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31:06
导语:在数字阅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10-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02
引言
源远流长的文明因阅读而传承,亘古经典的智慧因阅读而发扬,人类一直追求探索的学习因阅读而实现。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且以指数级增长,这迫使我们追求更加便捷、有效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对阅读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于是,全新的数字化阅读应运而生,并呼唤一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可以有效指导阅读行为的学习理论。
一、数字化阅读
当前,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技术变革正改变着学习图景,重构着阅读生态版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Web2.0技术的发展,人类不再单一的寻求视觉享受,而是渴望多重感官体验的、多功能设置的、个性化操作的、友好而交互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方式。
数字化阅读,即数字环境下的阅读活动,是指利用数字化平台或移动终端,透过屏幕获取和传递多种形式媒体信息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崭新的阅读学习方式。数字化阅读包括网络阅读和移动阅读在内的所有屏幕阅读。当前,广受追捧的数字化阅读载体当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专用阅读器。
随着公众视线的聚焦,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从1999年开始开展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权威的定量研究报告,呈现我国国民阅读的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的数字化阅读(包括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数据充分说明,数字化阅读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阅读人群,跻身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Mare Prensky认为,自出生便伴随数字化技术成长的“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屏幕阅读,其多任务处理的认知方式、猎奇追新的心理特征以及图像优先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数字化阅读;而经历信息技术从无到有的“数字移民”,更习惯文本阅读。事实上,关于传统书本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的比较,早在研究领域上演了唇枪舌剑的争辩。时至今日,人们似乎更倾向于中立,即倡导读者理性看待,并根据各自优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两种阅读方式。
然而,即使能够厘清两种阅读方式的利弊,人们在津津乐道数字阅读之余还是显现出缺乏深入认知、数字化阅读能力不足的弊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扩大使得知识的半衰期日益减小,人们周围不断充噬着的新知识、新词汇让读者们难以从海量且芜杂的信息中汲取智慧。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字化阅读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是适应数字生存的必修课。
二、关联主义
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量在不断激增,知识的更新日益频繁,另一方面读者难以有效地获取、整合和利用信息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当数字化阅读成为社会热点而传统的阅读理论难以迁移到数字化时代时,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用来重新审视和指导数字情境下的阅读行为,探究信息社会数字化阅读的健康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联主义席卷而来,为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注入新的生机。
学习,原本发生在不可见的大脑神经网络中,今天也透过社会网络、计算机网络外延到更大的范畴中。但是从学习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在应对这场变化之时,无论是强调“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加强的行为主义,还是将人类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主义,抑或是认为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起个性化认知结构的建构主义,都或多或少地在阐释人类的网络学习机制之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加拿大的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认为,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主的学习理论,是在学习活动还未受到信息技术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兴起和发展的,更多地强调把学习视为发生在学习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所以在应对数字时代下全新的学习图景时,无法完整地诠释外部连接因素众多的网络学习行为。
西蒙斯通过2004年发表的文章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2005年发表的Connectivism:Learning as Network-Creation(《关联主义:网络创建即学习》):2006年发表的Connectivism:Learning andKnowledge Today(《关联主义——当今的学习和知识》);2008年发表的What is theunique idea in Connectivism?(《关联主义的独道见解是什么?》)等系列文章以及专著Knowing Knowledge(《知晓知识》),提出并详细阐释适用于指导数字时代学习行为的理论,即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关联主义作为较新的学习理论,由混沌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复杂性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整合而成。概括来说,关联主义认为,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原有的生活、学习与交流方式,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学习是把不同的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成网络的过程;知识不仅存在于人脑中,也可以储存在身体外部。西蒙斯与他的研究搭档斯蒂芬·迪恩斯(Stephen Downes)就关联主义理论开展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并通过举办在线国际会议、开设开放课程及博客、网站,公开其研究的实时进程与成果,为相关研究者全面了解关联主义及相互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
Connectivism被引入中国伊始即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学者纷纷解读该理论的同时出现了不同的译名:最初李萍老师翻译西蒙斯原文时使用“关联主义”一词替代;随着学者们研究视角的多元发展,出现了如“联通主义”和“连接主义”等译词。而发展至今,最直击Connectivism核心思想的“关联主义”被更多学者接受,本文作者采用“关联主义”作为Connectivism的中文译词。
三、关联主义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
关联主义重新解释了新时代背景下学习的行为和特征,被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而数字化阅读是数字环境下学习行为的一个具体表象,突破了传统阅读形式和内容的限制,符合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和内涵。另外,关联主义理论与数字化阅读都是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都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二者具有天然的、本质的共通性。因此,以关联主义为理论基础探析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视角,能够提供更为系统、严谨的研究话语。通过构建关联主义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关系,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帮助我们深入探究“关联时代”下的数字化阅读。
1.关联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
关联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知识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实体上(如个人计算机网络、组织等):学习就是编织个人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要在不同节点和网络之间建立关系,将网络中的弱连结变为强连结。因此节点、连接和网络是关联主义中最基本的概念。
(1)节点
节点又可以称作顶点、元素或实体,根据关联原理,节点是任何可以连接到其他元素的元素,在学习网络中任何人们能了解或经历的元素都可能成为节点,如个体的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信息源等。如果把数字化阅读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网络,则数字化读者、数字化阅读材料、数字化阅读设备等要素都是自成体系的节点,其中每一个节点又由若干独立的节点构成。另外,节点虽然从属于网络,在网络整体动作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同时,节点又能以相对整个网络比较独立的方式动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治特性。因此可得,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诸如数字化读者这一节点是独立且自治的,其内部包含读者的阅读动机、情感、认知等节点,而读者数字化阅读的内在过程即是这些节点相互作用、融合、连接的结果。
(2)连接
节点处于网络中,并通过与其他节点的接连,提供信息流动的通道。连接指的是两个节点问任何形式的联系,是构成学习网络的动态过程。各节点连接的强弱程度不等,连接关系越强,该段节点间的信息流动越流畅。数字化阅读过程就是连接的过程,即把从外部信息源获取的新阅读信息作为新节点与阅读学习网络中现有的节点连接起来。
在知识不断增长进化的社会进程中,“怎样学”(knowhow)与“学什么”(know what)正在被“从哪里学”(know where)(了解从哪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所补充,甚至替代。数字化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凭借网络搜索到大量的、多种形式的相关或补充性的阅读内容。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以补充阅读、如何增强阅读效果,已经成为重要的数字化阅读能力。正如西蒙斯强调的,因为内容在迅速地改变着,所以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因此,数字化阅读学习的关键在于对连接的培养和保持连接。
(3)网络
网络是由若干节点聚合而成的,因此会随着节点的连接而动态改变,学习网络呈现出绝对运动的状态。正是新旧知识(节点)的不断更替、个人环境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促进了学习网络的构建。
2.关联主义的观点与数字化阅读的映射
西蒙斯在其专著Know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正在改变着知识环境的七个社会发展趋势:
