“惯性思维”。每个企业都有他的特性。小贷公司绝对不能与商业银行划等号。如果简单地把小贷公司与商业银行等同起来,照搬照套商业银行的文化理念、经营风格、办事程序等,那这个小贷公司就可能向前走不多远了。因此小贷公司文化创新至关重要,当我们的管理层和员工拥有了全新的小贷理念、小贷文化,就会明确小贷的市场定位、小贷的生存法则、小贷的发展目标;就会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展示自我的能力。创造人生价值动力;拥有这种文化理念的团队,我们的小贷公司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结论

第9篇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着。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的创新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决定。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创立、成长和成熟时期这三个阶段。不同时期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同,领导和员工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也不同。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不太健全,这个时期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和品质服务的竞争,不管是领导层和普通员工都会积极地开拓市场,为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市场份额比较合理,这个时期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思进取、官僚保守的企业文化的滋生,将会使企业逐渐失去活力,走向僵化,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企业只有扬弃过去,超越自我,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外部企业的环境变化也要求企业及时进行文化创新。目前企业逐步走向相互竞争的形势中,未来还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企业的文化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匹配,要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根据调查显示,世界500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切又是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基石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2企业文化创新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作用

2.1企业文化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的要求日趋人性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提供科技含量高和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挖掘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员工认可了企业文化就会自觉的以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为企业带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消费者和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会被企业的文化形象所吸引,信任企业。

2.2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形成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创新的员工队伍、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失去社会价值,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的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以现代新型管理思想为基础,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逐步把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文化创新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结合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创新、提高。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3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3.1启发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建立和谐的文化环境。对于任何一位企业管理者来说,创造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管理者要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企业文化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持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财产”,企业管理者是这笔财产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准确洞察市场动态,紧盯市场需求,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