第一,个体的提升。与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类相比,身处现代的我们凭借日益发达的科技和逐渐普及的网络技术,拥有了更多控制能力、创造能力和连通能力,“我们渴望共同创造和体验知识分享与传播的双向流动模型”。同时,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增强数字生存能力。数字化读者只有不断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才能在这场数字活动中获益,否则只是洪流下的无知追随者。第二,增强的连通性。人脑的能力是由每个神经元的能力相互连通而形成的,因此连通是能够提升适应性的。“当知识不再依附与物理空间时,我们就能在多空间内复制(或连通)这些知识实体。当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不同于纸质杂志和书之类的物理实体)出现时,更容易与新知识组合(或再混合)。”因此,数字化阅读过程中,引入“连通”的理念能够促进阅读行为的有效发生。第三,直接性和即时性。当人类的沟通不再受到空间的局限,当知识的传播挣脱了时间的桎梏,可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已经变得直接。数字化阅读立足于网络环境,有便于检索的优势,其传递的信息具有直接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提供读者实时获取知识的便利。第四,拆散和重装。知识的“碎片化”是数字化阅读的一个特征,是划分数字化阅读为泛在学习、非正式学习范畴的依据。数字读者往往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片段性的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大都造成知识拆散的现象。这就要求现代读者具备重装知识的能力以获取知识关联的意义。第五,管道的显著地位。内容、情境和管道塑造着知识的意义:内容——开始知识循环;情境——使其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和可得到。内容必须与情境和管道混合起来。这再次强调了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的观点。映射到数字化阅读,即读者能够将管道连接到合适的知识源上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第六,全球社会化。技术的革新实现了连通全球社会化的可能性,数字化阅读设备已经实现了阅读过程中与其他读者连通、交互的可能性,推进全球社会化。第七,物理和虚拟模糊的世界。地球上真实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生活在充满“0”和“1”的数字时代下,逐渐接受并习惯了虚拟空间。数字化读者时刻处于“在线”状态,获取信息的同时上传、共享资源,扮演着信息获取者和信息制造者的双重身份。
3.关联主义映射的数字化阅读能力新要求
关联主义提出了适应时展的学习者应该具各的技能,笔者将其映射、融合到数字化阅读,概括为数字阅读能力新要求,如表1所示:
(1)认知能力。数字化阅读栖息于数字环境,当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多媒体阅读内容时,频发“迷航”现象(阅读数字化材料时偏离阅读目标的现象)。探究其原因时,认知心理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信息负荷或注意力发生漂移,极易出现“迷航”。关联主义强调“保持关注”,就是提出了认知能力的要求。数字化学习者在阅读时要具备合理分配自我注意力的认知能力。
(2)管理能力。关联主义要求学习者获取的知识必须具备直接性和即时性,即要获取精确的、最新的知识。因此如何有效建筑知识结构、管理个人知识成为数字化读者能力的新要求。归类、分析、精炼阅读信息为知识、转变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逻辑组合零散的知识为系统知识、加工再造知识并共享转移等,都是数字化阅读过程中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
(3)关联能力。数字环境下,知识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其离散性和立体多维的连通性使学习更依赖于知识的意义关联。学习者的关联能力,是指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或与学习工具交流、联结的能力。数字化阅读作为获取阅读信息的行为活动,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联结过程。通过连接读者与阅读工具、联通已知与未知、关联内在与外源网络以扩展知识到最大化。
(4)协作能力。关联主义提倡个人学习网络中的节点与外部学习网络节点间的互通,以达到共享合作的效果。数字环境给数字化读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创造了读者间协作学习的机会,允许读者在平等、自主、互助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形成广泛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求数字化读者具备一定的协作学习的能力。
(5)理解能力。关联主义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兼容能力。映射到数字化阅读,即要求读者具备生成阅读信息的意义、理解阅读文本内涵、领会阅读内容价值的阅读能力和兼容并蓄的学习态度。
(6)辨别能力和验证能力。面对“多如牛毛”又“鱼龙混杂”的信息时,数字化读者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辨别阅读内容的真实性。另外,“网友共享,上传自由”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网络,但同时带来了资源内容制作粗糙、缺乏科学性等问题,这就需要数字化读者具备验证信息有效性的能力。
(7)创新能力。关联主义关注创造知识的过程,认为创新能力是学习者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创新能力要求数字化读者汲取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观点的信息,关联有效内容,并加以自我内化吸收,待融会贯通之后提出创造性的新见解、新方法。
(8)决策能力。信息洪流激涌的背景下,关联主义提出决策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读者应加强自身决策能力,依据现实需要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优化数字生活的质量。需要说明的是,决策的正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因为随着信息背景的变化,此时的正确可能是彼时的错误。四“关联时代”数字化阅读的优化策略
数字鸿沟中的弱者是那些无法获取即时信息、缺乏网络实用技能的人。要想实现数字时代的话语权,就要掌握一定的数字能力。数字化读者是数字生活中的活跃者,关联主义理论可以为其指导阅读活动并构建优化策略。
1.知识观:培植重要节点,提升数字信息素养
西蒙斯在解读关联主义知识观的时候划分知识为:Knowing about(知道关于)、Knowing to do(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be(知道成为)、Knowing where(知道在哪里)和Knowing to transform(知道怎样转变,“知道为什么”也属于该领域)。数字化阅读允许读者捕获感知文字时脑海中的浮光掠影,还鼓励读者触类旁通地检索相关知识,整合、兼容、吸收为内化知识。因此,知道在哪里和知道怎么样转变是一项重要的数字化阅读能力。关联主义启示我们通过培植重要节点,提升数字信息素养以强化阅读效果。
关联主义视域下,数字化阅读是一个连接知识节点或信息的过程。读者培植知识节点的意识和能力是优化阅读过程的“神来之笔”。首先,数字化读者要针对个人的学习特点在众多节点中甄选出重要的节点,依据个人特点实行自我攻略:提升网络搜索的能力、加强资源辨析的能力;树立兼容、内化、创新知识的意识,培养多思考、勤疑问的习惯;提高数字化阅读工具的使用技巧等。另外,读者要注重保持节点间的畅通,加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工具之间的交流。关联主义倡导把知识分给朋友和机器。现代社会不需要一个记忆的“百度谷歌库”,学习者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数字化读者要调节节点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机器、善于借助学习共同体的帮助,构建读者问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邀游于数字世界的读者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实践操作,将数字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升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提升读者的数字阅读能力。
2.学习观:优化学习网络,强化深度阅读意识
西蒙斯为我们勾勒出他畅想的未来学习:学习形式多样,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即时即地联网学习;学习内容呈小块状以方便实现目标开展学习活动。我们认为,西蒙斯提倡的未来学习正是当下关注度较高的泛在学习,是一种自组织学习。自组织理论是目前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唯一可见的理论基础,以一切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开放系统中自组织结构如何产生、演化,以及由系统内在演化机制而导致的系统外部表现。
数字化阅读依托数字阅读工具(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具备随时随地开展阅读学习的天然优势,隶属于泛在学习的范畴,为阅读者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读者应加强阅读的自觉性,展开自组织学习,优化个人的学习网络。第一,数字化读者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开放、兼容的学习网络,要主动关联各节点、增强与其他节点共享、协作的意识。第二,在开始阅读前,依据阅读文本的内容制定阅读目标,设置相关阅读任务,并及时调整和改进阅读过程。另外,要引导、鼓励数字化读者开展深度学习,有意识的深度加工阅读思维,感知、联想非线性信息的同时关联、整合其他知识节点,并迁移再创造以拓深思维加工的全过程。
3.能力观:加强重视,提高数字阅读能力
知识激增、竞争激烈的今天,倡导终生学习、培养数字生存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关联主义诠释了全媒体时代下个人应具备的能力观,如上文所述,笔者根据西蒙斯所述概括为认知能力、管理能力、关联能力、协作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和验证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数字化读者作为相对分散的学习者,大多呈个体状分布,缺少对数字阅读的重视,缺乏针对性较强的专门培训,容易导致忽视自身数字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数字化阅读能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培养读者自我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的意识。通过宣传短片、教育推广等手段向全社会介绍数字化阅读的特点以及阅读技巧,鼓励数字化读者树立优化阅读的意识,教授其优化阅读的策略。其次,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方面入手,把数字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升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高度。相关教育部门应利用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化阅读的内涵,培养其元认知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树立良好的数字环境道德,开设信息检索、利用、评价的相关教学课程,提倡优质资源共享,引导学生高效开展数字化阅读。
4.工具观:管理个人知识,掌握数字阅读工具
数字化读者要注重个人知识的管理。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片段信息转化为可系统性应用并以此扩展个人知识建构的信息策略。数字化读者可以挑选优质资源信息并利用阅读书签工具分组存储,如“专业知识”、“扩展知识”、“生活常识”、“休闲娱乐”等模块,便于再次阅读的同时有利于读者建构知识结构,完善个人知识管理。
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Web2.0完胜Web1.0,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知识不仅存储在人类的大脑中,还可以驻留于工具中。这给数字化读者提出了善用阅读工具的挑战。同时,熟练操作数字阅读工具是有效管理个人知识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工具的功能设置逐渐向个性化、友好化、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阅读工具允许读者设置个性界面、能够记录阅读历史、设置阅读导航,这些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体验。读者在使用数字阅读设备之前,要全面了解其功能设置;调整视觉要素至最佳阅读观感(如调节显示字体的大小、调整屏幕亮度):善用阅读辅助功能(如即时搜索、工具帮助等)。另外,数字化读者应针对不同的阅读要求选择阅读辅助工具:用于创造节点的信息处理软件,如Office Word、Power Point:用于建立连接的交流软件。如QQ、MSN等;用于管理节点的信息管理软件,如金山快盘、云快盘等。
5.资源观;延展社会网络,规范阅读资源开发
随着关联主义和泛在学习理念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环境的范围已经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学习不仅要不断缔结个人学习网络,还要不断延展社会网络,要在范畴更广的社会网络中获取学习资源——即要注重社会学习环境的创设,不断开发优质资源,促进知识管道的形成。
数字化读者,要不断地通过意义建构以加强社会学习网络中新节点的建立,要渗透不同领域,开通与各类资源的通道。这给数字化阅读建设者提出了要求,即设计、开发、制作出集科学、规范、美观、实用于一体的数字化阅读资源。首先要优化阅读内容:规范数字出版业,完善行业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网络数字资源,剔除不健康的内容和不良广告;监管网友自行上传的资源,剔除不科学、不正确的内容等。其次要规范阅读材料的制作;制定数字阅读材料的统一制作标准;开发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资源;加大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力度,从应用层面上探究数字化阅读的发展策略等。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共同规范阅读资源,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最终带动数字化阅读的产业发展。
五、结束语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是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此次调查是继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之后,进行的第五次大型调研工程。
数据表明,传统纸质阅读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报纸是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在我国识字人群总体中,每人每月平均阅读报纸约7.4份,阅读率达73.8%;杂志阅读率比2005年上升10.5个百分点,达到58.4%;图书阅读率为48.8%,止住连续下滑趋势。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杂志阅读率高速增长,期刊业发展前景看好。2007年国民人均月阅读杂志约1.7本,其中文化娱乐类杂志的阅读率最高,达到45.9%;其次为家居生活类杂志,阅读率达39.7%;第三是文学艺术类杂志,阅读率为35%。老牌期刊依然表现强势,调查发现最受我国读者喜欢的杂志是《读者》,其次是《知音》,第三是《家庭》。在价格方面,近七成国民可接受的杂志价格在6元以下,只有1.1%的国民能接受杂志价格在20元以上。
与此同时,网络化阅读趋势势不可挡,国民阅读步入数字时代。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达到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在报纸读者中,有固定阅读手机报习惯的用户人口规模在251万人左右,占报纸总体读者的0.56%,占人口总体的比例为0.33%。我国国民过去一年平均自费购买手机报0.11份,人均购买金额0.54元,购买总金额在1.6亿元左右。电子杂志发展态势良好,读者规模为227万人,占杂志读者比例为0.77%,占人口整体比例为0.30%。
【关键词】读者决策采购;馆藏建设;数字阅读;PDA;DDA
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了读者利用学术和教育资源的方式,同时读者的期待和实际需要也随之改变,传统馆藏建设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创新和变革是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1.馆藏建设困难重重
馆藏建设一直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采访馆员、学科馆员尽了最大的努力,依靠自身学科背景,了解读者的需求,确定最好的资源,构建有效且连贯性的馆藏体系,既要满足当前读者的需要,也期待能满足未来读者的需求,这种馆藏建设模型通常被称为“just-in-case”模型。然而几十年的实践结果是,大部分馆藏图书平均10年用不到一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馆藏建设模型的缺点越来越明显。
1.1 经济因素的制约
笔者分析了所在图书馆入藏图书价格与购买册数的关系,如图1所示,统计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1年出版并入库图书,一条曲线显示书价在逐年增长,另一条曲线则表明每一百万经费所能购买的图书册数却逐年下降。
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使资源产量呈指数级增长,同时物价的飞速上涨又使纸质和电子产品价格不断飙升,图书馆有限的经费只能购买每年出版新书的很少一部分,如美国Denver大学Penrose图书馆通常每年购买2万到2.5万册图书,然而2008年北美地区出版的图书达到17万余种。[1]同时保存资源的花费也在成倍增多,这些问题使得馆藏建设困难越来越大。
1.2 资源利用率低
书必须以需要为目的购买,图书馆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是,图书要在停印之前赶紧买回来,放在架子上等待读者偶然间发现。美国Denver大学2010年所做的馆藏利用情况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书并没有被使用过,而且可能永远不会被使用。在其馆藏2005到2009年出版的图书中53%没有流通过,24%只流通过一次,23%流通过两次以上。[2]Brown大学2004-2009年间入库纸质图书,只有22%借阅率达到两次以上,12%借阅两次,26%借阅一次,40%零借阅。[3]从我国图书馆界大量研究如何提高借阅率的文章来看,国内的情况也同样惨淡,笔者所在的图书馆,2007到2011年入库新书借阅率只有31%,大部分图书都没有被借阅。Pittsburg大学图书馆做过一个统计,图书入库两年内没有被借阅过,那么未来被借阅的几率还有25%,如果入库六年之内没有借阅,那么未来被借阅的几率只剩2%。[4]如果馆藏40%以上的图书没有流通过,25%的图书只流通过一次,那么说明图书馆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现有的采购模式出现了问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普遍情况,图书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现有的采购模式效果并不理想。
1.3 读者需求发生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阅读行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似乎越来越不了解读者,越来越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①读者期待在他们正常的工作流程中获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包括物理的和虚拟的,而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空间内。[5]
②读者需要即刻获得所需的信息和资源。海量资源的时代,可替代资源多,读者的注意力也不会停留太久。通过馆际互借或读者荐购等方式,读者可以参与馆藏建设,但从提交申请到获得所需资源至少需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此时读者资源需求可能已不复存在,或者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源,也是读者荐购资源借阅率低的原因。
③读者更具有DIY的精神。读者获取资源首选google、百度,而非通过图书馆员的帮助,他们更喜欢方便、迅速且无障碍的方式。
为了解决馆藏建设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保持图书馆在用户心中的重要地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迫切需要从图书为中心转变为读者为中心,需要重新组合、重新思考,不断创新和变革。
2.数字阅读时代来临
2007年亚马逊公司推出Kindle电子书,内存可容纳1500余册图书,屏幕模仿真正的墨迹和纸张,一经推出便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2011年1月,亚马逊宣布,Kindle电子书的销量首次超过其纸质图书。
2011年平板电脑的销量也爆炸式增长,Yankee Group预测2015年平板电脑在美国的销量将从2010年的800万台增至70亿台。[6]现在的平板电脑已经不同于以前的数字产品,它能获得丰富的数字内容、应用程序和交互性的服务。可能有的人买平板电脑的目的是打游戏或看视频,但2010年Business Insider做的调查发现,iPad使用者中有75%进行数字阅读,[7]Cooper Murphy Copywriters研究得出iPad已经成为人们阅读报纸杂志的首选方式。[8]
人们阅读数字内容的时间基本上与阅读纸质文献的时间一样多,52%的平板电脑和iPad用户发现用电子设备阅读比阅读纸质文献更加容易,42%认为感觉差不多。[9]
Yankee Group咨询公司预测,随着电子书价格的下降,以及新商业模式的推动,在美国电子书的销量将从2009年3.13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27亿美元。[10]
50%的大学校长预测,10年之后大部分学生将会在线上课;62%的大学校长预测,大学生现在使用的一半以上的教科书最终会被数字化;41%的大学校长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或其他便携设备;87%的大学校长每天使用智能手机,49%使用平板电脑,42%使用电子阅读器。[11]
几年前有人断言,用电子设备阅读会让人失去阅读的乐趣,然而事实是读者接受平板电脑和其他电子阅读器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数字阅读创造了新的读者,同时不断增强的内容鼓励读者花更多时间阅读。数字阅读为何会如此流行,主要因为数字资源具有以下特性:便携性,即刻获得性,便于检索,不会丢失、损坏,节省物理空间。[12]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为了适应读者阅读需求,学术出版和图书馆都在向电子资源转移。数据库代替了大部分纸质引文资料,电子期刊取代了纸质期刊,电子形式的学术和教育专著也已经不再陌生。图书馆在电子资源方面的花费逐年上涨,如美国最大的地区性图书馆联合组织ASERL的成员馆,购买电子书的经费从2006年的355万美元增至2010年的736万美元,同时电子书的馆藏量也从545万增至1352万。Ithaka S+R Library在2010年的调查得出结论,美国图书馆的管理者期待未来五年内完成纸质学术专著资源向电子书的转换。[13]
3.关于读者决策采购
随着数字阅读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兴起了一种新型的馆藏建设模式——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即图书馆获取大量的书目,但只购买读者真正需要的,并保证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到新书,也被称为“just-in-time”馆藏建设模型。
3.1 读者决策采购的出现和发展
传统的“just-in-case”馆藏建设模型,以图书馆员为馆藏建设主体,根据图书馆员的分析和经验,揣测读者需求,将读者排除在选书实践之外,造成馆藏与读者需求不一致,馆藏图书无人问津的情况。图书馆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尝试将读者纳入到馆藏建设过程中,图书馆主页上逐渐出现了“读者荐购”的类目,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采购程序复杂、到书时间长,此时读者的需求已经不存在了。
随着web2.0和社会网络的出现,特别是近几年数字阅读已经被读者所接受,人们不再局限于阅读纸质文献,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的选择范围也更为宽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了读者决策采购这种新型的馆藏建设模式。
读者决策采购是网络时代、数字时代一种新的馆藏建设模式,是基于读者使用需求的图书采购方式,常用的表述为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Demand Driven Acquistion(简称DDA)。[14]首先出现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并迅速在西方图书馆界推广,Publishers Communication Group在2010年对全美图书馆做了读者决策采购项目的调查,其中32家已经开展了PDA项目,42家确定一年之内要开展PDA,另外有90个机构将在未来3年实施PDA项目。[15]PDA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ACRL在2010年了大学图书馆十大发展趋势,其中第一个趋势便指明,由于经费降低、用户转向电子资源、图书馆物理空间的限制等原因,图书馆将从“just-in-case”转型为“just-in-time”,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将由用户需要驱动,并采用更多的资源类型。[16]
读者决策采购概念刚刚传入我国,最早研究PDA的学术论文是张甲在《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二期发表的“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首次将PDA引入我国。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开展PDA的实例,但相信随着数字阅读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不远的将来读者决策采购一定会在国内图书馆界普及起来。
3.2 读者决策采购理论
PDA模型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经帮助很多图书馆重新定义了它们的馆藏发展政策,随着电子资源在馆藏中的增长,PDA模型的效果更为明显。PDA的基本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下面以美国North Carolina大学图书馆使用PDA项目[17]的实例具体分析PDA理论工作流程。
在美国很多书商提供PDA电子书平台,包括ebrary、ebook library、Myilibrary等,图书馆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购买电子书的平台。因为不同的电子书商有不同的电子书资源,使用不同的平台,可以给读者提供更广泛的选择,以及服务更细化的平台,有助于确定读者更喜欢的服务模式。
将电子书平台与图书馆的OPAC集成,可以检索和浏览书目信息。根据图书馆馆藏情况定期下载marc记录,书商会在图书馆OPAC系统进行,重复图书的marc不会下载到图书馆书目数据库中。下载的记录和馆arc记录整合,读者在OPAC上检索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同时图书馆会通知读者有新的书目信息,读者可以浏览或下载。
编目部的人员获得了下载的marc数据,如果数据不全,可以从OCLC下载全marc。编目员在910字段加一个特别的编码,表明记录来源和下载日期。这个字段可以帮助编目员确定哪些书没有购买,并删除相应的marc数据。如果这本书购买了,编目员会在910字段标明图书馆购买了这个书,同时这个特定的字段使采访人员能够统计购买册数和金额等数据。
如果一本图书有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读者在OPAC中发现了一个纸质图书的marc记录,可以点击“请求购买”的链接,进入内容简介页面,并提示多久会得到这本书,以及是否有电子版,读者可以填写购买请求表单。如果选择电子版图书,会自动触发短期借阅或即刻购买模式,读者可以立刻使用这本书,但并不会感觉到刚刚触发了一本书的购买,与使用普通的馆藏资源没有区别,可以说电子书是最适合PDA的形式。
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设定参数,即首先的n个短期借阅可以触发购买,不同图书馆会设置不同的时间长短和费用,如North Carolina大学设定为2次借阅触发购买,而Denver大学设定3次。[19]如最开始的几次,用户阅读一本书五分钟之内是免费浏览阶段,超过五分钟进入借阅阶段,图书馆并不会购买,直到第n次使用则进入购买阶段。有的书商的模型可能没有借阅阶段,只要达到第n次使用就会购买。每个月,书商给图书馆开具发票,附有被浏览和下载的书目信息。
数据下载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没有读者购买这本书,就会删除这些书的marc数据,这样就能够保证读者浏览和购买的都是最新的图书。
4.馆藏建设趋势展望
馆藏建设者们总认为馆藏建设过程中是时刻把读者放在第一位的,但实际上,所谓的考虑读者需求,只是想当然的认为读者会需要这些资源,并不是基于实际需要而构建的实用且有效的馆藏。“以读者为中心”也不过是一句空话,因为馆藏建设的主体还是图书馆员。这种建设方式,一方面造成馆藏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另一方面读者又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所需资源。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读者正逐渐成为馆藏建设的中心。我们所服务的对象不再是用户、顾客或者消费者,而是可以控制和形成自己学习环境的参与者,馆藏建设也必须从just-in-case向just-in-time转变。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和PDA的出现,馆藏发展进入“e”时代,just-in-time馆藏建设模式也成为可能。
just-in-time馆藏建设模式下,馆藏资源的投资回报率将获得更大的关注。采用需求驱动购买,读者可以浏览大量的书目,挑选真正需要的资源,图书馆只买读者选择的资源,利用率会大大提高,而不是just-in-case时代通过图书馆员的猜测购买大量无人借阅的图书。此外,需求驱动购买可以节约采访馆员的时间,从而投入更多时间在难找资源上,最终提供给读者更丰富的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更多向数字资源转变,类型更加丰富,读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享学术知识,并且由于数字资源的特性,读者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资源。在纸质资源向数字资源转变的过程中,馆藏建设对读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馆藏建设者要比纸质时代要做更多的工作,时刻把读者的需求放在心上。如果图书馆想和其他信息服务领域竞争,那么曾经是图书馆员做主导的馆藏建设和馆藏管理活动就必须有更多读者的参与,并使读者参与馆藏建设成为习惯。
正如Dennis Dillon在《PDA and Libraries Today and Tomorrow》中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更多信息在图书馆外就可以获得,而不用非得进入图书馆内,图书馆不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通道,反而图书馆变成了一个大房子里的一间屋子,信息源源不断的从中流出。[20]只要我们转变思路,不断探索更合理的馆藏建设模式,图书馆在数字时代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2][19]Michael Levin-Clark.Developing a multiformat demand-driven acquisition model[2011-11-24].http://.
[3]Lenares,D.Give the people what they want[2012-06-26].http://.
[4]Ian Hames.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and short-term loan(STL)of eBooks[2011-11-25].http://kb.se/Dokument/Bibliotek/utbildning/2011/forvarv_eresurser/KI_Ian_Hames_110614.pdf.
[5]J.Ammerman.Library Technology Services at Boston University:an un-roadmap[2011-12-23].http://.
[6]http:///ResearchDocument.do?id=55390.
[7]http:///ipad-survey?slop= 1#slideshow-start.
[8]http://cmcopywriters.co.uk/ipad-consumer-usage-study
[9][11]Cari Kenner,Victoria Williams.Electronic Reading:Challenges,Implications,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al Reader[2012-06-26].http://.
[10]http:///ResearchDocument.do?id=55383.
[12]Scott Kennedy,Shikha Sharma.The e-book universe: where we are and where are we going?[2011-11-27].http://.
[13]Sha Li Zhang.At the Satellite Conference,acquisitions and collection development section,University of the Virgin Island,10th-11thAugust 2011[2011-11-24].http://.
[14]张甲,胡晓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36-39.
[15][18]Deborah Lenares,Emilie Delquie.Give the people what they want: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2011-11-24].http://.
[16]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2010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2011-12-23].http://.
[17]Sha Li Zhang.Implementing patron-select models for book collections:A case analysis at a university library in U.S[2011-11-24].http://.
【关键词】纸质阅读;数字阅读;调查
人们更偏好纸质阅读,结果显示有57.33%的人偏好纸质阅读,有42.67%的人会更喜欢数字阅读。纸质阅读依然比数字阅读高了14.66个百分点。
1)就收入状况和对两种阅读媒介的影响而言,无收入和极低收入,还有收入高于5000元以上的人会更喜欢纸质阅读。而处于中间收入的群体偏好数字阅读。尤其收入在2001-3000元区间的群体,对数字阅读的偏好率达高到83.33%
2)人的学历也会影响人的阅读喜好,高中及高中以下,硕士及以上的群体对纸质阅读的需求会更强烈,而中间学历群体的阅读需求虽然以纸质阅读偏好为多数,但不及以上两方强烈。
3)人的年龄会影响人对阅读媒介的偏好,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60岁所有的中老年会喜欢纸质阅读的比率高于18-45岁的中青年,其中中老年人的比率最高,调查中达到100%。
4)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女性对纸质阅读的偏好率分别为56.1%和58.82%,对数字阅读的偏好率分别为43.9%和41.18%。由此可见,女性和男性都比较偏好纸质阅读,而女性更胜一筹;对于数字阅读,男性比女性更能接受。
显然的,我们可以知道两种阅读媒介的所处的境况,纸质阅读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数字阅读在后面紧追不舍,前者的地位目前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但相比几年前弱势许多。
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阅读内容的偏好,比如低学历者主要对娱乐新闻,新的小说感兴趣;而高学历者会更关心社会新闻、文学作品或学术论文,所以高学历者会倾向纸质书,因为其更易于做笔记和反复查看且错误率低。
学历和收入的相关性比较大,结果显示高学历者,收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消费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人们对阅读媒介的选择,收入决定消费。大多数人会更加喜欢价格便宜的数字阅读,而纸质阅读成本较高,价格不菲,但这些条件对高收入人群来说无关紧要。
然而调查显示低年龄层人群有66.67%选择纸质阅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其没有收入来源,按以上结论来说,应属于数字阅读喜好者,但其是一个特殊群体,本身不依靠自身收入来进行学习获取信息,父母的收入是其纸质阅读开支的物质基础。
高年龄层的中老年人也是一个特例,调查结果显示将近100%更喜欢纸质阅读。中老年人普遍学历低。其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更倾向于生理感受与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平常较少接触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或电纸书等数字阅读的媒介设备,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和兴趣。
而处于中间的年龄层的人,主要是青年和少数中年。由于工作需要及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的沟通、分享需求的推动,大多数人对数字媒体设备都有兴趣,甚至可以说是习惯去操作和运用,而且所担负的成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数字阅读在此群体中渗透性较高。中间收入者大多位于此群体。
对于数字阅读,男性比女性的偏好更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男性对数码产品的消费和喜爱本身就比女性高,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多的运用其电子设备作为数字阅读的媒介。
客观来说,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都有其自身独有的优点与缺点。在调查中,人们除了对其自身购买条件的考虑,还有对两种阅读本身性质的度量。
就纸质阅读而言,它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许多纸质书还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孤本,珍本可遇而不可求。制作精美,或是内容可口的书籍也是赠予亲友的好礼。其阅读方便,更具有真实感,阅读得当还能不影响视力。但是对于一些博览群书的书友来说,阅读纸质书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它只是作为一次性阅读方式就显得有些浪费和占空间了;大多数纸质书价格偏高,携带不方便;记下笔记后就不利于多次修改和整理。
就数字阅读而言,它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阅读方式,阅读起来方便快捷,经济实惠,信息量大,而且资源共享方便;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易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地阅读。但是电子阅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诸多的缺陷,和纸质阅读相比,它阅读起来缺乏真实感;使用电子产品阅读有很大的辐射,会影响视力健康;而且它是以虚拟信息的形态存在的,信息容易丢失,不具备实体书客观存在的安全性;而且现在社会垃圾书泛滥,数字阅读反而会帮助这些书籍的传播,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再加上我国出版行业的版权概念较国外许多国家低,数字阅读这一新兴领域出现的版权问题很难解决。这些都是现在数字阅读急需解决的问题。
究竟选择哪一种,还要看个人喜好及其阅读习惯。但是人随潮流,始终要追上时代的脚步。这是一个web 2.0向web 3.0过渡的时代,这是一个集思广益共同分享的时代,这个时代中Brainstorm和Weibo让人们在大网络的共性中疯狂地追求自己的独一无二与举世无双。Sharing是数字阅读的一把金钥匙,在阅读中群找到志同道合,在阅读中展现自己的魅力。所以数字阅读更是一场分享与交流的饕餮盛宴,你可以通过当今流行的各大社交网站或门户网站,发表一条你的拙见,也可以让你的原创转发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数字阅读现在依旧不能超越主流,但是毋庸置疑,它就是一种趋势。
那么这种趋势究竟能不能完全代替主流?从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阅读的媒介不同,但是阅读作为一种行为,某些要素是不大会发生变化的,例如阅读场景、阅读方式和对阅读花费的态度上。只要我们阅读,这种共性似乎就会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
关键词:纸质阅读;数字阅读;图书馆服务
在网络化时代,图书馆阅读服务有两个必须注意的问题:一个是传统阅读的延续问题,另一个是数字化阅读和传统阅读相结合共同发展的问题。由于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阅读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随着阅读载体的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人们选择阅读的途径已经不是唯一的纸本图书。因而,对数字化阅读进行研究与分析,是开展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必备条件。
1 数字时代阅读的发展史
1.1 阅读介质的变化
人们的阅读介质,以植物为主要原料的纸张现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阅读介质。纸制阅读一直以来是人们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最喜欢的阅读方式,但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兴的阅读模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这就是数字化阅读。然而,现在人们喜欢阅读的实质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阅读的介质。数字化阅读是指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一是阅读内容的数字化,即阅读的对象是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微博、网页等;二是阅读载体的数字化,阅读由原来的载体纸张,变成MP4、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
随着现代阅读介质的改变,其对象不再受限于阅读方式,在信息传递、交换、存储等方面更加容易快速,并能使阅读对象从简单的文字、图表、照片发展到图像、影音等多媒体形式。广大读者可以利用阅读介质的多种多样性,方便地在不同的场所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即能躺在床上读手机报,也能在地铁上读电子书。
1.2 阅读方式的变化
阅读方式在数字化时生了两种改变:一是使阅读从过去的自我化转化为交流式阅读方式,二是阅读途径的社交化。由于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快捷发展,使过去的相对自我的阅读转化成了交流共享化,例如以当当网上热销的《舌尖上的中国 第2季》为例,其与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 第2季》同名图书,打开页面,上面不仅有与这本书相关的推荐、内容推荐、部分章节、作者简介、媒体评论等,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还有看过此书的广大读者的评论帖、问答帖、圈子帖等等,广大读者可以借助这个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与评论。所谓社交化阅读是指以使用者为核心,强调读者互动与分享、信息的传递与存储的全新阅读方式,相比过去的以书为主体,现在更重视基于阅读的社交,更靠近以人为本;在阅读者与阅读者、阅读者与作者等多方关注的事实上,体现了阅读兴趣的产生与提升。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外借电子阅读器服务
现在图书馆的外借电子阅读器服务还是新发展业务,此项业务在图书馆开展的还不到10家,原因有两:①是电子阅读器只有单一功能,而其他工具如电脑、ipad、手机等完全可以代替;②是电子阅读器造价很贵而不可能大量供给广大读者利用,因此在未来的服务方面,需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适应科技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本人认为,外借电子阅读器服务只可作为扩展图书馆现有电子信息资源的一种方法,目标是为了扩大读者利用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兴趣,提升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而不是作为电子信息阅读的主要服务。
2.2 在线阅读
现在所有图书馆网站数字阅读都开展了在线阅读,体现了现在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都非常重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立。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服务还不是令人十分满意,首先是用户界面,其次是所有数字信息资源都要凭借书证号来登录,不能满足非在籍读者的阅读需要,缺少将他们转变为固定读者的方法。
建议:在阅读界面表现上,应根据广大读者的信息接收习惯与爱好,在广大读者视线的第一聚焦点及视野范围的核心区域放电子读物,来吸引广大读者点击阅读。尽可能开放免费的数字信息资源,来满足广大读者在线阅读的需要,这也是图书馆吸引读者,提升在线阅读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推广:在读者登录方面,国家图书馆、广州图书馆除了可用借书证进入外,还可以以实名制、临时读者证、社保卡的方式登录查阅,大大方便了没有借书证读者,值得各图书馆学习。尤其是国家图书馆的实名制方式,在网上用身份证号码认证后,就可进行在线阅读,马上就能体会到在线阅读服务的方便快捷与电子阅读资源的充足性。
2.3 手机图书馆服务
现在开通手机服务在图书馆并不多,并且服务项目单一,一般情况下只能提供预约、检索、续借等服务,属于起步阶段。而提供下载后阅读或导入功能的现在只有国家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几家图书馆。然而,当智能手机各项功能越来越先进时,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手机价格大面积降价,对于手机用户联接互联网时是最为实惠和便捷的模式。
3 结束语
我们生活在网络化的时期,信息量巨大、时效性强是现代阅读的显著特点,因而,阅读方式的选择应该是因人而异。应使传统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充分的发挥二者的优势出来,使广大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媛.左拥传统阅读 右抱数字阅读──中国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第二分会场综述[J].公共图书馆,2009(4):67-69.
[2] 谢蓉.数字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5):23-27.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 数字阅读
前言
数字阅读是阅读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极大的丰富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本文将对数字阅读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数字阅读概述
数字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阅读的一种数字化形式,其借助了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在学生的学习终端上以数字化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知识信息。数字阅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对抽象数学知识的具体展示上,在中学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之所以会对教师教授的数学知识表现的很困惑、很不理解,就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包含的抽象性是用言语无法完美诠释的,数字阅读方式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出现,打破了数学知识抽象性的束缚,通过数字化学习终端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多种形态的数学知识,对教师用语言和板书无法完美表达的抽象数学知识点,进行了数字化、具象化的诠释,让中学的数学教学活动全程都在具象、形象的教学环境下完成,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了解的透彻性和外延性。
二、数字阅读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1.在数学理论知识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一直是一个关键性的教学活动,因为数学理论知识绝大多数都是以抽象概念的形象出现的,在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本质进行阐述,并对相应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联系教学,“存在着抽象知识的阐释,以及抽象知识与具象应用结合”,两个难点。这两个难点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能依靠教师的个人阐述能力和个人教学经验来解决,而且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还不一定能够如教师所设想的那样透彻。数字阅读教学模式出现以后,教师在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借助数字阅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抽象知识的阐释,以及抽象知识与具象应用的结合教学。数字阅读能够基于自身强大的教学数据库和多样化的数学信息呈现方式,来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数学理论阐释。同时能够对数学理论与具体的数学应用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联系,通过动态图片、视频等高级信息呈现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具体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问题上发挥作用的。从而达到强化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水平的目的。
2.在数学应用知识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中学数学教学是带有明显应用目的的教学活动,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难题,在很多班集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出现对数学原理和数学理论知识极为了解,但是在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却没有灵活应用能力的现象。这种能力的欠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数学理论知识呈现方式的理解不透彻。所以在中学数学的应用知识教学活动中,数字阅读的优势就彰显出来,数字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阶段性的数学应用能力测试,在测试完成之后还能够结合自身的智能分析系统,对学生的答卷进行智能分析,确认学生在哪一个理论的哪一个题型上常犯错误,进而结合自身的资料题库,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数字阅读在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活动中,另一个积极的作用就是能够向学生提供相关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信息,这些信息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充分考虑中学学生的阅读兴趣所在,结合当前相应数学知识应用的最前沿领域,为学生提供完美的阅读体验,在这样的数字阅读模式中,学生通过其喜欢的信息传达方式,接触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前沿应用领域,能够给学生以全新的数学知识学习视野,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学习是有用的、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同时最前沿的应用实例也会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活动中,真正能够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结论
数字阅读是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最前沿的教学手段,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通畅的数学知识交互通道,能够为学生提供抽象数学知识理解的具象方式,能够让学生见识到相应数学知识应用的最前沿领域,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面向教育现代化、面向教育未来的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坚决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京. 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魏春梅.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 才智,2014,31:33+36.
[3]刘丽伟.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62-263.
全民阅读与出版业密切相关,全民阅读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整体提升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正因为如此,2016年初,在社会各界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反复酝酿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起草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这一条例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后如果得以批准实施,必将对我国全民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我国的全民阅读事业中,数字阅读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刚刚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79.6%,比2014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在这个上升的数据中,数字阅读所做出的贡献很大,提升的幅度最高,2015年比2014年提升了5.9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
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媒产业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使我国传媒产业中的类型小说、动漫、电影、电视剧等板块在近年里出现了井喷现象。由文学网站推出的一系列明星网络小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传媒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趋势。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推动下,我国传媒产业未来将进入弯道超车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数字阅读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期,未来将出现诸多爆发点。
一、技术推动数字阅读的发展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近年来,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使用推动了数字阅读的发展。
1.互联网催生了“数字阅读”
过去我们习惯于纸质出版物的阅读,随着电脑的出现,人们进行阅读的渠道变得更为多样,迈出了从线下阅读走向线上阅读的第一步,开启了“数字阅读”时代。紧接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根据易观智库2015年第三季度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数据盘点专题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规模已达到7.8亿人,较第二季度增长4.8%(见图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致使移动流量资费持续下降、4G用户出现爆发式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多、阅读习惯进一步改变,人们的阅读时间更加碎片化,大众数字阅读走向移动阅读时代。
图1 2014Q3―2015Q3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规模
大众数字阅读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纸质出版物的电子化,另一类是网络原创内容。电子出版从技术上解决了纸质出版物从实体书到电子书的迁移。而网络原创则完全脱胎于互联网。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对于网络原创内容的创作和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网络文学的风靡,拓展了文学的创作边界,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内容,推动了“全民阅读”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作用下,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的过程中,用户年轻化的趋势明显,加大了青年人的话语权。网络文学伴随着90后这一代网络原住民一起成长起来。
2.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优化了“数字阅读”
在数字阅读领域,大数据的运用对于数字阅读提供商和读者而言,都有着颠覆性的意义。从数字阅读提供商的角度而言,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化了企业的整个生产链,从作者签约,到作者内容创作方向指导,到图书制作、图书定价、图书发行,到读者群体定位、公司营销策略,到图书入库、上架,一直到下架的整个流程。在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数字阅读提供商可以实现精准定位,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和偏好。而从读者的角度而言,对其行为数据进行采集,生成自我画像,可以让读者更了解自己的读书偏好,进而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优化调整。同时,数字阅读提供商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读者进行个性化、精准化推荐,优化了整个数字阅读体验。
云存储实现了多屏、多介质的随时随地不受限的阅读,通过云技术的同步功能,我们可以实现在不同场景、不同终端之间转换的流畅阅读,并且连阅读笔记都可以借助云在不同介质,甚至是更替手机登移动终端设备的时候继续得以保存,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零碎时间获取知识和信息。
3.软硬件的改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专业电子阅览器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的体验日臻完善。如亚马逊Kindle电纸书致力于在最小化电源消耗的情况下提供类似纸张的阅读体验,最大化保护用户的双眼,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我国数字阅读领域领头企业掌阅也在开发自己的掌阅iReader电纸书,中国移动与汉王合作,共同开发G3电纸书,大家均致力于从硬件角度不断完善用户的阅读体验。
而从软件角度而言,各数字阅读提供商均努力优化精排版,增加翻页舒适度,开发护眼模式、夜间模式、听书等阅读模式,以期最大程度地给用户带来满意的阅读效果。
二、数字出版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数字阅读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数字出版企业作为大众数字阅读的平台提供者,是连接内容提供者和读者的桥梁,在整个大众数字阅读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见图2,图中标阴影的部分即为数字出版企业业务覆盖范围,因各企业经营重点不同,各有侧重)。数字出版企业以“用户至上”为原则,同时为了响应国家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不断寻求自我突破,探索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促进阅读体验的提升,加大全民阅读量。这样做既是数字出版企业立足于数字阅读行业的根本,也有利于读者自我修养的提升。从国家层面而言,更是对国民素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图2 数字阅读产业链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大众数字阅读出版企业提供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性化设置:现在主流的数字出版企业的大众数字阅读类APP均具有个性化设置的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偏好进行设置。具体的功能有:书架分类、书架排列习惯、字体字号设置、屏幕亮度设置、章节跳转、内容查找、书签设置、笔记设置、阅读模式设置和翻页效果设置等。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舒适度。
2.书籍推荐方式:数字出版企业整合图书信息将优质内容和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读者可以加大读者的阅读欲望和用户粘性,企业在这个方向上的创新一直不断。
(1)名家导读、名家书架、名家订阅号等。以QQ阅读和当当阅读为例,数字出版企业在APP中加入名家导读、分享名家书架和喜爱的书籍、读者可以订阅喜欢的名家的公众号接收名家的推荐信息,这样有质量的图书推荐方式让读者更快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通过这一举措,数字出版企业和知名作家实现了深度合作,对于吸引作家签约、获取优质版权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名家的影响力和粉丝经济效应,可以汇聚更多的优质读者。
(2)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推荐。在一个信息和数据成为基础设施的时代,谁掌握着数据,谁就掌握着入口和优势。智能化推荐作为大数据积累和大数据技术优化的一个节点,对于数字出版企业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同时,明星IP价值的深度挖掘建立在用户兴趣点的汇聚之上,通过对用户阅读行为的交叉对比,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开发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各类型榜单。数字出版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书籍售卖和借阅数量、读者评价、搜索热度以及有公信力的机构的图书榜单等信息,对书籍进行排行榜式的推荐。现在主要的榜单形式有:热搜榜、销量榜、好评榜等,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排行,让读者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看到更优质的内容。榜单是数字阅读平台内容资源丰富度的体现,榜单的设置除了方便读者寻找优质内容,也显示了数字阅读平台的实力,优质内容对于增加读者粘性起决定性作用。
3.阅读社交化、场景化:随着阅读的社交化属性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深化,各数字出版厂商也在其产品功能上更加注重社交功能的嵌入。
目前主要的社交主体有三种:①读者与朋友间的分享。读者可以将自己喜爱的书籍、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行一键式分享,将内容分享给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等熟人社交网络中。②读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每位读者都可以对章节和书籍发表评论,读者在评论区中可以和与自己意见相同或相左的书友互动,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间的碰撞。③读者与作者间的互动。读者可以通过给作者留言,或者直接与作者在线对话的方式与作者进行交流。例如中文在线开发的数字阅读类APP中文书城即有“作者直播间”这一板块供读者与作者进行直接交流。通过读者与作者的直接沟通,既有利于读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又有利于作者挖掘新的思路行文,一举多得。
同时,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碎片化以及活动场所的广阔化,场景化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数字出版企业通过嵌入基于地理位置(LBS)的服务,来满足读者场景化阅读的需求,目前最主要的形式是扫二维码进行场景化阅读。
阅读的社交化和场景化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数字阅读的趋势之一。用户之间基于相似的阅读兴趣形成读书圈,用户的社会认同感可以得到满足。对于数字阅读产品来说,建立阅读社区,让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渠道更开阔、交流内容更多元,激发出更多的共鸣,并基于兴趣进行传播,强化了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此外,优质作品的传播对于社会良好风气的树立、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都有促进作用。
4.音频听书:“听”书是“看”书在感官上的拓展和延伸。音频听书功能的出现,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效率。而且好多数字出版企业提供方言版的语音服务(如:QQ阅读等),让读书更加深入生活。音频听书功能是技术和需求共同激发出来的,它使得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除了文字外,又增加了声音,满足了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此外,对于存在视力问题的特殊群体,音频听书的出现意义更为深远,它解决了此类人群的阅读需求。
5.读书激励:读书需求是内化到我们生活需求中的一项重要需求。为了增大读者粘性,许多数字出版企业从激励入手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比如每天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达成任务可以获得书券或者第二天免费阅读的权利。这样的激励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让读者获取更多的知识的同时增大了读者对于平台的粘性,实现了读者和数字出版企业的双赢。
同时,现在所有的数字出版企业的数字阅读平台对于书籍均提供免费试阅一定章节的服务。这有利于读者进行书籍的挑选,增加了读者在数字阅读平台上有如逛书店的真实感。同时读者可以根据其他阅读者的书评和互动对书籍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一点是数字阅读平台相对于实体书店的优越性的体现。
6.原创作品发表:数字出版企业打造的自出版平台可以直接对接网络原创文学,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各出版企业目前均在大力签约和培养本平台的优质作者,以期在优质内容的竞争中不落下乘。以中文在线推出的汤圆创作为例,2016年2月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9.47万,创作量惊人。数字出版企业开放平台吸引原创作者,是在产业链上游的内容生产端发力,增强了数字出版企业的控制力。优质内容现已成为各数字出版企业竞争的焦点,数字出版企业一方面搭建平台引进原创作者作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给作者的创作提供帮助,增加作者粘性。同时,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做法,实现了读者向作者转化的机制,铺就了一条新的连接读者和作者的通道。
7.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指的是对于图书的多渠道同步出版,尤其是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的同步出版。在这一方面,中文在线和当当阅读目前是全媒体出版的先驱。数字出版企业在这方面致力于与传统出版社合作,在纸质书籍发行的同时获得电子版权,做到两者的同步发行。这样可以使读者在第一时间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极大促进着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根植。
三、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阅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对于个人来说,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修养;对于国家来说,阅读量的提升侧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数字阅读方式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数字阅读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的《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趋势预测报告2015-2018》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10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见图3)。据易观预测,未来三年数字阅读的发展增速仍保持在17%以上,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会发生质的飞跃。
图3 2013-2018数字阅读市场规模
数字阅读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那下一个爆发点在哪里?
1.优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全版权运营构建泛娱乐生态
近两年,阅文集团、阿里文学、百度文学和掌阅文学陆续成立,并在加速整合集团资源,收并购或建立自己的网络文学网站,培养优秀的作家,挖掘平台优秀作品,以期在未来内容产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因此打造泛娱乐也成为数字阅读和数字出版企业的战略方向。在2015年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渠道探索,以及文学、影视、游戏等各平台被打通,文学IP的价值被挖掘,优质IP的争夺也日益激烈。尤其是阅文集团更是推出中国原创文学风云榜,为国内IP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数字阅读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不再一味地依靠用户付费阅读来实现盈利。除了内容直接产生价值之外,IP的版权衍生和二次价值变现也是数字阅读和数字出版企业尝试的方向。将文学IP作为中心,汇聚大量的读者群或者粉丝群,成为从线上到线下贯穿整个泛娱乐产业链的原生力量。通过对粉丝的引流,形成整个粉丝经济的商业生态。
2.数字阅读深度阅读习惯逐步成型,高端读者数量激增
数字阅读兴起以来,由于大众数字阅读平台的内容趋向于网络原创小说以及读者的阅读时间十分零碎,关于数字阅读的“深”“浅”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随着数字阅读发展到如今,其内容已经十分丰富,对于经典作品、优质作品的覆盖面大大提升,培育了一大批高端读者。用数字化方式进行深度阅读已经是一种趋势。未来读者对于内容的优质化要求更加严格,付费意愿也更高,这是数字阅读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此,各数字出版企业需要注重对于高质量阅读社区的建设,增加平台读者粘性。同时,由于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各数字出版企业也需要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继续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
3.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多元化
随着IP价值的爆发和泛娱乐生态的搭建成型,文学的价值进一步提升。这给数字出版企业带来了创新商业模式的动力。除了现行的图书出版发行、用户付费等盈利模式,广告收入、IP授权收入、共同开发影视、游戏和动漫等衍生品收入等模式越来越受到数字出版企业的重视。
同时,亚马逊开创了借阅的商业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读者对电子书籍的购买转化率。亚马逊和掌阅分别在硬件方面下功夫,开发了专业的电纸书阅读器Kindle和iReader,使得硬件销售收入也成为未来企业收入的一部分,商业模式愈加多元。
4.终端硬件的发展,或将引领下一场数字阅读风潮
电商动作频频
3月28日,京东商城推出“名家电子书创作计划”,并披露电子书业务的最新数据, 数据显示京东电子书业务目前累计用户数达500万,日均PV过百万,毛利达到35%。
京东商城数字出版业务负责人赵明宇介绍,京东商城此次推出名家电子书创业计划,希望通过与作家或出版社之间的合作,邀请一线的名家到京东平台进行电子书创作,并将作品在京东商城平台上进行独家发售,由此将一线名家的作品,通过京东平台的传播,覆盖更多的阅读群体,培育更多的电子书读者。
同时,京东商城还首发了三部电子书新作,推出了具有京东电子书品牌eRead系列作品。
早在2011年,亚马逊就推出了短篇电子书项目Kindle Singles,167部3万至5万字的作品曾在14个月中获得了超过200万的销量,为亚马逊创收百万美元。而京东此次推出的名家电子书计划在国内尚属首例,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京东方面表示,目前eRead系列产品的3本小说定价均为2元,且以后的价格也不会太高,京东希望通过“低价质优”的策略更好地培养付费电子书阅读市场。同时,这些电子书将只能在京东平台阅读与购买,而且不会出版纸质书,以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其电子书业务。
以此希望与作家合作共拓短篇电子书营销的新市场,同时将采取先预付、再分成的机制与作家共享收益,进一步推动电子书消费及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据了解,京东电子书业务目前已与优米网、虎嗅网等开展了合作。如从优米网中的视频提炼出精彩的文字内容加工成电子书;将虎嗅网的精华内容按主题分类,进行重新编辑、加工。目前已与虎嗅网合作完成4本书。
而不久前刚刚完成电商平台整合的腾讯也雄心勃勃。腾讯电商CEO吴宵光曾在内部邮件中指出,亚马逊在数字图书、音乐和视频业务上,利用已有平台整合数字内容和终端的商业模式,在创新中获得巨大价值,因此腾讯电商也将积极发展数字类业务。
去年12月15日,腾讯推出自媒体产品平台——《大家》,腾讯大手笔一次性签约了50位有影响力的作者,包括一些著名学者、专栏作家。到2013年第一季度末,已有200多位作家与腾讯签约,其中不乏梁文道、马家辉、连岳、许知远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名字。
此外,去年11月份苏宁易购也启动电子书项目,据了解,电子书上线是苏宁易购推进数字化阅读平台的第一步。后期,苏宁易购将会推出包括视频、影音在内的全媒体平台。
反观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自2010年就已经上线数字产品分享交易平台,发力电子书领域,且已经与国内外多家出版社达成合作出版正版电子书。已经上线的淘宝数字频道,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正版影视与电子书B2C交易平台。
但在自出版领域,淘宝网缺一直出于缺位状态。3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网显示:“(新出字[2013]62号)关于不同意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从事互联网出版业务的批复”。
一位淘宝网数字事业部内部人士表示,此次“沟通上有点问题,后续会搞定”。显然,淘宝网获得互联网出版业务资质是迟早的事,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是数字内容
电商做数字平台,目前最成功的莫过于亚马逊。 数字阅读战场,不仅仅是内容资源的博弈,更是平台、渠道、内容和终端全方位之争,亚马逊的优势在于全链条资源的整合——广阔的电商平台、庞大的用户资源、内容资源以及优秀的软硬件体验。
据业内人士预计,2012年亚马逊所有的Kindle产品销量将达到3170万台,硬件销售总额预计为42.8亿美元,内容销售额预计达到51亿美元,占比亚马逊总营收很大部分。
亚马逊的这种创新模式也让国内的不少互联网企业看到了数字图书、数字音乐等文化内容产业的巨大市场机遇,阿里巴巴、腾讯电商、京东和苏宁都在最新的组织架构调整中成立相关内容部门。
谁能够在这场圈地战中最终胜出,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但淘宝、腾讯的实力不容小觑。
尽管3月15日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网显示,此次淘宝申请的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没有通过,但是淘宝获得这一牌照只是技术沟通上的事。
数字产品这一战,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至关重要,阿里一定不会轻言放弃。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讲,互联网业务里存在着三座富矿——社交媒体、电商、数字化产品(包括网游、电子书等),这些领域内,分布着形形的从业者。
中国互联网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早已形成了各自领域的巨头,虽然彼此都有抢对方一杯羹的野心,可是事实证明大家互相都侵入不了对方的领域。而现在数字产品中,视频行业格局已定,网游竞争激烈,目前可争夺就是电子书了。
淘宝的优势具体来说,在整个中国互联网之中淘宝是一个流量洼地,同时,电子书不比视频行业以免费为主流的行业格局,电子书主流模式都是在以付费阅读的主线上行走,只要这一主线不做改变,淘宝就享有广阔的未来,因为玩淘宝的都是付费的。
淘宝网资源的持续倾斜,这种倾斜足以使得淘宝在同行的竞争中,具备来自资本、流量和渠道的优势。
“随着阅读碎片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介的图书愈发受到欢迎。从目前趋势看,电子书产业舞台的主角或将变成电子商务巨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庞敏丽表示。
关键词 浅阅读 多元性 互动性 随意性
分类号 G252.1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m reading has become a trend that change and affect many people's reading habits and ways, also on the skim reading criticism sound can be heard without e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kim reading are analyzed by this paper. It is believed that skim reading being a way of reading, should not be given too much of ethical, social and moral property. What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skim
reading media depends on the reading personal choice. Therefore, the library should carefully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skim reading information, and play a role on the reading guidance
function.
Keywords Skim reading. Diversity. Interactivity. Arbitrariness.
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传播媒介已经显示出某种固化停滞的态势,而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正在迅猛地占据着读者的市场,特别是年轻一代。阅读时代的变革在新兴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已经悄然形成,某种程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浅阅读”,与信息时代快节奏的韵律合拍,一个人们心目中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也在快速形成,并以其广泛的阅读接受面而影响和改变着出版传播媒介的策划,影响和改变着整个的阅读生态。
2014年4月21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结果公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50.78分钟,比2012年的46.77分钟增加了4.01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2.26分钟,比2012年的2.94分钟减少了0.68分钟。 ”[1]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与其相伴相生的浅阅读方式也慢慢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群体中逐渐扩大和蔓延。
1 围绕浅阅读的批判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2]随着阅读载体――“符号”外延的不断延伸,阅读的载体从纸质的文本拓展到数字文本,网络、手机、电子书等等现代信息媒介所承载的阅读文本也包含在阅读的外延之内。并且在围绕浅阅读的争论中,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数字语境下数字文本的阅读,把浅阅读和数字阅读划上了等号。关于浅阅读的定义,有很多。“浅阅读是指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它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的愉悦。”[3] “我们可以把‘浅阅读’的‘浅’,看做是轻松、轻快、轻灵之意,‘浅阅读’是人们应对浩瀚信息所采取的有效阅读方式之一。”[4]有研究者指出,浅阅读负载的文本信息多有直观性的特点,“浅阅读可以集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视觉图像由于剥离了高度抽象的文字编码,代之以生动、逼真、直观的影视画面,因而其内容的表达有直观、浅白的特点。人们对它的接受不需要经由编码的解析,通过联想进行,可以直接经由视觉感受完成。与此同时,阅读也不再受到阅读者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相关文化知识的限制,只需具备一般的视觉感知能力即可,这就是浅阅读。”[5]
对于浅阅读,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人们对其多持否定的看法,认为浅阅读消解了深度,只求平面的阅读,它削弱了人们对知识和事物的深入思考,只追求身心愉悦的游戏式阅读,是一种消极的、低级的阅读方式。在读书界和图书馆界,对浅阅读的批评也一直不绝于耳。从批评的声音来看,人们批评的不是浅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的存在,而是指向了浅阅读负载的文本信息,指向的是浅阅读平面化、低俗化、娱乐化的消费倾向。
由于浅阅读现象与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节奏有关,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不愿再去接触高深的知识,去看那些长篇大论的文章,娱乐化、休闲化、时尚化的信息成为大众群体追捧和乐于选择的,只满足于平面的、浅显的阅读趋势,造成了浅阅读文本中充斥着很多满足观感类的、纯粹娱乐化、低级庸俗的内容。这引起业界人士普遍的排斥和批判,认为这样的阅读倾向和潮流不利于社会健康风尚的引导,对阅读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素质和修养的锤炼有不好的诱导作用。
曾有学者对浅阅读现象从理论的高度给予了解读,他认为浅阅读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人们的快速、浅表化的阅读,以及对无中心的、拼贴的、复制的、游戏的、媚俗的阅读内容的偏好和热情,都与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反传统、祛魅、对抗精英主义、狂欢性以及颠覆性等特点遥相呼应。后现代主义的矛头指向是,革除文化等级秩序,打破少数文化寡头垄断文化资源的局面,以重新分配社会文化资本,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瓦解精英主义者的权威,降低知识分子为人类代言的愿望。”[6]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是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流行,在大众文化解构掉传统、崇高等词汇的同时,消费文化代表的是现代大生产的生产生活方式,无限的复制、copy,纯粹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口味而不断地生产。“策划了‘布老虎’丛书的安波舜认为,畅销书的出版必须遵循‘出版产业化的COPY原则’,‘抽象、复制出一套有普遍意义的选题运作程序’,”[7]迎合阅读主体的阅读兴趣,产生批量生产的类型化产出模式。在整个文化制造生态的影响下,浅阅读呈现的是平面化、直线性的阅读,“它遵循着时间的经济学原则,要求文本清晰可解,像分离油和水一样容易分离价值与非价值,以便于读者最直接、最省时省事地取用,迅速享用,迅速获得愉悦,然后迅速抛弃。浅阅读不求深度,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量地占有信息。”[8]
后现代文化为浅阅读批评找到了理论依据:不求深度,只求获取最大化信息量的功利性阅读心态,影响着阅读主体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去思考,不去细细品味文本信息负载的内容,只是乐于获取,为了一时的愉悦与快乐。有专家认为,“效益最大化的技术理念,也潜移默化地加强了部分人阅读行为中的功利化心态,使‘浅阅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反过来影响年轻一代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消费心理。”“‘浅阅读’一旦成为习惯,人的思考力和文化感受力必然萎缩,久而久之,面对海量信息反而会表现出思想浅薄、视野狭窄,并最终走向责任感的轻浅和弱化。”
2 数字语境下浅阅读的进步意义
虽然浅阅读的批评不绝于耳,但怎样认识浅阅读的价值是值得商榷的。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潮流,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而且,浅阅读的“浅”并非“浅显”之浅,它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或阅读行为,而阅读方式并不代表着“崇高”、“正统”、“积极”等价值取向,浅阅读的媒介系统只是一个平台、载体,读者获取何种信息还要看读者自己的选择,依据自己的阅读取向和价值原则选择合适自己品味的信息资料。从这点来看,给予浅阅读过多的价值取向的判断是不合适的。“读者有目的地阅读,本身并没有错。作为一种阅读形式,它没有承载社会的、哲学的、伦理的、道义的种种责任,更没有所谓的各种危害。”[9]]我们所需做的,是正视这种影响越来越广泛的阅读方式,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分析它易于为人们接受的因素,这对于指导阅读、引领健康的阅读风尚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浅阅读有多元性。浅阅读获取信息的来源多是新兴媒体,并且这些阅读媒介层出不穷,每天的数字平台都推出大量的各类的信息源。从最初互联网时代的开通,到如今的微博时代,手机、E-BOOK、网络视频、电影、影视、微电影,信息源呈爆炸性生成的速度产生,数字信息不需任何审查只需一个端口就可向网络群体自己的信息,手机客户随便拍摄的一个短片、一则短信,就可把当地新闻通过手机、电脑等适时网络通讯工具传播到网上。在现如今的微博时代,这样的传播方式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数字化传播方式造成了信息的海量聚集,也改变了媒体人的工作思路,一些电子刊物和媒体人把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作为开办媒体的宗旨,当“深度”无法保证的前提下,提供“全而新”的资讯便成为了不错的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全球阅读行为的革新,也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各类信息与知识的于更新不再受限于某个机构和团体,而是回到了每一个普通个体的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虽然它提供的信息是鱼龙混杂,但无可否认的是,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时代,新媒体信息无疑是最为全面,也最为迅速的。这样的信息生成状态有利于多元精神与思想的并存,有利于知识信息的碰撞与产生。
打破传统权威对信息的垄断,面对碎片化、简约化、随意性的新媒介信息,阅读者的阅读没有了目的性的阅读,全凭兴趣、思想和价值取向来选择信息,这样的浅阅读行为更易于回到常识,回到认识事物的原点,来发现事物,而且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往往掺杂有不同的声音,各种声音的碰撞更会使认识向着真理的层面进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媒体形式下的浅阅读有着推动时展的进步意义。
其次,浅阅读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决定着它对阅读主体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不论手机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大多有一个阅读交流平台,读者阅读后可以在文本的后面对此则信息的评价和看法,与不同观点的人相互交流、探讨。这样的双向交流探讨系统有利于形成一个话语空间,促进公共空间的形成。读者天生具有交流的欲望,有说话、发出自己声音的渴望,知识信息的增生需要的就是双向的碰撞、不同声音的交汇,浅阅读媒介可以很好地让读者主动参与到信息交流的构建当中,从接受美学的层面上完成了阅读文本的循环交流过程,并通过不同阅读个体的参与交流,使阅读文本的层次内涵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完成了文本的再创造。浅阅读媒介提供的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的阅读机制,有效扩大了阅读行为的影响力,使阅读接受向着更加深入的层面发展。
新媒介互动性和参与性向前的发展是带来了SNS,SNS的中文含义是“社交网络”,它是指由一定社会关系的群体组成的网络化社区。SNS与网络阅读结合起来,通过SNS阅读社区,把有共同爱好,共同兴趣,共同价值标准的读者群体聚集在一起。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个人的阅读报告,分享近期阅读的好书等等,通过交流探讨获得更多的阅读信息,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锤炼个人的思想内涵。这种具有同仁性质的阅读社区更加完美地发挥了浅阅读媒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等功能,使数字时代文化信息传播空间更加具有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品性。如今,国内做的比较好的豆瓣网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性质豆瓣社区已设计读书、电影、音乐等等众多领域,成立有27万个兴趣小组,涵盖707个城市,6040万居民,为推动国人的阅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浅阅读的随意性使阅读行为有很大的渗透性和普及型。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读书是一件神圣的事。“红袖添香夜读书”,读书讲究在特定的意境、氛围下进行,需正襟危坐,需“挑灯夜读”,苦读式的阅读传达出对书的敬畏之情。这些读书的仪式化指向的是对书的“圣化”,把读书的行为看成是圣贤人做的事情。这种阅读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读书人身份的认定,人们普遍认为,阅读就应该是正襟危坐,阅读就要潜思苦想,阅读就需有庄严的仪式化的形式。而传统文化中“仪式化”的阅读方式需要整片的、大段的时间,非常适合学究型、专家型的读书人,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普通大众的读者群体很少有机会或时间从事这样的阅读,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他们忙于奔波,在各种社会化的规定中疲于应付,他们的时间被挤压成碎片、片段,没有办法拼凑成传统阅读习惯下的长时间阅读。
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阅读时间只能从碎片化的时间中截取,在打碎整体的碎片化时间中,网络新媒体以其方便、随时、随地的便捷占领填补了这些时间段。一个智能上网手机、一个阅读器,就可在公交车或地铁的乘车中,在咖啡吧等候友人的过程中,在各种时间的间隙里,进行阅读,打发无聊的时间。国外人均阅读量高于国人,这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国外读者阅读时间的任意性、随性化,利用大量碎片化的时间延长了人均阅读时间。因此,由新媒介带来的浅阅读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革新意义,无论阅读的质量如何,浅阅读大大提高了国民人均阅读量,使现代爆炸性资讯信息在时间维度上达到最大限度的蔓延和扩张,而且,新媒介针对的阅读群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不是带有“圣人”光环的精英群体,而是面向所有的大众,只需拥有新媒介的终端浏览器,就可任意、平等、自由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文本和资讯信息。把知识信息从知识分子群体推广到普通大众,这不得不说是浅阅读媒介进步的革命意义。